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课在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与机制

选修课在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与机制

一、选修制在高等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与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许雅思[1](2021)在《美国研究型大学与文理学院通识教育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通识教育倡导自由地探索广泛的学科领域,达到对不同知识的“通”与“识”,从而促进智力与能力,心灵与道德素质的全面提升。通识教育已成为指导本科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美国现代通识教育,面向全体大众,培养现代社会具有责任感和服务意识的公民。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速发展,美国的通识教育与时俱进,增添了富含全球性、广阔视野和世界公民的前沿理念。我国的通识教育改革多借鉴于美国的成功经验,并已持续二十余年。改革成果颇丰,如增添自由选修课程与核心课程,增设通识教育管理机构等,然而,也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专业教育体制下通识教育的“水土不服”问题、对通识教育认识不清的问题、通识教育地位不高的问题以及缺乏通识教育的支持系统等问题都制约着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本研究选取支撑美国通识教育发展的两个关键性高等教育组织机构,即美国研究型大学和文理学院为对象,利用组织文化理论构建了通识教育的分析维度,即通识教育理念与制度。同时,采用历史研究、比较研究和案例研究方法,首先梳理了通识教育的历史演变,其次对两类组织机构的通识教育理念与制度进行比较分析,最后分别选取了一所典型的案例学校来深入剖析研究型大学与文理学院通识教育的特征。在比较二者通识教育异同的基础上,总结美国通识教育成功的经验为我国通识教育改革提出改进建议。研究结果发现,一方面,两类组织机构的通识教育理念都在跟随时代发展的脚步,融入了现代民主社会的潮流,并且加强与专业教育之间的优势互补从而实现全人教育的目标。同时,在通识教育的价值观、隐含假设与教育目的几方面存在差异。另一方面,二者通识教育制度的共性在于课程模式都尽可能地涵盖大多数的知识领域、淡化专业界限,增强跨学科学习以及设立学院组织管理通识教育。通识教育制度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课程讲授、授课方式以及学院的组织结构三方面。我国通识教育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构建多元的通识教育体系、明确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立足中国本土文化发展通识教育。

孟兆鑫[2](2019)在《19世纪以来美国高等教育的历史变迁 ——基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视角》文中指出教育,是每个时代、每个国家都十分关注的问题,它是文化科技进步的不竭动力和源泉。在加强基础教育的同时,高等教育也越来越成为每个国家教育改革的重点。尤其是在二战以后,新科技的研发大都与高校有着密切联系。而在创新科技与促进高等教育发展方面取得最为显着成就的,无疑是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科技强国——美国。虽然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比起欧洲大陆并不算久远,而且最初形态也是效仿欧洲,但随后其发展道路与模式逐渐显现本国特色,并且成为促进美国社会繁盛、国家强大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如今各国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其规模日益扩大、学校类型和教育目标也逐渐多样化,高等教育面临重要的转型。而美国在二战后就已经开始着手应对这些变化,并且成效斐然。本文就高等教育转型问题,考察美国自19世纪以来高等教育是如何与社会各因素产生互动关系的,以及在不同时期取得的成效以及不足。殖民地时期的美国高等教育无论是在受众人群、教育目标还是教育内容等方面都深受欧洲尤其是英国大学的影响,是一种社会上层的精英教育。但在建国后,特别是进入19世纪以后,美国高等教育有了新的发展。在19世纪60年代以前,虽然仍以精英教育为主流,但随着国家领土的扩张与工农业发展、政府资助与教派兴学的促进,各种类型的高等院校相继建立,大学的门槛有所降低,少量女性和黑人开始被学院所接纳,高校的课程也融入了“近代科学”元素。1862年《莫里尔法案》的颁布成为美国高等教育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此后各类大学蓬勃发展、入学人数迅速增加、“实用、研究与自由文化”共同构成了高等教育的目标。促使其转变的重要原因大致有四点:一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引起的社会变革,二是社会力量对大学的资助,三是联邦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干预,四是“社会服务”理念的推广。这一时期,美国高等教育开始由精英教育逐渐转向大众教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人口的激增、国民收入的普遍提高、劳动力素质要求的提升、联邦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民权运动的开展,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期。其表现是社区学院与研究型大学迅速崛起、高等教育目标由“贵族性”转变为“民主性”、政府——高校——企业合作模式发挥大学科技引领作用、入学机会均等、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增加等。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受到社会经济、国家政策、科学技术、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同时又对这些因素的发展产生重要作用。

李嘉慧[3](2019)在《美国院校认证制度促进高校特色发展机制形成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生命线。诞生于美国的认证被认为是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第四种重要的质量保障机制,对高等教育质量的保障与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自1895年以来,美国院校认证历经百余年发展,既有力地保障着美国高等教育的基准质量,又促进着院校特色发展的实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面对我国当前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发展变迁需求,面对院校发展同质化严重等问题,系统梳理、回顾、总结美国院校认证制度的发展历程,探索院校认证制度与高校特色发展机制之间相互作用的逻辑,是一项颇具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的基础性工作。本研究综合运用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具体围绕“美国如何通过院校认证,在保障高校基准教育质量的前提下,促进高校特色发展,并尝试探索其内在机制”这一核心问题开展。通过文献法对美国院校认证制度的背景与变迁阶段进行历史梳理,挖掘高校特色发展的传统因素。考虑到美国区域性认证机构的共性,选取美国中部诸州高等教育委员会(MSCHE)作案例研究,在2018年MSCHE认证年会上作实地调研,为研究提供丰富的第一手材料。运用问卷法与访谈法,寻找认证机构工作者与高校人员,以第一视角分析高校特色发展机制的成因,试图廓清院校认证制度与高校特色发展机制的内在联系。基于文献研究与实证研究的结果,尝试剖析高校特色发展机制的含义、要素、特点以及价值功能等内涵。综合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教育评价理论与核心竞争力理论,将问卷数据与访谈素材纳入理论框架分析,阐释制度与机制的逻辑关系,为高校特色发展机制的形成、运行与衍变路径提供理论性解释。最后基于深度访谈结果,锁定美国相对成熟机制背后仍存在的问题与矛盾,进行深入探讨,为未来完善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提供一些方向和思考。研究结果显示:第一,高等教育系统多样性是美国高等教育的历史传统,在院校认证制度的演进过程中,认证区域性、院校异质性等传统特征为高校特色发展机制的形成提供历史土壤。第二,院校认证制度是高校特色发展机制的基础与动力源。第三,高校特色发展机制的形成过程是院校认证制度内部的正式规则与非正式规则相互博弈、逐渐转化的过程,是在解决政府角色冲突、平衡好标准化与多样化、规模化与个性化矛盾的过程。第四,高校特色发展机制的运行模式是基于院校认证制度下多因素耦合的结果,是实现制度变迁、摆脱路径依赖的创新结果。括而言之,院校认证制度通过其历史条件、功能、结构等要素的相互作用,在动态发展中促进高校特色发展机制的形成与运行。

郭航[4](2019)在《20世纪下半期美国高等教育史学发展历程研究》文中提出20世纪下半期美国高等教育史学研究范式不断变化,研究该时期美国高等教育史学理论与范式转变,对我国高等教育史研究具有一定借鉴意义。本研究主要通过两条主线展开。显性的主线是对20世纪下半期美国高等教育史学历史演进过程的全面梳理和分析。笔者将关注美国传统高等教育史学、美国修正派高等教育史学和美国后修正派高等教育史学产生的社会和学术背景的探讨,着眼于分析20世纪下半期美国高等教育史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史家及其着作。隐性的主线是通过对传统高等教育史家、修正派高等教育史家和后修正派高等教育史家对美国高等教育史学研究范式“立—破一合”的剖析来探寻20世纪下半期美国高等教育史学研究范式的转变。全文由导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其中正文部分由四章组成。第一章研究了 20世纪下半期之前美国高等教育史学的发展历程。殖民地时期,美国高等教育史的相关记录只零星存在于清教徒史家的作品中。19世纪30年代,早期学院史的出现开启了学者系统研究美国高等教育史的进程。19世纪70年代,一批历史学家着手运用科学的方法从事有关美国学院与大学历史的研究,标志着美国高等教育史学的确立。20世纪上半叶,在进步史学冲突—进步史观的影响下,美国高等教育史学获得初步发展。在接下来的三章里,笔者论述了 20世纪下半期美国高等教育史学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二章研究了美国传统高等教育史学,通过对霍夫施塔特和梅兹格的《美国的学术自由》、鲁道夫的《美国学院与大学史》和维赛的《美国现代大学的崛起》三部经典着作的研究,认为其主要贡献在于摒弃以往只关注某院校或某州高等教育史的做法,将研究范围扩大到全美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并借助于生态学视野,在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的背景下研究美国高等教育史。第三章研究了美国修正派高等教育史学,介绍了该学派所探讨的战前学院问题,尤其是有关博雅学院的衰退和现代大学的兴起之“标准论述”,以及该学派对战前学院的变化、活力和社会重要性的肯定。第四章研究了美国后修正派高等教育史学,对约翰·塞林的《美国高等教育史》一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案例研究,揭示了该时期美国高等教育史学的主要特征是在整合传统高等教育史学和修正派高等教育史学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深化和拓展。在结语部分,回顾了美国高等教育史学与高等教育及其与历史学发展的关系,探讨了美国高等教育史学发展“立—破—合”的特质。

朱明洁[5](2019)在《戴维·乔丹高等教育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戴维·斯塔尔·乔丹(David Starr Jordan,1851-1931),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着名的高等教育改革家、实践家,先后担任印第安纳大学校长、斯坦福大学首任校长。乔丹不仅对两所大学贡献卓越,还影响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本文以乔丹高等教育思想为研究对象,对乔丹高等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进行了论述。论文第一部分介绍了乔丹的生平、其高等教育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哲学基础。乔丹出生于美国纽约盖恩斯维尔镇,毕业于康奈尔大学,于1885年担任印第安纳大学校长,并于1891年受邀成为斯坦福大学首任校长。“博物学家”、“教师”和“民主先知”三种身份是乔丹一生的写照,是他的独特标签。乔丹高等教育思想的产生和成型伴随着美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化速度的加快、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也深受实用主义哲学、科学教育思潮和研究型大学办学理念的影响。第二部分阐述了乔丹高等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高等教育的价值、现代大学的特征、大学课程、师生管理和女子高等教育五个方面。在高等教育的价值方面,乔丹认为高等教育对个人的价值在于扩宽个人视野、使人树立崇高理想和适应现实生活,高等教育对社会的价值在于培养智慧且爱国的公民、建立民主政府和推动社会进步。在现代大学的特征方面,乔丹认为传统学院最终会被现代大学取代,现代大学具有传播文化、职业培训、科学研究三种职能,现代大学具有自己的“个性”。在大学课程方面,乔丹将美国大学课程史分为复制、混合和选修三个阶段,强调在选修阶段,大学要增加课程的种类、使课程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要注重科学研究,并且应根据具体情况来实施选修制。在教师管理方面,乔丹主要关注教师任职资格、教师参与校务的权力和教师教研职责;在学生管理方面,乔丹主要关注招生标准、学杂费和学生社团。在女子高等教育方面,乔丹认为女子高等教育的价值在于组建文明家庭和推动社会进步,他支持男女同校教育,强调要使男女学生在教学和生活中平等交往,使女子课程在广度和深度上与男子课程相同,在内容上相互区分。第三部分总结了乔丹高等教育思想的影响。其高等教育思想推动了印第安纳大学的转型,奠定了斯坦福大学发展的基础。其思想既有进步性,也有局限性。

彭锦[6](2018)在《基于MOOC的民办高校学分制方案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十三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对信息化工作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积极推动新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要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MOOC作为一种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是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深入发展的产物,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也是现代教育中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它具有大规模、开放性、自主性等特点。MOOC的应用和推广对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扩大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有着巨大的作用。学分制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以其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加上其课程选择的灵活性、学习过程的指导性、弹性学制的机动性、学习内容的宽广性以及人才培养的适应性等特点而迅速地得到推广和不断的发展、完善,被世界各国高等学校采纳并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民办高等学校实行学分制面临着师资不足、教学资源匮乏等诸多困难,借助信息化手段,充分利用MOOC这一现代化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是解决民办高等学校实施学分制面临问题的有效办法。本论文运用文献分析法、调查访谈法、案例分析法和网络学习法,基于MOOC这一视角,对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方案设计问题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论文首先音剖析了当前民办高等学校实施学分制面临的问题,如学科专业设置单一,课程面狭窄;师资队伍力量薄弱;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基本教学条件不够完善,管理水平相对滞后;学生选课盲目缺乏导向,学习自主性不强;制度不全与保障缺失等等。为了解决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实施面临的现实问题,论文提出利用MOOC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推进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改革。论文探讨了 MOOC的特征及对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实施的作用和影响,指出(1)MOOC为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的实施提供了更多优质课程资源,促进了精品课程建设,从而助推学分制改革;(2)MOOC为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的实施解决了优秀教师资源不足问题,提高了整体教师队伍质量;(3)MOOC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从而有利于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顺利推行。论文概括了当前民办高等学校运用MOOC推行学分制可以采用的几种模式:1)自助课程+课程证书认证模式;2)第三方课程平台选课+学校学分认证模式;3)联盟高等学校课程平台选课+高等学校间学分互认模式。并以D校为例,借助尔雅通识教育MOOC平台,设计了基于MOOC的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方案,该方案对部分高等学校实行的购买第三方课程平台选课+学校学分认证模式的实践探索进行了概括、总结和提炼,上升到理论高度,以期为更多的民办高等学校进行基于MOOC的学分制改革提供参考。该方案对D校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调整,减少了必修课的比例,扩大了选修课的比例,并且以优质的、丰富的MOOC通识教育综合素养选修课程替代了原有的狭窄的、贫乏的跨专业选修课程,同时对学分管理及收费制度做了设计。为保证基于MOOC的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方案的顺利实施,论文还探讨了实施基于MOOC的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方案的保障策略,包括经费保障、制度保障、网络等后期服务和管理保障等。本研究的创新之处有三点:(1)视角的创新。以MOOC这一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为切入点对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方案设计进行研究,构建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改革的全新模式和路径,这为探索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改革的新路子打开了视野。(2)内容的创新。论文以尔雅通识教育MOOC平台为依托,设计出基于MOOC的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方案,这对创新民办高等学校的教学模式及人才培养方式具有开拓性意义。(3)方法的创新。本论文运用网络学习法,依据网络学习的特点进行MOOC课程的设计和教学,注重学生学习的广阔性、互动性、自由性和精服务,从而凸显了基于MOOC的学分制方案的优越性。本研究对深化民办高等学校的学分制改革,加快民办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推进民办高等学校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进程,促进民办高等学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冯阳[7](2016)在《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研究》文中指出我国艺术设计教育起步于20世纪初期,经历了“图案”教育、“工艺美术”教育等历史阶段,于上世纪的80年代后期开始逐步向艺术设计转型。到1998年我国本科专业目录的出台,学科发展完成了有工艺美术到艺术设计的蜕变,进入综合型艺术设计时代。2012年艺术学升格为门类以后,艺术设计的学科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艺术设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纪元。与艺术设计转型并行的是我国轰轰烈烈的学分制改革浪潮。我国高等教育与学分制渊源颇深。在民国时期曾有过近三十年的全面的践行活动,新中国建立以后转为实行计划性较强的学时制;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高等教育领域逐步展开了形式多样的学分制教学改革,旨在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宜的新的教学制度。在学分制改革中,关于学分制的内涵认知分歧较大。其中关于学分制是一种教学管理制度的认知造了一定程度的视听混淆,从而产生了成众的多徒有学分制之表却无选修之质的学分制教学模式,是我国学分制改革陷入一个难以自拔的怪圈。学分制的核心内容是选修机制、开放的课程体系、目标性的学分管理方式等。基此,得以产生多样性的人才。选修机制、学分管理须以开放的课程体系为载体,通观学分制发展历程可见,学分制改革均以课程体系改革为先行。基于学分制模式的大学课程体系设计与建设的缺失,是我国学分制改革举步维艰的重要原因之一。课程是教学活动的载体,艺术设计学科的转型是基于课程改革逐步展开与实现的。在此历程中,与学分制改革同行共舞,由此形成了形式多样的完全学分制、不完全学分制教学模式。其中比较典型的有学分学年制、分段式学分制(“1+3”制、工作室制等)、计划型学分制(学年学分制)、开放型学分制等。从课程体系的角度分析,学分学年制是一种基于传统教学的改良型学年制教学模式。其主要形式是在原有的课程体系中增加选修课程。选修课程主要分布于二个领域,一是通识教育部分,一是专业教学部分。前者,综合类院校基于学校平台搭建文理兼顾、包含学校特色课程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艺术类院校则侧重于丰富基础理论教学和艺术常识的普及;后者,主要采取设置二、三年级集中选修时段,或增设平行课程等形式植入选修元素。这类教学模式践行群体众多,既有老牌艺术类院校如西安美术学院等,也有历史不足二十年的新建院校,因此,出于办学历史、以及局限于教学资源与能力等原因,比较普遍地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现象。分段式教学模式,在艺术设计教学改革中具有积极的意义。主要有二类形式,一是“1+3”制,一是工作室制。前者施行一年的不分专业的共同基础教学。此举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专业藩篱,在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的配合下,建立“大设计”概念,一改传统的狭隘的专业本位思想,以及工艺美术教育阶段美术型基础教育的面貌。后者在引进他国经验的基础上,强调艺术设计教学的实践性、综合性,打破了传统的递进式、积累型的课程式教学模式,为艺术设计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形成了多元化教学的格局。分段式教学模式的积极意义主要集中在课程教学改革与学科建设方面,在学分制改革方面主要是顺应改革趋势,建立了学分制教学形制。充分发挥学分制优势的艺术设计教学改革是南京艺术学院的完全学分制改革实践。南艺的学分制改革是艺术设计教育界的一面旗帜。它基于“突出课程、淡化专业”的革新思路,通过课程平行化和自由选修的方式,形成了“每个学生为自己设计一张课程表”的完全学分制教学范式。虽然南艺的完全学分制实践止于2009年,但是,基于学分制实践的课程改革成果,以及锐意革新的精神成为南艺艺术设计教学的宝贵财富。三十年的学分制改革实践,形成了我国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多元化局面,促进了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在此期间,随着上世纪末的大学扩招,艺术设计专业历经了一段爆发式的发展过程,整体教学规模发展过速。虽然教学规模的扩大满足了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促进了学科的发展,但同时也埋下了根基薄弱、简单复制等隐患,整个学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虚胖现象。尤其是课程体系设计方面,拼缀现象严重,致使整体的教学质量下滑。此外,由于课程体系建设不到位,在学分制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比较普遍的各种形式的学分制虚假介入现象。基此,建议从明确培养目标,做好预设、铺陈,加强基础教学建议,打造精悍核心课程,开放终端课程,以及增加操作性能考量等方面入手,加强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建设,为深化学分制改革、提高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质量做好基础性工作。

白强[8](2016)在《危机·转机·生机:哈佛大学改革轨迹探究(1869-2001)》文中研究指明从1869年到2001年,哈佛大学为适应不同时期美国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的需要,因势而变,在百余年里连续发起了多次对哈佛大学发展具有跨越性推动作用的改革。正足一次次与时俱进的持续性改革,使哈佛大学在一次次危机中,创造转机,赢得生机,从而把哈佛大学一步一步推向世界一流大学的顶峰,最终成就了哈佛大学的辉煌!“危机、转机、生机”是哈佛大学百年改革轨迹的主题曲,哈佛大学百年改革的历史,正是由危机、转机、生机组成的一幅幅波澜壮阔的改革史篇。本研究围绕“危机·转机·生机:哈佛大学改革轨迹”这一核心命题,以1869年以来哈佛大学百余年改革轨迹为线索,以历史研究、系统分析和理论分析为主要方法,以“而临什么危机”、“如何创造转机”、“赢得什么生机”为逻辑路径探究哈佛大学百年改革轨迹,展示哈佛大学从“象牙塔”到“社会动力站”的历史转变过程。在此基础上,总结哈佛大学百年改革的特点,揭示哈佛大学百年改革的规律,从而为当代中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提供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参考借鉴。自1869年以来的百余年里,哈佛大学为回应工业化、战略化和全球化的需求,先后经历了“本土化”、“国家化”和“国际化”三个不同的改革历史时期。在“本土化”改革时期, (1869—1933),艾略各特校长而对美国内战后自由资本主义大发展的春天,而对传统与现代冲突的危机,以“本土化”的改革理念和改革实践创造转机,赢得了发展生机,使哈佛大学迅速走上现代大学的发展轨道。继任校长洛厄尔而对垄断资本义发展的现实需求和“自由”与“秩序”、冲突的危机,以“秩序化”的改革理念和改革实践,创造转机,赢得生机,使哈佛大学发展成为“美国化”的现代教学研究型大学。在“国家化”改革时期(1933—1971),科南特校长而对国家卷入战争漩涡给大学发展带来的危机,为适应服务战争需要,掀起了哈佛大学研究型大学建设的新改革,以适应战争的改革理念和追求卓越的改革实践,创造转机,赢得生机,使哈佛大学发展成为研究型“精英大学”。继任校长普西而对美苏全而战略各对抗给大学发展带来的危机,为服务国家战略竞争,发起哈佛大学“多元化”改革,以“大学多元化”的改革理念和实践,创造转机,赢得生机,建成了“多元化”的研究型大学。在“国际化”改革时期(1971-2001),博克校长而对美苏对抗全而升级给大学发展带来的新危机,结合新的时代特征,以更加宽阔的国际视野,对哈佛大学的未来进行了新的考量,掀起了创建“心灵帝国”的改革,为哈佛大学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了生机,使哈佛大学迅速步入国际化发展的快车道。继任校长陆登庭接力国际化改革,而对全球战略各调整给高等教育带来全新挑战的危机,以“人文化”的改革理念和改革实践发起而向新世纪的改革,建成了而向全球的国际化大学,成功地把哈佛大学带入了21世纪。纵观哈佛大学百年改革轨迹,呈现出本土、本真、本科、求精、求变、求新的鲜明特点:即始终坚持“美国化”、始终坚持追求真理、始终坚持本科为木、始终坚持追求卓越、始终常怀忧患之心、始终坚持创新发展。哈佛大学百年改革轨迹蕴含着大学改革的内部规律和外部规律。其内部规律在于:卓越校长治校、坚持继承创新、坚守办学理念、平衡大学职能;其外部规律在于:学习借鉴与创新超越的统一、政府控制与大学自治的统一、适应社会与自由探索的统一、本土化与国际化的统一哈佛大学百年改革的特点和规律为当代中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那就是一流大学的校长应当“职业化”、一流大学的办学理念应当“法制化”、一流大学的学习借鉴应当“辩证化”、一流大学的运行逻辑应当“动态化”、一流大学的职能发展应当“协调化”、一流大学的竞争环境应当“自由化”但在国情不同、体制有异、文化有别的情况下,中国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本文认为,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在充分遵循大学改革基本规律的基础上,采取有中国特色的超常规、接地气的改革策略,即直奔主题,切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轻装上阵,大胆改造老式传统学院;重点突破,着力发展优势潜力学科;放眼世界,瞄准国际前沿打造异峰;追求卓越,精益求精问鼎世界一流:发扬传统,聚力彰显自身办学特色,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又好又快地建成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

李忠双[9](2015)在《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动力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创业教育最早在美国出现,但是,最初的创业教育并不是在美国高校中实施,而是由美国的基础教育机构和一些社会组织来实施。这说明,创业教育进入高校,成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经历一个从高校外部到高校内部的演变历程的。那么,在这个演变历程中,哪些因素,通过什么样的形式与途径对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哪些因素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换言之,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机制如何,这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因为只有清晰了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动力机制,我们才有可能准确地分析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状态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策略。本研究包括导论在内,共由七个部分组成,各部分的研究内容概要如下:导言。在这一部分中主要对选题的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核心概念和研究方法等内容作了阐述。第一章,高校创业教育发展动力机制研究的理论基础。本章主要对本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了阐述,指出系统论、内外因相互作用理论和学术资本主义理论是展开本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系统论让研究者从一种系统的视角来审视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问题;内外因相互作用理论可使研究者从内部、外部两个方面来分析促进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动力,并深度解析两者之间的作用关系;学术资本主义理论帮助研究者认清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中的关键性因素是科技,而且科技是联系内外部因素的重要纽带。第二章,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外部作用力。本章主要对影响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外部作用力展开了分析,指出文化、政治、经济是促进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三大外部动力。首先,美国文化中蕴含的进取精神、竞争精神、实用精神、创新精神和慈善精神为高校创业教育奠定了重要的文化与思想基础。第二,美国世界政治强国地位的确立,国内联邦与州政府分权政治制度的逐渐完善,为美国高校创业教育营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其中联邦政府对高校创业教育的促进作用尤为突出。第三,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兴盛,为高校创业教育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从美国经济与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创业教育发展与中小企业发展呈正比例相关的关系。第三章,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内部作用力。本章主要对影响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内部作用力展开了分析,指出“社会服务”理念、教师和现代高校管理制度是促进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内部主要作用力。首先,美国高校“社会服务”理念的形成有效地密切了高校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并在高校科技园区建设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第二,随着高校“社会服务”理念的深化,高校教师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也日益紧密,这为创业教育教师队伍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事实上,美国高质量的创业教育教师队伍的形成有赖于社会人士的大力支持。第三,美国现代高校管理制度,如自由选课制度、跨学科教育制度、捐赠教席制度、董事会制度等,为创业教育进入高校,并在高校内茁壮成长提供了制度支持。第四章,科技创新: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本章主要分析科技创新在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指出科技创新是连接高校与社会的重要纽带,是促进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性因素。首先,科技创新通过推动美国经济转型,即从“能源依赖型”转向“技术科技创新依赖型”,激发了大量的创新创业教育需求;其次,科技创新从学理和技术两个层面,促进了创业教育的专业化发展。第三,科技创新促进了创业型大学的产生与发展,为创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组织与制度基础。第五章,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动力系统运行特征。本章主要对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动力系统运行特征进行深入的阐述。指出在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动力系统具有不同的特征:在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兴起阶段,外部动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而高校的内部因素为创业教育进入高校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在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大发展阶段,高校的内部因素开始发挥主要推动作用,课程、教师等方面的发展促进了创业教育的专业化发展,当然外部因素中的中小企业的迅猛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促进动力;在美国高校创业教育成熟阶段,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科技创新的作用十分凸显,它不仅改变着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外部因素,如中小企业的发展模式,同时也改变着美国高校本身,促进了创业型大学的产生,这些都为美国高校创业教育走向成熟提供了巨大动力。第六章,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机制对我国的启示。本章主要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与现状进行了分析,并结合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动力机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策略。我国的高校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属于外来移植性教育,虽然有政府的大力推动,但是由于缺乏社会需求动力和高校内部的支持,其发展较为缓慢。结合美国的发展经验提出了营造创新、创业的文化环境;优化融资环境,促进中小企业转型发展;完善制度体系,增强高校的社会开放性;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畅通技术转移通道;培育专业的创业教育教师队伍等改革策略。

朱鹏举[10](2014)在《美国康奈尔计划发展研究 ——大学服务职能的视角》文中研究指明对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探讨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与实践紧密相关的问题。从大学发展历史看,大学社会服务职能是随着大学的自身发展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形成发展起来的,是在大学的教学和科研两项职能基础上孕育产生的。关于现代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确立,多以“威斯康星理念”为标志。实际上,美国《莫雷尔法案》颁布以后,赠地学院从它创建之初就确立了服务社会的理念和功能。作为美国赠地学院的杰出代表,康奈尔大学自1868年创建之初就提出了包括参与社会服务的现代大学办学理念,这些理念主要体现在该校初建时期形成的康奈尔计划之中。康奈尔计划不仅明确了康奈尔大学的办学宗旨和办学方向,而且也确立了大学服务社会的办学思想。康奈尔计划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在康奈尔大学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社会服务机制,拓展社会服务功能,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为美国现代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确立奠定了重要思想基础,产生了重要影响。研究美国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产生、发展及其实施过程,借鉴国外大学社会服务的成功经验,正确认识大学服务职能,强化大学社会服务理念,完善大学社会服务职能,促进大学与社会服务的协调发展,这些都是我国大学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关于大学服务社会职能的内涵学界已经论述颇多,相关的研究文献和成果数目繁多,对大学服务社会的职能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从国内外学者研究情况看,关于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内涵释义主要有广义说和狭义说。本文研究中所使用的大学社会服务概念是指广义社会服务的内涵,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推广服务,其中推广服务又指的是狭义的社会服务或称作直接社会服务,也就是大学从直接满足社会现实需要出发,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为依托,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为社会发展提供的一系列活动。概言之,大学社会服务职能就是大学为社会所进行的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推广服务。本论文以美国“康奈尔计划”为研究对象,从社会服务的角度对康奈尔大学的教学、科研和推广服务职能进行了较为全面地梳理和分析,从而揭示康奈尔计划中所体现的大学服务社会的思想和实践以及其对美国高等教育的重大影响和意义。同时也为我们进一步了解美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并为我国目前高校改革与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论文从内容结构看,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介绍本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意义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创新点。第二部分为第1章至第5章:第1章主要分析1868年以前康奈尔计划提出的背景,包括经济、社会、教育文化及政策环境,最后分析了康奈尔大学创办者的影响以及在康奈尔计划孕育形成过程的作用。第2章主要分析了1868---1885年康奈尔计划的提出、内容以及初步实施情况。阐述了怀特的教育理念和康奈尔的办学愿望。这个时期康奈尔大学服务的主要特点是围绕育人服务为主展开,特别是注重培养实用型人才服务社会,同时大学面向社会的科学研究也逐步地展开,而社会推广服务工作也初步开展。第3章主要探讨了1886---1913年康奈尔计划的推进,阐述了康奈尔大学加强科研服务社会的背景,论述了面向社会的科研实践,这个时期时任校长亚当斯和舒尔曼重视科学研究,大学科研服务职能得到充分发挥。与此同时,面向社会的人才培养服务逐步推进,推广服务进一步发展。第4章主要论述了康奈尔大学推广服务职能,分析了1914---1949年期间康奈尔计划逐步走向完善的过程。这一时期,德伊校长更加强调了大学的社会责任,推广服务职能得到充分体现,推广服务得到广泛发展,与育人服务职能和科学研究服务职能共同构成了“三位一体”的大学社会服务职能体系。第5章主要分析美国康奈尔计划的历史地位与影响,特别是康奈尔计划与威斯康星观念的异同,并且结合美国康奈尔计划发展的历史经验,分析了康奈尔计划在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以及康奈尔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构建与演变对我国大学发展的借鉴意义。论文从服务的视角探究康奈尔计划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认为康奈尔计划与康奈尔大学社会服务职能之间有着内在联系。康奈尔计划中所确定的大学社会服务理念是康奈尔大学社会服务职能发挥的基础,而康奈尔大学社会服务的实践又不断丰富和发展了康奈尔计划。康奈尔计划不单单是一个大学的组织计划或课程计划,而是康奈尔大学创建与发展的蓝图,它体现了大学创办者的现代办学理念,也是康奈尔大学办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康奈尔计划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是一个发展的计划,随着康奈尔大学的不断发展,康奈尔计划经历了从形成、实施和发展完善的过程,康奈尔计划的影响广泛而深远。从对康奈尔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研究看,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认识和实践不能仅指直接的社会服务,而是包括人才培养、科研研究和直接社会服务在内的全方位的大服务观;是大学自发地、主动地向社会提供服务,参与到社会发展中去,这应该是现代大学发展的共同特征。在我国大学发展过程中,要强化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认识,正确理解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内涵,发挥好大学社会服务职能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要重视人才培养和科研研究,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水平,提升人才培养服务和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能力;要重视和积极推进直接社会服务,依托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成果不断开拓服务领域、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不断提升直接服务社会的能力。

二、选修制在高等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与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选修制在高等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与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美国研究型大学与文理学院通识教育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通识教育
        (二)博雅教育
        (三)美国研究型大学
        (四)美国文理学院
    四、文献综述
        (一)有关通识教育历史演变的研究
        (二)有关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
        (三)有关通识教育组织与文化支持的研究
        (四)研究文献的评述
    五、研究设计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理论基础
第二章 通识教育的缘起与演变
    一、通识教育的根源
    二、通识教育的发展
第三章 美国研究型大学的通识教育
    一、研究型大学的通识教育理念
        (一)通识教育的现代转化
        (二)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理念
    二、研究型大学的通识教育制度
        (一)研究型大学的课程与组织制度
        (二)哈佛大学的课程制度
        (三)哈佛大学的组织制度
第四章 美国文理学院的通识教育
    一、文理学院的通识教育理念
        (一)传统博雅教育的衍生
        (二)威廉姆斯学院的通识教育理念
    二、文理学院的通识教育制度
        (一)文理学院的课程与组织制度
        (二)威廉姆斯学院的课程制度
        (三)威廉姆斯学院的组织制度
第五章 美国研究型大学与文理学院通识教育的比较分析
    一、研究型大学与文理学院通识教育的共性
        (一)理念上的共性
        (二)制度上的共性
    二、研究型大学与文理学院通识教育的差异
        (一)理念上的差异
        (二)制度上的差异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一、研究结论
    二、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19世纪以来美国高等教育的历史变迁 ——基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意义
    四、概念界定
第一章 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精英教育阶段(19 世纪初——19 世纪60 年代)
    第一节 精英教育发展的表现
        一、各类高等院校相继建立
        二、少量女性与黑人开始接受高等教育
        三、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开始融入“近代科学”元素
        四、大学入学标准由高渐低
    第二节 精英教育发展的原因
        一、领土扩张与工农业发展的需要
        二、政府赠地与教派兴学的促进
        三、英国精英教育传统的影响
    第三节 成效与问题
        一、成效
        二、问题
第二章 美国高等教育的转型阶段(19 世纪60 年代——20 世纪40 年代)
    第一节 高等教育转型的表现
        一、各类大学蓬勃发展
        二、“实用、研究与自由文化”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
        三、高等教育入学人数迅速增加
    第二节 高等教育转型的原因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引起的社会变革
        二、社会力量捐赠大学教育的昌兴
        三、联邦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干预
        四、高等教育“社会服务”理念的推广
    第三节 高等教育转型的效果评析
第三章 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大众教育阶段(20 世纪40 年代——20 世纪70 年代)
    第一节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表现
        一、社区学院与研究型大学的迅速崛起
        二、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由贵族性转变为民主性
        三、通过合作模式充分发挥研究型大学的科技引领作用
        四、入学机会均等、学习方式灵活
        五、黑人及女性学生比重大大提升
    第二节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原因
        一、二战后人口的激增
        二、民众收入的普遍提高
        三、社会发展提高了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
        四、联邦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大力支持
        五、黑人民权运动与女权运动的推动
    第三节 高等教育大众化效果评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美国院校认证制度促进高校特色发展机制形成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教育评估政策保障质量的传统
        (二)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需要改进
        (三)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制度的借鉴意义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成果评析
        (二)国外研究成果评析
        (三)国内外文献研究成果述评
    四、概念界定
        (一)高等教育质量保障
        (二)认证
        (三)高校特色发展机制
    五、创新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设计
    一、理论基础
        (一)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二)教育评价理论
        (三)核心竞争力理论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与内容
        (二)研究技术路线
        (三)研究方法
第三章 美国高等教育院校认证制度的历史回溯
    一、美国高等教育院校认证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美国高等教育院校认证制度的发展分期
        (一)萌芽期(1885-1911)
        (二)发展期(1912-1951)
        (三)规范期(1952-1995)
        (四)成熟期(1996-至今)
    三、美国院校认证制度历史演进的传统与特征
        (一)认证区域性——保障高等教育系统多元化
        (二)院校异质性——院校认证制度产生的动力
        (三)课程选修制——院校认证制度的基础
        (四)认证自愿性——院校共识的产生
第四章 美国院校认证制度框架下高校特色发展机制形成分析
    一、量化研究
        (一)研究对象及样本信息
        (二)研究结果统计与分析
    二、质性研究:基于Nvivo技术的高校特色发展归因分析
        (一)研究对象及样本信息
        (二)研究思路与工具运用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三、高校特色发展机制内涵
        (一)高校特色发展机制的含义
        (二)高校特色发展机制的构成要素
        (三)高校特色发展机制的特点
        (四)高校特色发展机制的价值功能
第五章 美国高校特色发展机制的理论阐释
    一、高校特色发展机制是院校认证制度的实施机制
    二、院校认证制度的正式规则与非正式规则分析
        (一)正式规则分析
        (二)非正式规则分析
    三、制度变迁与路径依赖:高校特色发展机制的形成路径
第六章 美国院校认证与高校特色发展的抵牾
    一、政府权威在美国院校认证运行中的冲突
        (一)认证成为获得联邦资金资格的必要条件
        (二)冲突以学术自由绝不动摇为前提
    二、处理好认证运作中的两对矛盾
        (一)处理好标准化与多样化发展的关系
        (二)平衡规模化与个性化之间的关系
第七章 结论与思考
    一、主要结论
        (一)高等教育传统是特色发展机制形成的历史土壤
        (二)院校认证制度是特色发展机制形成的基础与动力
        (三)特色发展机制的形成过程是认证制度中多方博弈的过程
        (四)特色发展机制的运行模式是多因素耦合的结果
    二、思考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附录一:调查问卷
    附录二:访谈提纲
    附录三:学术访谈保密承诺书
致谢

(4)20世纪下半期美国高等教育史学发展历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意义
    二、概念界定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20世纪下半期之前美国高等教育史学鸟瞰
    第一节 殖民地史:美国高等教育史学的准备
        一、殖民地时期美国高等教育史发展概况
        二、殖民地时期清教徒史家的奠基
    第二节 早期学院史:美国高等教育史学的萌芽
        一、19世纪上半叶美国历史学的发展
        二、“家史”模式:早期学院史的编写
    第三节 专业史家治史:美国高等教育史学的确立
        一、内战后美国高等教育史学的专业化
        二、内战后美国高等教育史学的发展
    第四节 冲突—进步史观:美国高等教育史学的初步发展
        一、进步史家书写美国历史
        二、冲突—进步史观与美国高等教育史学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美国传统高等教育史学范式的确立(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
    第一节 美国传统高等教育史学范式确立的背景
        一、美国传统高等教育史学范式确立的社会背景
        二、美国传统高等教育史学范式确立的学术背景
    第二节 美国传统高等教育史家及其着作
        一、霍夫施塔特和梅兹格与《美国的学术自由》
        二、鲁道夫与《美国学院与大学史》
        三、维赛与《美国现代大学的崛起》
    第三节 美国传统高等教育史学的研究范式
        一、研究路径:学院衰退到大学兴起
        二、编纂方式:问题取向的历史着述
        三、研究方法:比较历史分析法
        四、解释框架:生态取向的高等教育史研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美国修正派高等教育史学的修正(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
    第一节 美国修正派高等教育史学兴起的背景
        一、美国修正派高等教育史学兴起的社会背景
        二、美国修正派高等教育史学兴起的学术背景
    第二节 美国修正派高等教育史家对战前美国学院的重新审视
        一、衰退或进步:对战前美国学院运动的重新评估
        二、古典与科学:对战前美国学院课程的重新检视
        三、自下而上:对战前美国学院学生的重新考察
    第三节 美国修正派高等教育史学的研究范式
        一、研究路径:解构美国传统高等教育史学的标准论述
        二、编纂体裁:问题取向的历史书写
        三、研究方法:计量史学方法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美国后修正派高等教育史学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世纪末)
    第一节 美国后修正派高等教育史学发展的背景
        一、美国后修正派高等教育史学发展的社会背景
        二、美国后修正派高等教育史学发展的学术背景
    第二节 塞林与《美国高等教育史》
        —、塞林的生平及其主要着作
        二、塞林论美国高等教育史的发展历程
        三、《美国高等教育史》的文本分析
    第三节 美国后修正派高等教育史学的研究范式
        一、研究特点:走向综合化
        二、研究主题:女性、非主流机构和南部高等教育
        三、研究方法:跨学科研究
    本章小结
结语
    一、美国高等教育发展与美国高等教育史学
    二、美国历史学发展与美国高等教育史学
    三、美国高等教育史学发展的“立—破—合”特质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后记

(5)戴维·乔丹高等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1.美国大学在世界高等教育中的地位
        2.乔丹作为着名大学校长对美国大学发展贡献卓着
        3.乔丹高等教育思想对我国大学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二)研究意义
        1.选题的理论意义
        2.选题的实际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1.高等教育
        2.高等教育思想
    (四)文献综述
        1.关于乔丹生平的研究
        2.关于乔丹论高等教育价值的研究
        3.关于乔丹论大学职能的研究
        4.关于乔丹论大学课程的研究
        5.关于乔丹论师生管理的研究
        6.关于乔丹论女子高等教育的研究
    (五)研究设计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一、乔丹高等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
    (一)乔丹的生平
        1.乔丹的生平简介
        2.乔丹的三种角色
    (二)乔丹高等教育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1.工业化进程的推进
        2.城市化速度的加快
        3.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4.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
    (三)乔丹高等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
        1.实用主义哲学
        2.科学教育思潮
        3.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理念
二、乔丹高等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论高等教育的价值
        1.高等教育对个人的价值
        2.高等教育对社会的价值
    (二)论现代大学的特征
        1.大学与学院的关系
        2.大学的三种职能
        3.大学精神
    (三)论大学课程
        1.美国大学课程发展的三阶段
        2.大学课程设置的三要素
        3.选修制的利弊与改革
    (四)论师生管理
        1.教师聘任与教师管理
        2.学生培养与社团管理
        3.师生关系
    (五)论女子高等教育
        1.女子接受高等教育的意义
        2.实现女子高等教育的途径
        3.实施女子高等教育的方法
三、对乔丹高等教育思想的评价
    (一)乔丹高等教育思想的影响
        1.对印第安纳大学的影响
        2.对斯坦福大学的影响
        3.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影响
    (二)对乔丹高等教育思想的评价
        1.乔丹高等教育思想的进步性
        2.乔丹高等教育思想的局限性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基于MOOC的民办高校学分制方案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内相关研究
        1.2.2 国外相关研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4.1 研究的重点
        1.4.2 研究的难点
        1.4.3 研究的创新点
2 相关概念解析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解析
        2.1.1 MOOC的定义
        2.1.2 民办高校的概念
        2.1.3 学分制及其相关概念的界定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多元智能理论
        2.2.2 公共产品理论
        2.2.3 网络学习环境理论
3 民办高校实施学分制面临的问题基于四所民办高校的调查
    3.1 基于四所民办高校的调查
        3.1.1 调查对象、方法和过程
        3.1.2 调查内容和结果
    3.2 民办高校实施学分制面临的问题分析
        3.2.1 学科专业设置单一,课程面狭窄
        3.2.2 师资队伍力量薄弱
        3.2.3 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3.2.4 基本教学条件不够完善,管理水平相对滞后
        3.2.5 学生选课盲目缺乏导向,学习自主性不强
        3.2.6 制度不全与保障缺失
4 MOOC的特征及其对民办高校学分制改革的影响
    4.1 MOOC的特征
        4.1.1 大规模
        4.1.2 开放性
        4.1.3 个性化
    4.2 MOOC的技术背景
        4.2.1 MOOC平台的功能
        4.2.2 MOOC平台的基本技术架构
    4.3 MOOC对民办高校学分制改革的影响
        4.3.1 现实与契机
        4.3.2 MOOC促进民办高校学分制改革的几种模式
        4.3.3 MOOC对民办高校学分制改革的积极作用
        4.3.4 民办高校利用MOOC进行学分制改革的有利条件
5 基于MOOC的民办高校学分制方案设计——以D校为例
    5.1 D校的基本情况
        5.1.1 学校概况
        5.1.2 D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
    5.2 D校基于MOOC的学分制方案设计
        5.2.1 指导思想
        5.2.2 设计原则
        5.2.3 设计思路
        5.2.4 方案构架
6 基于MOOC的民办高校学分制方案实施的保障策略
    6.1 制度保障
        6.1.1 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
        6.1.2 建立健全学生管理制度
        6.1.3 建立健全导师制
        6.1.4 建立健全收费制度
        6.1.5 建立健全相应的组织机构
    6.2 经费保障
    6.3 后勤保障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的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基于MOOC的民办高校学分制方案设计访谈提纲
附录二: 民办高校学分制实施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三: 超星尔雅综合素养选修课目
附录四: 尔雅通识教育网络课程平台介绍
附录五: 攻读博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7)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路线
第一章 学分制教学模式概述
    第一节 学分制与选修制的渊源
        一、“选修制”:欧洲高等教育改革的产物
        二、“学分制”:美国高等教育对选修制的延展
        三、兼容并蓄:学分制的完善与发展
    第二节 学分制内涵与外延的解读
        一、我国学分制内涵之争与原因分析
        二、学分制的内涵:采用学分管理的选修制
        三、学分制的外延:学习自由理念下的教学模式
    第三节 学分制教学模式及其特色
        一、学分制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与表现形式
        二、学分制教学模式的主要特色
第二章 我国学分制教学模式辨析
    第一节学分制改革及其教学模式变迁
        一、民国时期学分制教学模式的建立与发展
        二、建国三十年学分制教学模式的摈弃
        三、改革开放三十年学分制教学模式的兴盛
    第二节多元学分制教学模式的辨析
        一、从“六种模式论”到“两种模式论”
        二、“不完全学分制”与“完全学分制”
    第三节 现下学分制教学模式面面观
        一、不完全学分制是逆水行舟的产物
        二、定位相宜的计划型学分制体系
        三、多头并举的深化学分制改革
第三章 我国艺术设计教学模式流变
    第一节 艺术设计教育的源流
        一、从“图案”起步的艺术设计教育
        二、在“工艺美术”中彷徨的艺术设计教育
        三、与社会经济同步发展的艺术设计教育
    第二节 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传承与变革
        一、早期图案教学与工艺美术教学模式的形成
        二、艺术设计对工艺美术教学模式的承袭与更新
        三、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进步与存在问题
    第三节 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发展
        一、学分制改革对教学制度改革的推动
        二、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多元发展
第四章 不完全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实践
    第一节 学分型学年制:传统教学模式的延续
        一、西安美术学院的艺术设计教学
        二、南京林业大学的艺术设计教学
    第二节 分段式学分制:基础教学模式的建构
        一、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艺术设计教学
        二、中国美术学院的艺术设计教学
    第三节 工作室制:实践教学模式的兴起
        一、中央美术学院的艺术设计教学
        二、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的艺术设计教学
    第四节 艺术设计教学模式主要特征的分析
        一、四位一体的课程结构
        二、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
        三、集中切块的修选管理
        四、固定学制的适形方案
        五、面向市场的实践教学
第五章 完全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实验
    第一节 南京艺术学院学分制改革概述
        一、学分制改革的前奏
        二、完全学分制改革的历程
        三、完全学分制改革的概貌
    第二节 设计学院完全学分制教学模式的呈现
        一、一个屋檐下的两种教学模式
        二、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运作
    第三节 艺术设计教学模式改革实验的分析
        一、艺术设计课程体系的先进性
        二、课程体系中的缺憾与实验过程中的问题
        三、教学模式改革实验的涟漪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关于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研究后的一些思考——以课程体系为例
附录 2:我国高等学校艺术设计教学情况一览表(2015 年)
附录 3:本文所涉高等学校艺术设计课程设置一览表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及发表论文

(8)危机·转机·生机:哈佛大学改革轨迹探究(1869-2001)(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
        一、问题的提出
        二、问题的切入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状况
        二、国外研究状况
        三、国内外研究评价
        四、关于历史分期的问题
    第四节 研究重点和难点
        一、研究的重点
        二、研究的难点
    第五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的思路
        二、研究的方法
    第六节 研究的特色
        一、探索新的研究视角
        二、提升研究理论高度
        三、提出针对性的应对策略
第二章 回应工业化:哈佛大学“本土化”的改革(1869—1933)
    第一节 回应自由资本主义的改革(1869—1909)
        一、危机:传统与现代的冲突
        二、转机:“本土化”的改革
        三、生机:走上现代大学的发展轨道
        四、改革特点简评
    第二节 回应垄断资本主义的改革(1909—1933)
        一、危机:“自由”与“秩序”的冲突
        二、转机:“秩序化”的改革
        三、生机:建成现代教学研究型大学
        四、改革特点简评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适应战略化:哈佛大学“国家化”的改革(1933—1971)
    第一节 适应二战需要的改革(1933—1953)
        一、危机:国家卷入战争漩涡
        二、转机:适应战争化的改革
        三、生机:建成研究型“精英大学”
        四、改革特点简评
    第二节 适应战略竞争的改革(1953-1971)
        一、危机:美苏展开全面战略对抗
        二、转机:创建“多元化大学”的改革
        三、生机:建成“多元化”研究型大学
        四、改革特点简评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顺应全球化:哈佛大学“国际化”的改革(1971-2001)
    第一节 顺应全球战略竞争的改革(1971—1991)
        一、危机:美苏两极对抗全而升级
        二、转机:创建“心灵帝国”的改革
        三、生机:步入国际化发展快车道
        四、改革特点简评
    第二节 顺应全球战略调整的改革(1991—2001)
        一、危机:高等教育面临全新的挑战
        二、转机: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改革
        三、生机:建成面向全球的国际化大学
        四、改革特点简评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哈佛大学百年改革的特点、规律与启示
    第一节 哈佛大学百年改革的基本特点
        一、本土:始终坚持“美国化”
        二、本真:始终坚持追求真理
        三、本科:始终坚持本科为本
        四、求精:始终坚持追求卓越
        五、求变:始终常怀忧患之心
        六、求新:始终坚持创新发展
    第二节 哈佛大学百年改革的基本规律
        一、哈佛大学百年改革的内部规律
        二、哈佛大学百年改革的外部规律
        三、关于哈佛大学百年改革规律适用问题的讨论
    第三节 哈佛大学百年改革的一般启示
        一、大学校长“职业化”
        二、办学理念“法制法”
        三、学习借鉴“辩证化”
        四、运行逻辑“动态化”
        五、职能发展“协调化”
        六、竞争环境“自由化”
续论: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策略选择
    一、直奔主题,切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二、轻装上阵,大胆改造老式传统学院
    三、重点突破,着力发展优势潜力学科
    四、放眼世界,瞄准国际前沿打造异峰
    五、追求卓越,精益求精问鼎世界一流
    六、发扬传统,聚力彰显自身办学特色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感恩表

(9)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动力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四、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二)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五、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 创业
        (二) 创业教育
        (三) 动力机制
    六、研究方法
第一章 高校创业教育发展动力机制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系统论与高校创业教育发展动力机制
        (一) 系统论的基本观点
        (二) 系统论视角下的高校创业教育
    二、内外因理论与高校创业教育发展动力
        (一) 内外因理论的基本观点
        (二) 运用内外因论分析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
    三、学术资本主义理论与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
        (一) 学术资本主义理论简介
        (二) 学术资本主义理论对美国高校的影响
        (三) 学术与市场联姻促进了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外部作用力
    一、美国政治环境与高校创业教育发展
        (一) 20世纪美国的外部政治环境特征
        (二) 20世纪美国国内政治体制的变化
        (三) 美国联邦政府对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影响
    二、美国经济与高校创业教育发展
        (一) 20世纪的美国经济发展特点
        (二) 美国经济转型对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影响
    三、美国文化与高校创业教育发展
        (一) 美国文化的主要发展阶段与基本特征
        (二) 美国文化对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内部作用力
    一、“社会服务”理念与高校创业教育发展
        (一) 美国高校“社会服务”理念的形成
        (二) “社会服务”理念对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影响
        (三) 学术资本主义理念对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影响
    二、高校教师与创业教育发展
        (一) “企业家精神”成为美国高校教师的一种素质要求
        (二) 实践型教师大量进入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三) 高校教师对外部资源的依赖性增强,教师职责更加多元化
    三、高校管理制度与创业教育发展
        (一) 自由选修课制度
        (二) 跨学科教育制度
        (三) 捐赠教席制度(endowed position)
        (四) 董事会制度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科技创新: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
    一、科技创新促进了创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一) 科技创新使美国经济由“能源依赖”转向“技术依赖”
        (二) 高科技创业型企业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龙头”
        (三) 新经济形态下高校创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二、科技创新促进了高校创业教育的专业化发展
        (一) 学术研究为创业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 信息技术为创业教育专业化提供了技术支持
        (三) 技术型创业教育模式不断完善
    三、科技创新促进创业型大学发展
        (一) 创业型大学的形成历程
        (二) 创业型大学的主要特征
        (三) 创业型大学必将促进创业教育繁荣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动力系统运行特征
    一、兴起阶段(1919-1970)的动力系统运行特征
        (一) 外部动力是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兴起的主要推动力
        (二) 内部因素为高校创业教育的兴起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大发展时期(1970~1990)的动力系统运行特征
        (一) 外部动力作用力进一步提升:经济结构转型时中小企业异军突起
        (二) 内部因素成为主推力:创业教育进入学科发展轨道
        (三) 技术创新与创业教育开始融合:高科技产业园的兴起
    三、成熟阶段(1990~现在)的动力系统运行特征
        (一) 外部动力多元,推动高校创业教育走向成熟
        (二) 内部因素持续发力,推动高校创业教育专业化发展
        (三) 科技创新促使美国研究型大学向创业型大学转变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机制对我国的启示
    一、我国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 移植与引进阶段(1989~1997)
        (二) 起步阶段(1998~2001)
        (三) 本土化阶段(2002~2008)
        (四) 平稳发展阶段(2009~至今)
    二、我国创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学生自身方面
        (二) 高校方面
        (三) 政府方面
        (四) 企业方面:企业与高校创业教育缺少联系
        (五) 其他社会组织方面:社会支持力量未被充分开发和高效利用
    三、美国创业教育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一) 营造创新、创业的文化环境
        (二) 优化融资环境,促进中小企业转型发展
        (三) 完善制度体系,增强高校的社会开放性
        (四) 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畅通技术转移通道
        (五) 培育专业的创业教育教师队伍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10)美国康奈尔计划发展研究 ——大学服务职能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研究时限说明
        (一)大学的职能
        (二)大学服务职能
        (三)康奈尔计划
        (四)关于研究时限的说明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二)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四、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
第1章 康奈尔计划提出的基础
    1.1 19 世纪上半叶美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1.1.1 建国初期的经济改革
        1.1.2 美国工农业的发展
    1.2 传统大学古典自由教育思想的缺失
        1.2.1 19 世纪美国大学古典自由教育的传统与缺陷
        1.2.2 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对美国传统大学教育的冲击
    1.3 国家政策导向与《莫雷尔法案》的影响
        1.3.1 1862 年《莫雷尔法案》的出台与影响
        1.3.2 赠地学院的出现与早期发展
    1.4 康奈尔大学缔造者的大学理想
        1.4.1 康奈尔的公共服务情结
        1.4.2 怀特的大学理想
    本章小结
第2章 育人服务为主:康奈尔计划的提出与初步实施(1868—1885)
    2.1 康奈尔大学的创建与康奈尔计划的提出
        2.1.1 康奈尔大学的创建
        2.1.2 《康奈尔大学章程》的出台
        2.1.3 康奈尔大学创办者的办学理念
        2.1.4 康奈尔计划的提出及其内容
    2.2 强调培养实用性人才服务社会
        2.2.1 实用性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
        2.2.2 “全目标课程”的设置
        2.2.3 “受控选修制”的形成
        2.2.4 面向社会的新型专业学院的创立
        2.2.5 客座教授与专家选聘制的实行
    2.3 科学研究面向社会
        2.3.1 农业试验站的初建
        2.3.2 早期应用科学实验室的建立
    2.4 社会推广工作的初步开展
        2.4.1 针对农民的讲座与培训
        2.4.2 非正规暑期学校的开办
    本章小结
第3章 科研服务为主:康奈尔计划的推进与丰富(1886—1913)
    3.1 着力加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背景
        3.1.1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大国
        3.1.2 《哈奇法案》与《第二莫雷尔法案》的颁布
        3.1.3 科学主义的复兴与专业学术团体的初建
        3.1.4 亚当斯和舒尔曼校长对科学研究的推进
    3.2 面向社会的科研实践
        3.2.1 大学研究生院的创建
        3.2.2 应用型科研人才的培养
        3.2.3 各学院研究实验室的发展
        3.2.4 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
        3.2.5 专业研究期刊的创办
    3.3 面向社会的人才培养服务的推进
        3.3.1 全部选修制课程的实施与调整
        3.3.2 学院制改革
        3.3.3 暑期学校正规化
    3.4 社会推广服务的推进
        3.4.1 舒尔曼校长与州合作的办学理念
        3.4.2 与州合作的加强:契约学院的创办
        3.4.3 推广服务的发展
        3.4.4 农业试验站的初兴
    本章小结
第4章 推广服务为主:康奈尔计划的拓展与成熟(1914—1949)
    4.1 大力发展推广服务的背景
        4.1.1 20 世纪初美国经济的发展
        4.1.2 联邦政府政策导向:《史密斯-利弗法案》与《退伍军人法》
        4.1.3 进步主义的盛行
        4.1.4 德伊校长对大学社会责任的重视
    4.2 大学推广服务的实践
        4.2.1 农业推广服务的拓展
        4.2.2 兽医学院推广服务的快速发展
        4.2.3 工业与劳动关系学校的建立及其推广服务实践
    4.3 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深入
        4.3.1 研究生院的快速发展
        4.3.2 大学实验室的增设
        4.3.3 农业试验站的发展
    4.4 本科人才培养的发展
        4.4.1 院系与专业的拓展
        4.4.2 战时的大学人才培养
    本章小结
第5章 康奈尔计划的影响与借鉴
    5.1 康奈尔计划与威斯康星理念的异同
        5.1.1 康奈尔计划与威斯康星理念的共性
        5.1.2 康奈尔计划与威斯康星理念的不同
    5.2 康奈尔计划对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
        5.2.1 推动了美国高等教育的改革
        5.2.2 开创了美国大学社会服务理念的先河
        5.2.3 对学术研究的提倡推动了大学研究生院的建立
        5.2.4 引领了美国现代大学人文教育与实用教育相结合的时代潮流
        5.2.5 推动了美国高等教育民主化和大众化的进程
    5.3 康奈尔计划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5.3.1 强化对大学服务职能的认识
        5.3.2 重视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统一
        5.3.3 重视发挥大学直接社会服务的职能
参考文献
致谢
读博期间主要成果

四、选修制在高等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与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研究型大学与文理学院通识教育比较研究[D]. 许雅思.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0)
  • [2]19世纪以来美国高等教育的历史变迁 ——基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视角[D]. 孟兆鑫. 曲阜师范大学, 2019(01)
  • [3]美国院校认证制度促进高校特色发展机制形成之研究[D]. 李嘉慧. 广州大学, 2019(01)
  • [4]20世纪下半期美国高等教育史学发展历程研究[D]. 郭航.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1)
  • [5]戴维·乔丹高等教育思想研究[D]. 朱明洁. 浙江师范大学, 2019(02)
  • [6]基于MOOC的民办高校学分制方案设计研究[D]. 彭锦. 武汉大学, 2018(01)
  • [7]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研究[D]. 冯阳. 南京艺术学院, 2016(02)
  • [8]危机·转机·生机:哈佛大学改革轨迹探究(1869-2001)[D]. 白强. 南京大学, 2016(08)
  • [9]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动力机制研究[D]. 李忠双. 东北师范大学, 2015(02)
  • [10]美国康奈尔计划发展研究 ——大学服务职能的视角[D]. 朱鹏举. 河北大学, 2014(10)

标签:;  ;  ;  ;  ;  

选修课在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与机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