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超越Wi-Fi,WiMAX浮现(论文文献综述)
王蔚宇[1](2021)在《基于《HELLO中国》的汉语填充标记的考察及教学建议》文中研究表明填充标记是说话人在实施言语行为时,为了确保语篇连贯性而不自觉产生的一种语言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语用功能。国内外学者大多研究英语中的填充标记,重点讨论英语学习者使用英语填充标记的情况。相对来说,对汉语填充标记的探究略为匮乏,需要进一步充实。同时,汉语填充标记的相关教学问题也是需要我们重点关注的。因此,本文在了解了现有的研究情况后,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汉语填充标记及其教学进行了具体研究:首先,充分调查《HELLO中国》节目中171名汉语学习者自然会话中使用汉语填充标记的情况。本文统计了“这个/那个”、“然后”、“就是”、“嗯/呃”四类常用汉语填充标记在语料中的出现次数,发现学习者使用四类汉语填充标记的频率相差不大,但是“这个”、“那个”作为填充标记使用时出现了不对称分布的现象。同时,本文分类说明了它们能否作为汉语填充标记的判定标准,并基于语料分析了学习者使用汉语填充标记的特点。其次,深入探究汉语填充标记在口语表达中的分布及功能。根据语料中汉语填充标记的位置分布,本文就四类汉语填充标记在句首、句中、句末出现的情况进行了举例说明并具体分析,然后从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两个方面对汉语填充标记在口语中所表示的功能进行了更深层次的研究。第三,全面考察汉语填充标记在教材及大纲中的编写情况。本文统计了三类对外汉语口语教材和《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以及《新汉语水平考试大纲》中有关汉语填充标记知识点的编写情况,发现教材和大纲在汉语填充标记的编写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本文针对这一现象具体分析了原因,并认为这可能会导致教师在口语课堂上忽视汉语填充标记教学。最后,引发汉语填充标记的教学思考并提出相关建议。通过对汉语填充标记本体的研究以及对《HELLO中国》语料、对外汉语口语教材及大纲的分析,本文从大纲设置、教材编写及对外汉语口语课堂教学方式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认为在编写大纲和对外汉语口语教材时,要突出汉语填充标记的内容,同时,教师和学习者也应该正视汉语填充标记的存在,在对外汉语口语课堂上互相配合完成教学。汉语填充标记的教学缺失会不利于培养汉语学习者语篇组织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会让他们在用汉语进行口语交际时遇到障碍,因此必须要重视汉语填充标记的教学。希望本文提出的几点拙见可以对以后的汉语填充标记教学起到一定的帮助。
陈霖[2](2021)在《博物馆移动端导览系统的情感体验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体验经济时代下,博物馆正从单一的文化收藏展示机构转型为文化交流、社会教育、展览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场所,并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深入发展,以智能手机为载体的移动导览系统正成为博物馆文化信息传播的主流媒介,扮演着辅助观众寻求个性化游览体验的智能助手角色。但是,目前多数博物馆移动端导览系统常关注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而忽视了用户情感需求的满足,导致在人性化功能和情感化体验建设方面相对欠缺。因此,本文以博物馆移动端导览系统为研究对象,借助情感体验设计理论,探究移动端导览系统用户情感体验形成阶段与设计策略,旨在满足使用者游览博物馆时的高层次情感需求。籍此,发挥出积极情感体验对用户认知文化信息深度、获取文化服务意愿以及缓解“博物馆疲劳”方面的重要影响,使用户与博物馆建立情感联结,从而提升博物馆品牌竞争力和文化影响力。本课题首先从博物馆文化信息传播和观众体验理论视角出发,梳理博物馆、观众、导览媒介三者之间的关系,明确了设计研究的范畴与价值。其次,从研究对象的本体出发,分析现有博物馆移动端导览系统的主流媒介形态、交互特征、服务场景、技术应用与发展趋势,并结合情感体验相关理论与典型案例研究,梳理了移动端导览系统的用户情感体验现状与不足,提出对研究对象进行情感体验设计的必要性和价值要点。随后,依据情感体验三层次理论,对移动端导览系统的用户情感体验要素和目标进行逐层提取和内容特性分析,并以此为用户调研思路,借助现场试验、用户访谈、影随观察、问卷调查的设计调研方法和用户画像、体验地、情境描述的用户体验分析方法,对移动端导览系统使用人群的情感体验影响因素进行提炼和权重分析。之后,结合用户体验的时间特性,总结出移动端导览系统目标用户积极情感体验形成的四阶段:感知存在阶段-使用期待感的产生;认知内容阶段-使用舒适感的形成;引导游览阶段-辅助参与感和愉悦感的获得;持续影响阶段-游览成就感和文化认同感的满足。基于此,结合目标用户心理特征与高权重比情感体验影响因素,从感官吸引、信息呈现、互动引导和情感记忆四个方面,提出了针对不同阶段的移动端导览系统情感体验设计策略模型。最后,通过设计实践,对提出的设计策略模型进行应用、验证与反思,并回顾全文整体思路,对研究的局限进行反思。
马敬晓[3](2021)在《邯郸红色建筑遗产数字化建档与虚拟可视化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红色建筑遗产对于记录革命历史、传承革命精神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邯郸是全国革命老区之一,许多革命家曾在这里奋战过并留有众多红色建筑遗产,然而近几年随着我国城市和乡村建设的迅速发展,许多红色建筑遗产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全面调查红色建筑遗产,对建筑基本信息和保存现状进行整理,已成为红色建筑遗产保护的重要议题。近几年,随着数字技术在国内迅速发展,虚拟技术逐渐被应用于各个行业,在建筑保护领域众多学者的视野开始聚焦在虚拟技术方面。因此,结合虚拟技术对邯郸红色建筑遗产进行保护和开发具有深刻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论文以邯郸红色建筑遗产为研究对象,结合多种研究方法,运用数字技术实现邯郸红色建筑遗产数字化建档与虚拟可视化。文章在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虚拟可视化相关理论、邯郸红色建筑遗产背景的基础上,构建出邯郸红色建筑遗产数字化建档与虚拟可视化实现流程,主要分为数据采集与数字化建档、基础模型建立、虚拟场景构建、虚拟交互设计四个阶段。数据采集与数字化建档是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邯郸红色建筑遗产进行实体信息、历史信息及人文信息采集,并对其进行数字化建档。基础模型建立阶段依据前期工作成果,运用多种建模方法,根据评估结果按照需求构建出不同类型的模型。在模型建立的基础上,利用相关虚拟技术软件对邯郸红色建筑遗产进行虚拟场景构建。在虚拟交互设计阶段,结合硬件设备,实现邯郸红色建筑遗产虚拟可视化。依据构建完成的流程,从虚拟漫游、虚拟修复、虚拟拆解三方面,分别选取不同类型的对象对虚拟可视化进行实证研究应用。论文对邯郸红色建筑遗产数字化建档和虚拟可视化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对虚拟可视化成果进行了应用。研究成果一方面完善了邯郸红色建筑遗产的全面调查研究,从理论方面对邯郸红色建筑遗产的保护修缮工作提供了参考,另一方面运用虚拟技术对邯郸红色建筑遗产进行展示与传播、保护与修复、服务与管理,提升人们对邯郸红色建筑遗产保护意识,进一步弘扬红色文化精神。
熊璐琳[4](2020)在《5G化生活方式的社会预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智慧生活是近年自然和社会科学领域的重点议题。现阶段的智慧生活研究主要面向新兴技术手段及多样化应用、智慧社会治理问题及解决思路、建立适应时代特征的新学科分支等宏观主题,缺乏微观层面的经验探索。在2019年5G商用元年到来之际,考察5G时代个体日常生活的结构性变化,有助于为智慧生活及网络社会学领域增添新的微观研究视角,为5G研究补充社会科学层面的思考。本文通过观察法和访谈法收集5G及物联生活的个体体验,在分析技术对日常生活带来的变革的基础上,推测5G时代个体日常生活的潜在趋向,探讨5G化生活中蕴含的多重张力,以及个体面对这些张力的应对思路。5G及物联网技术对个体生活方式的冲击主要体现在三个层次:一是活动条件上,5G创造了超高速的移动网络体验,物联技术提供了高智能家居和可穿戴设备;二是活动形式上,超高速网络开拓和优化了一系列高质量5G应用,改变了个体的时间计划,智能家居和可穿戴设备提升了家居生活的自动化水平和身体数据监测的专业化程度,身体的传统概念和功能在5G时代得以重塑;三是主体观念上,网络速度的飞跃助长传媒叙事和个体行动的碎片化趋势,加剧个体的时间匮乏感,身体规训意识在全盘掌控式的生活方式中得到强化。5G化生活是一种全面数据化的个体生活,人与物在通讯活动中取得等量齐观的主体地位。技术与身体、技术与情感需求之间的张力,是个体生活在5G时代面临的主要张力。技术导致了实在现实与技术现实之间的巨大割裂,引发了个体对技术工具的戒断反应,对此,个体一方面寄希望于技术自身的迭代更替,另一方面也渴望对身体的完整主导权;技术在节省时间的同时,深度侵入了工作等传统线下人际互动场域,个体为满足集体生活、生活秩序和生活意义三大基本需求,转而从游戏等线上互动场域寻求技术与情感的平衡,由此带来了技术与生活、虚拟与现实空间的进一步融合。对5G化生活方式的积极探索,有助于深入探究移动通信技术的非工具影响,塑造5G时代的个体美好生活。
孙璇[5](2020)在《新科技革命视域下我国劳动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科技革命是在新的科学理论的突破和科学范式的转变下,新技术的发明、应用与扩散对生产力与生产方式带来革命性变化的历史进程。21世纪初以来,新一代信息通信、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发展加速,新技术快速交织、融合并应用于社会生产,带来劳动关系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为劳动关系的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要完善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商协调机制。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广大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以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新科技革命发展及和谐劳动关系等重要论述为指导,探索和深化我国劳动关系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理论观照,从历史维度纵向梳理历次工业革命中劳动关系的演化规律,从现实的维度阐发新科技革命中生产方式变革的新特征,通过剖析新科技革命视域下劳动和资本的双重变革特征,探析我国劳动关系在技术变革中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并提出推动我国劳动关系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对策建议。本文认为,新科技革命推动了劳动和资本的双重变革,促使劳动形态数字化、劳动对象和产品非物质化、劳动资料智能化、劳动价值创造隐性化,推动高科技资本形成了新的积累和扩张的运动逻辑。新科技革命视域下我国劳动关系的治理既要把握新科技革命发展的战略机遇、实现科技进步下的生产力跃升,又要立足于中国国情推动劳动关系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以劳动正义引领新时代劳动关系健康有序发展;推动劳动关系矛盾调处机制创新,从用工管理、收入分配、工会改革、三方协调机制等方面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健全党领导下的劳动关系协同治理机制、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机制和劳动保障监察机制;促进劳动法制现代化,完善劳动立法、司法和执法,把劳动关系的建立、运行、监督、调处的全过程纳入法治化的轨道。
于恒星[6](2020)在《目的论指导下《杰克与天才:迷失丛林》(节选)翻译报告》文中研究表明《杰克与天才:迷失丛林》是一本儿童探险类文学的书籍,由作家比尔奈(Bill Nye)撰写。本书讲述的是三位青少年在巴西丛林的冒险故事,通过他们在冒险旅途中的人物对话以及人物活动向人们传递了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意义以及通过努力找到自己朋友的幸福愉悦。本书不仅对于青少年来说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而且对于文化传播以及环保理念的传递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本篇报告作者在翻译目的论理论指导下在翻译过程中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将原文本想要传达的文化内涵以及人文精神传递给译入语读者。借助翻译目的论采取具体的翻译策略将源语信息汉化,便于青少年儿童读者更好地理解。本篇报告介绍了翻译目的论的产生以及三大原则,该理论对文章的翻译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在目的论的指导下,报告作者对选文中的案例进行分析,阐释了如何正确地理解原文,并且在翻译过程中采取哪些翻译策略对原文进行翻译,对作者的意图以及价值观念进行重现。
江曼婷[7](2020)在《基于NB-IoT的燃气抄表系统设计》文中指出天然气作为一种洁净环保的清洁能源,不仅燃烧时产生更低的温室效应,有助于改善空气质量,而且经济实惠,供应稳定。21世纪以来,国家大力发展天然气产业结构,现如今天然气已经走入千家万户,成为居民日常起居生活的基本需求之一。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用户数量剧增且分散各处,复杂且繁琐的传统人工抄表已经无法适应社会需求,远程抄表系统的开发也迫在眉睫。本论文文分析了已有的各种抄表方案,比较了各种有线传输和无线传输的技术,考虑其各方面优缺点,提出了一种高效、低成本、低功耗且高可行性的远程抄表方式,即基于NB-IoT的燃气抄表系统设计。NB-IoT(全称是Narrow Band Internet of Things,译为窄带物联网)是IoT领域刚刚兴起的一项技术,支持广域网中低功耗设备的蜂窝数据连接,也被叫作低功耗广域网(Low Power Wide Area Network,LPWAN)。并且NB-IoT的低功耗优势可将设备的电池寿命延长至10年,并且持续提供室内的蜂窝数据的连接和覆盖[1]。本设计基于一款气体超声波流量计,在其基础上新增一个NB-IoT模块,该模块通过UART串口与单片机C8051通信,C8051通过AT指令集来控制NB-IoT模块。NB-IoT模块每日定时向云服务器发送用户燃气使用量,云服务器将其存储到数据库进行数据分析,并将数据显示手机APP端,用户可直接登录个人账户查看自家燃气用量,抄表员则可登录账户查看住宅区用户燃气使用量,即完成远程抄表,省去人工抄表入户难、缴费难以及监控难等弊端。在该设计过程中除了需要PCB板设计、焊接及调试等硬件相关知识,还需要在云服务器端搭建数据库存储相关信息,上位机端使用了Dart语言设计抄表系统安卓应用程序,不仅具有注册与登录的功能,而且可将用户燃气流量等数据加载至客户端应用程序显示并分析,方便用户及抄表员查看。
刘琦[8](2019)在《智能家居场景下家庭管控机器人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课题基于智能家居场景,对智能家居管控系统的管控方式以及家居管控机器人的设计进行了研究和实践。本文首先基于物联网和智能家居的背景,对现有的家居管控方式和家居机器人的设计进行了总结与探究,然后运用和智能家居场景相关的情境感知理论和场景化设计理论,得出了智能家居管控的设计方法,分为收集和提取情境信息,场景判定与触发和场景实现三个步骤。之后结合用户体验设计的流程,通过深度访谈、问卷调研、用户画像和用户旅程等方法,探究用户在智能家居场景下对于智能家居管控以及家居机器人的的需求期待和审美偏好。基于以上的理论研究和用户调研,得出了管控系统的设计原则,以及智能家居管控机器人的设计策略。在设计实践部分,首先完成了智能家居管控机器人的管控逻辑构建,然后从功能架构设计、标识设计、产品外观设计和交互界面设计在这四个方面来呈现最终的设计实践成果。
君婷[9](2019)在《某女朝阳》文中提出穿过隧道,就是朝阳题记(一):朝阳,汉语多音词。可指刚升起的太阳。也可指面南,朝向阳光。题记(二):朝阳门,位于北京。八国联军攻城,朝阳门最先被攻破。曾经外来炮轰,也经主动拆除。曾为修建(之后全面弃用)一条环城铁路而遭毁坏。半世纪前,朝阳门作为一个物质实体已彻底消失,全部砖瓦及构件散失。朝阳无门,仅为地名。朝阳门,亦做地铁线枢纽。朝阳门站是换乘车站,有A口、B口(已关闭)、E口、F口、G口、H口多个出口。
罗琦[10](2019)在《现代汉语副词“干”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现代汉语副词“干”是日常口语交际中经常使用的副词,但由于其繁多而复杂的语义、灵活且多变的语法功能以及语用特点,不仅造成了二语学习者难以从日常交际中快速习得,也使之很难被纳入大纲和教材之中。对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在功能语言学理论、认知语言学理论和构式语法理论的指导下,以语言的负面表达为切入点,对副词“干”的负面评价构式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以便于以后的教学和其他应用。全文共分为五章,具体如下:第一章是文章的绪论。主要介绍了选题的缘起和意义,分类综述了前人的研究现状,指出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并界定了研究对象,说明了语料来源。第二章我们首先对研究对象——副词“干”的负面评价构式进行分类,即我们根据构式的形式分为负面评价构式“干V”和负面评价构式“干V(也)V不C”。在负面评价构式“干V”内部,我们又根据构式中的动词“V”能否进入格式“觉得”中,将其分为心理负面评价构式“干V1”和行为负面评价构式“干V2”。其次,我们沿用构式的传统研究路线,从构式义、构式中变项成分的准入条件、构式的句法功能和语用功能分别对副词“干”的心理负面评价构式“干V1”和行为负面评价构式“干V2”进行探讨。第三章我们首先考察了副词“干”的负面评价构式“干V(也)V不C”的形式,其次同样从构式义、构式中变项成分的准入条件、构式的句法功能和语用功能的角度对该构式进行较为系统地探讨。第四章我们基于高级汉语学习者对负面评价副词“干”的使用情况和前人的考察结果,制定了面向高级汉语学习者的教学设计。第五章我们基于前文的研究,对副词“干”的负面评价构式的使用流程进行了梳理并对全文进行了简要的总结。
二、超越Wi-Fi,WiMAX浮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超越Wi-Fi,WiMAX浮现(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HELLO中国》的汉语填充标记的考察及教学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绪论 |
0.1 研究缘起 |
0.2 研究意义 |
0.3 文献综述 |
0.4 研究方法 |
第1章 《HELLO中国》的汉语填充标记的调查 |
1.1 语料说明 |
1.2 语料分析 |
1.2.1 总体统计 |
1.2.2 分类说明 |
1.2.3 使用特点 |
第2章 汉语填充标记的分布及功能 |
2.1 汉语填充标记的分布 |
2.1.1 总体统计 |
2.1.2 汉语填充标记位于句首 |
2.1.3 汉语填充标记位于句中 |
2.1.4 汉语填充标记位于句末 |
2.2 汉语填充标记的功能 |
2.2.1 汉语填充标记的人际功能 |
2.2.2 汉语填充标记的语篇功能 |
第3章 汉语填充标记在教材及大纲中的体现 |
3.1 汉语填充标记在口语教材中的体现 |
3.2 汉语填充标记在大纲中的体现 |
3.2.1 《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中的汉语填充标记 |
3.2.2 《新汉语水平考试大纲》中的汉语填充标记 |
3.3 汉语填充标记教学缺失的原因 |
第4章 汉语填充标记的教学建议 |
4.1 大纲的编写建议 |
4.2 对外汉语口语教材的编写建议 |
4.3 对外汉语口语课堂的教学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博物馆移动端导览系统的情感体验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博物馆导览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趋势 |
1.1.2 移动智能媒介赋能博物馆文化高价值传播 |
1.1.3 技术乌托邦下,人们情感意识觉醒 |
1.1.4 体验经济发展,情感体验设计兴起 |
1.2 研究现状 |
1.2.1 博物馆移动端导览系统设计研究现状 |
1.2.2 情感体验设计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创新点 |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研究对象及情感体验设计相关理论分析 |
2.1 博物馆、观众、导览媒介三者关系分析 |
2.2 博物馆移动端导览系统相关内容分析 |
2.2.1 概念阐述与媒介形态分析 |
2.2.2 交互特征与服务场景分析 |
2.2.3 技术应用与发展趋势分析 |
2.3 情感体验设计相关理论分析 |
2.3.1 情感体验设计概念阐述 |
2.3.2 情感体验相关模型分析 |
2.3.3 情感体验设计特征归纳 |
2.4 博物馆移动端导览系统的用户情感体验现状分析 |
2.4.1 《玩转故宫》微信小程序导览案例分析 |
2.4.2 《云观博》移动端AR导览案例分析 |
2.4.3 《上海博物馆》移动端APP导览案例分析 |
2.4.4 博物馆移动端导览系统的用户情感体验不足归纳 |
2.5 博物馆移动端导览系统情感体验设计的价值分析 |
2.5.1 博物馆文化信息情感式认知的优势 |
2.5.2 博物馆数字化服务人文关怀的匮乏 |
2.5.3 博物馆品牌文化价值的深层次认同 |
第三章 博物馆移动端导览系统的情感体验影响因素分析 |
3.1 博物馆移动端导览系统的情感体验要素与目标初步提取 |
3.1.1 本能层情感体验要素与目标提取 |
3.1.2 行为层情感体验要素与目标提取 |
3.1.3 反思层情感体验要素与目标提取 |
3.2 博物馆移动端导览系统的情感体验影响因素定性调研 |
3.2.1 调研目的和调研方法 |
3.2.2 调研人群与调研内容 |
3.2.3 实地调研的实施与结果整理 |
3.2.4 目标用户画像构建与心理特征分析 |
3.2.5 用户游览旅程构建与情感体验动力因素分析 |
3.2.6 情感体验影响因素提取结果整理归纳 |
3.3 博物馆移动端导览系统的情感体验影响因素权重分析 |
3.3.1 问卷调研的研究方法 |
3.3.2 问卷调研的结果分析 |
3.4 博物馆移动端导览系统的情感体验设计方向确认 |
3.4.1 目标用户情感体验形成阶段构建 |
3.4.2 导览系统情感体验设计机会点洞察 |
第四章 博物馆移动端导览系统的情感体验设计策略构建 |
4.1 博物馆移动端导览系统的情感体验设计策略框架 |
4.2 感知存在阶段-个性鲜明的感官吸引策略 |
4.2.1 强化人设感知的系统形象塑造 |
4.2.2 映射博物馆文化的界面视觉语言 |
4.3 认知内容阶段-高信噪比的信息呈现策略 |
4.3.1 符号化转译的导览内容价值呈现 |
4.3.2 结构化分层的导览地多维重构 |
4.3.3 个性化导览的文化消费模式探索 |
4.4 引导游览阶段-愉悦意向的互动引导策略 |
4.4.1 使用愉悦的交互框架人性化升级 |
4.4.2 游戏愉悦的参观引导互动方式 |
4.4.3 社交愉悦的社群互动引导机制 |
4.5 持续影响阶段-价值激励的情感记忆策略 |
4.5.1 基于成就激励的游览进度可视体验 |
4.5.2 基于稀缺激励的游览惊喜体验 |
4.5.3 基于情感激励的游览复盘体验 |
第五章 博物馆移动端导览系统的情感体验设计实践 |
5.1 上博“古代青铜馆”微信导览小程序情感体验设计背景阐述 |
5.1.1 案例优化设计价值与可行性分析 |
5.1.2 案例用户情感体验现状启发式评估 |
5.2 上博“古代青铜馆”微信导览小程序情感体验设计需求分析 |
5.2.1 馆方需求分析 |
5.2.2 用户需求分析 |
5.2.3 系统需求分析 |
5.3 上博“古代青铜馆”微信导览小程序情感体验设计框架构建 |
5.3.1 情感体验设计策略导入与设计触点规划 |
5.3.2 产品定义与功能信息架构情感化重塑 |
5.3.3 人性化的交互框架与使用流程设计 |
5.3.4 贴合游览场景的用户体验情境描绘 |
5.4 上博“古代青铜馆”微信导览小程序情感体验设计方案阐述 |
5.4.1 感知存在阶段的情感体验设计方案 |
5.4.2 认知内容阶段的情感体验设计方案 |
5.4.3 引导游览阶段的情感体验设计方案 |
5.4.4 持续影响阶段的情感体验设计方案 |
5.5 上博“古代青铜馆”微信导览小程序情感体验设计方案评估 |
5.5.1 情感体验设计方案评估方法选择 |
5.5.2 情感体验设计方案评估准备与实施 |
5.5.3 情感体验设计方案评估结果分析 |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局限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2:深度访谈提纲 |
附录3:调查问卷 |
附录4:PAD情感量表 |
(3)邯郸红色建筑遗产数字化建档与虚拟可视化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政策背景 |
1.1.2 社会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对象与内容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1.6 主要创新点 |
1.7 本章小结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研究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红色建筑遗产 |
2.1.2 数字化建档 |
2.1.3 虚拟 |
2.1.4 可视化 |
2.1.5 虚拟可视化 |
2.2 虚拟可视化背景研究及分析 |
2.2.1 虚拟可视化特征 |
2.2.2 实现需求分析 |
2.2.3 实现可行性分析 |
2.2.4 虚拟可视化实现内容构成 |
2.2.5 重点与难点 |
2.3 虚拟可视化构建过程研究 |
2.3.1 数据采集与数字化建档 |
2.3.2 三维基础模型建立 |
2.3.3 虚拟场景构建 |
2.3.4 虚拟交互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邯郸红色建筑遗产背景研究 |
3.1 邯郸自然与人文概况 |
3.1.1 自然地理概况 |
3.1.2 社会人文概况 |
3.2 邯郸红色革命史发展历程 |
3.2.1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
3.2.2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
3.2.3 抗日战争时期 |
3.2.4 解放战争时期 |
3.3 邯郸红色建筑遗产形成过程 |
3.3.1 发展早期(1940 年前) |
3.3.2 发展中期(1940 年至1945年8 月) |
3.3.3 发展后期(1945 年 8 月至1949 年 10 月) |
3.3.4 发展破坏共存时期(1949年10 月至今)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邯郸红色建筑遗产数据采集与数字化建档 |
4.1 邯郸红色建筑遗产调查概况 |
4.1.1 调查目的与内容 |
4.1.2 调查数量与范围 |
4.1.3 建筑分布特征 |
4.2 邯郸红色建筑遗产数据采集 |
4.2.1 数据信息分类 |
4.2.2 数据采集方式 |
4.2.3 数据信息整理 |
4.3 邯郸红色建筑遗产现状评估 |
4.3.1 整体评估目的 |
4.3.2 评估依据和标准 |
4.3.3 评估结果确定 |
4.4 邯郸红色建筑遗产档案信息一览表(部分)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邯郸红色建筑遗产三维场景构建与虚拟可视化设计 |
5.1 邯郸红色建筑遗产三维模型建立 |
5.1.1 几何外形建模 |
5.1.2 视觉形象建模 |
5.1.3 整体模型优化 |
5.1.4 邯郸红色建筑遗产模型一览表(部分) |
5.2 邯郸红色建筑遗产虚拟可视化分类确定 |
5.2.1 服务对象分类及特点 |
5.2.2 针对不同服务对象的虚拟可视化分类 |
5.2.3 不同虚拟可视化类型实现流程 |
5.3 邯郸红色建筑遗产虚拟漫游设计 |
5.3.1 虚拟漫游分类 |
5.3.2 虚拟漫游设计重点 |
5.3.3 3D实景漫游设计 |
5.3.4 虚拟场景漫游设计 |
5.4 邯郸红色建筑遗产虚拟修复设计 |
5.4.1 虚拟修复设计重点 |
5.4.2 相关技术及设计流程 |
5.4.3 虚拟修复模型建立 |
5.4.4 Vuforia标识物定位 |
5.4.5 Unity3D场景搭建 |
5.4.6 AR虚拟场景展示 |
5.5 邯郸红色建筑遗产虚拟拆解设计 |
5.5.1 虚拟拆解设计重点 |
5.5.2 相关技术及设计流程 |
5.5.3 模型建立与分组 |
5.5.4 Twinmotion阶段创建与划分 |
5.5.5 动画创建与编辑 |
5.5.6 场景输出与展示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邯郸红色建筑遗产虚拟可视化应用 |
6.1 邯郸红色建筑遗产展示与传播 |
6.1.1 建筑展示与体验 |
6.1.2 建筑教育与研究 |
6.1.3 建筑分享与传播 |
6.2 邯郸红色建筑遗产保护与修复 |
6.2.1 建筑存档与展示 |
6.2.2 建筑更新与保护 |
6.2.3 建筑高度与视线控制 |
6.2.4 建筑材料再利用 |
6.3 邯郸红色建筑遗产服务与管理 |
6.3.1 观众服务与管理 |
6.3.2 信息与资源管理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1 |
附录2 |
(4)5G化生活方式的社会预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生活方式研究的不同取向 |
1.2.2 关于网络生活方式的研究 |
1.2.3 关于智慧生活的研究 |
1.2.4 关于5G的研究 |
1.2.5 关于社会预测的研究 |
1.2.6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
1.3 研究方案 |
1.3.1 概念阐释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内容 |
第2章 5G技术发展现状 |
2.1 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简述 |
2.1.1 从1G到5G的发展历程 |
2.1.2 5G的两大技术突破 |
2.2 国内5G网络发展现状 |
2.2.1 基础设施建设 |
2.2.2 城市及用户间推广情况 |
2.2.3 各领域应用实践 |
2.2.4 5G发展现状小结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5G时代的高速体验及相关应用 |
3.1 5G的速度承诺 |
3.1.1 加速:现代社会的结构性驱动和个体的幸福期许 |
3.1.2 5G的诞生:科技更替、加速循环与生产力发展 |
3.1.3 浅尝辄止的5G手机体验 |
3.2 加速迫力对活动形式与主体观念的改变 |
3.2.1 手机:个体5G体验的工具载体 |
3.2.2 数字在场:身体在场的新形式 |
3.2.3 碎片化:个体日常生活的核心特征 |
3.2.4 慢速恐惧与加速惯性:主体观念的变化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5G与物联技术的结合:万物数据化 |
4.1 技术的拟人化:5G时代的物联生活 |
4.1.1 5G对智能家居生活的改善 |
4.1.2 以物为媒:个体掌控外部世界的新途径 |
4.2 人的物化:5G时代的身体规训 |
4.2.1 现阶段的智能穿戴生活 |
4.2.2 知识权力平民化:个体健康经验生产逻辑 |
4.2.3 内化的身体规训意识 |
4.3 5G化物联生活的趋向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5G生活的多重张力 |
5.1 智能化、数据化趋势与身体重塑 |
5.2 技术与身体的张力 |
5.2.1 戒断反应与现实割裂 |
5.2.2 个体的应对策略 |
5.3 高技术与高情感的张力 |
5.3.1 失控场域:21世纪的体验机之问 |
5.3.2 虚实空间的双向渗透:游戏社会化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新科技革命视域下我国劳动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四、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劳动与资本理论及其当代发展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劳动与资本理论 |
一、马克思的劳动与资本理论 |
二、恩格斯的劳动与资本理论 |
三、列宁的劳动与资本理论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人对劳动问题的探索 |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劳动问题的探索 |
二、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人对劳动问题的探索 |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对劳动问题的探索 |
第二章 劳动关系在历次工业革命中的历史演进 |
第一节 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劳动关系 |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科技进步与生产方式变革 |
二、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劳动关系 |
第二节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劳动关系 |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科技进步与生产方式变革 |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劳动关系 |
第三节 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的劳动关系 |
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科技进步与生产方式变革 |
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劳动关系 |
第三章 新科技革命推动劳动关系的新变革 |
第一节 新科技革命的技术特征及其引发的生产方式变革 |
一、新科技革命的技术特征 |
二、新科技革命中的生产方式变革 |
第二节 新科技革命视域下的劳动新形态和新特征 |
一、劳动形态数字化 |
二、劳动对象和产品非物质化 |
三、劳动资料智能化 |
四、劳动价值创造隐性化 |
第三节 新科技革命视域下的资本新形态和新逻辑 |
一、资本形态的历史流变与新发展 |
二、新科技革命视域下资本运动的新逻辑 |
第四节 新科技革命中的劳动关系新变化 |
一、契约关系多元化 |
二、支配关系隐蔽化 |
三、博弈关系复杂化 |
第四章 新科技革命视域下我国劳动关系变革中的矛盾问题 |
第一节 劳动过程的劳资矛盾问题 |
一、用工矛盾 |
二、“机器换人”矛盾 |
三、收入分配矛盾 |
第二节 劳动关系调节机制不完善 |
一、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有待完善 |
二、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机制有待强化 |
三、劳动保障监察机制有待健全 |
第三节 劳动法制不健全 |
一、劳动立法有待完善 |
二、劳动司法有待规范 |
三、劳动执法有待健全 |
第五章 发达国家劳资关系调节及其面临的困境 |
第一节 美国劳资关系调节及其面临的困境 |
一、美国劳资关系现况 |
二、美国劳资关系调节的主要困境 |
第二节 德国劳资关系调节及其面临的困境 |
一、德国的劳资关系现况 |
二、德国劳资关系调节的主要困境 |
第三节 日本劳资关系调节及其面临的困境 |
一、日本的劳资关系现况 |
二、日本劳资关系调节的主要困境 |
第六章 推动我国劳动关系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
第一节 坚持以劳动正义引领新时代劳动关系健康有序发展 |
一、保障平等的劳动发展权 |
二、坚持劳动分配正义 |
三、约束资本盲目扩张和无序发展 |
第二节 推动劳动关系矛盾调处机制创新 |
一、强化用工矛盾调处 |
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
三、深化工会改革创新 |
四、健全三方协调机制 |
第三节 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
一、健全党领导下的劳动关系协同治理机制 |
二、完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机制 |
三、构建规范化的劳动保障监察机制 |
第四节 促进劳动法制现代化 |
一、健全完善劳动立法 |
二、推动劳动司法规范化建设 |
三、提高劳动执法效能 |
结语 |
图表索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目的论指导下《杰克与天才:迷失丛林》(节选)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
ABSTRACT |
摘要 |
1 INTRODUCTION |
1.1 Background of the report |
1.2 Significance of the report |
2 THE TRANSLATION OF EXCERPTED TEXTS |
2.1 Introduction to the text |
2.2 Translation process |
2.2.1 Pre-translation |
2.2.2 While-translation |
2.2.3 Post-translation |
3 THEORETICAL FRAMEWORK |
3.1 Introduction to the skopos theory |
3.2 The rules of skopos theory |
3.2.1 The skopos rule |
3.2.2 The fidelity rule |
3.2.3 The coherence rule |
4 CASE ANALYSIS |
4.1 Examples under the skopos rule |
4.2 Examples under the fidelity rule |
4.3 Examples under the coherence rule |
5 CONCLUSION |
REFERENCES |
APPENDIX |
(7)基于NB-IoT的燃气抄表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远程抄表技术概述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现有抄表方式及其比较 |
1.4.1 IC卡预付费抄表方式 |
1.4.2 有线抄表方式 |
1.4.3 无线抄表方式 |
1.5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远程抄表系统的技术基础 |
2.1 NB-IoT技术定义 |
2.2 NB-IoT发展史 |
2.3 NB-IoT技术优势 |
2.3.1 大连接 |
2.3.2 广域覆盖 |
2.3.3 低功耗 |
2.3.4 低成本 |
2.4 NB-IoT网络架构 |
2.5 NB-IoT应用层协议 |
2.5.1 NB-IoT应用层协议比较 |
2.5.2 HTTP通信协议特点 |
2.6 燃气流量计测量原理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NB-IoT的远程抄表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
3.1 远程抄表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3.2 远程抄表系统需求分析 |
3.3 远程抄表系统功能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燃气流量计端NB-IoT通信模块设计 |
4.1 燃气流量计总体结构 |
4.2 流量测量模块的组成 |
4.3 燃气流量计端NB-IoT通信模块硬件电路设计 |
4.3.1 L620 芯片及其外围电路设计 |
4.3.2 电源模块 |
4.3.3 SIM卡模块 |
4.4 燃气流量计端NB-IoT通信模块软件设计 |
4.4.1 NB-IoT通信模块软件开发环境 |
4.4.2 NB-IoT常用指令集 |
4.4.3 NB-IoT通信模块软件设计 |
4.5 数据加解密算法设计 |
4.5.1 TEA加解密算法原理介绍 |
4.5.2 数据加解密程序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云服务器端设计 |
5.1 云服务器端总体设计 |
5.2 云服务器端的开发环境介绍及安装 |
5.3 MySQL数据库的设计 |
5.3.1 MySQL数据库表格设计 |
5.3.2 数据库的存取过程 |
5.3.3 数据库备份与恢复 |
5.4 云服务器端功能开发 |
5.4.1 Tomcat概述 |
5.4.2 Servlet应用 |
5.4.3 云服务器端功能实现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安卓手机客户端开发 |
6.1 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比较 |
6.2 Android操作系统架构 |
6.3 Android应用程序的组成 |
6.4 Android应用程序开发环境搭建 |
6.4.1 Flutter简介 |
6.4.2 Flutter开发环境搭建 |
6.5 远程抄表系统APP总体设计 |
6.6 服务器与客户端APP的通信 |
6.6.1 服务器端与客户端APP的通信方式 |
6.6.2 服务器端与Android客户端APP的数据交互方式 |
6.7 远程抄表系统APP功能实现 |
6.7.1 注册与登录模块 |
6.7.2 欢迎界面 |
6.7.3 查看流量模块 |
6.7.4 数据分析模块 |
6.7.5 Excel导出模块 |
6.8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智能家居场景下家庭管控机器人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物联网以及智能家居的发展与普及 |
1.1.2 智能家居管控方式综述 |
1.1.3 智能家居机器人的发展与现状 |
1.2 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智能家居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智能家居机器人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思路 |
1.6 课题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基于情境感知理论和场景化设计理论对智能家居的分析 |
2.1 情境感知理论综述 |
2.1.1 情境感知系统的概念 |
2.1.2 情境认知理论 |
2.1.3 情境因素分类 |
2.2 场景化设计理论综述 |
2.2.1 场景的概念 |
2.2.2 场景的要素分析 |
2.3 基于情境感知和场景化设计理论的智能家居管控系统设计方法 |
2.3.1 收集和提取情境信息 |
2.3.2 场景判定与触发 |
2.3.3 场景实现 |
2.3.4 用户主动管控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智能家居管控系统与家居管控机器人的用户研究 |
3.1 调研策略 |
3.1.1 目标用户定位 |
3.1.2 调研目的 |
3.1.3 调研方法 |
3.2 深度访谈 |
3.2.1 前期准备 |
3.2.2 深度访谈实施与记录 |
3.3 问卷调研 |
3.3.1 问卷设计 |
3.3.2 问卷调研实施 |
3.3.3 问卷调研结果分析 |
3.4 调研分析总结 |
3.5 创建目标用户画像 |
3.6 构建用户旅程地图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智能家居管控系统的设计原则及管控机器人设计策略 |
4.1 智能家居管控系统的设计原则 |
4.1.1 管控泛中心化的原则 |
4.1.2 以用户为中心的原则 |
4.1.3 显性交互和隐性交互的平衡原则 |
4.2 智能家居场景下管控机器人的设计策略 |
4.2.1 作为情境感知系统的一部分 |
4.2.2 与场景相融合 |
4.2.3 基于用户调研的管控机器人设计策略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智能家居场景的管控机器人设计实践 |
5.1 管控机器人与智能家居系统的关系 |
5.2 智能家居场景下管控机器人的功能架构 |
5.3 智能家居场景下智能机器人的外观设计方案呈现 |
5.3.1 前期方案设计 |
5.3.2 标识设计 |
5.3.3 管控机器人外观设计 |
5.3.4 设计方案的场景化展示 |
5.3.5 家居管控机器人的界面交互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深度访谈脚本 |
附录二 关于智能家居及家居机器人的调查问卷 |
(9)某女朝阳(论文提纲范文)
穿过隧道, 就是朝阳 |
宇宙中心 |
陆丝 |
女大学生之夜 |
梁深 |
枭阳国 |
细腰蜂 |
与时俱进 |
We have a problem |
女神论道 |
执迷不悟 |
古宅里的富二代 |
名媛一场 |
缠腰龙 |
“借壳上世” |
家宴 |
眼镜男与眼镜女 |
男二号 |
千里送屄 |
分道扬镳 |
刘总 |
兵分三路 |
掏心 |
两道杠 |
佛和魔 |
不渝 |
全塑化 |
腊月二十九 |
下药 |
爬虫与耗子 |
你是我的仁波切 |
妙妙 |
大姨妈 |
囍 |
独立日 |
(10)现代汉语副词“干”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缘起和意义 |
1.1.1 选题的缘起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关于饰动性“干”的词性分歧 |
1.2.2 关于副词“干”的小类归属问题 |
1.2.3 关于副词“干”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
1.2.4 关于副词“干”的历时研究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对象及语料来源 |
1.4.1 研究对象 |
1.4.2 语料来源 |
第2章 负面评价构式“干V” |
2.1 副词“干”的负面评价构式的类型 |
2.2 心理负面评价构式“干V_1” |
2.2.1 “干V1”的构式义考察 |
2.2.2 构式中“V_1”的准入条件 |
2.2.3 “干V_1”的句法功能 |
2.2.4 “干V_1”的语用功能 |
2.3 行为负面评价构式“干V_2” |
2.3.1 “干V_2”的构式义考察 |
2.3.2 构式中“V_2”的准入条件 |
2.3.3 “干V_2”的句法功能 |
2.3.4 “干V_2”的语用功能 |
第3章 负面评价构式“干V(也)V不 C” |
3.1 “干V(也)V不 C”构式形式考察 |
3.1.1 “干V(也)V不 C”构式 |
3.1.2 “干V(O)(也)V不 C”构式 |
3.2 “干V(也)V不 C”构式意义的考察 |
3.2.1 “干V(也)V不 C”的构式义内涵 |
3.2.2 “干V(也)V不 C”的构式义特点 |
3.3 构式中“V”与“C”的准入条件 |
3.3.1 构式中“V”的准入条件 |
3.3.2 构式中“C”的准入条件 |
3.4 “干V(也)V不 C”的句法功能 |
3.4.1 单独使用 |
3.4.2 充当谓语 |
3.4.3 充当定语 |
3.4.4 充当主语 |
3.5 “干V(也)V不 C”的语用功能 |
3.5.1 话语否定功能 |
3.5.2 构式“干V(也)V不 C”焦点与背景配置 |
第4章 副词“干”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
4.1 负面评价副词“干”的使用和习得情况 |
4.2 负面评价副词“干”的教学设计 |
4.2.1 相关要素 |
4.2.2 主要内容 |
4.2.3 规划安排 |
4.2.4 回顾反思 |
第5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注释 |
附录 |
致谢 |
四、超越Wi-Fi,WiMAX浮现(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HELLO中国》的汉语填充标记的考察及教学建议[D]. 王蔚宇. 吉林大学, 2021(01)
- [2]博物馆移动端导览系统的情感体验设计研究[D]. 陈霖. 江南大学, 2021(01)
- [3]邯郸红色建筑遗产数字化建档与虚拟可视化应用研究[D]. 马敬晓. 河北工程大学, 2021(08)
- [4]5G化生活方式的社会预测分析[D]. 熊璐琳.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5]新科技革命视域下我国劳动关系研究[D]. 孙璇.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1)
- [6]目的论指导下《杰克与天才:迷失丛林》(节选)翻译报告[D]. 于恒星.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7]基于NB-IoT的燃气抄表系统设计[D]. 江曼婷.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8]智能家居场景下家庭管控机器人设计与研究[D]. 刘琦. 东南大学, 2019(01)
- [9]某女朝阳[J]. 君婷.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9(03)
- [10]现代汉语副词“干”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D]. 罗琦. 吉林大学, 2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