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球赛后疲劳恢复措施研究

排球赛后疲劳恢复措施研究

一、排球比赛后疲劳的恢复措施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卢铭[1](2021)在《广州体育学院排球专项学生整体姿态与运动损伤分析》文中研究表明

何晴[2](2021)在《瑜伽放松训练对女子赛艇运动员运动疲劳恢复效果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马亚莉[3](2021)在《中国坐式女排运动员赛前机能监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备战第16届东京残奥会的国家坐式女排运动员进行机能监控以实现:(1)监测运动员机能指标的动态变化,切实掌握运动员的现实状态,为赛前教练员训练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参考,进而及时和准确的对训练过程进行控制,保障运动员科学备战。(2)通过长期跟踪运动员备战东京残奥会期间不同赛事赛前机能水平,探索坐式女排运动员赛前诱导阶段各指标参考范围,为今后坐式女排的训练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9名国家坐式女排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跟踪测试备战东京残奥会期间各重大赛事(其中包括了:2018年国际女子超级六强赛、2018年坐式排球世锦赛、2018年雅加达亚残运会、2019年全国第十届残疾人运动会)赛前血液生化指标,测试指标包括,铁蛋白(Serum Ferritin,SF)、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红细胞(Red Blood Cells,RBC)、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s,WBC);血清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血尿素(Blood Urea,BU)、血肌酐(Creatinine,Cr);睾酮(Testosterone,T)、皮质醇(Cortisol,C)、T/C。结果:(1)(1)SF、HB、WBC各次测试间存在波动,但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SF、HB整体水平整体偏低,个别运动员存在缺铁性贫血;SF存在较大个体差异;亚运会前最后1次测试RBC非常显着于高其他各次测试(P<0.01);(2)各次测试之间CK水平存在波动,但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CK存在较大个体差异;各次测试BU水平存在波动,亚运会前最后1次测试BU降至最低,显着低于六强赛倒数第1、3次测试(P<0.05),非常显着低于六强赛倒数第2次测试、世锦赛2次测试、亚运会前倒数第2次测试、冬训3次测试、全运会2次测试(P<0.01)。冬训第2次测试BU水平升至最高,显着高于六强赛前倒数第3次测试、全运会前倒数第2次测试(P<0.05),非常显着高于六强赛、世锦赛前最后1次测试、亚运会2次测试、冬训第3次测试和全运会前最后1次测试(P<0.01);各次测试Cr水平存在波动,冬训第2次测试升至最高,显着高于六强赛3次测试、世锦赛和亚运会前最后1次测试(P<0.05);(3)各次测试T水平存在波动,但各次测试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各次测试中C整体水平偏高,冬训第1、2次测试出现显着升高,冬训第1次测试显着高于六强赛和亚运会前最后1次测试(P<0.05)。冬训第2次测试显着高于冬训第3次测试(P<0.05),非常显着高于六强赛3次测试、世锦赛2次、亚运会2次、全运会前最后1次测试(P<0.01);各次测试T/C存在波动,冬训第2次测试,T/C降至最低,非常显着低于六强赛3次测试、世锦赛2次测试、亚运会2次测试、冬训第3次测试和全运会前最后1次测试(P<0.01)。亚运会前最后1次测试,T/C升至最高,显着高于冬训第1次测试(P<0.05),非常显着高于冬训第2次测试(P<0.01)。(2)赛前诱导阶段各指标的参考范围分别是,(1)SF,11.70-38.60ug/L;HB,115-132g/L;RBC,4.10-4.62*1012/L;WBC,4.0-6.50*109/L;(2)CK,89-163U/L;BU,4.0-5.03mmol/L;Cr,48.60-59.10ummol/L;(3)T,47-67ng/dl;C,14.84-17.13ug/dl;T/C,2.80-4.20。结论:(1)备战东京残奥会过程中,国家坐式女排运动员RBC、WBC、CK、BU、Cr、T、T/C的变化基本均处于正常范围内;SF、HB水平整体偏低、C水平整体偏高;指标SF、CK表现出较大的个体差异。(2)通过对运动员机能指标进行监控,并及时将分析结果向教练员反馈,为训练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建议,保证了运动员机能状态在各重大比赛前处于相对较佳水平,为取得优异运动成绩奠定了基础。(3)建立了国家坐式女排运动员赛前诱导阶段各指标参考范围:SF,11.70-38.60ug/L;HB,115-132g/L;RBC,4.10-4.62*1012/L;WBC,4.0-6.50*109/L;CK,89-163U/L;BU,4.0-5.03mmol/L;Cr,48.60-59.10ummol/L;T,47-67ng/dl;C,14.84-17.13ug/dl;T/C,2.80-4.20,其中SF、CK、BU、Cr和C与正常优秀运动员统一参考范围相比存在差异,其他指标基本一致。(4)建立了国家坐式女排赛前诱导阶段各机能指标参考范围,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可作为国家坐式女排运动员赛前诱导阶段机能监控的参考标尺,丰富了国家坐式女排机能监控理论。

许艺楠[4](2020)在《我国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运动寿命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运动员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该工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得在该培养体系中的运动员能够参加比赛,并在比赛中获得优异的成绩,争取为国争光。但是,高水平运动员运动寿命不长,即过早的退役在我国各类竞技运动项目中普遍存在,如何延长我国高水平运动员的运动寿命是我国体育科研人员、学者等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本论文结合乒乓球项目特点,以我国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为调查对象,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谈、数理统计、比较分析等方法,对影响我国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运动寿命的因素进行分析,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国外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的运动寿命明显的高于国内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国内男女乒乓球运动员首次获得最佳竞技状态的年龄段整体要低于国外的选手,保持较长最佳竞技年限短于国外乒乓球运动员。2.从运动员的角度来看,运动员认为影响其运动寿命短的因素,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伤病困扰、更好的职业选择、职业瓶颈难以突破;从教练员的角度来看,教练员认为影响因素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运动伤病、成绩消退、年龄偏大。3.我国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继续参加训练或比赛的主要原因排前三位的分别是:“喜欢乒乓球”、“通过比赛获得成就感”、以及“强烈的职业理想支撑”和“渴望提升竞技水平”。4.从医学-生物学因素观察,运动员与教练员普遍认为“伤病的及时治疗与恢复”在运动寿命中占最主导作用;从训练学角度来讲,运动员认为“训练态度”与“教练员的职业道德素养”这两大因素对运动寿命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教练员则认为“训练方法和手段的科学性”和运动员的“训练态度”是非常重要的因素。5.从心理学因素来看运动员认为“比赛带来的成就感”是其职业生涯持续的最大动力,教练员则认为“意志品质和心理承受能力”;从社会学角度来看,运动员和教练员均认为“激烈的内部淘汰机制”对运动员的运动寿命影响较大;影响运动员运动寿命的其他因素中最主要的是运动伤残。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拟提出以下延长我国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运动寿命的策略:1.加强医学监督与保障,减轻运动员伤病干扰。2.激发运动员专业热情,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3.培养运动员的优秀品质,增强内在动力。4.提升教练员素质,提高训练科学化水平。5.加强运动员社会保障,减少后顾之忧。

马滢[5](2020)在《开封市气排球运动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全民健身是全体人民增强体质、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也是国家从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柱。随着全民健身战略的不断深入,人民群众对体育运动的需求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个性化、多元化、专业化、健康化的运动项目更能够收获全民的喜爱。其中,气排球运动作为时代发展的新产物,可以说是一项健身、休闲、娱乐、社交、竞技于一体的新兴运动项目,与传统排球相比球的整个周长变大、重量变轻、速度变慢、材质也更软、富有弹性,由于场地的缩小,球网的降低,运动量也变得较为适宜,男女可以混合参与其中,趣味性得到了提高,在全国多数地区都呈现出了较好的发展势头。近年来,开封市重视体育事业发展,深入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气排球运动也成为开封市民喜爱的新兴运动项目。由于各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品质的不同,各地市开展气排球运动的具体情况也存在一定的差距。虽然开封市气排球运动正在积极的开展中,但具体的开展情况尚未进行研究,需要进一步找出存在的问题,再根据地区的开展需要,给予相应的解决对策。本文运用文献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开封市气排球运动的开展情况进行研究。主要围绕开封市气排球参与者的自身基本情况、运动参与情况、球队组成情况、运动训练情况、参与比赛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找出影响开封市气排球运动开展的具体因素并提出对策,为今后气排球运动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与理论支撑,也为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通过调查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开封市气排球参与者男性偏多,但基本差距不大,不受性别的限制,年龄主要以中青年为主,年轻人偏多,职业中医务人员、教师、公务员的比例最多,这些职业收入水平相对稳定,但是气排球的球龄相对不长,对气排球运动的喜爱程度较高,有排球基础的人也较多。(2)开封市气排球运动的参与者通过在学校单位、观看与参加比赛、听朋友说的途径来了解气排球运动,主要渠道是由单位参与进来,并与朋友同事结伴、参加比赛的方式参与到气排球运动。大多数参与者能够主动的参与,形成了长期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参与目的以锻炼身体愉悦身心、运动兴趣爱好、丰富生活、休闲娱乐为主。运动时间多为每周一次,每次60—90分钟居多。气排球运动的花费较少,主要用于购买服饰与器材装备。(3)开封市气排球队伍比较常见的是由单位组织成立的,队伍一般在12人左右,成立的时间普遍较短,以刚成立的队伍为主,队伍的资金来源主要是由工作单位拨款,队伍里目前还没有设立奖励机制。开封市气排球教练员比较少,大部分队员对教练员的指导水平是满意的,球队也会制定相关规定要求,但仍然存在问题,很多球队的教练员都不固定,部分球队没有教练员,少数球队由队长兼任。(4)开封市气排球参与者能达到70%的参与度,训练以基础内容为主,对基本的发、垫、传技术内容掌握较好,尤其是发球技术。参与者选择单位和学校的场地较多,器材多由单位提供和自己准备。在进行气排球运动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参与者受过伤,应得到重视。影响参与者参与气排球运动的主要因素是:场地设施因素、时间因素、没有同伴因素、缺少专业指导因素与没有组织管理者因素。(5)开封市大部分参与者都对气排球竞赛规则有了解,喜欢5人制(分男女)的比赛形式和参加过2—3次比赛的人数居多,参与者主要以参加市级比赛和学校单位内部的比赛为主。通过参与气排球运动比赛后主要收获到:健康的身体、交到更多的朋友、放松紧张的心情、获得团队凝聚力和丰富闲暇时光。(6)开封市气排球运动的开展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场地设施因素、宣传不到位因素、政府重视程度因素、资金投入力度因素、没有形成气排球文化因素、竞技比赛举办次数因素和群众参与度因素。

王丽格[6](2020)在《南京高校高水平排球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南京高校高水平排球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了解南京高校高水平排球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状态和产生原因,并针对产生疲劳的原因提出缓解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建议,为高水平排球运动员的训练理论提供参考。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收集资料,并通过数理统计法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使用的测量工具是研究者自编的《南京高校高水平排球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及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并使用该问卷对南京高校97名排球高水平运动员进行调查。根据研究结果,得出研究结论如下:(1)南京高校高水平排球运动员有42.27%存在严重的运动性心理疲劳;4.12%存在轻度的运动性心理疲劳,53.61%无运动性心理疲劳现象。(2)不同性别的高水平排球运动员在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各个维度没有差异,女性排球运动员心理疲劳程度比男性排球运动员的高。(3)不同年龄段、不同运动等级和不同训练年限的运动员在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各个维度均无差异。(4)不同高校的女性排球运动员在运动性心理疲劳各个维度都有差异,南京农业大学女性排球运动员的运动性心理疲劳相对其他高校的女性排球运动员严重。(5)不同高校的男性排球运动员在运动负评价维度上存在差异,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男性排球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程度相对比较严重。(6)在社会生活方面,生活作息时间混乱因素产生的影响程度最深;身体伤病对南京高校高水平排球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产生的影响比较严重,运动训练对运动性心理疲劳造成的影响最大;文化学习对南京农业大学、东南大学这两所学校的女性排球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影响程度比另外三所学校的女性排球运动员较严重。

杨志亭[7](2020)在《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特征及评价标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短道速滑是我国冬季运动项目在奥运会上夺取金牌的重点项目,尤其是在我国取得了2022年第24届冬奥会的举办权之后,其任务更显艰巨。近年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技、战术水平发展较快,已经接近世界先进国家运动员水平,但他们却由于体能不足原因,常在世界大赛的最后时刻功亏一篑。体能不足主要是体能训练效率较低问题。我国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训练效率低,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对短道速滑体能特征缺乏精准的了解,缺少对运动员体能特征进行评价的标准,导致无法实施具有针对性的训练,使体能训练效果大打折扣。为了探析我国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特征,尝试制定适合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体能特征的评价标准,以加强对运动员体能监控能力体系建设,增强运动员体能训练效果,本文运用了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测试法、数理统计法进行了如下研究。首先,运用文献资料法,从理论上论证了短道速滑运动员的体能及体能特征的内涵与外延,并以此为依据,设计了69项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特征测试初选指标;其次,运用德尔菲法,对初选测试指标进行了2轮专家筛选,最终得到了30项测试指标;第三,在吉林省、黑龙江省冬管中心随机抽取了70名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30名运动健将、40名一级运动员)为测试对象,并对其进行体能特征指标测试;第四,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参加测试的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特征指标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得到了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整体项目体能特征指标,并制定了相应的评价标准;第五,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法,以参加测试运动员具体项目(500米、1000米、1500米等奥运项目)的运动成绩为因变量,以因子分析法得到的整体项目体能特征指标测试结果为自变量,从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运动素质三个方面对测试指标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得出了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具体项目体能特征指标,并构建了相应的评价标准;最后,构建了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特征模型。通过以上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结论:1、综合运用测试法、因子分析法、多元回归分析法建立优秀运动员体能特征评价标准是可行的、有效的。2、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整体项目体能特征主要表现为:身体充实度大、体脂率低、臀部肌肉发达等身体形态特征,较强的无氧代谢供能与有氧代谢供能能力、快速消除疲劳能力等生理机能特征,强大的蹲屈滑行无氧耐力与两腿交替蹬伸的爆发力、较快的滑行速度、良好的单腿支撑平衡能力、快速调整身体姿势能力等运动素质特征;其中蹲屈滑行无氧耐力、无氧代谢供能能力、身体充实度等特征对其运动成绩影响较大。3、我国优秀男子500米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特征为:身体充实度大、臀部肌肉发达、磷酸原系统与糖酵解系统供能能力强、蹲屈姿势无氧耐力强、两腿连续蹬伸爆发力强、综合力量大、灵敏柔韧性好等特征,其中蹲屈姿势无氧耐力、两腿连续蹬伸爆发力、磷酸原系统供能能力等特征对其运动成绩影响较大。4、我国优秀男子1000米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特征为:身体充实度大、体脂率低、糖酵解系统供能能力强、疲劳恢复能力强、蹲屈姿势无氧耐力强、移动速度快、综合力量大、灵敏柔韧性好等特征,其中蹲屈姿势无氧耐力、糖酵解系统供能能力、移动速度等特征对其运动成绩影响较大。5、我国优秀男子1500米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特征为:身体充度实大、体脂率低、糖酵解系统供能能力强、有氧氧化系统供能能力强、蹲屈姿势无氧耐力好、移动速度快、综合力量大、灵敏柔韧性好等特征,其中蹲屈姿势无氧耐力、糖酵解系统供能能力、移动速度等特征对其运动成绩影响较大。

李婕[8](2020)在《我国成年女排集训训练课质量测评的分析与研究》文中提出成年女排是我国女排一线队伍,是中国女排继续保持在世界一流队伍的基础和保障。袁伟民指出,“中国女排夺冠的道路,是从每一堂训练课中走出来的。”中国女排要继续保持世界排坛优势,必须坚持“三从一大”科学训练原则,注重每一堂训练课的密度、强度和质量要求,提高每一堂训练课的质量和效益,切实提升每一支队伍、每一队员的技战术水平和体能水平。我国成年女排队伍如何在有限的训练时间内,科学安排训练课的密度与强度,提高每一堂训练课的质量,此乃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测试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参加由国家体育总局排球运动管理中心组织的“2019年全国成年女排集训”的我国13支成年女排队伍,在集训期间技术训练课中的课组织密度、练习密度、心率、触球次数及起跳次数等进行现场数据统计与监测。通过对我国成年女排集训期间训练课质量的分析与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课组织密度训练课内容包括热身活动、训练时间、讲解讨论、组织调度、休息时间、结束放松六个环节,总时间平均值为179.9分钟。训练课组织密度平均为94.2±2.8%,最大值为97.8%,最小值为88.4%。总体上,各集训队伍课的组织密度基本超过90%,训练课组织安排较紧凑、合理。2.练习密度一堂训练课总时间平均为179.9±11.5分钟。练习时间为132.9±15.5分钟,课的练习密度为73.7±5.6%;队员个人练习时间为89.1±16.0分钟,个人练习密度为49.5±7.0%。训练中施加于运动员的外部运动负荷基本合理,较2018年全国成年女排集训训练课有所提高,训练效率较高。3.心率我国成年女排运动员一堂集训训练课平均心率为117.6次/min,最大心率平均值为164.5次/min。总体心率≥160次/min累计时间为3.8分钟,占比2.1%;心率159-140次/min累计时间为28.2分钟,占比15.2%;心率139-120次/min累计时间为60.8分钟,占比32.8%;心率≤119次/min累计时间为92.4分钟,占比49.9%。研究分析可知,虽然训练课有达到大强度运动训练的要求,但训练课平均强度还待进一步提高。4.触球次数我国成年女排训练课平均触球次数为492.3±194.9次,最大值为931次,最小值为73次。在一堂集训训练课中主攻、副攻、二传、接应、自由人触球次数平均值分别为442.7±83.1次、358.8±179.0次、700.8±167.4次、464.6±154.4次、465.2±128.7次。副攻队员与其他专位队员之间的平均触球次数差距较明显。5.起跳次数我国成年女排训练课的平均起跳次数159.4±63.6次,最大值为308次,最小值为57次。一堂训练课中主攻、副攻、二传、接应起跳次数平均值分别为127.0±51.5次、154.8±56.1次、185.0±80.4次、165.0±30.5次。数据显示集训训练课平均起跳次数和各专位平均起跳次数相较于正式比赛中运动员起跳次数(220次左右)仍存在较大差距,其中二传队员起跳次数最高,而主攻队员起跳次数是最低。

郭权,许诚,郑金永[9](2020)在《中国女排训练的理论创新与竞技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女排长期稳居世界强队之列,并多次获得世界冠军和奥运冠军,其优异成绩的取得与理论、实践的创新密不可分。采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中国女排40多年的理论创新和竞技实践进行归纳、分析,认为中国女排训练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主要表现在:确立以"全面发展、快速多变"为核心的技战术风格;严格贯彻竞技需要训练原则,根据排球运动的竞技特征和制胜规律进行训练;根据排球运动发展趋势,创新符合自身特点的技战术打法;积极进行队伍建设,优化队伍结构等。

刘国聪[10](2019)在《中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赛间训练问题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以下简称CBA联赛),是由中国篮球协会所主办的跨年度主客场制篮球联赛,历经了23年的发展,已成为全亚洲水平最高的篮球联赛。其中CBA联赛赛制的具有赛季持续时间长,比赛场次多,训练周期短等特点,在长期的赛季里,教练组如何根据赛制的特点合理安排两场比赛之间的训练,使运动员的体能得到快速恢复,对接下来的比赛进行针对性的准备,帮助球队赢得比赛取得自信显然非常重要的问题。同时也为训练学理论的研究提出了新课题,如何在较短的赛间间隔中保持运动员的竞技状态,并在长期的赛季中持续保持这一状态。因此,探索赛季中的训练规律,科学合理地安排训练计划,这对提高我国职业篮球训练水平有重要意义。本课题以CBA联赛中的山东队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实地调查、逻辑分析等方法,将山东队比赛周期内的训练方案的制定特性做了深入的了解和分析。以探索CBA联赛赛间训练的安排和突出存在的问题,更新对篮球赛间训练的认识,从而科学的指导我国各级篮球运动队赛间训练的工作;同时为研究职业联赛中的赛间训练理论提供参考,为加快推进职业篮球赛间训练的实践发展和理论研究提供动力。研究发现:1.CBA联赛的赛制特点主要是主客场比赛、赛季时间长,一周固定三赛,训练时间短。应有计划地用小周期训练和板块训练来指导安排训练。2.山东队的赛间训练内容主要包括恢复、视频分析、体能训练、适应性训练、技战术训练、准备会。具体的安排随着赛间间隔的时间长短不同而有所侧重,但主要是以恢复、针对性战术演练为主。3.通过比赛后的数据统计、定期监控队员的身体状态、教练员在比赛和训练中的综合观察及队员的主观感觉进行赛间诊断。来把握运动员近期的竞技能力、所能承受运动负荷、及应该达到的运动成绩。4.赛间训练的负荷强度以中等强度为主,在比赛当天上午和赛后的次日训练,训练强度较低。同时主力队员和替补队员的训练负荷不同,替补队员一般年轻人居多,承受的负荷要高于主力队员。5.根据CBA联赛赛制的特点,在指导和安排赛间训练中应遵循针对性原则、重点性原则、区别对待原则、灵活性原则,并且抓住影响赛间训练的主要因素,有利于取得优异成绩。

二、排球比赛后疲劳的恢复措施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排球比赛后疲劳的恢复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3)中国坐式女排运动员赛前机能监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1.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机能监控及相关指标的研究现状
        2.1.1 SF、HB、RBC和 WBC的有关研究
        2.1.1.1 SF的有关研究
        2.1.1.2 HB的有关研究
        2.1.1.3 RBC的有关研究
        2.1.1.4 WBC的有关研究
        2.1.2 CK、BU和 Cr的有关研究
        2.1.2.1 CK的有关研究
        2.1.2.2 BU的有关研究
        2.1.2.3 Cr的有关研究
        2.1.3 T、C和T/C的有关研究
        2.1.3.1 T的有关研究
        2.1.3.2 C的有关研究
        2.1.3.3 T/C的有关研究
    2.2 不同运动项目各机能指标参考范围的研究
    2.3 综述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测试法
        3.2.2.1 训练安排
        3.2.2.2 测试安排
        3.2.2.3 测试人员
        3.2.2.4 测试指标
        3.2.2.5 测试步骤和方法
        3.2.3 数理统计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国家坐式女排运动员赛前各机能指标变化与分析
        4.1.1 SF、HB、RBC和 WBC指标变化与分析
        4.1.1.1 SF变化与分析
        4.1.1.2 HB变化与分析
        4.1.1.3 RBC变化与分析
        4.1.1.4 WBC变化与分析
        4.1.2 CK、BU和 Cr指标变化与分析
        4.1.2.1 CK变化与分析
        4.1.2.2 BU变化与分析
        4.1.2.3 Cr变化与分析
        4.1.3 T、C和T/C指标变化与分析
        4.1.3.1 T变化与分析
        4.1.3.2 C变化与分析
        4.1.3.3 T/C变化与分析
    4.2 国家坐式女排运动员赛前诱导阶段各机能指标参考范围的确定
        4.2.1 SF、HB、RBC和 WBC指标参考范围的确定
        4.2.1.1 SF参考范围的确定
        4.2.1.2 HB参考范围的确定
        4.2.1.4 WBC参考范围的确定
        4.2.2 CK、BU和 Cr指标参考范围的确定
        4.2.2.1 RBC参考范围的确定
        4.2.2.2 CK参考范围的确定
        4.2.2.3 BU参考范围的确定
        4.2.2.4 Cr参考范围的确定
        4.2.3 T、C和T/C指标参考范围的确定
        4.2.3.1 T参考范围的确定
        4.2.3.2 C参考范围的确定
        4.2.3.3 T/C参考范围的确定
5 结论
6 建议和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1 训练计划
附件2 赛前各机能指标变化情况

(4)我国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运动寿命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1.1 乒乓球运动是我国传统的优势体育项目
        1.1.2 我国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的运动寿命与国外有明显差距
        1.1.3 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的运动寿命是我国乒乓球运动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研究
        2.1.1 高水平运动员
        2.1.2 运动寿命
    2.2 高水平运动员的相关研究
    2.3 运动寿命的相关研究
3 研究对象及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专家调查法
        3.2.4 问卷调查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2.6 比较分析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国内外乒乓球顶尖选手退役情况对比
        4.1.1 国内外乒乓球顶尖选手退役时的年龄对比分析
        4.1.2 国内外乒乓球顶尖选手竞技状态形成时间的对比分析
    4.2 影响我国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运动寿命的综合因素分析
        4.2.1 我国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退役主要原因分析
        4.2.1.1 运动员视角:影响我国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退役主要原因
        4.2.1.2 教练员视角:影响我国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退役主要原因
        4.2.2 我国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延续训练和比赛主要原因分析
    4.3 影响我国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运动寿命的单项因素分析
        4.3.1 影响我国优秀乒乓球运动员运动寿命的医学-生物学因素
        4.3.2 影响我国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运动寿命的训练学因素
        4.3.3 影响我国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运动寿命的心理学因素
        4.3.4 影响我国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运动寿命的社会学因素
        4.3.5 影响我国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运动寿命的其他因素
5 结论和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2.1 加强医学监督与保障,减轻运动员伤病干扰
        5.2.2 激发运动员专业热情,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
        5.2.3 培养运动员的优秀品质,增强内在动力
        5.2.4 提升教练员素质,提高训练科学化水平
        5.2.5 加强运动员社会保障,减少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 B 专家调查表
附录 C 关于我国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运动寿命的调查问卷表
附录 D 关于我国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运动寿命的调查问卷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开封市气排球运动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国内关于气排球运动的相关研究
        2.2.1 关于气排球运动起源与发展的相关研究
        2.2.2 关于气排球运动价值特点的相关研究
        2.2.3 关于气排球运动推广及普及的相关研究
        2.2.4 关于气排球运动竞赛规则的相关研究
        2.2.5 关于气排球运动技战术的相关研究
        2.2.6 关于气排球运动开展现状的相关研究
3 研究对象及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法
        3.2.2 调查法
        3.2.3 数理统计法
        3.2.4 逻辑分析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开封市气排球参与者自身基本情况
        4.1.1 气排球参与者的性别比例情况
        4.1.2 气排球参与者的年龄分布情况
        4.1.3 气排球参与者的职业特征情况
        4.1.4 气排球参与者的经济收入情况
        4.1.5 气排球参与者对气排球运动的喜爱程度情况
        4.1.6 气排球参与者参与气排球运动的时间情况
        4.1.7 气排球参与者的运动背景情况
    4.2 开封市气排球参与者运动参与情况
        4.2.1 气排球参与者了解气排球运动的途径情况
        4.2.2 气排球参与者首次参与气排球运动的渠道情况
        4.2.3 气排球参与者参与气排球运动的方式情况
        4.2.4 气排球参与者参与气排球运动的目的情况
        4.2.5 气排球参与者参与气排球运动的主动性情况
        4.2.6 气排球参与者参与气排球运动的时间次数情况
        4.2.7 气排球参与者参与气排球运动的消费情况
        4.2.8 气排球参与者的终身体育意识情况
    4.3 开封市气排球参与者球队的组成情况
        4.3.1 球队的组建情况
        4.3.2 球队的性质类型情况
        4.3.3 球队的教练员情况
        4.3.4 球队的管理情况
        4.3.5 球队的奖励机制情况
        4.3.6 球队的经费来源情况
    4.4 开封市气排球参与者的运动训练情况
        4.4.1 气排球参与者的训练内容情况
        4.4.2 气排球参与者的训练掌握情况
        4.4.3 气排球参与者参加训练的积极性情况
        4.4.4 气排球参与者的训练场地器材情况
        4.4.5 气排球参与者的受伤情况
        4.4.6 影响参与者参与气排球运动的因素
    4.5 开封市气排球参与者的比赛情况
        4.5.1 气排球参与者对竞赛规则的了解情况
        4.5.2 气排球参与者参加比赛的次数情况
        4.5.3 气排球参与者参加比赛的等级情况
        4.5.4 气排参与者喜爱的比赛形式情况
        4.5.5 气排球参与者对比赛成绩的满意度情况
        4.5.6 气排球参与者参加比赛的收获情况
    4.6 影响开封市气排球运动开展的主要因素分析
        4.6.1 场地设施因素
        4.6.2 宣传不到位因素
        4.6.3 政府重视程度因素
        4.6.4 资金投入力度因素
        4.6.5 没有形成气排球文化因素
        4.6.6 竞技比赛的举办次数因素
        4.6.7 群众参与度因素
    4.7 开封市气排球运动的发展对策
        4.7.1 做好老旧场地的维护工作,加强建设新的运动场地
        4.7.2 推动新媒体智慧化的宣传,打造气排球赛事活动品牌
        4.7.3 重视气排球运动发展,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办赛
        4.7.4 增加资金投入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4.7.5 增加参与人口数量,形成气排球文化氛围
        4.7.6 增加办赛次数,创新比赛形式
        4.7.7 增强全民健身意识,提高群众运动参与度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开封市气排球运动开展现状的调查问卷
    附录B 访谈提纲
    附录C 专家效度评价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南京高校高水平排球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2.1.1 高水平排球运动员
        2.1.2 心理疲劳
        2.1.3 运动性心理疲劳
    2.2 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理论基础
        2.2.1 压力模型
        2.2.2 运动承诺模型
        2.2.3 单一认同发展与外在控制模型
        2.2.4 心理资本理论
    2.3 运动性心理疲劳研究现状
        2.3.1 运动性心理疲劳产生原因的研究
        2.3.2 运动性心理疲劳表现的研究
        2.3.3 运动性心理疲劳测量的研究
        2.3.4 缓解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研究
        2.3.5 排球运动员的运动性心理疲劳研究
    2.4 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数理统计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南京高校高水平排球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现状分析
        4.1.1 南京高校高水平排球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各条目的分析
        4.1.2 南京高校高水平排球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各维度的分析
        4.1.3 南京高校高水平排球运动员的运动性心理疲劳程度分析
        4.1.4 南京高校不同年龄段的高水平排球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分析
        4.1.5 南京高校不同性别的高水平排球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分析
        4.1.6 南京高校不同训练年限的高水平排球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分析
        4.1.7 南京高校不同运动等级的高水平排球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分析
        4.1.8 不同高校女性排球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分析
        4.1.9 不同高校男性排球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分析
    4.2 南京高校高水平排球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影响因素的分析
        4.2.1 南京高校高水平排球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影响因素各条目分析
        4.2.2 社会生活对南京高校高水平排球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影响的分析
        4.2.3 运动训练对南京高校高水平排球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影响的分析
        4.2.4 文化学习对南京高校高水平排球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影响的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特征及评价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短道速滑是我国冬奥会夺取金牌的重点项目
        1.1.2 体能对现代运动员竞技能力提高作用凸显
        1.1.3 对体能特征准确了解是实施科学训练的前提
        1.1.4 对体能特征科学评价是规划体能训练过程的基础
        1.1.5 现有的短道速滑体能特征评价研究已满足不了项目发展需求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任务
    1.5 创新之处
    1.6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思路
        1.6.2 技术路线
2.文献综述
    2.1 关于体能概念研究的综述
        2.1.1 体能概念的起源与演化
        2.1.2 国外体能概念的研究
        2.1.3 国内体能概念的研究
        2.1.4 对体能概念的辨析
    2.2 关于体能特征与运动项目特征关系研究的综述
        2.2.1 体能与技术的关系
        2.2.2 体能与战术的关系
    2.3 关于短道速滑体能特征研究的综述
        2.3.1 身体形态特征的研究
        2.3.2 生理机能特征的研究
        2.3.3 运动素质特征的研究
    2.4 关于体能评价研究的综述
        2.4.1 体能指标的确定
        2.4.2 指标权重的确定
        2.4.3 评价标准的制定
3.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德尔菲法
        3.2.4 测试法
        3.2.5 数理统计法
4.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短道速滑体能特征的理论分析
        4.1.1 短道速滑体能特征的规则分析
        4.1.2 短道速滑体能特征的技术分析
        4.1.3 短道速滑体能特征的战术分析
        4.1.4 短道速滑整体项目体能特征与具体项目体能特征关系分析
    4.2 整体项目体能特征与评价标准的制定
        4.2.1 整体项目体能特征指标的确定
        4.2.2 整体项目体能特征
        4.2.3 短道速滑整体项目体能特征评价标准的制定
        4.2.4 对整体项目体能特征评价结果的分析
    4.3 具体项目体能特征与评价标准的制定
        4.3.1 男子500米运动员体能特征与评价标准的制定
        4.3.2 男子1000米运动员体能特征与评价标准的制定
        4.3.3 男子1500米运动员体能特征与评价标准的制定
    4.4 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特征模型的构建
        4.4.1 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整体项目体能特征模型
        4.4.2 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具体项目体能特征模型
5.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我国成年女排集训训练课质量测评的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目的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训练课组织密度的研究
        1.2.2 关于训练课练习密度的研究
        1.2.3 关于训练课心率的研究
        1.2.4 关于训练课触球次数的研究
        1.2.5 关于训练课起跳次数的研究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观察法
        2.2.3 测试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逻辑分析法
第3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我国成年女排集训训练课组织密度的分析与研究
        3.1.1 训练课组织密度特征分析
        3.1.2 训练课各模块组织密度特征分析
    3.2 我国成年女排集训训练课练习密度的分析与研究
        3.2.1 训练课练习密度特征分析
        3.2.2 各专位个人练习密度特征分析
        3.2.3 各阶段个人练习密度特征分析
        3.2.4 练习密度的影响因素
    3.3 我国成年女排集训训练课心率的分析与研究
        3.3.1 训练课心率总体特征分析
        3.3.2 训练课心率不同指标间的相关分析
        3.3.3 训练课各专位心率特征
        3.3.4 集训教学比赛心率总体特征分析
        3.3.5 集训教学比赛各专位心率比较
        3.3.6 集训训练课与教学比赛平均心率对比分析
        3.3.7 影响心率的因素
    3.4 我国成年女排集训训练课触球次数的分析与研究
        3.4.1 触球次数特征分析
        3.4.2 各专位触球次数特征分析
    3.5 我国成年女排集训训练课起跳次数的分析与研究
        3.5.1 起跳次数特征分析
        3.5.2 各专位起跳次数特征分析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课组织密度
        4.1.2 练习密度
        4.1.3 心率
        4.1.4 触球次数
        4.1.5 起跳次数
    4.2 建议
        4.2.1 课组织密度
        4.2.2 练习密度
        4.2.3 心率
        4.2.4 触球次数
        4.2.5 起跳次数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中国女排训练的理论创新与竞技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确立“全面发展、快速多变”的技战术风格
    1.1 勇立排球运动技术全面发展潮头
    1.2 确立“全面发展、快速多变”的中国风格
2 坚定贯彻竞技需要训练原则
    2.1 依实战需要选择训练内容、方法和手段
    2.2 超高对抗强度的模拟对手训练
    2.3 模拟比赛环境的适应性训练
3 重视负荷与恢复的辩证协同效应
    3.1 训练时间与训练强度安排
    3.2 高质量训练
    3.3 高负荷训练后的恢复保障
4 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技战术
    4.1 中国排球技术创新之路
    4.2 结合自身特点创新战术
5 团队结构相对稳定,成员构成不断优化
    5.1 队伍结构相对稳定
    5.2 队员构成不断优化
    5.3 与时俱进的大国家队理念与方法
6 结束语

(10)中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赛间训练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有关赛间训练的提出
    2.2 周期训练研究
        2.2.1 小周期训练
        2.2.2 板块训练
    2.3 中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赛制的研究
    2.4 现代篮球训练理论的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实地调查法
        3.2.4 逻辑分析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中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赛制特征及赛间训练概念的界定
        4.1.1 中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赛制特征
        4.1.2 赛间训练概念的界定
    4.2 中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赛间训练的内容
        4.2.1 小周期训练
        4.2.1.1 恢复
        4.2.1.2 视频分析
        4.2.1.3 体能训练
        4.2.1.4 适应性训练
        4.2.1.5 技战术训练
        4.2.1.6 赛前准备会
        4.2.2 板块训练
    4.3 中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赛间训练诊断
    4.4 中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赛间训练负荷
    4.5 中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赛间训练原则
        4.5.1 针对性原则
        4.5.1.1 上场比赛的问题
        4.5.1.2 下场比赛的任务
        4.5.2 区别对待原则
        4.5.2.1 主力队员和替补队员
        4.5.2.2 内线球员和外线球员
        4.5.3 重点性原则
        4.5.3.1 外援
        4.5.3.2 主力队员
        4.5.4 灵活性原则
        4.5.4.1 赛间过程的多变
        4.5.4.2 竞赛结果的不可预知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1
附件 2

四、排球比赛后疲劳的恢复措施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广州体育学院排球专项学生整体姿态与运动损伤分析[D]. 卢铭. 广州体育学院, 2021
  • [2]瑜伽放松训练对女子赛艇运动员运动疲劳恢复效果的研究[D]. 何晴.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21
  • [3]中国坐式女排运动员赛前机能监控研究[D]. 马亚莉.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1)
  • [4]我国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运动寿命的影响因素分析[D]. 许艺楠.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5]开封市气排球运动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 马滢. 河南大学, 2020(04)
  • [6]南京高校高水平排球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及影响因素研究[D]. 王丽格.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7]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特征及评价标准研究[D]. 杨志亭.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8]我国成年女排集训训练课质量测评的分析与研究[D]. 李婕. 集美大学, 2020(08)
  • [9]中国女排训练的理论创新与竞技实践[J]. 郭权,许诚,郑金永. 中国体育教练员, 2020(01)
  • [10]中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赛间训练问题的研究[D]. 刘国聪. 山东体育学院, 2019(03)

标签:;  ;  ;  ;  ;  

排球赛后疲劳恢复措施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