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强化秘书部门的督查作用 搞好政府机关的廉政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杨墨[1](2020)在《行政监督视角下政府办公厅(室)角色研究》文中指出本项研究以秘书学和行政管理学为理论基础,通过历时分析、对比研究和案例归纳等方法,分别从各级政府办作为行使监督权的监督主体和接受监督的监督客体角度,针对政府办在我国行政监督体系中存在的瑕疵提出解决建议,以期提高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效力。首先,作为行使监督权的主体。政府办的监督主体职责来源于宪法、法律、法规、规章等渊源形式,包括业务指导权、督促检查权、临时督导权三类监督权力,以督促落实、检查落实、调查研究、监督执行等形式分散在决定事项及领导指示落实工作、值班工作、电子政务工作、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等领域,并可以越级开展监督。同时,各级政府办面临着三个困境:一、从职能承接来看,无法实施效能监察职能;二、从机构设立来看,电子政务、信息、信息公开三项职责分立造成机构膨胀;三、从法律规定来看,缺乏具体明确的法律限制造成“先调整后规定”现象严重。对此,建议:一、设立政府绩效考核办公室来行使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过程中剥落的部分效能监察职责;二、整合电子政务、信息、信息公开工作成为广义信息工作职责;三、及时根据国家机构改革成果调整秘书局职责,写入政府办下一部“三定”规定中,并限制“先调整后规定”行为。其次,作为接受监督的客体。其他监督主体对政府办的监督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内部监督缺乏动力,二是外部社会监督缺乏效力。由此,向政府办外部各主体提出四条建议:充分发挥党组监督作用、加强政府办业务指导、完善权力机关监督机制、疏通群众信访举报渠道。向政府办提出三条建议:明确自身职责;制定优化内部工作制度;落实内部监督主体责任。
刘鲁[2](2019)在《七十年来党的秘书工作发展历程概览》文中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党的秘书工作在探索中逐步实现了科学化、专业化,同时也在新时代承担着新使命、践行着新要求,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秘书工作的风范——与地县办公室干部谈心》一文中指出:"办公室,是一个单位、一个系统、一个机构的关键部门。办公室工作如何,对党委乃至一个地方全面的工作影响很大。""办公室工作做好了,各项工作的顺
肖新平[3](2019)在《中国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研究 ——基于组织文化视角》文中提出本研究聚焦于中国基层公务员考核制度与考核实效之间的偏差问题或曰考核制度为何难以全面落实和取得预期或理想的效果。针对中国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问题进行实地研究与组织文化的分析,结合政府组织发展趋势及基层公务员自身的时代特征及中国公共行政的组织文化特质,提出提升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有效性的对策建议。本文主要采用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的方法获取有关资料,以X市政务中心及该市N部门的考核管理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研究、叙事分析、文本分析、个案分析、跨学科研究以及比较、归纳等。缘起于美国的新公共管理理论及其实践主要借用与学习了西方企业管理的经验做法,主张用企业家精神改革公共部门与重塑政府。诚然,这种做法有其现实的效用与价值,然而这一理论源于企业管理、产生自美国而本身无法摆脱固有的企业文化与美国文化特质。由于公私部门性质与中美国家文化的差异,以重塑政府与企业家精神为主导的新公共管理理论及其绩效考核应用于中国基层公务员考核,不可避免地引发了双重的“组织文化不适应”,即与公共部门组织文化及国家宏观组织文化的不匹配、不契合,并产生经验借鉴、接受与阐释过程的变异与误读等认知偏差,从而导致考核制度难以取得预期与应有的实效。本研究从公私部门的组织文化差异与中西国家宏观组织文化即国家文化差异两种视角进行比较研究,力求对于我国基层公务员考核进行比较客观、全面、系统、深入的组织文化解读与阐释。研究价值:研究的理论价值在于通过整合沙因与霍夫斯泰德的组织文化理论并将其变通作为论文的理论分析框架,对我国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的问题存在从组织文化的三个层面进行阐释,同时对于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的工具与理论来源即新公共管理及绩效管理进行分析;研究的实践价值在于以个案分析为视角考察2007-2017年十年间X市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的发展、演变及其问题的根源,提出建设适应中国公务员考核管理的组织文化的对策建议,如优化公务员考核管理的总体设计、深化对人性向善管理假设的认知、树立以人为本的公务员管理价值导向、提高公务员对考核的知情参与及自我管理、借助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组织文化建设等,这些建议有助于深化各方对于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的认知,并为今后各地基层公务员的考核管理提供启示、经验借鉴以及具体的改进举措,更好促进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实效的提升。研究主要创新点:1.理论创新。鉴于沙因与霍夫斯泰德组织文化理论彼此的相似相容与互补性,将他们加以整合、变通应用,沙因组织文化三个层次基础上,将潜在基本假设层面与国家文化维度对应,并鉴于中国传统社会建立在差序格局与熟人社会基础上人际关系对于考核的重要影响,将性别维度替换为特殊主义维度,从而更有针对性的分析中国基层公务员考核。2.阐释创新。公共部门组织文化的特质在于其任务与职责的公共性,这决定了其所追求的信念与价值观;同时,论证了中国公共行政的组织文化特质在于集体主义的文化倾向,核心是中和思想。3.考核理念的创新。提出人性向善的管理假设与四类人性假设及“去考核”、“考核替代”、“公务员自我管理”等。4.考核举措创新。如公务员考核管理的三级分类管理;德能勤绩廉考核指标具体内容的细化;考核中公务员合法权益的维护与救济;讨论领导与上级交办的其他事项的规范管理;X市考核经验与启示。研究结论:本文研究了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制度的实践及问题,得出考核制度之所以难以取得预期与应有实效的原因在于:借鉴企业管理做法的外来的新公共管理理论在应用于中国公务员考核时遭遇了双重的文化不适应,即公私部门组织文化与中西方国家文化的本质差异导致的对于该理论的理念与考核工具接受与阐释过程的变异、误读与认知偏差。公共部门工作职责与任务的公共性决定了其所信奉的信念与价值观与新公共管理主张的竞争、效率、成本、收益、顾客导向等价值理念及理性经济人假设等共享文化假设的不匹配;中国公共行政的组织文化特质在于中国国家文化的集体主义倾向。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与农耕文明决定了中国集体主义的生活与生产方式,集体生活与劳作需要家族成员协作与家长的统领,产生了尊卑与亲疏的差序格局,进而形成高权力距离、特殊主义以及长期导向等国家文化特点。
李栋[4](2019)在《基层党政机关文秘工作研究 ——以山西省Z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自古至今,从中到外,文秘工作在国家和社会管理的各个领域中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步入新时期,文秘工作更是成为各级党政机关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工作,尤其是在资料收集、政策研究、辅助决策、参谋咨询、督促检查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公共管理的视角来看,文秘工作,作为公共组织特别是党政机关为领导提供辅助管理的工作,本质上是领导工作的延伸,既需要在领导决策前提供超前服务,也需要在领导决策后做好督促落实。可以说,文秘工作的质量和成效,在一定程度上会对领导的决策部署产生较为直接的影响,也会对各级党政机关的正常有序运转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在当前和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文秘工作是各级党政机关必须牢牢抓在手上、时刻放在心上的重要工作。然而,近些年,在基层党政机关中,文秘工作却面临着一些比较尴尬的处境,在人员使用、工作效能、运转机制等方面存在着薄弱环节,甚至出现了有些正在从事文秘工作的人员觉得不太好干、有些具备文秘工作能力的人员不太想干、而有些愿意从事文秘工作的人员又不太会干等潜在趋势。这与文秘工作在基层党政机关中所处的重要位置、所起的重要作用似乎是有些不相称的。如果这些短板没有得到切实补齐、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苗头没有得到及时制止,想必会影响到整个办公室、整个机关单位乃至整个基层党委政府的高效、有序、顺畅运转。而且,如果处理得不够及时、妥当、彻底,甚至还可能会引发一系列不良的连锁反应和不必要的负面效应。因此,针对这些新情况、新症结,如何来优化基层党政机关文秘工作,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和仔细研究的问题。本论文选取山西省Z县为例,在深入县乡部分党政机关开展实证性调研的基础上,试图摸清当前基层党政机关文秘工作存在的主要症结以及背后的深层原因,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论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对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并对论文涉及的基本概念界定、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创新之处和研究不足进行了说明;第二部分(第一章)是理论背景分析,由文秘工作的基本内涵出发,分别从历史的维度和空间的广度论述了文秘工作的重要性,并指出了新时期文秘工作的新特点;第三部分(第二章)是现状、做法及成效介绍,以Z县为蓝本,介绍了县直部门、乡镇机关文秘工作的运行现状,并概括总结了其主要经验、做法及成效;第四部分(第三章)是问题描述及原因分析,深入探究了Z县党政机关文秘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从外部影响、内部作用两个方面详细剖析了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第五部分(第四章)是对策研究,在对Z县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尝试从更具普遍意义的角度对如何优化基层党政机关文秘工作提出了树立良好用人导向、构建科学管理机制、探索有效工作方法、强化实用业务培训等具体对策。
杜秋磊[5](2019)在《A海事局海事行政执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交通强国”战略的大背景下,多种强化工作持续展开,对海事行政执法提出更高的要求。中国海事作为维护我国水上安全的行政执法机构,提高其海事行政执法效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2018年作为“交通强国”和“海事治理现代化”的启动之年,各项工作也在不断强化过程当中,更加注重对海事监管漏洞和依法行政不规范等问题的查摆和纠正。多种执法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海事行政执法的效率和对外形象,已经制约了中国海事国际化发展的步伐。因此,这篇论文从实际工作作为出发点,主要研究目的就是以全面性为原则,抓住目前海事行政执法尚存的问题所在,依照相关理论为依据,提出改善方案,满足水上经济发展对海事监管能力的需求。论文是通过选取A海事辖区一线执法单位及执法人员为调查对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法,收集辖区实际执法资源分配情况,了解了多个海事行政执法行为过程中实际发生的案例。调研数据初步反应:一线执法人员普遍对于执法资源分配不科学、执法依据不健全、执法流程繁琐、审批时限较长、人员设备配置不足、缺乏人身保障等问题反馈较多。本篇论文从一些现实问题出发,自下而上发现问题,并针对问题发生的原因,依据依法行政、扁平化组织管理、系统优化原理等理论作为支撑,对组织结构、运行机制、人员配备、外部环境等各个方面进行探讨,自上而下从法律法规、机构设置、思想文化建设、执法队伍配置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同时,通过参考国内外的大量文献和同等级别海事局比较的方法,将国外研究和国内观点相互融合,提炼出具有辖区特点的可行性方案。论文通过对海事行政执法的研究分析得出:影响海事行政执法因素有多种,甚至效率的高低是由一种或多种原因共同作用产生结果。这些因素既包括综合管理层面,也包括技术业务层面,更与行政执法层面息息相关。海事的综合管理和海事业务的完善,最终落脚点都是为了能够实现海事行政执法效率的最大化。经过研究证明,有机结合执法软硬件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是全面提升海事行政执法的有效手段,这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项不断创新的任务。学界对于海事行政执法的研究已经延伸到海事管理的方方面面,但大多研究是进行历史性的梳理、概括和总结,或就其中一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忽略了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反应,过于理想化是理论研究普遍存在的问题。这篇论文创新点在于:突破只注重“人-船-环境-管理”等外部影响因素的管理理念,引入内部管理和思想文化建设等软实力建设方案,自下而上对影响海事行政执法的因素进行整体分析,为提升海事行政执法提供新的助力。
曾璋[6](2018)在《新时代N省党委督查工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委督促检查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抓落实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把督促检查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出一系列部署,党委督查工作的职能、领域、手段不断丰富拓展,党委督查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党的十九大召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抓落实的任务更重、要求更高、难度更大。但在一些地区、部门和单位,重决策轻落实、重部署轻督查,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同时,党委督查工作自身也存在缺乏牵头统筹、机构不强等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诸多问题。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党委督查工作,十分必要,也很紧迫。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历史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以N省党委督查工作实践为例,从理论分析、成效问题及对策思考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首先,对党委督查工作的概念给予界定,剖析了研究的理论基础,对党委督查工作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梳理,指出研究党委督查工作的重要意义。其次,从新形势下的社会背景出发,重点厘清新时代党委督查工作的主要职责任务,并对党委督查的定位、原则和方法进行了分析。然后,从机构设置、制度建设、工作举措等方面总结了N省党委督查工作的现状,对比了其他省份开展督查工作的先进经验和做法,认为N省党委督查工作主要存在督查机构“小马拉大车”、督查活动统筹不够、督查手段单一、督查结果运用不充分、督查干部队伍的能力建设和整体素质有待加强等问题,制约了督查工作作用的充分发挥,并分析了原因。最后,本文提出加强和改进党委督查工作的对策建议,即:加强机构队伍建设,提升党委督查工作地位;建立健全责任体系,汇聚党委督查工作合力;优化督查制度方法,丰富党委督查工作手段;强化督查成果运用,发挥督查“利剑”作用;计划统筹开设平台,提升党委督查工作效能。
汤思扬[7](2017)在《A市X区委办公室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区委办公室作为区委的综合办事机构,在区直各个部门中起着承上启下、沟通协调、文件处理、综合调研、后勤保障的中枢作用,是区委形成和落实决策的参谋助手,其工作涉及组织工作的各个方面。区委办公室工作开展顺利与否,直接决定了区委各项决策部署能否按部就班地贯彻落实。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全面深化改革步伐的加快,涉及经济领域事务增多,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也在进一步扩大,区委办工作事务大量增加,对其职能职责、管理内容、协调对象、业务领域等方面有了更多的要求。本文以A市X区委办公室为研究对象,简要阐释了办公室的基本内涵、功能和定位以及办公室管理的基本内容,对党委办公室工作特点和基本工作职能进行了概括性总结,系统查找了辅助决策、信息督查工作、工作质量和效率、人员综合素质等方面相关问题,并从公共管理的角度深刻分析了 X区委办公室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一是领导干部内部管理意识淡化,二是制度保障不够健全,三是岗位职责不明确,四是干部培养锻炼缺失。通过研究和探讨,本文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通过推行“精细化”、“高效化”、“人性化”管理,完善工作体制机制,提高工作水平和效率,优化干部队伍建设和管理,进一步增强区委办公室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促使办公室管理更加完善。
张庆儒[8](2012)在《秘书服务三定律》文中提出作为"位居领导人身边或领导机构中枢,从事办公室事务,办理文书,联系各方,保证领导工作正常运行,直接为领导工作服务并为各方面工作服务的事务与信息助手"的秘书,在任何单位,都具有重要意义。秘书的工作,关涉诸多方面,而集中到一点,便是服务。1985年1月,在全国秘书长、办公厅主任座谈会上,提出了"三服务",原本指中央办公厅要为中央领导服务,
徐艳萍[9](2012)在《关于我国行政督查问题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中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经济发展,但现代化建设是全方位的,我国社会结构、社会运行机制和价值观建设方面存在一定的落后性,社会制度的完善是经济持续发展的稳定基础,因此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加强行政体制改革,打造良好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加速政府建设提升政府执行力,建设高效型服务型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的政治保障。中央不断出台文件,对加强政府能力建设方面做出规定。转变政府职能,建立高绩效政府、责任政府和法治政府越来越重要。计划经济时代的政府是全权负责的政府的,政府职能的转变就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在政府管理中引进绩效管理考核体系有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各级政府都不同程度的推出绩效考核,但在考核机构设置和考核标准上有很大的差异,所以探讨绩效考评的实施机构成为必然。本文以青岛市政务督查为例,研究督查室的职能和在绩效考评中的作用,提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办法。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一个重要的思想战略部署,行政管理体系按照职能而言可以分为决策、计划和控制,从行政管理角度而言,督查可以说是行政管理职能的控制职能,是与前期的决策、计划相关联的,行政督查对制定的计划进行控制,通过一定的手段进行检查,把握整个政策执行过程,从而进行协调控制,将问题抑制在源头,使政策执行活动最终得以顺利进行。改变了政府一些部门之间职责不清,协调不力,管理方式落后,办事效率不高等缺陷。加速政府朝着“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目标迈进。政府执行力是政府工作的生命力,提高政府执行力也是本文研究行政督查的最终目的。在公共管理理念中政府首先要确保决策的正确性和可行性,接受职能部门的监督,其次就是要在执行中真正实事求是地按照政策要求发挥高效有力的执行权力。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都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要想确保本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提升行政执行力,提供有效率的服务。当前我国地方政府依然存在各种执行力问题,如自行其是,替代式执行,寻找借口,敷衍式执行,低效益执行等。行政督查的作用可以督促政策的执行,提高政策执行力,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如何保障政府执行力,保障政府决策的落实,保障政府切实为经济发展提供高效服务的作用,除了政策科学化之外各种监督检查监察就变得尤为重要。在以往的理论研究中,关注较多的都是行政监督、行政监察等法律明文规定并行之多年的监督,而对近几年新兴的行政督查研究较少。本文从概念的比较分析入手,试图从多角度深入了解行政督查,通过行政督查国内外历史发展比较,相关概念的比较总结出自己对行政督查内涵的认识,进而,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政府执行力和行政效率下行政督查的作用深入研究。特色是结合青岛、上海等地实际情况分析我国当前存在的行政督查体系,发现问题,提出建立大督查网络加强行政督查的作用。
周慧[10](2011)在《突发事件问责研究 ——基于突发事件防范的视角》文中认为我国近年来推行的问责制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高行政效能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遏制突发事件频繁发生方面效果似乎并不明显。因此,将问责和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结合起来研究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从三个方面来研究突发事件问责问题。第一部分是关于问责的历史、规范和概念,包含本文的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二部分关于突发事件应对问责研究,包含本文的第三、四、五章;第三部分关于突发事件安全监管问责研究,包含本文的第六、七章,各章主要内容简介如下:第一章是有关问责的历史和规范的研究。问责是个实践问题也是个历史问题。对问责历史的考察是从实践史、制度史和观念史三个层面分别着手的。问责史的考察范围围绕“问责制”的建设来确定。通过实证调查的方法详细考察我国地方政府近年来颁布的问责法规,不仅了解到我国地方政府在问责问题上的态度,也为突发事件问责研究带来启示和思考。第二章是关于“accountability”的概念及其理论趋向的研究。依据英文相关文献,本章首先考察了accountability作为问责这层含义的来龙去脉,以及如何和中文“问责”之间建立了相应的联系;其次还考察了问责的定义、问责类型和关系、问责的功能、不足与界限;第三,主要考察了问责理论基础及其新的理论趋向。基于民主宪政理论,现在平行问责、协商问责、事前问责、基于公共安全的个体问责等问责新观念比较流行。第三章是有关“问责”观念的重新解释。我国传统问责主要是一种以官僚体制为基础的垂直问责,它是以事后的责任追究为主要内容,这种观念不仅与accountability概念内涵大异其趣,而且也不利于本文的进一步研究。第四章是关于突发事件应对问责的研究。突发事件应对是一种过程应对。以事后责任追究为主要形式的现行问责制度不能有效监督突发事件应对过程责任的落实,构建突发事件应对问责制并将之作为法律追责的前置程序,不仅能弥补这一缺憾,而且有利于应急管理体制的完善。转变问责观念的直接动因是突发事件应对的现实困境。“问责”的核心内涵在于问责主体对责任主体履职过程的监督、过问,以及责任主体对监督、过问的回应,仅将问责制理解为责任追究制不可避免会带来诸多问题,突发事件事后问责不利于突发事件的整体应对,也难以保证应对过程责任的层层落实。构建应对问责制主要目的在于加强应急管理和落实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的责任,因而应对问责应遵循三大原则;应对问责的法律关系是应对问责制的核心内容,它与应对问责制的问责主体、问责对象、问责客体、问责情形和方式等概念密切相连,主要表现为性质不同的三类问责主体与四类问责对象之间的五大关系;应对问责程序是以“责任实现”为中心而设计的,应遵循“闭合原则”和“效率原则”,但实践中程序模式的选择,应以非正式简易程序为原则,正式的普通程序为例外。第五章是关于突发事件应对问责法制化研究。在现有的有关突发事件应对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来构建突发事件应对制是本章研究的出发点。因此,本章详细分析了《突发事件应对法》相关责任条款,分析其中的不足并给出相关的修改建议。在此基础上,并结合上一章的内容,试拟了《突发事件应对问责暂行办法》。第六章是有关突发事件安全监管问责的整体考察。我国有关突发事件的安全监管的最大问题是监管主体过于复杂。因此本章主要考察了安全监管的机构及监管体制,并对突发事件安全监管的事前问责给予了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论证。第七章是有关事故灾难的安全监管问责研究。突发事件问责案例表明,突发事件频繁发生,除有关企业不落实主体责任的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安全监管责任没有落实。这是构建安全监管问责制度的直接动因。实施安全监管问责不仅有重要政治意义,也是现实的需要。安全监管体制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监管事项众多、监管主体多元、监管职责交叉重叠上。安全监管体制直接关系到监管问责的主体、对象和客体。基于突发事件防范的重要性,安全监管问责应当考虑事前问责的必要和可能,借助“责任链”假说,可对此予以成功论证。安全监管责任的规定分散于不同层级的各类法规当中,它关系到安全监管问责情形的拟定和具体制度设计。基于防范同类事件发生的目的,拟定安全监管问责情形必须考虑以前的相关问责案例。“多头监管”是目前我国安全监管中的最大问题,解决此问题可构建“一头督查、多头分管”问责主体制度。
二、强化秘书部门的督查作用 搞好政府机关的廉政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强化秘书部门的督查作用 搞好政府机关的廉政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行政监督视角下政府办公厅(室)角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一章 政府办公厅(室)概说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国务院办公厅的主要职责 |
第三节 国务院办公厅的内设机构 |
第四节 地方政府办公厅(室) |
小结 |
第二章 政府办公厅(室)的行政监督主体角色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政府办公厅(室)监督权的来源 |
第三节 政府办公厅(室)监督权的内容 |
第四节 政府办公厅(室)开展监督时的困境 |
小结 |
第三章 政府办公厅(室)的行政监督客体角色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不同主体对政府办公厅(室)的监督 |
第三节 对政府办公厅(室)的监督有何不足 |
第四节 如何加强对政府办公厅(室)的监督 |
小结 |
第四章 对政府办公厅(室)行政监督职责的建议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作为主体的职责 |
第三节 作为客体的职责 |
小结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后记 |
(3)中国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研究 ——基于组织文化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界定 |
一、研究对象界定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第二节 研究背景与目的、价值及方法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价值 |
四、研究方法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基层公务员考核已有文献研究统计分析 |
二、我国公务员考核的作用与成效 |
三、我国公务员考核管理存在问题的研究 |
四、我国公务员考核管理问题存在原因的研究 |
五、改进公务员考核管理的建议及其问题 |
六、古今中外公务员考核管理的启示与借鉴 |
第四节 理论基础:组织文化相关理论 |
一、文化与组织文化的概念 |
二、沙因的组织文化理论 |
三、霍夫斯泰德的组织文化理论 |
四、应用理论的适用性与可行性 |
五、本研究的理论分析与内容框架 |
第二章 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个案 |
第一节 X市政务服务中心的考核管理 |
一、X市政务中心相关情况介绍 |
二、X市政务中心的考核管理 |
三、X市政务中心考核过程诸要素 |
四、X市政务中心考核制度执行中遇到的问题 |
第二节 X市N局的考核管理 |
一、X市N局相关情况介绍 |
二、X市N局的平时考核与年终考核 |
三、X市N局的晋升考核 |
四、X市的其他考核 |
第三节 基层公务员考核中的问责 |
一、四类问责的案例 |
二、对不负责任现象的态度的调查 |
本章小结: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中的矛盾性 |
第三章 基层公务员考核制度的现实效果 |
第一节 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实践存在的问题 |
一、基层公务员考核存在的突出问题 |
二、基层公务员考核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
三、基层公务员考核规定与考核实践的差距 |
第二节 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的启示 |
一、考核制度的持续改进至关重要 |
二、考核奖惩与问责的得当公正至关重要 |
三、行政审批局的模式需辩证全面看待 |
四、人事绩效考核管理需审慎引入第三方评估 |
五、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的其他启示 |
本章小结:基层公务员考核制度整体设计的思考 |
第四章 公私比较:信念与价值观对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的影响 |
第一节 对新公共管理考核管理理念的认知与接受 |
一、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观念与理论的来源 |
二、如何看待新公共管理理论及其绩效考核工具 |
三、新公共管理与新公共服务理念的差异与联系 |
四、中国对新公共管理理论及其考核工具的接受与认知偏差 |
第二节 公私部门考核管理价值理念追求的差异 |
一、强调竞争与协作协同的差异 |
二、顾客导向与公共治理导向的差异 |
三、效率、成本、收益与多重价值目标的差异 |
四、绩效结果导向与公共事务的被动性、延续性的差异 |
五、领导者及奖惩激励的权限、结果差异 |
小结:绩效考核问题存在有其必然性 |
第三节 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原则要求与具体操作间的偏差 |
一、考核要素的客观公正与有效合理问题 |
二、考核实施中的公平与合理问题 |
三、业绩评比的可测量性与可比性问题 |
四、考核中的形式主义问题 |
五、小结:应对基层公务员考核的“表现主义” |
第四节 公私部门组织文化的本质差异:公共性及其体现 |
一、公务员任务职责的多样性与公共责任问责之难 |
二、公务员社会角色与自我形象的公共性 |
三、公共部门内部人际关系的公共性 |
四、公务员管理经验与领导艺术的必要性 |
五、公私部门组织文化差异的根源 |
本章小结:新公共管理理念与公共部门价值追寻的貌合神离 |
第五章 中西比较:共享文化假设对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的影响 |
第一节 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问题存在的国家文化阐释 |
一、集体主义倾向与考核的竞争评比 |
二、特殊主义的中和与考核的客观公正 |
三、长期导向与人际关系的克制隐忍 |
四、高权力距离倾向与领导的重要作用 |
五、不确定性规避维度与考核结果的测评 |
六、小结 |
第二节 新公共管理理论传播与接受的变异 |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适用的“美国情境” |
二、管理者与理论家自带的文化特性 |
三、理论在中国接受的文化土壤 |
四、变异: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的实际效果 |
第三节 问题根源:考核指导理念与国家文化的不匹配 |
一、中西方国家文化的比较 |
二、中西方国家文化差异的根源 |
三、中国国家文化的特质:集体主义文化 |
本章小结:共享潜在基本假设对于民族认知模式的塑造 |
第六章 建设适应中国公务员考核管理的组织文化 |
第一节 优化公务员考核管理制度的总体设计 |
一、客观辩证认识考核的作用与功能 |
二、整体全面认识考核的宗旨与价值 |
三、科学规范考核分类 |
四、系统设计考核指标各要素 |
第二节 深化对人性向善管理假设与理念的认知 |
一、人性的复杂与变化 |
二、人性层次与比例的差异和人性假设 |
三、应有的管理潜在假设:人性可变与人性向善 |
四、人性假设与灰度管理 |
第三节 树立以人为本的公务员管理的价值与观念 |
一、现代管理要求以人为本的赋能型组织 |
二、组织成员期待以人为本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
三、基层公务员权益维护需要以人为本的组织的强力支持 |
四、以人为本的管理需要制度的精细化与人性化 |
第四节 提高公务员对考核管理的知情、参与和自我管理 |
一、职工主动建言及其实效 |
二、适度适时授权职工参与 |
三、自我管理与自我效能感 |
四、基层公务员的需求特性与考核激励效果的有限性 |
第五节 借助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政府组织文化建设 |
一、客观认识传统文化与基层公务员考核的关系 |
二、行政组织文化的特征与重要作用 |
三、传统优秀文化的契合传承与转化应用 |
本章小结:提升考核管理有效性需要以人为本的组织文化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公务员考核实效取决于诸多因素的合力 |
第二节 组织文化对公务员考核实效的双重影响 |
一、基层公务员考核问题存在的原因 |
二、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问题的组织文化阐释 |
三、理论的传播——接受与阐释——变异 |
四、结论 |
五、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三节 未来中国公务员考核管理 |
一、未来我国行政管理的发展趋势 |
二、未来公务员个体职业发展的需求 |
三、中国公共行政组织文化发展的趋势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4)基层党政机关文秘工作研究 ——以山西省Z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章 文秘工作的重要性及其新特点 |
1.1 文秘工作的重要性 |
1.1.1 从历史维度来看文秘工作的重要性 |
1.1.2 从空间广度来看文秘工作的重要性 |
1.2 新时期文秘工作的新特点 |
第二章 Z县党政机关文秘工作的运行现状、做法及成效 |
2.1 Z县党政机关文秘工作基本情况介绍 |
2.1.1 县直部门文秘工作运行现状 |
2.1.2 乡镇党委政府机关文秘工作运行现状 |
2.2 Z县党政机关文秘工作的经验做法及成效 |
第三章 Z县党政机关文秘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剖析 |
3.1 Z县党政机关文秘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
3.1.1 人员使用问题 |
3.1.2 工作效能问题 |
3.1.3 运转机制问题 |
3.2 Z县党政机关文秘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
3.2.1 外部影响因素 |
3.2.2 内部作用因素 |
第四章 优化基层党政机关文秘工作的对策 |
4.1 树立良好用人导向 |
4.1.1 树立“让实干者有更多获得”导向 |
4.1.2 树立“让能干者有更大舞台”导向 |
4.1.3 树立“让想干者有更好机会”导向 |
4.2 构建科学管理机制 |
4.2.1 完善沟通机制 |
4.2.2 健全考核机制 |
4.2.3 强化激励机制 |
4.3 探索有效工作方法 |
4.3.1 推行序时进度跟踪法 |
4.3.2 试验质量成效评测法 |
4.3.3 深化一线调研体验法 |
4.4 强化实用业务培训 |
4.4.1 适当“走出去”,开阔大视野 |
4.4.2 努力“请进来”,引入新思维 |
4.4.3 做好“传帮带”,汲取好经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5)A海事局海事行政执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相关文献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行政执法 |
2.1.2 海事行政执法 |
2.2 理论基础 |
2.2.1 依法行政理论 |
2.2.2 系统优化原理 |
2.2.3 扁平化组织理论 |
3 A海事局海事行政执法现状 |
3.1 A海事局海事行政执法的基本情况 |
3.1.1 机构设置和辖区现状 |
3.1.2 A海事局行政执法现行举措 |
3.2 A海事局海事行政执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
3.2.1 海事执法依据建设滞后 |
3.2.2 执法行为不规范 |
3.2.3 内部管理存在漏洞 |
3.2.4 外部执法环境复杂 |
3.3 A海事局海事行政执法问题原因分析 |
3.3.1 海事法律法规不完善 |
3.3.2 海事执法队伍配置不足 |
3.3.3 海事机构设置及管理机制滞后 |
3.3.4 辅助执法系统建设不足 |
4 国内其他海事局行政执法经验借鉴 |
4.1 国内其他海事局行政执法概况 |
4.1.1 山东海事局行政执法举措 |
4.1.2 天津海事局行政执法举措 |
4.1.3 上海海事局行政执法举措 |
4.2 提升海事行政执法效率经验启示 |
4.2.1 思想政治和文化建设是基础 |
4.2.2 科技信息和现代化设备投入是助力 |
4.2.3 多元化执法人员素质培养是支撑 |
5 提高A海事局海事行政执法的对策建议 |
5.1 加强海事行政执法的法律法规建设 |
5.1.1 推进完备的法规文件体系建设 |
5.1.2 加强便民的执法服务体系建设 |
5.1.3 构建严密的执法监督体系 |
5.1.4 构建坚强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
5.2 推进海事行政执法机构改革 |
5.2.1 推动基层执法机构改革创新 |
5.2.2 规范内外部运行机制 |
5.2.3 强化监督考核管理机制 |
5.3 加强海事思想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 |
5.3.1 加强海事执法人员思想政治建设 |
5.3.2 推进廉政作风建设 |
5.3.3 促进海事文化建设 |
5.4 加强海事行政执法队伍建设 |
5.4.1 加强人员流动性建设 |
5.4.2 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利用 |
5.4.3 落实激励机制 |
5.5 加强科技信息和海事行政执法设备的投入 |
5.5.1 提高科技战力促进资源共享 |
5.5.2 更新执法设备加大执法投入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基层执法机构“执法任务及执法力量”基础情况调研表 |
致谢 |
(6)新时代N省党委督查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 |
2.1 党委督查工作的内涵解析与发展历程 |
2.2 新时代党委督查工作的理论框架及面临形势 |
2.2.1 党委督查工作与有关公共管理理论的联系 |
2.2.2 新时代党中央对于督查工作的重要论述 |
2.2.3 新时代党委督查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
2.3 新时代党委督查工作的主要特点和作用 |
2.3.1 党委督查工作的主要特点 |
2.3.2 党委督查工作的主要作用 |
2.4 党委督查工作的主要职能任务 |
2.4.1 贯彻落实好党委重要会议精神 |
2.4.2 贯彻落实党内法规和文件精神 |
2.4.3 贯彻落实好领导同志批示指示 |
2.4.4 贯彻落实好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
2.4.5 督查调研好重点难点热点问题 |
2.5 党委督查工作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方法 |
2.5.1 党委督查工作的基本原则 |
2.5.2 党委督查工作的主要方法 |
第3章 N省党委督查工作的现状审视 |
3.1 N省党委督查工作发展的整体状况 |
3.1.1 督查地位稳步提高 |
3.1.2 督查领域不断拓展 |
3.1.3 督查机制日益完善 |
3.1.4 督查方式不断创新 |
3.1.5 督查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
3.2 N省党委督查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
3.2.1 督查机构不强 |
3.2.2 督查事项多头重复 |
3.2.3 督查制度和方式不健全 |
3.2.4 督查效果有待提升 |
3.2.5 督查活动滞后 |
3.3 N省党委督查工作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
3.3.1 对督查工作的重视不够 |
3.3.2 督查统筹不力 |
3.3.3 督查成果运用不足 |
3.3.4 督查队伍素质和工作保障有待加强 |
第4章 新时代推进N省党委督查工作创新的对策建议 |
4.1 其他省份抓督查工作的典型做法和经验 |
4.1.1 强化组织领导 |
4.1.2 强化工作责任制 |
4.1.3 强化正向激励 |
4.1.4 创新督查考评 |
4.1.5 发挥智库作用 |
4.2 加强机构队伍建设,提升督查地位 |
4.2.1 强化督查机构权威 |
4.2.2 配强督查队伍力量 |
4.3 建立健全责任体系,汇聚督查合力 |
4.3.1 党委要牢牢抓住督查主动权 |
4.3.2 党委办公厅(室)要牵头抓总 |
4.4 优化规范督查活动,丰富督查手段 |
4.4.1 加强督查计划统筹 |
4.4.2 健全督查制度机制 |
4.4.3 创新督查方式方法 |
4.5 强化督查成果运用,发挥“利剑”作用 |
4.5.1 强化督促整改 |
4.5.2 强化考核问责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A市X区委办公室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 选题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 国外办公室管理理论发展与现状 |
(二) 国内办公室管理研究的现状与实践 |
三、研究方法 |
(一) 调查分析法 |
(二) 文献分析法 |
(三) 规范研究法 |
四、创新点 |
第二章 办公室管理概述 |
一、办公室的相关概念 |
(一) 办公室的含义与性质 |
(二) 办公室的分类 |
(三) 办公室的功能与地位 |
(四) 办公室的职能 |
二、办公室管理的相关内容 |
(一) 办公室管理的内容 |
(二) 办公室管理的范围 |
(三) 办公室管理的理论基础 |
三、党委办公室主要工作特点 |
(一) 高度的政治性 |
(二) 地位的从属性 |
(三) 性质的辅助性 |
(四) 任务的综合性 |
第三章 A市X区委办公室主要工作职能及其履行效果 |
一、A市X区委办公室的基本情况 |
(一) 办公室人员编制情况 |
(二) 办公室主要工作内容 |
(三) 办公室工作流程 |
二、A市X区委办公室主要工作职能 |
(一) 参谋助手职能 |
(二) 综合协调职能 |
(三) 督办检查职能 |
(四) 后勤保障职能 |
三、A市X区委办公室工作职能的履行效果 |
(一) 以文辅助水平进一步提升 |
(二) 综合协调服务水平有所提升 |
(三) 干部队伍素质有所增强 |
第四章 A市X区委办公室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A市X区委办公室管理存在的问题 |
(一) 辅助决策能力不够 |
(二) 信息督查工作履职不到位 |
(三) 工作质量和效率偏低 |
(四) 人员综合素质欠缺 |
二、A市X区委办公室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 领导干部内部管理意识淡化 |
(二) 制度保障不够健全 |
(三) 岗位职责不明确 |
(四) 干部培养锻炼缺失 |
第五章 加强区委办公室管理的对策建议 |
一、推行“精细化”管理,增强区委办公室的执行力和操作力 |
(一) 注重细节,打造区委办公室“精品工程” |
(二) 当好参谋助手,提高辅助决策水平 |
(三) 完善管理机制,精心组织实施 |
(四) 明确岗位职责,细化工作目标 |
二、推行“高效化”管理,增强区委办公室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 |
(一) 工作要注重高效率 |
(二) 方式方法要灵活创新 |
(三) 人员要实现高素质 |
三、推行“人性化”管理,增强区委办公室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
(一) 搭建平台培养人 |
(二) 优化机制使用人 |
(三) 量化考核评价人 |
第六章 结论 |
一、本文的研究结果 |
二、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秘书服务三定律(论文提纲范文)
一、辅助上司领导律领导者掌握权柄, 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利 |
二、配合部门履责律 |
三、适应群众民志律 |
(9)关于我国行政督查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行政督查的内涵 |
一、 行政督查相关概念比较分析 |
(一) 行政监督与行政督查 |
(二) 行政监察与行政督查 |
(三) 行政问责与行政督查 |
(四) 行政督查的内涵 |
二、 督查制度的历史沿革及启示 |
(一) 古代封建社会的督查制度 |
(二) 西方国家的行政督查体制 |
(三) 我国当代多角度下的行政督查 |
三、 多维度视角阐述我国行政督查的实施 |
(一) 法治政府中的行政督查 |
(二) 责任政府中的行政督查 |
(三) 行政督查的目标——提高政府执行力 |
(四) 发展行政督查的现实意义 |
第二章 我国行政督查的典型案例分析 |
一、 行政督查的典型案例分析 |
(一) 青岛市政务督查 |
(二) 上海市网络督查 |
二、 我国行政督查存在问题分析 |
(一) 督查机构及人员 |
(二) 工作职能及方式 |
(三) 督查的反馈机制 |
第三章 推进我国行政督查改革的指导思想与建议 |
一、 推进我国行政督查改革的指导思想 |
(一) 以建立高效型政府为思路 |
(二) 以建立服务型政府为思路 |
二、 推进我国行政督查改革的建议 |
(一) 完善行政督查的立法保障 |
(二) 完善机构设置改革 |
(三) 提高督查人员素质 |
(四) 加强电子政务督查的建设 |
(五) 构建“大督查”网络系统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突发事件问责研究 ——基于突发事件防范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问题提出 |
二、本文拟题及关键概念的界定 |
三、研究意义和前提 |
四、研究方法和目标 |
五、整体研究思路和框架 |
六、本文创新点及其应用价值 |
第一部分 问责的历史、规范和概念 |
第一章 问责的历史和规范 |
一、“问责”简史 |
(一) 实践史 |
(二) 制度史 |
(三) 观念史 |
二、地方问责规范的实证调查分析 |
(一) 引言 |
(二) 地方问责法规文本量化解读与简要分析 |
第二章 ACCOUNTABILITY:概念及理论趋向 |
一、概念 |
(一) 从ACCOUNTABILITY 到问责 |
(二) 作为“问责”的ACCOUNTABILITY |
二、问责理论新趋向 |
(一) 问责的民主宪政理论基础 |
(二) 问责理论的新走向 |
第二部分 突发事件应对问责 |
第三章 “问责”观念的重新阐释 |
一、“问责”并不等于“事后责任追究” |
二、“问责”重在对责任的“过问” |
三、“问责”重在对“过问”的回应 |
四、“问责”应该是一种侧重“预防”的管理机制 |
第四章 突发事件应对问责 |
一、当前我国突发事件问责的特点、现状和问题 |
(一) 突发事件问责的特点 |
(二) 突发事件问责的现状 |
(三) 突发事件问责存在的问题 |
二、构建全方位突发事件应对问责体系 |
(一) 突发事件应对问责目的和原则 |
(二) 突发事件应对问责法律关系 |
(三) 突发事件应对问责程序 |
第五章 突发事件应对问责法制化 |
一、完善《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责任条款 |
(一) 《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责任体系考察 |
(二) 完善《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责任体系的问题与建议 |
二、构建突发事件应对问责制度 |
第三部分 突发事件安全监管问责 |
第六章 突发事件安全监管问责概述 |
一、安全监管问责的政治意义与现实基础 |
(一) 政治意义 |
(二) 现实基础 |
二、监管机构和体制 |
(一) 安全生产类 |
(二) 公共卫生类 |
(三) 自然灾害类 |
(四) 社会安全类 |
三、“责任链”假说与监管责任 |
(一) 责任倒查机制与“责任链”假说 |
(二) 监管责任事前问责的必要和可行 |
第七章 事故灾难的安全监管问责 |
一、典型问责案例调查分析 |
(一) 典型问责案例基本情况 |
(二) 影响问责的有关因素分析 |
(三) 安全监管责任单位及问责原因分析 |
二、相关法规对安全监管责任的规定 |
(一) 一般规定 |
(二) 特别规定:针对不同事项 |
(三) 特别规定:针对不同领域 |
三、事故灾难安全监管问责情形拟定及主要制度设计 |
(一) 监管问责情形拟定 |
(二) 安全监管问责的制度设计 |
结语 |
一、有关问题的说明 |
二、有待解决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地方政府发布的综合性问责法规目录 |
附录二:突发事件问责案例表 |
后记 |
四、强化秘书部门的督查作用 搞好政府机关的廉政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行政监督视角下政府办公厅(室)角色研究[D]. 杨墨. 暨南大学, 2020(04)
- [2]七十年来党的秘书工作发展历程概览[J]. 刘鲁. 秘书工作, 2019(09)
- [3]中国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研究 ——基于组织文化视角[D]. 肖新平.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4]基层党政机关文秘工作研究 ——以山西省Z县为例[D]. 李栋. 山西大学, 2019(01)
- [5]A海事局海事行政执法研究[D]. 杜秋磊.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2)
- [6]新时代N省党委督查工作研究[D]. 曾璋. 湖南大学, 2018(06)
- [7]A市X区委办公室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汤思扬. 东北大学, 2017(06)
- [8]秘书服务三定律[J]. 张庆儒. 办公室业务, 2012(S1)
- [9]关于我国行政督查问题的研究[D]. 徐艳萍. 中国海洋大学, 2012(04)
- [10]突发事件问责研究 ——基于突发事件防范的视角[D]. 周慧. 中国政法大学, 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