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蒙疆善邻回民女塾始末(论文文献综述)
妥佳宁[1](2022)在《从本土语境的个体视角到东亚语境的国族视角——竹内好“回心”论述的语境重置与视角转换》文中研究表明竹内好的"回心"论述在战后有所变化,与日本思想界的整体焦虑变化有关。竹内好战时写作《鲁迅》的具体背景,是珍珠港事件后日本将侵华战争扩大为对英美的太平洋战争。此时从事回教圈研究的竹内好,服务于日本对中国少数民族的煽动工作,并为日本发动战争寻得所谓带领东亚各民族反抗西方殖民者的理由。而战后竹内好写作《何谓近代——以日本与中国为例》,则是在日本反思战败的再度焦虑中,以近代化的欧洲为参照,重新思考中日的所谓不同选择。故而竹内好将讨论"回心"的语境,从中国本土内部的"专制"语境,重置为日本外在的"殖民"语境,并将论述视角从鲁迅的个体视角转换为所谓东亚各民族的国族视角。这种语境重置和视角转换的洞见及其遮蔽,对反观中国思想界自身的焦虑,具有正向与逆向的不同启示。
郝舒[2](2021)在《《善邻协会史-在内蒙古的文化活动》(1934年)日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
杨旭[3](2021)在《《善邻协会史-在内蒙古的文化活动》前言、概观日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本翻译实践报告以《善邻协会史—在内蒙古的文化活动》这一本书作为翻译文本,选取了该书的前言以及概观部分进行翻译实践研究。在翻译的过程中,笔者将遇到的诸多翻译难点逐一记录并分析研究,最终提出解决策略。这一本书属于历史文献类资料,在翻译历史文献时,笔者在翻译目的论的指导下,综合运用顺译、倒译、分译、合译、加译等翻译技巧,在确保译文正确的基础之上,力求用精准的表达、通顺的语句,提高译文的可读性。本文的主体结构在除序章和终章外,主体论述部分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是对主要是对翻译文本和善邻协会的简单介绍。第二章是翻译历史文献时翻译目的论的应用和对翻译理论的简单阐述。第三章是对在翻译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并提出解决策略。历史文献是古代人类社会文化遗产的宝库,是宝贵的文化资源,蕴藏着巨大的研究价值。历史文献是真实的历史事件的记录,历史文献的翻译对于研究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我认为在翻译历史文献时,首先应该遵守“忠实性原则”。然后,探究历史文献的翻译方法,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进行翻译实践。希望本翻译的实践成果能为今后的历史文献翻译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张嘉逯[4](2019)在《伪蒙疆政权时期的西北回教联合会与回教委员会研究 ——日本侵华时期的对回政策》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着眼于抗日战争时期伪蒙疆政权下的西北回教联合会与蒙疆回教委员会设立背景、过程、及其具体活动,分析日本为何重视该地回族,通过两个回教机构的组织活动探究日本当时的蒙疆回教政策。论文中第一部分简单介绍了当时内蒙古西部回族的情况,和伪蒙疆政权的设立及其民族政策的转变,推行民族协和政策等。第二部分是本文的重点,主要阐述了日本占领内蒙古西部后,为开展宗教工作成立西北回教联合会,利用原有民间组织为日本占领当局服务,通过建设回教学校、行业公会、回民诊所等机构,并从事相关宗教、社会活动,以达到分裂中华民族、服务侵略战争的目的。1941年后,日本为西进掠夺资源起见,全面加强了对蒙疆回族政策,遂成立蒙疆回教委员会。回教机构首次成为伪政府的行政机关之一,管理该地域回族事务,通过提高回教机构领导人地位,让该地回族参与各类社会活动,体现日本对其的重视程度。期间还成立各种贸易组合,进行经济掠夺中尤为重视畜产品。并且该时期中国回教联合会与蒙疆回教委员会互动频繁,二者皆为日本遥控,充分暴露其傀儡性。1943年日本将西北回教联合会改组为西北总监部,强化其军事色彩为日本西进服务。第三部分的结语是在整篇文章的基础上结合其他资料,总结了西北回教联合会与蒙疆回教委员会的建立与活动的影响,并就日本对蒙疆回族的笼络、利用政策进行评述。
关智英[5](2019)在《“蒙疆”概念之考察》文中研究表明近现代内蒙古历史上频出的"蒙疆"一词究竟有着怎样的背景呢?关于这一问题,已有学者指出"蒙疆"和"满鲜""满蒙"一样,是在日本侵略中国过程中开始使用的政治性地域概念。但是,围绕着"蒙疆"这个词的情况并不简单。因为倘若从汉语的文脉角度进行考察,就会发现"蒙疆"一词在清末就已出现。而且,关于"蒙疆"具体指什么,纵贯整个伪蒙疆政权期间都没有定论。因此,各种人都做出了各自的解释。本文将在先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考察汉语文脉中"蒙疆"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中登场的,以及在伪蒙疆政权时期,围绕着"蒙疆"出现过何种议论,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蒙疆"概念在近代蒙古所具有的意义进行探讨。
祁建民[6](2019)在《蒙疆政权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于蒙疆政权的研究在战后较早即已开始,1970年代就有寺广映雄、安井三吉以及卢明辉的开创性研究。特别是近20年来取得了长足进展,主要体现在森久男、金海、丁晓杰和祁建民等人的研究上。但是这些研究大多处于对具体事件、人物和制度的个别研究上,宏观的总体性研究尚显薄弱。其次,对于蒙疆政权具体领域的研究也不均衡。目前关于经济史、政治史和教育史的研究比较集中,但是,对于社会史和文化史的研究则尚显薄弱。第三,对于蒙疆地区的军事史研究严重不足。日军建立蒙疆政权是其准备对苏作战的重要环节。关于八路军对日蒙军作战以及傅作义在绥远抗战活动的研究要结合日军方面的计划和反应加以对照分析,以此才能揭示出中国抗战的重大国际意义。除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足之外,对于蒙疆政权相关文献资料特别是档案资料的整理、公开和出版也很不充分,许多档案尚未得到利用。
胡遥[7](2017)在《善邻协会的相关研究 ——以内蒙古西部的文化活动及《蒙古》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1932年,关东军在中国东北部建立了傀儡政权"伪满洲国"。为了确保伪满洲国的周边领土安全,日本军部开始将侵略的野心转向内蒙古西部地区。自称是"蒙古活动先锋"的"善邻协会""在东京应运而生。1934年初获得财团法人认可的善邻协会开始正式在内蒙古西部地区进行文化活动。对外宣称是"文化团体"的善邻协会,在内蒙古西部地区开展以兴办学校,医疗,家畜防疫,思想宣传,选派留学生等内容在内的文化活动。试图通过这些文化活动来拉拢人心,营造亲日氛围,但其活动的实质却是对内蒙古西部地区的蒙古族,回族以及汉族人民进行文化侵略活动。本文运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在已搜集到的大量史料以及文献的基础上进行资料分析,然后根据历史事实来撰写文章的内容。除序章及终章外,主体论述部分又分为三章。第一章从善邻协会成立的国际及国内背景,善邻协会成立的过程,以及善邻协会的发展沿革及内部机构等来整体介绍善邻协会这个组织。第二章围绕善邻协会在内蒙古西部地区的文化活动进行说明,选取了教育活动及医疗活动中的典型机构进行论述。目前为止关于善邻协会的研究,大多都集中在其所创办的教育机构及日语普及活动上,遂本研究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即从善邻协会发表的机关杂志的内容来对善邻协会所传播的政治思想及其活动的政治性等来进行分析评价。由这部分内容组成的第三章,可以说是本文的一大创新内容。本文是一篇相对全面考察善邻协会的文章,在介绍善邻协会这个组织及其活动的同时,也将其与日本军部及政府,兴亚院,乃至后来的大东亚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说明。善邻协会虽然打着"民间团体"的旗号,但其实质是受日本军部及政府的命令进行活动的"文化侵略"组织。
李阳阳[8](2017)在《日本侵华时期蒙疆沦陷区的奴化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日本侵华时期,日伪在我国蒙疆沦陷区实施的奴化教育是伴随着军事侵略、政治统治、经济掠夺而产生进行的,而且比军事、政治、经济侵略更具隐蔽性、欺骗性,它不仅是日军殖民侵略的重要内容,也是侵略中国的重要工具之一。近代社会以来,中国的边疆地区,尤其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一直是帝国主义列强侵华行动中的重要棋子,蒙疆地区亦不例外。日本侵略者在蒙疆地区利用蒙古民族运动、以“独立”为名煽动蒙疆地区背离中央,扶植建立伪蒙疆政权组织机构,制定奴化教育政策,构建奴化教育管理体系,以使各级各类奴化教育处在日伪的控制之下顺利实施。为推行奴化教育,日军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两方面双管齐下,采用多种手段措施进行奴化教育,意图蒙蔽蒙疆人民心智,最终达到使蒙疆永远沦为日本侵略者的殖民地的险恶目的。日军对蒙疆沦陷区的野蛮侵略,对蒙疆地区的教育事业产生了巨大的危害,阻碍了蒙疆地区教育事业的正常发展,必然激起蒙疆爱国民众的激烈反抗。无数仁人志士坚守民族气节,对日军的奴化教育发动斗争与反抗,沉重打击日军在蒙疆沦陷区的奴化教育侵略,提高了整个蒙疆沦陷区反奴化教育及反日军侵略的气势,与其他沦陷区人民以及全国人民反奴化教育形成合唱之势。
包贺喜格图[9](2016)在《二十世纪前半期内蒙古地区日语教育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大陆地区(其中包括内蒙古地区)的日语教育自清末以来的发展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两个大的历史阶段,即清末至1945年日本大陆政策下以侵略性为主要特征的教育阶段和新中国成立以来以中日友好交流为主要特征的教育阶段。本文所要考察的20世纪前半期内蒙古地区的日语教育状况即属于前者—侵略性教育阶段的内容。本文将此侵略性教育阶段日本对内蒙古地区的日语教育扩张分为清末“贡王三学”时期、伪满洲国时期、伪蒙疆政权时期三部分。由于日本在内蒙古地区的日语教育扩张进程与其针对中国大陆整体的推进过程基本一致,且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因此有关内蒙古地区以上三个时期的考察又可以分别反映日本对中国大陆日语教育扩张政策的三个阶段——策略形成和初步实施阶段、规模化实施开始阶段、全面实施阶段的特征和本质。从这个意义来说,对20世纪前半期内蒙古地区日语教育状况的考察也兼有探究同时期中国大陆日语教育史相关核心问题的功能。本研究中,20世纪前半期内蒙古地区日语教育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影响这一过程的日本近代“国语思想”和日语教育扩张政策各自的发展演变、大陆政策各个实施阶段日本的对内蒙古政策、以及前述三个时期内蒙古地区日语教育状况(以各时期日语教育政策为中心,兼论教育主体和对象、教育目的、教育方式方法和内容)等内容是考察分析的重点。通过这些分析,不仅可以在一个大的历史进程中实现对内蒙古地区“侵略性”日语教育史的全面考察,还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大陆的语言文化侵略的内容和实质。本文除了序章和终章部分之外,主体论述部分由三部分研究内容构成,主体部分内容概括介绍如下。第一部分:明治中后期日俄对抗背景下日本针对中国大陆的日语教育扩张策略的形成和初步实施阶段——内蒙古喀喇沁右旗“贡王三学”中的日语教育。这一部分第一章从日本近代大陆政策和国家主义教育体制的确立,以及日本近代国语思想的初步形成来看明治中后期日本针对中国大陆的日语教育扩张政策产生的历史条件,并且对当时日语教育扩张策略的主体——东亚同文会产生的背景和它所提出的对中国的日语教育扩张策略内容做了说明。第二章分析介绍了以东亚同文会为主体的日本势力如何影响和推动清末内蒙古喀喇沁右旗日语教育产生的过程,以及其中关键人物的日本国家主义教育思想和对中国教育观。第三章对“贡王三学”中的日语教育状况,特别是日本教师河原操子的日语教育活动和教育效果做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和评价。第二部分:日本对中国大陆的日语教育扩张政策规模化实施开始阶段—伪满洲国时期内蒙古东部地区的日语教育。第一章首先分析了伪满洲国统治理念和教育方针的变化过程及其所蕴含的大陆政策侵略性特征。其次对日俄战争后至伪满洲国成立前日本“满蒙政策”下对内蒙古东部地区政策的演变和“民族协和”口号下伪满洲国的对内蒙古东部地区政策做了说明。强调伪满洲国对内蒙古东部地区政策为大陆政策和伪满洲国统治秩序服务的本质特性。第二章对日俄战争后至伪满洲国成立前以保科孝一为代表的日本“国语”思想,以及在此思想影响下的关东州的日语教育具体状况做了概括说明。并在此基础之上说明伪满洲国成立初期和“新学制”制定后的“国语”思想的特征以及在其指导下的日语教育思想方针的具体内容。最后第三章在对“新学制”制定前后的伪满洲国日语教育政策,特别是对内蒙古东部地区的日语教育政策进行分析说明后,进一步分析论述了内蒙古东部地区日语教育的实际状况。第三部分:日本针对中国大陆的日语教育扩张政策的全面实施阶段——伪蒙疆政权下内蒙古西部地区的日语教育。第一章,在对20世纪20年代初至1945年(分为“九·一八”事变前后两个阶段)日本的“对华文化工作”政策做了分析介绍之后,进一步就这一“对华文化工作”政策下日本对中国大陆的日语教育政策和教育状况进行了说明,并强调日语教育在日本国家政府的推动下走向全面实施并全力为侵略战争和殖民地统治服务的真实特性。第二章则是围绕伪蒙疆政权成立前日本对内蒙古西部地区政策——“内蒙工作”和善邻协会的对内蒙古西部地区的“文化工作”中的日语教育活动进行了分析介绍。伪蒙疆政权成立前善邻协会开展的对内蒙古西部地区的日语教育活动是伪蒙疆政权成立后日本对内蒙古实行日语教育扩张的前期重要组成部分。最后第三章在分析考察了伪蒙疆政权对内蒙古西部地区的教育政策和日语教育政策之后,对伪蒙疆政权下内蒙古西部地区的日语教育状况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丁珺[10](2015)在《幻想新的共同体 ——从伪蒙疆小学教材看其认同塑造》文中研究指明自“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加快侵华步伐。1933年,日军侵入热河,旋即占领全境,关东军的“内蒙工作”由此开展。何谓“内蒙工作”?其实质是由关东军密谋实施,在侵占内蒙古之际,打着协助蒙古民族“复兴”、“独立”的口号,在内蒙古西部地区操纵成立伪政权,企图将当时的锡林郭勒盟、察哈尔八旗、乌兰察布盟、伊克昭盟和归化城土默特部等盟、部、旗地区一并纳入日本统治势力之下,并对内蒙古地区实行全面控制的阴谋计划。1936年,德王依仗日本关东军的支持,在苏尼特右旗组建了蒙古军总司令部,同时宣布改元易帜,用成吉思汗纪年,表明脱离中国辖属,从此走上“独立自治”的道路。1936年5月12日,德王在化德组建蒙古军政府,后将其改名为蒙古联盟自治政府。“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军在伪蒙古军的配合下,先后占领康保、商都、张家口、大同、归绥、包头等地。9月初,在日军操纵下,伪察南自治政府在张家口成立,其管辖地区包括旧口北道10县。后日军继续沿平绥线西犯,在大同成立伪晋北自治政府,管辖势力范围包括雁门关以北13县。1937年11月22日,蒙疆联合委员会在张家口成立,该委员会权力凌驾于蒙古、察南、晋北三个自治政府之上,由日本人金井章二担任该委员会最高顾问。1939年,日伪将三个伪政权合并,统称蒙疆联合自治政府,首府驻张家口,选举德王为主席,于品卿、夏恭为副主席。此即伪蒙疆政府建立的大致过程。日伪的势力渗入了当时蒙疆地区经济、政治、卫生、教育等方方面面。他们非常重视当地教育,因为教育是塑造认同的重要手段,对日本殖民统治的存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所以日伪在占领内蒙古之初就开始推行殖民教育,在教育方面处心积虑,做了大量工作。对于蒙疆地区教育的问题,前人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过研究,但是有关伪蒙疆教科书问题的研究仍然是薄弱环节,教材本身的内容也还没有引起学界的关注。教科书问题是关涉伪蒙疆政权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是关系到认同与想象的最直接的史料,是维系民族情感,民族文化的载体,对于树立民族意识、培养民族精神有重要意义,亦是政府进行思想教育的工具,是政权向人们宣示统治合法性的以及政权正统性的工具。在整个伪蒙疆政权统治下使用的教科书充满着解释与建构的过程。鉴于此,笔者试图从教科书本身具体的内容切入,考察伪蒙疆政权教育的实质,揭示日军在蒙疆地区是如何借助教科书来灌输殖民理念和塑造认同身份,讨论日伪政权在蒙疆地区重新改造少年儿童的精神意识,从而将蒙疆地区纳入以日本文化为主导的“东亚文化圈”的意图。本文第一章综合前人研究,对从蒙疆政权时期教育问题的历史背景进行概述,其中包括从蒙疆政权的建立、蒙疆地区教育概况、日伪侵占时期对蒙疆地区初等教育的重视、教科书的编纂以及教科书的价值等方面来讨论。第二章日伪为了论证其统治合法性,宣扬“王道政治”的理论。本章剖析了阐述了“王道政治”和“新民主义”的概念,伪蒙疆学校的教材内容中贯穿和浸透“王道政治”和“新民主义”思想,具体包括“王道政治”思想和“王道”民本主义的“爱民保民”思想。第三章通过分析教科书的课文内容,揭示日伪在蒙疆学生中塑造新的身份认同的企图。首先介绍了近代中国对日本的认知,包括中国近代教科书和媒体舆论对于日本的宣传。针对中国人有关日本这种认知,日伪在蒙疆地区用教科书对少年儿童进行“洗脑”。其中包括从加深对日本了解、美化自我形象,撇清战争罪,重新定义中日关系等方面来进行身份认同建构。第四章是结语。通过总结前两章的研究,认为日伪在蒙疆政权时期编纂使用的教科书是有组织有目的的“文化侵略”,是对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进行改造和曲解,对蒙疆地区的民众尤其是青少年有一定的迷惑性,试图重塑蒙疆地区学生的身份认同,建构对日本的“文化认同”。
二、蒙疆善邻回民女塾始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蒙疆善邻回民女塾始末(论文提纲范文)
(1)从本土语境的个体视角到东亚语境的国族视角——竹内好“回心”论述的语境重置与视角转换(论文提纲范文)
一、被忽视的职业背景与战时竹内好 |
二、东亚意识下的“回心”论述语境重置 |
三、“回心”论述对战后反思的再反思及其再遮蔽 |
余论:不可遗忘的本土语境与个体视角 |
(3)《善邻协会史-在内蒙古的文化活动》前言、概观日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要旨 |
摘要 |
はじめに |
一 翻訳テキストの内容 |
1.1 翻訳テキストについての绍介 |
1.2 善隣协会についての绍介 |
二 翻訳理论の绍介と歴史文献における翻訳目的论の応用 |
2.1 翻訳目的论 |
2.2 歴史文献における翻訳目的论の応用 |
三 翻訳実例の分析 |
3.1 语汇の翻訳 |
3.1.1 多义语の訳し方 |
3.1.2 地名の訳し方 |
3.2 センテンスの翻訳 |
3.2.1 顺訳 |
3.2.2 逆訳 |
3.2.3 分訳 |
3.2.4 合訳 |
3.2.5 加訳 |
おわりに |
参考文献 |
谢辞 |
付録1 原文 |
付録2 訳文 |
(4)伪蒙疆政权时期的西北回教联合会与回教委员会研究 ——日本侵华时期的对回政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内蒙古西部的回族及伪蒙疆政权 |
(一)日军占领前内蒙古西部的回族情况 |
(二)伪蒙疆政权的成立与民族协和政策 |
二、西北回教联合会(1938.12-1945.8) |
(一)成立背景 |
(二)组织活动 |
(三)评价 |
三、回教委员会(1941.4-1945.8) |
(一)成立背景 |
(二)成立及其活动 |
(三)评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蒙疆”概念之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绪 言 |
二、伪蒙疆政权成立前的“蒙疆” |
(一) “蒙疆”的出现 |
(二) “名称+疆”的表现 |
(三) 民国时期的“蒙疆” |
(四) 日本的用例 |
三、伪蒙疆政权的成立与“蒙疆” |
(一) 伪蒙疆联合委员会的成立 |
(二) “蒙疆”的采用 |
(三) “蒙疆”是什么? |
四、“蒙疆”形象——清新和特殊性 |
(一) 清新的形象 |
(二) 蒙疆的特殊性 |
五、从“蒙疆”到“蒙古” |
六、蒙古人与“蒙疆” |
七、小 结 |
(6)蒙疆政权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战后蒙疆政权研究简史 |
二、蒙疆政权研究成果综述 |
(一) 关于蒙疆政权的基本特征 |
(二) 蒙古自治运动与德王 |
(三) 日军的战略计划与蒙疆政权 |
(四) 蒙疆政权下的政治法律与社会 |
(五) 日本对蒙疆的经济掠夺与经济统制 |
(六) 蒙疆的殖民地教育与文化活动 |
(七) 蒙疆的鸦片种植贩卖蒙疆地区的鸦片问题 |
三、蒙疆政权研究展望 |
(7)善邻协会的相关研究 ——以内蒙古西部的文化活动及《蒙古》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要旨 |
摘要 |
一、序论 |
1.1 问题意识と研究目的 |
1.2 先行研究の概要と本文の构成 |
1.3 资料状况と研究方法 |
1.4 研究の对象と地域 |
二、善隣协会について |
2.1 善隣协会设立した背景 |
2.2 善隣协会设立した过程 |
2.3 善隣协会の概况 |
三、善隣协会の内蒙古の西部における文化活动 |
3.1 善隣协会の内蒙古の西部における文化活动の概况 |
3.2 善隣协会の内蒙古の西部における教育活动 |
3.3 善隣协会の内蒙古の西部における医疗活动 |
四、善隣协会の定期刊行物『蒙古』について |
4.1 善隣协会によって*行した机*志の概况 |
4.2 善隣协会の定期刊行物『蒙古』の概况 |
4.3 善隣协会の定期刊行物『蒙古』の「政治性」 |
五、结论 |
参考文献 |
谢辞 |
(8)日本侵华时期蒙疆沦陷区的奴化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1章 日军侵占蒙疆地区及伪蒙疆政权的建立 |
1.1 侵华战争爆发与“蒙疆”沦陷 |
1.2 伪蒙疆政权的建立 |
第2章 蒙疆沦陷区奴化教育政策及行政管理 |
2.1 伪蒙疆政权的奴化教育政策 |
2.2 伪蒙疆政权教育行政及其教育管理 |
2.2.1 伪教育行政与教育团体的建立 |
2.2.2 加强教育管理,控制教育大权 |
第3章 蒙疆沦陷区的学校奴化教育 |
3.1 学校奴化教育的体系 |
3.1.1 初等教育 |
3.1.2 中等教育 |
3.1.3 专科教育 |
3.1.4 女子教育 |
3.1.5 留学教育 |
3.2 学校奴化教育的实践 |
3.2.1 学校奴化教育的目标 |
3.2.2 学校奴化教育的内容 |
3.2.3 学校奴化教育的方法 |
第4章 蒙疆沦陷区的社会奴化教育 |
4.1 社会奴化教育的类型 |
4.1.1 社会教育机构、团体 |
4.1.2 社会宣传建设 |
4.2 社会奴化教育的实践 |
4.2.1 社会奴化教育实施 |
4.2.2 社会奴化教育宣传 |
第5章 蒙疆沦陷区奴化教育的危害及反奴化教育斗争 |
5.1 蒙疆沦陷区奴化教育的危害 |
5.1.1 毁坏教育基础,阻碍教育正常发展 |
5.1.2 培植奴化思想,泯灭民族意识 |
5.2 蒙疆沦陷区反奴化教育斗争 |
5.2.1 实施多种方式,进行抗战宣传教育 |
5.2.2 爱国志士奋起,发动教育抗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9)二十世纪前半期内蒙古地区日语教育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序章 |
一、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
二、相关领域研究成果 |
三、史料概况和研究方法 |
四、研究对象区域和课题概念 第一部分 日本对中国大陆日语教育扩张策略的形成和初步实施--清末内蒙古喀喇沁右旗“贡王三学”中的日语教育 |
第一章 东亚同文会日语教育策略的形成 |
第一节 东亚同文会日语教育策略形成的基础条件 |
一、日俄战争前的日本大陆政策 |
二、日本大陆政策下的国家主义教育体制的确立 |
三、东亚同文会成立前日本的日语教育扩张经验 |
第二节 甲午战争在东亚同文会日语教育策略形成上的推动作用 |
一、日本近代国语思想的初步形成 |
二、东亚同文会的成立及其“对清教育策” |
第三节 东亚同文会日语教育策略的内容 |
一、伊泽修二的日语教育策略意见 |
二、《东亚时论》《教育时论》《外交时报》中的日语教育策略意见 |
第二章 日本势力影响下的内蒙古喀喇沁右旗“贡王三学” |
第一节 日本与“贡王三学”的关系 |
一、日本的“中国保全论”下的中日政治、教育关系 |
二、清末内蒙古地区面临的困局和贡王的应对 |
三、东亚同文会在贡王教育改革中所起的作用 |
第二节 下田歌子粤河原操子的国家主义教育思想和对中国教育观 |
一、下田歌子的国家主义教育思想和对中国教育观 |
二、河原操子的国家主义教育思想和对中国教育观 |
第三章 “贡王三学”中的日语教育状况 |
第一节 “贡王三学”中的日语教育总体状况 |
第二节 河原操子在毓正女学堂的日语教育活动 第二部分 日本对中国大陆日语教育扩张政策规模化实施的开始--伪满洲国时期内蒙古东部地区的日语教育 |
第一章 伪满洲国统治理念和教育方针下的对内蒙古东部地区政策 |
第一节 大陆政策下的伪满洲国统治理念和教育方针 |
一、伪满洲国统治理念的演变及其“侵略性”核心特征 |
二、伪满洲国教育方针的演变及其“侵略性”特征 |
第二节 伪满洲国统治理念和教育方针下的对内蒙古东部地区政策 |
一、伪满洲国成立前日本满蒙政策中的对内蒙古政策 |
二、伪满洲国“民族协和”方针下的对内蒙古东部地区政策 |
第二章 日本主导下的伪满洲国的“国语思想” |
第一节 日俄战争后至伪满洲国成立前日本“国语”思想及日语教育扩张状况 |
一、保科孝一的“国语思想” |
二、关东州的日语教育 |
第二节 伪满洲国的“国语思想” |
一、伪满洲国成立初期的“国语”思想 |
二、新学制制定之后的“国语”思想--“满洲国语研究会”的成立 |
第三章 伪满洲国时期内蒙古东部地区的日语教育 |
第一节 “新学制”制定前后的日语教育政策 |
一、“新学制”制定前“外国语”教育阶段的日语教育政策 |
二、“新学制”制定后“国语”教育阶段的日语教育政策 |
第二节 内蒙古东部地区的日语教育状况 |
一、学校教育中的日语教育状况 |
二、蒙古实务学院的设立及其日语教育 第三部分 日本对中国大陆日语教育扩张政策的全面实施--日本“对华文化工作”下伪蒙疆政权成立前后内蒙古西部地区的日语教育 |
第一章 20年代初至1945年日本“对华文化工作”中的日语教育 |
第一节 日本的“对华文化工作” |
一、本研究中“对华文化工作”概念的界定及阶段划分 |
二、“九·一八”事变前“对华文化事业”中的“对华文化工作”政策 |
三、“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的“对华文化工作”政策 |
第二节 日本“对华文化工作”中的日语教育 |
一、日本“对华文化工作”中的日语教育政策 |
二、日本“对华文化工作”中的日语教育实施状况 |
第二章 伪蒙疆政权成立前日本对内蒙古西部地区政策和善邻协会的“文化工作” |
第一节 日本对内蒙古西部地区政策和善邻协会的设立 |
一、伪蒙疆政权成立前日本的“内蒙工作”及其文化侵略特征 |
二、善邻协会的设立及其对内蒙古“文化工作”策略 |
三、善邻协会的内蒙古“文化工作”与日本关东军和兴亚院的关系 |
第二节 善邻协会内蒙古“文化工作”中的日语教育活动 |
一、善邻协会对语言教育和研究的重视 |
二、善邻协会针对蒙古族留学生的日语教育活动 |
三、善邻协会在内蒙古西部地区的日语教育活动 |
第三章 伪蒙疆政权时期内蒙古西部地区的日语教育 |
第一节 日本对内蒙古西部地区的日语教育政策 |
一、伪蒙疆政权时期教育政策中的侵略性特征 |
二、伪蒙疆政权的日语教育政策 |
第二节 伪蒙疆政权下内蒙古西部地区日语教育实施状况 |
一、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中的日语教育状况 |
二、伪蒙疆政权下日语教育存在的“困难问题” 终章 |
一、20世纪前半期内蒙古地区日语教育的性质和特征 |
二、今后的课题 参考文献目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后记 |
(10)幻想新的共同体 ——从伪蒙疆小学教材看其认同塑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伪蒙疆政权时期教科书相关问题 |
1.1 伪蒙疆教育方针政策 |
1.2 日伪对初等教育的重视 |
1.3 教科书在塑造“认同“中的重要作用 |
1.3.1 教科书的基本作用 |
1.3.2 教科书对塑造“身份认同”的作用 |
1.4 教科书的编纂 |
第二章 教科书中体现的“王道政治”思想 |
2.1 王道政治的概念及“新民主义” |
2.2 “王道政治”在教材中的体现 |
2.3 教科书中对“儒家文化”的阐释 |
2.3.1 “奉公无私” |
2.3.2 “忠孝观” |
2.3.3 “睦邻友好” |
2.3.4 “循礼守法” |
第三章 教科书所建构的“身份认同” |
3.1 近代中国文化领域对日本认知 |
3.1.1 中国近代教科书中的日本 |
3.1.2 近代中国媒体舆论对日本侵略形象的宣传 |
3.2 “认同”的策略实施 |
3.2.1 加深对日本了解、美化自我形象 |
3.2.2 撇清自己罪责,“无辜的战争” |
3.2.3 重新定义中日关系—“有朋自远方来” |
3.2.4 国力展示—粉饰“东亚解放者”的形象 |
3.3 建设“东亚新秩序”与塑造“身份认同” |
结语 |
附表一 蒙疆政权演变表 |
附录二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蒙疆善邻回民女塾始末(论文参考文献)
- [1]从本土语境的个体视角到东亚语境的国族视角——竹内好“回心”论述的语境重置与视角转换[J]. 妥佳宁.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22(01)
- [2]《善邻协会史-在内蒙古的文化活动》(1934年)日汉翻译实践报告[D]. 郝舒. 内蒙古大学, 2021
- [3]《善邻协会史-在内蒙古的文化活动》前言、概观日汉翻译实践报告[D]. 杨旭.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4]伪蒙疆政权时期的西北回教联合会与回教委员会研究 ——日本侵华时期的对回政策[D]. 张嘉逯.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9(08)
- [5]“蒙疆”概念之考察[J]. 关智英.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2)
- [6]蒙疆政权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祁建民.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1)
- [7]善邻协会的相关研究 ——以内蒙古西部的文化活动及《蒙古》为中心[D]. 胡遥. 内蒙古大学, 2017(01)
- [8]日本侵华时期蒙疆沦陷区的奴化教育研究[D]. 李阳阳. 河北大学, 2017(01)
- [9]二十世纪前半期内蒙古地区日语教育史研究[D]. 包贺喜格图. 内蒙古大学, 2016(03)
- [10]幻想新的共同体 ——从伪蒙疆小学教材看其认同塑造[D]. 丁珺. 南京大学, 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