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典型电气设备对电压暂降的敏感度问题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胡博[1](2021)在《含分布式电源配电网电压暂降分析与治理》文中研究表明电压暂降严重影响电压敏感负荷的正常运行,甚至会给工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分布式电源规模化大批量接入配电网,极大改变了传统配电网的结构和潮流,由此对配电网电压暂降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对其如何治理也需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对电网电压暂降涉及的基本理论进行分析,总结列举了配电网电压暂降的主要原因;研究衡量电压暂降的三个基本特征量和检测方法,以及电压暂降凹陷域、临界距离和用电设备电压暂降敏感性,这些是后续设计和仿真的基础;其次将分布式电源(DG)分为同步机型,异步机型和逆变型三大类,并对其基本原理进行介绍;在此基础上对具有代表性的逆变型DG光伏发电系统进行着重分析和建模;将DG接入对配电网电压暂降的影响分为DG对配网电压暂降的不利影响和DG接入对配网电压暂降的主动调节作用进行分析,指出DG参与电压暂降调节存在的问题,得出逆变型分布式电源必须配合有源电能质量治理装置进行联合补偿的结论。最后对有源电压暂降治理设备动态电压恢复器(Dynamic voltage restorer,DVR)进行了分析研究,在现有文献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基于蓄电池-超级电容器混合储能的动态电压恢复器系统。构造出一种能满足大容量和长寿命运行要求的DVR拓扑,根据所设计DVR装置与逆变型DG存在相似拓扑的优势,在电网电压正常及发生电压暂降时,提出对DVR分别采用微电源下垂控制策略和复合控制补偿策略,改观系统电压质量的同时避免整套设备在不发挥补偿作用时停机闲置。此外在电网电压中断情况下,DVR还可发挥不间断电源(Uninterruptible power system,UPS)功能为负荷供电。最后对所设计的DVR系统进行了仿真,验证其有效性。通过DG自身调节作用和DVR的配合补偿,能更有效地治理含分布式电源配电网的电压暂降问题。
沈海东[2](2020)在《一种基于DVR的空管台站电压骤降治理方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随着我国民航行业的高速持续发展,对空中交通管理系统的安全保障水平和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民航空管安全保障任务日益加重。中南地区是全国飞行流量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下辖的近百个雷达站、导航台、甚高频台站遍布中南地区6省,为民用航空飞行器和管制指挥提供优质、精确、高效的通信导航监视服务,确保空中交通安全、有序、快捷和舒适。但这些台站主要处于偏远的山区、农村、工业区等地,所属电力系统供电质量常受影响,电压骤降经常发生。由于通信导航监视台站主要设备为电子类设备,即敏感设备,所以电压骤降对台站的正常运转有一定的影响。空管台站供电系统现阶段解决电压骤降的方法是配备UPS不间断电源,其可靠性足以保证空管设备的正常运行,但是存在维护成本高、负载适配性一般、运行效率低等缺点。随着台站的不断增多和无人值守智慧台站的提出,对空管台站设备供电要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动态电压恢复器(Dynamic Voltage Regulator,简称“DVR”)的空管台站电压骤降治理方案,在不降低供电可靠性的前提下,不仅降低了运行维护成本,而且还提高了系统运行效率和负载适配性。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如下:1、分析设备的敏感度和电压骤降监测的数据来讨论治理空管台站电压骤降的必要性。通过对空管台站设备结构进行分析,得出电压骤降免疫曲线,表明电压骤降不能容忍。台站的电压骤降的历史监测数据表明电压骤降真实存在并且经常发生。因此,治理空管台站电压骤降问题是必要的。2、通过分析UPS的缺点及对UPS和DVR进行对比,提出基于DVR的电压骤降治理方案。3、根据DVR的构造特点,以储能单元的选用为判定条件,本文按照台站市电配置分别对单市电导航台、单市电雷达站(甚高频台)、双市电导航台、双市电雷达站(甚高频台)4种场景进行分析,各得出最优的电压骤降治理方案。其中双市电导航台和双市电雷达站(甚高频台)的电压补偿方案改进最大,省去体积和成本庞大的储能单元,通过两路市电互为补偿,加上油机备用,足以保障台站设备供电安全。另外,由于单市电导航台功率较小,本文选用超级电容器作为储能单元,基本免维护。4、通过SIMULINK工具对4种场景的DVR电压补偿系统进行仿真,以设备免疫曲线作为验证条件,仿真结果符合要求。因此得出本文的最终结论,这种基于DVR的电压骤降治理方案适用于空管台站,对空管设备安全、可靠、高效运行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刘煦力[3](2019)在《东莞电网主网故障下的电压暂降特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能是一种具有经济性、清洁性、实用性且易于转换、运输和控制的二次能源,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电能质量直接影响着电气设备的运行特性以及电网的安全运行,所以电能质量对于社会生产的运行与人民生活意义重大。电压暂降作为电能质量常见问题,长期存在于电力系统中,持续时间仅仅为几个周期的电压暂降都可能会对电气设备产生重大影响,造成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因此,对电压暂降的基本特性进行探究,对电压暂降风险进行预估对提升电网运行的可靠性意义重大。本文首先对电压暂降的基本概念进行了介绍,对引起电压暂降的主要原因以及不同扰动源引起的电压暂降特性进行分析,着重探究了变压器空载投运、大型感应电机启动、短路故障的引起的电压暂降的特点。从PCC节点电压暂降幅值变化特性以及临界距离与凹陷距离像个方面,对电压暂降的传播机理进行分析,给出单相接地故障、两相相间故障、两相接地故障、三相短路故障下相电压及线电压特征相量图以及电压计算公式;接着,以主网故障造成电压暂降的典型事故为例,对电压暂降对电网运行的影响特性进行分析,探究不同电压等级的多重线路故障引起的大范围电压暂降造成变电站各侧交流母线电压变化特性,分析电压暂降对主网、配网的影响,对用户负荷敏感性进行分析,根据电压暂降对主要工业敏感性设备的影响程度对其进行等级划分;最后,对电网发生电压暂降情况下的负荷脱扣量计算进行研究,建立适用于区域性的负荷脱扣量计算模型,在已知各节点电压暂降的情况下计算相应的负荷脱扣量,实例验证了该方法工作量小,可操作性强且具有良好的实用性。
陈丹伶[4](2019)在《基于电能数据的配电网用电可靠性评估分析》文中提出随着供电企业精细化管理和电力市场的逐步开放,供电企业逐渐将更多的关注投向用户真实体验到的可靠性水平。考虑到用户受电压偏低与电压暂降问题的影响比较大,如何利用海量的用户侧电能数据指导开展可靠性的评估和提升工作,切实提升供电效益与服务水平,帮助供电企业在日益激烈的电力市场竞争中保持技术优势,是供电企业所关注的问题。为此,本文开展了基于电能数据的配电网用电可靠性评估研究。首先,本文分析电能数据中与用电可靠性相关的数据特征,设计了能够量化评估电压质量与电压暂降对用电可靠性影响程度的可靠性指标,建立了配电网用电可靠性评价指标体系。其次,本文考虑行业用户负荷的时变性和电能质量敏感度,从时间和电压两个维度构建了不同类型用户的分时段有功负荷静态模型,提出了一种电压偏低型隐性缺供电量的估算方法。该方法能够定量衡量用电可靠性受电压偏低的影响程度。然后,通过分析电压暂降与用电量的关联关系,本文提出了基于电能数据的电压暂降检测方法和电压暂降型隐性缺供电量估算方法。该方法能够从隐性缺供电量和电压暂降事件发生次数的角度,定量衡量用电可靠性受电压暂降的影响程度。最后,本文设计了一种考虑地区可靠性发展水平的用电可靠性综合评估方法,采用分层改进型“拉开档次”法确定指标权重,能够综合反映配电网用电可靠性水平;还提出了一种考虑用户需求的配电网规划对象选优分析方法,能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负荷类型用户的可靠性提升需求度差异,有效安排多个配电网的投资优先次序形成规划方案,帮助供电企业有针对性地开展可靠性提升工作。
吴亚盆[5](2018)在《典型敏感设备电压暂降耐受特性与评估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可编程序控制器)和PC机是诸多文献中提及的典型电压暂降敏感设备。国内外相关研究人员就其暂降耐受特性在早期进行过机理分析和试验研究。然而,考虑到电子类产品技术和生产工艺改进,以及国内相关试验工作较为缺乏等现状,对目前主流PLC、PC机开展电压暂降对其影响的机理分析与试验研究,掌握电压暂降耐受特性并建立较为通用的设备故障状态概率评估模型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以PLC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通过PLC电源模块、输入/输出模块电路结构分析,明确了市电等级、直流侧电容、直流负荷功率、生产工艺等影响PLC电压暂降耐受特性的关键因素。其次,针对典型的9款PLCs制定了详细的电压暂降试验方案,开展了交流、直流型PLC电源模块与输入模块各自的暂降耐受特性试验;试验研究了市电等级、电压暂降幅值、持续时间、暂降起始点、暂降起始段高频振荡、奇次谐波、多重与连续暂降、直流侧电容等对PLC暂降耐受特性的影响程度;同时也对直流侧电容大小与PLC受电压暂降影响后可能表现出的不确定性运行状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然后,通过对大量试验数据进行极值化处理,提取了 PLC电压暂降耐受度限值曲线,确定了目前PLC暂降耐受能力的“非矩形”不确定区域。文中也对PC主板电路进行了分析,并开展了较早与目前使用的PC机在待机模式与CPU工作模式下暂降耐受特性试验研究,得到了不同于早期的目前PC机暂降耐受度曲线。试验结论可用于更精确的影响度评估分析以及成为用户采取针对性缓解措施的重要依据。设备暂降影响度评估模型种类较多,论文基于云模型和模糊安全事件隶属函数方法,建立了暂降事件与设备实际暂降耐受能力的“非矩形”不确定区域二维云模型,提出了设备暂降耐受能力的云模型数字特征的修正方法。并以各自的期望曲线为隶属函数,将电压暂降事件和设备暂降耐受能力类比为广义模糊随机应力与强度,给出了暂降事件作用下通用的设备故障状态概率计算方法。最后,以试验所得的PLC、交流接触器暂降耐受能力不确定区域为算例,给出了设备故障状态评估结果。
祁丽志[6](2017)在《配电网电压暂降机理及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电力系统中电能质量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广大科研工作者及供电部门和用户的广泛关注。与停电事故相比,电压暂降发生的频率高,并且对敏感负荷影响严重,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已成为目前最受关注的动态电能质量问题之一。对电压暂降进行传播机理分析及影响的研究,对于电力系统提高资产利用率,减少经济损失,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相应的本课题的研究也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电压暂降是随机发生的,随着新型电力电子设备在电力系统中的广泛应用,电压暂降已成为电力设备安全运行的一大隐患。当输配电系统中发生短路故障、感应电机启动以及变压器投切等事件时,均可引起电压暂降。其中,短路故障和感应电机启动是引起电压暂降的两个最主要原因。不同短路故障所引起的电压暂降特征是不同的,研究不同类型电压暂降经变压器的传播机理有助于故障类型的判别。在推导不同联接方式的变压器电压传递矩阵的基础上,利用仿真软件中搭建的模型,分析了不同短路故障引起的电压暂降经不同绕组联接方式的变压器传播特点,总结归纳了电压暂降经变压器的传播规律。当电压暂降传播到用户端时,用户端的负载特性也会对电压暂降的特征值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本文进一步研究了感应电机动态负载特性对短路故障引起的电压暂降波形及故障切除后电压恢复的影响,并分析了感应电机动态负载特性引起暂降特征值变化的机理。最后利用S变换对三种典型电压暂降源引起的电压暂降进行了检测,并通过对修改的IEEE-33节点分布式电源并网系统模型进行仿真,分析了分布式电源接入对配电网电压暂降的抑制作用。
梁基超[7](2016)在《敏感设备电压暂降耐受性检测平台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智能电网的飞速发展以及新能源等分布式电源的大规模开发,使得当代电力系统的结构与负荷呈现了新的变化趋势,电力系统中的电能质量问题也变得愈加复杂。在电能质量问题引发的各种现象中,电压暂降是造成电网中敏感设备出现损坏或无法正常工作的首要原因。而针对敏感设备电压暂降耐受性的检测是电力监测部门实现智能化电网的必要前提,具有极其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传统的敏感设备电压暂降耐受性检测方法检测效率低,准确度不高,难以满足智能化电网的需求,因此,自动化的电压暂降耐受性检测平台的研究与实现很有必要性。本文针对当今电网敏感设备电压暂降耐受性检测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并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讨论,解释了电压暂降的概念,以及电压暂降的重要参数:电压暂降幅度、电压暂降持续时间以及相角跳变。通常以前两者来设置。ITIC曲线主要是基于CBEMA曲线的雏形,在大量数据的支持下,根据计算机等信息工业敏感设备对暂态电能质量的抗干扰水平延伸形成的,现已被IEEE引为电压暂降耐受性检测的标准。鉴于电能质量厂商装置的数据存储格式、转换格式不兼容和通讯模式的不统一,PQDIF数据格式应运而生,PQDIF的意义在于将电能质量数据格式统一化、规范化和标准化,采用PQDIF数据格式方便检测平台的后台数据处理,并避免了数据格式差异导致的误差。阐述敏感设备电压暂降耐受性检测平台的需求分析,并对其需求进行解读,首先,电压暂降的发生涉及电力系统和用户两大方面,且随着科学技术和电网技术的发展,敏感设备被大量的应用在电网中,而敏感设备对于电压暂降具有很大的敏感性,易遭受破坏或导致不正常工作状态。因此,敏感设备电压暂降耐受性的检测显得刻不容缓,而电网实际中,电压暂降耐受性的检测通常为纯人工操作,准确度不高且费时费力,则如何设计与实现自动化、一体化的电压暂降耐受性检测平台显得很有必要。同时,讨论了数据库技术在平台中的应用,设计与实现了具有多功能的电压暂降耐受性自动化检测平台,并以ITIC曲线为例,详细分析了平台的程序设计细节和流程。以耐受性曲线绘制的程序设计为例,具体阐述程序编写的细节性操作和设计。最后,截图展示了检测平台的实际应用,以钠灯为敏感设备,分别采用传统操作和检测平台操作得出其电压暂降耐受性数据,表格记录数据和曲线展示的对比可发现,检测平台在保证准确实用性的前提下整个操作流程简便,效率极高。现在,敏感设备电压暂降耐受性检测平台已经开始投入实际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电压暂降耐受性的检测效率与检测准确度。
黄乐[8](2012)在《电压暂降对敏感性负荷影响及抑制措施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敏感负荷在工业中应用越来越广泛。这些负荷对电能质量的要求很高,特别是电压的幅值对这些敏感负荷的影响。电压暂降可以说是引起这些敏感负荷不能正常工作的最主要的原因。电压暂降具有不可预测性,它可以由大型感应电动机启动,变压器投运和短路故障等原因引起,而电力系统短路故障是引起电压暂降的最主要原因。随着越来越多的工业生产受到电压暂降的影响,各国电力部门已经深入地开展电气设备对电压暂降扰动的敏感度问题的研究,该研究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巨大的应用价值。本文详细介绍电压暂降对敏感性负荷的影响研究,主要分为电压暂降成因的研究、电压暂降对敏感负荷影响机理分析和敏感负荷耐受电压暂降的程度分析。最后通过比较国内外抑制电压暂降的措施,选取了动态电压恢复器(DVR)来抑制电压暂降。动态电压恢复器的实时性与它的成本造价使它成为了抑制电压暂降的最主要的装置,受到了全球电力行业的广泛关注。本文对动态电压恢复器进行研究,首先对它的研究意义和工作原理进行了论述。同时也对DVR的组成部分储能装置、逆变装置、变压器、滤波器进行了论述。电压暂降的时间是短暂的,因此对电压暂降的快速检测成为了抑制电压暂降的关键。本文对检测方法的发展与应用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同时也对新发展起来的一些新方法进行了介绍。最终本设计决定采用在工程应用中较为成熟的单相虚拟三相的dq0变换法,并对单相虚拟三相的dq0变换法进行了MATLAB的仿真,验证了该检测方法的有效性。电压暂降的发生大多是单相的,本文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应用MATLAB/SIMULINK软件建立了单相DVR的仿真模型。在本设计的单相DVR仿真模型中,采用快速的前馈控制以及补偿电压最小的同相电压补偿法对负载电压进行补偿,仿真实验证明DVR能很好地对负载侧的电压暂降进行抑制。为了更好地对负载侧的电压进行补偿,本文对动态电压恢复器配合其它的补偿方式进行了研究,最终采用了两个DVR进行串联来对敏感负荷的电压暂降进行抑制。仿真结果证明了双DVR所采用的检测方法和控制策略的正确性,取得了较好的补偿效果。本设计最后对在仿真结果中的一些情况进行了分析。针对虚拟三相dq0变换检测方法的缺点,本文提出了在检测投入运用的前3.3毫秒屏蔽其对DVR的控制方案,并通过仿真验证了该方案的有效性了检测系统对DVR的控制,仿真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彭勇[9](2012)在《电能质量等级划分方法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能质量指标可用于快速量化电能质量扰动水平,同时也是描述电气扰动对设备的负面影响、实现标准化评价以及提出有效改善与治理建议的数据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电能质量指标的研究及应用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其中电能质量等级划分的研究是电能质量指标研究的重要内容。现代电能质量指标呈现多样性的特点,不同的电能质量指标的起因以及对供用电设备的影响也不同,因而其关注的电能质量指标也不同,对电压暂降敏感的用户可能仅关注电压暂降指标、对谐波敏感的用户则关注谐波指标,有些用户对整体供电质量有很高的要求,则他可能会关注整体的电能质量水平。随着供用电部门对电能质量的越来越重视,电能质量的监测评估工作在各供电公司全面开展,现有的电能质量标准已经不能完全满足评估考核电能质量优劣的要求。对电能质量等级划分,已经成为供用电部门的共同需求。本论文结合各项电能质量指标的特点,以谐波、电压暂降为例,研究分析了单相电能质量指标等级划分方法,并给出相应的划分结果,讨论了综合电能质量指标,简要分析了电能质量综合评估。
田仕林[10](2011)在《电气设备对电压暂降的敏感度问题的减缓措施研究》文中认为电压暂降已成为威胁现代社会新型设备正常工作的重要因素,其产生原因涉及电力系统和用户两方面,所造成的危害与设备敏感度以及负荷性质(用户的要求)密切相关,用户当然更偏爱对电压暂降承受能力更强的设备,而制造商却对使他们的设备具有更严格的抗干扰水平不太热心,甚至有些制造商出于成本和竞争的原因而提供对电压暂降耐受能力尽可能低的产品,从而使用户需要另外的辅助设备以使主设备能够承受频繁发生的电压暂降。因此,设备对电压暂降的敏感度问题涉及电力部门、用户和设备制造商,需要三方协力合作,共同解决。
二、典型电气设备对电压暂降的敏感度问题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典型电气设备对电压暂降的敏感度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含分布式电源配电网电压暂降分析与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分布式发电在配电网的发展与应用 |
1.2.2 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电能质量研究现状 |
1.2.3 电压暂降治理措施及治理设备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配电网电压暂降分析 |
2.1 配电网电压暂降起因 |
2.2 电压暂降基础分析 |
2.2.1 电压暂降三特征量、凹陷域和临界距离 |
2.2.2 电压暂降特征量检测方法 |
2.2.3 用电设备电压暂降敏感性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分布式电源对配电网电压暂降的影响 |
3.1 分布式电源并网方式 |
3.2 光伏发电建模 |
3.2.1 光伏发电系统结构 |
3.2.2 光伏阵列模型 |
3.3 DG接入对配电网电压暂降影响分析 |
3.3.1 DG接入对配电网电压暂降的不利影响 |
3.3.2 DG参与配网电压暂降调节的主动性 |
3.3.3 DG参与电压暂降调节存在的问题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动态电压恢复器的分析研究 |
4.1 DVR基本工作原理 |
4.2 DVR储能单元 |
4.3 DVR工作区间及补偿策略 |
4.4 DVR控制方法设计 |
4.5 DVR拓扑设计 |
4.6 DVR运行模式设计 |
4.7 DVR仿真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2)一种基于DVR的空管台站电压骤降治理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电能质量问题的提出 |
1.3 电压骤降 |
1.3.1 电压骤降产生的原因 |
1.3.2 电压骤降的危害 |
1.3.3 对电压骤降的调研 |
1.4 DVR的研究现状 |
1.4.1 DVR的工作原理 |
1.4.2 国外的研究现状 |
1.4.3 国内的研究现状 |
1.5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空管台站设备敏感度与电压骤降监测 |
2.1 电压骤降敏感度 |
2.2 电压骤降敏感曲线 |
2.3 空管台站主要敏感设备 |
2.4 空管台站电压骤降的监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DVR的空管台站电压骤降治理方案 |
3.1 常见电压骤降的治理方法 |
3.2 现有空管台站的供电方式 |
3.3 现有电压骤降治理方案的缺点 |
3.4 基于DVR的空管台站电压骤降治理方案 |
3.5 空管台站对于DVR的特殊要求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DVR的空管台站电压骤降治理方案电路设计 |
4.1 DVR的基本结构 |
4.2 DVR的主要组成部分 |
4.2.1 储能单元 |
4.2.2 逆变单元 |
4.2.3 滤波器 |
4.2.4 串联变压器 |
4.2.5 检测单元 |
4.2.6 控制单元 |
4.3 决定性要素——储能单元 |
4.4 不同空管台站对储能单元的选用 |
4.4.1 单市电空管台站DVR储能单元的选择 |
4.4.2 双市电空管台站DVR储能单元的选择 |
4.5 基于DVR的空管台站电压骤降治理方案电路设计 |
4.5.1 单市电导航台 |
4.5.2 单市电雷达站(甚高频台) |
4.5.3 双市电导航台 |
4.5.4 双市电雷达站(甚高频台) |
4.6 可靠性分析 |
4.6.1 DVR装置的可靠性分析 |
4.6.2 DVR方案的可靠性分析 |
4.7 基于DVR的空管台站电压骤降治理方案的优势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DVR的空管台站电压骤降治理方案的仿真试验 |
5.1 单市电导航台电压骤降治理方案的仿真分析 |
5.2 单市电雷达站(甚高频台)电压骤降治理方案的仿真分析 |
5.3 双市电台站电压骤降治理方案的仿真分析 |
5.4 仿真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总结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3)东莞电网主网故障下的电压暂降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电压暂降的相关原理及特性分析 |
2.1 电压暂降的基本概念 |
2.2 电压暂降产生机理 |
2.2.1 引起电压暂降的主要原因分析 |
2.2.2 不同扰动源引起电压暂降特性分析 |
2.3 电压暂降传播机理 |
2.3.1 故障引起的PCC节点电压暂降幅值 |
2.3.2 临界距离与凹陷域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东莞电网主网故障造成的电压暂降特性分析 |
3.1 主网故障对电网负荷的影响 |
3.2 主网故障典型案例分析 |
3.2.1 事故的基本概况 |
3.2.2 造成的负荷损失情况 |
3.3 电压暂降对电网运行的影响 |
3.3.1 电压暂降对主网影响 |
3.3.2 电压暂降对配网影响 |
3.3.3 用户负荷敏感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压暂降对负荷脱扣量的影响分析 |
4.1 负荷脱扣量计算的基本思路 |
4.2 短路故障后各节点电压计算 |
4.2.1 规范化故障分析的基本思路 |
4.2.2 输电线路短路故障计算分析 |
4.3 负荷脱扣特性函数的建立 |
4.3.1 脱扣器的特性函数 |
4.3.2 各行业的负荷脱扣特性函数 |
4.3.3 负荷脱扣特性模型的建立 |
4.4 东莞电网主网短路故障下的负荷脱扣量计算 |
4.4.1 负荷低压脱扣特性曲线 |
4.4.2 站点负荷损失量计算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4)基于电能数据的配电网用电可靠性评估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可靠性与电能质量 |
1.2.2 国内外智能电表数据应用概况 |
1.3 论文研究思路和主要工作 |
第二章 构建用电可靠性评价指标体系 |
2.1 现有供电可靠性管理规程 |
2.2 用电可靠性概念 |
2.3 隐性缺供电量的概念和价值 |
2.4 用电可靠性指标区分度及考察内容 |
2.5 配电网用电可靠性评价指标体系 |
2.5.1 考虑供电持续性的用电可靠性指标 |
2.5.2 考虑电能质量的用电可靠性指标 |
2.6 各层级可靠性评价指标体系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压质量与用电可靠性关联机理分析与关联模型研究 |
3.1 电压质量对用电可靠性的影响机理 |
3.1.1 电压偏差对设备运行的负面影响 |
3.1.2 电压偏差与用电量的关联机理分析 |
3.1.3 负荷的静态模型 |
3.2 电压偏低型隐性缺供电量估算方法 |
3.2.1 算法步骤 |
3.2.2 用户分类 |
3.2.3 负荷建模方法 |
3.2.4 构建分时段静态有功负荷模型 |
3.2.5 电压偏低型隐性缺供电量估算 |
3.3 算例分析 |
3.3.1 用户电压偏差情况 |
3.3.2 用户分类 |
3.3.3 构建分时段静态有功负荷模型 |
3.3.4 计算隐性缺供电量 |
3.3.5 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压暂降与用电可靠性关联机理分析与关联模型研究 |
4.1 电压暂降对用电可靠性的影响机理 |
4.1.1 电压暂降对设备运行的负面影响 |
4.1.2 电压暂降造成设备停运的现象分析 |
4.2 基于电能数据的电压暂降检测方法 |
4.2.1 算法步骤 |
4.2.2 电压暂降检测方法 |
4.2.3 适用性分析 |
4.3 电压暂降型隐性缺供电量估算方法 |
4.4 算例分析 |
4.4.1 电压暂降检测 |
4.4.2 隐性缺供电量计算 |
4.4.3 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考虑电压质量和电压暂降的用电可靠性修正模型 |
5.1 考虑地区可靠性发展水平的配电网用电可靠性综合评估方法 |
5.1.1 评估思路 |
5.1.2 评估步骤 |
5.1.3 改进型“拉开档次”法的算法步骤 |
5.1.4 算例分析 |
5.2 考虑用户需求的配电网规划对象选优分析方法 |
5.2.1 配电网规划综合评价指标 |
5.2.2 配电网规划综合评估方法 |
5.2.3 算例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典型敏感设备电压暂降耐受特性与评估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电压暂降对典型敏感设备影响机理分析 |
2.1 典型设备受电压暂降影响分析 |
2.2 PLC概述 |
2.3 电压暂降对PLC影响机理分析 |
2.3.1 PLC电源模块 |
2.3.2 PLC输入/输出模块 |
2.4 电压暂降对PC机影响机理分析 |
2.4.1 PC机电源结构 |
2.4.2 PC机主板电路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典型敏感设备暂降耐受性能试验研究 |
3.1 试验平台 |
3.1.1 电压暂降发生源 |
3.1.2 试验试品 |
3.1.3 试验电路 |
3.2 试验内容、步骤与方法 |
3.2.1 PLC电压暂降耐受特性试验拟考察因素 |
3.2.2 PLC电压暂降耐受特性试验步骤 |
3.2.3 PLC电压暂降耐受特性试验方法 |
3.3 PLC电压暂降耐受特性试验研究 |
3.3.1 市电等级对PLC暂降耐受性能影响试验研究 |
3.3.2 交流、直流型PLC电源与输入模块暂降耐受性能试验研究 |
3.3.3 起始点相位对PLC暂降耐受性能影响试验研究 |
3.3.4 暂降起始段高频振荡对PLC暂降耐受性能影响试验研究 |
3.3.5 多重与连续暂降对PLC暂降耐受性能影响试验研究 |
3.3.6 奇次谐波对PLC暂降耐受性能影响试验研究 |
3.3.7 直流侧电容与PLC不确定性运行状态研究 |
3.3.8 试验重要结论 |
3.4 PLC电压暂降耐受能力的不确定区域 |
3.5 与早期PLC电压暂降耐受特性比较分析 |
3.6 PC机电压暂降耐受特性试验研究 |
3.6.1 试验方案 |
3.6.2 PC机电压暂降耐受特性试验研究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云模型的典型敏感设备暂降影响度评估 |
4.1 云模型基本原理 |
4.2 模糊安全事件隶属函数 |
4.3 典型敏感设备暂降影响度评估模型 |
4.3.1 暂降事件的云模型表示 |
4.3.2 设备暂降耐受能力的云模型表示 |
4.3.3 设备故障状态隶属函数模型 |
4.4 评估算例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6)配电网电压暂降机理及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对电压暂降的研究现状 |
1.3 电压暂降概述 |
1.3.1 电压暂降定义 |
1.3.2 电压暂降产生的原因 |
1.3.3 电压暂降特征量的描述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第2章 电压暂降传播机理分析 |
2.1 电压暂降的传播 |
2.1.1 电压暂降经变压器传播 |
2.1.2 不同联接组变压器电压传递矩阵 |
2.2 电压暂降经变压器传播仿真分析 |
2.2.1 单相接地故障 |
2.2.2 相间短路故障 |
2.2.3 两相接地故障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感应电机动态特性对短路故障引起电压暂降的影响 |
3.1 感应电动机对电压暂降的动态响应特性及其对暂降特征的影响 |
3.1.1 电压暂降时电动机感应电压理论分析 |
3.1.2 含感应电机负载的电压暂降机理分析 |
3.2 感应电动机对暂降影响的仿真分析 |
3.2.1 感应电机对暂降波形及幅值的影响 |
3.2.2 感应电机对电压恢复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S变换的不同电压暂降源检测分析 |
4.1 目前电压暂降检测的主要方法 |
4.2 S变换基本原理 |
4.2.1 一维连续S变换 |
4.2.2 一维离散S变换 |
4.2.3 S变换的编程实现 |
4.3 S变换结果分析 |
4.3.1 单相短路故障 |
4.3.2 感应电动机启动 |
4.3.3 变压器投切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电压暂降对敏感设备影响及抑制措施 |
5.1 电压暂降敏感设备 |
5.1.1 计算机与电子设备 |
5.1.2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 |
5.1.3 接触器和继电器 |
5.1.4 可调速驱动装置 |
5.1.5 直流电机驱动 |
5.2 DG接入对电压暂降影响分析 |
5.2.1 DG接入对配电网电压暂降的影响 |
5.2.2 DG接入配电系统模型及参数 |
5.2.3 算例仿真及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敏感设备电压暂降耐受性检测平台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现状分析 |
1.3 论文工作内容 |
1.4 论文组织机构 |
第二章 相关技术概述 |
2.1 电压暂降特征参数 |
2.1.1 电压暂降概念 |
2.1.2 电压暂降指标获取 |
2.2 耐受性指标及ITIC曲线 |
2.2.1 耐受性指标 |
2.2.2 ITIC曲线 |
2.3 PQDIF数据格式 |
2.4 敏感设备特性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敏感设备电压暂降耐受性检测平台需求分析 |
3.1 平台需求分析及优势 |
3.1.1 自动化检测平台优势 |
3.2 总体功能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敏感设备电压暂降耐受性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
4.1 检测平台总体架构设计 |
4.1.1 软硬件总体设计原则 |
4.1.2 硬件架构总体设计 |
4.1.3 软件架构总体设计 |
4.2 检测系统通信 |
4.3 平台数据库设计 |
4.4 平台软件实现 |
4.4.1 平台功能模块概述 |
4.4.2 电压暂降程序实现 |
4.4.3 耐受性曲线程序实现 |
4.4.4 标准源检测信号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敏感设备电压暂降耐受性检测平台的应用与测试 |
5.1 检测平台应用 |
5.2 测试用例及过程 |
5.3 测试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束语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电压暂降对敏感性负荷影响及抑制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CONTENTS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电压暂降及敏感负荷的定义 |
1.3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
1.4 本文所做的工作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电压暂降对敏感性负荷的影响研究 |
2.1 电压暂降成因研究 |
2.1.1 大型感应电动机启动引起的电压暂降 |
2.1.2 变压器投运引起的电压暂降 |
2.1.3 由短路故障引起的电压暂降 |
2.2 电压暂降对敏感负荷影响机理分析 |
2.2.1 电压暂降对切割工业影响的机理 |
2.2.2 电压暂降对计算机影响的机理 |
2.3 敏感负荷耐受电压暂降的程度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抑制电压暂降影响的措施研究 |
3.1 国内外对电压暂降的抑制措施介绍 |
3.2 治理电压暂降方案的优缺点比较 |
3.3 动态电压恢复器对抑制电压暂降的研究 |
3.3.1 动态电压恢复器的工作原理 |
3.3.2 动态电压恢复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动态电压恢复器的各模块介绍与搭建 |
4.1 DVR的储能装置模块介绍与搭建 |
4.2 DVR的检测模块介绍与搭建 |
4.2.1 DQ0变换法 |
4.2.2 虚拟三相DQ变换法 |
4.2.3 由单相电压虚拟的三相电压DQ0变换法仿真 |
4.3 DVR的逆变控制补偿模块介绍与搭建 |
4.3.1 DVR的逆变器单元 |
4.3.2 DVR的控制策略介绍 |
4.3.3 DVR的补偿方法介绍 |
4.4 DVR的滤波模块介绍与搭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动态电压恢复器的参数设计与仿真实验 |
5.1 DVR的滤波器参数的设计 |
5.2 DVR的工作模式选择 |
5.3 DVR对电压暂降补偿的仿真实现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动态电压恢复器配合其它补偿方式的研究 |
6.1 引言 |
6.2 微电网与DVR对电压暂降的配合补偿 |
6.3 双DVR对电压暂降的补偿 |
6.4 仿真结果的改进 |
6.5 三相系统中双DVR对电压暂降的补偿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下一步要做的工作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电能质量等级划分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谐波电压质量等级划分方法研究 |
2.1 谐波概述 |
2.1.1 谐波的定义及指标 |
2.1.2 谐波的起因 |
2.1.3 谐波的影响 |
2.2 谐波质量等级划分 |
2.2.1 谐波电压等级划分思路 |
2.2.2 正常运行情况下谐波电压污染上限等级 |
2.2.3 电力系统谐波兼容等级 |
2.2.4 电力系统谐波畸变限值 |
2.2.5 用户特殊需求等级 |
2.2.6 谐波综合等级划分方案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压暂降等级划分方法的研究 |
3.1 电压暂降概述 |
3.1.1 电压暂降的定义及指标 |
3.1.2 电压暂降的起因 |
3.1.3 电压暂降的影响 |
3.2 电压暂降等级划分思路 |
3.3 电压暂降发生区域的划分 |
3.3.1 短路故障引起的电压暂降特性 |
3.3.2 非短路故障引起的电压暂降特性 |
3.3.3 电压暂降发生区域等级划分结果 |
3.4 电压暂降敏感区域的划分 |
3.4.1 典型的标准曲线 |
3.4.2 典型敏感设备的敏感度分析 |
3.4.3 典型敏感设备的敏感区域划分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供电电压质量的总体量化与分级 |
4.1 综合电能质量指标 |
4.1.1 理想电压和实际电压对比综合指标 |
4.1.2 传统指标处理后的综合指标 |
4.1.3 基于对用户经济影响的综合指标 |
4.1.4 综合电能质量指标的对比分析 |
4.2 电能质量综合评估 |
4.2.1 电能质量综合评估的原理 |
4.2.2 电能质量综合评估特点 |
4.3 供电电压质量等级划分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10)电气设备对电压暂降的敏感度问题的减缓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电压暂降的危害性 |
2 供电系统方面 |
3 用户方面 |
4 设备制造商方面 |
四、典型电气设备对电压暂降的敏感度问题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含分布式电源配电网电压暂降分析与治理[D]. 胡博. 山西大学, 2021(12)
- [2]一种基于DVR的空管台站电压骤降治理方案[D]. 沈海东.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东莞电网主网故障下的电压暂降特性分析[D]. 刘煦力.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4]基于电能数据的配电网用电可靠性评估分析[D]. 陈丹伶.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5]典型敏感设备电压暂降耐受特性与评估模型研究[D]. 吴亚盆.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8(04)
- [6]配电网电压暂降机理及影响的研究[D]. 祁丽志.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 [7]敏感设备电压暂降耐受性检测平台的研究与实现[D]. 梁基超.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6(06)
- [8]电压暂降对敏感性负荷影响及抑制措施研究[D]. 黄乐. 广东工业大学, 2012(09)
- [9]电能质量等级划分方法的研究[D]. 彭勇. 华北电力大学, 2012(01)
- [10]电气设备对电压暂降的敏感度问题的减缓措施研究[J]. 田仕林. 科技信息, 20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