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石工业现状及发展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李卓翰[1](2021)在《“一五”时期吉林“三大化”工业建筑遗产调查及保护利用研究》文中指出
杨景东[2](2021)在《复合矿渣固化Cd-Cr污染土力学性能及耐久性研究》文中提出工厂搬迁、排污等常常导致环境重金属污染,镉(Cd)和铬(Cr)是冶金、化工等行业中常见的两种具有剧毒的重金属,常常由于废液泄漏等造成土壤污染,具有极大的环境风险,亟需无害化处理。电石渣(CCR)与高炉矿渣(GGBS)为两种工业副产品,可利用强碱性的CCR作为激发剂激发GGBS的水化活性,从而形成可用作为重金属污染土场地处理的碱激发矿渣胶凝材料,不仅实现“以废治污”,而且可减少水泥用量,经济绿色。本课题依托安徽理工大学环境友好材料与职业健康研究院(芜湖)研发专项基金(ALW2020YF13),采用CCR和GGBS形成复合矿渣材料,以复合矿渣固化镉、铬污染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试验与理论分析研究了固化土的强度特性、碳化及干湿循环条件下固化土的耐久性,基于X射线衍射试验(XRD)与扫描电镜试验(SEM)研究了固化土的固化及碳化机理。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对固化土进行了强度试验,结果表明:固化污染土的强度与养护龄期和固化剂掺量之间均为正相关关系,龄期越长、掺量越大,则强度越高;重金属Cd、Cr对强度的影响存在双重性,离子浓度较低时有增强作用,过高时起削弱作用,同时重金属对固化土强度的影响受龄期与固化剂掺量影响;随重金属浓度增大固化土破坏应变总体变大,塑性增强。(2)对固化土进行了加速碳化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碳化时间的增长,碳化深度逐渐变大,碳化的深度与时间平方根之间呈正比例函数关系;碳化时间越长,试样的强度越低,碳化48h以后强度衰减速率明显降低。(3)通过干湿循环试验研究了循环次数对试样质量损失、强度及应力-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固化土试样质量损失和累计质量损失率均随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变大,6次循环结束时累计质量损失率均达到35%以上;试样强度随循环次数先增加后减小;随着循环次数增加,破坏应变变大,塑性增强。(4)XRD和SEM试验表明:标准养护下固化土强度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固化剂水化生成大量的水化硅酸钙(C-S-H)、水化铝酸钙(C-A-H)等凝胶产物,起到黏结土颗粒、填充孔隙的作用,从而提高了强度;碳化过程中强度降低的原因在于水化产物碳化后脱钙收缩、结构分解,同时生成的碳酸钙导致微观开裂,因此碳化后固化体强度降低。图[55]表[19]参[148]。
付柏滋[3](2021)在《PVC行业汞减排清洁生产关键技术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聚氯乙烯是一种热塑性树脂,以氯乙烯为单体通过多种聚合方式生产而成。因其具有耐热、耐磨损、耐腐蚀等优势特点,被广泛应用于电子、工业、农业等领域。电石法是我国生产聚氯乙烯的主流方法,也是我国用汞量最大的生产方法之一,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含汞废水、废活性炭和废汞触媒等,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因此,如何减少含汞废物的产生以及有效地处理含汞废物,已成为电石法聚氯乙烯行业亟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首先通过文献回顾及对先进企业的现场调研,结合工艺流程和产汞节点,梳理现有的催化剂技术、乙炔气清净技术、气相除汞技术及含汞废水处理技术。其次,利用多属性综合评估法,从定量(资源能源消耗、污染物、经济、技术等指标)和定性(专家打分法)两个方向建立评估指标框架并设置相应的权重,对各环节的各项先进技术进行综合评估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催化剂、乙炔气清净、气相除汞及含汞废水处理等技术中,评分排名最优的依序为铜基催化剂、以浓硫酸为试剂的乙炔气清净技术、新型高效除汞器及预处理+除汞和重金属捕捉技术。此技术评估结果为电石法聚氯乙烯行业在实际应用中选择合适的汞减排技术提供了有效支持。
高益凡[4](2021)在《多源固废基海工注浆材料研发及性能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海洋工程建设已进入蓬勃发展时期,在建设过程中时常遭遇海底断层、滑坡等不良地质体。同时,海洋工程建筑物常受多种海洋环境因素的破坏作用。现有海工材料抗海水侵蚀能力不足、耐久性差、成本高等问题,亟待研发低成本高抗蚀海工注浆材料。本文利用具有潜在胶凝活性的工业固废制备多源固废基海工注浆材料基体,建立多源固废基海工注浆材料基体矿相合成与匹配设计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固废石膏和矿物掺合料对海工注浆材料工作性能的影响,建立了多源固废基海工注浆材料工作性能的动态设计方法。最后研究了海水、Na2SO4溶液、NaCl溶液和MgSO4溶液对多源固废基海工注浆材料结石体力学特性和抗侵蚀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成果对我国工业固废高附加值利用发展和海洋工程建设质量提升具有重大理论与实践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研究了拜耳赤泥、电石渣和硅灰为原料制备多源固废基海工注浆材料基体具有可行性,开展生料配比、煅烧温度和保温时间对多源固废基海工注浆材料基体的铁铝酸盐相、硅酸盐相和铝酸盐相等矿相类型和含量的变化研究。多源固废基海工注浆材料基体最佳率值为KH=0.79、SM=1.70、IM=0.86;最佳热处理制度为煅烧温度1400℃、保温时间60 min。此时基体矿物组成主要以硅酸盐相和铁铝酸盐相为主,β-C2S和C4AF含量分别达到了 68.3 wt.%和21 wt.%,多源固废基海工注浆材料的抗压强度满足要求。基于最佳生料配比和热处理制度,开展多源固废基海工注浆材料性能调控优化。研究了固废石膏对多源固废基海工注浆材料流变特性、力学性能以及水化过程的作用规律。多源固废基海工注浆材料属于Herschel-Bulkley流体;三种石膏优化性能效果顺序为:脱硫石膏>天然石膏>磷石膏。其中,当脱硫石膏掺量为8 wt.%时,多源固废基海工注浆材料力学性能和流变性能最佳,3d、7d、28d抗压强度分别为9.67 MPa、12.65 MPa、16.70 MPa,屈服应力和塑性黏度分别为12.22 Pa、0.087 Pa·s;第1放热峰峰值随着脱硫石膏和天然石膏掺量的增多而增大,磷石膏与之相反。第2放热峰的出现时间随着脱硫石膏、天然石膏和磷石膏掺量的增多而滞后;石膏类型不改变海工注浆材料体系3d水化物相组成。研究了矿物掺合料对多源固废基海工注浆材料工作性能的影响。矿物掺合料未改变多源固废基海工注浆材料Herschel-Bulkley流体特征,提高了海工注浆材料浆体的塑性粘度和屈服应力。矿粉、赤泥、钢渣以及粉煤灰对海工注浆材料力学性能作用效果依次减弱,在矿粉掺量为20 wt.%时抗压强度达到最大值,28 d强度达到23.26 MPa,强度提高了 39.28%。10%的矿粉和赤泥均能够促进海工注浆材料水化,72 h水化放热总量分别提高了 11.10%、7.69%;10%的粉煤灰和钢渣海工注浆材料72 h水化总放热量分别降低了 7.39%和7.47%。多源固废基海工注浆材料水化产物主要为未水化的硅酸二钙、钙钒石、水化铝酸钙、水化铁酸钙、二水石膏、氢氧化钙、凝胶固溶体以及未反应颗粒。研究了海水、Na2SO4溶液、NaCl溶液和MgSO4溶液对多源固废基海工注浆材料结石体力学特性和抗侵蚀特性的影响规律。脱硫石膏和矿粉掺量为8%和20%多源固废基海工注浆材料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抗侵蚀性能,抗蚀系数为1.17。相比于纯水养护,多源固废基海工注浆材料水化产物可吸附侵蚀离子以及与侵蚀溶液溶液中的SO42-反应生成微膨胀性侵蚀产物钙钒石,结石体致密度提高,提升了抗侵蚀性能,能够满足海洋环境的特殊技术要求。
刘强[5](2021)在《固废基人造石材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对建筑装饰材料的需求量在不断扩长,人造石材凭借其表面平整光滑、美观、耐用、可塑性强等许多优势,在现代建筑装饰工程里逐渐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其中,固废基人造石材也已经异军突起,但作为新型的建筑材料,现有固废基人造石材在生产技术上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尤其是固废掺比偏低、掺入有机助剂和粘结剂制作成本较高和产品强度和耐候性不能满足标准要求等,这是制约固废人造石产业应用的技术瓶颈。基于上述问题,本课题主要进行了固废基人造石材的成型与养护工艺研究,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具体见下:(1)以全固废复合粉为原料制备人造石试块,首先进行了成型压力和物料量(试块厚度)对试块抗压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成型压力范围为20MPa-60MPa的条件下,随成型压力增加,试块抗压强度和密度增大,但成型压力增加初期试块抗压强度和密度增加幅度较大,后期增幅较小。成型压力从20MPa增加至50MPa期间,试块抗压强度和密度的增幅较大,平均增幅分别约为11.5%和2.9%,而成型压力从50MPa增至60MPa时,试块抗压强度和密度的增幅较小,分别约为3.5%和1.4%。成型压力升高有利于物料压实,从而提高试块的强度和密实度,但压力过高,不仅提高试块强度的幅度有限,而且压制设备要求高、能耗高,从经济性和试块强度两方面综合考虑,本实验条件下的成型压力可优先选用50MPa,对应试块热水养护1天、3天和7天的抗压强度分别为47MPa、58MPa和67MPa。在相同成型压力50MPa条件下,一次成型物料量为75g、100g和125g时,对应试块厚度为17.5mm、23.5mm和30mm,对应1天抗压强度为47.2MPa、35.0MPa和29.5MPa,厚度越厚,对应试块1天强度越低。(2)选择以全固废复合粉为原料制备胶凝试块,通过添加其他组分(纤维、矿棉、炉渣)和使用有机溶剂(苯丙乳液、环氧树脂)两种方式提高制品的抗压强度,为后期人造大理石的制备提供借鉴。研究表明,添加一定量纤维、矿棉和炉渣有利于提高试块后期强度,但对试块早期强度不利。添加0.5%的纤维、0.5%的矿棉和30%炉渣时,试块的7天强度分别提高了22.5%、7.5%和15.2%,但1天强度却分别降低了13.7%、15.4%和17.8%。加入5%以内的苯丙乳液,试块的1天强度降低明显,7天强度略微降低,建议工业不使用;加入2%以内的环氧树脂,试块的1天强度降低约22.5%,7天强度增加约11.3%。与空白样(无添加样)相比,加钢丝网对试块抗压强度有明显提高,对应试块1d、3d、7d抗压强度分别达49.1MPa、64.5MPa和95MPa,增幅分别为4%、21.1%和41.6%。在加钢丝网与0.5%纤维复合,试块抗压强度进一步升高,对应试块1d、3d、7d抗压强度分别达57.1MPa、73.4MPa和110MPa,上升幅度约为21%、37.7%和63.9%。(3)主要探究养护制度对固废基人造石材胶凝试块的强度影响规律。结果显示,试块养护3天后,养护龄期相同时,试块强度为:自然养护<水热养护<自然养护+热水养护<水热养护+热水养护;采用“水热养护+热水养护”的养护制度,可获得28d强度达145.5MPa的固废基高强试块,满足优质天然石材的强度指标(MU100),表明工业固废可制备优质人造石材。其中,在不同养护条件下,就28d而言,水热养护对应试块比自然养护增幅176%,而经热水养护的试块比水热养护的试块又增幅15.6%。蒸压养护对比自然养护,强度增幅62%,但对比热水养护,试块强度下降幅度为96%。与蒸压养护相比,70℃热水养护1天、3天和7天强度分别达90%、152.5%和188.9%,热水养护较蒸压养护具有明显优势。(4)以山西利恒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现有粉煤灰砖生产系统开展工业应用研究实验。电石渣作为生石灰的一种替代品,以煤粉炉灰和流化床灰分别与电石渣进行复配,外掺脱硫石膏进行固废免烧砖的制备。结果表明,蒸压养护中,当电石渣配比为30%时,达到较好的胶凝效果;其中,煤粉炉灰的效果优于流化床灰的效果,满足生产要求,达到MU25强度等级。经热水养护后,流化床灰和煤粉炉灰的抗压强度得到很大的改善;与蒸压相比,煤粉炉灰抗压强度增幅近60%,而流化床灰抗压强度增幅达175%,甚至超过MU25强度等级,达到39MPa。这为流化床粉煤灰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一条有利途径。
姜林伯[6](2021)在《固废基高强度发泡混凝土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节能建筑保温材料的应用与开发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获得高强度、低密度的建筑保温材料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目标和方向。发泡混凝土作为一种新型建筑材料,其特点为轻质,可消纳固体废弃物,具有阻燃性、保温性、隔热性和吸声性等特性,因此已广泛应用在建筑施工中。但目前市售发泡混凝土制品的密度与强度仅能达到国家的最低标准,因此,需要进一步提升发泡混凝土的强度。为了得到抗压强度大于10 MPa,绝干密度小于1000 kg/m3的固废基发泡混凝土,本文围绕强度开展了一系列实验,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使用了三种方法对发泡混凝土的强度进行提升,分别为原料改性增强(碳酸化改性电石渣增强)、工艺过程改进增强(加压发泡增强)与产品养护增强(试块碱浸碳酸化增强),三种方法对试块强度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实验结果表明,本实验条件下最佳优化配比为粉煤灰:电石渣为7:3,即钙硅比为4:5;电石渣改性量为2.5%时试块强度达到最大,为4.7 MPa,较普通试块提升了52%,同时密度提升了10%;发泡压力在10 N时试块的强度达到最大值10.4 MPa,较普通试块提升了236%,但密度也提升了34%;碱浸碳酸化的时间为6h时试块的强度最佳,达到4.4 MPa,较普通试块提升幅度为42%,密度提升幅度为4%;通过几种方法的组合实验,得出碳酸化改性与碱浸碳酸化一同使用反而会使试块的抗压强度降低,碳酸化改性与加压发泡一同使用制备的试块强度最高,为12.3 MPa。三种方法提升强度的幅度依次为加压发泡>碱浸碳酸化>碳酸化改性。(2)研究了加压发泡条件下工艺参数对试块性能的影响,并与常压发泡试块作对比。结果显示,加压发泡会使试块的孔结构更加致密,孔径更加均匀,连通孔的数量也比常压试块的少;实验得出试块的抗压强度会随着铝粉掺量或水灰比的增大而降低,发泡温度在50℃时制得试块的性能达到最佳;铝粉添加过多、水灰比过高、发泡温度过大都会导致常压试块发生塌模现象,而使用加压发泡可有效抑制浆体发泡塌模,同时可显着缩短试块的静养时间,显着提高试块的抗压强度,但同时试块密度也明显增大;本实验使用优化工艺条件做出的发泡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能够达到10.4MPa,密度为825 kg/m3;50℃静养温度时,对应发泡胚体的脱模时间为60 min,仅为常压发泡静养脱模时间的1/7,可大大提高了试块的生产效率;本实验条件下,优化的发泡压力为10 N,铝粉掺量为1‰~5‰,水灰比0.5~0.6,发泡温度为50℃左右,这样可以制备抗压强度为5~10 MPa,绝干密度为500~850 kg/m3的高性能发泡混凝土。
方佩莹[7](2021)在《工业废渣协同水泥固化高浓度铜污染土的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在国内外掀起一顿热潮,固化/稳定化技术因其操作简单、价格低廉、施工方便、固化后强度高、稳定性好等优点,已经成为重金属污染土修复的主要技术。目前,以水泥和石灰等作为基料的固化技术的应用最为广泛。但对于某化工厂的高含量铜污染土,如若继续采用传统固化剂,需要增大固化剂掺量,才能满足固化要求,这也势必会导致固化成本增大。此外,水泥是高耗能物质会增加碳的排放污染坏境。既有的研究表明,水泥对高浓度重金属离子固化效果欠佳,且固化后的污染土长期处于复杂的自然环境中,不仅会导致重金属离子溶出量增大,还会严重影响土体的稳定性。因此,继续寻找和研制具有稳定吸附重金属离子和价格低廉的新型固化剂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基于某化工厂铜污染土地的建设需求,将赤泥、电石渣和磷石膏三种工业废渣的综合利用与重金属污染土的修复相结合,通过无侧限抗压强度、毒性浸出、渗透性、腐蚀性和放射性试验,探究了工业废渣协同水泥固化铜污染土的可行性,分析了不同配合比、掺量和养护龄期对固化效果的定量影响,提出了固化剂的最佳配合比,并通过扫描电镜法分析固化机理,为工程应用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最终达到“以废治污”的目的。以上废渣均属于国家急需大量消纳的工业固废,没有材料成本,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同时修复了重金属铜污染场地,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在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下,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不同固化剂配合比方案均能提高污染土的强度,固化污染土的强度均随着养护龄期的增大而增大。配合比为水泥:赤泥:电石渣:磷石膏=6.5:1:1.5:1、掺量为20%时,固化土强度最高。试验范围内,固化剂掺量越大,固化污染土强度越大,且掺量较配合比对强度影响更大。(2)不同配合比方案下,固化铜污染土试样的渗透系数不同,其中方案2的渗透系数最小(7.1×10-8cm/s),方案6次之(1.4×10-7cm/s)。随着渗透压强的增大,各配合比方案的渗透系数也随之增大。配合比为水泥:赤泥:电石渣:磷石膏=4.5:3:1.5:1、掺量为10%时,固化污染土的渗透系数受压强影响最大。(3)不同固化剂配合比方案均能提高污染土的pH值,固化污染土28天的pH值在10.9~11.5之间。随着固化剂中水泥:赤泥比例的增大,固化土的pH值也随之增大。不同配合比方案的pH均随着养护龄期的增加而降低。(4)不同固化剂配合比方案均能固化铜污染土,固化土铜离子的浸出含量均在0.08mg/L左右,远远小于《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GB 5085.3-2007)的铜离子规定值100 mg/L,且小于《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的铜离子规定值0.5 mg/L。(5)所有固化剂方案,固化铜污染土28 d的无侧限抗压强度、渗透性、腐蚀性和放射性均满足相关规定要求。配合比为水泥:赤泥:电石渣:磷石膏=6.5:1:1.5:1时、掺量为20%,固化高浓度铜污染土效果最好。(6)工业废渣协同水泥固化铜污染土的主要机理是试样内部生成了水化硅酸钙等胶凝物质包裹吸附了Cu2+,提高土壤强度。电石渣主要起激发赤泥活性作用,以及提供Ca2+,降低Cu2+的迁移能力使其生成难溶性盐。赤泥经电石渣激发可发生类似水泥的水化反应,生成更多水化产物。磷石膏会与水泥熟料中的物质反应生成钙钒石,填充孔隙,增加水化产物的嵌挤能力,此外,磷酸盐提供的SO42-会促进Cu2+进入钙钒石的晶格,固定重金属。
司传煜[8](2021)在《环境规制、政府扶持与工业企业发展 ——以中国煤化工行业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政府政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研究的重点领域。按照政策初衷划分,政府政策大体可以分为鼓励类政策和抑制类政策。其中,鼓励类政策多见于我国的各类产业政策,抑制类措施以化解产能过剩和防治污染为主。两类政策初衷迥异,影响机制比较复杂,如何理解复杂组合下的政府政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是本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煤化工行业的演化历史,与中国工业化进程和各类政府政策都密切相关。近年来,产业扶持类政策、环保政策等政府政策均有涵盖到煤化工业,为在统一框架下分析不同类政府政策影响机制提供了合适的研究样本。本文以煤化工业为例,从理论和实证层面深入探讨了政府政策如何影响工业企业发展,共分为七章。第一章是引言,主要内容是给出当前的选题背景及意义,主要的创新点和技术路线图。第二章是文献综述,主要内容是通过梳理现有文献找到现有研究的不足并确定研究起点。研究发现,对于产业政策和环境规制对行业发展的影响尚未形成一致观点,这与产业异质性、区域发展水平和阶段性差异等因素密切相关。第三章是我国煤化工业发展历程中的政策演变及影响,通过对我国传统煤化工的发展历史和不同阶段产业政策演变进行归纳性梳理,得到如下启示:(1)我国煤化工产业经历了引进—吸收—改进—再创新的发展历程,在技术和装备方面均较初期的依赖进口有巨大进步,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加强,目前进入到由传统煤化工向新型煤化工转型的阶段。(2)当前我国煤化工产业仍处于转型初期,未来发展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和机遇。第四章是环境规制对煤化工企业的影响机制研究,构建政府部门、治污企业、排污企业之间的博弈模型,分析博弈过程和博弈结果。在长期随着环境规制强度的提升,排污企业成本上升、市场份额缩减,治污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依据理论结果进一步构建计量模型,用实证的方法考察政府部门环境规制强度、企业环保行为和煤化工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在环境规制较弱时,由于环保设备投资额大、回报周期长等原因,环保表现好的大型企业难以获得良好的市场表现,而环保表现一般的中小型企业由于成本较低能够获得更高的收入和利润;当政府部门加强环境规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中央环保督察以后,对环保方面表现好的大型煤化工企业发展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但加大了环保方面表现一般的中小型企业的压力,对其收入和利润有显着的负向影响。第五章的重点是研究政府扶持对煤化工企业发展的影响。本部分构建计量模型实证考察参与煤化工示范项目对企业研发创新活动和转型升级的具体影响。首先,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局、国家工信部网站、上市公司年报、上市公司和试点地区的新闻报道等多种渠道获取信息确定企业是否参与煤化工示范项目及参与时间,尽可能全面地搜集参与煤化工示范项目的企业信息,形成政府扶持(示范项目)的变量数据;其次,实证检验政府扶持(示范项目)对煤化工企业研发创新活动(用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衡量)的影响;最后,实证检验政府扶持(示范项目)对煤化工企业转型升级(用全要素生产率衡量)的影响。研究发现:一方面,若样本企业参与了煤化工示范项目,将投入更多的经费用于支持研发创新活动,而且对申请专利数量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另一方面,由于转型升级是个长期过程,企业参与煤化工示范项目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具有滞后性,滞后3期时有显着的正向影响。第六章是世界煤化工行业发展历史及政策经验,研究表明全球煤化工产业和经历了兴衰起伏,当前仍处于不断优化升级的过程中,尤其是未来在全球环保共识不断提升的情况下,新煤化工产业未来将遇到环保标准的巨大考验。目前,南非、美国、日本和欧盟均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煤化工行业走向高端化的政策。值得我国借鉴的是,国家未来可持续的能源发展战略规划应当立足于本国的能源现状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选择最适宜本国中长期发展的战略方案,并能够有计划的持续下去,鼓励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才能在满足国内能源需求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第七章是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总结了本文的三点主要研究结论。分别是:(1)国内外煤化工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产业政策的支持。未来,清洁能源是全球各国发展的重点,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对煤化工业走向产业高端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阶段性的环保政策不会显着影响市场效率和减少排污,只有强力且持续的环保政策才会加强企业的治污行为,让环境友好型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前景。(3)政府扶持政策通过鼓励企业增加科技研发投资来提高企业生产率,从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但这种影响有比较明显的滞后效应,对产业政策的正面影响要同时有信心和耐心。
朱坤垅[9](2021)在《淤泥质土固化及路用性能试验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国内各类基础设施的不断建设,在我国沿海地区及沿江、河、湖泊分布地带,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淤泥和淤泥质土。淤泥质土本身基本物理和力学性能比较差,而且大量淤泥质土的堆放,必定会带来污染环境、占用城市空间及堆放运输成本比较高的问题。在这个背景下,淤泥质土固化后用于就近路基填筑有很大的研究价值。传统固化材料的使用价格昂贵,而且生产过程中容易产生CO2等温室气体,因此可以考虑将工业废料加入淤泥质土中,研究符合路用性能的固化材料。以此为研究背景,本文主要开展以下工作:(1)分析无机类固化剂的固化机理,选择高炉矿渣、粉煤灰和电石渣为固化材料,用于配置固化台州淤泥质土的固化剂。(2)用混料试验设计与无侧限抗压强度的试验方法,得到7d、14d和28d龄期下固化土强度与三种掺量之间的模型关系,计算得到不同龄期下最佳配比,综合对比确定固化剂的最终配方,并从微观角度研究固化剂的固化机理。(3)对研究得到固化剂所固化的淤泥土进行路用性能验证,包含水稳性、干湿循环性、渗透性以及经济性,建立固化土强度与龄期之间的函数关系,用于预测固化土强度随龄期的变化。(4)改变固化土的含水率与固化剂的掺量,通过无侧限抗压强度、水稳性和干湿循环试验,探讨两种变量对淤泥质土固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用高炉矿渣、粉煤灰与电石渣配置的固化剂固化淤泥质土在28d龄期下有较高的强度,其水稳性、抗干湿循环性与抗渗性优于二灰土,且经济效益高于二灰土与石灰土,是用于路基填筑比较好的材料。含水率与固化剂掺量对固化土的固化效果有显着影响。
侯明良[10](2021)在《电石渣基复合胶凝材料(CS-CCM)性能研究与环境影响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电石渣是“电石水解法”生产PVC所附带产生的废弃物,电石渣的堆积不仅占用大量的土地空间,还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为了促进电石渣资源的回收利用,本文利用电石渣废弃物作水泥掺合料来制备电石渣基复合胶凝材料(Carbide slag-based composite cementitious materials,CS-CCM)。通过采用强度测试、XRD、SEM、TG-DSC、FTIR以及化学结合水来研究了CS-CCM硬化浆体的抗压及抗折强度变化规律和水化机理。将基于LCA方法对电石渣掺合料制备过程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分析CS-CCM的环境影响和力学性能之间的相关性,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采用煅烧温度300℃、500℃以及700℃对电石渣原材料进行预处理,通过提升电石渣的煅烧温度,其电石渣物相中逐渐出现具有水化活性的CaO成分。(2)当水胶比和电石渣掺量增大时,则CS-CCM硬化浆体的抗压强度与抗折强度呈现下降趋势;当提升电石渣的煅烧温度,则CS-CCM硬化浆体的抗压强度与抗折强度呈现上升趋势。通过采用响应面法(RSM)建立CS-CCM硬化浆体的抗压强度RC和抗折强度RF相关的二阶多项式回归模型,且预测模型得出的预测值接近实际试验值。(3)HTP是电石渣掺合料总环境影响中最大的影响类别,其中HTP、GWP和AP是电石渣掺和料环境影响中主要的三种影响类别,而其他几种影响类型对电石渣掺和料的环境影响相对较小。煅烧过程和过筛过程在环境影响类别中所消耗的电力资源贡献了绝大部分的环境影响。电石渣掺合料的环境影响结果对于煅烧过程和筛分过程表现出敏感性,但对运输过程和烘干过程不敏感;对比分析其他几种评价方法的结果,验证本次所选择的CML-IA baseline评价方法具有一定程度的可靠性。(4)随着电石渣掺量的逐渐增大,其中HTP、AP和ADP在CS-CCM环境影响中所占比例逐渐增大,而GWP、POCP和EP所占比例逐渐减少,并且HTP、GWP和AP是CS-CCM环境影响中主要的影响类别。在满足CS-CCM抗压强度要求的前提下,电石渣小掺量下的CS-CCM更有利于降低单位抗压强度所贡献的环境影响。(5)CS-CCM水化产物主要有方解石、Ca(OH)2、钙矾石(AFt)、C3S和C2S。在SEM图中,可观测到不定形态的C-S-H凝胶、片状的Ca(OH)2以及针状的AFt。当水胶比、电石渣掺量以及电石渣煅烧温度的提升,使得430℃~560℃的失重阶段内Ca(OH)2含量的增大。在FTIR图谱结果中,可分析出在874 cm-1左右的C-S-H凝胶中C-O对称伸缩振动峰,以及在3642 cm-1左右的Ca(OH)2中O-H键振动引起的吸热峰,而在1423 cm-1左右的吸热峰为C-O特征峰。
二、电石工业现状及发展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石工业现状及发展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2)复合矿渣固化Cd-Cr污染土力学性能及耐久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重金属污染土研究现状 |
1.2.1 重金属污染土修复技术 |
1.2.2 固化/稳定化修复重金属污染土 |
1.3 碱激发矿渣材料固化重金属污染土研究现状 |
1.3.1 粒化高炉矿渣 |
1.3.2 碱激发高炉矿渣材料 |
1.3.3 碱激发矿渣固化污染土 |
1.4 重金属镉、铬污染土研究现状 |
1.4.1 镉污染土研究现状 |
1.4.2 铬污染土研究现状 |
1.5 存在的问题和研究内容 |
1.5.1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5.2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内容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土样 |
2.1.2 固化剂材料 |
2.1.3 化学试剂 |
2.2 试验设计 |
2.3 试验步骤及方法 |
2.3.1 试样制备与养护 |
2.3.2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
2.3.3 碳化耐久性试验 |
2.3.4 干湿循环耐久性试验 |
2.3.5 微观试验 |
2.4 本章小结 |
3 电石渣-矿渣固化污染土强度特性 |
3.1 概述 |
3.2 电石渣-矿渣复合固化污染土强度特性 |
3.2.1 固化剂掺量对强度的影响 |
3.2.2 养护龄期对强度的影响 |
3.2.3 重金属离子浓度及类型对强度的影响 |
3.3 固化土的变形特性 |
3.4 固化污染土强度预测 |
3.4.1 基于龄期的强度预测 |
3.4.2 基于掺量的强度预测 |
3.5 固化机理与微观试验分析 |
3.5.1 固化机理分析 |
3.5.2 微观试验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碳化条件下电石渣-矿渣固化污染土耐久性 |
4.1 概述 |
4.2 固化土碳化深度特性 |
4.2.1 碳化深度结果及分析 |
4.2.2 碳化深度拟合分析 |
4.3 碳化条件下固化土强度特性 |
4.3.1 碳化强度结果及分析 |
4.3.2 碳化强度拟合分析 |
4.4 碳化条件下固化土微观分析 |
4.4.1 XRD试验结果分析 |
4.4.2 SEM试验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干湿循环条件下电石渣-矿渣固化污染土耐久性 |
5.1 概述 |
5.2 干湿循环对固化土质量的影响 |
5.3 无侧限抗压强度影响因素 |
5.3.1 干湿循环次数对强度的影响 |
5.3.2 重金属离子浓度及类型对强度的影响 |
5.4 干湿循环作用下固化土变形特性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3)PVC行业汞减排清洁生产关键技术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PVC行业汞污染问题 |
1.1.2 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 |
1.2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 |
2.1 PVC行业国内外发展现状 |
2.2 常见技术评估方法 |
2.3 PVC行业针对汞的相关管理政策情况 |
第三章 PVC行业汞减排清洁生产技术评估方法与模型建立 |
3.1 PVC行业汞减排清洁生产技术体系的建立 |
3.1.1 催化剂技术 |
3.1.2 乙炔气清净技术 |
3.1.3 气相除汞技术 |
3.1.4 含汞废水处理技术 |
3.2 PVC行业汞减排清洁生产技术评估方法的筛选 |
3.3 PVC行业汞减排清洁生产技术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3.1 汞减排清洁生产技术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
3.3.2 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
3.3.3 技术评估指标体系及评估因素集的构建 |
3.3.4 隶属度函数的计算 |
3.3.5 评估指标权重的确定及权重集的构建 |
3.3.6 综合评估 |
第四章 PVC行业针对汞的清洁生产关键技术评估 |
4.1 催化剂技术评估 |
4.1.1 构建技术评估指标与因素集 |
4.1.2 隶属度的确定及计算 |
4.1.3 技术权重集的构建 |
4.1.4 技术综合评估 |
4.1.5 评估结果及分析 |
4.2 乙炔气清净技术评估 |
4.2.1 构建技术评估指标与因素集 |
4.2.2 隶属度的确定及计算 |
4.2.3 技术权重集的构建 |
4.2.4 技术综合评估 |
4.2.5 评估结果及分析 |
4.3 气相除汞技术评估 |
4.3.1 构建技术评估指标与因素集 |
4.3.2 隶属度的确定及计算 |
4.3.3 技术权重集的构建 |
4.3.4 技术综合评估 |
4.3.5 评估结果及分析 |
4.4 含汞废水处理技术评估 |
4.4.1 构建技术评估指标与因素集 |
4.4.2 隶属度的确定及计算 |
4.4.3 技术权重集的构建 |
4.4.4 技术综合评估 |
4.4.5 评估结果及分析 |
4.5 PVC行业针对汞的清洁生产关键技术评估结果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研究不足及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多源固废基海工注浆材料研发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海工注浆材料研究现状 |
1.3 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现状 |
1.4 工业固废制备海工注浆材料研究现状 |
1.5 多源固废制备海工注浆材料的可行性研究 |
1.6 研究内容 |
1.7 技术路线 |
1.8 创新点 |
第二章 多源固废基海工注浆材料基体矿相合成与匹配设计 |
2.1 多源固废基海工注浆材料基体设计方法 |
2.1.1 配料参数及计算方法 |
2.1.2 基体合成的实验方法 |
2.2 多源固废基海工注浆材料基体率值设计 |
2.3 率值对多源固废基海工注浆材料基体矿相构成的影响 |
2.3.1 不同率值下海工注浆材料基体矿相含量分布 |
2.3.2 不同率值下海工注浆材料基体化学键特征分析 |
2.3.3 不同率值下海工注浆材料基体岩相特征分析 |
2.4 热处理制度对多源固废基海工注浆材料基体矿相构成的影响 |
2.4.1 基体煅烧温度 |
2.4.2 基体保温时间 |
2.5 多源固废基海工注浆材料力学性能验证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多源固废基海工注浆材料设计与性能调控方法 |
3.1 多源固废基海工注浆材料流变特性研究 |
3.1.1 固废石膏作用下海工注浆材料流变性能 |
3.1.2 矿物掺合料作用下海工注浆材料流变性能 |
3.2 多源固废基海工注浆材料基体力学特性研究 |
3.2.1 固废石膏作用下海工注浆材料力学性能 |
3.2.2 矿物掺合料作用下海工注浆材料力学性能 |
3.3 多源固废基海工注浆材料水化硬化机理研究 |
3.3.1 固废石膏作用下海工注浆材料水化硬化机理研究 |
3.3.2 矿物掺和料作用下海工注浆材料水化硬化机理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多源固废基海工注浆材料抗侵蚀特性研究 |
4.1 不同侵蚀溶液下注浆材料性能变化规律 |
4.1.1 力学特性与抗蚀特性 |
4.1.2 海工注浆材料硬化浆体结构分析 |
4.2 海水环境下注浆材料性能变化规律 |
4.2.1 力学特性与抗蚀特性 |
4.2.2 海工注浆材料硬化浆体结构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固废基人造石材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人造石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1.2.1 人造石的发展现状 |
1.2.2 人造石的研究现状 |
1.3 工业固废利用现状 |
1.3.1 粉煤灰的利用现状 |
1.3.2 钢渣的利用现状 |
1.3.3 炉渣的利用现状 |
1.3.4 电石渣的利用现状 |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二章 实验原料与方法 |
2.1 实验原料 |
2.1.1 固废基复合超微粉 |
2.1.2 粉煤灰 |
2.1.3 电石渣 |
2.1.4 水泥 |
2.1.5 煤矸石 |
2.2 实验过程 |
2.3 实验所用设备和仪器 |
2.4 制品性能测定方法及表征方法 |
2.4.1 抗压强度测定方法 |
2.4.2 表征方法 |
第三章 成型压力与物料量对试块强度影响 |
3.1 成型压力对试块强度的影响 |
3.2 成型物料量对试块强度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增强掺合料对试块强度影响 |
4.1 添加玻璃纤维对试块强度的影响 |
4.2 添加矿棉对试块强度的影响 |
4.3 添加炉渣对试块强度的影响 |
4.4 添加有机溶剂对试块强度的影响 |
4.4.1 添加苯丙乳液对试块强度的影响 |
4.4.2 添加环氧树脂对试块强度的影响 |
4.5 炉渣与环氧树脂复合添加料对试块强度的影响 |
4.6 钢丝网对试块强度的影响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养护制度对试块强度的影响规律 |
5.1 实验部分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自然养护和水热养护 |
5.2.2 热水养护 |
5.2.3 蒸压养护 |
5.3 试块表征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工业应用试验研究 |
6.1 实验部分 |
6.2 结果与讨论 |
6.2.1 三元体系蒸压养护 |
6.2.2 四元体系蒸压养护 |
6.2.3 三元体系热水养护 |
6.2.4 煤矸石在水泥、电石渣中的应用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6)固废基高强度发泡混凝土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发泡混凝土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发泡混凝土的发展 |
1.2.2 国内发泡混凝土的发展 |
1.2.3 研究现状 |
1.3 工业固体废弃物利用现状 |
1.3.1 粉煤灰 |
1.3.2 电石渣 |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二章 实验原料及方法 |
2.1 实验原料 |
2.1.1 粉煤灰 |
2.1.2 电石渣 |
2.1.3 其他材料 |
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2.1 常用仪器及装备 |
2.2.2 加压发泡装置 |
2.3 试验方法 |
2.4 制品性能测试及表征方法 |
2.4.1 性能测试 |
2.4.2 表征方法 |
第三章 提升固废基发泡混凝土强度的方法探究 |
3.1 实验部分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粉煤灰/电石渣配比对试块强度影响 |
3.2.2 碳酸化改性对试块强度的影响 |
3.2.3 发泡压力对试块强度的影响 |
3.2.4 碱浸碳酸化对试块强度的影响 |
3.2.5 探究几种方法对试块强度的协同促进作用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工艺条件对加压发泡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
4.1 实验部分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铝粉添加量对加压发泡试块性能的影响 |
4.2.2 水灰比对加压发泡试块性能的影响 |
4.2.3 发泡温度对加压发泡试块性能的影响 |
4.2.4 加压发泡与常压发泡脱模时间对比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7)工业废渣协同水泥固化高浓度铜污染土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重金属污染土的修复技术和研究现状 |
1.2.1 重金属污染土的修复技术 |
1.2.2 铜污染土的研究现状 |
1.3 工业废渣处理重金属污染土的研究现状 |
1.3.1 赤泥的研究现状 |
1.3.2 电石渣的研究现状 |
1.3.3 磷石膏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
第2章 试验方案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案 |
2.2.1 固化剂方案设计 |
2.2.2 污染土和试样制备 |
2.3 试验内容 |
2.3.1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
2.3.2 渗透试验 |
2.3.3 酸碱性试验 |
2.3.4 毒性浸出试验和放射性检测 |
2.3.5 电阻率试验 |
2.3.6 扫描电镜试验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工业废渣协同水泥固化铜污染土的强度特性 |
3.1 工业废渣协同水泥固化土的强度特性 |
3.1.1 掺量对强度的影响 |
3.1.2 养护龄期对强度的影响 |
3.2 工业废渣协同水泥固化铜污染土的强度特性 |
3.2.1 掺量对强度的影响 |
3.2.2 养护龄期对强度的影响 |
3.3 铜离子对固化土强度的影响 |
3.3.1 掺量对强度的影响 |
3.3.2 养护龄期对强度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工业废渣协同水泥固化铜污染土的渗透特性 |
4.1 工业废渣协同水泥固化土的渗透特性 |
4.1.1 掺量对渗透系数的影响 |
4.1.2 压强对渗透系数的影响 |
4.2 工业废渣协同水泥固化铜污染土的渗透特性 |
4.2.1 掺量对渗透系数的影响 |
4.2.2 压强对渗透系数的影响 |
4.3 铜离子对固化土渗透性的影响 |
4.3.1 掺量对渗透系数的影响 |
4.3.2 压强对渗透系数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工业废渣协同水泥固化铜污染土的酸碱性 |
5.1 工业废渣协同水泥固化土的酸碱性 |
5.1.1 掺量对pH值的影响 |
5.1.2 养护龄期对pH值的影响 |
5.2 工业废渣协同水泥固化铜污染土的酸碱性 |
5.2.1 掺量对pH值的影响 |
5.2.2 养护龄期对pH值的影响 |
5.3 铜离子对固化土酸碱性的影响 |
5.3.1 掺量对pH值的影响 |
5.3.2 养护龄期对pH值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工业废渣协同水泥固化铜污染土的电阻率特性 |
6.1 工业废渣协同水泥固化土的电阻率特性 |
6.1.1 电流频率对电阻率的影响 |
6.1.2 掺量对电阻率的影响 |
6.1.3 养护龄期对电阻率的影响 |
6.2 工业废渣协同水泥固化铜污染土的电阻率特性 |
6.2.1 电流频率对电阻率的影响 |
6.2.2 掺量对电阻率的影响 |
6.2.3 养护龄期对电阻率的影响 |
6.3 铜离子对固化土电阻率的影响 |
6.3.1 掺量对电阻率的影响 |
6.3.2 养护龄期对电阻率的影响 |
6.4 工业废渣协同水泥固化土的电阻率和强度关系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工业废渣协同水泥固化铜污染土的效果评价和机理分析 |
7.1 工业废渣协同水泥固化铜污染土的毒性浸出 |
7.2 工业废渣协同水泥固化铜污染土的效果评价 |
7.3 工业废渣协同水泥固化铜污染土机理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环境规制、政府扶持与工业企业发展 ——以中国煤化工行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选题背景 |
(一)宏观背景:中国正进入工业化后期,高质量发展是主要逻辑 |
(二)产业背景:产业集中度提升是各行业的普遍现象 |
(三)政策背景:“碳达峰、碳中和”的长期目标 |
二、选题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三、主要创新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图 |
(一)主要创新点 |
(二)研究方法 |
(三)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煤化工行业的相关研究进展 |
二、产业政策对行业发展的影响 |
(一)产业政策的概念 |
(二)产业政策的有效性 |
(三)产业政策对行业的鼓励性和抑制性作用 |
三、环境规制对行业发展的影响 |
(一)环境规制的概念及类型 |
(二)关于环境规制强度设定的研究 |
(三)环境规制对行业发展的可能性影响 |
(四)环境规制对企业影响的研究方法 |
四、文献评述 |
第三章 中国煤化工业发展历程及政策影响 |
一、煤化工产业的发展历史阶段 |
(一)初创时期(1914 年至20 世纪50 年代之前) |
(二)全面发展时期(20 世纪50 年代至70 年代之前) |
(三)“从量到质”的转型期(20 世纪70 年代至21 世纪之前) |
(四)高质量发展阶段(21 世纪以来) |
二、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 |
(一)传统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 |
(二)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 |
三、当前煤化工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 |
(一)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受到环境保护的制约和水资源短缺的限制 |
(二)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受到投资结构不合理和产业布局混乱的制约 |
(三)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受到潜在技术风险和经济风险的影响 |
四、煤化工产业法律法规及产业政策环境 |
(一)煤化工行业主管部门职能及相关法律法规 |
(二)煤化工产业政策演变 |
五、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环境规制对煤化工企业的影响机制研究 |
一、博弈模型:政府部门、治污企业、排污企业 |
(一)博弈主体的决策目标和决策变量 |
(二)博弈过程和结果 |
二、实证模型:环境规制、环保行为与煤化工企业发展 |
(一)样本与数据 |
(二)模型与变量 |
(三)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 |
(四)实证结果 |
三、实证结论的稳健性检验 |
四、环保督察的动态影响和异质性影响研究 |
五、环境规制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检验 |
六、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政府扶持对煤化工企业发展的影响 |
一、政府扶持对煤化工企业研发创新的影响 |
(一)样本与数据 |
(二)模型与变量 |
(三)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 |
(四)实证结果分析 |
(五)稳健性检验 |
二、政府扶持对煤化工企业转型升级的影响 |
(一)样本与数据 |
(二)模型与变量 |
(三)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 |
(四)实证结果分析 |
(五)稳健性检验 |
三、环境规制和政府扶持对煤化工企业发展的共同影响 |
(一)环境规制和政府扶持对煤化工企业研发创新的共同影响 |
(二)环境规制和政府扶持对煤化工企业生产率的共同影响 |
四、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世界煤化工发展历史和政策经验 |
一、世界煤化工产业发展历史 |
(一)初始阶段(18 世纪后半叶~1930) |
(二)全面发展时期(1930~1945) |
(三)萧条时期(1945~1970) |
(四)新型煤化工技术发展时期(1970 至今) |
二、世界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
(一)世界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
(二)世界煤化工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 |
三、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煤化工产业发展状况及政策经验 |
(一)南非 |
(二)美国 |
(三)日本 |
(四)欧盟 |
四、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二、对策建议 |
(一)加强顶层设计,进行统筹规划 |
(二)提升环保标准,引导绿色发展 |
(三)加大政府扶持,鼓励转型升级 |
主要参考文献 |
(9)淤泥质土固化及路用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固化剂的研究现状 |
1.2.2 利用工业废料制备固化剂的研究现状 |
1.2.3 固化土用于路基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和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3.3 主要创新点 |
1.4 本章小结 |
2 淤泥质土固化对策分析 |
2.1 引言 |
2.2 固化剂介绍 |
2.2.1 固化剂分类 |
2.2.2 无机类固化土固化机理分析 |
2.3 淤泥质土基本性质 |
2.4 固化材料的选择 |
2.4.1 高炉矿渣 |
2.4.2 粉煤灰 |
2.4.3 电石渣 |
2.5 本章小结 |
3 淤泥质土固化配方研究 |
3.1 引言 |
3.2 试验材料 |
3.2.1 试验土 |
3.2.2 固化材料 |
3.3 试验方法 |
3.3.1 混料试验设计 |
3.3.2 试样制备与养护 |
3.3.3 无侧限抗压强度 |
3.4 试验结果分析 |
3.4.1 数据初步分析 |
3.4.2 不同龄期下固化效果分析 |
3.4.3 固化剂配方的确定 |
3.5 固化土微观机理分析 |
3.5.1 微观结构定性分析 |
3.5.2 微观结构定量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固化土路用性能验证 |
4.1 引言 |
4.2 水稳性 |
4.2.1 试验设计 |
4.2.2 定性分析 |
4.2.3 定量分析 |
4.3 干湿循环性 |
4.3.1 试验设计 |
4.3.2 试验结果分析 |
4.4 渗透性 |
4.4.1 试验设计 |
4.4.2 试验结果分析 |
4.5 强度与龄期的关系 |
4.6 经济性比较 |
4.7 本章小结 |
5 淤泥质土固化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5.1 引言 |
5.2 试验设计与试验数据 |
5.3 含水率的影响 |
5.3.1 试验结果数据 |
5.3.2 无侧限抗压强度分析 |
5.3.3 水稳性分析 |
5.3.4 干湿循环性分析 |
5.4 固化剂掺量的影响 |
5.4.1 试验结果数据 |
5.4.2 无侧限抗压强度分析 |
5.4.3 水稳性分析 |
5.4.4 干湿循环性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成果与结论 |
6.2 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10)电石渣基复合胶凝材料(CS-CCM)性能研究与环境影响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电石渣用于改良土壤 |
1.3.2 电石渣用于化工领域 |
1.3.3 电石渣用于烟气脱硫 |
1.3.4 电石渣用于道路建设 |
1.3.5 利用电石渣制备水泥 |
1.3.6 利用电石渣作碱激发剂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原材料处理与研究方法 |
2.1 原材料 |
2.2 原材料预处理 |
2.3 试验方法 |
2.3.1 力学性能测试 |
2.3.2 同步热分析测试 |
2.3.3 红外光谱(FTIR)测试 |
2.3.4 X-射线衍射测试 |
2.3.5 扫描电镜(SEM)测试 |
2.3.6 化学结合水测试 |
第三章 CS-CCM水化产物微观分析 |
3.1 配合比设计与试样制备 |
3.1.1 配合比设计 |
3.1.2 测试样品制备 |
3.2 水化产物分析 |
3.2.1 物相分析(XRD) |
3.2.2 微观形貌分析(SEM) |
3.3 同步热分析(TG-DSC) |
3.3.1 水胶比对TG-DSC的影响 |
3.3.2 电石渣掺量对TG-DSC的影响 |
3.3.3 煅烧温度对TG-DSC的影响 |
3.4 红外光谱分析(FTIR) |
3.4.1 水胶比对FTIR的影响 |
3.4.2 电石渣掺量对FTIR的影响 |
3.4.3 煅烧温度对FTIR的影响 |
3.5 化学结合水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CS-CCM硬化浆体强度变化规律研究 |
4.1 研究参数设计 |
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2.1 电石渣煅烧温度 300℃下CS-CCM抗压及抗折强度 |
4.2.2 电石渣煅烧温度 500℃下CS-CCM抗压及抗折强度 |
4.2.3 电石渣煅烧温度 700℃下CS-CCM抗压及抗折强度 |
4.2.4 电石渣煅烧温度对抗压及抗折强度的影响 |
4.3 抗压及抗折强度理论计算与预测 |
4.3.1 响应面法(RSM) |
4.3.2 抗压强度试验值与预测值对比 |
4.3.3 抗折强度试验值与预测值对比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CS-CCM制备过程环境影响评价 |
5.1 生命周期评价方法 |
5.1.1 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概述 |
5.1.2 生命周期评价技术框架 |
5.2 电石渣掺合料制备过程生命周期评价 |
5.2.1 目的与系统边界 |
5.2.2 生命周期影响评估模型 |
5.2.3 电石渣掺和料生命周期清单分析 |
5.3 电石渣掺合料生命周期影响评估 |
5.4 敏感性分析 |
5.4.1 资源输入项的敏感性分析 |
5.4.2 评价方法的敏感性分析 |
5.5 利用电石渣掺合料制备CS-CCM环境影响评价 |
5.5.1 不同电石渣掺量下的CS-CCM环境影响评价 |
5.5.2 CS-CCM环境影响与力学性能的相关性分析 |
5.6 三种电石渣煅烧温度下环境影响及相关性分析 |
5.6.1 三种煅烧温度下电石渣掺合料环境影响评估 |
5.6.2 三种电石渣煅烧温度下CS-CCM的相关性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个人简历 |
四、电石工业现状及发展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一五”时期吉林“三大化”工业建筑遗产调查及保护利用研究[D]. 李卓翰. 吉林建筑大学, 2021
- [2]复合矿渣固化Cd-Cr污染土力学性能及耐久性研究[D]. 杨景东. 安徽理工大学, 2021(01)
- [3]PVC行业汞减排清洁生产关键技术评估研究[D]. 付柏滋.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4]多源固废基海工注浆材料研发及性能研究[D]. 高益凡. 山东大学, 2021(12)
- [5]固废基人造石材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刘强. 山西大学, 2021(12)
- [6]固废基高强度发泡混凝土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姜林伯. 山西大学, 2021(12)
- [7]工业废渣协同水泥固化高浓度铜污染土的试验研究[D]. 方佩莹.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8]环境规制、政府扶持与工业企业发展 ——以中国煤化工行业为例[D]. 司传煜.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1(12)
- [9]淤泥质土固化及路用性能试验研究[D]. 朱坤垅. 浙江大学, 2021(01)
- [10]电石渣基复合胶凝材料(CS-CCM)性能研究与环境影响评价[D]. 侯明良.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