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硅泥岩型铀矿成矿特征、形成机制及找矿前景探讨

碳硅泥岩型铀矿成矿特征、形成机制及找矿前景探讨

一、碳硅泥岩型铀矿成矿特征、形成机理及找矿前景的讨论(论文文献综述)

陈田华,张新民,孙祥,董之凯,马冰,李宝新[1](2021)在《四川若尔盖铀矿田510矿床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潜力分析》文中指出510矿床为四川若尔盖碳硅泥岩型铀矿田具典型代表的矿床之一,该矿床地质特征代表了若尔盖铀矿田的总体特征。本文在区内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依据近年来的最新勘查进展和成果认识,通过对区域地质背景、典型矿床地质特征及铀矿化特征的进一步总结与研究,初步认为地层、岩性、构造及岩浆热液活动与区内铀成矿关系密切,总结出了"灰岩与硅质岩组合建造-断裂构造-岩性界面-热液活动"多要素组合控矿的成矿规律。在此基础上,对区内的找矿潜力进行了评价与预测,利用区内成矿要素与已知矿体的分布特征,构建了区内深部矿体的三维数字可视模型,结合区内铀矿化空间分布特征及成矿规律,预测了深部找矿空间7处,提出了深部及外围资源扩大的方向,为区内下一步勘查工作部署提供了依据。

李子颖,秦明宽,范洪海,蔡煜琦,程纪星,郭冬发,叶发旺,范光,刘晓阳[2](2021)在《我国铀矿地质科技近十年的主要进展全文替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总结了近十年我国铀矿地质工作的主要进展,包括铀矿成矿理论创新、铀成矿类型和成矿区带划分、全国铀资源潜力评价、主要工业铀矿类型研究评价、相山科学深钻、零价态金属铀的发现及新矿物发现等;论述了砂岩型铀矿快速评价、热液型铀矿攻深找盲、大数据找矿、遥感高光谱、钻探工艺及分析测试等技术创新成果;概述了依据理论创新及技术方法集成创新在国内外铀矿找矿领域的重大突破;展望了铀矿地质发展方向。

汤谨晖[3](2020)在《粤东北仁差盆地铀多金属矿成矿地质特征与成矿预测》文中研究表明仁差火山断陷盆地处于NE向武夷多金属成矿带西南端与EW向南岭成矿带东端这一独特的地质构造交汇部位。区内印支—燕山早期岩浆活动频繁,燕山晚期火山活动强烈,发育多组断裂构造。盆地具有优越的区域地质成矿条件,属国内重要的铀多金属矿聚集区之一。目前,在盆地中已发现多个U、Mo、Au、Ag等多金属矿床和一批矿化(点),成矿前景较好。以往盆地基础地质工作主要局限于几个已知矿床,矿床外围空白区较多,对许多基础地质问题未进行系统研究。另外,对盆地及邻区丰富的地质、物化探、遥感等地学信息,尚未利用现代矿产资源预测评价理论方法进行系统分析和综合评价,这成为制约盆地下一步找矿方向的拓展和找矿勘查突破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全面系统地收集、整理与盆地有关的地质、物探、化探、遥感和矿产等资料,在借鉴和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野外地质调查和样品测试,在盆地成矿地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开展典型矿床研究,基本查明了矿床主要控矿因素;全面梳理了铀多金属矿空间分布规律,厘定了矿床成矿序列及矿床成因,建立了盆地成矿模式。利用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多源地学信息,提取成矿异常信息。根据找矿标志,构建矿床成矿预测地质模型。采用MORPAS评价系统数据知识的“经验模型法+成因模型法”的混合驱动形式,应用“找矿信息量法”对特征异常信息进行叠加分析,对各成矿单元开展成矿预测,圈定找矿靶区,并对各靶区分别进行了远景评价。具体研究过程中取得成果简述如下:(1)在古应力要素研究基础上,恢复了盆地自中生代印支期至古近纪始新世的构造—沉积—岩浆演化序列。同时根据对盆地及周边节理在不同地层单元产状和切割关系筛分,认为盆地主要存在四期共轭节理。第四期节理集中在晚白垩世至古近纪地层中,最大主应力轴轴向EW,呈现EW挤压及SN伸展的应力状态,盆地在该阶段以伸展断陷为主,与盆地铀主要成矿年龄阶段相对应。区内最关键控矿因素应为断裂构造,NNE向、NWW向、EW向断裂交汇复合部位因拉张作用形成的张裂区(带),是成矿流体最理想的存储空间(容矿构造),控制主要铀矿床(矿体)空间定位。(2)盆地次流纹斑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现出硅、铝过饱和的高钾钙碱性系列和钾玄岩系列的流纹岩特征。岩浆源区可能来自壳源,次火山岩不是结晶分异作用的产物,上地壳岩石的部分熔融可能是其主要的形成机制,样品表现出来的结晶分异特征应是岩浆超浅层侵入过程中长英质矿物发生结晶的结果。对盆地基底文象花岗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首次测得两个谐和年龄分别为179±1Ma和186±1Ma,形成时代为早侏罗世晚期,即燕山第一幕岩浆活动之产物。测年成果加深了对仁差盆地构造—岩浆演化的认识,也为粤东北地区在早侏罗世缺乏岩浆岩活动的报道提供了新的年代学数据。(3)对典型矿床关键控矿因素及矿床成因进行剖析,认为:差干多金属矿床应属再造富集而成的沉积—火山热液复成因矿床,隐伏断裂构造控制了深部主要矿体的展布范围,改变了前人对成矿单一“层控”的地质认识;麻楼矿床应属浅成中低温热液型铀矿床,空间定位于次流纹斑岩内接蚀带边缘相(细斑次流纹斑岩)0~30m内,矿化分布在由挤压破碎产生的次级密集裂隙群带中;鹅石矿床应属沉积—火山热液复成因矿床,产于晚白垩世叶塘组上组上段顶部第三韵律(K32-Ⅲb)中的层凝灰岩、含砾凝灰岩中。盆地酸性火山岩应是铀物质来源的主体,另外因素是深部岩浆活动;成矿流体具有多来源特征,由大气降水和深源流体叠加作用而成。(4)通过锆石U-Pb同位素测年,认为盆地火山岩主要是晚白垩世早期(K2)火山活动的产物。铀矿样品206Pb/238U年龄结果表明,成矿时代由晚白垩世晚期一直延续到新近纪上新世,应是多期多阶段成矿。根据矿床成矿系列理论中“地质时代(旋回)—矿床成矿系列(组)—矿床成矿亚系列—矿床”的研究思路,厘定了盆地矿床的成矿系列,将盆地矿床归于晚三叠世—白垩纪(燕山旋回)下3个矿床成矿亚系列。并依据矿床控矿因素及地质作用环境差异,将盆地4个矿床划分成差干式、麻楼式2个找矿模式。(5)对多源地学信息进行异常提取,盆地内共圈定伽玛综合异常晕圈10个(U-1~U-10),Ⅰ级水化远景区8个(Ⅰ-1~Ⅰ-8);对水系沉积物测量19种元素的地化数据,采用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原理,确定矿区地球化学特征元素组合,提取出Hg-Y-La组合、Bi-Sn-W-Be组合、Zn-Mo-Nb组合、Au-Pb组合、Cu-Zn组合综合异常;选用ETM+遥感影像7个高光谱波段对铁离子蚀变矿物、羟基蚀变矿物及硅化、中基性岩脉等异常信息分别进行识别提取。在上述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影像等信息提取基础上,编制了各类综合异常成果图件。(6)根据盆地成矿规律,结合多源地学信息提取结果,建立区内火山岩型铀矿床主要找矿判别标志。从成矿地质背景、构造与结构面关系、成矿特征等参数方面研究,建立盆地成矿预测地质模型。采用数据知识的“经验模型法+成因模型法”的混合驱动形式,利用MORPAS3.0的空间分析功能进行特征信息量叠加分析,并圈定了找矿靶区。区内共圈定5个A级找矿靶区(编号:A1~A5)、3个B级找矿靶区(编号:B1~B3),对各找矿靶区分别进行了远景评价。

焦养泉,吴立群,荣辉,张帆[4](2021)在《中国盆地铀资源概述》文中认为近20多年来,我国在北方6大沉积盆地中陆续发现了系列大型和超大型砂岩型铀矿床,丰富的资源量昭示了沉积盆地是一个巨大的促使铀汇聚的化学反应器.然而,盆地中的铀矿床类型远不止于砂岩型一种,它们一并构成了宝贵的盆地铀资源.将在沉积盆地发展演化过程中,受沉积、成岩和构造作用制约而促使铀富集形成的系列铀矿床,统称为盆地铀资源.充分考虑铀成矿作用的关键制约要素和矿床形成的发育时序,将盆地铀资源划分为同沉积型、不整合型和成岩型三大类13个亚类型矿床.在盆山耦合的构造体制驱动下,铀的变价属性是铀大尺度循环(汇聚与分散)的基础,这使得各种铀矿床之间既具有成因联系又能相互转化.我国已探明盆地铀资源的矿床成因类型、时空分布和资源量规模极不均衡,但是北方砂岩型铀矿床和南方碳硅泥岩型铀矿床构成了盆地铀资源的主体,从而具有"一北一南"、"一陆一海"、"一新一老"的基本格局.目前,北方砂岩型铀矿是我国勘查和开发的重点,然而铀储层结构和物质成分的非均质性极大,地浸采铀技术亟需革新以适宜多数砂岩型铀矿床的开发.同时,需要在新地区、新层位发现更多新类型铀矿床,还需要依赖技术研发盘活已发现的以南方碳硅泥岩型铀矿床为代表的"超低孔渗"、"富有机质"、"深埋藏"的系列"呆矿".

宋昊,徐争启,宋世伟,倪师军,张成江,晏文权,程发贵,李亚平[5](2019)在《桂西大新-钦甲地区辉绿岩脉地球化学与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及对碳硅泥岩型铀矿床成因的启示》文中指出碳硅泥岩型铀矿床是我国铀矿地质工作者建立的铀矿床类型,是我国四大铀矿工业类型之一。桂西地区是我国华南地区一个重要的碳硅泥岩型铀矿床产出区域,包括大新(373)铀矿床等多个典型铀矿床(点)。研究辉绿岩与矿床成因的联系,对重新认识矿床成因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桂西大新-钦甲地区碳硅泥岩型铀矿床和辉绿岩脉野外地质研究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辉绿岩的地质特征、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其中锆石的U-Pb同位素年代学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辉绿岩的成岩与碳硅泥岩型铀矿床成矿间的关系。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Rb、U、Th、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的含量都高于MORB值,高场强元素Ta、Nb、Zr、Hf等均相对于MORB有所富集,而HREE元素中等亏损,表明本区辉绿岩属于富集地幔特征的板内碱性玄武岩系列(WPB),属于华南陆内伸展构造背景下软流圈上涌导致富集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形成的铁镁质岩浆发生侵位的产物。辉绿岩脉3个样品的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86. 7±0. 9Ma、89. 05±0. 96Ma、91. 6±8. 3Ma,表明形成于晚白垩纪早期,与华南地区与中基性岩脉有关的铀矿床成矿时代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也与华南地区广泛分布的中生代基性岩脉时代一致,对应于华南白垩纪构造应力场中四次重要的拉张活动时代中的一期。辉绿岩脉锆石特征指示了辉绿岩成岩过程对矿源层中铀的活化所产生的重要作用以及成岩与成矿之间的热动力联系;结合元素地球化学、矿床成矿年龄和辉绿岩锆石UPb同位素年龄研究结果表明,区内铀矿床具有多期成矿特点,即"沉积期铀预富集、辉绿岩作用下二次预富集、后期热液再次富集成矿",可能是该类型矿床成矿作用的重要形式。

金中国,刘开坤,罗开,郑明泓,杨胜发,李艳桃,范云飞,王琼[6](2019)在《贵州三穗龙湾铀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文中研究说明三穗龙湾矿床位于黔中-湘西北铀成矿带内,是近年勘查发现的贵州第一个大型碳硅泥岩型铀矿床。本文对龙湾铀矿床开展了矿物学、地质地球化学及矿床成因等方面研究。结果表明,该矿床矿石中的原生铀矿物主要为沥青铀矿,表生条件下形成的次生铀矿物较发育,主要有硅钙铀矿、硒铅矿、钛铀矿及铀酰磷酸盐矿物等,它们以纳米-微米级粒状(粒径多<10μm)、细脉状或隐晶质形式赋存于有机质、粘土矿物等聚铀矿物中;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赋矿层位,可能有少量来自基底岩浆岩,成矿流体为深部流体与大气降水的混合;铀及共伴生元素的富集与炭质泥岩中富含有机质、磷矿物、铁矿物、粘土矿物密切相关;铀矿形成受层位(老堡组)、岩性(炭质泥岩)、构造(三穗向斜及斜切向斜的断层、层间断层)、围岩沉积环境(陆缘裂谷、裂陷的海相还原沉积环境)等因素控制,经历了雪峰期海底喷流作用下形成含矿岩系过程中铀的初始富集→燕山-喜马拉雅期板内伸展构造背景下淋滤、热液叠加改造再富集的成矿过程,后生成矿特征明显,矿床属沉积-热液叠加改造型。本文研究成果对推进黔东地区铀矿成矿预测和找矿勘查,丰富碳硅泥岩型铀矿成矿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薛伟[7](2019)在《沽源—红山子铀成矿带中段铀矿地质特征与成矿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沽源—红山子铀成矿带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大兴安岭岩浆构造带南端,属于滨太平洋成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面积近40000km2,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火山岩型铀成矿带之一。近年来沽源—红山子铀成矿带中段(研究区)铀矿勘查工作备受关注,本文以最新的铀矿勘查成果为基础,通过与国内外典型火山岩型铀矿对比研究,系统总结了各类铀矿床或矿点矿床地质特征,然后利用电子探针、LA-ICP-MS等技术方法手段开展了成岩成矿作用和成矿规律研究,客观评价了研究区的找矿前景,提高了对研究区铀成矿的认知程度,为我国北方火山岩型铀矿勘查和研究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在野外地质填图、钻探编录和室内测试分析、铀矿勘查总结的基础上,详细描述了沽源—红山子铀成矿带中段各类铀矿床、矿点(核桃坝、单井胡同、骆驼山、西干沟和三道沟)地质特征、地球物理特征、矿体和矿石特征及蚀变特征,全面揭示了铀矿化信息,总结了铀矿地质特征,为研究区内的铀矿勘查与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选择代表性铀矿床或矿点开展赋矿火山岩岩石成因研究显示,研究区酸性火山岩具有富SiO2和K2O,贫Al2O3、Sr、Ba、Eu、Ti、P以及高Rb/Sr比值(21.7424.53)特征,稀土配分曲线呈Eu亏损的燕式分布,具有A型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推测其为壳源岩石部分熔融形成的。三道沟铀矿化点义县组流纹岩LA-ICP-MA锆石U-Pb年龄为132.2±0.6Ma和132.8±0.8Ma,表明其形成时代为早白垩世晚期,同时首次对该区义县组的形成年龄进行了限定,即介于132.8Ma122.0Ma之间,这对于解决该区的地层归属问题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单井胡同铀矿点赋矿火山岩形成于143.8±0.5Ma和141.5±0.5Ma,成岩时代为早白垩世早期。矿相学研究表明,核桃坝铀矿床和义盛店铀银矿床矿石矿物均以铀石为主,成矿作用可划分早期钠长石化交代阶段、早期热液成矿阶段、晚期热液成矿阶段、成矿后阶段为四个阶段。核桃坝矿床与义盛店矿床具有相似矿化特征、成矿流体和成矿过程,说明区域成矿流体是同一期富铀含硅酸(络合物)的成矿热液。矿相学研究、成矿地质特征、样品蚀变程度等综合分析发现,研究区的铀矿床类型为碱交代型热液铀矿床,其成因与碱交代作用、次火山岩体密切相关。沥青铀矿U-Pb同位素表观年龄、电子探针化学年龄以及等时线年龄综合研究显示,核桃坝铀矿床形成时代应在99.1Ma左右,是晚白垩世成矿作用的产物。成矿年代学综合研究表明,沽源—红山子铀成矿带中段(研究区)的主成矿时间应在100Ma左右,即晚白垩世成矿,其与460矿床、470矿床在沽源—红山子铀成矿带上共同形成“北东老、西南新”铀成矿时空格局。成矿规律研究表明,沽源—红山子铀成矿带中段(研究区)具备良好的地质构造条件、岩浆岩条件、铀源条件、热液蚀变条件,控矿因素明显,铀资源潜力较大,找矿前景广阔,持续勘查与研究工作有望取得重大突破。核桃坝铀矿床有望发展为大型或者超大型铀多金属矿床,其他铀矿点有望落实为新的铀矿床。三道沟铀矿化点义县组具备较好的铀成矿条件,利于铀成矿作用的发生,该地层可能存在类似的铀矿床。因此,下白垩统义县组是沽源—红山子铀成矿带上新的找矿层位,其内部北东向硅化构造带是值得关注的找矿方向。

李燕燕[8](2019)在《贵州白马洞铀矿床黑色-红色蚀变形成机理及其与铀成矿关系》文中指出白马洞铀矿床位于“扬子准地台、黔北台隆”之“黔中隆起”南部,具有良好的铀成矿潜力和找矿前景,是我国着名的碳硅泥岩型铀矿床之一,该矿床规模中等、品位较高,分布集中,同时伴有Hg、Mo等多种达到综合工业利用要求的多金属矿产。本文以白马洞铀矿床为研究对象,以详实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显微岩矿观察为基础,使用当代分析测试方法,在系统研究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现代铀成矿理论为指导结合区域地质事件,研究了与铀矿化密切相关的黑色蚀变和红色蚀变形成机制,探讨成矿作用与成矿过程,建立矿床成矿模式,为今后碳硅泥岩型铀矿床找矿勘探提供新的信息。本研究主要取得以下成果认识:(1)白马洞铀矿床铀矿化与硅化、黏土化、黑色蚀变、红色蚀变及硫化物的发育密切相关。(2)黑色蚀变中黑色物质主要由石墨和沥青等有机碳质组成,这些有机质为热液活动带入的异源有机质而非成岩作用时形成的有机质;红色蚀变中红色物质主要由赤铁矿和针铁矿等铁的氧化物组成。(3)黑色蚀变期带入了大量主、微量元素,特别是对铀成矿有利的成矿物质,如有机质、U等多金属元素。(4)白马洞铀矿床黑色蚀变岩中黑色物质有机质特征与牛蹄塘组黑色岩系有机质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相似,认为黑色蚀变中的有机质为来源于牛蹄塘组的海相有机质;蚀变岩具有与牛蹄塘组黑色岩系相似的金属元素富集规律,认为U等多金属也来源于牛蹄塘组黑色岩系,此外U还来源于大气降水流经的寒武系富U沉积岩。(5)白马洞铀矿床成矿流体是一种中低温、中低盐度、中等密度流体,黑色蚀变期(成矿早期)为还原性的H2O-NaCI±CH4流体系统,红色蚀变期(成矿晚期)为氧化性的H2O-NaCI流体系统。碳、氧、硫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指示黑色蚀变期流体有深部流体的加入,红色蚀变期流体主要为大气降水,大气降水对铀矿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白马洞铀矿床为中-低温热液型铀矿床。(6)初步建立了白马洞铀矿床成矿模式。模式认为,来源于牛蹄塘组的海相有机质,在深部流体的驱动下沿白马洞断裂向上运移,至清虚洞组和石冷水组层间破碎带圈闭沉淀,黑色蚀变形成,同时富硅热液流体携带U、Hg、Mo沿深断裂向上运移,黑色蚀变在白马洞铀矿床的形成中起到至关重要作用:(1)为铀矿化创造还原环境;(2)使铀初步富集。尽管黑色蚀变过程中带来了大量有机质和U等多金属元素,但是仅通过黑色蚀变并不能产出有工业价值的经济矿体,一个发生在黑色蚀变后的热事件—红色蚀变,带来更多的铀,使铀进一步活化迁移,最终沉淀形成白马洞铀矿床。红色蚀变发生时,流体流经各类岩石(包括寒武系富U沉积岩)使岩石中的U被氧化成U6+活化迁移,这种携带U6+的氧化性流体遇到黑色蚀变创造的还原环境,U6+被还原为U4+,发生U的沉淀,同时,Fe2+被氧化为Fe3+,赤铁矿和针铁矿沉淀,红色蚀变发生。(7)白马洞铀矿床的形成与黑色岩系相关,但因与成矿密切相关的黑色蚀变中的有机质为异源有机质,因此它和国际原子能组织定义的黑色页岩型铀矿床明显不同。中国学者一直将白马洞铀矿床划分在碳硅泥岩型铀矿床或黑色岩系型铀矿床范畴。本文结合国际原子能组织最新分类及厘定的碳酸盐岩型铀矿床地质特征和形成机制,认为白马洞铀矿床应属于碳酸盐岩型铀矿床中的碎裂碳酸盐岩型铀矿床这一亚类,即碳酸盐岩型铀矿床中受构造控制的一类矿床。区域上的构造活动使得研究区构造断裂体系、层间破碎带等发育,岩石渗透性提高,同时形成于寒武系的含铀和有机质丰富的黑色岩系为白马洞铀矿床的形成提供铀源及聚铀剂(有机质),这两点是白马洞矿床得以形成的重要因素。(8)白马洞铀矿床与华南碳硅泥岩型铀矿床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等有很多相似之处,本次研究对华南地区该类型的铀矿床下一步找矿勘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周宇翔[9](2019)在《贵州白马洞铀矿床控矿因素分析》文中认为贵州白马洞铀多金属矿床(504)是我国典型的碳硅泥岩型铀矿之一。位于扬子陆块西南缘,“扬子准地台、黔北台隆”之“黔中隆起”南部。前人对该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和成因已有较深入的研究,但控矿因素的研究相对薄弱。深入研究控矿条件对于矿床成因的深化以及后续找矿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钻孔、坑道资料、地球物理构造解译、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的综合研究,主要对该矿床的地质构造特征和控矿规律进行了探究,分析了主要控矿构造的空间分布,对深部构造与浅部构造的耦合关系及其对铀矿的控制作用进行了讨论,认为白马洞铀矿床的控矿因素主要为:黑色岩系、断裂构造、热液隐爆角砾岩和黑色蚀变。得出以下成果:(1)白马洞矿区寒武系下统牛蹄塘组及清虚洞组黑色岩系属于“铀源层”,同时为成矿元素的富集提供了空间,控制了赋矿层位。(2)区域上,白马洞断裂属于纳雍-贵阳深大断裂的一部分,是含矿热液迁移上升的良好通道,控制了区域的矿化带的展布。由于多期次的构造运动形成的滑脱体系和次级褶皱间的破碎带为含矿热液提供了富集空间,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区域矿化点的分布;白马洞断裂上盘的多层次滑脱构造部位和次级横跨褶皱的向斜转折端,形成的层间构造体系,是含矿热液运移和富集成矿的有利部位。白马洞断裂和犀牛洞断裂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白马洞矿床矿体的展布,构成其南北界限。(3)热液隐爆角砾岩的形成既为矿体提供热源和物源,也为矿体的赋存提供空间。热液隐爆角砾岩体是矿区重要的找矿标志。(4)在空间上,角砾岩带、矿体和黑色蚀变三者构造相关联,黑色蚀变与矿体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断层两侧发育的黑色蚀变硅化岩控制了矿体的分布。(5)震旦系上统灯影组白云岩与其上牛蹄塘组、其下陡山沱组细碎屑岩之间易形成层间破碎带,存在富大矿体的可能,是寻找第二成矿空间的重要对象。区域上铀汞钼多金属元素在东南部富集,因此可以考虑在矿区南部寻找隐伏矿体。

马康熙[10](2019)在《贵州白马洞铀矿床热液蚀变特征及成因意义》文中研究说明贵州开阳地区白马洞(504)铀矿床位于“扬子准地台、黔北台隆”之“黔中隆起”南部,区域上处于扬子陆块西南缘。矿区断层发育,矿体主要产在下寒武统清虚洞组灰黄、黄色含绢云母砂质页岩、钙质页岩、深灰色灰岩、白云岩等岩石组成的黑色岩系地层中。热液蚀变发育、种类繁多、叠加复杂,铀成矿与热液蚀变关系密切。因此对该矿区热液蚀变的深入研究,对于矿床成因的探究以及后续找矿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运用镜下岩矿鉴定、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质量平衡迁移计算等方法,重点研究了矿床热液蚀变类型、蚀变岩石及矿物特征、蚀变带剖面元素质量平衡迁移规律,分析了热液蚀变在铀成矿中起到的作用,得出以下认识:(1)白马洞铀矿床围岩蚀变十分发育,存在多阶段性,叠加作用复杂。主要以该矿区特有的黑色蚀变为主、红色蚀变、硅化、方解石化分布较为广泛,重晶石化、黄铁矿化也有分布。蚀变在垂向上呈现“上酸下碱”的分带现象。(2)常量元素特征分析表明了铀成矿与Al2O3、TFe、SO3正相关,与MgO、CaO负相关,黑色蚀变岩中U富集最为明显,这可能与黏土矿物、黄铁矿等“聚铀剂”以及赤铁矿化关系密切;微量元素特征分析表明U的富集明显与As、Sb、Mo、Tl正相关;稀土元素特征分析说明围岩与蚀变矿体都具有相似的右倾配分模式,表明可能具有同源性;碳氧同位素的研究表明本区成矿流体可能与地壳深部热液流体有关。(3)对蚀变带剖面进行元素质量平衡迁移计算,通过Isocon图解分析法得出:铀矿化强度与蚀变强度成正比,黑色蚀变岩与红色蚀变岩U元素的迁入最为明显;在热液蚀变的过程中,明显迁入的元素有U、SiO2、Pb、Ge、Cr,明显迁出的元素有MgO、CaO、Mn、Li、Ba、Co、Sr、Ga、Sc、V、Ni、REE等;U的迁移规律与Pb正相关,与MgO、CaO、Mn等元素的迁移规律以及HREE的迁出程度有明显的负相关。(4)热液蚀变在成矿过程中有重要作用、贯穿成矿过程大部分时期。特别是在矿质沉淀到表生氧化期间,为铀成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黑色蚀变与红色蚀变对找矿有重要指示性意义。

二、碳硅泥岩型铀矿成矿特征、形成机理及找矿前景的讨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碳硅泥岩型铀矿成矿特征、形成机理及找矿前景的讨论(论文提纲范文)

(1)四川若尔盖铀矿田510矿床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潜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2 矿床地质特征
    2.1 赋矿地层与岩性特征
    2.2 构造特征
    2.3 岩浆岩特征
3 铀矿化特征
    3.1 矿体特征
    3.2 矿石特征
    3.3 围岩蚀变
4 成矿规律及找矿潜力分析
    4.1 成矿规律
        4.1.1 成矿地质体与成矿结构面
        4.1.2 成矿构造
        4.1.3 岩浆活动及热液蚀变
    4.2 找矿潜力分析
        4.2.1 远景分析
        4.2.2 铀资源扩大方向
5 结论

(2)我国铀矿地质科技近十年的主要进展全文替换(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铀矿成矿理论创新
    1.1 叠合复成因砂岩铀成矿
        (1)铀源的叠合。
        (2)铀成矿流体的叠合。
        (3)铀成矿作用的叠合。
    1.2 构造活动带砂岩铀成矿
    1.3 热点深源热液铀成矿
2 铀矿地质研究、科学深钻及成矿预测进展
    2.1 铀成矿类型和成矿区带新划分
    2.2 全国铀矿资源潜力评价
    2.3 铀矿地质基础研究创新
    2.4 中国铀矿科学深钻(CUSD1)
        (1)重建相山盆地火山机构。
        (2)建立标型剖面和深部勘查技术方法体系。
        (3)铀多金属矿化发现及其成矿地质特征。
    2.5 零价态金属铀的发现
    2.6 新矿物的发现
        (1)冕宁铀矿(mianningite, IMA 2014-072)。
        (2)羟铅烧绿石(hydroxyplumbopyrochlore, IMA2018-145)。
        (3)氧钠细晶石(oxynatromicrolite, IMA 2013-063)。
        (4)栾锂云母(luanshiweiite, IMA2011-102)。
3 铀矿勘查技术创新
    3.1 砂岩型铀矿快速评价技术
    3.2 热液型铀矿攻深找盲技术
        (1)深部盲矿地质评价技术体系。
        (2)深部探测地球物理技术体系。
        (3)深穿透地球化学技术体系。
        (4)遥感影像特征纹理分形分析和亮温识别技术体系。
    3.3 大数据找矿技术方法
        (1)铀资源数据构建和存储管理。
        (2)数据分析和各类信息提取。
        (3)机器学习与智能找矿。
    3.4 遥感高光谱技术
    3.5 钻探工艺新技术
        (1)研制成功高效耐久钻头。
        (2)研发的交流变频电动顶驱式XD-35DB型地质岩心钻机,为国内外首台,具有国际领先水平。
        (3)成功研制出P、H、N三种口径的复合式液动冲击器。
        (4)成功研制出了适用于地浸砂岩铀矿卵砾石层钻进的胎体增强型孕镶金刚石钻头。
    3.6 分析测试新技术新方法
        (1)二次离子质谱分析技术。
        (2)聚焦离子束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联用技术。
        (3)基于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X-CT)的岩心三维扫描及铀矿物识别技术。
        (4)激光烧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含铀矿物分析技术。
        (5)基于单晶衍射仪建立了单晶晶体结构解析技术。
        (6)分布式实验室检测技术。
4 重大找矿进展
5 展望
    (1)大力加强铀资源重大基础前沿创新研究。
    (2)大力发展砂岩型铀矿绿色智能勘查技术。
    (3)大力发展热液型铀矿绿色智能化探测技术。
    (4)发展放射性共伴生资源高效预测评价技术。
    (5)持续推进铀矿科学深钻工程。

(3)粤东北仁差盆地铀多金属矿成矿地质特征与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成矿规律与矿产预测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研究区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主要工作量
    1.5 论文的创新点
2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质概况
    2.2 区域地质特征
        2.2.1 区域地层
        2.2.2 区域构造
        2.2.3 区域岩浆岩
        2.2.4 区域地质演化
    2.3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3.1 航空伽玛场特征
        2.3.2 重力场、磁场特征
    2.4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2.4.1 铀、氡地球化学特征
        2.4.2 多金属地球化学特征
    2.5 区域遥感特征
    2.6 区域矿产特征
3 研究区铀多金属成矿地质条件
    3.1 地层
        3.1.1 寒武系(?)
        3.1.2 泥盆—石炭系(D_(2+3)—C_1)
        3.1.3 白垩系上统(K_2)
        3.1.4 古近系(E)
        3.1.5 第四系(Q)
    3.2 构造
        3.2.1 褶皱
        3.2.2 断裂构造
        3.2.3 火山构造
    3.3 岩浆岩
        3.3.1 侵入岩
        3.3.2 火山岩
        3.3.3 次火山岩
    3.4 变质岩
        3.4.1 区域变质岩
        3.4.2 动力变质岩
    3.5 仁差盆地形成演化及与铀多金属成矿关系
        3.5.1 盆地形成演化特征
        3.5.2 盆地形成演化与成矿关系
4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与控矿因素
    4.1 差干多金属矿床
        4.1.1 矿床地质特征
        4.1.2 矿体地质
        4.1.3 矿石物质成分及围岩蚀变
        4.1.4 控矿因素分析
    4.2 麻楼矿床
        4.2.1 矿床地质特征
        4.2.2 矿体地质
        4.2.3 矿石物质成分及围岩蚀变
        4.2.4 控矿因素分析
    4.3 鹅石矿床
        4.3.1 矿床地质特征
        4.3.2 矿体地质
        4.3.3 矿石物质成分及围岩蚀变
        4.3.4 控矿因素分析
5 铀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与成矿模式
    5.1 铀多金属矿床时空分布规律
        5.1.1 成矿空间分布规律
        5.1.2 成岩成矿时间分布规律
        5.1.3 矿床成矿系列厘定
    5.2 成矿要素
    5.3 成矿过程与成矿模式
        5.3.1 成矿物质来源
        5.3.2 成矿流体来源
        5.3.3 铀的迁移与沉淀
        5.3.4 成矿模式
6 多源地学信息提取
    6.1 地球物理特征及信息提取
        6.1.1 放射性伽玛场特征
        6.1.2 异常信息提取
    6.2 地球化学特征及信息提取
        6.2.1 非铀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信息提取
        6.2.2 放射性水化学特征及信息提取
    6.3 遥感蚀变信息提取
        6.3.1 遥感图像数据预处理
        6.3.2 地质构造遥感解译
        6.3.3 遥感蚀变信息提取
        6.3.4 遥感硅化信息提取
        6.3.5 多源地学信息优化组合
7 铀多金属矿床成矿预测与远景评价
    7.1 成矿潜力分析
        7.1.1 区域成矿潜力分析
        7.1.2 主要矿床成矿潜力分析
    7.2 地质模型建立
        7.2.1 找矿标志
        7.2.2 成矿预测地质模型
    7.3 综合信息数据库建立
    7.4 矿产资源预测方法选择
    7.5 预测模型地质单元划分
    7.6 预测模型的变量选取及赋值
        7.6.1 模型变量选取的原则、特点及方法
        7.6.2 区域成矿特征变量的选取及赋值
        7.6.3 综合信息分析
    7.7 找矿靶区圈定及远景评价
        7.7.1 找矿靶区圈定原则
        7.7.2 找矿靶区圈定及评价
8 结论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4)中国盆地铀资源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盆地铀资源与铀矿床分类
    2.1 同沉积型铀矿床
        2.1.1 与古环境和古气候密切相关的铀矿床
        2.1.2 与搬运作用密切相关的铀矿床
        2.1.3 与生物作用密切相关的铀矿床
    2.2 不整合型铀矿床
    2.3 成岩型铀矿床
        2.3.1 沉积期的准备阶段
        2.3.2 成矿期的富集过程
    2.4 铀矿床分类讨论
3 铀矿床间成因联系和普遍规律
    3.1 铀的变价行为是铀矿床形成遵循的基本准则
    3.2 铀的变价行为是矿床间相互转换的基础
    3.3 盆山耦合作用是铀成矿的根本驱动力
4 我国盆地铀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
5 中国盆地铀资源勘查开发潜力与战略规划
    5.1 北方产铀盆地是铀矿勘查和开发的重点
    5.2 地浸采铀技术的挑战与技术革新
    5.3 盆地铀资源的协同勘查和综合开发远景
6 结论

(5)桂西大新-钦甲地区辉绿岩脉地球化学与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及对碳硅泥岩型铀矿床成因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及矿床地质
2 样品采集和分析方法
    2.1 样品采集及矿物岩石学特征
    2.2 样品分析测试方法
3 辉绿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4 辉绿岩锆石测试结果
5 讨论
    5.1 辉绿岩成岩时代及成因
    5.2 辉绿岩脉成岩与铀成矿关系
    5.3 对华南碳硅泥岩型铀矿床成因的启示
6 结论

(6)贵州三穗龙湾铀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及矿床地质
    1.1 区域地质背景
    1.2 区域构造演化与古地理环境
2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矿石矿物组成
    3.2 常量元素特征
    3.3 微量元素特征
    3.4 稀土元素特征
4 讨论
    4.1 成矿物质来源
        4.1.1 成矿的铀来源
        4.1.2 成矿流体来源
        4.1.3 热源
    4.2 成矿机制及成因
    4.3 主要控矿因素
        4.3.1 层位及岩性控矿
        4.3.2 构造控矿
        4.3.3 沉积环境控矿
    4.4 找矿预测
5 结论

(7)沽源—红山子铀成矿带中段铀矿地质特征与成矿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国外火山岩型铀矿床研究现状
        1.2.2 中国火山岩型铀矿研究现状
        1.2.3 沽源—红山子铀成矿带研究现状
        1.2.4 研究区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工作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工作方法
    1.4 完成的实物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构造
        2.1.1 大地构造位置
        2.1.2 区域深大断裂
        2.1.3 区域火山构造
    2.2 区域地层
        2.2.1 基底地层
        2.2.2 盖层地层
    2.3 区域岩浆岩
        2.3.1 太古代-元古代
        2.3.2 古生代
        2.3.3 中生代
    2.4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4.1 岩石物性特征
        2.4.2 重力场特征
        2.4.3 航磁场特征
        2.4.4 放射性场特征
    2.5 区域矿产
第三章 区域铀矿床研究
    3.1 460铀-钼矿床
    3.2 534铀-钼矿床
    3.3 470铀-钼矿床
    3.4 713铀-钼矿床
    3.5 71铀-钼矿床
    3.6 小结
第四章 矿床地质特征
    4.1 核桃坝铀矿床
        4.1.1 矿区地质
        4.1.2 地球物理特征
        4.1.3 矿体特征
        4.1.4 矿石特征
        4.1.5 蚀变特征
    4.2 单井胡同铀矿点
        4.2.1 矿区地质
        4.2.2 地球物理特征
        4.2.3 矿体特征
        4.2.4 矿石特征
        4.2.5 蚀变特征
    4.3 骆驼山铀矿点
        4.3.1 矿区地质
        4.3.2 矿体特征
        4.3.3 矿石特征
        4.3.4 蚀变特征
    4.4 西干沟铀矿点
        4.4.1 矿区地质
        4.4.2 地球物理特征
        4.4.3 矿体特征
        4.4.4 矿石特征
        4.4.5 蚀变特征
    4.5 三道沟铀矿化点
        4.5.1 矿区地质
        4.5.2 地球物理特征
        4.5.3 矿化点特征
        4.5.4 矿石特征
        4.5.5 蚀变特征
第五章 成岩成矿作用研究
    5.1 岩石成因研究
        5.1.1 样品采集
        5.1.2 测试方法
        5.1.3 测试结果
        5.1.4 讨论
    5.2 赋矿岩石年代学研究
        5.2.1 样品采集
        5.2.2 测试方法
        5.2.3 测试结果
        5.2.4 讨论
    5.3 矿相学与成矿流体研究
        5.3.1 样品采集
        5.3.2 测试方法
        5.3.3 测试结果
        5.3.4 讨论
    5.4 成矿年代学研究
        5.4.1 样品采集
        5.4.2 测试方法
        5.4.3 测试结果
        5.4.4 讨论
    5.5 矿床成因探讨
第六章 成矿规律研究与潜力评价
    6.1 成矿地质条件分析
        6.1.1 地质构造条件
        6.1.2 盆地岩浆岩条件
        6.1.3 盆地铀源条件
        6.1.4 热液蚀变条件
    6.2 主要控矿因素
        6.2.1 断裂构造控矿
        6.2.2 火山构造控矿
        6.2.3 围岩蚀变控矿
        6.2.4 层位和岩性控矿
    6.3 铀资源潜力评价
        6.3.1 铀矿床评价判据
        6.3.2 研究区总体评价
        6.3.3 重点地区资源评价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结论和创新点
        7.1.1 主要结论
        7.1.2 创新点
    7.2 存在问题和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8)贵州白马洞铀矿床黑色-红色蚀变形成机理及其与铀成矿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碳酸盐岩型铀矿
        1.2.2 华南地区碳硅泥岩型铀矿床
        1.2.3 白马洞铀矿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1.5 研究成果和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构造
    2.2 地层
    2.3 地质演化
    2.4 铀成矿特征
第3章 白马洞铀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质特征
        3.1.1 地层
        3.1.2 构造
    3.2 矿体特征
    3.3 赋矿岩石及角砾岩
    3.4 矿石组构
    3.5 热液蚀变
第4章 黑色-红色蚀变岩岩相学及组分
    4.1 实验方法
    4.2 黑色-红色蚀变岩岩相学
    4.3 黑色-红色蚀变物质组成
    4.4 矿物生成顺序
第5章 黑色-红色蚀变岩元素地球化学
    5.1 实验方法
        5.1.1 主微量元素分析
        5.1.2 无机碳总量分析
        5.1.3 密度试验
    5.2 主微量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3 密度测试与质量平衡计算
    5.4 元素迁入迁出及成矿物质来源分析
第6章 黑色-红色蚀变岩有机地球化学
    6.1 实验方法
        6.1.1 有机碳和有机硫分析
        6.1.2 氯仿沥青“A”及族组分和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
        6.1.3 有机碳同位素测定
    6.2 测试结果
        6.2.1 有机碳、有机硫、氯仿沥青“A”及族组分含量
        6.2.2 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
        6.2.3 有机碳同位素特征
    6.3 黑色蚀变有机质来源讨论
第7章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
    7.1 实验方法
    7.2 碳、氧同位素特征
    7.3 硫同位素特征
    7.4 成矿流体来源讨论
第8章 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
    8.1 实验方法
    8.2 流体包裹体类型及特征
    8.3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8.4 流体包裹体成分分析
    8.5 压力及深度估算
    8.6 成矿流体特征及演化
第9章 矿床成因及找矿方向
    9.1 成矿时代
    9.2 矿床成因
        9.2.1 成矿物质来源
        9.2.2 成矿流体及矿质迁移沉淀
        9.2.3 构造活动与铀成矿关系
    9.3 成矿模式
    9.4 矿床成因类型归属
    9.5 找矿方向
结论
    问题及下一步工作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9)贵州白马洞铀矿床控矿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研究现状
        1.2.2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构造
        2.3.1 褶皱
        2.3.2 断裂构造
    2.4 地壳运动与沉积环境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沉积地层特征
    3.2 地质构造特征
        3.2.1 褶皱
        3.2.2 断层
    3.3 矿体特征
    3.4 矿石特征
    3.5 围岩蚀变特征
    3.6 铀矿化类型
    3.7 成矿时代
第4章 控矿因素分析
    4.1 黑色岩系控矿规律
    4.2 构造对铀成矿的控制
        4.2.1 区域构造控矿规律
        4.2.2 矿区构造控矿规律
    4.3 热液隐爆角砾岩控矿规律
        4.3.1 热液隐爆角砾岩的岩石学及分布特征
        4.3.2 热液隐爆角砾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4.3.3 热液隐爆角砾岩的控矿作用
    4.4 热液蚀变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4.4.1 蚀变带常量元素的组成特征
        4.4.2 蚀变带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4.3 热液蚀变带与矿体的空间分布规律
        4.4.4 结果讨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10)贵州白马洞铀矿床热液蚀变特征及成因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研究现状
        1.2.2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矿床地质特征
    2.1 区域地质背景
        2.1.1 大地构造位置
        2.1.2 区域地层
        2.1.3 区域构造
    2.2 矿区地层
    2.3 矿区构造
    2.4 矿体特征
    2.5 矿石学特征
第3章 热液蚀变类型和特征
    3.1 蚀变类型
    3.2 蚀变岩石学特征
        3.2.1 蚀变岩石类型
        3.2.2 蚀变矿物特征
    3.3 热液蚀变分带
第4章 热液蚀变地球化学特征及元素迁移规律
    4.1 常量元素的组成特征
    4.2 微量元素的组成特征
    4.3 稀土元素的组成特征
    4.4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4.5 热液蚀变元素迁移规律
        4.5.1 质量平衡计算方法
        4.5.2 常量元素迁移规律
        4.5.3 微量元素迁移规律
        4.5.4 稀土元素迁移规律
第5章 热液蚀变与铀成矿作用探讨
    5.1 热液蚀变在成矿中的作用
    5.2 成矿物质来源以及成矿过程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四、碳硅泥岩型铀矿成矿特征、形成机理及找矿前景的讨论(论文参考文献)

  • [1]四川若尔盖铀矿田510矿床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潜力分析[J]. 陈田华,张新民,孙祥,董之凯,马冰,李宝新. 地质与勘探, 2021
  • [2]我国铀矿地质科技近十年的主要进展全文替换[J]. 李子颖,秦明宽,范洪海,蔡煜琦,程纪星,郭冬发,叶发旺,范光,刘晓阳.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21(04)
  • [3]粤东北仁差盆地铀多金属矿成矿地质特征与成矿预测[D]. 汤谨晖. 东华理工大学, 2020(02)
  • [4]中国盆地铀资源概述[J]. 焦养泉,吴立群,荣辉,张帆. 地球科学, 2021(08)
  • [5]桂西大新-钦甲地区辉绿岩脉地球化学与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及对碳硅泥岩型铀矿床成因的启示[J]. 宋昊,徐争启,宋世伟,倪师军,张成江,晏文权,程发贵,李亚平. 岩石学报, 2019(09)
  • [6]贵州三穗龙湾铀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J]. 金中国,刘开坤,罗开,郑明泓,杨胜发,李艳桃,范云飞,王琼. 岩石学报, 2019(09)
  • [7]沽源—红山子铀成矿带中段铀矿地质特征与成矿规律研究[D]. 薛伟. 中国地质大学, 2019
  • [8]贵州白马洞铀矿床黑色-红色蚀变形成机理及其与铀成矿关系[D]. 李燕燕.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9]贵州白马洞铀矿床控矿因素分析[D]. 周宇翔.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10]贵州白马洞铀矿床热液蚀变特征及成因意义[D]. 马康熙.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碳硅泥岩型铀矿成矿特征、形成机制及找矿前景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