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机械加工工艺方案的经济评价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徐一舟[1](2021)在《AA公司半导体缓冲层薄膜工艺方案的评价与选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产工艺是企业开展生产制造的重要基础,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产品质量水平、生产周期长短、制造成本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和经营绩效。因此,面对多个备选工艺方案,如何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通过构建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对工艺方案进行科学的评价,进而从中选择最优的工艺方案,一直是生产制造型企业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一个课题。论文综合应用生产工艺、技术和经济评价的理论与方法,以AA公司为研究对象,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如何评价与选择其半导体缓冲层工艺方案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论文阐述了半导体工艺的总体发展情况,介绍了AA公司的基本概况,基于文献资料识别和整理、问卷调查、德尔菲法等方法,设计构建了由经济、质量、效率、柔性等四个一级指标和14个二级指标组成的AA公司半导体缓冲层薄膜工艺评价的指标体系。按照层次分析法原理分析确定了准则层和指标层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根据各评价指标的特点,按照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对其进行分类并确定了评价指标的评分标准。利用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氮化铝法、吹氧法、过渡金属氮化物法等AA公司半导体缓冲层3种备选工艺方案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吹氧法是三者中最优的工艺方案。本文的研究结果不仅对AA公司的半导体缓冲层工艺方案的选择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本公司和其他企业的工艺方案选择提供了可借鉴的框架与思路。
张海玲[2](2021)在《品质革命背景下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的融入研究 ——以中职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的经济发展也走进了新时代,经济增长由高速发展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产品质量的提升成为发展中国家提升国际地位的重要因素,品质革命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指出了新的发展方向。品质革命的基础在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新时代背景下,国家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传播工匠精神成为中等职业教育新的指导思想,中等职业教育的育人模式要随之转变。为充分发挥中等职业教育职能,培养适应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技能型人才,中等职业教育必须要用创造性思维开展专业教学改革实践。本文在品质革命的背景下,将工匠精神与人才培养过程进行融合,架构在匠人精神、机械加工质量理念指导下的人才培养体系,以提升中等职业院校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这也正是本文选题的意义和价值所在。首先,本文探讨品质革命的背景,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和品质革命的关系,对工匠精神研究现状和人才培养现状进行分析,进而得出工匠精神与人才培养的融合对中国制造业品质革命起到关键、积极作用。其次,本文从质量的视角出发,论述品质革命、工匠精神、机械加工质量的概念与内涵、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构成,为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再次,深入剖析品质革命背景下的企业需求与职业教育现状,通过调研机械加工专业人才对工匠精神、加工质量保障的认识与实践,进一步发现技能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理清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的表现形式。最后,结合品质革命的背景,本文分别在精神与技能层面提出工匠精神与人才培养的融合思路,制定数控加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数控铣床加工一体化课程为例,展示教学应用实践,并提出品质革命背景下数控加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八个举措,以期为品质革命背景下中职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有意义的借鉴和参考。
刘佩琦[3](2021)在《哈汽公司汽轮机喷嘴工艺技术方案经济性评价与选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姜志鹏[4](2020)在《数控切削加工过程碳排放优化及绿色性评价方法研究》文中认为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善了人们生活质量,但伴随而来的诸如能源的大量消耗、资源的可预见性短缺、三废的无秩序排放等现象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制造业作为能耗、碳排放大户是引起环境问题的主要源头之一,数控切削加工过程又是制造业的必备一环,会消耗大量的资源、能源,产生固、液、气三态废弃物,其环境影响问题已愈来愈引起学术界和工业界关注。为保证绿色低碳加工,优化加工过程碳排放、建立绿色性评价体系已成为当前研究热点。本文针对数控机床能源消耗形式多样的特性,建立了一种新的加工过程能耗预测模型。分析了机床能耗特性、探讨机床能耗的影响因素,确定系统边界,研究机床能耗构成并建立能耗计算模型,准确的反映数控机床能耗与主轴转速及材料去除率之间的映射关系,解释了能耗模型中各项系数的明确含义,便于系数的确定及模型的理解应用。搭建了能耗在线监测平台实现加工过程能耗的实时监测,以车削加工为例验证模型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实现通过切削参数精确预测数控切削加工过程能耗的目的。针对数控切削过程碳排放源广、形式多样的特性,建立了切削过程的碳排放量化模型。通过分析数控切削加工过程碳排放源,引入(火用)的概念确定碳排放系统边界划分方法,结合信息流和(火用)分析在切削加工过程的流动,提出了一种加工过程碳排放量化方法——i EC碳排放模型。以车削加工为例,从实验和理论分析两个角度研究碳排放随切削参数的变化规律,分析并解释原因,同时计算使碳排放最低时的切削参数。针对数控切削机床,基于全生命周期理论建立一种机床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评估模型。定义并分析功能单位在机床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评估中的作用,提出了基于功能单位的机床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评估方法,该方法将机床生命周期碳排放划分为5个阶段,着重研究使用阶段碳排放。以CAK50135di、PUMA200MA两台车床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特性为例,探讨了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组成,并对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进行不确定性分析。针对加工过程碳排放与产品质量、加工效率、生产成本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在考虑粗、精加工工艺不同侧重点的基础上,分别研究低碳低成本高效、低碳高效高精的切削参数多目标优化方法。该方法在NSGA-II、熵权-TOPSIS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基于可选目标约束的多目标优化算法,进行低碳加工过程切削参数多目标优化研究,为生产加工提供按需求自主选择最优切削参数的机会。分析了多目标优化中的显着性因素及切削参数对各优化目标的影响规律,提出了低碳低成本加工区间概念,为解决制造企业在碳排放和加工成本之间难以选择问题提供了解决思路。最后,为建立通用性好、适用性强、评价指标全面、可满足不同角色人员(机床生产商、机床使用者、市场监管者)需求的低碳加工绿色性评价方法,建立一种基于可选评价维度的低碳加工绿色性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以技术指标、经济指标、自然资源和环境影响为准则层进行评价,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熵权法及主客观综合赋权法等评价方法,将碳关联指标和效率指标分成若干个可选指标来满足不同维度的评价需求。通过自主开发的低碳加工过程切削参数多目标优化及绿色性评价系统,针对车削加工过程进行绿色性评价的案例分析。
钟万[5](2020)在《三维机加工艺规划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目前,虽然三维设计软件已经在机械加工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企业在进行工艺设计时还是以二维图纸为主,三维模型为辅,零件三维模型没有得到充分的应用。随着制造业信息化的发展,计算机辅助工艺(CAPP)系统的研究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CAPP系统通过直接对三维模型的操作,辅助用户完成工艺设计,实现数据的集成。本文主要结合企业加工生产情况,对三维机加工艺规划系统中工艺知识库、特征识别和加工方法决策等几项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并将其应用到工艺设计领域,解决实际工艺问题。论文主要工作如下:在分析了工艺知识来源和工艺知识库组成结构的基础上,通过资料整理和现场调研的方法完成知识获取,将文字或者电子资料归纳整理存入工艺知识库中。采用面向对象的知识表示法对工艺知识进行结构化处理,便于知识的运用,并用xml技术和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了工艺知识库的运行。以特征为零件基本单元重新规划零件模型上包含的加工信息。分析了目前常用的几种特征识别方法,对其基本原理和表达方法做了说明。本文采用基于属性邻接图的特征识别方法,以三维设计软件构造的MBD三维模型为数据来源,完成零件特征的交互识别和零件模型制造信息的提取。特征识别的对象为板类零件。讨论零件加工过程中对加工方法产生影响的几大因素,采用模糊推理的方法进行加工方法的工艺决策。简单介绍了模糊推理的基本概念和数学原理,运用了对比平均法和专家经验法等多种方法构造影响因素的隶属函数。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比较,实现特征加工方法的决策。对系统开发环境以及系统运行的配置要求进行了介绍。本系统是基于UG软件平台的二次开发,系统主要有知识储存的知识库,基于MBD模型的特征识别和加工方法决策等功能。最后,本文通过企业加工零件对系统各项功能进行了验证,证明了系统的有效性。
教育部[6](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认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付悦[7](2020)在《卧式冷室压铸机再制造工艺路线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经历了60多年的发展,我国压铸机制品已经遍布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压铸机的应用提高了压铸效率,节省了劳动力,为企业带来利润的同时也为消费者带来了便利。相当一部分压铸机由于达到使用寿命上限或者技术与性能落后而被淘汰,还有些大修后不能满足使用要求而被闲置,因此为压铸机再制造提供了发展机遇。修复工艺是再制造的关键环节,是体现再制造水平的技术之一,由于废旧压铸机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如剩余寿命、失效特征等)进而导致其再制造工艺路线多种多样。选择合适的工艺路线并进行适当的优化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因此对压铸机再制造工艺路线进行研究与优化是有一定现实意义的。压铸机的再制造归根结底就是其有可再利用价值的各个废旧零部件的再制造,本文采用从整机过渡到零部件这样一种方式进行论述,并以XT260卧式冷室压铸机及其零部件为主要分析对象进行深入研究。首先,从技术、经济、环境三个方面对废旧压铸机进行了再制造可行性分析。在该部分采用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确定评价指标并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且针对评价结果建立了一种基于相关技术人员经验的评价模型。其次,对再制造压铸机进行了需求与功能分析并确定了主要技术参数。从整机的角度对其进行再制造流程规划、方案设计与评价。然后,建立了一种多层次的压铸机废旧零部件再制造工艺路线优化框架。将废旧零部件再制造工艺路线化过程分三部分进行,第一部分是失效特征分析,包含基于故障树的失效特征提取、损伤量模型获取等内容;第二部分是基于规则推理的方式生成初始修复方案;第三部分是构建数学模型并通过遗传算法进行求解,即求得时间与成本最小化时设备的组合情况及其再制造工序排序。最后,以XT260卧式冷室压铸机的大杠为例,通过matlab软件对本文所提出的再制造工艺路线优化方法进行验证,并对全文进行归纳总结与展望。
王必豪[8](2020)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中职《电加工机床编程与操作》课程开发》文中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传统机械切削加工已不能够完全满足企业的加工要求,以电火花线切割机床、电火花成型机床为代表的适合加工高硬度材料、复杂工件的电加工机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统计得出2018年电加工机床销售量比上年增加7.48%。但电加工行业快速发展的背后却存在着一线操作人才(电切削工)短缺的问题。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中等职业教育是解决电切削工人才短缺问题的重要突破口。而中职学校要培养出合格的技能型人才,课程是关键。但经过学校调研和文献研究发现,现在中职学校的电加工课程普遍存在着课程内容碎片化、学生实操时间不充分、课程与企业相脱离的情况。同时电加工课程开发的研究也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本文针对上述问题,采用先进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范式对《电加工机床编程与操作》进行课程开发。第一步,中职学校和企业调研。在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中职学校师生进行调研,以明确电加工课程现状以及课程存在的问题。通过对企业的调研和顶岗实习,明确企业中电切削工的具体工作任务。第二步,典型工作任务归纳。根据企业调研记录的具体工作任务,在企业实践专家的帮助下归纳出电切削工的典型工作任务。第三步,行动领域归纳。在行动领域归纳前先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描述,深入剖析每一个典型工作任务所包含的工作过程,然后根据工作性质相同、行动维度一致的原则归纳出行动领域。第四步,学习领域转换。学习领域是行动领域的教学归纳。首先明确每个行动领域所包含的职业能力。然后对归纳出来的职业能力进行进一步分析,明确形成该能力需要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资源及评价标准。最后根据职业成长规律及学习认知规律,将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课程)。第五步,学习情境的设计。对《电加工机床编程与操作》学习领域进行学习情境设计,并对设计的每个学习情境的合理性和先进性进行分析。第六步,课程实施设计。以普适性工作过程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测、评价为依据,先对课程实施中的教学过程和评价进行宏观设计,然后对具体案例进行了微观设计。第七步,采用实验法对课程效果进行验证,并分析课程的优点、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建议。本文采用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范式开发形成了《电加工机床编程与操作》课程,明确了该课程的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课程标准,并以一个子学习情境为例进行了具体的呈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或缓和了现有电加工课程普遍存在的课程内容碎片化、学生实操时间不充分、课程与企业相脱离的问题。同时丰富了中职学校电加工课程的研究,也为其他课程开发者提供了参考。
郑文[9](2020)在《机械加工制造系统的复杂性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正确掌握和控制系统复杂性成为充分发挥先进制造技术优越性的前提条件,也是生产运作管理领域的研究热点。为了最大化的降低企业的管理难度,最佳的办法是在系统布局设计阶段就将系统复杂性作为布局评价的考虑因素。本文针对机械加工制造系统复杂性的研究,在制造工艺过程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机械加工制造系统在生产组织过程中的复杂性,通过对不同布局方案系统复杂性的衡量,来对工厂布局方案进行评价。本文首先通过对以往研究的设备布局评价考虑因素的总结,指出通过系统复杂性对设备布局方案进行评价的必要性。并根据以往对机械加工制造系统复杂性的研究,提出通过工艺过程复杂性衡量机械加工制造系统的复杂性,进而对不同设备布局的差异进行评估。然后,通过对机械加工制造系统复杂性来源的分析,提出机械加工制造系统复杂性的研究框架,在工艺过程复杂性的基础上,研究机械加工制造系统在生产组织过程中的复杂性,综合考虑系统中的一人多机问题、多类型产品加工问题及生产过程中工人的行为过程,给出一人多机复杂性、操作复杂性、决策复杂性的度量方法,通过对机械加工制造系统复杂性的重新定义,综合考虑生产组织方式的复杂性差异,进而对不同设备布局的差异进行评估。最后,结合汽车零部件机械加工制造系统的案例,将以上提出的两种方法进行实际应用,通过对两种方法得出结果的比较分析,说明了综合考虑制造工艺过程和生产组织过程复杂性对机械加工制造系统复杂性进行衡量的合理性。本文的研究为设计出最优的设备布局方案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决策依据。
高炜[10](2020)在《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平台研发及工艺方案决策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滚磨光整加工技术是一种普适性很强的旨在提高零件表面质量、改善零件表面完整性的基础制造工艺技术,已在传统制造及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广泛使用。国际权威专家Cariapa指出,机械零件中约有50%可以采用滚磨光整加工提高零件表面质量。滚磨光整加工工艺系统的专业性与复杂性,使得全产业链内企业之间存在工艺供需信息盲区,严重制约滚磨光整加工技术在制造领域的优势发挥。以长期工艺研发实践积累的大量工艺实例和开放式汇集的典型实例为基础,研发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平台并探索工艺方案决策的智能化方法,助推有效加工信息资源的合理共享,是全产业链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重要而现实的课题,对进一步拓宽滚磨光整加工技术的应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课题的主要研究目的:一是研究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的构建模式,满足现阶段全产业链企业对滚磨光整加工要素信息直接获取的实际要求。二是研究工艺方案决策智能化方法及应用策略,使不同用户可根据自身需求通过数据库获得所期望的解决方案,包括使用的设备、磨块、磨剂及加工参数等方面的信息。首先,通过对滚磨光整加工流程分析,构建了加工过程信息资源及集成模型;数据库系统开发的建模表示方法采用集成化计算机辅助制造定义(IDEF)和统一建模语言(UML)结合的图形化描述方法;由功能模型、组织模型、信息模型、知识模型和过程模型组成数据库建模方法体系,建立了以过程模型为核心的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集成关系;建立了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的视图层、方法层和应用层三层体系结构,能实现全产业链中企业加工环境和基础结构的集成,为数据库平台构建奠定了模型和体系基础。剖析加工实例,以加工对象和加工要求为主要特征对应加工工艺方案的思想构成案例并集合成案例库,实现了加工实例的案例化表征;提出采用减法聚类的模糊C均值聚类改进算法(S-FCM)寻找特殊案例并加以保存,以提高其聚类质量;将其余案例通过两两相似度对比,删除冗余案例,从而合理有效地优化案例库。采用自主研发的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平台已有的合格案例进行了大量的仿真研究,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能合理筛选并删除案例库中的冗余案例,除节省案例存储空间外,使案例检索效率明显提高,可以满足对生产现场的实时调控。该方法原理简单、步骤清晰,可用于智能化滚磨光整加工工艺制订和生产过程中工艺参数后续优选的数据库平台。为了智能化优选工艺方案,提出一种分级递进的融合决策理论。依据加工工艺数据库构建的工艺案例库,首先采用加权案例推理技术(WCBR),寻找与新问题匹配的原有案例,以便快速找到问题的解;如果没有找到匹配案例,则借助模糊专家系统(FES),充分挖掘已有案例中的知识,通过区间值模糊推理,寻找新问题的相似案例。其中,具体提出了一种变权重案例推理方法,基于层次分析法确定案例特征权重,明确了案例分级检索步骤和案例特征相似度计算办法,仿真研究了案例库中已有案例、相似案例及差异较大案例等情况,讨论了特征判断矩阵对优选结果的影响程度,仿真结果表明:采用WCBR可以快速、准确地找到案例库中与新问题匹配的案例。另外,针对不能检索到匹配案例的情况,提出了滚磨光整加工工艺优选的模糊专家推理模型,以滚抛磨块优选为例详细阐述了区间值模糊规则的构建,根据实际加工的成功案例确定各特征值等级范围及隶属区间,并与滚抛磨块参数建立联系,利用产生式规则表示法建立区间值模糊规则;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模糊规则中各特征属性的权重,并采用区间值模糊推理算法进行滚抛磨块参数优选推理机的设计;采用大量的测试案例进行了实验仿真,结果表明:模糊专家推理优选模型能够在案例推理的基础上提升新问题与旧案例之间的相似度,在满足加工要求的同时,能够快速、准确、合理地优选出待加工零件所需的滚磨光整加工工艺。构建了包括物理资源层、虚拟资源层、数据管理服务层、应用接口层和用户层核心平台的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开发总体框架和功能结构。基于Oracle数据库管理系统、C#和Python开发语言、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7集成开发环境和B/S网络结构模式,完成了数据库平台程序开发,多维度展示了平台的实用情况。从某大型航空发动机生产企业应用光整加工数据库的实际需求出发,实现了企业特殊的工序模板生成功能扩展,建立了与企业PDM系统的数据接口。生产应用表明,工序模板功能有助于工艺规范,整体数据库平台应用使企业专项工艺信息资源整合、积累并共享,对提质增效和信息化管理发挥了积极作用。本文研发的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平台及工艺方案决策方法,可以直接应用于全产业链企业的专项工艺决策及管理升级,为滚磨光整加工行业产业持续提质增效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探索。也为其他制造技术乃至工业领域构建数据库平台并进行智能化应用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二、机械加工工艺方案的经济评价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机械加工工艺方案的经济评价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AA公司半导体缓冲层薄膜工艺方案的评价与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论文内容及思路 |
1.3.1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
1.3.2 技术路线图 |
1.3.3 研究方法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文献综述 |
2.1 半导体工艺 |
2.2 工艺方案评价与选择的概念 |
2.3 评价指标的选择研究现状 |
2.4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 |
2.4.1 德尔菲法 |
2.4.2 层次分析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AA公司缓冲层薄膜工艺方案选择现状 |
3.1 AA公司简介 |
3.2 半导体GAN缓冲层薄膜工艺概况 |
3.3 AA公司工艺方案选择现状 |
3.4 AA公司工艺方案选择问题及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AA公司缓冲层薄膜工艺评价模型构建 |
4.1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
4.2 AA公司薄膜工艺评价指标的确定 |
4.2.1 评价指标的识别与整理 |
4.2.2 评价指标的初选 |
4.2.3 评价指标的复选 |
4.2.4 评价指标的终选 |
4.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3.1 建立准则层比较判断矩阵 |
4.3.2 建立指标层比较判断矩阵 |
4.4 AA公司薄膜工艺评价指标评分标准的确定 |
4.4.1 定量指标评分标准的确定 |
4.4.2 定性指标评分标准的确定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AA公司缓冲层薄膜工艺方案评价与选择实例 |
5.1 备选工艺方案 |
5.1.1 氮化铝法 |
5.1.2 吹氧法 |
5.1.3 过渡金属氮化物法 |
5.2 工艺方案的评价指标评分 |
5.2.1 经济类二级指标评分 |
5.2.2 质量类二级指标评分 |
5.2.3 效率类二级指标评分 |
5.2.4 柔性类二级指标评分 |
5.3 工艺方案评价分析与选择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访谈提纲 |
附录B:关于工艺方案评价指标的调查 |
附录C:关于缓冲层工艺方案评价指标重要性的调查 |
(2)品质革命背景下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的融入研究 ——以中职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工匠精神研究现状 |
1.2.2 人才培养研究现状 |
1.3 研究设计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 |
2.1.1 品质革命 |
2.1.2 工匠精神 |
2.1.3 机械加工质量 |
2.1.4 人才培养 |
2.1.5 人才培养模式 |
2.2 相关理论 |
2.2.1 人力资本理论 |
2.2.2 建构主义理论 |
2.2.3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
2.2.4 零缺陷管理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品质革命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
3.1 品质革命需要培养工匠精神 |
3.1.1 质量是企业发展的生命力 |
3.1.2 工匠精神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竞争力 |
3.2 品质革命需要重视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
3.2.1 人力资源质量决定企业发展质量 |
3.2.2 技能型人才需求面临结构调整 |
3.3 品质革命背景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分析 |
3.3.1 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成要素 |
3.3.2 中职教育中典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现阶段中职教育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调查研究 |
4.1 中职教育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调查 |
4.1.1 调查准备 |
4.1.2 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
4.2 中职教育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调查反映出的问题 |
4.2.1 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4.2.2 师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4.2.3 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品质革命背景下中职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构建 |
5.1 品质革命精神层面与人才培养的融合 |
5.1.1 工匠精神与课程建设融合 |
5.1.2 工匠精神与师资建设融合 |
5.1.3 工匠精神与教学评价融合 |
5.2 品质革命技能层面与人才培养的融合 |
5.2.1 树立加工质量管理意识 |
5.2.2 整合质量保障关键元素 |
5.3 品质革命背景下中职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案例 |
5.3.1 数控加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
5.3.2 数控铣床加工一体化课程教学设计 |
5.4 面向品质革命数控加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 |
5.4.1 教学目标引导,提高综合职业能力 |
5.4.2 课程体系重构,夯实工匠培养基础 |
5.4.3 教学过程创新,提升学生专业技能 |
5.4.4 教学评价优化,确保全面育人质量 |
5.4.5 师资培养深化,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
5.4.6 线上督导运行,保障网络教学质量 |
5.4.7 实践教育融合,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
5.4.8 五育测评衔接,落实立德树人要求 |
5.5 实践应用情况及成效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件Ⅰ 品质革命背景下中职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调查问卷 |
附件Ⅱ 品质革命背景下中职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访谈提纲 |
附件Ⅲ 品质革命背景下中职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调查问卷结果统计表 |
附件Ⅳ 数控加工专业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
(4)数控切削加工过程碳排放优化及绿色性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机床能耗建模研究现状 |
1.2.2 数控切削加工过程碳排放研究现状 |
1.2.3 低碳加工过程切削参数优化研究现状 |
1.2.4 低碳加工过程绿色性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
1.3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数控切削加工过程能耗模型建立及分析 |
2.1 引言 |
2.2 数控切削加工过程能耗建模 |
2.2.1 能耗建模步骤 |
2.2.2 能耗特性分析 |
2.2.3 能耗系统边界划分 |
2.2.4 能耗预测模型建立 |
2.3 能耗预测模型实验验证及分析 |
2.3.1 能耗在线监测平台开发 |
2.3.2 实验方案 |
2.3.3 实验结果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数控切削加工过程碳排放建模及分析 |
3.1 引言 |
3.2 数控切削加工过程碳排放建模 |
3.2.1 碳排放源分析 |
3.2.2 基于(火用)分析的碳排放系统边界划分 |
3.2.3 基于信息流-(火用)分析的iEC碳排放模型 |
3.2.4 等效碳排放量化分析 |
3.3 碳排放量化实验设计及分析 |
3.3.1 实验设计 |
3.3.2 车削过程碳排放量化及结果分析 |
3.3.3 切削参数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机床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评估方法研究 |
4.1 引言 |
4.2 机床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源分析 |
4.3 基于功能单位的机床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评估模型 |
4.3.1 功能单位定义 |
4.3.2 基于功能单位的机床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阶段划分 |
4.4 基于功能单位的机床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案例分析 |
4.4.1 案例说明 |
4.4.2 机床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案例计算 |
4.4.3 机床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结果分析 |
4.5 机床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不确定性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低碳加工过程切削参数多目标优化研究 |
5.1 引言 |
5.2 低碳加工过程多目标优化建模 |
5.2.1 低碳加工过程优化目标的确定 |
5.2.2 多目标优化模型 |
5.2.3 多目标优化算法 |
5.2.4 切削参数对优化目标的影响 |
5.2.5 低碳低成本加工区间的提出 |
5.3 低碳加工切削参数优化案例研究 |
5.3.1 低碳加工过程多目标优化模型拟合 |
5.3.2 低碳低成本高效加工过程参数优化分析 |
5.3.3 低碳高效高精加工过程参数优化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可选评价维度的绿色性评价方法研究 |
6.1 引言 |
6.2 基于可选评价维度的绿色性评价体系 |
6.2.1 可选评价维度介绍 |
6.2.2 绿色性评价框架流程 |
6.2.3 绿色性评价指标体系 |
6.2.4 绿色性评价方法 |
6.3 基于可选评价维度的绿色性评价案例分析 |
6.3.1 基于客观评价法的绿色性评价案例分析 |
6.3.2 基于主观评价法的绿色性评价案例分析 |
6.3.3 基于主客观综合赋权法的绿色性评价案例分析 |
6.3.4 更换同级评价维度的绿色性评价案例分析 |
6.4 数控切削加工过程切削参数多目标优化及绿色性评价系统 |
6.4.1 MPOGES系统开发的目的 |
6.4.2 MPOGES系统开发 |
6.4.3 低碳加工绿色性评价模块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三维机加工艺规划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2 CAPP系统以及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
1.2.1 CAPP系统研究现状 |
1.2.2 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以及章节安排 |
1.3.1 论文来源 |
1.3.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2章 零件机加工艺知识库研究 |
2.1 工艺知识库基础 |
2.2 工艺知识 |
2.2.1 工艺知识的来源 |
2.2.2 工艺知识的分类 |
2.3 工艺知识库的构建 |
2.3.1 工艺知识获取 |
2.3.2 面向对象的工艺知识表示 |
2.3.3 知识库结构 |
2.3.4 知识库实现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零件制造特征识别技术 |
3.1 特征概述 |
3.1.1 特征定义 |
3.1.2 特征分类 |
3.2 特征识别方法分析 |
3.2.1 常用特征识别方法 |
3.2.2 属性邻接图 |
3.3 基于MBD模型的特征识别 |
3.3.1 基于MBD的三维模型信息描述 |
3.3.2 构建零件特征属性邻接图 |
3.3.3 基于属性邻接图的零件特征匹配 |
3.3.4 特征信息提取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工艺决策技术 |
4.1 引言 |
4.2 工艺决策影响因素 |
4.2.1 工艺条件约束 |
4.2.2 加工约束 |
4.3 基于模糊推理的工艺决策 |
4.3.1 模糊集合 |
4.3.2 模糊推理 |
4.3.3 隶属函数 |
4.3.4 评价方法 |
4.3.5 加工方法决策流程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CAPP系统应用 |
5.1 系统运行环境概述 |
5.2 系统框架 |
5.3 系统实例运用 |
5.3.1 工艺知识库管理 |
5.3.2 零件特征识别 |
5.3.3 加工方法工艺决策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7)卧式冷室压铸机再制造工艺路线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的选题背景 |
1.1.1 严峻的资源和排放问题 |
1.1.2 巨大的保有量和报废量 |
1.1.3 国家政策 |
1.2 论文选题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压铸机再制造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2 国内外再制造工艺路线优化研究现状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压铸机再制造可行性分析 |
2.1 技术可行性指标及其量化 |
2.1.1 拆卸简易性 |
2.1.2 清洗可行性 |
2.1.3 检测可行性 |
2.1.4 再制造加工可行性 |
2.1.5 升级可行性 |
2.1.6 再装配简易性 |
2.2 经济可行性指标及其量化 |
2.3 环境可行性指标及其量化 |
2.4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各指标权重确定 |
2.5 废旧压铸机再制造可行性评价模型 |
2.6 XT260卧式冷室压铸机再制造可行性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压铸机再制造工艺方案设计 |
3.1 再制造压铸机需求与功能分析及参数确定 |
3.2 废旧压铸机再制造流程规划 |
3.3 废旧压铸机再制造工艺方案设计 |
3.3.1 再制造修复技术应用 |
3.3.2 再制造工艺方案评价模型 |
3.3.3 废旧XT260卧式冷室压铸机再制造方案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废旧压铸机再制造工艺路线优化 |
4.1 压铸机再制造工艺路线优化框架 |
4.2 压铸机废旧零部件失效特征分析 |
4.2.1 失效特征分类 |
4.2.2 失效特征计算 |
4.2.3 基于故障树法的失效特征提取模型 |
4.2.4 损伤量模型获取 |
4.3 基于规则推理的再制造初始方案生成 |
4.4 压铸机再制造工艺路线优化约束分析与数学建模 |
4.5 基于遗传算法的优化求解过程 |
4.6 本章小节 |
第5章 实例应用 |
5.1 概况 |
5.2 再制造工艺路线优化 |
5.2.1 提取失效特征 |
5.2.2 基于失效特征的大杠再制造初始方案生成 |
5.2.3 再制造相关设备描述 |
5.2.4 参数信息 |
5.2.5 优化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8)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中职《电加工机床编程与操作》课程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3.研究评述 |
(四)研究方法和思路 |
1.研究方法 |
2.研究思路 |
二、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 |
1.工作过程 |
2.典型工作任务 |
3.课程开发 |
(二)理论基础 |
1.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理论 |
2.情境学习理论 |
3.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
三、中职学校和企业调研 |
(一)调研目的 |
(二)调研对象 |
(三)调查问卷设计 |
(四)调研数据分析 |
1.教师访谈 |
2.学生问卷 |
3.企业问卷 |
(五)存在的问题 |
1.课程内容碎片化 |
2.学生实操时间不充分 |
3.课程与企业实际相脱离 |
(六)研究的必要性 |
四、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电加工机床编程与操作》课程开发 |
(一)具体工作任务记录 |
(二)典型工作任务归纳 |
(三)行动领域归纳 |
1.典型工作任务描述 |
2.行动领域确定 |
(四)学习领域转换 |
1.职业能力归纳 |
2.职业能力分析 |
3.确定学习领域 |
4.课程目标 |
(五)学习情境设计 |
1.学习情境的设计 |
2.学习情境的分析 |
3.课程内容与结构 |
(六)课程实施设计 |
1.教学过程设计 |
2.教学评价设计 |
3.课程实施案例 |
4.课程标准 |
五、《电加工机床编程与操作》课程的实验研究 |
(一)实验地点 |
(二)实验对象 |
(三)实验目的 |
(四)实验方法 |
(五)考核方案 |
(六)考核数据 |
(七)教师访谈 |
(八)课程效果分析 |
1.课程优点 |
2.存在问题 |
3.优化路径 |
六、总结与展望 |
(一)研究总结 |
1.研究工作总结 |
2.研究过程中引发的思考 |
(二)研究不足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一 问卷及访谈提纲 |
附件二 岗位具体工作任务一览表 |
附件三 典型工作任务描述表 |
附件四 典型工作任务描述 |
附件五 职业能力分析表 |
附件六 对照班课程实施案例 |
附件七 课程实施现场照片 |
附件八 考核试卷 |
附件九 《电加工机床编程与操作》课后访谈提纲(教师)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机械加工制造系统的复杂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设备布局方案评价 |
1.2.2 复杂性度量方法 |
1.2.3 机械加工制造系统复杂性研究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思路和框架 |
第2章 基于工艺过程复杂性的机加制造系统复杂性研究 |
2.1 设备布局差异评估的理论基础 |
2.1.1 机械加工制造系统的典型设备布局方法 |
2.1.2 机械加工制造系统设备布局的评价 |
2.1.3 机械加工制造系统的复杂性 |
2.1.4 制造系统复杂性的度量方法 |
2.2 机械加工制造系统的工艺过程复杂性 |
2.2.1 工艺过程复杂性的概念 |
2.2.2 工艺过程复杂性的度量 |
2.3 不同设备布局方案的差异评估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考虑生产组织方式复杂性的系统复杂性研究 |
3.1 机械加工制造系统的复杂性分析 |
3.1.1 机加制造系统中的一人多机问题 |
3.1.2 人的决策和操作行为 |
3.1.3 机械加工制造系统中的多类型产品加工问题 |
3.1.4 机械加工制造系统复杂性的研究框架 |
3.2 机械加工制造系统的一人多机复杂性 |
3.3 机械加工制造系统工人的决策复杂性 |
3.3.1 感知过程复杂性 |
3.3.2 认知过程复杂性 |
3.3.3 决策复杂性的度量 |
3.4 机械加工制造系统工人的操作复杂性 |
3.5 多类型产品生产对复杂性的影响 |
3.5.1 多类型产品生产对工人任务复杂性的影响 |
3.5.2 考虑多品种生产影响的操作复杂性 |
3.6 考虑生产组织方式复杂性的设备布局差异评估 |
3.6.1 各布局形式生产组织方式的复杂性 |
3.6.2 设备布局差异评估方法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汽车零部件机加制造系统的复杂性案例分析 |
4.1 案例背景介绍 |
4.2 基于工艺过程复杂性的布局差异评估 |
4.2.1 工艺过程复杂性 |
4.2.2 设备布局方案差异评估 |
4.3 考虑生产组织方式复杂性的设备布局差异评估 |
4.3.1 一人多机复杂性 |
4.3.2 操作复杂性 |
4.3.3 决策复杂性 |
4.3.4 各布局形式的系统复杂性 |
4.3.5 各生产组织方式的复杂性对比 |
4.3.6 布局方案差异评估 |
4.4 两种方法的对比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平台研发及工艺方案决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1.2 课题背景及国内外现状 |
1.2.1 滚磨光整加工技术现状 |
1.2.2 工业数据库技术概要 |
1.2.3 数据库智能化应用原理与方法 |
1.3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1.3.1 课题来源 |
1.3.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的建模方法和体系结构 |
2.1 滚磨光整加工工艺流程分析 |
2.1.1 滚磨光整加工工艺过程信息资源 |
2.1.2 滚磨光整加工工艺过程信息集成 |
2.2 面向数据库系统开发的建模表示方法 |
2.2.1 集成化计算机辅助制造的定义方法IDEF |
2.2.2 统一建模语言UML |
2.2.3 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建模方法需求 |
2.3 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的建模方法 |
2.3.1 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的功能模型 |
2.3.2 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的组织模型 |
2.3.3 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的信息模型 |
2.3.4 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的知识模型 |
2.3.5 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的过程模型 |
2.4 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的体系结构 |
2.4.1 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的视图层 |
2.4.2 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的方法层 |
2.4.3 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的应用层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的工艺参数优选案例库构建 |
3.1 滚磨光整加工工艺实例的数据分析 |
3.2 基于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的工艺案例表征 |
3.3 基于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的工艺案例库优化 |
3.3.1 基于减法聚类的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改进 |
3.3.2 基于减法聚类的FCM的工艺案例库优化 |
3.3.3 仿真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滚磨光整加工工艺参数优选融合推理模型研究 |
4.1 工艺优选的融合推理模型总体设计 |
4.2 加工工艺优选的加权案例推理模型研究 |
4.2.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案例特征权重确定 |
4.2.2 案例的匹配 |
4.2.3 案例处理 |
4.2.4 加权案例推理的仿真研究 |
4.3 滚磨光整加工工艺优选的模糊专家推理模型研究 |
4.3.1 专家系统的基本组成 |
4.3.2 滚磨光整加工工艺优选的专家推理模型研究 |
4.3.3 仿真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的开发与应用 |
5.1 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的开发 |
5.1.1 数据库的总体框架 |
5.1.2 数据库的系统功能结构 |
5.1.3 数据库的开发环境 |
5.1.4 面向全产业链应用的用户权限模型设计 |
5.1.5 工艺优选融合推理模型的程序实现 |
5.2 面向全产业链应用的数据库平台界面 |
5.2.1 物料信息维护界面示例 |
5.2.2 工艺实例维护界面示例 |
5.2.3 案例智能优选界面示例 |
5.3 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在典型企业的定制化应用 |
5.3.1 企业定制化服务需求分析 |
5.3.2 基于定制化服务的数据库功能设计 |
5.3.3 实际生产应用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机械加工工艺方案的经济评价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AA公司半导体缓冲层薄膜工艺方案的评价与选择[D]. 徐一舟. 浙江大学, 2021
- [2]品质革命背景下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的融入研究 ——以中职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为例[D]. 张海玲.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1(09)
- [3]哈汽公司汽轮机喷嘴工艺技术方案经济性评价与选择研究[D]. 刘佩琦.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4]数控切削加工过程碳排放优化及绿色性评价方法研究[D]. 姜志鹏.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5]三维机加工艺规划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钟万. 湖北工业大学, 2020(03)
- [6]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7]卧式冷室压铸机再制造工艺路线优化研究[D]. 付悦. 沈阳工业大学, 2020(01)
- [8]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中职《电加工机床编程与操作》课程开发[D]. 王必豪.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9]机械加工制造系统的复杂性研究[D]. 郑文. 吉林大学, 2020(08)
- [10]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平台研发及工艺方案决策方法研究[D]. 高炜. 太原理工大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