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实施多元化经营

如何正确实施多元化经营

一、如何正确地实行多角化经营(论文文献综述)

黄振瑞[1](2010)在《非营利组织营运绩效与发展策略之研究 ——以台湾地区公立体育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管理学历经百余年发展,其理论发展已臻成熟,各项应用技术与工具也早已落实于各种不同类型的企业管理领域,但随着各国经济不断发展,许多政府无法顾及或不以营利为目的之事务遂逐渐发展出非营利组织型态,然而非营利组织虽不以营利为目的但其追求永续经营的本质,事实上无异于企业组织。近年来将企业管理技术应用于非营利组织之研究遂也应运而生。本文意欲以台湾地区公立体育场为例,深入探讨非营利组织营运绩效评估及发展策略之议题。因此本文首先对台湾地区公立体育场设立现况与存在困境作一说明与整理,以作为研究对象之参考依据,并整理绩效评估理论与策略管理理论以为本研究理论基础。在实证分析部份则选定台湾地区13座公立体育场为研究对象,数据搜集年度2006-2008,选用数据包络分析法为绩效评估工具,针对各体育场整体效率、规模效率、投入产出项差额变量与敏感度等进行分析。其次,将绩效评估结论结合专家访谈设计德菲法专家问卷,以确立台湾地区公立体育场发展策略及策略评估准则,最后将已确立之待选策略及评估准则建立层次分析法结构问卷,进行场方部门与学术部门优先级分析,并分析其差异原因。最后在本文研究基础上提出非营利组织营运绩效评估与发展策略之建议与展望。

邵长建[2](2010)在《山东黄河产业集团多元化战略研究》文中提出山东黄河河务局下属的70多家企业共同组成山东黄河产业集团,由山东黄河经济发展管理局行使集团管理职能。这些企业的前身都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一穷二白的条件下治理黄河困难重重,为保证业务开展需要许多治河业务单位相继成立,后经体制改革转变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根据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论文首先梳理出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介绍了本课题提出的背景和原因,以及多元化战略理论概念、分类、发展历史及应用情况,分析了山东黄河产业集团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在此基础上,根据山东黄河的拥有的优势资源,利用资源基础模型对山东黄河产业进行内部环境分析,寻求山东黄河产业战略重点和理论依据,分析山东黄河产业战略选择的原因及战略方向的选择,提出山东黄河产业战略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政策风险、市场风险、资金风险和系统风险,并结合山东黄河的核心能力、组织结构、黄河文化、人力资源和品牌效应等方面提出相应的保障措施。本文在对集团的内外环境、资源、业务、核心能力等因素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建议采取多元化战略,其创新之处在于:一是针对山东黄河产业集团公司层战略首次提出多元化战略;二是多元化战略的实施可以发挥内部企业间的协同效应;三是加强和延伸了集团的核心竞争能力,降低了发展中的风险,减少威胁,保持企业的长久可持续发展。

杨德志[3](2009)在《论加入WTO后我国企业应如何开展多角化经营》文中提出多角化经营战略是企业走向发展壮大的重要策略之一,其模式选择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运营绩效。加入WTO后我国企业普遥面临着如何调整经营战略、成功开展多角化经苦的问题。本文在分析多角化经营战略各类模式的主要优势与效应及以资源为基础的竞争优势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实行多角化经营战略的实践,提出了企业选择多角化经营战略模式所应进循的原则和参照标准。并结合对我国企业开展多角化经营失败的原因分析,提出了较成熟的企业所适宜采取的多角化经营战略模式和其他一系列应注意解决的问题。

王洪栋[4](2009)在《中国私人银行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国内居民财富的快速增长,2007年,私人银行作为一种银行业服务形态正式出现在中国的商业银行中,这一年被称为中国私人银行的元年。“私人银行”开始从一个略感神秘的名词走入到中国富裕阶层的理财生活中。面纱褪去、真实显现,在分业经营、法规缺位、市场工具不足的大背景下,私人银行很快被评价为“有名无实”①,这对刚刚起步的中国私人银行业不算是一个好的开端。因此,研究和解决中国私人银行的发展问题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围绕中国私人银行的发展这一主题,论文主要研究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中国发展私人银行的背景因素,包括私人银行起源发展的实践背景、理论分析和经营模式;二是在中国发展私人银行的具体策略,包括中国发展私人银行的供需分析、理财服务的内容和经营管理的模式。关于私人银行起源发展的实践背景,论文主要探讨了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私人银行起源发展的过程和原因。私人银行诞生于16世纪的瑞士,当时许多法国经商的贵族为躲避宗教迫害来到瑞士的日内瓦,出于保护自己财产安全的需要,他们中间的一些人开始从事资产管理工作,随着17世纪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大发展,个人财富的形态开始多元化,社会化分工越来越明细,私人银行在欧洲快速发展起来。18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蓬勃发展,美国开始崛起为世界头号工业国,私人银行开始从欧洲发展到美国。20世纪70年代以来,亚洲经济高速增长,社会财富迅速积累,私人银行开始在香港、新加坡等地出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私人银行之间的并购逐渐增多,成为国际私人银行发展的重要特点。第二,私人银行的业务经营。所谓私人银行是指面向拥有高净资产的私人客户(HNWI, High Net Worth Individual)个别提供的以财富管理为核心的专业化的金融产品和一揽子的金融服务。私人银行最重要的特点是根据客户需求提供量身定做的金融服务,其服务涵盖资产管理、投资、信托、税务及遗产安排、收藏、拍卖等广泛领域,由专职的财富管理顾问提供一对一服务和个性化的理财产品组合。它的量化标准表现为对“高净资产”的界定,各个银行各个地区有不同的数量等级,无论采取何种标准,私人银行确定的高净资产客户一般都符合当地对“富翁”的一般评价,比如当前在中国大陆私人银行客户一般界定为拥有1000万元人民币金融资产的客户。关于私人银行发展的理论分析,论文旨在寻求私人银行存在发展的理论依据,并据此理论依据寻求私人银行发展的指导方向。通过梳理经济学中的交易成本理论和范围经济理论,可以看到私人银行的发展必须紧紧围绕降低客户的交易成本、提高银行服务的范围经济这一主题;通过分析现代金融中介理论,可以发现私人银行首先是一种功能定位,对于组织结构和服务供给都要紧紧围绕为富裕人群提供理财服务这一核心功能;通过对组织理论的分析可以了解到当前职能化的机构设置并不适用私人银行的组织体制要求;通过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可以明确私人银行的服务必须把客户的私密性和增值服务纳入到重要考虑范畴,理财服务和产品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客户的个性需求和风险态度。关于私人银行发展的经营模式,论文探讨了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两种模式的不同特点。从地域上看,包括私人银行发展的欧洲模式和美国模式,从供应商来看,包括私人银行发展的商业银行模式和投资银行模式。欧洲模式以瑞士银行为代表,其特点是以欧洲客户为主、充分尊重隐私、银行承担无限责任,拒绝非稳定性增长。美国模式主要是投行模式,更强调为客户提供高收益率。第二,两种经营模式的发展规律和评价分析。私人银行经营模式上的差异化根源于私人银行发展的三个规律性因素:财富积累方式是影响私人银行发展模式的主要原因、金融监管政策是影响私人银行业务范围的主要因素、税务制度直接影响私人银行的离在岸业务。在中国私人银行业务刚刚启程的时候,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雷曼兄弟为代表的美国投行陆续倒闭,欧洲的瑞银和汇丰等银行也出现了巨额亏损,以美国投行为代表的私人银行发展模式似乎走到了尽头,而与此同时以服务私密性着称的瑞士银行则在美国身陷逃税案而声誉严重受损。一时间,国际上的两大标杆模式都出现了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重新思考私人银行的发展模式,既不能不敢并购扩张、也不能过于追求投资回报,而是应当在稳健经营的基础上,围绕客户需求为合适的客户提供合适的产品。研究私人银行几百年的发展历史和相关理论成果,可以发现无论私人银行业务在瑞士的起源还是在美国的扩展,其客户需求的变化始终是决定业务内容和管理模式的最关键因素。客户需求的变化呈现出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并深受财富增长模式和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些都共同构成了私人银行提供服务的边界,这种服务不是全球统一化的、标准化的,而是地域性的、历史性的。关于私人银行发展的中国实践,研究的第一项内容是中国发展私人银行的供需分析,论文探讨了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中国发展私人银行的客户基础和理财需求。2008年中国①可投资资产1千万人民币以上的高净资产人群达30万人,人均持有可投资资产约2900万人民币,形成了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所需要的客户基础。中国高净资产人群对个人可投资资产的风险偏好以中等风险和保守居多,受金融风暴的影响中国高净资产人群对未来多元化投资的意愿十分明显。国内私人银行客户群更加偏好保值型理财产品,投资保值和子女教育是比较关心的理财目标,注重与原有贵宾服务的兼容并存,对稀缺性的金融服务需求大,而对物理环境的要求不高。第二,中国发展私人银行的服务供给。截至2009年3月底,在中国开设私人银行业务的商业银行多达15家,其中中资银行有5家,开设的地点主要在上海、北京、深圳、广州、杭州等地。面对中国私人银行客户群中性的风险态度和多元化的理财需求,在国内商业银行尚未实现混业经营的背景下,私人银行的服务供给应该首先以客户关系的维护为主要内容,以获取利润为次要目标,与国际知名投行、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等结成战略合作伙伴,逐步提供差异化的理财服务。关于私人银行发展的中国实践,研究的第二项内容是理财服务和产品设计,论文探讨了在分业经营和缺乏多元化资本市场工具支持的情况下,私人银行发展的初始阶段,构建的理财服务体系应该以CPPI顾问式服务策略确定大类资产配置,以稳健类理财产品为基础,以满足评价标准的风险类理财产品为补充,以信托计划为产品设计的形态载体,以保险产品为特色内容。第一,私人银行理财服务的决策方式应该是评估客户总体的风险态度;通过指标监测和网点抽样数据确定客户对各类金融工具的认知风险曲线;通过专业研究确定各类金融工具的实际风险曲线;在认同客户风险认知的基础上,进行专业分析微调;根据误导风险、期限结构、收益率三个主要指标排序金融工具,确定阶段性发展策略;组织营销资源进行顾问式服务。第二,私人银行理财服务的方法应该依托CPPI策略建立一对一的顾问式服务,确定客户的大类资产配置,相对最优风险资产组合等其他方法,CPPI策略更为简洁实用,能够给出不同风险系数下的投资组合风险和收益情况的对比以供客户选择,具有更强的针对性。第三,基于中国私人银行客户财富积累模式的特征,当前在发展私人银行理财服务的时候必须做好风险防范工作,以结构化融资和结构化金融产品作为构造稳健类理财产品的方向。第四,在选择风险类理财产品的时候,应该建立科学的业绩评价体系,一是通过评价风险资产溢价的合理性确定历史评价(中途买入时)或初始评价(最初发行时),二是通过对风险资产管理机构的定性分析确定未来业绩的可持续性。第五,在分业经营的背景下,私人银行发展理财业务,必须以信托作为产品的形态载体把理财服务的实质内容表现出来,利用资产管理产品设计中的分解组合技术,建立起单独委托和集合运用相结合的个人财富管理模式。基于私人银行客户风险中性的偏好,私人银行理财服务必须能够设计出差异化的稳健类理财产品,结构化证券投资类集合资金信托是这种产品重要的提供方式,在引入优质担保机构后,这类产品的优先级可以作为信用类稳健产品提供给私人银行客户。第六,基于财产保全和债务纠纷的需要,私人银行客户对保险产品的需求是非常强烈的。在私人银行保险产品的研发过程中,应该更多的借鉴行为金融学和消费者行为理论的研究成果,设计符合私人银行购买者行为习惯的专属保险产品,基于银行现实的销售资源,分产品采用契合的营销模式。关于私人银行发展的中国实践,研究的第三项内容是中国发展私人银行的组织结构和经营管理,论文探讨了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组织结构,二是客户关系管理,三是激励机制,四是风险管理。第一,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的组织结构,应该借鉴各个商业银行发展信用卡业务的模式,设立为总行零售板块垂直领导的一个独立的业务单元,并构建以业务线为主导的扁平化的纵向组织管理体系。基本思路是在现有的体系之外,建立事业部制的组织体系,在上海、北京或深圳等高收入群体比较集中的区域成立私人银行中心,实行各条线客户信息的共享,最大限度获取客户资源,业务条线实行双重考核的办法,并建立较为科学合理的内部结算体系,实现一致的利益目标。第二,客户关系管理可以划分为四个层次:客户体系、产品体系、客户关系管理体系和营销服务体系。考虑到国内高净资产客户的理财需求主要还处在寻求服务差异化的初始阶段,并且市场同业的服务供给也受限于政策环境,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应该将私人银行业务定位为贵宾业务在高端领域的延伸,是客户分层管理和差异化服务的自然升级。私人银行的服务体系应该以细化现有商业银行服务为前提、以提供深度个性化的客户服务为核心。第三,私人银行激励机制的重点应该放在薪酬机制上,既要体现多样化又要体现公平性,要为创造优越业绩的私人银行顾问提供优越的报酬。同时将物质激励和培训激励、精神激励结合起来,精神激励要避免空洞说教,赋予更多实质内容,使之情感化,调动人的积极性、增强亲和力。第四,私人银行经营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是风险管理。相对单一的商业银行服务相比,私人银行业务提供的服务涉及多个市场,风险错综复杂。从诱发风险的原因来看,私人银行业务面临的主要风险包括声誉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法律风险等。在我国,目前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机构主要是一些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的风险管理和商业银行的整体风险管理是密不可分的,必须将其纳入商业银行的整体风险管理体系来统筹规划。完善私人银行业务风险管理内部架构和职责分工、充分了解客户,防范法律风险、建立风险限额管理制度。灰色资金是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必须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监管经验,依法规范私人银行业务,严格控制洗钱风险。私人银行作为商业银行在资本脱媒和零售业务转型背景下的必然选择和新生事物,因为业务的重要性和客户群体的独特性,成为本文的研究主题。研究中国私人银行业的发展问题,必须掌握国际私人银行的起源动因、发展过程、发展模式和发展规律,通过理论分析进一步明确私人银行发展的指导方向,在此基础上探究中国私人银行发展的供需矛盾,确定初始阶段务实有效的理财服务,建立综合全面的管理模式。作为一个新的业务形态和一个新的发展领域,论文在私人银行的发展背景、规律总结、供需分析、实践做法等方面所做的研究是具有一定创新性的。今后随着私人银行中国实践的不断发展,对于私人银行的研究将可采用新的方法、新的案例和新的数据,不断深入、拓展和完善。

王萍飞[5](2008)在《浙江民营企业多角化发展可行性分析》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民营企业在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并成为国民经济结构中最具活力的增长点。本文从分析浙江民营企业的现状入手,详细阐述了企业实行多角化战略所必须具备的条件,进而探讨了浙江民营企业发展多角化战略的可行性。

邹心勇[6](2008)在《中国大型承包商战略能力成熟度的研究》文中提出大型承包商是我国建筑业的中坚力量,其持续发展壮大对于建筑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当前我国的大型承包商却普遍陷入规模快速增长效益停滞不前甚至下滑的局面,与国际大型承包商相比我国的大型承包商既不大也不强,如何有效地促进大型承包商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在企业能力论及战略能力发展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战略能力,并将其与成熟度模型相结合应用于大型承包商的发展实践,采用理论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综合运用企业能力论、企业战略管理、DEA、计量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结合大型承包商的行业特色和实际需求,对大型承包商战略能力成熟度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具体如下:在深入剖析企业能力论及战略能力发展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企业战略能力,研究并界定了企业战略能力的概念及特征;分析了企业效率的概念,分析了战略能力与企业效率之间的关系;明确了战略能力可以用企业效率进行衡量;将成熟度模型与企业战略能力相结合,提出了企业战略能力成熟度二维模型,指出了企业战略能力成熟度分为内部成熟度和外部成熟度,给出了其一般操作过程。采用基于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的方法对1996-2005年间我国大型承包商全要素生产率的变迁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指出了大型承包商全要素生产率的波动是由于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相互波动影响的结果,提出了提高承包商生产率的具体建议;采用基于GM(1,1)和回归分析方法预测了国内GDP、固定资产投资及建筑业总产值;分析了当前项目层次及企业层次的关键竞争要素变迁对大型承包商影响;阐述了大型承包商战略能力各能力要素的组成。结合企业战略能力成熟度及大型承包商发展态势的研究,界定了大型承包商战略能力内部成熟度等级和内涵,界定了每个成熟度等级的关键实践及内涵;确定了大型承包商战略能力内部成熟度的划分准则;采用基于DEA的分析方法评价了2003-2006年我国上市大型承包商的内部效率,并确定其内部成熟度等级,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其内部成熟度提升的具体措施。界定了大型承包商战略能力外部成熟度的等级和内涵,确定了各成熟度等级的关键实践及内涵;指出了以规模和范围经济作为大型承包商战略能力外部成熟度评价准则;采用了BCC结合C2R模型评价了大型承包商的规模经济;采用基于Herfindahl指数方法分析了大型承包商多角化经营程度与其绩效之间的关系;采用基于LRUH的模型分析了大型承包商的多角化经营类型对其经营绩效的影响,并以此作为范围经济评价的依据;根据对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评价的结果确定了2006年上市大型承包商战略能力外部成熟度等级,最后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外部成熟度提升措施。采用本文的理论方法,首先剖析了上海隧道股份有限公司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进而评价并确定其战略能力内部和外部成熟度的等级,确定了上海隧道股份在二维成熟度矩阵中确切位置,根据评价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隧道股份战略能力成熟度提升的具体发展策略。本论文研究大型承包商战略能力成熟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能力论的发展,提高企业能力论的可操作性,对于促进建筑经济与管理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对于解决当前我国大型承包商发展中的瓶颈问题,促进我国大型承包商的持续、健康和快速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祝玉斌[7](2007)在《中国综合类证券公司业务结构动态形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代经济的核心是金融,证券公司则是现代金融的核心力量。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现代证券公司已从单一的证券承销商发展为高度工程化、多元化、最具影响力的金融中介。经过十几年的持续发展和不断改进,作为证券市场参与主体的我国证券公司,逐步走上了规范发展的道路。但回顾十几年来的几个证券市场周期,可以明显发现我国券商仍然没有改变巨盈巨亏的粗放式经营模式,没有改变“靠天吃饭”的市场被动依赖局面。随着证券市场规模的逐步膨胀和证券公司规模的逐步扩大,这种现象越来越明显,其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也越来越剧烈。进入2001年以来最近的一个证券市场下跌周期后,我国券商由原先下跌周期中部分券商亏损、破产发展到行业性亏损和行业性危机。如何改变我国券商原有的粗放式经营模式,如何保持券商盈利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就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本文将证券公司业务结构动态形成作为选题方向,认为以核心业务群为基础、符合自身特色、多元均衡的证券业务架构是问题的解决之道。为此,本文从中外券商比较研究和自身业务实践出发,运用规范分析、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等方法,对我国证券公司业务结构动态形成进行了理论和方法研究,以为我国券商当前的业务实践提供参考。 首先,本文对与证券业务结构动态形成相关的基础理论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这主要包括:一是对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以及我国学者对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证券业产业周期的研究进行了总结;二是对业务组合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进行了梳理,并对其进行了归类、总结和提炼,将业务组合理论分为以下三类:基于多角化经营的业务组合理论、基于产业分析与能力匹配的业务组合理论、基于资源与能力的业务组合理论;三是对证券公司业务基础理论和业务管理理论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其次,对证券公司业务结构形成概况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这主要包括:通过对我国券商近二十年发展史的梳理,总结出我国券商业务结构四阶段形成历程和当前的业务结构现状;从财务报表中的收入结构和业务结构管理实践出发对美国、日本和韩国证券公司业务及业务结构形成历史和现状进行了系统研究和比较分析,对美国业务结构演化的动因进行了总结,得出了对我国券商业务及业务结构形成的相关启示。 再次,在上述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证券公司业务结构动态形成的基本原则、目标、内容和模式。本章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对证券行业业务结构进行了界定与研究,其内容包括,一是对证券业务功能的传统结论进行理论突破;二是构建了证券业务的“钻石模型图”,为纷乱复杂的证券业务提供了研究框架;三是对证券公司业务结构类型进行了划分与研究。第二部分,在国外和国内证券公司业务结构比较研究以及第六章模型验证的基础上,提出了业务结构相对均衡化是证券公司业务结构动态形成基本原则的观点,认为业务结构性竞争优势是业务结构动态形成的目标。第三部分,在证券业务结构横向和纵向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证券业务结构动态形成的内容。第四部分,分析和研究了当前证券公司业务结构形成的两种模式,认为动态形成模式是我国券商较好的选择。 再次,具体研究了证券公司业务结构动态形成过程。其中,一是基于业务组合理论,并从证券业务吸引力、业务竞争地位和业务位置三个方面,对我国证券公司各个业务(包括产品)进行评价和选择;二是将证券业务结构的整合分为业务差异化、业务规模化、效率提高和范围扩展四个方面,并运用管理学和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与工具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三是借鉴产业经济学关于产业结构优化的理论和内容,从业务结构高效化、高度化和合理化三个角度,对证券业务结构优化进行分析和研究。 再次,本文对证券公司业务结构动态形成的四种重要方法——购并重组、业务流程重组、组织结构调整和业务创新,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研究。 最后,构建了证券业务结构动态形成的评价模型。这主要包括:在因子分析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证券业务竞争地位判断模型并进行了经纪业务评价的实证研究;利用逐步判别法,在2002-2005年我国三十几家证券公司收入结构和利润情况的基础上,构建了当前我国券商业务结构优化评价模型,并进行了模型检验。 本文期望通过上述对证券业务结构动态形成理论和方法的研究,能够为我国证券公司粗放式经营模式的转变提供有益的理论依据和方法参考,能够对我国证券公司业务结构建设和不断完善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支持。

孙烨,易晓光,张金山[8](2006)在《企业多角化经营行为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企业发展多角化的前提条件。企业在多角化经营选择时,是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为目的来寻求企业资源的最优配置的动态搜寻与匹配的过程。企业应根据多角化的时机、程度、范围来选择合适的发展道路,而不应该盲目跟从。

曹振华[9](2006)在《企业转型战略管理模型建构与实证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全球化的新经济风潮,排除地域的藩篱,产业竞争会更激烈;企业经营环境及竞争的资源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变动,企业的转型以及再造似乎已成为一个巨大风潮。企业在面临转型经营时,如何因应动态多变的经营环境及具备核心竞争资源从而制订经营转型战略并执行成功,为现代企业经营者的必备技能。本论文通过文献综述建构了企业动态经营转型战略框架,此框架表明了企业制定转型战略时,企业的市场导向水平(情报搜集、情报传递、情报回应)及具备的资源基础(实体资产、无形资产、组织能力、个人能力)而制订经营转型战略(产品、市场、技术、组织、多角化转型、水平/垂直一体化转型),经营转型战略的执行成败会反映在绩效上,故经由战略绩效的平衡计分卡(财务、顾客、企业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的评价,可推估企业转型战略的成败。本研究着眼于企业的市场导向水平及企业资源基础对于企业转型战略选择所造成的差异,进而影响企业整体的绩效,旨在建构一套适用于电子信息业的转型战略与绩效关联性衡量模式。在实证方面,本研究以台湾公开发行暨上市、柜电子信息公司为对象,透过高层经营者的填答问卷来验证本研究框架及所推论的假设。经抽样总计656家公司,以邮寄问卷方式调查,共寄出1383份,回收有效样本339份。样本数据以SPSS 12.0统计软件为统计分析工具,使用叙述性统计、信度分析、因素分析、单因子变异数分析、皮尔森相关分析、层级复回归、典型相关分析与路径分析等数据分析方法进行验证。研究结果发现:(1)市场导向、资源基础与战略绩效之间存在正向相关;(2)市场导向、资源基础与转型战略之间存在正向相关;(3)转型战略与经营绩效之间存在正向相关;(4)市场导向、资源基础通过转型战略的中介作用,进而影响战略绩效。(5)不同公司特质在市场导向、资源基础、转型战略与战略绩效上存有显着差异。

唐军[10](2005)在《浅谈建筑工程企业的多角化经营策略》文中研究指明1 多角化经营的概念采取多角化策略,是指试图在现有企业中增加不同的产品或不同的事业部,以使得企业能够从事更广泛的业务领域的经营,从而增加企业活动灵活性并分散风险。企业的多角化策略可以分为相关多角化和非相关多角化两种模式,前者是新增的产品或者事业部与原有的产品或事业部存在某种相互配合的关系。非相关多角化策略主要是指集团或整体多角化,就是在企业中新增产品或事业部,并且这些新增的产品或事业部与原有产品或事业部几乎没有关联。协同效应是企业多角化的最重要的优势。协同效应是指业务组合的绩效大于各部分的简单的加总。比如,销售上的协同,产品使用共同的销售渠道或仓库等;运作协同效应,即企业内分摊间接费用,分享共同的经验曲线;管理协同作用,即

二、如何正确地实行多角化经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正确地实行多角化经营(论文提纲范文)

(1)非营利组织营运绩效与发展策略之研究 ——以台湾地区公立体育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本文的研究框架与主要内容
    1.4 本文的特色及创新
    1.5 本章小结
2. 文献综述
    2.1 非营利组织文献
    2.2 台湾地区公立体育场营运发展策略文献
    2.3 数据包络分析法应用于非营利组织营运绩效评估文献
    2.4 层次分析法应用文献
    2.5 本章小结
3. 台湾地区公立体育场营运现况分析
    3.1 台湾地区公立体育场设立现况分析
    3.2 台湾地区公立体育场存在功能分析
    3.3 台湾地区公立体育场营运特色分析
    3.4 台湾地区公立体育场营运困境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本文的理论基础
    4.1 绩效评估理论
    4.2 策略管理理论
    4.3 本章小结
5. 台湾地区公立体育场营运绩效实证研究分析
    5.1 分为研究设计与资料搜集
    5.2 数据包络分析法
    5.3 各公立体育场整体效率分析
    5.4 各公立体育场规模报酬分析
    5.5 各公立体育场投入产出项差额变量分析
    5.6 各公立体育场敏感度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台湾地区公立体育场最适发展策略研究分析
    6.1 德菲法的应用与体育场发展策略之确立
    6.2 层次分析法之意涵与应用
    6.3 层次分析法的设计与抽样
    6.4 场方部门结果分析
    6.5 学术部门结果分析
    6.6 场方人员与学者优先偏好策略差异分析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台湾地区公立体育场营运绩效评估结论
    7.2 台湾地区公立体育场发展策略结论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台湾地区公立体育场经营现况调查问卷
附录2 本研究德菲法问卷
附录3 台湾地区公立体育场发展最适策略选择专家问卷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后记

(2)山东黄河产业集团多元化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论文选题背景
    二、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三、论文研究方法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理论综述与应用情况
    第一节 多元化战略的理论综述
    第二节 多元化战略应用情况
第三章 山东黄河产业的外部环境分析
    第一节 山东黄河产业宏观环境分析
    第二节 山东黄河产业行业环境分析
    第三节 山东黄河产业发展的机会和威胁
第四章 山东黄河产业的内部环境分析
    第一节 山东黄河产业资源分析
    第二节 山东黄河产业能力分析
    第三节 山东黄河产业的优势和劣势分析
第五章 山东黄河产业多元化战略选择
    第一节 山东黄河发展多元化产业的目标和重点
    第二节 山东黄河集团多元化产业选择
    第三节 山东黄河多元化战略可行性分析
第六章 山东黄河产业实施多元化战略的风险和保障措施
    第一节 山东黄河产业实施多元化战略的风险
    第二节 山东黄河产业实施多元化战略的保障措施
第七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论加入WTO后我国企业应如何开展多角化经营(论文提纲范文)

一、多角化经营战略及其在我国企业的实施效果
    (一)关于多角化经营战略的几点说明
    (二)对我国企业开展多角化经营的效果分析
    (三)我国企业亚待调整经营战略
二、多角化经营战略模式的选择
    1.各类多角化经营战略的优势与效应比较
    2.对企业开展多角化经营实践的分析
三、我国企业开展多角化经营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4)中国私人银行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二、相关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三、论文的研究思路
    四、论文的主要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私人银行发展的背景分析
    第一节 私人银行的起源与发展
        一、私人银行的起源
        二、私人银行的发展过程
        三、私人银行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私人银行的性质与特征
        一、私人银行的性质
        二、私人银行的运作
        三、私人银行的特征
第二章 私人银行发展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私人银行的存在价值论
        一、私人银行的成本收益分析
        二、私人银行的金融中介功能
    第二节 私人银行的竞争能力论
        一、私人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二、生命周期理论与客户理财需求
        三、时间价值理论与理财产品设计
        四、资产组合理论与客户资产配置
        五、行为金融学与客户购买行为
        六、组织理论与私人银行管理体制
第三章 私人银行发展的经营模式
    第一节 欧洲模式
        一、瑞士私人银行的发展
        二、并购整合与瑞士私人银行的快速发展
    第二节 美国模式
        一、美国私人银行的发展
        二、注重投资回报率与美国模式
    第三节 私人银行经营模式评价
        一、财富积累方式与私人银行的发展模式
        二、金融监管政策与私人银行的业务范围
        三、税务制度与私人银行的离在岸业务
        四、次贷危机与私人银行的发展模式
第四章 私人银行发展的中国实践Ⅰ:供给与需求
    第一节 私人银行发展的客户需求
        一、私人银行客户的财富总量和分布
        二、私人银行客户的财富特征
        三、私人银行客户的风险态度
        四、私人银行客户的理财需求
    第二节 私人银行发展的服务供给
        一、中国私人银行的发展状况
        二、私人银行服务供给的不同形式
        三、私人银行的服务供给策略
第五章 私人银行发展的中国实践Ⅱ:理财服务与产品设计
    第一节 私人银行的理财服务
        一、理财服务的决策方式
        二、投资顾问服务方法之一:基于最优风险资产组合理论的配置方法
        三、投资顾问服务方法之二:基于投资组合保险策略的配置方法
        四、投资顾问服务方法之三:约定资产配置比例和业绩比较基准检验法
        五、投资顾问服务方法比较分析
    第二节 私人银行的产品设计(一):稳健类理财产品
        一、理财产品的风险属性与分类
        二、稳健类理财产品与客户需求
        三、稳健类理财产品的发展方向
    第三节 私人银行的产品设计(二):风险类理财产品
        一、风险类理财产品历史业绩评价的方法
        二、风险类理财产品的业绩持续性分析
    第四节 私人银行的产品设计(三):信托
        一、信托与私人银行理财业务
        二、信托与私人银行理财产品的设计
        三、信托在我国私人银行发展中的应用
        四、结构化证券投资类集合资金信托的设计
    第五节 私人银行的产品设计(四):保险
        一、私人银行的保险服务
        二、私人银行保险购买者行为分析
        三、银行保险产品研发存在的问题
        四、私人银行保险产品的设计
第六章 私人银行发展的中国实践Ⅲ:组织结构与经营管理
    第一节 私人银行的组织结构
        一、私人银行的组织管理与服务架构
        二、初始阶段私人银行的组织设置
    第二节 私人银行的客户关系管理
        一、私人银行的客户基础
        二、私人银行的产品体系
        三、私人银行的服务体系
    第三节 私人银行的激励机制
        一、发展战略、预算与绩效管理
        二、绩效指标的确定与考核
        三、私人银行的激励机制设计
    第四节 私人银行的风险管理
        一、私人银行发展的风险来源
        二、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相关法律规定
        三、私人银行发展的风险防范策略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5)浙江民营企业多角化发展可行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浙江民营企业发展现状
2 企业实行多角化战略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2.1影响企业多角化经营的内部条件
        2.1.1企业家:
        2.1.2企业的核心能力:
        2.1.3组织结构:
    2.2 影响企业多角化经营的外部条件
        2.2.1经济周期的影响:
        2.2.2产业吸引力:
        2.2.3网络经济:
3 浙江民营企业多角化发展可行性探析
    3.1浙江民营企业多角化经营的优势
        3.1.1多角化战略有利于获得更多的战略协同机会:
        3.1.2多角化战略的实施有利于培养企业的整体竞争优势:
    3.2浙江民营企业的发展需要多角化经营
    3.3浙江民营企业进行多角化经营的现实条件分析
        3.3.1浙江民营企业多角化经营的内部条件分析:
        3.3.2浙江民营企业多角化经营的外部条件分析:
    3.4浙江民营企业多角化经营原则
        3.4.1追求协同效应原则:
        3.4.2主营业务充分发展原则:
        3.4.3剩余资源充足原则:
        3.4.4新的业务领域应该具备相当的产业吸引力及充分的市场需求原则:

(6)中国大型承包商战略能力成熟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分析
        1.3.1 企业能力理论国外研究现状
        1.3.2 企业能力理论国内研究现状
        1.3.3 大型承包商企业能力国外研究现状
        1.3.4 大型承包商企业能力国内研究现状
        1.3.5 成熟度模型国外研究现状
        1.3.6 成熟度模型国内研究现状
        1.3.7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本文研究内容及逻辑框架
        1.4.2 本文研究方法
第2章 企业战略能力成熟度的理论分析
    2.1 企业战略能力体系
        2.1.1 战略能力的概念及特征
        2.1.2 战略能力的形成机理
        2.1.3 战略能力体系结构
    2.2 战略能力与企业效率及成长经济之间的关系
        2.2.1 企业效率的构成
        2.2.2 企业效率与企业成长经济间的关系
        2.2.3 战略能力与企业效率间的关系
    2.3 企业战略能力成熟度模型
        2.3.1 CMM成熟度模型
        2.3.2 企业战略能力成熟度模型
        2.3.3 企业战略能力成熟度提升机理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发展竞争态势下中国大型承包商战略能力的集成
    3.1 中国大型承包商整体发展——全要素生产率变迁
        3.1.1 大型承包商发展状况
        3.1.2 大型承包商全要素生产率
        3.1.3 大型承包商生产率提高的政策建议
    3.2 大型承包商外部环境及竞争要素分析
        3.2.1 国民经济发展及预测
        3.2.2 固定资产投资及建筑业产值预测
        3.2.3 工程项目承包层次关键竞争要素
        3.2.4 承包商企业层次竞争关键要素
    3.3 新形势下大型承包商战略能力集成
        3.3.1 新形势下大型承包商企业家能力集成
        3.3.2 新形势下大型承包商市场能力集成
        3.3.3 新形势下大型承包商网络能力集成
        3.3.4 新形势下大型承包商制度能力集成
        3.3.5 新形势下大型承包商技术能力集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型承包商战略能力内部成熟度的研究
    4.1 大型承包商战略能力内部成熟度
        4.1.1 大型承包商战略能力内部成熟度内涵
        4.1.2 大型承包商战略能力内部成熟度划分
    4.2 基于DEA大型承包商战略能力内部成熟度评价
        4.2.1 大型承包商战略能力内部成熟度评价模型
        4.2.2 大型承包商战略能力内部成熟度确定
        4.2.3 大型承包商战略能力内部成熟度评价的深入分析
    4.3 大型承包商战略能力内部成熟度提升
        4.3.1 大型承包商企业家能力提升——战略执行力推进
        4.3.2 大型承包商制度能力提升
        4.3.3 大型承包商技术能力提升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大型承包商战略能力外部成熟度的研究
    5.1 大型承包商战略能力外部成熟度
        5.1.1 大型承包商战略能力外部成熟度内涵
        5.1.2 大型承包商战略能力外部成熟度等级
    5.2 大型承包商战略能力外部成熟度评价
        5.2.1 大型承包商外部成熟度评价内容界定
        5.2.2 基于BCC模型大型承包商规模经济评价
        5.2.3 范围经济分析之多角化程度对绩效影响
        5.2.4 范围经济分析之多角化类型对绩效影响
        5.2.5 范围经济分析结果的解释
        5.2.6 大型承包商战略能力外部成熟度划分
    5.3 大型承包商战略能力外部成熟度提升
        5.3.1 大型承包商企业家能力提升——战略定位
        5.3.2 大型承包商市场能力提升
        5.3.3 大型承包商网络能力提升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上海隧道股份公司战略能力成熟度提升
    6.1 上海隧道股份发展现状
        6.1.1 隧道股份有限公司简介
        6.1.2 隧道股份有限公司问题剖析
    6.2 隧道股份战略能力成熟度及总体战略的制定
        6.2.1 隧道股份战略能力成熟度确定
        6.2.2 隧道股份的整体战略制定
    6.3 隧道股份战略能力成熟度提升措施
        6.3.1 隧道股份战略能力外部成熟度提升措施
        6.3.2 隧道股份战略能力外部成熟度提升措施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7)中国综合类证券公司业务结构动态形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本文研究对象
        1.2.1 证券公司
        1.2.2 证券公司业务
        1.2.3 证券公司业务结构
    1.3 研究思路、基本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基本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理论意义、应用价值和创新
        1.4.1 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1.4.2 本文的创新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关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
    2.2 关于业务组合理论的研究
        2.2.1 基于多角化经营的业务组合理论
        2.2.2 基于产业分析与能力匹配的业务组合理论
        2.2.3 基于资源与能力的业务组合理论
    2.3 关于证券公司业务理论的研究
        2.3.1 证券公司的概念及业务内容研究
        2.3.2 证券公司业务基础理论
        2.3.3 证券公司业务管理理论
第3章 证券公司业务结构形成与比较
    3.1 中国证券公司业务结构形成历史及现状
        3.1.1 中国证券公司业务结构形成历史
        3.1.2 中国证券公司业务结构现状
    3.2 证券公司业务结构形成的国际比较
        3.2.1 美国证券公司的业务结构形成历史及现状
        3.2.2 日本证券公司的业务结构形成历史及现状
        3.2.3 韩国证券公司的业务结构形成历史及现状
    3.3 对我国证券公司的启示
第4章 证券公司业务结构动态形成的目标、内容和模式
    4.1 证券行业业务结构和证券公司业务结构类型
        4.1.1 证券行业业务结构
        4.1.2 证券公司业务结构类型
    4.2 证券公司业务结构动态形成的基本原则和目标
        4.2.1 证券公司业务结构动态形成的基本原则
        4.2.2 证券公司业务结构动态形成的目标:业务结构性竞争优势
    4.3 证券公司业务结构分析与业务结构动态形成的内容
        4.3.1 证券公司业务结构的二维分析
        4.3.2 证券公司业务结构动态形成的内容
    4.4 证券公司业务结构形成模式
        4.4.1 静态形成模式
        4.4.2 动态形成模式
        4.4.3 模式选择及原因
第5章 证券公司业务结构动态形成过程
    5.1 证券业务结构选择
        5.1.1 证券业务选择与业务吸引力
        5.1.2 证券业务选择与业务竞争地位
        5.1.3 证券业务选择与业务位置
        5.1.4 证券业务确定
    5.2 证券业务结构整合
        5.2.1 证券业务结构整合的基础:差异化与专业化
        5.2.2 证券业务规模扩大
        5.2.3 证券业务效率提高
        5.2.4 证券业务范围扩展
    5.3 证券业务结构优化
        5.3.1 证券业务结构高效化
        5.3.2 证券业务结构高度化
        5.3.3 证券业务结构合理化
第6章 证券公司业务结构动态形成的方法
    6.1 证券公司业务结构动态形成的方法一:购并重组
        6.1.1 西方证券公司购并重组的主要模式、实现方式和对我国的启示
        6.1.2 购并重组对证券公司业务结构形成的意义
        6.1.3 我国证券公司的购并与重组
    6.2 证券公司业务结构动态形成的方法二:业务流程重组
        6.2.1 我国证券公司传统的证券业务流程
        6.2.2 以客户为导向的证券业务流程大重组
    6.3 证券公司业务结构动态形成的方法三:组织结构调整
        6.3.1 美国国际性证券公司组织结构研究
        6.3.2 我国综合类证券公司当前的组织结构及分析
        6.3.3 中美证券公司组织架构的比较与借鉴
    6.4 证券公司业务结构动态形成的方法四:业务创新
        6.4.1 经纪业务创新
        6.4.2 资产管理业务创新
        6.4.3 资金营运业务创新
        6.4.4 投资银行业务创新
第7章 证券公司业务结构动态形成的评价模型
    7.1 证券业务竞争地位评价模型和实证分析
        7.1.1 业务竞争地位评价模型—因子分析
        7.1.2 实证分析—以经纪业务竞争地位判断为例
    7.2 证券公司业务结构优化评价模型
        7.2.1 我国证券公司业务结构优化评价模型的构建基础:逐步判别法
        7.2.2 我国证券公司业务结构优化评价模型的得出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基本结论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企业多角化经营行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理论分析
二、企业多角化经营行为的选择动因
    1.场容量的有限性及行业垄断性的增加
    2.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及不确定性
    3.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特点
    4.分散风险
    5.协同效应
三、我国企业实行多角化经营的可行性分析
    (一)转型时期我国企业特殊的经营环境
        1.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2. 我国企业规模较小
        3. 其他
    (二)我国企业多角化经营的边界选择
四、结论

(9)企业转型战略管理模型建构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表目录
图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动机
    1.2 研究思路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范围
    1.5 研究流程
    1.6 论文架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竞争优势
        2.1.1 战略的意义及层级
        2.1.2 战略规划与分析
        2.1.3 竞争优势的含意
        2.1.4 竞争优势的起源
        2.1.5 竞争优势的获得和保持
        2.1.6 本节小结
    2.2 市场导向
        2.2.1 市场导向的意义
        2.2.2 在场导向的定义
        2.2.3 市场导向的衡量
        2.2.4 市场导向企业
        2.2.5 市场导向与转型战略
        2.2.6 市场导向与经营绩效
        2.2.7 本节小结
    2.3 资源基础
        2.3.1 资源的涵意
        2.3.2 资源相关的理论
        2.3.3 资源基础理论
        2.3.4 资源基础的分类
        2.3.5 资源基础理论相关研究
        2.3.6 战略性资源与竞争优势
        2.3.7 本节小结
    2.4 企业转型战略
        2.4.1 企业战略的涵意
        2.4.2 企业转型定义
        2.4.3 企业经营转型实践
        2.4.4 企业转型战略分类
        2.4.5 企业主要转型战略内涵
        2.4.6 本节小结
    2.5 战略绩效
        2.5.1 绩效评估定义
        2.5.2 绩效指标
        2.5.3 衡量过程与衡量结果指标
        2.5.4 战略绩效指标—平衡计分卡
        2.5.5 本节小结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范围—台湾电子信息产业
        3.1.1 台湾电子信息产业历程
        3.1.2 台湾电子信息产业现况
        3.1.3 台湾电子信息产业展望
    3.2 研究框架
    3.3 研究假设
        3.3.1 市场导向-转型战略-战略绩效(MO-TS-SP)的假设建立
        3.3.2 资源基础-转型战略-战略绩效(RB-TS-SP)的假设建立
        3.3.3 转型战略-战略绩效(TS-SP)的假设建立
        3.3.4 企业特质的假设建立
    3.4 变项定义与问卷设计
        3.4.1 市场导向的操作性定义
        3.4.2 资源基础的操作性定义
        3.4.3 转型战略的操作性定义
        3.4.4 战略绩效的操作性定义
        3.4.5 公司特质的操作性定义
    3.5 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3.5.1 市场导向量表
        3.5.2 资源基础量表
        3.5.3 转型战略量表
        3.5.4 战略绩效量表
    3.6 抽样设计与问卷回收
        3.6.1 抽样设计
        3.6.2 问卷回收
    3.7 数据分析方法
第4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
    4.1 问卷同意程度分析
        4.1.1 市场导向同意程度分析
        4.1.2 资源基础同意程度分析
        4.1.3 转型战略同意程度分析
        4.1.4 战略绩效满意程度分析
    4.2 "市场导向"、"转型战略"与"战略绩效"间关系
        4.2.1 市场导向对战略绩效复回归分析
        4.2.2 市场导向对战略绩效典型相关分析
        4.2.3 市场导向对转型战略复回归分析
        4.2.4 市场导向对转型战略典型相关分析
        4.2.5 转型战略对于市场导向与战略绩效中介效果
    4.3 "资源基础"、"转型战略"与"战略绩效"间关系
        4.3.1 资源基础对战略绩效的复回归分析
        4.3.2 资源基础对战略绩效的典型相关分析
        4.3.3 资源基础对转型战略的复回归分析
        4.3.4 资源基础对转型战略的典型相关分析
        4.3.5 转型战略对于资源基础与战略绩效中介效果
    4.4 "转型战略"与"战略绩效"间关系
        4.4.1 转型战略对战略绩效的复回归分析
        4.4.2 转型战略与战略绩效的典型相关
    4.5 模型路径分析
    4.6 公司特质在各构面间的差异性分析
        4.6.1 成立年数
        4.6.2 资本额
        4.6.3 营业额
        4.6.4 员工数
        4.6.5 产业类别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1.1 电子信息公司对研究变项的整体观点
        5.1.2 市场导向、转型战略与战略绩效模型
        5.1.3 资源基础、转型战略与战略绩效模型
        5.1.4 转型战略与战略绩效模型
        5.1.5 不同公司特质在各构面间的差异性分析
    5.2 研究意涵
        5.2.1 学术意涵
        5.2.2 实务意涵
    5.3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5.3.1 研究方法建议
        5.3.2 研究方向建议
    5.4 研究限制
        5.4.1 理论应用与实证分析的限制
        5.4.2 问卷调查的限制
参考文献
    中文部分
    英文部分
附录
志谢

四、如何正确地实行多角化经营(论文参考文献)

  • [1]非营利组织营运绩效与发展策略之研究 ——以台湾地区公立体育场为例[D]. 黄振瑞. 暨南大学, 2010(10)
  • [2]山东黄河产业集团多元化战略研究[D]. 邵长建. 山东大学, 2010(09)
  • [3]论加入WTO后我国企业应如何开展多角化经营[J]. 杨德志. 现代经济信息, 2009(18)
  • [4]中国私人银行发展研究[D]. 王洪栋. 武汉大学, 2009(09)
  • [5]浙江民营企业多角化发展可行性分析[J]. 王萍飞. 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2008(04)
  • [6]中国大型承包商战略能力成熟度的研究[D]. 邹心勇.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8(03)
  • [7]中国综合类证券公司业务结构动态形成研究[D]. 祝玉斌. 同济大学, 2007(02)
  • [8]企业多角化经营行为分析[J]. 孙烨,易晓光,张金山. 学习与探索, 2006(03)
  • [9]企业转型战略管理模型建构与实证研究[D]. 曹振华. 复旦大学, 2006(06)
  • [10]浅谈建筑工程企业的多角化经营策略[J]. 唐军.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5(04)

标签:;  ;  ;  ;  ;  

如何正确实施多元化经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