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像石棺研究

汉画像石棺研究

一、汉代画像石棺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苏奎[1](2021)在《东汉鎏金银璧形铜棺饰的图像与信仰》文中认为鎏金银璧形铜棺饰主要流行于重庆巫山一带东汉晚期的砖室墓当中,它们是在云阳一带流行的鎏金璧形铜棺饰基础上衍生而来的,采用了鎏金、鎏银、錾刻或者热煅等工艺,制作出了题材丰富的图像和铭文。这种铜棺饰可分为两类,甲类B型铜棺饰象征着月宫形象,它既可与象征着日宫形象的甲类A型铜棺饰组合,也可与象征着天阙形象的双阙形铜棺饰组合;乙类铜棺饰象征着日月合璧形象,通常是单独使用的。它们都是本地葬俗当中日月信仰和天宫观念的重要表现。这一特殊的地域性丧葬习俗在巫山地区的形成,既与本地浓厚的巫文化有关,又与来自长江上游地区移民带入的新技术和新观念有关。目前,甘肃和贵州地区发现的同类铜棺饰尚未见仿制的情形,它们应该都是由巫山地区传过去的。

伍秋鹏[2](2021)在《川渝地区的汉代龙虎衔璧图像初探》文中研究表明龙虎衔璧图是川、渝地区汉代画像石上比较常见的一种图像。有的学者又称为龙虎争璧图、龙虎戏璧图。这类图像的完整形式是在画面的中央雕刻一个玉璧,两侧分别雕刻相向而对的一龙一虎,龙虎口衔玉璧或咬住玉璧上的绶带。目前对这类画像题材进行专门研究的论着较少。本文拟以出土实物为基础,重点探讨龙虎衔璧图的发现概况、类型、特征及其文化寓意。一龙虎衔璧图的发现概况初步统计,目前已发现的含有龙虎衔璧图像的汉代画像共有20多幅,

姜洋[3](2021)在《临沂汉画像石中羽人图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羽人图像是汉代画像石墓常见的一种图像,是活跃于汉画像石中的飞仙,主要起到了驱疫辟邪、引导升天的作用。对羽人图像的研究已有学者从其起源、内涵、分类等问题进行过研究。然有关“羽人”之解释以及其他隐含的内在意义还有待深入,为此选取临沂地区汉画像石中的羽人作为研究对象,试图探讨小区域内对此图像的信仰问题。文章大致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首先,为正确理解和界定“羽人”第一章第一节运用相关文献分析了羽人与羽民、裸民、鸟夷之间的关系。羽人其形大致如人形,耳出于顶,身生羽翼,能不死,亦能让他人不死的仙人。尔后讨论了吴白庄、沂南、费县、兰陵等地汉画像石中的羽人图像,分析出羽人与凤鸟、仙药、等画像之间的内在关系。特别是对吴白庄汉画像石墓前室西过梁等画像的考释中,羽人的职能表现极为多样、生动,通过对上述内容的研究,发现羽人图像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其次是对临沂地区羽人图像的图式进行了分析。主要表现为以西王母图式、羽人—凤鸟图式、羽人—力士图式、羽人骑图式等特点。通过与嘉祥、安丘、邹城、滕州、徐州以及南阳、晋陕、四川等中国其他地区的羽人图像对比研究得知,临沂地区和其他地区都各具风格,又存在一定的共性。最后,对羽人图像对墓葬文化的渲染作用、图像在升仙过程中的功能、区域之间图像的差异以及图像在墓葬礼仪中的运用等问题作了总结和讨论。

代浩[4](2021)在《规矩何谓:汉代墓葬美术中的伏羲女娲图像谱系与灵魂信仰研究》文中提出汉代因社会信仰等原因,墓葬美术盛行,出现了大量伏羲女娲图像。这些图像中体现着相对应的时代信仰,伏羲女娲图像根据不同时期地域的差异又呈现出动态演变的过程,这不仅是图像演变的问题,更反映出观念与信仰的流变。学界已对汉代墓葬美术中出现的大量不同形制的伏羲女娲图作了较多的探讨,各种图像之间实际上有着诸多牵连,各种图像虽题材有所差别,内涵却是有着相对的统一性,即灵魂信仰。在众多伏羲女娲图像形制中,有一类非常值得关注,即伏羲女娲手执规矩图。学界虽多有研究,但对诸如伏羲女娲与规矩内涵等问题的研究相对孤立与片面,迄今未形成较为完善而又系统的论述。在已有研究中,学者对于汉代墓葬美术中伏羲女娲持规矩的观点差距较大,对于伏羲女娲规矩图的内涵及意义等问题也仍有很大的挖掘空间与研究价值。本文从图像学角度对汉代墓葬美术中的伏羲女娲图进行整理归纳,并对其手执规矩像进行探讨,进而剖析探求其寓意和内涵。本文研究目的着力于结合汉代社会信仰,厘清伏羲女娲图像源流脉络及其意涵,并重点探析伏羲女娲的相关图像隐藏含义及其灵魂信仰问题。

林笑雨[5](2020)在《河西魏晋十六国棺板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河西魏晋十六国时期棺板画为研究对象,以搜集、整理和阐释河西魏晋十六国时期棺板画及其反映的丧葬信仰为主要任务。论文分别对玉门地区、嘉峪关地区、酒泉地区、高台地区的棺板画进行了整理,统计目前出土的棺板画共40余幅。这些棺板画的发掘情况多记载于发掘报告,部分实物藏于高台博物馆和嘉峪关新城魏晋壁画墓博物馆中。河西各区域之间棺板画题材内容、构图方式、绘画风格等大致相同,但在各区域之间又有细微差异,总体来说河西魏晋十六国棺板画呈现的共性远大于个性。河西魏晋十六国时期棺板画上的图像反映了灵魂升天的思想。河西棺板画上的图像内容分为神话题材和社会生活题材,两种图像题材均反映了古人希望死后升天的丧葬信仰,不同的是以伏羲女娲为代表的神话题材展现的是升天的目的地,而以墓主人出行图为代表的社会生活题材展现的是升天的过程。河西棺板画上的图像在棺板上有固定位置,木棺内的空间符合巫鸿提出的“微型宇宙模式”。棺盖板和棺后挡板象征天界,棺前挡板象征通往天界的入口,棺侧板展示的是墓主通往天界的过程。木棺内的图像及木棺板组成的空间,形成死者灵魂升天的完整过程。通过葬具和丧葬习俗等方面的比较,结合政治和人口流动等因素,可以看出河西棺板画传播及影响到高昌和北魏两个区域。在各地出土的葬具资料中,河西对高昌和北魏葬具的影响具体体现在纸画装饰形式、木棺形制、图像题材、置棺床等方面。河西魏晋十六国时期的棺板画有较强的影响力,对丧葬文化的保存和延续有重要贡献。

周艺琳[6](2020)在《《海内十洲记》人物及动物造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海内十洲记》是一本地理博物志怪小说。此书篇幅不长,但书中记载了数种奇珍异兽以及神仙方士,其背后蕴含着较高的艺术价值,以及丰富的历史文化,是当时社会生活和思想精神的深刻反映。对于书中人物与动物造型的研究,可以有助于我们了解相应时代的艺术文化发展情况,梳理书中人物及动物形象的流传发展变化,对整理地理博物志怪小说的发展脉络也有帮助,对于图像学的研究更有助益。目前,学术界已经对《海内十洲记》进行了一些研究,但多是在文学或是哲学范围里探讨,还无人特意对书中的人物或者动物的造型进行研究与绘制。笔者在前人对《海内十洲记》文本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相应时代的绘画特点,对《海内十洲记》中人物和动物的造型进行探讨,并将推测判断的相关形象以仿古壁画的形式进行绘制。本论文分为绪论、正论、结语三部分。绪论介绍本文研究的意义、研究目的以及研究现状。正论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对《海内十洲记》的创作背景进行研究,主要是对作者、成书年代、思想等方面进行探讨梳理,以确定绘画作品的风格造型研究所要立足的年代,最后决定作品要参考的年代为汉至魏晋,重点放在汉代。第二章对书中各洲岛的地域方向进行研究,从文献记载入手,结合古代舆图的常用方位,确定十六幅作品的整体布局。第三章将论述《海内十洲记》所对应的时期有据可考的中国绘画特点,参考汉代的绘画风格进行创作,色彩绚丽,线条自然灵动。第四章将详细探讨书中人物的具体造型,分为神仙与凡人两类,主要是对人物的首服与衣物进行研究论述,例如对各地的西王母图像中出现的首服类型进行研究阐述,最后确定西王母首服为“胜”,同时阐述相关的毕业绘画作品。第五章将详细探讨动物的造型,并阐述相关的毕业绘画作品,动物分为鳞虫、羽虫和毛虫三类。以上的研究均从《海内十洲记》文本内容出发,结合各方文献资料与实物资料进行研究,实物资料包括墓室壁画、画像石、画像砖、铜镜、雕塑等。结语部分主要是梳理《海内十洲记》的产生渊源,阐述其中蕴含的艺术思想,并对文章的论述过程进行归纳总结。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是特意对《海内十洲记》中人物与动物造型进行的研究绘制,且最终的绘画作品是整体性的壁画,而不是某些个体的单幅作品,在风格上也是立足于书籍的成书年代,不是现代的插画风格。对神仙志怪形象的流传变化过程进行了梳理,不被目前既定的形象所影响,尽可能还原研究对象的时代特征,进行了更直观的图像形式上的补充。

王乙稀[7](2020)在《汉代盘鼓舞图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迄今为止,发现盘鼓舞图像约143幅,主要分布在河南地区、山东中南部、陕北地区和四川中部。图像年代多集中在汉代,魏晋南北朝时期较少。考古资料发现盘鼓舞图像最早年代在西汉中晚期,出土于河南郑州和南阳地区;最晚年代在南朝宋424年,出土于山东苍山。本文对目前所见盘鼓舞图像进行分类研究,将图像分为四期。第一期从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至孺子婴初始元年(公元8年),盘鼓舞表演形式单一,只出现水袖类表演;第二期从王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至汉章帝章和二年(公元88年),水袖类表演继续流行,新的表演方式开始出现;第三期从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至汉少帝光熹元年(公元189年),盘鼓舞发展鼎盛时期,表演方式多样化且表演难度增加;第四期从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至汉献帝延康元年(公元220年),图像出土量骤然减少,执巾类表演继续流行,其它类表演方式减少,盘鼓舞发展变缓。盘鼓舞早期主要在中原地区发展,后期逐渐向四周地区传播,如内蒙古、四川、安徽等,最远可至辽宁辽阳地区。盘鼓舞图像在地上建筑和墓葬中都有发现,在地上建筑中多与车马出行图和庖厨图相组合,主要展现墓主人生前的生活以及社会地位,具有祭祀功能;在墓葬中,与猛兽、鬼神、仙人的有机组合不仅能起到祈祥辟邪的作用,还具有娱神的功能。盘鼓舞受道家思想的影响颇深,其表演有出现在仙境场景中,表演对象是西王母和东王公。盘鼓舞者作为仙人引导墓主人羽化升仙,表达了墓主人渴望升仙的愿望。

岳亚莉[8](2020)在《四川汉代画像石棺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四川地区汉代画像石棺的发现数量多、种类丰富,其分布情况和画像内容、雕刻技法都有较为明显的地域特色,可分为不同的流行区域。总的来说,画像的内容包含了现实生活、神仙方术、天界冥想、历史故事和装饰图案等几个类别,画像石棺这种特殊的葬具和葬俗之所以在四川地区流行,是受到了汉代奢靡的厚葬之风、神仙方术思想的影响,同时也得益于四川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更少不了当时当地优越的经济条件的支撑。

李中塬[9](2020)在《汉晋图像中的神仙世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神仙作为文学中常见的题材之一,在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然而,历来对图像中的神仙世界却关注较少,对神仙图像存在的玄室也较缺乏用一个整体的视角进行考察,且这里的图像既包括壁画、画像石等二维平面艺术,更包括了玄室、祠堂、石阙等组成的丧葬建筑。本论文拟对汉晋时期玄室及其图像作为对神仙世界的模拟,结合文献探析汉晋时期人们对神仙世界的想象与描绘。第一章是有关画像在文献中的含义,一般来说有图画雕刻类、刑法类和谋划类。本文中所指主要是画像的第一类含义。另,在早期史书记载中,方仙道传教以及《太平经》等书中都有提到图像具有通神的作用。第二章讨论汉画像与祭祀制度之间的内在联系。首先,墓葬形式由原来的竖穴墓向横穴室墓的变化与画像石的兴起之间具有直接关联;其次,祭祀制度的对象由庙祭向墓祭的转变与画像石之间具有相互推动的作用;最后,魂魄观念的转变,由以往的“灵魂升天”到“灵魂归地”,随之而来的是整个墓葬体制的“第宅化”日臻成熟,寻仙活动的高潮迭起,即便身死也要归葬山陵,企图与仙人同在一处空间等思潮不断地刺激着画像石墓以及画像的“狂欢化”。第三章汉画像不仅仅存在于玄室之内,更延申到玄室之外的墓葬建筑,如祠堂、石阙等。祠堂上的图像继承原来庙祭的传统,而随着祭祀对象的变化和体积的缩小,已不能满足原有的需求,仅是“另一个世界”的微观表达。而这种微观的象征又恰好与“洞窟”的观念如出一辙。另外,石阙的设立与“天门”的信仰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无非是提供亡灵一条升仙的道路。第四章选择了仙境乐土、成仙方式、神仙图像等角度,进一步探析汉晋时期图像中有关神仙世界的研究。成仙者的身份由古时的帝王、圣贤和英雄等逐渐倾向于如今的孝子、贞女、普通民众甚至是女性等;而仙境乐土从原来的不易寻得到如今的近在咫尺,通过登临天门就可以直接进入仙界,而汉画像中的仙境又常常通过六博图与神仙洞窟的相互衬托、博山炉对仙山的模拟而加以突显;在画像表现的成仙方术中以房中术的兴盛、寻找仙人代表的凤鸟并求取仙药以及以庖厨图为中心且结合乐舞、狩猎等综合组成升仙主题,对“行厨”观念起着重大的影响;而很多仙人都以“奇相”显现,这与“变形而仙”的思想密不可分;另,在汉墓之中修建一个“微观宇宙”,是亡灵进行“太阴练形”的产所,希冀能够飞升太清。此外,在仙人图像中,以四个仙人为中心,探讨其中的文化内涵:牛首人身的炎帝掌握地下鬼神、孔子见老子是为升仙、王子乔是宣传房中术修炼的前锋、雷神(黄帝)是方仙道大势宣传的代表。

范鹏,邹后曦[10](2019)在《重庆地区汉代画像的发现、研究与展望》文中认为经过多年考古工作的积累,重庆地区发现了丰富的汉代画像遗存。主要见于三类载体:一是画像石棺(含崖棺)、鎏金铜棺饰等葬具,二是画像石、画像砖、崖墓墓壁等墓葬本体,三是石阙、碑刻等。在地域分布上,多见于长江、嘉陵江干流及其支流沿岸;在画像制作上,以平钑减地为主要技法;在题材内容上基本趋同,以双阙、凤鸟、伏羲女娲或西王母为固定组合,是这一时期求仙思想的实物反映。目前,重庆地区汉代画像的发现与研究存在考古工作系统性、资料刊布等方面的不足,研究局限明显,有待于更高层面的全域时空梳理与研究。

二、汉代画像石棺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汉代画像石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东汉鎏金银璧形铜棺饰的图像与信仰(论文提纲范文)

一棺饰发现与器物观察
二图像组合和象征意义
    (一)甲类B型铜棺饰所代表的形象
    (二)甲类A型铜棺饰所代表的形象
    (三)乙类铜棺饰所代表的形象
    (四)对模糊不清铜棺饰的推测
三图像层次和文化内涵
    (一)日月形象所反映的日月信仰
    (二)天象题材所反映的天宫观念
四制作背景和使用情况
五结语

(3)临沂汉画像石中羽人图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及意义
    二、研究范围和创新
    三、学术史回顾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临沂汉画像石中的羽人图像
    第一节 羽人的相关记载及分析
    第二节 吴白庄汉画像石中的羽人图像
        一、吴白庄汉画像石墓中羽人图像的分布和特征
        二、吴白庄汉画像石墓前室西过梁画像考释
    第三节 沂南汉画像石中的羽人图像
        一、沂南北寨汉画像石墓中羽人图像的分布和特征
        二、沂南北寨汉画像石墓羽人图像的力士功能与仙格化
        三、沂南北寨汉画像石墓中羽人图像与乐舞百戏
        四、沂南其他地方汉画像石所见羽人图像
    第四节 兰陵汉画像石中的羽人图像
        一、兰陵汉画像石中羽人图像的分布和特征
        二、苍山城前村汉画像石墓题记分析
        三、题记中的羽人
    第五节 费县汉画像石中的羽人图像
        一、费县潘家疃汉画像石墓中羽人图像的分布和特征
        二、费县潘家疃汉画像石墓前室南壁画像的仪式分析
第二章 临沂汉画像石羽人图像的图式
    第一节 关于“图式”概念和界定
    第二节 西王母图式
    第三节 “羽人-凤鸟”图式
    第四节 “羽人-力士”图式
    第五节 “羽人骑”图式
第三章 临沂地区与其他地区羽人图像的对比研究
    第一节 山东其他地区及徐州出土的羽人图像
        一、嘉祥风格的羽人
        二、安丘董家庄墓的“精灵化”羽人
        三、邹城、滕州的羽人御龙、凤鸟和羽人相斗
        四、徐州所见的羽人-凤鸟图式、盘羊及升仙、灵异图
    第二节 南阳与晋陕地区出土的羽人图像
        一、南阳的羽人与四神、凤鸟画像
        二、南阳的雷公羽人与乘龟仙人
        三、南阳的羽人与龙
        四、羽人执仙草
        五、“鸡首儒生”与仙人驾鹿
    第三节 四川地区出土的羽人图像
        一、仙人六博
        二、仙人半开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临沂地区出土羽人图像统计表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规矩何谓:汉代墓葬美术中的伏羲女娲图像谱系与灵魂信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缘起与综述
    二 研究内容及价值
第一章 溯源与识图——伏羲女娲谱系研究
    第一节 文本记载中的伏羲女娲
        一 文本中的伏羲
        二 文本中的女娲
        三 伏羲女娲关系
    第二节 汉画像石概述与伏羲女娲图配置意义
        一 汉画像石概述
        二 伏羲女娲图的配置意义
    第三节 不同区域的伏羲女娲图代表性作品及其特征
        一 山东苏北皖北地区
        二 豫南地区
        三 陕北晋西北地区
        四 川渝地区
第二章 物象与表征——伏羲女娲图像中的具体特征
    第一节 伏羲女娲作为配偶神的图像辨析
        一 伏羲女娲与人首蛇身
        二 伏羲女娲与日神月神
        三 伏羲女娲与西王母东王公
    第二节 伏羲女娲图像中的具体指征与意象
        一 蛇身
        二 日月及附属金乌、玉兔、蟾蜍
        三 华盖与仙草
第三章 规矩何谓:伏羲女娲图像中的规矩意象
    第一节 规矩的现实考据
        一 作为实物工具的规矩
        二 作为精神准则的规矩
    第二节 规矩中隐含的文化内涵
        一 创造万物
        二 天圆地方
    第三节 规矩的精神延伸
        一 祛除邪祟
        二 指引灵魂
第四章 辩物与信仰——伏羲女娲信仰的社会基础与灵魂观念
    第一节 汉代信仰下的灵魂观念
        一 儒释道三教中的生死观
        二 三教融合的特有鬼魂观
    第二节 现世的祈盼与不朽的境界
        一 当世升仙与灵魂不朽
        二 此生终结与子孙繁衍
    第三节 伏羲女娲图在汉代墓葬美术中的作用
        一 护佑灵魂
        二 繁衍子嗣
        三 调和阴阳
结语
论文参考文献
附录一 正文插图目次
附录二 伏羲、女娲人首蛇身像分布一览表
致谢

(5)河西魏晋十六国棺板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河西魏晋十六国时期棺板画概况
    第一节 玉门地区出土的棺板画
    第二节 嘉峪关地区出土的棺板画
    第三节 酒泉地区出土的棺板画
    第四节 高台地区出土的棺板画
第二章 河西魏晋十六国时期棺板画图像反映的丧葬信仰
    第一节 图像题材反映的丧葬信仰
        一、古人的灵魂升天思想
        二、神话题材象征的天界
        三、社会生活题材表现的升天过程
    第二节 图像位置与丧葬信仰的关系
        一、图像在棺板空间位置体现的丧葬信仰
        二、图像在棺板内外两侧体现的丧葬信仰
第三章 河西魏晋十六国时期棺板画的传播及影响
    第一节 向西对高昌丧葬习俗的影响
        一、墓葬纸画、尸床及神话图像等葬俗的延续
        二、河西丧葬文化对高昌产生影响的原因
    第二节 向东对北魏葬具的影响
        一、彩绘木棺制作工艺、棺床及图像题材的延续
        二、河西葬具对北魏产生影响的原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6)《海内十洲记》人物及动物造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海内十洲记》背景研究
    第一节 《海内十洲记》成书年代
        一、东方朔与《海内十洲记》
        二、王灵期与《海内十洲记》
        三、内容与《海内十洲记》成书考
    第二节 《海内十洲记》思想倾向
        一、《海内十洲记》的神仙思想
        二、《海内十洲记》的道家思想
    第三节 《海内十洲记》流传版本
第二章 《海内十洲记》地域考辨
    第一节 “十洲”的由来
    第二节 作品中“十洲”的洲岛分布
第三章 汉代绘画的特点研究及其在作品中的运用
    第一节 汉代绘画的线条及其在作品中的运用
    第二节 汉代绘画的色彩及其在作品中的运用
    第三节 汉代绘画的构图及其在作品中的运用
        一、汉代绘画构图中的思想
        二、汉代绘画构图中的透视
第四章 《海内十洲记》人物造型考释与创作
    第一节 神仙造型考释与创作
        一、西王母造型考释与创作
        二、东王公造型考释与创作
        三、瀛洲仙家造型考释与创作
        四、飞仙造型考释与创作
    第二节 凡人造型考释与创作
        一、汉武帝造型考释与创作
        二、道士造型考释与创作
第五章 《海内十洲记》动物造型考释与创作
    第一节 鳞虫造型考释与创作
        一、龙的造型考释与创作
        二、蛇的造型考释与创作
    第二节 羽虫造型考释与创作
        一、凤的造型考释与创作
        二、乌的造型考释与创作
        三、人鸟造型考释与创作
    第三节 毛虫造型考释与创作
        一、风生兽造型考释与创作
        二、火光兽造型考释与创作
        三、伏虎兽造型考释与创作
        四、铁额之兽造型考释与创作
        (一)辟邪造型考释与创作
        (二)天鹿造型考释与创作
        (三)凿齿造型考释与创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7)汉代盘鼓舞图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及其相关解释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的、方法及难点
第一章 盘鼓舞的发现和盘鼓舞道具分析
    第一节 盘鼓舞的发现
    第二节 盘鼓舞道具分析
    第三节 汉代盘鼓舞的兴起
第二章 盘鼓舞的分类与分期
    第一节 盘鼓舞的分类
        一、水袖类表演
        二、执巾类表演
        三、执桴类表演
        四、无道具类表演
    第二节 盘鼓舞的分期
第三章 相关问题研究
    第一节 盘鼓舞的社会功能
    第二节 道家思想对盘鼓舞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盘鼓舞分期图表(水袖类)
附录一 盘鼓舞分期图表(执巾类)
附录一 盘鼓舞分期图表(执桴类)
附录一 盘鼓舞分期图表(无道具类)
附录二 盘鼓舞分期表(总)
附录三 盘鼓舞图像统计表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8)四川汉代画像石棺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四川汉代画像石棺的出土及分布区域
二、石棺图像分类
    (一)现实生活通过各类生活场景的刻
        1. 车马出行。
        2. 宴客乐舞。
    (二)神仙方术
        1. 四神图案。
        2. 西王母画像。
        3. 伏羲女娲。
        4. 后羿射日。
        5. 仙人、羽人图案。
        6. 神鳌负山。
        7. 巫术。
    (三)天界冥想
        1. 天门。
        2. 房屋建筑。
        3. 柿蒂纹。
    (四)历史故事。
        1. 荆轲刺秦。
        2. 泗水捞鼎。
        3. 孔子问礼。
    (五)装饰图案
三、画像石棺出现并流行的原因分析
    (一)奢靡的厚葬之风
    (二)盛行的升仙思想
    (三)优渥的经济基础
    (四)特殊的地理环境

(9)汉晋图像中的神仙世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图像及其神仙世界
    二、选题缘由及其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汉画像的含义
第二章 汉画像与祭祀制度
    第一节 墓葬形制与汉画像
    第二节 祭祀对象的变化
    第三节 魂魄论:灵魂升天到灵魂归地
第三章 汉画像与墓葬建筑
    第一节 祠堂
    第二节 祠堂与神仙洞窟
    第三节 石阙
        一、阙与天门
        二、石阙图像之功能——升仙
第四章 汉晋图像中的神仙
    第一节 成仙者何
        一、圣贤与英雄
        二、孝子
        三、贞女
        四、人人可仙
    第二节 仙境乐土
        一、仙境可达:仙凡之间的缩短与消失
        二、登临仙境:朝金阙
    第三节 仙府乾坤:洞天与仙山
        一、六博与洞窟
        二、博山炉与仙山
    第四节 成仙方式
        一、容成房中术
        二、凤鸟衔丸
        三、庖厨与“行厨”
        四、变形而仙
        五、太阴炼形
    第五节 汉晋仙人形象探析
        一、牛首人身
        二、孔子见老子
        三、王子乔
        四、雷神
结语
参考文献
    一、古籍
    二、今人着作
    三、期刊论文
    四、学位论文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10)重庆地区汉代画像的发现、研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以葬具为载体的相关发现
二、以墓葬为载体的相关发现
三、以石阙与碑刻为载体的相关发现
四、重庆地区汉代画像的总体观察
    (一)分布与分区
    (二)题材与组合
    (三)画像的制作
    (四)年代与总体特征
    (五)葬者身分
    (六)兴盛与消亡
五、相关研究与展望

四、汉代画像石棺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东汉鎏金银璧形铜棺饰的图像与信仰[J]. 苏奎. 四川文物, 2021(05)
  • [2]川渝地区的汉代龙虎衔璧图像初探[J]. 伍秋鹏. 形象史学, 2021(03)
  • [3]临沂汉画像石中羽人图像研究[D]. 姜洋. 兰州大学, 2021(02)
  • [4]规矩何谓:汉代墓葬美术中的伏羲女娲图像谱系与灵魂信仰研究[D]. 代浩.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5]河西魏晋十六国棺板画研究[D]. 林笑雨.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6]《海内十洲记》人物及动物造型研究[D]. 周艺琳.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7]汉代盘鼓舞图像研究[D]. 王乙稀. 兰州大学, 2020(01)
  • [8]四川汉代画像石棺特征分析[J]. 岳亚莉. 中国地名, 2020(03)
  • [9]汉晋图像中的神仙世界[D]. 李中塬.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10]重庆地区汉代画像的发现、研究与展望[J]. 范鹏,邹后曦.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6)

标签:;  ;  ;  ;  ;  

汉画像石棺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