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种实用性狼疮样肾炎动物模型──鼠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制备(论文文献综述)
李丽丽[1](2019)在《湖北枫杨水煎液对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狼疮肾炎模型小鼠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湖北枫杨(Pterocarya Hupehensis Skan,PHS)对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狼疮肾炎样小鼠的干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以36只8周龄BCF1雌性小鼠(以下称“F1小鼠”)作为受体,BALB/c(雌性)小鼠作为供体,经尾静脉注射供体鼠脾淋巴细胞悬液,建立cGVHD狼疮样小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24只cGVHD狼疮样肾炎小鼠随机分为模型枫杨组(MPG)和模型对照组(MCG)各12只。将24只健康F1雌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G)和正常枫杨组(NPG)各12只。MPG和NPG分别给予PHS树皮水煎液灌胃2周、4周。NCG和MCG分别用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每周检测小鼠体重,灌胃结束后分别于第2周和第4周处死小鼠各6只,取小鼠肾脏组织,进行HE病理染色;Western blot分析肾脏组织Smad7、Smad3、TGF-β1蛋白在肾脏中的表达情况;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IL-1β、TNF-α等蛋白含量;检测外周血清Scr、BUN、ALT和AST;结果:1.cGVHD模型:造模后第8周,cGVHD模型小鼠蛋白尿阳性,血清抗ds-DNA抗体明显高于正常小鼠,统计学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1);肾脏病理显示cGVHD模型小鼠肾小球体积增大,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肾小管上皮样细胞呈水肿样变性改变,内皮细胞及系膜纤维组织增生,提示造模成功并开始药物干预。2.药物干预效果:(1)肾脏病理变化:HE染色可见MPG小鼠在给药2周和4周后,上述肾脏病变均明显减轻,间质炎症浸润状态明显改善;MCG小鼠肾脏病变加重,肾小球增大明显,肾小囊腔裂隙状改变,基底膜增厚,系膜ECM增生,可见肾小球和肾小囊粘连。(2)肾组织TGF-β1、Smad3和Smad7表达水平:Western blot分析发现MCG小鼠肾组织TGF-β1与Smad3高表达,Smad7表达降低,与NCG比较差异有显着意义(P<0.05);MPG小鼠肾组织中的TGF-β1、Smad3下降,Smad7增高,与MCG小鼠比较,差异有显着意义(P<0.05)。(3)血清IL-1β、TNF-α水平变化:MCG小鼠血清IL-1β、TNF-α较NCG及NPG明显增高(P<0.01)。与MCG小鼠相比,MPG小鼠血清IL-1β、TNF-α水平在用药2周和4周明显降低(P<0.01),且第4周水平明显低于2周时,具有时间依赖性。(4)肾功能改善情况:血生化发现MCG小鼠BUN、Cr明显高于NCG和NPG小鼠,提示狼疮模型鼠有肾功能受损;与MCG小鼠比较,MPG小鼠Cr、BUN均有下降,4周治疗组Cr下降幅度与MCG小鼠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药物对肝功能影响:NCG小鼠与NPG小鼠AST和ALT为同一水平,说明药物无肝损害;MCG小鼠AST与ALT增高,而MPG小鼠AST与ALT下降,说明PHS水煎剂对肝脏具有较好的保护功能。结论:PHS能够改善cGVHD狼疮肾炎样小鼠肾脏的组织病理结构,减轻狼疮小鼠肾脏纤维化程度及肾脏炎症。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肾脏组织中TGF-β1、Smad3活化、上调Smad7表达水平,减少IL-1β和TNF-α生成等途径达到治疗效果。
林喜清[2](2017)在《青蒿素联合羟基氯喹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药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原发性免疫球蛋白A肾病(Primary Immunolobin A nephropthy,IgAN)简称IgA肾病,典型特征为肾小球系膜区免疫复合物IgA沉积,并伴有肾小球系膜区细胞增生和系膜基质扩张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IgAN发病率高,主要临床症状为轻至重度蛋白尿、血尿、肾功能不全、高血压水肿、肾病综合征、肾功能衰竭等。治疗IgAN的药物主要有ACEI、ARB类、糖皮质激素类、免疫抑制剂类,其他药物有鱼油、抗凝和抗血小板类,但因这些药物的疗效作用存在争议,副作用大,临床试验结论不一致。IgAN发病机制可能与机体的免疫功能障碍、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作用、肾脏血液动力学异常、凝血功能障碍以及遗传因素有关,免疫功能异常是IgA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阳离子牛血清白蛋白(C-BSA)诱发的肾炎大鼠模型是研究慢性肾小球肾炎常用模型之一,其主要表现为蛋白尿及肾脏病理改变,病理特点和肾病综合症的临床表现与人类膜性肾病相似,该模型重复性好,发病率高,是研究人类膜性肾炎较好的动物模型。青蒿素(artemisinin,Art)是从植物黄花蒿和青蒿叶中提取分离出的主要药用成分,具有高效的抗疟作用,多年来作为一线抗疟药物,近几年的多项研究表明青蒿素具有一定的抗炎免疫抑制活性。羟基氯喹(Hydroxychloroquin,HCQ)广泛用作抗疟药和治疗狼疮性肾炎药物,通过抗感染、免疫抑制和免疫调节作用发挥抗疟疾、抗炎、抗肿瘤、免疫调节、消除皮疹、抗凝和降血脂等多方面的作用。青蒿素与羟基氯喹均具有良好的抗炎免疫抑制作用,即亦能通过抑制炎症介质、调节免疫机制、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等方面作用改善IgAN及C-BSA肾炎大鼠的的肾脏损伤。因此采用青蒿素与羟基氯喹进行配伍(AH),从整体动物水平考察青蒿素配伍羟基氯喹对IgAN及C-BSA肾炎大鼠的药效作用,为药物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方向和科学依据。目的:探讨AH对IgAN及C-BSA肾炎大鼠的药理药效作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方向和科学依据。方法:1.模型的建立:采用口服牛血清白蛋白+尾静脉注射脂多糖+皮下注射四氯化碳的方法建立IgAN大鼠模型;采用皮下注射+尾静脉注射阳离子牛血清白蛋白的方法诱发建立C-BSA大鼠模型。2.分组与给药:取10只正常大鼠,设为正常对照组(正常组)。取造模成功SD大鼠4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模型组)、地塞米松片组、AH 1:1组、AH 1:3组。分组后灌胃给与相应药物,每日一次,连续90天;正常组与模型组给与等量纯净水灌胃。3.样本采集与指标测定:给药期间,观察大鼠一般状况,每周记录大鼠体重,检测尿蛋白变化。实验结束,收集大鼠尿液,检测尿蛋白总量、血尿。麻醉大鼠,腹主动脉采血,检测血生化指标(CRE、UREA、TP、ALB、CHOL、TG),凝血四项(PT、PTA、APTT、TT);取血清,酶联免疫法(ELISA法)检测IgAN大鼠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补体(C3)、一氧化氮(NO)含量,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含量;PAS染色法、免疫荧光法、透射电镜法检测IgAN大鼠肾脏病理,HE染色法检测C-BSA肾炎大鼠肾脏病理。结果:1.大鼠一般状况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随着造模时间延长,出现活动量减少、体型消瘦、精神萎靡、体毛枯松、无光泽、易脱落等症状;各给药组大鼠给药后摄食情况较模型组大鼠逐渐好转,活动量逐渐增加,体毛脱落逐渐改善。2.尿蛋白、血尿情况尿蛋白、血尿随造模时间延长逐渐升高,给药后逐渐降低。与模型组比较,AH组可降低IgAN和C-BSA肾炎大鼠24 h尿蛋白总量(P<0.05),尿红细胞数显着降低(P<0.05)。3.血生化检测IgAN大鼠给药实验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CRE、UREA水平显着升高(P<0.01),TP、ALB水平水平降低,CHOL、TG水平升高。与模型组比较,AH组血清CRE、UREA水平显着降低,TP、ALB水平升高,CHOL、TG水平降低C-BSA肾炎大鼠给药实验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CRE、UREA水平显着升高,TP、ALB、GLB水平显着降低,CHOL、TG水平升高。与模型组比较,AH组CRE、UREA水平显着降低,TP、GLB水平显着升高,CHOL、TG水平降低。4.凝血四项检测IgAN大鼠给药实验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浆PT明显缩短,PTA明显升高,INR缩短;APTT明显缩短,TT明显延长;Fbg明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AH 1:3组大鼠血浆PT明显延长,PTA明显降低,INR延长,APTT明显延长,TT明显缩短,Fbg明显降低。AH 1:1组血浆PTA明显降低,APTT明显延长,TT明显缩短,PT、INR、Fbg均无显着差异。5.血清IgA、C3含量检测与模型组比较,两组AH组血清IgA水平均有下降,AH 1:3组下降显着,趋近正常组血清IgA水平,血清C3水平显着上升。6.血清NO含量检测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NO水平显着降低;与模型组比较,AH组血浆NO水平显着升高。7.血浆SOD、MDA含量检测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浆SOD水平无明显变化,MDA水平显着升高;与模型组比较,AH 1:1组SOD水平无明显变化,MDA水平显着降低;AH 1:3组SOD水平显着升高,MDA水平显着降低。8.肾脏病理变化检测IgAN大鼠给药实验结果:肾脏IgA免疫荧光检测结果可见:与模型组比较,AH组镜下肾小球IgA荧光强度表达(+++)比模型组荧光强度(+++++)明显减弱(P<0.01);肾脏病理PAS染色光镜检测结果可见:与模型组比较,AH组肾脏肾小球系膜区染成紫红色沉积物明显减少(P<0.01);肾脏电镜检测结果可见:与模型组比较,AH组肾小球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增厚情况明显改善,系膜基质厚度趋近正常组,基底膜内无明显沉积物,上皮细胞足突融合明显改善。C-BSA肾炎大鼠给药结果:模型组大鼠肾小球肿大,球囊腔变窄,肾小球基底膜不规则增厚,肾小球内细胞数增多不明显。与模型组比较,AH组、地塞米松片药组肾小球形态开始恢复,肾小球大小明显恢复正常,球囊开放,系膜细胞减少,基质均匀,系膜区渐窄。AH组病变肾小球数明显减少、病变率显着降低、病损程度显着减轻、肾小球内细胞数明显减少(P<0.01)。由统计差异结果看,AH=1:3组改善肾脏病理损伤程度优于1:1组。以上结果表明,AH可改善C-BSA肾炎大鼠的肾脏病理损伤,降低肾功能衰竭的风险。结论:1.AH可降低IgAN和C-BSA肾炎大鼠的尿蛋白、血尿,降低血清CRE、UREA水平、升高TP、ALB水平、降低CHOL水平,表明AH能恢复肾小球滤过功能,能够改善因肾脏损伤肾小球功能缺陷引起的血清蛋白流失、脂质代谢紊乱及改善肾功能。2.AH可降低IgAN大鼠血清IgA水平、升高血浆SOD水平、降低血浆MDA水平,减少IgA免疫复合物在肾脏中沉积,表明AH改善IgAN大鼠肾脏病理损伤,其机制与氧化应激有关。3.AH能改善IgAN和C-BSA肾炎大鼠的肾脏病理损伤,降低肾功能衰竭的风险。
吴昊[3](2016)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MDSC通过产生Arg-1促进Th17细胞分化和疾病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髓系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是骨髓来源、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非成熟髓系前体细胞。近年来动物实验研究发现MDSC在多种自身免疫疾病小鼠模型体内大量聚集并参与炎症免疫应答,但其作用尚存争议。在自身免疫疾病小鼠模型中,尽管一部分研究认为MDSC可以通过抑制T细胞的功能缓解疾病的进展,但仍有研究认为MDSC有促炎作用,可以促进疾病的进展。而MDSC在自身免疫疾病患者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较少,尚不明确。为解决这一问题,本课题以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SLE患者免疫细胞变化、结合体外细胞实验及人源化小鼠的研究,进一步阐释在SLE中MDSC对Th17细胞分化及疾病进展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方法:(1)利用流式细胞分析法(flow cytometry,FCM)测定SLE患者及健康对照组(healthy control,HC)中HLADR-CD11b+CD33+MDSC及其亚群(CD14+CD66b-单核细胞亚型和CD14-CD66b+粒细胞亚型)的比例与数目,并分析其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disease activity index,SLEDAI)的相关性;流式分选MDSC及其亚群,通过HE染色比较SLE及HC来源的MDSC形态异同。(2)利用FCM及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测定SLE患者及HC中的Th17细胞比例及相关细胞因子(IL-17A、IL-17F)水平;免疫荧光染色法(immunofluorescence,IF)观察SLE患者肾组织中肾小球IL-17A、IL-17F的沉积情况;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及过碘酸雪夫氏(periodic acid-Schiff stain,PAS)染色观察SLE病变肾组织病理改变;(3)测定血清精氨酸酶1(arginase-1,Arg-1)酶活性,并比较SLE患者及HC血清中Arg-1活性变化;利用FCM和IF方法检测MDSC中Arg-1表达,比较SLE患者与HC来源的MDSC及其亚群表达Arg-1的异同;分析SLE患者中MDSC比例、Arg-1活性、IL-17之间的相关性;ELISA法测定SLE患者血清IL-6表达;MDSC培养体系加入IL-6或IL-17因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技术(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q RT-PCR)观察IL-6或IL-17对MDSC中Arg-1 m RNA表达的影响。(4)在体外Th17诱导体系内培养幼稚CD4+T细胞,加入MDSC和(或)Arg-1抑制剂,通过FCM、ELISA法比较CD4+IL-17A/IL-17F+(Th17)细胞及一般性调控阻遏蛋白激酶2(general control non-depressible 2,GCN2)、磷酸化的真核起始因2α亚基(eukaryotic initiation factor 2α,EIF2α)、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 TOR)和维甲酸相关孤核受体γt(retinoic acid-related orphan receptorγt,RORγt)等相关信号分子改变,确定MDSC的促Th17分化作用及其分子机制。(5)将SLE患者来源的PBMC转输至免疫缺陷的非肥胖糖尿病/重症联合免疫缺陷(nonobese diabetic/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t,NOD/SCID)小鼠中构建人源化SLE小鼠模型,给予Arg-1抑制剂或去除MDSC治疗,通过ELISA法检测小鼠尿蛋白及血清人源抗ds DNA抗体水平、q RT-PCR检测脾和肾组织内人IL-17 A m RNA表达等变化;同时通过IF染色检测肾组织内人IL-17、人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 G)沉积的变化及PAS染色观察肾脏病理改变,确定MDSC及其产生的Arg-1在体内促Th17及SLE疾病进展的作用。研究结果:(1)与HC相比,SLE患者外周血中MDSC及其亚型的比例与数目均显着增加,并与SLEDAI、血清IL-17A水平均呈正相关;SLE来源的MDSC与HC来源的MDSC在形态上无明显差别。(2)SLE患者中外周血中Th17细胞及血清IL-17A和IL-17F水平明显高于HC,病变肾组织中可见IL-17A和IL-17F沿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沉积。(3)MDSC可产生Arg-1,SLE来源的MDSC产生的Arg-1水平较HC增高,并以粒细胞亚型产生为主;同时SLE患者血清中Arg-1活性较HC增强,并与SLEDAI、MDSC比例、IL-17A正相关;SLE患者血清IL-6水平较HC显着增高,体外实验中IL-6可促进MDSC中Arg-1 m RNA表达的增高,而IL-17对MDSC中Arg-1 m RNA表达没有影响。(4)体外Th17极化实验中,MDSC显着促进Th17细胞的分化,SLE患者来源的MDSC较HC来源的MDSC促Th17分化能力更强,MDSC的促Th17分化作用依赖于Arg-1;MDSC可上调CD4+T细胞内GCN2、磷酸化e IF2α、m TOR和RORγt的表达,加入Arg-1抑制剂可抑制上述分子的表达,提示MDSC促Th17分化作用与Arg-1下游GCN2-e IF2α、m TOR信号通路与转录因子RORγt相互作用有关。(5)转输SLE患者的PBMC给NOD/SCID小鼠可以建立人源化SLE小鼠,该小鼠尿蛋白水平与转输细胞的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患病小鼠血清中有人源抗ds DNA抗体、脾及肾内人有IL-17A m RNA的表达,肾组织内有人Ig G沉积;给予Arg-1抑制剂或去除MDSC治疗显着降低人源化SLE小鼠中尿蛋白及血清人源抗ds DNA抗体水平,减少脾和肾组织内人IL-17 m RNA水平及肾组织中人IL-17A和人Ig G沉积,提示MDSC及其产生的Arg-1是导致Th17反应和相关肾损伤的关键因素。研究结论:我们的研究为MDSC在人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致病作用提供了直接证据,并部分阐明MDSC通过分泌Arg-1促进Th17分化及自身免疫发展的分子机制,提示MDSC或Arg-1可能作为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及其他Th17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疾病的新靶点。
沈辉[4](2016)在《B7-1人—鼠嵌合抗体对Pristane诱导的小鼠狼疮样肾炎模型的免疫干预效应及分子机制的研究》文中提出B7-1(又称CD80)分子是一种共刺激分子,主要表达于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表面,其受体为T淋巴细胞表面CD28家族分子,二者结合后可介导T细胞活化、增殖与分化,从而发挥机体的免疫效应。正常生理条件下B7-1分子表达稳定,为T细胞的活化提供协同刺激信号,维持T细胞的存活。当B7-1不表达或低表达的时候,将会导致T细胞的功能异常,致使T细胞无能或凋亡,导致机体患病。反之B7-1高表达又会使T细胞过度活化,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AID)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主要表现为T、B淋巴细胞过度活化。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病,其中狼疮性肾炎又是SLE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是导致SLE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大量研究表明,在SLE患者体内B7-1分子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人,提示B7-1/CD28协同刺激信号在SLE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B7-1抗体封闭抗原提呈细胞表面的B7-1分子,从而阻断B7-1/CD28信号通路,降低机体的免疫应答。但传统的单克隆抗体由于鼠源性高,易引起人抗鼠抗体反应(human anti-mouse antibody response,HAMA),限制了其应用。采用基因工程技术设计的嵌合抗体是一种人源化的重组抗体,它是应用DNA重组技术将鼠源性单抗V区基因与人IgG的C区基因拼接后,插入适当载体,转染相应宿主细胞表达的抗体分子。嵌合抗体包含了鼠源Fab段与人源Fc段,人源化部分达到70%,大大降低了HAMA反应,延长了半衰期。此类抗体一方面具有鼠源性单抗Fab段高亲和力结合抗原的能力,另一方面其人源Fc段在患者体内又可介导ADCC效应、CDC效应及免疫调理作用。本课题在运用化学法建立小鼠狼疮样肾炎模型并对其进行生物学鉴定的基础上,运用自行研制的B7-1人鼠嵌合抗体对模型小鼠进行干预,通过免疫学、血清学、病理学等指标,探讨B7-1人鼠嵌合抗体阻断B7-1/CD28信号通路对小鼠狼疮样肾炎模型病理损伤的逆转效应,以期寻找针对该类疾病更加高效、安全、给药方便的抗体药物。一、b7-1人鼠嵌合抗体的制备及鉴定目的:制备b7-1人鼠嵌合抗体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鉴定。方法:将表达b7-1嵌合抗体的细胞株大规模培养,收集上清;proteing亲和层析分离纯化抗体;流式细胞术分析嵌合抗体对人及小鼠细胞膜型b7-1分子的识别。结果:经proteing亲和层析柱分析纯化,lowry法定量,所得的嵌合抗体蛋白浓度为2.5mg/l;b7-1人鼠嵌合抗体与转人b7-1基因小鼠成纤维细胞株l929-b7-1、淋巴瘤细胞株daudi、小鼠脾脏细胞的识别率分别为95.1%,96.6%和51.7%。结论:b7-1人鼠嵌合抗体能够特异性的识别细胞膜表面b7-1分子。二、化学法建立小鼠狼疮样肾炎模型并对其进行生物学鉴定目的:在运用化学法建立小鼠狼疮样肾炎模型,并通过免疫学、血清学、组织形态学等指标对其进行生物学鉴定。方法:取6周龄雌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2组,模型组予一次性腹腔注射pristane0.5ml/只,空白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每2周检测一次血清中ana及抗dsdna抗体的滴度,每月定期检测小鼠的尿蛋白含量,流式细胞术分析脾脏中抗原提呈细胞、浆细胞、t细胞的活化程度,经he染色观察肾脏的病理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分析肾脏免疫复合物的沉积,透射电镜观察肾小球及基底膜的改变。结果:pristane诱导后,部分小鼠出现尿蛋白,随时间的延长,4个月时80%小鼠尿蛋白含量达到+++++;2个月时,小鼠血清中抗dsdna抗体阳性率为60%,ana阳性率为90%;流式分析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脾脏中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粒细胞的活化明显升高(p<0.05),b细胞膜表面cd21、cd80、cd86分子表达水平造模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模型组t细胞表面cd4、cd25、cd28、cd152分子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肾脏he切片可见肾小球体积中重度增大,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及肾小管轻微充血,免疫荧光染色可见肾小球上有大量ic沉积;透射电镜观察肾小球致密物沉积明显,基底膜严重增厚。结论:成功建立pristane诱导的小鼠狼疮样肾炎模型。三、b7-1人-鼠嵌合抗体对小鼠狼疮样肾炎模型的免疫干预效应及分子机制的研究目的:探讨b7-1人-鼠嵌合抗体阻断b7/d28信号通路对小鼠狼疮样肾炎模型病理损伤的逆转效应。方法:按上述方法建立小鼠狼疮样肾炎模型,取成模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抗体干预组用b7-1人-鼠嵌合抗体经眼眶后静脉给药,阳性对照组注射免疫抑制剂ctx,模型组注射人同型igg。每月定期检测尿蛋白含量、血清中ANA及抗dsDNA抗体滴度,干预至3个月时,处死小鼠,研磨脾脏经流式细胞术分析多种免疫相关细胞的活化,取肾脏进行HE染色分析,免疫复合物(IC)检测及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抗体干预后,尿蛋白浓度逐渐由+++++降为±++,同时血清中ANA和抗dsDNA抗体的荧光强度也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流式结果显示,抗体干预组脾脏中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粒细胞的活化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B细胞膜表面CD80、CD86分子表达水平模型组明显高于抗体干预组(P<0.05),T细胞表面CD4、CD25、CD152分子表达情况模型组高于抗体干预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脏HE染色结果显示,抗体干预组肾小球炎性细胞侵润及肾小管充血等表现均得到明显改善。免疫荧光染色可见抗体干预组抗原抗体复合物(IC)的荧光强度明显减弱。经透射电镜观察,抗体干预组与模型组相比,肾小球上的电子致密物沉积减少,基底膜厚度趋于均匀。结论:B7-1人鼠嵌合抗体通过抑制B7-1/CD28信号通路下调机体的免疫应答,减少自身抗体的产生,对自身免疫造成的病理损伤具有逆转作用。
敖广宇,曹灵[5](2015)在《膜性肾病动物模型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膜性肾病(MN)动物模型可模拟人类MN的发病机制,对疾病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常见的MN动物模型分为特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特发性MN模型以Heymann肾炎模型和C-BSA模型为主,新近提出的胶原蛋白片段模型将有助于从分子生物学层面对疾病进行探讨;各种继发性MN模型目前均是基于原发病的基础上而制备的,如HBV相关性MN动物模型、狼疮性MN动物模型、糖尿病肾病合并MN动物模型。
赖洁梅[6](2015)在《青蒿素联合羟基氯喹治疗LN的药理作用及其对KLF15/NF-κB的影响》文中指出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是指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合并双肾不同病理类型的免疫性损害,同时伴有明显肾脏损害临床表现的一种免疫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理和治疗方法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和热点。最近研究发现,Kruppe样因子15(Kruppel-like factor 15,KLF15)可通过调控核因子-B(Nuclear Factor-κB,NF-κB)引起炎症及免疫反应,使肾小球产生病理变化,在LN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羟基氯喹(Hydroxychloroquine,HCQ)近年来被广泛地应用于治疗SLE,并具有较好的疗效,是目前临床治疗SLE重要药物。研究显示,羟基氯喹对狼疮肾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羟基氯喹不良反应较多,对其长期使用造成了局限。青蒿素(Artemisinin,ART)具有一定的抗炎免疫抑制活性,且其不良反应较少,适合长期服用。故用青蒿素与羟基氯喹进行配伍(AH),有可能在保证药效作用不变的前提下减少羟基氯喹的使用量,从而降低其毒副作用,在临床治疗上达到新的突破。目的:1、探讨通过AH治疗能否达到降低羟基氯喹使用剂量、减少其不良反应的目的。2、观察AH治疗甲醛化空肠弯曲菌加佐剂诱发LN模型小鼠及同种异体淋巴细胞诱发LN模型小鼠的药效学作用。3、考察甲醛化空肠弯曲菌加佐剂诱发LN模型小鼠及同种异体淋巴细胞诱发LN模型小鼠KLF15、NF-κB的表达特征,从基因水平探讨LN的发病机制,阐明AH治疗LN的作用环节,为探讨和防治LN策略开拓新靶点。方法:1、进行AH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实验,药物分为AH=1:3[(8.3mg青蒿素+25mg羟基氯喹)· kg-1]、AH=1:1[(16.7mg 青蒿素+16.7mg 羟基氯喹)· kg-1]及 AH=3:1[(25mg青蒿素+8.3mg羟基氯喹)· kg-1]三个剂量组并进行灌胃给药。选取药物最佳配伍比例,进行后续实验。采用植物血球凝集素-P(Phytohemagglutinin-P,PHA-P)刺激分离的小鼠淋巴细胞,观察AH三个剂量组对小鼠淋巴细胞转化率的影响;采用鸡血红细胞作免疫原进行溶血素测定,观察AH三个剂量组对小鼠血清溶血素含量的影响;采用碳粒廓清法检测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观察AH三个剂量组对小鼠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评价AH的免疫抑制作用。2、由免疫功能初实验选取青蒿素、羟基氯喹的最佳配伍比例AH=1:3,根据羟基氯喹单用剂量(33.3 mg · kg-1),制定 AH 低、中、高(16.7、33.3、66.6 mg · kg-1)剂量组进行实验。(1)模型的建立①甲醛化空肠弯曲菌加佐剂诱发小鼠LN模型的建立足跖注射空肠弯曲菌加佐剂混合液,三周后尾静脉注射空肠弯曲菌悬液,建立甲醛化空肠弯曲菌加佐剂诱发小鼠LN模型。②同种异体淋巴细胞诱发小鼠LN模型的建立无菌提取KM小鼠脾脏淋巴细胞,用刀豆蛋白A(Concanavalin A,ConA)刺激后,皮下注入实验组KM小鼠体内,建立同种异体淋巴细胞诱发小鼠LN模型。(2)检测方法采用AH低、中、高剂量对其进行干预治疗,观察小鼠一般情况,运用Bradford法检测小鼠尿蛋白含量、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尿素氮(blood usea nitrogen,BUN)、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抗 ds-DNA(anti double stranded DNA,anti ds-DNA)、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ies,ANA)、免疫球蛋白 G(Immunoglobulin G,IgG)、γ-干扰素(interferon 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1,TGF-β1)含量,病理组织切片观察小鼠肾脏,脾脏的变化,评价AH对LN小鼠的药效作用;采用RT-PCR技术检测KLF15、NF-κ B mRNA的表达,深入探讨AH治疗LN的作用机制。结果:1、AH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1)AH=1:3组、AH=1:1组及AH=3:1组淋巴细胞转化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2)AH=1:3组及AH=1:1组的血清溶血素含量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3)AH=1:3组的碳粒廓清指数K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AH=1:3组的吞噬指数α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果显示,AH=1:3可降低小鼠淋巴细胞转化率,可降低小鼠血清溶血素含量,可降低碳粒廓清指数K和吞噬指数α,具有较好的免疫抑制作用。2、AH对小鼠LN模型的影响(1)AH对甲醛化空肠弯曲菌加佐剂诱发小鼠LN模型的影响与模型对照组比较,AH低、中、高剂量组小鼠的精神状态、饮食、毛色、活动状态更佳;尿蛋白含量均显着降低(P<0.01);中、高剂量组小鼠血清SCr含量有所降低(P<0.01,P<0.05);低、中、高剂量组小鼠血清BUN无显着降低(P>0.05);高剂量组小鼠血清ALB含量升高(P<0.05);低、中剂量组小鼠血清抗ds-DNA含量降低(P<0.05);中剂量组小鼠血清ANA含量有所降低(P<0.01);低、中、高剂量组小鼠血清IgG含量有所降低(P<0.01,P<0.05);低、中、高剂量组小鼠血清IFN-γ含量有所降低(P<0.01,P<0.05);低、中、高剂量组小鼠血清TNF-α含量均明显降低(P<0.01);高剂量组小鼠血清TGF-β1含量升高(P<0.05);AH治疗组小鼠肾小球大小及形态有所恢复,系膜细胞减少,系膜区渐窄,以中、高剂量组效果最为明显;AH治疗组小鼠,脾脏胞间质水肿改善,脾小体增生减少,以中、高剂量组效果最为明显;低、中、高剂量组的KLF15mRNA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P<0.01);低、中、高剂量组的NF-κ B mRNA表达水平均显着降低(P<0.01)。(2)AH对同种异体淋巴细胞诱发小鼠LN模型的影响与模型对照组比较,AH低、中、高剂量组小鼠的精神状态、饮食、毛色、活动状态更佳;低、中、高剂量组小鼠尿蛋白含量均显着降低(P<0.01,P<0.05);低、中、高剂量组小鼠血清SCr含量均显着降低(P<0.01);低、中、高剂量组小鼠血清BUN均显着降低(P<0.01);中剂量组小鼠血清ALB含量升高(P<0.05);低、中、高剂量组小鼠血清抗ds-DNA含量均显着降低(P<0.01);低、中、高剂量组小鼠血清ANA含量均显着降低(P<0.01);低、中、高剂量组小鼠血清IgG含量均显着降低(P<0.01);低、中、高剂量组小鼠血清IFN-γ含量均显着降低(P<0.01);低、中、高剂量组小鼠血清TNF-α含量有所降低(P<0.01,P<0.05);低、中、高剂量组小鼠血清TGF-β1含量显着升高(P<0.01,P<0.05);AH治疗组小鼠肾小球大小及形态有所恢复,系膜细胞减少,系膜区渐窄,以中、高剂量组效果最为明显;AH治疗组小鼠,脾脏胞间质水肿改善,脾小体增生减少,以中、高剂量组效果最为明显;低、中、高剂量组的KLF15 mRNA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P<0.01);低、中、高剂量组的NF-κ B mRNA表达水平均显着降低(P<0.01)。结论:1、表明AH能够抑制细胞免疫,体液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其中AH=1:3具有较好的免疫抑制作用,在保持药效的情况下,二药联用可降低羟基氯喹使用剂量、减少其不良反应。2、AH对甲醛化空肠弯曲菌加佐剂诱发LN模型小鼠及同种异体淋巴细胞诱发LN模型小鼠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可降低小鼠血清中的SCr、BUN、抗ds-DNA、ANA、IgG、IFN-γ、TNF-α含量,可升高小鼠血清中的ALB、TGF-β1含量,可改善小鼠的肾脏、脾脏病理损害。3、AH可升高甲醛化空肠弯曲菌加佐剂诱发LN模型小鼠及同种异体淋巴细胞诱发LN模型小鼠肾组织KLF15 mRNA的表达水平,以及降低NF-κB mRNA的表达水平,从基因水平上阐明了 AH治疗LN的作用环节。
韩莲花[7](2014)在《B7-2单克隆抗体对狼疮样肾炎小鼠模型的免疫干预效应及分子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由自身反应性免疫细胞异常活化后产生自身抗体为特征的疾病。病变可累及全身,造成关节、皮肤、肾脏、心脏、肺、血管等各脏器和组织不可逆的慢性破坏和功能丧失。其中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是SLE最常见也是最严重的并发症,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该病的病因至今尚无明确定论,可能与遗传及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B7-2分子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之一,是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 APC)表面重要的协同刺激分子。其与表达于T细胞表面的CD28结合,介导T细胞活化、增殖、分化及发挥免疫效应。缺乏该信号,T细胞将进入无反应状态(Anergy)或免疫耐受(Tolerance)甚至引起程序性细胞死亡(Apoptosis)。研究发现,B7-CD28协同刺激信号参与了SLE的发生发展,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B7分子的特异性抗体可阻断或削弱B7-CD28信号,从而抑制免疫应答,因此通过应用B7-2抗体阻断或削弱B7-CD28通路有望为SLE提供新的生物治疗方法。本课题通过建立与人类SLE疾病相似的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狼疮样肾炎小鼠模型。运用自行研制的B7-2单克隆抗体对疾病模型进行干预,从免疫学,血清学,肾脏组织形态学等方面的指标来考察抗体对疾病模型的逆转效应及可能的分子机制。一、B7-2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目的:制备B7-2单克隆抗体并对其进行生物学特性鉴定。方法:应用本科室成功建立的稳定分泌B7-2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1D1,采用体内诱生腹水法制备单抗;Protein G免疫亲和层析法纯化抗体;流式细胞术分析单抗对不同细胞膜型B7-2分子的识别。结果:经体内诱生腹水法制备B7-2单抗,小鼠腹水形成阳性率约为80%,腹水收获量平均为3ml/只小鼠;经免疫亲和层析法纯化,腹水中抗体蛋白的得率为3mg/ml;单抗与转人B7-2基因小鼠成纤维细胞株L929-B7-2、Daudi以及小鼠脾脏细胞的阳性结合率分别为99.3%、96.7%及61.2%。结论:B7-2单克隆抗体能够特异性识别不同细胞膜型B7-2分子。二、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狼疮样肾炎小鼠模型的建立及病理性鉴定目的:对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狼疮样肾炎小鼠模型进行免疫学、血清学及肾脏病理损伤鉴定。以考察该模型作为SLE疾病模型的可靠性。方法:将亲代雌性BALB/c小鼠脾脏细胞悬液经尾静脉注射(C57BL/J6×BALB/c) F1代小鼠,每隔3天注射1次,共4次。建模后1周,采用免疫荧光及流式细胞仪分析小鼠脾脏中抗原提呈细胞(APC)及抗体形成细胞的百分率。每隔2周检测血清中anti-dsDNA抗体及ANA;每隔4周检测尿蛋白量的动态变化;建模12周终止实验,取肾脏组织作HE染色观察病理改变,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免疫复合物(IC)沉积以及透射电镜观察肾小球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流式细胞术的分析结果显示,造模后1周脾脏中膜型CD11b+、CD11c+及GR1+细胞的百分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同时抗体形成细胞B220+表面CD21、CD23、 CD80及CD86分子的表达均上调(P<0.05);建模2周时,血清anti-dsDNA抗体出现阳性,4周时ANA出现阳性;12周时80%的小鼠存在蛋白尿,蛋白含量++++++;肾小球体积增大并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肾脏IC沉积;透射电镜下可见肾基底膜节段性增厚,脏层上皮细胞和基底膜之间存在大量的电子致密物。结论: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狼疮样肾炎小鼠模型具有人类SLE相似的免疫细胞异常活化及肾脏病理损伤的特征性表现,用于相关研究具有可靠性。三、B7-2单克隆抗体对狼疮样肾炎小鼠模型的免疫干预效应及分子机制的研究目的:探讨B7-2单克隆抗体通过阻断或削弱B7/CD28信号通路对狼疮样肾炎小鼠模型的免疫干预效应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按第二部分的建模方法,取雌性BCF1代小鼠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抗体干预组及对照组,每组15只。干预组在末次注射淋巴细胞后的第1、3、5、8及15d分别尾静脉注射B7-2单抗(克隆1D1)8mg/kg,然后每月再注射1次,连续注射2次。模型组同一时间给予等剂量的小鼠Ig同型对照。分析脾脏中巨噬细胞(CD11b+)、树突状细胞(CD11c+)、中性粒细胞(Gr1+)的百分率及抗体形成细胞B220+细胞表面CD21、CD23、CD80及CD86分子的表达量,anti-dsDNA抗体、ANA含量,尿蛋白含量,免疫复合物,肾小球形态结构和超微结构改变等指标。结果:免疫荧光分析干预组小鼠CD11b+、CD11c+及GR1+细胞的百分率上调程度均低于模型组(p<0.05);同时干预组B220+细胞表面CD21、CD23、CD80及CD86分子表达上调程度均低于模型组(p<0.05),提示B7-2单抗可以阻断或削弱B7/CD28信号通路,从而抑制机体的免疫应答;模型组90%的小鼠血清能检测到anti-dsDNA抗体和ANA的表达,干预组仅有40%,且干预组的血清抗体滴度明显低于模型组;12周时80%的模型组小鼠存在蛋白尿,蛋白含量++++++,20%的干预组小鼠存在蛋白尿,蛋白含量为+++;模型组肾脏组织切片HE染色显示肾脏出现肾小球肿胀,淋巴细胞浸润等典型的炎性改变,干预组肾小球体积轻度增大,少许淋巴细胞浸润,毛细血管腔及球囊腔体积基本正常,两组相比较,干预组肾脏病理学改变轻于模型组;荧光显微镜检查发现模型组肾小球IC沉积,与模型组相比,干预组沉积在肾小球上的IC少于模型组;透射电镜超微结构检查发现模型组基底膜节段性增厚,内皮下大量电子致密物沉积等病理改变,与模型组相比,干预组基底膜厚度均匀,病理改变较轻。结论:B7-2单克隆抗体通过阻断或削弱B7/CD28信号可降低免疫细胞的异常活化,减少自身抗体的产生从而减轻免疫复合物对肾功能的损伤。因此B7-2单克隆抗体的免疫干预可逆转狼疮样肾炎小鼠的病理损伤,提示其对此类疾病具有潜在的治疗效应。
韩莲花,蔡磊,朱莹,朱华亭,夏永洁,邱玉华[8](2014)在《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狼疮样肾炎小鼠模型的建立及免疫病理学鉴定》文中指出对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狼疮样肾炎小鼠模型进行免疫学、血清学及肾脏病理损伤鉴定。以考察该模型作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疾病模型的可靠性。将亲代雌性BALB/c小鼠脾脏细胞悬液经尾静脉注射(C57BL/J6×BALB/c)F1代小鼠,每隔3d注射1次,共4次。建模第7d,采用免疫荧光及流式细胞仪分析小鼠脾脏中抗原提呈细胞(APC)及抗体形成细胞的百分率。每隔2周检测血清中anti-dsDNA抗体及ANA;每隔4周检测尿蛋白含量的动态变化;建模12周终止实验,取肾脏组织作HE染色观察病理改变,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免疫复合物(IC)沉积以及透射电镜观察肾小球超微结构变化。流式细胞术的分析结果显示,造模后7d脾脏中膜型CD11b+、CD11c+及Gr1+细胞的百分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同时抗体形成细胞B220+表面CD21、CD23、CD80及CD86分子的表达均上调(P<0.05);建模2周时,血清anti-dsDNA抗体出现阳性,4周时ANA出现阳性;12周时80%的小鼠存在蛋白尿,蛋白含量++++++;肾小球体积增大并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肾脏IC沉积;透射电镜下可见肾基底膜节段性增厚,脏层上皮细胞和基底膜之间存在大量的电子致密物。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小鼠狼疮样肾炎模型具有人类SLE相似的免疫细胞异常活化及肾脏病理损伤的特征性表现,用于相关研究具有可靠性。
刘承,张筱雨,端梦莹,禹珊珊,陈伟伟,周露露,荆敏琪,蒋金杉,雷钧涛[9](2013)在《肾小球肾炎动物模型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机制复杂多变,且不易治愈。肾小球肾炎动物模型能对肾小球肾炎的病理变化及疾病进程进行模拟,在新药的研发和应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对肾小球肾炎动物模型的造模机理和造模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何艺磊,杨林承,李卫东[10](2013)在《狼疮样肾炎小鼠模型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以体内产生抗核抗体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因目前未明,一般认为是遗传、环境、内分泌、感染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狼疮样肾炎小鼠模型与人SLE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等有着相似特点,是研究SLE、筛选抗炎免疫药物较理想的实验性病理模型。本文对近年来狼疮样肾炎小鼠模型制备的方法及评价进行了综述。
二、一种实用性狼疮样肾炎动物模型──鼠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制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实用性狼疮样肾炎动物模型──鼠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1)湖北枫杨水煎液对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狼疮肾炎模型小鼠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1 LN重要病机为风湿扰肾 |
2 中医药治疗LN优势——多成分、多靶点 |
3 枫杨(Pterocarya Hupehensis Skan,PHS)现代药理学研究进展 |
4 现代医学对LN的研究 |
5 cGVHD-LN小鼠模型 |
第二章 cGVHD-LN小鼠模型建立及鉴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 |
2.1 小鼠的生长状态观察 |
2.2 小鼠蛋白尿的动态检测 |
2.3 小鼠血清抗ds-DNA的检测 |
2.4 小鼠肾脏组织病理学观察 |
3 讨论 |
第三章 枫杨对cCVHD-LN模型鼠干预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 |
2.1 各组小鼠体重变化情况 |
2.2 枫杨对cGVHD-LN样小鼠肾脏病理结构的影响 |
2.3 枫杨对cGVHD-LN小鼠肾脏Smad7、Smad3、TGF-β1 蛋白表达的影响 |
2.4 枫杨对小鼠血清中IL-1β、TNF-a水平的影响 |
2.5 枫杨对各组小鼠血清BUN、Cr、ALT与 AST的影响 |
3 讨论 |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青蒿素联合羟基氯喹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药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技术路线图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青蒿素及羟基氯喹的研究进展 |
一、青蒿素的免疫抑制作用 |
二、羟基氯喹的免疫抑制作用 |
三、青蒿素联合羟基氯喹的免疫抑制作用 |
第二节 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研究概况 |
一、现代医学对慢性肾炎病因病机的研究 |
二、慢性肾炎的药物治疗 |
三、氧化应激与慢性肾炎 |
四、NO与慢性肾炎 |
第三节 慢性肾小球肾炎动物模型的研究状况 |
一、IgA肾炎模型 |
二、阳离子化小牛血清白蛋白(C-BSA)肾炎模型 |
三、系膜增殖性肾炎模型 |
四、狼疮性肾炎动物模型 |
五、Heymann肾炎模型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青蒿素联合羟基氯喹对IgAN模型大鼠的药理作用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结果 |
1.4 小结与讨论 |
第二节 青蒿素联合羟基氯喹对C-BSA肾炎模型大鼠的药效作用 |
2.1 材料 |
2.2 方法 |
2.3 结果 |
2.4 小结与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3)系统性红斑狼疮中MDSC通过产生Arg-1促进Th17细胞分化和疾病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机制 |
1.2 髓系抑制细胞概述 |
1.3 髓系抑制细胞与自身免疫疾病 |
1.4 髓系抑制细胞与Th17细胞 |
1.5 研究的问题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机制 |
2.1.1 遗传因素 |
2.1.2 环境因素 |
2.1.3 性激素 |
2.1.4 免疫学因素 |
2.2 MDSC在自身免疫疾病中的作用 |
2.2.1 MDSC的起源与表型 |
2.2.2 MDSC的扩增和活化 |
2.2.3 MDSC的免疫抑制功能 |
2.2.4 MDSC与自身免疫疾病 |
2.2.5 自身免疫疾病中MDSC的作用假说及治疗前景 |
第3章 SLE患者中MDSC通过产生Arg-1 促Th17细胞分化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材料和试剂 |
3.2.2 仪器 |
3.3 方法 |
3.3.1 研究对象入组及排除标准 |
3.3.2 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eripheral bloodmononuclear cell, PBMC) |
3.3.3 磁珠分选幼稚CD4+T细胞 |
3.3.4 流式分选MDSC |
3.3.5 MDSC抑制功能实验 |
3.3.6 Th17极化实验 |
3.3.7 培养MDSC |
3.3.8 流式分析 |
3.3.9 ELISA法测血清IL-6、IL-17A、IL-17F |
3.3.10 血清精氨酸酶活性测定 |
3.3.11 qRT-PCR检测Arg-1 的变化 |
3.3.12 细胞及组织染色 |
3.3.13 统计分析 |
3.4 结果 |
3.4.1 SLE患者外周血MDSC比率及其与临床的关系 |
3.4.2 SLE患者及HC来源MDSC的形态 |
3.4.3 SLE患者的MDSC抑制幼稚CD4+T细胞增殖 |
3.4.4 血清精氨酸酶活性增高并与病情相关 |
3.4.5 MDSC及亚型细胞内Arg-1 分析 |
3.4.6 IL-6 因子可促进MDSC表达Arg-1 |
3.4.7 SLE患者中Th17细胞及IL-17A、IL-17F细胞因子增加 |
3.4.8 IL-17与arginase及MDSC相关性分析 |
3.4.9 体外MDSC依赖于Arg-1 促进Th17细胞分化 |
3.4.10 体外MDSC依赖于arg-1 促进Th17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研究 |
3.5 讨论 |
3.6 小结 |
第4章 人源化SLE小鼠中MDSC依赖于Arg-1 促Th17分化及疾病进展 |
4.1 引言 |
4.2 材料和仪器 |
4.2.1 动物 |
4.2.2 试剂 |
4.2.3 仪器 |
4.3 方法 |
4.3.1 人源化SLE小鼠建立 |
4.3.2 小鼠血清人源抗dsDNA抗体的测定 |
4.3.3 小鼠尿白蛋白/尿肌酐的测定 |
4.3.4 小鼠脾、肾组织h Il-17A的测定 |
4.3.5 肾组织病理染色 |
4.3.6 监测人的MDSCs在NOD/SCID小鼠体内存活 |
4.3.7 统计分析 |
4.4 结果 |
4.5 讨论 |
4.6 小结 |
第5章 结论 |
本研究证明了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B7-1人—鼠嵌合抗体对Pristane诱导的小鼠狼疮样肾炎模型的免疫干预效应及分子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研究背景 |
1.B7家族分子及其介导的协同刺激信号 |
2.B7/CD28协同刺激信号在自身免疫疾病中的作用 |
3.嵌合抗体在临床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
4.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疾病的动物模型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B7-1 人鼠嵌合抗体的制备及鉴定 |
材料和方法 |
1.主要试剂与材料 |
2.方法 |
结果 |
1.B7-1 人鼠嵌合抗体的的制备、纯化及定量 |
2.人鼠嵌合抗体对不同细胞膜型B7-1 分子的识别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PRISTANE诱导的小鼠狼疮样肾炎模型的建立及生物学鉴定 |
材料和方法 |
1.材料 |
2.方法 |
结果 |
1.小鼠尿蛋白的动态监测 |
2.小鼠血清中ANA及抗dsDNA抗体的表达 |
3.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细胞活化 |
4.小鼠肾脏组织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 |
5.小鼠肾脏组织免疫复合物(IC)荧光染色观察 |
6.透射电镜对肾小球沉积物及基底膜改变的观察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B7-1 人-鼠嵌合抗体对小鼠狼疮样肾炎模型的免疫干预效应及分子机制的研究 |
材料和方法 |
1.材料 |
2.方法 |
结果 |
1.小鼠生长状态观察 |
2.小鼠尿蛋白的动态监测 |
3.小鼠血清ANA和抗dsDNA抗体的检测 |
4.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细胞活化 |
5.小鼠肾脏组织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 |
6.肾脏组织免疫复合物荧光染色观察 |
7.透射电镜对肾小球沉积物及基底膜改变的观察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小结 |
综述 基因工程抗体在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研究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本研究所获得基金资助 |
致谢 |
(5)膜性肾病动物模型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特发性MN动物模型 |
2继发性MN动物模型 |
3展望 |
(6)青蒿素联合羟基氯喹治疗LN的药理作用及其对KLF15/NF-κB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技术路线图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狼疮性肾炎的研究进展 |
一、狼疮性肾炎的发病机制 |
二、狼疮性肾炎的药物治疗 |
三、KLF15、NF-κB参与狼疮性肾炎的发病 |
第二节 狼疮性肾炎的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
一、诱发性狼疮性肾炎动物模型 |
(一) 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狼疮性肾炎模型 |
(二) 空肠弯曲杆菌诱导的狼疮性肾炎模型 |
(三) 同种异体淋巴细胞诱导的狼疮性肾炎模型 |
(四) 降植烷诱导的狼疮性肾炎模型 |
二、自发性狼疮性肾炎动物模型 |
(一) NZB/NZW F1 |
(二) MRL/lpr |
(三) BXSB |
第二章 AH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
第一节 AH对小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结果 |
1.4 小结 |
第二节 AH对小鼠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 |
2.1 材料 |
2.2 方法 |
2.3 结果 |
2.4 小结 |
第三节 AH对小鼠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
3.1 材料 |
3.2 方法 |
3.3 结果 |
3.4 小结 |
第三章 AH对LN小鼠动物模型的影响 |
第一节 AH对甲醛化空肠弯曲菌加佐剂诱发小鼠LN模型的影响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第二节 AH对同种异体淋巴细胞诱发小鼠LN模型的影响 |
2.1 材料 |
2.2 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
(7)B7-2单克隆抗体对狼疮样肾炎小鼠模型的免疫干预效应及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研究背景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B7-2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狼疮样肾炎小鼠模型的建立及病理性鉴定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B7-2 单克隆抗体对狼疮样肾炎小鼠模型的免疫干预效应及分子机制的研究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小结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本研究所获得基金资助 |
缩略词表 |
致谢 |
(8)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狼疮样肾炎小鼠模型的建立及免疫病理学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实验动物分组 |
1.2.2 LN小鼠模型建立 |
1.2.3 小鼠脾脏中抗原提呈细胞及抗体形成细胞的百分率 |
1.2.4 小鼠血清中anti-dsDNA抗体及ANA水平动态分析 |
1.2.5 小鼠蛋白尿的严重程度检测 |
1.2.6 小鼠肾脏组织病理切片及HE染色 |
1.2.7 小鼠肾脏组织免疫复合物沉积观察 |
1.2.8 小鼠肾脏组织超微结构改变观察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小鼠生存状态 |
2.2小鼠脾脏APC细胞的活化 |
2.3 小鼠血清中anti-dsDNA抗体和ANA的表达 |
2.4 小鼠尿蛋白的出现及严重程度 |
2.5 肾脏组织形态改变 |
2.6 肾脏组织免疫复合物的沉积 |
2.7 肾脏组织超微结构改变 |
3 讨论 |
(9)肾小球肾炎动物模型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Heymann's肾炎模型 |
1.1 主动型Heymann's肾炎模型 |
1.2 被动型Heymann's肾炎模型 |
2 Stebly's肾炎 |
3 血清病肾炎 |
3.1 急性血清病肾炎 |
3.2 慢性血清病肾炎 |
4 IgA肾炎 |
4.1 免疫诱导型 |
4.2 自发病变型 |
5 抗Thy-1肾炎 |
5.1 尾静脉重复或连续注射抗Thy-l抗体 |
5.2 单侧肾切除大鼠单次注射抗Thy-l抗体 |
6 Masugi's肾炎 |
7 其他肾炎模型 |
7.1 阿霉素肾炎 |
7.2 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模型 |
7.3 狼疮性肾炎模型 |
(10)狼疮样肾炎小鼠模型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graft-versus-host disease, GVHD) 狼疮样肾炎小鼠模型 |
1.1 慢性GVHD狼疮样肾炎小鼠模型 |
1.1.1 慢性GVHD狼疮样肾炎小鼠模型制备: |
1.1.2 慢性GVHD狼疮样肾炎小鼠模型的病理变化: |
1.1.3 慢性GVHD狼疮样肾炎小鼠模型的评价: |
1.2 国内实验室对慢性GVHD狼疮样小鼠模型的改进 |
1.2.1 慢性GVHD狼疮样小鼠模型制备: |
1.2.2 慢性GVHD狼疮样小鼠模型的发病机制: |
1.2.3 慢性GVHD狼疮样小鼠模型的病理变化: |
1.2.4 慢性GVHD狼疮样小鼠模型的评价: |
2 降植烷诱导C57 BL/J6狼疮样肾炎小鼠模型 |
2.1 降植烷诱导C57 BL/J6狼疮样肾炎小鼠模型制备 |
2.2 降植烷诱导C57 BL/J6狼疮样肾炎小鼠模型的病理变化 |
2.3 降植烷诱导C57 BL/J6狼疮样肾炎小鼠模型的评价 |
3 同种异体淋巴细胞致狼疮肾炎小鼠模型 |
3.1 同种异体淋巴细胞致狼疮样肾炎小鼠模型制备 |
3.2 同种异体淋巴细胞致狼疮样肾炎小鼠模型的病理变化 |
3.3 同种异体淋巴细胞致狼疮样肾炎小鼠模型的评价 |
4 NZM2328狼疮样肾炎小鼠模型 |
5 总结 |
四、一种实用性狼疮样肾炎动物模型──鼠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制备(论文参考文献)
- [1]湖北枫杨水煎液对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狼疮肾炎模型小鼠作用的实验研究[D]. 李丽丽. 湖北民族大学, 2019(08)
- [2]青蒿素联合羟基氯喹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药理研究[D]. 林喜清.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5)
- [3]系统性红斑狼疮中MDSC通过产生Arg-1促进Th17细胞分化和疾病进展[D]. 吴昊. 吉林大学, 2016(08)
- [4]B7-1人—鼠嵌合抗体对Pristane诱导的小鼠狼疮样肾炎模型的免疫干预效应及分子机制的研究[D]. 沈辉. 苏州大学, 2016(02)
- [5]膜性肾病动物模型研究进展[J]. 敖广宇,曹灵. 山东医药, 2015(34)
- [6]青蒿素联合羟基氯喹治疗LN的药理作用及其对KLF15/NF-κB的影响[D]. 赖洁梅.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5(07)
- [7]B7-2单克隆抗体对狼疮样肾炎小鼠模型的免疫干预效应及分子机制研究[D]. 韩莲花. 苏州大学, 2014(09)
- [8]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狼疮样肾炎小鼠模型的建立及免疫病理学鉴定[J]. 韩莲花,蔡磊,朱莹,朱华亭,夏永洁,邱玉华. 现代免疫学, 2014(02)
- [9]肾小球肾炎动物模型研究进展[J]. 刘承,张筱雨,端梦莹,禹珊珊,陈伟伟,周露露,荆敏琪,蒋金杉,雷钧涛.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 2013(04)
- [10]狼疮样肾炎小鼠模型研究进展[J]. 何艺磊,杨林承,李卫东.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