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远程销售点的安全信息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丁军妹[1](2015)在《面向云制造的网络化协同技术服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际化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信息技术的进步,经济全球化的竞争环境逐步形成,市场需求瞬息万变,产品个性化需求不断多样化、产品制造周期不断缩短、技术含量不断增大,制造企业仅依靠自身内部的信息集成和设备柔性化等措施已经很难有效改善企业整体敏捷性,迫切需要通过企业间的强强合作来提高自己的综合竞争能力,进而实现多赢。云制造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云制造是企业为应对知识经济和制造全球化的挑战而实施的以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和提高企业竞争力为主要目标的一种先进制造模式。通过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云计算技术、制造技术及其它相关技术,构建面向企业特定需求的基于网络的制造系统,突破空间地域对企业生产经营范围和方式的约束,实现企业间的协同和各种社会资源的共享与集成,高速度、高质量、低成本地为市场提供所需的产品和服务。在新的制造模式下,传统的技术服务模式已无法满足企业和用户的需要。网络化协同技术服务是指通过Internet和Web技术,通过企业间的协同合作,为客户提供所需要的服务知识和信息,它是在产品和客户分散化、全球化背景下制造企业实现对客户服务的一种新模式。网络化协同技术服务系统是为了适应企业制造的分散化以及客户和设备供应商的国际化需求而提出的一种新思路,它主要是采用系统工程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借助于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建立的用于支持企业内部、企业与客户和供应商之间的信息交换、知识共享和协同工作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本文首先综述了国内外云制造技术与技术服务的现状与发展趋势,阐明了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在此基础上,对面向云制造的网络化协同技术服务的体系结构、面向云制造的虚拟企业合作伙伴选择、面向云制造的制造信息采集与融合方法、网络化技术服务的知识融合与重用、面向云制造的网络化协同技术服务任务指派与列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原型系统开发。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有:(1)在查阅了国内外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云制造的内涵与特征、主要研究内容、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及技术服务的定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了全面的综述,阐明了研究的重要性与意义。(2)分析了面向云制造的网络化协同技术服务系统的功能需求,建立了面向云制造的网络化协同技术服务系统的功能模型,设计了基于Multi-agent面向云制造的网络化协同技术服务系统的系统结构。(3)建立了面向云制造的虚拟企业合作伙伴选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合作伙伴进行精选,运用遗传算法对合作伙伴进行优化组合并对所建立的优化算法进行了实例分析。(4)研究了RFID与条码技术相结合的制造数据采集方法,建立了一种分布式管理集中存储的信息采集模型,提出了在感知层和数据层设置感知代理的思路,从理论上对智能采集模型进行了分析和评价。(5)为了提高系统的智能化,进而提高技术服务的效率和质量,研究了基于本体论的技术服务知识融合与重用,构建了面向云制造的网络化协同技术服务知识融合的体系结构,研究了技术服务领域知识本体库构建方法。(6)研究了云制造模式下网络化协同技术服务任务指派流程、分类与分配方法,建立了基于匈牙利算法的技术服务列队排序模型与任务指派的模型,并进行了实例验算。(7)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沈阳某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了面向云制造的协同技术服务原型系统开发,并对系统部分功能模块的实现与使用方法进行了简单分析。系统的试运行结果验证了理论研究的正确性与技术的可行性。
张娟[2](2015)在《服务业跨国公司的贸易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制造企业国际化,服务企业开启了国际化之路,电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革命,更是推动了服务业跨国公司的大发展。作为服务业跨国公司集聚地的国际贸易中心城市,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全球贸易中服务的地位越来越高,并呈现“贸易—投资—服务网络”的特征,美国作为服务业跨国公司主要来源地,在全球价值链中获得较高的收益。中国加入WTO后,不仅成为全球服务业FDI重要目的地,而且正经历着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发展的道路,上海作为国际贸易中心城市也面临着转型的要求,因此研究服务跨国公司的贸易效应,对我国贸易发展战略和国际贸易中心城市转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尽管跨国公司、国际贸易等理论对跨国公司的贸易效应进行了有关论述,但是还没有系统的理论来解释研究服务业跨国公司的贸易效应。服务业跨国公司的异质性特点,更使得探索服务业跨国公司的贸易效应既有现实价值,更有理论意义。本文在现有文献研读和相关理论溯源中,提出了服务业跨国公司贸易效应理论分析框架和四个效应假说:即贸易规模效应、贸易结构效应、贸易收益效应和贸易区位效应。本文通过机理分析、实证检验和案例剖析,得出如下结论:第一、服务业跨国公司具有贸易规模效应。服务业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活动分为FDI、非股权和独立企业间贸易,独立企业间贸易产生即扩大了贸易规模。从服务业FDI的不同模式来看,垂直型FDI具有贸易创造效用,而混合型FDI(以贸易平台型FDI为主)发挥中介作用,提高了进出口贸易的规模,即使是市场导向型的水平型FDI也具有贸易规模提升的效应。服务业FDI先于贸易产生的特点更是使得其成为世界范围内贸易流量增加的驱动因素。非股权模式通过契约或者合约形式的贸易,提高了公司外贸易增长。本文利用美国和28个国家之间双边贸易额数据,使用引力模型验证了该结论,证明了引力模型中市场规模、距离、贸易规则等变量对双边服务贸易规模增长的解释。第二、服务业跨国公司具有贸易结构效应。一方面,服务业的异质性使得服务业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活动具有异质性特点,贸易、金融、专业服务业等跨国公司较早开始国际化活动,具有较高的生产率,产生了较大的贸易规模,而信息服务业由于可分割等特点,国际化程度也较高,因此这些行业在服务贸易中占据较高的比重,产生了贸易结构效应。另一方面,较早开展国际化的服务业跨国公司,推动了行业开放,实现了对母国和东道国生产率溢出效应,推动行业贸易规模增长。本文基于异质性贸易理论,采用贸易、金融、专业服务、信息等行业面板数据实证得出,生产率越高的行业,贸易规模越大,贸易结构效应越明显。第三、服务业跨国公司具有贸易收益效应。随着制造业服务化,服务作为全球生产和贸易活动中的重要中间投入要素,在全球价值链发挥着连接作用。服务业的特殊作用决定了服务业跨国公司在全球价值链治理中的主导地位。而服务业跨国公司的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和国际生产方式,决定了参与国的贸易收益,美国作为服务业跨国公司的主要来源地,贸易服务增加值大幅提高。本文通过OECD数据实证检验了服务业FDI对各国长期贸易服务增加值的积极作用,但是经验数据说明中国获得的贸易服务增加值有限,尤其是服务出口。第四、服务业跨国公司具有贸易区位效应。服务业跨国公司主要集聚在全球性的城市,而这些城市从国际贸易中心发展而来。国际贸易中心的区位特点,集聚了与贸易有关的服务业跨国公司,这些跨国公司的集聚不仅为货物贸易提供服务,而且推动了相关服务的跨境交易,使得国际贸易中心城市从原来的货物贸易中心成为全球贸易的服务中心,直接体现为与贸易有关的服务业增加值贡献和就业贡献度提高。本文用中国的数据证明了这一结论,并从纽约、香港、新加坡等经验数据验证了以上观点。本文分为7章,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为导言,主要阐述研究背景和意义,提出研究对象和概念界定,根据文献综述提出研究思路和创新点等。第2章梳理跨国公司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全球价值链理论和国际贸易中心理论等相关理论、提出了服务业跨国公司贸易效应理论分析框架。第3章对服务业跨国公司阶段特征、国际化动机、经营特征和区位分布特征和制造业跨国公司进行了比较研究。第4章和第5章分别对第2章提出的服务业跨国公司的贸易规模效应、贸易结构效应、贸易收益效应和贸易区位效应进行了机理分析和实证检验,证明假设的合理性。第6章以中国为视角,用经验数据对服务业跨国公司东道国贸易效应进行分析。第7章提出总结,提出我国发展服务业跨国公司、提高贸易收益和推动上海国际贸易中心转型方向的政策建议。相对于现有的文献:本文尝试主要在以下方面进行了创新研究:第一、创新性地提出了服务业跨国公司的范畴,包括国际化的服务企业,从制造业和采矿业跨国公司分离的跨国服务机构和基于互联网发展的跨国公司。第二、创新性地提出了服务业跨国公司贸易效应的研究范畴,包括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以及服务贸易内部行业贸易。第三、创新性地提出了服务业跨国公司贸易效应的理论分析框架和效应界定:对现有理论贸易效应归纳,提出贸易规模效应;提出贸易结构效应包括总的贸易结构和行业结构;提出贸易收益效应,即为全球价值链下贸易服务增加值收益;提出贸易区位效应,即国际贸易中心城市从货物贸易中心成为国际贸易服务中心,表现为与贸易有关的服务业增加值提高。
丁镭[3](2010)在《ERP系统销售管理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在当今国际化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管理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解决产品销售、进行成本控制和提高用户满意度等等许多问题摆在当前大多数企业面前,要想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其根本出路是在企业内部与市场外部环境之间建立起有效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已有的销售管理系统存在着使用范围小,模块之间互相联系不够紧密,可扩展性差、功能单一等缺点,成为了制约企业发展改革的瓶颈,严重制约着企业的竞争和发展。为此本文提出了基于J2EE技术的B/S多层结构的销售管理系统。软件开发需求来源于国际知名化妆品公司,本文分析了化妆品企业销售管理活动和业务流程,在J2EE应用程序模型总的J2EE多层体系结构、关键组件技术、服务技术、Web服务技术、及J2EE多层应用开发和部署等方面做了深入研究,为系统设计与实现提供方了技术支持。通过对J2EE多层企业应用体系结构和J2EE组件技术的研究,结合MVC设计模式,给出了多层分布式应用框架,该框架采用了分层设计,将设计模式引入系统设计之中,提高系统性能。本文在总体方案的指导下,对销售系统的设计和实现给予了详细描述。本系统采用了J2EE多层分布是应用框架和MVC设计模式的引入,使系统设计清晰,同时具有很好的移植性。采用B/S方式使客户端变得瘦小,便于系统维护。此系统很好地解决了销售管理的需求,同时也为其他类似系统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周晶[4](2009)在《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网络化技术服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制造业正朝着网络化、全球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网络化制造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网络化制造是企业为应对知识经济和制造全球化的挑战而实施的以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和提高企业竞争力为主要目标的一种先进制造模式。通过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制造技术及其它相关技术,构建面向企业特定需求的基于网络的制造系统,突破空间地域对企业生产经营范围和方式的约束,实现企业间的协同和各种社会资源的共享与集成,高速度、高质量、低成本地为市场提供所需的产品和服务。在新的制造模式下,传统的技术服务模式已无法满足企业和用户的需要。网络化技术服务是指通过Internet和Web技术给客户提供所需要的服务知识和信息,它是在产品和客户分散化、全球化背景下制造企业实现对客户服务的一种新模式。网络化技术服务系统是为了适应企业制造的分散化以及客户和设备供应商的国际化需求而提出的一种新思路,它主要是采用系统工程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借助于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建立的用于支持企业内部、企业与客户和供应商之间的信息交换、知识共享和协同工作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本文首先综述了国内外产品全生命周期与技术服务的现状与发展趋势,阐明了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在此基础上,对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网络化技术服务的体系结构、网络化技术服务的知识融合与重用、协同工作技术、服务信息的任务规划及网络化技术服务绩效评价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原型系统开发。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有:(1)在查阅了国内外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内涵与特征、主要研究内容、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及技术服务的定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了全面的综述,阐明了研究的重要性与意义。(2)提出了网络化技术服务的定义,分析了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网络化技术服务系统的功能需求,建立了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网络化技术服务系统的功能模型,设计了基于多Agent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网络化技术服务系统的系统结构。(3)为了提高系统的智能化,进而提高技术服务的效率和质量,研究了基于本体论的技术服务知识融合与重用,构建了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网络化技术服务知识融合的体系结构,研究了技术服务领域知识本体库构建方法。(4)实现网络化环境下的产品数据共享与交换是进行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网络化技术服务系统开发的关键与技术难点。STEP是目前国际上最新的数据交换协议,构建了网络化技术服务环境下基于STEP的数据交换与共享模型。(5)研究了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网络化技术服务系统的协同工作技术。重点研究了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满足网络化技术服务要求的系统工作环境构建方法、关键技术及工具。提出了应用程序共享技术与多媒体等相关技术相结合的网络化协同工作环境开发方法。(6)为了提高网络化技术服务系统的应用效果,提出了序关系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相结合的网络化技术服务系统绩效综合评价方法,并通过算例详细论述了网络化技术服务系统绩效模糊综合评价过程。(7)为了验证了理论研究的正确性与技术的可行性,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沈阳某机床厂的实际需求进行了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网络化技术服务原型系统开发,并对系统部分功能模块的实现与使用方法进行了简单分析。
徐强[5](2008)在《基于电子标签的配送中心分拣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指出基于电子标签的配送中心分拣系统以中央计算机为控制上位机,以多组安装在货物储位上的电子标签为下位机。该系统通过中央计算机控制电子标签的指示灯信号、蜂鸣器声音、数码显示等信号,使作业人员正确、快速、轻松地完成补货和出货任务。它具有弹性控制作业时间、即时现场控制、紧急定单处理等功能,从而达到有效降低拣货错误率、加快拣货速度、提高工作效率、合理安排拣货人员行走路线等目的。统计数据表明,配送中心的拣货作业是最繁重、最易出错的工作。电子标签辅助分拣系统是计算机辅助拣货最常用的方式之一。在配送中心出入库作业时,系统通过电子标签显示订单号、订货数量等信息,向拣选作业人员及时、明确地下达补货和出货指示,因此具有加快拣货速度,降低拣货错误率,免除表单作业等优点。首先,本文对配送中心分拣系统的理论基础做了详细的整理与论述,提出并分析了影响分拣系统高效运作的主要因素及分拣系统的效率评估方法。在这一部分,重点研究了各种不同的分拣策略及其实现条件,以及拣选信息的不同处理方法,作为后文引入电子标签辅助分拣系统的铺垫。然后,本文对电子标签辅助分拣系统中的下位机主元件的硬件结构作出科学的解析,包括电子标签中通信部分、人机交互部分、存储部分、声光部分、电源部分的单片机结构的介绍与研究。第三,本文重点研究了电子标签辅助分拣系统的组成结构及工作流程,以及适用于本系统的通信总线方案及通信协议,设计出一套可行的通信格式,经实验证明能使主控PC机与电子标签正常通信。本文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一套完整的上位机控制程序,实现了订单数据的分批、分割处理,以及拣货作业中上、下位机之间的信息发送与反馈。最后,本文提出了对拣选作业系统科学评估的各种指标及模型,对电子标签辅助分拣系统所采用的不同订单分批策略进行比较、评价,并研究了对配送中心出货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的TEIQ方法及其实施应用过程。
陈伟[6](2007)在《制造企业分布式远程服务系统及其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围绕制造企业分布式远程服务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和应用研究,重点对基于服务定制的分布式远程服务系统的运行机制、体系结构、结构优化、系统开发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远程服务系统应该能够提供从设计、生产、销售到维护和报废的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优化整合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所有可利用资源,以构建新的远程服务系统的组织模式,形成真正严格意义上的“多对多”的远程服务组织模式以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必然要求采用分布式体系结构建立远程服务系统。基于服务定制的分布式远程服务系统不仅适应了产品全生命服务周期的新理念倡导下的“多对多”远程服务组织模式,而且是完全意义上的分布式远程服务系统架构。由于具备协作性、自适应性、敏捷性、松散性等特点,基于服务定制的分布式远程服务系统不仅仅是传统的远程服务模式向“多对多”的远程服务模式发生的变革,而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和产业模式。依据分布式远程服务系统的完全信息系统、最大信息系统、最简信息系统参考模型,通过缩小属性集空间,合并属性值相近的节点对象以简化远程服务系统的信息复杂度,并引入了“资源域”的概念,进而导出远程服务系统的管理节点层、资源域层与节点对象层的三层交互结构。从微观上来看,建立管理节点层、资源域层与节点对象层的三层交互结构,可以更加有效地对分布式远程服务系统所有节点对象进行有序、高效、安全的规范管理。从宏观上来看,通过三层交互结构可以对远程服务系统体系结构进行合理规划,均衡统筹各服务功能模块的能力负载,进而有效地控制系统的开发、运营、管理的成本。构建远程服务系统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目前企业急待解决的问题,即就是如何对远程服务系统各个资源域的总体配置优化以达到所有资源域负载均衡、高绩效、低消耗的合理化结构问题。本文运用启发式仿真优化方法对远程服务系统资源域结构进行优化配置。整个仿真优化过程中是以基于演化策略优化算法作为主导因素,在整个仿真优化过程中优化算法不断调整资源域配置结构,触发各个资源域的仿真运行并计算出仿真实验的输出性能指标作为优化算法调整资源域配置结构的重要依据。利用Web Services技术开发数控机床分布式远程服务系统,可以完全实现远程服务系统面向服务定制机制、事务处理的完全非集中分布式、体系的松耦合结构。数控机床分布式远程服务系统主要由服务请求代理、专用UDDI注册中心、资源域集合等3大部分组成。机床使用企业一方面以浏览器访问机床制造企业的Web服务器,通过服务请求代理完成所提交的服务任务处理;另一方面可直接发送和接受SOAP(Simple Object Access Protocol,简单对象访问协议)消息直接与资源域进行逻辑绑定,进而与资源域所属的具体服务实施实体——服务资源节点对象实现物理绑定,完成所提交的服务任务处理。实现远程故障诊断服务的前提是提供现场采集数据的远程传输。机床使用企业首先建立单台数控机床数据采集系统,并通过工业以太网构建机床加工生产线监视与控制上位机,最终组建车间级机床加工生产线实时监视与控制系统,在此基础上完成Web Services部署,以接受远程故障诊断资源节点对象的数控机床现场采集数据的远程传输请求。分布式远程服务系统是远程服务组织模式发展的必经形态,并且其内涵与外延亦必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日新月异。由于分布式远程服务系统的创新性和复杂性,本文最后就下一步工作的方向进行了简要的讨论。
程祥[7](2007)在《基于J2EE架构的销售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传统的企业对信息的管理多是采用二层体系结构,即C/S模式。C/S两层架构在一个相对专用、独立的系统中,是一个较好的系统建立方法;但随着企业业务规模的扩大,以及为了适应在Internet上开展业务服务的需求,需要分布式应用的支持,J2EE平台提供了一个多层结构的分布式应用模型,该模型具有重用组件的能力、基于扩展标记语言(XML)的数据交换、统一的安全模式和灵活的事务控制。本文将利用J2EE平台构建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使其具有灵活性、可伸缩性,更适应网络环境。本文对J2EE应用程序模型中的J2EE多层体系结构、关键组件技术、服务技术、Web服务支持、及J2EE多层应用开发和部署等方面做了深入研究,为系统设计与实现提供方法与技术支持。通过对J2EE多层企业应用体系结构和J2EE组件技术的研究,结合MVC设计模式,给出了多层分布式应用框架,该框架实现了表现逻辑和业务逻辑的分离,满足了不同用户对不同视图的需求。基于以上研究,根据汽车销售管理需求给出系统整体设计方案;对方案进行分层设计,将设计模式引入系统设计之中,提高系统性能。并通过使用WATOOL这样一个中间件,提高开发和维护代码的能力。本文在总体方案的指导下运用J2EE技术对系统中支付方式功能模块给予详细实现,验证总体设计是科学合理的,最后,对支付方式功能模块进行功能和性能的测试。本系统采用基于JAVA的组件开发业务层,使系统具有较好的移植性,J2EE多层分布式应用框架和MVC设计模式的引入,使系统设计清晰。采用浏览器方式使客户端变得瘦小,便于系统维护。此系统较好的解决了销售管理信息需求,同时也为其它类似系统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李昕[8](2007)在《关于天津石油销售公司灾难恢复系统的研究》文中指出网络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正使企业的商业运作模式产生革命性的变化,企业信息系统占据了企业竞争优势的主体地位。由于各种灾难或突发事件而造成的业务服务中断,不能及时恢复系统导致企业应用停止或丢失数据,会对企业的服务质量、声誉造成严重影响,甚至会面临生存的困难。因此对大型关键企业的业务应用系统的连续性运行是企业的关键,是企业的命脉。保证业务持续性的重要手段提高信息系统的高可靠性,就需要建设一个对各种情况都可以抵御或者化解的本地和异地的容灾系统。容灾系统的核心就在于将灾难化解,一是保证企业数据的安全,二是保证业务的连续性。本文论文主要研究如何在有限的资源,建立一套切实可行容灾系统,用于保证企业赖以生存的关键业务得到安全可靠的连续运行,是每个企业面临的挑战。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数据容灾与数据备份的联系、数据备份需求的衡量指标(RPO/RTO等)、数据容灾的等级、异地容灾的技术、容灾备份技术方案的级别和各方案的框架以天津石油销售公司ERP系统的容灾系统为例详细阐述了构架一个企业级容灾系统必要性和可行性。该内容包括了:本企业的详细的业务方面的需求分析和基础设施灾难恢复系统建设的方案分析、应用解决的简述、方案实现的原理该容灾系统的架构和系统安装配置以及各种情况下灾难恢复计划和方案等
夏火松,蔡淑琴,石双元,杨雪[9](2003)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ERP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探讨了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ERP系统的特征、功能、结构和实施与应用,提出了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ERP系统的体系结构和主要模式,为企业深入使用ERP提供了一般的模式。分析了该模式实现的方法,最后研究了相应的实施与应用的管理机制。
初景利[10](2003)在《图书馆数字参考咨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数字参考咨询(DRS)是国外图书馆90年代中后期迅速兴起的一种新的服务方式,是传统参考咨询在网络环境下的继承、延伸和发展。它利用网络提供的技术优势,为用户提供方便、及时、高效的咨询服务。在今天“网络为王”的社会环境下,用户对文献的需求和利用图书馆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迫切要求图书馆提供网上咨询,解决在利用文献信息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数字参考咨询是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深化服务和服务创新的需要。 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论述了图书馆开展数字参考咨询服务中涉及的若干主要问题。理论部分总结了从传统参考咨询到数字参考咨询的演进、国内外数字参考咨询的研究、国内外数字参考咨询的实践发展;实践部分探讨分析了数字参考咨询服务模式、数字参考咨询质量控制与评价、数字参考咨询工作框架的建立与运行。 论文在对参考咨询概念、起源、演变进行简要介绍的基础上,对数字参考咨询的含义、构成、一般过程、各类角色、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的意义进行了阐释,并从异同、关系、用户和参考馆员态度等几个方面,对数字参考咨询与传统参考咨询进行了比较。研究综述部分对国内外的研究文献、研究内容和研究支撑等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在实践发展方面,介绍了具有典型意义的商业咨询网站、非商业咨询网站和图书馆提供的咨询服务,并对4个典型咨询网站进行了案例试验分析。 关于数字参考咨询模式,论文从基于电子邮件的参考咨询、基于实时交互的参考咨询、基于网络化协作的参考咨询、基于多种模式共存的参考咨询和自动化解决方案等5个方面进行了考察和研究。 质量控制是数字参考咨询成功的关键。论文从技术标准、行为规范、问题限定、咨询专家、参考源的使用、答案的质量、答复方式、答复时限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最后,论文从建立和运行数字参考咨询工作框架的需要出发,从管理保障、技术保障、人员保障、法律保障的角度,提出需要关注和解决的4个方面的22个问题。 论文以作者对331名科研用户需求和行为取向的问卷调查为基点,通过对国内21个大型图书馆和国外9个图书馆的问卷调查比较分析,探讨了我国图书馆在开展数字参考咨询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提出了建立和运行数字参考咨询的工作框架。 本文共包括图43幅、表19幅、附录6个。
二、多远程销售点的安全信息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远程销售点的安全信息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云制造的网络化协同技术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云制造及其主要研究内容 |
1.2.1 云制造提出的背景 |
1.2.2 云制造的特征 |
1.2.3 云制造的关键技术 |
1.2.4 云制造的优势 |
1.2.5 云制造的应用 |
1.2.6 云制造的研究现状 |
1.3 技术服务国内外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1.3.1 技术服务的定义与内涵 |
1.3.2 技术服务的主要类型 |
1.3.3 技术服务的国外研究情况 |
1.3.4 技术服务的国内研究情况 |
1.3.5 目前技术服务研究的不足 |
1.4 课题的来源及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1 课题的来源 |
1.4.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 小结 |
第2章 面向云制造的网络化协同技术服务系统的体系结构 |
2.1 引言 |
2.2 面向云制造的网络化协同技术服务系统的功能分析 |
2.2.1 传统技术服务模式及其特征 |
2.2.2 网络化系统技术服务及其特征 |
2.2.3 面向云制造的网络化技术服务的主要功能 |
2.3 面向云制造的网络化协同技术服务系统的体系构建 |
2.3.1 云制造的层次化体系结构 |
2.3.2 云制造的运行原理 |
2.3.3 云制造环境下技术服务请求运行模式 |
2.3.4 面向云制造的网络化协同技术服务系统的基本要求 |
2.3.5 基于SOA的服务系统构建技术 |
2.3.6 系统的体系结构 |
2.3.7 云制造网络管理模型设计 |
2.3.8 网络管理模型的工作流程 |
2.4 小结 |
第3章 面向云制造的虚拟企业合作伙伴选择 |
3.1 云制造虚拟企业合作伙伴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3.1.1 云制造虚拟企业的特征 |
3.1.2 云制造合作伙伴选择的目标分析与分解 |
3.1.3 云制造虚拟企业合作伙伴评价指标建立原则 |
3.1.4 云制造虚拟企业合作伙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3.2 云制造虚拟企业合作伙伴选择过程模型 |
3.2.1 过滤初选 |
3.2.2 常用合作伙伴选择评价方法分析比较 |
3.2.3 虚拟企业合作伙伴精选方法 |
3.2.4 基于遗传算法的优化组合 |
3.3 云制造虚拟企业合作伙伴选择实例分析 |
3.3.1 项目介绍及项目分解 |
3.3.2 合作伙伴的选择过程 |
3.3.3 优化组合及算法仿真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面向云制造的制造信息采集与融合 |
4.1 云制造下制造信息的分类 |
4.2 云制造下的信息采集 |
4.2.1 RFID和条码技术融合的采集技术 |
4.2.2 信息采集模型的管理框架 |
4.2.3 分布式管理集中存储的信息采集模型 |
4.2.4 智能信息采集模型的性能分析 |
4.3 云制造下的信息融合 |
4.3.1 云制造下信息融合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
4.3.2 信息融合的处理结构 |
4.3.3 对融合系统中信息分布模型的处理 |
4.3.4 基于μ检验法的信息融合处理 |
4.3.5 基于形态-小波阈值的数据融合方法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面向云制造的网络化协同技术服务的知识融合与重用 |
5.1 面向云制造网络化协同技术服务的知识分类与表示 |
5.1.1 技术服务中知识的特点与分类 |
5.1.2 技术服务中的知识表示 |
5.2. 技术服务中的知识融合 |
5.2.1 知识融合概述 |
5.2.2 网络化技术服务中知识融合的体系结构 |
5.2.3 本体库的构建与管理 |
5.2.4 技术服务领域本体 |
5.3 技术服务中的知识重用 |
5.3.1 技术服务知识的重用过程 |
5.3.2 基于知识重用的知识库基本检索方法 |
5.3.3 技术服务系统的知识库组成 |
5.3.4 基于CBR和RBR的技术服务知识推理 |
5.4 小结 |
第6章 面向云制造的网络化协同技术服务任务指派与列队 |
6.1 技术服务系统的任务列队与指派流程 |
6.2 技术服务任务的分类与分配 |
6.2.1 技术服务任务的分类原则 |
6.2.2 技术服务任务的分类 |
6.2.3 技术服务任务的分配 |
6.3 技术服务任务的列队 |
6.3.1 技术服务任务的排序模型 |
6.3.2 技术服务任务的排序权重计算方法 |
6.3.3 层次分析法(AHP)存在的问题 |
6.3.4 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
6.3.5 模糊一致矩阵表示因素两两重要性比较 |
6.3.6 任务排序模型的建立 |
6.3.7 技术服务任务排序计算 |
6.4 技术服务任务的指派 |
6.4.1 技术服务任务的指派模型 |
6.4.2 技术服务任务指派问题的数学模型 |
6.4.3 匈牙利算法的解题步骤 |
6.4.4 技术服务任务指派计算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面向云制造的网络化协同技术服务原型系统 |
7.1 应用背景分析 |
7.2 系统的架构 |
7.3 系统的网络环境 |
7.4 编程语言及开发环境 |
7.5 应用实例分析 |
7.5.1 系统登录 |
7.5.2 虚拟企业合作伙伴选择 |
7.5.3 产品设计服务 |
7.5.4 工艺服务 |
7.5.5 质量服务 |
7.5.6 设备回收再利用 |
7.5.7 售后服务 |
7.6 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
8.1 结论 |
8.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
作者简介 |
(2)服务业跨国公司的贸易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
二、选题的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服务业跨国公司的内涵和范畴 |
二、服务贸易分类标准和统计方法 |
三、全球价值链和贸易收益衡量方法 |
四、国际贸易中心的内涵和外延 |
第三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跨国公司相关研究 |
二、国际贸易相关研究 |
三、全球价值链相关研究 |
四、国际贸易中心相关研究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主要创新点 |
一、研究思路和章节安排 |
二、主要创新点和不足 |
第二章 服务业跨国公司贸易效应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 |
第一节 跨国公司理论 |
一、垄断优势理论 |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三、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
四、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
五、内部化理论 |
第二节 国际贸易理论 |
一、古典-新古典-新兴古典贸易理论 |
二、新贸易理论 |
三、新新贸易理论 |
第三节 全球价值链理论 |
一、全球价值链的形成和治理理论 |
二、全球价值链的贸易效应 |
第四节 国际贸易中心理论 |
一、经济地理学理论 |
二、全球城市理论 |
第五节 服务业跨国公司贸易效应的理论分析框架 |
一、相关理论基础的总结 |
二、理论分析框架的提出 |
第三章 服务业跨国公司的发展阶段和特征 |
第一节 服务业跨国公司的发展阶段 |
一、初始阶段 |
二、起步阶段 |
三、兴起阶段 |
第二节 服务业跨国公司的国际化动机 |
一、寻求资源 |
二、寻求市场 |
三、寻求效率 |
四、寻求战略资产 |
第三节 服务业跨国公司的经营特征 |
一、经营方式 |
二、组织形式 |
三、经营程度 |
第四节 服务业跨国公司的区位分布特征 |
一、服务业跨国公司区位分布总体特征 |
二、服务业跨国公司世界500强总部区位分布 |
三、服务业跨国公司对亚洲城市关注度越来越高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服务业跨国公司贸易效应的机理分析 |
第一节 服务业跨国公司的贸易规模效应 |
一、服务业FDI的贸易规模效应 |
二、非股权模式的贸易规模效应 |
三、全球服务贸易的规模特征 |
第二节 服务业跨国公司的贸易结构效应 |
一、服务业异质性和贸易结构 |
二、服务业FDI行业结构和贸易结构 |
三、全球贸易的结构特征 |
第三节 服务业跨国公司的贸易收益效应 |
一、服务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连接作用 |
二、全球价值链治理和增加值贸易方式的形成 |
三、增加值贸易和贸易收益效应 |
第四节 服务业跨国公司的贸易区位效应 |
一、国际贸易中心和与贸易有关的服务业跨国公司集聚 |
二、与贸易有关的服务跨境流动 |
三、国际贸易服务中心功能的确立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服务业跨国公司贸易效应的实证检验 |
第一节 贸易规模效应的实证检验 |
一、经验分析回顾 |
二、服务业FDI和出.规模效应的实证和结果 |
三、服务业跨国公司贸易规模效应的实证和结果 |
第二节 贸易结构效应的实证检验 |
一、理论模型 |
二、经验分析回顾 |
三、实证分析和回归结果 |
第三节 贸易收益效应的实证检验 |
一、经验分析回顾 |
二、实证分析和回归结果 |
第四节 贸易区位效应的实证检验 |
一、理论模型 |
二、经验分析回顾 |
三、实证分析和回归结果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服务业跨国公司对中国的贸易效应 |
第一节 服务业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情况 |
一、服务业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阶段 |
二、服务业FDI趋势及特征 |
三、服务业跨国公司行业和区位分布及特征 |
第二节 服务业跨国公司的贸易效应 |
一、贸易规模效应 |
二、贸易结构效应 |
三、贸易收益效应 |
四、贸易区位效应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和政策建议 |
第一节 总结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一、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开放的领域 |
二、完善FATS统计制度 |
三、完善服务贸易便利化制度 |
四、加快推动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功能转型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ERP系统销售管理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课题背景 |
1.2 课题来源 |
1.3 本人任务 |
1.4 论文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J2EE技术平台介绍 |
2.1 J2EE概述 |
2.2 J2EE的体系结构 |
2.2.1 客户层组件 |
2.2.2 Web层组件 |
2.2.3 业务层组件 |
2.2.4 EIS层组件 |
2.3 J2EE的主要优点 |
2.4 J2EE体系中的其它所用到的相关技术 |
2.5 相关工具简介 |
2.5.1 Eclipse简介 |
2.5.2 JBOSS简介 |
2.5.3 Oracle简介 |
2.5.4 Rational Rose简介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销售管理系统的分析和总体设计 |
3.1 销售管理概述 |
3.2 销售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
3.2.1 需求的层次和关系 |
3.2.2 需求的分析与评审 |
3.2.3 需求的风险管理 |
3.2.4 销售管理系统设计目标 |
3.3 销售管理系统模块划分和业务流程 |
3.3.1 销售管理系统模块划分 |
3.3.2 销售管理系统业务流程 |
3.4 销售管理系统用例 |
3.5 销售管理系统开发环境设计 |
3.5.1 开发环境结构图 |
3.5.2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3.5.3 客户层设计 |
3.5.4 Web层设计 |
3.5.5 业务层设计 |
3.5.6 企业信息系统层设计 |
3.5.7 系统的设计原则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销售管理系统关键模块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实现概述 |
4.2 柜台销售业务分析 |
4.3 柜台销售业务模块详细设计 |
4.3.1 柜台销售业务用例图 |
4.3.2 柜台销售业务实体关系模型 |
4.3.3 柜台销售业务数据流图 |
4.3.4 柜台销售业务顺序图 |
4.3.5 柜台销售业务活动图 |
4.3.6 柜台销售业务组件图 |
4.4 柜台销售业务模块的实现 |
4.4.1 Web层的实现 |
4.4.2 业务层的实现 |
4.4.3 企业信息层的实现 |
4.5 核心问题的概要实现方案 |
4.5.1 缓存以及缓存层 |
4.5.2 多线程 |
4.5.3 数据库优化 |
4.5.4 代码性能 |
4.5.5 分页方式 |
4.5.6 文件操作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工作总结 |
5.2 本系统特点 |
5.3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网络化技术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2 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及其主要研究内容 |
1.2.1 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内涵与功能 |
1.2.2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进展 |
1.2.3 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的主要研究内容 |
1.2.4 国外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研究情况 |
1.2.5 国内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研究情况 |
1.3 技术服务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 |
1.3.1 技术服务的定义与内涵 |
1.3.2 技术服务的主要类型 |
1.3.3 技术服务的国外研究情况 |
1.3.4 技术服务的国内研究情况 |
1.3.5 目前技术服务研究的不足 |
1.4 课题的来源及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1 课题的来源 |
1.4.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 小结 |
第2章 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网络化技术服务系统的体系结构 |
2.1 引言 |
2.2 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网络化技术服务系统的功能分析 |
2.2.1 传统技术服务模式 |
2.2.2 传统技术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
2.2.3 网络化技术服务及其特征 |
2.2.4 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网络化技术服务的主要功能 |
2.3 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网络化技术服务系统的体系构建 |
2.3.1 系统的基本要求 |
2.3.2 C/S模式和B/S模式的比较 |
2.3.3 系统的体系结构 |
2.3.4 网络化技术服务的工作流程 |
2.3.5 技术服务请求信息的任务指派与列队 |
2.3.6 系统体系结构层次分析 |
2.4 小结 |
第3章 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网络化技术服务的知识融合与重用 |
3.1 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网络化技术服务的知识分类与表示 |
3.1.1 技术服务中知识的特点与分类 |
3.1.2 技术服务中的知识表示 |
3.2. 技术服务中的知识融合 |
3.2.1 知识融合概述 |
3.2.2 网络化技术服务中知识融合的体系结构 |
3.2.3 本体库的构建与管理 |
3.2.4 技术服务领域本体 |
3.3 技术服务中的知识重用 |
3.3.1 技术服务知识的重用过程 |
3.3.2 基于知识重用的知识库基本检索方法 |
3.3.3 技术服务系统的知识库组成 |
3.3.4 基于CBR和RBR的技术服务知识推理 |
3.4 小结 |
第4章 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网络化技术服务系统的数据共享与交换 |
4.1 数据交换格式与协议综述 |
4.1.1 数据交换格式与协议的作用及意义 |
4.1.2 数据交换格式与协议 |
4.2 STEP标准 |
4.2.1 STEP标准概述 |
4.2.2 EXPRESS语言 |
4.2.3 STEP Part21文件 |
4.2.4 STEP标准的实现方式 |
4.3 基于STEP的产品数据共享与交换 |
4.3.1 国内外有关基于STEP的产品数据共享和交换研究状况 |
4.3.2 基于STEP的产品数据共享和交换的实现机制 |
4.3.3 XML在产品数据共享和交换中的应用 |
4.4 基于STEP网络化技术服务系统数据交换与共享的实现 |
4.4.1 网络化技术服务系统数据交换与共享的实现 |
4.4.2 CAD系统间的数据交换与共享过程 |
4.5 小结 |
第5章 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网络化技术服务的绩效评价 |
5.1 评价指标的基本原则 |
5.2 评价指标的确定 |
5.2.1 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网络化技术服务系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5.2.2 指标解释及内容 |
5.3 基于序关系分析法的指标权重确定 |
5.3.1 序关系分析法 |
5.3.2 序关系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应用实例 |
5.4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网络化技术服务绩效评价 |
5.4.1 模糊综合评价原理 |
5.4.2 模糊综合评价法模型和步骤 |
5.4.3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技术服务绩效评价过程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网络化技术服务系统的协同工作技术 |
6.1 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CSCW)的概述 |
6.2 应用程序共享技术 |
6.2.1 应用程序共享的原理 |
6.2.2 Windows环境下应用程序共享方法 |
6.2.3 应用程序共享的优化方法 |
6.3 支持协同工作的多媒体技术 |
6.3.1 基于Internet的音视频的通用交流技术 |
6.3.2 音频系统的特殊处理 |
6.3.3 视频系统的特殊处理 |
6.4 基于层次的协同工具集成框架 |
6.5 基于NetMeeting的协同工作工具 |
6.5.1 NetMeeting的功能和系统结构 |
6.5.2 基于NetMeeting COM接口的开发 |
6.6 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网络化技术服务的协同环境 |
6.7 小结 |
第7章 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网络化技术服务原型系统开发 |
7.1 应用背景分析 |
7.2 系统的架构 |
7.3 系统的网络环境 |
7.4 编程语言及开发环境 |
7.5 应用实例分析 |
7.5.1 系统登录 |
7.5.2 新产品开发决策支持服务 |
7.5.3 产品设计服务 |
7.5.4 工艺服务 |
7.5.5 质量服务 |
7.5.6 设备服务 |
7.5.7 售后服务 |
7.5.8 系统绩效评价 |
7.6 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
8.1 结论 |
8.2 建议 |
8.3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作者简介 |
(5)基于电子标签的配送中心分拣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1.1 课题的来源 |
1.1.2 问题的提出 |
1.1.3 课题研究的目的 |
1.1.4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与路线 |
第2章 配送中心分拣系统理论基础 |
2.1 拣选作业的功能、流程与要求 |
2.1.1 拣选的功能 |
2.1.2 拣选的流程 |
2.1.3 拣选的要求 |
2.2 拣选单位与方式 |
2.2.1 拣选单位 |
2.2.2 拣选行走方式 |
2.3 拣选策略 |
2.3.1 摘果式 |
2.3.2 播种式 |
2.3.3 分区式 |
2.3.4 波浪式 |
2.4 拣选信息 |
2.4.1 传票拣选 |
2.4.2 拣选单拣选 |
2.4.3 拣选标签 |
2.4.4 电子标签辅助拣选 |
2.4.5 无线射频辅助拣选 |
2.4.6 自动拣选 |
2.5 订单品项及数量分析—EIQ分析法 |
2.5.1 订单出货资料的分解 |
2.5.2 订单资料的统计分析 |
2.5.3 图表数据判读与分析 |
2.5.4 基于EIQ分析的分拣系统的选择 |
2.6 配送中心的补货方式及应用 |
2.6.1 补货系统的建立 |
2.6.2 补货时点的选择 |
2.6.3 补货方式的应用 |
第3章 电子标签组成结构分析 |
3.1 电子标签概述 |
3.2 电子标签中的MCU |
3.2.1 单片机简介及结构特点 |
3.2.2 电子标签中的51单片机及结构特点 |
3.3 通信部分 |
3.4 人机交互部分 |
3.5 存储部分 |
3.5.1 数据存储器的选择 |
3.5.2 X5045在电子标签中的应用 |
3.6 声光部分 |
3.7 电源部分 |
第4章 电子标签辅助分拣系统组成及通信 |
4.1 电子标签辅助拣选系统原理 |
4.1.1 电子标签辅助拣选系统结构 |
4.1.2 电子标签辅助拣选系统元件 |
4.1.3 电子标签辅助拣选工作流程 |
4.2 通信总线方案的选择 |
4.3 系统通信协议 |
4.3.1 RS485主从式多机通讯协议 |
4.3.2 PC与数据控制器通讯格式 |
4.4 本课题中拣选系统通信设计 |
4.4.1 系统通信设计思想 |
4.4.2 系统通信设计 |
第5章 电子标签拣选系统上位机控制设计 |
5.1 系统设计分析 |
5.2 系统设计 |
5.2.1 系统开发环境 |
5.2.2 数据库设计 |
5.2.3 拣选功能模块设计 |
5.3 系统测试流程 |
5.3.1 标签调试 |
5.3.2 订单录入 |
5.3.3 订单分批 |
5.3.4 订单分割 |
5.3.5 数据发送 |
5.3.6 状态反馈 |
5.3.7 补货作业 |
5.3.8 盘点作业 |
5.3.9 TEIQ统计分析 |
第6章 拣选作业系统分析 |
6.1 拣选效率分析与评价 |
6.1.1 作业效率分析 |
6.1.2 拣选作业绩效考核指标 |
6.2 拣选方法及相关作业 |
6.2.1 拣选方法的选择 |
6.2.2 快拣区的设置 |
6.3 拣选批量问题 |
6.4 订单分批策略研究 |
6.4.1 静态时窗分批策略分析 |
6.4.2 动态时窗分批策略分析 |
6.4.3 两种订单分批策略比较分析 |
6.5 拣选商品的TEIQ分析及应用 |
6.5.1 EQ分析的应用 |
6.5.2 IQ分析的应用 |
6.5.3 EN分析的应用 |
6.5.4 IK分析的应用 |
6.5.5 EIQ-PCB分析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6)制造企业分布式远程服务系统及其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意义及来源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3 课题的来源 |
1.2 远程服务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
1.2.1 远程监控与远程故障诊断技术研究动态 |
1.2.2 远程服务与远程工程支持研究动态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1.3.1 远程服务系统研究的存在问题分析 |
1.3.2 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
1.3.3 论文结构 |
第2章 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的分布式远程服务系统 |
2.1 远程服务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2.1.1 支持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理论的远程服务理念 |
2.1.2 远程服务组织模式变革的必要性 |
2.2 分布式远程服务系统的提出 |
2.2.1 分布式体系结构及其集中度的类型划分 |
2.2.2 基于动态联盟的分布式远程服务系统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服务定制的分布式远程服务系统体系结构 |
3.1 基于服务定制的分布式远程服务系统构成要素 |
3.1.1 服务的定义 |
3.1.2 服务资源对象 |
3.1.3 系统运行环境 |
3.2 基于服务定制的分布式远程服务系统结构 |
3.2.1 远程服务系统系统结构 |
3.2.2 体系结构各部分组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分布式远程服务系统参考模型研究 |
4.1 分布式远程服务系统参考模型 |
4.1.1 参考模型需求分析 |
4.1.2 远程服务系统参考模型 |
4.2 最简参考模型导出资源域的概念 |
4.2.1 服务功能模块的组成 |
4.2.2 资源域概念的提出 |
4.3 合理规划资源域结构创造经济与社会效益 |
4.3.1 服务资源的商业价值 |
4.3.2 合理规划资源域结构的意义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启发式仿真优化方法的资源域配置优化 |
5.1 运用启发式仿真优化方法实现资源域配置合理化 |
5.1.1 问题的提出 |
5.1.2 仿真优化方法概述 |
5.1.3 基于进化计算的启发式仿真优化方法 |
5.1.4 资源域配置启发式仿真优化方法结构 |
5.2 资源域客户服务离散事件仿真 |
5.2.1 离散事件仿真运行随机变量的确定 |
5.2.2 仿真事件的变量统计分布 |
5.2.3 客户服务离散事件仿真运行过程 |
5.3 基于演化策略进化算法的资源域配置优化 |
5.3.1 基于演化策略的进化算法 |
5.3.2 基于演化策略的启发式优化过程 |
5.4 资源域配置仿真优化原型系统 |
5.4.1 个体表示 |
5.4.2 仿真实验输出性能指标 |
5.4.3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适应度评价 |
5.4.4 优化配置终止条件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数控机床分布式远程服务系统开发与应用实例 |
6.1 数控机床远程服务系统解决方案 |
6.1.1 数控机床远程服务功能需求 |
6.1.2 数控机床远程服务系统解决方案 |
6.2 数控机床远程服务系统服务器端的实现技术与开发过程 |
6.2.1 基于SOA开发远程服务系统服务器端 |
6.2.2 基于Web Services的远程服务系统体系结构 |
6.2.3 远程服务系统节点对象的组成结构与部署过程 |
6.2.4 数控机床远程服务原型系统 |
6.3 数控机床远程服务系统客户端的实现技术与开发过程 |
6.3.1 单台数控机床数据采集系统 |
6.3.2 机床加工生产线的数据采集与实时监控 |
6.3.3 实现现场采集数据的远程传输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论文总结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7)基于J2EE架构的销售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技术现状 |
1.3 J2EE 技术在销售管理信息系统运用的优势 |
1.4 研究内容 |
1.5 论文组织 |
第二章 J2EE 多层分布式应用框架 |
2.1 J2EE 多层体系架构 |
2.2 J2EE 组件技术 |
2.3 J2EE 服务技术 |
2.4 J2EE 对WEB SERVICES 的支持 |
2.5 J2EE 多层应用开发与部署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WATOOL 中间件和设计模式整体介绍 |
3.1 分布式对象中间件 |
3.2 WATOOL 中间件介绍 |
3.3 设计模式介绍 |
3.4 基于J2EE 和MVC 开发多层WEB 应用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设计 |
4.1 系统需求分析 |
4.2 问题提出以及技术难点 |
4.3 难点解决方案 |
4.4 系统设计 |
4.5 系统设计的原则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实现 |
5.1 支付方式业务需求分析 |
5.2 WEB 层实现 |
5.3 业务层实现 |
5.4 会话BEAN 访问数据库 |
5.5 系统运行环境与开发工具的选择 |
5.6 系统运行的特点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性能测试 |
6.2 功能测试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
7.1 总结 |
7.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
(8)关于天津石油销售公司灾难恢复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项目背景 |
第二章 数据容灾系统 |
2.1 数据容灾与数据备份的联系 |
2.2 衡量容灾系统的指标 |
2.3 数据容灾等级 |
2.4 异地容灾技术 |
2.5 灾难备份技术方案的七个级别 |
2.6 灾难备份方案的框架 |
第三章 需求分析 |
3.1 业务情况 |
3.2 销售系统服务中止对销售业务的影响 |
3.3 财务系统服务中止对销售业务的影响 |
3.4 业务总体要求 |
3.5 风险分析 |
3.6 当前基础设施 |
第四章 灾难恢复系统建设 |
4.1 方案分析 |
4.2 应用/解决方案简述 |
4.3 方案实现原理 |
4.4 容灾系统建立 |
4.4.1 容灾系统架构搭建 |
4.4.2 系统安装和配置 |
4.5 异地复制网络带宽与复制策略分析 |
4.6 灾难恢复计划 |
4.7 此方案特点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9)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ERP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
2 ERP的发展与ERP的特征 |
2.1 ERP的发展 |
2.2 ERP的特征 |
3 ERP的系统结构及管理模式 |
3.1 系统结构 |
3.2 管理模式 |
(1) 用户。 |
(2) 订单管理模块。 |
(3) 客户关系管理。 |
(4) 知识管理。 |
4 ERP的实施与应用 |
5 结 论 |
(10)图书馆数字参考咨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目录 |
图目录 |
表目录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基础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从传统参考咨询到数字参考咨询 |
2.1 参考咨询服务的产生与发展 |
2.1.1 参考咨询服务的概念与起源 |
2.1.2 传统参考咨询服务的变革 |
2.2 数字参考咨询的概念与构成 |
2.2.1 数字参考咨询的概念 |
2.2.2 数字参考咨询产生背景 |
2.2.3 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的一般过程 |
2.2.4 与数字参考咨询有关的各类角色 |
2.3 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的意义 |
2.3.1 数字参考咨询是第二代数字图书馆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
2.3.2 数字参考咨询延伸了参考咨询服务的空间 |
2.3.3 远程教育的发展对数字参考咨询的迫切要求 |
2.3.4 数字参考咨询适应了用户行为的变化 |
2.3.5 与商业咨询服务的竞争 |
2.4 数字参考咨询与传统参考咨询的比较 |
2.4.1 数字参考咨询与传统参考咨询的异同 |
2.4.2 数字参考咨询与传统参考咨询的关系 |
2.5 数字参考咨询的挑战与变革 |
2.5.1 对图书馆学理论的挑战与变革 |
2.5.2 对信息服务方式的挑战与变革 |
2.5.3 对图书情报工作业务模式的挑战与变革 |
2.5.4 对图书馆员和用户的挑战与变革 |
2.5.5 对信息技术的挑战与变革 |
3 国内外对数字参考咨询的研究现状 |
3.1 国外对数字参考咨询的研究现状 |
3.1.1 研究文献 |
3.1.2 研究内容 |
3.1.3 研究支撑 |
3.2 国内对数字参考咨询的研究现状 |
3.2.1 研究文献 |
3.2.2 重点论文 |
3.2.3 学术活动 |
4 国内外数字参考咨询实践发展 |
4.1 商业性数字参考咨询 |
4.1.1 WebHelp |
4.1.2 Google Answers |
4.2 非商业性数字参考咨询 |
4.2.1 The Internet Public Library“Ask a Question” |
4.2.2 VRD |
4.2.3 Wondir |
4.3 图书馆数字参考咨询服务 |
4.3.1 纽约公共图书馆(Ask a Librarian online) |
4.3.2 弗罗里达大学图书馆(E-mail/RefeXpress) |
4.3.3 Temple大学图书馆(Temple TalkNow) |
4.3.4 CLEVNET图书馆联合体(KnowItNow24x7) |
4.4 国内图书馆数字参考咨询实践发展 |
4.4.1 数据统计分析 |
4.4.2 典型图书馆案例 |
4.5 国内外数字参考咨询服务功能试验案例分析 |
实验1: AskJeeves |
实验2: AskERIC |
实验3: Answers now |
实验4: 网上联合知识导航站 |
5 数字参考咨询服务模式 |
5.1 基于电子邮件的参考咨询 |
5.1.1 电子邮件咨询的优势和不足 |
5.1.2 电子邮件咨询服务的形式 |
5.1.3 电子邮件咨询服务的若干策略 |
5.2 基于实时交互的参考咨询 |
5.2.1 实时参考咨询的优势和不足 |
5.2.2 实时咨询模式 |
5.2.3 实时问答咨询服务的若干策略 |
5.3 基于网络化协作的参考咨询 |
5.3.1 协作咨询的优势和不足 |
5.3.2 开展协作咨询的关键问题 |
5.4 基于多种模式的参考咨询服务 |
5.4.1 网络呼叫中心 |
5.4.2 复合型参考咨询模式 |
5.5 自动化解决方案 |
6 数字参考咨询质量控制与评价 |
6.1 数字参考咨询的质量控制 |
6.1.1 技术标准 |
6.1.2 行为规范 |
6.1.3 问题限定 |
6.1.4 咨询专家 |
6.1.5 参考源的使用 |
6.1.6 答案的质量 |
6.1.7 答复方式 |
6.1.8 答复时限 |
6.2 数字参考咨询服务评价 |
6.2.1 主观评价 |
6.2.2 客观评价 |
7 数字参考咨询工作框架的建立与运行 |
7.1 管理保障:建立数字参考咨询运行机制 |
7.1.1 提高认识 |
7.1.2 确定目标用户 |
7.1.3 用户认证 |
7.1.4 服务系统的选择 |
7.1.5 问题的分配 |
7.1.6 开放时间 |
7.1.7 成本问题 |
7.1.8 试验 |
7.1.9 宣传推广 |
7.1.10 外包模式 |
7.1.11 商业运行模式的启发 |
7.2 技术保障:选择或设计性能良好的软件产品 |
7.2.1 咨询页面的设计思想 |
7.2.2 对软件产品功能的要求 |
7.2.3 选择软件产品的依据 |
7.2.4 有影响的实时咨询软件 |
7.3 人员保障:建立数字参考咨询专家团队 |
7.3.1 人员来源 |
7.3.2 人员组织 |
7.3.3 人员要求 |
7.3.4 人员培训 |
7.4 法律保障:创造稳定而可持续的发展环境 |
7.4.1 隐私(Privacy) |
7.4.2 版权(Copyright) |
7.4.3 免责条款(Disclaimer)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术语表 |
附录2: 图书馆(数字)参考咨询问卷调查及统计 |
附录3: 网上参考咨询服务用户需求调查统计汇总表 |
附录4: 美国图书馆协会实施与维护虚拟参考咨询准则(草案) |
附录5: 咨询答复样例 |
附录6: 发表论文目录与参与的科研课题 |
致谢 |
四、多远程销售点的安全信息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云制造的网络化协同技术服务研究[D]. 丁军妹. 东北大学, 2015(06)
- [2]服务业跨国公司的贸易效应研究[D]. 张娟.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5(01)
- [3]ERP系统销售管理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丁镭. 北京邮电大学, 2010(03)
- [4]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网络化技术服务研究[D]. 周晶. 东北大学, 2009(06)
- [5]基于电子标签的配送中心分拣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徐强. 武汉理工大学, 2008(09)
- [6]制造企业分布式远程服务系统及其关键技术的研究[D]. 陈伟. 同济大学, 2007(04)
- [7]基于J2EE架构的销售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D]. 程祥. 电子科技大学, 2007(03)
- [8]关于天津石油销售公司灾难恢复系统的研究[D]. 李昕. 天津大学, 2007(04)
- [9]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ERP研究[J]. 夏火松,蔡淑琴,石双元,杨雪.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2003(03)
- [10]图书馆数字参考咨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初景利.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文献情报中心), 2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