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武钢炼铁技术 迎接新世纪的挑战(论文文献综述)
胡利平[1](2015)在《鄂钢5号高炉低品位条件下的操作》文中认为总结了鄂钢5号高炉在入炉矿品位特别低的情况下稳定高炉操作所采取的有效措施。生产实践表明,在入炉品位特别低的情况下,确保焦炭质量稳定,维护好合理炉型,防止炉墙粘结,避免炉缸堆积,力求高炉稳定顺行至关重要。
徐浩铭[2](2015)在《鞍山工业遗产整体保护格局构建研究》文中认为工业遗产是文化遗产范畴内的重要一种类型,它包括了过去历代先人遗留下来的,如今被保持原状并为后代得益之计而存留的工业建构筑物及其他遗存物。工业遗产及其所处的地段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所在城市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内涵,展示了城市在工业时代的典型风貌特征,是城市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历史见证。鞍山工业遗产是近现代中国钢铁类工业遗产的典型代表,充分反映了日本殖民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钢铁工业的发展历程。鞍山工业遗产以其独特性和稀缺性,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内工业景观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鞍山区域内遗留有众多的近现代工业遗产,但是相关的理论研究和保护利用实践活动相对较少。面对城市更新建设的浪潮,对鞍山工业遗产的整体保护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借鉴国内外一些先进的保护理论和成功的实践经验,在充分的实地考察调研基础上,运用遗产区域理论及整体观来构建鞍山工业遗产的整体保护格局,探讨鞍山工业遗产整体保护及再利用的方法策略。论文首先对鞍山的工业发展历史做了一个系统的梳理,摸清鞍山工业遗产主要诞生于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历史阶段。分析得出鞍山工业遗产形成的主要因素有技术设备的革新、自然资源的枯竭、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的扩张发展和历史的遗留几个方面;通过全面细致的调研和普查,收集整理出鞍山工业遗产的基本信息,为研究鞍山和东北地区工业遗产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得出鞍山工业遗产的历史年代为日伪殖民时期及建国初期、工业生产类和非工业生产类各占一半、均属于重工业类别、现存状况较为散乱杂等现状特征;空间分布特征上一是呈现出“一心两片一带”,二是沿铁路矿山带分布;还对鞍山工业遗产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存在的矛盾进行了分析和阐述。论文还建立一个符合鞍山工业遗产实际情况的价值评价体系,并对鞍山工业遗产进行了价值评价和分级,将鞍山工业遗产共分为AⅠ到CⅢ九个等级;之后构建起鞍山工业遗产“区域——城市——片区”的整体保护格局,即区域下鞍山工业遗产的整体保护、鞍山城市工业遗产整体保护和不同片区工业遗产整体保护三个层次。论文最后还对鞍山工业遗产的整体再利用提出了指导性的建议和引导说明,本着通过主观动态的规划建设来加强鞍山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来营造一个独具钢都特色的鞍山城市景观文化;对于具体的再利用方法,提出了一些概念性的规划设计,包括开发矿山地质公园、塑造城市工业景观风貌、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园、营建工业特色的市政设施、传承城市工业精神和文化等方面。论文抛开对工业遗产单体研究的思维,而从整体上以规划的角度来研究。主要创新之处在于运用了遗产区域理论和建构整体保护格局来研究鞍山工业遗产的整体保护,并通过遗产的再利用和主观动态的规划建设来加强鞍山城市的工业景观和文化。木研究可以为鞍山工业遗产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对解决鞍山工业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和问题也具有一定的参考和意义。
洪学勤,王建平,张丙旭,胡波[3](2005)在《武钢耐火材料的现状和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介绍了武钢主要冶炼设备及产品结构,武钢主要耐火材料的材质、技术要求和使用效果,以及武钢耐火材料的管理与持续改进的情况,并穿插了简短的观点和论述。
何国勤[4](2002)在《环境保护与钢铁工业清洁生产》文中研究说明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钢铁工业发展水平如何,历来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钢铁工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从1996年开始,已连续6年突破亿吨大关,产量居世界第一,今年有望达到1.8亿吨。成为名符其实的钢铁大国。 钢铁工业属能源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是传统经济发展的典型,在刺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又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危害。21世纪的钢铁工业要想生存和发展,不仅决定于有无市场,有无利润,关键是必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与社会相容。因此,能否成为生态工业,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是钢铁工业面临的时代命题。清洁生产找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结合点,是钢铁工业实现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本文在详细论述清洁生产基本内涵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清洁生产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即实施清洁生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有效途径,是防治工业污染的最佳模式,是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的重要途径,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有效手段。 本文在详细总结了我国钢铁工业实行清洁生产所取得的成绩基础上,认真分析了实行清洁生产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实行清洁生产的有利条件,明确了钢铁工业“工序能耗赶超国际先进水平,建立一批清洁工厂”的近期目标,并围绕实行清洁生产中的源头消减、过程中控制和必要的末端治理等途径,介绍了钢铁工业应重点实施的绿色节能、环保技术,总结了安钢清洁生产实践,结合安钢产品结构调整、装备水平升级的有利时机,提出了推进安钢清洁生产的具体思路。
张程远,何成刚[5](2002)在《一套把《课程标准》变活的教材改革力作———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实验教材《历史》七年级上下册评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郑卫国[6](2001)在《发展武钢炼铁技术 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武钢炼铁厂在技术引进、设备改造、高炉强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做了很多积极的工作,特别是1991年5号高炉开炉投产以来,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创新”,使武钢高炉炼铁技术取得了长足进展。在新世纪里,要抓住机遇,充分利用武钢高炉炼铁拥有的先进技术装备与人才资源优势,加快技术改造与创新,培植已拥有的专有技术,加强应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真正实现高炉高产、优质、低耗、长寿与环境友好的目标。
郑卫国[7](2001)在《发展武钢炼铁技术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文中研究指明武钢炼铁厂在技术引进、设备改造、高炉强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做了很多积极的工作.特别是1991年5号高炉开炉投产以来,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创新”。使武钢高炉炼铁技术取得了长足进展。在新世纪里, 要抓住机遇,充分利用武钢高炉炼铁拥有的先进技术装备与人才资源优势,加快技术改造与创新,培植已拥有的专有技术,加强应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真正实现高炉高产、优质、低耗、长寿与环境友好的目标。
郑卫国[8](2001)在《发展武钢炼铁技术 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文中提出
张寿荣[9](2000)在《进入新世纪武钢炼铁系统的形势和任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阐述了进入新世纪武钢炼铁系统的作用、武钢工艺流程的总形势及武钢炼铁系统的任务 ;正确地分析了武钢炼铁系统的现状及其优势 ,提出了高炉炼铁仍是 2 1世纪炼铁系统的主流 ,而炼铁系统又是武钢整个流程中的关键性环节。
张寿荣,银汉[10](1999)在《面对新世纪挑战的我国炼铁工业》文中指出简要回顾了我国炼铁工业50年的发展过程,指出形势稳定是我国炼铁工业发展的前提,科技进步是发展的动力,我国以现有老企业改造为主的发展方针是正确的。为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为能在21世纪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我国炼铁工业必须从具体条件出发贯彻精料方针,对现有高炉进行重组,推行大量喷煤和其他新技术,进行企业改革,使高炉座数由现有的 3000座减至200座以内,利用系数达 2.0 t/(m3·d)以上,焦比 400 kg/t以下,并控制对环境的污染。
二、发展武钢炼铁技术 迎接新世纪的挑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展武钢炼铁技术 迎接新世纪的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1)鄂钢5号高炉低品位条件下的操作(论文提纲范文)
1 入炉品位大幅降低后炉况的主要表现 |
2 炉内操作采取的应对措施 |
2. 1 稳定焦炭质量,改善下部料柱透液性 |
2. 2 加强原料筛分控制,改善料柱透气性 |
2. 3 送风制度的调整与控制 |
2. 4 装料制度调整 |
2. 5 操作炉型的维护 |
2. 6 加强渣铁排放,维护好炉缸状态 |
3 效 果 |
4 结 语 |
(2)鞍山工业遗产整体保护格局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以遗产区域和整体保护理论为工业遗产的保护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
1.2.2 系统整理鞍山工业遗产的资料为未来的继续研究奠定基础 |
1.2.3 为鞍山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意义 |
1.2.4 推动鞍山城市工业景观的营建和精神文化的传承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
1.3.1 国外工业遗产的相关研究实践及发展趋势 |
1.3.2 国内工业遗产的相关研究实践及发展趋势 |
1.3.3 鞍山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的相关研究和实践 |
1.4 主要研究方法 |
1.4.1 历史考察法 |
1.4.2 实证结合法 |
1.4.3 整体研究法 |
1.4.4 价值因子评价法 |
1.5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框架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1.5.2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鞍山工业发展历史概况 |
2.1 古代鞍山地区冶铁业的发展历史 |
2.2 近代(20世纪初-1945年)鞍山工业的发展历史 |
2.2.1 清末民初(20世纪初-1931年)鞍山工业的发展历史 |
2.2.2 日伪殖民时期(1931-1945年)鞍山工业的发展历史 |
2.2.3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短暂统治时期(1945-1948年)鞍山工业的发展历史 |
2.3 现代(1948年-现在)鞍山工业的发展历史 |
2.3.1 解放后和建国前期(1948-1976年)鞍山工业的发展历史 |
2.3.2 改革开放后新时期(1978年-现在)鞍山工业的发展历史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鞍山工业遗产的现状分析 |
3.1 鞍山工业遗产的形成因素分析 |
3.1.1 技术设备的革新 |
3.1.2 自然资源的枯竭 |
3.1.3 产业结构的调整 |
3.1.4 城市的不断扩张发展 |
3.1.5 历史的遗留 |
3.2 鞍山工业遗产的统计及概况 |
3.2.1 鞍山工业遗产的调查和登录标准 |
3.2.2 鞍山工业遗产的初步统计 |
3.2.3 鞍山工业遗产的基本情况 |
3.3 鞍山工业遗产的现状特征 |
3.3.1 绝大多数始建于日本殖民时期和建国初期 |
3.3.2 工业生产类和非工业生产类建构筑物各占一半 |
3.3.3 均属于重工业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建构筑物 |
3.3.4 现存状况较为散乱杂 |
3.4 鞍山工业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 |
3.4.1 主要沿铁路两侧和城市南部的矿山带分布 |
3.4.2 分布在空间上呈现出“一心两片一带”的特征 |
3.5 鞍山工业遗产面临的问题及存在的矛盾 |
3.5.1 保护意识落后 |
3.5.2 建设与管理不顺 |
3.5.3 建设资金短缺 |
3.5.4 保护利用模式单一 |
3.5.5 公众参与缺乏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鞍山工业遗产的价值评价与分级 |
4.1 鞍山工业遗产价值构成与评价方法 |
4.1.1 价值因子的选定原则 |
4.1.2 价值构成及评判标准 |
4.1.3 评价方法 |
4.2 鞍山工业遗产的价值评价 |
4.2.1 鞍山工业遗产的绝对价值 |
4.2.2 鞍山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价值 |
4.3 鞍山工业遗产的分级 |
4.3.1 分级标准及对应的保护再利用方法 |
4.3.2 不同片区工业遗产的分级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鞍山工业遗产“区域——城市——片区”的整体保护格局的构建 |
5.1 遗产区域视角下鞍山工业遗产的整体保护 |
5.1.1 东北地区鞍山工业遗产整体定位及保护 |
5.1.2 中东铁路沿线区域鞍山工业遗产整体定位及保护 |
5.1.3 沈阳经济区内鞍山工业遗产整体定位及保护 |
5.2 鞍山城市工业遗产的整体保护 |
5.2.1 制定鞍山城市工业遗产的整体保护目标 |
5.2.2 保障鞍山城市工业遗产的原真性与完整性 |
5.2.3 打造鞍山城市工业遗产旅游线路 |
5.2.4 鞍山城市总体规划与工业遗产整体保护的有效结合 |
5.3 不同片区工业遗产的整体保护 |
5.3.1 鞍钢厂区工业遗产的整体保护 |
5.3.2 主城区工业遗产的整体保护 |
5.3.3 市区北部片区工业遗产的整体保护 |
5.3.4 市区南部片区工业遗产的整体保护 |
5.3.5 海城和岫岩地区工业遗产的整体保护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鞍山工业遗产的整体再利用 |
6.1 延续原有的使用功能 |
6.1.1 原址原样的利用 |
6.1.2 移入博物馆和展览馆 |
6.2 开发矿山地质公园 |
6.2.1 鞍山矿山地质公园的发展条件分析 |
6.2.2 大孤山矿山地质公园的规划建设 |
6.3 塑造城市工业景观风貌 |
6.3.1 鞍山城市景观风貌的现状问题 |
6.3.2 鞍山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现状分析 |
6.3.3 工业文化广场和公园绿地的规划建设 |
6.4 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园 |
6.4.1 鞍钢厂区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条件分析 |
6.4.2 鞍钢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 |
6.5 营建工业特色的市政设施 |
6.5.1 国内一些城镇和景区的借鉴 |
6.5.2 鞍山城市工业化市政设施的设计 |
6.6 传承城市工业精神和文化 |
6.6.1 弘扬城市工业精神 |
6.6.2 传承城市工业文化 |
6.7 其他再利用方式 |
6.8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7.1 基本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2.1 从遗产区域角度探讨鞍山与周边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关系的问题 |
7.2.2 通过构建整体保护格局来研究鞍山工业遗产的整体保护和再利用 1 |
7.2.3 通过动态的规划建设来营造鞍山的城市工业景观文化 |
7.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环境保护与钢铁工业清洁生产(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第一章 清洁生产的内涵及其作用 |
1.1 清洁生产的内涵 |
1.1.1 清洁生产的定义 |
1.1.2 清洁生产的内容 |
1.1.3 清洁生产的特点 |
1.1.4 清洁生产的实质 |
1.1.5 清洁生产谋求达到的目标 |
1.2 清洁生产的作用 |
1.2.1 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
1.2.2 推行清洁生产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有效途径 |
1.2.3 推行清洁生产是防治工业污染的最佳模式,是实现我国环保目标的重要措施 |
1.2.4 推行清洁生产是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的重要途径 |
1.2.5 清洁生产是应对入世挑战,赢得竞争的有效手段 |
第二章 我国钢铁工业清洁生产现状及实现清洁生产的有利条件 |
2.1 钢铁工业清洁生产取得的成绩 |
2.1.1 能源与环境保护指标有明显改善 |
2.1.2 加强结构调整,加快对污染严重与落后生产工艺、设备的淘汰 |
2.1.3 推广应用清洁生产工艺技术,提高了企业整体技术水平 |
2.1.4 加大环保设施建设与改造的投资力度 |
2.2 清洁生产存在的问题 |
2.2.1 钢铁工业的总体环境改善状况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 |
2.2.2 钢铁企业间的环境保护工作发展很不平衡 |
2.2.3 与工业发达国家环境保护水平差距明显 |
2.3 清洁生产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2.3.1 节能与环保意识不强,环境保护法规执行不力 |
2.3.2 节能与环保技改资金筹措困难 |
2.3.3 技术落后、信息不畅 |
2.4 我国钢铁工业实行清洁生产的有利条件 |
2.4.1 领导重视,法规出台 |
2.4.2 钢铁工业已开展清洁生产试点并取得一定成绩 |
2.4.3 引入科学的环境管理体系 |
2.4.4 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
第三章 我国钢铁工业清洁生产目标和实现清洁生产的具体途径 |
3.1 清洁生产目标 |
3.1.1 节能目标——赶超国际先进水平 |
3.1.2 环保目标——建立一批清洁工厂 |
3.2 我国钢铁工业实现清洁生产的具体途径 |
3.2.1 清洁生产的源头控制 |
3.2.2 清洁生产的过程中控制 |
3.2.3 环境污染的末端治理 |
第四章 安钢清洁生产现状及实现清洁生产的基本措施 |
4.1 安钢清洁生产现状 |
4.1.1 清洁生产取得的成绩 |
4.1.2 目前安钢清洁生产存在的问题 |
4.2 安钢清洁生产目标 |
4.2.1 安钢的能源目标 |
4.2.2 安钢的环保目标 |
4.3 安钢清洁生产的基本措施 |
4.3.1 实施绿色管理 |
4.3.2 推广绿色技术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一套把《课程标准》变活的教材改革力作———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实验教材《历史》七年级上下册评介(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材对历史史实叙述准确、认识客观全面 |
二、对中国古代史发展的历史分期科学合理 |
三、结构合理, 符合学生学习特点与素质教育的要求 |
(一) 关于教材内容与容量 |
(二) 关于“每课一得”与“材料阅读” |
(三) 关于“活动建议” |
(四) 关于“学习与探究” |
(8)发展武钢炼铁技术 迎接新世纪的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武钢高炉炼铁已取得的技术进步 |
2.1 高炉炼铁的产量大幅提高 |
2.2 高炉炼铁技术装备水平逐步上台阶 |
2.3 培训了一支素质较高的技术队伍 |
3 21世纪武钢高炉炼铁面临的主要任务 |
3.1 改善入炉原燃料质量, 实行精料 |
3.2 改造喷煤系统, 增加喷煤量, 以煤代焦, 降低生铁成本 |
3.2.1 提高风温使用水平 |
3.2.2 提高入炉料品位, 降低渣比 |
3.3 普及无料钟, 实现设备国产化 |
3.4 培植专有技术 |
3.4.1 高炉长寿技术 |
3.4.2 高炉专家系统 |
3.4.3 内燃式高温热风炉技术 |
3.4.4 铜冷却壁和薄炉衬技术 |
3.4.5 高炉无钟炉顶装料实测技术 |
4 强化环保措施, 实现环境友好 |
5 深化科研攻关工作 |
6 结语 |
四、发展武钢炼铁技术 迎接新世纪的挑战(论文参考文献)
- [1]鄂钢5号高炉低品位条件下的操作[J]. 胡利平. 武钢技术, 2015(01)
- [2]鞍山工业遗产整体保护格局构建研究[D]. 徐浩铭. 沈阳建筑大学, 2015(10)
- [3]武钢耐火材料的现状和探讨[A]. 洪学勤,王建平,张丙旭,胡波. 钢铁工业用优质耐火材料生产与使用经验交流会文集, 2005
- [4]环境保护与钢铁工业清洁生产[D]. 何国勤. 武汉科技大学, 2002(01)
- [5]一套把《课程标准》变活的教材改革力作———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实验教材《历史》七年级上下册评介[J]. 张程远,何成刚.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2(07)
- [6]发展武钢炼铁技术 迎接新世纪的挑战[J]. 郑卫国. 炼铁, 2001(S2)
- [7]发展武钢炼铁技术迎接新世纪的挑战[A]. 郑卫国. 新世纪科技与湖北经济发展——2001首届湖北科技论坛论文集, 2001
- [8]发展武钢炼铁技术 迎接新世纪的挑战[J]. 郑卫国. 武钢技术, 2001(02)
- [9]进入新世纪武钢炼铁系统的形势和任务[J]. 张寿荣. 武钢技术, 2000(01)
- [10]面对新世纪挑战的我国炼铁工业[A]. 张寿荣,银汉. 1999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上),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