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免疫功能重建(论文文献综述)
徐安慧,林秀秀,张旭晗,宋闿迪,孙光宇,汤宝林,孙自敏,郑昌成[1](2022)在《非血缘脐血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与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分离的机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国内外多项临床研究均表明非血缘脐血移植相对于外周血干细胞或骨髓移植,不仅具有较低的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并且疾病复发率也明显降低,具有较强的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是临床上分离移植物抗宿主病和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的模型之一。非血缘脐血移植后免疫细胞如何分化,为何具有较强的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目前机制尚不清楚。目的:回顾性分析非血缘脐血移植患者长期临床随访资料,并探讨非血缘脐血移植后优势细胞亚群及分化、相关活化与抑制分子的表达情况,进一步探讨非血缘脐血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与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分离的机制。方法:2012-07-01/2017-06-31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成人恶性血液病患者154例,其中非血缘脐血移植93例,同胞外周血干细胞移植61例。通过收取非血缘脐血移植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骨髓标本,重点对非血缘脐血移植患者T细胞相关免疫特征进行研究,探讨非血缘脐血移植临床移植物抗宿主病与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的分离现象。结果与结论:(1)经过中位61个月(42-99个月)的长期随访,非血缘脐血移植组5年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5年移植后疾病复发率明显低于同胞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组(P=0.003);整合Ⅲ-Ⅳ度移植物抗宿主病、广泛性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以及疾病复发、5年无移植物抗宿主病及无疾病复发生存,非血缘脐血移植组明显高于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组(P=0.038)。(2)非血缘脐血移植组CD3+T细胞明显高于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组(P=0.04)。非血缘脐血移植组CD3+CD4+T细胞亚群比例低于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组;非血缘脐血移植组CD3+CD8+细胞亚群比例高于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组;非血缘脐血移植组CD4+CD80+T细胞低于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组(P=0.089),且非血缘脐血移植组CD4+PD-1+T细胞高于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组。非血缘脐血移植组CD8+CD80+T细胞高于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组。(3)结果表明,非血缘脐血移植患者具有较低的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和疾病复发率,呈现移植物抗宿主病与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分离现象。免疫功能检测表明非血缘脐血移植组T细胞比例相对较高并且以CD8+T细胞为主,可能是非血缘脐血移植产生较强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的机制之一。
李娅[2](2021)在《HLA半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细胞免疫重建与临床预后相关性探究》文中指出目的:回顾性研究急性白血病患者接受HLA半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CD4+T、CD8+T、CD4+CD8+T、CD4-CD8-T、B、NK及NKT细胞的动态恢复;分析其与临床预后(复发、LFS、GVHD、OS、NRM、感染)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自2015年01月至2020年05月于四川省人民医院血液科接受HLA半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急性白血病患者(n=105)的一般临床资料(患者性别、移植年龄、疾病危险度分层、CD34+细胞输注量、TNC输注量);收集整理患者接受移植后第30d、60d、90d及180d外周血中CD3+T、CD4+T、CD8+T、CD4+CD8+T、CD4-CD8-T、B、NK及NKT细胞的绝对细胞计数检测值,结合患者接受移植后的临床预后[(复发、LFS、GVHD(急、慢性GVHD)、OS、NRM、感染(细菌、真菌、CMV)],通过SPSS开展统计学分析,分析患者一般情况,以及不同检测时间点免疫细胞计数与临床预后之间有无相关性。结果:复发及LFS:(1)单因素及多因素相关性分析都表明:1)在患者接受移植后,CD4+T-60d与复发呈负相关;2)CD8+T-90d,CD8+T-180d以及CD4+CD8+T-180d绝对计数与复发呈负相关;在移植90d之后,CD8+T的恢复可以用来监测复发,而CD4+CD8+T的预后判断价值出现得相对晚;3)CD8+T-180d及CD4+CD8+T-180d的恢复与LFS呈正相关,移植后180d的CD8+T及CD4+CD8+T的恢复可用以监测LFS。(2)生存分析表明:1)CD8+T-180 d≥810/uL的患者与CD8+T-180d<810/uL的患者相比,2年预期复发率较低(13.70±4.62%vs33.24±9.28%,P=0.021)且2年预期LFS率较高(79.41±5.41%vs50.15±9.55%,P=0.007);2)CD4+CD8+T-180d≥17/uL的患者与CD4+CD8+T-180d<17/u L患者相比,2年预期复发率较低(13.51±6.37%vs32.83±7.23%,P=0.012)且2年预期LFS率较高(78.81±7.21%vs 59.83±7.02%,P=0.020);3)“双高”组(CD4+CD8+T-180 d≥17/u L且CD8+T-180 d≥810/u L)的患者与“单高”组(CD4+CD8+T-180d≥17/uL、CD8+T-180 d<810/uL或CD8+T-180d≥810/u L、CD4+CD8+T-180 d<17/u L)的患者及“双低”组(CD4+CD8+T-180d<17/uL且CD8+T-180d<810/uL)的患者相比,“双高”组的患者2年预期复发率最低(8.91±2.90%vs.20.11±7.05%vs.43.64±10.73%,P=0.000)且2年预期LFS率最高(85.93±6.65%vs60.83±8.44%vs 34.51±10.59%,P=0.000)。OS:(1)从移植后第60d开始,CD4+T的恢复情况就与OS呈正相关,是一个非常可靠和稳定的预测指标;(2)生存分析也表明,与CD4+T-180 d<300/u L的患者相比,移植后CD4+T-180 d≥300/u L的患者可获得较优的OS(2年预期OS率:87.64±5.29%vs 65.89±8.42%,P=0.007)。c-GVHD:较高CD4+T-180 d计数恢复与较低的c-GVHD发生率相关。感染:较高CD34+细胞输注量与感染发生率呈负相关,随着移植后免疫重建的恢复,CD4+T-180 d、B-180 d的恢复情况与真菌感染发生率呈负相关。结论:(1)HLA半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不同免疫细胞的重建规律是不相同的。(2)移植后CD4+T的恢复情况在OS以及c-GVHD发生率方面显示出预后判断价值;CD8+T以及CD4+CD8+T在患者的复发率以及LFS率方面显示出预后判断价值。
苏龙[3](2021)在《阻断CXCR4对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与移植物抗宿主病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与目的急性白血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血液系统疾病之一,化疗仍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部分复发难治患者需要接受更强烈的治疗方案,如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CT)。然而,复发仍旧是急性白血病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治疗后骨髓残留白血病细胞是复发的根源所在。与髓外复发相比,骨髓复发患者治疗困难,长期预后差。因此,如何清除骨髓中的残留白血病细胞,对于提高急性白血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整体预后,甚至实现治愈白血病的最终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在造血与免疫细胞发育、迁移及功能维持中均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趋化因子CXCL12及其受体CXCR4参与了造血细胞发育、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s,HSC)向骨髓归巢及其在骨髓微环境中的定居。此外,CXCL12/CXCR4在急性白血病细胞向骨髓迁移及其在骨髓中的定居亦发挥关键性作用。骨髓微环境通过多种机制,如免疫细胞、细胞因子等,维持免疫抑制状态,保护HSC免受损伤从而维持正常造血及机体必要时的应急造血。骨髓微环境同样对白血病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可使白血病细胞对化疗药物、分子靶向治疗药物耐药,同时可抵抗免疫治疗。阻断CXCR4可动员白血病细胞进入外周血,从而可增强化疗药物与分子靶向药物的杀伤效果。然而,阻断CXCR4联合化疗对临床患者治疗的效果改善有限,考虑与化疗不能有效杀伤耐药细胞或白血病干细胞有关。因此,寻找更有效的杀伤耐药细胞或白血病干细胞的联合治疗手段才有可能进一步提高疗效。我们的前期研究已发现,CXCR4拮抗剂可增强异基因淋巴细胞回输(allogeneic lymphocyte infusin,ALI)的移植物抗白血病(graftversus-leukemia,GVL)效应。然而,该研究采用的是人造白血病(人CD34+细胞转染MLL-AF9基因),可能存在一定的细胞特异性。采用免疫缺陷小鼠构建疾病动物模型,小鼠无完整免疫系统,因此,无法评估在完整免疫系统存在情况下,阻断CXCR4是否能够增强GVL效应。此外,CXCR4阻断对allo-HCT后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host disease,GVHD)与供体细胞植入是否有影响,仍有待研究以明确。本研究的目的旨在确定CXCR4阻断是否可增强ALI与allo-HCT后GVL效应、是否对GVHD及供体造血细胞植入有影响,从而为开展后续临床试验提供直接证据与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临床患者标本构建患者来源的异种移植(patient-derived xenotransplants,PDX)模型,待外周血可检测到白血病细胞后,给予ALI。免疫细胞活化后给予CXCR4拮抗剂AMD3100治疗,治疗后检测外周血和/或组织中的白血病细胞水平。采用多种小鼠allo-HCT模型,以小鼠原代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T-ALL)与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细胞作为靶细胞,研究移植后给予AMD3100对GVL效应的影响。建立小鼠急性(BALB/c小鼠→C57BL/6小鼠)与慢性(BALB/c小鼠→CB6F1小鼠)GVHD模型,研究CXCR4阻断对GVHD病程的影响。采用小鼠allo-HCT模型研究CXCR4拮抗剂对供体造血细胞植入的影响。结果1.通过对临床患者B细胞ALL(B-cell ALL,B-ALL)骨髓标本进行检测发现,白血病细胞表面均高表达CXCR4。采用患者标本构建PDX模型发现,CXCR4拮抗剂AMD3100可动员骨髓中的白血病细胞进入外周血,峰值为给药后3小时。2.采用3例患者标本建立PDX模型,给予1次或2次ALI联合AMD3100治疗。结果发现,PDX小鼠骨髓中的B-ALL细胞对ALI抵抗,而AMD3100可明显促进ALI对患者B-ALL细胞的杀伤,且可有效清除骨髓中的残留白血病细胞。3.在PDX模型中,当外周血白血病负荷较高时,可先行化疗预处理,降低白血病负荷,然后再给予ALI联合CXCR4拮抗剂治疗,同样可有效清除白血病细胞,包括骨髓中的白血病细胞。4.小鼠T-ALL与AML细胞亦高表达CXCR4,AMD3100可明显动员上述白血病细胞进入外周血,动员的峰值时间为给药后3小时。采用小鼠allo-HCT模型证明,移植后给予AMD3100可明显增强GVL效应,尤其在低白血病细胞情况下,该治疗方案可取得非常高的无病缓解率,使约85%的受体小鼠长期存活。5.采用小鼠急性与慢性GVHD模型证明,移植后短时间给予AMD3100对小鼠体重变化、生存率、GVHD临床评分及靶器官病理表现均无明显影响。6.采用小鼠非清髓性allo-HCT模型证明,移植后给予AMD3100可促进供体造血干祖细胞在受体小鼠骨髓中的植入。结论临床患者与小鼠白血病细胞均高表达CXCR4,阻断CXCR4可显着动员白血病细胞进入外周血。CXCR4阻断可明显增强ALI与allo-HCT后GVL效应,并可有效清除骨髓中的残留白血病细胞,使受体小鼠获得高的无病缓解率。移植后短时间给予CXCR4拮抗剂对急性与慢性GVHD均无明显影响,且可促进供体来源造血干祖细胞的植入。
于嗣俭[4](2021)在《单倍型移植在急性白血病应用的研究》文中指出一 研究背景及目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SCT)是治疗多种恶性血液病的重要手段,甚至是治愈某些血液肿瘤的唯一途径,比如遗传学高危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和难治性急性白血病。对于遗传学高危的AML患者来说,尽快行allo-SCT是能让患者获益最有效的手段。对于难治性急性白血病患者来说,allo-SCT可能是唯一的治愈手段。目前成人allo-SCT的供者来源主要包括亲缘全相合供者(MSD)、单倍型供者(HID)、非血缘无关相合供者(MUD)及非血缘脐血干细胞(UCB)。MSD由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及感染风险相对小,费用相对低,仍是allo-SCT的最先选择,但由于受到供者来源的限制,能找到MSD的患者大约30%。MUD提供了另一种有效选择,有研究表明其取得了与MSD相似的疗效,但寻找合适无关供者需要时间,且受地域及民族等因素限制。UCB移植虽然具有随时可用、容易获得、对供者无风险及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发生率低的优点,但脐血库规模小,脐血细胞数量低,对于成人来说植入仍是一个突出的问题。随着移植技术的进步以及对移植并发症的处理经验更加丰富,HID在近年来得到广泛的应用。单倍型移植具有以下优势:1,几乎所有的患者都能找到供者,且大部分患者有多个供者可供选择,最终可选择最优供者进行移植;2,对于复发难治及高危白血病等急需要移植的患者来说,HID具有更好的可及性;3,随着移植技术的提高及对移植并发症的处理经验更加丰富,大量研究表明HID-SCT能取得与MSD-SCT同等的疗效。除此之外,研究表明对于高危恶性血液病患者,HID-SCT的疗效甚至要优于MSD-SCT,这归功于HID-SCT能在这部分患者表现出更强的移植物抗宿主病(GVL),能显着降低复发率,但并没有表现出更高的移植相关死亡率,最后获得生存的优势。然而,这些研究主要是回顾性研究、小样本量或者亚组分析,究竟HID-SCT是否比MSD-SCT具有更强的GVL作用,从而降低复发并提高生存还存在争议。为了进一步探讨这个问题,第一部分,我们设计了一项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比较了 HID-SCT与MSD-SCT在第一次获得完全血液学缓解(CR1)的遗传学高危AML的临床疗效。第二部分,我们分析了两项前瞻性研究中难治性急性白血病患者数据,比较HID-SCT与MSD-SCT的临床疗效。评价指标包括移植后微小残留病(post-MRD)、复发率(CIR)、移植相关死亡率(TRM)、无白血病生存率(DFS)、总生存率(OS)、感染发生率、GVHD及造血重建等。目的是为HID-SCT在高危AML及难治性急性白血病患者治疗中的地位提供更有力的临床依据。另外,对于HID-SCT,目前主要有两种移植体系,包括抗胸腺人球蛋白(ATG)为基础的移植方案还是后环磷酰胺(post-CTX)移植方案。在中国,ATG为基础的单倍型移植方案占主导地位。而ATG所致的免疫抑制及激活病毒感染仍然是这个方案的重要不足。到目前为止,单倍型移植最佳的ATG剂量仍不清楚。我们前期单中心研究表明,兔来源总量6mg/kg的ATG剂量比10mg/kg的ATG剂量具有更低的EBV病毒发生率,但有更高的GVHD发生率和致死率。7.5mg/kg的ATG剂量目前主要应用于MUD-SCT,其在HID-SCT的地位仍不明确,需要进一步研究。因此,第三部分,我们设计了一项随机对照的前瞻性研究,比较7.5mg/kg的ATG与10mg/kg的ATG剂量在HID-SCT的疗效,目的是评估ATG最佳剂量,从而优化ATG为基础的单倍型移植体系。二方法1、这是一项多中心前瞻性研究,纳入了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及福建医科大学协和医院四家单位血液科2013年6月至2016年01月接受allo-SCT的遗传学高危AML-CR1患者。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病人入组,分为HID-SCT组和MSD-SCT组,采用生物学随机原则。移植策略方面,所有患者均接受清髓性的改良BuCy预处理方案,MSD-SCT采用环孢素A(CsA)+甲氨蝶呤(MTX)进行GVHD的预防,HID-SCT采用CsA+MTX+ATG以及霉酚酸酯(MMF)的GVHD预防方案,单倍型组的移植物为G-CSF动员的骨髓(BM)联合外周干细胞(PBSC),MSD-SCT的移植物为G-CSF动员的PBSC。移植前后进行MRD监测,监测手段包括多参数流式(MFC)及实时定量PCR(qPCR)。对于post-MRD阳性的患者,常规进行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或者地西他滨(有活动性GVHD的患者)抢先性干预,同时对于FLT3-ITD阳性的患者接受索拉非尼靶向治疗。研究的主要终点是post-MRD累积发生率,次要终点包括:CIR、造血重建、GVHD、TRM、OS、DFS及无移植物抗宿主病无复发生存(GRFS)。所有数据由SPSS 19.0及R软件统计软件处理。2、这项研究入组的患者来源于两项前瞻性注册研究。纳入2013年6月至2017年12月间接受HID-SCT和MSD-SCT的难治性急性白血病患者。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病人入组,分为HID-SCT组和MSD-SCT组。移植策略方,面,所有患者均接受清髓性的续贯强化预处理方案,MSD-SCT采用CsA+MTX进行GVHD的预防,HID-SCT采用CsA+MTX+ATG以及MMF的GVHD预防方案。预防白血病复发的策略包括早期快速减免免疫抑制剂、预防性及抢先性DLI。对于post-MRD阳性的患者,常规进行DLI或者其他方式的抢先性干预。研究的主要终点是CIR和OS,次要终点包括:感染发生率、造血重建、GVHD发生率、TRM、DFS及GRFS。所有数据由Stata及R软件统计软件处理。3、这是一项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了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及福建医科大学协和医院四家单位血液科2013年6月至2016年01月接受allo-SCT的14-65岁的急性白血病患者。根据ATG的剂量按照1:1比例随机对病人进行入组,分别为7.5mg/kg ATG组与10mg/kg ATG组。移植策略方面,移植前CR的患者接受清髓性的改良BuCy预处理方案,移植前未缓解(NR)的患者接受清髓性的续贯强化预处理方案,采用CsA+MTX+ATG以及MMF的GVHD预防方案,ATG的剂量分别为7.5mg/kg与10mg/kg。常规进行EBV及CMV病毒的监测及抢先性治疗。常规进行移植后免疫重建的监测。研究的主要终点是EBV血症1年累计发生率,次要终点包括:CMV血症及疾病发生率、造血重建、GVHD发生率、TRM、DFS及耐受性。所有数据由SPSS及R软件统计软件处理。三结果1.2013年6月至2016年01月共189例遗传学高危AML患者纳入此研究,HID-SCT组83例,MSD-SCT组106例。直到最后随访时间,59例患者被检测到post-MRD阳性,包括单倍型组15例和亲缘全相合组44例。HID-SCT组和MSD-SCT组的post-MRD累计阳性率分别是18%(95%CI 11-27)和42%(95%CI 32-51;p=0.001)。根据供者淋巴细胞输注原则,52例post-MRD阳性患者接受了 DLI,其中HID-SCT组 13例’MSD-SCT组39例(p=0.001)。在post-MRD的多因素分析中,单倍型供者是保护性因素(p=0.001,HR=0.349)。急性 GVHD 累积发生率分别是 40%(95%CI 29-50)和 46%(95%CI 36-55;p=0.848);Ⅲ-Ⅳ°aGVHD 累积发生率分别是 11%(95%CI 5-19)和 11%(95%CI 6-18;p=0.948)。慢性 GVHD、广泛性cGVHD 发生率分别为 39%(95%CI 28-49)和 51%(95%CI 41-60)(p=0.152)、12%(95%CI 6-20)和 18%(95%CI 11-26)(p=0.274)。两组3 年 CIR 分别为 14%(95%CI 7-22)和 24%(95%CI 17-33;p=0.101)。在复发的多因素分析中,单倍型供者是保护性因素(P=0.030,HR=0.464)。两组3年累积 TRM 分别是 15%(95%CI 8-23)和 10%(95%CI 5-17;p=0.368)。两组 3 年 OS 分别为 72%(95%CI 67-77)和 68%(95%CI 63-72;p=0.687)、DFS 为 71%(95%CI 67-76)和 66%(95%CI 61-71;p=0.579)、GRFS 为 63%(95%CI 57-68)和 43%(95%CI 39-48;p=0.035)。多因素分析显示移植前MRD 阳性和 post-MRD 阳性是 DFS(p=0.006,HR=2.119;p=0.019,HR=2.029)和 OS(p=0.007,HR=2.135;p=0.028,HR=1.981)的独立危险因素。2.2013年6月至2017年12月251例难治性急性白血病患者纳入此研究,119例接受HID-SCT,132例患者接受MSD-SCT。移植后+30天两组的疾病完全缓解率分别是94%和93%(p=0.802)。根据供者淋巴细胞输注的原则,199例post-MRD阳性患者接受了 DLI,其中HID-SCT组91例,MSD-SCT组108例(p=0.350)。截至最后随访日期,92例患者发生了 114次post-MRD阳性事件,其中DLI前60例、DLI后12例。1年的aGVHD累积发生率分别是62%(95%CI 58-67)和 54%(95%CI 50-58;p=0.025);Ⅲ-Ⅳ°aGVHD 累积发生率分别是 16%(95%CI 13-19)和 11%(95%CI 8-13;p=0.180)。3 年的cGVHD、广泛性 cGVHD 发生率分别为 55%(95%CI 50-59)和 55%(95%CI 51-60)(P=0.789)、21%(95%CI 17-25)和 19%(95%CI 16-22)(p=0.830)。HID-SCT 组和 MSD-SCT 组 5 年 CIR 分别是 32%(95%CI 23-41)和26%(95%CI 18-35)(p=0.034)。在复发的多因素分析中,单倍体供者是保护性因素(p=0.047,HR=0.615)。两组移植后+100内的感染相关死亡率方面,HID-SCT组要显着高于MSD-SCT组(8%vs 2%;p=0.049)。两组5 年的 TRM 分别是 31%(95%CI 22-40)和 23%(95%CI 16-30)(p=0.114)。中位随访20.3个月(范围,0.2至72.7个月),两组5年的累计DFS分别是43%(95%CI 38-48)和 39%(95%CI 35-44)(p=0.665),两组 5 年的累计 OS分别是 46%(95%CI 42-51)和 42%(95%CI 37-46)(p=0.832),GRFS 为28%(95%CI 24-33)和 26%(95%CI 22-30;p=0.795),两组均无统计学差异。多因素分析显示移植第0天骨髓原始幼稚细胞≥3%和post-MRD阳性是OS(p=0.011,HR=1.573;p=0.027,HR=1.490)和 DFS(p=0.005,HR=1.630;p=0.003,HR=1.668)的不良因素。DLI 是 OS(p=0.001,HR=0.423)和 DFS(p=0.001,HR=0.402)的保护性因素。cGVHD是DFS的保护性因素(p=0.016,HR=0.659)。3.总共412例患者纳入这项研究,最终408例完成此研究并纳入分析,7.5mg/kg ATG组203例,10.0mg/kg ATG组205例。两组1年的EBV血症累计发生率分别是 20.7%(95%CI 15.4-26.5)和 40%(95%CI 33.3-46.6;p<0.001)。两组2年EBV疾病累计发生率分别是3.0%(95%CI 1.2-6.0)和7.3%(95%CI 4.3-11.4;p=0.048)。单倍体组和亲缘全相合组1年的CMV血症累计发生率分别是 73.4%(95%CI 67.2-79.4)和 83.4%(95%CI 77.5-87.9;p=0.038)。两组2年CMV疾病累计发生率分别是1.5%(95%CI 0.4-4.0)和5.9%(95%CI 3.2-9.7;p=0.019)。100 天Ⅱ-Ⅳ°aGVHD 累积发生率分别是27.1%(95%CI 21.1-33.4)和 25.4%(95%CI 19.6-31.5;p=0.548);Ⅲ-Ⅳ°aGVHD 累积发生率分别是 7.9%(95%CI 4.7-12.2)和 5.4%(95%CI 2.8-9.1;p=0.299)。2 年的 cGVHD、广泛性 cGVHD 发生率分别为 34.6%(95%CI 27.8-41.4)和 36.2%(95%CI 29.1-43.2)(P=0.814)、12.8%(95%CI 8.5-18.0)和 10.2%(95%CI 6.3-15.2)(p=0.417)。两组的 3 年 CIR 分别是 17.6%(95%CI:12.4-23.6%)和 15.3%(95%CI:10.2-21.5%)(p=0.442)。三组 3 年的TRM 分别是 20.2%(95%CI:15.0-26.0%)和 24.4%(95%CI:18.7-30.4%)(p=0.289)。三组 3 年的累计 DFS 分别是 62.2%(95%CI:55.3-69.1%)和 60.3%(95%CI:53.0-67.6%)(p=0.660),三组 3 年的累计 OS 分别是 69.5%(95%CI:63.2-75.8%)和 63.5%(95%CI:56.2-70.8%)(p=0.308)。四 结论1 HID-SCT 比 MSD-SCT具有更低的post-MRD发生率,提示HID-SCT比MSD-SCT具有更强的GVL作用。HID-SCT患者比MSD-SCT患者接受DLI的比例更低,最终HID-SCT比MSD-SCT具有更优的GRFS,因此,对于遗传学高危AML-CR1患者,HID-SCT应该被推荐为最优选择之一。2 对于移植前NR的难治急性白血病患者,HID-SCT 比 MSD-SCT的复发率更低,但移植后+100内的感染死亡率更高,最终两组的生存无显着性差异。对于移植前NR的难治急性白血病患者来说,尽快行allo-SCT是目前最有效的治愈手段。在缺乏MSD的情况下,HID-SCT同等有效。3 抢先性及预防性DLI是急性白血病移植后重要的预防复发手段。对于移植前NR的难治白血病患者,超强预处理可明显降低复发,提高移植疗效。4 与 10.0mg/kg ATG 相比,7.5mg/kg ATG 作为 HID-SCT 的 GVHD 预防能够降低EBV和CMV感染,却不增加GVHD发生率。
薛超[5](2021)在《高压氧疗法通过NRF2/HO-1信号通路在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防治中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目前多种恶性和非恶性血液系统疾病的唯一根治手段。基于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为基础的非体外去T细胞单倍型移植(北京方案)模式和国外单倍型移植后环磷酰胺后置(PTCY)模式的建立和完善,allo-HSCT彻底告别供者来源缺乏的时代,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尽管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疗效不断改善,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仍然是主要的合并症。尤其是发生在移植后100内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发生率约为35-64%,Ⅱ级以上aGVHD死亡率高达50%,是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非复发性死亡(NRM)的主要原因。目前GVHD主要采用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钙调蛋白酶抑制剂、CD25单抗)以及JAK2抑制剂、CD20单抗等。这些药物在缓解排异症状和降低死亡率的同时削弱了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GVL),增加了感染风险。30%-50%的患者会发生激素难治性/耐药性aGVHD(SR-GVHD),更强的免疫抑制治疗与感染和恶性肿瘤复发的发生率增加有关。因此,目前aGVHD临床患者亟待安全有效、成本效益上更优,技术要求较低的新的预防和治疗策略。aGVHD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体内重建的供者来源的免疫细胞攻击受者脏器组织导致的临床综合征,主要累及皮肤、肝脏、消化道等。尽管目前aGVHD发生的确切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研究认为,aGVHD发生过程涉及多种免疫细胞和非免疫细胞,如Th1,Th2,Th17等细胞均起到促进aGVHD发生发展的重要作用。此外,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前接受的放化疗预处理方案会导致患者体内产生大量的活性氧(ROS),ROS进一步触发炎症反应从而导致组织损伤,加重aGVHD,在aGVHD的发病机制中发挥关键作用。因此,合理控制氧化应激,尤其是ROS的产生对于有效管理aGVHD至关重要。核因子红系衍生的2相关因子2(NFE2L2,或Nrf2)是细胞对抗氧化损伤和外源性刺激的主要调节因子。Nrf2属于亮氨酸拉链蛋白,通常情况下与胞浆伴侣蛋白Keap 1相合,处于相对抑制状态,稳定存在于细胞质中。当受到ROS等氧化应激条件刺激后,Nrf2与Keap1解偶联并转位到细胞核。Nrf2在细胞核内与下游抗氧化反应原件结合,激活一系列解毒酶和抗氧化应激基因的表达,如血红素加氧酶1(HO-1)、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Nrf2-HO1信号通路及其下游基因已经被证实在多种细胞、组织和器官的氧化应激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认为Nrf2/HO1信号通路可以通过减低ROS水平从而抑制aGVHD的发生发展。高压氧治疗(HBOT)是一种临床中常用的治疗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于一氧化碳中毒、减压病、缺血性脑和脊髓损伤等缺血缺氧性疾病的治疗。临床研究表明,HBOT可以显着改善继发于aGVHD的非愈合性口腔溃疡和allo-HSCT后GVHD或感染导致的出血性膀胱炎。此外,HBOT已被证实可减少一系列的促炎性细胞因子释放,削弱炎症反应的发生。以往的研究也记载了脑外伤和糖尿病足溃疡患者接受HBOT过程中Nrf2起到关键调节作用。本研究通过观察HBOT在临床患者的实际应用和实验室小鼠模型中的治疗效果和临床意义,探索HBOT对aGVHD的治疗有效性。进一步验证Nrf2基因的表达在HBOT治疗aGVHD中的生物学作用及机制,为aGVHD的预防、治疗及新型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室基础。第一部分:小鼠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模型的建立目的:本部分研究旨在建立稳定可靠的小鼠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模型,为后续探究高压氧疗法(HBOT)对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治疗有效性及相关发生机制提供可靠的临床前模型。材料与方法:1.实验动物以5-6周龄,体重18-20g的雄性C57/BL(H-2Kb)小鼠作为供鼠,7-8周龄,体重20-22g的雌性BALB/C(H-2Kd)小鼠为受鼠。无菌环境中提取供鼠脾脏单个核细胞和胫腓骨骨髓腔中的骨髓单个核细胞,利用PBS制备骨髓及脾脏单个核细胞悬液。受鼠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前接受全身照射(TBI),接受照射后在6小时内通过尾静脉将骨髓单个核细胞和/或脾脏单个核细胞悬液回输至受鼠体内。2.TBI剂量的探索受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接受6.5Gy,7Gy,7.5Gy,8Gy四种不同TBI剂量照射,观察照射后小鼠状态及生存时间,确定最低致死照射剂量。3.骨髓及脾脏单个核细胞回输数量的确定受鼠在最低致死照射剂量预处理后,随机分为四组,将骨髓细胞悬液浓度与以往文献一致,调整为1×107个/200 ul,脾脏单个核细胞浓度分为四个梯度,分别为 5×106个/200 ul、1×107个/200 ul、2×107个/200 ul、3×107个/200 ul。观察每组受鼠的体重变化、活动状态及出现aGVHD的时间及生存时间,确定最佳的脾脏单个核细胞悬液浓度。4.小鼠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模型建立的确定一周后处死部分小鼠,提取胫腓骨骨髓细胞,处理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移植后各组小鼠的嵌合状态及植入情况,确定供鼠骨髓细胞是否成功植入。通过每天记录小鼠体重变化、活动度改变、生存时间长短及aGVHD的典型表现(耸毛、大面积脱毛、皮肤皱褶、弓背、腹泻、肛门肿胀等)确定小鼠是否进入aGVHD状态。采用aGVHD临床评分,每隔7天对小鼠aGVHD发生的严重程度及进展进行记录。采用伊红—苏木精(HE)对小鼠皮肤、肝脏、肠道、脾脏和肺等靶器官组织进行病理染色组织检查,观察小鼠是否发生aGVHD病理学改变,确定小鼠aGVHD模型的成功建立。结果:1.TBI剂量四组小鼠分别接受6.5Gy,7Gy,7.5Gy,8Gy四种不同TBI剂量照射后,前两组小鼠长期存活,说明该剂量为非致死剂量;8Gy组小鼠于7天内全部死亡,7.5Gy组小鼠于9-14天内出现陆续死亡,表明7.5Gy为最低致死剂量。2.骨髓及脾细胞数小鼠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前接受总剂量为7.5Gy,剂量率83cGy全身照射,在全身照射后的4-6小时内通过尾静脉将骨髓单个核细胞和脾单个核细胞回输至受鼠体内。骨髓细胞数按照以往文献确定为1×107个,脾细胞数分为四个梯度,分别为 5×106个/200 ul、1×107个/200 ul、2×107个/200 ul、3×107个/200 ul。TBI组小鼠仅接受TBI全身照射,未回输供鼠骨髓及脾单个核细胞,全部小鼠于9-12天内死亡。BMT组小鼠接受TBI照射后仅回输骨髓细胞1×107个,全部小鼠开始出现体重降低,但是在7天后逐渐恢复至正常体重,状态良好且长期存活(>35天)。aGVHD组小鼠回输骨髓细胞1×107及4个梯度的脾脏细胞后,5×106个/200 ul组小鼠未诱导出aGVHD典型表现,且全部长期存活。2>×107个/200 ul及3× 107个/200 ul两组小鼠均出现典型的aGVHD表现,但后者组小鼠在20天内全部死亡。仅2×107个脾细胞组小鼠出现典型的aGVHD,且在35天内全部死亡,说明小鼠清髓后回输1×107个骨髓细胞和2×107个脾细胞能够成功建立aGVHD小鼠模型。3.小鼠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模型成功构建小鼠接受剂量为7.5Gy的TBI全身照射,并在照射后4-6小时内通过尾静脉回输骨髓单个核细胞1×107和2×107个脾单个核细胞,移植术后小鼠体重逐渐下降,活动度明显降低。移植后第7天提取小鼠骨髓细胞进行流式细胞术嵌合度检测,显示供鼠组织相容性抗原H-2Kb 阳性细胞嵌合率均在95%以上,表明供鼠骨髓单个核细胞植入成功。小鼠于14天左右开始出现耸毛、弓背、腹部及背部大片脱毛、腹泻及肛门肿胀等典型aGVHD临床症状,并于35天内全部死亡。HE染色可见小鼠靶器官组织镜下出现aGVHD发生时的炎性细胞浸润,局部有明显的炎症反应。结论:本部分研究通过分梯度预实验成功地确定构建aGVHD小鼠模型所需的TBI剂量及骨髓细胞和脾细胞回输数量,并通过观察小鼠形态、体重、生存期,检测嵌合度、小鼠靶器官病理改变和aGVHD评分等确定小鼠发生aGVHD的程度及进展,成功地构建了稳定的小鼠aGVHD模型,为后续进一步观察HBOT在小鼠中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aGVHD中的治疗效果。第二部分:高压氧疗法通过Nrf2/HO-1信号通路对小鼠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治疗的作用及机制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高压氧疗法(HBOT)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小鼠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治疗效果;阐明Nrf2/HO-1信号通路在HBOT防治aGVHD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探究aGVHD预防及治疗的潜在新靶点,为提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后aGVHD患者治疗效果的有效途径提供实验室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1.aGVHD小鼠模型的建立;2.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骨髓嵌合;3.H&E染色;4.组织免疫荧光;5.Luminex检测外周血多因子表达水平;6.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mmunohistochemistry,IHC);7.蛋白提取及免疫印迹分析(Western Blotting);8.统计学分析。结果:1.采用流式细胞不检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受鼠骨髓嵌合度显示供鼠的H-2Kb阳性细胞嵌合率均在95%以上。2.通过成功建立小鼠异基因aGVHD模型并应用HBOT后结果显示,小鼠生存期显着延长且临床表现明显改善,aGVHD严重程度评分显着降低。HBOT可显着降低aGVHD发生率且明显减轻小鼠aGVHD。3.采用HE染色技术检测受鼠靶器官组织病理改变,结果显示aGVHD小鼠在HBOT后靶器官病理损害显着减轻。4.组织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aGVHD小鼠在接受HBOT后靶器官内ROS含量较对照组显着下降。5.采用Luminex技术检测小鼠治疗前后外周血中多种炎性细胞因子变化显示,HBOT治疗后HGF水平显着升高,IL-6和TNF-α水平显着降低,IL-2、IL17、IL4、IL10和IFN-γ等没有显着性改变。6.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以单纯骨髓移植组小鼠为对照组,aGVHD组小鼠治疗后靶器官中Nrf2和HO1蛋白水平表达量升高。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以未使用HBOT组小鼠为对照组,aGVHD-HBOT组小鼠治疗后Nrf2和HO1蛋白水平表达量明显升高。8.aGVHD-HBOT组部分小鼠接受Nrf2抑制剂ML385干预后结果显示,小鼠生存期明显缩短,且临床表现及评分显着升高。结论: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证实HBOT可以显着改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GVHD小鼠的临床表现及严重程度。本研究通过成功地建立aGVHD小鼠模型,进一步证实HBOT可以显着延长小鼠的生存期和改善小鼠aGVHD临床表现。小鼠肝中Nrf2及HO-1蛋白在HBOT治疗aGVHD后的表达水平增高,或许能够为aGVHD患者开辟新的防治途径。本研究证实Nrf2基因的表达降低能够显着促进小鼠aGVHD的发生发展和严重程度。HBOT能过够通过激活Nrf2-HO1信号通路,减少多种炎性细胞因子和ROS的释放,从而减轻对aGVHD靶器官的损害,减轻aGVHD的发生发展。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首次明确了 Nrf2-HO1信号通路在HBOT改善aGVHD发生发展中的中重要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新靶点。第三部分:高压氧疗法对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治疗有效性的临床验证目的:本部分研究旨在探究HBOT在临床实际应用时对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aGVHD患者的治疗效果,为临床aGVHD患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手段。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对2012年06月至2020年11月于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血液内科住院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后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83例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同时收集患者外周血样本进行研究。83例患者中,发生aGVHD后仅接受类固醇激素治疗的患者53例,接受激素合并HBOT患者30例。男性52例,女性31例,年龄8-65岁,中位年龄27岁。ALL22例,AML 4例,SAA 6例,MDS 4例,淋巴瘤5例,其他5例。患者采用白消安(busulfan,BU)/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Y)或全身照射(total body irradiation,TBI)/CY,改良BU/CY,BU/氟达拉滨(fludarabine,FLU)预处理方案;两组患者均采用甲氨喋呤(methotrexate,MTX)+环孢素 A(cyclosporine,CSA)+吗替麦考酚酯(mycophenolate mofetil,MMF)方案预防 aGVHD。aGVHD 的诊断和治疗参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共识标准。采用RT-PCR检测83例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Nrf2和HO-1基因表达水平。回顾性观察并评估这些患者接受HBOT治疗后aGVHD的控制情况和分级变化、外周血中CD3+CD4+T细胞、CD3+CD8+T细胞、NKT细胞、白细胞介素6(IL-6)和CD4/CD8比值变化。本研究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已通过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核批准,根据赫尔辛基宣言所有患者及健康志愿者在采集标本前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结果:1.在83例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仅接受常规激素治疗1-2mg/kg/d的患者53例,合并HBO治疗的患者为30例。两组患者aGVHD Ⅰ-Ⅱ级发生率分别为67.9%vs.86.7%,aGVHD Ⅲ级发生率分别为32.1%vs.13.3%,HBOT治疗组发生aGVHD的严重程度显着低于未使用HBOT组,结果有显着性差异(P=0.001)。此外,30例患者使用HBOT前后aGVHD分级显着降低,其中30%患者aGVHD症状完全消失。2.HBOT治疗后,CD3+CD4+T细胞显着下降,CD3+CD8+T细胞和NKT细胞数量增加,白细胞介素6(IL-6)和CD4/CD8比值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显着性差异。3.Real-time PCR结果表明临床患者使用HBOT后外周血中Nrf2及HO-1基因表达没有显着性改变。结论: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证实HBOT在aGVHD的实际临床应用中可以显着改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GVHD患者的临床表现及降低aGVHD分级,对于临床中常用的aGVHD相关临床指标有显着的改善作用,为临床中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aGVHD病人提供新的治疗手段。
张樱[6](2021)在《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及同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评价单倍体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HID-HSCT)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20年10月接受HID-HSCT的76例SAA患者临床资料。男性50例,女性26例,中位年龄为16岁(3~52岁),SAA-Ⅰ型患者49例,SAA-Ⅱ型患者18例,肝炎相关再生障碍性贫血(HAAA)患者9例。骨髓联合外周血干细胞移植15例,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PBSCT)61例。预处理方案:环磷酰胺(Cy)+氟达拉滨(Flu)+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方案预处理患者46例,白消安(Bu)+CY+Flu+ATG方案预处理患者30例。结果3例患者移植后骨髓抑制期死亡;73例患者中性粒细胞植入的中位时间为12(9~21)d;除3例早期死亡患者外,8例患者移植后未获得血小板重建,65例患者血小板植入的中位时间为14(9~90)d。原发性植入失败发生率为5.5%,继发性植入失败发生率为5.5%。Ⅱ~Ⅳ°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发生率38.4%,Ⅲ~Ⅳ°aGVHD发生率16.4%,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发生率为35.8%,广泛型cGVHD发生率为22.4%,中位随访时间为19.5月(1~75月),预期5年总生存率(OS)为(78.6±5.0)%,无失败生存率(FFS)(75.9±5.1)%,移植相关死亡率(TRM)为(20.2%±4.9)%。多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大于35岁,移植前铁蛋白大于1500ng/ml,HCT-CI评分大于等于3分,起病中性粒细胞数大于1×109/L,发生Ⅲ~Ⅳ°aGVHD为影响患者的OS的危险因素(P值分别为0.013,0.004,0.02,0.014,0.001)。发生植入失败的患者FFS明显低于其他患者(37.5%对 84.4%,P<0.001)。结论:HID-HSCT是治疗SAA的有效方法,在儿童青少年以及年轻患者中疗效较好,发生重度aGVHD以及严重感染仍是影响生存率的主要原因,加强对重度aGVHD以及感染的防治对于提高疗效至关重要。目的 评价同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移植后造血重建以及植入失败的发生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进行同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部11例患者首次移植后均获得植入,中性粒细胞植入中位时间为10d(8~23d),血小板植活时间中位数为11d(移植后8~28d),三例患者出现植入失败,其中2例行二次移植,1例血象恢复达到长期稳定植入,另1例造血重建后再次出现植入失败。中位随访时间为53(5~135)个月,全部11例患者均生存,植入失败率为27.3%(3/11),9例患者长期血象正常。结果显示,再生障碍性贫血病程长、移植前骨髓细胞增生较活跃、移植物中CD3+T细胞数量少、移植后未应用免疫抑制剂与植入失败可能相关。结论:同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具有良好的长期生存率,植入失败仍是最主要的问题,移植前预处理以及移植后环孢素的应用均有助于长期稳定植入。
王妍[7](2021)在《重型β地中海贫血移植后适应性免疫细胞重建的初探》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构建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者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适应性免疫细胞重建的拟合方程及拟合曲线,预测和模拟适应性免疫细胞重建过程,探索其重建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方法:观察指标:对象为2018年1月至12月在深圳市儿童医院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86例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者。采集患者基本信息和移植相关信息,选取移植后1月、3月、6月、12月、18月作为监测时间基点,进行5次测量,统计T、B细胞绝对计数结果,记录移植后1年内发生的并发症种类及具体时间。分析方法:应用SAS 9.4软件,在混合效应模型中利用生长曲线构建适应性免疫细胞重建的拟合方程;纳入患者基本信息、常见术后并发症为自变量,应用混合效应模型分析适应性免疫细胞重建的影响因素;计算对适应性免疫细胞有影响的术后并发症的累积发病率,描述其时间分布规律。结果:1.适应性免疫细胞重建方程及规律:CD4+T细胞重建方程:y=89.1038+0.5989t+0.00181t2(15≤t≤600),其期望值随时间推移呈先慢后快的单调递增趋势,在移植后284天首次达到参考范围,至观察期结束仍在参考范围内;CD8+T细胞重建方程:y=527.2+0.00814t2-0.00001t3(15≤t≤600),其期望值随时间推移呈先增加再减少的趋势,在观察期初已达到参考范围,自移植后第367天至观察期结束均高于参考范围;总T细胞重建方程:y=684.08+0.01399 t2-0.00002t3(15≤t≤600),其期望值随时间推移呈先增加再减少的趋势,在移植后55天首次达到参考范围,在移植后第466天达到最大值且至观察期结束均在参考范围内;B细胞重建方程:y=125.24+1.1632t(15≤t≤600),其期望值随时间推移呈均一的单调递增趋势,在观察期初已达到参考范围,自移植后第422天至观察期结束均超过参考范围。2.适应性免疫细胞重建影响因素:CD4+T细胞重建速度与供者来源、患者年龄相关;CD8+T细胞重建速度与发生植入综合征、口腔黏膜炎相关;B细胞重建速度与发生植入功能不良相关。3.植入综合征多见于移植后21天内,在此期间内发病率为55.81%;口腔黏膜炎多见于移植后17天内,期间发病率为41.86%;植入功能障碍于术后1年内均有发生,前3月较为高发,发病率为9.3%。结论:1.我们成功构建了T、B细胞重建的拟合方程,可用于预测地贫患儿移植后适应性免疫重建的水平。2.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儿童地中海贫血患者术后T、B细胞重建速度不一,但普遍早于成人患者,可在移植后一年内达到正常水平。3.年龄越小的患者术后CD4+T细胞重建速度越快,亲缘性供者有利于术后CD4+T细胞重建。4.CD8+T细胞重建速度与发生植入综合征相关,B细胞重建速度与发生植入功能不良相关。
郜小岳[8](2020)在《Allo-HSCT后早期TCR组库特征与动态演变规律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分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T细胞免疫组库的基本特征和动态演变,在TCR免疫组库水平理解移植后T细胞免疫重建的规律,分析其对移植后复发、Gv HD、病毒感染等主要并发症产生的影响,探索其对临床工作的指导作用和应用前景。方法:入组进行allo-HSCT的恶性血液病病人30例,分别对其移植物(d0)、移植后1个月(d28)和移植后2个月(d61)的外周血进行高通量测序,得到的TCRβ链CDR3免疫组库结合患者随访1年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基于组库数据特征和研究目的,创造性地设计T细胞响应指数(TCRI),分析其特性后将其运用到数据的统计分析中。结果:1.allo-HSCT后TCR免疫组库的反Simpson多样性指数不断下降(仅d0和d61之间p=0.01),克隆性指数不断上升(p=0.001),非复发组d28克隆性指数显着高于复发组(p=0.018),急性Gv HD组和无急性Gv HD组、CMV激活组和无CMV激活组之间均无显着差异。2.半相合移植组的TCRI在第一个月(TCRI200ab)、第二个月(TCRI200bc)和前两个月(TCRI200ac)均显着高于非半相合移植组(p值分别为0.032、0.007和0.004);TCRI在急性Gv HD分组、慢性Gv HD分组、CMV分组和EBV分组之间均无显着差异;非复发组的TCRI200bc显着高于复发组(p=0.006)。3.成对数据对比时TCRI200ab显着高于TCRI200bc(p=0.027),TCRI200bc与TCRI200ac无显着差异(p=0.112);4.TCRI200bc≥1.0组的累积复发率显着高于TCRI200bc<1.0组(31.25%vs 0%,p=0.0323),TCRI200bc≥1.0组的1年生存率高于TCRI200bc<1.0组,但无统计学差异(78.57%vs 56.25%,p=0.2813)。5.不同时间点间所有病人的免疫组库VDJ片段使用率有较多差异,以V片段差异较多较显着,J片段次之,D片段无显着差异;复发组与非复发组d61免疫组库V片段和J片段使用率之间有一定差异,D片段无显着差异;复发组与非复发组d61免疫组库TCRβ链CDR3氨基酸构成无显着差异(p>0.05)。6.非复发组在移植后第二个月的优势克隆较复发组使用更多TRBV2、TRBV12-3和TRBJ1-1、TRBJ1-5(p<0.01),D片段无显着差异;非复发组TCRβ链CDR3氨基酸构成中有更多的甘氨酸和更少的丙氨酸(p<0.05)。7.患者间Gv L相关TCR克隆存在共有基序,如NAGE、SYTT,且这些特异性相似的Gv L相关克隆更倾向于供者HLA限制性,更广泛但相对稍弱的扩增。结论:1.allo-HSCT后早期T细胞均来自于移植物中的供者成熟T淋巴细胞,外周血中这些T细胞的多样性不断下降,克隆性不断上升。2.allo-HSCT后第一个月T细胞扩增主要是内稳态驱动,与供受者之间HLA相合程度相关,第二个月扩增以抗原驱动为主,与复发密切相关,与Gv HD、病毒激活均无关。3.TCRI200bc≥1.0的患者在移植1年内不会复发,且有更高的1年期生存率,提示TCRI200bc≥1.0可作为量化Gv L效应是否足以阻止患者在1年内复发的指标。4.移植后Gv L相关的优势克隆更倾向于使用TRBV2、TRBV12-3和TRBJ1-1、TRBJ1-5等片段,在患者间存在共性,有共有基序,更倾向于供者HLA提呈抗原,基于更广泛且稍弱的方式产生免疫效应。
武小亮[9](2020)在《双蛋白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小鼠造血及免疫重建的功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治疗恶性血液肿瘤,如白血病、淋巴瘤等的有效治疗手段。患者移植后往往伴随着长期的免疫缺陷,这会导致由机会性感染和疾病复发所引起的较高风险的死亡率。因此,如何加快移植后患者造血和免疫重建是本领域的研究热点。患者蛋白营养不良是移植后非常普遍的现象,可能会造成造血恢复和免疫重建的延迟。目前的研究中,针对单一类型蛋白临床营养支持在骨髓移植中的作用已有相关报导,但不同动植物来源的双蛋白是否能够加快移植后造血及免疫重建尚未有相关研究报道。本研究通过建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小鼠模型,并在移植后补充动植物优质蛋白(大豆分离蛋白和乳清蛋白)的混合蛋白—即双蛋白,初步探究了双蛋白营养补充对移植后小鼠造血及免疫重建的影响。试验1: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小鼠模型的建立及评价设置受鼠BALB/c(H-2Kd)两个全身辐照(Total body irradiation,TBI)剂量(7.5Gy、8Gy),及供鼠C57BL/6(H-2Kb)来源的骨髓单个核细胞(BMNCs)两个移植数量(5×106、2×107)组,摸索骨髓移植小鼠模型建立条件。分组如下:RHTH(8Gy辐照+2×107 BMNCs输注);RHTL(8Gy辐照+5×106 BMNCs输注);RLTH(7.5Gy辐照+2×107BMNCs输注);RLTL(7.5G辐照+5×106BMNCs输注);RHNT(8Gy辐照);RLNT(7.5Gy辐照)。移植后主要观察各组小鼠生存状态、存活率、GVHD表现及供体嵌合情况。结果表明:两个辐照剂量都能达到清髓目的,但8Gy全身辐照和5×106个BMNCs输注,即RHTL组小鼠死亡率最低且供体嵌合率均达到完全植入状态。此外,各移植组小鼠均未出现明显的GVHD现象。因此,8Gy全身辐照和5×106个BMNCs输注是较好的模型建立方案。试验2:双蛋白干预对移植后小鼠造血及免疫重建的影响15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双蛋白干预组(DP)、乳清蛋白干预组(WP)、照射移植未干预组(NP)、照射未移植组(RNT)、正常对照组(CON)。根据蛋白质在生理盐水的溶解度和氮素平衡原则,以1.5mg/kg.d的灌胃剂量,DP和WP组小鼠在移植后分别给予34mg双蛋白和33.3mg乳清蛋白的营养支持。移植后第1天开始进行蛋白营养干预,干预4周,综合评价蛋白营养干预后各组小鼠造血及免疫重建状况。结果表明:移植后DP组小鼠白细胞、B淋巴细胞及NK细胞的恢复显着快于NP组,且淋巴细胞和NK细胞的恢复显着快于WP组;DP组小鼠骨髓中c-Kit+细胞、短期造血干细胞(ST-HSC)、多潜能祖细胞(MPPs)数量显着高于NP组,且短期造血干细胞(ST-HSC)数量显着高于WP组;DP组小鼠胸腺和脾脏的脏器指数和绝对细胞计数及脾脏CD3+和B220+细胞数量均明显高于NP组,而WP和NP组间无明显差异。试验3:双蛋白干预对移植后小鼠血清生化指标及GVHD的影响通过定期测定小鼠体重及观察记录小鼠体貌体征的变化过程、H&E染色分析小鼠肝脏、肠道及脾脏病理状况及血生化指标分析,进一步评价双蛋白干预对移植后小鼠机体状态及GVHD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移植组小鼠存活率较高,无明显GVHD现象发生,且DP和WP与NP组之间无明显差异;血生化指标表明,DP组血清总蛋白含量显着高于WP和NP组;与NP组相比,DP和WP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含量明显降低;同时,DP和WP组血清丙二醛(MDA)、4-羟基壬烯醛(4-HNE)含量较NP组显着降低。因此,双蛋白干预对移植后小鼠存活率及GVHD发生无明显影响,但能够明显增加移植后早期血清总蛋白含量,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保护肝脏功能。
宋常伟[10](2020)在《儿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EBV感染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1、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cell transpalntation,Allo-HSCT)后患儿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及再激活的危险因素,进而在临床中早期识别高危因素,及早进行预防治疗,防止疾病进展。2、对于EBV感染患儿,分析EBV感染后高拷贝数组的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及无事件生存时间(event free survival,EFS),探讨利妥昔单抗抢先治疗EBV感染患儿的预后情况,减少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post transplantation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PTLD)的发生率,提高患儿生存率。研究方法:1、回顾性分析于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间于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血液科行Allo-HSCT,并定期检测EBV拷贝数的268例病人。收集该部分患儿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预处理强度、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nti-thymocyte globulin,ATG)的使用情况,移植物类型、干细胞来源、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cute graft-versus-host disease,aGVHD)、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hronic graft-versus-host disease,cGVHD)、移植前抗CD20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抗)的使用情况、CD34细胞输注数量、粒细胞植入时间等临床资料,采用卡方分析及Logistic分析法分析上述影响因素与EBV感染的相关性。2、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至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血液科进行Allo-HSCT术后268例患儿,EBV感染组与EBV未感染组患儿OS、EFS。将其分为6组:a).预处理阶段未使用利妥昔单抗,allo-HSCT术后出现EBV血症,使用利妥昔单抗组,共32例患儿;b).预处理阶段未使用利妥昔单抗,allo-HSCT术后出现EBV血症的患儿,未使用利妥昔单抗组,共110例;c).预处理阶段未使用利妥昔单抗,未发生EBV血症组,共83例;d).预处理阶段使用利妥昔单抗,allo-HSCT术后出现EBV血症,再次使用利妥昔单抗组,共1例;e).预处理阶段使用利妥昔单抗,allo-HSCT术后出现EBV血症,未使用利妥昔单抗组,共6例;f).预处理阶段使用利妥昔单抗,allo-HSCT术后未出现EBV血症组,共36例,采用K-M法分析不同组别EBV血症患儿使用利妥昔单抗后OS、EFS,监测患儿EBV拷贝数变化情况,观察患儿治疗效果及中位恢复时间,监测EBV-PTLD的发生情况。研究结果:1、268例患儿中,Allo-HSCT术后EBV血症的一年累积发生率为55.5%,移植后发生EBV血症的中位时间为42(24,88)天。2、单因素分析显示Allo-HSCT后EBV血症与患者年龄、疾病类型、预处理强度、ATG使用情况、移植类型、Ⅲ~ⅣaGVHD、干细胞来源、预处理阶段利妥昔单抗使用情况有关,而与性别、aGVHD、cGVHD无相关性。在EBV血症组,输注CD34+细胞数量较多,粒细胞植入时间较短。多因素分析则显示,使用ATG、不同供体干细胞来源、预处理是HSCT术后发生EBV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预处理阶段使用利妥昔单抗是EBV血症发生的保护因素。3、149例患儿Allo-HSCT术后发生EBV血症,发生EBV高拷贝数合计47例患儿,发生率为31.5%。总共,17/47(36.1%)患者在首次EBV-DNA-PCR阳性后仅2周内发生了高水平的EBV再激活。在47例EBV高拷贝数患儿中,18例使用利妥昔单抗治疗,无EBV-PTLD发生,而未使用组有一例EBV-PTLD发生,EBV-PTLD发病率为0.37%。4、268例患儿,a组、b组、c组间比较,OS、EFS无明显差异,d组及e组与f组中比较,OS、EFS无明显差异。结 论:1、Allo-HSCT术后EBV感染与患者年龄、疾病类型、预处理强度、ATG使用情况、移植类型、干细胞来源、预处理阶段利妥昔单抗使用密切相关。2、使用ATG、干细胞来源、预处理阶段未使用利妥昔单抗是Allo-HSCT术后发生EBV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3、利妥昔单抗抢先治疗可有效减少EBV-PTLD发病率。
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免疫功能重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免疫功能重建(论文提纲范文)
(1)非血缘脐血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与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分离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文题释义: |
0引言Introduction |
1 对象和方法Subjects and methods |
1.1 设计 |
1.2 时间及地点 |
1.3 对象 |
1.4 方法 |
1.4.1 临床检测移植后患者的免疫功能 |
1.4.2 流式细胞术分析 |
1.5 主要观察指标 |
1.6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Results |
2.1 非血缘脐血移植具有明显的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与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分离现象 |
2.2 非血缘脐血移植患者T细胞及其亚群的分化 |
2.3 非血缘脐血移植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免疫细胞群的比较 |
2.4 非血缘脐血移植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T细胞PD-1和CD80表达水平变化 |
2.5 生物相容性 |
3 讨论Discussion |
(2)HLA半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细胞免疫重建与临床预后相关性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细胞免疫重建与临床预后相关性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阻断CXCR4对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与移植物抗宿主病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趋化因子及其受体 |
1.2 趋化因子CXCL12及其受体CXCR4 |
1.2.1 CXCL12/CXCR4概述 |
1.2.2 CXCL12/CXCR4在生理过程与病理状态中的作用 |
1.3 CXCR4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研究进展 |
1.3.1 CXCR4在AML细胞向骨髓归巢及定居中的作用 |
1.3.2 AML细胞CXCR4的表达与调控 |
1.3.3 CXCR4表达与AML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
1.3.4 CXCR4作为AML治疗靶点的研究进展 |
1.4 CXCR4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研究进展 |
1.4.1 CXCR4在ALL病理机制中的作用 |
1.4.2 ALL细胞CXCR4的表达与调控 |
1.4.3 CXCR4与ALL细胞髓外浸润 |
1.4.4 CXCR4在ALL中的预后意义 |
1.4.5 CXCR4作为ALL治疗靶点的研究进展 |
1.5 CXCL12/CXCR4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研究进展 |
1.5.1 阻断CXCR4在造血干细胞动员中的应用 |
1.5.1.1 阻断CXCR4与自体造血干细胞动员 |
1.5.1.2 阻断 CXCR4 与 allo-HCT 供者造血干细胞动员 |
1.5.1.3 其他阻断 CXCR4 的动员剂 |
1.5.2 阻断CXCR4在allo-HCT预处理中的应用 |
1.5.3 阻断CXCR4在allo-HCT后的应用 |
1.6 总结与展望 |
第2章 阻断CXCR4增强异基因淋巴细胞回输后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患者白血病样本与异基因淋巴细胞样本采集 |
2.2.2 实验动物 |
2.2.3 主要实验试剂、耗材与仪器 |
2.2.4 主要溶液配制 |
2.3 实验方法 |
2.3.1 临床患者白血病细胞分离 |
2.3.2 患者来源异种移植模型(PDX)构建 |
2.3.3 异基因淋巴细胞分离与回输 |
2.3.4 AMD3100皮下注射 |
2.3.5 小鼠外周血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 |
2.3.6 牺牲小鼠检测各脏器白血病细胞 |
2.3.7 统计学方法 |
2.4 实验结果 |
2.4.1 本研究3例B-ALL患者临床特征 |
2.4.2 患者B-ALL细胞CXCR4表达及其体内动员反应 |
2.4.3 ALI来源的正常B细胞在PDX小鼠体内快速消失 |
2.4.4 ALI联合AMD3100可有效清除PDX小鼠骨髓白血病细胞 |
2.4.5 化疗预处理桥接ALI联合AMD3100可有效清除高白血病负荷PDX模型小鼠骨髓白血病细胞 |
2.5 讨论 |
第3章 阻断CXCR4增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实验细胞 |
3.2.2 实验动物 |
3.2.3 主要实验试剂、耗材与仪器 |
3.2.4 主要溶液配制 |
3.3 实验方法 |
3.3.1 原代白血病小鼠的构建 |
3.3.2 小鼠allo-HCT |
3.3.3 AMD3100皮下注射 |
3.3.4 小鼠外周血白血病细胞的检测 |
3.3.5 受体小鼠各脏器流式检测 |
3.3.6 统计学方法 |
3.4 实验结果 |
3.4.1 Notch1-T-ALL与MLL-AF9-AML细胞CXCR4表达与体内动员反应 |
3.4.2 AMD3100增强allo-HCT后GVL效应 |
3.4.3 AMD3100与allo-HCT后受体小鼠外周血供体T细胞扩增有关 |
3.4.4 AMD3100与allo-HCT后受体小鼠外周血供体CD8+记忆T细胞扩增有关 |
3.5 讨论 |
第4章 阻断CXCR4对移植物抗宿主病与供体造血细胞植入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 |
4.2.1 实验细胞 |
4.2.2 实验动物 |
4.2.3 主要实验试剂、耗材与仪器 |
4.2.4 主要溶液配制 |
4.3 实验方法 |
4.3.1 原代T-ALL种子小鼠的构建 |
4.3.2 流式染色检测调节性T细胞 |
4.3.3 小鼠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
4.3.4 AMD3100皮下注射 |
4.3.5 小鼠急性与慢性GVHD模型的评估 |
4.3.6 小鼠活体骨髓穿刺 |
4.3.7 组织病理检测 |
4.3.8 小鼠外周血白血病细胞的检测 |
4.3.9 受体小鼠各脏器流式检测 |
4.3.10 统计学方法 |
4.4 实验结果 |
4.4.1 小鼠骨髓免疫细胞CXCR4的表达及其对AMD3100的动员反应 |
4.4.2 AMD3100对allo-HCT后急性GVHD的影响 |
4.4.3 AMD3100对allo-HCT后慢性GVHD的影响 |
4.4.4 AMD3100对allo-HCT后供体细胞植入的影响 |
4.5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校期间的学术业绩 |
致谢 |
(4)单倍型移植在急性白血病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单倍型移植和亲缘全相合移植在高危AML疗效比较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 |
1. 病人特点及研究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单倍型移植和亲缘全相合移植在难治急性白血病患者的疗效比较 |
1. 病人特点及研究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三部分 两种不同ATG剂量在单倍型移植中的疗效比较 |
1. 病人特点及研究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博士研究生期间主要工作 |
致谢 |
(5)高压氧疗法通过NRF2/HO-1信号通路在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防治中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小鼠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模型的建立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高压氧疗法通过Nrf2/HO-1信号通路对小鼠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防治的作用机制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高压氧疗法对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治疗有效性的临床验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和学术交流情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及同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疗效分析 |
中文摘要1 |
ABSTRACT1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同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 |
中文摘要2 |
ABSTRACT2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文献综述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缩略词表 |
附录二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题录 |
致谢和憧憬 |
(7)重型β地中海贫血移植后适应性免疫细胞重建的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前言 |
1.1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纳入标准 |
2.2 排除标准 |
2.3 观察指标 |
2.4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研究指标的基本特征 |
3.1.1 患者信息基本描述 |
3.1.2 术后并发症基本描述 |
3.1.3 植入T、B细胞基本描述 |
3.2 适应性免疫细胞重建规律 |
3.2.1 适应性免疫细胞重建基本特征 |
3.2.2 适应性免疫细胞重建方程及曲线 |
3.3 适应性免疫细胞重建影响因素 |
3.4 适应性免疫细胞重建相关并发症分布规律 |
4 讨论 |
5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综述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免疫重建的相关研究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Allo-HSCT后早期TCR组库特征与动态演变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1.1 造血干细胞移植 |
1.1.1 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发展过程 |
1.1.2 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分类 |
1.1.3 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过程 |
1.1.4 造血干细胞采集物的成分 |
1.1.5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主要并发症 |
1.2 移植后免疫重建 |
1.2.1 allo-HSCT后免疫细胞数量和功能重建 |
1.2.2 allo-HSCT后患者T细胞来源和重建 |
1.2.3 allo-HSCT后抗原提呈与识别 |
1.3 TCR免疫组库 |
1.3.1 TCR |
1.3.2 T细胞免疫组库 |
1.3.3 下一代测序技术 |
1.3.4 相关研究进展 |
1.4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和研究思路 |
第二章 实验与数据可靠性分析 |
2.1 实验流程和伦理申报 |
2.1.1 实验流程图 |
2.1.2 伦理申报 |
2.1.3 临床试验注册 |
2.2 提取单个核细胞RNA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方法 |
2.2.3 实验注意事项 |
2.3 免疫组库高通量测序 |
2.3.1 测序的流程 |
2.3.2 TCR免疫组库高通量测序 |
2.4 测序数据规律分析 |
2.4.1 测序数据重复性 |
2.4.2 测序数据代表性 |
2.4.3 测序数据偏倚 |
第三章 新指数的设计与特点 |
3.1 新指数的设计 |
3.1.1 本研究的指导思想 |
3.1.2 数据结构 |
3.1.3 新指数的设计过程 |
3.2 新指数的特点 |
3.2.1 新指数的特征 |
3.2.2 新指数的优缺点 |
3.2.3 应用新指数的注意事项 |
3.3 新指数与常用指数对比 |
3.3.1 分析免疫组库的常用指数 |
3.3.2 新指数与传统常用指数对比 |
第四章 结果分析与讨论 |
4.1 移植后早期TCR组库特征 |
4.1.1 统计分析方法 |
4.1.2 患者的临床数据 |
4.1.3 患者的测序数据 |
4.1.4 移植后TCR免疫组库多样性和克隆性变化趋势 |
4.1.5 讨论 |
4.2 TCR组库动态变化与移植后主要并发症 |
4.2.1 移植后TCR组库中的主要克隆 |
4.2.2 移植后免疫组库不平行扩增与临床并发症的关系 |
4.2.3 VDJ片段使用率及氨基酸组成与临床并发症 |
4.2.4 讨论 |
4.3 GvL相关克隆共性分析 |
4.3.1 GvL相关克隆的共性分析 |
4.3.2 患者间共享特异性的GvL相关克隆特征 |
4.3.3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主要简历 |
致谢 |
(9)双蛋白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小鼠造血及免疫重建的功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介绍 |
1.2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造血及免疫重建规律 |
1.2.1 适应性免疫重建及规律 |
1.2.2 固有免疫重建及规律 |
1.3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造血及免疫重建的影响因素 |
1.4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营养支持 |
1.4.1 移植后营养支持的重要性 |
1.4.2 移植后的营养需求 |
1.5 移植后蛋白营养补充的必要性 |
1.5.1 蛋白营养补充的意义 |
1.5.2 补充双蛋白的优势 |
1.6 本研究的研究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
1.6.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6.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动物模型的建立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动物 |
2.2.2 实验材料 |
2.2.3 实验分组及处理 |
2.2.4 供鼠造血干细胞分离 |
2.2.5 受鼠辐照及造血干细胞移植 |
2.2.6 移植后小鼠饲养及状态观察 |
2.2.7 外周血血细胞计数 |
2.2.8 供体嵌合率 |
2.2.9 移植后小鼠肝脏、脾脏、小肠、组织病理学检査 |
2.3 统计学处理 |
2.4 实验结果 |
2.4.1 移植后小鼠生存状况 |
2.4.2 供体嵌合率 |
2.4.3 肝脏、肠道、脾脏、病理学分析 |
2.5 讨论 |
第三章 双蛋白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造血及免疫重建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动物 |
3.2.2 实验材料 |
3.2.3 供鼠造血干细胞分离及造血干细胞移植 |
3.2.4 实验分组及蛋白营养干预方案 |
3.2.5 外周血血细胞计数 |
3.2.6 免疫器官指数及细胞计数 |
3.2.7 胸腺输出功能评价 |
3.2.8 流式细胞术 |
3.2.9 数据分析 |
3.3 实验结果 |
3.3.1 供体嵌合率 |
3.3.2 外周血血细胞及淋巴细胞亚群绝对计数 |
3.3.3 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含量分析 |
3.3.4 胸腺重建状况 |
3.3.5 脾脏重建状况 |
3.4 讨论 |
第四章 双蛋白对小鼠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GVHD及血清指标的影响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动物 |
4.2.2 实验材料 |
4.2.3 供鼠造血干细胞分离及造血干细胞移植 |
4.2.4 实验分组及蛋白营养干预方案 |
4.2.5 移植后各组小鼠一般状态观察 |
4.2.6 血清生化指标测定 |
4.2.7 组织病理学分析 |
4.2.8 数据分析 |
4.3 实验结果 |
4.3.1 体重及生存状况 |
4.3.2 血生化指标分析 |
4.3.3 GVHD及组织病理学分析 |
4.4 讨论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全文结论 |
创新点 |
本研究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10)儿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EBV感染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预处理方案 |
3、GVHD的预防 |
4、植入标准 |
5、EBV的监测及EBV高拷贝数诊断 |
6、EBV的预防与治疗 |
7、随访 |
8、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病例资料一般特征 |
2、造血干细胞移植后EBV血症危险因素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EBV感染危险因素及利妥昔单抗抢先治疗的相关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致谢 |
四、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免疫功能重建(论文参考文献)
- [1]非血缘脐血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与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分离的机制[J]. 徐安慧,林秀秀,张旭晗,宋闿迪,孙光宇,汤宝林,孙自敏,郑昌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2(13)
- [2]HLA半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细胞免疫重建与临床预后相关性探究[D]. 李娅.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3]阻断CXCR4对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与移植物抗宿主病影响的研究[D]. 苏龙. 吉林大学, 2021(01)
- [4]单倍型移植在急性白血病应用的研究[D]. 于嗣俭. 南方医科大学, 2021
- [5]高压氧疗法通过NRF2/HO-1信号通路在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防治中的机制研究[D]. 薛超. 山东大学, 2021(12)
- [6]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及同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研究[D]. 张樱.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7]重型β地中海贫血移植后适应性免疫细胞重建的初探[D]. 王妍.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8]Allo-HSCT后早期TCR组库特征与动态演变规律的研究[D]. 郜小岳. 军事科学院, 2020(01)
- [9]双蛋白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小鼠造血及免疫重建的功效评价研究[D]. 武小亮.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
- [10]儿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EBV感染危险因素分析[D]. 宋常伟. 苏州大学, 2020(02)
标签: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论文; 造血干细胞移植论文; 急性髓性白血病论文; 骨髓细胞论文;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