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Agent的分布式信息获取模型及其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贾琼[1](2021)在《基于关联数据的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和灿烂的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重大意义,能够助推中国人民坚定文化自信。历史档案是中华优秀文化的载体,清晰系统地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和文明传承,加强历史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就是对中华优秀文化的挖掘、传承与创新。因此,以历史档案资源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其内容组织、聚合与开发等相关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此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档案领域的不断应用与发展,档案资源的数字化管理与数据化应用成为学术研究和实践推进的重点领域。一方面,用户对历史文化资源全面获取的需求成为一种主流趋势,政府、社会和个人对历史档案的政治需求、学术需求、文化需求愈发迫切,并呈现出数字化、网络化、知识化等新特征;另一方面,数字技术的应用正在重塑历史档案开发利用的格局,数字人文、数据挖掘、知识组织等理论方法正在广泛应用于历史文献典籍的数据化加工、深度组织与实际应用等工作。但是面对卷帙浩繁、异构多元的历史档案资源,其深度聚合、语义互联、知识映射等问题的应用有效性有待解决。基于此,引入关联数据技术,构建实现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的解决方案,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策略,在理论层面、技术应用层面和实践层面具有较强的研究空间和应用场景。本研究在历史档案资源价值深刻认识的基础上,系统的梳理了历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档案资源聚合、关联数据应用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发现基于关联数据的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研究具有进一步挖掘和探索的空间;在明确本研究基本研究概念和范畴的基础上,以档案价值论、档案知识组织、数字人文等理论与方法作为指导,展开系统的研究。首先,提出了关联数据技术驱动下历史档案资源聚合框架。明确了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的原则、流程及目标,讨论了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的关联强度、关联维度、关联阶度以及关联粒度四个维度,基于对历史档案资源层级的划分,提出了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的整体框架。其次,构建了历史档案资源的数据关联模型。对常用的历史档案资源元数据标准进行了对比分析,进一步明确元数据标准选择的思路和步骤,提出了历史档案资源描述的元数据方案;在对历史档案知识分类、知识本体层级划分等工作的基础上,以第二历史档案馆保存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档案为案例对象进行元数据实例研究,并以盛宣怀档案为例构建了历史档案资源知识本体;通过元数据元素识别、知识本体概念关系抽取等过程,实现历史档案资源数据关联模型的构建。第三,基于历史档案资源的数据关联模型,进一步设计了历史档案资源关联数据的语义化操作与发布流程,强化了历史档案资源聚合方案的可操作性。第四,详尽讨论了历史档案资源的聚合服务的主要功能,设计了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的服务平台。最后,针对目前历史档案资源服务现状,提出了基于关联数据的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的实施策略。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调查、比较分析、实证研究等研究方法,从模型构建、技术方案、实现路径等角度进行讨论和分析,为历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提供新的视角和研究思路,对于激活历史档案价值实现,提高档案工作的社会影响力,满足政府、社会及个人的现实需求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赵辰光,王玉超,高越[2](2021)在《卫星对地观测仿真系统分布式架构综述》文中研究表明针对卫星对地观测仿真系统存在的问题,分析仿真系统分布式架构面临的异构多系统、系统动态替换、大数据计算要求等研究难点;分别就国内外主流的HLA分布式架构、CORBA分布式架构、DDS、Agent等技术研究现状展开综述,指出与实际需求存在差距。在此基础上,提出卫星对地观测仿真系统分布式架构研究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并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李梦辉[3](2021)在《分布式实时运行数据驱动的液压支架群虚拟监测关键技术》文中认为煤炭智能化建设直接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智能化的进程,液压支架作为综采工作面的核心设备之一,对于综采工作面装备的协同运行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智能化技术的不断推进,液压支架电液控制技术已成为常态配置,支架跟随预设程序进行自主动作,在复杂底板、矿压等未知环境因素作用下,支架自动跟机移架可能会由于自身重心不稳,与周围支架发生咬架、挤架等一系列意外问题,干扰着支架群的正常支护任务,严重时威胁工人生命。因此,必须要全面、准确、不间断地获得工作面所有支架的实时位置和姿态数据,才有可能实现在复杂工况条件下对支架以及群组的远程精准调控。同时随着智能传感和监测技术的不断完善,液压支架的监测数据量越来越庞大,仅仅依靠单机系统显然已经无法完成艰巨的监测任务。本文针对以上问题,结合虚拟现实、局域网协同、分布式、负载均衡等技术,对分布式实时运行数据驱动的液压支架群虚拟监测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在获取了支架的实时位置和姿态数据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分布式虚拟监测方法。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研究了液压支架姿态数据的处理流程。在实现数据驱动的基础上,加入了对数据的处理,通过异常数据识别与处理-基于经验模态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MD)的数据去噪-基于旋转矩阵的传感器数据转换三个数据处理步骤,从而获取了实时、有用的液压支架群姿态数据,实现了真实支架姿态与模型姿态的一致性。本方法能够为其他综采装备的监测提供参考与借鉴。(2)提出了基于超宽带技术(Ultra Wideband,UWB)的液压支架定位方法。利用UWB测距模块获取的测距信息以及预设的基站坐标,利用三边定位原理求解得到了支架在空间中的三维坐标。该方案能够为液压支架的位置监测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同时为多数据源融合的液压支架位置监测奠定了基础。(3)研究了基于数据交互器的分布式网络同步方法。在考虑液压支架运动特点的基础上,在Unity3D中确定了采用基于关键参数的远程调用过程而非直接状态同步的方法实现分布式主机之间的数据交互,大大减少了需要同步的网络数据量。该方法能够解决由于数据量庞大导致单机系统无法完成复杂任务的问题,能够为透明综采工作面的建设提供技术支撑。(4)提出了液压支架群分布式监测的任务动态分配方法。在第(3)步的基础上,加入基于一致性哈希算法的监测任务动态分配方法,能够实时评价主机运行状况,及时对监测任务进行动态调整,保证分布式系统负载均衡以及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实现流畅的监测。
赵毓[4](2021)在《多智能体系统自主规避任务决策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航空航天事业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飞行器采用群体或多体协同的方式执行任务,呈现出典型的多智能体特征,适于使用多智能体理论对其进行分析和建模,对分布式自主决策技术的需求日益突出。飞行器自主规避是确保其安全性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但是当前对相关技术的研究多是基于静态全局规划算法,难以满足动态场景中多实体间实时协同需求。为了解决多实体协同规避问题,本文引用多智能体系统思想对其进行规避任务决策技术研究。多智能体系统有着自主、高效和可扩展的优点,本文将其与强化学习技术相结合,用以设计飞行器决策算法。本文以航天器反拦截、无人机避碰和空间机械臂轨迹规划等典型任务为研究背景,对多智能体自主规避任务决策问题进行研究,结合真实约束条件,实现智能体的实时决策。本文取得主要研究成果如下:在运动分析基础上给出智能体与环境交互的数学模型。针对多智能体系统规避决策问题,建立部分可观马尔科夫决策模型,考虑部分可观的约束条件,结合博弈理论研究了多智能体马尔科夫博弈问题,分析常规回报函数的设计方法,并给出了求解序列决策的三种典型方式。在多智能体强化学习方面,分析了航天器规避机动场景和空间机械臂捕捉场景的决策流程;将策略梯度方法向多智能体系统进行改进研究;提出一种基于策略协调和信度分配的Actor-Critic强化学习方法,用于解决全局可观条件下决策器的训练和策略提升问题,并给出相关收敛性分析;根据任务需求设计各关键环节的神经网络结构和算法流程。分别在航天器反拦截和空间机械臂避障规划等多种任务场景中进行了强化学习训练,通过对累积回报值和成功率的结果对比分析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在强化学习算法应用方面,分析典型任务场景对决策效率的约束情况;针对问题场景设计了进行任务决策的神经网络结构,并对其不同部分设计压缩方法;在神经网络权值聚类和量化的基础上,提出一种自适应分层重构剪枝方法,该方法以重训练的方式对目标神经网络进行动态剪枝和压缩,用于提高决策器运行速度,并压缩其存储空间;对部分可观条件下的任务场景进行强化学习系统设计,详细给出了回报函数的设计方法。分别在有限空域大量无人机场景和多航天器反拦截场景对提出方法进行仿真验证,从决策运行速度、累计回报值和成功率等方面对算法性能进行分析和讨论,并验证了所提强化学习方法对实体数量可变环境的适应性。在任务环境稀疏奖励问题上,对任务场景约束和常规强化学习算法局限性进行分析,设计了案例评价机制;提出逆值法强化学习算法,解决了奖励延迟分配和无奖励引导系统学习效率低的问题;基于马尔科夫博弈理论设计了自学习系统,并结合启发式搜索思想分析了所提算法的收敛性;分析了有扰动状态输入情况,并设计了用于对比分析的有限状态机;分析了算法优势和改进方向。在仿真验证中与前文章节训练所得决策器进行了对比分析,验证了所提算法的正确性和相关性能优势。本文对多智能体决策技术进行探索,研究了信度分配、策略协调、执行提速和稀疏奖励等重要方向,提高了航空航天硬件设备在执行任务中的存活率,所得研究成果对航空航天安全保障技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黄宁[5](2021)在《基于流量回放的用户行为仿真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网络安全形势日趋严峻以及云计算技术的发展,网络靶场已经成为支撑网络空间安全技术研究、攻防对抗试验的重要基础设施,为大规模网络用户行为仿真提供灵活逼真的仿真环境。同时,大规模用户行为仿真作为网络靶场中的重要研究内容,可为各类新技术评测和网络安全态势评估提供基础支撑。为此,本文以面向大规模用户行为仿真迫切需求为背景,针对目前用户行为仿真在逼真性、规模性、多样性、可扩展等方面存在的缺陷,以在有限、固定的计算资源中构建逼真度高的大规模用户行为仿真场景为研究目标,以流量模拟作为用户行为仿真研究切入点,基于云计算、虚拟化技术和流量回放与生成等关键技术进行用户行为仿真深入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面向用户行为仿真行为多样性、并发性的仿真目标,针对传统行为仿真方法在仿真规模、逼真程度的缺陷,探讨和论证了基于虚拟化与流量回放的用户行为仿真方法的优势与可行性。依托虚拟化成本低、弹性可扩展的优势,可以为大规模用户行为仿真提供快速构建高逼真的仿真场景,实时分布式的仿真用户节点自动化灵活加载,以及用户行为高并发基础支撑;基于流量回放的流量模拟生成差异性用户行为流量,能够针对用户行为多样、并发规模大、高吞吐量等仿真需求,解决传统建模仿真方法行为类单一、逼真性不足的局限性问题。2)基于1)的论述,面向复杂虚拟网络的交互式用户行为仿真需求,针对传统的交互式流量回放方法逼真性不足的缺陷,提出了一种基于交互式前景流量回放的用户行为仿真架构,将回放规模从单个节点扩展到整个目标网络场景。该架构采用基于云平台的分布式流量仿真策略,以实现面向复杂虚拟网络的用户行为仿真多样化、可扩展加载。进一步研究了交互式流量回放过程中延时修复与补偿策略,以提升交互式用户行为仿真的时序逼真性。面向复杂的目标网络进行交互式用户行为仿真实验表明,该方法能够在保证流量时序准确性的前提下,实现交互式的大规模用户行为仿真,与传统的方法相比,在仿真行为的多样性、规模性、逼真性上具有一定优势。基于重放攻击的恶意用户行为仿真场景表明,该方法可为安全评测提供有效支撑。3)面向大规模用户行为仿真场景背景流量注入的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虚实融合的背景流量仿真技术,针对OpenStack云平台虚实互联机制不够灵活和透明的问题,对云平台底层通信架构进行了改进,设计了一种基于vlan的虚实融合仿真架构,可构建不同尺度(虚拟和实物)仿真节点,同时进行背景流量仿真。重点研究了虚实融合映射表和虚实链路切换策略,以实现虚实链路灵活透明传输,基于DPDK的流量生成技术提升流量注入效率和吞吐量。所构建的虚实融合仿真实验表明,相较于OpenStack已有的虚实互联机制,该方法构造的虚实链路在透明性、隔离性、扩展性方面具有以一定的优势。针对单个虚拟仿真节点的性能评测表明,该方法能够生成高吞吐量的背景流量,能够有效满足大规模用户行为仿真对背景流量注入的性能需求。4)基于2)、3)所提出的相关技术,融合了前景交互行为流量回放仿真和背景流量生成仿真,构建了一个面向大规模用户行为的仿真平台。仿真平台由多个子系统协同实现,可实现大规模仿真实验的全周期管理。面向集群用户行为仿真场景快速搭建、仿真节点灵活部署的需求,实现了大规模仿真场景自动化构建模块,针对集群仿真实验统一控制,设计了集群仿真控制策略,并构建了用户行为仿真模板库以满足用户行为多样性需求。最后,设计了大规模用户行为仿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仿真平台具有快速搭建仿真场景、集群仿真节点调度的能力,能有效支持大规模高吞吐量并发用户行为仿真。
陈秋瑾[6](2021)在《基于微服务架构与知识图谱技术构建无人机知识库系统》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无人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逐年上涨的市场需求,无人机在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且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及大数据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中信息数据呈现指数增长趋势,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获取所需的有效信息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采用B/S服务器模式,以分布式微服务架构为基础,基于分布式及增量式爬虫技术获取互联网中与无人机等应用领域相关的海量数据,采用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机器学习等算法从海量的非结构化文本数据中提取挖掘隐含及潜在价值知识,并利用Echarts组件及知识图谱等算法进行可视化分析,最后形成定制化的无人机知识库。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知识获取及存储技术。系统以Scrapy为爬虫框架,采用分布式结合增量式爬虫技术从互联网中高效地获取无人机行业相关的海量数据;采用Redis高速缓存数据库存储爬取的URL网址,结合My SQL关系型数据库稳定地存储最终得到的结构化数据。(2)系统构建流程及架构设计。利用云计算技术的大数据管理平台,基于分布式服务器与大数据技术搭建系统,采用自底向上为主、自顶向下为辅的方式构建知识库;由于系统爬取任务量的增加及分布式服务器的需求,系统的架构也由最初的SMM单体式架构优化升级为Spring Cloud分布式微服务架构,以提高系统的扩展性及移植性。(3)数据提取及知识抽取技术。采用类机器学习机制半自动化地提取非结构化文本数据,通过构建自定义的规则库训练样本数据,提取出标签以匹配提取出的结构化数据;并利用自然语言处理等算法从获取的文本数据中提取关键句并生成文章的摘要信息;通过知识图谱等算法实现对获取的文本数据的知识抽取,最终抽取出结构化的知识元加入进知识库中,以实现知识库的知识发现与知识挖掘功能。(4)知识表示及数据可视化分析。采用知识树形式进行知识表示,并采用Echarts技术、知识图谱等可视化技术对获取及处理后的数据进行数据可视化分析,并以各类统计图表、关键字云图、机构同现及作者同现图等形式展现,直观清晰地展示无人机等行业领域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刘家祺[7](2021)在《边缘计算服务迁移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以物联网(IoT)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流量的迅速增长带来了对数据中心传输时延的更高要求,为了应对对应的海量数据流量压力、去除数据瓶颈,边缘计算使得网络机构支撑时延敏感业务与超量计算业务成为可能。但计算架构的改变也为服务的提供带来了新的技术难点:边缘服务器具有一定的服务覆盖范围,移动终端的移动性会导致服务质量的下降甚至服务的中断,为了保证用户移动时的服务连续性,降低服务迁移的时延并实现服务跟随,使如车联网自动驾驶、用户AR/VR设备的网络性能符合服务连续性要求,需要一种合适的边缘网络架构和成熟的服务迁移解决方案。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对服务迁移系统的主要研究和设计有:(一)提出并实现了服务分层架构和链式迁移模式,并设计用户服务代理来研究服务如何保存其自身运行时状态并在目的节点进行数据传输和恢复。系统性地通过网络带宽、链路控制软件设置服务迁移的复杂环境并通过压测工具集中访问,以此研究服务迁移的时延、控制面影响和服务质量等参数,对于实现低时延服务迁移成果显着;(二)提出并实现了边缘系统的三层架构,解决了多节点之间服务如何进行相互发现、通信,在定位用户服务所在位置后实现服务迁移的问题。同时提出服务令牌模式和迁移许可算法的服务迁移方案,成功解决了迁移过程中如时延瓶颈、服务紊乱和乒乓迁移等问题;(三)提供微服务思想的边缘系统架构和服务迁移方案,聚焦并解决了微服务模块化、控制面灵活部署等问题,使用Spring Clouds等微服务技术对服务链进行监控和灵活维护,完整展示了可控的服务支持、部署和迁移在边缘网络下的表现。在相应的系统开发工作上,首先分别实现了三个功能性子系统:负责用户接入与服务支持的用户子系统、负责管控迁移与提供核心服务的迁移子系统和负责跟踪服务链与计划任务下发的消息子系统。其次注册中心和配置中心也通过集成的方式提供给所有接入的边缘节点使用,系统按照微服务的组织形式和接口约定实现了远程服务调用、接口缓存/本地热备/数据落表的三级数据持久化支持以及异步消息的传递,能够完整地实现所需要的服务迁移功能。然后在四台服务器上完整搭建了实验所需要的用户侧及服务中心侧软硬件环境,并运行系统的对应服务。最后使用服务压力测试、Mini-net等工具构建合适的网络链路状态并设置多组带宽测试所关注的迁移时延和系统性能。综上所述,本文针对复杂的边缘计算环境进行了抽象,并设计、实现了包含完整功能和迁移算法以应对多种情况的服务迁移系统。之后通过构建对应的模拟环境实验了不同的服务迁移过程,进一步优化了系统运行性能并显着降低了迁移时延,实现了一种高可用、高性能的服务迁移架构,以提供一种符合新型网络架构特点的解决方案。
张悦[8](2021)在《基于云原生的微服务开发运维一体化平台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当今时代是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软件系统的业务量和用户量都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业务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新型互联网企业和数字化转型企业都在致力于实现软件的快速迭代和交付,提高应用的可用性,以提供优质的客户体验和提高公司的整体效率。但是传统的软件开发流程越来越不能满足快速迭代和快速交付的要求,传统的软件开发框架也越来越难以承接巨大的业务量。因此,设计和实现一个符合敏捷开发思想、高可用、易扩展、易迁移的软件开发运维一体化平台,能够提高企业的框架和代码的复用率、减少开发人员在开发公共基础服务上的精力投入、加快开发速度并进一步降低成本。为了进一步缩短公司的软件开发和交付周期,本文以云原生理论为基础,结合现阶段公司的软件开发流程、开发技术和开发人员组织架构,设计了一个从微服务框架、公共基础服务、敏捷基础设施三方面结合搭建微服务开发运维一体化平台的方法。并在设计的基础上实现了一个基于云原生的微服务开发运维一体化平台。本文首先搭建了一个基于SpringCloud和Springcloud Alibaba开源组件的微服务基础框架,该框架包含了注册中心、配置中心、认证中心、服务网关和服务调用五个功能模块,能够作为基础工程在新项目中复用,主要解决了公司无基础框架的问题。然后基于 Springboot Admin、Logstash、ELK、SkyWalking、Prometheus等技术和组件,开发了服务监控、日志采集、链路跟踪、系统监控四个公共基础服务模块,提供了可视化的监控和操作界面,可以作为公共组件在不同的项目中复用,提高了开发人员监控和定位问题的效率。最后是基于Jenkins和Rancher、Docker等容器技术搭建了持续集成和容器化管理平台,该平台作为整个平台的敏捷基础设施,提供了代码自动化构建、容器化部署和容器管理功能,一方面提高了代码质量和交付速度,另一方面容器化的部署方式可将应用和环境打包成为镜像,有利于应用的迁移和云化部署。本文还搭建了一套实验环境,对该平台的各模块功能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平台搭建方案具有实际的可行性。该平台实现了从开发到运维,再到部署的平台化支持,一方面减少了开发人员的重复劳动,使软件交付周期更短;另一方面使应用的扩展性、可迁移性和可用性更强。目前本微服务开发运维一体化平台已作为本公司内信息化开发项目的基础平台,并持续进行完善,有效减少了开发人员在公共基础功能上的开发时间和运维时间,使团队的软件开发过程更敏捷。
李华勋[9](2021)在《物联网平台的运维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在PC和互联网这两波浪潮之后,物联网逐渐成为当今世界最具发展前景产业之一。目前物联网在智慧城市、智能家居、车联网、安防监控、智慧医疗等行业具有较好的落地效果,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解放了生产力。但由于物联网系统设备数量巨大、实时数据流量大、服务纷繁错杂且调用链冗长、对基础组件重依赖等特点,传统的手动运维监控方式愈来愈显得效率低下而不再适用于大型分布式系统的运维场景。而普通的第三方自动运维监控工具虽然具备一定自动化能力,但是他们大多只具备对通用指标的监控,而对于服务自定义监控不够灵活,并且对于当下普遍的云上环境适配性不足。这些监控工具或许能满足某一方面的需求,却很难做到全面完整。基于此,本课题首先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分析,然后结合物联网消防平台的实际项目,设计并实现了一套完整的运维监控系统。系统主要分为监控系统的实现、基于此监控系统分层次对资源进行监控和实时日志分析平台三个部分。系统实现部分完成并阐述了服务发现、指标采集、指标存储、通知管理、告警推送和用户管理的实现细节。分层次对资源监控部分完成并阐述了机器基础资源(如内存、CPU和磁盘)、中间件资源(如MySQL、Redis、Kafka)和自定义服务等各项指标监控的实现细节。此外,还介绍了实时日志分析平台的搭建和具体功能效果。最后完成了对系统的功能测试和核心接口的性能测试工作,结果显示系统满足运维工程师的作业需求,且具有较好的用户体验。
邓硕哲[10](2021)在《面向密集库的自动化仓储工作流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电商飞速发展和货物贸易迅速繁荣的大背景下,密集库仓储由于存储密度大、占地面积小等特点得到了广泛应用。自动化密集库仓储具有密度大、仓储设备多、仓储设备异构、仓储作业流程长、仓储作业流程复杂、可视化程度低等特点。如何解决仓储作业高效有序、设备资源协同高效的使用、高并发多作业环境下作业之间能互不干扰等难题,更便捷、更高效地实时监测作业与控制作业,对自动化密集库管控系统的网络化和可视化提出了更高的需求。针对自动化密集库仓储作业中的一系列问题,基于工作流技术能在工作流程中,将工作根据规则与业务逻辑在计算机中以恰当模型进行表达与计算,可多目标参与文档、信息、任务传递的技术条件,本文提出将仓储作业与工作流技术相结合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仓储作业监控难题。开展仓储工作流技术分析,研究仓储工作流运行机制,设计仓储工作流控制算法,实现仓储作业流程可视化监控,对推进数字化与网络化仓储技术研究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面向自动化密集库的仓储工作流分析与设计针对自动化密集库仓储设备多且设备异构明显、仓储作业流程长且复杂、仓储作业需要满足高并发等作业需求问题,开展仓储管控系统需求分析。根据实际密集库作业环境和作业流程分析,提出面向密集仓储管控的工作流问题及其难点。明晰工作流技术原理,结合仓储设备作业特点,并基于仓储工作流组件模型设计了出入库工作流。为解决仓储作业过程中数据存储与访问问题,建立仓储数据库实体关系模型,基于对象关系映射建立仓储工作流对象模型。(2)设计了支持仓储设备协同作业的工作流算法针对仓储作业流程长且复杂,流程执行需要多设备协同的情况,为更好的管控仓储工作流程,设计仓储作业的串行、并行作业调度算法,管理仓储作业中的活动队列,使仓储作业协调有序进行。并设计出入库作业启动算法,用于作业任务的快速捕获和触发。提出通过建立仓储资源分配表结构、资源竞用的锁机制、动态的资源分配算法,使得仓储资源在作业执行中有序使用。(3)进行了基于服务的仓储作业流程可视化技术实现为提升仓储作业的可操作性,提高仓储作业的可视化和远程监控的能力,使用HTML/CSS/JS/SVG等WEB前端技术建立仓储设备监控的可视化操作网页、仓储作业日志、仓储作业场景监控界面、仓储作业进度表等。使用Signal R技术,向仓储监控WEB终端实时推送作业状态数据,保证数据信息的实时性。基于面向服务的方法,设计工作流驱动的仓储作业微服务,为出入库作业提供需求订阅与状态实时推送,解决仓储作业过程的日志跟踪、进度显示、场景监控问题。综上,以企业提供的自动化密集库仓库环境为试验平台,开发管控系统的各项服务。企业现场应用测试表明,课题研发的仓储工作流技术达到预期目标,为支持协同、高效的自动化仓储管控提供了可借鉴的技术基础。
二、基于Agent的分布式信息获取模型及其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Agent的分布式信息获取模型及其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关联数据的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范畴 |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本文创新点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历史档案资源的数字化开发 |
2.1.2 档案资源聚合 |
2.1.3 关联数据在档案领域的应用 |
2.1.4 研究述评 |
2.2 相关理论 |
2.2.1 档案价值论 |
2.2.2 知识组织理论 |
2.2.3 数字人文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关联数据的历史档案资源聚合框架 |
3.1 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的原则、流程及目标 |
3.1.1 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的原则 |
3.1.2 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的流程 |
3.1.3 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的目标 |
3.2 历史档案资源关联的多维分析 |
3.2.1 关联强度 |
3.2.2 关联维度 |
3.2.3 关联阶度 |
3.2.4 关联粒度 |
3.3 基于关联数据的历史档案资源聚合框架构建 |
3.3.1 历史档案资源聚合层级划分 |
3.3.2 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结构框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历史档案资源的数据关联模型 |
4.1 历史档案资源元数据方案设计 |
4.1.1 常用历史档案资源元数据比较分析 |
4.1.2 基于关联数据的历史档案元数据方案设计思路 |
4.1.3 历史档案元数据方案设计步骤 |
4.1.4 历史档案元数据方案 |
4.1.5 历史档案资源元数据实例 |
4.2 历史档案资源知识本体建模 |
4.2.1 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分类体系 |
4.2.2 历史档案资源知识本体的类型 |
4.2.3 历史档案资源知识本体构建 |
4.2.4 历史档案资源知识本体构建实例 |
4.3 历史档案资源数据关联模型构建 |
4.3.1 元数据元素识别 |
4.3.2 知识本体概念关系抽取 |
4.3.3 历史档案资源数据关联模型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历史档案资源关联数据的发布与聚合 |
5.1 历史档案资源语义化处理 |
5.1.1 历史档案资源元数据语义化转换 |
5.1.2 历史档案资源RDF化过程 |
5.1.3 历史档案资源实体语义关联关系识别 |
5.2 历史档案资源关联数据的发布 |
5.2.1 历史档案资源关联数据URI命名 |
5.2.2 历史档案资源关联数据的存储 |
5.2.3 基于D2R的历史档案资源关联数据发布 |
5.2.4 历史档案资源关联数据发布实例 |
5.3 历史档案资源关联数据聚合 |
5.3.1 关联数据聚合方法 |
5.3.2 历史档案资源关联数据互联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历史档案资源的聚合服务 |
6.1 基于关联数据的聚合服务功能 |
6.1.1 历史档案资源检索服务 |
6.1.2 历史档案资源推荐服务 |
6.1.3 历史档案资源可视化服务 |
6.2 基于关联数据的历史档案资源聚合服务平台结构设计 |
6.2.1 存储层 |
6.2.2 描述层 |
6.2.3 服务层 |
6.2.4 应用层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历史档案资源关联聚合策略 |
7.1 历史档案资源关联聚合实施策略 |
7.1.1 实现多源异构历史档案资源采集方法 |
7.1.2 建立多元协作的组织机制 |
7.1.3 制定统一规范的标准体系 |
7.1.4 提供泛在化关联数据应用服务 |
7.2 历史档案资源关联聚合的保障机制 |
7.2.1 政策保障 |
7.2.2 技术保障 |
7.2.3 人才保障 |
7.3 本章小结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8.1 研究总结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卫星对地观测仿真系统分布式架构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卫星对地观测仿真系统分布式架构基本问题 |
卫星对地观测仿真系统分布式架构问题分析 |
异构多系统 |
异构实体模型 |
异构方法服务 |
系统动态替换 |
大数据计算要求 |
仿真系统分布式架构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基于HLA分布式仿真系统架构 |
基于CORBA分布式仿真系统架构 |
研究现状评述 |
总结与展望 |
结束语 |
(3)分布式实时运行数据驱动的液压支架群虚拟监测关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背景 |
1.2.2 研究目的 |
1.2.3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虚拟现实技术在煤矿领域的研究动态 |
1.3.2 液压支架群的运动状态监测研究动态 |
1.3.3 分布式技术在煤矿领域的研究动态 |
1.3.4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1.4 技术路线及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液压支架群虚拟监测系统总体框架 |
2.1 引言 |
2.2 系统的设计目标 |
2.3 系统的总体设计 |
2.3.1 系统的体系结构 |
2.3.2 系统结构及功能设计 |
2.4 系统的硬件设计 |
2.5 系统的软件设计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实时姿态数据的液压支架群监测 |
3.1 引言 |
3.2 液压支架姿态监测框架设计 |
3.3 姿态监测硬件及数据交互通道设计 |
3.3.1 概述 |
3.3.2 传感器布置方案 |
3.3.3 数据传输通道关键技术 |
3.4 支架姿态监测中的数据处理流程 |
3.4.1 概述 |
3.4.2 异常数据处理方法 |
3.4.3 基于经验模态分解的数据去噪方法 |
3.4.4 支架姿态数据的坐标转换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实时位置数据的液压支架群监测 |
4.1 引言 |
4.2 液压支架位置监测框架设计 |
4.3 模块布置方案及数据交互通道设计 |
4.3.1 UWB测距原理 |
4.3.2 测距模块选型 |
4.3.3 坐标系建立与模块布置方案设计 |
4.3.4 Unity3D与测距模块的数据交互 |
4.4 基于三边定位方法的位置计算 |
4.4.1 三边定位方法简介 |
4.4.2 基于牛顿迭代法的求解方法 |
4.5 基于Arduino的综采三机试验台电路控制方法 |
4.5.1 硬件简介 |
4.5.2 试验台控制电路总体框架 |
4.5.3 基于Unity3D的上位机设计 |
4.5.4 基于Arduino的下位机设计 |
4.5.5 上位机与下位机交互数据帧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分布式液压支架群虚拟监测 |
5.1 引言 |
5.2 分布式虚拟监测系统框架设计 |
5.3 基于数据交互器的网路同步方法 |
5.3.1 Unity3D网络组件简介 |
5.3.2 局域网通信环境的搭建 |
5.3.3 基于远程过程调用的数据交互器 |
5.3.4 数据交互管理器的建立 |
5.3.5 液压支架群分布式监测方法 |
5.3.6 方法小结 |
5.4 基于一致性哈希算法的监测任务动态分配方法 |
5.4.1 基于一致性哈希算法的分配策略 |
5.4.2 分布式系统运行状况评价方法 |
5.4.3 系统初始化任务分配方法 |
5.4.4 系统运行中任务动态分配方法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原型系统开发及试验 |
6.1 引言 |
6.2 原型系统开发 |
6.2.1 煤矿综采成套试验系统概述及改造 |
6.2.2 综采虚拟场景试验系统概述及改造 |
6.3 系统的数据可靠性试验 |
6.3.1 液压支架的姿态测量误差试验 |
6.3.2 液压支架位置测量误差试验 |
6.4 系统的分布式试验 |
6.4.1 分布式监测初始化试验 |
6.4.2 分布式监测动态分配试验 |
6.5 系统的整体试验 |
6.5.1 系统的整体运行试验 |
6.5.2 系统的延迟性试验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工作总结 |
7.2 主要结论 |
7.3 进一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多智能体系统自主规避任务决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典型多智能体系统技术发展 |
1.2.1 无人机集群避碰技术研究现状 |
1.2.2 多自由度空间机械臂避障技术研究现状 |
1.2.3 航天器规避机动算法发展现状 |
1.3 基于自学习理论的决策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多智能体深度强化学习方法研究现状 |
1.3.2 深度神经网络压缩及加速方法研究现状 |
1.3.3 稀疏奖励强化学习方法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
1.4.1 存在问题及技术难点 |
1.4.2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2章 多智能体系统决策模型 |
2.1 引言 |
2.2 动力学相关描述 |
2.2.1 多智能体系统运动模型 |
2.2.2 空间拦截器制导律 |
2.3 多智能体部分可观决策模型 |
2.3.1 马尔科夫决策过程理论基础 |
2.3.2 分布式部分可观马尔科夫博弈 |
2.3.3 常规回报函数设计思路 |
2.4 序列决策问题求解方法 |
2.4.1 模糊系统 |
2.4.2 有限状态机 |
2.4.3 蒙特卡洛树搜索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ACTOR-CRITIC架构的自主决策算法 |
3.1 引言 |
3.2 问题场景描述 |
3.2.1 航天器规避机动问题场景描述 |
3.2.2 空间机械臂轨迹规划场景描述 |
3.2.3 多智能体系统决策流程分析 |
3.3 多智能体策略梯度强化学习方法 |
3.3.1 算法基础理论框架 |
3.3.2 策略梯度算法收敛性分析 |
3.3.3 策略梯度方法在多智能体系统中应用 |
3.4 基于信度分配的多智能体强化学习框架 |
3.4.1 航天器规避决策方法 |
3.4.2 案例优选的空间机械臂决策方法 |
3.4.3 基于信度分配的算法收敛性分析和改进 |
3.4.4 网络结构设计及算法流程 |
3.5 仿真及结果分析 |
3.5.1 基于最优控制理论的对比算法 |
3.5.2 航天器规避机动仿真 |
3.5.3 空间机械臂轨迹规划仿真 |
3.5.4 强化学习算法仿真结果简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多智能体分布式协同避碰决策方法研究 |
4.1 引言 |
4.2 有限空域无人机集群避碰问题分析 |
4.2.1 求解策略的训练方法 |
4.2.2 在线协调和沟通机制 |
4.3 多智能体强化学习系统设计 |
4.3.1 状态空间和动作空间选取 |
4.3.2 系统体系结构和流程分析 |
4.3.3 回报函数设计 |
4.4 仿真及结果分析 |
4.4.1 仿真条件设定 |
4.4.2 训练曲线及场景案例仿真 |
4.4.3 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优化神经网络的分布式规避决策方法 |
5.1 引言 |
5.2 多航天器对多拦截器协同规避问题研究 |
5.2.1 状态空间和动作空间选取 |
5.2.2 系统体系结构和流程分析 |
5.2.3 回报函数设计 |
5.3 基于自适应重构方法的深度神经网络优化方法 |
5.3.1 神经网络结构设计 |
5.3.2 权值聚类及量化 |
5.3.3 自适应分层重构剪枝 |
5.4 仿真及结果分析 |
5.4.1 基于微分对策理论的对比算法 |
5.4.2 神经网络优化算法试验及数值仿真 |
5.4.3 强化学习训练及场景案例仿真 |
5.4.4 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逆值法的多航天器自学习规避算法 |
6.1 引言 |
6.2 稀疏奖励强化学习算法分析 |
6.2.1 规避任务分析 |
6.2.2 常规强化学习方法局限 |
6.2.3 逆值法强化学习算法 |
6.2.4 算法核心逻辑流程 |
6.3 多智能体稀疏奖励自学习系统设计 |
6.3.1 自学习系统结构设计 |
6.3.2 信念状态估计方法 |
6.3.3 逆值法在案例中的收敛性简析 |
6.3.4 网络结构和算法流程 |
6.4 仿真及结果分析 |
6.4.1 基于有限状态机的对比算法 |
6.4.2 仿真条件设定 |
6.4.3 结果对比分析 |
6.4.4 算法优势及改进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基于流量回放的用户行为仿真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基于流量回放的用户行为仿真技术概括 |
2.1 引言 |
2.2 用户行为仿真概述 |
2.3 流量回放与生成技术 |
2.4 虚拟化与云计算技术 |
2.4.1 虚拟化技术 |
2.4.2 云计算概述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交互式流量回放的用户行为仿真技术 |
3.1 引言 |
3.2 基于交互式流量回放的前景用户行为仿真体系 |
3.2.1 现有方法存在问题与设计思路 |
3.2.2 基于交互式流量回放的用户行为仿真架构 |
3.3 基于交互式流量回放的关键优化技术 |
3.3.1 RTT时间戳修复算法 |
3.3.2 低延时补偿策略 |
3.4 实验分析与验证 |
3.4.1 实验拓扑搭建 |
3.4.2 交互式流量回放方法逼真性验证实验 |
3.4.3 用户行为仿真多样性与规模性验证实验 |
3.4.4 用户行为仿真逼真性验证实验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虚实融合的背景流量仿真技术 |
4.1 引言 |
4.2 虚实融合用户行为仿真需求描述 |
4.2.1 虚实融合仿真必要性描述 |
4.2.2 虚实融合仿真问题描述 |
4.3 多租户网络隔离机制与底层通信原理 |
4.3.1 多租户虚拟网络隔离机制 |
4.3.2 底层网络架构及实例通信过程 |
4.4 基于虚实融合的背景流量仿真方法 |
4.4.1 基于VLAN的虚实融合仿真设计思路 |
4.4.2 基于虚实融合的背景流量仿真架构 |
4.4.3 基于虚实融合的背景流量仿真过程 |
4.5 基于虚实融合的背景流量仿真实现 |
4.5.1 虚实融合映射表 |
4.5.2 虚实链路切换策略 |
4.5.3 基于DPDK的背景流量生成技术 |
4.6 实验验证与分析 |
4.6.1 实验环境及拓扑搭建 |
4.6.2 虚实融合链路连通性测试 |
4.6.3 基于虚实融合的背景流量仿真功能测试 |
4.6.4 背景流量仿真性能测试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流量回放的用户行为仿真平台 |
5.1 引言 |
5.2 基于流量回放的用户行为仿真平台 |
5.2.1 用户行为仿真平台架构 |
5.2.2 子系统间交互过程 |
5.3 用户行为仿真平台功能实现 |
5.3.1 大规模仿真场景自动化部署 |
5.3.2 背景流量仿真模板库 |
5.3.3 集群仿真控制策略 |
5.4 实验验证与分析 |
5.4.1 用户行为仿真平台功能测试 |
5.4.2 大规模用户行为仿真测试 |
5.4.3 仿真实验结果与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6)基于微服务架构与知识图谱技术构建无人机知识库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与价值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专家系统及知识库研究现状 |
1.2.2 知识图谱技术研究现状 |
1.2.3 Web文本挖掘技术研究现状 |
1.2.4 无人机技术发展及应用现状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
1.5 论文组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关键技术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知识库 |
2.2.2 知识发现 |
2.2.3 知识图谱 |
2.2 知识获取技术 |
2.2.1 数据获取技术 |
2.2.2 数据去重技术 |
2.2.3 数据提取技术 |
2.2.4 数据存储技术 |
2.3 知识抽取技术 |
2.3.1 实体抽取技术 |
2.3.2 关系抽取技术 |
2.3.3 事件抽取技术 |
2.3.4 实体链接与消岐 |
2.4 知识表示技术 |
2.5 自动文摘技术 |
2.5.1 自动文摘生成原理 |
2.5.2 TextRank算法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知识库系统的设计与构建 |
3.1 系统非功能需求 |
3.2 系统性能设计 |
3.2.1 系统可靠性设计 |
3.2.2 系统安全性设计 |
3.3 系统架构设计 |
3.3.1 整体架构设计 |
3.3.2 技术架构设计 |
3.3.3 分布式微服务架构 |
3.3.4 Scrapy爬虫框架 |
3.3.5 基于Swagger框架管理API |
3.4 技术路线与实施方案 |
3.4.1 知识库的构建方式 |
3.4.2 系统的技术路线 |
3.4.3 系统的实施方案 |
3.4.4 开发环境与开发语言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知识图谱的实现与应用 |
4.1 知识获取 |
4.1.1 定制化设置关键字 |
4.1.2 定制化爬取专业网站 |
4.2 数据提取 |
4.2.1 半自动化提取数据 |
4.2.2 自动文摘的提取 |
4.3 知识抽取 |
4.3.1 实体抽取(命名实体识别) |
4.3.2 实体关系抽取 |
4.3.3 元事件抽取 |
4.3.4 实体发现与链接 |
4.4 知识表示 |
4.5 文本数据可视化 |
4.5.1 数据可视化 |
4.5.2 关键字云图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的功能与实现 |
5.1 系统整体功能结构 |
5.2 系统前端功能实现 |
5.2.1 查询信息模块 |
5.2.2 台风实况模块 |
5.2.3 数据可视化模块 |
5.2.4 热门推送模块 |
5.2.5 关键期刊模块 |
5.3 系统后台功能实现 |
5.3.1 用户管理模块 |
5.3.2 菜单管理模块 |
5.3.3 采集设置模块 |
5.3.4 任务管理模块 |
5.3.5 专家知识模块 |
5.3.6 外部系统模块 |
5.3.7 期刊大全模块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创新点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附录 |
附录1 Swagger在微服务架构上的部署与集成 |
附录2 Echarts组件实现折线图/柱状图形式的数据可视化 |
附录3 BiLSTM+CRF模型构建过程 |
附录4 利用TF-IDF进行实体链接关键代码 |
(7)边缘计算服务迁移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内容 |
1.3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研究 |
2.1 边缘计算相关研究 |
2.2 服务迁移的实现机制 |
2.2.1 基于虚拟机和容器的实现方案 |
2.2.2 基于热迁移的实现方案 |
2.3 主要开发技术 |
2.3.1 Spring和Spring Cloud |
2.3.2 消息中间件和数据存储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服务迁移需求和系统设计 |
3.1 服务迁移需求 |
3.1.1 服务迁移实现场景 |
3.1.2 边缘节点的业务需求和环境条件 |
3.1.3 用户服务连续性的时延需求 |
3.1.4 系统功能性需求 |
3.1.5 其他非功能性需求 |
3.2 服务迁移系统设计方案 |
3.2.1 服务迁移系统整体架构 |
3.2.2 用户服务设计 |
3.2.3 链式服务计算 |
3.2.4 服务代理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服务迁移系统实现 |
4.1 用户代理和服务链 |
4.1.1 主要功能及实现 |
4.1.2 迁移流程及核心算法 |
4.1.3 服务链底层封装 |
4.2 节点服务管理模块 |
4.2.1 主要功能及迁移锁管理算法 |
4.2.2 消息处理和计划任务模块 |
4.3 系统核心管理器和其他组件 |
4.3.1 任务调度算法实现 |
4.3.2 注册中心与配置中心 |
4.3.3 服务链路检测与日志监控 |
4.3.4 消息总线 |
4.4 系统架构的进一步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性能实验与分析 |
5.1 实验环境 |
5.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5.2.1 功能测试 |
5.2.2 性能测试 |
5.2.3 与其他迁移方式的性能对比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下一步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工程项目 |
(8)基于云原生的微服务开发运维一体化平台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云原生研究现状 |
1.2.2 微服务研究现状 |
1.2.3 CICD和DevOps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需求分析 |
2.1 总体业务描述 |
2.2 关键问题需求分析 |
2.2.1 微服务基础框架 |
2.2.2 敏捷基础设施 |
2.2.3 公共基础服务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概要设计 |
3.1 设计目标和原则 |
3.2 技术架构设计 |
3.3 网络架构设计 |
3.4 整体架构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详细设计 |
4.1 微服务基础框架设计 |
4.1.1 注册中心和配置中心 |
4.1.2 服务网关 |
4.1.3 服务调用 |
4.1.4 认证中心 |
4.2 敏捷基础设施设计 |
4.2.1 容器化和容器管理设计 |
4.2.2 持续集成部署设计 |
4.3 公共基础服务 |
4.3.1 服务监控 |
4.3.2 链路跟踪 |
4.3.3 日志采集 |
4.3.4 系统监控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现与测试 |
5.1 实验环境 |
5.2 功能实现与测试 |
5.2.1 微服务基础框架实现和测试 |
5.2.2 服务监控实现和测试 |
5.2.3 调用链跟踪实现和测试 |
5.2.4 日志采集实现和测试 |
5.2.5 CICD及容器管理实现和测试 |
5.2.6 系统监控实现和测试 |
5.3 性能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总结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物联网平台的运维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运维监控工具 |
1.2.2 时序数据库 |
1.2.3 日志处理 |
1.2.4 数据可视化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内容安排及组织架构 |
第二章 关键技术和理论 |
2.1 服务自动发现 |
2.1.1 基本概念 |
2.1.2 服务发现方案 |
2.2 时序数据库InfluxDB |
2.3 可视化组件Grafana |
2.4 实时日志分析组件ELK |
2.4.1 ELK介绍 |
2.4.2 ELK用途 |
2.4.3 ELK各组成部分核心概念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需求分析 |
3.1 功能性需求分析 |
3.1.1 用户管理功能 |
3.1.2 基础资源监控 |
3.1.3 中间件监控 |
3.1.4 物联网平台监控 |
3.1.5 告警 |
3.1.6 服务发现 |
3.1.7 实时日志分析 |
3.2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3.2.1 系统易扩展性需求 |
3.2.2 系统易用性需求 |
3.2.3 系统性能需求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概要设计 |
4.1 系统架构设计 |
4.2 系统数据流设计 |
4.3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4.4 监控指标定义和分类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实现和资源监控 |
5.1 运维监控系统的实现 |
5.1.1 服务发现 |
5.1.2 指标采集 |
5.1.3 指标存储 |
5.1.4 告警服务 |
5.1.5 告警消息推送 |
5.1.6 用户管理模块 |
5.2 分层次监控资源 |
5.2.1 基础资源监控 |
5.2.2 中间件监控 |
5.2.3 物联网平台监控 |
5.3 实时日志分析平台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测试环境 |
6.2 功能测试 |
6.2.1 用户管理模块 |
6.2.2 服务发现模块 |
6.2.3 消息推送模块 |
6.2.4 基础资源监控模块 |
6.2.5 中间件监控模块 |
6.2.6 物联网平台应用监控模块 |
6.2.7 实时日志分析平台模块 |
6.3 接口响应速度测试 |
6.4 压力测试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总结 |
7.2 论文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面向密集库的自动化仓储工作流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仓储系统管控研究现状 |
1.2.2 工作流技术研究现状 |
1.2.3 工作流技术在仓储中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面向自动化仓储管控的工作流分析与设计 |
2.1 仓储作业管控系统需求分析 |
2.1.1 自动化密集库概述 |
2.1.2 仓储作业流程分析 |
2.1.3 工程技术问题与难点 |
2.2 仓储工作流技术与总体设计 |
2.2.1 仓储工作流技术基础 |
2.2.2 仓储工作流组件设计 |
2.2.3 基于工作流组件的出入库工作流设计 |
2.3 系统数据库与对象建模 |
2.3.1 数据库实体关系建模 |
2.3.2 自动化密集库数据库设计 |
2.3.3 自动化密集库工作流对象建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自动化仓储工作流关键算法设计 |
3.1 仓储工作流管控 |
3.1.1 串行作业的调度算法 |
3.1.2 并行作业的调度算法 |
3.1.3 仓储作业活动的控制 |
3.2 出入库流程的启动算法 |
3.2.1 入库作业的触发机制 |
3.2.2 出库与转库的作业启动 |
3.3 仓储作业资源分配算法 |
3.3.1 资源分配表结构 |
3.3.2 资源竞用的锁机制 |
3.3.3 资源动态分配算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WEB的仓储作业流程可视化技术 |
4.1 WEB可视化的通信技术 |
4.2 仓储工作流服务技术 |
4.3 仓储工作流的WEB可视化 |
4.3.1 仓储工作流日志 |
4.3.2 仓储作业进度跟踪 |
4.3.3 仓储作业场景监控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工作流的仓储管控系统实现与应用 |
5.1 系统概述 |
5.1.1 系统结构 |
5.1.2 系统开发技术 |
5.1.3 仓储工作流技术指标 |
5.2 基于工作流的系统功能展示 |
5.2.1 作业管理 |
5.2.2 作业监控 |
5.2.3 作业流程控制 |
5.3 系统应用验证 |
5.3.1 系统应用测试 |
5.3.2 应用效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成果 |
6.2 特色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基于Agent的分布式信息获取模型及其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关联数据的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研究[D]. 贾琼. 吉林大学, 2021(01)
- [2]卫星对地观测仿真系统分布式架构综述[J]. 赵辰光,王玉超,高越. 中国科技信息, 2021(12)
- [3]分布式实时运行数据驱动的液压支架群虚拟监测关键技术[D]. 李梦辉.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4]多智能体系统自主规避任务决策方法研究[D]. 赵毓.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5]基于流量回放的用户行为仿真技术研究[D]. 黄宁. 江南大学, 2021(01)
- [6]基于微服务架构与知识图谱技术构建无人机知识库系统[D]. 陈秋瑾. 厦门理工学院, 2021(08)
- [7]边缘计算服务迁移系统设计与实现[D]. 刘家祺.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8]基于云原生的微服务开发运维一体化平台设计与实现[D]. 张悦. 山东大学, 2021(12)
- [9]物联网平台的运维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李华勋.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10]面向密集库的自动化仓储工作流技术研究[D]. 邓硕哲. 东华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