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条形面板灯的研制

长条形面板灯的研制

一、一种条状块板灯具的研制(论文文献综述)

任杰[1](2021)在《基于滚动结构的弧形摩擦纳米发电机的低频水波能量收集》文中指出随着物联网的快速发展,到2025年,物联网使用的传感器数量预计将超过2000亿个,因此,无需充电和更换电池存储装置的可持续能源供应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各种能量采集器中,摩擦纳米发电机(TENG)因其具有较高的瞬时输出功率、广泛的材料选择性、环保和廉价的制造工艺以及针对目标应用定制的各种工作模式而受到广泛关注。自然界中存在风能、水能、太阳能、潮汐能、波浪能、生物质能、地热能以及海洋温差能等诸多的可再生能源。海洋约占全球表面积的71%,并包含地球上总水量的97%,所以海浪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可再生能源之一,但是由于传统电磁发电机的技术局限性,特别是在不规则环境和低频(<5 Hz)下,水波能的开发很少,新兴的摩擦纳米发电机在低频水波能量收集方面具有明显优于传统电磁发电机的优势。在本论文中,设计了一种具有内部滚动结构的弧形摩擦纳米发电机(AS-TENG),用以收集低频水波的能量。具有柔性表面的独立式滚轮可以在外部触发下以低摩擦力沿着弧形轨道自由滚动,从而在互补电极之间产生感应电流,弧形设计有助于将多个TENG单元进行高密度集成,并进行有效地封装,有利于潜在的大范围应用。单个AS-TENG在常规触发条件下可提供5.47W·m-3的输出功率密度,而对于具有四个单元的AS-TENG阵列,在1.2 Hz的实际水波触发下可实现2.34 W·m-3的输出功率密度。此外,通过AS-TENG阵列收集水波能量,成功构建了自供电的温度传感和无线传输系统。这项工作展示了AS-TENG在大规模海洋蓝色能源收集和自驱动环境监测方面的巨大应用前景。

吴义祥[2](2019)在《结合魅力因素构建与评价的产品形态设计过程研究》文中认为当前时代背景下人们的审美观念、消费行为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由日本学者创建的魅力工学提供了一个具有理论基础的产品魅力因素的解析方式,也能够帮助设计师更好地发掘产品的魅力因素。因此,在传统魅力工学相关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继续探索产品形态魅力因素的构建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传统魅力工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为增强产品吸引力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方向,但是通过研究国内外相关文献,其在形态魅力因素的构建和评价方面存在不足,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四点:(1)魅力工学对产品魅力因素的构建仅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因此很有必要对传统魅力工学中魅力因素的构建方法向前做近一步的发展与探索。(2)由文献可知,魅力质量理论模型已广泛应用于产品开发的研究中,但在处理用户需求的不准确性和不确切性的问题上,传统的Kano模型难以有效反映用户复杂多变的心理状况。(3)在魅力工学的相关研究方法中没有通过定量分析对魅力因素的重要性和满意度进行评价,因此不能确定魅力因素在设计转化中的优先级。(4)产品形态设计的研究路径需要拓展。针对以上问题,论文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四点:(1)对魅力工学的研究框架作进一步的扩充与发展。论文在第二章首先从产品的意象语义与产品形态魅力因素概念梳理开始,对意象语义、魅力、魅力因素以及魅力工学理论、魅力因素的评价方法做了阐释,最后构建了产品形态魅力因素研究的方法路线图,并在图中浓缩了各阶段的任务要点,为接下来研究提供总体系统架构依据和技术路线。(2)基于用户偏好对产品形态的魅力因素进行构建如何在产品设计中快速高效地响应用户的情感需求以此来提升产品形态的吸引力一直是产品设计研究的重点探索领域,论文在第三章首先阐释了形态魅力因素的三阶层架构并结合符号学相关学说对魅力因素进行了解读,最后应用魅力工学的评价构造法对用户偏好的魅力因素进行基础构建。(3)建立产品形态魅力因素的优先级评价模型。论文在第四章的第一阶段通过相似性整合法与模糊层级分析法的结合来建立模糊成对比较矩阵,进而计算模糊权重值来对各评估准则进行排序。在第二阶段将产品形态的意象语义导入一个连续模糊品质模型,判断各意象语义的品质属性及满意度指标。研究结果可对模糊且隐性的用户情感喜好进行量化并筛选出关键的魅力因素。(4)建立形态魅力因素的意象语义层级与具体特征之间映射关系的多元回归模型,为产品形态设计的优化提供一种新路径。通过对形态魅力因素的意象语义与具体吸引特征的数量化理论工类分析,可以快速获得一个特定产品意象语义的具有正向吸引力的具体形态特征,从而指导设计师进行创意设计。论文主要是从魅力因素构建及其优先级评价的视角对提升产品形态吸引力的方法进行研究。通过挖掘产品形态的魅力因素来提升产品形态的吸引力对于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有重大意义。通过产品形态魅力因素的应用案例研究,对魅力因素的转化与产品形态吸引力的提升做了探索,为产品的形态吸引力提升拓展了新的领域和研究思路。研究成果同样适用于评估消费者对于其他产品的偏好与认知,从而指导产品设计师进行形态设计。

樊小溪[3](2019)在《基于大漆工艺的装饰材料创新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一系列国家政策的出台,装饰材料市场不断向多样化、生态化、科学化的趋势发展,从而使装饰材料产品的创新设计备受瞩目。因此,本文以装饰材料的创新为出发点,将赋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大漆工艺以新的载体呈现,增添新的功能,对大漆工艺技法进行分类与解析,提炼出适宜制作装饰材料的底胎及大漆髹饰技法,创造出新的装饰材料。本文通过对现存材料的收集与整理,总结出现如今大漆工艺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及多元运用方式,并了解传统手工艺装饰材料的概念、发展现状以及发展趋向,列出四种已有的传统手工艺装饰材料,使后文大漆工艺装饰材料的创新设计得以借鉴,并应用定量研究法与实验性研究法,对大漆工艺的髹饰技法、胎体的选择以及大漆工艺装饰材料的实践过程作以合理的数据整理分析,以便为大漆工艺装饰材料未来的多种形式发展提供有益指导。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了,大漆工艺在装饰材料领域应用的合理性,可有效使装饰材料在满足物用基础的同时,传递了中国悠久的文化,提高了装饰材料的艺术性,既是传统大漆工艺发展与保护的有效途径,又是丰富装饰材料种类的有效手段。

宋潜[4](2019)在《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住宅整体厨房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我国住宅建设正从传统施工方式向装配式快速发展。我国在装配式结构上的研究已经有数十年,在装配式建筑设计的研究上也具有了相对完善的生产设计流线。但是在装配式住宅装修上还几乎是空白的,不仅施工经验缺少,甚至缺少理论依据支撑。在装配式内装中,厨房是单独作为一独立部品出现的,可作为一个独立部品应用于各种适合它的户型中。装配式内装有一个必须的特性:建筑全生命周期。实现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即实现建筑的快速装配、使用过程的监测、建筑的合理拆除回收等过程。这些过程都必须有BIM协助,BIM技术是实现完整意义上的装配式的基本要素。BIM技术与装配式建筑呈现出双臂联合的态势,是装配式建筑长远发展的利器。然而BIM技术在我国一直得不到良好的发展,甚至使用者寥寥无几。文章以装配式住宅为契入点,以装配式内装为研究基础,以装配式内装系统中厨房部品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和研究,对装配式厨房的围护结构进行优化和设计探索,对厨房内部系统进行设计升级。在装配式整体厨房设计中,厨房的围护结构设计几乎包含了其他空间装配式内装的所有内容,故文章在论述时,装配式内装也占较大篇幅。论文最后是获得一个整体厨房的研究成果,因此论文共分三个重点:厨房设计、装配式内装改进、BIM技术探索。厨房功能的设计是方案的灵魂,装配式内装是方案的实现途径,BIM技术是辅助软件。所以本文的核心内容分为两部分既调研发现问题和研究提出策略。通过对装配式内装相关的国内外资料的研究,获取装配式内装的常用技术和常用材料,通过归纳总结,基于实际操作对已有技术做出创新优化。并通过对国内建成项目的调研,发现国内装配式内装的问题和不足,进而解决问题,使装配式内装更合理。在论文中,对装配式厨房相关的多处内容提出了改进策略,其中包括对装配式内装的墙体、地板、吊顶和水电暖方面提出了改进策略,以及对厨房内橱柜结构形式的改进策略,对厨房流线的改进策略等。另外论文还通过对时下建筑市场BIM应用的实践研究和调查问卷,探究BIM在中国受阻的原因,并使用相应策略,探索一款适合过渡期的BIM软件,进而使BIM技术在室内装修领域得到普及和发展。论文最后以BIM形式对设计成果做了展示,重点展示所做创新的应用情况,展示中所使用BIM技术和厨房都是本论文研究的成果。

栾鑫[5](2018)在《建筑综合体防雷系统的工程设计》文中认为论文结合实际工程项目,针对建筑综合体研究通信系统防雷工程的设计方法。项目所涉建筑综合体,位处冷暖空气交汇、雷电活动频繁之地,论文面向通信系统及人员保护,给出了雷击风险评估方法,分析了防雷工程的技术规范要求,提出了较为具体的一系列防雷措施,并开展了初步验证结果。论文通过调查分析当地气象观测站的历年观测资料,提出符合应用需求的防雷设计方案,主要包括:(1)围绕雷电形成与雷击作用机理,论述了雷电的物理基础、雷电的电磁效应及测量方案,着重点讨论了防雷技术分类及相应措施,给出了防雷工程设计的一般流程。(2)以当地的实际工程项目为出发点,分析了建筑群的气象环境和地理环境,详细分析了当地雷击历史事件,给出雷击的统计规律,对建筑综合体的每个建筑物分别进行了雷击风险评估,参照相关规范要求对防雷实施后的预期效果进行了定量计算。(3)论述了防雷系统的综合设计方案,包括总体功能结构、逐个建筑物的具体防护方案,着重开展了通信系统的防雷保护、建筑物功能子系统的防雷与接地设计,以及工程施工的方案设计等。

邱雨靖[6](2016)在《陕西藤编造型特征及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陕西藤编工艺作为传统的民间编织工艺,历史源远流长。陕西藤编制品构成了陕西当地百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地域性。随着时代背景的更替,藤编工艺及其产品也在不断地发展与演变,其材料天然性、技艺手法的多样化符合当代人对自然环保生活方式的追求。本论文是建立在大量的文献研究及田野考察的基础上,深入考证陕西藤编历史渊源,通过调研过程中收集到的大量图片、文字、实物以及录音等资料进行系统地汇总和整理,针对陕西南部三个不同地区的藤编特征及表现形式进行论述,希望为传统藤编技艺的继承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就本文来说,主要从以下五大主体部分进行研究:第一部分:从陕西藤编发展的历史沿革进行研究。对陕西地区藤编的起始渊源、历代传承和当代主要产区分布三个阶段的发展内容进行论述,梳理其历代沿革的脉络。在此根本上,分析当代陕西藤编技艺的传承延续和发展状况。第二部分:是对陕西藤编的文化艺术特征进行研究。以系统的研究陕西藤编的发展过程为切入点,在此基础上对其文化艺术特征进行研究,将陕西南部地区的产品从家具类、生产用具类、装饰器具类、生活用具类、特色工艺品方面进行详实的分类研究,以艺术学的审美角度深入分析藤编的造型、纹样、肌理、色彩,进而总结出陕西地域文化的藤编艺术特征。第三部分:为陕西藤编的特色技艺研究。主要从编织制作技法入手,对陕西藤编技艺的编织材料、制作工具、加工工艺过程进行归纳总结。第四部分:为设计实践探索。提取藤编设计元素,以藤编原材料为主,结合自己的专业创作出系列作品,旨在将陕西藤编的表现形式与现代设计相融合。通过上述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对陕西藤编进行了详细的梳理,深层次地研究了它所具备的艺术价值和审美倾向。希望本论文的研究成果能够对传统编织技艺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一定的发扬作用,呼吁现代人对传统技艺的关注和发展,并为现代设计提供可以借鉴的创作灵感和艺术来源。图75幅,参考文献53篇。

赵小双[7](2016)在《焊锡喷射装置设计与实验分析》文中提出随着IC芯片集成度的提高以及器件功能的增强,集成电路的I/O数不断增加,元器件高频、高速等封装性能要求不断提升,使得焊球制作工艺吸引了大批学者的研究,利用微滴喷射技术进行焊球制作是当前研究热点。在对喷射技术的发展现状研究基础上,本文提出一种洛伦兹力驱动焊锡喷射技术。喷射装置通过洛伦兹力驱动,具有无机械运动部件、无磨损、无冲击、易密封、响应速度快、定量按需喷射等优点。基于洛伦兹力产生条件的基础上进行焊锡喷射装置设计与制作,搭建焊锡喷射实验平台。焊锡喷射系统由加热模块、电路控制模块、恒定磁场模块、收集模块、电场模块这五大模块和焊锡喷射装置共同构成,并详细介绍了各模块和焊锡喷射装置设计的过程。利用高速摄像仪分析记录焊锡喷射全过程,通过实验研究通电电流、通电电压、通电脉宽、收集距离、焊锡加热温度、喷射频率、喷嘴孔径、收集介质对喷射出焊球直径的影响。实验表明:随着喷嘴孔径和收集距离增大,喷射形成的焊球直径也在变大;随着通电电流的增加,焊球直径呈锯齿形增大;而随着喷射频率的增大,焊球直径在减小;焊锡加热温度在225℃到245℃之间时,对焊球直径影响较大,同时影响其可喷性,265℃后随着加热温度不断升高焊球直径变化较小;随着通电电压增加,焊球直径大小呈浴盆曲线形状变化;在喷射初期,因电流电压波峰突变,通电脉宽对焊球直径影响较大,后期随着电流电压波峰趋于平稳,通电脉宽对焊球直径影响不大。利用设计好的焊锡喷射装置进行焊球一致性实验和金属异形件制作,实验采用300μm喷嘴,喷射成形的50个焊球平均直径为2.61mm,标准差为38.89μm,直径上下波动为±1.5%。在此基础上进行焊锡金属异形件和金属导线制作,初步验证了洛伦兹力驱动的焊锡喷射技术的可行性。通过实验发现,焊锡喷射装置腔体内腔流道处易堵塞;焊锡喷射装置腔体内腔不够光滑,易粘锡,易腐蚀内壁产生锡渣;喷嘴拆装比较麻烦。针对这些问题对焊锡喷射装置腔体内腔流道处进行倒锥角、内腔壁面进行镀金属钛、喷嘴采用螺旋式并对喷嘴内部倒锥角处理。对改进后的焊锡喷射装置采用250μm喷嘴进行实验,50个焊球平均直径为1.55mm,标准差为43.02μm,焊球直径上下波动为±2.8%。采用150μm喷嘴时,制取22个焊球平直径为518μm。在此基础上进行焊锡金属异形件制作,取得了良好实验效果。

庄雪峰[8](2016)在《“仙作”家具的研究与设计》文中指出本论文通过对“仙作”家具企业、中国红木家具各大卖场及家具博览会等进行大量市场调研,了解掌握红木家具市场的主流方向和流行趋势,为“仙作”家具今后的更好发展,进言献策。并以此作为论文研究的出发点,深入“仙作”家具企业进行实地调查,并借助大量文献资料和计算机软件辅助设计制图等方法,主要从“仙作”传统中式家具的历史传承与发展;“仙作”家具的材料、造型、结构、低碳工艺;“仙作”新中式家具的设计以及“仙作”新中式家具在室内空间的应用等几部分进行研究。以此让人们更加了解和认可“仙作”家具,并促进“仙作”家具的现代化和产业化进程。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了“仙作”家具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且由“仙作”家具的发展历程可知,“仙作”家具的风格包括“仙作”传统中式家具和“仙作”新中式家具两种类型。并从材料、造型、结构等方面,对这两种风格的“仙作”家具进行了研究和对比,比如“仙作”传统中式家具在材料方面的问题是:用材局限;工艺方面的问题是:雕刻繁琐。(2)给出了新中式红木家具的概念,论述了新中式红木家具的特点、优势,以及发展现状与前景等问题,着重探讨了“仙作”新中式家具的创新设计思路,并推出了“仙作”新中式餐桌椅的设计案例。(3)论述了中国古典家具榫卯结构的发展历史,总结了“仙作”传统中式家具常见的榫卯结构类型,并针对“仙作”传统中式家具榫卯结构的局限性,进行“仙作”新中式家具榫卯结构的设计创新。(4)对“仙作”传统中式家具的工艺流程和特色进行总结归纳,并以本文的“仙作”新中式餐桌设计为例,借助生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系统,并利用GaBi 6.0 LCA软件来建立评价模型,对“仙作”家具进行低碳工艺设计,以期为“仙作”家具的低碳加工提供更科学的指导。(5)总结了新中式室内设计风格的特点,并对“仙作”新中式家具在餐厅空间的设计实例进行研究。本文最大的创新点是:对“仙作”家具的传统榫卯结构进行改良创新,并设计了一套“仙作”新中式餐桌椅;以及对“仙作”家具进行了低碳工艺设计。

成果[9](2013)在《基于秸秆材料的现代建筑空间建构研究》文中认为在倡导可持续发展的低碳时代,利用农业废弃物制成的秸秆材料作为一种生态建材,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推动了秸秆建筑的形成与发展,出现了秸秆建筑的研究与实践。面对这种状况,本文以材料实验为基点,以建筑空间为依托,以建构理论为指导,从材料、空间和建构三个方面对秸秆建筑进行研究,考察秸秆材料在现有建筑空间建构中的应用概况,分析秸秆材料在现有建筑空间建构中的优势与局限,进而针对局限引出材料实验,以四个课题与主题的实验:“坐具——材料真实性”、“墙体——空间透明性”、“秸秆屋——空间建造性”和“青年公寓——空间设计与建造”,分别从概念与实践两个层面对秸秆建筑进行探索与研究。实验的目的是,一方面探索秸秆材料在现代建筑空间设计与建造中的表达潜力;另一方面研究基于现代工业化建造体系下的秸秆建筑空间设计与建造方式。而实验的宗旨在于推广秸秆材料,优化秸秆建筑的设计与建造,促进秸秆建筑的产业化发展。

丁杰[10](2013)在《生态树屋设计初探 ——以南京江宁谷里大塘金项目为例》文中认为树屋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居住形式之一,但随着社会和时代的进步,地面建筑逐渐取代了这种古老的形式,它也渐渐地被人们淡忘。直到近年,世界各地再次出现了数百个造型和功能各异的树屋,欧美地区更是掀起了一股旅居在树屋的热潮,这也让它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里。本文以“生态树屋规划设计初探”为题,通过文献阅读、基础资料收集分析、实例分类比较论证、实际工程设计探究等方法和手段展开研究。首先,分析了四个典型的现代树屋案例,对世界树屋案例进行了系统的分类研究,并分析了几个采用树屋理念设计的现代建筑案例。随后,论述了树屋空间构成设计的四个因素:空间的需求和动机、空间构成要素、结构形态和空间特性,提出营造符合人需求的树屋空间设计应从整体性、地域性、人性化、艺术化和生态化等多角度出发进行设计。最后,在树屋设计中引入生态理念,提出生态树屋设计中的系统观、设计理念、设计方法和评价指标,并以南京江宁谷里大塘金生态农业观光园生态树屋项目为例,详述了整个生态树屋的设计方法和设计过程。本文聚焦树屋这个既古老又现代的建筑类型,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大胆的设想,创新的思路,试图为树屋的发展提出新的方法和策略。希望本文研究成果是国内树屋研究工作的一个良好开端,对于今后从事树屋设计和研究的工作者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和参考价值。

二、一种条状块板灯具的研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条状块板灯具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滚动结构的弧形摩擦纳米发电机的低频水波能量收集(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能源危机
        1.1.2 海洋能的开发利用
    1.2 摩擦纳米发电机简介
        1.2.1 摩擦起电效应
        1.2.2 摩擦纳米发电机
        1.2.3 摩擦纳米发电机的理论
        1.2.4 摩擦纳米发电机的材料
    1.3 摩擦纳米发电机的工作模式
        1.3.1 垂直接触分离模式
        1.3.2 水平滑动模式
        1.3.3 单电极模式
        1.3.4 独立摩擦层式
    1.4 摩擦纳米发电机的应用
        1.4.1 摩擦纳米发电机用于海洋能收集
        1.4.2 摩擦纳米发电机用于风能的收集
        1.4.3 摩擦纳米发电机的自驱动应用
        1.4.4 摩擦纳米发电机用于人机界面与生物医学监测
    1.5 TENG研究的发展路线
    1.6 本文的选题思路及内容
2 弧形摩擦纳米发电机的制备与实验方法
    2.1 实验设备
    2.2 实验流程
    2.3 测试操作步骤
    2.4 PCB板的设计与内部滑块制作
    2.5 真实水波环境的搭建
3 弧形摩擦纳米发电机用于低频水波能量收集
    3.1 机理及性能分析
        3.1.1 弧形摩擦纳米发电机的工作机理
    3.2 弧形TENG在线性电机驱动下性能测试与分析
    3.3 弧形TENG在水波驱动下的性能测试与分析
    3.4 弧形TENG的应用
        3.4.1 TENG的管理电路
        3.4.2 驱动LED灯阵列
        3.4.3 自供电环境温度监测应用
        3.4.4 无线射频发射监测系统
    3.5 本章小结
4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2)结合魅力因素构建与评价的产品形态设计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情感诉求时代下形态设计思维的发展
        1.1.2 课题研究载体的产业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魅力工学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现状
        1.2.2 基于魅力质量理论的用户需求评价相关研究进展
        1.2.3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模型的设计决策相关研究现状
        1.2.4 结合意象语义的产品形态设计相关研究现状
        1.2.5 研究案例的设计研究现状
    1.3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3.1 魅力工学在构建产品魅力因素的过程上存在不足
        1.3.2 Kano模型和模糊Kano模型对产品意象语义的研究存在缺陷
        1.3.3 产品形态设计的研究路径需要拓展
    1.4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意义与研究基础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意义
        1.4.4 研究基础
    1.5 研究路线
第二章 产品形态魅力因素的构建与评价方法研究
    2.1 产品形态与意象语义
        2.1.1 形态的概念界定
        2.1.2 形态辨识与完形心理
        2.1.3 产品形态的意象语义
        2.1.4 产品形态意象的认知过程
        2.1.5 产品形态意象语义的表达与测量
    2.2 魅力工学与魅力因素
        2.2.1 产品形态的意象与偏好
        2.2.2 偏好与魅力工学
        2.2.3 魅力工学的魅力因素
        2.2.4 产品形态的吸引力
    2.3 魅力工学的相关研究方法
        2.3.1 评价构造法
        2.3.2 KJ法
        2.3.3 产品形态魅力因素的数量化理论工类分析
    2.4 魅力因素的意象语义层级优先级评价方法
        2.4.1 Kano模型用户需求满意度分类法
        2.4.2 模糊Kano模型用户需求满意度分类法
        2.4.3 连续模糊Kano模型用户需求分类法
        2.4.4 模糊层级分析法
    2.5 产品形态魅力因素研究框架的构建
    2.6 小结
第三章 基于定性分析的产品形态魅力因素构建过程及案例研究
    3.1 形态魅力因素的构建过程
    3.2 形态魅力因素的三阶层架构
    3.3 结合符号学相关学说的魅力因素解读
        3.3.1 结合索绪尔相关符号学说的魅力因素层级构成解读
        3.3.2 结合皮尔斯相关符号学说的魅力因素构建过程解读
    3.4 形态魅力因素构建的案例研究
        3.4.1 形态特征与语义分析
        3.4.2 评价构造实验准备
        3.4.3 个体的形态魅力因素评价构造过程
        3.4.4 运用KJ法简化上层魅力因素
        3.4.5 运用KJ法简化下层魅力因素
        3.4.6 建立全体的形态魅力因素评价构造图
    3.5 小结
第四章 从定性到定量魅力因素意象语义层级的优先级评价过程
    4.1 产品形态魅力因素的重要性比较
        4.1.1 模糊理论
        4.1.2 三角模糊数与隶属函数
        4.1.3 模糊数之运算
        4.1.4 相似性整合法
        4.1.5 模糊层级分析法
    4.2 产品形态魅力因素的品质及满意度评价方法
    4.3 整合SAM、FAHP与CFMK的产品魅力因素评价模型建立
    4.4 案例研究
    4.5 运用FAHP和C-FKM研究意象语义的优先级
    4.6 结果分析
    4.7 小结
第五章 基于数量化理论Ⅰ类的魅力因素关联分析与设计应用
    5.1 魅力因素的数量化理论Ⅰ关联分析
    5.2 数量化理论Ⅰ类在产品形态魅力因素分析中的运用
    5.3 形态要素提取
    5.4 形态要素与意象语义的关联分析
        5.4.1 样本的意象语义评价实验
        5.4.2 形态与意象关联分析
        5.4.3 结果与分析
    5.5 总体分析
    5.6 魅力因素设计应用的理论基础
        5.6.1 魅力因素的挖掘、解读与转化
        5.6.2 产品意象的转化方法
        5.6.3 意象表征方法
        5.6.4 形态特征意象看板
    5.7 魅力因素应用的设计案例
        5.7.1 魅力因素的挖掘
        5.7.2 魅力因素在设计方案中的解读与转化
        5.7.3 魅力因素在设计方案中的导向与融合
        5.7.4 设计方案的建模与渲染
    5.8 设计方案形态满意度评价
        5.8.1 用户体验与评价流程
        5.8.2 方案满意度评价过程
        5.8.3 满意度分析
    5.9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工作与创新点
        6.1.1 主要研究工作
        6.1.2 主要创新点
    6.2 研究展望
        6.2.1 研究局限
        6.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成果
致谢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3)基于大漆工艺的装饰材料创新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
    1.3 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5 本文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1.6 本文的创新点
第2章 传统手工艺装饰材料概述
    2.1 装饰材料缘起
        2.1.1 装饰材料的概念
        2.1.2 装饰材料的功能
        2.1.3 现代装饰材料分类
        2.1.4 现代装饰材料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2.2 传统手工艺装饰材料的应用现状
        2.2.1 传统手工艺装饰材料的概述
        2.2.2 传统手工艺装饰材料案例分析
    2.3 传统手工艺对装饰材料的体现意义
        2.3.1 为装饰材料市场增添新元素
        2.3.2 弥补装饰材料市场的传统文化空缺
    2.4 本章小节
第3章 大漆工艺的解析与创新提炼
    3.1 大漆工艺概述
        3.1.1 大漆的概念
        3.1.2 大漆工艺的历史起源及发展流变
        3.1.3 大漆工艺在国内外应用现状分析
    3.2 大漆工艺髹饰技法
        3.2.1 大漆工艺髹饰技法分类
        3.2.2 大漆工艺的底胎种类及大漆干燥时间
        3.2.3 大漆工艺技法提炼
    3.3 大漆工艺在装饰材料中的发展优势分析
        3.3.1 漆性的优越性
        3.3.2 色泽的华丽性
        3.3.3 质感的多样性
    3.4 本章小节
第4章 大漆工艺在装饰材料上的创新与设计实践
    4.1 大漆工艺在装饰材料中的创新应用方式
    4.2 大漆工艺在装饰板材上的创新设计应用
        4.2.1 作品主题设定
        4.2.2 作品实践制作过程
        4.2.3 工艺难点梳理与分析
        4.2.4 作品应用展示与说明
    4.3 大漆工艺在装饰材料中的创新应用价值
        4.3.1 传承价值与创新价值
        4.3.2 物用价值与审美价值
        4.3.3 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
    4.4 本章小节
结论
附录Ⅰ 毕业设计作品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含录用)的学术论文

(4)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住宅整体厨房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发展的现状
        1.3.1 国内外整体厨房发展现状
        1.3.2 国内外BIM发展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范围限定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范围限定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技术路线
        1.5.2 研究方法
        1.5.3 本文研究框架
第2章 装配式内装系统整体厨房概述
    2.1 装配式内装的特点及相关概念
        2.1.1 装配式内装的定义
        2.1.2 装配式内装的意义
        2.1.3 装配式装修相对传统装修的优点
    2.2 装配式内装的设计方法模块化设计
        2.2.1 模块化设计
        2.2.2 模块化设计的特性
    2.3 模块化设计思想下的装配式内装的特性
        2.3.1 全生命周期
        2.3.2 设计一体化
        2.3.3 施工的便捷高效性
        2.3.4 多样性和个性化
        2.3.5 经济性安全性和舒适性
    2.4 厨房设计综述
        2.4.1 厨房内部功能设计综述
        2.4.2 装配式整体厨房综述
    2.5 装配式内装和BIM技术的关系
        2.5.1 BIM技术的概念及基本应用
        2.5.2 BIM技术在装配式应用中的优势
        2.5.3 装配式内装必须依靠BIM技术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装配式厨房和BIM应用现状问题调研分析
    3.1 国内外既有装配式整体厨房装修材料
        3.1.1 既有装配式内装材料概述
        3.1.2 装配式厨房内装墙壁材料
        3.1.3 装配式厨房内装吊顶材料
        3.1.4 装配式厨房内装地板材料
        3.1.5 装配式厨房内装其他辅用材料
    3.2 国内外既有装配式内装部品施工工艺
        3.2.1 隔墙施工工艺
        3.2.2 吊顶施工工艺
        3.2.3 地板施工工艺
    3.3 对装配式厨房和BIM技术的调研方法与内容
        3.3.1 装配式住宅试点项目燕堡马驹桥家园实地调研
        3.3.2 对采用传统装修方式厨房的实地调研
        3.3.3 对BIM技术使用现状的调查问卷调研
    3.4 调研发现问题与结果分析
        3.4.1 传统厨房装修的弊端
        3.4.2 现阶段国内装配式整体厨房存在问题分析
        3.4.3 国内BIM技术在装修领域发展受阻因素分析
        3.4.4 大众对厨房的需求变化分析
    3.5 基于调研的装配式整体厨房设计难点分析
        3.5.1 装配式内装部品和橱柜部品的模块化设计问题
        3.5.2 橱柜设计问题
        3.5.3 厨房空间流线等内部环境设计问题
        3.5.4 水电气设计与装修设计的统合问题
        3.5.5 BIM软件Revit在装配式内装设计应用上的问题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整体厨房及BIM技术优化设计策略研究
    4.1 装配式整体厨房空间形态形成方法
        4.1.1 装配式住宅建筑空间形成策略及原理
        4.1.2 装配式住宅套型空间模块化设计策略
        4.1.3 装配式厨房与其他空间的空间关系优化策略
        4.1.4 装配式厨房符合模数的尺寸优化
    4.2 装配式整体厨房内部功能设计优化
        4.2.1 厨房工作三角再设计
        4.2.2 装配式整体厨房内部环境优化设计
    4.3 装配式厨房的橱柜模块化设计
        4.3.1 橱柜模块化设计的基础模数探索
        4.3.2 基于人体工程学的橱柜功能设计
        4.3.3 橱柜的装配式模块化特征设计
        4.3.4 橱柜模块的尺寸和形式
        4.3.5 集成炉灶改进以及厨房油烟直排策略
    4.4 装配式整体厨房材料优化设计探索
        4.4.1 墙面材料优化
        4.4.2 地面材料优化
        4.4.3 吊顶材料优化
    4.5 装配式整体厨房关键技术优化创新
        4.5.1 装配式整体厨房装配环节技术优化原则
        4.5.2 墙体做法优化设计
        4.5.3 地面做法优化设计
        4.5.4 吊顶做法优化设计
        4.5.5 装配式集成厨房机电管线优化设计策略
        4.5.6 装配式内装效果千篇一律问题解决
    4.6 适合装配式内装体系的新BIM技术探索
        4.6.1 BIM模型的实质含义分析
        4.6.2 基于SU的BIM软件客观可行性分析
        4.6.3 基于SU的BIM软件主观可行性分析
        4.6.4 基于SU的BIM软件在装配式内装领域的实现策略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BIM技术的整体厨房设计成果
    5.1 基于SU的天宫BIM
        5.1.1 天宫BIM功能介绍
        5.1.2 天宫BIM功能特点
    5.2 整体厨房特定案例的BIM辅助展示
        5.2.1 整体厨房空间最小尺寸形式确定
        5.2.2 方案基于装配式特性的验证
        5.2.3 整体厨房BIM辅助方案设计成果
        5.2.4 整体厨房BIM建造过程及具体细节展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在学期间参加专业实践及工程项目研究工作
致谢

(5)建筑综合体防雷系统的工程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
        1.1.1 选题来源
        1.1.2 雷电产生机理
    1.2 防雷技术及标准
    1.3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技术综述
    2.1 雷电的物理基础
        2.1.1 电荷与电场
        2.1.2 导电体与电流
        2.1.3 电场的产生过程
    2.2 雷电场的作用机理
        2.2.1 雷电的电磁场效应
        2.2.2 闪电磁场与雷电的测量方法
        2.2.3 基于卫星和雷达的雷暴监测方法
    2.3 防雷措施与技术类型
        2.3.1 防雷应用类别
        2.3.2 防雷措施的技术要求
        2.3.3 防雷工程设计流程
第三章 建筑综合体防雷的需求分析
    3.1 目标建筑的基本特征
        3.1.1 保护对象的地理位置
        3.1.2 所在地气象环境特征
        3.1.3 建筑地理环境特征
    3.2 区域闪电雷暴案例与统计分析
    3.3 建筑物雷击风险分析
第四章 防雷系统的综合设计
    4.1 防雷系统的总体组织
    4.2 建筑物防雷设计
        4.2.1 防雷类别
        4.2.2 直击雷防护
        4.2.3 均压环与侧击雷防护
        4.2.4 闪电电涌侵入的防护
        4.2.5 等电位连接
    4.3 通信系统防雷击设计
        4.3.1 防护等级
        4.3.2 电源线路的防雷与接地
        4.3.3 信号传输线路的防雷与接地
        4.3.4 接地与屏蔽
        4.3.5 机房等电位连接
    4.4 电话通信的防雷与接地
        4.4.1 电话通信的防雷要求
        4.4.2 防雷与接地方案
第五章 工程施工的方案设计
    5.1 过程质量控制
    5.2 施工防雷
    5.3 雷电监测和预警
    5.4 雷电预警信号及防御
    5.5 工程后防雷措施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技术发展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表 建筑物雷击风险统计计算表

(6)陕西藤编造型特征及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本课题的选题依据和相关背景
    1.2 本课题的相关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
        1.3.2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及研究难点
2 陕西藤编的历史沿革
    2.1 起始渊源
    2.2 历代传承
        2.2.1 古代
        2.2.2 现代
        2.2.3 当代
    2.3 当代主要产区分布
        2.3.1 分布格局地图
        2.3.2 主要分布范围
    2.4 当代陕西藤编技艺的发展状况
        2.4.1 陕西藤编技艺的主要价值
        2.4.2 当代陕西藤编发展现状分析
        2.4.3 当代藤编产业经营模式概况
    2.5 本章小结
3 陕西藤编的文化艺术特征
    3.1 产品结构特征
        3.1.1 家具类
        3.1.2 生产用具类
        3.1.3 装饰器具类
        3.1.4 生活用具类
        3.1.5 特色工艺品
    3.2 陕西藤编的造型风格特征
        3.2.1 依据藤条韧性的弯曲特征
        3.2.2 对称形式的造型特征
        3.2.3 仿传统木质家具形态
        3.2.4 仿生形态的造型手法
    3.3 编织纹样特征
        3.3.1 面层编织纹样
        3.3.2 结构装饰纹样
        3.3.3 结饰纹样
        3.3.4 包缠纹样
    3.5 色彩特征表现
        3.5.1 藤材的自然色彩
        3.5.2 藤材的人造色彩
    3.6 本章小结
4 陕西藤编的特色技艺
    4.1 编织材料及特性
        4.1.1 青藤
        4.1.2 木竹
        4.1.3 印尼藤
    4.2 制作工具
        4.2.1 架子工具
        4.2.2 编织工具
        4.2.3 打磨工具
        4.2.4 其他(机械设备)
    4.3 加工工艺过程
        4.3.1 选料
        4.3.2 加工处理
        4.3.3 编织制作
        4.3.4 打磨
        4.3.5 上漆
    4.4 藤编编织技法
        4.4.1 传统编织手法
        4.4.2 现代编织手法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陕西藤编的设计实践探索
    5.1 设计元素的提取
    5.2 设计实践过程
    5.3 设计作品展示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致谢

(7)焊锡喷射装置设计与实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微滴喷射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喷射技术原理与分类
        1.1.2 喷射技术研究现状
        1.1.3 喷射技术的应用
    1.2 课题来源
    1.3 课题目的与意义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焊锡喷射实验系统及关键部件设计
    2.1 焊锡喷射实验系统工作原理
    2.2 焊锡喷射装置设计
    2.3 焊锡喷射装置关键部件设计
        2.3.1 焊锡喷射装置腔体设计
        2.3.2 电极设计
    2.4 焊锡喷射辅助模块设计
        2.4.1 加热模块设计
        2.4.2 电路控制模块设计
        2.4.3 电场模块设计
        2.4.4 恒定磁场模块设计
        2.4.5 收集模块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焊锡喷射过程分析与影响焊球大小因素
    3.1 焊锡喷射过程分析
        3.1.1 工艺参数与材料的选择
        3.1.2 实验仪器的选择
        3.1.3 焊锡微滴形成分析
    3.2 影响焊球大小的因素
        3.2.1 通电电流对焊球直径的影响
        3.2.2 通电电压对焊球直径的影响
        3.2.3 通电脉宽对焊球直径的影响
        3.2.4 收集距离对焊球直径的影响
        3.2.5 收集距离对焊球重量的影响
        3.2.6 加热温度对焊球直径的影响
        3.2.7 喷射频率对焊球直径的影响
        3.2.8 喷嘴孔径对焊球直径的影响
        3.2.9 收集介质对焊球直径的影响
    3.3 焊球一致性实验与异形件制作
        3.3.1 焊球一致性实验
        3.3.2 焊锡异形件制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焊锡喷射装置的优化与实验
    4.1 焊锡喷射装置的优化
    4.2 焊球一致性实验与漏点实验
    4.3 微焊球制作
    4.4 焊锡异形件制作
    4.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仙作”家具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背景
        1.2.1 家具行业的机遇与挑战
        1.2.2 “仙作”家具产业竞争力凸显
        1.2.3 “仙作”新中式家具的开发顺应市场流行趋势
    1.3 研究方法
        1.3.1 考察与实践、调查法
        1.3.2 文献收集与整理
        1.3.3 计算机辅助设计
        1.3.4 技术路线
    1.4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5 “仙作”家具的历史传承和发展
    1.6 “仙作”家具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仙作”家具的主要用材
    2.1 红木分类
    2.2 其他进口深色名贵硬木
    2.3 国产名贵用材
    2.4 “仙作”家具与中国古典家具三大作的用材
    2.5 仙游红木家具主要用材及其行情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仙作”家具的造型设计
    3.1 “仙作”传统中式家具的造型
        3.1.1 “仙作”传统中式家具的造型、风格及与三大作的区别
        3.1.2 “仙作”传统中式家具雕刻艺术
        3.1.3 “仙作”传统中式家具中的金属饰品
    3.2 “仙作”新中式家具的造型与设计
        3.2.1 新中式红木家具
        3.2.2 “仙作”新中式家具设计案例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仙作”家具的结构设计
    4.1 中国古典家具榫卯结构
        4.1.1 发展历史
        4.1.2 常用榫卯结构
    4.2 传统“仙作”家具榫卯结构的局限性和面临的挑战
    4.3 现今“仙作”家具常见的榫卯结构类型
    4.4 “仙作”新中式家具榫卯结构的设计创新
        4.4.1 “仙作”新中式家具榫卯结构的改造原则
        4.4.2 “仙作”新中式家具榫卯结构的改进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仙作”家具的传统工艺流程及低碳工艺设计
    5.1 “仙作”传统中式家具的工艺流程
    5.2 “仙作”家具的低碳工艺设计
        5.2.1 低碳家具设计概述
        5.2.2 低碳设计是“仙作”家具设计的创新
        5.2.3 低碳设计拓展了“仙作”家具产品的生命周期
        5.2.4 低碳“仙作”家具的设计
    5.3 “仙作”家具的低碳工艺设计案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仙作”新中式家具在室内空间的应用
    6.1 新中式室内设计风格
        6.1.1 概述
        6.1.2 特点
    6.2 “仙作”新中式家具在餐厅空间的设计实例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基于秸秆材料的现代建筑空间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与研究对象确立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三节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 秸秆材料与建筑空间建构
    第一节 秸秆作为建筑材料
        一、 秸秆的概念
        二、 秸秆的种类和性质
        三、 秸秆作为建筑材料的可能性
    第二节 空间的建构与建造
        一、 建构的概念
        二、 建造的概念
        三、 空间建构与空间建造的关联
    第三节 秸秆与建筑
        一、 秸秆建筑的概念
        二、 发展秸秆建筑的必要性
    小结
第二章 秸秆材料在建筑空间建构中的应用概况
    第一节 来自材料学领域的开发
        一、 国外秸秆材料的开发
        二、 国内秸秆材料的开发
        三、 开发实例——OSSB 定向结构麦秸板
    第二节 来自建筑学领域的应用
        一、 国外秸秆建筑的应用
        三、 国内秸秆建筑的应用
        四、 应用实例——2010 上海世博会“万科馆”
    第三节 来自设计学领域的应用
        一、 国外秸秆产品的应用
        二、 国内秸秆产品的现状
        三、 应用实例——2011 上海国际室内设计节“麦田@W3K2”
    小结
第三章 秸秆材料在建筑空间建构中的优势分析
    第一节 秸秆材料的优势
        一、 材料的自然性
        二、 类型的多样性
        三、 加工的简便性
    第二节 建筑空间建构的优势
        一、 材料的具体呈现
        二、 结构的合理搭配
        三、 构造的直观表达
        四、 建造的诗意表现
    第三节 秸秆建筑空间的优势
        一、 空间的生态性
        二、 空间的亲切感
        三、 空间的地域性
    小结
第四章 秸秆材料在建筑空间建构中的局限分析
    第一节 秸秆材料的局限
        一、 材料的防水性
        二、 材料的阻燃性
        三、 解决办法
    第二节 秸秆建筑空间的局限
        一、 空间规模的有限性
        二、 空间组合的单一性
        三、 解决办法
    第三节 秸秆建筑的局限
        一、 社会认知程度不高
        二、 建筑规范尚未健全
        三、 解决办法
    小结
第五章 秸秆材料在建筑空间建构中的实验研究
    第一节 实验的目标与方法
        一、 实验的目标
        二、 实验的方法
    第二节 实验的课题与主题
        一、 坐具——材料真实性
        二、 墙体——空间透明性
        三、 秸秆屋——空间建造性
        四、 青年公寓——空间设计与建造
    第三节 青年公寓实验的设计表述
        一、 从表述开始
        二、 场地环境的分析
        三、 设计概念的确立
        四、 秸秆材料的选用
        五、 空间形态的生成
        六、 表皮覆层的围透
        七、 结构形式的配置
        八、 构造细部的处理
    第四节 青年公寓实验的模拟仿真
        一、 从表述到仿真
        二、 设计工具的变化
        三、 三维建模的过程
        四、 虚拟模型的意义
    第五节 青年公寓实验的现实建造
        一、 从仿真到建造
        二、 单元部件的分类
        三、 系统模块的集成
        四、 现场组装的程序
    第六节 实验的结果与分析
        一、 实验的结果
        二、 实验的分析
    小结
结论
    第一节 秸秆建筑空间建构实验的意义
    第二节 对秸秆建筑空间应用的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生态树屋设计初探 ——以南京江宁谷里大塘金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生态环境—“日益恶劣”
        1.1.2 人、建筑、环境—“矛盾加剧”
        1.1.3 逃离城市—回归自然“树屋热”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概念界定
        1.4.1 树屋(Tree House)
        1.4.2 生态建筑(Eco‐Architecture)
        1.4.3 生态规划(Ecological Planning)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5.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5.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6 研究的整体框架
    本章注释和参考文献
第2章 国内外树屋案例解析
    2.1 世界树屋案例分析
        2.1.1 树屋酒店
        2.1.2 私人树屋
        2.1.3 儿童树屋
        2.1.4 树屋景区
    2.2 世界树屋分类研究
        2.2.1 建筑造型
        2.2.2 建筑功能
        2.2.3 结构构造
        2.2.4 承重方式
        2.2.5 建造方式
    2.3 “树屋”理念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2.3.1 理念应用
        2.3.2 造型应用
        2.3.3 结构应用
    2.4 小结
    本章注释和参考文献
第3章 树屋空间构成设计研究
    3.1 树屋的空间活动需求与动机
        3.1.1 活动需求
        3.1.2 活动动机
    3.2 树屋的空间构成要素
        3.2.1 物质要素
        3.2.2 行为要素
    3.3 树屋的空间结构形态
        3.3.1 点状空间结构
        3.3.2 线状行为路线
        3.3.3 面状环境空间
    3.4 树屋的空间特性研究
        3.4.1 系统性
        3.4.2 地域性
        3.4.3 生态性
    3.5 树屋的空间设计研究
        3.5.1 整体性设计
        3.5.2 地域性设计
        3.5.3 人性化设计
        3.5.4 艺术化设计
        3.5.5 生态化设计
    3.6 小结
    本章注释和参考文献
第4章 南京江宁谷里大塘金生态树屋设计实践
    4.1 生态建筑观
        4.1.1 新的自然生态观
        4.1.2 整体生态系统观
        4.1.3 生态树屋系统观
    4.2 生态树屋设计理念
    4.3 树屋生态设计方法
        4.3.0 普通设计与生态设计比较
        4.3.1 生态树屋场地选址分析
        4.3.2 生态树屋场地设计分析
        4.3.3 生态树屋气候适应性设计分析
        4.3.4 生态树屋节能与能源利用分析
        4.3.5 生态树屋水资源综合利用分析
        4.3.6 生态树屋节材与材料循环利用分析
        4.3.7 生态树屋生态景观设计分析
    4.4 生态树屋设计评价指标
    4.5 生态树屋设计实践
        4.5.1 项目缘起
        4.5.2 项目概况
        4.5.3 设计目标与原则
        4.5.4 生态选址
        4.5.5 生态场地布局设计
        4.5.6 总平面布局设计
        4.5.7 生态景观设计
        4.5.8 生态树屋单体设计
        4.5.9 防火与防护设计
        4.5.10 生态设计策略
        4.5.11 建造方式
        4.5.12 运营管理
    4.6 小结
    本章注释和参考文献
第5章 结论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四、一种条状块板灯具的研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滚动结构的弧形摩擦纳米发电机的低频水波能量收集[D]. 任杰. 北京印刷学院, 2021(09)
  • [2]结合魅力因素构建与评价的产品形态设计过程研究[D]. 吴义祥. 华东理工大学, 2019(08)
  • [3]基于大漆工艺的装饰材料创新设计研究[D]. 樊小溪.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2019(02)
  • [4]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住宅整体厨房设计策略研究[D]. 宋潜. 长春工程学院, 2019(04)
  • [5]建筑综合体防雷系统的工程设计[D]. 栾鑫. 南京邮电大学, 2018(02)
  • [6]陕西藤编造型特征及工艺研究[D]. 邱雨靖. 西安工程大学, 2016(05)
  • [7]焊锡喷射装置设计与实验分析[D]. 赵小双. 厦门理工学院, 2016(08)
  • [8]“仙作”家具的研究与设计[D]. 庄雪峰. 福建农林大学, 2016(10)
  • [9]基于秸秆材料的现代建筑空间建构研究[D]. 成果. 南京艺术学院, 2013(01)
  • [10]生态树屋设计初探 ——以南京江宁谷里大塘金项目为例[D]. 丁杰. 南京工业大学, 2013(05)

标签:;  ;  ;  ;  ;  

长条形面板灯的研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