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废纸脱墨的生产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周在峰,周秋菊,樊永明[1](2021)在《基于文献计量的再生纤维制浆造纸技术领域研究热点及发展态势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和VOSviewer以及CiteSpace等知识图谱工具,以Web of Science (WOS)和CNKI为数据源,从发文年代分布、地理分布、发文期刊分布、高产机构、高产作者和研究主题等角度,综合分析了1946—2020年全球及1973—2020年中国再生纤维制浆造纸技术领域的整体发展脉络、研究热点及发展态势,以期为未来科学研究提供参考。结果表明,近年来再生纤维制浆造纸技术正在进入新一轮发展期,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美国、德国、中国、加拿大等国;研究热点从废纸脱墨、胶黏物去除等逐渐过渡到再生纤维利用等层面。此外,由于环境保护以及进一步提高废纸利用水平的需要,细小纤维回用和废水处理技术也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王金然[2](2020)在《纤维素酶/天冬氨酸体系提升混合办公废纸纤维回用性能的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制浆造纸工业原材料的短缺及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废纸纤维的回收利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提高废纸纤维的高效循环利用率对解决造纸工业面临的原料短缺、能源紧张、污染严重等问题具有重要作用。但废纸纤维在回用过程中存在润胀能力下降,成纸强度降低和滤水性能不佳等缺点,无法满足高品质产品的要求,严重制约了其使用范围。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提高废纸纤维回用的技术。生物酶技术作为一项前沿技术在制浆造纸行业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生物酶中的纤维素酶更是备受青睐。利用纤维素酶改性废纸纤维可以提高废纸浆的滤水性能、漂白性能及改善废纸的脱墨效果,从而提升废纸纤维的循环利用。本论文以办公废纸为主要原材料,利用纤维素酶/天冬氨酸体系对废纸浆料进行预处理,以达到提升废纸纤维回用性能的目的。首先,从纤维素酶用量、天冬氨酸用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研究了纤维素酶/天冬氨酸体系处理对办公废纸纤维物理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采用纤维素酶/天冬氨酸体系处理办公废纸可以明显提高其成纸强度性能,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响应曲面法优化后的酶处理工艺条件为:纤维素酶用量14.74 U/g、天冬氨酸用量2.19%、反应温度49.0°C、反应时间55.96 min。在最优处理条件下,纤维素酶/天冬氨酸体系改性办公废纸与未进行酶处理的对照样相比抗张指数提高了16.05%,耐破指数提高了14.39%,办公废纸纤维保水值提高了36%,羧基含量提高了32.84%。红外光谱对酶促体系下办公废纸浆的研究发现,改性后纤维结晶度指数比对照样下降37.58%。其次,针对混合办公废纸在回用过程中存在的难脱墨问题,研究了纤维素酶/天冬氨酸体系对混合办公废纸脱墨效果的影响。从纤维素酶用量、天冬氨酸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浆浓等方面优化了酶促体系脱墨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在纤维素酶用量为15 U/g、天冬氨酸用量2%、反应温度50°C、反应时间60 min、浆浓8%的条件下,混合办公废纸脱墨效果最好。在最优脱墨条件下,与未经酶脱墨的混合办公废纸浆相比白度提高了2.2%,有效残余油墨浓度降低了14.02%,即脱墨效率达到14.02%。纤维素酶/天冬氨酸处理后纸浆表面O/C含量比对照样提升36.19%。然后,为阐明纤维素酶/天冬氨酸体系协同改性漆酶(C/A-ML)提升办公废纸回用性能的作用机制,分别用纤维质量分析仪(FQA)、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对纤维形态参数、氢键模式、纤维结晶度及纤维微观形貌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表明,与未经处理的办公废纸浆相比,酶体系处理后可明显降低纸浆有效残余油墨浓度,纤维长度和卷曲指数略微下降;FTIR结果表明,与办公废纸原浆相比,经纤维素酶、改性漆酶和C/A-ML处理后,分子间氢键O-(6)H…O-(3’)分别增加了14.65%、13.37%和19.8%;XRD分析表明,酶体系处理可以降低纤维结晶度,抑制纤维性能衰变;经过酶体系处理后的SEM显微照片显示,纤维表面变得粗糙,纤维间结合紧密且出现更多细小纤维。最后,探讨了天冬氨酸、谷氨酸、组氨酸和甘氨酸不同介体协同纤维素酶处理对改善办公废纸回用性能的影响。在确保纤维素酶用量15 U/g、反应温度50°C、反应时间60 min、浆浓8%和p H值为7一定的条件下,改变氨基酸的加入量从而分析不同介体协同纤维素酶处理对改善办公废纸物理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天冬氨酸、谷氨酸、组氨酸和甘氨酸最优用量分别为2%、3%、3%和2%。通过对比纤维素酶/介体体系处理办公废纸与未经处理办公废纸力学性能,发现纤维素酶协同不同介体处理办公废纸浆均可改善办公废纸的回用性能。
李尚武,周利霞,宋圆圆[3](2019)在《废纸脱墨浆H2O2+漂白处理剂单段漂白替代H2O2+FAS二段漂白的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浙江某上市纸业公司废纸脱墨生产线一直以来采用的是H2O2+FAS两段漂白工艺。由于FAS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造成吨浆生产成本增高。本着节约成本、为纸浆生产企业创收的目的,本实验采用H2O2+漂白处理剂对废纸脱墨生产线进行一段漂白,以期取代二段FAS的使用,在保证成浆白度变化不大的情况下,降低吨浆成本。实验结果表明:废纸脱墨浆经H2O2+漂白处理剂一段漂白后,白度提高了5个白度值左右,与H2O2+FAS两段漂白工艺相比,吨浆成本降低了25.3元。
高士鹏[4](2017)在《α-淀粉酶在毕赤酵母中的高效表达及其在脱墨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跟森林资源的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扩大,提出新的可代替森林资源进行纸浆造纸的方式迫在眉睫。面对森林资源匮乏的局面,利用二次纤维重复利用生产的脱墨浆成为众多纸浆造纸厂家的应对木材原料不足的主要手段。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脱墨造纸厂家生产的实际需求,达到较好的二次纤维回收效率和脱墨效果,本实验在同课题组研究出脂肪酶和木聚糖酶的最佳使用比例的基础上,在NCBI上筛选适宜的α-淀粉酶并分别高效表达了两种α-淀粉酶BlAmy和AmyK,选择了具有更高酶活力的AmyK和脂肪酶、木聚糖酶以一定比例复配,对三种废纸(混合办公废纸、书刊杂志纸和废旧报纸)进行了脱墨效果评价,并利用纤维质量分析仪、XRD和FTIR等仪器对脱墨的机理进行了讨论,具体的实验结果如下:重组毕赤酵母GS115/pHKA-BlAmy经摇瓶发酵144h,发酵上清液淀粉酶酶活达到5.82U/m L。重组α-淀粉酶BlAmy最适pH为8,在较宽的pH范围(610)都能保持60%以上的pH稳定性;BlAmy最适温度为40℃,在40℃的温度下保温210min能够维持60%以上的酶活力。重组毕赤酵母GS115/pPIC9K-AmyK在摇瓶发酵120h时,发酵上清液淀粉酶酶活达到5984U/m L。重组α-淀粉酶AmyK最适pH为6,虽然最适pH是中性偏酸的,但是在pH68的范围内都能保持80%以上的pH稳定性;AmyK最适温度为50℃,在5070℃的温度范围内下持续保温30min依然能够维持60%以上的酶活力。经过3L大罐发酵,AmyK大罐发酵酶活力较摇瓶发酵提高了7.7倍,达到了40200U/mL。复合酶制剂XLA对混合办公废纸(MOW)脱墨效果很好。XLA中淀粉酶最佳使用量为30U/g绝干浆,在此条件下,脱墨浆的白度最高而ERIC最低,脱墨效率达到2.94%;淀粉酶的加入能进一步有效改善XL酶法脱墨浆的强度,XLA(30)脱墨浆的抗张、撕裂和耐破指数都有所提高;淀粉酶能辅助减少MOW细小纤维含量,提高重均纤维长度,改变了纤维的卷取指数和扭结指数;脱墨浆的结晶度在XLA(30)的条件下最高,与前面研究中XLA(30)脱墨浆的强度最高是一致的。化学法对于MOW这类非接触性印刷纸脱墨效果不佳。复合酶制剂XLA对书刊杂志废纸(PHOT)脱墨效果同样很理想。XLA中淀粉酶最佳使用量为50U/g绝干浆,在此条件下,脱墨浆的脱墨效率最高为13.63%;淀粉酶的加入能一定程度上提高脱墨浆的强度,XLA(50)脱墨浆较XL,抗张和撕裂指数都有所提高,耐破指数有所下降;淀粉酶同样能辅助减少PHOT细小纤维含量,提高重均纤维长度,改变了纤维的卷取指数和扭结指数;脱墨浆的结晶度在XLA(50)的条件下最高,与前面研究中XLA(50)脱墨浆的强度得到改善是一致的。化学法对于PHOT具有脱墨效果,但是脱墨效率不如酶法脱墨。复合酶制剂XLA对混合办公废纸(ONP)脱墨效果不理想,少量淀粉酶的加入对脱墨浆的光学性质没有明显的减弱,即没有提高白度或降低ERIC,相反而言过量的淀粉酶对脱墨浆的光学性质产生副效果。淀粉酶使用量为10U/g绝干浆时XLA脱墨浆的白度最高而ERIC最低;与XL脱墨浆比较,淀粉酶的加入损伤了脱墨浆的强度,XLA(10)脱墨浆的抗张、撕裂指数下降,但是耐破指数有所提高;淀粉酶的加入增加了ONP细小纤维含量,降低了重均纤维长度,改变了纤维的卷取指数和扭结指数;脱墨浆的结晶度在XLA(10)的条件下最低,与前面研究中XLA(10)脱墨浆的强度受损是一致的。脂肪酶和木聚糖酶两酶联用的脱墨效果好于三酶联用的效果。
齐春松[5](2016)在《浮选脱墨流体分析与实验研究》文中提出浮选脱墨是废纸制浆的核心技术,也是制约废纸成为漂白纸与纸板产品原料的瓶颈所在。因此,发展浮选脱墨技术,以及优化浮选脱墨设备与系统,有利于扩展废纸原料的应用范围,在更大程度上替代木浆,从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以工业上常见的两种卧式浮选槽为基础,利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仿真分析流体在不同结构的浮选槽中的流动状态,并对具有较优结构的浮选槽进行优化设计,通过增加扰流板来优化流体流动状态,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用仿真方法研究了压力对流体流动状态的影响,得出最优进口压力,为设备选型计算提供依据。为了探讨浮选脱墨系统对浮选效果的影响,建立外流式和内流式两种连续浮选系统的数学模型,并通过中试实验对外流式数学模型进行验证。采用实验方法分析原料和浮选浓度等因素对浮选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原料的可浮选性差异很大。通过浓度对比实验,为选型设计合理的浓度,从而选择合适的设备。浓度对比分析结果也可以在工厂调试阶段,为优化浓度提供数据参考。将浮选脱墨流体仿真分析、数学模型分析和实验分析的结果应用到福伊特公司为国内某造纸集团提供的脱墨线改造项目上。根据流体仿真分析结果,选择合理的浮选槽结构。根据数学模型分析结论,设计合理的浮选脱墨系统。结合实验分析数据,选择合适的设备型号。从现场数据来看,纸浆在两段浮选脱墨系统中的总白度增量为15.8%ISO,达到了预期的效果,验证了本研究的可行性。
雷龙,冯文英[6](2014)在《旧报纸脱墨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介绍了新闻纸的主要印刷方式、不同印刷方式所用油墨的组成及其脱墨性能。针对目前回收废纸中柔版印刷(水基油墨)废纸比例的增大对旧报纸(ONP)脱墨带来的影响,重点介绍了水基油墨印刷废纸的脱墨化学品研究、脱墨工艺、脱墨废水的处理技术以及脱墨效果评价方法,对旧报纸的脱墨过程提出了一些建议。
云娜[7](2014)在《废纸脱墨浆镁基碱源过氧化氢漂白及其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造纸工业原生纤维原料短缺,废纸浆消耗量占造纸原料总消耗量的比例高达64%。废纸浆造纸能够充分利用资源,具有循环经济优势,理应得到充分研究,以便更为有效地利用。针对目前废纸脱墨浆传统的氢氧化钠基碱源过氧化氢漂白存在污染较大、过氧化氢无效分解、漂白浆易返黄、管道设备容易结垢等问题,本论文以废纸脱墨浆镁基碱源过氧化氢漂白技术及其机理为研究课题,对废纸脱墨浆氢氧化镁基过氧化氢漂白的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对硫酸和EDTA螯合预处理影响废纸脱墨浆氢氧化镁基过氧化氢漂白的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了脱墨废纸氢氧化镁基碱源过氧化氢漂白浆的表面性能及其返黄机理和漂白过程中草酸根生成的规律,为进一步降低脱墨废纸过氧化氢漂白浆的返黄值,提升其白度稳定性,有效控制漂白废液中结垢因子草酸根的产生等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首先,研究了氢氧化镁逐步替代氢氧化钠作为废纸脱墨浆过氧化氢漂白碱源的纸浆性能和漂白废液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在10%浆浓和3%H2O2用量的条件下,当氢氧化镁替代率为50%时,漂浆白度增值和抗张指数增加最高,分别为约13%ISO和5N·m/g。当氢氧化镁替代率从50%增加到100%时,过氧化氢消耗减少12%-58%。当氢氧化镁的替代率在50%-100%之间时,漂白废液的COD负荷比氢氧化钠基过氧化氢漂白废液降低24%-39%。其次,对比了硫酸(A)和EDTA螯合(Q)预处理影响脱墨废纸浆氢氧化镁基碱源过氧化氢漂白(P)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经过酸或螯合预处理,未漂浆中金属离子含量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Q处理比A处理除去更多的Mn、Fe、Cu等过渡金属离子,保留更多的Mg离子。在同样氢氧化镁替代率的条件下,QP比AP漂白消耗更少的过氧化氢,产生更少的COD负荷;QP浆比AP浆具有更高的强度,而AP浆比QP浆具有更高的松厚度和较高的白度。ATR-FTIR分析表明,预处理和过氧化氢漂白对木素羰基类发色基团有较好的去除作用,AP浆中木素受到的破坏比QP浆大;碳水化合物在预处理和过氧化氢漂白过程中受到一定的降解,QP浆中碳水化合物受到的降解低于AP浆。再次,采用丙酮抽提、酶(漆酶/介体或脂肪酶)处理和XPS、SEM-EDS等表面分析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探索脱墨废纸氢氧化镁基碱源过氧化氢漂白浆的表面性能。研究结果表明,脱墨废纸浆样品表面除了主要的元素C和O外,还存在Ca、Si、Al等微量元素;PMg(OH)2漂白浆表面木素和抽出物总覆盖物含量比PNaOH漂白浆少;丙酮抽提有助于提高纸浆的白度和抗张指数,但对纤维表面残余油墨粒子的去除作用不大。酶处理浆表面被生物酶脱除的木素和抽出物等覆盖,这些覆盖物容易在后续过氧化氢漂白过程中去除;酶处理有助于改善漂白浆的白度和抗张指数,并有效地除去纤维表面的残余油墨粒子;脂肪酶处理漂白浆比漆酶/介体处理漂白浆效果更好。然后,采用紫外光诱导返黄和ATR-FTIR光谱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评价纸张返黄性能,建立废纸脱墨浆光诱导返黄的数学模型,揭示其返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白度损失、P.C.值和色差与b*成线性关系;在给定的光诱导条件下,随光辐射时间的增加,纸浆白度损失、P.C.值和色差均不断增加,且是一个先快速后慢速的返黄过程;PMg(OH)2漂白浆比PNaOH漂白浆的白度稳定性高。废纸脱墨浆的白度损失、P.C.值和色差与时间呈分段线性关系,通过回归分析建立了废纸脱墨浆光诱导返黄数学模型。在紫外光辐射360min后,脱墨废纸浆及其漂白浆的ATR-FTIR光谱中1729cm-1特征峰强度明显增加,并产生新的特征谱带1674cm-1,说明对醌的生成是引起纸浆返黄的重要原因;PMg(OH)2漂白浆比PNaOH漂白浆的1674cm-1谱带特征峰强度小,说明前者产生的对醌发色基团少,是PMg(OH)2漂白浆比PNaOH漂白浆白度稳定性高的原因。最后,研究了废纸脱墨浆过氧化氢漂白过程中结垢因子草酸根的生成规律和影响因素,并建立了废纸脱墨浆氢氧化镁基过氧化氢漂白草酸根生成量的多元回归方程。研究结果表明,在同样过氧化氢用量的条件下,草酸根的生成随着用碱量的增加而成线性增加,PMg(OH)2漂白产生的草酸根远低于PNaOH漂白,且PMg(OH)2漂白产生草酸根的速率比PNaOH漂白明显较慢。漂至相同的白度值,PMg(OH)2漂白比PNaOH漂白产生更少的草酸根。建立了废纸脱墨浆氢氧化镁基过氧化氢漂白草酸根生成量的多元回归方程:Y=-47.772+10.174X1+4.674X2+0.820X3+13.664X4;氢氧化镁用量(X1)、过氧化氢用量(X2)、温度(X3)和时间的自然对数(X4)与草酸根生成量(Y)均正相关。
李恒[8](2014)在《废纸脱墨污泥蚯蚓生物处理及其用于土壤修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造纸工业每年会产生数百万吨废纸脱墨污泥,该类污泥成分复杂且数量巨大,属于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会对生态环境产生极大危害,迫切需要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本文首先对废纸脱墨污泥的基本性质、组成及其污染物进行研究;然后利用日本大平2号蚯蚓生物处理废纸脱墨污泥,进而降低污泥中的主要污染物含量并增加污泥肥效;最后利用蚯蚓生物处理后的废纸脱墨污泥为主要原料自制土壤重金属修复剂,并通过施加该修复剂对Cd污染土壤进行修复。对废纸脱墨污泥的基本性质、组成及其主要污染物的实验结果表明,废纸脱墨污泥中含有大量的纤维,C元素含量高达245.91g/kg,全氮(TN)、全磷(TP)、全钾(TK)含量分别达到2.81g/kg、1.23g/kg、81.14g/kg;污泥中Cu、As含量分别达到269.02g/kg、113.73g/kg,两者均不满足国标中对于Cu和As的限值标准(GB4284-84),Cu和As大都以残渣态的形式存在;污泥中含有的主要有机污染物为苯类有机污染物2,2’,5,5’-四甲基-1,1’-联二苯和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相对含量分别为0.22%、0.18%。蚯蚓生物处理废纸脱墨污泥的实验结果表明,蚯蚓生物处理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培养温度20~30℃,污泥湿度60~80%,蚯蚓培养时间30d,蚯蚓投放量1:25(鲜蚯蚓/湿污泥质量),辅料添加比例为:大豆秸秆/稻壳/湿污泥=1/1/100;在此最佳处理条件下,污泥中的重金属Cu含量由269.02mg/kg下降至153.67mg/kg,重金属As含量由113.73mg/kg下降至60.52mg/kg,两者均满足国标标准(GB4284-84);蚯蚓处理后污泥中的TN、碱解N、TP、有效P、TK、速效K含量分别达到2.85g/kg、0.66g/kg、2.04g/kg、1.33g/kg、89.69g/kg、20.12g/kg,均高于国家一级土壤养分分级标准;蚯蚓对污泥中Cu具有吸收作用(吸收系数K=0.47),对As具有富集作用(富集系数K=1.41)。Cd污染土壤施加修复剂实验结果表明,以蚯蚓处理后的废纸脱墨污泥为主要原料的自制三种土壤修复剂DA、DQA、DQXA可以有效降低土壤中有效态Cd含量,其中修复剂DQXA对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最好:在修复剂DQXA用量为2~4%的情况下,30d后,Cd含量为5mg/kg或10mg/kg的污染土壤中的有效态Cd含量降低13.00~26.03%;在污染土壤中添加修复剂DQXA后,土壤中的TN、碱解N、TP、有效P、TK、速效K含量升高,土壤肥力增加;修复后的污染土壤pH值增加,热稳定系数由修复前的1.76增长至1.78~1.82,土壤有机质趋于稳定,土壤有机质的腐殖化程度也随之提高。
王露[9](2014)在《激光打印办公废纸酶法脱墨的研究》文中指出我国的森林资源匮乏,造纸工业的原料紧缺问题越来越严重。随着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废纸再生问题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关注。废纸再生首先要经过脱墨处理。化学脱墨处理易产生二次污染,而且再生纸的强度下降、易发黄。酶脱墨二次污染小,但生物处理时间较长,纸浆回收率较低,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主要试验了多种酶(中性纤维素酶、酸性纤维素酶、木聚糖酶、α-淀粉酶、脂肪酶)和表面活性剂(吐温60、吐温80、RQ-129C、RF-25、RF-25-2、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对激光打印办公废纸的脱墨效果,重点考察了纸浆白度和纸浆回收率。其中吐温60、吐温80在废纸脱墨中的研究鲜见报道。分别确定了各种酶的最佳酶解条件和浮选条件。酶解因素包括酶用量、温度、介质pH、时间、纸浆浓度。浮选因素包括时间、载气流量、表面活性剂用量。中性纤维素酶为酶解剂时,最佳浮选剂为吐温60,最佳条件为:酶解温度为50℃、pH 5.0、酶用量为0.912 U/g·纸浆、酶解时间1.5 h、纸浆浓度12.5g/L、浮选时间12 min、载气流量235~299 ml/min、吐温60的浓度为80 mg/L。回收纸浆白度达到99.5%,纸浆收率73.7%。进行二次浮选后,纸浆综合回收率可达到90.5%。其它酶单独使用回收纸浆时,在最佳条件下,纸浆白度为96.8%-99.6%。本文还研究了复合酶的脱墨效果,其中以酸性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复配使用效果最佳,纸浆白度达到99.1%。同时使用两种或三种表面活性剂作为浮选药剂时,脱墨效果优于单一表面活性剂。
李翔虹[10](2014)在《HDI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其在废纸脱墨中的应用》文中指出废纸再生利用不仅投资少,而且可节约森林资源、降低能量消耗并有利于环境保护,因此得到普遍重视。废纸再生利用的主要环节是废纸脱墨,随着印刷技术的不断发展,印刷品的颜色、光泽性和牢固性也在不断的提高,一些新型油墨的出现使得废纸的脱墨变得越来越困难。废纸脱墨剂是废纸脱墨的关键助剂之一,目前的国产废纸脱墨剂大多来自于市售的小分子表面活性剂的复配,但其脱墨效果欠佳,已经不能满足现代脱墨行业的需要。因此,研发新型的可用于废纸脱墨的表面活性剂是今后废纸脱墨技术发展的方向之一。本文以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HDI)为主要原料,合成了两种HDI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并对其在洗涤法废纸脱墨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以HDI和聚乙二醇-200(PEG-200)为原料合成了一系列HDI-PEG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通过单因素实验以及正交实验,对其最佳合成工艺进行了研究,并对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和物理性能检测;研究了合成产物在洗涤法废纸脱墨中的应用,并将其与市售脱墨剂的脱墨效果进行了对比。通过SEM对脱墨后再生纸张纤维的微观形态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当nHDI:nPEG200=1:1.3,反应温度为55℃,反应时间为2h,催化剂用量为0.05%时,其合成产物的脱墨效果最佳,脱墨后再生纸白度可达65.5%ISO,残余油墨量仅为52.75mm2·m-2;合成产物的表面张力为33.94mN·m-1,CMC为2.78g·L-1,起泡比为67.90%;GPC分析显示合成产物的平均分子量Mw=2362.62,分散系数Mw/Mn=2.224;与市售脱墨剂相比在相对于相同条件下使用A、B、C白度增值分别为6.60%ISO、4.80%ISO、4.30%ISO,残余油墨含量减少值分别为21.58mm2·m-2、13.97mm2·m-2、16.86mm2·m-2;SEM分析结果表明脱墨后再生纸张纤维表面平整、光滑。(2)以HDI、1,4-丁二醇(BDO)以及聚乙二醇-600(PEG-600)为原料合成了一系列HDI-BDO-PEG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通过单因素实验,对其最佳合成工艺进行了研究,并对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和物理性能检测;研究了合成产物在洗涤法废纸脱墨中的应用,并将其与市售脱墨剂的脱墨效果进行了对比。通过SEM对脱墨后的纸张纤维的微观形态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当nHDI:nBDO:nPEG600=1:0.2:0.8,反应温度为95℃,反应时间为2.5h,催化剂用量为0.10%时,其合成产物的脱墨效果最佳,脱墨后再生纸白度可达66.20%ISO,残余油墨量仅为52.10mm2·m-2;合成产物的表面张力为36.96mN·m-1,CMC为2.31g·L-1,起泡比为69.70%;GPC分析显示合成产物的平均分子量Mw=2732.62,分散系数Mw/Mn=2.141,与市售脱墨剂相比在相对于相同条件下使用A、B、C白度增值分别为6.40%ISO、5.00%ISO、4.40%ISO,残余油墨含量减少值分别为20.20mm2·m-2、15.80mm2·m-2、12.00mm2·m-2;SEM分析结果表明脱墨后再生纸张纤维表面平整、光滑。(3)以上述自制的HDI-PEG型表面活性剂和HDI-BDO-PEG型表面活性剂分别与脂肪醇聚氧乙烯醚(AEO-3)和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AES)以不同的重量比进行了复配,研究了复配产物在洗涤法废纸脱墨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当HDI-PEG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AEO-3、AES按照1:1:2重量比复配后,其复配产物的脱墨效果最为理想,脱墨后再生纸白度可达67.70%ISO,残余油墨量可减少至51.30mm2·m-2。当HDI-BDO-PEG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AEO-3、AES按照1:1:2重量比复配后,其复配产物的脱墨效果最为理想,脱墨后再生纸白度可达67.90%ISO,残余油墨量可减少至50.10mm2·m-2。
二、废纸脱墨的生产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废纸脱墨的生产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文献计量的再生纤维制浆造纸技术领域研究热点及发展态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1.1 数据来源 |
1.2 研究方法及工具 |
2 再生纤维制浆造纸技术领域发文态势分析 |
2.1 发文年代分布 |
2.2 发文国家/地区分布 |
2.3 发文期刊分布 |
2.4 主要发文机构分布 |
2.5 主要发文作者 |
3 研究热点及发展态势分析 |
3.1 研究热点主题分析 |
3.1.1 国际热点研究主题 |
3.1.2 国内热点研究主题 |
3.2 研究领域知识主题演化路径分析 |
3.2.1 知识主题的国际演化路径 |
3.2.2 知识主题的国内演化路径 |
4 结论 |
(2)纤维素酶/天冬氨酸体系提升混合办公废纸纤维回用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废纸纤维循环利用的意义 |
1.2 废纸纤维循环利用面临的问题 |
1.2.1 废纸纤维回收现状 |
1.2.2 废纸纤维回用中面临的问题 |
1.3 改善废纸浆性能的方法 |
1.3.1 物理方法 |
1.3.2 化学方法 |
1.3.3 生物方法 |
1.4 纤维素酶在制浆造纸中的应用 |
1.4.1 纤维素酶的组成及分子结构 |
1.4.2 纤维素酶的作用机理 |
1.4.3 纤维素酶在造纸中的应用 |
1.5 纤维结构的分析表征技术 |
1.5.1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纤维形貌 |
1.5.2 红外光谱在造纸中的应用 |
1.5.3 X射线衍射分析微晶结构 |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1.6.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1.6.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纤维素酶/天冬氨酸体系处理提升办公废纸物理性能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原材料与实验仪器 |
2.2.1 实验原材料 |
2.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配制测定酶活所需溶液 |
2.3.2 纤维素酶活测定 |
2.3.3 混合办公废纸原料的处理 |
2.3.4 纤维素酶/天冬氨酸体系处理MOW浆 |
2.3.5 抄片及物理性能测定 |
2.3.6 纤维保水值的测定 |
2.3.7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测定分析 |
2.3.8 羧基含量测定分析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
2.4.2 回归模型分析 |
2.4.3 纤维素酶/天冬氨酸处理工艺条件的探讨 |
2.4.4 与不同处理方式的对比研究 |
2.4.5 纤维保水值的分析 |
2.4.6 纤维素酶/天冬氨酸体系处理对结晶度的影响 |
2.4.7 纸浆改性前后羧基含量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纤维素酶/天冬氨酸体系对混合办公废纸脱墨效果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原材料与实验仪器 |
3.2.1 实验原材料 |
3.2.2 实验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纤维素酶活测定 |
3.3.2 混合办公废纸原料的处理 |
3.3.3 纤维素酶/天冬氨酸体系脱墨与浮选 |
3.3.4 抄片及性能检测 |
3.3.5 XPS分析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纤维素酶用量对酶促体系脱墨效果的影响 |
3.4.2 天冬氨酸用量对酶促体系脱墨效果的影响 |
3.4.3 反应温度对酶促体系脱墨效果的影响 |
3.4.4 反应时间对酶促体系脱墨效果的影响 |
3.4.5 纸浆浓度对酶促体系脱墨效果的影响 |
3.4.6 XPS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纤维素酶/天冬氨酸体系协同改性漆酶改善MOW回用性能的机理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原材料与实验仪器 |
4.2.1 实验原材料 |
4.2.2 实验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纤维素酶活测定 |
4.3.2 改性漆酶溶液配制及活性测定 |
4.3.3 混合办公废纸浆料的处理 |
4.3.4 浆料的酶处理 |
4.3.5 抄片及性能检测 |
4.3.6 纤维质量分析 |
4.3.7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测试分析 |
4.3.8 X-射线衍射分析 |
4.3.9 扫描电子显微镜的测试分析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不同处理方式对MOW浆脱墨效果的影响 |
4.4.2 纤维质量分析 |
4.4.3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
4.4.4 X-射线衍射分析 |
4.4.5 纤维表面形貌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介体种类对纤维素酶改善混合办公废纸回用性能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实验原材料与实验仪器 |
5.2.1 实验原材料 |
5.2.2 实验仪器 |
5.3 实验方法 |
5.3.1 混合办公废纸原料的处理 |
5.3.2 纤维素酶/介体体系处理MOW浆 |
5.3.3 打浆 |
5.3.4 抄片及性能测定 |
5.3.5 羧基含量测定分析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不同介体用量对MOW浆抗张强度的影响 |
5.4.2 不同介体用量对MOW浆耐破度的影响 |
5.4.3 不同介体用量对MOW浆撕裂度的影响 |
5.4.4 介体种类对MOW浆羧基含量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总结 |
1.结论 |
2.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3.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3)废纸脱墨浆H2O2+漂白处理剂单段漂白替代H2O2+FAS二段漂白的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室小试 |
1.1 实验目的 |
1.2 实验材料 |
1.3 实验方案 |
1.4 实验结果 |
2 生产试验记录及其分析 |
3 吨浆成本核算(表4) |
4 结语 |
(4)α-淀粉酶在毕赤酵母中的高效表达及其在脱墨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造纸工业现状与废纸脱墨应用进展 |
1.1.1 国内外废纸回收利用现状 |
1.1.2 传统废纸脱墨技术和新型脱墨技术的发展 |
1.2 酶法脱墨在废纸制浆中应用 |
1.2.1 酶制剂的脱墨机理 |
1.2.2 复合酶制剂的应用 |
1.3 淀粉酶 |
1.3.1 淀粉在造纸工业中的应用 |
1.3.2 α-淀粉酶的分类及其在脱墨中的应用 |
1.4 论文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α-淀粉酶在毕赤酵母中的高效表达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设备 |
2.2.1 菌株和质粒 |
2.2.2 主要试剂 |
2.2.3 培养基和试剂 |
2.2.4 设备 |
2.3 实验流程 |
2.4 实验方法 |
2.4.1 淀粉酶基因的相关生物信息学分析 |
2.4.2 淀粉酶基因在毕赤酵母GS115中的高效表达 |
2.4.3 重组α-淀粉酶的酶学性质分析 |
2.5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5.1 BlAmy在毕赤酵母GS115中的表达 |
2.5.2 AmyK在毕赤酵母GS115中的表达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α-淀粉酶等复合酶制剂对三种废纸的脱墨效果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废纸 |
3.2.2 脱墨用酶 |
3.2.3 主要化学试剂 |
3.2.4 主要仪器设备 |
3.3 实验流程 |
3.4 实验方法 |
3.4.1 废纸预处理 |
3.4.2 水力碎浆促进酶法脱墨 |
3.4.3 洗涤法去除油墨 |
3.4.4 纸张抄作 |
3.4.5 纸片性能的检测 |
3.4.6 油墨去除率的计算 |
3.4.7 纸张结晶度的计算 |
3.5 结果与讨论 |
3.5.1 不同处理方法对混合办公废纸的脱墨效果评价 |
3.5.2 不同处理方法对书刊杂志废纸的脱墨效果评价 |
3.5.3 不同处理方法对废旧报纸的脱墨效果评价 |
3.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本论文创新之处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浮选脱墨流体分析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和现状 |
1.2.1 国内研究历史和现状 |
1.2.2 国外研究历史和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浮选槽结构流体仿真分析 |
2.1 物理模型 |
2.1.1 基本假设 |
2.1.2 模型简化 |
2.2 数值求解 |
2.2.1 控制方程 |
2.2.2 网格划分 |
2.2.3 边界条件 |
2.2.4 求解策略 |
2.3 结果分析 |
2.3.1 分析流程 |
2.3.2 结构优化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浮选脱墨系统数学模型分析 |
3.1 数学模型 |
3.1.1 连续浮选系统 |
3.1.2 数学建模 |
3.1.3 模型求解 |
3.1.4 实验验证 |
3.2 结果分析 |
3.2.1 不同系统对油墨去除率的影响 |
3.2.2 不同负荷对油墨去除率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浮选脱墨系统实验研究 |
4.1 浮选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
4.1.1 系统方案对浮选效果的影响 |
4.1.2 原料对浮选效果的影响 |
4.1.3 浓度对浮选效果的影响 |
4.1.4 其他因素对浮选效果的影响 |
4.2 浮选脱墨系统应用研究 |
4.2.1 项目概况 |
4.2.2 原料可浮选性实验研究 |
4.2.3 系统设备选型研究 |
4.2.4 运行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旧报纸脱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新闻纸的印刷方式及其可脱墨性 |
1.1 新闻纸的印刷方式 |
1.2 油墨的组成和特性 |
1.3 不同油墨印刷废纸的脱墨性能 |
2 脱墨化学品及脱墨工艺的研究进展 |
2.1 脱墨化学品的研究 |
2.1.1 抑制水基油墨的再沉积 |
2.1.2 增加水基油墨印刷废纸的可脱墨性 |
2.2 脱墨工艺的研究进展 |
2.2.1 常规碱性脱墨 |
2.2.2 中性 (酶促) 脱墨 |
2.2.3 低碱性脱墨 |
2.2.4 多种脱墨工艺相结合的方法 |
2.2.5 其他脱墨新工艺 |
3 脱墨废水及其处理技术 |
4 脱墨效果的评价方法 |
5 建议和展望 |
6 结语 |
(7)废纸脱墨浆镁基碱源过氧化氢漂白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纸浆漂白技术分析 |
1.2.1 纸浆过氧化氢漂白技术的发展 |
1.2.2 过氧化氢漂白碱源的研究 |
1.3 国内外镁基碱源的研究 |
1.3.1 镁基碱源在过氧化氢漂白中的应用 |
1.3.2 镁基碱源研究方面的局限性 |
1.4 国内外废纸浆的漂白与利用 |
1.4.1 国际废纸浆的利用趋势 |
1.4.2 国内废纸浆的利用情况 |
1.5 废纸脱墨浆过氧化氢漂白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1.5.1 废纸脱墨浆过氧化氢漂白 |
1.5.2 废纸脱墨浆过氧化氢漂白存在的主要问题 |
1.5.3 废纸脱墨浆过氧化氢漂白研究评述 |
1.6 氢氧化镁碱源应用于废纸脱墨浆过氧化氢漂白分析 |
1.6.1 氢氧化镁的来源和性质 |
1.6.2 氢氧化镁在过氧化氢漂白中的作用机理 |
1.7 废纸脱墨浆氢氧化镁基碱源过氧化氢漂白研究技术手段 |
1.7.1 废纸脱墨浆漂白研究中的几个概念 |
1.7.2 废纸脱墨浆氢氧化镁基碱源过氧化氢漂白机理的主要研究手段 |
1.8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9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废纸脱墨浆镁基碱源过氧化氢漂白纸浆性能和废液性能的研究 |
2.1 前言 |
2.2 实验 |
2.2.1 实验原料 |
2.2.2 过氧化氢漂白 |
2.2.3 抄片 |
2.2.4 分析测定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漂白浆的性能 |
2.3.2 漂白废液的性能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预处理对废纸脱墨浆镁基碱源过氧化氢漂白影响的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 |
3.2.1 实验原料 |
3.2.2 酸预处理(A)或螯合预处理(Q) |
3.2.3 过氧化氢漂白(P) |
3.2.4 抄片 |
3.2.5 分析测定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不同预处理浆中灰分含量和金属离子的分布 |
3.3.2 预处理浆的漂白废液性能 |
3.3.3 预处理漂白浆的物理性能 |
3.3.4 两种预处理漂白浆的 ATR-FTIR 光谱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废纸脱墨浆镁基碱源过氧化氢漂白纸浆表面性能的研究 |
4.1 前言 |
4.2 实验 |
4.2.1 实验原料 |
4.2.2 丙酮抽提 |
4.2.3 酶处理(X) |
4.2.4 过氧化氢漂白(P) |
4.2.5 抄片 |
4.2.6 分析测定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丙酮抽提前后纸浆的表面性能 |
4.3.2 丙酮抽提前后漂白纸浆的物理性能 |
4.3.3 酶处理对漂白纸浆表面性能的影响 |
4.3.4 酶处理对漂白纸浆物理性能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废纸脱墨浆镁基碱源过氧化氢漂白纸浆返黄性能的研究 |
5.1 前言 |
5.2 实验 |
5.2.1 实验原料 |
5.2.2 过氧化氢漂白 |
5.2.3 抄片 |
5.2.4 光诱导返黄试验 |
5.2.5 分析测定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废纸脱墨浆光诱导返黄性能评价指标 |
5.3.2 紫外光辐射时间对白度、返黄值和色差的影响 |
5.3.3 废纸脱墨浆光诱导返黄数学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5.3.4 ATR-FTIR 光谱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废纸脱墨浆镁基碱源过氧化氢漂白过程中草酸根生成规律的研究 |
6.1 前言 |
6.2 实验 |
6.2.1 实验原料 |
6.2.2 过氧化氢漂白 |
6.2.3 抄片 |
6.2.4 分析测定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废纸脱墨浆过氧化氢漂白工艺条件对草酸根生成的影响 |
6.3.2 废纸脱墨浆氢氧化镁基过氧化氢漂白草酸根生成多元回归方程的建立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一、主要结论 |
二、论文创新之处 |
三、论文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8)废纸脱墨污泥蚯蚓生物处理及其用于土壤修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废纸脱墨污泥的来源 |
1.2.1 我国废纸的回收利用现状 |
1.2.2 废纸脱墨污泥的产生 |
1.3 废纸脱墨污泥的处理处置及资源化利用 |
1.3.1 焚烧法 |
1.3.2 超临界水氧化法 |
1.3.3 超声波技术 |
1.3.4 生产填料与颜料 |
1.3.5 制造建筑材料 |
1.3.6 作为有机肥料 |
1.4 造纸污泥蚯蚓生物处理技术 |
1.4.1 蚯蚓的生活习性和所需的生态环境 |
1.4.2 蚯蚓生物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 |
1.5 利用造纸污泥作为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剂或改良剂 |
1.5.1 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 |
1.5.2 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化学形态、生物有效性及其迁移转化 |
1.5.3 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 |
1.5.4 利用造纸污泥作为土壤修复剂或改良剂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1.6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废纸脱墨污泥的基本性质、组成及其主要污染物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 |
2.2.2 主要实验仪器与试剂 |
2.2.3 pH 值测定 |
2.2.4 水分测定 |
2.2.5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
2.2.6 扫描电镜分析 |
2.2.7 热重分析 |
2.2.8 C、H、O、N、S 含量测定 |
2.2.9 P 含量测定 |
2.2.10 金属含量测定 |
2.2.11 重金属化学形态分析 |
2.2.12 有机化学组分分析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废纸脱墨污泥的基本性质 |
2.3.2 废纸脱墨污泥基本组成及其主要污染物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蚯蚓生物处理废纸脱墨污泥效应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供试材料 |
3.2.2 主要实验仪器与试剂 |
3.2.3 实验设计 |
3.2.4 蚯蚓生长繁殖情况测定 |
3.2.5 蚯蚓金属含量测定 |
3.2.6 碱解 N、有效 P、速效 K、有机质、腐殖酸含量测定 |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3.3.1 蚯蚓生物处理废纸脱墨污泥中蚯蚓的生长繁殖情况 |
3.3.2 蚯蚓生物处理废纸脱墨污泥中污泥重量变化情况 |
3.3.3 废纸脱墨污泥重金属去除效果研究 |
3.3.4 蚯蚓生物处理废纸脱墨污泥后污泥肥效变化 |
3.3.5 蚯蚓对脱墨污泥重金属的吸收或富集作用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蚯蚓处理的废纸脱墨污泥对重金属镉污染土壤修复效果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土壤的采集和处理 |
4.2.2 修复剂的制备 |
4.2.3 Cd 污染土壤修复实验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三种不同修复剂对重金属 Cd 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研究 |
4.3.2 污染土壤修复前后的 pH 值变化 |
4.3.3 污染土壤修复前后的肥力变化 |
4.3.4 污染土壤修复前后 SEM 变化 |
4.3.5 污染土壤修复前后热力学性质变化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主要结果与展望 |
5.1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 |
5.2 本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5.3 本论文的不足之处 |
5.4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激光打印办公废纸酶法脱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废纸回收的技术发展 |
1.1.1 废纸回收的必要性 |
1.1.2 废纸回收利用现状 |
1.1.3 我国废纸回收存在的主要问题 |
1.1.4 再生纤维的价值 |
1.2 浮选在废纸脱墨中的应用 |
1.2.1 浮选脱墨的机理 |
1.2.2 浮选脱墨的起源与发展 |
1.2.3 表面活性剂在脱墨中的应用 |
1.3 生物酶脱墨技术 |
1.3.1 酶工程概述 |
1.3.2 酶的简介 |
1.3.3 酶脱墨技术 |
1.4 本论文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材料 |
2.2 酶的活力测定 |
2.2.1 纤维素酶活力测定方法 |
2.2.2 脂肪酶活力测定方法 |
2.2.3 α-淀粉酶活力测定方法 |
2.3 废纸脱墨实验方法 |
2.3.1 酶脱墨工艺 |
2.3.2 脱墨效果表征 |
第3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1 酶活力的测定结果 |
3.1.1 纤维素酶活力的测定结果 |
3.1.2 脂肪酶活力的测定结果 |
3.1.3 α-淀粉酶活力的测定结果 |
3.2 中性纤维素酶脱墨工艺的研究 |
3.2.1 酶解的影响因素对中性纤维素酶脱墨效果的影响 |
3.2.2 浮选的影响因素对中性纤维素酶脱墨效果的影响 |
3.2.3 二次浮选后纸浆回收率的测定结果 |
3.2.4 小结 |
3.3 pH和温度对不同的酶脱墨效果的研究 |
3.3.1 pH对酸性纤维素酶脱墨效果的影响 |
3.3.2 温度对酸性纤维素酶脱墨效果的影响 |
3.3.3 pH对木聚糖酶脱墨效果的影响 |
3.3.4 温度对木聚糖酶脱墨效果的影响 |
3.3.5 温度对脂肪酶脱墨效果的影响 |
3.3.6 pH对脂肪酶脱墨效果的影响 |
3.3.7 pH对α-淀粉酶脱墨效果的影响 |
3.3.8 温度对α-淀粉酶脱墨效果的影响 |
3.3.9 小结 |
3.4 混合酶脱墨 |
3.4.1 酸性纤维素酶与木聚糖酶混和脱墨 |
3.4.2 酸性纤维素酶与脂肪酶混和脱墨 |
3.4.3 酸性纤维素酶与α-淀粉酶混合脱墨 |
3.4.4 三种酶混合复配对脱墨效果的影响 |
3.4.5 红外光谱 |
3.4.6 小结 |
第4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10)HDI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其在废纸脱墨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简表 |
1 引言 |
1.1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
1.1.1 聚氧乙烯类 |
1.1.2 烷基醇胺类 |
1.1.3 环氧乙烷类 |
1.2 表面活性剂和废纸脱墨剂 |
1.2.1 油墨组成 |
1.2.2 油墨分类 |
1.2.3 脱墨剂及其种类 |
1.3 废纸脱墨技术 |
1.3.1 废纸脱墨的原理 |
1.3.2 常规的废纸脱墨方法 |
1.4 废纸脱墨的影响因素 |
1.4.1 废纸种类 |
1.4.2 存放时间 |
1.4.3 加料的顺序 |
1.4.4 脱墨的温度 |
1.4.5 脱墨的时间 |
1.4.6 碎解的浓度 |
1.4.7 油墨的性质 |
1.4.8 脱墨的 pH 值 |
1.4.9 废纸的疏解 |
1.4.10 浆料的洗涤 |
1.5 评价脱墨效果的方法 |
1.5.1 白度法 |
1.5.2 油墨尘埃度法 |
1.5.3 扫描电镜(SEM)法 |
1.6 目的意义以及研究内容 |
1.6.1 目的意义 |
1.6.2 研究内容 |
2 HDI-PEG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 |
2.1 实验部分 |
2.1.1 实验原料 |
2.1.2 实验仪器 |
2.1.3 实验方法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反应条件对脱墨效果的影响 |
2.2.2 试样 HP-200 的 FTIR 谱图 |
2.2.3 试样 HP-200 的1H-NMR 谱图 |
2.2.4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 |
2.2.5 试样 HP-200 的表面张力与浓度 |
2.2.6 表面活性剂 HP-200 的表面指标 |
2.2.7 表面活性剂 HP-200 与市售表面活性剂的脱墨效果对照实验 |
2.2.8 扫描电镜分析合成表面活性剂 HP-200 对纤维表面的影响 |
2.3 正交实验讨论 |
2.3.1 反应条件对脱墨效果的影响 |
2.3.2 Ⅱ号表面活性剂的红外吸收光谱图 |
2.3.3 Ⅱ号表面活性剂的1H-NMR 谱图 |
2.3.4 Ⅱ号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 |
2.3.5 Ⅱ号表面活性剂与市售表面活性剂表面张力对比 |
2.3.6 Ⅱ号表面活性剂与市售表面活性剂的脱墨效果对照实验 |
2.3.7 扫描电镜分析Ⅱ号表面活性剂对纤维表面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2.4.1 单因素实验小结 |
2.4.2 正交实验小结 |
3 HDI-BDO-PEG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 |
3.1 实验部分 |
3.1.1 实验原料 |
3.1.2 实验仪器 |
3.1.3 实验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反应条件对脱墨效果的影响 |
3.2.2 试样的 FTIR 谱图 |
3.2.3 试样的1H-NMR 谱图 |
3.2.4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HDI-BDO-PEG 的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 |
3.2.5 产物的表面张力与浓度的关系 |
3.2.6 合成的表面活性剂与市售表面活性剂的脱墨效果对照实验 |
3.2.7 扫描电镜分析合成表面活性剂对纤维表面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4 复配 |
4.1 实验部分 |
4.1.1 实验原料 |
4.1.2 实验仪器 |
4.1.3 实验方法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表面活性剂 HP-200 与市售表面活性剂的复配 |
4.2.2 表面活性剂 HDI-BDO-PEG 与市售表面活性剂的复配 |
4.2.3 扫描电镜分析复配后表面活性剂对纸张纤维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废纸脱墨的生产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文献计量的再生纤维制浆造纸技术领域研究热点及发展态势分析[J]. 周在峰,周秋菊,樊永明. 中国造纸学报, 2021(03)
- [2]纤维素酶/天冬氨酸体系提升混合办公废纸纤维回用性能的研究[D]. 王金然.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废纸脱墨浆H2O2+漂白处理剂单段漂白替代H2O2+FAS二段漂白的实践[J]. 李尚武,周利霞,宋圆圆. 中华纸业, 2019(20)
- [4]α-淀粉酶在毕赤酵母中的高效表达及其在脱墨中的应用[D]. 高士鹏.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7)
- [5]浮选脱墨流体分析与实验研究[D]. 齐春松.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1)
- [6]旧报纸脱墨的研究进展[J]. 雷龙,冯文英. 中国造纸, 2014(09)
- [7]废纸脱墨浆镁基碱源过氧化氢漂白及其机理研究[D]. 云娜. 华南理工大学, 2014(11)
- [8]废纸脱墨污泥蚯蚓生物处理及其用于土壤修复[D]. 李恒. 江南大学, 2014(01)
- [9]激光打印办公废纸酶法脱墨的研究[D]. 王露. 东北大学, 2014(08)
- [10]HDI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其在废纸脱墨中的应用[D]. 李翔虹. 陕西科技大学, 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