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雷达

新闻雷达

一、News Radar(论文文献综述)

冒小栋[1](2021)在《基于卫星账户原理的高铁经济宏观效应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高铁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和国际影响,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力引擎,高铁经济学主要着眼于研究高铁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规律。高铁经济效应的研究是高铁经济学研究中重要的内容和组成部分,高铁效应的评价理论、评价体系、评价方法等基本上以定性为主,缺乏一个系统、全面、定量评价高铁效应的理论和方法。系统的高铁经济效应评价研究是对高铁经济学的补充、完善和发展,对进一步提升中国高铁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力、话语权和影响力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论文基于卫星账户构建的一般原理与方法,从界定高铁经济卫星账户的生产范围、识别高铁经济特有产品开始,通过设计高铁经济宏观效应总量指标,构建并实现了高铁经济增加值核算表、高铁经济固定资本形成总额表、高铁经济货物和服务进出口交易表、高铁经济国际收支平衡表、高铁经济劳动投入核算表等核算表的编制和分析。从而全面反映了高铁经济活动的运行数量特点、数量规律,客观评价了高铁经济总量效应、产业关联效应及乘数效应等,论文研究主要结论有:(1)高铁经济卫星账户是全面、系统反映高铁经济宏观效应的有效工具。卫星账户用来衡量打破SNA中心框架的现有行业分类或产品分类之后重新组合形成的如高铁经济等特定领域、主题或部门的规模和贡献的数据系统,将卫星账户原理运用到高铁经济宏观效应的评价之中正好发挥了卫星账户可以解决行业统计口径不全的问题,全面描述高铁经济的生产过程、资金来源及流向、投入与产出关系、收入分配与使用等相关问题。利用卫星账户原理构建的高铁经济卫星账户可以说是最为理想、系统、全面和有效的分析和评价高铁经济宏观效应的工具。(2)高铁经济特有产品分为7个大类,有33个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2017)行业大类相对应的特有产业,分布在43个与2018年全国投入产出表(153部门)相对应的部门中。高铁经济特有产品分为“高铁工程技术与设计服务”“高铁线路建设及服务”“高铁运输设备”等7个大类,23个中类,60个小类。高铁经济特有产品目录中有货物21种,服务39种;有22种特征产品、38种关联产品。高铁经济特有产业可以分为“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23)”“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26)”“非金属矿物制品业(30)”等共计33个。高铁经济特有产品分布在“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品”“涂料、油墨、颜料及类似产品”“玻璃及玻璃制品”等43个与2018年全国投入产出表(153部门)相对应的部门中。(3)高铁经济卫星账户基本核算由高铁经济增加值核算、高铁经济投入产出核算、高铁经济固定资本形成核算、高铁经济进出口核算四部分组成。核算表之间的一些平衡项对应着高铁经济总产出、高铁经济增加值、高铁经济最终消费支出、高铁经济固定资本形成总额、高铁经济进口额和出口额、高铁经济最终支出、高铁经济就业人数等一些重要经济总量。高铁经济投入产出核算是为高铁经济增加值核算提供数据来源,是编制高铁经济卫星账户其他核算表的基础,按照153产品部门分类的高铁经济投入产出表中间产品矩阵为196?196方阵。(4)2018年高铁经济增加值为2,422.09亿元,占GDP比重为0.26%。收入法计算的高铁经济增加值与生产法计算结果一样,其中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占比分别为58.31%、10.04%、16.72%、14.92%,支出法计算的高铁经济增加值显着大于生产法和收入法。固定资本形成总额4112.09亿元、货物和服务净出口118.35亿元、就业人数为1,423,561人。货物和服务出口额为276.65亿元,进口额为158.30亿元,进出口差值(净出口)为118.35亿元。(5)高铁经济产品部门影响力稍高于全社会国民经济平均水平,感应度显着低于全社会国民经济平均水平。43个高铁经济产品部门影响力系数取值范围为0.3657~1.5255之间,影响力大于1的部门主要来自制造业、建筑业,影响力小于1的部门主要来自服务业,平均高铁经济产品部门影响力系数为1.0290,稍稍高于全社会国民经济平均产品部门影响力。感应度系数取值范围为0.000~1.1855之间,只有“铁路旅客运输-G”“铁路运输和城市轨道交通设备-G”“互联网和相关服务-G”3个产品部门感应度系数大于1,其他40个产品部门感应度系数均小于1,平均高铁经济产品部门感应度系数为0.4346,显着低于全社会国民经济平均产品部门感应度。(6)高铁经济具有高投资率、低消费率的特点,“铁路旅客运输-G”“铁路运输和城市轨道交通设备-G”等6个产品部门可作为高铁经济优先发展的产品部门。高铁经济与全社会国民经济相比,中间投入率高出约6个百分点,增加值率低了近6个百分点,单位中间投入创造的增加值低了近14个百分点。从支出法增加值相关比例系数看,高铁经济与全社会国民经济相比差异较大,最终消费率(消费率)低了约30个百分点,资本形成率(投资率)高了约40个百分点,净出口率高了近2个百分点。“铁路旅客运输-G”“铁路运输和城市轨道交通设备-G”“互联网和相关服务-G”等6个产品部门作为高铁经济优先发展的产品部门。(7)2018年高铁经济完全总产出15283.22亿元,完全居民收入2285.36亿元,分别为高铁经济总产出的1.95倍,为直接高铁经济劳动者报酬的1.62倍。43个产品部门平均简单产出乘数为2.9553,差距较大。简单产出乘数效应最高的主要是制造业产品部门,最低的主要是服务业产品部门。“铁路、道路、隧道和桥梁工程建筑-G”“铁路运输和城市轨道交通设备-G”“建筑装饰、装修和其他建筑服务-G”等完全总产出最大的5个部门占全部完全总产出比例高达85.00%。43个产品部门平均简单收入乘数为0.4540,收入乘数效应最高的前10个产品部门全部是服务业产品部门,最低的10个产品部门全部是制造业产品部门。高铁经济43个产品部门I型收入乘数效应呈现出与产出乘数效应相类似、与简单收入乘数效应相反的特点。(8)2018年高铁经济完全就业人数是高铁经济就业人数的3.44倍,占2018年全国就业人数比例为1.35%。高铁经济43个产品部门平均简单就业乘数为0.1150,差异较大,各产品部门就业乘数效应呈现出与产出乘数效应相似的特点。2018年高铁经济完全就业人数为4,897,457人,是高铁经济就业人数1,423,561人的3.44倍,占2018年全国就业人数比例为1.35%。(9)2018年高铁经济完全增加值4985.71亿元,为高铁经济增加值的2.06倍。43个高铁经济产品部门简单增加值乘数均为1,平均I型增加值乘数为3.9099。各产品部门I型增加值乘数差异较大,呈现制造业产品部门高、服务业产品部门低的特征。2018年高铁经济完全增加值为4985.71亿元,是生产法和收入法高铁经济增加值的2.06倍,比支出法高铁经济增加值多出158.30亿元。

马艺菲[2](2021)在《昆明市数字经济核算方法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近些年来,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带动我国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的道路。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各行各业的生产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由此数字经济的概念流传开来。顾名思义,数字经济是指利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将数字技术融入到传统行业中,通过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不断融合,从而带动经济发展的一种新型经济形式。昆明作为云南省的省会城市,是云南省数字经济发展的先行军。2019年4月,昆明市政府设立“数字昆明”工作小组,重点关注昆明市数字经济的发展情况。在国家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的政策引导下,昆明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多条政策支持数字经济的发展,营造数字经济发展新契机,加快“数字昆明”建设。在此背景下,对昆明市数字经济测算方法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本文研究,一方面,可以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测算昆明市数字经济的规模,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本文测算的数据了解昆明市数字经济的发展情况,为政府政策的制定奠下了基础。本文主要从两方面核算昆明市数字经济规模:一,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对这部分的测算,直接计算信息通信产业增加值即可;二,融合部分增加值的测算,对这部分的测算,主要结合投入产出理论。利用RAS法将投入产出表更新得到目标年份之后,通过部门的简化得到目标年份含有数字经济部门的4部门投入产出简表。结合分配系数矩阵计算由于数字技术的应用产生的各部门效率的提升值,根据数字经济部门对各部门的总投入,计算得出昆明市数字经济融合部分增加值。将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与融合部分增加值简单求和即可得到数字经济部门增加值合计。利用本文的测算方法,计算得到2017年昆明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为285.55亿元,融合部分增加值为1094.93亿元,数字经济产业增加值合计为1380.48亿元,其中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部分与融合部分比例为1:3.83。2018年昆明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为314.76亿元,融合部分增加值为1255.63亿元,数字经济产业增加值合计为1570.39亿元,其中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部分与融合部分比例为1:3.99。2019年昆明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为418.81亿元,融合部分增加值为1802.92亿元,数字经济产业增加值合计为2221.73亿元,其中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部分与融合部分比例为1:4.30。通过测算可以看出,昆明市数字经济规模在逐年升高,且数字经济融合部分占数字经济总规模的比重也越来越高。在昆明市政府公布的数据中,2017年昆明市地区生产总值为4857.64亿元,2018年昆明市地区生产总值为5206.90亿元,2019年昆明市地区生产总值为6475.88亿元。根据本文的测算可得,昆明市数字经济部分增加值占昆明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增加,从2017年的28.42%增长到2018年的30.16%后又继续增长到2019年的34.31%。可以看出,昆明市数字经济规模逐渐扩大,昆明市数字化进程发展迅速。将本文测算出的昆明市数字经济的结果与中国信通院测算的全国的结果相比,可以发现本文测算结果较为合理,在可获得的政府数据量较少的情况下,是一个比较科学的测算方法。

刘晨辉[3](2021)在《基于RSI指标的股票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迅速,股票市场也在此期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为了能够更好的积累富裕的资金,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关注金融市场,并将自身的富裕的资金投入金融市场。而股票作为金融市场上最活跃、最重要的金融资产和投资工具,其收益高、周期短、易操作的投资模式,更是受到了广大股民的喜爱。但是传统的股票交易模式受时间、地理因素限制过大,对人们投资造成了很大的不便利,而传统的股票分析方法也越来越不能适应当前的股票市场,这给股民炒股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近几年来,伴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其能够有效突破时间、空间限制的特点,使得各个行业不断与之结合。在新的形势下,证券交易市场开市推行电子化交易,因此,为了使得用户能及时、方便、快捷、有效的查询,分析股票信息,一个以Android平台为载体以及能提供有效的股票分析的信息的系统就变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现阶段股票软件存在操作过于繁琐,功能单一以及缺乏智能分析功能的问题设计并实现了基于RSI指标的股票分析系统。首先分析了本股票系统的总体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该股票系统的功能需求和非功能性需求。之后,在充分考虑系统的性能的情况下,对各个功能制定了设计方案。本股票分析系统采用C/S的架构,以Android作为客户端,服务器端采用flask框架搭建,在保证安全性、实用性、实时性的性能要求的前提下,实现了一个基于RSI指标的股票分析系统,并且针对实现的系统从功能和性能两个方面进行了测试。本系统除了实现了对于股票行情数据的浏览以及自选股管理,自定义选股,用户信息管理等基本功能外,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对于RSI指标的改进方法。改进后的RSI指标能够使得股票在动荡的行情中获得更大的收益,并为用户提供更加有效的分析结果。此外,本系统还针对股票走势的预测,结合相似性和矩阵奇异值分解设计了趋势雷达的功能,该功能在股票走势的预测上有较高的置信度能够给用户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股票分析信息与建议。该手机炒股软件能够在高效地运行在移动设备上,投资者能够通过该系统很方便的进行股票信息查询和股票分析,本系统为此类应用软件的设计与开发提供了参考。

苟靖[4](2021)在《基于六层次阅读能力系统的小学实用文教学内容研究》文中指出一个合格的读者需要同时掌握阅读文学文本和实用文本的能力,这二者不可或缺。帮助学生形成和提高阅读能力的方法数不胜数,语文教学便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将以上两种阅读能力放置于相同的地位。但是在我国的阅读教学中,很多老师喜欢和重视文学类文本的教学,遇到实用类文本便草草了之,这样的做法既与课程标准的内涵相违,同时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新闻、报告、演讲稿等实用文频频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因而实用文的阅读能力对现代社会公民来说已经愈发重要。同时国外的课程和教材对于实用文的重视程度都较高,如NAEP、PISA等国际知名的测试中明确提出信息类文本,也就是实用文的测试要求,其他国家对于实用文阅读的重视从中可窥见一二。适宜的教学内容是有效教学的先决条件,为此实用文教学内容的呈现对于实用文教学来说显得尤为关键。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基于对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实用文的筛选和整理,对实用文的数量和亚类进行统计,教材中一共有科普文、新闻、议论文、演讲辞这四中实用文亚类,本研究按照年段、类型选取八篇课文分析其教学内容。基于文献研究法理清实用文和阅读教学的概念,并构建本文的内容分析框架——六层次阅读能力评估框架,并利用该框架对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学习提示和课后练习进行分析,以得出教材中提示的教学内容,同时搜集关于每篇课文的十份公开发表的教学设计、课堂实录等,统计在教师的教案中每篇课文的教学内容所出现的频次,以从整体上了解教案中实用文的教学内容。研究发现:教案与教材中所提示的教学内容的一致性较高;六层次阅读评估框架中不同实用文亚类差异性不大;不同来源的实用文教学内容所指向的阅读能力结构一致;实用文的教学内容更为关注对复述、重整和评鉴能力的培养;第二学段的教学内容更为关注低阶能力的培养以及个别实用文教学内容有待商榷。依据本文的研究结论,对实用文的教学提出的建议:第一、把握实用文的文体性质;第二、关注高阶能力的培养;第三、兼顾文体和学情确定教学内容。

何岸[5](2020)在《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原因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研究的主题为: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原因。以这个主题为核心,试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即作为资源极为缺乏的岛国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为何忽视了极其重要的海上交通线保护,从而导致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以一系列灾难性的失败而告终?由于研究主题属于战略研究领域中关于战争失败的研究范围,所以本文根据战争失败研究的代表性着作《军事灾难:战争失败的剖析》一书提出的导致战争失败的“军事灾难”产生的基本理论框架来加以分析,首先确认了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属于战争失败中的典型“军事灾难”,而这种“军事灾难”的产生绝非单一因素所导致。其次,分别从纵向层次与横向领域两个方面对这一主题进行了综合性的研究与分析。其中,纵向的研究主要分为国家、军队、战区/舰队、部队四个层次,分别对应战略研究中的大战略、战略、战役、战术四个层次。横向的研究则分为政治、军事、组织、敌人四大领域,并按照这四个领域依次探寻了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的原因。最后,根据导致其失败的政治、军事、组织、敌人四大原因,总结了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的教训,及其对于当今海洋战略的启示。

关泠[6](2020)在《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研究》文中提出军事百科全书编纂是以“编纂”为核心的创造性精神劳动,是社会科学文化活动中的专业实践活动。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是中国军事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也是军事辞书编纂的重要领域。编纂实践始于20世纪80年代,它是中国军事科学发展史和辞书编纂史上的一项开创性工作。以《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第一版及《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一版、第二版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大型军事百科全书、辞典,系统介绍古今中外军事领域知识,全面总结军事理论与军事实践,建立起富有中国特色的军事百科知识体系,是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成果,体现了中国当代军事科学发展水平,在传播军事知识,推动军事科学发展,服务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相对于编纂实践,对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理论的探索虽然产生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但还不够丰富,特别是近10年鲜有系统的研究。本文以近代以来世界军事百科全书编纂谱系为框架,将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置于该框架中研究与考量。以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历史为主线,通过回顾不同历史时期编纂机构、编纂人员、编纂成果的发展,总结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经验。通过考察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的理论依据和基础,军事知识秩序的建立过程,编纂系统工程的运行方式,研究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理论与方法。通过探讨编纂的政治性与客观性的科学考量,以及文献资料研究在编纂中的作用,研究军事百科全书编纂规律。以中国当代3部大型军事百科全书为个案,从其编纂内容、编纂实践、编纂现代化着手,研究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特色与创新。本文运用军事学、辞书学、史学、编辑出版学及传播学理论和专业知识,对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作了系统研究。从“学科论”出发,考察军事百科全书的知识分类及其与军事学科的建立与发展的关系。从文化缔构的角度考察军事百科全书编纂体系在建立新的军事知识秩序,实现军事知识的规范化、标准化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以辞书框架理论考察军事百科全书编纂主体与编纂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本文首次对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历史进行了系统研究。查阅了1980年至2016年军事百科全书编纂原始文件、资料、档案、会议记录等,访谈了部分直接参与编纂的专家学者和重要事件亲历者,厘清了编纂中的重要事件、节点及发展脉络。通过考察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体制和机制的形成与发展,并与国内外其他百科全书编纂进行比较,提炼并总结了编纂特点、作用和贡献。通过对军事百科全书编纂与军事学科的建立及发展进行系统探索,认为编纂活动为军事学相关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并推动和深化了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首次集中对编纂中若干重要历史问题的处理和解决进行探究,通过文献梳理、档案整理、访谈记录等,重点研究了解放军军战史、重要人物若干问题的编纂原则、标准,以及表述、评价标准(准则)的形成,如长征“密电事件”、抗日战争中人民军队战绩等表述的形成及我军36位军事家的确定过程等,集中反映了编纂工作与科学研究的相互促进及其统一。本文拓展了军事百科全书研究的领域,丰富了相关研究成果,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思路与借鉴。

李艳,沈卓,陈嘉钰[7](2020)在《情报分析的基本问题及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文章以广义情报分析概念为逻辑起点,以情报分析意义构建流程模型为理论依据,以人机结合为分析视角,将情报分析分为初级分析和多来源分析两个阶段,前者对应信息搜寻循环,后者对应意义构建循环。信息搜寻循环涉及信息抽取、信息鉴别、信息关联和归并、信息融合和挖掘四类基本问题,意义构建循环涉及模式设定、证据评估、连点成线、假设构建和验证四类基本问题。之后分别将这四类基本问题进一步细分,对每个细分问题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重点对意义构建阶段认知过程和推理过程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评述,对分析方法和智能分析方面的最新研究进行了介绍。最后以社会雷达系统为实例,展望了未来智能情报分析系统的发展趋势。

赵喜峰[8](2020)在《大数据时代传统新闻生产重构的路径解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数据的来临开启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时代变革,“互联网+”战略的提出是精准把脉我国未来时代发展趋势的一项举措,而5G技术的发展则是实实在在的为变革提供了重要支撑。就新闻传播行业而言,处于这样背景下的新闻生产系统必须进行大胆的科学重构,勇于突破新闻在定量化生产方向的短板,方可与未来时代发展趋势相吻合。数据新闻作为传统新闻传播行业适应大数据时代发展的先行者,本质上是利用大数据思维以及各类数据技术构建的基于数据逻辑分析的现实世界,其生产方式重构了传统新闻中的数据“在场”方式,在传统新闻生产体系的基础之上进行了系统化重构,因此有必要对其生产路径进行解析。本文以数据新闻为切入点,分别从新闻生产导向、新闻生产团队以及新闻生产流程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并针对大数据在重构传统新闻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完善的建议。全文由四章组成。第1章的主要内容是在厘清相关概念的基础之上,从传统新闻生产的外部发展环境以及内部结构层面探讨传统新闻生产重构的必要性。第2章的主要内容是如何对传统新闻生产进行重构。本文以数据新闻为着眼点,分别从新闻生产导向、新闻生产团队以及新闻生产流程三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传统新闻生产重构的内容,并以国内财新网“数字说”栏目为例进行论证。第3章的主要内容是针对大数据在参与传统新闻生产重构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作为一种新型新闻生产类型,在其摸索发展过程中难免存在包括新闻从业人员数据素养不足、数据获取环境好差、产品可视化类型单一以及新闻传播模式欠缺主动型等不足之处。第4章的主要内容是针对传统新闻在生产重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优化。这就要求国家要完善大数据应用的法律法规,为新闻生产提供规范的环境;媒介组织要积极探索全新发展模式,做到各方资源的有效利用;新闻从业人员要努力适应时代发展,提升自身价值与内涵;相关高校完善相关课程,从源头提升质量,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价值内化,真正让传统新闻的生产质量符合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要求。最后本文立足整体进行总结并对未来新闻生产提出展望。

黄玉珊[9](2020)在《环球网日中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当今世界处于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刊载在数字媒体上的新闻在信息传播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新闻作为适时了解世界动态、把握社会形势不可缺少的媒介,其时效性至关重要。有介于此,确保与国际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客观性符合一致的译文质量也因之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欲确保翻译质量,就必须依据相应的标准翻译标准或规定有条不紊地进行翻译工作。笔者在既往的翻译实践过程中尝试将目的论作为翻译工作的指导理论应用于新闻翻译实践。目的论将翻译“目的”置于首要地位,强调在翻译过程中,若存在无法同时满足“目的”、“连贯性”、“忠实性”的情况,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达成翻译的“目的”。目的论给出了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同时又赋予译者一定的发挥空间和自由。从该角度而言,目的论与新闻翻译的基本规则和要求契合一体。众所周知,翻译手法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并且在翻译实践过程中也涉及到了多种翻译方法,本稿主要拟以“改译”这一翻译方法为中心,结合笔者翻译的部分作品,从标题、导语、段落三个层面来说明各中的目的以及如何基于目的论进行改译。本稿主要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是绪论,对实践背景、实践内容及意义进行了说明,并总结了现有的与新闻翻译相关的文献研究及本稿的研究意义。第二章中对于目的论这一笔者在翻译实践中应用的指导理论、新闻的概念、特点以及新闻翻译进行了简述。此外,也附带介绍了笔者在翻译实践中所采用的翻译工具。第三章是文本分析。笔者列举了各领域的新闻报道译文,结合目的论说明了翻译过程中的处理手法和个人见解。第四章为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的结论。

刘奕[10](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二、News Radar(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News Radar(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卫星账户原理的高铁经济宏观效应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铁效应及分类研究现状
        1.2.2 宏观经济层面高铁效应研究现状
        1.2.3 中观经济层面高铁效应研究现状
        1.2.4 微观层面高铁效应研究现状
        1.2.5 卫星账户研究有关现状
        1.2.6 研究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研究不足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高铁与高铁经济
        2.1.2 高铁经济效应与高铁经济宏观效应
        2.1.3 卫星账户与高铁经济卫星账户
    2.2 国民账户与卫星账户相关理论
        2.2.1 国民账户基本理论
        2.2.2 卫星账户理论
    2.3 投入产出表的一般原理
        2.3.1 投入产出表的结构及平衡关系
        2.3.2 投入产出表的基本假定及国内生产总值核算
        2.3.3 投入产出系数及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铁经济特有产品识别及分类
    3.1 高铁经济卫星账户生产范围的界定
        3.1.1 SNA2008 的生产范围
        3.1.2 高铁经济卫星账户的生产范围
    3.2 高铁经济产业链与国民经济行业统计分类
        3.2.1 高铁经济产业链
        3.2.2 国民经济行业统计分类中有关高铁经济产业链的分类
    3.3 高铁经济特有产品的识别
        3.3.1 高铁经济产品的划分与分类
        3.3.2 高铁经济特有产品的识别原则和路径
        3.3.3 高铁经济特有产品的识别与行业小类
    3.4 高铁经济特有产品及特有产业分类
        3.4.1 高铁经济特有产品分类
        3.4.2 高铁经济特有产业分类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铁经济宏观效应总量指标及核算框架的确定
    4.1 高铁经济宏观效应总量指标的确定
        4.1.1 高铁经济宏观效应作用机理分析
        4.1.2 高铁经济宏观效应总量指标的确定
    4.2 高铁经济卫星账户核算框架构建
        4.2.1 高铁经济卫星账户核算框架构建思路
        4.2.2 高铁经济卫星账户体系的基本框架
    4.3 高铁经济卫星账户基本核算
        4.3.1 高铁经济增加值核算
        4.3.2 高铁经济投入产出核算
        4.3.3 高铁经济固定资本形成核算
        4.3.4 高铁经济进出口核算
    4.4 高铁经济卫星账户扩展核算
        4.4.1 高铁经济劳动投入核算的作用
        4.4.2 高铁经济劳动投入核算的范畴
        4.4.3 常用的就业统计指标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铁经济卫星账户基本表式
    5.1 高铁经济相关产品部门分类
        5.1.1 基于153 产品部门投入产出表分类
        5.1.2 基于42 产品部门投入产出表
        5.1.3 其他产品部门分类
    5.2 高铁经济增加值表
        5.2.1 生产法与收入法高铁经济增加值表
        5.2.2 支出法高铁经济增加值表与增加值总表
    5.3 高铁经济投入产出与固定资本形成总额表
        5.3.1 高铁经济投入产出表
        5.3.2 高铁经济固定资本形成总额表
    5.4 高铁经济卫星账户其他核算表
        5.4.1 高铁经济货物和服务进出口交易表
        5.4.2 高铁经济国际收支平衡表
        5.4.3 高铁经济劳动投入核算表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高铁经济卫星账户核算表测算及分析
    6.1 高铁经济比例的确定
        6.1.1 高铁经济比例计算的理想方法
        6.1.2 高铁经济比例计算的实际方法
        6.1.3 产品部门高铁经济比例测算结果
    6.2 高铁经济投入产出表的建立及结果
        6.2.1 高铁经济投入产出表建立方法
        6.2.2 高铁经济投入产出表测算结果
    6.3 高铁经济增加值测算
        6.3.1 生产法高铁经济增加值测算
        6.3.2 收入法高铁经济增加值测算
        6.3.3 支出法高铁经济增加值测算
        6.3.4 高铁经济增加值总表测算及分析
    6.4 高铁经济卫星账户其他总量指标测算
        6.4.1 高铁经济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测算
        6.4.2 高铁经济货物和服务进出口总额测算
        6.4.3 高铁经济劳动投入总量测算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高铁经济产业关联及乘数效应测算与分析
    7.1 高铁经济的产业关联效应分析
        7.1.1 后向联系(拉动作用)分析
        7.1.2 前向联系(推动作用)分析
        7.1.3 高铁经济产品部门影响力和感应度综合分析
    7.2 高铁经济产品部门乘数效应分析
        7.2.1 高铁经济产品部门产出乘数效应分析
        7.2.2 高铁经济产品部门收入乘数效应分析
        7.2.3 高铁经济产品部门就业乘数效应分析
        7.2.4 高铁经济产品部门增加值乘数效应分析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1.1 理论研究主要结论
        8.1.2 实证研究主要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2)昆明市数字经济核算方法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数字经济理论研究
        二、对数字经济核算方法研究
        三、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一、投入产出理论体系
        二、昆明市数字经济核算方法研究
        三、昆明市数字经济核算方法应用
        四、结论与展望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本文创新及不足之处
        一、本文创新点
        二、本文不足之处
第二章 投入产出理论体系
    第一节 价值型投入产出表
    第二节 平衡关系
        一、行平衡关系
        二、列平衡关系
        三、总量平衡关系
    第三节 投入产出相关系数
        一、直接消耗系数
        二、完全消耗系数
        三、直接分配系数
        四、完全分配系数
    第四节 投入产出模型
        一、直接消耗系数的数学模型(需求侧)
        二、直接分配系数的数学模型(供给侧)
第三章 昆明市数字经济的核算方法研究
    第一节 数字经济的定义
    第二节 目标年份昆明市投入产出表的编制理论及方法
        一、RAS方法理论
        二、RAS法基本原理
        三、RAS法的求解
        四、目标年份控制量的获得
        五、更新到目标年份昆明市投入产出表
    第三节 数字产业化部分增加值计算
    第四节 产业数字化部分增加值计算
        一、构建含有数字经济部门的简表
        二、利用分配系数矩阵计算数字经济融合部分增加值
        (一) 分配系数矩阵模型建立
        (二) 基于分配系数矩阵计算各部门新增价值
        (三) 计算各部门单位投入效率的提升值
        (四) 计算各部门提升的规模
        (五) 计算昆明市数字经济总规模
    第五节 剥离系数的计算
第四章 昆明市数字经济核算方法的应用
    第一节 2017-2019 年昆明市数字产业化部分的计算
    第二节 2017-2019 年昆明市产业数字化部分的计算
        一、基于分配系数矩阵计算各部门新增价值
        二、计算 2017-2019 年各部门单位投入效率的提升值
        三、计算 2017-2019 年各部门融合发展提升的规模
    第三节 昆明市数字经济总规模及发展趋势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本文相关程序
    附录B 目标年份昆明市投入产出表
致谢
本人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3)基于RSI指标的股票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解决的主要问题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股票分析系统的需求分析
    2.1 股票分析系统的需求概述
    2.2 股票分析系统的总体需求
    2.3 股票分析系统的功能性需求
        2.3.1 基本模块需求分析
        2.3.2 行情模块需求分析
        2.3.3 特色功能模块需求分析
    2.4 股票分析系统的非功能性需求
    2.5 相关技术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股票分析系统的系统设计
    3.1 股票分析系统的设计目标和原则
    3.2 股票分析系统的总体设计
        3.2.1 系统架构设计
        3.2.2 系统结构设计
        3.2.3 系统功能设计
    3.3 股票分析系统的功能详细设计
        3.3.1 基本功能模块设计
        3.3.2 行情功能模块设计
        3.3.3 特色功能模块设计
    3.4 股票分析系统的数据库设计
        3.4.1 数据库概念设计
        3.4.2 数据表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股票分析系统的实现
    4.1 开发环境
    4.2 系统功能实现
        4.2.1 基本功能模块的实现
        4.2.2 行情功能模块的实现
        4.2.3 趋势雷达功能的实现
        4.2.4 RSI指示功能的实现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股票分析系统的测试
    5.1 测试目标
    5.2 股票分析系统功能测试
        5.2.1 基本功能模块测试
        5.2.2 行情功能模块测试
        5.2.3 特色功能模块测试
    5.3 股票分析系统性能测试
    5.4 测试结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基于六层次阅读能力系统的小学实用文教学内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 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1.1 实用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引起了广泛的重视
        1.1.2 实用文阅读教学目前在语文教学中处于羸弱的境地
        1.1.3 教学评一致性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1.2 研究问题与意义
        1.2.1 研究问题
        1.2.2 研究意义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六层次阅读能力系统
        1.3.2 实用文
        1.3.3 阅读教学内容
第2 章 文献综述
    2.1 阅读能力
        2.1.1 阅读能力的构成
        2.1.2 阅读能力的评价
    2.2 实用文的相关研究
        2.2.1 实用文的概念
        2.2.2 实用文的文体特点
        2.2.3 实用文分类
    2.3 实用文教学的相关研究
        2.3.1 实用文的教学价值
        2.3.2 实用文的教学目标
        2.3.3 实用文的教学内容
        2.3.4 实用文的教学策略
第3 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思路
        3.2.1 研究方法
        3.2.2 研究思路
    3.3 研究工具
        3.3.1 分析框架构建依据
        3.3.2 基于六层次阅读系统的教学内容分析框架
第4 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
    4.1 实用文篇目分析
        4.1.1 实用文篇目统计及分类
        4.1.2 实用文亚类分析
    4.2 实用文亚类的教学内容分析
        4.2.1 科普文教学内容分析
        4.2.2 新闻教学内容分析
        4.2.3 演讲辞教学内容分析
        4.2.4 议论文教学内容分析
    4.3 实用文的能力指向分析
        4.3.1 指向复述的教学内容分析
        4.3.2 指向解释的教学内容分析
        4.3.3 指向重整的教学内容分析
        4.3.4 指向伸展的教学内容分析
        4.3.5 指向评鉴的教学内容分析
        4.3.6 指向创意的教学内容分析
第5 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1.1 教案与教材中提示的教学内容的一致性较高
        5.1.2 六层次阅读评估框架中不同实用文亚类差异性不大
        5.1.3 不同来源的实用文教学内容所指向的阅读能力结构一致
        5.1.4 实用文的教学内容更为关注对复述、重整和评鉴能力的培养
        5.1.5 第二学段的教学内容更为关注低阶能力的培养
        5.1.6 个别实用文教学内容有待商榷
    5.2 研究建议
        5.2.1 把握实用文的文体性质
        5.2.2 关注高阶能力的培养
        5.2.3 兼顾文体与学情确定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致谢

(5)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原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问题
    第二节 研究任务及相关概念界定
        一、研究任务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三、研究对象的选定
    第三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一、战争失败研究
        二、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原因研究
        三、研究综述小结与既有研究的不足
    第四节 核心论点、研究架构与研究方法
        一、核心论点
        二、研究架构
        三、研究方法
    第五节 论文价值与论文结构
        一、论文价值
        二、论文结构
第一章 太平洋战争时期的日本海上交通线与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概况
    第一节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上交通线的基本情况
        一、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上交通线的分布
        二、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上交通线的构成
        三、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上交通线的特点
    第二节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上交通线对战争的影响
        一、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上交通线的重要性
        二、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上交通线对日本战争经济的影响
        三、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上交通线对日军作战能力的影响
    第三节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概述
        一、太平洋战争初期的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1941-1942
        二、太平洋战争中期的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1942-1943
        三、太平洋战争后期的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1943-1944
        四、太平洋战争末期的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1944-194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的政治原因
    第一节 地缘政治与国家战略因素:日本的地缘环境、国家角色定位以及国家战略与政策取向
        一、地缘政治与海上交通线
        二、近代日本的地缘环境与国家角色定位
        三、近代日本的国家战略与政策取向
        四、地缘政治与国家战略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第二节 国际政治因素:近代日本同盟体系的转换及其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一、同盟体系与海上交通线
        二、近代日本同盟体系的演进与转换
        三、国际政治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军保交作战失败的军事原因
    第一节 海军战略因素:日本海军战略理论的僵化及其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一、海军战略理论中的海上交通线
        二、海上交通线保护在日本海军战略理论中的角色与地位
        三、日本海军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经验教训的研究及其影响:以无限制潜艇战为中心
        四、海军战略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第二节 海军战术因素:日本海军反潜护航战术的缺陷
        一、海军战术与海上交通线保护
        二、战时日本海军反潜护航战术的演变与缺陷
        三、海军战术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第三节 海军情报因素:日本海军反潜护航作战中的情报战失败
        一、海军情报与海上交通线保护
        二、日本海军反潜护航作战中的情报战失败
        三、海军情报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的组织原因
    第一节 国家组织因素:政府与军部之间无法有效协调
        一、统帅权独立与军政二元化体制
        二、政府与军部分立
        三、国家组织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第二节 军队组织因素:陆海军之间无法有效协调
        一、军政与军令并立
        二、陆军与海军对立
        三、军队组织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第三节 海军组织因素:海军各单位之间无法有效协凋
        一、海军省与军令部
        二、舰队与镇守府
        三、海上护卫总司令部
        四、海军组织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的对手原因
    第一节 误判因素:战前美国海军对无限制潜艇战的态度与日本海军的误判
        一、无限制潜艇战与国际法
        二、战前美国海军对日战略——以无限制潜艇战为中心
        三、误判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第二节 误导因素:战争前期美国海军潜艇部队的作战行动对日本海军的误导
        一、战争前期美国海军潜艇部队的作战行动
        二、战争前期美国海军潜艇部队的作战行动对日本海军的误导
        三、误导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第三节 打击因素:战争后期美国海军潜艇部队的作战行动对日本海军的打击
        一、战争后期美国海军潜艇部队的作战行动
        二、战争后期美国海军潜艇部队的作战行动对日本海军的打击
        三、打击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本章小结
结论
凡例
附录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运输船队的名称与类型
参考文献

(6)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及意义
    1.2 关键概念界定
    1.3 文献综述
        1.3.1 百科全书研究的主要专着和论文
        1.3.2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的研究
    1.4 主要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5 研究理论及其说明
第二章 编纂概述
    2.1 军事百科全书的性质、特点
    2.2 军事百科全书的功用
    2.3 编纂指导思想及目的
        2.3.1 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2.3.2 为中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服务
    2.4 出版、修订与版别
第三章 编纂发展历程
    3.1 编纂历史背景
        3.1.1 新时期社会文化需求和军队建设总目标催生
        3.1.2 中国国防现代化和军事斗争准备迫切需要
        3.1.3 新军事革命强力推动
    3.2 编纂历程及阶段
        3.2.1 编纂的开创与奠基(1980~1986)
        3.2.2 编纂的专业化与全面建设(1986~2002)
        3.2.3 编纂的纵深化、系统化、多元化发展(2002~2016)
    3.3 编纂领导机构与组织机构
        3.3.1 兼具行政性和学术性的领导机构
        3.3.2 从临时性机构到正式定编的组织机构
    3.4 权威型的撰写和编审人员
    3.5 专业型的专门编纂人员
第四章 编纂理论与方法:博采、萃取与确定
    4.1 博采:基于军事科学研究成果
        4.1.1 “学科论”与军事百科全书总体设计
        4.1.2 以军事科学研究为基础
    4.2 萃取:军事知识秩序的建立
        4.2.1 积淀与初建
        4.2.2 完善与架构
        4.2.3 传承与创新
    4.3 确定:系统工程的运行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政治性与客观性:科学考量标准
    5.1 坚持政治原则
        5.1.1 “事关国家和军队的科学文化基本建设”
        5.1.2 反映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研究成果
        5.1.3 政治性问题的处理解决
        5.1.4 作为“武器”的军事百科全书
    5.2 秉持客观性
        5.2.1 人物条目评价原则的提出
        5.2.2 尊重历史,实事求是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文献资料研究与条目撰写审定
    6.1 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文献资料
        6.1.1 编纂的广度、深度取决于文献资料的占有度
        6.1.2 基础建设与长远保存
    6.2 藏用并重
        6.2.1 文献资料建设
        6.2.2 文献资料核对
    6.3 条目专题资料与条目撰写、审定
        6.3.1 “因条而宜”建立条目专题资料系统
        6.3.2 收集、鉴别、取舍——以“段德昌”条目专题资料为例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编纂特色与创新
    7.1 编纂内容
        7.1.1 知识内容:从填补空白到全面反映
        7.1.2 知识体系:在创新中发展
        7.1.3 文体语言:百科体裁与军事特色
    7.2 编纂实践
        7.2.1 “国家编纂体制”
        7.2.2 “小核心、大外围”的编纂机制
        7.2.3 与其他百科全书编纂模式之比较
    7.3 编纂现代化设想
        7.3.1 编纂技术平台现代化
        7.3.2 构建军事知识服务体系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编纂与军事学科的建立、发展
    8.1 推动军事辩证法学科建设
        8.1.1 条目范畴的确定
        8.1.2 学科的建立
        8.1.3 在发展中调整
    8.2 拓展军队政治工作学科范畴
        8.2.1 学科之争
        8.2.2 学科体系的完善
    8.3 夯实军事法学科研究基础
        8.3.1 学科的增设
        8.3.2 填补军事法研究空白
    8.4 构建军事装备学科理论体系
        8.4.1 反映军事装备知识增长
        8.4.2 创新发展军事装备理论
    本章小结
第九章 若干重要历史问题的研究与解决
    9.1 解放军军战史若干重要问题
        9.1.1 长征“密电事件”的争论
        9.1.2 西路军相关条目的表述
        9.1.3 抗日战争中人民军队战绩问题
        9.1.4 对百团大战的认识和评价
    9.2 军事人物相关问题
        9.2.1 清除“左”的影响——以被错杀人物条目为例
        9.2.2 稳妥处理历史遗留问题——以“项英”“粟裕”条目为例
        9.2.3 人物评价“功是功,过是过”——以“林彪”条目为例
        9.2.4 人物图片阐释知识语言
        9.2.5 解放军“军事家”的论证和确定
        9.2.6 中华民国时期军事人物评价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7)情报分析的基本问题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何谓情报分析
2 情报分析三循环过程
3 情报分析的基本问题
4 信息搜寻循环基本问题研究进展
    4.1 信息抽取问题
    4.2 信息鉴别
    4.3 信息关联和挖掘问题
        4.3.1 链接分析
        4.3.2 分类和聚类
    4.4 信息抽取和挖掘的综合研究
        4.4.1 话题检测与跟踪
        4.4.2 新颖性检测
5 意义构建循环的基本问题及研究进展
    5.1 意义构建理论
    5.2 意义构建过程
        5.2.1 模式设定
        5.2.2 考察证据
        5.2.3 连点成线
        5.2.4 假设构建和验证
        5.2.5 寻找新证据
        5.2.6 重建框架
    5.3 情报分析的思维
6 情报分析方法体系研究进展
    6.1 情报分析方法论
    6.2 情报分析方法体系
        6.2.1 结构化情报分析技术
        6.2.2 复杂环境下的高级情报分析
    6.3 基于大数据的情报分析
7 智能化情报分析系统的探索
    7.1 支持情报生成的知识关联系统——KANI
    7.2 整合认知与神经科学的意义构建
8 大数据时代智能情报分析系统实例——社会雷达
    8.1 社会雷达简介
    8.2 社会雷达关键系统特性和架构
    8.3 社会雷达的关键技术——全球整合危机早期预警系统(W-ICEWS)
    8.4 社会雷达的工作原理
    8.5 社会雷达应用领域
9 结束语

(8)大数据时代传统新闻生产重构的路径解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大数据时代传统新闻生产的重构缘由
    第一节 大数据及新闻生产
        一、大数据
        二、新闻生产
    第二节 大数据时代传统新闻生产的局限性
        一、外部因素:数据时代特征渐趋明晰
        二、内部因素:传统新闻生产日渐式微
    第三节 大数据时代传统新闻生产亟需重构
        一、传统新闻生产的影响力渐弱
        二、传统新闻生产亟需转向重构
第二章 大数据为传统新闻生产提供重构路径
    第一节 数据新闻
        一、数据新闻的内涵
        二、数据新闻的坚守与创新
    第二节 数据新闻的生产重构分析
        一、数据新闻生产导向的重构
        二、数据新闻生产团队的重构
        三、数据新闻生产流程的重构
    第三节 数据新闻生产重构案例——财经网“数字说”栏目
        一、分析案例选择
        二、类目系统表设置
        三、统计样本说明
        四、生产重构要素分析
第三章 大数据助力传统新闻生产重构的反思
    第一节 大数据重构传统新闻生产系统的困境
        一、生产主体困境:新闻从业者数据素养不足
        二、生产内容困境:数据资源获取利用环境较差
        三、新闻产品困境:新闻产品可视化类型单一
        四、传播模式困境:新闻传播模式欠缺主动性
    第二节 大数据重构传统新闻生产系统的困境分析
        一、客观新闻发展阶段的转型升级
        二、新闻媒介市场的无序跟风竞争
        三、传统新闻生产思维模式的禁锢
        四、大数据应用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第四章 大数据时代传统新闻生产重构的优化路径
    第一节 媒介组织积极探索全新发展模式
        一、创新自身与外界企业合作新模式
        二、全力推动自身的信息数据库筹建
        三、坚持分众化内容端口平台的培育
    第二节 新闻从业人员努力适应时代发展
        一、升华自身职业追求理念
        二、平衡数据技术与内容质量关系
        三、树立新闻团队融合合作意识
    第三节 用户要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
    第四节 政府要规范大数据应用法律法规
    第五节 高校要科学完善新闻生产相关课程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致谢

(9)环球网日中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要旨
第一章 はじめに
    1.1 実践背景
    1.2 実践の内容と意义
    1.3 先行研究及び本稿の研究意义
第二章 翻訳作业の准备
    2.1 スコボス理论
    2.2 ニュースとニュースの翻訳
        2.2.1 ニュースにつぃて
        2.2.2 ニュースの翻訳について
    2.3 翻訳ツール
第三章 テクストの分析
    3.1 见出し
    3.2 リード
    3.3 段落
第四章 おわりに
参考文献
谢辞
付録
修士课程在学中の研究成果

(10)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四、News Radar(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卫星账户原理的高铁经济宏观效应评价研究[D]. 冒小栋. 江西财经大学, 2021(09)
  • [2]昆明市数字经济核算方法研究及应用[D]. 马艺菲.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3]基于RSI指标的股票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刘晨辉. 山东大学, 2021(12)
  • [4]基于六层次阅读能力系统的小学实用文教学内容研究[D]. 苟靖.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5]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原因研究[D]. 何岸. 北京大学, 2020(03)
  • [6]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研究[D]. 关泠. 河北大学, 2020(02)
  • [7]情报分析的基本问题及研究进展[J]. 李艳,沈卓,陈嘉钰. 情报学进展, 2020(00)
  • [8]大数据时代传统新闻生产重构的路径解析研究[D]. 赵喜峰. 湖北民族大学, 2020(12)
  • [9]环球网日中翻译实践报告[D]. 黄玉珊.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8)
  • [10]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标签:;  ;  ;  ;  ;  

新闻雷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