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产二价转基因抗虫棉双康8号

超高产二价转基因抗虫棉双康8号

一、超高产双价转基因抗虫棉双抗8号(论文文献综述)

齐苗[1](2015)在《转基因抗虫杂交棉皖杂344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棉花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和纤维作物,发展棉花生产关系国计民生。转基因抗虫棉能大幅度降低农药施用量,可以有效降低棉农的劳动强度,节约劳动力,减少人畜中毒事件的发生;转基因抗虫棉的使用对促进棉花生产发展、优化棉花生产结果、棉农增收等具有明显的积极影响,综合效益显着。本文概述了转基因抗虫杂交棉皖杂344及其亲本的选育过程,并根据皖杂344的生长发育特性开展了密度试验、整枝试验、施肥试验和化学调控试验,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皖杂344的选育。围绕育种目标,选育出产量高、抗病性好、抗虫性强、品质优良、适应性广等优点的棉花新品种皖杂344。皖杂344植株塔型,较松散,茎秆无茸毛,叶片中等大小,铃卵圆形,有铃尖;平均生育期131天,株高119cm,第一果枝节位为6.6,株果枝数19台,单株结铃31个,单铃重5.6克,衣分41.2%,籽指10.5克,霜前花率82.9%;纤维长度30.50毫米,断裂比强度32.96cN/tex,马克隆值4.97;抗枯萎病,耐黄萎病。2、中等肥力条件下,2.1万株/hm2的密度为皖杂344的最佳种植密度;密度越高,皖杂344的株高、单铃重以及衣分有略微的下降趋势,但是不是很明显;结合后期在不同肥力地块的进行密度试验,表明在高、中、低肥力棉田的最佳种植密度分别为1.8万株/hm2、2.1万株/hm2、2.4万株/hm2。3、整枝相对不整枝的棉花植株,株高、果枝台数下降明显;在1.5万株/hm2的密度(低密度)条件下,整枝对皖杂344的籽棉产量、皮棉产量的影响不大;高密度(1.8万株/hm2)条件下,整枝可以明显提高其籽棉、皮棉产量。4、在同等肥力、同等栽培管理措施下,不同施肥水平和方式,对皖杂344的株高、单铃重、衣分的影响不大;在常规施肥的基础上,不同的增肥时间和方式,均能提高皖杂344的单株结铃数、籽棉、皮棉产量。5、化控可以有效降低的皖杂344的株高;化控次数对皖杂344的衣分影响不大;化学调控可以明显提高皖杂344的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其中全程化控(Ⅳ号处理)效果最为明显,籽棉产量、皮棉产量较对照分别增产13.96%、14.79%。

张京飞[2](2014)在《转Bt基因抗虫棉抗虫性研究与新品系筛选》文中认为转Bt基因抗虫棉品种的推广种植,具有显着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选育高抗、优质、高产的转Bt基因抗虫棉新品系是育种工作的重心。本研究以14个转Bt基因抗虫棉品系和对照品种中棉所8号,对各品系的抗虫性、抗病性、产量、品质、种子纯度等方面的表现综合分析,筛选出适宜参加棉花区试的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系,并初步探究转Bt基因抗虫棉抗虫性表现规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经多代选育,田间表型一致的转Bt基因抗虫棉新品系,田间卡那霉素检测其阳性率多数未达到100%,由卡那霉素检测为阳性的植株,用Bt基因PCR检测和Bt胶体金免疫试纸条检测,多数阳性率达到100%,还存在未达到100%的品系;14个转Bt基因抗虫棉的Bt蛋白表达都属于高表达,但不同品系间差异显着,最高表达量是最低表达量的约一倍,Bt蛋白表达量在800ng/g鲜重以上的有5个品系;转Bt基因抗虫棉不同时期其叶中Bt蛋白表达量存在差异,同一时期不同组织中Bt蛋白表达量存在差异,叶中含量高于铃中高于花中;NDP7三个时期叶中Bt蛋白表达量均高于其它品系,NDP14、NDP2等品系三种组织中的Bt蛋白量均较高。2.抗虫棉新品系的抗虫性室内鉴定结果表明,不同品系的抗虫性存在差异,一般Bt蛋白表达量高其抗虫性强,NDP7的Bt蛋白量表达最高,对棉铃虫幼虫的致死率达到了100%。筛选出了NDP7、NDP8等6个抗虫性表现良好的转Bt基因抗虫棉品系。3.使用24对核心引物,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测定14个转Bt基因抗虫棉的种子纯度,结果显示14个转Bt基因抗虫棉育种系为杂交棉,种子纯度均在85%以上。4.抗黄萎病性鉴定结果显示,无高抗品系,有两个抗病品系,多数品系属于耐病类型,NDP8品系属于感病。5.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NDP8、NDP11、NDP6、NDP4四个个品系在产量性状中表现良好。6.各转Bt基因抗虫棉品系的棉花纤维品质进行检测,由结果可知,由表可知,只有NDP6的棉纤维达到了品质优良,各指标均达到了普通优质型标准要求,其它品系综合品质较好,达到了三型标准。7.综合考虑14个转Bt基因抗虫棉在各方面的表现,筛选出NDP2、NDP8、NDP11三个表现优良的新品系。

朱青竹,王维莲,眭书祥,赵丽芬,冯恒文,李增书,张艳丽,王虎,李爱国,赵国忠[3](2012)在《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棉花育种回顾及发展方向》文中研究表明对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棉花育种成就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对育成的有重要影响的棉花品种(系)进行了概述,并针对目前棉花生产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的育种方向。

陈先红[4](2012)在《转基因抗虫、耐除草剂低酚棉近等基因系生理特性与蛋白表达差异及抗虫杂交棉生理与产量性状的遗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虫害和草害是制约棉花生产的两大重要因素,防治虫害和杂草的用工投入大,而培育抗虫、耐除草剂棉花新品种将有助于进一步简化棉花栽培体系,降低植棉投入,提高棉农收入具有重要意义。低酚棉的诞生使棉花成为“棉、油、粮、饲”四位一体的新型作物,但低酚棉因棉酚和其它萜醛缺乏而易遭虫害。因此,培育转基因抗虫和耐除草剂低酚棉品种对发展低酚棉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转基因抗虫杂交棉因兼具抗虫高产优质等特点得到广泛应用,因此加速选育新的转基因抗虫杂交棉也成为热点。基于棉花生长变化和遗传发育,结合生理生化指标评估外源基因导入对低酚棉品系影响以及为选育潜力亲本和杂交组合提供生育期筛选指标。本研究通过分析比较转Bt基因抗虫低酚棉和转1EPsPS-G6基因低酚棉近等基因系在生育、生理代谢上的差异,以期从形态学、生理学及蛋白表达谱方面探讨外源基因导入对低酚棉农艺与生理性状及蛋白表达谱的影响。另外,利用转基因抗虫棉和常规品种(系)进行双列杂交研究杂种F1优势利用潜力,通过多变量条件分析来评估生理生化性状对皮棉产量贡献,寻找影响皮棉产量的关键生理生化指标,以期为抗虫棉的杂种优势利用和新品种培育提供理论依据及早期筛选指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转Bt基因低酚棉近等基因系生理生化性状与蛋白表达差异以一对低酚棉近等基因系为材料(仅cry1Ac差异),分析比较生育、生理代谢的差异,结果表明,与其受体相比,转Bt低酚品系有较高的株高和有效结铃率,内围铃较多;单株结铃数、单铃重和单株产量较低。与其受体相比,转Bt低酚叶绿素含量和蒸腾速率较低、Chl a/b、初始荧光(Fo)和最大荧光(Fm)较高。转Bt低酚结铃期可溶性蛋白显着高于其受体,但初花期低于其受体;初花期Ca、Mg、Cu、Zn、Mn及Fe,结铃期P和Cu显着高于其受体,但初花期P、K和B,结铃期K.S.Zn及Fe显着低于其受体;结铃期转Bt低酚系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初花结铃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均显着低于其受体。蛋白质组分析在转Bt低酚系与其受体之间检测到20个显着差异蛋白点,其中4个上调蛋白点,分别属于信号转导、能量代谢、防御响应;另有16个下调点,可归结为信号转导和蛋白合成代谢。2.转基因耐除草剂低酚棉近等基因系生理生化性状与蛋白表达差异以一对低酚棉近等基因系为材料(仅EPSPS-G6差异),分析比较光合特性、矿质元素吸收、活性氧代谢及蛋白表达谱差异,结果表明,与其受体相比,转耐除草剂低酚棉转5629结铃期显示高净光合速率和低蒸腾速率,始絮期高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及蒸腾速率;结铃期和始絮期叶绿素a、b及a+b含量显着低于其受体。.EPSPS基因导入改变了元素营养吸收:与其受体相比,转5629N、Mg及K含量较低,P、Ca、Fe、K、Cu、Mn及Zn含量较高。结铃期和始絮期可溶性糖含量、盛花结铃期可溶性蛋白含量显着高于其受体,但盛花期可溶性糖和蕾期可溶性蛋白低于其受体;与其受体相比,转5629盛花始絮期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较高、过氧化物酶(POD)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较低;除盛花期外,其它三个时期转5629MDA含量显着高于其受体;蛋白质表达谱分析结果显示,转5629与其受体之间共检测到11个差异蛋白点,其中7个蛋白点上调、4个下调。转5629显示上调了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RuBisCO)大亚基、CP4EPSPS及ATP合成酶,下调了谷氨酸-1-半醛转氨酶-2,1氨基酸变位酶以及锰稳定蛋白。3.转Bt抗虫棉与常规棉不完全双列杂交生理生化与产量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2010年以6个常规陆地棉品系(P1-6)和3个转基因抗虫棉品系(P7-9)为亲本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配置16个组合,分析测定生理生化、农艺与纤维品质性状,以AD模型和条件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苗蕾期和初花期功能叶Chl a和Chl b含量可以考虑用于F1组合选择,盛花始絮期可用选择亲本:苗蕾、初花期和始絮期功能叶C/N可以用于筛选F1组合,盛花期选择亲本指标:初花盛花始絮期功能叶N含量以显性为主,可以用于选择F1组合;P和K含量四个时期均以显性为主,可以用于选择F1组合;抗氧化酶系(SOD、POD、APX及CAT)及MDA含量可考虑用于选择F1组合。盛花期K含量表现正向极显着超亲优势。选择Chl a、苗蕾初花盛花期C/N和N、初花盛花始絮期K加性效应高的亲本有利于获得皮棉产量高的F1杂交组合。单株总铃数、衣分、麦克隆值及纤维长度主要受加性效应控制,可以通过选择纯系来改良。皮棉产量的加性贡献率主要来自衣分,显性贡献率最大的是单铃重。衣分对比强度、麦克隆值及纤维长度的加性贡献率最高,表明选择衣分高的亲本可以提高后代纤维主要品质。亲本1(P1,31)可以作为常规棉亲本来提高后代皮棉产量和纤维品质,亲本8(P8,B7抗)可以作为转Bt基因亲本来提高后代衣分和皮棉产量。16个杂交组合中,皮棉产量正向达显着或极显着显性效应的组合有8个:H18(P1×P8)、H28(F2×P8),H29(P2×P9),H37(P3×P7),H48(P4×P8)、H59(P5×P9)、H67(P6×P7)及H69(P6×P9)。4.转Bt抗虫棉与常规棉双列杂交生理生化与产量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2011年以4个常规陆地棉品系和5个转基因抗虫棉品系为亲本进行NC Ⅱ设计配置20个组合,遗传分析表明,参试的12个生理生化指标三个时期均以显性效应为主;杂交组合K含量均有显着的平均优势和超亲优势;C/N对皮棉产量在三个时期均有显着的加性贡献率。果枝数、铃数、铃重及皮棉产量主要受加性效应控制,可以通过选择纯系来改良。单株总铃数加性贡献率主要来自外围铃和中下部铃,而显性贡献主要来自于外围铃和中部铃。皮棉产量的加性贡献率主要来自铃数和衣分,显性贡献率主要来茎粗、株高和铃重。衣分对比强度的加性贡献率最大,株高和铃数对麦克隆值的加性贡献率最高,茎粗对纤维长度的加性贡献率最大。P3(慈96-21)可以作为常规棉亲本来提高后代的皮棉产量,P9(黄岗抗)可以作为转Bt基因亲本来提高后代的皮棉产量。20个杂交组合中,皮棉产量正向达显着或极显着显性效应的组合有:H39、H16、H35、H28、H47、H45。5.转Bt基因抗虫杂棉与常规棉正反交生理生化与产量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常规陆地棉品系(慈-ZJ6,P1)和5个转基因抗虫棉品系(外4、B9抗、E29、太抗、黄岗抗)进行正反交,遗传分析表明,Chl a初花始絮期以加性为主,盛花期以显性为主;Chl b初花以显性为主,盛花始絮以加性为主;Ch1a/b三个时期均以加性为主;N初花盛花以加性为主,始絮期以显性为主;P初花始絮期以显性为主,盛花以加性为主;K初花以显性为主,盛花始絮以加性为主;C/N初花始絮以加性为主,盛花以显性为主。抗氧化酶系和MDA三个时期均以加性为主。F1杂交组合参试12个生理生化指标在三个时期均有不同程度显着的平均优势,但没有正向显着的超亲优势。茎粗、外围铃数、上部铃数、单株铃重、衣分、纤维长度、麦克隆值及纤维比强度主要受加性效应控制,可以通过选择纯系来改良。对于亲本而言,铃数加性方差比率主要来自上部和外围铃。对于杂交组合而言,铃数加性方差比率主要来自外围铃及中下部铃。皮棉产量的加性贡献率主要来果枝数、茎粗、上部铃及衣分。衣分对比强度和麦克隆值的加性贡献率最大。常规棉亲本P1具有衣分、单铃重、纤维长度、比强度极显着加性效应,可以用来改良后代的衣分、单铃重、纤维长度、比强度,P5(太抗)可以作为转Bt基因亲本来提高后代的果枝数和单株总铃数,从而获得正向皮棉产量。P4(E29)可以作为转Bt基因亲本来提高后代的单株总铃数和纤维长度,也获得正向皮棉产量。10个杂交组合中,皮棉产量的正向达显着或极显着显性效应的组合有:H13、H15及H41。正反交组合中,H15和H51茎粗、纤维长度有平均优势,H12和H21有株高、内围铃、衣分平均优势,H13和H31有衣分平均优势,H16和H61有单铃重平均优势,说明常规亲本P1和5个抗虫亲本正反交存在极显着差异,其中以常规亲本P1为母本,抗虫亲本为父本的组合明显高于反交组合,说明转基因抗虫棉正交在农艺产量组分纤维品质性状方面存在细胞质遗传。

喻树迅,范术丽[5](2010)在《国产转基因棉花研发及产业化》文中研究说明棉花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涉及1亿棉农的重要经济来源,1900万名纺织及相关行业工人的就业问题等。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棉铃虫危害猖獗,每年给国家造成几十亿甚至上百亿元的经济损失。据统计,1992年棉铃虫特大爆发,棉农为防治棉铃虫喷施农药中毒事件就有10万多例。面对严峻的生产形势,我国转基因抗虫棉的研究在科技部国家"863"计划、国家转基因植物研究专项等项目和农业部、国家发展

蓝家祥,詹先进,陈全求,黄云,张光梅[6](2008)在《湖北省棉花育种发展方向探讨》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分析棉花产需形势,指出大力发展棉花生产的必要性,提出了棉花育种对于促进棉花生产稳定发展的重要性,并对棉花育种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概述,在分析近年来湖北省育成棉花品种情况、育种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基础上,探讨了湖北省棉花育种发展方向。

万建民[7](2007)在《超级稻的分子设计育种》文中研究说明超级稻育种的目标是在水稻矮化育种和杂种优势利用取得突破的基础上,通过理想株型的构建结合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来实现寻求水稻单产、品质、适应性的新突破。作物分子设计育种是通过各种技术的整合与集成,对作物从基因(分子)到整体(系统)不同层次进行设计和操作。将分子设计育种的知识和手段应用于超级稻育种,可以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培育出更多、更好的超级稻品种或杂交组合。因此,对水稻分子设计育种的基本理论和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展望了分子设计育种对提升传统育种效率和培育超级稻新品种的前景,指出了未来超级稻发展的方向。

张志刚,梅正鼎,杨晓萍[8](2006)在《我国转基因Bt抗虫棉的进展分析与生态风险评估》文中指出从源头创新、基因转移技术、新品种选育与推广、专利分析四个方面探讨了我国转基因Bt抗虫棉的重大进展。且从靶标昆虫与非目标昆虫两个方面重点对转基因的生态风险进行了综合评价,并根据国内外的研究趋势,提出了加速我国转基因棉研究的对策。

张丽辉,康惠敏[9](2006)在《向世界一流科研成果冲刺》文中研究指明育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棉花新品种SGK321,成为国际上第一个双价转基因抗虫棉;育成高产与节水相结合的冬小麦新品种“石家庄8号”,一水可保500公斤,达到同类研究的国际先进水平…… 作为一家在全省同级院所中建院最晚的市级农业科研单位,石家庄市农科院创造了辉煌的?

张炬红[10](2006)在《转Bt基因抗虫棉对棉蚜的生态风险评价》文中指出本论文以在生产上大规模商业化种植的国产Bt抗虫棉GK系列中的GK12为材料,从棉蚜的生长发育、繁殖和生命表参数等基本生物学指标着手,并从棉蚜体内Bt蛋白含量测定、解毒酶和消化酶活性以及Bt棉上的棉蚜抗药性变化等方面,对转Bt基因棉GK12对非目标害虫—棉蚜的影响进行了系统评价,尤其着重分析了转Bt基因棉对棉蚜的长期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 通过室内棉蚜种群生命表的建立,研究转基因棉对棉蚜基本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亲本常规棉对照相比,转Bt基因抗虫棉GK12和转Bt+CpTI双价抗虫棉SGK321对棉蚜死亡率、生长发育和生命表参数无显着影响。在SGK321上取食1代的棉蚜以及在GK12上连续取食37代和1代的棉蚜,其1~4龄发育历期和死亡率、成虫体重和寿命、成虫产若蚜历期和数量以及生命表参数包括种群增长指数、内禀增长率、种群加倍时间、净增殖率、周限增长率、平均发育历期与取食相应亲本常规棉的棉蚜之间无显着差异,表明转基因棉GK12和SGK321对棉蚜无明显的直接毒杀作用,且对棉蚜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无显着影响。在GK12上即使经过37代的长期作用,Bt棉对棉蚜的基本生物学特性也无显着影响。用含有Cry1Ac原毒素蛋白的人工饲料饲养,对棉蚜的生长发育也无显着影响。 2 通过酶标仪动力学法或终点法测定在Bt棉GK12上取食不同世代棉蚜的解毒酶和乙酰胆碱酶活力,结果表明:与取食泗棉3号的棉蚜相比,在GKl2上连续取食1代和2l代的棉蚜,其酯酶、羧酸酯酶和乙酰胆碱酯酶的活力和比活力均无显着变化,同时在GK12上取食1代和21代的棉蚜之间也无显着差异,而且上述三种酶的酶活力频率分布在抗虫棉和常规棉之间相似,差异不大,表明在20代以内Bt棉对棉蚜的解毒酶系无显着影响。在GK12上连续取食不同世代的棉蚜酯酶和乙酰胆碱酯酶的Vmax和Km与取食亲本泗棉3号的棉蚜无显着差异,表明两种酶的生物化学性质和底物亲和力未受转Bt基因棉的影响。 3 通过用酶标仪测定取食Bt棉GK12不同世代棉蚜消化酶活力,结果表明:与在泗棉3号上取食的棉蚜相比,在GK12上连续取食1代、2代、3代和60代以上,对棉蚜的蛋白酶、淀粉酶、蔗糖酶和海藻糖酶活力无显着影响;而且,上述4种消化酶的活力在GK12上连续取食不同世代的棉蚜之间也无显着差异,可见,即使经过60代,取食转Bt基因棉对棉蚜消化酶无显着影响。 4 室内测定取食转Bt基因棉的棉蚜对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取食转Bt基因棉对棉蚜的杀虫剂敏感性无显着影响。与取食泗棉3号的棉蚜相比,吡虫啉、灭多威、辛硫磷、溴氰菊酯对在Bt棉GK12上连续取食1~3代和60代以上棉蚜的LC50、LC90和毒力回归曲线的斜率b值均无显着影响,可见,即使在Bt棉上连续取食60代以上,棉蚜对吡虫啉、灭多威、辛硫磷、溴氰菊酯的敏感性也未发生变化。4种杀虫剂中,吡虫啉对棉蚜的抗性最强,灭多威次之,辛硫磷较弱,溴氰菊酯最弱。 5 ELISA检测结果表明:在单价和双价抗虫棉的叶片和花粉内Bt蛋白浓度较高,且双价抗虫棉高于单价抗虫棉。在GK12叶片内Bt蛋白含量随棉花的生长发育发生变化,其中4子叶期叶片Bt含量最高,2真叶期次之,铃期叶片Bt含量最低。在部分韧皮部汁液和花蜜内可检测到微量的

二、超高产双价转基因抗虫棉双抗8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超高产双价转基因抗虫棉双抗8号(论文提纲范文)

(1)转基因抗虫杂交棉皖杂344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安徽省棉花品种的更新换代
    1.2 棉花产量相关研究进展
    1.3 棉花品质相关研究进展
    1.4 棉花抗性相关研究进展
        1.4.1 棉花的抗旱性研究进展
        1.4.2 棉花耐涝性研究进展
        1.4.3 棉花抗虫研究进展
        1.4.4 棉花抗病性研究进展
第二章 转基因抗虫棉皖杂344的选育
    2.1 育种目标
    2.2 皖杂344育种方案
        2.2.1 育种方法
        2.2.2 皖杂344父母本的选育过程及其表现
        2.2.3 皖杂344的选育过程
        2.2.4 2007 年杂交棉新组合的比较试验
        2.2.5 2008 年安徽省棉花品种联合鉴定试验
        2.2.6 2010 年参加了安徽省棉花区域试验
        2.2.7 2011 年参加安徽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B组(第二年)
    2.3 皖杂344品种特征
        2.3.1 生育期
        2.3.2 农艺性状
        2.3.3 经济性状
        2.3.4 纤维品质
        2.3.5 抗性表现
        2.3.6 产量表现
        2.3.7 适宜种植地区
第三章 皖杂344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3.1 皖杂344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3.1.1 试验地点
        3.1.2 材料与方法
        3.1.3 调查内容与方法
        3.1.4 试验结果与分析
    3.2 皖杂344配套栽培技术
        3.2.1 适期播种
        3.2.2 播种密度
        3.2.3 科学、适量施肥
        3.2.4 合理化控
        3.2.5 适时打顶
        3.2.6 病虫害防治
第四章 展望
    4.1 安徽省棉花育种与生产主要构想
    4.2 加大配套栽培技术推广力度
    4.3 加大的我省机采棉的科研与推广
    4.4 增大对棉花科研的投入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2)转Bt基因抗虫棉抗虫性研究与新品系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转 BT 基因棉花的发展
    1.2 转 BT 基因抗虫棉的鉴定方法
        1.2.1 外源 Bt 基因的检测
        1.2.2 转 Bt 基因抗虫棉中 Bt 蛋白的检测
        1.2.3 标记基因的检测
    1.3 转 BT 基因抗虫棉研究现状
    1.4 转 BT 基因抗虫棉的综合评价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材料
        2.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基因组 DNA 的提取方法
        2.2.2 转 Bt 基因抗虫棉纯度检测
        2.2.3 转 Bt 基因抗虫棉的 Bt 蛋白含量检测
        2.2.4 转 Bt 基因抗虫棉抗虫性室内鉴定
        2.2.5 棉花品系的种子纯度检测
        2.2.6 黄萎病抗性鉴定
        2.2.7 田间调查和纤维品质检测
3 结果与分析
    3.1 抗虫棉新品系纯度检测
        3.1.1 转 Bt 基因抗虫棉标记基因的检测
        3.1.2 抗虫棉 PCR 检测结果
        3.1.3 金标 Bt 免疫试纸条检测结果分析
    3.2 不同品系 BT 蛋白的表达差异
    3.3 抗虫棉不同时期和组织 BT 蛋白表达量
        3.3.1 抗虫棉新品系不同时期 Bt 蛋白表达量差异
        3.3.2 抗虫棉新品系不同组织 Bt 蛋白表达量差异
    3.4 转 BT 基因抗虫棉抗虫性室内检测
    3.5 转 BT 基因抗虫棉品系抗虫性的综合评价
    3.6 抗虫棉新品系遗传纯度检测
    3.7 黄萎病抗性鉴定
    3.8 抗虫棉新品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3.9 纤维品质的检测
    3.10 抗虫棉新品系其它性状调查
    3.11 抗虫棉新品系的综合评价和筛选
4 讨论
    4.1 转 BT 基因抗虫棉抗虫株的检测方法
    4.2 转 BT 基因抗虫棉抗虫性鉴定的意义
    4.3 转 BT 基因抗虫棉的 BT 蛋白表达规律
    4.4 棉花品种遗传纯度检测对育种的意义
    4.5 BT 蛋白表达量与产量、品质的关系
    4.6 抗黄萎病品系的筛选
5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3)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棉花育种回顾及发展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 棉花育种回顾
    1.1 育成的主要品种
        1.1.1 高产品种冀棉8号
        1.1.2 远缘杂交棉花品种石远321
        1.1.3 双价转基因抗虫棉品种SGK321
        1.1.4 抗盲蝽象棉花品种晋棉-26
        1.1.5 特早熟转基因抗虫棉品种石早1号
        1.1.6 优质抗病转基因抗虫棉品种石抗126[8]
        1.1.7 高产、优质抗病虫杂交棉花品种石杂101
    1.2 育成的主要参试品系
    1.3 创新的主要种质资源
2 有关棉花育种技术与方法的思考
    2.1 常规育种技术与高新生物技术相结合是培育突破性棉花品种的技术关键
    2.2 上下游单位结合是培育突破性棉花品种的重要技术路线
    2.3 正确的育种目标是培育突破性棉花品种的前提保证
3 今后育种方向
    3.1 超高产棉花品种培育是当今育种的重要方向
    3.2 加强棉花纤维品质的研究
    3.3 加强棉花多抗品种的研究
    3.4 加强棉花专用品种特别是有机生态棉的研究
    3.5 培育适合机械化栽培的早熟棉品种

(4)转基因抗虫、耐除草剂低酚棉近等基因系生理特性与蛋白表达差异及抗虫杂交棉生理与产量性状的遗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转基因低酚棉
        1.1.1 转基因抗虫低酚棉
        1.1.2 转基因抗除草剂低酚棉
    1.2 转基因抗虫有酚棉
        1.2.1 转基因抗虫棉及杂交棉生育特点
        1.2.2 转基因抗虫棉及杂交棉早衰
        1.2.3 转基因抗虫杂交棉杂种优势研究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转Bt基因低酚棉近等基因系生理性状与蛋白表达差异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取样与分析
    2.2 结果与讨论
        2.2.1 Bt基因导入对低酚棉农艺产量纤维性状的影响
        2.2.2 Bt基因导入对低酚棉叶绿素、光合作用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2.2.3 Bt基因导入对低酚棉矿质元素、可溶性糖及蛋白的影响
        2.2.4 Bt基因导入对低酚棉抗氧化酶及MDA含量的影响
        2.2.5 Bt基因导入对蛋白表达的影响
    2.3 小结
第三章 转基因耐除草剂低酚棉近等基因系生理性状与蛋白表达差异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取样与分析
    3.2 结果与讨论
        3.2.1 EPSPS基因导入对低酚棉农艺、产量及纤维品质性状的影响
        3.2.2 EPSPS基因导入对低酚棉叶绿素、光合作用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3.2.3 EPSPS基因导入对低酚棉矿质元素、可溶性糖及蛋白含量的影响
        3.2.4 EPSPS基因导入对低酚棉抗氧化酶及MDA含量的影响
        3.2.5 EPSPS基因导入对蛋白表达的影响
    3.3 小结
第四章 转Bt抗虫棉与常规棉不完全双列杂交生理生化及产量性状的遗传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田间试验设计
        4.1.3 取样与分析
        4.1.4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生理生化和经济性状的平均表现
        4.2.2 遗传分析及聚类分析
        4.2.3 杂种优势分析
        4.2.4 遗传贡献率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转Bt抗虫棉与常规棉双列杂交生理生化及产量性状的遗传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田间试验设计
        5.1.3 取样与分析
        5.1.4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生理生化、农艺和经济性状的平均表现
        5.2.2 遗传分析及聚类分析
        5.2.3 杂种优势分析
        5.2.4 遗传贡献率分析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转Bt基因抗虫棉与常规棉正反交生理生化及产量性状遗传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田间试验设计
        6.1.3 取样分析与数据处理
    6.2 结果与分析
        6.2.1 生理生化、农艺和经济性状的平均表现
        6.2.2 遗传分析及聚类分析
        6.2.3 杂种优势分析
        6.2.4 遗传贡献率分析
    6.3 讨论
    6.4 小结
参考文献

(7)超级稻的分子设计育种(论文提纲范文)

1 超级稻的内涵
2 超级稻分子设计育种的提出
3 水稻分子设计育种相关工作基础研究现状
    3.1 水稻控制重要农艺性状基因的定位和克隆
        3.1.1 产量
        3.1.2 抽穗期
        3.1.3 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
        3.1.4 品质
        3.1.5 抗性
    3.2 分子标记的发展和水稻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3.3 转基因和水稻分子育种
        3.3.1 品质
        3.3.2 抗虫
        3.3.3 抗病
        3.3.4 抗非生物逆境
    3.4 生物信息学的进步促进水稻分子设计育种的发展
        3.4.1 育种模拟工具软件QU-GENE
        3.4.2 QTL定位的计算机软件
        3.4.3 分子标记开发软件
        3.4.4 Rice Genome Research Program
        3.4.5 Gramene Gramene, http://www.gramene.org/, 受美国农业部支持,
        3.4.6 Oryzabase Oryzabase, http://www.shigen.nig.ac.jp/rice/oryzabase/, 网站建于2000年, 主要是收集水稻各方面的资源信息。
        3.4.7 基因芯片和蛋白质组学网站
4 未来超级稻发展的方向
    4.1 品种主要性状协调改良
    4.2 遗传资源的创新 (有利基因的发掘)
        4.2.1 广泛收集国内外优异种质资源, 尤其是野生稻资源
        4.2.2 利用多种技术手段与途径, 创造特异种质
    4.3 学、研、产的和谐合作

(8)我国转基因Bt抗虫棉的进展分析与生态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 源头创新
    1.1 Bt基因的改造与构建
    1.2 基因转移技术的创新
2 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2.1 新品种的涌现
    2.2 丰产性与纤维品质分析
3 产业化分析
    3.1 种植规模不断扩大
    3.2 国产抗虫棉比例提高
    3.3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分析
4 转基因抗虫棉的专利分析
5 转基因Bt抗虫棉的生态风险分析
    5.1 对靶标昆虫的影响
        5.1.1 对靶标昆虫的控制作用
        5.1.2 靶标昆虫产生抗性的必然性及抗性水平
    5.2 对非目标生物的安全性
        5.2.1 非目标次要害虫种群的增长风险
        5.2.2 对天敌及其它非目标生物的影响
        5.2.3 抗虫棉田昆虫群落结构的特征
        5.2.4 转基因棉的基因漂移及杂草化问题
6 转基因抗虫棉的研究趋势
    6.1 由单一抗性向多抗性发展
    6.2 采用特异启动子调控外源抗虫基因在棉株体内的高效表达
    6.3 新基因的分离和使用
    6.4 基因工程育种与常规育种紧密结合

(10)转Bt基因抗虫棉对棉蚜的生态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棉蚜的生活习性和取食危害
        1.1.1 棉蚜的分布及生活习性
        1.1.2 棉蚜的取食危害过程
    1.2 棉花的抗蚜性
        1.2.1 棉花的形态抗蚜性
        1.2.2 棉花的生理生化抗蚜性
    1.3 转基因抗虫棉的研究与应用
        1.3.1 抗虫基因在转基因棉花中的应用
        1.3.2 转 Bt基因抗虫棉的应用
    1.4 转 Bt基因抗虫棉对植物(棉花)和昆虫的影响
        1.4.1 Bt抗虫基因的插入对植物(棉花)的影响
        1.4.2 转 Bt基因抗虫棉上昆虫群落的整体变化
        1.4.3 转 Bt基因抗虫棉对植食性昆虫的影响
    1.5 转 Bt基因植物对蚜虫影响的风险评价研究进展
        1.5.1 转 Bt基因植物对蚜虫的影响(不包括转 Bt基因棉花)
        1.5.2 转 Bt基因抗虫棉对棉蚜影响的研究进展
    1.6 转 Bt基因抗虫棉对棉蚜生态风险评价的重要性
        1.6.1 生态风险评价的重要性
        1.6.2 生态风险评估的技术体系
第二章 转 Bt基因抗虫棉对棉蚜生物学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1.3 数据分析方法
        2.1.4 生物统计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转基因抗虫棉对棉蚜发育和存活的影响
        2.2.2 转基因抗虫棉对成蚜体重的影响
        2.2.3 转基因抗虫棉对棉蚜繁殖的影响
        2.2.4 转基因抗虫棉对棉蚜生命参数的影响
        2.2.5 转基因抗虫棉对棉蚜种群增长指数的影响
        2.2.6 Cry1Ac原毒素蛋白对棉蚜存活和生长发育的影响
    2.3 讨论
第三章 转 Bt基因抗虫棉对棉蚜解毒酶系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植物材料
        3.1.2 棉蚜
        3.1.3 主要药品及配制
        3.1.4 主要仪器
        3.1.5 酶源制备
        3.1.6 酶活力测定
        3.1.7 酶源蛋白含量测定
        3.1.8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转 Bt基因抗虫棉对棉蚜酯酶的影响
        3.2.2 转 Bt基因抗虫棉对棉蚜羧酸酯酶的影响
        3.2.3 转 Bt基因抗虫棉对棉蚜乙酰胆碱酯酶的影响
    3.3 讨论
第四章 转 Bt基因抗虫棉对棉蚜消化酶系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棉花品种及种植
        4.1.2 供试昆虫及采集
        4.1.3 主要试剂及配制
        4.1.4 主要仪器
        4.1.5 酶源制备
        4.1.6 测定方法
        4.1.7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转 Bt基因抗虫棉对棉蚜蛋白酶活力的影响
        4.2.2 转 Bt基因抗虫棉对棉蚜淀粉酶活力的影响
        4.2.3 转 Bt基因抗虫棉对棉蚜海藻糖酶活力的影响
        4.2.4 转 Bt基因抗虫棉对棉蚜蔗糖酶活力的影响
    4.3 讨论
第五章 转 Bt基因棉对棉蚜抗药性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植物材料
        5.1.2 供试昆虫
        5.1.3 供试药剂
        5.1.4 测定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转Bt基因抗虫棉对棉蚜吡虫啉敏感性的影响
        5.2.2 转Bt基因抗虫棉对棉蚜辛硫磷敏感性的影响
        5.2.3 转Bt基因抗虫棉对棉蚜灭多威敏感性的影响
        5.2.4 转Bt基因抗虫棉对棉蚜溴氰菊酯敏感性的影响
    5.3 讨论
第六章 Bt抗虫毒蛋白在棉花-棉蚜-蜜露中的转移与富集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
        6.1.2 材料采集及酶源制备
        6.1.3 主要试剂和仪器
        6.1.4 测定方法
        6.1.5 数据处理
    6.2 结果与分析
        6.2.1 转基因抗虫棉花组织内Bt抗虫蛋白含量测定
        6.2.2 取食转基因抗虫棉的棉蚜体内Bt蛋白含量测定
        6.2.3 棉蚜蜜露内Bt抗虫蛋白含量测定
    6.3 讨论
第七章 结论
    7.1 结论
    7.2 本论文创新之处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棉蚜人工饲料饲养方法
附录2:棉蚜蜜露收集方法
附录3:棉蚜杀虫剂敏感性测定
致谢
作者简历

四、超高产双价转基因抗虫棉双抗8号(论文参考文献)

  • [1]转基因抗虫杂交棉皖杂344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D]. 齐苗. 安徽农业大学, 2015(04)
  • [2]转Bt基因抗虫棉抗虫性研究与新品系筛选[D]. 张京飞. 河北农业大学, 2014(03)
  • [3]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棉花育种回顾及发展方向[J]. 朱青竹,王维莲,眭书祥,赵丽芬,冯恒文,李增书,张艳丽,王虎,李爱国,赵国忠. 河北农业科学, 2012(05)
  • [4]转基因抗虫、耐除草剂低酚棉近等基因系生理特性与蛋白表达差异及抗虫杂交棉生理与产量性状的遗传分析[D]. 陈先红. 浙江大学, 2012(08)
  • [5]国产转基因棉花研发及产业化[J]. 喻树迅,范术丽. 生物产业技术, 2010(03)
  • [6]湖北省棉花育种发展方向探讨[J]. 蓝家祥,詹先进,陈全求,黄云,张光梅. 农业科技通讯, 2008(04)
  • [7]超级稻的分子设计育种[J]. 万建民.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07(05)
  • [8]我国转基因Bt抗虫棉的进展分析与生态风险评估[J]. 张志刚,梅正鼎,杨晓萍. 生物技术通报, 2006(S1)
  • [9]向世界一流科研成果冲刺[N]. 张丽辉,康惠敏. 河北日报, 2006
  • [10]转Bt基因抗虫棉对棉蚜的生态风险评价[D]. 张炬红.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6(10)

标签:;  ;  ;  ;  ;  

超高产二价转基因抗虫棉双康8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