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给一次性墨盒添加墨水(论文文献综述)
欧阳竟[1](2019)在《喷墨打印制备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LSCF阴极薄层及其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优质新能源的开发和先进的新能源技术的研制是解决当今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是一种可以直接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发电装置,具有高的能量转换效率、稳定的可靠性以及对环境友好等优点。喷墨打印技术是一种极具前景的非接触式无掩模制造方法,在电子元件、光学器件和微纳新能源零部件等制造领域有着很广阔的应用。它具有低成本、快速和精确的制造过程等优点。本文研究了压电式喷墨打印机在SOFC阴极薄层制备过程中的应用,为SOFC的多孔结构制备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制备适用于喷墨打印的稳定阴极陶瓷悬浮液墨水是喷墨打印阴极薄层的物质基础。本文研制并表征了一种具有极高分散性的新型水性SOFC阴极悬浮液。采用钙钛矿陶瓷材料La0.6Sr0.4Co0.2Fe0.8O3-δ(LSCF)作为阴极粉末材料,使用两种分散剂三乙醇胺(TEA)、聚丙烯酸(PAA)进行分散效果比较。借助ζ电位、粘度和表面张力的测量以及沉降、干燥和烧结测试来优化悬浮配方。结果表明,使用TEA作为分散剂,可以在调制pH值为5.8(ζ电位为41.8 mV)的悬浮液中实现最佳分散性。喷墨打印测试也证明了该悬浮液优异的可打印性。其更是能够达到大于120天的长期稳定性和均匀性,而其它悬浮液性则分散性较差。SEM结果进一步验证了INK-T1的优异分散性和均匀性,可用于制备无缺陷的LSCF薄层。优异的液滴喷射效果和稳定的打印过程对于在致密电解质基底上喷墨打印LSCF阴极薄层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本文使用新型水性SOFC阴极悬浮液装入喷墨打印机墨盒来制备阴极薄层。并且通过改善打印机电压波形和调节电压值、优化悬浮液配方、用湿法研磨减小LSCF材料粒径等途径来优化悬浮液的打印效果。结果表明,使用湿法研磨,在以2:1的球料比加入0.1 mm直径的锆珠研磨4 h后的悬浮液不仅有合适的粉体粒径而且打印效果也很好。通过改变打印时的电压值大小,以及多次过滤打印悬浮液,可以同时使用6个喷嘴同时工作,卫星液滴的现象也被消除了。并且在基底上成功制备了不同层厚的阴极薄层,烧结后在电镜下观测了其断层以及表面形貌。结果表明制备的阴极薄层不仅具有一定的机械性能,而且烧结后的表面裂缝也很小,内部是很好的多孔结构。
高岩[2](2019)在《专利权用尽视角下的专利产品修理与再造》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对环境保护重视程度的提高,近年来回收再利用行业飞速发展,而随着科技的进步,专利产品也遍布我们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因此,对专利产品的回收再利用是否构成专利侵权,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我国目前没有针对专利产品修理和再造的相关规定,导致专利产品的回收再利用是否构成专利侵权难以认定。而在理论界对该问题的认识又难以统一,导致在司法实践中出现无法可依的尴尬局面。文章主要从专利权用尽原则的视角下分析了专利产品的修理和再造行为是否构成侵犯专利权。共分四部分进行了阐述,第一部分主要解释了专利权用尽原则的来源和作用,并对专利产品修理和再造进行了概述。由于我国对修理和再造的区分方面没有明确规定,因此在文章第二部分分析和研究了美国和日本对该问题的区分标准后,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借鉴了其中“整体报废”和“本质部分”等判断标准。并在文章第三部分详细探讨了目前在学界争议较大的“过滤器改造案”和三个“旧瓶装新酒案”,认为在判断专利产品的修理和再造时需以“整体报废”为核心,对再造的认定必须以实际上构成“新的生产”为标准,以营利为目的,因此我国发生的这两个专利纠纷案中被告的行为均应属于修理而非再造。第四部分提出了对我国专利产品修理再造的判断规则的建议。在参考“整体报废”和“新的生产”标准的同时,立足于基本国情,考量利益平衡等关系,从宏观的角度建立一个相关的价值体系,使得司法实践中能有一个合理的参考范围。
彭小晋[3](2018)在《喷墨打印功能墨水的制备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喷墨打印技术,是以计算机控制技术为基础,集精密机械工艺、软件信息技术和精细化工技术为一体的先进印刷技术。喷墨打印技术具备打印精度高、沉积速度快、打印图案多样化、打印过程工艺简单等优点,是当前最具市场潜力的功能材料制造技术之一。喷墨墨水的制备和喷墨打印工艺参数的调控是喷墨打印技术应用的核心环节。本文以钴蓝玻璃墨水、银浆墨水和钙钛矿墨水为主线,分别研究了不同喷墨墨水的制备、组成及墨水的喷印适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探究了不同喷墨墨水的打印工艺参数与器件性能之间的调控机制的差异,旨在为喷墨打印制备新型功能材料提供理论依据和经验指导。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采用Pechini化学合成法,成功制备了Zn2+/Mg2+共取代Co2+的复合钴蓝色料ZnxMgyCo0.5Al2O4(x+y=0.5),揭示了Zn2+/Mg2+的相对含量与钴蓝色料性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Zn2+/Mg2+共取代了CoAl2O4尖晶石结构中部分Co2+,形成置换型固溶体结构;与Mg2+相比,Zn2+能更有效抑制体系产生Co3O4杂质晶相,并促进游离Al2O3生成尖晶石。当Zn2+/Mg2+的摩尔比为0.3:0.2时,复合钴蓝色料Zn0.3Mg0.2Co0.5Al2O4的结晶度最高,光学性质优异,色料蓝色的色彩饱满度和明亮度最高。(2)采用超声波辅助、磁力搅拌的方式,成功制备了满足喷墨打印技术要求的钴蓝玻璃墨水。实验发现:钴蓝初级色料与低熔点玻璃粉粘接剂的最优质量配比为91:9,最佳球磨工艺为转速500 rpm,球磨时间16 h。钴蓝玻璃墨水的固含量为35 wt%,粘度为18.21 mPa·s,表面张力为29.18 mN·m-1,pH为7.5,适用于按需式喷墨打印系统。钴蓝墨水层在650℃条件下退火10 min得到钴蓝釉层。分析该钴蓝釉层样品可知:钴蓝初级色料均匀分散在低熔点玻璃基质中,且釉层表面及内部不存在明显的气孔、龟裂和色差等缺陷。(3)采用高通量筛选法,比较分析了PVP、F-127、SDS和柠檬酸三钠四种稳定剂,对于化学还原制备纳米银粉的颗粒尺寸控制作用的差异,并成功制备了满足喷墨打印技术要求的银浆墨水。实验表明:PVP稳定剂具有分子长链的空间位阻和分子链端的静电位阻的共同作用,对银纳米微粒的尺寸控制作用最强。银浆墨水的固含量为5 wt%,粘度为12.32 mPa·s,表面张力为27.11 mN·m-1及pH为9.0。将银浆墨水进行喷墨打印测试,当喷墨打印层数为50层时,所得银线最均匀致密,导电性最好,最小方阻为0.86?/□。(4)采用喷墨打印银网电极取代ITO电极,成功制备了ITO-free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结果表明:聚乙酸乙烯酯作为玻璃表面修饰材料,能有效改善银浆墨水在玻璃表面的成膜性能。优化的喷墨打印工艺参数为:点间距32μm,喷嘴数量9个,退火温度220℃及退火时间20 min;所得银网电极厚度最薄为300 nm,方块电阻最小为56 m?/□。通过优化反溶剂过程和电子传输层材料,钙钛矿成膜质量与对应器件稳定性得到改善,最终获得基于银网电极的MAPbI3和Cs0.02MA0.6FA0.38PbI2.975Br0.025钙钛矿太阳能器件的效率分别为1.48%和3.7%。(5)首次利用喷墨打印技术成功制备了二维钙钛矿BA2MA3Pb4I13活化层。结果表明:BA2MA3Pb4I13前驱液中溶剂的挥发速率,是影响二维钙钛矿膜层析晶、厚度及形貌的最主要因素。优化后的打印工艺参数如下:点间距40μm,打印层数1层和基底沉积温度30℃。优化BA2MA3Pb4I13前驱液的浓度可知:当浓度为0.8 mol/L时,喷墨打印BA2MA3Pb4I13二维钙钛矿太阳能器件,最佳光电转换效率为8.77%。
吕旭[4](2018)在《可视化传感体系的构建及在过氧化爆炸物检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过氧化爆炸物因制备原料易得、价格低廉、制备方法简单、爆炸威力大,且爆炸后残留物少,在恐怖主义活动中经常可以看见其身影,于是过氧化爆炸物的检测受到普遍关注。然而,过氧化爆炸物的结构与传统爆炸物的结构不同,是一种不含金属、不含发色团和硝基基团,且紫外吸收微弱且热稳定性差的过氧化物,其检测成为难点问题。基于化学比色法检测过氧化爆炸物,可以实现检测技术兼具简单、快速、直观、准确、实时、选择性高、检测限低等特点,成为爆炸物检测最具潜力的技术之一。过氧化爆炸物主要的官能团是R-O-O-R(过氧键),对于过氧化爆炸物来说,过氧化氢(H2O2)是一种典型的标记化合物,因为H2O2不仅是合成过氧化爆炸物的原料,而且是过氧化爆炸物紫外光分解的产物,检测过氧化氢(H2O2)对过氧化爆炸物检测有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利用酸催化使过氧化爆炸物分解产生过氧化氢,显色底物与过氧化氢发生络合反应的原理,基于化学比色法的特异性显色试剂,配合纳米复合水凝胶膜基底以及比色传感器阵列技术,实现对过氧化爆炸物的特异性快速检测。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如下三部分:1、基于化学比色法,开发了一种三过氧化三丙酮(Triacetone triperoxide,简称TATP)特异性显色试剂。其检测原理主要是将TATP酸催化分解成丙酮和过氧化氢,显色底物与过氧化氢发生络合反应产生颜色变化。不但对检测试剂进行了酸度和浓度调控,而且考察了检测试剂的检测限、抗干扰性和稳定性。检测试剂的裸眼检测限可达6微克,与爆炸物现场可能遇到的相似物与各种爆炸物及原料均不发生反应,且保质期可达65天;由于制备TATP的原料多种多样,本研究采用九种不同的制备方法制备TATP,对其得到的九种产物进行了结构分析和检测,并采用检测试剂对其进行了检测,发现九种产物都发生了变色反应,但颜色深浅不同。检测试剂可实现对TATP特异性、快速准确的检测。2、采用物理交联的方法,以聚乙烯醇为成膜剂,加入纳米级有机硅酸镁锂,增强水凝胶膜的机械性能,又加入聚乙二醇作为成孔剂制造多孔结构,制备得到了纳米复合多孔水凝胶膜,并对纳米复合多孔水凝胶膜的结构及性能进行了表征。在可见光的范围内,纳米复合多孔水凝胶膜的透明度可达99%;纳米复合水凝胶膜力学性能优异,杨氏模量可达6.77 MPa。采用纳米复合多孔水凝胶薄膜作为基底,结合TATP特异性显色试剂制备成了TATP比色传感器,可实现对TATP粉末以及饱和蒸气的快速可穿戴式的检测。3、利用化学比色的原理,研究了过氧化爆炸物的交叉特异性显色试剂,开发了九种基于过氧化爆炸物的检测试剂;并配合显色试剂构建了3×3的比色传感器阵列。采用比色传感器阵列对过氧化爆炸物进行了检测,并通过逻辑判别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比色传感器阵列可实现对过氧化爆炸物的快速检测和识别。
杨财桂[5](2018)在《基于IGZO-TFT的打印银源漏电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因打印技术的低成本、环境友好、高效率和直接写等优势,有望广泛应用于金属氧化物薄膜晶体管(MOTFT)中图形化电极的制备;随着高密度、大尺寸、柔性和低能耗电子器件的快速发展,对打印电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研究高性能银电极的打印工艺、优化打印电极的形貌以及改善电极和功能层的界面特性,对实现高性能氧化物薄膜晶体管的电学性能十分必要。首先,本论文以一种常见的银纳米颗粒墨水(DGP 40TE-20C)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在与打印机相连的电脑程序上设计多种图案,打印不同形貌的银(Ag)电极,并通过分析墨滴间距,基板温度等参数对于Ag薄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银纳米颗粒墨水的墨滴间距设置为25μm、基板温度控制为60℃时,能够打印出高性能Ag电极。其中银重量百分比为78.30%,电阻率为3.3μΩ·cm。基于非晶铟镓锌氧化物(a-IGZO)打印银纳米颗粒墨水源漏电极制备a-IGZO TFT,器件的迁移率为0.15 cm2V-1s-1、电流开关比为104、开启电压约6.1 V。器件的TEM和EELS测试结果表明银纳米颗粒墨水中的分散剂等有机物在固化过程中难以去除,导致Ag电极和a-IGZO的接触不好,器件性能很差。其次,采用另外一种不含分散剂的银盐墨水(TEC-IJ-010)作为研究对象,对打印工艺进行优化,当墨滴间距为25μm,基板温度为60℃时,可实现高性能银电极的打印。其中银重量百分比为76.65%,电阻率为4.2μΩ·cm。打印银盐墨水电极制备相同结构的a-IGZO TFT,器件的迁移率为4.28 cm2V-1s-1、电流开关比为106、开启电压约0 V。TEM和EELS测试结果表明不含分散剂的银盐墨水器件能有效去除Ag电极和a-IGZO界面处的有机物残留,改善界面特性,大幅度提高器件性能。最后,采用银盐墨水(TEC-IJ-010)喷墨打印Ag源漏电极阵列制备a-IGZO TFT,通过调控驱动打印头压电波形中的加压速率Slew Rate和脉冲持续时间T,克服了大面积打印高精度图形化薄膜中常见的“卫星点”问题,得到形貌均匀的a-IGZO TFT阵列,测试结果表明,阵列单元的大小约为400μm×400μm,沟道宽度约为23μm,迁移率为1.49 cm2V-1s-1,开关比为105,具有良好的电学特性。
龚其海[6](2016)在《基于墨盒控制芯片的存储器设计及FPGA验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打印机、复印机、绘图设备在当今办公自动化、工程绘图、金融台帐等各个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不少打印机厂家却对打印机使用的墨盒和墨水,采用基于ASIC技术的墨盒控制IC形成技术上的壁垒,从而实现对墨盒的垄断销售。为了破除打印机厂家利用墨盒控制IC对墨盒实行的垄断,本课题进行了墨盒控制IC的研发,本文从墨盒控制IC的内部存储器设计这一角度介绍了这一研发过程。由于墨盒控制IC的更新换代速度很快,所以本课题采用了FPGA技术对设计的墨盒控制IC进行了验证以加快产品上市的速度。验证过程作为IC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对此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从存储器的分类出发,对EEPROM、FLASH、SRAM、FRAM等存储器进行简要介绍,然后重点分析了电可擦除存储器的擦/写工作原理。在IC应用设计中,存储器一般都是采用第三方提供的IP,所以本文对IP技术进行了介绍。2、在将IP嵌入到设计中之前,需要配置相应的数字外围电路和关键的模拟电路。本文设计了这两个部分的电路并进行了仿真验证。3、墨盒控制IC内的存储器需要对墨盒与打印的通信数据进行实时存储,打印机厂家设计的墨盒控制IC采用的是FRAM存储器作为其存储结构,而FRAM在国内还不能工业化生产,同时国外的工艺商对FRAM的制作工艺技术进行了严格的保密,因此制作FRAM必须要到国外去,其生产成本也很高。为了完成墨盒控制IC对实时数据的存储,同时降低生产成本,本文详细介绍了采用第三方提供的FLASH存储器IP与SRAM存储器组合,实现对墨盒控制IC内FRAM存储结构的替换,实现实时存储。4、为了加速产品的上市,本文使用Xilinx的FPGA对墨盒控制IC设计进行了验证工作。墨盒控制IC是基于ASIC的方法设计的,在进行FPGA的验证前需要将ASIC模块转换成FPGA模块,因此本文对这个转换过程也做了详细介绍。为需要进行同类转换工作的人员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价值。本文采用FLASH与SRAM的组合实现了对原装墨盒FRAM存储结构的替换,并设计了墨盒存储器的外围电路,采用FPGA对墨盒控制芯片完成了验证工作。完成了本课题的设计任务,初步达到了墨盒控制芯片的设计要求。
刘静[7](2013)在《PTDPV的喷墨打印研究》文中指出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OLED)具有全固态、主动发光、高对比度、无视角限制、超薄、低功耗、快速响应、易于实现柔性显示和3D显示等诸多优点,符合当今平板显示技术的发展方向,因而是一项非常有发展前景的视频显示技术。诸多OLED成膜工艺中,喷墨打印(IJP)是一种可直接进行图案化薄膜沉积,能在柔性以及大面积衬底上实现高效图案化加工的新型制程技术。和传统的旋涂工艺相比,喷墨打印技术具有分辨率高、自动化程度高、成本低、制程简单、材料利用率高、对环境污染小、适合大尺寸屏幕制作等优点。因而,将喷墨打印技术用于聚合物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件(PLED)的制作具有非常大的应用潜力。本课题旨在基于聚合物电致发光材料聚[三(2,5-双(己氧基)-1,4-苯乙炔)-Alt-(1,3-苯乙炔)](PTDPV),从墨水配方和打印工艺的角度分别研究喷墨打印薄膜质量的影响因素,以获取最佳的PTDPV打印工艺条件。本研究利用压电式喷墨打印机在不同条件下打印发光材料PTDPV,研究了影响薄膜质量的诸多因素,主要内容如下:(1)借助邻二氯苯、均三甲苯以及氯苯和四氢萘的混合溶剂分别配制浓度为0.25%的PTDPV溶液,继而研究了PTDPV的溶解性、印刷适性和咖啡环现象。结果表明,PTDPV可以溶于邻二氯苯以及氯苯与四氢萘的混合溶剂,但是不溶于均三甲苯;而且混合溶剂可以改善咖啡环现象。(2)研究打印基材、基板温度、退火温度和打印层数对打印薄膜质量的影响。通过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各打印条件下薄膜的形貌,结果发现,对于借助氯苯和四氢萘的混合溶剂配制的溶液,最佳打印工艺条件是:基板温度30℃,单层打印,退火条件是先静置30分钟再100℃N2条件下退火。(3)分别采用旋涂和喷墨打印工艺制备了PLED器件发光层,进而结合蒸镀工艺制作了结构为ITO/PEDOT:PSS/PTDPV/LiF/Al的器件,比较了两种器件的发光光谱、电流密度-电压曲线和发光功率-电压曲线。实验结果表明,由打印工艺制备的器件可以正常发光,与旋涂工艺所制备的器件性能相比,其光电性能仍然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江春华[8](2013)在《当前我国常用喷墨打印机机制文件特点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办公电子化的发展,各种计算机输出设备普遍出现在社会生活中,其中喷墨打印机作为制作日常文件的常用办公机具,是计算机输出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繁荣,和法制的健全,越来越多的社会活动中都会使用到包含喷墨打印机在内的各种机具,来制作如合同、借条、证明书等日常的文件,这些文件也是我国诉讼活动中常见文件,因而成为司法鉴定文书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针对喷墨打印机机制文件的各种特点进行研究,对司法鉴定实践中的文件同一性认定,同机认定,篡改伪造文件检验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为鉴定文件提供有力的支持,为司法公平和正义的实现提供有力的促进作用。本文对喷墨打印机机制文件的特点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本文第一章介绍了喷墨印刷文件的历史和趋势,主要来阐明喷墨打印印刷技术有哪些,他们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让读者对喷墨印刷有个全面的了解。第二章主要介绍了按需喷墨打印机工作的原理和喷墨打印机机具的构成,主要来阐明爱普生、佳能、惠普三大公司的技术特点。第三章主要介绍了当前我国常用喷墨打印机的主要品牌和型号,以及为了研究喷墨打印机所设计的样本情况,对样本的收集情况和对样本使用显微镜、文件检验仪器等设备进行的分析情况,以使读者对我国常见喷墨打印机的使用情况有所了解。展开喷墨打印机文件特点的研究途径作以介绍。第四章主要介绍了对样本的研究形成的喷墨打印机机制文件特点,介绍了当前喷墨打印机机制文件的印刷的一般特点,主要从墨迹分布形态,喷嘴的尺寸,分辨率等因素在喷墨印刷文件过程中的特点,并且讨论了利用特点的特殊性在喷墨机制文件种属鉴定和同种鉴定中的应用。第五章主要介绍了在利用喷墨打印机机制文件鉴定文件中的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以及介绍了一例利用喷墨打印机特点鉴定案件的情况。
黄嘉[9](2011)在《天疆迷航 ——基于SST理论的航天飞机项目研究》文中提出在地球外太空舞台上,美国的航天飞机以喜剧开场,以悲剧落幕,考察这一人类大科学工程项目兴衰成败的社会原因,无论是对于科技研发应用政策的制订,还是对于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在大量占有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技术的社会型塑理论(SST)视角出发,运用案例分析方法,就各种社会因素对航天飞机技术内容和技术变迁方向的影响作了深入考察,研究发现:航天飞机设计的形成是NASA与空军、白宫预算部门等势力反复博弈的结果,最终促成尼克松决策的是解决就业问题和总统大选等政治考虑;航天飞机应用过程中存在着典型的技术锁定现象,其本质是“自证的预言”,利用“解释灵活性”探索其它可能的技术发展路径是打破技术锁定的一条有效途径;航天飞机升级换代问题上的政策动摇分散了资源,其中的技术争论大致分为关于价值的争论和关于事实的争论两大类,前者不存在逻辑上必然的解决办法,边界活动和技术事实的社会建构性使后者复杂化;航天飞机项目转型中的技术问题与社会问题之间并无先验界线,它们共同构成了“无缝之网”。本文的结论是,航天飞机项目的兴衰体现了鲜明的“阿波罗范式”,它过于强调预先规划和中央控制,高度依赖长期稳定集中的政治支持,已不适应时代要求,载人航天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需要探索灵活路径;航天飞机项目发展中的“技术逻辑”在展开的每一步上都受到各种社会力量的制约和否定,“技术本质的社会呈现”可以对此提供一种统一的解释视角。
浪人[10](2001)在《给一次性墨盒添加墨水》文中研究说明 笔者经过多次摸索、试验,证明一次性墨盒可以连续灌装、使用,保养得当,可使用数年。非厂家生产的墨水、甚至普通墨水经处理后也可以灌装使用。即使偶然堵了墨头,稍加处理也可恢复正常。
二、给一次性墨盒添加墨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给一次性墨盒添加墨水(论文提纲范文)
(1)喷墨打印制备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LSCF阴极薄层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概述 |
1.2.1 燃料电池发展历程及分类 |
1.2.2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 |
1.2.3 国外研究现状 |
1.2.4 国内研究现状 |
1.3 喷墨打印技术简介 |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第2章 前期基础 |
2.1 喷墨打印机操作流程以及墨盒改造 |
2.1.1 打印机操作流程及遇到的问题 |
2.1.2 喷墨盒的改造 |
2.2 打印材料的粒度测试和微观形貌观测 |
2.3 GDC基底粉末压片与烧结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悬浮液配制及性能表征 |
3.1 10wt% LSCF阴极悬浮液的配制 |
3.2 表面张力表征 |
3.3 粘度表征 |
3.4 悬浮液pH值滴定和Zeta电位测量 |
3.5 分散性和稳定性表征 |
3.6 可打印值Z值的计算 |
3.7 悬浮液液滴铺展-风干形貌研究 |
3.8 悬浮液干燥和烧结特性 |
3.9 本章小结 |
第4章 悬浮液的打印效果优化与阴极薄层烧结性能 |
4.1 观墨窗口墨滴滴落效果及打印效果 |
4.2 打印机压电波形调节 |
4.3 悬浮液配方改良 |
4.3.1 表面张力测试 |
4.3.2 悬浮液蒸发速率改良 |
4.3.3 悬浮液的pH值调节以及性能表征 |
4.4 悬浮液粉体研磨 |
4.4.1 研磨设备 |
4.4.2 研磨浆料的配制及性能表征 |
4.4.3 不同TEA含量的悬浮液配制研磨及表征 |
4.4.4 悬浮液研磨后的粒径和微观形貌分析 |
4.4.5 0.5%TEA含量悬浮液的打印性能测试 |
4.5 阴极薄层烧结效果及改善 |
4.6 阴极薄层断层以及表面形貌观测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2)专利权用尽视角下的专利产品修理与再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专利权用尽原则和专利产品修理、再造的概述 |
1.1 专利权用尽原则概述 |
1.1.1 专利权用尽原则的含义和起源 |
1.1.2 专利权用尽原则的理论基础 |
1.2 专利权用尽原则的作用——利益平衡 |
1.2.1 利益平衡理论的内涵 |
1.2.2 专利权用尽旨在平衡专利权人与专利产品所有权人的利益 |
1.3 专利产品修理、再造概述 |
1.3.1 专利产品修理的涵义 |
1.3.2 专利产品再造的涵义 |
1.3.3 区分修理与再造的重要意义 |
2 国外对专利产品修理、再造的判断标准 |
2.1 美国判例中确立的区分标准 |
2.1.1 构成修理 |
2.1.2 构成类似修理 |
2.1.3 构成再造 |
2.1.4 利盟案的新发展 |
2.2 日本有关专利产品修理、再造的区分标准 |
2.2.1 日本再生墨盒案建立的区分标准 |
2.2.2 新的生产说 |
2.2.3 田村善之的学说 |
3 我国司法实践的做法与存在问题 |
3.1 毅兴公司与胜达公司实用新型专利纠纷案 |
3.1.1 法院对于专利产品改造的认定 |
3.1.2 本案被告的扩能改造行为应当属于修理 |
3.2 酒瓶案外观设计专利侵权纠纷案 |
3.2.1 法院对酒瓶回收再利用存在不同认识 |
3.2.2 旧酒瓶回收利用行为构成修理而非再造 |
4 确立专利产品修理与再造的判断规则与原则 |
4.1 确立专利产品修理与再造的判断规则 |
4.1.1 专利产品回收利用的性质认定 |
4.1.2 区分专利产品修理再造的参考因素 |
4.2 完善我国相关规则的建议 |
4.2.1 我国目前相关规定的不足及建议 |
4.2.2 区分修理与再造的考量原则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附件 |
(3)喷墨打印功能墨水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喷墨打印技术概况 |
1.1.1 喷墨打印技术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
1.1.2 喷墨打印技术的分类及工作原理 |
1.1.3 喷墨打印技术的优势与不足 |
1.2 喷墨打印墨水及其物理化学性质 |
1.2.1 喷墨打印墨水固相颗粒稳定机理 |
1.2.2 喷墨打印墨水的流变学行为 |
1.2.3 喷墨打印墨滴的润湿与成形 |
1.2.4 喷墨打印墨滴的“咖啡环”效应 |
1.3 喷墨打印钴蓝玻璃墨水 |
1.3.1 钴蓝色料 |
1.3.2 钴蓝玻璃墨水的组成 |
1.3.3 喷墨打印玻璃墨水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4 喷墨打印银浆墨水 |
1.4.1 银粉的分类 |
1.4.2 银粉的制备方法 |
1.4.3 喷墨打印银浆墨水及其制备方法 |
1.4.4 银浆墨水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5 喷墨打印与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制备 |
1.5.1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结构及分类 |
1.5.2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工作原理 |
1.5.3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活化层制备方法 |
1.5.4 喷墨打印与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发展趋势 |
1.6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6.1 主要研究内容 |
1.6.2 创新点 |
第2章 实验细节及样品表征 |
2.1 总体实验思路 |
2.2 主要实验原料 |
2.2.1 钴蓝玻璃墨水制备及应用 |
2.2.2 银浆墨水与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制备及应用 |
2.3 主要实验仪器 |
2.2.1 钴蓝玻璃墨水制备及应用 |
2.2.2 银浆墨水与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制备及应用 |
2.4 主要表征手段 |
2.4.1 物相分析 |
2.4.2 热分析 |
2.4.3 热膨胀分析 |
2.4.4 色度分析 |
2.4.5 紫外-可见光光谱分析 |
2.4.6 红外光谱分析 |
2.4.7 粒度分析 |
2.4.8 显微形貌分析 |
第3章 Zn~(2+)/Mg~(2+)共取代环保型钴蓝色料的制备、结构和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流程及样品制备 |
3.3 Zn~(2+)/Mg~(2+)共取代对复合钴蓝色料前驱物热力学行为影响 |
3.4 Zn~(2+)/Mg~(2+)共取代对复合钴蓝色料组成及结构影响 |
3.4.1 复合钴蓝色料的晶相组成分析 |
3.4.2 复合钴蓝色料的元素价态分析 |
3.5 Zn~(2+)/Mg~(2+)共取代对复合钴蓝色料形貌及光学性能影响 |
3.5.1 复合钴蓝色料微观形貌分析 |
3.5.2 复合钴蓝色料的紫外-可见光吸收性能分析 |
3.5.3 复合钴蓝色料的红外光吸收性能分析 |
3.5.4 复合钴蓝色料的色度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喷墨打印钴蓝玻璃墨水的制备及应用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流程及样品制备 |
4.2.1 实验流程介绍 |
4.2.2 钴蓝初级色料的制备 |
4.2.3 低熔点玻璃粉的制备 |
4.2.4 钴蓝玻璃墨水的制备 |
4.2.5 钴蓝釉层的制备 |
4.3 钴蓝初级色料的制备及其影响因素讨论 |
4.3.1 固相反应温度对钴蓝初级色料析晶特性的影响 |
4.3.2 固相反应温度对钴蓝初级色料颜色的影响 |
4.4 低熔点玻璃粉的制备及其影响因素讨论 |
4.4.1 ZnO-B_2O_3-SiO_2 系统低熔点玻璃的热分析 |
4.4.2 ZnO-B_2O_3-SiO_2 系统低熔点玻璃的析晶分析 |
4.4.3 ZnO-B_2O_3-SiO_2 系统低熔点玻璃的热膨胀分析 |
4.5 钴蓝次级色料的制备及其影响因素讨论 |
4.5.1 初级色料和玻璃粉的配比对钴蓝次级色料的球磨性能影响 |
4.5.2 球磨时间对钴蓝次级色料球磨性能影响 |
4.5.3 钴蓝次级色料的晶相组成分析 |
4.5.4 钴蓝次级色料的显微形貌分析 |
4.6 喷墨打印钴蓝玻璃墨水的制备及表征 |
4.7 钴蓝釉层的制备及表征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高通量筛选法优选纳米银粉稳定剂及喷墨打印银浆墨水的制备 |
5.1 序言 |
5.2 实验流程及样品制备 |
5.2.1 实验原料 |
5.2.2 反应前驱物溶液制备 |
5.2.3 银纳米种子溶液制备 |
5.2.4 高通量筛选法优选稳定剂及纳米银粉制备 |
5.2.5 喷墨打印银浆墨水的制备 |
5.2.6 喷墨打印过程及样品表征 |
5.3 银纳米种子溶液的特性分析 |
5.3.1 紫外-可见光光谱分析 |
5.3.2 透射电镜显微分析 |
5.4 高通量筛选法优选纳米银粉稳定剂及其特性分析 |
5.5 PVP稳定剂有效控制纳米银粉尺寸及作用机理分析 |
5.5.1 PVP稳定纳米银粉平均颗粒尺寸拟合分析 |
5.5.2 PVP稳定纳米银粉的显微形貌分析 |
5.5.3 PVP稳定纳米银粉粒径分析 |
5.6 喷墨打印银浆墨水的制备及表征 |
5.6.1 纳米银粉的晶相分析 |
5.6.2 纳米银粉的微观形貌分析 |
5.6.3 喷墨打印银浆墨水及打印银线表征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喷墨打印银网电极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制备及性能研究 |
6.1 引言 |
6.2 实验流程及样品制备 |
6.2.1 实验原料 |
6.2.2 实验过程 |
6.3 喷墨打印设备及成膜原理 |
6.3.1 喷墨打印机与墨盒 |
6.3.2 喷墨打印点阵型沉积原理 |
6.3.3 喷墨打印膜厚控制机理 |
6.4 喷墨打印压电波形及墨水喷印适性研究 |
6.4.1 喷墨打印压电波形研究 |
6.4.2 银浆墨水喷印适性探究 |
6.5 打印基底表面浸润性对银浆墨水成形的影响 |
6.5.1 不同表面修饰方法对于改善玻璃表面浸润性的研究 |
6.5.2 不同浓度的PVAc对改善玻璃表面润湿性的研究 |
6.6 喷墨打印工艺参数对银网电极性能影响 |
6.6.1 喷墨打印点间距对银网电极的性能影响 |
6.6.2 喷墨打印喷嘴数量对银网电极的性能影响 |
6.6.3 喷墨打印退火温度对银网电极的性能影响 |
6.6.4 喷墨打印退火时间对银网电极的性能影响 |
6.7 喷墨打印银网电极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制备及性能优化 |
6.7.1 反溶剂法优化钙钛矿活化层成膜特性研究 |
6.7.2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电子传输材料对比分析 |
6.7.3 喷墨打印银网电极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制备及表征 |
6.8 本章小结 |
第7章 喷墨打印制备二维钙钛矿吸光层及电池性能优化 |
7.1 引言 |
7.2 实验流程及样品制备 |
7.2.1 实验原料 |
7.2.2 反应溶液配制 |
7.2.3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制备及表征 |
7.3 喷墨打印基板温度对二维钙钛矿吸光层的影响 |
7.3.1 喷墨打印基板温度对膜层吸光特性的影响 |
7.3.2 喷墨打印基板温度对膜层显微形貌的影响 |
7.3.3 喷墨打印基板温度对膜厚及光电转换性能的影响 |
7.4 喷墨打印点间距对二维钙钛矿吸光层的影响 |
7.4.1 喷墨打印点间距对膜层吸光特性的影响 |
7.4.2 喷墨打印点间距对膜层显微形貌的影响 |
7.4.3 喷墨打印点间距对膜厚及光电转换性能的影响 |
7.5 喷墨打印层数对二维钙钛矿吸光层的影响 |
7.5.1 喷墨打印层数对膜层吸光特性的影响 |
7.5.2 喷墨打印层数对膜层显微形貌的影响 |
7.5.3 喷墨打印层数对膜厚及光电转换性能的影响 |
7.6 二维钙钛矿前驱液浓度对喷墨打印吸光层的影响 |
7.6.1 前驱液浓度对喷墨打印钙钛矿成膜性能影响 |
7.6.2 前驱液浓度对喷墨打印钙钛矿电池器件性能影响 |
7.7 本章小结 |
第8章 本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论文发表情况 |
专利发表情况 |
(4)可视化传感体系的构建及在过氧化爆炸物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爆炸物检测的意义 |
1.2 过氧化爆炸物现有检测技术 |
1.2.1 质谱检测技术 |
1.2.2 色谱检测技术 |
1.2.3 离子迁移谱检测技术 |
1.2.4 拉曼光谱和红外光谱检测技术 |
1.2.5 荧光检测技术 |
1.2.6 电化学法 |
1.2.7 化学发光法 |
1.2.8 生物免疫传感器检测技术 |
1.3 化学比色法在过氧化爆炸物检测方面的研究进展 |
1.3.1 基于化学比色法的爆炸物的检测 |
1.3.2 比色传感器阵列在爆炸物检测中的应用 |
1.3.3 基于化学比色法的过氧化爆炸物的检测 |
1.4 基于水凝胶材料爆炸物检测基底 |
1.4.1 水凝胶简介 |
1.4.2 基于水凝胶材料的检测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5.1 研究内容 |
1.5.2 创新点 |
第二章 基于化学比色法的TATP特异性显色试剂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
2.2.2 九种方法制备所得TATP的表征方法 |
2.2.3 TATP检测试剂的制备 |
2.2.4 TATP检测试剂比色检测过程 |
2.2.5 TATP检测试剂底物浓度优化和酸度优化 |
2.2.6 TATP检测试剂检测限测定 |
2.2.7 TATP检测试剂抗干扰性和稳定性测试 |
2.2.8 TATP检测试剂检测九种方式制备的TATP样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九种方法制备所得TATP的表征 |
2.3.2 TATP检测试剂原理 |
2.3.3 TATP检测试剂的底物浓度优化和酸度优化 |
2.3.4 TATP检测试剂检测TATP粉末和TATP溶液 |
2.3.5 TATP检测试剂的检测限测试 |
2.3.6 TATP检测试剂的抗干扰性和稳定性测试 |
2.3.7 检测试剂检测九种方式制备的TATP样品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纳米复合多孔水凝胶薄膜基底的TATP比色传感器的可视化检测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试剂和仪器 |
3.2.2 TATP检测试剂的制备 |
3.2.3 纳米多孔水凝胶膜的制备 |
3.2.4 纳米复合水凝胶膜性能测试与微结构表征 |
3.2.5 TATP传感器的制备 |
3.2.6 TATP的比色检测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纳米复合水凝胶薄膜的制备 |
3.3.2 纳米复合水凝胶薄膜的结构表征 |
3.3.3 纳米复合水凝胶薄膜的微观结构 |
3.3.4 纳米复合水凝胶膜微观结构对性能的影响 |
3.3.5 TATP传感器专一性识别检测TATP |
3.3.6 TATP传感器可穿戴式检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液体阵列比色传感器检测过氧化爆炸物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试剂 |
4.2.2 HMTD的表征方法 |
4.2.3 九种检测试剂的制备 |
4.2.4 比色传感器阵列的制备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HMTD的结构表征 |
4.3.2 过氧化爆炸物化学比色法可视化检测研究 |
4.3.3 比色传感器阵列对过氧化爆炸物的检测分析 |
4.3.4 比色传感器阵列对过氧化爆炸物的识别 |
4.3.5 比色传感器阵列抗干扰性测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后记 |
(5)基于IGZO-TFT的打印银源漏电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MOTFT简介 |
1.2.1 MOTFT的工作原理 |
1.2.2 MOTFT的器件结构 |
1.2.3 MOTFT的应用 |
1.3 MOTFT电极制备技术 |
1.3.1 磁控溅射 |
1.3.2 喷墨打印技术 |
1.4 打印电极材料 |
1.4.1 导电高分子墨水 |
1.4.2 无机非金属墨水 |
1.4.3 透明氧化物墨水 |
1.4.4 金属墨水 |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工作内容 |
第二章 表征方法 |
2.1 薄膜厚度 |
2.2 薄膜表面形貌 |
2.3 薄膜结构和成分 |
2.4 薄膜的电学性能 |
2.5 薄膜晶体管的性能 |
第三章 喷墨打印银电极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打印Ag薄膜工艺的研究 |
3.2.1 墨滴间距对Ag薄膜的影响 |
3.2.2 基板温度对Ag薄膜的影响 |
3.3 Ag薄膜的表征 |
3.4 打印Ag源漏电极制备a-IGZOTFT |
3.4.1 不同银电极对器件性能的影响 |
3.4.2 不同固化温度对器件性能的影响 |
3.4.3 器件的均匀性 |
3.4.4 Ag电极和a-IGZO的接触特性 |
3.4.5 器件的偏压稳定性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喷墨打印银电极阵列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阵列的制备 |
4.2.1 阵列版图的设计 |
4.2.2 实验过程 |
4.3 压电波形对Ag电极阵列的调控 |
4.4 阵列性能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基于墨盒控制芯片的存储器设计及FPGA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主要工作内容及创新 |
1.3 论文总体结构 |
第二章 存储器工作原理与IP应用 |
2.1 存储器的研究及发展趋势 |
2.2 NVM存储器工作原理 |
2.2.1 电可擦除NVM存储器的编程原理 |
2.2.2 电可擦除NVM存储器的擦除原理 |
2.3 IP核概述 |
2.4 存储器IP的选择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存储器IP嵌入的外围电路设计 |
3.1 存储器IP通信外围电路的设计 |
3.1.1 命令字与数据字串并转换移位寄存器 |
3.1.2 命令字译码电路 |
3.1.3 线性反馈移位计数器 |
3.1.4 数据加密电路 |
3.2 存储器IP关键外围模拟电路的设计 |
3.2.1 I/O口驱动 |
3.2.2 复位电路 |
3.2.3 振荡器电路 |
3.2.4 LDO电路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存储器IP嵌入的设计实现 |
4.1 存储器IP接口分析和时序分析 |
4.1.1 存储器IP接口分析 |
4.1.2 存储器IP时序分析 |
4.2 存储器IP嵌入的BIST模块设计 |
4.3 存储器IP嵌入设计实现 |
4.3.1 存储器IP嵌入的主要任务 |
4.3.2 存储器IP配置信息区规划 |
4.3.3 存储器IP数据交换过程设计 |
4.3.4 存储变化的数据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FPGA全芯片验证设计 |
5.1 FPGA技术简介 |
5.2 FPGA对全芯片验证设计过程 |
5.2.1 FPGA验证前期准备 |
5.2.2 前仿真 |
5.2.3 综合 |
5.2.4 使用Xilinx ISE进行实现 |
5.2.5 后仿 |
5.2.6 FPGA开发板实测调试 |
5.2.7 FPGA芯片验证过程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硕期间的研究成果 |
(7)PTDPV的喷墨打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序 |
目录 |
第1章 引言 |
1.1 有机电致发光(OLED)研究进展 |
1.2 喷墨打印技术在OLED中的应用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OLED技术简介 |
2.1 OLED结构及原理 |
2.2 OLED器件材料 |
2.2.1 电极材料 |
2.2.2 空穴注入材料(Hole injection material,HIM) |
2.2.3 空穴传输材料(Hole transport material,HTM) |
2.2.4 发光层材料 |
2.2.5 电子传输材料(Electronic transport material,HTM) |
2.2.6 电子注入材料(Electronic injection material,EIM) |
第3章 喷墨打印及相关技术概述 |
3.1 喷墨打印技术分类及原理 |
3.1.1 连续式喷墨打印(C-IJP) |
3.1.2 按需式喷墨打印(DOD IJP) |
3.2 液滴喷射原理 |
3.3 表面可湿性 |
第4章 PTDPV的喷墨打印研究 |
4.1 实验仪器 |
4.1.1 按需式喷墨打印系统(Fujifilm DMP-3000) |
4.2 实验材料 |
4.3 PTDPV的喷墨打印研究 |
4.3.1 墨水的配制 |
4.3.2 打印测试 |
4.3.3 咖啡环现象 |
4.3.4 基板温度和退火温度对薄膜形貌的影响 |
4.4 PLED器件制备 |
4.4.1 ITO玻璃的清洗 |
4.4.2 PEDOT的旋涂 |
4.4.3 PTDPV的喷墨打印 |
4.4.4 PLED器件的光电性能测量 |
4.4.5 总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索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当前我国常用喷墨打印机机制文件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第一章 喷墨打印技术的概述 |
第一节 喷墨打印技术的发展 |
一、 喷墨打印技术的发展简史 |
二、 喷墨印刷主要工艺的形成 |
第二节 喷墨打印技术发展的未来趋势 |
第三节 喷墨打印机的机械构成以及打印原理介绍 |
一、 喷墨打印机组成部分的机械构成 |
二、 喷头和墨盒的工作原理 |
三、 喷墨打印机成色原理 |
第二章 当前我国常用喷墨打印机的调查 |
第一节 品牌关注格局 |
第二节 产品型号关注格局 |
第三节 产品参数结构 |
一、 产品类型:照片类型产品最受关注 |
二、 墨盒类型:分体式墨盒是市场的主流部分 |
三、 墨盒数量:四色墨盒成为市场最热门的产品 |
第四节 产品结构对比 |
一、市售产品数量对比 |
二、 市场特点 |
第三章 样本的设计和收集情况 |
第一节 样本的设计情况 |
第二节 喷墨打印机样本收集情况 |
第四章 喷墨打印机打印机制文件的特点 |
第一节 喷墨打印机机制文件的基本特征 |
一、 笔画边缘常见飞溅的墨点 |
二、 笔画边缘飞溅的墨点常表现为交替出现在笔画边缘的两侧 |
三、 笔画的错位 |
四、 常出现白色条纹 |
五、 使用彩色喷墨打印机所打印的黑白文件内,常有色彩墨点出现 |
六、 喷墨打印机油墨遇到水容易产生洇散效果 |
七、 喷墨打印机打印字体比较平实,没有浮于纸张表面的感觉 |
八、 喷墨打印机打印效果与打印模式的关系 |
九、 喷墨打印机打印效果与分辨率的关系 |
十、 喷墨打印机打印效果与纸张的关系 |
第二节 喷墨打印机机制文件的特点在鉴定中的应用 |
一、利用笔画边缘飞溅的墨点痕迹特点鉴别打印机机种 |
二、利用喷嘴纵列长度来判断喷墨打印机机种 |
三、 喷墨打印机所使用的墨水及其分析 |
四、 一些对喷墨打印机同机鉴定理论的探讨 |
案例:是谁说了假话 |
一、 案情简要 |
二、 鉴定过程 |
三、 探索与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后记 |
(9)天疆迷航 ——基于SST理论的航天飞机项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航天飞机项目的历史研究 |
1.3.2 航天飞机项目的社会学研究 |
1.3.3 航天飞机项目的政策研究与政府报告 |
1.4 论文结构 |
1.5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论文依据的理论、视角与方法 |
2.1 论文的理论基础 |
2.1.1 SST 的核心观点、理论特征与政策意蕴 |
2.1.2 SST 研究兴起的背景 |
2.1.3 SST 的主要研究进路 |
2.1.4 SST 的理论困境 |
2.2 论文研究视角 |
2.2.1 历史学视角 |
2.2.2 社会学视角 |
2.2.3 哲学视角 |
2.3 论文研究方法 |
2.3.1 案例研究法 |
2.3.2 文献研究法 |
第三章 妥协的设计:航天飞机项目决策中的利益调和 |
3.1 航天飞机项目决策的背景 |
3.1.1 20 世纪60 年代美国社会变迁与航天事业发展 |
3.1.2 “阿波罗”的谢幕与航天事业地位的改变 |
3.1.3 后“阿波罗”时代NASA 的航天发展路线 |
3.2 航天飞机设计中的各方博弈 |
3.2.1 NASA 的最初设计构想 |
3.2.2 外部势力的介入与总体设计的成型 |
3.2.3 尼克松与航天飞机项目决策 |
3.2.4 承包商选择中的利益纠葛 |
3.3 技术决策中的权力关系 |
3.3.1 领袖意志与官僚政治 |
3.3.2 设计谬误与技术归化 |
3.3.3 大科学工程决策中的结构性排除 |
3.3.4 大科学工程决策中的专家判断与公众参与 |
第四章 收敛的路径:航天飞机应用中的技术“锁定” |
4.1 通向“锁定”之路的早期努力 |
4.1.1 航天飞机的“实用化” |
4.1.2 NASA 的组织文化转型 |
4.1.3 竞争性技术的排除 |
4.1.4 联盟的巩固与扩大 |
4.2 “锁定”中的阻力与曲折 |
4.2.1 航天飞机局限性的暴露 |
4.2.2 军方立场的转变 |
4.2.3 商业应用中的困境 |
4.2.4 挑战者号事故及影响 |
4.3 应用网络扩张与“锁定”状态重建 |
4.3.1 “恢复飞行”中的技术信心重建 |
4.3.2 哈勃望远镜项目与航天飞机 |
4.3.3 空间站项目与航天飞机 |
4.4 技术锁定的动力机制 |
4.4.1 技术锁定的经济解释 |
4.4.2 技术锁定中的政治考量 |
4.4.3 技术锁定的社会学解释 |
4.4.4 “解释灵活性”与“解锁” |
第五章 动摇的决心:航天飞机升级换代中的技术争论 |
5.1 单级入轨方案的失败探索 |
5.1.1 前航天飞机时代的探索 |
5.1.2 国家空天飞机计划 |
5.1.3 “冒险星”/X-33 项目 |
5.2 航天飞机升级改造中的曲折反复 |
5.2.1 技术与政策环境中的不确定性 |
5.2.2 航天飞机改造升级的曲折进程 |
5.2.3 货运型航天飞机研制的起伏 |
5.3 “星座”计划的兴亡 |
5.3.1 “太空探索愿景”与“星座”计划的提出 |
5.3.2 星座计划执行中的调整与问题 |
5.3.3 星座计划的终结 |
5.4 技术争论的形成与演进 |
5.4.1 技术争论的基本类型与形成演进机制 |
5.4.2 边界活动与技术争论 |
5.4.3 技术事实的建构与技术争论 |
第六章 未定的前途:航天飞机退役与美国载人航天转型困境 |
6.1 航天飞机退役的理由 |
6.1.1 航天飞机退役的技术考虑 |
6.1.2 航天飞机退役的经济考虑 |
6.1.3 哥伦比亚号事故及后续事件的影响 |
6.2 美国载人航天转型中的问题与争议 |
6.2.1 美国载人航天的目标与计划 |
6.2.2 美国在载人航天中的领导地位 |
6.2.3 载人航天商业化 |
6.2.4 劳动力安置与专业技能保留 |
6.3 航天飞机项目转型中的“无缝之网” |
6.3.1 “无缝之网”隐喻述评 |
6.3.2 技术问题的社会化 |
6.3.3 社会问题的技术解决 |
第七章 结论 |
7.1 航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应扬弃“阿波罗范式”,探索“灵活路径” |
7.2 “技术本质的社会呈现”:一种理论整合的尝试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录:人名译名对照表 |
四、给一次性墨盒添加墨水(论文参考文献)
- [1]喷墨打印制备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LSCF阴极薄层及其性能研究[D]. 欧阳竟. 深圳大学, 2019(09)
- [2]专利权用尽视角下的专利产品修理与再造[D]. 高岩.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 [3]喷墨打印功能墨水的制备及应用研究[D]. 彭小晋. 武汉理工大学, 2018(07)
- [4]可视化传感体系的构建及在过氧化爆炸物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 吕旭. 新疆师范大学, 2018(08)
- [5]基于IGZO-TFT的打印银源漏电极研究[D]. 杨财桂.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1)
- [6]基于墨盒控制芯片的存储器设计及FPGA验证[D]. 龚其海. 电子科技大学, 2016(02)
- [7]PTDPV的喷墨打印研究[D]. 刘静. 北京交通大学, 2013(S2)
- [8]当前我国常用喷墨打印机机制文件特点研究[D]. 江春华. 华东政法大学, 2013(02)
- [9]天疆迷航 ——基于SST理论的航天飞机项目研究[D]. 黄嘉.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1(07)
- [10]给一次性墨盒添加墨水[J]. 浪人. 家庭电子, 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