一、党报如何面对激烈的报业竞争(论文文献综述)
银星[1](2021)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地市级党报传播力研究 ——以乌兰察布日报社为例》文中指出在绝大多数城市中,地市级党报是当地最大的主流媒体,其发展规模虽然受到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然而地市级党报依然有着特有的地域性舆论引导优势和市场优势。同时,地市级党报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在全媒体时代,受到了新媒体的猛烈冲击,地市级党报的发展更是受到了很大影响。在新形势下,地市级党报如何提升自身的传播力,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地市级党报,摆脱当前的发展困境,让其不断发展壮大,迸发出新的活力,更好地发挥新闻宣传和监督功能,对上做好党的耳目喉舌,对下服务好人民群众,已成为广大新闻工作者探索和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少数民族地区地市级党报的传播力发展现状分析,进而探索限制地市级党报传播力发展的限制性因素,提出地市级党报传播力提升的有关思考。本文旨在帮助党报工作者正确认识和解决党报发展的困境问题。只有对传播力建设提出有效的提升方法,才能使地市级党报不断增强自身实力,增强“四力”的建设,从而使地市级党报在新时代不落后于其他媒体,始终占据“主流媒体”的位置。
廖兴婷[2](2020)在《广西日报传媒集团的品牌战略研究》文中提出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催生了媒体领域的新模式、新技术,促成了丰富多样、融合发展的新媒体生态环境。这样的环境对传统报业形成了威胁,读者流失越来越严重。新闻市场已经不允许传统报业再凭借报纸这一种方式称霸市场,而是逼迫传统报业去适应新环境,改变以前的传播方式。这时候,具有强大知名度和信赖度的品牌成为应对读者流失的突破口。一些报业集团率先实施品牌战略,在技术和媒体方式上不断创新,实现开拓市场占领市场的竞争优势。本文针对广西日报传媒集团的品牌战略进行研究,解锁品牌战略的成功密码,有助于实现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做大做强以及成为报业行业中优势品牌的目标。同时,对于启示我国报业集团的层次提升和促进报业市场的可持续发展而言意义重大。本文采取“理论梳理——比较研究——分析问题——环境分析——构建品牌战略——提出保障措施”的研究思路进行论述。首先对新媒体、报业品牌、品牌战略等相关理论知识进行梳理,然后分析广西日报传媒集团的品牌现状,再结合广西日报传媒集团的外部和内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详细分解了该集团面临的机会和威胁,以及自身优势和劣势,得出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品牌战略,先打造强势品牌,再利用自身的关键资源与核心能力培育优质的子品牌,使集团在行业细分市场的竞争中更具优势。
苏晓萌[3](2020)在《AJN新闻客户端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指出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倒逼传统媒体衍生出各类新媒体平台,一度呈现百家争鸣之势;而随着技术的更新迭代和大量用户的涌入,原媒体江湖几大门派已几经换血和洗牌。2014年,被新闻业界誉为“媒体融合元年”,传统媒体的转型发展有了新的希望和方向;五年后,由传统媒体发展的新闻客户端市场已从“蓝海”杀成一片“红海”。不断加入的新的竞争者,让用户争夺战趋于白热化。作为力求长远发展的党媒党端到底能够有多久的寿命,是每家新媒体每位一线工作者每天都在思考的问题。传统媒体发展的客户端真的难有可持续发展吗?作为“党媒”“党端”,近年来大量涌入用户又带来了哪些契机?让诞生于传统媒体的客户端有生存力,就必须将“理想”适当“变现”。因为国外媒体发展环境的差异,很多国外报纸APP付费式的盈利模式可参考却不能适用,而国内关于纸媒APP盈利模式的分析非常少,所有的党报新媒体都在学着“带着镣铐跳舞”。本文将从营销策略入手,以省会党报发展的新媒体平台——AJN新闻客户端为例,分析下一步党报新闻客户端平台的发展方向。首先对现阶段党端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研判,通过对宏观环境的综合性分析找到发展机会,挖掘支持发展的政治环境、整体向好的经济环境、土壤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日新月异的技术环境对党报新闻客户端发展的利好大环境;以波特五力模型为基础分析当前党报客户端发展存在的威胁,其竞争者不仅包含传统新闻客户端,也包含聚合类新闻客户端、技术类资讯客户端,其潜在竞争者、替代品都在虎视眈眈,以及逐渐市场化的创收方向,并进一步找出通过差异化竞争体现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可能。进一步通过对优势、劣势、机遇、威胁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构建SWOT矩阵,形成适用于党报新媒体发展的营销战略组合,以让AJN新闻客户端发挥优势,规避风险,取得长远发展。其次通过发展情况分析结果对AJN新闻客户端营销策略提出可行性优化方案。鉴于移动互联网难以想象的发展速度,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4P营销理论已经不足够分析当前千变万化的形势,本文将依据4R营销理论,提出未来党报客户端的以“互动”为核心的创新合作模式,通过关联、反应、关系、回报大要素提出优化策略。通过总结现阶段盈利点,通过完善技术实现多元化盈利,旨在提升用户粘性,实现较为长远的发展。重点思考与顾客建立良好稳固的关系,不仅仅实现客户端的利润,更要赢得顾客的满意度和社会价值实现,最终实现运营者、用户、合作伙伴等多方共赢。通过加强组织、制度、人才等方面建设对策略的优化加以保障,使其策略可行性更高并进行总结。希望通过此篇以省会党报平台AJN新闻客户端进行的案例分析,能对全国党报APP等新媒体平台赢得可持续健康发展有一定借鉴意义。
吴宗晏(Wu Chung Yen)[4](2020)在《“党公营报业”的衰落与“侍从报业”的崛起 ——台湾报禁时期《中央日报》与《中国时报》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20世纪50年代初的台湾,拥有充沛党政资源的国民党党报《中央日报》为何不到十年便丢失了其报界龙头的地位?民营报纸的翘楚《中国时报》为何能逐步成为寡占市场的报业巨头?台湾的报禁时期是国民党威权体制全盛之时,对于新闻的管制极为严苛。民营报业是如何在备受压制的报业环境中异军突起,取代秉承上意又握有丰富资源的“党公营报业”成为报业的领头羊?这些都是本研究试图回答的问题。本研究选择《中央日报》与《中国时报》为研究对象,分别作为“党公营报业”及民营报业的代表,以传播政治经济学为理论视角,采用历史文献法爬梳台湾报禁时期报业发展过程中所要面对的台湾岛内外政治经济环境以及报社发展的历程,结合内容分析法检视两份报纸的头版内容,看其如何反映这一较长的历史跨度中时空环境的变化,从而探讨报禁时期两份报纸的不同发展轨迹。本研究发现国民党的新闻政策对两种报业的命运差异起着关键的作用,而国民党新闻政策又受到其政权正当性危机的影响。国民党政权的威权体制与其承诺的“宪政”目标背离,有着法理基础上的结构性缺陷。这一缺陷更会因国民党政权长期在经济军事上受惠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而曝露在西方世界的民主检视下。在内生结构的困境与外部权力的束缚中,国民党的新闻政策无法实践全能主义的新闻理念,而必须为民营报业留有空间,从而保持“自由报业”承载“自由中国”的国际形象。在如此政治现实中,国民党转而试图控制报业的进入门槛,以政策及经济资源的扶持来笼络民营报纸,以满足其在岛内及国际间所需的宣传能量。在国民党的新闻管制下,民营报业反而成为了恩庇侍从主义视角下的“侍从报业”,因而得已幸存于报业市场中,与“党公营报业”共同成为“党国”的新闻战士。这时两种报业在媒介所有权上的根本差异却又引领他们走向了不同结局。承载过重政治宣传任务的“党公营报纸”,其内容在日新月异的台湾经济社会环境中愈显僵化,而更具市场属性的“侍从报业”在经营中会在谨守政治红线的同时尽力回应市场的需求。在民主声浪迭起的80年代,两份报纸的发展歧路反映的更是国民党威权体制下的人心向背。最终,《中央日报》在80年代基本没落,而《中国时报》成为了报业的巨无霸,台湾报业也在1988年的报禁解除中走向了自由化,走向了下一个时代。
肖杨[5](2020)在《报媒系新兴媒体商业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新世纪始,报业就已颓势尽显。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报纸的发行收入、广告收入大幅度下滑,而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强烈冲击,更使报业读者加速流失,收入断崖式下跌,报媒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难题,倒闭者与日俱增。这一过程中,国内外报业一直致力在新兴媒体平台探索新的商业模式以自救。尽管许多人认定,报纸势必“消亡”,但回顾报业在新兴媒体的商业模式实践,对专业化内容的商业模式进一步探索意义深远。报媒深陷困境,最为根本的原因是商业模式危机。传统报业一直以来赖以生存的二次售卖模式,已无法适用于新兴媒体平台蓬勃发展的时代。为应对危机,报业在新兴媒体平台进行了三个方面的商业模式探索:在线广告收入模式、在线内容收入模式、在线增值收入模式。然而,这些商业模式实践虽不乏典型者,但整体而言收效甚微。主要原因在于:首先在线广告发展停滞不前,广告的在线平移失败,在线广告微薄的收入难以弥补线下广告收入的大幅下跌;其次付费模式难以推广,在线内容收入颇为有限;此外,在线增值收入争取事倍功半,在线增值收入难遏盈利下滑。报媒在新兴媒体商业模式实践未能拯救报业,关键原因有三:一是报媒遭遇多方面的覆盖竞争,令其对商业模式的探索举步维艰,二是网络经济引致在线广告、在线内容的“赢家通吃”,商业模式探索整体收效甚微,三是在新兴媒体平台,报媒难以建成内容流量入口,难借内容有效激活流量,流量缺失成商业模式发展症结。报媒在新兴媒体商业模式的实践步履艰难、成效不明显,这些自救似乎已表明,报业商业模式缺失渐成必然,市场性报纸可能会因此消亡。不过,市场性报纸的消亡,会带来专业内容的缺口,专业化内容在线商业模式再探索势在必行。
刘瑾慧子[6](2020)在《移动端口争夺时代“掌上春城”的新闻生产研究》文中指出移动端口竞争时代,各地方党报开发新闻客户端口,实施媒体融合战略,增强党报的传播力,传达党和政府的决策。2014年6月,昆明市委机关报《昆明日报》开办客户端“掌上春城”,其新闻生产通过主流化、本地化、圈层化等新闻生产理念创新生产模式,形成了最好用、最快捷、最便民的“滇字一号”掌媒—“掌上春城”客户端。首先,分析“掌上春城”的新闻生产理念,“掌上春城”是聚焦“新闻+政务服务+生活服务+本地服务”的移动新闻客户端,集产品理念、圈层化理念、社交理念于一体,为老百姓提供综合性的生活服务。同时,侧重对“掌上春城”新闻内容生产现状分析,据此勾勒出“掌上春城”的新闻生产特征。探究了“掌上春城”实践中的新闻生产流程再造、中央厨房式的生产模式以及新闻生产风格。通过分析“掌上春城”的新闻来源、版块设计以探讨其新闻生产模式,从微观方面探讨移动端口时代“掌上春城”对用户产生的影响,从宏观方面分析“掌上春城”新闻生产的社会效果,结合议程设置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以及场景理论等相关知识,对“掌上春城”的新闻生产进行了理论探讨。其次,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掌上春城”新闻内容实践进行实证分析。通过Python软件获取相关数据,对新闻生产进行研究设计,使用复合周时间抽样法抽取样本之后进行编码、类目建构,根据新闻发布时间、新闻展现形式、新闻来源、报道主题、报道版块以及报道区域的相关数据进行总结归纳,分析得出“掌上春城”新闻内容上的特点与不足之处,对“掌上春城”内容生产的真正危机进行综合分析。最后,根据前面两章的研究结果探讨“掌上春城”新闻生产问题及优化对策。通过对“掌上春城”新闻生产实践的考察,发现了“掌上春城”客户端用户黏度低,圈层化发展乏力;生活化导向存在不足,本地化建设滞后;客户端定位泛化,新闻内容高度重合;智能技术带给新闻编辑室的冲击导致新闻编辑室场景缺失与生态无序;编辑室角色转变缓慢,技术使用率低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如下优化对策。提升用户粘度,建立圈层化社交;深耕新闻生产的生活化导向,实施本土化发展战略;客户端定位本土化,新闻内容垂直化发展;新闻编辑室的场景再造与生态调适;新闻编辑室角色调整与技术驱动。结语部分,鉴于“掌上春城”的新闻生产具有动态性和不稳定性,因此对“掌上春城”新闻生产的研究尚存在一定的困难,对“掌上春城”新闻生产的跟踪观察时间不够长,对“掌上春城”研究的全面性尚存在不足,希望以后有机会能对“掌上春城”这样的新型主流媒体进行更深入的全面探讨。
唐曙倩[7](2020)在《1992年-2012年中国报业市场化政策研究》文中提出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报业经历了两轮市场化的洗礼,分别为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开始的市场化和1992年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开始的又一轮市场化。如果说,第一次市场化旨在打破思想禁锢和开始报纸作为“商品”的尝试,那么第二次市场化则是全方位引入市场化的操作,来发展和繁荣整个报纸行业。在党管媒体的大环境下,党和政府的新闻政策是报业市场化的指针和规范。那么,从1992年开始至报业整体衰落的2012年的20年间,党和政府究竟是通过哪些政策、如何来把控报业市场化的节奏的?本研究试图通过对此20年间相关政策的梳理,探究市场变革中决策层所施与的影响和决策特点。立足于政策学的工具理论,本文以1992年至2012年间关于报业市场化的代表性政策条文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分析和文献研究的方法,将其按照不同阶段和不同政策工具类型进行了政策运用特点的分析。根据市场化的阶段性特征,报业市场化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992-1995年,报业市场自由化及报业快速扩张阶段;1996-2005年,报业市场深入发展及结构调整阶段;2006-2012年,报业市场机制完善及报业转型阶段。而按照不同阶段采用的不同工具,将政策涉及的工具分为强制性工具(compulsory tools)、自愿性工具(voluntary tools)和混合型工具(mixed tools)三类,分别进行工具应用层面的政策内容分析和工具选择层面的内在动机分析。研究发现,在报业市场化发展的不同阶段,政策工具的使用也体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1992-1995年的初期,以各类放松限制的政策文件为代表的自愿性政策工具发挥了最明显的振兴市场的效果;1996-2005年,建立在初步形成的报业市场基础之上,严密的规则建设紧锣密鼓地开展,强制性政策工具的使用成为了最显着的阶段性特征;2006-2012年,伴随着新的媒介形式的冲击,引导和促进传统媒体的转型的任务使得混合型政策工具的使用频次明显提高。另一方面,通过对二十年间关于市场化的报业政策的工具分析,可以发现有关政策的发布和执行总体呈现出以下三大特征:以维护主流意识形态为中心;自主实践先行,政策规划跟进;从掌控市场化到辅助市场化。
孙琴霞[8](2019)在《媒体融合背景下A报商业模式要素创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在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下,报业经营正在经历着巨大的挑战。作为云南最早的都市类报纸,A报的经营长期靠广告收入支撑,广告收入从2014年开始下滑后,“二次销售”商业模式中各个要素已经无法适应市场的发展。随着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A报和其他媒体一样也开发了移动新闻客户端。然而新媒体不仅没有成为A报新的收入来源,反而还需要传统报纸的经营来补贴。本文通过对媒体融合、报业企业商业模式的研究现状进行回顾,选择以商业模式画布作为主要分析框架,明确A报传统的“二次销售”商业模式要素存在的问题。结合A报当前所处的媒体融合阶段,通过对A报的用户、广告客户、内部员工与高层管理人员等利益相关者进行调研和访谈,分析媒体融合对A报商业模式要素的影响。从政策、行业、市场、企业自身四个方面进一步分析A报商业模式要素创新的必要性。基于调研与分析,提出A报从内容生产商向传播服务提供商的商业模式要素创新定位。并在此基础上,以商业模式画布为分析框架,结合熊彼特创新理论、价值链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对A报商业模式各要素模块进行创新。
胡成[9](2019)在《新媒介环境下贵州日报转型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党报转型发展理论和实践在国内发展日趋成熟,无论是业界和学界都在纷纷为党报转型发展建言献策。它为党报的转型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支持。贵州日报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一家党报集团,加快转型发展既是面对传媒业变革的重要之举,这也是提高党报在新媒介环境下党报传播能力,增强主流媒体话语权,营造良好舆论氛围的积极尝试。文章结合当前国内党报转型发展的实践,以贵州日报转型发展作为具体案例进行研究,对贵州日报的转型发展背景和基本情况进行介绍,根据文献资料和采访资料归纳当前贵州日报在顶层设计、深度融合、改革创新等方面的转型发展实践。采用文献分析法和个案研究法对广州日报、浙江日报和重庆日报转型发展案例进行具体分析,找出其能为贵州日报带来的经验和启示;应用访谈法,采访贵访州日报时政部、媒体管理研究室、全媒体采访中心等部门负责人,对贵州日报当前转型发展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明确其转型发展的优劣势,找出贵州日报在技术应用、融合体系、发展资金、人才队伍和体制机制等方面的问题。针对贵州日报技术应用阻力重重、融合体系尚未完善、发展资金缺口较大、人才队伍储备不足、体制机制亟待健全等存在的问题,提出推动技术创新、强化融合发展、加强资本运作、培育人才资源、深化机制改革等对策建议,为贵州日报转型发展提供参考。随着媒体转型的不断拓深拓宽,媒体行业产品范式不断更新,新兴技术推动产品服务不断更新,融媒体平台快速崛起激发转型发展活力。未来,贵州日报要更好的实现转型发展,必然要不断尝试更多跨界合作,消弭产业边界,扩大融合广度,在转型发展中全面创新、精耕细作,进一步向新型主流媒体集团迈进。
张学霞[10](2019)在《宁夏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研究(1926-2018)》文中提出当下国内外传播学研究中空间转向研究已成为一种显现的趋势。其中,传播的时间与空间的关系问题、传播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成为空间转向研究中的焦点问题。本研究为顺应传播学空间转向研究态势,同时也为推动中国区域传播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推动宁夏新闻传播研究的进一步发展,选取宁夏作为考察地方空间内大众传播活动的背景空间,选取1926年-2018年这近百年的历史时长作为考察地方空间内大众传播活动的背景时间,重点考察宁夏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生成、演进的动力机制,结构性特征,内部要素之间的互动性关系,以及它在促进国家政治上的统一、文化上的多元一体和民族融合等方面的功用。本研究拟解决如下问题:如何从特殊性入手追求普遍性?如何在强调地方大众传播经验的同时,提炼出地方大众传播网络在推动和促进国家一体化发展方面的作用机制,实现对求异之上的求同的理解?本文共五章。整体而言,梳理了 1926-2018年间宁夏主要大众传媒的新闻传播实践,呈现了它们发生、发展的脉络,展现了其中部分媒体消失、消亡、断裂发展的场景。采用了历时性、结构性的视角,融合了历史学、社会学、新闻学、传播学等学科知识,以文献为基础,勾勒出宁夏近百年间大众传播网络生成与演进的全程、全貌,构建出不同历史阶段中宁夏四种大众传播网络模型。绪论。此部分阐明了选题背景、选题缘由、研究思路、研究意义和研究的问题。对国内外研究做了综述,评析了宁夏新闻传播的研究现状。还界定了核心概念,说明了研究方法、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和研究的不足之处。此部分回答了为什么要研究这个命题,采用了什么样的研究方法,力图达到什么样的研究目标。第一章。本章展现了宁夏作为地方空间的被生产过程和这一空间内存在的多民族社会关系。展现了 1926-1949年间宁夏主要传媒的新闻传播实践。提炼出宁夏二元大众传播网络的五个结构性特征。阐释了宁夏二元大众传播网络生成的历史意义,并概括指出了制约这一时期宁夏传媒发展并影响宁夏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的三种要素。第二章。本章阐明了 1949-1979年间宁夏作为民族区域自治地区之空间生成的缘由和过程,阐释了民族区域自治地区的特殊性和一般性。呈现了这一期间宁夏主要传媒的新闻传播实践。认为宁夏形成了广播传播网络占主导的三元大众传播网络,提炼出宁夏三元大众传播网络的五个结构性特征。分析了媒体制度、媒体基础设施、媒介技术对宁夏大众传播网络的支撑作用和制约作用。第三章。本章展现了 1979-2003年间宁夏大众传媒的新闻传播实践。认为宁夏形成了电视传播网络占据主导的多元大众传播网络。提炼出宁夏多元大众传播网络的五个结构性特征。认为大众传播网络对宁夏多民族关系以及民族团结形象有着重大的建构作用。同时剖析了媒体体制的发展与确立对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的双重影响。第四章。本章展现了 2003-2018年间宁夏传统媒体、新媒体、新新媒体的新闻传播实践。认为宁夏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多层次、多类别、多媒介形态、多元力量混杂交织的全景式大众传播网络。提炼出宁夏全景式大众传播网络的四个结构性特征。剖析了媒介融合的概念和中国媒体融合、宁夏媒体融合的现状。剖析了用户群体的固化、迁徙与流动,以及政务微博、政务微信等新新媒体对宁夏大众传播网络的影响。结论与展望。本文发现,有三种主要因素推动和促动了宁夏近百年间大众传播网络的生成与演进。是权力贯穿于大众传播网络演进的始终,并一直发挥着主导作用;国家统一性的制度安排为它的生成与演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基础设施的配置和技术的发展创新成为宁夏大众传播网络不断演进的强劲驱动力。本文还发现,宁夏大众传播网络在促进国家政治上的统一、文化上的多元一体以及多民族融合等方面,在反映、形塑和建构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形象和地方形象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宁夏近百年间大众传播网络呈现出以下四个结构性特征。它具有极不稳定-相对不稳定-比较稳定—又开始不稳定的发展特征。同时,它还具有结构上的发展不平衡特征,层级上的汇集性和类别上的分散性特征,以及网络横向间弱连接性等特征。宁夏近百年间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生成与演进对当下的启示:未来媒介形态的演化过程必将是不同媒介并立共存、相互转化的过程。媒体融合能够促进传播网络之间的融通和连接。最后,媒体传播网络与政务系统传播网络和自媒体传播网络之间的竞争将加剧。
二、党报如何面对激烈的报业竞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党报如何面对激烈的报业竞争(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地市级党报传播力研究 ——以乌兰察布日报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1.政治意义 |
2.社会意义 |
3.经济意义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数据统计分析法 |
3.案例分析法 |
4.问卷调查法 |
(五)文献综述 |
1.关于“传播力”的研究 |
2.关于“地市级党报传播力”研究 |
(六)创新与不足 |
1.创新之处 |
2.不足之处 |
一、地市级党报传播力概述 |
(一)地市级党报概述 |
1.地市级党报的概念 |
2.地市级党报的特点 |
3.地市级党报的功能 |
4.地市级党报的发展现状 |
(二)少数民族地区党报的特殊性 |
1.语言的特殊性 |
2.文化的特殊性 |
3.舆论引导的特殊性 |
(三)地市级党报传播力的概念 |
1.传播力 |
2.地市级党报传播力 |
3.地市级党报传播力的构成指标 |
二、乌兰察布日报社党报传播力状况分析 |
(一)乌兰察布日报社传播能力分析 |
1.乌兰察布日报社传播主体分析 |
2.乌兰察布日报社传播内容分析 |
3.乌兰察布日报社媒介运用分析 |
(二)乌兰察布日报社传播效力分析 |
1.问卷设计 |
2.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3.问卷信效度检验 |
4.传播效力分析 |
三、乌兰察布日报社传播力的制约性因素分析 |
(一)基础建设力量不足 |
1.发展资金受限 |
2.人才资源缺乏 |
(二)媒体融合程度较低 |
1.地市级媒体相关政策空缺 |
2.媒体融合处于初级阶段 |
3.融媒体平台建设水平不足 |
4.内容建设“拿来主义”明显 |
(三)对外传播影响力有限 |
1.媒体品牌开发不足 |
2.报道特色难以突显 |
(四)媒体传播要素分散 |
1.区域品牌资源分散 |
2.媒体资源整合不足 |
四、地市级党报传播力提升的有关思考 |
(一)明确地市级党报的发展方向 |
1.坚持党报本质 |
2.坚守以人为本 |
3.依托区域特色发展 |
4.走向产业化经营 |
(二)开拓地市级党报发展思路 |
1.转变发展理念,把握受众需求 |
2.强化受众参与,提升内容生产力 |
3.整合社会资源,实现横纵双向发展 |
4.建设新媒体矩阵,打造传播力生态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乌兰察布日报社各传播平台传播效果调查问卷 |
致谢 |
(2)广西日报传媒集团的品牌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创新 |
第二章 报业集团品牌战略的理论基础 |
2.1 品牌战略与品牌战略管理 |
2.1.1 品牌战略的定义 |
2.1.2 品牌战略的内容 |
2.1.3 品牌战略管理 |
2.2 品牌战略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2.3 报业品牌 |
2.4 品牌战略的研究与分析方法 |
2.4.1 PEST分析方法 |
2.4.2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方法 |
2.4.3 SWOT分析方法 |
第三章 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品牌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
3.1 集团概况 |
3.1.1 历史沿革 |
3.1.2 组织机构 |
3.1.3 经营范围 |
3.2 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品牌发展历程 |
3.2.1 探索品牌意识(1995 年以前) |
3.2.2 形成品牌概念(1995 年以后) |
3.2.3 广西日报传媒集团的品牌现状 |
3.3 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品牌发展面临的问题 |
3.3.1 品牌定位不明确 |
3.3.2 媒介体制不完善 |
3.3.3 品牌推广不到位 |
3.3.4 品牌创新力不足 |
3.3.5 品牌融合度不足 |
第四章 广西日报传媒集团的品牌战略的环境分析 |
4.1 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品牌战略的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 |
4.1.1 政治法律环境因素(P) |
4.1.2 经济环境因素(E) |
4.1.3 社会环境因素(S) |
4.1.4 科技环境因素(T) |
4.2 产业环境分析 |
4.2.1 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
4.2.2 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
4.2.3 潜在进入者的竞争压力 |
4.2.4 替代产品的威胁 |
4.2.5 行业内现有企业的竞争 |
4.3 广西日报传媒集团的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
4.3.1 全媒体矩阵完整 |
4.3.2 报道形式创新 |
4.4 广西日报传媒集团的关键资源和能力分析 |
4.4.1 关键的资源分析 |
4.4.2 核心能力分析 |
4.5 SWOT分析 |
4.5.1 机会分析(O) |
4.5.2 威胁分析(T) |
4.5.3 品牌优势分析(S) |
4.5.4 品牌劣势分析(W) |
4.5.5 SWOT分析矩阵 |
第五章 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品牌战略的构建 |
5.1 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品牌战略构建原则 |
5.1.1 增长性原则 |
5.1.2 一致性原则 |
5.1.3 协同性原则 |
5.2 广西日报传媒集团的品牌定位和战略目标 |
5.2.1 广西日报传媒集团的品牌定位 |
5.2.2 广西日报传媒集团的品牌战略目标 |
5.3 广西日报传媒集团的品牌战略制定 |
5.3.1 准确品牌市场定位战略 |
5.3.2 品牌延伸推广战略 |
5.3.3 品牌融合发展战略 |
5.3.4 强势品牌战略 |
第六章 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品牌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6.1 搭建组织架构,完成组织保障 |
6.2 完善企业制度,强化制度保障 |
6.3 整合所有资源,提供资源保障 |
6.4 搭建内部平台,统一认可品牌和企业文化 |
6.5 打造人才品牌,形成人才保障 |
6.6 加强技术创新,提高技术保障 |
6.7 优化新媒体发展,实现品质保障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研究存在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AJN新闻客户端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框架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工具 |
1.3.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综述 |
2.1 基础理论 |
2.1.1 市场营销的内涵 |
2.1.2 市场营销相关理论4P-4C-4R |
2.1.3 党报新闻客户端营销比较研究 |
2.2 理论分析工具 |
2.2.1 PEST分析工具 |
2.2.2. 波特五力竞争模型 |
2.2.3 SWOT分析法 |
第3章 AJN新闻客户端发展环块与现状分析 |
3.1 AJN新闻客户端简介 |
3.1.1 AJN用户画像 |
3.1.2 运营发展历程 |
3.2 宏观环境分析 |
3.2.1 支持发展的政治环境 |
3.2.2 整体向好的经济环境 |
3.2.3 土壤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
3.2.4 日新月异的技术环境 |
3.3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
3.3.1 现有竞争者分析 |
3.3.2 潜在竞争者威胁分析 |
3.3.3 替代品的竞争分析 |
3.3.4 购买者议价能力分析 |
3.3.5 供应商议价能力分析 |
3.4 SWOT分析 |
3.4.1 优势 |
3.4.2 劣势 |
3.4.3 机遇 |
3.4.4 威胁 |
第4章 AJN新闻客户端营销组合设计 |
4.1 营销策略设计的理论借鉴及可行性分析 |
4.2 关联策略(Relevancy) |
4.2.1 用户选择开启定制式营销 |
4.2.2 成果共享实现信息式营销 |
4.3 反应策略(Reaction) |
4.3.1 收集意见 |
4.3.2 加强互动 |
4.3.3 品牌上新 |
4.4 关系策略(Relationship) |
4.5 回报策略(Reward) |
4.5.1 与合作客户“各取所需” |
4.5.2 与同行对手“竞争竞合” |
第5章 实施策略的保障措施 |
5.1 加强组织保障 |
5.2 加强制度保障 |
5.3 强化人才建设 |
5.3.1 加强专业人才引进 |
5.3.2 注重现有人才培养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AJN新闻客户端用户体验调查问卷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党公营报业”的衰落与“侍从报业”的崛起 ——台湾报禁时期《中央日报》与《中国时报》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文献综述 |
一、媒介所有权与新闻生产 |
二、《中央日报》与《中国时报》的现有研究 |
第二节 理论框架: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视角 |
第三节 研究对象与问题 |
一、研究对象与断限 |
二、研究问题与假设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一、历史文献法 |
二、内容分析法 |
第二章 “党公营报业”的辉煌与“侍从报业”的崛起(1949-1961) |
第一节 风雨飘摇的台湾与“自由中国”的神话 |
一、《中央日报》的草创与重启 |
二、“自由中国”运动酝酿中 |
第二节 “自由报业”的虚实 |
一、“自由报业”之虚 |
二、“自由报业”之实 |
第三节 《征信新闻》的肇建 |
第四节 《中央日报》和《中国时报》的内容比较 |
第三章 “侍从报业”的寡占与“党公营报业”的没落(1962-1976) |
第一节 政经环境的忧与喜 |
一、国际政治风云变色 |
二、台湾的经济转型之路 |
第二节 报业中的悲与欢 |
一、报业荣景与官报陨落 |
二、言论的再紧缩与“党国”的新闻战士 |
三、党外的星星之火 |
第三节 《中央日报》和《中国时报》的内容比较 |
第四章 “侍从报业”的松动与“党公营报业”的残喘(1977-1988) |
第一节 国民党的危机 |
一、蒋经国的挑战 |
二、美丽岛事件的回声 |
第二节 报业最后的十字路口 |
一、“党公营报纸”的垂死挣扎 |
二、向中间靠拢的“侍从报业” |
第三节 《中央日报》和《中国时报》的内容比较 |
第五章 讨论与总结 |
第一节 《中央日报》为何衰败?《中国时报》为何崛起? |
第二节 国民党政府新闻政策之源 |
一、内生因素 |
二、外部因素 |
第三节 反思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报纸头版内容编码类目表 |
致谢 |
(5)报媒系新兴媒体商业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问题 |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四、研究内容及主要创新 |
第一章 报媒系新兴媒体商业模式实践的典型模式 |
第一节 在线广告收入模式 |
一、自建平台争取在线广告 |
二、利用自媒体谋求广告分成 |
第二节 在线内容收费模式 |
一、“硬”付费墙模式 |
二、“软”付费墙模式 |
第三节 在线增值收入模式 |
一、电子商务模式 |
二、有偿服务模式 |
第二章 报媒系新兴媒体商业模式实践的成效审视 |
第一节 在线广告难补偿线下广告 |
一、线下广告加速下滑 |
二、在线广告停滞不前 |
三、广告在线平移失败 |
第二节 在线内容收入不成气候 |
一、在线内容收入有限 |
二、付费墙模式难推广 |
第三节 在线增值收入微乎其微 |
一、增值收入难遏盈利下滑 |
二、增值收入争取事倍功半 |
第三章 报媒系新兴媒体商业模式实践成效的反思 |
第一节 覆盖竞争令商业模式探索维艰 |
一、在线广告面临的覆盖竞争 |
二、在线内容面临的覆盖竞争 |
三、在线增值面临的覆盖竞争 |
第二节 网络经济致商业模式探索无功 |
一、在线广告市场的“赢家通吃” |
二、在线内容市场的“赢家通吃” |
第三节 流量缺失成商业模式发展症结 |
一、报媒难以建成内容流量入口 |
二、报媒难借内容有效激活流量 |
第四章 报媒系新兴媒体商业模式实践艰难的启示 |
第一节 商业模式缺失与中国报业分类发展建议 |
一、报媒商业模式缺失渐成必然 |
二、报业分类发展及其基本诉求 |
第二节 专业化内容在线商业模式再探索的前瞻 |
一、基于报媒商业模式发展史的思考 |
二、基于新媒体平台商业模式的思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移动端口争夺时代“掌上春城”的新闻生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及文献综述 |
一、国外相关研究 |
二、国内相关研究 |
第三节 论文研究内容 |
一、研究内容 |
第四节 采取的研究方法 |
一、论文研究方法 |
二、本文创新之处 |
第五节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 |
二、理论基础 |
第二章 “掌上春城”新闻生产理念与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掌上春城”新闻生产理念分析 |
一、产品理念 |
二、圈层化理念 |
三、社交理念 |
四、“新闻+服务”理念 |
第二节 “掌上春城”新闻生产现状分析 |
一、融媒中心新闻生产流程再造 |
二、全媒体中心“中央厨房”生产模式 |
三、“掌上春城”的新闻生产风格 |
第三章 “掌上春城”新闻生产的内容分析 |
第一节 研究设计 |
一、目标媒体的选定 |
二、时间范围的选定 |
三、样本选择与抽样方法 |
四、类目建构 |
五、信度检验 |
第二节 “掌上春城”移动客户端新闻内容分析 |
一、发布时间分析——明确“掌上春城”新闻生产发布规律 |
二、新闻展现形式——概览“掌上春城”新闻生产形式建构 |
三、新闻来源——探析“掌上春城”新闻生产的话语取向 |
四、报道主题——聚焦“掌上春城”新闻报道的关注视点 |
五、报道版块——反映“掌上春城”新闻生产的价值选择 |
六、报道区域——凸显“掌上春城”新闻生产报道涵盖范围 |
第四章 “掌上春城”新闻生产问题及优化对策分析 |
第一节 “掌上春城”新闻生产问题分析 |
一、用户黏度低,圈层化发展乏力 |
二、生活化导向不足,本地化建设滞后 |
三、客户端定位泛化,新闻内容高度重合 |
四、新闻编辑室场景缺失与生态无序 |
五、编辑室角色转变缓慢,技术使用率低 |
第二节 “掌上春城”新闻生产的优化对策分析 |
一、提升用户黏度,建立圈层化社交 |
二、坚持生活化导向,实施本地化战略 |
三、客户端定位本土化,新闻内容垂直化发展 |
四、新闻编辑室的场景再造与生态调适 |
五、新闻编辑角色调整与技术驱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深度访谈大纲 |
附录 B 调查问卷 |
致谢 |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7)1992年-2012年中国报业市场化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1.新闻政策 |
2.报业市场化 |
3.政策工具 |
(四)相关研究综述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五)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及文本分析法 |
2.报业市场化改革的政策工具视角分析 |
二、报业市场化改革政策工具应用的阶段性分析 |
(一)1992-1995 年:报业市场自由化及报业快速扩张阶段 |
1.工具应用概述 |
2.自愿性工具:报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及快速扩张 |
3.强制性工具:报业改革体系规划及规则建构 |
4.混合型工具:产业报告的“暗示”与领导人讲话的“明示” |
(二)1996-2005 年:报业市场深入发展及结构调整阶段 |
1.工具应用概述 |
2.自愿性工具:报业资本化运作及转企改制尝试 |
3.强制性工具:报业市场和人员管理及报业集团建设 |
4.混合型工具:确定改革合法性,内容市场化及提供改革支持 |
(三)2006-2012 年:报业市场机制完善及报业转型阶段 |
1.工具应用概述 |
2.自愿性工具:大规模转企改制的推广及报纸退出机制的完善 |
3.强制性工具:报业发展规划及特殊时期报业政策 |
4.混合型工具:调整重大事件报道政策及引导报业转型 |
三、报业市场化改革的政策工具选择分析 |
(一)1992-1995 年:市场化新阶段的探索 |
1.报业发展:市场新环境和受众新要求 |
2.工具选择:复杂环境下的市场工具运用 |
3.工具运用:兼顾两种效益的尝试 |
(二)1996-2005 年:市场化深入阶段的变革 |
1.报业发展:业外资本入局和市场化的不利影响 |
2.工具选择:报业质变中的强制性工具运用 |
3.工具运用:与资本、市场的深度磨合 |
(三)2006-2012 年:市场化深入阶段的变革 |
1.报业发展:市场转型期的危机与应对 |
2.工具选择:报业转型期的混合型工具支持 |
3.工具运用:变化格局中的适应与改变 |
四、结论 |
(一)报业市场化改革各阶段的政策工具总体应用情况 |
(二)报业市场化改革政策工具运用的总体思路 |
1.以维护主流意识形态为中心 |
2.自主实践先行,政策规划跟进 |
3.从掌控市场化到辅助市场化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媒体融合背景下A报商业模式要素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 理论基础 |
3 A报商业模式要素的现状及问题 |
3.1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报业的发展状况 |
3.2 A报发展概况及商业模式要素状况 |
3.3 A报商业模式要素存在的问题 |
3.4 A报商业模式要素问题的成因分析 |
4 媒体融合对A报商业模式要素的影响分析 |
4.1 A报媒体融合的进程 |
4.2 媒体融合对A报商业模式要素的影响调研分析 |
4.3 媒体融合背景下A报商业模式要素创新的必要性 |
5 媒体融合背景下A报商业模式要素创新 |
5.1 创新的总体定位及基本原则 |
5.2 A报商业模式要素创新 |
5.3 A报新商业模式实施的保障措施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A报商业模式要素创新调研问卷”(用户填写) |
附录2 “A报商业模式要素创新调研问卷”(广告客户填写) |
附录3 “A报商业模式要素创新调研问卷”(员工填写) |
附录4 媒体融合对A报商业模式要素的影响访谈提纲 |
致谢 |
(9)新媒介环境下贵州日报转型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rt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文献综述 |
1.2.2 国外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创新点 |
第2章 新媒介环境下贵州日报转型发展背景 |
2.1 政治背景 |
2.1.1 提出“三网融合”目标 |
2.1.2 强调“融合发展”战略 |
2.2 经济背景 |
2.2.1 互联网产业快速兴起 |
2.2.2 新业态成为资本追逐热点 |
2.3 技术背景 |
2.3.1 新技术不断驱动媒体转型发展 |
2.3.2 新技术不断提升新闻传播价值 |
2.4 文化背景 |
2.4.1 互联网催生文化新业态 |
2.4.2 互联网文化产业壮大发展 |
第3章 新媒介环境下贵州日报转型发展现状 |
3.1 贵州日报的基本情况 |
3.2 贵州日报转型发展的推进情况 |
3.2.1 从顶层设计上全力推动媒体转型发展 |
3.2.2 从深度融合上全力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 |
3.2.3 从改革创新上全力打造新型主流媒体 |
3.3 贵州日报转型发展存在的现实困境 |
3.3.1 技术应用阻力重重 |
3.3.2 融合体系尚未完善 |
3.3.3 发展资金缺口较大 |
3.3.4 人才队伍储备不足 |
3.3.5 体制机制亟待健全 |
第4章 新媒介环境下国内党报转型发展的案例与启示 |
4.1 国内党报顺势而为打造新型主流媒体 |
4.1.1 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争做融合发展的探路先锋 |
4.1.2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全力打造融媒体平台“媒立方” |
4.1.3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加快构建立体传播格局 |
4.1.4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以“新湖南”为转型发展新引擎 |
4.2 国内党报转型发展的启示 |
4.2.1 深化机制变革激发生产潜力 |
4.2.2 强化内容优势做优新闻产品 |
4.2.3 推动技术创新彰显主流价值 |
4.2.4 探索多元经营增强竞争能力 |
第5章 新媒介环境下贵州日报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 |
5.1 以技术创新赋能媒体转型发展 |
5.1.1 用技术重构生产流程 |
5.1.2 用技术赋能新闻产品 |
5.1.3 用技术布局产业生态 |
5.2 以融合发展提升新闻传播能力 |
5.2.1 构建融合发展的组织体系 |
5.2.2 打造融媒体工作平台 |
5.2.3 推进报网微端全面打通 |
5.3 以资本运作全面增强竞争能力 |
5.3.1 抓资本运作助推转型发展 |
5.3.2 抓产业变革扩大品牌影响 |
5.3.3 抓产业布局完善生态圈层 |
5.4 以人才培养补足转型发展后劲 |
5.4.1 积极引进复合型人才 |
5.4.2 加快全媒体人才培养 |
5.4.3 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 |
5.5 以机制改革激活转型发展动力 |
5.5.1 全面推进深化改革 |
5.5.2 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
5.5.3 构建持续发展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访谈提纲 |
附录二 访谈者目录 |
致谢 |
(10)宁夏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研究(1926-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选题缘由、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缘由 |
三、研究思路、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现状评析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一、可能的创新之处 |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报纸传播初占主导地位的宁夏大众传播网络构建(1926-1949) |
第一节 历史沿革中的宁夏及其独特的多民族共生关系 |
一、宁夏作为地方空间的被生产过程以及初始形成 |
二、宁夏独特的多民族共生关系 |
第二节 1926-1949年间宁夏大众传媒的新闻传播实践 |
一、《中山日报》《贺兰》等报刊的新闻传播实践 |
二、为期几个月的广播新闻传播实践 |
第三节 报纸传播网络初占主导的宁夏大众传播网络结构呈现 |
一、大众传播网络的结构性特征和构建生成的历史意义 |
二、制约宁夏传媒发展并影响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的三种要素 |
第二章 广播传播网络占主导的宁夏三元大众传播网络构建(1949-1979) |
第一节 宁夏作为民族区域自治地区之空间生成 |
一、独特的空间再生产:宁夏作为民族区域自治地区之空间生成 |
二、民族区域自治地区的特殊性和一般性 |
第二节 1949-1979年间宁夏大众传媒的新闻传播实践 |
一、1949-1979年间宁夏6份主要报纸的新闻传播实践 |
二、广播新闻传播实践 |
三、电视新闻传播实践 |
第三节 广播传播网络占主导的宁夏三元大众传播网络结构剖析 |
一、1949-1979年间宁夏大众传播网络的结构性特征 |
二、媒体制度对宁夏大众传播网络的支撑作用 |
三、媒体基础设施、媒介技术对宁夏大众传播网络的制约与支撑 |
第三章 电视传播网络占主导的宁夏多元大众传播网络构建(1979-2003) |
第一节 1979-2003年间宁夏大众传媒实践 |
一、以党报为首、以其他报纸为补充的主要报纸的新闻传播实践 |
二、宁夏无线广播的新闻传播实践 |
三、宁夏无线、有线电视的新闻传播实践 |
四、1998-2003年间宁夏新媒体的新闻传播实践 |
第二节 1979-2003年间宁夏多元大众传播网络结构逐层呈现 |
一、多元报纸传播网络 |
二、无线广播传播网络占主导地位的广播传播网络 |
三、有线电视传播网络占主导地位的电视传播网络 |
四、处于起步阶段的新媒体传播网络 |
第三节 电视传播网络占据主导的多元大众传播网络结构分析 |
一、宁夏多元大众传播网络的结构性特征 |
二、大众传播网络对宁夏多民族关系和民族团结形象的重大建构 |
三、媒体体制的发展与确立对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的双重影响 |
第四章 面向媒介融合的宁夏全景式大众传播网络构建(2003-2018) |
第一节 2003-2018年间宁夏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实践 |
一、宁夏以党报为首、以都市报为重要支撑的主要报纸的新闻传播实践 |
二、广播、电视的新闻传播实践和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2003-2018年间宁夏新媒体、新新媒体的新闻传播实践 |
一、以新闻网站和手机报为代表的宁夏新媒体的发展及面临的问题 |
二、以媒体微博、媒体微信为代表的宁夏新新媒体的发展及问题 |
第三节 面向媒介融合的宁夏大众传媒的新闻传播实践 |
一、媒介融合的概念解析和中国媒介融合的现状 |
二、宁夏大众传媒在媒介融合面向中的探索与实践 |
第四节 宁夏全景式大众传播网络结构的逐层呈现 |
一、宁夏报纸传播网络中都市报的影响力渐次衰退 |
二、广播、电视传播网络不再居于主导位置,影响力不断收缩 |
三、新媒体传播网络曾迅速发展,不断扩张,现在又逐渐归于平淡 |
四、新新媒体传播网络不断应用新媒介,影响力却始终有限 |
第五节 面向媒介融合的全景式宁夏大众传播网络构建 |
一、整体性结构特征 |
二、用户群体的固化、迁徙与流动对宁夏大众传播网络的双重影响 |
三、政务微博、政务微信等新新媒体对宁夏大众传播网络的冲击 |
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当代启示 |
三、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图表清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四、党报如何面对激烈的报业竞争(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地市级党报传播力研究 ——以乌兰察布日报社为例[D]. 银星.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2]广西日报传媒集团的品牌战略研究[D]. 廖兴婷. 广西大学, 2020(07)
- [3]AJN新闻客户端营销策略研究[D]. 苏晓萌. 山东大学, 2020(05)
- [4]“党公营报业”的衰落与“侍从报业”的崛起 ——台湾报禁时期《中央日报》与《中国时报》的比较研究[D]. 吴宗晏(Wu Chung Yen).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1)
- [5]报媒系新兴媒体商业模式研究[D]. 肖杨.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移动端口争夺时代“掌上春城”的新闻生产研究[D]. 刘瑾慧子.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
- [7]1992年-2012年中国报业市场化政策研究[D]. 唐曙倩.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1)
- [8]媒体融合背景下A报商业模式要素创新研究[D]. 孙琴霞. 云南大学, 2019(02)
- [9]新媒介环境下贵州日报转型发展研究[D]. 胡成. 湖南大学, 2019(01)
- [10]宁夏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研究(1926-2018)[D]. 张学霞.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