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稻杂交组合叶片相对含水量的遗传研究

旱稻杂交组合叶片相对含水量的遗传研究

一、水陆稻杂交组合叶片相对含水量的遗传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怡霖[1](2019)在《两种杨树对干旱胁迫的叶结构和叶生理耦合响应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全球干旱程度不断加剧的背景下,研究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主栽树种和品种的抗旱生理生态机制是提高人工林经营水平和森林生产力的基础。杨树生长速度快、适应环境能力强,被广泛地应用于黄土半干旱区人工林和植被恢复中,且其丰富的遗传变异和对环境的可塑性使其在不同品种间形成多样的生理、结构和生长等方面的干旱响应策略,但是,不同程度干旱胁迫下的抗旱机制仍需深入研究,干旱胁迫下树木生理、结构和生长特性间的相关关系与相互作用仍存在很多争议,树木碳-氮-水资源间的关系还有待系统阐明。本研究以群众杨(Populus×popularis 35-44)和碧玉杨(Populus×euramericana cv‘BYu’)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称重法模拟不同程度土壤干旱胁迫,通过比较干旱胁迫下两种杨树光合性能和水分利用及传输对干旱胁迫的适应性响应、叶形态结构的调节模式、叶养分分配和利用策略,进而整合叶结构和叶生理的耦合机制对植株生长的影响及其抗旱性表现,阐明了两种杨树的抗旱途径和主要机制,明确了决定杨树抗旱性的关键性指标,揭示了杨树应对干旱胁迫的碳-氮-水资源权衡策略,对杨树抗旱生理生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培育和克隆抗旱性强的杨树品种提供了科学依据,对提高杨树人工林的经济与生态效益具有实践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群众杨的光合性能、水分利用和传输能力、叶养分成分的含量较碧玉杨强,但对重度干旱胁迫更敏感,叶脉密度和气孔密度间“此低彼高”的配置策略可以最大化提升光合固碳能力并且减少用于叶脉构建的碳投资成本,会优先把资源分配到生长以提高生产力;碧玉杨具有高蒸腾耗水和低水分利用的特点,光合性能和水分传输能力较群众杨弱,但对重度干旱胁迫具有耐旱优势,叶养分含量低,但叶养分利用更高效、更耐旱,叶脉密度和气孔密度间“此高彼低”的配置策略可以最大限度提高水分运输和减少水分散失,表现出很强的资源获取和逆境适应能力。2.干旱胁迫下,相较群众杨而言碧玉杨的叶面积与叶脉密度间关联更紧密,叶脉密度的调节与叶氮的利用间匹配更积极,叶脉密度和气孔密度间的配置更高效,是其叶面积调节、叶脉构建、气孔调控、叶养分利用和光合固碳、水分利用、水力传输、水分平衡等叶形态结构-生理特性为获得最大碳固定所采取的抗旱表型和机制。3.两种杨树的抗旱途径和优势有明显差异,抗旱能力更强的碧玉杨,叶形态结构和叶氮的利用对干旱的调控更积极,结合重度干旱胁迫下光合特性发挥一定耐旱优势,有利于光合功能与水分输导的耦合,以维持植株生物量的有效积累;抗旱能力较弱的群众杨,叶光合、水分生理特性在正常供水下表现更好,但对中度和重度干旱胁迫敏感性高,尤其叶形态结构对干旱的调控相对迟钝,叶养成的利用策略在干旱胁迫下也不具优势,因而不利于植株生物量积累的有效维持。4.与杨树抗旱性关联最大的是叶营养成分的含量与利用机制;其次是植株生物量积累机制,其中茎生物量积累是关键的抗旱指标;再次是以气孔密度、叶脉密度和叶面积为代表的叶形态结构机制;最后是叶水分与光合生理机制,其中根导水率较叶导水率与杨树的抗旱能力关联更紧密,而净光合速率是衡量杨树抗旱性的首要叶光合生理指标。5.两种杨树间碳-氮-水资源的平衡制约、耦合权衡关系表现在:光合生产与叶营养成分的利用之间存在叶碳-氮资源的制约关系、水分利用效率与碳收益之间存在叶碳-水资源的耦合关系、光合氮利用效率与水分利用效率之间存在叶氮-水资源的平衡关系。总之,干旱胁迫下,碧玉杨在叶结构与叶生理上的耦合响应机制,呈现出叶碳-氮资源的耦合关系、叶碳-水资源的制约关系、叶氮-水资源的平衡关系,其叶结构调控积极的抗旱优势,为抗旱分子研究提供了可参考的切入点。

詹瑾[2](2019)在《模拟降雨对核桃苗木蒸腾耗水、生理及生长特性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通过人工控制灌水量(-50%、-25%、CK、+25%、+50%),测定香玲、清香和辽核1号核桃苗木在降雨变化下蒸腾耗水、生理及生长方面的相关指标,探讨核桃苗木响应降雨变化的机制,以其为核桃生产中合理栽植及水分管理提供理论参考。研究结果如下:1.3种核桃苗木全天蒸腾耗水量、全天及白天耗水速率均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在不同水分条件下差异显着(P<0.05);同一水分条件下不同品种间存在显着差异(P<0.05);3种苗木的耗水量主要集中在白天,白天占全天耗水量的比例在60.90%-81.11%之间,夜间耗水量差异较明显,辽核1号在各水分条件下夜间耗水量所占比例最大,耗水速率较小,具有良好的保水力。2.降雨变化导致3种核桃苗木的RWC、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总含量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逐步递增;WSD、SS、SP、Pro、SOD、POD、CAT和MDA含量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逐步递减,且不同品种反应变化程度不同;降雨量为±50%时,香玲机体受到了一定的损伤,超越了自身的代谢能力,尚不能通过调节体内生理机能维持生长。不同水分条件下三种渗透调节物质在核桃苗木中的含量均是辽核1号>清香>香玲,这说明辽核1号对水分变化较敏感,可以快速积累渗透调节物质,从而适应环境进行生长。清香和辽核1号在不同水分条件下Pn的变化主要是由气孔因素限制;香玲在水分为±50%时,Pn的变化主要由非气孔限制因素引起;辽核1号WUE处于较高水平;香玲在水分条件为+50%时,WUE较低。3种苗木的光系统(PSⅡ)对水分条件的变化较敏感,其叶绿素含量、Fm、Fv/Fm、Yield、qP和ETR均随着灌水量的递增而递增,Fo和qN随灌水量递增而降低;3种苗木的荧光日变化过程存在光抑制现象,而热耗散和光呼吸是其两种重要的光保护机制。3.降雨量的增加,可促进3种苗木的生长和地上及地下部分生物量的积累,其对辽核1号作用较明显;香玲在水分条件为+50%时,不适于将较高的光能用于自身的生长及能量的积累;总降雨量的减少对清香苗木的生长及生物量无显着影响。4.运用隶属函数法对不同品种核桃苗木的水分适应能力评价结果表明:香玲对于不同降雨条件的适应能力较强;清香比较适于水分条件匮乏的环境;辽核1号比较适于水分条件相对湿润的环境。综合上述结果,结合不同品种核桃苗木在不同水分条件下蒸腾耗水、生理和生长各指标的差异性及隶属函数法评价结果。建议在未来核桃栽植中,应结合当地降雨格局的变化趋势及水分条件,在除水分较湿润环境外栽植香玲;在水分匮乏地区栽植清香;辽核1号比较适于水分条件相对湿润的环境。达到丰产优质的效果,促进经济增长。

黄敏[3](2018)在《旱稻及其突变体抗旱性与水稻杂种优势遗传聚合效应初析》文中提出本文以本研究室培育和创制的系列旱稻品种(系)及其突变体与生产上广泛应用的水稻不育系(三系、两系)、保持系和恢复系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旱稻突变体idrl-1和297-28与其野生型IAPAR9、旱稻297的抗旱性变异,探测了系列旱稻及矮秆突变体idrl-1与水稻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间杂种F1的育性、农艺性状配合力与杂种优势及其遗传效应和抗旱相关生理机理;分析了idrl-l分别与两系不育系H14S、三系保持系天丰B及恢复系93-11间杂交后代有关性状的遗传规律,评价了经旱稻及idrl-1改良的后代矮秆抗旱株系与恢复系配置的杂种的抗旱性和产量潜力,得到如下主要结果:1.形态发育、农艺性状及水分与光合等生理性状的综合对比观测表明,idrl-1是高秆旱稻品种IAPAR9的抗旱显着增强型矮秆突变体,而297-28属于抗旱优良品种HD297的对干旱高度敏感型突变体,其部分性状的抗旱性甚至弱于典型水稻沈农265。2.在水作环境下,旱稻与三系的保持系杂种F1在各个农艺性状上均表现明显的杂种优势,其父、母本效应及父、母组合之间互作效应均达到显着水平以上,且广义遗传率较高,而狭义遗传率以茎基粗较高。矮秆的旱稻品系LB-66F5-10和idrl-1以及水稻保持系中九B、K17B、珍汕97B等亲本具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旱稻与恢复系间杂种F1除育性外所有性状存在中亲杂种优势,其中单株谷重普遍高达中亲值的近2倍。除抽穗期和分蘖之外,各性状旱稻、水稻亲本的加性效应极显着,而其组合间显性效应多不显着。加性效应值较大的母本是idrl-1、IRAT109,父本是93-11、光辉207,其相互组合的显性效应值也相对较大。3.在旱作环境下,旱稻与两系不育系杂种F1基因型效应因不同父本或母本差异极显着,在抗旱相关性状等有明显优势。多数性状以GCA方差为主且遗传率较大。旱稻父本idrl-l、IRAT109和水稻不育系母本深08S、H14S具有较大的GCA和SCA。在水作环境下,各性状基因型效应达到极显着水平,多数以广义遗传率为主,母本培矮64-2S、H14S和父本idrl-1、IRAT109、旱稻180等亲本GCA和SCA相对效应较大。单株谷重与各性状显着相关,其他性状之间的相关性也较为紧密,单株地上部干重、抽穗期、分蘖和结实率对单株谷重的影响依次减小。40个杂种F1可划分为4个类型,父本为idrl-1、IRAT109,母本为培矮64-2S、H14S、广占63S等的组合表现突出。4.两个杂种F1抗旱性高于双亲,机理在于其拥有较高的POD、SOD活性,能及时清理有害物质,细胞内脯氨酸等渗透调节物质大量合成,维持着植物体内水分环境,叶片水势较高,细胞膜和叶绿素相对稳定,光合作用未受抑制,即使得杂种的生活力不会因干旱胁迫而受到抑制。5.各分离世代各农艺性表现多呈多峰分布,少数呈单峰或双峰分布。多数性状遗传模型为2对主基因加多基因的遗传模型,少数仅含有单基因或多基因效应。各世代主基因遗传率均较高,且一般主基因遗传率高于多基因遗传率;B1、B2和F2分离世代主基因遗传率大致相同。6.水稻三系不育系经旱稻及idr1-1转育的后代矮秆抗旱株系与恢复系测配F1的抗旱性得到了显着或极显着改良,强于对照IRAT109、旱优3号、9311lidr1-1,略低于idr1-1,产量潜力均高于对照。表明idr1-1的强抗旱性能在其与水稻不育系的杂交后代中得到保留,并能与水稻杂种优势有效聚合甚至进一步提高。

邓先能,周家武,徐鹏,胡凤益,李静,陶大云[4](2009)在《水、陆稻杂种优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选用2个水稻品种和6个陆稻品种进行双列杂交,对各主要产量性状进行配合力及杂种优势分析.结果表明:各品种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表现差异较大,各杂交组合农艺性状的特殊配合力表现差异也较大.杂种优势分析表明:陆稻品种之间杂交有不同的杂种优势表现,水、陆稻杂交也能够获得较高的超亲优势和平均优势.说明陆稻可以作为改良水稻品种产量或个别农艺性状的资源加以利用.水稻品种也可以在陆稻品种产量或个别产量性状改良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高康宁,王化琪[5](2009)在《旱稻干旱敏感突变体相关性状的初步遗传分析》文中认为旱稻616(HD616)经60Coγ射线辐射诱变获得1个对干旱极其敏感的突变体M616,对该突变体及其亲本HD616的抗旱形态指标与产量指标进行了考察,并对突变体M617与其亲本HD616及M616与对照品种IRAT109的正反交F1代和F2代群体的株高、主茎基粗和主茎穗结实率3个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条件下,突变体较亲本表现为稳定的对干旱胁迫敏感的特性;旱地和水田条件下株高、主茎基粗和主茎穗结实率3个性状在M616×HD616、HD616×M616两个正反交组合F1间均无显着差异,进而说明突变基因是细胞核遗传,不存在细胞质遗传互作效应;对M616×HD616、M616×IRAT109两个F2群体的株高、主茎基粗和主茎穗结实率分析表明,主茎基粗在群体的分离呈正态分布,表现为微效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而株高和主茎穗结实率在群体的分离呈非正态分布,表现为质量—数量性状。对旱稻干旱敏感突变体相关性状进行遗传分析,将为与抗旱相关基因的定位和克隆打下良好的基础。

马余平,李道远[6](2007)在《栽培稻抗旱性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水稻是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干旱是限制水稻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种植水稻抗旱品种、进行水稻节水栽培是节水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十年来,栽培稻抗旱研究已取得了较大进展,栽培稻抗旱品种的育成、节水栽培技术的形成,抗干旱机理的深入研究为生产应用提供了支持,稻谷产量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明显。文章通过对栽培稻抗旱性有关研究方面包括抗旱性鉴定技术、抗旱育种、节水栽培、抗旱机理、抗旱生理生化、抗旱性遗传和抗旱分子生物学等进行概括,以期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依据。今后,应加强栽培稻旱播旱管、水播旱管研究,提高节水栽培技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加强与抗旱有关的外源基因的研究,用以改良抗旱性,提高栽培稻的抗旱性。

刘国亮[7](2007)在《十一种沙生植物在科尔沁沙区的水分生理与抗旱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通过在自然干旱胁迫下,在科尔沁沙地对十一种沙生植物的形态学、生物学和生理学指标进行大田测定,探讨了生物学特性与抗旱性的关系,通过对群落数量指标测定和群落调查,运用图表、相关分析、主成份分析、隶属函数等统计学方法进行植物的生长适应性评价,以期得出不同试验材料间的生长适应性差异;同时,通过对各项水分生理指标的综合聚类分析,探索种间抗旱性的差异,以期为当地抗旱植物种的筛选引进提供科学指导。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其供试植物的14项指标进行分析,得出在科尔沁沙地植物生长适应性的9个重要指标为:出苗率、越夏率、耐贫瘠性、叶片卷曲度、分枝数、生长习性、高度、覆盖度、越冬率;2、根据主成分分析方法所确定的9个指标,对11种供试植物的生长适应性进行隶属函数综合排序,其生长适应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依次为:胡颓子、花棒、柠条、驼绒藜、籽蒿、二色胡枝子、饲料桑、紫穗槐、防风、草木樨状黄芪、牛枝子;3、将测定的抗旱生理指标进行综合聚类分析,在欧式距离为15~18的时候,11种植物中强抗旱的是:驼绒藜、牛枝子;中抗旱的是:紫穗槐、柠条、饲料桑、胡颓子、花棒、防风、二色胡枝子;弱抗旱的品种是草木樨状黄芪、籽蒿;4、通过在科尔沁沙区对11种沙生植物的水分生理及生长适应性的综合分析和评价,提出以下建议:适合在科尔沁沙区推广种植的优良抗旱灌木种为胡颓子和驼绒藜。

吕彩霞[8](2006)在《大豆耐萎蔫品种根系和地上部性状的遗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为了解大豆耐萎蔫种质抗旱的遗传机制,评价其在育种中的利用价值,本研究比较了大豆耐萎蔫品种与普通品种根系及地上部性状的差异,并利用耐萎蔫品种和普通品种配置杂交组合,研究大豆根系及地上部性状的遗传规律。主要结果如下: 1.在正常灌水和干旱处理条件下条件下,耐萎蔫品种PI471938的根干重、根体积、主根长都高于普通品种Dare和丰收黄,差异极显着。以上结果进一步说明,根系发达是PI471938耐萎蔫的重要原因。 2.多世代混合遗传分析表明,Dare×PI471938组合的根干重由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主基因的遗传率为10.75%:根体积由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主基因的遗传率为54.63%:丰收黄×PI471938组合的根干重由多基因控制,F2代多基因遗传率为46.68%,F2:3代多基因遗传率为53.75%:根体积由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F2代主基因遗传率为4.4%,多基因遗传率为65.04%,F2:3代多基因遗传率为84.79%。 3.丰收黄×PI416937杂交组合F2代叶片数由1对加性主基因控制,茎粗由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控制,叶面积、叶干重、株高、主茎节数、一级分枝数、荚数、地上部干重等性状均由多基因控制;Dare×PI471938杂交组合的叶面积、主茎节数均由2对等显性主基因控制,一级分枝数由1对负向显性主基因控制,叶片数、叶干重、株高、茎粗、荚数、地上部干重等性状均由多基因控制。 4.根据耐萎蔫性状的遗传模式,讨论了大豆抗旱育种中亲本选配的原则,提出了根据主要性状遗传方式和遗传率大小对杂交后代进行选择的方法和程序,可为大豆抗旱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安永平[9](2006)在《水稻抗旱性指标筛选及主要抗旱性状的遗传分析》文中指出中国是一个水资源非常短缺的国家,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之一。干旱早已成为影响水稻产量的主要障碍因素之一。因此,开展水、旱稻抗旱性鉴定指标和抗旱性相关性状的遗传研究,对水、旱稻抗旱性育种及提高产量有着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在PEG-6000渗透液模拟干旱胁迫条件下,研究高渗透液下8份水稻种子的萌发特性,确立与苗期抗旱性密切相关的发芽期抗旱鉴定指标;采用苗期反复干旱鉴定法,鉴定43份水、旱稻种质的苗期抗旱性,从中筛选苗期抗旱性强的水、旱稻种质;水、旱田条件下,比较26份水稻种质的农艺性状表型差异,并分析农艺性状与抗旱性的相关关系;利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获得的35份F1代,分析水、旱稻亲本材料对各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和各组合的特殊配合力,并筛选一般配合力高的抗旱种质;利用SSR标记,研究55份水、旱稻种质的亲缘关系。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在20%PEG浓度下,处理6天(20%/6d)后萌发率的干旱胁迫反应指数表现较大的变异幅度和变异系数以及较均衡的品种频率分布,较适合用于渗透液种子萌发鉴定;20%PEG浓度下处理6天的萌发胁迫指数和20%/8d处理的芽鞘长的干旱胁迫反应指数与苗期抗旱性表现为显着或极显着相关。 2.水、旱稻苗期反复干旱存活率变幅在44.75—93.9%,平均为70.3%,旱稻平均幼苗存活率比水稻高9.5%。幼苗存活率大于75%的品种按大小顺序依次为旱稻3号、UND5、旱稻17—0414、旱稻277、宁粳23号、秋光、IRAT109、水牛皮旱稻、UND6、旱72、旱稻4号、旱稻297,这些材料可作为苗期抗旱资源利用。 3.与抗旱指数的相关系数达显着水平的有8个性状,其大小顺序为单株产量>穗粒数>单穗粒重>经济系数>单株穗数>结实率>穗长>最高茎数;与抗旱系数的相关系数达显着水平的有9个性状,其大小顺序为单株产量>穗粒数>单穗粒重>经济系数>结实率>单株穗数>穗长>千粒重>抽穗天数。旱稻17-0414、旱稻277、花73、旱花2号、UND4、旱稻4号和旱稻5号具有较高的抗旱指数。 4.采用关联度分析方法,将各种指标进行优化筛选。与抗旱指数关系密切的前9个性状依次为单株产量、单穗粒重、穗粒数、株高、经济系数、结实率、成穗率、粒长、千粒重。 5.京稻22、辽盐241、D3、旱稻9号、旱稻4号的一般配合力(GCA)产量效应较大,在旱稻育种中可作为丰产基因源利用;UND6/旱64、吉玉粳/辽盐241、旱稻5号/旱稻4组合对产量表现为较高的特殊配合力。 6.株高、千粒重的一般配合力方差大于特殊配合力方差,主要受亲本一般配合力的影响,基因的加性效应其主导作用,其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均较高;单株穗数、穗实粒数、穗总粒数、结实率的基因加性和非加性效应相近,狭义遗传力为37.32%~48.61%,而单株粒重的特殊配合力方差明显大于一般配合力方差,基因的非加性效应起主导作用,其广义和狭义遗传力分别为66.93%和19.00%。 7.用33对SSR引物对55份不同来源的水、旱稻亲本材料进行SSR分析结果,旱稻种质大体分为5类,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张亚洁[10](2006)在《水、陆稻产量和米质及形态与生理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阐明水、陆稻对土壤水分、种植方式和N素响应的差异,提出合理的栽培调控途径,对指导水、陆稻节水优质高效栽培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代表性水、陆稻品种为材料,采用盆培、土培和大田试验,设计不同的土壤水分、不同种植方式以及不同氮(N)素处理,比较研究了水、陆稻产量和米质及形态与生理的差异。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处理下水、陆稻产量形成的特点与水稻相比,在低土水势和不同施N量处理下,陆稻的产量、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均较高,但陆稻分蘖能力较差,单位面积成穗数较少。随着土水势的下降,陆稻和水稻的产量、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均下降。与水种(对照)相比,覆膜旱种后,陆稻产量低于对照,而水稻的产量与对照没有显着差异。在水种、覆膜旱种和裸地旱种三种方式中,裸地旱种的产量为最低。陆稻覆膜旱种和裸地旱种后,强、弱势粒平均灌浆速率(G)和粒重均大于对照,活跃灌浆时间(D)则相反,而水稻旱种后虽然灌浆速率不低于对照,但粒重均低于对照。随着施N水平的提高,陆稻和水稻的产量、每盆穗数均增加、结实率和千粒重均下降,每穗粒数则表现不一。随着土水势的下降,水、陆稻分蘖能力均受到抑制,地上部干物重下降,水、陆稻间差异较小;根干重和根冠比的下降幅度,陆稻小于水稻,而叶面积的下降幅度陆稻则大于水稻。随着施N量的增加,干物质和叶面积增加,陆稻增加幅度大于水稻;根冠比的下降,陆稻下降的幅度小于水稻。低N和轻度土壤水分胁迫(-20 kPa)或覆膜旱种能促进茎鞘物质向籽粒的转运,陆稻的促进效应大于水稻。增施N肥减少了茎鞘物质的输出,对陆稻的影响小于水稻。

二、水陆稻杂交组合叶片相对含水量的遗传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陆稻杂交组合叶片相对含水量的遗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两种杨树对干旱胁迫的叶结构和叶生理耦合响应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引言
1 树木抗旱性生理生态对策研究进展和问题
    1.1 植物应对干旱胁迫生理生态对策研究进展
        1.1.1 叶光合生理特性应对干旱胁迫的对策
        1.1.2 叶水分生理特性应对干旱胁迫的对策
        1.1.3 叶营养成分特性应对干旱胁迫的对策
        1.1.4 叶形态结构特性应对干旱胁迫的对策
        1.1.5 植株生长与生物量积累应对干旱胁迫的对策
    1.2 杨树抗旱性生理生态对策研究现状和问题
        1.2.1 杨树概述
        1.2.2 杨树抗旱机制的研究现状和不足
    1.3 本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设计
        2.2.3 试验条件控制与管理
        2.2.4 取样和测定时间设定
        2.2.5 测定与计算方法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干旱胁迫下两种杨树的光合生理特性与生长表现
    3.1 结果与分析
        3.1.1 干旱胁迫对瞬时光合参数的影响
        3.1.2 干旱胁迫对光合参数-光响应曲线的影响
        3.1.3 干旱胁迫对光合速率-光响应曲线特征的影响
        3.1.4 干旱胁迫对生长特性的影响
    3.2 讨论
        3.2.1 干旱胁迫下瞬时光合参数在两种杨树间的差异
        3.2.2 干旱胁迫下光合参数-光响应曲线特征在两种杨树间的差异
    3.3 小结
4 干旱胁迫下两种杨树的光合日动态特性与生物量积累
    4.1 结果与分析
        4.1.1 环境因子的日动态及其相互关系
        4.1.2 干旱胁迫对光合日动态特性的影响
        4.1.3 干旱胁迫对单株尺度光合特性的影响
        4.1.4 干旱胁迫对植株生物量积累和分配的影响
        4.1.5 干旱胁迫下光合特性与植株各部分生物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4.2 讨论
        4.2.1 环境因子对光合作用日动态的影响
        4.2.2 干旱胁迫下光合日动态特性在两种杨树间的差异
        4.2.3 干旱胁迫下植株生物量的积累和分配在两种杨树间的差异
        4.2.4 干旱胁迫下光合特性对植株生物量积累的影响
    4.3 小结
5 干旱胁迫下两种杨树的叶结构与叶营养成分的含量与利用
    5.1 结果与分析
        5.1.1 干旱胁迫对叶结构特性的影响
        5.1.2 干旱胁迫对叶营养成分特性的影响
        5.1.3 干旱胁迫下叶结构和叶营养成分特性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5.2 讨论
        5.2.1 干旱胁迫下叶形态结构适应机制在两种杨树间的差异
        5.2.2 干旱胁迫下叶营养成分利用策略在两种杨树间的差异
    5.3 小结
6 干旱胁迫下两种杨树叶结构和叶生理的联合响应
    6.1 结果与分析
        6.1.1 干旱胁迫对叶形态结构特性的影响
        6.1.2 干旱胁迫对两种杨树水分生理特性的影响
        6.1.3 干旱胁迫下叶形态结构与叶生理特性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6.2 讨论
        6.2.1 干旱胁迫下叶面积与叶脉密度的关系
        6.2.2 干旱胁迫下叶脉密度、比叶重及光合氮利用效率的关系
        6.2.3 干旱胁迫下两种杨树叶脉密度与气孔密度的联合响应对叶光合水分生理特性的影响
    6.3 小结
7 杨树抗旱生理生态机制综合分析
    7.1 抗旱性分析指标与综合评价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2.1 各指标与杨树抗旱性的关系
        7.2.2 两种杨树的抗旱能力综合评价
    7.3 讨论
        7.3.1 杨树的抗旱指标与抗旱性
        7.3.2 两种杨树的抗旱途径与机制
        7.3.3 杨树抗旱生理生态机制综合分析
    7.4 小结
8 结论与创新点
    8.1 结论
    8.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Abstract
缩略词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致谢

(2)模拟降雨对核桃苗木蒸腾耗水、生理及生长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缩写词列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核桃简介
        1.2.2 降雨变化趋势
        1.2.3 降雨变化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1.2.4 降雨变化对植物蒸腾耗水的影响
        1.2.4.1 植物蒸腾作用简介
        1.2.4.2 水分对植物蒸腾作用的影响
        1.2.5 降雨变化对植物生理的影响
        1.2.5.1 降雨变化对植物叶片含水量的影响
        1.2.5.2 降雨变化对植物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1.2.5.3 降雨变化对植物保护酶的影响
        1.2.5.4 降雨变化对植物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1.2.5.5 降雨变化对植物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1.2.5.6 降雨变化对植物光合参数的影响
        1.2.5.7 降雨变化对植物荧光参数的影响
        1.2.6 降雨变化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与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指标测定
        2.3.1 蒸腾耗水指标测定
        2.3.2 生理指标测定
        2.3.3 生长指标测定
    2.4 数据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降雨变化对核桃苗木蒸腾耗水的影响
        3.1.1 降雨变化对核桃苗木蒸腾耗水量的影响
        3.1.2 降雨变化对核桃苗木蒸腾耗水速率的影响
    3.2 降雨变化对核桃苗木生理的影响
        3.2.1 降雨对核桃苗木叶片RWC和 WSD的影响
        3.2.2 降雨对核桃核桃苗木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3.2.3 降雨对核桃苗木叶片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3.2.4 降雨对核桃苗木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2.5 降雨对核桃苗木MDA含量的影响
        3.2.6 降雨变化对核桃苗木光合特性的影响
        3.2.6.1 环境因子日变化
        3.3.6.2 降雨变化对Pn的影响
        3.2.6.3 降雨变化对Ci、Cond和 Tr的影响
        3.2.6.4 降雨变化对WUE的影响
        3.2.7 降雨变化对核桃苗木荧光指标的影响
        3.2.7.1 降雨变化对Fo和 Fm的影响
        3.2.7.2 降雨变化对Fv/Fm和 Yield的影响
        3.2.7.3 降雨变化对qP和 qN的影响
        3.2.7.4 降雨变化对ETR的影响
    3.3 降雨变化对核桃生长特性的影响
        3.3.1 降雨变化对核桃苗木株高和地径的影响
        3.3.2 降雨变化对核桃苗木生物量分配的影响
        3.3.2.1 降雨变化对核桃苗木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3.3.2.2 降雨变化对核桃苗木地下生物量的影响
        3.3.2.3 降雨变化对核桃苗木根冠比的影响
    3.4 不同品种核桃苗木对水分变化适应能力综合评价
        3.4.1 降雨变化下核桃苗木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3.4.2 运用隶属函数法对不同品种核桃苗木对水分适应能力的综合评价
第四章 讨论
    4.1 降雨变化对核桃苗木蒸腾耗水的影响
    4.2 降雨变化对核桃苗木生理的影响
        4.2.1 降雨变化对核桃苗木叶片RWC和 WSD的影响
        4.2.2 降雨变化对核桃苗木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4.2.3 降雨变化对核桃苗木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4.2.4 降雨变化对核桃苗木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4.2.5 降雨变化对核桃苗木MDA含量的影响
        4.2.6 降雨变化对植物光合参数的影响
        4.2.7 降雨变化对植物荧光参数的影响
    4.3 降雨变化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4.4 不同品种核桃苗木对水分变化适应能力综合评价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3)旱稻及其突变体抗旱性与水稻杂种优势遗传聚合效应初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粮食安全
    1.2 水稻
    1.3 干旱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1.4 稻作抗旱定义
    1.5 水稻干旱胁迫下形态学和产量响应
    1.6 水稻干旱胁迫下生理学响应
        1.6.1 光合作用性能
        1.6.2 水分关系
    1.7 抗旱机理研究进展
        1.7.1 物候学与抗旱性
        1.7.2 根系统与抗旱性
        1.7.3 氧化防御系统与抗旱性
        1.7.4 植物生长调节剂与抗旱性
        1.7.5 渗透调节物质与抗旱性
        1.7.6 硅与抗旱性
    1.8 抗旱性评价
        1.8.1 抗旱性评价方法
        1.8.2 抗旱性评价指标
        1.8.3 抗旱性分析方法
    1.9 抗旱育种
        1.9.1 传统抗旱育种
        1.9.2 抗旱分子育种
    1.10 杂种优势
        1.10.1 杂种优势度量
        1.10.2 作物杂种优势基础
        1.10.3 杂种优势利用
    1.11 作物数量遗传学研究进展
        1.11.1 遗传交配设计
        1.11.2 遗传率
        1.11.3 配合力
        1.11.4 混合线性(mixed linear model)模型
        1.11.5 主基因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
    1.12 本研究简介
        1.12.1 研究目标
        1.12.2 研究内容
        1.12.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旱稻抗、敏旱突变体抗旱性综合评价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参试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分析
        2.2.1 干旱胁迫程度及效应
        2.2.2 突变体农艺性状分析
        2.2.3 突变体光合作用、叶片水势生理分析
        2.2.4 农艺、生理性状相关分析
        2.2.5 育种应用意义
    2.3 小结
第三章 旱稻杂种优势及配合力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旱稻与三系保持系、两系不育系、恢复系初步杂交测配
        3.1.2 旱稻与两系不育系重点杂交测配
        3.1.3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旱稻与三系保持系、两系不育系、恢复系初步杂交测配
        3.2.2 旱稻与两系不育系重点杂交测配
    3.3 小结
第四章 idr1-1杂种抗旱优势生理机理初探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参试材料
        4.1.2 研究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农艺性状分析
        4.2.2 生理指标分析
        4.2.3 生理相关性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idr1-1杂交组合群体早代性状遗传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六世代遗传分析群体构建与性状调查
        5.1.2 四世代遗传分析群体构建与性状调查
        5.1.3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idr1-1与H14S杂交后代育性(结实率)遗传研究
        5.2.2 idr1-1 与H14S杂交后代其他性状遗传研究
        5.2.3 idr1-1与天丰B组合四世代株高和分蘖性状遗传分析
        5.2.4 idr1-1与93-11组合四世代性状联合遗传分析
    5.3 小结
第六章 改良株系配置杂种的抗旱性和产量优势评价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
        6.1.2 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抗旱性分析(北京)
        6.2.2 丰产性分析(安徽)
        6.2.3 综合分析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抗旱性
        7.1.1 突变体与抗旱性
        7.1.2 形态学与抗旱性
        7.1.3 光合、叶片水势生理与抗旱性
    7.2 配合力
        7.2.1 亲本GCA和亲本间SCA之间的关系
        7.2.2 亲本的选择
        7.2.3 亲本GCA和SCA的比例分配
        7.2.4 亲本父母本间的GCA比例分配
    7.3 杂种优势与抗旱性
        7.3.1 旱稻杂种优势利用
        7.3.2 旱稻籼、粳稻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
        7.3.3 idr1-1杂种优势的利用
        7.3.4 idr1-1杂种株高和抽穗期性状遗传
        7.3.5 idr1-1杂种抗旱生理机制
    7.4 试验方法的改良与预期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4)水、陆稻杂种优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分析
3 讨 论

(5)旱稻干旱敏感突变体相关性状的初步遗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水分处理条件下突变体与亲本的性状比较
    2.2 M616×HD616、M616×IRAT109正反交组合F1代遗传分析
    2.3 M616×HD616、M616×IRAT109的F2代遗传分析
        2.3.1 株高
        2.3.2 主茎基粗
        2.3.3 主茎穗结实率
3 结语

(6)栽培稻抗旱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旱稻与节水农业
2 栽培稻抗旱性研究进展
    2.1 水稻抗旱性鉴定技术研究
    2.2 旱稻育种与节水栽培研究
    2.3 栽培稻抗旱机理研究
    2.4 抗旱生理生化研究
    2.5 栽培稻抗旱遗传研究
    2.6 抗旱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7)十一种沙生植物在科尔沁沙区的水分生理与抗旱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一、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沙地植物耐旱性特征
        1.2.1 沙生植物的耐旱类型与特性
        1.2.2 沙生植物形态解剖学特征
        1.2.3 沙生植物水分状况与生境的关系
    1.3 沙生植物水分生理指标
        1.3.1 自由水与束缚水
        1.3.2 保水力
        1.3.3 相对含水量
        1.3.4 水势
        1.3.5 蒸腾作用
        1.3.6 水分饱和亏缺
    1.4 统计方法的运用
        1.4.1 主成分分析
        1.4.2 隶属函数
        1.4.3 聚类分析
    1.5 研究目标、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二、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方法
        2.3.1 科尔沁沙地降雨量和温度变化
        2.3.2 土壤水分动态变化指标
        2.3.3 群落数量特征指标
        2.3.4 水分生理指标
        2.3.5 统计学方法
三、结果与分析
    3.1 环境因子研究
        3.1.1 降雨及温度变化规律
        3.1.2 土壤水分格局及其时空动态变化规律
        3.1.2.1 土壤水分年际差异
        3.1.2.2 土壤水分季节动态变化
        3.1.3 小结
    3.2 生物学特性研究
        3.2.1 植物生长速率分析
        3.2.2 植物覆盖度分析
    3.3 植物生长适应性分析
        3.3.1 植物各适应性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3.3.2 植物适应性的隶属函数排序
        3.3.3 小结
    3.4 植物水分生理研究
        3.4.1 植物持水力研究
        3.4.1.1 植物各月份离体叶片失水速率(24h)
        3.4.1.2 植物不同部位的离体叶片失水速率(24h)
        3.4.1.3 植物离体叶片相对失水率
        3.4.2 水分饱和亏变化
        3.4.2.1 水分饱和亏日变化
        3.4.2.2 水分饱和亏月变化
        3.4.2.3 土壤含水量和水分饱和亏的关系
        3.4.3 质膜透性变化
        3.4.4 相对含水量变化特征
        3.4.4.1 相对含水量的日变化特征
        3.4.4.2 相对含水量的月变化特征
        3.4.4.3 相对含水量与相对电导率的关系
        3.4.5 生理指标聚类分析
        3.4.6 小结
四、讨论和结论
    4.1 讨论
    4.2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个人简介
致谢

(8)大豆耐萎蔫品种根系和地上部性状的遗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干旱对作物的危害
        1.2.2 作物适应干旱的机理
        1.2.3 作物对干旱逆境的适应方式
        1.2.4 作物抗旱性的遗传改良
        1.2.5 大豆抗旱性研究进展
        1.2.6 质量-数量性状混合遗传分析的研究发展
    1.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亲本材料
        2.1.2 杂交组合配制
        2.1.3 材料的种植与管理
    2.2 实验方法
        2.2.1 取样方法
        2.2.2 数据分析方法
第三章 结果和讨论
    3.1 亲本品种主要性状的比较
        3.1.1 亲本品种主要性状的比较
        3.1.2 亲本品种的根冠比比较
        3.1.3 亲本品种各个性状的相关性
        3.1.4 大豆根系与地上部性状之间的相关性
    3.2 性状遗传分析
        3.2.1 根系性状的遗传分析
        3.2.2 地上部性状的遗传分析
    3.3 讨论
        3.3.1 大豆品种抗旱相关性状的遗传差异
        3.3.2 根系和地上部相关性状的遗传规律
        3.3.3 大豆抗旱育种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水稻抗旱性指标筛选及主要抗旱性状的遗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综述部分
        1.2.1 作物抗旱鉴定方法
        1.2.2 鉴定指标
        1.2.3 作物抗旱性遗传研究及其遗传标记
第二章 渗透液胁迫下水稻芽期耐旱鉴定方法及苗期反复干旱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材料
        2.1.2 试验设计及性状测定、数据处理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渗透液胁迫下水稻芽期耐旱鉴定方法
        2.2.2 苗期反复干旱鉴定
    2.3 讨论
        2.3.1 渗透液模拟抗旱性鉴定方法
        2.3.2 苗期抗旱性与萌发期鉴定指标的相关性
第三章 水、旱田不同水分管理农艺、生育性状的特点及其与抗旱性的关系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试验设计及性状测定、数据处理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水、旱田生育期对比及其与抗旱性关系
        3.2.2 水、旱田单株产量的对比及其与抗旱性
        3.2.3 水、旱田生物量对比及其与抗旱性的关系
        3.2.4 水、旱田经济系数对比及其与抗旱性关系
        3.2.5 水、旱田穗部性状对比及其与抗旱性关系
        3.2.6 水、旱田株高对比及其与抗旱性的关系
        3.2.7 水、旱田最高茎数、单株穗数的对比及其与抗旱性的关系
        3.2.8 水、旱田结实率的对比及其与抗旱性的关系
        3.2.9 水、旱田穗茎粗的对比及其抗旱性的关系
        3.2.10 水、旱田籽粒性状的对比及其与抗旱性的关系
        3.2.11 水、旱田成穗率的对比及其与抗旱性的关系
        3.2.12 旱田鉴定性状与抗旱性相关程度
    3.4 讨论
第四章 水稻抗旱性状的筛选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计及性状测定、数据处理方法
    4.2 结果分析
        4.2.1 各性状对抗旱指数、抗旱系数的关联度
    4.3 讨论
第五章 抗旱性状的亲本配合力测定及其遗传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设计及性状测定、数据处理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组合及亲本各性状配合力方差分析
        5.2.2 配合力方差分量及遗传力分析
        5.2.3 亲本各性状一般配合力的相对效应
        5.2.4 组合间各性状特殊配合力(SCA)的相对效应
    5.3 讨论
第六章 分子标记聚类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设计及数据处理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SSR位点多态性
        6.2.2 供试品种的遗传相似性
        6.2.3 SSR标记揭示的供试品种间的遗传关系
    6.3 讨论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SSR电泳图版,水稻生育期间气象信息
致谢
作者简介

(10)水、陆稻产量和米质及形态与生理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对照词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水、陆稻的抗旱性研究
        1.1.1 水、陆稻的抗旱性研究
        1.1.2 水、陆稻抗旱性鉴定时期及指标
    1.2 水、陆稻旱作下的适应性研究
        1.2.1 水、陆稻旱作的可行性
        1.2.2 水、陆稻旱作下的稻田生态状况
        1.2.3 水、陆稻旱作下的生长发育状况
    1.3 存在问题和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1.3.1 存在问题
        1.3.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参考文献
第2章 水、陆稻产量形成的比较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盆钵试验
        2.1.2 大田试验
        2.1.3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水、陆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比较
        2.2.2 水、陆稻地上部干物质积累的比较
        2.2.3 水、陆稻地下部根干重的比较
        2.2.4 水、陆稻物质运转的比较
        2.2.5 水、陆稻光合叶面积的比较
        2.2.6 水、陆稻茎蘖动态的比较
        2.2.7 水、陆稻籽粒灌浆特性的比较
    2.3 讨论
        2.3.1 关于水、陆稻旱育秧苗移栽后分蘖和根的生长
        2.3.2 关于水、陆稻茎鞘物质运转
        2.3.3 关于旱种水、陆稻粒重、灌浆特性及栽培途径
    参考文献
第3章 水、陆稻米质的比较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盆钵试验
        3.1.2 大田试验
        3.1.3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水、陆稻加工品质的比较
        3.2.2 水、陆稻外观品质的比较
        3.2.3 水、陆稻蒸煮及营养品质的比较
        3.2.4 水、陆稻RVA 谱特征参数的比较
        3.2.5 种植方式对水、陆稻籽粒Q 酶活性的影响
        3.2.6 含N 率下降量、Q 酶活性和灌浆参数与米质关系
        3.2.7 灌浆特性与稻米垩白性状的关系
    3.3 讨论
        3.3.1 关于胶稠度与RVA 谱特征参数
        3.3.2 关于籽粒灌浆特性、N 素、Q 酶活性与米质的关系
        3.3.3 关于N 素营养和稻米品质
        3.3.4 关于陆稻产量与米质的协调
    参考文献
第4章 水、陆稻形态解剖结构的比较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旱秧苗和水秧苗培育及测定项目
        4.1.2 盆钵试验一
        4.1.3 盆钵试验二
        4.1.4 大田试验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水、陆稻根系形态比较
        4.2.2 水、陆稻株高、茎长和叶片长宽及解剖结构的比较
        4.2.3 水、陆稻根冠比的比较
    4.3 讨论
        4.3.1 关于水、陆稻根系和根冠比与抗旱性
        4.3.2 关于N 素对水、陆稻植株形态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5章 水、陆稻生理特性的比较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及旱秧苗和水秧苗培育
        5.1.2 盆钵试验一
        5.1.3 盆钵试验二
        5.1.4 土培试验一
        5.1.5 土培试验二
        5.1.6 大田试验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水、陆稻叶片含水率的比较
        5.2.2 水、陆稻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比较
        5.2.3 水、陆稻脯氨酸、MDA 和可溶性糖含量的比较
        5.2.4 水、陆稻根系活性的比较
        5.2.5 水、陆稻POD 活性、NRA、ASA 和 ABA 含量的比较
    5.3 讨论
        5.3.1 关于可溶性糖含量与抗旱性
        5.3.2 关于陆稻的生理特性及其抗旱性
        5.3.3 关于土壤水分和N 素对光合能力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6章 水、陆稻剑叶中多胺含量的比较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与栽培概况
        6.1.2 处理设置
        6.1.3 多胺的提取与测定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品种的抗旱性
        6.2.2 不同品种叶片中多胺含量变化的特点
        6.2.3 多胺累积的叶水势阈值
        6.2.4 水分胁迫下多胺累积与品种D-RC 的相关
        6.2.5 外源多胺和MGBG 对品种抗旱性的影响
    6.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7章 水、陆稻对 N、P、K 吸收利用的比较
    7.1 材料与方法
        7.1.1 旱秧苗和水秧苗培育
        7.1.2 盆钵试验一:材料与试验设计
        7.1.3 盆钵试验二:材料与试验设计
        7.1.4 大田试验
        7.1.5 测定项目与方法
        7.1.6 数据分析
    7.2 结果与分析
        7.2.1 水、陆稻 N 素吸收和利用的比较
        7.2.2 水、陆稻P 素吸收和利用特征的比较
        7.2.3 水、陆稻 K 素吸收和利用特征的比较
    7.3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8章 结语
    8.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8.1.1 水、陆稻产量形成的特点
        8.1.2 水、陆稻的稻米品质
        8.1.3 水、陆稻形态解剖结构的差异
        8.1.4 水、陆稻的生理特性
        8.1.5 水、陆稻剑叶中多胺含量变化及其与抗旱性的关系
        8.1.6 水、陆稻对N、P 和K 吸收利用特点
    8.2 本研究的创新点
        8.2.1 阐明了水、陆稻产量和米质形成特点及形态与生理的差异
        8.2.2 揭示了水、陆稻品种抗旱性的形态生理机制
        8.2.3 提出了水、陆稻高产优质高效的栽培调控途径
    8.3 本研究存在问题及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获奖情况
致谢

四、水陆稻杂交组合叶片相对含水量的遗传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两种杨树对干旱胁迫的叶结构和叶生理耦合响应机制[D]. 王怡霖.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7)
  • [2]模拟降雨对核桃苗木蒸腾耗水、生理及生长特性研究[D]. 詹瑾. 甘肃农业大学, 2019(02)
  • [3]旱稻及其突变体抗旱性与水稻杂种优势遗传聚合效应初析[D]. 黄敏. 中国农业大学, 2018(12)
  • [4]水、陆稻杂种优势研究[J]. 邓先能,周家武,徐鹏,胡凤益,李静,陶大云.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10)
  • [5]旱稻干旱敏感突变体相关性状的初步遗传分析[J]. 高康宁,王化琪. 核农学报, 2009(04)
  • [6]栽培稻抗旱性研究进展[J]. 马余平,李道远. 广西农业科学, 2007(04)
  • [7]十一种沙生植物在科尔沁沙区的水分生理与抗旱性研究[D]. 刘国亮. 北京林业大学, 2007(03)
  • [8]大豆耐萎蔫品种根系和地上部性状的遗传分析[D]. 吕彩霞.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6(10)
  • [9]水稻抗旱性指标筛选及主要抗旱性状的遗传分析[D]. 安永平.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6(10)
  • [10]水、陆稻产量和米质及形态与生理的比较研究[D]. 张亚洁. 扬州大学, 2006(04)

标签:;  ;  ;  ;  ;  

旱稻杂交组合叶片相对含水量的遗传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