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肠癌术后放疗后局部复发患者的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中国医师协会放射肿瘤治疗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1](2021)在《中国直肠癌放射治疗指南(2020年版)》文中指出1 概述直肠癌是常见恶性肿瘤,随着居民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的变化,结直肠癌发病率在我国呈上升趋势,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位居我国恶性肿瘤的第3位和第5位[1]。多学科综合治疗(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MDT)已成为提高直肠癌治疗效果的基础,而放疗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对于局部浸润、固定、巨大肿瘤或有广泛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放化疗与根治性手术的联合治疗是标准治疗手段;而转移
赵瑞芝[2](2021)在《大分割放疗在脏器转移瘤中的应用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大分割放射治疗脏器转移瘤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研究目的]总结分析我院收治的大分割放疗脏器转移瘤的临床结果,并探索影响病灶控制率的因素,以及影响患者局部无复发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的因素,构建预后模型,为患者选择、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依据。[材料与方法]纳入本中心自2007年至2019年行大分割放射治疗脏器转移瘤患者,包括肺转移、肝脏转移和肾上腺转移。针对不同部位的转移瘤,采取合适的定位方法和放疗技术,依据两种影像学手段确定靶区范围,放疗处方剂量根据病灶位置和实际的剂量分布曲线适当调整。Kaplan-Meier法计算治疗病灶控制时间(TMC)、无局部复发生存时间(LRFS)、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和总生存时间(OS),Log-rank 检验单因素分析,Cox 风险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p 值<0.05 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纳入分析262例接受大分割放疗的脏器转移瘤患者。中位年龄58岁。中位KPS评分为80分。原发肿瘤以肺癌95例(36.3%)、结直肠癌55例(21.0%)、头颈部肿瘤31例(11.8%)和乳腺癌31例(11.8%)为主。1年、2年、3年、4年和 5 年 LRFS 分别为 95.3%、90.5%、89.1%、87.9%和 87.9%。中位生存时间 35.5个月(95%CI 31.4-39.6),1 年、2 年、3 年、4 年和 5 年 OS 分别为 87.7%、67.4%、48.0%、40.6%和 35.2%。中位 PFS 为 9.7 个月(95%CI 6.8-12.6),1 年、2 年、3 年、4 年和 5 年 PFS 分别为 45.5%、26.8%、21.3%、15.0%和 15.0%。BED10>100 Gy 显着提高TMC(p=0.041)。随访中原发灶控制状态和颅外新发病灶是LRFS的影响因素。原发肿瘤诊断至转移瘤诊断的时间(DFI)、放疗疗程数、仅肺转移、随访中原发灶控制状态、颅外新发病灶和颅内转移是OS的预后因素,0-1个与2-6个不良因素相比具有更高的OS(p<0.001)。PFS的预后因素包括仅肺转移、随访中原发灶控制状态、颅外新发病灶和颅内转移,0-1个与2-4个不良因素相比具有更高的PFS(p<0.001)。[结论]本研究发现脏器转移瘤行大分割放疗可获得较好的TMC、LRFS、PFS和OS,有两个及以上不良预后因素者,OS和PFS都将显着降低。第二部分肺、肝脏和肾上腺转移大分割放疗的疗效分析[研究目的]针对第一部分结果发现的不同脏器转移的患者在放疗后具有不同的预后的特点,分别总结肺转移、肝脏转移和肾上腺转移亚组中患者特征、治疗参数和临床结果。详细总结定位、靶区勾画和剂量分割等方面内容,提供临床数据资料。[材料与方法]纳入本中心自2007年至2019年行大分割放射治疗的肺转移、肝脏转移和肾上腺转移患者。(1)肺转移:采用胸部4D-CT定位采集图像,可与PET-CT融合确定靶区范围;大体肿瘤体积(gross tumor volume,GTV)0%至90%为各呼吸时像上的肺转移灶;由GTV0%至90%累加形成ITV(internal target volume,ITV);ITV 外放 3 mm 形成 PTV(planning target volume,PTV)。处方剂量以 60 Gy、8-15次分割为主。(2)肝脏转移:采用腹部增强CT定位,图像可与肝脏核磁或PET-CT等融合后确认GTV范围,GTV上下左右外放5 mm、头尾方向外放6至9mm形成PTV。主要的分割模式有45 Gy、3次分割,60 Gy、10-15次分割。(3)肾上腺转移:行4D-CT增强扫描获得定位图像,图像可与PET-CT融合确定靶区范围。由GTV 0%至90%累加形成ITV;ITV外放3 mm形成PTV。主要的处方剂量为60Gy、12-20次分割。每次放疗中均应用图像引导放疗技术保证大分割放疗的精准配准。Kaplan-Meier法计算无局部复发生存时间(LRFS)、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和总生存时间(OS)。[研究结果](1)肺转移:分析193例共317个肺转移灶,中位GTV和PTV体积分别 5.0 cm3(0.2-142.3 cm3)和 12.0 cm3(1.0-200.0 cm3)。中位 PTV 剂量 60 Gy(45-70Gy),中位BED96Gy(60-150Gy)。1 年 LRFS 95.7%,1、3 年 OS 和 PFS分别为90.1%、60.8%和54.3%、30.3%。(2)肝脏转移:分析45例共52个肝转移灶,中位 GTV 和 PTV 体积分别为 10.1 cm3(0.3-175.2 cm3)和 29.8 cm3(5.0-209.6 cm3)。中位 PTV 剂量 60 Gy(40-60 Gy),中位 BED 90 Gy(60-132 Gy)。1 年 LRFS 94.0%,1年和3年OS分别为91.1%、17.0%,1年PFS为26.7%。(3)肾上腺转移:分析35例共42个病灶,中位GTV和PTV体积分别为23.2 cm3(3.5-97.8 cm3)和 38.3 cm3(10.2-135.6 cm3),中位 PTV 和 BED 剂量为 60 Gy(40-66.3 Gy)和 84 Gy(56-110 Gy)。1 年 LRFS 92.7%,1 年、3 年 OS 和 PFS 分别为 76.9%、26.5%和25.1%、14.4%。正常器官受量在可接受范围内,全组无严重不良反应和治疗相关死亡的发生。[结论]本研究发现肺、肝脏和肾上腺转移行大分割放疗可获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无严重不良反应和治疗相关死亡的发生。第三部分不同转移状态对大分割放疗的预后价值[研究目的]基于本队列患者独特的转移状态的多样性,探索不同的远处转移状态对接受脏器转移大分割放疗人群的预后价值,且将本因素纳入第一部分建立的初始预后模型,评估及再次优化预后因子。[材料与方法]将本中心收治的大分割放射治疗脏器转移瘤患者,按照放疗前的转移状态分为四组,分别是:(1)初始寡转移状态:患者首次就诊时发现脏器转移,转移器官数量≤3个,转移灶个数<5个。(2)寡复发状态:原发恶性肿瘤患者接受根治性治疗后,逐渐发生的脏器转移,转移器官数量<3个,转移灶个数≤5个。(3)寡进展状态:经过系统治疗后,大部分病灶处于控制状态,未控的病灶数<5个。(4)广泛转移状态:不符合以上三种状态的定义,广泛转移的患者。以Kaplan-Meier法计算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和总生存时间(OS),Log-rank检验单因素分析,Cox风险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p值<0.05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初始寡转移状态、寡复发状态、寡进展状态和广泛远处转移组分别有19 例(7.3%)、110 例(42.0%)、97 例(37.0%)和 36 例(13.7%)。四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41.0月、77.9月、28.5月和12.8月,广泛转移组与其他三组的OS有显着统计学差异,寡复发比寡进展组有更高的OS(p<0.001),寡复发和初始寡转移组未见差异。四组PFS分别为6.9月、19.3月、6.3月和3.5月,广泛转移组与其他三组的PFS均有显着差异,寡复发比寡进展组有更高的PFS(p<0.001),寡复发和初始寡转移组未见差异。按照原发肿瘤类型进行肺癌、结直肠癌、乳腺癌和头颈部肿瘤亚组分析时,转移状态均是OS和PFS的影响因素。不同转移状态对预后的差异不受随访中原发灶控制状态、颅外新发病灶或颅内转移等因素的影响,保留在多因素模型中。[结论]初始寡转移状态、寡进展状态、寡复发状态和广泛转移患者行大分割放疗后具有显着不同的预后。初始寡转移和寡复发患者的预后最好,寡进展患者次之,而广泛转移患者的预后最差。转移状态纳入多因素分析中,证实仍是显着的预后因素。本结果可为日常工作中患者的选择、治疗决策和预后评估提供数据支持。第四部分215例大分割放疗后失败模式分析[研究目的]分析脏器转移瘤行大分割放疗后的失败情况,以及失败后挽救治疗情况,为临床提供参考。[材料与方法]纳入脏器转移瘤行大分割放疗后失败的患者,包括治疗病灶局部复发、原发肿瘤进展、颅外新发病灶及颅内转移进展。去除肿瘤控制良好、未进展者,以及失败情况不详者。记录患者放疗后失败发生的时间、部位,以及失败后挽救治疗情况,包括系统治疗如化疗、靶向、免疫,局部治疗如手术、介入、再次放疗等。主要观察指标为失败后生存时间,定义为从大分割放疗后第一次失败的时间至随访结束或死亡的时间。Kaplan-Meier法计算失败后的生存时间,Log-rank检验单因素分析,Cox风险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p值<0.05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最终共纳入分析215例大分割治疗后失败患者。发生于1年内、1-2年、2-3年、3-4年、5年以及以上的失败例数分别为30例、53例、50例、27例、19例和36例。134例(61.9%)失败发生在大分割放疗后的3年内,179例(83.3%)失败发生在5年内。失败模式包括,194例颅外新发病灶(90.2%),53例(24.7%)颅内转移进展,39例原发肿瘤进展(18.1%)和23例治疗部位失败(11.6%)。出现颅外新发转移灶的中位时间为12.6个月(95%CI9.0-16.2)。失败后行放疗,与未放疗者的失败后生存时间分别为27.1个月和15.8个月,有统计差异(p=0.006)。8例失败后接受免疫治疗,但未发现免疫治疗与失败后生存时间相关。失败后无论是采用化疗、靶向等全身治疗,还是手术、射频和介入等局部治疗,对失败后的生存时间均无明显影响。[结论]脏器转移瘤行大分割放疗后的失败模式主要以颅外出现新发病灶和颅内转移为主,失败后放疗可显着改善失败后的生存时间。失败后的免疫治疗和其他治疗手段的应用并未进一步改善生存时间,其应用价值还需要大样本的研究进一步探索。
施长鹰[3](2020)在《术后辅助放疗对零切缘微血管侵犯肝细胞癌预防局部复发的临床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和背景: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全球发病率第5的恶性肿瘤,疾病致死率列第2位。我国是HCC高发国家,总患病人数占全球每年发病数一半多,多数病人伴有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和肝硬化。目前治疗HCC的主要方法有外科手术、微创消融、动脉插管化疗栓塞(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iton,TACE)、生物靶向治疗、放疗、化疗等。单发肿瘤(巴塞罗那分期0/A期)或满足米兰标准的多发肿瘤是广为接受的手术切除适应证,尤其是单发小肝癌,手术切除五年生存率可达70%以上。影响HCC病人术后长期生存的主要问题是肝内外肿瘤复发转移,尤其是肝内复发,常常成为HCC病死的主要原因。癌旁肝组织内的微转移,包括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m VI,区别于肉眼血管侵犯macro-vascular invasion,MVI,本文均用小写m)和癌周卫星灶(satellite nodule),是术后肝内转移复发、尤其是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从外科手术切除肿瘤的彻底性,和术后抗复发治疗的有效性两方面入手,是提高治疗效果的途径之一。在术前如何了解HCC癌周微转移的状况,有助于帮助决策手术与术后的辅助治疗。术式的选择,如解剖性切除和切缘的处理,虽有原则可循,但在具体应用时也往往受手术具体情况的限制;术后辅助治疗,已有一些积极的探索,如运用介入治疗、干扰素、分子靶向药物等,但缺乏高质量、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有效性尚不能得到广泛认可。对手术技术方法和辅助治疗方案的探索,仍是目前提高肝癌手术疗效的主要突破口,有非常高的临床意义和实践价值。研究方法:第一部分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6年12月在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特需治疗一科/肝移植科行肝癌切除手术病人231例,对这些病人的手术方式、切缘处理、癌周微转移情况进行总结,手术方式按解剖性切除和非解剖性切除分组,切缘状态根据手术切除标本内切缘宽度分为宽、窄切缘,微转移情况依据病理报告是否有微血管侵犯和/或癌周子灶评估。比较解剖性切除和非解剖性切除、切缘宽与窄之间,在全组病人及不同微转移状态下的预后差别。第二部分研究纳入262例BCLC-0/A期HCC手术病人的临床数据和影像资料,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m VI相关因素,并建立m VI的预测模型,以列线图(Nomogram)形式呈现。第三部分为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依照入选标准于2015年8月至2016年12月入组病人,HCC切除手术后1个月对银夹标记的切缘旁肝组织行γ射线外放疗,以无复发生存时间(RFS)、总生存时间(OS)和放疗副反应为观察指标,观察与对照组间的差别。研究结果:第一部分回顾性分析提示,为巴塞罗那0/A期HCC病人行手术切除,解剖性切除组与非解剖性切除组间在RFS和OS均无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089、0.068);宽切缘组较窄切缘组RFS(P=0.108)和OS(P=0.122)均无明显优势;m VI阳性组在RFS、OS均低于m VI阴性组(P值分别为<0.001、<0.001);癌周子灶阳性病人RFS和OS均低于阴性病人(P值分别为0.002、<0.001)。分层分析提示,当m VI阳性时解剖性切除可以提高RFS和OS(P值分别为0.001、0.001),当存在癌周子灶时解剖性切除可提高RFS和OS(P值分别为0.006、0.010)。COX回归分析提示肝硬化(P=0.002,RR=1.693)、m VI(P<0.001,RR=2.023)和癌周卫星灶(P=0.046,RR=1.391)是影响病人长期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第二部分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脾增大、异常凝血酶原升高、肿瘤包膜不完整、大肝癌(≥5cm)、多结节融合型肿瘤这五个因素在预测m VI具有重要意义,绘制列线图最优总分截值为350分,ROC曲线下面积在训练组和验证组分别达0.8758和0.8661。当累计分数达到220分以上时,该模型预测m VI阳性率达到80%以上。第三部分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显示,放疗组RFS优于对照组(P=0.027),OS比较无明显差异(P=0.297)。放疗组无严重毒副反应发生,乏力、放射性肝损伤、胃肠道反应均在放疗结束后自行缓解消失。研究结论:癌周微转移是早期肝癌术后短期复发的主要原因,解剖性切除和宽切缘处理可以提高此类病人手术疗效。包含脾脏增大、异常凝血酶原升高、无完整肿瘤包膜、肿瘤直径≥5cm、多结节融合型肿瘤这五个临床指标列线图预测模型,用于BCLC-0/A期肝癌病人术前m VI预测简便易行,为手术决策和辅助治疗的准备提供依据。有微血管侵犯的零切缘肝癌病人术后接受切缘旁放疗无明显不良反应,能提高此类病人手术疗效,预防术后局部复发。
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20年版)专家组[4](2020)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20年版)》文中研究表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5](2020)在《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20版)》文中提出
Hospital Authority of National Health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Chinese Society of Oncology,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6](2020)在《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20年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保持上升趋势。2018年中国癌症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死亡率在全部恶性肿瘤中分别位居第3及第5位,新发病例37.6万,死亡病例19.1万。其中,城市远高于农村,且结肠癌的发病率上升显着。多数病人在确诊时已属于中晚期。
苏泽隆[7](2020)在《术中放疗在肝胰恶性肿瘤综合治疗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开展肝胰恶性肿瘤手术切除联合术中放疗新技术,并初步探索其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摸索可安全用于肝胰恶性肿瘤术中放疗,预防肝胰恶性肿瘤术后早期复发的安全照射剂量,为有效降低肝胰恶性肿瘤术后早期复发探索新的辅助治疗方法,为形成新的肝胰恶性肿瘤治疗模式分享经验。方法从2017年10月至2020年3月,收集我科行手术切除联合术中放疗的肝胰恶性肿瘤患者各3例,共6例。所有患者均行手术切除联合术中放疗,采用INTRABEAM外科立体定向小型加速术中系统50KV低能量X线,照射工具均为平板施源器。胰腺恶性肿瘤组术中放疗照射范围包括肿瘤切除后的瘤床、区域淋巴结、门静脉、肠系膜上缘以及其他复发的高危区域;肝癌组术中放疗照射范围包括近肝门区的大血管如门静脉、肝动脉等附近的手术切缘、切开取癌栓的门静脉、肿瘤切除后的瘤床以及术者认为容易复发的区域。采用回顾性分析的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肠道通气时间、术后并发症等各项术中、术后与手术和IORT相关的事件,评价反映肝功能、肾功能等各项实验室指标的变化,评估术后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健康功能状态以及术后肿瘤的复发模式,主要终点是了解手术切除联合术中放疗在肝胰恶性肿瘤综合治疗中的安全性和初步的临床效果,包活患者的局部复发情况以及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结果本试验组6例患者均行手术切除肿瘤联合术中放疗,因术中联合术中放疗,手术时间对比我科未行IORT的患者相对延长,胰腺恶性肿瘤组及肝癌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7.2h和7.7h;术中出血量平均为767ml和933ml,所有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无输血治疗;IORT照射剂量平均为12Gy和15Gy,照射时间平均为22.3min和18.7min。术后胰腺恶性肿瘤组有1例患者出现乳糜瘘,经对症治疗后可完全治愈,余患者术后均未出现于IORT相关并发症如胃轻瘫、消化道出血、胆瘘、放射性肝炎及胰腺相关并发症等;术后肝癌组有1例患者因合并重度肝硬化,术中行右半肝切除术,术后残肝无法代偿,出现肝功能不全及大量腹水,与术中行IORT并无直接相关性,余患者术后均未出现肝肾功能不全,可见IORT术后对肝肾功能未见明显损伤。最终至随访终止日,胰腺恶性肿瘤组有1例患者在术后2月出现肝转移和左侧肋骨转移,可疑右侧肾上腺转移,最后因肿瘤晚期恶病质死亡;肝癌组有1例右肝弥漫型肝癌患者,因术前合并肝炎后重度肝硬化,术后出现肝功能不全,最后在术后2个月出现肝内多发转移和肝肾综合征而死亡,2例死亡患者为肿瘤性死亡;余患者至随访终止日均未见明显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至随访终止日此胰腺恶性肿瘤组2例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DFS)分别为9个月和18个月;肝癌组2例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DFS)分别为7个月和17个月。结论:肝胰恶性肿瘤手术切除联合术中放疗对患者术后恢复及肝肾功能等无明显影响,具有较好的术中和术后安全性,术中放疗剂量在15Gy左右是安全可行的。IORT作为肝胰恶性肿瘤的术后辅助治疗,虽然在病例数和随访方面有限,受到统计限制,但根据现有的研究和我们的经验表明,手术切除联合IORT可减轻肝胰恶性肿瘤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可望成为一种安全可行的辅助治疗方案。
康静静[8](2020)在《食管癌术后同步放化疗的作用及PD-L1表达的预后价值立体定向放疗后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Nomogram模型及cfDNA对ⅢA-N2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预后价值》文中提出第一部分食管癌术后放疗同步紫杉醇+奈达铂方案化疗的初探目的:评估食管鳞癌术后调强放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otherapy,IMRT)同步紫杉醇+奈达铂每周方案化疗的安全性和初步疗效。材料与方法:自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共入组52例患者。IMRT临床靶区包括瘤床+相应高危淋巴引流区,放疗总剂量为50~60Gy,2.0Gy/次,5次/周;同步化疗奈达铂25mg/m2第1天+紫杉醇45~50mg/m2第1天,放疗期间每周重复。采用常见不良反应事件评价标准(Common Terminology Criteria for Adverse Events,CTCAE)4.0标准进行不良反应评价,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全组患者治疗耐受性较好,51例(98%)按既定方案完成放疗,化疗中位周期数为4个,42例(81%)完成≥3周化疗;不良反应以1-2级为主,3级不良反应主要为白细胞下降(29%)、放射性食管炎(10%)和吻合口狭窄(4%),1例患者(2%)出现5级消化道出血。全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38.7个月,1、2、3、4年OS率分别为83%、64%、51%和38%。总复发率为46%,其中局部区域复发率为15%,远处转移率为37%。结论:食管鳞癌术后IMRT同步紫杉醇+奈达铂每周方案化疗安全有效,值得开展大规模前瞻性随机分组研究。第二部分食管癌术后同步放化疗的价值:基于2165例患者的Meta分析目的:本项Meta分析旨在评价同步放化疗(concurrent chemoradiotherapy,CCRT)对食管癌术后患者的作用。材料与方法:系统检索PubMed、PMC、EMBASE、Cochrane对照试验中心注册资料库、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纳入关于食管癌术后CCRT对比非CCRT的研究。研究终点为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局部区域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及毒副反应率的比值比(odds ratio,OR)。结果:本研究纳入13个研究共2165例患者。结果显示术后CCRT可显着改善食管癌患者的OS。术后CCRT组与非CCRT组相比,1、3、5年OS的OR值及其95%的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分别为1.66(1.30-2.11)、1.50(1.24-1.81)和1.54(1.22-1.94)。术后CCRT组的局部区域复发率显着降低(OR=0.58,95%CI=0.46-0.72),但两组的远处转移率无显着差异(OR=0.94,95%CI=0.68-1.30)。术后CCRT未增加放射性肺炎、吻合口狭窄或重度血液学毒副反应的发生风险,轻度放射性食管炎有所增加,但整体患者耐受良好。结论:本项Meta分析证实食管癌术后CCRT可显着提高局部区域控制、改善患者生存,毒副反应可耐受。第三部分食管鳞癌根治术加辅助放疗后患者PD-L1表达的预后价值目的: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 1,PD-L1)的表达对食管鳞癌患者的预后作用目前尚存争议,且其中关于接受根治术加术后辅助放疗(radical surgery followed by adjuvant radiotherapy,RSRT)的食管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患者的研究极少。本研究旨在评估肿瘤细胞(tumor cell,TC)及肿瘤浸润性免疫细胞(tumor-infiltrating immune cell,TIC)的 PD-L1表达对接受RSRT后ESCC患者的预后价值。材料与方法:本研究纳入自1999年3月至2002年12月于我院行RSRT的ESCC患者。采用组织芯片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TC及TIC的PD-L1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及累积复发率分析,Log-rank检验比较组间差异。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P值<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共纳入77例患者。TC和TIC的PD-L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4.2%和42.9%。TC PD-L1阳性组患者的无病生存(disease-free survival,DFS)和无局部区域复发生存(local-regional recurrence-free survival,LRFS)显着低于TCPD-L1阴性组(中位 DFS:11.5个月vs.22.8个月,P=0.029;中位 LRFS:11.5个月vs.28.0个月,P=0.006),且前组患者的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及无远处转移生存(distant metastasis-free survival,DMFS)亦明显较差(中位 OS:21.6 个月 vs.29.9个月,P=0.121;中位 DMFS:15.4 个月 vs.24.3 个月,P=0.289)。而TIC PD-L1阳性组与阴性组患者的OS、DFS、LRFS及DMFS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男性(HR=3.402,P=0.048)、pN3(HR=4.980,P=0.004)和 TC PD-L1阳性(HR=1.986,P=0.035)为 OS 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pN3(HR=2.826,P=0.044)和TC PD-L1阳性(HR=2.333,p=0.012)亦是DF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全组患者的复发模式以区域复发及远处转移为主,TC PD-L1阳性患者的累积局部区域复发率显着高于阴性患者(P=0.015)。结论:对接受RSRT的ESCC患者,TC PD-L1表达阳性是独立不良预后因素,也提示了更高的局部区域复发风险。对接受RSRT治疗的TC PD-L1表达阳性的ESCC患者,联合抗PD-1或PD-L1的免疫治疗或优化其放疗靶区及剂量可能会带来更大获益,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第四部分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后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omogram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目的:建立并验证预测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tereotactic ablative radiotherapy,SABR)后早期非小细胞肺癌(early stage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ES-NSCLC)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及肿瘤进展时间(time-to-progression,TTP)的 Nomogram 模型。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共纳入自2004年至2015年接受SABR治疗的ES-NSCLC患者共714例,中位随访时间为59个月。将所纳入患者按8:2的比例随机分至训练组及测试组,其中训练组用于模型构建。应用索套(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算法筛选OS、PFS及TTP相关的预测因素,并应用筛选出的预测因素分别构建相对应的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应用Cox模型中的显着预测因素(P<0.05)进行最终Nomogram模型构建。通过一致性指数(concordance indexes,C指数)及校准曲线进行模型验证。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累积复发率,Gray’s检验比较组间差异。结果:年龄、性别、Charlson 合并症指数(Charlson comorbidity index,CCI)、一氧化碳弥散量(diffusing capacity of carbon monoxide,DLCO)、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SⅡ)和肿瘤大小均为 OS 及 PFS 的显着预测因素(P均≤0.01),东部肿瘤协作组(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ECOG)体能状态评分亦为OS的显着预测因素(P=0.01)。肿瘤大小及95%计划靶区接受的最小等效生物剂量(minimum biological equivalent dose to 95%of the planning target volume,PTV D95 BED10)为 TTP 的显着预测因素(P 均<0.01)。预测OS、PFS 及TTP的Nomogram模型的C指数在训练组分别为0.73、0.68和0.60,在测试组分别为0.72、0.66和0.59。肿瘤大小>2.45cm和PTV D95 BED10<113Gy均与肿瘤局部进展及远处转移显着相关。结论:本研究基于大样本数据建立了 SABR治疗后ES-NSCLC患者的OS、PFS及TTP相关的Nomogram模型并进行了模型验证,可准确预测患者的短期及长期预后。各Nomogram模型有助于识别高危患者以协助筛选联合全身系统性治疗的获益人群,从而实现患者的风险分层及个体化治疗。第五部分血浆cfDNA基因突变相关指标:pⅢA-N2期非小细胞肺癌新型独立预后标志物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pⅢA-N2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的预后标志物并分析血浆循环游离DNA(cell-free DNA,cfDNA)基因突变相关指标——突变数量及最高突变频率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材料与方法:本研究纳入我院自2012年8月至2013年1月术后病理分期为pⅢA-N2期的NSCLC患者共35例,对患者不同治疗阶段所采集的外周血进行cfDNA基因突变检测。采用HiSeq 3000测序系统(Illumina,San Diego,CA)对患者血浆cfDNA进行测序;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行生存分析及组间生存比较,生存评价指标包括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无局部区域进展生存(local-regional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LPFS)及无远处转移生存(distant metastasis-free survival,DMFS);Cox 比例风险模型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P值<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35例患者纳入分析,所有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61个月。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吸烟(P=0.031)、cfDNA基因突变数量>2(P=0.028)和最高突变频率>2.5%(P=0.045)是PFS的独立预后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突变数量>2组患者的 PFS(HR=0.41,P=0.022)及 LPFS(HR=0.26,P=0.003)均显着优于突变数量≤2组患者,两组OS(P=0.893)及DMFS(P=0.255)无显着差异。最高突变频率>2.5%的患者PFS显着优于最高突变频率≤2.5%的患者(HR=0.45,P=0.047),两组间OS(P=0.369)、LPFS(P=0.158)及DMFS(P=0.108)无显着差异。术后放化疗组患者的突变数量显着低于术前组患者(2.5 vs.5,P=0.023),最高突变频率在术后放化疗组及术后组的差异接近有显着统计学意义(1.85%vs.2.6%,P=0.067)。此外,与复发组患者相比,未复发组患者的MET、ALK、APC、PTEN、ERBB4及NF1等基因未发生突变,这些基因多为NSCLC驱动基因或治疗靶基因。结论:吸烟、cfDNA基因突变数量>2和最高突变频率>2.5%是pⅢA-N2期NSCLC患者的独立预后良好因素,cfDNA的基因突变数量和最高突变频率有望成为ⅢA-N2期NSCLC患者的新型预后分子标志物。
雷俊琴[9](2020)在《立体定向放射技术治疗结直肠癌肝与肺寡转移的Ⅱ期研究与直肠癌新辅助同步放化疗后病理缓解相关的lncRNA及mRNA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立体定向放射技术治疗结直肠癌肝与肺寡转移的II期研究目的:探索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tereotactic body radiation therapy,SBRT)用于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寡转移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材料和方法:这是一项前瞻性、单臂的Ⅱ期研究。将原发灶为组织病理学证实的CRC、肝与肺转移灶数目为1-5个、单个病灶最大直径≤5cm的患者纳入研究。所有转移病灶均接受立体定向放疗,主要研究终点为3年局部控制率(Local control,LC),次要研究终点为急性3级及以上的治疗相关副反应,1年、3年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和无疾病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研究结果:自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48例患者、60个病灶接受基于呼吸管理下的SBRT治疗,包括37个肝转移灶和23个肺转移灶。96%的患者治疗了 1-2个病灶,中位的肿瘤直径为1.3cm(范围,0.6-5.0cm),中位等效生物学剂量(biologically effective dose,BED10)为 100.0Gy(范围,59.5-151.2Gy)。至 2019年12月,全组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9.5个月(范围,3-47个月),共25个病灶局部复发,中位无局部失败生存期(local-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LPFS)为15个月(范围,1-41 个月),1 年 LC、OS 和 PFS 分别为 70.2%(95%CI,63.7%-76.7%)、89.0%(95%CI,84.3%-93.7%)和 40.4%(95%CI,33.0%-47.8%)。PTV 体积(>31.72mL Vs<31.72mL,p=0.002)和总剂量(<60Gy Vs ≥60Gy,p=0.040)为显着影响 LC 的预后因素。肝转移灶对比肺转移灶,1年LC、OS和PFS分别为58.7%(95%CI,49.8%-67.6%)Vs 89.4%(95%CI,82.3%-96.5%)(p=0.015),89.3%(95%CI,83.5%-95.1%)Vs 86.5%(95%CI,77.6%-95.4%)(p=0.732),30.5%(95%CI,21.8%-39.2%)Vs 65.6%(95%CI,53%-78.2%)(p=0.024)。但是肝与肺转移在肿瘤直径(p=0.006)、ITV 与 PTV 体积(p=0.000,p=0.000)和总剂量(p=0.020)等因素均显着不同。所有患者无3级及以上的急性毒性发生。研究结论:在严格的呼吸运动管理及放疗质控下,SBRT治疗结直肠癌寡转移是安全有效的。第二部分 与直肠癌新辅助同步放化疗后病理缓解相关的lncRNA及mRNA研究目的:探索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术后不同病理缓解的患者在lncRNA及mRNA层面的差异表达及不同放疗敏感性可能的机制。材料和方法:(1)筛选6例局部晚期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术后Mandard病理分级为TRG=1、TRG=4(各3例)的患者的疗前组织标本,进行lncRNA组织芯片检测。从中筛选出差异表达的lncRNA,并且在后续47例疗前组织的标本中进行Real-Time qPCR方法验证。分析差异表达的lncRNA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及对生存的影响,并在直肠癌细胞系中进行lncRNA表达的检测。(2)筛选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术后TRG=1且病理完全缓解(pathological complete response,pCR)的患者 6 例、TRG=2、3、4(non-pCR)的患者 7 例的疗前标本行转录组测序,分别找出在pCR组和non-pCR组中高表达的lncRNA及mRNA,然后寻找同时可与两者结合的microRNA,构建ceRNA网络(competing endogenous RNA,竞争性内源RNA)。我们也对差异表达的mRNA行功能富集。研究结果:(1)LncUSP9Y-6在TRG=1组中的表达显着低于TRG=2、3、4组,且表达水平与术后是否降期显着相关,不同表达组的患者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无局部区域复发生存期(local recurrence-free survival,LRFS)、无疾病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均无显着差异,但低表达组OS、LRFS、PFS均有好于高表达组的趋势。但在直肠癌细胞系中,并未检测到lncUSP9Y-6的表达,限制了进一步在细胞水平和动物水平的探索。(2)转录组测序发现在non-pCR组中,lncRNA DLX6-AS1、LINC00469表达上调,并可能通过与 hsa-miR-181b-5p、hsa-miR-27a-3p、hsa-let-7b-5p 结合,上调相关的mRNA。在pCR组中SOX21-AS1、LINC00707表达上调,并可能通过与hsa-miR-24-3p、hsa-miR-330-5p 结合,上调相关的 mRNA。分别构建 ceRNA 网络。研究结论: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pCR与non-pCR的患者在1ncRNA及mRNA层面存在差异,需进一步在细胞和动物水平探索。
王宇[10](2020)在《未行新辅助治疗的Ⅱ期和Ⅲ期直肠癌术后放疗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背景: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对于II期及III期直肠癌病人的推荐标准治疗方案是新辅助放疗同步化疗后联合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然而,美国只有约55%的直肠癌病人接受了术前放化疗。在我国,由于新辅助治疗周期较长,手术前的等待时间较长,术前治疗费用较高,以及新辅助放化疗病人的手术并发症如吻合口瘘、切口并发症及肛门功能损伤发生率明显增加等原因,导致大多数病人没有接受NCCN指南推荐的新辅助治疗。同时,NCCN指南中并没有针对未行新辅助治疗的II-III期直肠癌病人术后是否进行辅助放疗这一问题的提出具体治疗建议,术后辅助放疗是否可以提高患者生存率尚存争议。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术后辅助放疗对于术前未行新辅助治疗的局部晚期直肠癌病人的疗效。研究方法:本研究调取了SEER(Surveillance,Epidemiology,and End Results)-Medicare数据库中1992年至2009年间接受外科手术的9585例II期及III期直肠癌病人的治疗及生存数据。通过比例风险回归模型(Cox模型)和倾向指数匹配(PS-match)评估病人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结果:我们根据病人接受的辅助化疗方案进行分层分析,发现在未接受化疗II期直肠癌病人中,无论术后是否接受辅助放疗,两组间OS无显着差异(P=0.073)。应用PS-match分析后,未治疗组和放疗组病人的OS也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430)。此外,5-氟尿嘧啶(5-FU)单药组和5-FU联合放疗组病人之间的OS也没有显着差异(P=0.914)。应用PS-match分析后,5-FU组和5-FU联合放疗组病人的OS也无差异(P=0.815)。在III期直肠癌病人中,术后行辅助放疗组病人OS显着优于术后未接受辅助治疗组(P<0.001)。但是,接受5-FU单药治疗组与5-FU联合辅助放疗组病人的OS没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267)。同样,接受FOLFOX治疗与FOLFOX联合放疗的病人OS也没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649)。PS-match分析结果与上述结果一致。结论:对于术后接受辅助化疗的II期及III期的直肠癌病人,辅助放疗并不能提高总体生存率。对于术后未接受辅助化疗的III期直肠癌病人,术后辅助放疗会明显提高病人的总体生存率。
二、直肠癌术后放疗后局部复发患者的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直肠癌术后放疗后局部复发患者的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2)大分割放疗在脏器转移瘤中的应用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大分割放射治疗脏器转移瘤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肺、肝脏和肾上腺转移大分割放疗的疗效分析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不同转移状态对大分割放疗的预后价值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215例大分割放疗后失败模式分析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 |
文献综述 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体部转移瘤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术后辅助放疗对零切缘微血管侵犯肝细胞癌预防局部复发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前言 |
引用文献 |
第一部分 解剖性肝切除和切缘处理对于肝细胞癌手术疗效影响的研究 |
一、引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列线图预测肝细胞癌BCLC-0/A期手术病人m VI发生率的模型建立与验证 |
一、引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零切缘微血管侵犯肝细胞癌术后辅助放疗的前瞻性研究 |
一、引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小结 |
第三部分参考文献 |
全文小结 |
文献综述 肝细胞癌切除术后辅助治疗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
致谢 |
(6)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20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1 诊断 |
1.1 临床表现 |
1.2 疾病史和家族史 |
1.3 体格检查 |
1.4 实验室检查 |
1.5 内镜检查 |
1.6 影像学检查 |
1.6.1 常用检查方法 |
1.6.1. 1 CT |
1.6.1. 2 MRI |
1.6.1. 3 超声 |
1.6.1. 4 X线 |
1.6.1. 5 PET-CT |
1.6.1. 6 排泄性尿路造影 |
1.6.2 结肠癌临床关键问题的影像学评价 |
1.6.3 直肠癌临床关键问题的影像学评价 |
1.6.4 推荐使用直肠癌MRI结构式报告 |
1.6.5 可使用结肠癌CT结构式 |
1.7 病理组织学检查 |
1.8 开腹或腹腔镜探查术 |
1.9 结直肠癌的诊断步骤 |
2 标本取材与病理评估 |
2.1 标本固定标准 |
2.2 取材要求 |
2.2.1 活检标本 |
2.2.2 内镜切除标本 |
2.2.3 手术标本 |
2.2.3. 1 大体检查与记录 |
2.2.3. 2 取材 |
2.2.3. 3 推荐取材组织块体积 |
2.3 取材后标本处理原则和保留时限 |
2.4 病理学类型 |
2.4.1 早期(pT1)结直肠癌 |
2.4.2 进展期结直肠癌的大体类型 |
2.4.3 组织学类型 |
2.4.4 组织学分级 |
2.5 病理报告内容 |
2.5.1 活检标本的病理报告内容和要求 |
2.5.2 内镜切除标本的病理报告内容和要求 |
2.5.3 手术标本的病理报告内容和要求 |
3 外科治疗 |
3.1 结肠癌的外科治疗规范 |
3.1.1 结肠癌的手术治疗原则 |
3.1.2 早期结肠癌c T1N0M0的治疗 |
3.1.3 结肠癌(T2~4,N0~2,M0) |
3.2 直肠癌的外科治疗直肠癌手术的腹腔探查处理原则同结肠癌。 |
3.2.1 直肠癌局部切除(cT1N0M0) |
3.2.2 直肠癌(c T2~4,N0~2,M0) |
4 内科治疗 |
4.1 结直肠癌的术前治疗 |
4.1.1 直肠癌的新辅助治疗 |
4.1.2 T4b期结肠癌术前治疗 |
4.1.3 结直肠癌肝和(或)肺转移术前治疗 |
4.2 结直肠癌辅助治疗 |
4.2.1 Ⅰ期(T1~2N0M0)结直肠癌 |
4.2.2 Ⅱ期结肠癌的辅助化疗 |
4.2.3 Ⅱ期直肠癌 |
4.2.4 Ⅲ期结直肠癌的辅助化疗 |
4.2.5 直肠癌辅助放化疗 |
4.3 复发/转移性结直肠癌全身系统治疗 |
4.4 其他治疗 |
4.5 最佳支持治疗 |
4.6 临床研究及新进展 |
5 结直肠癌放射治疗 |
5.1 结直肠癌放射治疗适应证 |
5.1.1 Ⅰ期直肠癌放疗 |
5.1.2Ⅱ~Ⅲ期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 |
5.1.3 Ⅱ~Ⅲ期直肠癌辅助放化疗 |
5.1.4 等待观察策略 |
5.1.5 Ⅳ期直肠癌 |
5.1.6 局部区域复发直肠癌 |
5.2 直肠癌放射治疗规范 |
5.2.1三维及调强照射放疗定位 |
5.2.2照射范围及靶区定义 |
5.2.3 放射治疗剂量及分割模式 |
5.2.4 新辅助放疗与手术间隔时间推荐 |
5.3 直肠癌放化疗联合的原则 |
5.3.1 同步化疗的方案 |
5.3.2 同步放化疗或短程放疗与手术间隔期加入化疗的模式 |
5.3.3 术后辅助放化疗和辅助化疗的顺序 |
5.4 结直肠癌转移病灶的放射治疗 |
6 肝转移的治疗 |
6.1 初始可达到根治性切除的结直肠癌肝转移 |
6.1.1 同时性肝转移及异时性肝转移 |
6.1.2 推荐所有肝转移病人接受多学科协作治疗 |
6.1.2. 1 新辅助化疗 |
6.1.2. 2 肝转移灶清除后达到无疾病状态(no evidence of disease,NED)的病人 |
6.1.3 局部治疗 |
6.1.3. 1 肝转移灶手术的适应证 |
6.1.3. 2 肝转移灶手术的禁忌证 |
6.1.3. 3 手术治疗 |
6.1.3. 4 射频消融 |
6.1.3. 5 立体定向放疗(SBRT) |
6.2 潜在可切除肝转移的治疗 |
6.3 不可切除肝转移的治疗 |
6.3.1 原发灶的处理 |
6.3.2 射频消融 |
6.3.3 放射治疗 |
7 肺转移的治疗 |
7.1 可切除肺转移的治疗 |
7.1.1 新辅助及辅助治疗 |
7.1.2 局部治疗 |
7.1.2. 1 手术治疗原则 |
7.1.2.2手术时机选择 |
7.1.2. 3 手术方式 |
7.1.2. 4 射频消融 |
7.1.2. 5 立体定向放疗(SBRT) |
7.2 不可手术切除肺转移的治疗 |
8 腹膜转移的治疗 |
9 局部复发直肠癌的治疗 |
9.1 分型 |
9.2 治疗原则 |
9.3 手术治疗 |
9.3.1 可切除性的评估 |
9.3.2 手术原则 |
9.3.3 可切除的病灶手术方式 |
9.4 放射治疗原则 |
9.5 内科药物治疗原则 |
1 0 肠造口康复治疗 |
1 0.1 人员、任务、架构 |
1 0.2 术前心理治疗 |
1 0.3 术前造口定位 |
1 0.4 肠造口术后护理 |
1 1 随访 |
(7)术中放疗在肝胰恶性肿瘤综合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胰腺恶性肿瘤手术切除联合术中放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
前言 |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一般临床资料 |
三、治疗方法 |
四、数据记录与收集及随访 |
结果 |
一、术中临床指标 |
二、术后临床指标 |
三、术前及术后抽血化验指标的变化 |
四、术后并发症 |
五、复发模式 |
六、术前及术后生活质量评定 |
七、生存情况 |
讨论 |
第二部分 肝癌手术切除联合术中放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
前言 |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一般临床资料 |
三、治疗方法 |
四、数据记录与收集及随访 |
结果 |
一、术中临床指标 |
二、术后临床指标 |
三、术前及术后及抽血化验指标的变化 |
四、术后并发症 |
五、复发模式 |
六、术后生活质量评定 |
七、生存情况 |
讨论 |
结论 |
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食管癌术后同步放化疗的作用及PD-L1表达的预后价值立体定向放疗后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Nomogram模型及cfDNA对ⅢA-N2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预后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论文第一部分 食管癌术后放疗同步紫杉醇+奈达铂方案化疗的初探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论文第二部分 食管癌术后同步放化疗的价值:基于2165例患者的Meta分析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论文第三部分 食管鳞癌根治术加辅助放疗后患者PD-L1表达的预后价值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论文第四部分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后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omogram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论文第五部分 血浆cfDNA基因突变相关指标:pⅢA-N2期非小细胞肺癌新型独立预后标志物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基金资助 |
已发表论文 |
文献综述 ctDNA检测在肺癌诊疗中的探索及应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立体定向放射技术治疗结直肠癌肝与肺寡转移的Ⅱ期研究与直肠癌新辅助同步放化疗后病理缓解相关的lncRNA及mRNA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论文第一部分 立体定向放射技术治疗结直肠癌肝与肺寡转移的Ⅱ期研究 |
研究背景 |
研究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论文第二部分 与直肠癌新辅助同步放化疗后病理缓解相关的lncRNA及mRNA研究 |
2.1 |
2.1 研究背景 |
2.1 研究方法 |
2.1 研究结果 |
2.1 研究结论 |
2.2 |
2.2 研究背景 |
2.2 研究方法 |
2.2 研究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小结 |
论文综述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用于结直肠癌肝与肺寡转移的研究进展 |
1. 寡转移的定义及治疗 |
2. SBRT治疗结直肠癌寡转移 |
3. SBRT的靶区勾画与计划实施 |
4. 总结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未行新辅助治疗的Ⅱ期和Ⅲ期直肠癌术后放疗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前言 |
2 方法 |
2.1 数据库 |
2.2 样本选择 |
2.3 变量 |
2.4 数据分析 |
3 结果 |
3.1 病人特征 |
3.2 II期病人 |
3.3 III期病人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本论文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直肠癌术后放疗后局部复发患者的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直肠癌放射治疗指南(2020年版)[J]. 中国医师协会放射肿瘤治疗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 国际肿瘤学杂志, 2021(07)
- [2]大分割放疗在脏器转移瘤中的应用及影响因素分析[D]. 赵瑞芝.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3]术后辅助放疗对零切缘微血管侵犯肝细胞癌预防局部复发的临床价值[D]. 施长鹰.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5)
- [4]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20年版)[J]. 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20年版)专家组.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20(06)
- [5]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20版)[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20(06)
- [6]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20年版)[J]. Hospital Authority of National Health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Chinese Society of Oncology,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0(06)
- [7]术中放疗在肝胰恶性肿瘤综合治疗中的应用[D]. 苏泽隆. 广州医科大学, 2020(01)
- [8]食管癌术后同步放化疗的作用及PD-L1表达的预后价值立体定向放疗后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Nomogram模型及cfDNA对ⅢA-N2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预后价值[D]. 康静静.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
- [9]立体定向放射技术治疗结直肠癌肝与肺寡转移的Ⅱ期研究与直肠癌新辅助同步放化疗后病理缓解相关的lncRNA及mRNA研究[D]. 雷俊琴.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10]未行新辅助治疗的Ⅱ期和Ⅲ期直肠癌术后放疗疗效观察[D]. 王宇.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