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际燃油市场走势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汤霞[1](2021)在《集装箱班轮运价市场波动及传导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经贸往来的日益频繁,国际集装箱班轮运输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其他海上运输方式,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班轮运输市场波动也备受国内外学者关注。受国际经济形势、政治局势、重大事件、科技发展等多种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国际集装箱班轮运价市场波动剧烈,给航运企业、货主货代、金融机构等市场参与者带来极大的经营及投资风险,也不利于国家对外经贸的健康发展。如何从不同维度深入挖掘集装箱班轮运价市场波动及传导动力学特征,为市场参与者提供更全面有效的市场信息辅助决策,是航运经济领域的重点关注问题。因此,本研究在不同形式的集装箱班轮运价市场的复杂波动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引入复杂网络理论,分别对时间维度上集装箱班轮即期市场运价指数自相关波动、空间维度上集装箱班轮分航线市场运价关联波动、金融属性维度上集装箱班轮期现货市场价格关联波动的传导动力学特征进行了研究,揭示了集装箱班轮运价市场内在波动传导规律,提出了针对市场参与者经营及投资决策、政府部门航运产业调控措施的相关建议。主要研究工作及创新如下:(1)挖掘了集装箱班轮运价市场不同时间尺度下的波动规律。基于VMD方法构建了集装箱班轮运价市场波动特征分析及走势预测模型,以上海出口集装箱班轮市场为实证研究对象,对其即期、分航线和期货等不同形式的集装箱班轮运价市场的复杂波动特征进行了分析,较好地提炼了其内在时间尺度特征,合理表达了其蕴含的经济意义,为集装箱班轮运价市场波动传导特征研究奠定了基础。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形式的集装箱班轮运价序列均呈现非线性、非平稳和多时间尺度特征,不同时间尺度下表现出的长期趋势、周期性、季节性和不规则波动规律略有不同,是典型的复杂性系统。(2)引入符号动力学方法和复杂网络理论,构建了集装箱班轮运价指数序列的自相关波动网络模型,以SCFI为实证研究对象,通过网络的核心模态、传导模式、集群效应、传导媒介能力、传导距离等拓扑结构分析,探讨了其自相关波动传导动力学特征,从微观视角深入理解即期市场整体波动规律和机理。研究发现,SCFI自相关波动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周期性和集群效应,波动传导模式有规律可循,以正相关波动为主,存在波动状态转变的前兆模态,可为市场波动风险提供预警信息,预测SCFI的波动方向。(3)借助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与复杂网络理论,构建了集装箱分航线市场运价波动格兰杰因果网络模型,以SCFI分航线市场为实证研究对象,从系统整体新视角研究了其运价波动传导范围、传导距离、传导媒介能力、集聚能力及传导路径等动力学特征,从空间结构维度加深对集装箱班轮运价市场的认识。研究表明,SCFI不同航线运价波动的影响范围和被影响范围均不同、航线子市场间运价波动传导的速度很快、不同航线媒介能力及集聚能力不同、可划分为4个社团等。市场参与者可据此确定重点监测子市场,把握市场波动传导路径,优化经营决策,强化市场精准调控。(4)通过集装箱班轮期现货市场关联波动状态的定义、符号化和粗粒化处理,构建了集装箱期现货价格关联波动网络模型,以SCFI欧洲、美西航线期现货价格为实证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关联波动网络的拓扑结构研究了集装箱期现货价格关联关系的动态波动传导特征,从金融属性维度加强集装箱班轮市场发展特征的理解。研究发现,期现货价格关联波动的主要趋势为同向关联,美西航线同向关联概率大于欧洲航线,关联波动具有周期性、群簇性和小团体特征,存在少数介数高点强度低的关联波动模态是群簇关联波动转换的前兆。市场参与者可据此合理制定航线运价、调整跨市场投资策略等。
刘宏哲[2](2020)在《限硫令背景下Z公司保税燃油市场需求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航运业的快速发展,海上航行船舶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受到人们关注。为此世界海事组织(IMO)召开会议并决定从2020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限硫令,其具体要求是在全球范围内国际航行船舶所用的燃料油硫含量不得高于0.5%m/m,旨在降低船用燃料油的硫排放量,实现船舶燃油动力系统清洁化,更好地保护地球的大气环境。对作为船用燃料油供应方的Z公司而言,严格的限硫令标准成为行业历史上少有的重大挑战。本文重点研究限硫令背景下Z公司保税燃油的市场需求预测,为限硫令背景下企业的发展指明方向。本文首先对限硫令和市场需求预测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总结,同时详细地叙述了限硫令与保税燃油相关政策、市场需求预测理论与方法等内容,为本文的写作奠定基础。其次介绍了Z公司的基本情况和限硫令对其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重点分析了限硫令对Z公司竞争环境、采购环境的影响,并介绍了Z公司保税燃油市场需求现状,同时对市场需求的影响因素、限硫令对市场需求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随后本文尝试通过以指数平滑、ARIMA、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预测模型为基础、以加权组合的方式建立组合预测模型,从而对Z公司在限硫令背景下的保税燃油市场需求进行预测,并得出市场需求量将稳步上升、年内需求峰值将会降低的结论;在进行多元回归分析过程中,得出保税燃油市场价格、进出港外国籍国际航行船舶数量是影响保税燃油市场需求的最重要因素。最后,针对限硫令政策的影响和需求预测的结果,提出了建立价格优势、开拓新市场、加强合规操作与自我防护、提高加注效率等对策建议。
兰雪泱[3](2020)在《IMO2020政策实施背景下低硫燃料油价格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
颜姜慧[4](2020)在《智慧交通系统自组织演化视角下智能汽车发展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互联网+”对产业的重构需要系统化思维,信息化驱动的汽车智能化升级本质上是汽车工业“互联网+”,是中国迈向制造强国的突破口。中国已经在产业力量积蓄、社会价值驱动等方面做好了准备。本文以理论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并综合运用多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的系统学分析方法,首先,以系统论和自组织城市理论为基础,形成智慧城市自组织系统理论;然后,对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智慧交通系统主题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扎根分析,基于自组织系统中子系统与系统整体具有抽象一致性的特征,以智慧城市自组织系统理论探讨智慧交通系统自组织演化驱动力,分析以智能汽车为核心的智慧交通系统运行机制,据此构建从智慧交通系统演化视角探讨智能汽车发展路径问题的理论分析框架;接着,采用专利分析、情景分析、技术路线图规划等方法挖掘影响智能汽车发展的重要因素,预测智能汽车产业发展情景、探讨智能汽车发展路径;最后,提出促进智能汽车健康发展的系统化策略。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性工作如下:(1)搭建智慧城市自组织系统架构,分析智慧城市系统自组织演化机理,挖掘其演化驱动力及系统演化的序参量。有别于已有大部分研究主要采用自组织理论分析城市空间的复杂性,本文将城市系统与天然自组织系统人体系统进行类比,搭建智慧城市自组织架构。将各种智能设备定义为智慧细胞,以Cellular Atuomata(CA)模型的核心理念分析智慧细胞在信息通信技术和制度体系的作用下(智慧细胞是模型中的“cell”,信息通信技术和制度体系是模型中的“rule”),在同一横向层面充分发展的基础上,自发实现从智慧细胞向智慧组织、智慧器官、智慧系统,并最终形成整个智慧城市系统的纵向演进机理。据此分析,得到以下结论:智慧细胞、信息通信技术、制度体系是智慧城市系统自组织演化的驱动力;核心智慧细胞是系统的序参量。据此,深入分析智慧交通系统以智能汽车为核心的运行机制。(2)基于智慧城市自组织系统理论分析智慧交通系统自组织演化与智能汽车发展路径之间的关系,搭建从智慧交通系统演化视角探讨智能汽车发展路径问题的理论分析框架。根据智能汽车在智慧交通系统自组织演化中的发展态势,构建智慧交通系统序参量方程(u=g(ik,jn)k,n=1,2,3……),ik,jn是促进或阻尼序参量和整个系统演化的因素。以系统化研究方法,融合多种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全方位挖掘这些影响因素探讨其对序参量方程取值的影响。(3)依系统化研究的思路,搭建了定性与定量方法融合的实证研究框架,探讨智能汽车发展路径。首先,在充分研究和分析权威资料后将智能汽车技术体系分为感知技术、决策控制技术、信息交互技术和相关科技力量四个维度,细化各维度包含的核心技术,形成智能汽车产业发展情景分析问卷中技术维度驱动力的清单。进一步分析智能汽车的专利技术,发现其关键技术及其变化趋势。然后,以技术分析结论为参考,综合社会、经济、能源与环境、政策等方面的因素,形成影响智能汽车产业发展的全方位驱动力清单,驱动力清单是序参量方程可能的自变量。通过专家访谈挖掘关键驱动力,结论是:技术和政策因素影响力最大,由八个不确定性强且影响力重大的驱动力形成了三个不确定性轴(A:市场对智能化的需求与偏好、B:研发投入和智能路网建设状况、C:制度体系的建立健全)。接着,在三个轴面衍生出的情景中选择出最乐观情景、最悲观情景和最可能情景。从选择结果看,三种情景下,专家对市场均持有乐观态度;除最悲观情景,专家对投入也持乐观态度;除最乐观情景,专家对制度建设均持悲观态度。最后,基于技术分析和情景分析结论,探讨重要驱动力之间的关系,发现人工智能技术和智能路网设施的投入是制约智能汽车发展的壁垒,且制度体系的建设应符合自组织演化规律。基于上述结论,分析并描绘出智能汽车发展路径,包括:(1)智能汽车向智能化、网联化、新能源化和共享化演化的整体进程;(2)智能路网投资模式的演变路径;(3)制度体系的建设路径。(4)基于理论分析框架和实证研究结论,提出系统性的对策建议。首先,从促进智慧交通系统自组织演化的视角提出相应策略,具体是从智慧细胞、信息通信技术、制度体系三个驱动力入手,包括:改变治理理念,着眼智慧细胞数量、普及度和智能性的提升;加强信息通信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构建符合智慧交通系统自组织演化规律的制度体系。再从人工智能技术和智能路网建设投入两个壁垒入手提出引导智能汽车健康发展的策略,包括:培育新型创新主体,充分挖掘创新资源,加强产、学、研、官、用等领域的开放合作,协同研发,加强智能汽车和智能路网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尤其要集中一切优势资源突破人工智能技术壁垒;以“互联网+”的系统化思维重构智能汽车企业获利模式,参考高铁模式创新智能路网商业模式,拓宽融资渠道,确保投入力度。该论文有图37幅,表27个,参考文献155篇。
葛肖军[5](2020)在《海港燃供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港口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港口的发展和繁荣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我国和地方经济发展水平。而在港口的配套业务中,保税燃料油供应是港口核心的配套业务之一,对于港口后续衍生业务以及航运综合服务能力都有着直接性影响。我国自由贸易示范区实施方案中就明显提出要将我国港口打造成为国际油品交易中心,积极发展保税燃料油供应,进一步完善自身的港口服务功能,大力推进港口产业的优化升级,舟山市的浙江海港船舶保税燃料油供应公司(以下简称海港燃供公司)作为舟山专门从事保税燃料油供应的企业之一,近两年来也获得了飞速的发展。然而在深入调查后发现,海港燃供公司由于从事保税燃料油供应的时间并不长,公司在该项业务发展中缺乏系统全面的战略指导,这就导致公司在保税燃料油供应业务发展方面与其他企业相比差距较大。同时,我国继续深化对外开放,国际间的贸易往来更加频繁,在这样的环境下,海港燃供公司亟需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保税燃料油供应的发展战略,以此推动公司保税燃料油供应的持续发展并实现公司整体战略目标。本文采用案例研究的基本方法,选择海港燃供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对公司的整体现状以及保税燃料油供应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调查,采用PEST分析和SWOT分析的基本方法,对海港燃供公司开展保税燃料油供应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以及公司自身的优劣势进行深入分析,最终确定公司未来战略发展的目标和竞争战略,指出公司未来发展的战略可以选择成本领先战略、技术领先战略、企业文化战略以及人力资源战略等。同时,为了确保战略的顺利实施,本文还指出从思想、制度及资金等方面给予保障措施。从全文看,本文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海港燃供公司保税燃料油供应未来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思路,进一步提高公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本文的研究结论还能为我国其他港口保税燃料油供应业务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吴冬情[6](2020)在《基于时空变化的干散货船燃油补给优化研究》文中提出在世界海运中干散货的运量占了三分之一左右,航次租船运输是干散货运输的主要方式之一,因干散货航次租船经营时不具备固定的港口、航线和船期表,以及航运市场和港口船舶燃油价格的不断变化,给航次租船运营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船舶经营人在航次租船经营时为了实现利润最大,会对成本实施严格管理,而燃油成本则占了船舶运营成本的极大比重,因而船舶经营人会采用多种方式控制燃油成本来减少运营成本。全球各地区各港口之间的燃油价格存在差异并且燃油价格会随着时间不断变化,船舶燃油价格的时空变化增加了控制燃油成本的难度,船舶经营人需要根据航线上不同港口之间燃油价格的差异以及价格变化趋势制定不同的补给计划,不同的燃油补给计划导致燃油成本不同。因而在干散货运输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船舶燃油价格的时空变化研究和优化航次租船运输时干散货船的燃油补给策略,控制燃油成本降低整体的运营成本。在此背景下,首先介绍了干散货运输、航次租船和船舶燃油的相关理论知识,然后分析了国际船舶燃油价格变化的原因及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并且通过数据分析了几个重要港口的船舶燃油价格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本文以干散货航次租船连续多个航次的燃油补给为研究对象。首先假设各港口的船舶燃油价格不同但不随时间变化,建立一个以利润最大为目标函数的干散货船连续多航次的燃油补给静态优化模型,针对加油量、货运量和航速确定问题,为干散货船连续多航次运输过程中燃油补给策略提供方案,并且设计了遗传算法进行求解。随后,考虑港口船舶燃油价格不仅随空间变化而且还随时间变化,建立干散货船连续多航次的燃油补给实时优化模型,在此模型中,干散货船燃油补给计划会随着燃油价格时空的变化实时调整,设计遗传算法和滚动计划法进行求解。最后通过具体案例对干散货船连续多航次的燃油补给静态优化模型和实时优化模型进行验证,模型和算法均合理并且适用。通过对比静态模型和实时优化模型,发现实时优化模型可以为船舶经营人提供利润更大的船舶燃油补给策略,能够及时应对价格变化调整燃油补给计划,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提高收益。
马雪菲[7](2020)在《中国国际海上货物运输CO2排放驱动因素分析及减排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变化问题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而CO2排放是造成长期气候变化的最主要因素。作为世界第一碳排放大国,中国政府在巴黎协定等国际协议中做出了温室气体减排承诺,这对各行业节能减排工作提出了严峻考验。海上货物运输是全球贸易运输的支柱,各国国际贸易采用最主要运输方式就是通过海运物流。近年来中国国际海上货物运输量持续增长,由海上货物运输所产生的CO2排放量显着增加。国际海事组织已经开始推动海运物流业温室气体减排工作的进程,并设定了海上运输业长期减排战略。因此,在减排承诺与海运业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下,中国国际海上货物运输产生的CO2排放及CO2减排对策研究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围绕中国国际贸易海上货物运输产生的CO2排放问题,详细剖析了海上货物运输产生CO2排放的变化特征,预测了中国未来国际海运CO2排放的发展趋势,深入研究了影响海运CO2排放增长的驱动因素并探讨了海运业CO2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关系及内在机理,提出了海上货物运输的CO2减排路径。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中国国际海上货物运输CO2排放测算研究。基于1999年-2018年中国国际进出口海运量数据,运用IPCC的碳排放测算框架,构建基于船舶活动数据的海运CO2排放测算模型。按照实际货物运输类别细分,分别按船型核算以中国为始发地或目的地的国际贸易海运运输产生的CO2排放,并对CO2排放总量和各船型CO2排放进行时序特征分析。研究表明:1999年-2018年间,中国国际贸易海运CO2排放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总体呈增加趋势;各船型的单位周转量能耗的显着差异对其产生的CO2排放有着决定性的影响。(2)中国国际海上货物运输CO2排放未来趋势预测研究。在IPAT模型和IMO海运变量理论基础上,构建中国国际海上货物运输CO2排放趋势预测模型,并基于情景分析法,预测基础基准情景及三种调整情景下海运CO2排放未来发展趋势。研究表明:基础基准情景BAU-trend下中国国际海上货物运输CO2排放量在未来仍呈快速增长的趋势。BAU-AD1和BAU-AD2情景下海运CO2排放量增长速度放缓。各情景转换时,低碳货运周转量方式、强化船舶能效、使用清洁能源这三种方式分别降低了 10%、35%和3%的CO2排放量。(3)中国国际海上货物运输CO2排放驱动因素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利用LMDI分解分析法构建中国国际海上货物运输CO2排放影响因素模型,探究能源强度、货类结构、海运强度、经济因素以及人口对海运CO2排放总量变化的贡献;基于LMDI分解结果并结合Tapio脱钩模型,构建中国国际海上货物运输CO2排放脱钩分解指数模型,分析中国经济增长与CO2排放增长之间的脱钩关系及内在机理。研究表明:人均GDP和人口始终是加剧CO2排放增长的因素,其中人均GDP是CO2排放增长最主要的拉动因素;船舶能源强度因素是未来海运物流强有力的CO2减排驱动因素。中国国际海运CO2排放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总体经历了四个阶段,逐步趋向于弱脱钩状态但不稳定。能源强度因子和货类结构是推动海运业CO2排放脱钩发展的关键因素。(4)中国国际海上货物运输CO2减排路径研究。基于三种潜在的海上货物运输CO2减排途径,以实现全球海运2050年CO2减排约束为目标,建立中国国际海运CO2减排策略长期评价模型。引入反向逆推法,对各减排途径的进行指标设定,设计出两种具有代表性的CO2减排路径,根据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提出减排对策。研究表明:“强化零碳燃料”和超低慢速航行”两种路径下都可以满足全球海运2050年CO2减排约束。“强化零碳燃料”减排路径主要依靠新能源替代传统重油的途径,“超低慢速航行”减排路径主要依靠运营合理化途径的船舶降速。应从建立海上货物运输船舶的MRV管理体系、建立完善市场机制政策体系等方面制定减排对策,实施组合政策以完成CO2减排目标实现。本研究丰富和完善了中国国际海上货物运输CO2排放问题的研究成果,对实现海运低碳物流运输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为中国政府及决策者制定海运业减排政策、解决海运交通对气候的影响提供重要的启示。
刘修彤[8](2020)在《油价、汇率和股价 ——基于我国航空上市公司的经验实证》文中研究表明研究发现,我国航空上市公司有资产6000亿元,市值有近9000亿元。航空上市公司股价对我国资本市场有重要影响,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也十分明显。由于航空上市公司的特殊性,航空运输以航油为主要能源,因此燃油成本成为航空上市公司的主要运营成本,与此同时,飞机租赁和购买均以外币计价,导致航空上市公司均承担较高数额的外币负债,因此股价受国际市场原油和汇率波动的影响颇为明显。本文通过研究国际市场原油的变化以及人民币的升值和贬值对我国航空上市公司股价走势的影响,为航空上市公司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做了以下工作:首先,分析了油价影响股价、汇率影响股价的相关理论与传导机制,在理论基础之上,概述了我国航空上市公司的发展现状与运营特征,并基于航空上市公司的运营特征,探究了国际油价与汇率波动对航空上市公司股价的影响。其次,基于前文的理论分析,运用实证检验的方法,设计了 2005年到2018年14年的时间窗口,选取2005年7月22日至2018年11月30日间的日度数据,以布伦特原油期货连续合约收盘价、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直接标价法)和中信航空指数作为研究样本,建立三元DCC-GARCH与BEKK-GARCH模型来探究国际原油价格、人民币汇率与航空上市公司股价间的动态相关性与波动溢出效应。本文得到以下发现:国际原油价格、人民币汇率与航空上市公司股价间相关系数波动较大,具有时变特征,且国际原油价格与航空上市公司股价间的动态相关系数波动较大,人民币汇率与航空上市公司股价间的动态相关系数波动次之;国际原油价格与航空上市公司股价间的联动性高于人民币汇率与航空上市公司股价间的联动性;航空上市公司股价与国际原油价格和人民币汇率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负相关,国际油价上升会导致股价下跌,人民币升值则会导致股价上升;另外,借助Wald检验得知存在着国际原油价格与人民币汇率到航空上市公司股价的波动溢出效应,即两市场的波动信息会传递给我国航空上市公司股价,从而引起航空上市公司股价的波动。最后,本文在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的基础上,为航空上市公司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王海涛[9](2020)在《ZC公司试验船舶运营成本管理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是海洋科技大国,发展海洋科技对于建设海洋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ZC公司为海洋科研类企业,致力于海洋工程测试、海洋应用物理研究、海洋环境等研究。ZC公司拥有自己的试验船舶,属于资本密集型企业,同时也是技术密集型与成本密集型企业。ZC公司船舶运营由多种成本构成,其中,占比最大的成本是船舶燃油成本、物料与备件成本及船舶维修保养成本。因此,对以上四项成本进行管理是ZC公司船舶运营成本管理的关键。本文围绕ZC公司试验船舶运营成本高的问题进行研究。首先,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的现状、研究方法和写作思路。其次,介绍本论文使用的相关理论;再次,介绍了ZC公司及其船舶运营成本构成与现状,找出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采购效率低议价能力弱、库存结构与库存数量不合理、燃油成本管理粗放和船舶维修保养成本高,并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最后,从ZC公司实践的角度,结合全面成本管理、库存管理等理论,提出切实可行的成本管理方案。通过本研究,提出以下降低成本策略:第一,简化采购流程,增加兼职采购人员,提高采购效率;减少供应商数量,增加单一供应商采购量,提高企业议价能力,降低采购成本。第二,通过改进库存结构,控制申请数量,减少库存储备来控制库存成本。第三,通过建立燃油成本管理制度,利用经济航速航行,合理选择燃油采购合同、加油时间与加油港。第四,通过船舶状态确定维修方式与坞修时间间隔,合理选择修船厂家,合理确定小修项目与航修项目,加强修船过程的监督与管理,实施对船舶自修的激励降低船舶维修保养成本。最终,提出保障措施确保成本管理方案的顺利实施,从而降低ZC公司船舶运营的成本,提升利润空间。本研究对试验船舶管理相关企业降低成本的策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李晓乐[10](2020)在《日本新能源产业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能源,作为基础性生产生活资料,对一国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后石油危机时代与全球应对气候变暖时代相叠加的现今,新能源凭借可持续、环保性、广泛分布等优势,在世界各国寻找化石能源替代能源进程中备受广泛关注。本文以日本新能源产业为研究对象,重点探究其支持政策体系在推进日本新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发挥的引导作用。并立足我国能源经济现实国情,旨在为我国新能源产业支持政策体系的优化调整提供借鉴与启示。发展好新能源产业对于我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实现经济高质量转型,打赢“三大攻坚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本研究在理清日本政府不同阶段对“新能源”概念的界定与对象范围演变的基础上,考察了新能源在日本一次能源体系中的地位及其主要利用形式,并结合新能源的特征,概观了世界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趋势与前景。从日本国内和国际两个视角出发全面阐述了日本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背景,系统梳理了日本新能源产业政策的历史演变,具体剖析了日本促进新能源普及扩大的战略目标规划、以及日本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重点研究了日本包括RPS制度、FIT制度、补贴政策、优惠税制、新能源电力电网接入技术对策、新能源汽车支持政策以及民间支援举措在内的新能源产业支持政策体系,并总结了相关政策的推进机制。运用实证手法探讨了日本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并结合日本电力市场改革进程对日本RPS制度与FIT制度实施的政策效果进行客观评价。充分对比了中日两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路径与支持政策,立足我国国情,提出日本新能源产业支持政策与发展模式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通过系统研究与分析,本文认为日本在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规划与实施方面存在诸多成功之处。主要表现为,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新能源产业支持政策体系,起步时期十分重视对新能源核心技术研发的战略规划与支持,不同发展阶段相关支持政策的实施均有强有力的法律法规体系支撑,政策工具多样,且政策之间衔接与协调性较好,不同时期政策重点鲜明,目标规划清晰,重视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发挥相结合,并根据不同时期国际与国内能源经济环境变化适时做出政策调整。尽管我国与日本在资源能源禀赋、能源市场环境以及政策推进体制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但本文认为日本新能源产业支持政策体系对我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我国必须坚持发展新能源产业的道路自信与制度自信,结合日本经验推动我国新能源产业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二、国际燃油市场走势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际燃油市场走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集装箱班轮运价市场波动及传导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2.1 航运运价市场波动特征及走势分析研究现状 |
1.2.2 航运运价市场波动传导特征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的主要问题及内容 |
1.3.1 研究的主要问题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结构安排 |
1.4.3 技术路线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意义 |
2 国际集装箱班轮概述及理论基础 |
2.1 国际集装箱航运市场 |
2.1.1 国际集装箱航运市场发展 |
2.1.2 国际集装箱航运市场特征 |
2.2 集装箱班轮运价概述 |
2.2.1 集装箱班轮运价定义及构成 |
2.2.2 集装箱班轮运价影响因素分析 |
2.2.3 集装箱班轮运价指数及其衍生品 |
2.3 航运运价波动及传导 |
2.3.1 航运运价波动 |
2.3.2 航运运价传导 |
2.4 复杂网络理论 |
2.4.1 复杂网络理论概述 |
2.4.2 复杂网络统计特征 |
2.4.3 复杂网络基本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3 集装箱班轮运价市场波动特征分析 |
3.1 问题描述 |
3.2 集装箱班轮运价市场波动特征分析模型构建 |
3.2.1 波动特征分析模型构建 |
3.2.2 波动走势预测模型构建 |
3.3 集装箱班轮即期市场运价指数波动特征实证分析 |
3.3.1 数据选取与分析 |
3.3.2 SCFI波动测算 |
3.3.3 SCFI波动特征分析 |
3.3.4 SCFI走势组合预测 |
3.4 集装箱班轮分航线市场运价波动特征实证分析 |
3.4.1数据来源与说明 |
3.4.2 SCFI分航线运价波动统计特征 |
3.4.3 SCFI分航线运价长期趋势特征 |
3.4.4 SCFI分航线运价周期性和季节性波动特征 |
3.4.5 SCFI分航线运价不规则波动特征 |
3.5 集装箱班轮期货市场价格波动特征实证分析 |
3.5.1 数据来源与处理 |
3.5.2 SCFI期货价格波动描述性特征 |
3.5.3 SCFI期货价格长期趋势特征 |
3.5.4 SCFI期货价格季节性波动特征 |
3.5.5 SCFI期货价格不规则波动特征 |
3.6 本章小结 |
4 集装箱班轮即期运价市场自相关波动传导动力学特性 |
4.1 问题描述 |
4.2 即期市场运价指数自相关波动网络模型构建 |
4.2.1 运价指数自相关波动的建立 |
4.2.2 运价指数自相关波动符号化过程 |
4.2.3 运价指数自相关波动模态粗粒化过程 |
4.2.4 运价指数自相关波动网络模型构建 |
4.3 即期市场运价指数自相关波动传导动力学特性实证分析 |
4.3.1 数据来源与说明 |
4.3.2 SCFI自相关波动网络模型构建 |
4.3.3 SCFI自相关波动模态统计特征分析 |
4.3.4 SCFI自相关波动传导过程中核心模态识别 |
4.3.5 SCFI自相关波动模态间传导模式 |
4.3.6 SCFI自相关波动传导的集群效应分析 |
4.3.7 SCFI自相关波动模态传导媒介能力分析 |
4.3.8 SCFI自相关波动模态传导距离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格兰杰因果网络的集装箱班轮运价波动传导特性分析 |
5.1 问题描述 |
5.2 分航线运价波动格兰杰因果网络模型构建 |
5.2.1 分航线运价波动序列平稳性检验 |
5.2.2 分航线运价波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
5.2.3 分航线运价波动格兰杰因果网络模型构建 |
5.3 分航线运价波动传导特性实证分析 |
5.3.1 数据来源与处理 |
5.3.2 SCFI分航线运价波动格兰杰因果网络构建 |
5.3.3 SCFI分航线运价波动传导范围 |
5.3.4 SCFI分航线运价波动传导距离 |
5.3.5 SCFI分航线运价波动传导媒介能力 |
5.3.6 SCFI分航线运价波动集聚能力 |
5.3.7 SCFI分航线运价波动传导路径 |
5.4 本章小结 |
6 集装箱班轮期现货价格市场关联波动传导特征 |
6.1 问题描述 |
6.2 期现货价格市场关联波动网络模型构建 |
6.2.1 期现货价格关联波动的建立 |
6.2.2 期现货价格关联波动符号化过程 |
6.2.3 期现货价格关联波动模态粗粒化过程 |
6.2.4 期现货价格关联波动网络模型构建 |
6.3 期现货价格市场关联波动传导特征实证分析 |
6.3.1 数据来源及处理 |
6.3.2 SCFI期现货价格市场关联波动网络模型构建 |
6.3.3 关联波动关键模态识别与分布特征 |
6.3.4 关联波动模态集聚能力分析 |
6.3.5 关联波动模态传导距离分布特征 |
6.3.6 关联波动模态传导媒介识别及分布特征 |
6.3.7 关联波动模态的小团体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限硫令背景下Z公司保税燃油市场需求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
2.1 限硫令与保税燃油政策分析 |
2.1.1 限硫令的概念及影响分析 |
2.1.2 保税燃油的概念及政策分析 |
2.2 市场需求预测理论概述 |
2.2.1 市场需求预测基本理论 |
2.2.2 市场需求预测模型及比较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Z公司保税燃油需求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
3.1 Z公司概况 |
3.1.1 Z公司企业简介 |
3.1.2 核心业务流程介绍 |
3.2 Z公司市场环境分析 |
3.2.1 竞争环境分析 |
3.2.2 采购环境分析 |
3.3 Z公司市场需求情况分析 |
3.3.1 经营的市场范围 |
3.3.2 客户群体分析 |
3.3.3 市场需求量分析 |
3.4 保税燃油市场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
3.4.1 保税燃油市场价格 |
3.4.2 进出港国际航行船舶数量 |
3.4.3 港口货物吞吐量 |
3.4.4 国内保税燃油政策 |
3.5 限硫令对市场需求影响分析 |
3.5.1 直接影响 |
3.5.2 间接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Z公司保税燃油市场需求预测 |
4.1 市场需求预测模型及参数定义 |
4.1.1 指数平滑模型及参数定义 |
4.1.2 ARIMA模型及参数定义 |
4.1.3 多元回归分析模型及参数定义 |
4.1.4 组合预测模型 |
4.2 市场需求预测的模型设计 |
4.2.1 因限硫令产生的异常数据修正 |
4.2.2 指数平滑预测模型 |
4.2.3 ARIMA预测模型 |
4.2.4 多元回归分析模型 |
4.3 组合模型预测结果 |
4.3.1 组合预测模型预测结果 |
4.3.2 预测结果的修正与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Z公司应对限硫令的对策建议 |
5.1 以供应链协同确立价格优势 |
5.1.1 寻找低价优质国内低硫货源 |
5.1.2 全面控制燃料油供应成本 |
5.1.3 信息共享弱化牛鞭效应 |
5.2 需求放缓要求开拓新市场 |
5.2.1 应对好船舶数量下降带来的压力 |
5.2.2 充分利用跨关区供油政策的红利 |
5.3 合规操作与自我保护并重 |
5.3.1 完善储运体系实现全过程管理 |
5.3.2 加强供油凭证的档案管理 |
5.4 强化服务提高加注效率和服务水平 |
5.4.1 提高保税燃油加注效率 |
5.4.2 提高服务意识增强发展动力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智慧交通系统自组织演化视角下智能汽车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问题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思路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的内涵界定 |
2.2 自组织和自组织城市理论 |
2.3 系统论和关于城市系统的认识 |
2.4 智慧城市自组织系统理论 |
2.5 预测理论与方法 |
2.6 本章小结 |
3 智慧交通系统自组织演化与智能汽车发展关系的理论研究 |
3.1 智慧交通系统的元素 |
3.2 以智能汽车为核心的智慧交通系统架构 |
3.3 智能汽车演化状态及智慧交通系统序参量方程 |
3.4 本章小结 |
4 智能汽车发展的技术驱动力分析 |
4.1 智能汽车技术体系 |
4.2 智能汽车关键技术 |
4.3 本章小结 |
5 智能汽车产业发展情景分析 |
5.1 确定决策焦点 |
5.2 智能汽车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
5.3 智能汽车产业发展的驱动力 |
5.4 智能汽车产业发展的三种情景 |
5.5 本章小结 |
6 智能汽车发展路径分析 |
6.1 路线规划的组织执行 |
6.2 影响路径演化的关键因素 |
6.3 影响路径演化的壁垒 |
6.4 智能汽车演化路径 |
6.5 本章小结 |
7 对策建议 |
7.1 基于智慧交通系统自组织演化视角的建议 |
7.2 破除智能汽车发展壁垒的建议 |
8 研究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海港燃供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价值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第2章 基本概念及理论概述 |
2.1 战略管理 |
2.2 战略管理过程 |
2.3 战略管理分析工具 |
2.3.1 PEST分析方法 |
2.3.2 SWOT分析方法 |
2.3.3 环境因素评价矩阵 |
2.4 理论基础 |
2.4.1 竞争优势理论 |
2.4.2 核心能力理论 |
第3章 海港燃供公司现状 |
3.1 海港燃供公司简介 |
3.2 公司保税燃料油供应业务发展现状 |
3.2.1 生产能力 |
3.2.2 产品种类 |
3.2.3 盈利状况 |
第4章 海港燃供公司内外部环境分析评价 |
4.1 宏观环境分析 |
4.1.1 政治环境分析 |
4.1.2 经济环境分析 |
4.1.3 文化环境分析 |
4.1.4 技术环境分析 |
4.2 SWOT分析 |
4.2.1 优势分析 |
4.2.2 劣势分析 |
4.2.3 机会分析 |
4.2.4 威胁分析 |
4.3 内外部环境评价 |
4.3.1 EFE矩阵评价 |
4.3.2 IFE矩阵评价 |
第5章 海港燃供公司战略定位及选择 |
5.1 战略定位和目标 |
5.1.1 战略定位 |
5.1.2 战略目标 |
5.2 具体战略选择 |
5.2.1 总体层战略 |
5.2.2 业务层战略 |
5.2.3 职能层战略 |
第6章 海港燃供公司发展战略的实施 |
6.1 发展战略实施步骤 |
6.2 发展战略实施关键点 |
6.2.1 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
6.2.2 相应调整管理方式 |
6.2.3 不断优化组织机构 |
6.3 战略实施的保障性措施 |
6.3.1 加强管理层重视程度 |
6.3.2 建立完善的组织保障体系 |
6.3.3 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
第7章 结论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局限性及下阶段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基于时空变化的干散货船燃油补给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理论意义和理论价值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文章结构 |
2 相关理论综述 |
2.1 干散货运输市场相关概述 |
2.1.1 干散货运输市场货物及航线分析 |
2.1.2 干散货船舶分类 |
2.2 航次租船相关概述 |
2.2.1 航次租船的概念及特点 |
2.2.2 航次租船航次成本分析 |
2.3 船舶燃油相关概述 |
2.3.1 船舶燃油简介 |
2.3.2 船舶燃油监控管理 |
3 船舶燃油价格时空变化 |
3.1 船舶燃油价格时空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
3.2 船舶燃油价格时间变化趋势 |
3.3 船舶燃油价格空间分布差异 |
3.4 船舶燃油补给过程中的价格时空变化 |
4 干散货船连续多航次燃油补给静态优化模型 |
4.1 问题描述 |
4.2 相关假设 |
4.3 数学模型 |
4.3.1 变量描述 |
4.3.2 模型建立 |
4.4 算法设计 |
4.4.1 遗传算法概述 |
4.4.2 燃油补给静态优化模型的算法设计 |
5 干散货船连续多航次燃油补给实时优化模型 |
5.1 问题描述 |
5.2 相关假设 |
5.3 数学模型 |
5.3.1 变量描述 |
5.3.2 模型建立 |
5.4 算法设计 |
5.4.1 滚动计划法 |
5.4.2 设置滚动时域 |
6 模型实证分析 |
6.1 案例数据 |
6.2 燃油补给静态优化模型实例解析 |
6.3 燃油补给实时优化模型实例解析 |
6.4 静态优化与实时优化对比分析 |
7 结论 |
7.1 本文所做工作及成果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7)中国国际海上货物运输CO2排放驱动因素分析及减排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与述评 |
1.3.1 CO_2排放测算研究进展 |
1.3.2 CO_2排放因素研究进展 |
1.3.3 CO_2排放趋势研究进展 |
1.3.4 海运CO_2排放问题研究进展 |
1.3.5 文献述评 |
1.4 研究问题、内容及路线 |
1.4.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和理论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1.1 CO_2排放 |
2.1.2 海运CO_2排放 |
2.1.3 CO_2排放衡量指标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低碳经济理论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3 脱钩理论 |
2.3 海运CO_2排放的理论辨析 |
2.3.1 低碳海运发展及度量指标 |
2.3.2 海运CO_2排放分析框架 |
3 中国国际海上货物运输CO_2排放测算研究 |
3.1 CO_2排放测算问题描述及解决思路 |
3.2 中国国际海上货物运输CO_2测算模型构建 |
3.2.1 中国国际海运CO_2排放测算模型 |
3.2.2 货物类别及船型的选取 |
3.2.3 数据来源与处理 |
3.3 中国国际海上货物运输CO_2测算结果分析 |
3.3.1 中国国际海运CO_2排放量测算结果 |
3.3.2 中国国际海上货物运输CO_2时序特征分析 |
3.3.3 各船型CO_2排放演进特征分析 |
3.3.4 中国国际海运CO_2排放及全球海运CO_2排放比较 |
3.4 本章小结 |
4 中国国际海上货物运输CO_2排放未来趋势预测研究 |
4.1 CO_2排放趋势预测问题描述及解决思路 |
4.2 中国国际海运CO_2排放未来趋势预测模型构建 |
4.3 情景构建 |
4.3.1 海运需求量因子 |
4.3.2 船舶能耗因子 |
4.3.3 CO_2排放因子 |
4.3.4 情景设计 |
4.4 中国国际海运CO_2排放量未来趋势预测 |
4.4.1 基础基准情景下中国国际海运CO_2排放趋势预测 |
4.4.2 三种调整基准情景下中国国际海运CO_2排放趋势预测 |
4.4.3 中国国际海运CO_2排放预测值与全球CO_2减排理想目标比较 |
4.5 本章小结 |
5 中国国际海运CO_2排放驱动因素及其与经济增长脱钩研究 |
5.1 CO_2排放因素研究问题描述及解决思路 |
5.2 中国国际海运CO_2排放驱动因素分解模型构建 |
5.2.1 Kaya恒等式及驱动因素指标选取 |
5.2.2 中国国际海运CO_2排放驱动因素分解模型 |
5.2.3 数据来源与处理 |
5.3 中国国际海运CO_2排放驱动因素结果分析 |
5.3.1 总体因素分解结果分析 |
5.3.2 各驱动因素的效应分析 |
5.4 中国国际海运CO_2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模型构建 |
5.4.1 中国国际海运CO_2排放脱钩模型 |
5.4.2 数据来源与处理 |
5.5 中国国际海运CO_2排放脱钩结果及分析 |
5.5.1 中国国际海运CO_2排放脱钩状态分析 |
5.5.2 中国国际海运CO_2排放脱钩指数变化的内在机理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中国国际海上货物运输CO_2减排路径研究 |
6.1 CO_2减排路径研究问题描述及解决思路 |
6.2 海运业CO_2减排途径的可能选择 |
6.2.1 基于技术进步的减排 |
6.2.2 基于燃料替代的减排 |
6.2.3 基于运营合理化的减排 |
6.3 中国国际海运CO_2减排策略长期评价模型构建 |
6.3.1 中国国际海运CO_2减排目标确定 |
6.3.2 中国国际海运CO_2减排策略长期评价模型 |
6.4 海运CO_2减排目标约束路径下各减排途径指标回溯 |
6.4.1 海运CO_2减排目标约束路径下的CO_2排放效率 |
6.4.2 各减排途径的指标设置与组合 |
6.5 满足海运CO_2减排目标约束的代表性路径分析 |
6.5.1 “强化零碳燃料”减排路径 |
6.5.2 “超低慢速航行”减排路径 |
6.5.3 两种代表性减排路径对比分析 |
6.6 中国海运业碳减排政策建议 |
6.6.1 建立船舶MRV管理体系 |
6.6.2 建立完善市场机制政策体系 |
6.6.3 推动节能减排技术进步 |
6.6.4 发展可替代新能源技术 |
6.6.5 实施运营合理化手段 |
6.6.6 优化海运进出口货类结构 |
6.6.7 推进交通业基础设施建设 |
6.7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油价、汇率和股价 ——基于我国航空上市公司的经验实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1.4 可能的创新点 |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国际原油价格 |
2.1.2 人民币汇率 |
2.1.3 航空上市公司股价 |
2.2 油价、汇率影响股价的相关理论 |
2.2.1 股票价格的相关理论 |
2.2.2 油价影响股价的相关理论 |
2.2.3 汇率影响股价的相关理论 |
2.3 油价、汇率影响股价的传导机制 |
2.3.1 油价影响股价的传导机制 |
2.3.2 汇率影响股价的传导机制 |
3 现状及油价、汇率对航空上市公司股价的影响分析 |
3.1 我国航空上市公司发展现状分析 |
3.1.1 我国航空上市公司概况 |
3.1.2 我国航空上市公司经营现状 |
3.1.3 我国航空上市公司的运营特征 |
3.2 油价、汇率对我国航空上市公司股价的影响 |
3.2.1 油价波动对我国航空上市公司股价的影响 |
3.2.2 汇率波动对我国航空上市公司股价的影响 |
4 实证分析 |
4.1 模型介绍 |
4.2 数据的选取与分析 |
4.2.1 数据的选取与处理 |
4.2.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2.3 平稳性检验 |
4.2.4 ARCH效应检验 |
4.3 基于DCC-GARCH模型的动态相关性分析 |
4.3.1 DCC-GARCH模型估计结果 |
4.3.2 动态相关系数分析 |
4.4 基于BEKK-GARCH模型的波动溢出效应分析 |
4.4.1 BEKK-GARCH模型估计结果 |
4.4.2 Wald检验 |
5 结论及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2.1 合理利用套期保值,减少油价波动风险 |
5.2.2 控制燃油消耗,降低运营成本 |
5.2.3 加强外汇管理,提高风险意识 |
5.2.4 调整债务币种结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部分数据简表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9)ZC公司试验船舶运营成本管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成本管理理论 |
2.1.1 成本管理理论起源和发展 |
2.1.2 全面成本管理 |
2.1.3 成本控制的原则与方法 |
2.1.4 成本管理理论在船舶运营中的应用 |
2.2 库存管理理论 |
2.2.1 ABC分类法 |
2.2.2 Kraljic矩阵分类法 |
2.2.3 准时制采购 |
3 ZC公司现状及试验船舶运营成本管理存在问题 |
3.1 ZC公司简介 |
3.1.1 ZC公司业务介绍 |
3.1.2 ZC公司管理架构 |
3.2 运营成本管理 |
3.2.1 成本分类 |
3.2.2 成本管理特点 |
3.2.3 成本管理现状 |
3.3 运营成本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
3.3.1 采购成本高 |
3.3.2 库存管理不专业 |
3.3.3 燃油成本管理粗放 |
3.3.4 维保成本高 |
4 ZC公司试验船舶运营成本管理改进方案及策略 |
4.1 采购与供应商管理策略 |
4.1.1 简化采购流程 |
4.1.2 建立供应商管理制度 |
4.2 库存管理策略 |
4.2.1 改进库存结构 |
4.2.2 控制库存数量 |
4.3 燃油成本管理策略 |
4.3.1 燃油精细化管理 |
4.3.2 航速优化 |
4.3.3 加强加油前的管理 |
4.4 维保成本管理策略 |
4.4.1 依据船舶状态确定维修方式 |
4.4.2 合理选择维修厂家与维修项目 |
4.4.3 自修激励策略 |
5 ZC公司试验船舶运营成本管理的保障措施 |
5.1 文化保障措施 |
5.2 制度保障措施 |
5.3 人才保障措施 |
5.4 技术保障措施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日本新能源产业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既有研究的评价)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与目标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结构框架 |
一、研究思路 |
二、结构框架安排 |
第五节 创新之处与不足点 |
一、创新点 |
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新能源的基础分析与理论综述 |
第一节 新能源的基础分析 |
一、日本的新能源概念界定、范围及在能源体系中的地位 |
二、新能源的优势与课题、普及必要性 |
三、世界新能源产业发展趋势与前景 |
第二节 发展新能源产业的相关理论综述 |
一、马克思生态经济理论(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 |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 |
三、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
四、外部经济性理论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日本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背景与发展历程演变 |
第一节 日本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背景 |
一、国内背景 |
二、国际背景 |
第二节 发展历程演变 |
一、石油危机后的新能源技术研发阶段 |
二、促进新能源利用量扩大的初步阶段 |
三、推进新能源利用量扩大的加速深化阶段 |
第三节 日本新能源产业的战略目标与发展现状 |
一、总体战略目标规划 |
二、发展现状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日本新能源产业支持政策 |
第一节 新能源政策推进体制 |
一、经济产业省资源能源厅 |
二、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 |
三、内阁府能源环境会议 |
四、民间新能源政策促进框架 |
第二节 新能源利用普及扩大促进政策 |
一、配额制(Renewable Portfolio Standards,RPS) |
二、固定电价制(Feed-in Tariff,FIT) |
第三节 新能源设备投资支援政策 |
一、补贴制度 |
二、优惠税制措施 |
三、优惠融资制度——环境能源对策资金 |
第四节 新能源电力电网接入制约相关的技术与制度对策 |
一、送电系统接入制约问题的出现背景 |
二、电网接入制约问题的技术与制度对策 |
第五节 新能源汽车产业支持政策 |
一、清洁能源汽车补贴制度 |
二、环保汽车减税制度 |
三、充电设施补贴 |
第六节 民间推进新能源普及扩大支援举措——绿色电力制度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日本新能源产业发展影响因素与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日本能源-经济-环境-社会系统协调发展测度与评价 |
一、绿色经济增长的内涵与体系构成 |
二、日本绿色经济增长指标构建与数据说明 |
三、测度方法与结果分析 |
第二节 日本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外部影响因素及动态交互关系 |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
二、日本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ADL模型估计 |
三、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动态相关关系——格兰杰因果检验 |
第三节 日本新能源政策有效性评价——基于RPS制度、FIT制度的对比分析 |
一、RPS制度——自行开展新能源发电业务 |
二、RPS制度——从新能源发电商购入新能源电力 |
三、RPS制度——从新能源发电商购入新能源电力相当量(TGC) |
四、RPS制度与FIT制度并存运行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日本新能源产业发展对中国的启示与借鉴 |
第一节 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政策与现状 |
一、中国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必要性与进程 |
二、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与特点 |
三、中国新能源补贴政策演变、优势与发展课题 |
第二节 中日新能源产业政策对比及政策建议 |
一、中日新能源产业发展路径与政策对比 |
二、政策建议 |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四、国际燃油市场走势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集装箱班轮运价市场波动及传导特征研究[D]. 汤霞. 大连海事大学, 2021(04)
- [2]限硫令背景下Z公司保税燃油市场需求预测研究[D]. 刘宏哲. 燕山大学, 2020(06)
- [3]IMO2020政策实施背景下低硫燃料油价格影响因素分析[D]. 兰雪泱.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
- [4]智慧交通系统自组织演化视角下智能汽车发展路径研究[D]. 颜姜慧.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5]海港燃供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葛肖军.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1)
- [6]基于时空变化的干散货船燃油补给优化研究[D]. 吴冬情.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7]中国国际海上货物运输CO2排放驱动因素分析及减排对策研究[D]. 马雪菲.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8]油价、汇率和股价 ——基于我国航空上市公司的经验实证[D]. 刘修彤. 大连海事大学, 2020(11)
- [9]ZC公司试验船舶运营成本管理策略研究[D]. 王海涛.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5)
- [10]日本新能源产业政策研究[D]. 李晓乐.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