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脂肪肝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运旭[1](2021)在《中年女性高血压体检者体质指数异常与脂防肝发病率的相关性分析与研究》文中指出《中国脂肪肝防治指南》一书属于医学专业科普类书籍,全书针对国人脂肪肝的发病、病症、预防与治疗进行了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地讲解,尤其是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肥胖症的患者来说脂肪肝更是高发性疾病。由于脂肪肝在我国中老年人群中的普遍性,所以编写本书给予患者在生活习惯、饮食习惯、治疗方案上的指导是很有意义的。结合本书对中年高血压病人在脂肪肝的发病分析,我们特意选取了中年女性患者这一部分进行介绍。
东来[2](2021)在《推动代谢相关性脂肪性肝病多学科规范诊治的先行者——记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脂肪肝中心钟碧慧教授》文中指出人物档案钟碧慧:医学博士、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后,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现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主任、消化科副主任、消化科主任(东院)。兼任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肝胆组委员、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消化病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整合医学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脂肪肝专家委员会脂肪肝联盟广东分中心负责人、
刘莉丹,刘晏[3](2021)在《健脾利湿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西医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是在改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以保肝抗炎药物和胰岛素抵抗药物进行辅助治疗,但依然存在副作用明显、治疗效果不理想等问题。然而中医药在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上有着突出的优势,该文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病因病机、中医证型及健脾利湿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和药理研究进展进行论述,以期能为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提供更为丰富的理论依据。
卢亚运,方勇,顾娅萍,许智越[4](2021)在《糖尿病前期人群脂肪肝发病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糖尿病前期人群脂肪肝发病危险因素,为后期健康指导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4-8月在华东疗养院健康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糖尿病前期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其中322例脂肪肝患者为病例组,219例非脂肪肝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基础资料、生活习惯及血生化相关指标的组间差异,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糖尿病前期人群脂肪肝发病危险因素。结果病例组吸烟史、运动频率、饮食特点及体质量指数(BMI)、超重或肥胖比例、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及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空腹血糖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结果均显示,吸烟史、偶尔或从不运动、荤食、超重或肥胖、TG水平异常是糖尿病前期人群脂肪肝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超重或肥胖人群与TG水平异常人群出现脂肪肝的风险分别是BMI正常人群的2.148倍及2.108倍。结论经常吸烟、运动量较少、荤食为主、体质量过高及TG水平异常是糖尿病前期人群形成脂肪肝的危险因素,对于超重或肥胖及TG水平异常人群应重点进行早期健康指导及治疗,以降低脂肪肝的发病率。
朱熠文,林晖明,周军,尹燕耀[5](2021)在《老年肥胖型及非肥胖型脂肪肝患者中医体质特点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老年肥胖型脂肪肝患者与非肥胖型脂肪肝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特点,为临床防治不同类型的脂肪肝提供依据。方法:选取确诊为肥胖型脂肪肝的122例老年患者及非肥胖型脂肪肝的68例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化的9种中医体质量表对其实施中医体质辨识,分析2组患者中医体质类型特点。结果:偏颇体质为老年肥胖型与非肥胖型脂肪肝患者的主要中医体质类型,2组患者中医体质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主要体质类型均为痰湿质、湿热质、气虚质,肥胖型脂肪肝患者痰湿质所占比例最高,非肥胖型脂肪肝患者湿热质所占比例最高,2组患者痰湿质、湿热质、气虚质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均以实性体质为主,在虚实体质比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肥胖型脂肪肝患者与非肥胖型脂肪肝患者均以实性体质为主要体质类型,肥胖型脂肪肝患者以痰湿质为主,非肥胖型脂肪肝患者以湿热质为主。
缪文茹[6](2021)在《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新加坡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本次研究以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新加坡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体质类型分布规律。同时通过对身体质量指数(BMI)、生化指标、肝脏B超影像显示等方面的测定,探讨新加坡NAFLD中医体质类型、易感体质类型与BMI、生化指标、肝脏B超影像等方面的相关性,分析总结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中医体质学说与临床治疗相结合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同时发挥“治未病”的中医特色来防治新加坡NAFLD发生发展。2.在概述中西医诊治NAFLD的基础上,总结导师多年来治疗NAFLD的临床经验,结合新加坡NAFLD的中医体质特点,从NAFLD的“气虚痰湿瘀滞”的病因病机出发,以益气健脾、祛痰化瘀为大法,观察益气健脾消脂汤对新加坡肝郁脾虚、痰湿瘀阻证NAFLD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从BMI、生化指标、肝脏B超影像及临床证候积分等方面综合评价中医干预NAFLD的临床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1.理论研究1.1现代医学方面:从西医学对NAFLD认识的宏观层面出发,系统性分析西医学对NAFLD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及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深入探讨西医学对NAFLD认识存在的优缺点,为中西医结合防治该病提供理论依据。1.2中医学方面:从中医学对NAFLD的古今认识出发,着重整理历代重要的中医古籍中对该病症的有关论述,研究其学术渊源及规律。并且对近10年内防治NAFLD的现代中医文献进行经验总结,与古医籍加以对比分析,找出两者的异同处。同时进行NAFLD中医体质学方面的研究,以NAFLD的古今中医文献及中医体质理论为指导,确立益气健脾、祛痰化瘀法与益气健脾消脂汤的组方原则。2.临床研究2.1选择500例新加坡NAFLD病例进行中医体质类型的问卷调查,同时开展BMI、生化指标、肝脏B超影像显示等方面的测定,收集资料后,将其录入SPSS20.0电脑软件中,进行数据统计处理分析,探讨新加坡NAFLD中医体质类型、易感体质类型与BMI、生化指标、肝脏B超影像显示等方面的相关性,分析总结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2.2将问卷调查中符合要求的100例受试者分别采用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组,50例)和中成药月见草软胶囊(对照组,50例)治疗,然后进行治疗前后及组间的疗效观察,疗程均为三个月。结果:1.入选的500例NAFLD患者中:患者体质种类多数为一种体质,部分患者有两种体质,但是也有少数患者具有多种体质,以1-3种体质的病例居多;按王琦教授的九种中医体质类型为指导准则,NAFLD患者的自身体质占体质类型总数的百分比的分布规律如下:痰湿质>气虚质>湿热质>气郁质>阴虚质>阳虚质>血瘀质>平和质>特禀质;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均高于正常值;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及γ谷氨酰转肽酶(GGT)增高和降低的病例都存在。将痰湿质、湿热质、特禀质的体质与BMI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后发现,痰湿质、湿热质、特禀质常见有BMI增加(P<0.05),体重超标、肥胖者患NAFLD的风险也增加。特禀质、痰湿质、湿热质与HDL降低有相关性(P<0.05)。气虚质与TG的降低有相关性(P<0.05)。气郁质、血瘀质、湿热质、痰湿质及阴虚质中AST升高(P<0.05),血瘀质、湿热质、气虚质、阴虚质中ALT升高(P<0.05),湿热质、痰湿质、气虚质中GGT升高(P<0.05),说明偏颇体质的患者常伴有肝血清转氨酶升高,而且因中医体质分类的差别,其AST、ALT、GGT改变则各有不同。女性多见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常见于男性。痰湿质、阴虚质与B超影像显示的严重程度有相关性,且痰湿质多见于轻、中度的 NAFLD(P<0.05)。2.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可达92%,中成药月见草软胶囊组总有效率为78%,益气健脾消脂汤的总体疗效优于月见草软胶囊(P<0.05)。两组自身治疗后较各自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改善(P<0.001),且治疗组的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自身治疗后较各自治疗前各种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有显着改善(P<0.05),且治疗组在改善肢体困重、胁肋胀痛、脘腹胀满、食少纳呆、大便溏薄等症状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体重较其自身治疗前显着减轻(P<0.05),且治疗组疗后体重较对照组疗后体重降低(P<0.05)。将两组自身治疗前后血脂水平(TC、TG、LDL)及肝血清转氨酶指标(ALT、AST、GGT)进行比较后发现两组均有显着的降血脂、保肝降酶的调节作用(P<0.05),治疗组疗后血脂及肝功能较对照组疗后有所降低(P<0.05)。两组自身治疗后较各自治疗前肝脏病变的严重程度均有改善(P<0.05),且治疗组疗后肝脏B超影像显示程度积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1.本次问卷调查所能收集到的病例中,中医体质类型分布规律:痰湿质>气虚质>湿热质>气郁质>阴虚质>阳虚质>血瘀质>平和质>特禀质。痰湿质与湿热质常见于男性,女性多见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常见有BMI增加,体重超标、肥胖者患NAFLD的风险也增加。痰湿质、湿热质中HDL较正常水平降低。气虚质常可见TG降低。偏颇体质多伴有肝功能指标增高,但不同的中医体质类型其AST、ALT、GGT增高也不相同。痰湿质、阴虚质与B超影像显示的严重程度有相关性,且痰湿质多见于轻、中度的NAFLD患者。2.经过连续三个月的临床疗效观察,发现益气健脾消脂汤对新加坡NAFLD中医辨证属于肝郁脾虚、痰湿瘀阻证的临床疗效优于月见草软胶囊。益气健脾消脂汤在减低症状积分,减轻BMI,调节血脂水平,改善肝脏血清转氨酶指标、减轻肝脏病变在B超下严重程度方面优于月见草软胶囊。益气健脾消脂汤适用于新加坡NAFLD中医辨证属于肝郁脾虚、痰湿瘀阻证的患者,其既能祛脂,又能保护肝脏、降低肝血清转氨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NAFLD的中药制剂。
王钰萌[7](2021)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中医证型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证型规律及相关指标的特点,并与单纯NAFLD患者进行比较,观察NAFLD合并T2DM患者的糖脂代谢状态特征,为更好地控制疾病进展提供参考。方法:研究对象为2018年9月至2020年12月于我院肝胆科门诊治疗的NAFLD患者,按是否合并T2DM分为两组,NAFLD组和NAFLD+T2DM组。收集患者一般情况(性别、年龄、职业)、BMI、血压、静脉血糖、肝功能(ALT、AST、GGT)、血脂(TC、TG、HDL-C、LDL-C)、血尿酸等实验室指标,参照2017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将患者辨证分为肝郁脾虚证、痰浊内停证、湿热蕴结证、痰瘀互结证和脾肾两虚证这5个证型,并对以上指标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和脂肪肝严重程度,以及在不同脂肪肝严重程度下的中医证型分布及相关临床指标,探讨证型规律、病因病机和相关指标的特点。结果:本研究共收集到符合纳入标准的NAFLD组152例,NAFLD+T2DM组155例。(1)NAFLD组与NAFLD+T2DM组之间的性别、年龄、职业、BMI、血压、职业等基线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间脂肪肝严重程度对比(P<0.05):NAFLD组轻度脂肪肝比例最高,占本组的56.6%;中度脂肪肝占本组的37.5%;重度脂肪肝比例最低,占本组的5.9%。NAFLD+T2DM组轻度脂肪肝比例较NAFLD组减少,占本组总数的45.8%;中、重度脂肪肝比例较NAFLD组增多,分别占本组的43.2%和11.0%。(3)轻度脂肪肝患者中,NAFLD组证型分布:肝郁脾虚(40.7%)>痰浊内停(22.1%)>湿热蕴结(16.3%)>痰瘀互结(11.6%)>脾肾两虚(9.3%);NAFLD+T2DM组证型分布:湿热蕴结(32.4%)>痰浊内停(21.1%)>肝郁脾虚(19.7%)>痰瘀互结(15.5%)>脾肾两虚(11.3%)。两组间各实验室指标比较,ALT、AST、TG、HDL-C在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GT、TC、LDL-C、U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NAFLD+T2DM组的ALT、AST、TG均高于NAFLD组,而HDL-C低于NAFLD组。(4)中度脂肪肝患者中,NAFLD组中医证型分布:肝郁脾虚(42.1%)>痰浊内停(24.6%)>湿热蕴结(17.5%)>痰瘀互结(10.5%)>脾肾两虚(5.3%);NAFLD+T2DM组证型分布:痰浊内停(49.3%)>湿热蕴结(19.4%)=痰瘀互结(19.4%)>肝郁脾虚(7.5%)>脾肾两虚(4.5%)。两组间各实验室指标比较,ALT、AST、TG、LDL-C在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GT、TC、HDL-C和U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NAFLD+T2DM组的ALT、AST、TG、LDL-C均高于NAFLD组。(5)重度脂肪肝患者中,两组间中医证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各实验室指标比较,AST、HDL-C在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T、GGT、TC、TG、LDL-C和UA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NAFLD+T2DM组的AST高于NAFLD组,而HDL-C低于NAFLD组。结论:1从中医普遍结果中可见,NAFLD+T2DM组较NAFLD组病情更重。1.1轻度NAFLD组的主要病机特点为肝郁脾虚;轻度NAFLD+T2DM组以“内热”为主要的病机交结,从而湿热之邪更重。1.2中度NAFLD组仍以肝郁脾虚为主要病机,在证型演变上较轻度NAFLD组未见明显差异;中度NAFLD+T2DM组以痰浊内停为主要病机特点,由于脾胃功能更严重失调,导致痰浊等病理产物生成更多,在证型的演变上出现了明显的差异。1.3重度脂肪肝阶段未发现两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可能与样本量不足有关。2从西医角度来看,不论脂肪肝严重程度从轻到重,NAFLD+T2DM组相比于NAFLD组的肝功受损和血脂异常情况都更为严重。当NAFLD与T2DM同时发病,相较于其中之一单独发病时,肝细胞损伤及血脂紊乱将更为严重。
刘梦玥[8](2021)在《苦荞醋饮、沙棘醋饮组合对代谢相关性脂肪肝患者的作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目前,代谢相关性脂肪肝(MAFLD)患病率跃升到29.2%,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尚无强有力的证据证明某种特定的饮食方法可以来治疗MAFLD,其一线治疗方案仍为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脂肪肝患者知晓饮食及运动改变的重要性,但仍然难以坚持,功能性食物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药食同源文化是我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瑰宝。山西苦荞是具有降脂活性的优良品种,沙棘具有广泛的药理效果,是藏医、蒙医的常用药物。苦荞、沙棘醋饮由山西特色药食同源食物苦荞、沙棘经过固态发酵、多菌共酵、多次发酵而来,富集了功能因子黄酮、有机酸,降低了酸度。研究表明,苦荞黄酮、沙棘黄酮、有机酸可以在代谢相关性脂肪肝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缓解和调节的作用。有中度脂肪肝患者早上饮用一支沙棘醋饮、晚上饮用一支苦荞醋饮,期间未改变生活方式,连续饮用半年后,中度脂肪肝消失。若该醋饮确实有效,可以为脂肪肝患者提供一种新的健康选择。本研究拟通过临床研究,对其疗效进行验证及评价。方法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体检中心招募代谢相关性脂肪肝患者110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对照组每月定期进行线上团体健康教育。醋饮饮用组在此基础上,每日晨起一支沙棘醋饮(抗疲劳),每日睡前一支苦荞醋饮(利于肝解毒);开盖后直接饮用、一次性饮完;连续饮用三个月;督促受试者饮用醋饮:要求其每月拍摄当月醋饮空瓶照片,上报醋饮支数;每日在微信群内督促患者饮用醋饮;每月随访患者,收集患者反馈,有无不良反应及其他症状。3个月后,比较两组受试者的代谢相关性脂肪肝分级改善有效率及血糖、血脂(TC、TG、LDL-C、HDL-C)、肝功能(ALT、AST)水平。结果1.两组共98名患者完整完成了研究并进入资料分析。醋饮联合饮用组50例,对照组48例;2.两组受试者各项指标变化:(1)脂肪肝分级改善有效率:3个月后,醋饮组有26例受试者脂肪肝分级降低或消失,脂肪肝分级改善有效率为52%,对照组11例受试者脂肪肝分级降低或消失,脂肪肝分级改善有效率为22.9%,两组患者脂肪肝分级改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层分析结果显示:饮用依从性越高、女性、轻度脂肪肝、不饮酒、规律锻炼、普通饮食、病程较短的脂肪肝患者的分级更易有效改善。(2)血脂、血糖、肝功能:3个月后,组内及组间对比结果均显示,两组受试者干预后血脂、血糖、肝功能水平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3.醋饮饮用组受试者月均醋饮饮用支数为48支,醋饮饮用依从性较好。部分受试者服用苦荞、沙棘醋饮组合可以起到抗疲劳、改善睡眠质量、缓解便秘、解酒、降低血压、缓解颈动脉硬化的作用,提示苦荞、沙棘醋饮组合可能存在其他潜在的健康益处,尚需进一步的临床研究。结论苦荞醋饮、沙棘醋饮组合可以有效改善代谢相关性脂肪肝患者的脂肪肝分级,暂不能认为苦荞醋饮、沙棘醋饮组合可以辅助降低MAFLD患者的血糖、血脂、肝功能,可能与醋饮功能因子黄酮类物质的含量尚未达到人体有效剂量或研究周期不足有关。
李格格[9](2021)在《尖叶假龙胆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细胞模型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a,NAFLD)是由非酒精因素引起的肝脏中脂肪代谢失衡,而诱发的一系列机理复杂的以多方面病理性改变为表型的肝脏代谢性疾病。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的改变,NAFLD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临床上还未有针对NAFLD的专用治疗药物,NAFLD的病情恶化发展,将会带来极大的社会医疗负担。因此寻求有效治疗手段和针对该疾病的药物研发具有重要的意义。尖叶假龙胆(Gentianella acuta,Michx.Hulten)是一味蒙药材,属于龙胆科(Gentiananceae)假龙胆属(Gentianella Moench.),以前是蒙古地区的民间用药,用于治疗腹泻、黄疸性肝炎、心律失常等疾病,中药材的使用是实践中积累的医学宝藏,NAFLD作为一种慢性逐步发展的疾病,相较于西药治疗方式,中药材以其独一无二的优点:毒副作用少,标本兼治等特点,更适于NAFLD的辅助治疗及维持性治疗,但目前对于中药治疗NAFLD的机制研究相对较少,更多则停留于经验传承和实际治疗效果。基于这一现状,本研究以天然蒙药材尖叶假龙胆为研究对象,分别利用水回流提取法和乙醇回流提取法对该药物中有效成分进行提取,作用于由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FFA)(油酸钠:棕榈酸钠=1:2)诱导人肝癌细胞(HepG2)构造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细胞模型,观察两种尖叶假龙胆提取物对NAFLD的作用;并凭借试剂盒检测、蛋白质免疫印迹等手段比较两种提取物对NAFLD的作用差异;最后采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测定SREBP-1、ACC1、FAS蛋白表达水平,初步探究尖叶假龙胆提取物改善NAFLD可能的作用机制。由试验结果可知NAFLD细胞模型建立的最佳条件是FAA浓度为250μM,时间为48 h。尖叶假龙胆提取物可以极显着降低NAFLD细胞模型的TG,TC水平(P<0.001),从剂量发挥药效的角度以及对NAFLD组TG、TC水平的影响效果综合评价,试验证明尖叶假龙胆乙醇提取物比水提取物对于NAFLD的作用效果更好且更高效。尖叶假龙胆提取物治疗NAFLD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SREBP-1蛋白水平并且降低下游靶位点脂质合成酶ACC1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肝细胞脂质的合成,减少肝脏中的脂质积累加剧,抑制NAFLD的发展进程,对NAFLD起到治疗的作用。本研究不仅探索建立了NAFLD细胞模型和初步提出并佐证了天然蒙药材尖叶假龙胆对于NAFLD改善途径的机制,同时从分子层面初步证实了传统蒙药材尖叶假龙胆作为药物改善和治疗NAFLD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为科学化利用尖叶假龙胆这一传统中医药资源,开发疗效更高针对性更强的中药制剂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莫春宝[10](2021)在《广西某县人群脂肪肝的影响因素及预测模型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及目的:近年来脂肪肝呈现高发病率及年轻化趋势,脂肪肝已成为我国面临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由于环境及生活方式的不同,我国各少数民族地区的脂肪肝发病情况呈现不同特点,目前尚未有针对广西少数民族地区人群脂肪肝研究的相关报道;另外,脂肪肝的发生和发展受到环境和基因的双重影响,TFEB基因可通过编码转录因子EB(TFEB),参与肝细胞自噬、脂质代谢等多种生物过程,动物实验表明,其与脂肪的发生存在密切关联,但是尚无来自人群的证据,因此本研究通过分析广西恭城县人群脂肪肝发病的环境、基因等相关因素,并利用三种常见的机器学习模型构建了适合该地区人群的脂肪肝预测模型,以期为该地区脂肪肝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广西恭城县健康人群队列开展相关研究。在第一章中,按照性别、年龄(±3岁)进行1:1.5匹配,分别选取402名脂肪肝患者作为病例组、624名健康个体作为对照组,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与脂肪肝相关的行为、膳食等因素;再按照相同的办法从总研究人群中分别选取病例组228人和对照组342人进行基因多态性的研究,分析TFEB基因各SNP位点多态性与脂肪肝之间的关联,再通过相乘及相加交互作用模型来分析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在第二章中,我们将总的数据集按照7:3的比例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前者用于模型训练,后者用于检测预测模型性能;再分别利用三种常见的机器学习模型:随机森林(RF)、支持向量机(SVM)以及人工神经网络(ANN)模型来构建脂肪肝预测模型,并评估其预测性能。结果:脂肪肝的影响因素及与TFEB基因多态性的关联分析结果为:(1)两组间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吸烟量以及每日静坐时间存在差异,除病例组腰围、BMI、SBP、DBP、Hb A1C等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HDL-L显着低于对照组外,其余指标均不存在差异;(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吸烟量、LDL-C及HDL-C与脂肪肝呈显着的负相关,每日静坐时间、腰围、BMI、TC、ALT、UA与脂肪肝呈显着的正相关;(3)各SNP位点在病例组和对照组间的分布均匀,不具有显着差异;(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各SNP位点多态性与脂肪肝不存在显着关联;(5)rs1015149、rs1062966、rs11754668以及rs2273068与吸烟量都存在显着的相乘交互作用,其中rs1062966还与BMI、rs11754668还与酒精摄入量存在显着的相乘交互作用,然而各SNP位点与各环境因素在脂肪肝发病中不存在显着的相加交互作用。预测模型建模结果为:(1)通过变量筛选,最终将性别、年龄、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吸烟量、每日静坐时间、腰围、BMI、LDL-C、HDL-C、TC、ALT以及UA,共13个指标纳入到脂肪肝预测模型的构建。(2)RF、SVM以及ANN模型在测试集上的准确度分别为:80.52%、57.14%以及74.03%,综合考虑灵敏度及特异度后,综合性能最高的模型为RF模型,而SVM模型的性能较差。结论:(1)该县人群脂肪肝可能与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吸烟量、腰围、BMI、LDL-C、HDL-C等因素有关。另外,TFEB基因的rs1015149、rs1062966、rs11754668、rs14063、rs2273068以及rs73733015的多态性与脂肪肝的易感性无直接关联,但是通过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可使脂肪肝的发病风险发生改变。(2)基于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吸烟量、ALT以及UA等13个预测指标,RF模型在测试集上的综合性能更优于ANN模型和SVM模型,但还需根据实际工作来选择合适的预测模型。
二、中国脂肪肝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脂肪肝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中年女性高血压体检者体质指数异常与脂防肝发病率的相关性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中年女性高血压体检体质指数的健康指导性 |
2体质指数BMI对于发病率的影响 |
3 BMI的影响因素及控制 |
3.1生活习惯和膳食结构的影响 |
3.2合理的人体运动将有助于BMI的降低 |
3.3已患高血压的中年女性,坚持药物治疗,减少脂肪肝的恶化程度 |
(2)推动代谢相关性脂肪性肝病多学科规范诊治的先行者——记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脂肪肝中心钟碧慧教授(论文提纲范文)
人物档案 |
一、敢为人先,踏上脂肪肝多学科防治之路 |
二、精益求精,坚持脂肪肝的规范诊治与精细化管理 |
三、传道授业,矢志不渝推动脂肪肝的MDT诊疗 |
(3)健脾利湿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因病机探讨 |
1.1 病因以湿盛为主 |
1.2 病机以脾虚为首 |
2 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医证型探讨 |
3 健脾利湿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研究进展 |
3.1 健脾清热利湿 |
3.2 疏肝健脾,化痰利湿 |
3.3 健脾利湿,活血化瘀 |
3.4 健脾利湿补肾 |
3.5 健脾利湿外治法 |
4 健脾利湿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药理研究进展 |
4.1 单味中药 |
4.2 中药复方 |
5 总结 |
(4)糖尿病前期人群脂肪肝发病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诊断标准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糖尿病前期人群脂肪肝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结果 |
2.2 影响糖尿病前期人群脂肪肝形成的单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 |
2.3 影响糖尿病前期人群脂肪肝形成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
3 讨论 |
(5)老年肥胖型及非肥胖型脂肪肝患者中医体质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研究方法 |
1.5.1 调查方法 |
1.5.2 质量控制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中医体质类型分布规律 |
2.3 肥胖型与非肥胖型脂肪肝患者虚实体质分布情况 |
3 讨论 |
(6)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新加坡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现代医学(西医)有关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探讨 |
1.1 NAFLD病因 |
1.2 NAFLD发病机制 |
1.3 NAFLD的诊断 |
1.4 NAFLD的治疗 |
参考文献 |
2. 中医学对NAFLD的认识 |
2.1 NAFLD相关的古代文献研究 |
2.2 现代中医对NAFLD的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3. NAFLD中医体质相关研究 |
3.1 中医体质学说 |
3.2 NAFLD体质类型 |
3.3 中医体质学说和NAFLD治疗的相互联系 |
3.4 中医体质与NAFLD发病相关性 |
3.5 中医体质与治未病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新加坡NAFLD中医体质类型的研究 |
1. 研究目的与内容 |
2. 病例收集 |
2.1 调查样本来源的范围 |
2.2 性别分布 |
2.3 年龄分布为5个年龄段 |
2.4 学历分布 |
3. 病例选择 |
3.1 诊断标准 |
3.2 纳入标准 |
3.3 排除标准 |
4. 研究方法 |
4.1 调查表设计及内容 |
4.2 调查方法 |
4.3 中医体质判定 |
4.4 BMI的测定 |
4.5 血压的测定 |
4.6 理化指标的测定 |
4.7 脱落病例处理 |
4.8 整理资料 |
4.9 统计分析 |
5. 结果(患者情况分析) |
5.1 性别与年龄的分析 |
5.2 年龄与BMI相关性的比较 |
5.3 年龄与脂肪肝病变的轻、中、重程度相关性的分析 |
5.4 体质分型特点分析 |
5.5 体质与相关性指标的分析 |
6. 讨论 |
6.1 新加坡NAFLD患者的中医体质特点的讨论 |
6.2 新加坡NAFLD患者中医体质与一般情况相关性的讨论 |
6.3 新加坡NAFLD患者中医体质与血脂水平、肝功能指标的讨论 |
6.4 中医体质学说与NAFLD治疗的讨论 |
6.5 中医体质学说与治未病的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新加坡NAFLD的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与内容 |
2. 研究对象 |
2.1 病例来源 |
2.2 病例选择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分组方法 |
3.2 治疗方法 |
3.3 疗程 |
3.4 控制偏倚因素的措施 |
3.5 观察指标 |
3.6 疗效判定标准 |
3.7 整理资料 |
3.8 统计分析 |
4. 结果 |
4.1 基线分析 |
4.2 治疗后综合疗效的比较 |
4.3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 |
4.4 治疗前后体重变化的比较 |
4.5 治疗前后肝血清转氨酶疗效的比较 |
4.6 治疗前后血脂变化的比较 |
4.7 治疗前后B超影像显示的比较 |
4.8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各项积分的比较 |
5. 药物安全性评价及不良反应 |
6. 讨论 |
6.1 本研究的理论依据 |
6.2 益气健脾消脂汤方解分析 |
6.3 现代药理研究 |
6.4 方药疗效机理探讨 |
6.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结语 |
1. 研究结论 |
2. 创新点 |
3. 不足之处 |
4. 展望 |
附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中医证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病例选择标准 |
3 研究方法 |
4 结果 |
讨论 |
1 中医对NAFLD的研究现况 |
2 现代医学对NAFLD的研究现况 |
3 数据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病例登记表 |
综述 中医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苦荞醋饮、沙棘醋饮组合对代谢相关性脂肪肝患者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研究背景 |
2.研究缘起 |
3.苦荞醋饮、沙棘醋饮及其辅助治疗MAFLD的理论基础 |
4.研究假说 |
5.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第一部分 研究对象及内容 |
1.研究对象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剔除标准 |
1.4 中止研究标准 |
1.5 患者脱落标准 |
2.研究内容 |
2.1 确定研究方案 |
2.2 实验材料 |
2.3 患者招募、筛选与确定 |
2.4 患者分组 |
2.5 研究方案 |
2.6 结局指标 |
2.7 统计学分析 |
2.8 质量控制 |
2.9 伦理 |
2.10 技术路线 |
第二部分 结果 |
1.受试者一般资料分析 |
2.醋饮饮用组醋饮饮用情况及自我报告症状 |
3.受试者脂肪肝分级改善有效率比较 |
4.受试者干预前后血脂水平比较 |
5.两组受试者空腹血糖水平比较 |
6.受试者干预前后肝功能比较 |
第三部分 讨论 |
1.受试者一般资料分析 |
2.醋饮饮用依从性分析 |
3.醋饮饮用组受试者自我报告症状 |
4.苦荞醋饮、沙棘醋饮组合对脂肪肝的影响 |
5.苦荞醋饮、沙棘醋饮组合对血脂、血糖、肝功能的影响及原因分析 |
6.团体线上健康教育 |
7.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8.对护理实践的启示 |
第四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利益冲突声明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9)尖叶假龙胆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细胞模型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试验流程 |
1.4 创新点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尖叶假龙胆提取物制备 |
2.1.1 试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2.1.2 尖叶假龙胆提取物的制备方法 |
2.2 细胞培养 |
2.2.1 试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2.2.2 细胞的培养及其相关技术 |
2.3 NAFLD细胞模型指标评价 |
2.3.1 油红O测定 |
2.3.2 游离脂肪酸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2.3.3 BCA法蛋白浓度测定 |
2.3.4 试剂盒测定细胞TG的含量 |
2.4 尖叶假龙胆水提取物和乙醇提取物对NAFLD的改善作用 |
2.4.1 尖叶假龙胆提取物急性毒性检测 |
2.4.2 尖叶假龙胆提取物最佳浓度筛选 |
2.4.3 尖叶假龙胆两种提取物对NAFLD的作用对比 |
2.5 尖叶假龙胆提取物改善NAFLD机制研究 |
2.5.1 试验仪器、试剂 |
2.5.2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实验 |
2.6 数据分析与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NAFLD细胞模型指标评价 |
3.1.1 油红O染色结果分析 |
3.1.2 游离脂肪酸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结果及分析 |
3.1.3 游离脂肪酸对细胞内TG水平的影响 |
3.2 尖叶假龙胆2 种提取物急性毒性检测 |
3.2.1 尖叶假龙胆水提取物急性毒性检测结果及分析 |
3.2.2 尖叶假龙胆乙醇提取物急性毒性检测结果及分析 |
3.3 尖叶假龙胆2 种提取物最佳浓度筛选结果及分析 |
3.3.1 尖叶假龙胆水提取物最佳浓度筛选结果及分析 |
3.3.2 尖叶假龙胆乙醇提取物最佳浓度筛选结果及分析 |
3.4 尖叶假龙胆提取物对NAFLD细胞模型内TG、TC含量影响 |
3.4.1 尖叶假龙胆2 种提取物对NAFLD细胞模型内TG含量影响 |
3.4.2 尖叶假龙胆2 种提取物对NAFLD细胞模型内TC含量影响 |
3.5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实验结果及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尖叶假龙胆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研究进展 |
1 非酒精性脂肪肝 |
2 尖叶假龙胆概述 |
3 NAFLD细胞模型的构建及评价 |
4 NAFLD的治疗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广西某县人群脂肪肝的影响因素及预测模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章 脂肪肝的影响因素及与TFEB基因多态性的关联 |
前言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
1.3 SNP位点的选择 |
1.4 DNA的制备 |
1.5 SNP分型 |
1.6 质量控制 |
1.7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研究人群的基本特征 |
2.2 脂肪肝的影响因素 |
2.3 TFEB基因多态性与脂肪肝的关联 |
2.4 TFEB基因-环境交互作用与脂肪肝的关联性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二章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脂肪肝预测模型构建 |
前言 |
1 研究对象与实验方法 |
1.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1.2 预测指标的选择 |
1.3 机器学习算法介绍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脂肪肝预测模型的构建 |
2.2 三类预测模型在测试集上的测试效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TFEB与脂质代谢及脂肪肝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四、中国脂肪肝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年女性高血压体检者体质指数异常与脂防肝发病率的相关性分析与研究[J]. 张运旭.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21(11)
- [2]推动代谢相关性脂肪性肝病多学科规范诊治的先行者——记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脂肪肝中心钟碧慧教授[J]. 东来. 肝博士, 2021(05)
- [3]健脾利湿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研究进展[J]. 刘莉丹,刘晏. 中成药, 2021(09)
- [4]糖尿病前期人群脂肪肝发病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 卢亚运,方勇,顾娅萍,许智越.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21(13)
- [5]老年肥胖型及非肥胖型脂肪肝患者中医体质特点分析[J]. 朱熠文,林晖明,周军,尹燕耀.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21(07)
- [6]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新加坡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研究[D]. 缪文茹.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中医证型的研究[D]. 王钰萌.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苦荞醋饮、沙棘醋饮组合对代谢相关性脂肪肝患者的作用研究[D]. 刘梦玥.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9]尖叶假龙胆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细胞模型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 李格格. 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 2021(01)
- [10]广西某县人群脂肪肝的影响因素及预测模型的研究[D]. 莫春宝. 桂林医学院,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