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论建立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吴秉旭[1](2021)在《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发展素质教育,教育部提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目标,并提倡在中小学探索指向核心素养的教育的实践。高中各学科己经明确了学科核心素养,其中,“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是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三大主要维度。《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虽然还没有明确提出学科核心素养,但与高中的课程目标是一脉相承的,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标准(2011)》明确提出“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可见,初中音乐课程与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社会媒体的音乐文化生活中,呈现出雅俗交织、美丑难辨的复杂情形,会不同程度地影响音乐欣赏教学,给教师们带来一些困扰。音乐教育如果不适应这种新的形势,课堂音乐欣赏教学如果不密切结合课外音乐教育环境,给学生必要的指导,那就难以达到音乐欣赏的审美教育目的。有效引导学生用审美的能力去鉴别、选择、品味各种多元化的音乐,这是音乐教育值得探讨的、有意义的课题。中小学音乐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取得成效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对于音乐欣赏教学的深入研究不足,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深入具体研究的问题。本研究的基本问题是:1.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运用现状如何?2.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有哪些?3.影响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设计和实施的因素有哪些?基于现有的研究,以及对音乐课程相关理论与初中音乐课程的理解,本研究结合《标准》关于音乐素养、学段目标、内容标准的相关表述,构建了初中阶段的音乐核心素养框架。本研究将初中音乐核心素养内涵理解为:通过音乐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及关键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音乐的审美感知、音乐表达能力、音乐创造能力、文化理解等音乐核心素养。音乐欣赏课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音乐欣赏教学是初中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通过在初中这一学生音乐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可以为高中音乐鉴赏课程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本研究采用质化研究的取向,通过课堂观察、访谈、案例分析的方法收集和分析研究资料,分析初中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策略及其对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状况。对有代表性的4节常规课和6节优质课的课堂观察和深入分析,对教师、学生和教研员的访谈,发现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发现实践教学与《标准》和音乐核心素养要求的差距,面对现实应当解决哪些问题。通过研究发现主要有哪些可以有效提高初中音乐欣赏教学质量的可行策略,深入探究影响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设计和实施的因素,并提出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改进建议。研究的主要发现包括:1.教研员和中学音乐教学名师对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认同度高。通过分析音乐教师常用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和优质录像课中运用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发掘切实可行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以解决初中音乐教师设计和运用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困扰。2.教师在优质课中运用音乐教学策略的特征:(1)优质课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与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适合度高;(2)优质课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关注发展学生音乐核心素养,但对学生文化理解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不够充分;(3)优质课中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类型较丰富;(4)优质课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运用都较充分;(5)优质课中有效组合运用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方式较多。3.有效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有:操作体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主体经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文化体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听觉分析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情境游戏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情境感悟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类比学习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主题发展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等。在对优质课的分析中,新发现了有效的、创新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分组合作体验与探究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信息延伸与探究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问题引导聆听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联觉辅助聆听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师生交流式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师生合作探究发现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等。4.一些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体现了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操作体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主体经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听觉分析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师生交流式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等的运用,促进了学生对音乐的持续兴趣、审美感知、音乐表达能力、音乐创造能力等音乐核心素养的发展,但对学生文化理解音乐核心素养发展有所欠缺。5.影响初中教师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设计和实施的因素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包括:教师对核心素养及音乐欣赏教育价值的认同;教师的音乐专业素养;教师的艺术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素养;教师教学知识与技能;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师教学设计与组织能力;教师对学生知识和态度与特质的了解等。外部因素主要包括:音乐课程改革;媒体文化;教育行政的政策和教研员的专业支持等。在以上研究发现的基础上,提出音乐欣赏课教学可供参考的教学策略改进建议:1.教学策略选择与有效实施应指向整合的教学目标;2.依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策略;3.注重多种教学策略的组合运用,充分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4.将教学策略与环境因素有机融合。
王琨[2](2021)在《开放式教育理念下小学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以云南文山民族小学设计为例》文中指出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开放式、体验式、探究式等新的教学模式逐渐出现,素质教育在向着开放式教育理念发展,以培育学生创造力和实践能力为主导。同样,开放式教育理念对小学建筑空间环境提出了新的需求,在满足基本教学课堂的同时,校园应该提供更多弹性的、开放的课外学习空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爱好与个性化的自由发展,来激发培养孩子们的能动性与创造性,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而粗放式大发展下的小学建筑公共空间形态和组织单一、乏味、封闭,难以满足于新的教育理念发展及学生成长与学习的需求。因此,在教育走向越来越开放的背景下,如何在教室之外的公共空间中创造出良好的学习、活动与交流空间具有重要的意义。鉴于上述思考,笔者以云南省文山市民族小学校项目为研究对象,前期通过国内外不同教育理念对校园空间影响的梳理,归纳总结了国内、外小学公共空间的设计发展概况,发现素质教育理念在逐步向着国外开放式教育模式发展,学校公共空间设计在向着开放化、人性化、复合化发展;之后通过对当下新型优秀小学案例的分析、图解、转译,从校园空间布局和功能组织、专业教室和公共教学用房的开放设计以及公共空间节点设计三个层面,总结归纳出国内优秀小学公共空间的新颖设计手法及原则;最后基于新型校园公共空间开放设计的手法与原则,以及云南地域元素、文山当地民俗文化、气候等因素的调研分析,综合考虑学校设计的外部条件,融入云南传统地域民族文化特色,为文山市打造一个开放、舒适、安全、绿色、传承的新时代民族小学,以提升云南文山地区教育短板、促进新型教育理念的发展,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学校设计提供实践参考。本文详细阐述了云南文山市民族小学项目的前期研究与规划,并依据新时期小学公共空间设计研究成果,进行校园规划布局、综合教学楼及风雨操场设计的详细过程。同时,针对传统教学楼公共空间的单调、乏味、封闭等问题,对文山小学公共空间开放设计进行专项分析研究,为今后校园公共空间设计相关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提供设计参考依据。
王纲[3](2021)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视域下第二课堂的学生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新时代的高等教育发展背景下和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中,思想政治教育承担了前所未有的任务,是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的重要教育领域。大学生第二课堂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登上高校教育舞台,经过三十多年发展,成为集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传承、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管理载体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教育手段。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学科的发展,大学生第二课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途径的作用和意义日益明确,其理论基础、顶层设计、制度建设、组织保障等方面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第二课堂以实践性、灵活性、隐蔽性、多样性等特点在人才培养中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重要角色。人的发展是长期的过程,是复杂因素的结果,教育作为一种人类活动,对其结果的评价是历史性、世界性的难题,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如何对人的思想、品格、素质等隐性特质的评价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成为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既是面向思想政治教育本体的外在测评判断体系,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研究主要解决评价的理论基础、指标体系和应用价值等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理论和方法的长期探索中,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然而在当今信息和数据的时代,社会和学生对评价有了更多的述求和期待,如同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每位科学家以追求和证实因果关系为毕生志愿,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也必须回答这一“百年树人”的难题。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出,实践是认识世界的方法,也是人的本质特征。第二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也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我的实践活动,要认识实践这一过程导致的结果,必须从认识实践这一过程入手。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思想内化与外化的方法和途径的科学,行为是思想外化的最直接表现,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影响学生的行为的规律和特征,能直接回答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果。“知、情、意、行”是心理学研究的四个基本领域,认知、情绪、意志最终都会通过行为进行表现,也只有行为才能真正被外界和自我感知和认识。综合以上理论基础和指导,本文在思政教育评价的视角下,进行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研究,掌握新时期背景下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形态、规律、影响等特征,探索行为研究用于思政教育评价及学生评价的途径与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重点是对学生思想素质的评价,对学生思想素质的评价转化为对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的评价,对第二课堂行为的评价必须依靠具有说服力的参照体系,最具有说服力的参照体系是学生的成长发展,因此,在把握学生第二课堂行为规律和特征的基础上,理论和实践论证行为与学生成长发展的关系是本文的重点。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纷繁复杂,这是在以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研究中,人们难以涉足的原因之一。而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不但为我们提供了研究行为这一复杂现象的基础和数据,也为我们提供了思路和分析方法,符合了当今社会对论证的科学化、数据化、显性化思维方式的要求和期待,进而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引入到教育学、社会学研究的常用思路和方法领域。当然在当今数据为王的时代中,人们对教育研究的新制度主义、绩效主义的倾向,使哲学、社会学界对以数据研究和归纳研究为方法的因果关系推导和评价体系多有批判,吸取这些批判研究的精华,注重理论论证和实验的严谨,以行为物理研究方法为基础,建立符合逻辑理论的数学模型和关系,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本色,从而使第二课堂行为研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研究的有益补充和支撑。本文第一章主要介绍在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视域下,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及本研究的思路和创新点。第二章介绍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从理论分析上解决为什么行为研究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成效评价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三章是在理论框架下对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现实分析,形成适合这一特定教育活动的行为研究理论。第四章介绍建立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一般规律和原则框架,讨论行为研究的一般范式。第五章以实际案例和数据为基础介绍如何运用以上原理呈现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基本情况,并分析行为对学生成长发展的影响。第六章阐述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思政教育评价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思政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思路和工作机制。
韦亚玉[4](2021)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高中数学高效课堂“仁怀六中三段高效模式”教学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的扩大,高中教育为人才的选拔提供了基础与保障,但与此同时高中生也面临着高考的巨大压力,高中教学的展开不可避免的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往往会将提高分数作为教学活动展开的目标,这种情况下学生很可能会出现厌烦或排斥的心理。现阶段,虽然在教育改革中大力推行素质教育这一理念,但是课程的展开仍然以应对高考为主要目标,学生的素质教育被严重的忽略。社会上还存在着这样的看法,即“应试教育”根本不是素质教育而且是与它相对立的,应试教育下展开的高中数学教学虽然以提高成绩,完成高考为目标,但这也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以及数学能力的提升。而素质教育中强调学生的全面与协调发展,但是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及其个性的发展都有利于推动数学成绩的进步。相比之下,素质教育更具有全面性与全体性,更有利于人才的长远发展。素质教育的趋势不可逆转,数学是基础性学科,几乎所有学科的研究均建立在数学的基础上。因此,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应当向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为了促进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展开,应当构建高效课堂,从教师、学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多个角度出发,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本研究首先采用文献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对素质教育的概念,高效课堂的概念、特点、基本要素和高中数学课堂现状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然后设计教师问卷、教师访谈内容和学生问卷及学生访谈内容,包含问卷的信度分析、效度分析。以仁怀市第六中学的35位数学教师和150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对回收的35份教师问卷和1475份学生问卷有效数据进行统计、整理数据、分析结果。根据本研究的分析结果,说明开展高效数学课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结合高效课堂的相关概念、特点、基本要素,总结得到了如下结论:1)素质教育背景之下,构建高效课堂不可阻挡,但是高效课堂的构建不能够无章可循,总的来说构建高效课堂需遵循:坚持以高中数学学科特点为出发点、坚持主次分明、因材施教、关系平等等原则。2)素质教育下构建高效课堂势在必行,高效数学课堂的构建需要综合多方面的因素,可从以下几个途径入手,实现课堂的高效: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合理规划教学内容、掌握高效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做好预习与复习。本研究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提出了具体的研究建议,以期望高中数学教师有针对性的改进和完善教学模式及方法,力求为高效课堂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推进提供借鉴与帮助。
李昱锋[5](2020)在《基于素质教育的小学教学空间复合性设计研究》文中提出小学教育处在教育事业的基础阶段,随着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不断深化改革,以“同质化培养,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理念,向着“个性化发展,自主探究实践”的素质教育理念转变。小学教学空间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空间载体,承载适应行为需求转变的重要意义。在素质教育改革的推动下,小学生的行为需求向着个性化、多样化的复合性行为方向发展,传统教学空间模式已不能满足小学生的复合性行为需求。因而,对教学空间的组合模式提出了多样性、灵活性、复合性的空间改变要求。在素质教育理念的背景下,以小学教学空间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教学模式、行为与空间的需求关系,在此基础上,针对小学教学空间的复合性组合模式进行设计研究。第一章为绪论部分,阐述了研究背景,明确了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以及创新点,界定了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拟定了论文的整体研究框架。并对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进行了综述。第二章与第三章为分析问题部分,对教学模式转变下,小学生行为与空间的需求关系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小学生复合性行为与空间的需求关系。对小学教学空间进行实地调研,分析归纳教学空间的现状组合模式,结合行为需求端的变化,总结行为与空间的矛盾点。第四章为解决问题部分,对教学空间复合性组合模式的设计,以小学生展示性行为、合作性行为以及自主探究性行为对空间的需求为基础,用图示语言提出多样性、灵活性、复合性的设计模式。通过研究课程改革下,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小学生复合性行为的需求,对小学教学空间这一空间载体进行复合性组合模式的设计,以适应不断深化改革的素质教育模式。对小学教学空间的设计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参考。
方咏琪[6](2020)在《农村中学课堂教学改革的“许市样本”研究》文中提出2001年我国正式启动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此次改革是针对基础教育进行的全面整体地改革,是推进我国素质教育进程的必然选择。这一背景下,许多学校把改革重点放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上,向传统课堂发起挑战,用行动践行国家的课改理念。期间,许多优秀课改先锋学校摸索创新,在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针时,结合自身特点探索出了有自身特色的课堂教学新模式。湖南省岳阳市君山区许市中学就是课改学校的典范之一。2007年许市中学主动开展课改试点,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摸索出了符合自身特点的特色教学模式——“五环渐进”课堂教学模式。以这一课堂教学模式为切入点的改革,为这所学校带来了巨变:由一所落后的农村初级中学成功转型为名震全国的课改优秀示范校。本文通过文献梳理国内外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动态,从教育学与管理学的角度总结与分析许市中学成功推进课改的历程,并通过深度访谈、现场观察等研究方法深入了解许市中学课改之路,分别从课堂、教师、学生三方面呈现课改效果,深入分析课改的动力与压力机制,立体呈现许市中学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基于研究提炼出许市中学课堂教学改革深掘课改成功的原因:领导是关键,教师是根本,观念是核心,管理是基础,教研是捷径,科学的教师考评机制是内生动力。特别是,任何一种教育教学模式均有其适应环境、时机与范围,各校在实践课堂教学模式时,应因地、因时制宜,不可机械套用。同时,一种好的教学模式,还应在立足课堂,在核心素养时代不断实践与探索中与时俱进。许市中学课堂教学改革是新世纪以来我国农村基层教育领域素质教育改革深化的一个样本,其成功经验给其他试图进行课改而难有突破的农村学校具有启示作用,更希望本研究为深化改革阶段的许市中学提供探索的思路,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一个来自一所基层农村学校的鲜活样本。
曲平[7](2020)在《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研究》文中认为教学需要创新,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我国对教师创新教学的提倡从20世纪80年代起延续至今,教师教学中依旧存在未有效落实创新教学,创新教学意识淡漠、理念不足,创新素质欠缺等诸多问题,这使得对教师创新教学的持续深入研究尤为必要。且由于小学阶段是学生接受系统教育,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基的重要阶段;语文教学又是小学教学基础中的基础,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综合性教学内容与特点,这些也使得我们对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的相关研究尤为重要。因此,本研究以创新教学为出发点,探究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本研究通过对相关政策、文献的梳理与分析,确定采用访谈法、课堂观察以及问卷调查法探究Q市M小学和J市D小学两所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首先,通过教师访谈,了解这两所小学语文教师现行的课堂教学方式;他们对创新教学的认知理解,其认为的语文创新教学的应然;他们在教学实践中的创新实然;影响他们创新教学的因素;他们对未来语文教学中想要做出的创新努力以及对语文课堂创新教学的期望等。其次,通过课堂观察,进一步了解这两所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创新教学的施行现状,了解他们是否将他们对创新教学的理解真正落实于实际的教学施行中。最后,对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一方面,通过教师问卷再了解这两所小学语文教师的创新教学动机、创新教学的自我效能感以及具体的创新教学行为,以更全面地探析他们进行创新教学的影响因素、创新教学的施行现状以及他们对自身创新教学素质的自我认知。另一方面,通过学生问卷再更客观地了解这两所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的施行现状,了解学生对其语文教师实际课堂创新教学表现的评价。研究结果显示:这两所小学语文教师有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存在误解与不足;未将他们对创新教学的理解落实于教学实践;缺乏创新教学实效甚至未有教学创新等诸多问题。本研究进行相应的归因分析:一是创新教学环境的缺失,包括国家宏观方面教育教学政策与制度,教学改革与要求等与创新教学相关的具体教学指导;学校方面创新教学氛围的营造、条件的供给等的缺失;二是教师自身创新教学素质的欠缺;三是教学主体——学生,其个体差异、创新学习能动性方面的不足等,影响了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由此,本研究提出针对性的教学优化策略与建议:一是国家宏观教学要求具体明确,给予教师更多的创新教学指导;二是学校完善组织创新联动,营造创新教学的环境氛围条件;三是教师多方面自主提升创新教学专业素质,优化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本研究期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促进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积极探索与重视,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完善小学语文教师对语文课堂创新教学的认知理解,切实优化落实创新教学实践,营造语文课堂创新教学的良好氛围;提升教师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质量的能力等,提供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内容。
苏笑悦[8](2020)在《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 ——以一线城市为例》文中指出时代的变迁对劳动市场产生冲击、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新要求促使全球中小学教育体系发生深刻变革。世界各国纷纷审视教育培养的目标与方向,新的教育理念、教育形态与教学实践不断涌现。在此背景下,我国中小学教学空间的设计也面临了全新的挑战。一方面,经济社会的转型、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人们对于美好教育的追求为中小学教育的变革创造了条件。在一系列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全国各地的教育研究者与实践者们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端探索出一大批教育新成果,这些新成果对教学空间的设计提出了新需求。另一方面,传统设计思维与习惯使教学空间的设计创新面临了问题与困境。当下,教育变革的新发展与传统教学空间设计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新的设计理论、设计方法的研究具有迫切性。基于上述问题,以教学空间为研究对象,以教育变革为研究视角,聚焦在一线城市。从建筑师参与的角度,采取教育学与建筑学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强调教育因素在教学空间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借鉴国内外设计经验,基于国内既有的教育变革新型成果分析教学需求,并以此作为教学空间设计的教育学基础和重要创新驱动,构建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随后,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从教学空间框架、教学空间要素2个层面,分别对教学空间集、功能场室与共享空间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以此构建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与策略体系。使教学空间的研究顺应教育的新变革,有助于对我国整个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系统进行补充与拓展,为新时期应对教育变革对教学空间设计带来的挑战提供思路与指导,探索中国未来中小学校。在内容上包括上、下两篇。上篇:设计理论建构(第一、二、三、四、五章)第一章,对研究的背景、对象、综述、方法、创新点与框架等内容进行总体概括。第二、三章,通过全球视角,以在教育实践层面对教学空间设计产生重要影响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为切入点,分别对国外和国内共10个典型国家的(现)当代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史、新型成果与发展趋势进行研究,构建国内外(现)当代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比较研究平台。深化对教育变革和教学空间的发展创新规律性认识,发现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与作用机制。第四章,采取层层递进的方式,根据建筑设计研究的特点对教育学领域的教学方式进行适应性整合与归纳,引入教学行为研究。运用整合理论构建“教学方式整合模型”,将我国教学方式新成果整合到四个象限中,以此为工具分析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需求,总结共性与趋势。第五章,提出以教学需求作为教学空间设计的重要创新驱动,构建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从理论基础、设计原则、设计程序与设计内容方面对传统教学空间的研究与设计进行适应性调整,建立主体研究框架。下篇:设计策略研究(第六、七、八章)第六章,从教学空间框架层面,对教学空间集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对传统研究与设计中采取的单一“功能区”概念进行改良,提出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集模式、指标区间与组合方式,为多样化的教学需求提供全面的教学空间框架类型。第七、八章,从教学空间要素层面,分别对功能场室和共享空间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基于教学需求归纳10条设计原则,对各空间要素的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功能模块设计与功能模块空间整合进行研究,梳理各空间要素的新功能、新定位、新场景与新形态。在功能场室方面,提出功能复合化的“教学中心”概念优化传统研究中的“专用教室”,共构建15大“教学中心”;在共享空间方面,分别对室内开放空间、校园景观与室外运动场地/设施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了文章的成果——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核心内容,指出研究的不足与后期研究展望。
鱼泓[9](2020)在《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舞蹈课程实施现状研究 ——以甘肃省L市12所试点学校为例》文中指出素质教育舞蹈课程是面向普通学校学生进行的普及型舞蹈教育课程,符合现代化教育观念等特征,对学校美育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实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载体。在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甘肃省素质教育舞蹈课程以试点的形式进入了L市十二所中小学的课堂,至今课程实施已有四年。通过以甘肃省L市十二所中小学为例,对L市素质教育舞蹈课程问题进行研究,分析L市素质教育舞蹈课程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科学的解决办法,以期对甘肃省L市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舞蹈课程的进一步提升提出建议和策略。研究运用了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L市十二所中小学试点学校素质教育舞蹈课程实施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研究发现,L市十二所试点学校目前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呈现出开设不均衡,课时被占用;舞蹈教师均为在校舞蹈教育专业大四实习学生;教学模式存在单一、僵化、样板化、创新性不足等问题;试点学校整体存在班级人数多,舞蹈教室狭小,学生活动空间有限,教室配备设施不齐全;校方重视与支持程度降低,课程进入瓶颈期。结合问题,从课程实施、师资现状、教学模式、硬件设施、制度保障五个方面,对影响L市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舞蹈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深入探讨。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和试点访谈结果的分析整理,笔者建议要优化课程设置,促进素质教育舞蹈课程合理发展;提升师资水平,充分发挥高校“摆渡人”作用;创新教师教学理念,寻求素质教育舞蹈课堂多元化;改善教学设施,优化素质教育舞蹈课程教学环境;三方合力,促进素质教育舞蹈课程常态化持续推进发展。目的是不断修正课程实施的策略、内容和教学方法,进一步提升素质教育舞蹈课程的质量,为未来素质教育舞蹈广泛进入中小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李晶[10](2020)在《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社会音乐培训机构课堂教学研究》文中提出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多媒体作为一种适应当下时代潮流的教学手段,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良好的交互性,正在被人们所重视。翻转课堂作为多媒体教学的典型模式,与传统的老师“白天在教室上课、学生晚上回家做作业”的教学方式正好相反,不但在教学理念、教学形式、教学手段与方法等方面都与传统教学方法迥然相异,而且,其教学效果也常常令人称奇。201 1年以来,“翻转课堂”逐渐被我国教育界引入,随之快速传播,这种教学模式被越来越多的学校以及社会培训机构所采用。本论文从社会音乐培训机构教学手段与方法创新问题切入,对翻转课堂在社会音乐培训机构中的具体应用进行研究。文章在对翻转课堂的产生、发展以及理论支撑进行了梳理,从时代背景、教育观、教育环境等方面对翻转课堂在社会音乐培训机构中实施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三个方面阐述了翻转课堂在社会音乐培训机构中的操作方法,并采用调查研究法、对比研究法,以中筝文化古筝教学为对象进行翻转课堂教学的实践操作,通过对比传统教学方法与翻转课堂在教学效率与成果上的差异,说明翻转课堂的优势。同时,从翻转课堂教学视频、教学环境、评价体系、教师与学生等五个方面提出在实际操作中的问题与解决策略,优化翻转课堂在社会音乐培训中的应用,提高社会音乐培训的教学效率与质量,试图让翻转课堂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音乐培训领域,并得到广泛的应用,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二、试论建立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建立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音乐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践 |
二、核心素养的理念与实践 |
三、工作经历的启发 |
第二节 概念界定与研究问题 |
一、概念界定 |
二、研究问题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关于核心素养及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 |
一、关于核心素养及其与课程关系的研究 |
二、关于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 |
第二节 关于音乐欣赏及其教育价值的研究 |
一、音乐欣赏的理解 |
二、音乐欣赏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价值 |
第三节 关于音乐欣赏教学的研究 |
一、音乐欣赏教学的理解 |
二、音乐欣赏教学模式与方法的研究 |
第四节 关于教学策略的研究 |
一、教学策略的特征 |
二、教学策略的分类 |
三、国外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研究 |
四、国内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研究 |
第五节 简要述评 |
一、有关核心素养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研究 |
二、关于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的讨论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第一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质化研究取向 |
二、课堂观察 |
三、访谈 |
四、案例分析 |
第三节 研究过程 |
一、研究计划 |
二、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第四节 研究的效度与研究伦理 |
一、研究的效度 |
二、研究的伦理 |
第三章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音乐欣赏课程目标 |
第一节 音乐欣赏在音乐课程中的定位与目标 |
一、音乐欣赏在音乐课程中的定位 |
二、音乐欣赏课程目标的理解 |
第二节 初中音乐核心素养的构思 |
一、音乐素养在《标准》中的体现 |
二、音乐素养与核心素养的关系 |
三、初中音乐核心素养的构建 |
四、音乐欣赏教学中的音乐核心素养 |
第四章 核心素养观照下的初中音乐欣赏常规课教学策略分析 |
第一节 教学案例的选择 |
一、研究对象 |
二、教学案例的基本情况 |
第二节 常规课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分析 |
一、《非洲的灵感》一课的详细分析 |
二、音乐欣赏常规课的综合分析 |
第三节 音乐欣赏常规课教学策略的特征分析 |
一、教师运用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整体比较单一 |
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与教学内容适合度不高 |
三、教师对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价值的认识不够 |
四、很少关注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发展 |
第五章 核心素养观照下的初中音乐欣赏优质课教学策略分析 |
第一节 教学案例的选择 |
一、研究对象 |
二、教学案例的基本情况 |
第二节 优质课中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分析 |
一、《永远的莫扎特》一课的详细分析 |
二、初中音乐欣赏优质课的综合分析 |
第三节 初中音乐欣赏优质课教学策略的特征分析 |
一、优质课中能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音乐欣赏教学策略 |
二、优质课中运用了多种音乐欣赏教学策略 |
三、优质课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关注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发展 |
四、优质课中体现多种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有机组合 |
第六章 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一节 教学内部因素对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影响 |
一、教师对核心素养和音乐欣赏教育价值的认同 |
二、教师素养 |
三、教学设计与组织能力 |
四、对学生知识、态度和特质的了解 |
五、学校制度和教学环境 |
第二节 外部因素对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影响 |
一、音乐课程改革的影响 |
二、媒体文化的影响 |
三、教育行政的政策和教研员的专业支持 |
第七章 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改进 |
第一节 教学策略选择与有效实施应指向整合的教学目标 |
一、依据《标准》制定指向核心素养的音乐欣赏课教学目标 |
二、根据学情分析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 |
三、深入分析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
第二节 依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策略 |
一、针对音乐表现要素教学的有效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方式 |
二、针对音乐情绪与情感内容的有效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方式 |
三、针对音乐体裁与形式的有效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方式 |
四、针对风格与流派内容的有效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方式 |
五、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组合运用充分发展学生音乐核心素养 |
第三节 将音乐欣赏教学教学策略与环境因素有机融合 |
一、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点 |
二、拓展教材资源,整合音乐欣赏教学内容 |
三、淡化经典与流行的界线,提升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审美感知能力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的主要结论 |
一、初中音乐欣赏常规课教学策略存在一些问题 |
二、优质课与常规课中均有较丰富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运用 |
三、优质课中发现一些创新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 |
四、一些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体现了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 |
五、影响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设计与实施的因素 |
第二节 建议 |
一、教师要熟知“核心素养”和《标准》的理念与要求 |
二、充分的课前准备是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成败的关键 |
三、针对学生发展目标设计有效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 |
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得以有效实施的保障 |
五、有效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是提高音乐欣赏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
第三节 研究的局限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访谈提纲 |
附录二:6 节初中音乐欣赏优质课课堂观察记录表 |
后记 |
(2)开放式教育理念下小学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以云南文山民族小学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提出问题 |
1.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相关概念鉴定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相关概念鉴定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4 研究方法及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框架 |
2 现代小学公共空间发展概况 |
2.1 国外小学公共空间发展演变与开放式教育 |
2.1.1 国外现代小学公共空间的演变 |
2.1.2 国外开放式教育理念及内涵 |
2.2 我国小学公共空间发展概况 |
2.2.1 我国素质教育的缘起 |
2.2.2 适应素质教育的我国小学公共空间演变 |
2.3 开放式教育理念对我国小学建筑设计的影响 |
2.3.1 素质教育和开放式教育的比较 |
2.3.2 开放式教育理念在我国发展的必然性与局限性 |
2.3.3 开放式教育理念对学校公共空间设计的需求 |
2.4 本章小结 |
3 新时期小学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
3.1 小学校舍布局现状及对公共空间的影响(规划层面) |
3.1.1 我国校舍形态 |
3.1.2 小学空间布局与公共空间的关系 |
3.1.3 教学楼功能组织形式对公共空间的影响 |
3.2 专业教室及公共教学空间开放设计(建筑层面) |
3.2.1 专业教室的开放设计 |
3.2.2 公共教学用房的开放设计 |
3.3 新型小学公共空间节点设计分析(节点层面) |
3.3.1 廊道空间 |
3.3.2 厅空间 |
3.3.3 垂直交通空间 |
3.3.4 室外庭院空间 |
3.3.5 灰空间 |
3.4 新时期小学公共空间设计原则 |
3.4.1 整体性原则 |
3.4.2 开放性原则 |
3.4.3 功能复合性原则 |
3.4.4 安全舒适性原则 |
3.4.5 绿色生态性原则 |
3.4.6 文化传承性原则 |
3.5 本章小结 |
4 开放理念下小学设计——云南文山市民族小学设计 |
4.1 云南地域性表征 |
4.1.1 云南传统民居建筑 |
4.1.2 传统民居街巷空间特征 |
4.2 项目前期研究 |
4.2.1 项目背景 |
4.2.2 项目区位分析 |
4.2.3 项目基地分析 |
4.3 文山小学规划设计 |
4.3.1 小学建设目标 |
4.3.2 开放设计理念 |
4.3.3 校园规划布局设计构想 |
4.3.4 综合教学楼开放设计构想 |
4.3.5 建筑体量生成 |
4.3.6 规划总图及成果分析 |
4.4 综合教学楼设计 |
4.4.1 多层次的功能布局 |
4.4.2 高效的流线组织 |
4.4.3 开放公共空间组织设计 |
4.4.4 建筑地域化表达 |
4.4.5 教室空间布局 |
4.4.6 校园生态设计策略 |
4.4.7 平、立、剖面设计 |
4.5 风雨操场设计 |
4.5.1 平面设计 |
4.5.2 立面设计 |
4.5.3 功能布局 |
4.5.4 结构分析 |
4.5.5 剖面设计 |
4.6 开放理念下校园公共空间设计 |
4.6.1 开放共享廊空间设计 |
4.6.2 绿色生态的庭院设计 |
4.6.3 多层次的“灰空间”设计 |
4.6.4 形式多样的楼梯设计 |
4.7 建筑材料及构造节点 |
4.8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不足 |
5.3 研究价值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国内外优秀中小学案例整理一览表 |
附录B 项目任务书 |
附录C 设计成果及图纸 |
附录D 图片索引 |
附录E 表格索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视域下第二课堂的学生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1.1 问题缘起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1.2.1 研究成果概览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外研究现状 |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
1.2.5 国内外研究发展态势 |
1.3 概念的厘清 |
1.3.1 高校第二课堂 |
1.3.2 高校第二课堂学生行为 |
1.3.3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 |
1.4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框架 |
1.5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5.1 研究方法 |
1.5.2 创新点 |
第二章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建构 |
2.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点 |
2.1.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下的行为本质 |
2.1.2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的行为意义 |
2.1.3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下行为与思想关系 |
2.1.4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行为理论 |
2.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支点 |
2.2.1 心理学关于行为研究的理论支撑 |
2.2.2 教育学关于第二课堂的核心理论 |
2.3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切入点 |
2.3.1 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理论 |
2.3.2 新时代第二课堂建设的政策及其思想 |
2.3.3 网络与信息数字技术的相关理论 |
2.3.4 定性定量的教育研究相关理论 |
第三章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现实分析 |
3.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产生与发展 |
3.1.1 行为产生发展机制 |
3.1.2 影响行为的因素 |
3.1.3 行为影响的因素 |
3.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现实形态 |
3.2.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发展 |
3.2.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现实形态的原因 |
3.3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评价 |
3.3.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评价的现状 |
3.3.2 第二课堂评价现状的原因 |
第四章 大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研究方法论 |
4.1 研究的理论框架 |
4.1.1 量化研究的优势与局限 |
4.1.2 行为的统计物理研究 |
4.1.3 因果关系的误区 |
4.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描述数据类型与属性概念 |
4.2.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过程描述数据 |
4.2.2 学生成长发展数据类型与属性概念 |
4.3 行为研究设计 |
4.3.1 第二课堂的课程设计 |
4.3.2 学生行为的数据记录采集 |
4.3.3 学生行为数据的求证与评价 |
4.4 团中央“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借鉴与对比 |
第五章 大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研究实践案例 |
5.1 案例数据概况 |
5.1.1 行为数据的基本情况 |
5.1.2 学业成绩基本情况 |
5.1.3 毕业去向 |
5.1.4 职业发展状态 |
5.1.5 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数据 |
5.2 案例数据的数据挖掘分析 |
5.2.1 行为状况统计学分析 |
5.2.2 行为与学生发展的关系分析 |
5.2.3 基于机器学习技术的数据研究 |
第六章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应用 |
6.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价值 |
6.1.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状况的观测价值 |
6.1.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状况的判断价值 |
6.1.3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状况的预测价值 |
6.2 基于第二课堂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指导思想 |
6.2.1 树立“大思政”格局的理念 |
6.2.2 巩固增强获得感的内容创新理念 |
6.2.3 强化信息技术同步的形式创新理念 |
6.3 基于第二课堂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原则 |
6.3.1 精准教育原则 |
6.3.2 数据研究原则 |
6.3.3 评价反馈原则 |
6.3.4 行为评价思想的反思 |
6.4 基于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 |
6.4.1 第二课堂组织工作机制 |
6.4.2 第二课堂过程管理机制 |
6.4.3 第二课堂评价导向机制 |
6.4.4 第二课堂支持保障机制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4)素质教育背景下高中数学高效课堂“仁怀六中三段高效模式”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素质教育的提出与发展 |
1.1.2 素质教育的意义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问卷调查法 |
1.4.3 实证研究法 |
1.4.4 案例分析法 |
1.5 研究对象 |
1.6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素质教育的提出及研究 |
2.1.1 素质教育的理解 |
2.1.2 素质教育的内涵 |
2.2 高效课堂的概念及研究 |
2.2.1 高效课堂的概念 |
2.2.2 高效课堂的理解 |
2.2.3 高中数学课堂现状概述 |
2.3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高中数学课堂的改变 |
第三章 课堂模式与理论基础 |
3.1 仁怀市第六中学“三段高效”模式 |
3.1.1 “三段高效”的起因 |
3.1.2 “三段高效”的目标任务 |
3.1.3 “三段高效”的建构 |
3.2 理论基础 |
3.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3.2.2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
3.2.3 布鲁姆掌握学习教学理论 |
第四章 仁怀六中数学高效课堂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4.1 教师层面高效课堂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4.1.1 教师调查工具的设计 |
4.1.2 教师问卷调查的实施与结果分析 |
4.1.3 教师访谈调查的实施与结果分析 |
4.2 学生层面高效课堂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4.2.1 学生调查工具的设计 |
4.2.2 学生问卷调查的实施与结果分析 |
4.2.3 学生访谈调查的实施与结果分析 |
4.3 教学实验案例 |
4.3.1 预期实验效果 |
4.3.2 实验方法 |
4.3.3 实验结果 |
第五章 素质教育背景下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的原则与途径 |
5.1 素质教育背景下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的原则 |
5.2 素质教育背景下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的途径 |
第六章 素质教育背景下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实践案例 |
6.1 案例:《函数的奇偶性》 |
6.1.1 高效课堂的实施-教学设计 |
6.1.2 课后评价与反馈 |
6.1.3 课后自我反思 |
6.2 案例:《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
6.2.1 高效课堂的实施-教学设计 |
6.2.2 课后评价与反馈 |
6.2.3 课后自我反思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致谢 |
(5)基于素质教育的小学教学空间复合性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创新点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2.3 研究创新点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
1.3.1 国外相关研究概述 |
1.3.2 国内相关研究概述 |
1.4 相关概念及研究方法 |
1.4.1 教学空间 |
1.4.2 范围界定 |
1.4.3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研究框架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教学模式、行为与空间关系调研分析 |
2.1 教学模式的更新转变 |
2.1.1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改革变化 |
2.1.2 以引导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变化 |
2.1.3 素质教育课堂结构变化 |
2.2 小学生行为特征概述 |
2.2.1 小学生行为类型分析 |
2.2.2 小学生心理需求分析 |
2.3 小学生行为与空间调研分析 |
2.3.1 小学生一日行为活动概况 |
2.3.2 课堂行为与空间分析 |
2.3.3 合作探究行为与空间分析 |
2.3.4 情景展示行为与空间分析 |
2.3.5 自主探究行为与空间分析 |
2.4 小学生行为对教学空间的需求调研总结 |
2.4.1 小学师生对教学空间形态的反馈 |
2.4.2 小学生复合性行为的构成 |
2.4.3 小学生行为对空间需求的转变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小学教学空间形态调研与分析 |
3.1 调研目的及方法 |
3.1.1 调研目的 |
3.1.2 调研方法 |
3.2 小学教学空间形态调研与分析 |
3.2.1 山西省实验小学(富力分校) |
3.2.2 太原市虹桥小学 |
3.2.3 太原市新建路小学 |
3.2.4 深圳红岭实验小学 |
3.3 国外小学教学空间对比分析 |
3.3.1 教学空间功能的延伸拓展 |
3.3.2 教学空间组合限定的模糊性 |
3.3.3 教学空间组合特点 |
3.4 小学教学空间形态调研结果分析 |
3.4.1 小学教室空间形态 |
3.4.2 小学教学空间组合形态 |
3.4.3 座位布局形态 |
3.5 小学教学空间现存问题总结 |
3.5.1 教室空间封闭单一 |
3.5.2 教室空间使用功能的固定老化 |
3.5.3 教学空间组合联系性的缺乏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小学教学空间复合性组合模式设计 |
4.1 教学空间的复合性设计概述 |
4.1.1 教学空间复合性功能构成要素分析 |
4.1.2 教学空间复合性组合模式营造方式 |
4.2 适应教学模式及行为的复合性空间需求 |
4.2.1 适应合作式教学模式的空间需求 |
4.2.2 适应情景展示教学模式的空间需求 |
4.2.3 适应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空间需求 |
4.3 教室空间复合性组合模式 |
4.3.1 教室空间向内拓展 |
4.3.2 教室空间向外延伸 |
4.4 教学空间复合性组合模式 |
4.4.1 界面交互式 |
4.4.2 空间耦合式 |
4.4.3 空间聚落式 |
4.4.4 空间嵌套式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研究结论 |
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农村中学课堂教学改革的“许市样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宏观背景:湖南省农村初中课堂教学改革的现实需要 |
1.1.2 中观背景:许市中学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 |
1.1.3 微观背景:个人现场参与许市中学课改的三年工作经历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概念界定 |
1.3.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1.3.3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1.3.4 简要评析 |
1.4 研究设计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 |
1.4.3 研究方法 |
1.4.4 预计达到的研究结果 |
第2章 许市中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
2.1 许市中学简介 |
2.2 许市中学课改之路 |
2.2.1 动员准备阶段 |
2.2.2 模仿试探阶段 |
2.2.3 构建模式阶段 |
2.2.4 改进配套措施与体系完善阶段 |
2.3 许市中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动力与压力分析 |
2.3.1 许市中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压力 |
2.3.2 许市中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动力 |
2.4 许市中学课堂教学改革效果呈现 |
2.4.1 课堂呈现 |
2.4.2 教师表现 |
2.4.3 学生表现 |
2.5 许市中学新课改产生的影响 |
2.5.1 取得了明显的育人成效 |
2.5.2 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
2.5.3 带来了办学条件的实质改善 |
2.5.4 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
第3章 许市中学课堂教学改革成功的启示与思考 |
3.1 四点启示 |
3.1.1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学习名校经验 |
3.1.2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实到师生行动中 |
3.1.3 领导引领是农村中学课改成功的关键因素 |
3.1.4 挖潜增效的管理制度是课改成功的保障 |
3.2 三点思考 |
3.2.1 学校课改离不开外部环境支持 |
3.2.2 建立科学的教师考评机制是课改成功的内生动力 |
3.2.3 素质教育的深化需立足课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访谈提纲 |
致谢 |
(7)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新时代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对创新教学的要求 |
2.语文新课标对语文课堂创新教学的要求 |
3.小学语文教师进行创新教学的紧迫性 |
4.个人的研究兴趣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趋势 |
1.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2.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3.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一、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的内涵、特点及价值 |
(一)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的内涵 |
(二)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的特点 |
1.创造性 |
2.研究性 |
3.智慧性 |
4.生成性 |
5.民主性 |
(三)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的价值意义 |
二、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的研究分析 |
(一)研究设计 |
1.研究目的 |
2.研究对象及内容 |
3.研究工具 |
(二)研究实施 |
(三)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
1.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分析 |
2.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讨论 |
三、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中存在的问题 |
(一)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存在问题 |
1.教师对创新教学存在误解 |
2.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不足 |
(二)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与施行存在不一致的问题 |
1.教师对创新教学准备的认知理解与施行的不一致 |
2.教师对教学资源创新利用的理解与施行的不一致 |
3.教师对教学内容创新设计的理解与施行的不一致 |
4.教师对教学方法创新运用的理解与施行的不一致 |
5.教师对创新教学评价的认知理解与施行的不一致 |
(三)教师对创新教学的施行存在问题 |
1.教师重教轻学,缺乏实质创新 |
2.创新流于形式,缺乏教学实效 |
四、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中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
(一)创新教学环境的缺失 |
1.国家宏观教学要求的偏失 |
2.学校创新氛围条件的薄弱 |
(二)教师创新教学素养的欠缺 |
1.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落后 |
2.教师自我教学反思的淡漠 |
3.教师创新教学素质的缺乏 |
(三)学生个体能动性的不足 |
1.学生个性差异的束缚 |
2.学生学习能动性的缺位 |
五、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的优化策略与建议 |
(一)国家宏观要求具体明确,给予教师创新教学指导 |
1.创新教学内涵的正确清晰定位 |
2.新课改与新教材的切实明晰指引 |
3.教育考试制度的适时有效调整 |
(二)学校完善组织创新联动,营造创新教学氛围条件 |
1.创设良好的创新教学环境 |
2.完善教学资源条件的供给 |
3.改善教师评价与奖励体制 |
4.减轻教与学的双重压力 |
(三)教师自主创新提升,优化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 |
1.增强创新教学意识及理念 |
2.提高教师的创新教学素养 |
3.生成具体的创新教学实践 |
4.强化教师的学生主体意识 |
5.加强教师的自我教学反思 |
6.形成个性的教学艺术风格 |
六、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二 课堂观察记录表 |
附录三 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四 教师调查问卷 |
致谢 |
(8)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 ——以一线城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上篇: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建构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时代变迁引发全球人才培养的新趋势 |
1.1.2 教育变革新成果对教学空间的新需求 |
1.1.3 教学空间设计创新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
1.2 研究边界 |
1.2.1 主要学科:教育学与建筑学 |
1.2.2 研究对象:教学空间 |
1.2.3 研究视角:教育变革 |
1.2.4 地域界定:一线城市 |
1.2.5 时间语境:当代 |
1.2.6 教育阶段:中小学教育 |
1.2.7 教育类型:公办、普通教育 |
1.3 研究内容 |
1.3.1 影响教学空间设计的教育要素: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 |
1.3.2 国内外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 |
1.3.3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设计理论建构与设计策略研究 |
1.4 研究综述 |
1.4.1 教育变革研究综述 |
1.4.2 教学空间研究综述 |
1.4.3 未来学校研究与实验计划 |
1.4.4 总体研究评述 |
1.5 研究目的、意义与创新点 |
1.5.1 研究目的:应对教学空间设计新挑战,助力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 |
1.5.2 研究意义:对现状研究和设计的补充与拓展 |
1.5.3 研究创新点 |
1.6 研究方法 |
1.6.1 跨学科研究 |
1.6.2 比较研究 |
1.6.3 类型学研究 |
1.6.4 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相结合 |
1.6.5 文献研究 |
1.6.6 前沿会议论坛与网络资源利用 |
1.6.7 案例调研、访谈与分析 |
1.7 研究框架 |
1.8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国外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 |
北美洲 |
2.1 美国 |
2.1.1 美国现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
2.1.2 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新型成果:磁石学校与特许学校 |
2.1.3 真实教育与尊重个体差异的教育变革 |
2.1.4 开放式与小型教学单元的教学空间 |
欧洲 |
2.2 芬兰 |
2.2.1 芬兰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
2.2.2 适应完整公民发展需求的教育变革 |
2.2.3 整体性与灵活性的教学空间 |
2.3 英国 |
2.3.1 英国现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
2.3.2 学术教育与个体发展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
2.3.3 常规教室与共享功能相结合的教学空间 |
2.4 法国 |
2.4.1 法国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
2.4.2 学术教育与个体发展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
2.4.3 基于传统空间模式改良的教学空间 |
2.5 德国 |
2.5.1 基础知识与个体发展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
2.5.2 注重共享空间表达的教学空间 |
大洋洲 |
2.6 澳大利亚 |
2.6.1 澳大利亚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
2.6.2 推动个性化教育的教育变革 |
2.6.3 极富开放性的教学空间 |
亚洲 |
2.7 日本 |
2.7.1 日本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
2.7.2 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
2.7.3 常规空间与共享空间共融的教学空间 |
2.8 韩国 |
2.8.1 韩国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
2.8.2 对传统教育弊端进行改良的教育变革 |
2.8.3 对传统空间模式进行适应性调整的教学空间 |
2.9 新加坡 |
2.9.1 新加坡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
2.9.2 兼顾学术教育与个性化发展的教育变革 |
2.9.3 小型教学单元与灵活性的教学空间 |
2.10 国外经验的借鉴与启示 |
2.10.1 教育变革的实施途径:教育多样化 |
2.10.2 教学空间的设计基础:教学需求 |
2.10.3 教学空间的设计程序:多方协同 |
2.10.4 教学空间的设计内容:整体设计 |
2.11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内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 |
3.1 我国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与探索期(1949年-2010年) |
3.1.1 教育初创期:从旧教育到新教育的过渡(1949年-1966年) |
3.1.2 教育迷茫期:文革影响下的发展停滞(1966年-1978年) |
3.1.3 教育复兴期:教育普及和素质教育探索(1978年-1999年) |
3.1.4 教育转型期:素质教育曲折发展(1999年-2010年) |
3.1.5 历史经验总结:影响教育与教学空间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 |
3.2 我国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新变革期(2010年-至今) |
3.2.1 教育发展新环境 |
3.2.2 教育政策新导向 |
3.2.3 教育变革新驱动 |
3.3 我国教育变革新型成果 |
3.3.1 基于传统教育进行局部优化 |
3.3.2 对传统教育进行系统性革新 |
3.4 我国教育变革发展趋势 |
3.4.1 课程设置:对学生个性需求的尊重 |
3.4.2 教学方式:教育与真实生活的结合 |
3.4.3 其他类型:STEM教育与创客教育 |
3.5 我国中小学教学空间典型新型成果调研 |
3.5.1 上海德富路中学 |
3.5.2 深圳荔湾小学 |
3.5.3 深圳南山外国语学校科华学校 |
3.5.4 北京四中房山校区 |
3.5.5 深圳红岭实验小学 |
3.5.6 北京中关村三小万柳校区 |
3.5.7 北京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 |
3.5.8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改造)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需求研究 |
4.1 教学方式在建筑学领域适应性研究综述 |
4.2 分析工具建构:教学方式整合模型 |
4.2.1 影响因素纳入 |
4.2.2 模型建构借鉴:整合理论 |
4.2.3 教学方式整合模型建构与利用 |
4.2.4 完整教学需求集合 |
4.3 教学组织下的教学需求发展研究 |
4.3.1 行政班制教学 |
4.3.2 包班制教学 |
4.3.3 走班制教学 |
4.3.4 混班/混龄制教学 |
4.3.5 研究小结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建构 |
5.1 设计创新驱动的丰富 |
5.2 理论基础:教育学与建筑学相关理论 |
5.2.1 “做中学”理论 |
5.2.2 建构主义理论 |
5.2.3 问题求解理论 |
5.2.4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 |
5.2.5 学校城市理论 |
5.2.6 空间环境教育理论 |
5.3 设计原则:教育学与建筑学的相辅相成 |
5.3.1 适应当下并面向未来的教学需求 |
5.3.2 促进教育的良性发展 |
5.4 设计程序:多方协同的良性互动 |
5.4.1 教育机构:空间的需求提出者与评价者 |
5.4.2 设计机构:空间的表达者与中坚力量 |
5.4.3 政府管理机构(或代建机构):空间发展的推动者 |
5.4.4 施工机构:空间建造品质的保障者 |
5.4.5 设备研发与供应机构:空间运营的支持者 |
5.5 设计内容:对传统设计方法与策略的适应性调整 |
5.5.1 空间框架:教学空间集 |
5.5.2 空间要素:功能场室与共享空间 |
5.6 本章小结 |
下篇: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
第六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集设计策略 |
6.1 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综述 |
6.1.1 教学空间集 |
6.1.2 组成要素 |
6.1.3 教学空间集类型学最新研究综述 |
6.2 教学空间集模式集合建构 |
6.2.1 教学空间集模式大类 |
6.2.2 教学空间集模式子类 |
6.2.3 教学空间集模式集合 |
6.2.4 教学空间集模式实例 |
6.3 教学空间集指标研究 |
6.3.1 相关研究综述与研究样本选取 |
6.3.2 单位教学空间集内的学生人数 |
6.3.3 单位教学空间集的面积指标 |
6.3.4 教学空间集指标优化与建议 |
6.4 教学空间集组合方式 |
6.4.1 串联组合 |
6.4.2 围绕全校共享空间组合 |
6.4.3 空间立体互通组合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功能场室设计策略 |
7.1 相关概念界定与技术路线 |
7.1.1 教学中心 |
7.1.2 技术路线 |
7.2 设计原则 |
7.2.1 空间形式:多样化与个性化 |
7.2.2 空间功能:功能复合化 |
7.2.3 空间边界:灵活性、透明性与复杂性 |
7.2.4 空间环境:沉浸式教学氛围 |
7.2.5 空间要素:设计要素教材化 |
7.2.6 空间交互:泛在互联的智慧校园 |
7.2.7 空间品质:人文关怀 |
7.2.8 空间余地:留白设计 |
7.3 集体中心(原普通教室) |
7.3.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授课 |
7.3.2 功能复合化的“集体中心” |
7.3.3 功能最简化的精神属性“集体中心” |
7.4 信息共享中心(原图书馆/室) |
7.4.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以书为本 |
7.4.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自主学习与交互场所 |
7.4.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
7.4.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独立馆室与开放式阅览区 |
7.5 科研中心(原实验室) |
7.5.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以仪器为本 |
7.5.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授课与操作并重 |
7.5.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
7.5.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开放空间与高新实验设备相结合 |
7.6 人文中心(原史地教室) |
7.6.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授课 |
7.6.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文化高地 |
7.6.3 功能模块设计与空间整合:氛围营造 |
7.7 艺术中心(原美术、书法教室) |
7.7.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授课练习 |
7.7.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素质拓展 |
7.7.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
7.7.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开放展示 |
7.8 表演中心(原音乐、舞蹈教室) |
7.8.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授课 |
7.8.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表演功能强化 |
7.8.3 功能模块设计与空间整合:多样化与专业化 |
7.9 生活技能中心(家政教室,原劳技教室) |
7.9.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模仿操作 |
7.9.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真实技能获取 |
7.9.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
7.9.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氛围营造 |
7.10 互联网中心(原计算机教室) |
7.10.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以设备为本 |
7.10.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提升信息素养 |
7.10.3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互联网共享区与辅助教学资源 |
7.11 创新中心(创客教室、STEM教室等) |
7.11.1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创新与实践 |
7.11.2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
7.11.3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氛围营造 |
7.12 生活中心(原食堂与学生宿舍) |
7.12.1 食堂:适应学生新的生活习惯与教学行为外延 |
7.12.2 学生宿舍:空间品质打造 |
7.13 运动中心(原风雨操场) |
7.13.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经济性为本 |
7.13.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多样化运动 |
7.13.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经济性与多样化兼顾 |
7.14 教师研修中心(原教务办公室) |
7.14.1 传统办公需求与设计:独立办公场所 |
7.14.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适应教师成长 |
7.14.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
7.14.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办公环境营造与教育属性强化 |
7.15 民主管理中心(原行政办公室) |
7.15.1 传统办公需求与设计:权威塑造 |
7.15.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民主塑造 |
7.15.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
7.15.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去中心化 |
7.16 社区纽带中心(原校门和围墙) |
7.16.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隔离社区 |
7.16.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社区纽带 |
7.16.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
7.16.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共享与纽带 |
7.17 卫生中心(原卫生间) |
7.17.1 传统需求与设计:基本生理需求 |
7.17.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卫生意识与心理尊重 |
7.17.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
7.17.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如厕环境与空间趣味性 |
7.18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共享空间设计策略 |
8.1 相关概念界定与技术路线 |
8.1.1 概念与分类 |
8.1.2 技术路线 |
8.2 设计原则 |
8.2.1 共通性设计原则 |
8.2.2 设计要素游戏化 |
8.2.3 设计要素自然化 |
8.3 室内开放空间 |
8.3.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辅助课下活动 |
8.3.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辅助与互补结合 |
8.3.3 “辅助”定位下的功能模块设计:舒适性与趣味性 |
8.3.4 “互补”定位下的功能模块设计:开放性与灵活性 |
8.3.5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开放式空间边界 |
8.4 校园景观 |
8.4.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视觉观赏为本 |
8.4.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教育属性强化 |
8.4.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
8.4.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复杂化校园景观设计 |
8.5 室外运动场地/设施 |
8.5.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性与无趣性 |
8.5.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多样性与趣味性 |
8.5.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游戏化与自然化 |
8.6 本章小结 |
结论 |
主要成果与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9)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舞蹈课程实施现状研究 ——以甘肃省L市12所试点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的诸项要素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四、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关于素质教育与美育的相关研究 |
二、关于舞蹈教育的相关研究 |
三、关于素质教育舞蹈的相关研究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框架 |
二、研究方法 |
三、数据来源 |
第四章 L市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舞蹈课程现状调查 |
一、L市素质教育舞蹈课程试点学校基本情况 |
二、L市素质教育舞蹈课程试点学校学生问卷调查结果 |
三、L市素质教育舞蹈课程试点学校舞蹈实习教师问卷调查结果 |
四、访谈结果归整 |
第五章 分析与讨论 |
一、课程实施 |
二、师资现状 |
三、教学模式 |
四、硬件设施 |
五、制度保障 |
第六章 L市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舞蹈课程推进与发展的思考 |
一、优化课程设置,促进素质教育舞蹈课程合理发展 |
二、提升师资水平,充分发挥高校“摆渡人”作用 |
三、创新教师教学理念,寻求素质教育舞蹈课堂多元化 |
四、改善教学设施,优化素质教育舞蹈课程教学环境 |
五、三方合力,促进素质教育舞蹈课程常态化持续推进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舞蹈课程实施现状研究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二 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舞蹈课程实施现状研究舞蹈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三 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舞蹈课程实施现状研究舞蹈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四 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舞蹈课程实施现状研究校方领导、课程负责人访谈提纲 |
附录五 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舞蹈课程实施现状研究高校专业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六 图表情况说明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10)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社会音乐培训机构课堂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与价值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对象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翻转课堂应用于社会音乐教育的理论前提 |
第一节 翻转课堂的发展脉络 |
一、翻转课堂的兴起 |
二、翻转课堂的发展 |
第二节 翻转课堂相关概念 |
一、翻转课堂的概念与特点 |
二、翻转课堂的构成要素 |
三、微课、慕课的概念 |
四、翻转课堂与微课、慕课之间的关系 |
第三节 翻转课堂的理论基础 |
第二章 翻转课堂应用于社会音乐教育的现实依据 |
第一节 翻转课堂在社会音乐教育领域应用的必要性分析 |
一、信息化时代推动社会音乐教育改革 |
二、素质教育下的教育观、教师观和学生观 |
三、学校音乐教育改革推动社会音乐教育的发展 |
四、翻转课堂应用于社会音乐教育的优势 |
第二节 翻转课堂在社会音乐教育领域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
一、丰富的教育理论支撑翻转课堂的实施 |
二、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支持 |
三、现代教育手段在社会音乐教育中的实施 |
第三章 翻转课堂应用于社会音乐培训的教学策略 |
第一节 充分的教学准备 |
一、熟悉教育机构 |
二、准备教学材料 |
三、对教师与学生进行动员 |
第二节 个性化教学过程 |
第三节 系统的教学评价 |
一、对教师的评价 |
二、对学生的评价 |
第四章 翻转课堂实践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策略 |
第一节 常见问题 |
一、授课视频制作流于形式 |
二、教学环境建设不完善 |
三、评价系统不健全 |
四、教师对翻转课堂教学的掌握度不高 |
五、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 |
第二节 解决策略 |
一、提高教学视频制作质量 |
二、优化教学环境建设 |
三、建立健全教学评价系统 |
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
五、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试论建立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 [1]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研究[D]. 吴秉旭.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2]开放式教育理念下小学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以云南文山民族小学设计为例[D]. 王琨.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视域下第二课堂的学生行为研究[D]. 王纲.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4]素质教育背景下高中数学高效课堂“仁怀六中三段高效模式”教学研究[D]. 韦亚玉. 西南大学, 2021(01)
- [5]基于素质教育的小学教学空间复合性设计研究[D]. 李昱锋.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2020(01)
- [6]农村中学课堂教学改革的“许市样本”研究[D]. 方咏琪. 湖南理工学院, 2020(02)
- [7]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研究[D]. 曲平.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8]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 ——以一线城市为例[D]. 苏笑悦.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1)
- [9]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舞蹈课程实施现状研究 ——以甘肃省L市12所试点学校为例[D]. 鱼泓.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10]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社会音乐培训机构课堂教学研究[D]. 李晶. 扬州大学,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