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家具存在很多质量问题

北京家具存在很多质量问题

一、京城家具质量问题不少(论文文献综述)

刘畅[1](2021)在《《扬州画舫录》画舫风物探考》文中研究指明《扬州画舫录》是清代人李斗撰写的着名笔记文集,在明清两代种类繁多的稗史笔记中,它作为重要的地方文献和珍贵的历史资料,占据着不容忽视的地位。全书共十八卷,注重“以类相从”,在“仿《水经注》之例,分其地而载之”的总的体例安排下,每卷的结构上遵循“以地为经,以人物记事为纬”的组织形式,内中交织着小说、散文、诗歌、戏曲等诸种因素,广涉而有系统地缕叙了清代康乾时期,尤为乾隆全盛时期扬州大量社会现实生活之记载,既是扬州地方的,又是当时主流文化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作为清代中国社会的总体观照,是考据清代社会市井生活设计的重要文献。“画舫”指形制多样、装饰精美,集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水上交通工具和生活游乐场所。清代扬州“画舫”是中国古代民间游船发展的极盛点,并处在自身内涵集中凸显并被赋予新意义的转折点。“画舫”作为贯穿全书的交通工具和引子,出现在《扬州画舫录》的书名和记载风物的方方面面,载着作者李斗、帝王、官商、市民,引导他们游览于扬州的各地名胜,体会城市的风土人情,投射出人们对城市景观、生活方式、社会风俗的态度,体现了清代扬州社会风气的呈现与演进。本文以史学探究为指针,以《扬州画舫录》作为研究的文献原典进行解读,形成三条路径:首先,《扬州画舫录》文献记载本身的描述线,细读和剖析文献中对于清代扬州画舫和相关市井风物的记载;其次,通过文献寻求更多的佐证线,特别是佐证画舫的前缘,说明文献中记载内容的依据所在;最后,通过文献延伸关于文献阐述的意义和价值,包括对清代扬州市井生活、画舫的形式结构、画舫游的兴起对当时生活产生的影响。如是串联起对文献的诠释,以设计学视阈解读画舫背后呈现的清代扬州风物中的社会生活轨迹、思想观念转变、造物设计形态与功能的流变与演进,从而梳理出古代风物设计史线索。以此,观照“画舫”在古代中国设计史进程中,作为解读清代扬州市井风物的角色和意义,以至于《扬州画舫录》成为了明清时期,尤其是乾清时期的扬州风物志。

阮功成(NGUYEN CONG THANH)[2](2021)在《17-19世纪越南平定省经济与社会研究》文中指出明清两代,中国与越南有密切的关系,越南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继续受到中国深刻的影响。对本论文研究的越南平定省来说,从中国受到的影响体现在许多方面。17—19世纪平定省的经济和社会被视为越南经济和社会的典型缩影,这段时间平定省的许多历史事件也是越南国史典型的事件。因此,17—19世纪平定省的经济与社会研究,不但能多认识平定省的地方历史,而且能多认识越南国的变化和发展。根据现有的资料,本文力图全面地提示17—19世纪越南平定省经济与社会的真实面貌。关于自然与人文,论文分析平定省的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自然条件和交通优势、17世纪前平定省经济与社会及17—19世纪越南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关于17—19世纪平定省政府机构及平定省政府对经济与社会的管理,主要论述平定历代行政机关系统和军队组织;平定省政府对经济与社会管理在许多方面体现,集中分析了平定省政府对平定山区少数民族、山区与平原的贸易关系、海岸管理及防守、贸易活动管理及船只、人流出入港口的管理等问题。关于17—19世纪平定农业经济和土地制度,论文深入分析了农业生产状况、土地的各部分及公共土地与私人土地之间的“斗争”、1839年平定省的均田政策,从而理清平定农业经济和土地制度的特点与作用、它和平定省农民生活和起义的关系。关于17—19世纪平定省的商业与非农业各经济行业状况:国内贸易,主要研究集市体系、“市肆”、商港和都市的形成、活动与发展,研究平定省内各个地方之间的贸易关系、商人力量、商品供应资源、货物的价格与运输方式;国外贸易主要研究与华商①的贸易活动;非农业经济包括手工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商业与非农业经济发展使得平定省成为越南的商品和商业中心,进一步改善了平定省居民的物质生活。对于17—19世纪平定省居民的构成、运动与生活,深入研究了平定农民与人民阶层对阮氏封建制度的斗争运动的爆发原因、演变及特点,包括18世纪西山起义及19世纪赫耶族的起义,重点分析在平定省的西山事业、西山力量与阮映力量的大战以及西山时期、阮朝时期的人民生活等问题。论文还研究并阐明17—19世纪平定省的社会文化,比如:思想和宗教、儒学的教育与科举、平定居民的文化物质和文化精神、平定省对形成越南语字母的作用、平定省华人共同体。17—19世纪平定社会与经济的特点和作用:在17—19世纪平定省是越南着名的贸易与商品中心之一;平定是暴动的地方,即西山起义的基地,也是阮岳皇帝中央政府的京都,在那里,西山军与阮映军之间发生过许多激烈的战斗;平定是阮朝政府于1839年唯一允许实施均田政策的地区,因此在19世纪平定是越南唯一有两集地簿(1815年和1839年);在17—19世纪平定经济和社会中,华人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平定是塘中临济佛教的起源地;平定是天主教早期传入和迅速发展的地方,为越南语字母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宋子昕[3](2021)在《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研究(1900-1952)》文中研究表明所谓浴堂是指供人洁身沐浴之场所。浴堂的发展在古时与宗教仪式及庶民文化联系颇深。进入20世纪,北京的公共浴堂发生了重大变革,其社会功能、经营模式、行业组织、使用设备、顾客群体与以往相比截然相异。这一时期,北京代浴堂的发展沿革可以简单划分为五个阶段:1900——1911年,北京浴堂快速发展阶段;1912——1927,北京浴堂繁盛阶段;1927——1937,北京浴堂沉浮阶段;1937——1949,北京浴堂衰落阶段;1949——1952,北京浴堂回暖恢复阶段。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行业的演变与城市现代化进程推进、社会经济起伏、卫生观念普及、民众生活习惯变迁联系紧密,浴堂在这一时期可以被视为这样一个空间——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因素并存于其中,国家、政府、社会进步人士、浴堂从业者、浴堂消费者皆对其有着基于自身需求的建构。因此研究北京浴堂可以管窥20世纪上半叶北京城市中公共场所及小商业的发展模式及行业依托。对北京浴堂进行自下而上的微观考察能够从另一个维度上理解20世纪上半叶的北京社会,获知近代北京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及文化环境。以浴堂这一社会基层单位为切入点,分析其中不同群体的活动亦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微观层面的个体经验、实践与宏观社会进程的关系及相互作用。浴堂行业的发展得益于城市的现代化进程,20世纪以来,自来水、电气设备、日化产品等现代产物在北京的浴堂中普及开来,现代技术改变了浴堂的生产方式,与此同时浴堂的资本组织形式、产权结构、经营手段也相应调整。在浴堂广泛使用现代设施的时候,其运营成本也会相应提高,因此各浴堂不得不开源节流,甚至无视政府颁布的诸项规定。浴堂与政府不断地协调互动又常发生冲突,这点在社会经济困难时期体现的尤为明显。二者产生矛盾的根源在于双方对浴堂不同功能的侧重:政府注重浴堂的卫生功能,浴堂则偏重于追求更多的利润。现代化带来了社会结构的调整,雇佣制度的变化、顾客消费核心需求的转移,社会价值观念的变革,这些变化改变了浴堂业的生产体系,亦影响了浴堂伙计的生存实践。具体而言,社会结构的调整改变了浴堂的消费群体与消费需求,这直接导致浴堂经营模式的变化——服务质量成为决定浴堂收益的重要指征。为了保证服务质量,浴堂行业构建了工资制度,以行业内伙计的生存为条件,强迫他们提高服务水准。在此约束之下,伙计为了生存,不得不市侩殷勤以赚取更多小费,形成了浴堂业独有的服务方式、工作态度与营生技巧,他们的生存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浴堂的行业体制。浴堂经营者为了逐利,浴堂伙计为了生存,出于维护各自利益,浴堂同业公会与浴堂职业工会便应运而生。不同于传统的行会,北京浴堂同业公会是在行业资本化的趋势之下,以各店家共同的经济利益为基础而设立,其主体是各店铺的经营者,为了保障自身的经济收益,他们尽可能地降低伙计数量,延长其工作时间。因此同业公会的存在使得浴堂内部劳资双方的矛盾更加尖锐。在此情形下,浴堂伙计为了生存,便合力抵抗资方压迫,开始组建浴堂职业工会。职业工会的出现增强了工人店伙群体在浴堂行业中的地位,改善了工人的生活待遇,平衡了资方与工人之间的矛盾。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的开展,市民卫生意识的提高使得浴堂成为20世纪上半叶北京市重要的公共场所。与此同时,国家也试图凭借对城市的卫生改良将自己的权力传达到基层,浴堂既是政府施政的对象,又是政策实施的场所。但国家权力通过城市改良、卫生行政来介入城市基层事务的意图并非顺水推舟,政府虽然针对浴堂制定了一系列管理规定,着力建设平民及女性浴所,但效果均不尽如人意,这些政策及规定常受到来自浴堂经营者、从业者及顾客的巨大阻力。浴堂的卫生改良并不单纯是公共健康问题,浴堂并非像政府想象的那样,能够顺利成为既卫生廉价,又能“批量生产”干净整洁、遵纪守法市民的公共场所,其中还包含有浴堂经营状况、民众消费观念、行政机关经费等诸多变量。在推行现代化政策、改良城市面貌的过程中,城市移民人口大量增加,居民成分复杂,这使得城市肮脏、拥挤、贫困,充斥着犯罪、不良行为。暗娼、偷窃、赌博、毒品等问题同样在浴堂中滋生。对这些社会问题的治理力度不可谓不大,甚至还常会有矫枉过正的现象发生,但北京浴堂盗窃、嫖娼等案件依旧频频发生。社会问题屡禁不止的根源在于社会环境而非问题本身。现代社会意识、公共道德、现代劳动薪酬制度与时人传统惯习之间的矛盾是社会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此外殖民者的文化介入等因素对其亦有影响。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之际,作为社会体制得以存续的介质,日常生活逐渐受到国家、政府及社会进步人士的关注,成为推进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场域,以及国家权力支配、组织的重要对象。对人们沐浴经验的改造是这一趋势的范例,改造方式是将沐浴行为与现代的社会价值观念关联,将浴堂、浴室及沐浴行为赋予平等、自由、健美、文明等现代意义,并通过重复单调的日常生活内化于人们的意识中,以为世人所接受。其实现途径是制造闲暇时间与构建消费观念,前者意图将沐浴规律化、惯习化、日常生活化,后者旨在通过引导人们对沐浴的需求来传递现代日常生活的价值观。但这种尝试在实施层面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和分歧。浴堂中并非自由平等,其中阶级分明,闲暇会带来如“有闲阶级”、“不劳而获”等不被时人称道的世风,消费则培养起人们崇奢心理。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非政府、社会进步人士本意与预期的情形,这些歧义自然也会体现在浴堂中。浴堂中充斥着政府与浴堂店家、资方与劳方、店伙与顾客、国家权力与个体实践之间的对抗,不过这些对抗并非总是发挥着消极作用,其也会改变执政者们的政策,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形成人们对社会的认知。政府所制定的每一个政策,浴堂店家、伙计、顾客对政策的每一次回应,政府与社会进步人士对这些回应的反思与治理,都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经环节。中国的现代化并非是单方面受西方经验的影响,其自身亦有腾挪的空间。

孙雪[4](2020)在《明清时期北京地区皇木厂研究》文中提出明清时期的皇木采办规模大且影响深远。为了储存采办的木材以备皇家调用,皇木厂应运而生。这一时期位于北京地区的皇木厂,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存储、周转皇家木材,是木材进京的中转地。作为皇木转送时必要的纽带,皇木厂参与了营建京城的整个过程。皇木厂大多建在运河旁,便于接收水运进京的皇木。运河旁交通便利,人来人往,逐渐兴起了乡村聚落。当前,北京地区皇木厂已不复存在,留下的古迹成为文化遗产,也成为了了解皇木厂的必要途径。本文以明清时期北京地区皇木厂为研究对象,寻求皇木厂与大运河、乡村聚落的内在关联。研究发现,位于张家湾的皇木厂促进了乡村聚落的形成和发展,逐渐演变成为了现今的张家湾镇皇木厂村。皇木厂与大运河息息相关,皇木通过大运河运至北京城,皇木厂村中有皇木厂官吏种植的槐树和记载这段历史的碑刻以及运河古道遗址等。村民合理挖掘运河价值,对运河进行保护和维护,挖掘运河价值,展示运河魅力。北京地区与皇木厂相关的村落、历史遗迹都是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途径。通过不断挖掘皇木厂的内在价值,深入发掘皇木厂背后的文化内涵,可以更好地了解北京历史文化,也为相关地区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参考。本研究认为,皇木厂承载着宝贵且独特的文化记忆,是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源。皇木厂研究能够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也能加强对北京城历史文化遗产的挖掘,还可以促进乡村振兴。

王铁男[5](2020)在《清代产业技术标准化研究 ——以砖木作匠作则例为中心》文中指出清代各类《匠作则例》,记载的是手工业各行业用工、用料、用银及样式、做法的规范和标准。本文以清代系列《匠作则例》为基础史料,并结合相关档案资料,选取匠作则例内“木作”与“瓦作”(含砖作)两个典型技术门类,对清代手工业技术标准化的表现形式、程度与水平、管理方式、技术标准实施,以及缺陷不足等问题,进行专题的深入考察。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产业技术的大总结时期,技术标准化问题也有了全面总结,具体表现便是大量匠作则例文本的出现与流布,使产业技术标准化呈现出“则例化”(标准化)特征。根据清代各种匠作则例所记载的内容,“则例化”在清代手工业中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为产品的“形制化”、原材料的“规格化”与施工中工时物料的“定额化”。中国历代技术典籍所记载的内容基本遵循《考工记》中所建立的“材——工”质量标准体系,直至清代各类匠作则例的完善,技术标准化中“形制化”、“规格化”、“定额化”,依然建立在计算工时料限的技术标准体系之上。因此,清代的产业技术标准化在执行过程中,明显分为“物料管理标准”与“施工技术标准”两大部分,体现在匠作则例文本上,便是以《工部则例》等为代表的“管理型则例”,和以《工程做法》、《圆明园内工则例》等为代表的“施工型则例”。清代历朝《工部则例》所记载的对物料管理规定中,砖瓦、木材是重点内容。砖瓦类中,国家各项工程常用的临清砖、御窑金砖、琉璃瓦等项物料,从烧造流程、尺寸规格、质量检测、包装运输、收储领用等各环节均有严格管理标准。官用木材,派员采伐木料时,采前勘测、采伐数量、木料加工规格、运输方式路线、入库领用等项,一律遵照则例管理标准执行。至于历年例行采买木料,以其材质、长度、周长等为标准,形成不同等级,运输、领取、使用等各个环节,也要遵照则例执行。施工型则例将手工产业分为若干“匠作”,每“作”下分为系列技术门类的若干工种,各工种协同完成生产链。木作和砖瓦作生产被解构为各个部件和不同工序,如梁、柱、枋、檩、斗拱、墙体、地面等,每制造每一部件或完成一道工序,其工料定额标准都详细记录在案,通过这些标准数据来指导新的施工程序,进而有了财政预算和决算的依据,最终实现控制生产成本和保证产品质量。通过清代各种匠作则例中技术标准的文本解读,可以发现清代的产业技术标准化,已经具备了诸如标准化文件制定与实施、标准件的应用、标准化生产方式的采用等近代技术标准化特征,但在引入机器化生产之前,清代产业技术标准化转型尚未突破传统计工、计料为中心的质量标准体系。对比这一时期中、西产业技术标准化进程,可见清代产业技术标准化,已经出现近代转型趋势,但在管理体制、标准制定与推动等方面,还与西方存在较大差距。

杜丛丛[6](2020)在《广安门内地区历史街区街头绿地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北京广安门内地区历史街区环境逐渐受到破坏,单体建筑遗产的保护更新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建筑周边的环境呈现出公共空间缩减、绿地功能缺失的问题,使得现有的绿地难以满足当下社会生活的需求。街头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中一类具有数量多、辐射面积广、可达性强等特点的公共空间,能够为广内地区历史街区提供户外活动场所,同时也是城市地域文脉展示的场所。研究如何在历史街区中设计功能完善、环境宜人且充分展示历史文化内涵的街头绿地这一课题,对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是在广安门内大街周边地段综合改造项目的背景下,研究广安门内地区的西琉璃厂历史街区、校场口历史街区与法源寺历史街区三处历史街区的街头绿地的更新设计策略。本文的第一、二章是基础理论研究,明确了广安门内地区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总体目标,结合相关理论和实践总结历史街区内公共空间的更新设计经验;第三章提取研究范围内的历史文化特色要素,梳理了历史文脉并对空间价值进行归纳;第四章和第五章是文章的核心章节,第四章通过资料收集、实地调研和数据统计,对街头绿地的形态、位置、功能、分布、景观设施以及植物的现状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通过实例归纳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第五章提出了街头绿地的设计方案,提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的更新策略;第六章节是本研究的总结章节,阐述了研究结论、创新点、展望。本研究以街头绿地为研究对象,针对空间功能不足、历史文脉灭失、场地规模有限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广内地区在明清时期发展繁盛,是“宣南文化”的承载地区,历史遗存丰富,但是历史街区街头绿地数量和功能无法满足需求,历史文化信息体现不足,导致空间场所感弱,现有的街头绿地不符合“让老城留下记忆”的目标,也不能够为新兴的游览方式和活动习惯提供足够的景观空间。本研究提出了街头绿地的设计方案,宏观层面完善总体规划布局,中观层面从线性空间结构和历史街区特色节点提出设计方案,微观层面对街头绿地内的景观元素即标识系统、城市家具、照明设施、景观小品、植物具体规划布局和设计方法提出策略。最终得到接理论,提出对于历史街区中的街头绿地的景观设计策略,主要有三点:完善街头绿地功能布局,强化街头绿地的文化特色,从人群需求出发设计街头绿地。

周莹[7](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认为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过轩[8](2019)在《北宋东京木材使用与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木材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天然材料之一,因其获取方式简单、资源丰富、用途多样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在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木材的使用为东京居民的生产与生活提供了便利,是居民衣食住行中不可或缺的原材料,木材的大量使用在为北宋东京居民的生产与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彰显了其繁荣发展的社会景象。北宋东京人口稠密、商业繁荣,是巨大的消费中心,木材需求量浩大。由于东京周边的林木资源有限,因此其木材消费大多仰仗各地供给。北宋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开辟了多个木材采伐区,并实施了比较完善的木材管理制度,为东京木材的充足供应提供了保障。北宋东京木材市场的繁荣,既为居民日常生产与生活提供了便利,又促进了东京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北宋东京木材的大量消耗离不开政府官营采木业的支持,西北秦陇地区是东京木材最主要的供给地,而荆湖、川渝及广大江南地区也是重要的木材产地。各地的木材通过官方采斫、政府采购、政府科率、地方献木及民间贩运等途径源源不断地输送至京城。木材被广泛应用在北宋东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涵盖了建筑业、薪炭燃料、交通运输业、木器制作等方面,按照其使用类型可分为建筑木材、燃料木材和手工业原材料等。另外,木材的大量使用不仅对东京地区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对采伐地区的生态环境、宋人的思想观念及与木材相关的生产行业均有一定的影响。

张杰[9](2019)在《明清大同城合院民居建筑与街坊空间形态构成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明清大同城是我国古代历史上重要的军事商贸城市,其中保留至今的大量合院民居建筑是构成整个城市人文地理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同城合院民居不仅是容纳人类居住生活的空间构筑,而且还是反映地域历史文化的客观物质载体。对大同城合院民居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探究和理解古代人的建筑思想、居住方式以及文化生活,同时,对于传承和保护我国传统优秀历史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目前学界对于合院民居的研究基础之上,聚焦于相对被前人忽视却尤为重要的大同城合院民居建筑及街坊,通过大量的实地调查与测量,充分发挥已有文献与影像资料的作用,运用历史学、考古学、地理学、统计学、建筑类型学以及社会人类学多种学科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将历史考证与逻辑分析结合起来,既注重基本原则的考察,也强调实物与个案的研究,分别从城市、街坊、建筑空间、结构建造四个不同的角度,由宏观到微观的对大同城合院民居建筑展开了深入研究。在城市尺度中,城市的空间结构受到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基本保持稳定不变;在街坊尺度中,合院民居与街坊会彼此作用相互影响,当合院民居影响较大时,会改变原有街坊形态进而影响城市的空间结构,当街坊影响较大时,会控制或引导合院建筑的组合与发展;在建筑尺度中,合院建筑的空间构成主要受到自然气候因素与社会文化因素的综合作用影响,在结构建造尺度中,合院建筑的构成主要受到自然气候因素的影响,社会文化因素与建造技术条件也是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

王昱[10](2019)在《清代至民初直隶地区嫁妆问题探析》文中研究说明清代直隶地区皇族及官宦阶层的嫁妆十分奢华,当时的社会奢嫁之风盛行,而平民阶层受到经济实力的局限,往往在嫁妆筹备的过程中显得力不从心,部分家庭无法为女儿准备优厚的嫁妆。民国初年,婚嫁风气有所改变,一些大城市出现了嫁妆风气的改变,奢嫁之风得到了些许缓解;但是在广大农村地区,嫁妆依旧是各个家庭的重要经济支出,也是部分贫困家庭不小的经济负担。嫁妆对于妇女的家庭生活、地位有着重要影响;而这一时期嫁妆也引发了奢靡嫁女、溺女婴风气等社会现象。本文旨在通过对于清代至民初直隶地区嫁妆的考察,来初步探究嫁妆变化与社会变迁之间的辩证关系。

二、京城家具质量问题不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京城家具质量问题不少(论文提纲范文)

(1)《扬州画舫录》画舫风物探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缘起
    二、研究范畴、对象与相关概念界定
    三、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与论述思路
第一章 《扬州画舫录》文献诠释
    第一节 画舫录记
        一、李斗生平
        二、行旅历程
        三、文心会友
    第二节 历史背景
        一、城池水系
        二、盐商富庶
        三、文化繁荣
        四、天子南巡
        五、社会风尚
        六、方志编修
    第三节 文献述考
        一、版本辑要
        二、版本考订
        三、辑录实例
        四、佐证考辩
第二章 画舫前缘——画舫陈迹演变探寻
    第一节 “舫”的解字
        一、“水”与“舟”的哲学
        二、“方”“舟”解字
        三、“舫”的象形会意
    第二节 “舫”的由变
        一、从“并木”到“并舟”
        二、“双体画舫”的产生
        三、“舫”的内涵转变
    第三节 画舫遗存
        一、实物遗存
        二、图像遗存
    第四节 外籍载录
        一、外籍友人访华游记
        二、中外游船比较
第三章 扬州画舫——“画舫”的百态生活
    第一节 扬州“舫”源
        一、驳船改造
        二、当地制造
        三、域外引进
    第二节 名号牌匾
        一、画舫雅称
        二、画舫舫扁
    第三节 功能种类
        一、座船与水上交通
        二、御舟与天子南巡
        三、酒船与湖上盛宴
        四、灯船与湖上夜游
        五、花船与扬州花市
        六、歌船与笙歌戏曲
        七、堂客船与清代女性
        八、妓舸与小秦淮风月
        九、龙船与龙船市
        十、买卖船与湖上商业
        十一、书画船
    第四节 画舫形制
        一、画舫之“形”
        二、画舫之“饰”
        三、画舫之“具”
    第五节 画舫游路
        一、城门水关
        二、画舫码头
        三、景点聚集
第四章 画舫游事——与游人雅趣的互相映照
    第一节 李斗游记
        一、江园七夕夜游
        二、秋思山房水行避暑
    第二节 游事雅趣
        一、画舫礼仪
        二、画舫娱乐
        三、游事服务
    第三节 画舫交游
        一、诗会雅集
        二、湖上交游
        三、湖上叫化
    第四节 画舫泛游
        一、西湖舟游
        二、秦淮画舫
        三、苏州画舫
第五章 画舫游“兴”——风物风貌的流变兴衰
    第一节 画舫“市”
        一、“市”“会”习俗
        二、花市、庙会与朝山进香游
        三、百业竞驰
    第二节 陆上画舫
        一、造园中的“画舫”记载
        二、从舫居到舫屋
        三、别致陆地游
    第三节 奢靡之游
        一、清扬之“奢”
        二、上行下效与炫耀性消费
        三、游宴奢靡
    第四节 画舫禁游
    第五节 画舫游衰
结语
附件一: 李斗行旅年谱
附件二: 《扬州画舫录》版本对照表
附录三: 《扬州画舫录》记载画舫相关内容一览表
附件四: 佐证文献一览表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2)17-19世纪越南平定省经济与社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学术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和资料
    四、研究范围、基本思路与主要内容
    五、创新点与难点
第一章 越南平定省生态环境与历史背景
    第一节 平定省生态环境
        一、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
        二、自然条件
        三、交通优势
    第二节 17世纪以前的平定省经济与社会
        一、沙黄时期之平定省(公元前2000年纪到公元2世纪)
        二、占婆王国时期之平定省(1世纪到1471年)
        三、黎朝时期之平定省(1471—1600年)
    第三节 17—19世纪越南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概况
        一、17—18世纪之越南概况
        二、1802—1885年之越南概况
第二章 17—19世纪平定省政府机构及对经济、社会的管理
    第一节 17—19世纪平定省行政机关系统,军队组织和法律
        一、阮主时期平定省行政机关系统,军队组织和法律(17—18世纪)
        二、阮朝时期平定省行政机关系统,军队组织和法律(1799—1885年)
    第二节 17—19世纪平定省政府对经济与社会的管理
        一、17—19世纪平定省政府对山区少数民族同胞管理
        二、17—19世纪平定省海岸管理、防守及确保平定海域安全
第三章 17—19世纪越南平定省农业经济和土地制度
    第一节 阮主时期平定省农业经济和土地制度(17—18世纪)
    第二节 阮朝时期平定省土地制度和农业经济(1802—1885年)
        一、平定省土地现状和1839年均田政策
        二、平定省的农业生产状况
第四章 17—19世纪越南平定省的商业和各非农经济行业
    第一节 17—19世纪平定省的商业经济
        一、17—19世纪平定省的国内贸易
        二、17—19世纪平定省对外贸易与华商的贸易活动
    第二节 17—19世纪平定省的各非农经济行业
        一、手工业
        二、林业、渔业、畜牧业
第五章 17—19世纪越南平定省居民的构成、运动与生活
    第一节 17—19世纪平定省居民的构成
    第二节 17—18世纪平定省居民的生活与西山起义
        一、西山起义的爆发原因
        二、西山起义的准备
        三、在平定省西山起义的发展过程(1773—1786年)
        四、泰德王朝与在平定省西山军和阮映军之间的战争(1786—1802年)
        五、西山时期平定省居民的生活(1773—1802年)
    第三节 平定省居民的生活与各阶层反抗阮朝封建制度的斗争运动(1802—1885年)
第六章 17—19世纪越南平定省的社会文化
    第一节 17—19世纪平定省思想与宗教
        一、儒教
        二、佛教
        三、天主教
    第二节 17—19世纪平定的儒学教育与科举
    第三节 17—19世纪平定居民的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
        一、饮食、居住、服装和来往工具
        二、武术
        三、民间文化与风俗习惯
        四、17—19世纪平定山区少数民族的经济和文化特征
    第四节 17—19世纪平定省对越南语字母形成的过程所起的作用
    第五节 17—19世纪平定省的华人共同体
        一、17—19世纪平定省华人共同体的形成过程
        二、17—19世纪华人在平定省的经济活动
        三、17—19世纪华人在平定省的社会贡献
结论
参考文献
笔者发表相关论文
附录

(3)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研究(1900-195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和旨趣
    二、学术回顾
    三、概念界定与文献来源
    四、研究方法与文章框架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城市空间与浴堂生态
    第一节 北京浴堂的发展概述
        一、元明清时期的北京浴堂
        二、新式浴堂的发展及繁荣(1900——1926)
        三、北京浴堂行业的由盛及衰(1926——1952)
    第二节 20 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行业兴起的社会条件
        一、沐浴的文明化
        二、沐浴的知识化
    第三节 浴堂与北京城区商业格局
    小结
第二章 浴堂的经营与管理
    第一节 浴堂的资本与流水
        一、浴堂的资本模式
        二、浴堂的产权结构
        三、浴堂的营业流水
    第二节 浴堂的日常开支
        一、电力与通讯
        二、毛巾与肥皂
        三、燃料
        四、自来水
        五、铺底与房租
        六、纳税与认捐
    第三节 收费标准与价格起伏
        一、价格的分化与浮动
        二、影响价格的因素
        三、恶性通胀时代的澡价调控
    第四节 浴堂经营与管理策略
        一、浴堂的管理体制
        二、浴堂的营业方式
        三、浴堂的经营之道
    小结
第三章 浴堂的从业者及社会团体
    第一节 浴堂从业者的工作与生活
        一、浴堂从业者的工作职责
        二、浴堂从业者的身份与社会来源
        三、北京浴堂伙计的工作日常
        四、北京浴堂伙计的收入与生活状况
    第二节 北京浴堂伙计的价值观念及社会形象
    第三节 北京浴堂同业公会
        一、北京浴堂同业公会的成立始末及历史沿革
        二、北京浴堂同业公会的组织情况
        三、浴堂同业公会的功能
        四、政府在浴堂同业公会中的权力渗透
    第四节 北京浴堂职业工会
        一、浴堂职业工会产生的社会要素
        二、浴堂职业工会成立风波
        三、浴堂职业工会成立后的劳资纠纷
    第五节 浴堂中的地下活动
        一、浴堂中开展地下工作的优势
        二、北平市和平解放之际浴堂业的地下工作
    小结
第四章 公共卫生、卫生行政与北京浴堂业
    第一节 公共卫生与城市改良
        一、北京的卫生环境与市民沐浴观念
        二、浴堂卫生规章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国民政府对北平浴堂业的管理
        一、北平市政府对浴堂卫生的监督与稽查
        二、北平市政府对违章浴堂的惩处
        三、政府对浴堂卫生管理不力的原因分析
    第三节 市政体系中的浴堂
        一、浴堂与城市沟渠排水系统
        二、防疫、公共卫生与浴堂
    第四节 女性及平民浴堂
        一、女性浴所的设立
        二、平民浴堂的创办
    小结
第五章 浴堂中的社会问题
    第一节 浴堂的公共安全
        一、晕堂
        二、火灾与触电
        三、建筑安全
    第二节 浴堂中的盗窃犯罪
        一、盗窃案件频发的社会背景
        二、浴堂中偷窃案件的地缘因素
        三、浴堂中偷窃案件的犯罪方式与窃贼身份
        四、浴堂中偷窃犯罪的治理
    第三节 浴堂中的风化问题
        一、浴堂中的混浴现象
        二、女浴堂中的男性工役
        三、政府对浴堂社会风化问题的治理
    小结
第六章 浴堂与日常生活
    第一节 沐浴社会价值的重塑
        一、沐浴内涵的转释
        二、沐浴的日常生活化过程
    第二节 沐浴的日常生活化建构
        一、作为惠工设施的职工浴堂
        二、作为规训手段的学生浴间
        三、作为现代日常生活基本单元的家庭浴室
        四、以消费构建现代生活的公共浴堂
    第三节 公共浴堂与沐浴之现代释义的争论
        一、浴堂消费模式与平等观念的矛盾
        二、日常生活构建过程中的分歧
        三、闲暇与国家权力之间的抵牾
    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4)明清时期北京地区皇木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情况
        1.2.1 关于皇木采办的研究
        1.2.2 关于皇木厂皇木运输的研究
        1.2.3 关于皇木厂中皇木用途的研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2 明清时期北京地区皇木厂的分布
    2.1 皇木、皇木厂概述
    2.2 皇木厂的分布
3 皇木厂皇木的运输
    3.1 皇木进京的过程
    3.2 皇木厂向外输送皇木的过程
4 皇木厂的管理
    4.1 皇木厂所属机构及人员设置
    4.2 皇木厂所储木材规格
    4.3 皇木厂管理存在的问题
        4.3.1 皇木被偷盗
        4.3.2 皇木被贪污
        4.3.3 皇木保管不力
5 皇木厂皇木在京中的用途
    5.1 宫殿的建造与修缮
    5.2 陵寝的建造
    5.3 皇家园林的建造
    5.4 王公贵族府邸的建造与修缮
    5.5 坛庙的建造与修缮
    5.6 工艺作坊的原料
6 皇木厂的文化价值
    6.1 皇木厂是见证北京历史的文化载体
    6.2 皇木厂是大运河文化的组成部分
    6.3 皇木厂促进乡村聚落的形成
7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5)清代产业技术标准化研究 ——以砖木作匠作则例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三、相关文献资料与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清代匠作则例的文本化
    第一节 “匠作则例”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清代“匠作则例”性能辨析
        一、“则例”的内容特点
        二、“匠作则例”的内容特点
        三、“则例”与“匠作则例”性质异同
        四、匠作则例法典化与技术标准化立法
    第三节 “内工则例”与“外工则例”比较
        一、内、外工匠作则例编纂比较
        二、内、外工匠作则例差异分析
第二章 清代产业技术“则例化”及近代转型
    第一节 手工业“则例化”及其表现形式
        一、产品设计“形制化”
        二、生产物料“规格化”
        三、生产工料“定额化”
    第二节 清代技术标准的近代转型
        一、匠作则例的细则化
        二、中国与西方近代标准化进程的差异
第三章 物料采办、加工与管理标准化
    第一节 砖瓦烧造与管理标准化
        一、临清砖烧造与管理标准化
        二、金砖烧造与管理标准化
        三、琉璃瓦烧造与管理标准化
    第二节 木料采购与管理标准化
        一、年例额解木料采买标准化
        二、楠杉木料采办标准化
        三、围场松木采伐标准化
第四章 旧料回收与利用标准化
    第一节 木材回收利用
        一、旧木料回收标准
        二、旧木料使用标准
    第二节 砖瓦回收利用
        一、旧砖瓦回收标准
        二、旧砖瓦使用标准
第五章 施工技术标准化
    第一节 大木作施工技术标准化
        一、大木作选材标准化
        二、柱类构件制作标准化
        三、梁类构件制作标准化
        四、枋类构件制作标准化
        五、桁(檩)类构件制作标准化
        六、板类构件制作标准化
        七、椽、望、连檐构件制作标准化
        八、斗拱制作安装技术标准化
    第二节 瓦作施工技术标准化
        一、砖料加工标准化
        二、金砖铺墁技术标准化
        三、墙体砌筑技术标准化
        四、苫背、瓦瓦技术标准化
    第三节 内、外工工料标准之差异
        一、大木作工料比较
        二、瓦作工料比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清代匠作则例目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科研成果
后记(致谢)

(6)广安门内地区历史街区街头绿地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北京老城历史街区概况
        1.1.2 北京市广安门内大街周边地段综合改造
        1.1.3 历史街区更新中街头绿地的应用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和框架
        1.5.1 主要方法
        1.5.2 研究框架
2.历史街区街头绿地设计相关理论与实践21
    2.1 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更新
        2.1.1 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原则
        2.1.2 历史街区公共空间特点
        2.1.3 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更新途径
    2.2 街头绿地景观基础理论
        2.2.1 街头绿地的概念与特征
        2.2.2 街头绿地的主要功能
        2.2.3 街头绿地的景观要素
    2.3 北京历史街区街头绿地实践案例
        2.3.1 北京老城街头绿地的基本情况
        2.3.2 大栅栏-商业居住混合型
        2.3.3 南锣鼓巷-商业型
        2.3.4 南池子-居住型
    2.4 国外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更新案例
        2.4.1 巴塞罗那老城整治更新
        2.4.2 法国香榭丽舍大道更新改造
        2.4.3 意大利博洛尼亚城市街道更新
    2.5 实践案例经验教训
        2.5.1 以遗产为中心构建传统空间序列
        2.5.2 对节点空间进行规划控制
        2.5.3 情景再现展示历史街区信息
    2.6 本章小结
3.广安门内地区历史街区历史研究
    3.1 广安门内地区空间历史演变
        3.1.1 金至元代,广安门内地区初具街道格局
        3.1.2 明清时期,宣南片区形成
        3.1.3 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历史街区空间形态定型
        3.1.4 新中国成立之后,城市格局逐渐现代化
    3.2 广安门内地区历史街区历史文化遗产
        3.2.1 文化遗产总体分布现状
        3.2.2 故居会馆文化
        3.2.3 书报商业文化
        3.2.4 寺庙宗祠文化
        3.2.5 戏曲艺术文化
    3.3 广安门内地区历史街区空间价值
        3.3.1 体现时代变迁历程
        3.3.2 展示城市地域特色
        3.3.3 传承民族文化精神
    3.4 本章小结
4.广安门内地区历史街区街头绿地现状问题研究
    4.1 广安门内地区概况
        4.1.1 广安门内地区社会环境现状
        4.1.2 广内地区历史街区概况
    4.2 广安门内地区历史街区街头绿地总体分布情况
        4.2.1 街头绿地整体分布位置分散
        4.2.2 街头绿地面积较小
        4.2.3 街头绿地总体分布与历史资源相关
    4.3 广安门内地区历史街区街头绿地类型分析
        4.3.1 历史街区街头绿地类型
        4.3.2 以法源寺历史街区为例分析历史街区街头绿地类型
    4.4 广安门内地区历史街区街头绿地景观元素分析
        4.4.1 历史街区街头绿地景观元素
        4.4.2 以校场口历史街区街头绿地分析景观元素
    4.5 广安门内地区历史街区街头绿地人群活动分析
        4.5.1 广安门内大街街头绿地人群活动形式
        4.5.2 .以西琉璃厂历史街区为例分析人群活动
    4.6 广安门内地区历史街区街头绿地现状问题
        4.6.1 街头绿地数量不足
        4.6.2 街头绿地功能单一
        4.6.3 街头绿地空间场所感弱
        4.6.4 植物景观缺乏精细化设计
    4.7 本章小结
5.广安门内地区历史街区街头绿地更新策略
    5.1 广安门内地区历史街区街头绿地总体规划布局
        5.1.1 扩展街头绿地覆盖范围
        5.1.2 完善街头绿地功能
        5.1.3 统一街头绿地视觉感知
    5.2 沿线性空间的街头绿地设计策略
        5.2.1 特色探访路线停留空间
        5.2.2 步行道路休息场地设计
        5.2.3 胡同绿化引导
    5.3 历史街区特色节点设计
        5.3.1 虎坊桥广场设计
        5.3.2 法源寺前公园设计
    5.4 街头绿地景观元素提升策略
        5.4.1 标识系统设计
        5.4.2 城市家具设计
        5.4.3 照明设施设计
        5.4.4 景观小品设计
        5.4.5 植物种类选择
    5.5 本章小结
6.结论与思考
    6.1 主要结论
        6.1.1 完善街头绿地的功能布局
        6.1.2 强化街头绿地的文化特色
        6.1.3 从人群需求出发设计街头绿地
    6.2 研究创新点
        6.2.1 北京老城整体保护新目标下的街头绿地设计策略
        6.2.2 街头绿地人群使用需求的变化
        6.2.3 历史街区街头绿地的特殊性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图片索引
附录-Ⅱ 表格索引
致谢

(7)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1.3.1 研究现状
        1.3.2 研究意义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4.1 理论基础
        1.4.2 研究方法
    1.5 语料来源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1.5.3 标题信息处理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2.1.1 词频统计
        2.1.2 词频分布分析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3.1 句法结构形式
        3.1.1 单句式结构
        3.1.2 组合式结构
        3.1.3 成分缺省结构
    3.2 句类特点
        3.2.1 陈述句标题
        3.2.2 疑问句标题
        3.2.3 感叹句标题
        3.2.4 祈使句标题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4.1 引言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4.2.1 词语修辞
        4.2.2 辞格修辞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5.2.1 明示行为
        5.2.2 推理过程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5.3.1 认知语境假设
        5.3.2 语境效果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8)北宋东京木材使用与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概念界定
    二、选题缘由
    三、选题意义
    四、研究现状及分析
    五、研究方法及创新
第一章 北宋东京木材来源地与获取途径考察
    一、北宋东京木材来源地考察
        (一)西北地区
        (二)河东地区
        (三)其它地区
    二、北宋东京木材来源途径考察
        (一)官方采斫
        (二)政府采购
        (三)官府科率
        (四)民间贩运
        (五)其它方式
    小结
第二章 北宋东京木材的管理
    一、东京木材管理机构
        (一)竹木务
        (二)作坊物料库第三界
        (三)事材场
        (四)退材场
    二、东京木材运营管理
        (一)木材运输管理
        (二)木材使用管理
        (三)贩木行为管理
    小结
第三章 北宋东京木材需求与应用
    一、木材的需求
        (一)原料需求
        (二)燃料需求
    二、木材的应用
        (一)建筑业
        (二)薪炭燃料
        (三)交通运输业
        (四)木器制作
        (五)应用于其它领域
    小结
第四章 北宋东京木材使用的影响
    一、木材使用对环境的影响
        (一)对木材采伐区自然环境的影响
        (二)对东京地区人居环境的影响
    二、木材使用对思想观念的影响
        (一)引发宋人的林木保护意识
        (二)激发宋人火灾预防意识
    三、木材使用对相关行业的影响
        (一)对木工行业的影响
        (二)对石炭开采业的影响
    四、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目录

(9)明清大同城合院民居建筑与街坊空间形态构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为何研究大同城合院民居建筑?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大同城市与建筑历史研究概述
        1.2.2 合院民居建筑研究概述
    1.3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1.3.1 研究对象
        1.3.2 相关概念界定
        1.3.3 研究材料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明清大同城市的建城环境与形态特征
    2.1 大同城市区域的地理环境
        2.1.1 自然地理环境
        2.1.2 人文地理环境
    2.2 明代大同城的城市建设与发展
        2.2.1 大同历代主要城址的建置沿革
        2.2.2 明代大同城的兴建与完善
        2.2.3 军事重镇的商业化转型
    2.3 明清大同城市形态与建筑总体布局
        2.3.1 城市的平面结构
        2.3.2 “主要建筑”占据的位置
        2.3.3 居住区与商业的分布
    2.4 明清大同城的里坊街巷结构
        2.4.1 “四坊之城”还是“十六坊之城”
        2.4.2 北魏平城的十六里坊遗构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街坊巷道与合院建筑的形态构成
    3.1 合院建筑组合构成的街坊形态
        3.1.1 新型街坊的生成
        3.1.2 旧有街坊的形态构成
    3.2 街坊结构控制下的合院建筑构成
        3.2.1 条状街坊中的合院建筑
        3.2.2 片状街坊中的合院建筑
    3.3 街巷形态与宅院空间布局的关系
        3.3.1 街道走向对宅院平面的影响
        3.3.2 合院建筑对街巷形态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合院民居建筑的空间构成与功能分化
    4.1 合院民居的空间类型与原型
        4.1.1 原型—单进阔院的典型范式
        4.1.2 类型—合院住宅的构成原则
    4.2 合院外部空间的衔接与调适
        4.2.1 建筑方位与入口开设
        4.2.2 庭院空间的形态分化
        4.2.3 “弹性空间”的调节
    4.3 宅院功能房间的等级分化
        4.3.1 “正”与“厢”—房屋朝向与等级分化
        4.3.2 “厅”与“堂”—宅院的核心功能房间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合院民居建筑的结构与建造
    5.1 结构框架的支撑
        5.1.1 框架的控制与稳定性
        5.1.2 屋顶构架的分隔
        5.1.3 结构形态的地域性
    5.2 围护性表皮的包裹
        5.2.1 墙体围合
        5.2.2 屋顶覆盖
        5.2.3 门窗开设
    5.3 火炕—起居生活的中心
        5.3.1 位置与尺度
        5.3.2 系统的功能与意义
    5.4 本章小结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大同城合院民居类型统计表
附录B 大同城合院民居建筑测绘图录
附录C 晋系建筑与清代官式主要构件不同术语对照表
附录D 大同地区民居建筑的俚语和词汇
附录E 大同城民国年间商铺统计表
附录F 大同市城区不可移动文物与历史建筑一览表
附录G 大同市历史文化街区历史街巷保护规划图

(10)清代至民初直隶地区嫁妆问题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 学术史回顾
    (三) 论文研究方法与思路
    (四) 直隶地区与相关时间的界定和嫁妆的基本概念
        1. 直隶地区与相关时间的界定
        2. 嫁妆的基本概念
二、清代直隶地区的嫁妆(公元1644年—19世纪末)
    (一) 清代皇族的嫁妆
        1. 皇后的嫁妆
        2. 妃嫔、公主的嫁妆
    (二) 清代官宦阶层的嫁妆
    (三) 清代平民阶层嫁妆情况
    (四) 清代直隶地区嫁妆的特点
        1. 清代直隶地区皇族、官宦阶层、平民阶层嫁妆的特性
        2. 清代直隶地区皇族、官宦阶层、平民阶层嫁妆的共性
三、清末民初直隶地区的嫁妆(1 9世纪末—20世纪20年代)
    (一) 清末民初官宦阶层的嫁妆情况——以奁田为例
        1. 清末官宦阶层奁田情况
        2. 民初奁田变化情况
    (二) 清末民初平民阶层嫁妆情况
        1. 直隶静海县唐官屯村嫁妆情况
        2. 直隶玉田县郭典屯村嫁妆情况
        3. 直隶其他地区平民阶层的嫁妆情况
    (三) 清末民初嫁妆变化的原因
        1. 清末民初官宦阶层嫁妆变化的原因
        2. 清末民初平民阶层嫁妆变化的原因
四、嫁妆与社会变迁
    (一) 嫁妆对女性和家庭生活的影响
        1. 丰厚的嫁妆能够促进女性婚姻的缔结
        2. 嫁妆能够维护婚姻家庭的关系
        3. 嫁妆微薄对女性婚后家庭地位的影响
    (二) 嫁妆引发的社会问题
        1. 嫁妆助长了奢靡的社会风气
        2. 嫁妆引发的溺女婴问题
五、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京城家具质量问题不少(论文参考文献)

  • [1]《扬州画舫录》画舫风物探考[D]. 刘畅.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1)
  • [2]17-19世纪越南平定省经济与社会研究[D]. 阮功成(NGUYEN CONG THANH).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3]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研究(1900-1952)[D]. 宋子昕. 河北师范大学, 2021(09)
  • [4]明清时期北京地区皇木厂研究[D]. 孙雪.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5]清代产业技术标准化研究 ——以砖木作匠作则例为中心[D]. 王铁男. 苏州大学, 2020(06)
  • [6]广安门内地区历史街区街头绿地设计研究[D]. 杜丛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7]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8]北宋东京木材使用与管理研究[D]. 过轩. 河南大学, 2019(01)
  • [9]明清大同城合院民居建筑与街坊空间形态构成机制研究[D]. 张杰. 湖南大学, 2019(07)
  • [10]清代至民初直隶地区嫁妆问题探析[D]. 王昱. 天津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  

北京家具存在很多质量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