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好生物学野外见习课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论文文献综述)
李雷,曹先圣,毕涛,陈军[1](2021)在《师生共建课程思政在胃肠外科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师生共建课程思政在胃肠外科临床医学专业见习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60名胃肠外科见习生为研究对象。60名同学按实验组和对照组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人。对照组应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带教,试验组应用"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进行带教;比较两组同学的动手实践能力、基础知识和综合素质能力。结果试验组在动手实践能力及基础知识较对照组显着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正确职业目标的树立,职业道德修养的加强,理解患者、学会沟通、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等8个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胃肠外科见习生对师生共建课程思政教学法的认可度较高,相比传统课堂教学,该教学方法培养了见习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明显提高见习生的临床知识和技能水平,见习生对教学的满意度更高。
田雪[2](2021)在《济宁市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社会责任培养现状及策略研究》文中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当代青年能否担当起时代赋予的重任,能否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这与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与社会担当有着密切的关系。《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具体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新课标将社会责任作为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目标之一,说明在生物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培养是非常必要的。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明确社会责任培养目标,有意识地开展社会责任教育,是当前生物学教学需要迫切解决的重要问题。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进行社会责任培养的研究,能够明确当前社会责任培养的水平,发现社会责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策略,为教学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建议,从而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明确社会责任培养目标,有意识地开展社会责任教育。鉴于此,开展了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进行社会责任培养的研究,旨在了解济宁地区社会责任培养现状,提高对社会责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提高社会责任培养的有效性。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内容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收集到的书籍和文献进行阅读、整理、分析,深入把握“社会责任”的内涵,理清相关概念。采用问卷法对济宁地区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社会责任培养的情况进行了调查,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指明方向。运用内容分析法对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进行分析,挖掘其中蕴含社会责任培养的素材,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责任教育。通过对文献的分析发现,结合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和人教版新教材挖掘社会责任教育资源,以及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责任的策略和实践方面,目前的研究还不够详尽,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教师对社会责任内涵的理解不够深刻、对教育资源的挖掘不够充分、采用的方法和途径较单一、教师认为开展社会责任教育面临一定困难;学生对社会责任的认识不足、学生希望教师对其进行社会责任培养来提高自身社会责任意识。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完善评价制度;充分利用课本中的生物科学史、课后习题、实验以及社会热点;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和辩论赛等培养学生社会责任的策略。分析教材中相关资源并基于策略进行了新授课、实验课、课外实践活动的教学案例设计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运用,实践结果说明,这些策略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是行之有效的。通过以上的研究结果表明,生物学教学与社会责任培养有着紧密联系,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培养是可行的并且是有效的。
欧阳琴[3](2021)在《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们国家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那么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程也将落实这一根本任务,体验式教学法作为一种新颖的、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方法也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这也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将其运用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当中是课改的基本要求和需要,更是完成该学科教学任务的重要途径。本研究通过对小学中段道德与法治的内容进行分析,借鉴吸收已有的研究成果当中比较科学的实施步骤,并把这些实施步骤运用于具体的教学实践当中,应用之后总结反思并提出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一些有效的应用建议。本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进行:第一部分,阐述选择本课题的原因、展开此次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并且明确了体验、体验式教学法、道德与法治课的定义,阐明了体验式教学的特点。对国内外有关体验式教学法的文献进行综述,介绍了本文的基本思路以及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论述了体验式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教学特点及其它的价值。第三部分,通过对理论进行研究,进一步探索出体验式教学法的实施步骤,分别是:创设情境,开启体验;融入情境,参与体验;提出问题,巩固体验;检测效果,实践体验。第四部分,在前文的基础上,理论结合实践,尝试通过将体验式教学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结合起来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对单元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进行剖析,以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安全护我成长”中的第三课时“119的警示”为具体案例来检验这种方法的效果,以期为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第五部分,通过对体验式教学法的应用实施之后,阐述了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实效性并进行了一些反思。第六部分,提出了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一些有效的应用建议。对于小学道德与方法课来讲,有很多课都是可以应用体验式教学来上的,但是本研究笔者只选择了小学道德与法治中段的单元模块教学来进行实践和探索,期盼通过本研究,给一线的道德与法治老师提供一些有益的实施途径和方法。
倪梁红,赵志礼,吴靳荣[4](2020)在《药用植物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药用植物学是中药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依托前期课程建设基础,教学团队根据本课程特点,分别在理论课、实验课和野外见习等不同模块,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设计与初步探索,以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充分发挥本课程的育人功能。
邵婷婷[5](2020)在《高中生物学中社会责任培养研究》文中认为《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版)》倡导“核心素养为宗旨”的基本教育理念,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为根本目标,提出了从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社会责任是学生在生物学课程中重要的、终身受益的学习成果,与我国学生核心素养构成中的“责任担当”要素的要求基本一致,应当受到一线生物学教师的广泛重视。通过学生问卷法、教师访谈法和案例分析法等对社会责任教学及其实践进行了初步探讨,其结果如下。1.通过文献阅读,对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详细介绍了核心素养、生物学核心素养、社会责任等基本概念,梳理了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意义,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支撑。2.通过问卷法和访谈法,对某高中的学生和教师进行了调研。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①多数学生具有良好的社会参与意识和较强的责任感;②许多高中生能够发现生产实践中的生物学问题,但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有限,难以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有效结合;③大部分学生具备良好的环保意识,生活中却难做到人人予以实践;④多数学生具有良好的健康生活意识,认同生物学对健康生活的重要意义。访谈教师过程中发现,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①教师学习新教育理念的积极性有待提高;②培训工作不到位,教师开展社会责任教育的方式单一。对此提出以下措施:将核心素养纳入教师职前培训,提升专业素养;组织在职教师培训,实现教师专业发展;丰富评价内容和方式,有效推动落实新理念。综上所述,多数高中生的生物学社会责任意识较强,只有少数学生责任感淡薄,缺乏将意识转化为行为的主动性,忽视了个人力量在促进社会进步方面的重要作用。此外,一线教师需要提升社会责任教育的专业能力,将核心素养理念真正融入教学实践。3.通过研读新课标和新教材,对高中生物学中的社会责任教育资源进行梳理,结合调研过程中呈现的问题和教学策略的选择依据,提出社会责任的培养策略。4.选择课本的部分章节对社会责任的四个维度进行了有针对性地教学设计,进而归纳出教学建议,即“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培养社会责任意识”,“联系实际生活、聚焦社会热点”,“注重科学思维与科学探究能力、凸显学科优势”,“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丰富情感体验”等。通过案例分析法将教学理论应用到实践中,为一线教师的教学提供帮助。5.该项研究的创新点和特色在于将社会责任培养与高中生物学教学有机结合,是落实课程标准的有效尝试。本研究结合2017版课程标准,对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教材中与社会责任培养相关的教育内容进行梳理与总结,具有一定的实效性。
吕芳芳[6](2018)在《民国时期大学女教师教学研究 ——以苏雪林、林巧稚、袁昌英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大学女教师的出现是近代中国高校教学的一大壮举。这些勇于走出闺阁的知识女性,直面封建纲常文化,挣脱数千年的禁锢,在风雨飘摇的时代里仍然屹立不倒。她们不管陈规礼教的限制,远赴异国他乡求学问道;她们不怕舆论的攻击,勇敢踏上社会职场;她们不惧艰难的生存环境,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她们怀着对“真、善、美”的追求与期盼,不断展现自己的教学实力,奠定了女性的高校教学地位,造就了大学讲坛上一抹亮丽的红妆。本文共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包括对研究主题的概述、学术史的回顾、对本研究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的阐明以及研究方法的陈述等方面,属于本研究的基础内容。第二部分从整体上分析了民国时期大学女教师从教的原因。主要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来阐述。首先,中国女子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女教师的产生二者之间紧密联系,而女子教育发展改善了女教师从教的社会舆论氛围,女教师进行教学的必然性得到了肯定;其次,教会大学聘任女性教师的举措,率先展示了女性的教学能力,为中国大学聘请女教师提供了示范作用,验证了女教师从事高校教学的可行性;再次,国内大学男女同校的逐渐普及,女教师成为不可或缺的部分,大学开始需要女教师从事教学工作,验证了女教师从事高校教学的必要性;最后,知识女性主观上强烈的从教意愿也是女教师进行高校教学工作的必要条件之一。第三部分主要进行个案研究。以苏雪林、林巧稚、袁昌英三位大学女教师为例,分别以“真、善、美”为切入点,寻求她们将这三种理念融入教学的蛛丝马迹。苏雪林充满真情实意的教学,林巧稚善心、善行合一的教学,袁昌英追求诗意、美感的教学,形成了她们独特的教学风采。通过对她们教学活动中教学特色的总结和分析,再现她们的教学,进而引发对民国大学女教师群体教学特点的思考。第四部分是对民国大学女教师教学活动的几点反思,包括成就与不足两方面。一方面,大学女教师的教学活动让高校教学焕发新光彩,如教学课程开设覆盖面更加广泛,教学形式愈加丰富多样,大学教学教材编撰众多,形成了具有女性特色的教学风格等。她们展现出的教学实力和教学风采使其立足高校成为现实。另一方面,大学女教师群体发展的时间较短,在教学中仍有不少短板阻碍着她们教.学能力的提高,如协调家庭责任与教学工作的平衡,协调教学与学术研究之间的平衡,把握课堂教学的能力等,这些都是她们从事教学工作需要克服的问题。最后是本文的结语部分。
殷勤,邓少丽[7](2016)在《实验诊断学的教学改革与体会》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实验诊断学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搭起一座桥梁,而教学内容滞后、模式单一、与临床脱节、内容繁琐且学时少、师资不足等现状突出。结合实际教学实践,分别从教学现状、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与创新、存在问题、教师培训等教学工作方面持续改进,能提高实验诊断学的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试验结果的能力,使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周宁之[8](2013)在《近代中国师范教育课程研究》文中认为师范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教师,而教师的质量直接关系全民族的教育水平。因此,师范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师范教育涉及方方面面,而师范教育课程是其中最重要的问题,因为师范教育最终是通过课程来实现的。课程是知识与技能的载体,是道德修养的指南,师范教育通过课程的实施来培养合格的教师。那么,师范教育究竟应该如何设置课程,为什么要设置这些课程,设置的课程如何教授给学生,又如何评判课程教授和学生掌握的程度,这一系列具体的问题对于提高师范教育水平,并进而提高整个基础教育水平,提高国民素质,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中国近代师范教育始于1897年南洋公学师范院的创立;而系统的师范教育课程,则始自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近五十年岁月中,师范教育课程伴随着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以及民主和科学观念的引入,完成了从萌芽到成型的演变过程。其间虽历经波折,但总体上不断发展完善,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培养出大批优秀的教师,为近代中国科学文化发展和民族素质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回顾这段历史,探寻近代师范教育课程发展的特点、规律、经验教训以及对当代师范教育的启示,成为本文立足与研究的焦点。本文以近代中国师范教育课程相关历史文献,包括法律法规、课程标准、师范教材、近代学者教育专着和文章等为研究基础,以现代教育学课程论视角,深入分析、挖掘这些历史资料的教育学内涵和意义,并从课程的五个要素,即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对近代师范教育进行分门别类地分析归纳,最后得出对当代师范教育有益的经验教训和启示。按照这个思路,全文分为八章展开,每章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为引论部分。在阐述本文选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之后,对本文研究的范围和关键词做出了界定。借鉴前人在该论题研究上已取得的成果、经验和存在的不足,设定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章基于师范学制和课程,将近代中国师范教育课程的发展演变历程分为萌芽、初步发展、曲折发展和复兴四个时期,并对各个时期师范教育制度、高等师范和中等师范课程进行了梳理。第三章探讨了近代中国师范教育课程目标的发展和制定流程。师范教育课程的目标,自然以培养教师,满足国家社会师资需求为首要任务。但是否能兼顾到其他方面,则经历了一个从“国家中心”到“兼顾国家社会个人”的演进过程。通过对各时期课程目标制定流程的研究,本文发现并揭示了其中的一些规律,包括制定者的选择从专制走向民主;制定目的同时满足质和量的需求;目标来源和资料收集从“拿来主义”到“审视社会需求”;价值取向从“社会本位”到“兼顾社会知识人”;形式取向偏向于普遍性目标和行为目标;目标的具体要求重视认知领域等发展规律。第四章关注近代中国师范教育课程结构的发展。清末和民国初期的师范教育课程结构都源于甚至直接抄袭日本。随着1922年“壬戌学制”的颁布,师范教育被削弱,课程结构也有了较大的变化。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与师范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课程标准,对课程结构进行了多次调整和完善。在这一发展演变过程中,课程结构具有如下特点,政治性随国家政治思想变化而改变;既依照国家统一的要求,又考虑各地不同的经济和教育水平而留有一定弹性空间;课时总量一直较为繁重;从各类课程的比例关系上看,选修课程从无到有,逐渐完善;公共基础课程一贯被高度重视;教育专业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则在不断的改革和发展中日益完善。第五章对近代中国师范教育课程内容进行了研究。近代师范教育课程内容被高度概括在各个时期的课程标准中,同时更详细地体现在依据课程标准而编写的师范教材中。因此本文不仅分析了各个时期的师范课程标准,还对近代师范教材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而发现近代中国师范教育课程内容与近代中国思想演变有着紧密的联系,深刻体现了不同时期的国家政治思想、爱国主义思潮、思想解放进程和民生主义气息。另一方面,近代师范教材也具有显着的学术特点,包括重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意向世界各国学习,对教师教授和学生学习留有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第六章聚焦于近代师范教育课程实施。萌芽时期的师范教育课程实施侧重学术知识,在随后的发展进程中,逐步开始重视师范专业技能训练,最终在知识与技能并重的前提下将教育专业精神的培养也作为师范课程实施的核心内容之一。而且,从追求快速培养师资力量,到逐渐重视师资质量,最终在数量质量之外还对专业性提出了明确要求。在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近代中国师范教育课程实施具有重视教育实习课程,注重教学法和各学科的协调,教具日益丰富以及重视音体美等素质类课程的特点。第七章探讨了近代中国师范教育课程评价的规律和特点。在近五十年的发展中,师范教育课程评价视角日趋多样化,评价取向兼顾到了效率和过程,具有评价时间延长化,评价内容扩大化和评价形式多样化的特点。可见,近代师范教育课程评价走过了一条由“片面单一”到“丰富多样”的发展之路。第八章,也是本文的最后一章,基于对近代中国师范教育课程演进发展规律和特点的认识,结合我国师范教育课程建设发展现状,以及对当前师范教育课程诸要素现状的评析,提出了近代师范教育在课程目标的制定、课程结构的确定、课程内容的确立、课程实施的促进和课程评价的规范等方面对当今师范教育课程建设的若干启示。
刘义荣[9](2010)在《PBL教学法在传染病临床见习中的应用体会》文中研究说明在传染病学临床见习课上,试行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BL)取得了初步效果,明显增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教与学的互动性得到改善,采集分析临床资料的能力得到加强。同时,PBL在应用过程中也存在着问题,如一部分学生不喜欢PBL教学法,设备和师资不足,课时不能满足PBL要求等,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对策。
陈光升[10](2010)在《高等师范院校《保护生物学》教学方法的探讨》文中指出保护生物学是研究如何保护生物物种及其生存环境,从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科学,目前,许多高校都开设了保护生物学课程。高等师范院校学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将会影响到广大的中小学生。从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讨论课的形式、野外见习、参与宣教活动、科研促进教学以及结合中学新课改内容进行教学等多个方面探讨了高等师范院校《保护生物学》的教学方法,期望能为高等师范院校保护生物学及相关学科的教学提供借鉴。
二、上好生物学野外见习课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好生物学野外见习课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论文提纲范文)
(1)师生共建课程思政在胃肠外科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评价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2)济宁市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社会责任培养现状及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第三节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社会责任培养的优势 |
第四节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社会责任培养的原则 |
第三章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社会责任培养的现状调查 |
第一节 调查设计与实施 |
第二节 教师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第三节 学生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第四节 调查结论 |
第四章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社会责任培养的策略研究 |
第一节 学校管理层面的培养策略 |
第二节 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中社会责任培养的策略 |
第三节 高中生物学实践教学中社会责任培养的策略 |
第五章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社会责任培养的资源分析与案例设计 |
第一节 生物学教学中社会责任培养的资源分析 |
第二节 新授课案例设计与实践 |
第三节 实验课案例设计与实践 |
第四节 实践活动案例设计与实践-以调查《日常生活中糖类摄入量》为例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结论与创新 |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新课程的基本思想是让道德与法治的教育回归生活 |
(二)源于体验式教学是提升德育教育有效性的重要方法 |
(三)源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对学生德育培养的重要作用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一)体验 |
(二)体验式教学法 |
(三)道德与法治课 |
四、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特征及价值 |
一、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特征 |
(一)学生参与的主体性 |
(二)注重学生的亲历性 |
(三)教学情境的生活性 |
(四)课堂活动的反思性 |
二、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价值 |
(一)有助于促进新课程改革目标在小学道法课中的实现 |
(二)有助于增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德育价值的内化 |
(三)有助于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
(四)有助于促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教学技能的提升 |
第二章 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实施 |
一、创设情境,开启体验 |
二、融入情境,参与体验 |
三、提出问题,巩固体验 |
四、检测效果,实践体验 |
第三章 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课例——以“安全护我成长”为例 |
一、“安全护我成长”单元教学简介 |
(一)单元内容分析 |
(二)教学要求 |
(三)教学目标 |
(四)教学重难点 |
(五)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
二、“安全护我成长”体验式教学实施过程 |
(一)创设情境,开启体验阶段 |
(二)融入情境,参与体验阶段 |
(三)提出问题,巩固体验阶段 |
(四)检测效果,实践体验阶段 |
第四章 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应用的效果及反思 |
一、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应用的效果 |
(一)体验式教学法能活跃课堂氛围 |
(二)体验式教学法让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积极性 |
(三)体验式教学法能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 |
(四)体验式教学法能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
二、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应用的反思 |
(一)体验式教学法的深入应用与课时有限的矛盾 |
(二)教师应用体验式教学法时的课堂组织和调控能力有待加强 |
(三)教师应用体验式教学法时多元化多主体的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
第五章 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应用的建议 |
一、打造体验式教学法教、学、研一体的新型教师 |
(一)研读体验式教学法的相关着作 |
(二)促进教师对体验式教学法的的学习和拓展培训 |
(三)加强有关专家对体验式教学法应用的专业指导 |
(四)加强道德与法治课任课教师之间对体验式教学法的交流 |
二、加强教师应用体验式教学法时的课堂组织和调控能力 |
(一)加强教师应用体验式教学法的设计能力 |
(二)加强教师应用体验式教学法的施教能力 |
(三)加强教师应用体验式教学法的调控能力 |
(四)加强教师应用体验式教学法的应变能力 |
三、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需完善多元化多主体的评价体系 |
(一)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需完善学生自我评价体系 |
(二)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需完善学生相互评价体系 |
(三)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需完善教师评价体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应用的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4)药用植物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团队建设 |
2 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路 |
2.1 将思政融入教学目标 |
2.2 将思政融入教学内容 |
2.3 将思政融入教学方法 |
3 课程思政的实践 |
3.1 理论课: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
3.2 实验课:严谨认真,责任担当 |
3.3 野外见习课:保护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
4 课程思政的评价 |
4.1 教师思考 |
4.2 学生反馈 |
5 结语 |
(5)高中生物学中社会责任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1.社会发展的需要 |
2.课程改革的需要 |
3.人类发展的需要 |
(二) 国内外社会责任培养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三) 基本概念的界定 |
1.核心素养 |
2.生物学核心素养 |
3.社会责任 |
(四) 本课题研究内容、方法及意义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3.研究意义 |
二、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社会责任培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一) 学生问卷调查 |
1.调查内容和对象 |
2.问卷的编制 |
3.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
4.小结与反思 |
(二) 教师访谈调查 |
1.访谈内容 |
2.结果分析 |
3.小结与反思 |
三、高中生物学社会责任教育内容与教学策略分析 |
(一) 高中生物学社会责任教育内容分析 |
1.在必修一中渗透社会责任教育 |
2.在必修二中渗透社会责任教育 |
(二) 高中生物学社会责任教学策略分析 |
1.教学策略的选择依据 |
2.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社会责任培养策略 |
四、基于社会责任的高中生物学教学案例分析与实施建议 |
(一) 侧重“社会参与意识”的教学设计 |
1. 《细胞器之间的分工合作》教学设计案例 |
2.《细胞器之间的分工合作》的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
(二) 侧重“生产实践意识”的教学设计 |
1.《光合作用与能量转化》教学设计案例 |
2.《光合作用与能量转化》的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
(三) 侧重“环境保护意识”的活动设计 |
1.“环境保护,从我做起”实践活动设计案例 |
2.“环境保护,从我做起”实践活动设计案例分析 |
(四) 侧重“健康生活意识”的教学设计 |
1.《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教学设计案例 |
2.《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的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
(五) 实施建议 |
五、总结与展望 |
(一) 总结 |
1.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社会责任培养现状 |
2.当前社会责任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措施 |
3.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社会责任培养策略 |
4.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社会责任培养案例分析 |
(二) 本研究的创新点 |
(三) 不足与展望 |
1.存在的不足 |
2.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2: 教师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 |
致谢 |
(6)民国时期大学女教师教学研究 ——以苏雪林、林巧稚、袁昌英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缘起 |
1. 问题提出 |
2. 研究意义 |
(二) 文献综述 |
1. 通过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研究大学女教师教育背景的论着 |
2. 通过对女性职业的研究阐述大学女教师生存状况的论着 |
3. 通过女教师群体研究直接涉及大学女教师的论着 |
4. 有关大学女教师教学活动的论着 |
5. 其他相关材料 |
(三) 概念界定 |
1. 大学 |
2. 大学女教师 |
3. 教学 |
(四) 研究内容 |
(五) 研究方法 |
1. 文献法 |
2. 个案法 |
3. 历史研究法 |
一、民国大学女教师从教的原因 |
(一) 中国女子教育的发展与女教师的产生 |
(二) 教会大学女教师教学的示范作用 |
(三) 大学男女同校需要女教师进行教学 |
(四) 知识女性从教的自我意愿强烈 |
二、苏雪林:倾情执教,真心永驻 |
(一) 走进苏雪林 |
(二) 苏雪林的教学特点 |
1. 认真备课为教学 |
2. 率真为教显初心 |
3. 真心付出爱学生 |
4. 真知源于教学中 |
三、林巧稚:育人不倦,上善若水 |
(一) 走进林巧稚 |
(二) 林巧稚的教学特点 |
1. 教导学生以慈善之心对待病人 |
2. 秉持亲善之心对待学生 |
3. 对待教学精益求精止于至善 |
四、袁昌英:清雅为师,以美为教 |
(一) 走进袁昌英 |
(二) 袁昌英的教学特点 |
1. 教学形象尽显端庄美 |
2. 教学语言展现情感美 |
3. 教学态度蕴含温暖美 |
4. 教学内容富有正气美 |
5. 协调家庭和教学事业达到和谐美 |
五、民国大学女教师教学的几点反思 |
(一) 成就 |
1. 教学课程覆盖面广 |
2. 教学形式更加多样 |
3. 教学教材编撰众多 |
4. 教学风格愈加丰富 |
(二) 不足 |
1. 家庭职责影响教学工作 |
2. 驾驭课堂的能力尚显不足 |
3. 重教学轻学术 |
六、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实验诊断学的教学改革与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传统实验诊断学教学面临的问题 |
1.1 与临床脱节,内容滞后 |
1.2 教学目标不明确、学时少、内容繁琐 |
1.3 师资力量不足、临床科研教学任务重 |
2 本教研室教学内容 |
2.1 教学对象和内容 |
2.2 教学安排及实施 |
3 教学改革 |
3.1 教学改革的思路 |
3.1.1 补充教材建设 |
3.1.2 合理安排理论及见习课教学内容 |
3.1.3 注重双语教学 |
3.2 课堂教学的优化 |
3.2.1 教学内容系统性 |
3.2.2 教学内容实用性 |
3.2.3 教学内容科学性 |
3.2.4 融入素质教育 |
3.2.5 增加技能练习和考核实验室 |
3.2.6 增加案例讨论,增强与临床知识的结合 |
3.2.7 注重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
3.3 改进教学方法 |
3.3.1 教学方式的改革[9] |
3.3.2 理论课与实践课结合 |
3.3.3 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师水平 |
3.3.4 以疾病为中心,注重学科整合 |
3.3.5 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教学 |
3.3.6 建立科学的课程考核体系 |
3.3.7 加强教学学术研究 |
3.4 改革的保障措施 |
4 教学反馈 |
5 青年教师培训 |
5.1 教育理论培训 |
5.2 教育能力培训 |
5.3 授课艺术培训和锻炼 |
5.4 加强教学交流 |
5.5 学位提升 |
5.6 教学规划 |
(8)近代中国师范教育课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
一、研究的源起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二节 论题的界定 |
一、近代 |
二、师范教育 |
三、课程 |
第三节 相关研究述评 |
一、对近代中国师范教育课程的研究 |
二、关于近代中国师范教育课程的历史资料 |
三、关于近代中国师范教育课程研究的思考 |
第四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
二、研究的基本方法 |
第二章 近代中国师范教育课程的发展演变 |
第一节 萌芽时期(1897年~1911年) |
一、播种:国外师范教育课程简介 |
二、萌发:国外师范教育体系效仿 |
三、抽芽:本土师范教育体系成型 |
第二节 初步发展时期(1912年~1922年) |
一、师范教育制度的初步发展 |
二、高等师范教育的初步发展 |
三、中等师范教育的初步发展 |
第三节 曲折发展时期(1922年~1927年) |
一、师范教育制度的调整 |
二、高等师范教育课程的各自为政 |
三、中等师范教育课程的艰难前行 |
第四节 复兴时期(1927年~1949年) |
一、师范教育的独立 |
二、高等师范课程的逐步规范 |
三、中等师范课程的反复调整 |
第三章 从“单一中心”到“多个中心”——近代中国师范教育课程目标演进 |
第一节 课程目标的演变概述 |
一、满足国家师资需求的课程目标 |
二、强调素质培养的课程目标 |
三、培养健全师资的课程目标 |
四、适应战时国防需要的课程目标 |
第二节 课程目标的特点 |
一、制定者的选择:从“专制”走向“民主” |
二、制定目的:满足“质、量”需求 |
三、目标来源和资料收集:从“拿来主义”到审视社会需求 |
四、价值取向:从“社会本位”到“兼顾社会知识人” |
五、形式取向:“普遍性目标”和“行为目标” |
六、具体要求:偏重认知领域 |
第四章 从“拿来主义”到“适合国情”——近代中国师范教育课程结构演进 |
第一节 课程结构的演变概述 |
一、摩仿日本的课程结构 |
二、借鉴美国的课程结构 |
三、逐渐本土化的课程结构 |
第二节 课程结构的特点 |
一、较强的政治性 |
二、地方的自主性 |
三、课程负担繁重 |
四、重视选修课程 |
五、强调公共基础课程 |
六、改革教育专业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 |
第五章 从“单调”到“繁荣”——近代中国师范教育课程内容演进 |
第一节 近代师范教育课程内容发展概述 |
一、提纲挈领式的课程内容 |
二、高度统一的课程内容 |
第二节 近代中国师范教育教材发展概述 |
一、来源众多的师范教材 |
二、编审的初步规范和两强竞争局面的形成 |
三、中等师范教材的缓慢前行和高等师范教材的首次出现 |
四、师范教材的全面发展繁荣 |
第三节 近代中国师范教材的特点 |
一、近代中国师范教材与近代中国思潮 |
二、近代中国师范教材内容的学术特点 |
第六章 从“只重知识”到“知识技能实践结合”——近代中国师范教育课程实施演进 |
第一节 课程实施的各时期概况 |
一、课程实施的核心:从侧重学术到兼及专业精神 |
二、课程实施的目的:从规模到质量 |
第二节 课程实施的特点 |
一、重视实习课程 |
二、提倡教学法和各学科的协调 |
三、教具逐渐丰富 |
四、重视音体美等素质类课程的实施 |
第七章 从“片面”到“丰富”——近代中国师范教育课程评价演进 |
第一节 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 |
一、逐渐多样化的评价视角 |
二、注重全面素质的评价取向 |
第二节 课程评价的特点 |
一、评价方式多阶段 |
二、评价对象多视角 |
三、评价形式多样化 |
第八章 近代师范教育课程的思考与启示 |
一、课程目标的制定 |
二、课程结构的确定 |
三、课程内容的选择 |
四、课程实施的促进 |
五、课程评价的规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9)PBL教学法在传染病临床见习中的应用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PBL教学法 |
2 PBL教学法在传染病学见习课中的应用 |
3 PBL教学法的优势 |
4 PBL在传染病学临床见习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10)高等师范院校《保护生物学》教学方法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 |
2 适当开展讨论课 |
3 野外见习 |
4 参与宣教活动 |
5 科研促进教学 |
6 结合中学新课改内容进行教学 |
四、上好生物学野外见习课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论文参考文献)
- [1]师生共建课程思政在胃肠外科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 李雷,曹先圣,毕涛,陈军.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1(19)
- [2]济宁市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社会责任培养现状及策略研究[D]. 田雪.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3]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研究[D]. 欧阳琴.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1)
- [4]药用植物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 倪梁红,赵志礼,吴靳荣.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0(22)
- [5]高中生物学中社会责任培养研究[D]. 邵婷婷.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6]民国时期大学女教师教学研究 ——以苏雪林、林巧稚、袁昌英为中心[D]. 吕芳芳. 浙江师范大学, 2018(03)
- [7]实验诊断学的教学改革与体会[J]. 殷勤,邓少丽.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6(22)
- [8]近代中国师范教育课程研究[D]. 周宁之. 湖南师范大学, 2013(05)
- [9]PBL教学法在传染病临床见习中的应用体会[J]. 刘义荣. 西北医学教育, 2010(06)
- [10]高等师范院校《保护生物学》教学方法的探讨[J]. 陈光升.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