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常小儿体表胃电图检测30例(论文文献综述)
毋洋洋[1](2021)在《中医药治疗功能性腹痛的meta分析及张骠教授治疗经验总结》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中药内服治疗儿童功能性腹痛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疗效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旨在为中医药治疗本病提供循证医学证据,客观提出现阶段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临床试验所存在的问题,为今后临床上开展相关研究设计提供合理建议。同时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总结张骠教授治疗此病的临床经验。方法:Meta分析方面,根据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系统评价方法,制定文献的纳入及排除标准,运用合理的检索策略对指定的数据库进行检索。由2名研究员独立对文献进行筛选及元素提取。利用改良Jadad量表及Cochrane协作网的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文献质量进行评价。通过Revman5.3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数据统计,包括:对中药试验组及西药对照组治疗儿童功能性腹痛的总有效率、中医证候有效率、治疗后腹痛发作次数、腹痛缓解时间、腹痛严重程度、复发率,比较其疗效及安全性。名医经验总结方面,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得到张骠教授治疗本病的常用方药,并对其治疗本病的经验进行分析总结。结果:1.中药组在总有效率、中医证候有效率、治疗后减少腹痛发作次数、缩短腹痛缓解时间、降低腹痛严重程度、降低复发率方面优于西药对照组,疗效可靠;中药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西药对照组,安全性较好。2.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总结张骠教授治疗儿童功能性腹痛的经验。结论:1.中药内服治疗儿童功能腹痛疗效可靠,不良反应少,但仍需大样本随机对照双盲试验进行验证。2.张骠教授治疗儿童功能性腹痛经验丰富,疗效确实,值得推广。
李俊龙[2](2020)在《补中化滞推拿法治疗脾虚气滞型餐后不适综合征人群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背景餐后不适综合征(Postprandial Distress Syndrome,PDS)是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的一种亚型,以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为主要症状,且排除器质性病变的一种临床综合征。部分患者可出现食欲减退、疲劳乏力等症状,严重者极度影响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为消化科、中医科临床常见病。目前现代医学缺乏针对PDS的特效药,中医治疗功能性胃肠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FGID)经验丰富,手段多样,遵循辨证治疗原则,针对性较强。腹部推拿疗法作为一种经临床证实有效、疗法经济且易被接受的非侵入性自然疗法,对FD的治疗具有一定的研究基础。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津沽脏腑推拿理论指导的补中化滞推拿法对于脾虚气滞型PDS患者症状、胃肠动力学改变、胃调节功能与自主神经调节功能的影响,从多方面入手,初步探寻手法治疗PDS的可能途径;根据传统中医理论,以理法指导施术,提高腹部推拿的应用水平,提高对脾虚气滞型PDS的手法治疗效果;结合中医“理”、“法”与现代医学作用机制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为临床治疗工作提供思路。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脾虚气滞型PDS患者使用随机分组方法(抽签)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位受试者入组后试验流程包括:实验开始第1日受试者空腹不少于8小时后开始基线记录,过程依次为体格检查,中医查体,症状量表评分,30分钟胃电图(Electrogastrogram,EGG)及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基线记录,30分钟后结束基线记录,而后进行饮水负荷试验,记录数据同时立即进行30分钟EGG及HRV二次记录,采集相关数据与症状评分。当日不予干预,次日开始进入2周干预治疗阶段,观察组采用补中化滞推拿法治疗,每周3次,隔日1次;对照组予口服枸橼酸莫沙必利片5mg,Tid;2周治疗结束后再次重复入组当日检测与数据采集步骤,使用SPSS25.0软件将所收集试验数据进行组间、组内对比分析,并根据症状量表评分计算得出两组受试者的临床总体疗效,所得结果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P>0.05认为无统计学意义。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工作性质及症状评分、饮水负荷试验、体表胃电图、心率变异性指标基线数据经检验得出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2)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评分、饮水负荷试验及体表胃电图三项所得指标较治疗前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治疗后心率变异性指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两组治疗后指标进行组间比较得出,观察组在症状评分、饮水负荷试验、心率变异性方面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疗程结束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42%,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0%。观察组临床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安全性评价及依从性评价良好。结论(1)两种治疗方案针对脾虚气滞型PDS均能取得明显治疗效果,且这两种方案安全性高,临床具有可行性。(2)补中化滞推拿法在促进脾虚气滞型PDS患者胃调节功能及胃动力改善、抑制内脏敏感性方面作用明显,治疗后症状缓解情况显着,优于常规口服西药莫沙必利。且该疗法兼具非侵入性、舒适度高易于接受的特点,临床疗效确切,值得进行推广。
周若愚[3](2020)在《香砂平胃散加减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腹痛-痰湿气滞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进行香砂平胃散加减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腹痛-痰湿气滞证)的临床疗效观察,以期能够在具体临床工作中,为诊疗该病提供一种更加便捷、有效的中医药诊疗思路与选择。方法:选取就诊时间为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就诊地点为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门诊,并且符合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腹痛-痰湿气滞证)对应中西医诊断标准的患儿,共计6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64例患儿进行随机分组,其中治疗组32例,剔除1例,对照组32例,剔除2例,脱落1例,最后得到治疗组患儿31例,对照组患儿29例。治疗组予以中药免煎颗粒“香砂平胃散加减”内服治疗,对照组予以肠道益生菌“金双歧”内服治疗,以7天为1个疗程,连续用药2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2组患儿的症状体征、中医证候变化及肠系膜淋巴结多普勒彩色超声的缩减情况,并对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症状积分进行评定,并进一步作出疗效评价。结果:经过临床观察所得出的各项数据的比较分析,显示:1.在总有效率上:治疗组90.32%,对照组75.86%,两组治疗均有效,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相比较而言,治疗组总体疗效相对于对照组更优。2.对两组治疗后的主症、次症及腹部淋巴结彩色多普勒超声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的在主症腹痛的程度、时间、频率以及主要次症和淋巴结大小各项积分总体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香砂平胃散加减对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腹痛-痰湿气滞证)的临床疗效显着,能够有效改善患儿的腹痛症状;2.香砂平胃散加减对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腹痛-痰湿气滞证),在主症的程度、时间、频率以及主要次症的治疗上总体对比对照组治疗优势明显;3.香砂平胃散加减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腹痛-痰湿气滞证),在改善患儿肿大的肠系膜淋巴结大小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蔡荣林[4](2018)在《基于rs-fMRI技术的胃俞募配穴针刺对水负荷胃扩张受试者脑功能网络的调控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目的通过观察胃俞募配穴针刺与胃俞、中脘单穴针刺对水负荷胃扩张受试者局部脑功能和脑功能连接网络的影响,比较配穴针刺与单穴针刺引起脑功能网络变化之间的差异性,分析脑功能变化与针刺调节胃运动效应的相关性;探讨胃俞募配穴针刺信息在脑内汇聚或整合的主要脑区,以及其可能的汇聚或整合机制;以初步明确胃俞募配穴针刺调节胃运动的大脑功能整合机制,为探明俞募配穴的神经网络机制提供现代科学依据,为进一步揭示腧穴配伍的中枢整合机制奠定基础。2方法选取公开招募的健康受试者24例,采用交叉试验设计,每位受试者分3次在不同的时间先后纳入胃俞组、中脘组和胃俞配伍中脘组(配穴组),每次每组纳入8例,等效于每组纳入24例受试者。受试者在水负荷胃扩张状态下分别接受胃俞穴、中脘穴和胃俞配伍中脘穴针刺,每次针刺前后分别进行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扫描和胃电图检测;利用基于Matlab 2013b平台和SPM 12软件的DPARSF 4.2软件对采集的fMRI图像进行预处理,并进行大脑自发神经活动低频振荡振幅(amplitude of low-frequency fluctuation,ALFF)和脑功能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Ho)分析;采用DPABI 2.3软件比较各组受试者针刺前后和各组间ALFF、ReHo变化;通过分析前述试验发现的显着性变化脑区和我们前期的研究假说及研究结果选取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分析ROI与全脑其他脑区的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比较胃俞募配穴针刺与胃俞、中脘单穴针刺前后脑功能连接网络变化。利用DPABI viewer设定统计阈值为0.05,采用Alpha Sim多重比较校正,最后获得脑区ALFF、ReHo和FC变化,并将有统计意义脑区以图像形式呈现。针刺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ANOVA分析;所有临床数据用(?)±s表示,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临床数据统计分析,利用REST1.8软件Extract ROI Signals工具提取各组受试者针刺前后ALFF、ReHo和FC信号差异脑区的平均时间序列,分析针刺前后ALFF、ReHo和FC变化与胃运动变化的相关性,数据间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进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结果(1)三组受试者水负荷试验初次饱足阈值、初次饱足时间、最大饱足阈值、最大饱足时间比较,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针刺前比较,三组受试者针刺后胃电图振幅均明显降低(P<0.01),胃俞组及中脘组胃电图振幅变化与胃俞配伍中脘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针刺前比较,三组针刺后引起了不同的大脑自发神经活动ALFF信号变化,俞募配穴相比单穴针刺引起了更广泛的脑区发生改变;与单穴针刺比较,胃俞募配穴均引起了丘脑、脑岛、后扣带回、额内侧回ALFF信号出现差异变化。相关性分析可见,胃俞配伍中脘组脑岛、杏仁核ALFF变化与胃运动振幅变化呈正相关,额内侧回ALFF变化与胃运动振幅变化呈负相关。(3)与针刺前比较,胃俞募配穴针刺及胃俞、中脘单穴针刺引起了不同的大脑ReHo变化;胃俞募配穴针刺除与胃俞、中脘单穴针刺均可引起后扣带回、楔前叶ReHo变化外,还引起了丘脑、颞极等脑区ReHo的显着性变化;组间比较发现俞募配穴与胃俞、中脘单穴针刺比较均在后扣带回和颞极具有显着性差异。相关性分析显示,胃俞配伍中脘组后扣带回、丘脑、楔前叶ReHo变化与胃运动振幅变化呈正相关,颞极ReHo变化与胃运动振幅变化呈负相关。(4)胃俞募配穴针刺及胃俞、中脘单穴针刺均可引起杏仁核、丘脑、脑岛、后扣带回、孤束核、下丘脑与其他脑区的功能连接变化。配穴针刺相比单穴针刺引起了杏仁核-内侧前额叶、杏仁核-扣带回、杏仁核-枕叶、丘脑-内侧前额叶、丘脑-额叶、脑岛与扣带回、后扣带回与楔前叶、孤束核-颞叶、下丘脑-海马功能连接增强。与单穴针刺比较,胃俞募配穴针刺均可显着增强脑岛与扣带回、后扣带回与楔前叶、孤束核与颞中回的功能连接。(5)胃俞募配穴针刺引起的后扣带回-小脑后叶、后扣带回-前扣带回、孤束核-顶下小叶、下丘脑-脑干、丘脑-前扣带回、丘脑-内侧前额叶功能连接变化与胃运动变化呈正相关;杏仁核-中央后回、孤束核-后扣带回、脑岛-内侧前额叶功能连接变化与胃运动变化呈负相关。4结论(1)胃俞募配穴针刺对水负荷胃扩张受试者胃运动的调节具有一定的协同效应。胃俞募配穴针刺较胃俞、中脘单穴针刺引起了更广泛的脑区出现神经元自发同步化神经活动、局部脑区活动一致性和脑功能连接网络的变化。(2)胃俞募配穴针刺调节胃运动的效应与脑岛、杏仁核和额内侧回ALFF变化,后扣带回、丘脑、楔前叶和颞极ReHo变化,杏仁核、后扣带回、孤束核、下丘脑、丘脑和脑岛FC变化有关。(3)胃俞募配穴针刺显着改变丘脑、脑岛、后扣带回和额内侧回ALFF,后扣带回和颞极ReHo等脑功能活动,显着增强脑岛与扣带回、后扣带回与楔前叶、孤束核与颞中回的FC与其针刺效应的脑功能整合机制密切相关。(4)配穴针刺所引起脑功能活动的改变并非多穴位的简单叠加,而是引起了某些大脑功能区间新的网络联系,从而发挥更好的针刺效应;胃俞募配穴针刺对默认网络、内脏感觉运动网络和情绪网络的调控可能是胃俞募配穴针刺调节胃运动效应的重要神经机制之一。
潘艳伶[5](2015)在《凌湘力教授学术思想探讨及其运用疏肝和胃理气法辨治糖尿病胃轻瘫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吾师凌湘力教授致力于中医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已将近四十年,医术精湛,建树颇丰。本论文系统整理和总结了凌湘力教授的主要学术思想,并深入探讨和总结导师运用疏肝和胃理气法辨治糖尿病胃轻瘫(diabetic gastroparesis, DGP)的临床经验;通过对凌湘力教授经验方“疏肝和胃汤”治疗肝胃不和型糖尿病胃轻瘫进行临床疗效观察,进一步验证导师的学术观点。旨在通过对导师毕生医疗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炼,使导师的学术精髓能够得到全面继承,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胃轻瘫提供新的思路和有效方剂,从而做好名老中医经验的的传承和发展。全文共分四个部分。1.凌湘力教授学术思想渊源及糖尿病胃轻瘫研究概况介绍凌湘力教授的学术思想渊源;系统回顾历代中医文献对糖尿病胃轻瘫病名、病因病机的认识,总结当代中西医治疗糖尿病胃轻瘫情况,指出目前尚未统一糖尿病胃轻瘫的病因认识,其病理机制也还未完全明确,现代医学尚缺乏特异性疗法,中医在治疗糖尿病胃轻瘫上有较明显优势。进一步深入探讨中医对糖尿病胃轻瘫病因病机的认识,立足整体,从辨证及专方上运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胃轻瘫应成为未来的研究方向;寻求切实有效的中西医结合治疗DGP新的思路和有效的方剂是未来的研究目标之一2.凌湘力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整理与总结凌湘力教授德高术精,在长期的教学与临床实践中,精研经典,尤其对《黄帝内经》、《伤寒论》等经典医籍研究深入,阐发透彻。凌师不偏一家之论,博采众长,融后世医家学术观点,参现代医学之认识,兼纳中西医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风格。老师的学术思想主要有:(1)四诊合参,治病求本,善抓病机主线:强调临证时应在四诊全面收集疾病信息的基础上,找出主症,抓病机主线而治;(2)衷中参西,病证结合:倡导西为中用,中医为本,中西结合的理念,推崇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的中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在诊治复杂内科疑难病证过程中,将中医辨证与西医诊断的病位相结合,指导临床据证选方用药。(3)气机调畅,百病无生:认为气机失调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只有掌握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诊察气机失调之要,使气机畅达,疾病得愈,调畅气机又重在疏肝与调脾胃,临证主要遵循顺势和逆势两大治疗原则以调气机;(4)扶正固本,重在调补脾肾:脾肾为治病求本之源,应重视培补脾肾的气血阴阳,将补肾与健.脾从用药上融为一体,脾肾同调共治,调脾胃重在升降相因、燥湿相济,并注意攻伐勿伤脾胃,培补先天之本则强调阴阳互济同调,补阴为基。(5)善用和法,求衡为要: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以达到治疗错综复杂证候,恢复动态平衡的治疗目的;调和阴阳,以平为期,调和脏腑,求衡为要;临证时应做到治疗力度要缓和、治法作用要平和,避免造成新的不平衡。(6)注重整体,全面调治:整体观念贯穿于中医生理、病理、辨证、治疗等整个理论体系始终,只有重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对疾病形成和疾病特征的影响,以及人体脏腑之间的协调平衡、局部病变与相关脏腑的联系,从整体出发进行诊治,才能体现中医优势,提高临床疗效。(7)临床用药特色:凌师十分重视药物的炮制与用量;喜用药对与药队:主张慎用性味偏颇药物,忌峻猛戕伐和补益,以平和为期,以中和为度,处方药味简单平淡、药量轻清;使用经典古方时善于抓住核心病机灵活运用,师其法而不泥其方,同时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及研究成果化裁古方,创制新方:糖通饮、疏肝和胃汤、芪术汤、贞地汤等,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3.凌湘力教授辨治糖尿病胃轻瘫(DGP)的临床经验整理与研究凌湘力教授对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恶性肿瘤及其放化疗后的辨治、脾胃病、神经衰弱以及月经不调等均有独到的见解,本文仅就凌湘力教授临床辨治糖尿病胃轻瘫的经验进行全面的总结和深入的探讨。(1)对DGP病因病机的认识:凌师认为糖尿病胃轻瘫除了有糖尿病共同的发病规律外,还有其特殊的发生发展规律,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其一,脾胃、肝、肾脏腑虚损是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基础病机,脾(胃)虚、肝郁、肾亏是DGP发生发展的内在原因和结果;其二,“气机不畅”是贯穿糖尿病胃轻瘫始终的重要环节;其三,肝失疏泄是重要因素,肝胃不和是DGP病机的核心。(2)凌师对DGP的中医辨证思路:①重视辨脏腑气机,临床当辨清气机失常的具体情况,以调畅气机为治疗重点。②注意辨病证虚实,DGP的发病虚实相因,为因虚致实的虚实夹杂证,故临证时应强调在虚实夹杂中辨清病证的虚实所在,兼而治之。③辨证时要抓主症,重兼症,参舌脉。(3)对DGP的治疗思路:凌师特别提出了整体调节,气机平衡的重要性,治疗上谨守核心病机,注重整体求衡,将调畅气机的治疗原则贯穿于DGP治疗过程中,并据此创制了中药复方疏肝和胃汤作为基础方应用于临床。(4)分析疏肝和胃汤的组成、遣药思路和特点、药物的功用及现代药理研究,归纳总结加减规律。(5)典型病案:选录随师临证过程中的部分DGP典型病案加以整理分析,从而对导师的学术观点作进一步的说明。4.疏肝和胃汤治疗肝胃不和型糖尿病胃轻瘫的临床研究目的:通过观察以疏肝和胃理气为法组方的经验方“疏肝和胃汤”治疗肝胃不和型糖尿病胃轻瘫的临床疗效,验证导师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学术观点,为寻求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临床有效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58例符合诊断纳入标准的DGP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9例,在糖尿病基础治疗上,治疗组予中药复方疏肝和胃汤治疗,对照组予多潘立酮治疗,连续服用4周为一疗程。一疗程结束后,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评分、血浆胃动素、血清胃泌素、体表胃电图、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等指标,并在停药2个月后进行随访。结果:疏肝和胃汤治疗组在改善肝胃不和型DGP患者临床症状、增加进餐后的胃电振幅、调节血浆胃动素水平方面优于多潘立酮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患者经治疗后餐后2h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水平显着降低(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4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48%,其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停药后随访,中药治疗组复发例数明显低于西药对照组。结论:疏肝和胃汤可显着改善肝胃不和型DGP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促进患者的餐后胃排空,有效降低患者血浆胃动素,餐后2h血糖及血脂水平,综合疗效明显优于西药多潘立酮,且复发率低,是治疗肝胃不和型糖尿病胃轻瘫的有效组方。
王贞雅[6](2015)在《捏脊配合针刺调节DGP兔胃肠激素分泌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拟采用改良方法制备DGP新西兰兔模型,观察捏脊配合针刺疗法对模型新西兰兔基本情况及胃肠激素分泌的影响,为今后阐明捏脊配合针刺疗法对DGP的作用机理及临床推广应用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方法:普通级新西兰兔36只,体重1.8-2.3kg,雌雄各半,由广州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按体重和雌雄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捏脊组、针刺组、捏脊针刺组和西沙必利组。后5组采用链脉佐菌素溶液腹腔注射、高热量饲料不规则喂养和熟地灌胃制备糖尿病胃轻瘫动物模型。除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不做治疗外,其他组在造模成功后进行治疗。捏脊组从长强穴开始,沿督脉由下向上随捏,直至大椎穴;针刺组根据《实验针灸学》有关动物取穴方法定位取中脘、内关、足三里穴进行针刺;西沙必利组则给予西沙必利水溶液灌胃治疗,治疗共2周。实验结束后,测出体重增加值、血糖及摄食量;测出兔胃残留率及小肠推进率;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胃泌素和生长抑素的含量;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胃窦和近端结肠组织中血管活性肠肽的含量。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及各个治疗组均出现体重减轻,血糖均升高和摄食量均减少(P<0.05);但治疗组较之模型组的不作任何处理,其体重回升,血糖下降和摄食量增加(P<0.05);四治疗组之间,其中捏脊配合针刺组效果最明显。2.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及各个治疗组胃内残留率升高,以及小肠推进率下降(P<0.05)。而模型组较之其他治疗组更明显,即胃内残留率更高,小肠推进率更低(P<0.05);治疗组当中捏脊配合针刺组效果最理想,即胃内残留率低,小肠推进率高。3.血浆胃泌素和生长抑素含量方面,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则是均有所下降,(P<0.05);较之治疗组,其中模型组下降的幅度更大(P<0.05);治疗组中,捏脊组的效果最理想,即胃泌素回升多,生长抑素下降也多。4.胃窦和近端结肠组织中血管活性肠肽含量方面,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所下降(P<0.05);其中模型组下降幅度也较之其他治疗组更明显(P<0.05);治疗组中,捏脊配合针刺组的含量最多。结论:1.本实验证实了采用链脉佐菌素溶液腹腔注射、高热量饲料不规则喂养和熟地灌胃制备糖尿病胃轻瘫动物模型的综合方法,使动物模型更趋完善。2.捏脊、针刺及西沙必利均可显着逆转模型新西兰兔的高血糖、高胃内残留率和小肠低推进率,具有促进胃排空及小肠排空的作用。3.捏脊、针刺及西沙必利可促进胃泌素和生长抑素分泌,调节胃窦和近端结肠组织中血管活性肠肽含量等指标,从而影响模型新西兰兔摄食量及胃肠动力,是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获效的机制。
丛日超[7](2013)在《揉板门穴为主推拿治疗婴幼儿伤食型腹泻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揉板门穴为主推拿治疗婴幼儿伤食型腹泻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将入组的60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其中治疗组采用揉板门穴为主推拿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小儿健脾消食丸治疗。记录两组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评分,使用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综合评分比较,经统计学分析(P<0.01),两组之间有极显着差异。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通过症状和体征评分得出疗效评价结果:两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6.7%,83.3%,经统计学分析(P<0.01),两组之间有极显着差异。结论:揉板门穴为主推拿法和口服小儿健脾消食丸治疗婴幼儿伤食型腹泻都有很好的疗效,但根据两组症状和体征评分以及临床疗效统计学分析来看,揉板门穴为主推拿治疗婴幼儿伤食型腹泻明显优于服用小儿健脾消食丸,值得临床推广。
张翠,孙远岭[8](2009)在《儿童厌食症实验室评价指标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
孙文正,姚保泰[9](2007)在《中医药治疗胃肠功能性疾病的胃电图检测现状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1.概述胃电图可以准确记录胃的生物电活动,它包括体表胃电图与体内胃电图(包括粘膜、浆膜面),由于后者是一种侵入性的检查,故临床上不容易被患者所接受。大量研究文献已证实体表胃肌电与体内记录的胃电活动的频率是一致的,因此体表胃电图(EGG)作为一种无创性、无痛苦的检
通沙万[10](2007)在《健中愈疡片治疗胃溃疡临床疗效观察及其对胃粘膜修复作用机理探讨》文中研究表明胃溃疡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引起的累及胃粘膜肌层的坏死性缺损病变。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嗳气泛酸、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体重减轻等症状,容易并发出血、穿孔、梗阻和癌变,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在临床上使用中药复方健中愈疡片治疗胃溃疡取得溃疡愈合率高和复发率低的较好疗效。本文从文献综述、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3个部分进行分析研究。一、文献综述中医学对胃溃疡的病名诊断、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疗原则和治疗方药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认为胃溃疡属于“胃脘痛”等范畴。其病因主要由于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不畅、脾胃虚弱等因素导致胃溃疡的发生。初病在气,久病则入络。病性多属虚实夹杂,其中脾胃虚弱是病理基础,兼有湿热、气滞和痰瘀。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临床上采用辨证分型、基础方加减、专方专药、中西医结合以及针灸等方法治疗胃溃疡。众多资料表明采用中医药治疗胃溃疡取得溃疡愈合率高和复发率低的较好疗效。临床和实验研究证实,许多中药防治胃溃疡以及防止溃疡复发的作用机理主要是抑制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抑杀幽门螺杆菌(Hp)、抗自由基损伤、促进粘膜粘液分泌、增加前列腺素含量、促进粘膜细胞增殖等。然而缺乏从分子细胞生物学角度探讨中药对胃溃疡粘膜损伤修复过程中线粒体DNA修复酶调控机制的相关研究报道。现代医学对胃溃疡的病因、发病机制、治疗药物的作用机理和溃疡愈合机制的研究取得较大进展。认为胃溃疡的发生是由于针对胃粘膜的侵袭因素与防御因素失去平衡所致。侵袭因素主要有幽门螺杆菌(Hp)、胃酸、胃蛋白酶、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胆盐等。防御因素主要包括胃粘液-粘膜屏障、粘膜细胞更新和再健能力、粘膜血流、内源性前列腺素和多种胃肠激素作用等。其中Hp感染、胃酸和胃粘膜防御能力减弱是导致胃溃疡发生的主要原因。目前治疗胃溃疡的药物主要包括抑制胃酸分泌药物、中和胃酸药物、抗胆碱能药物、根除Hp感染药物以及保护胃粘膜药物等。随着H2受体拮抗剂和质子泵抑制剂相继应用于临床,使胃溃疡近期愈合率得到明显提高,但停药后溃疡复发率仍然比较高。二、临床观察(一)观察目的观察目的在于客观评价健中愈疡片治疗脾气虚证胃溃疡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理。从中医临床症状和体征,血清胃泌素水平,体表胃电图3个方面评价健中愈疡片在两个不同国家的地理环境和不同人种民族的生活习惯下用来治疗脾气虚证胃溃疡的临床疗效,并且从分子细胞生物学角度探讨该药对脾气虚证胃溃疡患者胃粘膜损伤修复过程中线粒体8—氧鸟嘌呤DNA糖基化酶含量的影响。为临床推广应用健中愈疡片治疗胃溃疡提供临床依据。(二)观察方法将纳入标准的脾气虚证胃溃疡患者36例,随机分为在老挝首都万象收集的健中愈疡片1组12例;在中国广州收集的健中愈疡片2组12例和法莫替丁胶囊组12例;健中愈疡片1组和2组均同样给予口服健中愈疡片治疗;法莫替丁胶囊组给予口服法莫替丁胶囊治疗,三组病人均治疗观察30天。在治疗前后进行中医临床症状观察,血清胃泌素水平检测,体表胃电图检查,以及采用RT-PCR(sybr-green定量法)方法测定各组病人治疗前后胃粘膜组织线粒体8—氧鸟嘌呤DNA糖基化酶的含量。(三)观察结果临床观察结果显示,健中愈疡片1组和2组均能够显着改善脾气虚证胃溃疡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和体征,对胃脘疼痛、嗳气泛酸、腹胀痞满、纳呆食少、大便稀溏、体倦乏力等症状均有极显着的改善作用(P<0.01),对恶心呕吐以及舌脉象等症状也都有一定的改善作用(P<0.05)。两组治疗后对于脾气虚证胃溃疡患者所表现的各种中医临床症状的改善作用基本相同,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且在胃脘疼痛、嗳气泛酸、腹胀痞满等症状的改善作用上两组均明显优于法莫替丁胶囊组(P<0.05)。同时两组均能够显着升高患者的血清胃泌素水平(P<0.05),均能够显着加快和增大患者的餐后胃电图频率和幅值参数(P<0.05,P<0.01)。并且两组均能够显着升高脾气虚证胃溃疡患者的胃粘膜组织线粒体8—氧鸟嘌呤DNA糖基化酶的含量(P<0.01)。两组在各指标的变化比较基本相同,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胃镜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1.6%和83.3%,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均为100%。两组临床疗效基本相同,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法莫替丁胶囊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在痊愈率上两组与法莫替丁胶囊组比较则有显着性差异(P<0.05)。(四)结论临床观察结果表明,健中愈疡片在不同国家地理环境和不同人种民族生活习惯下的老挝万象和中国广州用于治疗脾气虚证胃溃疡的临床疗效基本相同,均获得较好的疗效,不受地方的地理环境和人种民族的生活习惯的明显影响。其作用机制可能是健中愈疡片通过调节脾气虚证胃溃疡患者的血清胃泌素水平;兴奋迷走神经促进胃排空功能;增高胃粘膜组织线粒体8—氧鸟嘌呤DNA糖基化酶的含量、提高受损胃粘膜的自我修复能力、促进溃疡的自我愈合等作用机理,从而能够促进脾气虚证胃溃疡患者的溃疡愈合速度和愈合质量。健中愈疡片用于治疗脾气虚证胃溃疡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和临床推广应用。三、动物实验(一)实验目的实验目的在于探讨健中愈疡片对实验性脾气虚证胃溃疡大鼠血清胃泌素含量的影响,以及该药改善实验性脾气虚证胃溃疡大鼠体重、胃粘膜损伤溃疡指数、肠胀气等的作用机理,为临床推广应用健中愈疡片治疗胃溃疡提供实验依据。(二)资料与方法采用小承气汤加消炎痛造模方法制成脾气虚证胃溃疡模型大鼠。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脾虚胃溃疡模型组、健中愈疡片组和法莫替丁组,各组10只,正常对照组和脾虚胃溃疡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健中愈疡片组给予健中愈疡片混悬液灌胃,法莫替丁组给予法莫替丁溶液灌胃。造模前后和灌胃治疗30天后均观察大鼠的饮食、活动等一般情况,用电子天平秤大鼠体重,检测大鼠血清胃泌素水平,用Okabe改良法测量大鼠胃粘膜损伤溃疡指数,观察大鼠肠胀气的发生情况。(三)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健中愈疡片能够显着升高脾虚胃溃疡模型大鼠的血清胃泌素水平;明显降低大鼠胃粘膜损伤溃疡指数;明显改善脾虚胃溃疡模型大鼠体重、肠胀气等;各指标与脾虚胃溃疡模型组比较均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四)结论实验结果表明,健中愈疡片可能通过调节血清胃泌素水平,降低胃粘膜损伤溃疡指数、促进溃疡愈合,改善肠胀气等作用机制,从而发挥治疗脾气虚证胃溃疡的作用。可为临床推广应用健中愈疡片治疗胃溃疡提供实验依据。
二、正常小儿体表胃电图检测3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正常小儿体表胃电图检测30例(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药治疗功能性腹痛的meta分析及张骠教授治疗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现代医学对儿童FAP的研究 |
1.1 定义及流行病学 |
1.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1.3 现代医学治疗手段 |
2.中医学对儿童FAP的研究 |
2.1 儿童FAP的病名溯源 |
2.2 儿童FAP的病因病机研究 |
2.3 中医对儿童FAP的治疗 |
第二部分 中药内服治疗儿童FAP的meta分析 |
1.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选择 |
1.2 检索策略 |
1.3 文献筛选 |
1.4 文献资料提取 |
1.5 文献质量评价 |
1.6 统计学处理 |
2.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纳入文献的研究方法学质量评价 |
2.3 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 |
2.4 Meta分析结果 |
2.5 安全性评价 |
2.6 发表偏倚 |
2.7 文献证型及用药统计 |
3.讨论 |
3.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3.2 本研究发现的问题 |
3.3 对儿童FAP常见证型及药物的思考与分析 |
3.4 对中医学循证研究的思考 |
第三部分 张骠教授治疗儿童FAP的经验 |
1.研究材料 |
1.1 数据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2.研究方法 |
3.研究结果 |
3.1 性别、年龄、发病季度统计 |
3.2 用药统计 |
3.3 疗效评价 |
4.张骠教授治疗儿童FAP经验总结 |
4.1 经验方分析 |
4.2 常用药对分析 |
4.3 张骠教授治疗儿童FAP经验总结 |
4.4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补中化滞推拿法治疗脾虚气滞型餐后不适综合征人群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中止及剔除标准 |
2 试验方法 |
2.1 技术路线 |
2.2 样本量估算 |
2.3 分组方法 |
2.4 治疗方法 |
2.5 指标采集及疗效评定方法 |
2.6 质量控制 |
2.7 数据收集及统计分析 |
3 注意事项 |
4 结果与分析 |
4.1 病例完成情况 |
4.2 一般资料分析 |
4.3 基线数据分析 |
4.4 疗效分析评价 |
5 安全性与依从性分析 |
第二部分 讨论 |
1 关于餐后不适综合征的中医文献研究 |
1.1 病因病机 |
1.2 中医诊断 |
1.3 治疗相关记载 |
2 餐后不适综合征的现代研究 |
2.1 局部解剖生理 |
2.2 发病机制 |
2.3 诊断方法 |
2.4 西医治疗 |
3 津沽脏腑推拿 |
3.1 概念 |
3.2 腹部推拿的作用 |
3.3 层按法手法的操作 |
3.4 补中化滞手法及取穴作用依据 |
4 脏腑推拿现代研究 |
5 试验结果分析 |
6 问题与展望 |
第三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香砂平胃散加减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腹痛-痰湿气滞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文献研究 |
1.ML的中医药研究 |
1.1 病名 |
1.2 病因病机认识及研究进展 |
1.2.1 古代文献研究 |
1.2.1.1 外邪伤中 |
1.2.1.2 中虚脏寒 |
1.2.1.3 饮食积滞 |
1.2.1.4 痰湿蕴结 |
1.2.1.5 气滞血瘀 |
1.2.1.6 虫毒内扰 |
1.2.2 病因病机研究进展 |
1.3 ML的中医治疗进展 |
2.现代医学对ML的研究进展 |
2.1 生理及流行病学特点 |
2.2 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 |
2.3 诊断及鉴别诊断 |
2.4 西医治疗进展 |
二、临床研究 |
1.一般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2.3 主要疗效及评分标准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1.5 病例脱落和终止标准 |
2.临床研究方法 |
2.1 临床观察方法 |
2.2 具体治疗方案 |
2.3 一般观察项目及安全性观测 |
2.4 观察疗效指标 |
2.5 疗效评定标准 |
2.6 数据统计分析 |
3.结果分析 |
3.1 基线资料 |
3.2 治疗后结果分析 |
三、讨论 |
1.本研究立题依据 |
2.对ML中医生理病理的探讨 |
3.香砂平胃散的历史沿革、临床应用及组方依据 |
4.ML的中医治疗优势与不足 |
5.不足与展望 |
四、结论 |
参考文献 |
中西医研究综述 |
一、ML的中医诊治研究进展 |
二、ML的西医诊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1:临床病例观察表 |
附件2:临床试验知情同意书 |
附件3:不良反应表 |
附件4: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4)基于rs-fMRI技术的胃俞募配穴针刺对水负荷胃扩张受试者脑功能网络的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俞募配穴的源流及现代研究 |
1.1 俞募配穴的源流 |
1.2 俞募配穴的理论基础 |
1.3 俞募配穴的现代临床应用概况 |
1.4 俞募配穴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
2 针刺效应与脑功能连接网络 |
2.1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
2.2 脑功能网络 |
2.3 脑功能连接 |
2.4 针刺效应的脑功能连接网络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
第二部分 胃俞募配穴针刺与胃俞、中脘单穴针刺对水负荷胃扩张受试者大脑自发神经活动低频振荡振幅的影响 |
1 研究对象 |
1.1 研究对象的来源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剔除与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试验设备与材料 |
2.2 试验设计 |
2.3 腧穴定位及针刺 |
2.4 水负荷试验 |
2.5 体表胃电图检测与分析 |
2.6 fMRI数据采集 |
2.7 fMRI数据分析 |
2.8 统计学处理 |
3 研究结果 |
3.1 水负荷试验结果分析 |
3.2 针刺前后胃运动变化分析 |
3.3 针刺中脘穴前后ALFF信号变化 |
3.4 针刺胃俞穴前后ALFF信号变化 |
3.5 胃俞募配穴针刺前后ALFF信号变化 |
3.6 胃俞募配穴针刺与胃俞穴单独针刺ALFF信号变化比较 |
3.7 胃俞募配穴针刺与中脘穴单独针刺ALFF信号变化比较 |
3.8 针刺前后ALFF信号变化与胃运动变化相关性分析 |
4 分析与小结 |
第三部分 胃俞募配穴针刺与胃俞、中脘单穴针刺对水负荷胃扩张受试者静息态脑功能局部一致性的影响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2.1 试验设备与材料 |
2.2 试验设计 |
2.3 腧穴定位及针刺 |
2.4 水负荷试验 |
2.5 体表胃电图检测与分析 |
2.6 fMRI数据采集 |
2.7 fMRI数据分析 |
2.8 统计学处理 |
3 研究结果 |
3.1 针刺中脘穴前后ReHo信号变化 |
3.2 针刺胃俞穴前后ReHo信号变化 |
3.3 针刺胃俞募配穴前后 ReHo 信号变化分析 |
3.4 胃俞募配穴针刺与胃俞穴单独针刺ReHo信号变化比较 |
3.5 胃俞募配穴针刺与中脘穴单独针刺ReHo信号变化比较 |
3.6 针刺前后胃运动变化与ReHo信号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
4 分析与小结 |
第四部分 胃俞募配穴针刺与胃俞、中脘单穴针刺对水负荷胃扩张受试者脑功能连接网络的影响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2.1 试验设备与材料 |
2.2 试验设计 |
2.3 腧穴定位与针刺 |
2.4 水负荷试验 |
2.5 体表胃电图检测与分析 |
2.6 fMRI数据采集 |
2.7 fMRI数据分析 |
2.8 统计学处理 |
3 研究结果 |
3.1 针刺中脘穴前后脑功能连接网络的变化 |
3.2 针刺胃俞穴前后脑功能连接网络的变化 |
3.3 胃俞募配穴针刺前后脑功能连接网络的变化 |
3.4 胃俞募穴配穴与胃俞、中脘单穴针刺对脑功能连接网络影响的比较 |
3.5 针刺前后脑功能连接变化与胃运动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
4 分析与小结 |
讨论 |
1 胃俞募配穴法是调节胃肠功能的常用配穴方法 |
2 脑功能整合是腧穴配伍针刺效应的关键机制 |
3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是研究针刺效应脑功能整合机制的重要手段 |
4 以水负荷胃扩张为研究载体的选取 |
5 胃俞募配穴针刺对水负荷胃扩张受试者局部脑功能的调控 |
6 胃俞募配穴针刺对水负荷胃扩张受试者脑功能连接网络的调控 |
结论 |
思考与展望 |
1 本研究的意义 |
2 创新点 |
3 不足之处 |
4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
(5)凌湘力教授学术思想探讨及其运用疏肝和胃理气法辨治糖尿病胃轻瘫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二、摘要 |
(一) 中文摘要 |
(二) 英文摘要 |
三、综述 |
(一) 凌湘力教授学术思想渊源 |
1. 凌湘力教授简介 |
2. 凌湘力教授学术思想渊源 |
(二) 糖尿病胃轻瘫研究概况 |
1. 中医药对糖尿病胃轻瘫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1) 中医学对糖尿病病名的认识 |
(2) 中医学对糖尿病胃轻瘫病名的认识 |
(3) 中医学对糖尿病胃轻瘫病因病机的认识 |
(4) 糖尿病胃轻瘫的中医治疗 |
2. 糖尿病胃轻瘫的现代医学认识 |
(1) 糖尿病胃轻瘫的临床表现 |
(2) 糖尿病胃轻瘫的诊断 |
(3) 糖尿病胃轻瘫的发病机理 |
(4) 糖尿病胃轻瘫的西医治疗 |
3. 述评与展望 |
四、凌湘力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整理与总结 |
(一) 四诊合参,治病求本,善抓病机主线 |
(二) 衷中参西,病证结合 |
(三) 气机调畅,百病无生 |
1. 气机失调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
2. 调畅气机重在疏肝与调脾胃 |
3. 气机畅达,疾病得愈 |
(四) 扶正固本,重在调补脾肾 |
1. 调补后天之本 |
2. 培补先天之本 |
(五) 善用和法,求衡为要 |
1. 调和阴阳,以平为期 |
2. 寒热并用,攻补兼施,用药求衡 |
3. 治法平和以求衡 |
4. 调和脏腑,求衡为要 |
(六) 注重整体,全面调治 |
1. 人体与外界环境具有统一性 |
2. 人体本身具有统一性 |
(七) 临床用药特色 |
1. 深谙药性理论,重视药物炮制与用量 |
2. 用药“平淡” |
3. 灵活变通,善用古方 |
4. 善用药对与药队 |
五. 凌湘力教授运用疏肝和胃理气法治疗糖尿病胃轻瘫临床经验的整理与研究 |
(一) 凌师对DGP病因病机的认识 |
1. 脾(胃)虚、肝郁、肾亏是DGP发生发展的内在原因 |
2. “气机不畅”是贯穿DGP始终的重要环节 |
3. 肝胃不和是DGP病机的核心 |
(二) DGP的中医辨证思路 |
1. 重视辨脏腑气机 |
2. 勿忘辨病证虚实 |
3. 抓主症,重兼症,参舌脉 |
(三) DGP治疗思路 |
1. 谨守核心病机,注重整体求衡,将调畅气机的治疗原则贯穿DGP治疗过程中 |
2. 治疗方案 |
3. 疏肝和胃汤的组成、组方遣药思路、药物的功用及现代药理研究 |
(1) 疏肝和胃汤的组成及功效 |
(2) 组方遣药思路 |
(四) 病案举例 |
六、疏肝和胃汤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临床研究 |
(一) 前言 |
(二) 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
4. 治疗方法 |
5. 观察指标和方法 |
6. 统计方法 |
7. 技术路线 |
(三) 研究结果和临床资料分析 |
1. 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
2. 临床观察结果 |
(四) 讨论 |
(五) 疏肝和胃汤方治疗糖尿病胃轻瘫临床观察的意义及结论 |
(六)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七、小结 |
八、致谢 |
九、个人简历 |
十、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附录1 |
附录2:糖尿病胃轻瘫症状体征记分法 |
附录3:知情同意书 |
(6)捏脊配合针刺调节DGP兔胃肠激素分泌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1 国内外对DGP的研究现状 |
1.1.1 现代医学对DGP的研究概况 |
1.1.2 中医对DGP的研究概况 |
1.2 问题与展望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捏脊针刺对DGP兔体重、血糖、摄食量的影响 |
2.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2.1.2 实验用品 |
2.1.3 药物配制 |
2.1.4 造模方法 |
2.1.5 治疗方法 |
2.1.6 观察指标 |
2.1.7 统计学处理 |
2.1.8 结果(详见表1) |
2.1.9 讨论 |
实验二 捏脊针刺对DGP兔胃排空及小肠推进率的影响 |
2.2.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2.2.2. 实验设备 |
2.2.3. 造模方法 |
2.2.4. 治疗方法 |
2.2.5. 取材 |
2.2.6. 指标检测 |
2.2.7. 统计学处理 |
2.2.8. 结果(详见表2) |
2.2.9. 讨论 |
实验三 捏脊针刺对DGP兔血浆胃泌素、生长抑素的影响 |
2.3.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2.3.2. 实验设备 |
2.3.3. 造模方法 |
2.3.4. 治疗方法 |
2.3.5. 取材 |
2.3.6. 指标检测 |
2.3.7. 统计学处理 |
2.3.8. 结果(详见表3) |
2.3.9. 讨论 |
实验四 捏脊针刺对DGP兔胃窦和近端结肠组织中血管活性肠肽含量的影响 |
2.4.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2.4.2. 实验设备 |
2.4.3. 造模方法 |
2.4.4. 治疗方法 |
2.4.5. 取材 |
2.4.6. 指标检测 |
2.4.7. 统计学处理 |
2.4.8. 结果(详见表4) |
2.4.9. 讨论 |
第三部分 综合分析 |
3.1. 动物模型的选择合理 |
3.1.1. 实验动物的选择 |
3.1.2. 造模方法的选择 |
3.1.3. 模型的评定 |
3.2. 针刺对空腹血糖、进食量、胃排空率、小肠推进率的影响 |
3.3. 针刺对胃肠激素的影响 |
3.3.1 针刺穴位的选择 |
3.3.2 针刺对GAS的影响 |
3.3.3 针刺对SS的影响 |
3.3.4. 针刺对VIP的影响 |
3.4. 捏脊平衡阴阳 |
3.4.1. 捏脊疗法的研究近况 |
3.4.2. 捏脊疗法的作用机理 |
第四部分 结语 |
第五部分 参考文献 |
第六部分 致谢 |
(7)揉板门穴为主推拿治疗婴幼儿伤食型腹泻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 一般资料 |
(一) 研究对象 |
(二) 诊断标准 |
(三) 病例纳入标准 |
(四) 病例排除标准 |
(五) 病例脱落标准 |
二、 研究方法 |
(一) 随机分组 |
(二) 一般情况 |
(三) 治疗方法 |
(四) 疗效判定标准 |
(五) 观察指标 |
(六) 数据统计分析 |
三、 研究结果与分析 |
(一) 一般资料分析 |
(二) 治疗结果分析 |
讨论 |
一、 小儿腹泻发病机理的初探 |
(一) 中医理论对小儿腹泻的认识 |
(二) 现代医学对小儿腹泻的认识 |
二、 小儿推拿概况 |
(一) 发展历史 |
(二) 小儿推拿特点 |
(三) 小儿推拿适应症 |
三、 小儿推拿机理临床实验研究 |
四、 本研究治疗婴幼儿伤食型腹泻选穴文献依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详细摘要 |
(8)儿童厌食症实验室评价指标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微量元素 |
1.1 微量元素缺乏 |
1.2 微量元素过量 |
2 外周消化吸收功能 |
2.1 胃肠动力学 |
2.2 D-木糖排泄率 |
2.3 尿淀粉酶和碱性磷酸酶 |
2.4 尿半乳糖耐受 |
2.5 唾液pH值 |
2.6 幽门螺杆菌感染 |
3 中枢食欲调节功能 |
3.1 调节食欲的脑肠肽 |
3.2 食欲调控中枢电生理 |
4 血红蛋白含量 |
5 免疫功能 |
6 结 语 |
(10)健中愈疡片治疗胃溃疡临床疗效观察及其对胃粘膜修复作用机理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中医学对胃溃疡的研究概况 |
一、胃溃疡的中医病因病机 |
二、胃溃疡的中医辨证分型 |
三、胃溃疡的中医治疗原则 |
四、胃溃疡的中医辨证论治 |
五、中药治疗胃溃疡及防止胃溃疡复发的作用机理研究 |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胃溃疡的研究进展 |
一、胃溃疡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
二、胃溃疡的药物治疗 |
三、胃溃疡粘膜损伤修复的分子和细胞机制研究 |
四、线粒体DNA修复系统相关酶的研究现状 |
第三节 文献综述小结 |
第四节 本课题的立题依据、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临床观察 |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
一、诊断标准 |
二、纳入病例标准 |
三、排除病例标准 |
四、病例资料 |
五、治疗方法 |
六、观察方法 |
七、疗效判定标准 |
八、统计学处理 |
第二节 治疗结果 |
一、临床症状体征改善结果比较 |
二、血清胃泌素水平检测结果比较 |
三、体表胃电图检查结果比较 |
四、胃粘膜组织线粒体DNA修复酶含量测定结果比较 |
五、胃镜疗效比较 |
六、中医症候疗效比较 |
第三节 讨论 |
一、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分析 |
二、血清胃泌素检测结果分析 |
三、体表胃电图检查结果分析 |
四、胃粘膜组织线粒体DNA修复酶含量测定结果分析 |
五、临床疗效分析 |
六、综合分析 |
第三章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
一、材料 |
二、方法 |
第二节 实验结果 |
一、一般情况观察 |
二、血清胃泌素水平检测结果比较 |
三、大鼠胃粘膜损伤溃疡指数评分结果比较 |
四、对肠胀气的影响 |
第三节 讨论 |
一、一般情况观察结果分析 |
二、血清胃泌素检测结果分析 |
三、胃粘膜损伤溃疡指数评分结果分析 |
四、对肠胀气的影响结果分析 |
五、综合分析 |
第四章 理论探讨 |
第一节 中医古代医家对胃脘痛的理论认识 |
第二节 中医学对脾胃生理病理的概括 |
第三节 脾虚证与胃泌素的关系研究 |
第四节 脾虚证与胃肠动力的关系研究 |
第五节 脾虚证与细胞线粒体的关系研究 |
第六节 健中愈疡片处方的理论依据 |
第七节 对照组药物的设立及意义 |
结语 |
一、文献综述 |
二、临床观察 |
三、动物实验 |
四、创新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正常小儿体表胃电图检测3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药治疗功能性腹痛的meta分析及张骠教授治疗经验总结[D]. 毋洋洋.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补中化滞推拿法治疗脾虚气滞型餐后不适综合征人群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李俊龙.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香砂平胃散加减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腹痛-痰湿气滞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周若愚.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基于rs-fMRI技术的胃俞募配穴针刺对水负荷胃扩张受试者脑功能网络的调控机制研究[D]. 蔡荣林.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8(02)
- [5]凌湘力教授学术思想探讨及其运用疏肝和胃理气法辨治糖尿病胃轻瘫的临床研究[D]. 潘艳伶.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5(05)
- [6]捏脊配合针刺调节DGP兔胃肠激素分泌的实验研究[D]. 王贞雅.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5(11)
- [7]揉板门穴为主推拿治疗婴幼儿伤食型腹泻的临床研究[D]. 丛日超.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3(03)
- [8]儿童厌食症实验室评价指标的研究进展[J]. 张翠,孙远岭.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35)
- [9]中医药治疗胃肠功能性疾病的胃电图检测现状与展望[A]. 孙文正,姚保泰.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十九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 2007
- [10]健中愈疡片治疗胃溃疡临床疗效观察及其对胃粘膜修复作用机理探讨[D]. 通沙万.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