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内最高层建筑物整体平移工程顺利进行(论文文献综述)
周楚瑶[1](2020)在《砌体房屋平移加固托换结构受力性能分析》文中认为历史建筑记录着城市发展演变历程,承载着宝贵的历史文化信息。在与城市规划相冲突的背景下,对其进行保护和合理利用已成为当务之急。建筑移位技术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其中结构托换是建筑物移位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砌体结构是历史保护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砖墙、柱作为竖向受压构件,具有较好的抗压能力,但由于砂浆和块体间的黏结能力较弱,抗拉、抗剪、抗弯的能力均很低,具有脆性特征。加上结构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经历自然环境侵蚀和人为损伤。结构构件承载能力、抗变形能力基本不能满足现行规范标准的安全要求,更不能有效抵抗平移过程的附加作用。须采取针对性加固补强措施以确保托换及平移过程的安全。本文根据湘江宾馆平移工程实例,该工程是近现代保护建筑,且作为目前国内最大的砖柱独立基础砌体房屋平移工程,具有突出的工程特点,课题组提出对砖砌体先采用高性能水泥复合砂浆钢筋网(HPFL)加固再进行托换。为了探究砖墙和砖柱直接托换和采用加固后托换结构的受力性能,本文采用有限元进行模拟分析。考虑到该工程难度大,具有一定风险性,因而又进一步分析了采用HPFL加固后的砖砌体托换结构在平移各工况下的力学响应,最后结合工程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如下:(1)以已有的砌体墙托换结构受力性能试验为基础,合理选取砖墙托换结构中各材料的本构关系和破坏准则,使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砖墙托换结构进行建模分析。并将有限元模拟结果和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验证了模型在砌体托换结构在有限元分析中的适用性和可行性。(2)对砖墙托换结构进行了竖向加载和水平单调位移加载,研究了砖墙托换结构在各荷载下的受力性能,并综合分析了加固方式等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竖向荷载下,无论是加固还是非加固的砖墙托换结构均具有一定的墙梁效应,且采用HPFL加固后,在增大墙体自身抗压承载力的同时,还能有效提高墙体的整体刚度,有利于加强墙体和托换结构协同工作的能力,从而提高试件的抗压承载能力;双面加固的加固效果要优于单面加固,砂浆强度等级对提高砖墙托换结构抗剪性能的意义不大,对于一般的层数不高的砌体房屋,随着竖向应力的增加,砖墙与销键梁底部的摩擦力以及结合面之间的粘结作用也随之增加,阻碍了墙体的水平滑移,从而提高了试件的抗剪承载能力。(3)对砖柱托换节点进行了竖向加载,分析了试件在竖向荷载下的受力性能。接着对试件进行了水平低周往复加载,分析了加固方式、加固层砂浆强度等因素对砖柱托换节点的抗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HPFL加固老旧砖柱,HPFL能发挥其套箍作用,对砖柱形成一定的约束力,增强其整体性,可显着提高砖柱托换节点的抗压和水平承载能力,增强托换节点的延性,在工程中运用效果较好,托换节点能有效抵抗平移过程中各种不利作用,并且能满足房屋后续使用的抗震要求。(4)介绍了砌体加固托换技术在湘江宾馆平移工程中的运用,通过有限元模拟,进一步分析了采用HPFL加固后的砖砌体托换结构在平移各工况下的力学响应,最后结合工程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采用ABAQUS模拟砖砌体托换结构在平移各工况下力学响应是可行的,与实际受力状态吻合较好,有限元计算结果和工程实际监测结果误差在可接受范围内。可利用有限元模拟预测砖墙托换结构和砖柱托换节点在实际工程中的受力状况。
王孜[2](2020)在《砌体结构建筑整体平移施工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开发与一些既有建筑存在冲突,部分具有使用价值或历史文物价值的既有建筑被迫拆除,不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且会影响历史文物建筑的保护。建筑物整体平移技术的出现有效地缓解了这些既有建筑和城市发展的矛盾,由此平移技术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但由于平移技术的特殊性,平移施工存在较大的风险。特别是砌体结构建筑,由于其结构本身整体性和抗裂性较差,对扰动的敏感性更高,平移施工过程中更容易发生风险事件。为预防砌体结构建筑整体平移施工风险事故的发生,保障施工过程的安全、顺利,本文基于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开展对砌体结构建筑整体施工风险的研究,主要完成以下研究工作:(1)详细介绍了建筑物整体平移技术的特点和砌体结构的破坏特征;论述了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并结合砌体结构建筑整体平移的特点,论述了砌体结构建筑整体平移施工风险管理的定义、目标、内容以及基本流程。(2)利用文献研究法和德尔菲法,从结构加固、托换结构及轨道梁施工、切割分离、迁移以及就位连接5个方面识别砌体结构建筑整体平移施工潜在的风险因素,共识别出27个风险因素。(3)基于FAHP-模糊综合评判法建立砌体结构建筑整体平移施工风险分析与评价模型。参考相关文献,并结合平移工程的特点,确定风险概率等级和风险损失等级的划分标准;应用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确定风险因素权重,通过专家打分法完成单因素风险概率和损失的隶属度定量,并以此综合评判建筑物整体平移施工的风险概率水平和风险损失程度;考虑建筑的历史文物价值对风险损失的影响,引入风险损失修正参数,对风险损失等级进行调整;通过风险评判矩阵综合风险概率和风险损失的影响,评定风险等级。(4)在风险分析与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4点风险处理措施,并介绍了砌体结构建筑整体平移施工的风险监测与预警,包括风险监测与预警流程、风险监测项目、监测预警标准。(5)以S宾馆整体平移为例,综合运用上述研究成果,对S宾馆整体平移施工风险进行识别、分析与评价,获得S宾馆整体平移施工总体风险等级以及各施工环节风险等级均为Ⅲ级,并提出部分风险处理措施。
陈敬宇[3](2020)在《既有框架结构建筑物整体平移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新型发展理念的提出,建筑物平移技术在新时代的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建筑物整体平移技术是一项技术要求很高,并且具有很大风险的工程,在我国的大多数城市还未得到很好地实际应用。本文以郑州市惠济区纪委监委(业务用房)平移工程为研究背景,从建筑物整体平移技术的具体施工流程开始,详细研究了建筑物整体平移中的关键技术,并结合本工程的实际特点选取了合适的平移方法。在建筑物平移前通过对建筑物进行实体建模,并运用PKPM软件对模型进行各种原设计参数的设置,通过PKPM软件中SATWE数据分析发现该建筑物第一层受剪承载力不满足《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中的要求,对于建筑物的变形验算,分别通过X向静载(规定水平力)工况的位移、Y向静载(规定水平力)工况的位移、X向地震工况的位移、Y向地震工况的位移、X向风荷载工况的位移、Y向风荷载工况的位移等不同工况下的位移进行比较分析,给出了最大层间位移和最大层间位移角均发生在该建筑物的1层1塔。对建筑物整体分析完成后,找出该建筑物的最薄弱部位,通过采用钢结构加固技术对建筑物的首层进行了结构加固。在平移过程中,当建筑物与原有基础完全分离后,建筑物的全部荷载将会施加到托换结构上,作为平移过程中最重要载体,托换结构在建筑物平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对于托换结构的研究主要从托换结构的刚度和强度两个方面进行研究。通过对托换结构进行有限元分析,判断托换梁的刚度是否满足要求,托换结构的设计是否满足施工荷载情况下的变形;对托换结构强度的分析中,能够判断平移过程中托换结构是否会发生破坏的现象。最后,研究将新增地下室作为平移后建筑物的基础。首先对新增地下室进行了设计验算分析,找出建筑物的薄弱部位,采用钢筒支撑的方法对地下室上的轨道梁进行了加固,然后对地下室周围回填土进行现场取样并且进行了击实试验,根据试验结果采用三七灰土换填和注浆的方式进行回填土的处理。
张永波[4](2019)在《建筑物远距离整体平移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城镇化不断进展,部分城市与地区对其总体规划不免进行修整与改进,但是在改造与规划的过程之中,一些仍具有较高使用价值的建筑物和历史建筑不免会被圈进城市规划的红线范围之内,这些建筑如若拆除将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文化损失,而建筑物的整体平移技术可以在保证原有建筑物完整性与可用性的同时将建筑物进行整体迁移至指定地点,有效的解决了上述矛盾。鉴于待平移建筑物的周边环境以及平移距离较短等原因,绝大部分建筑物整体平移工程采用“滚动式”平移或“滑动式”平移作为解决方案,但是由于建筑物整体平移是一项具有高风险的工程,当建筑物需要进行远距离平移时,传统的平移方式面临着风险与成本成倍增加的考验。本文根据建筑物整体平移工程所涉及的关键技术结合海南省侵华日军劳工监狱砌体结构整体平移工程实例,系统研究了建筑物远距离平移时,采用液压模块平板车作为平移装置的“轮动式”平移方式的设计以及施工技术。其中对建筑物整体平移的关键技术给出了不同托换形式、不同牵引方式以及不同平移方式之间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针对工程案例,在设计方面,根据现场环境条件和简要经济技术分析对“滚动式”与“轮动式”两种整体平移方案进行比选,选得采用液压模块平板车作为平移装置的“轮动式”整体平移方案为最优方案,给出液压模块平板车的选型建议和两种建筑物装卸平板车方法。在此基础上,对所平移的砌体结构进行了加固设计,并提出了其托换方式及地基处理与顶升方法。采用有限元软件MIDAS对千斤顶拆卸和车载平移过程中的托换托盘进行稳定性分析,并进一步通过对平移过程中四个关键阶段的可靠度分析来对结构平移进行了风险评估;在施工技术与管理方面,给出了车载平移的总施工流程并细化了整体顶升和平移的分项流程,总结了各分项施工的工序与要点,结合建筑物整体平移的施工特点,提出了有利于质量管理和工期控制的管理措施。本文的研究内容可为同类型的建筑物整体平移工程提供参考与借鉴。
曹世根[5](2019)在《钢框架房屋整体平移技术方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大规模的城市持续性再建设和旧城改造的开展,出现了一大批建造时间不长,仍具有较大使用价值,但与城市发展规划相冲突的建筑物。建筑物整体移位技术已经成为解决这种矛盾的有效措施。本文以某市场的钢框架结构整体平移为工程背景,对其建筑物整体移位设计了平移路线,对其进行了双向平移方案和托换体系的设计,并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深入分析了在不同顶推工况下上部结构和托换体系的受力状况,另外对移位时对建筑物的顶推力的施加设计了两种不同的荷载—时间方案,分析对比了移位时建筑物在不同荷载—时间作用下的瞬态动力分析。其中包括整体结构的加速度、速度的响应以及整体结构和托换加固体系的受力状况。本文根据建筑物的实际工程概况为建筑物整体移位选定了柱下单梁托换为平移过程中的托换方案,并对建筑物纵横向平移的托换体系进行了加固设计,以保证建筑物在整体移位过程中的安全。本文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行建筑整体移位过程中不同的顶推工况下上部结构和托换体系受力分析,确定了钢框架结构在托换工况下以第四强度理论作为破坏准则,即整体结构构件的等效应力达到构件抗压强度。同时对不利顶推工况下托换加固体系重点进行受力分析。为进一步满足建筑平移过程中的安全性要求,对移位时建筑物在不同荷载-时间作用下进行瞬态动力分析,并运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三维实体模型,通过对比平移状态下模态分析和时程分析结果,得出整体结构的自振周期和各振型的主要振动方向,通过比较分析,在平移过程中避免结构自振周期,减小共振影响。同时得出整体结构的加速度、速度、位移的动力响应与荷载的作用时间间隔有关系,在较小的时间间隔下的时程曲线相比较大的时间间隔下的时程曲线波动情况要小一些。施加顶推荷载时,尽量保证顶推荷载变化的时间间隔小一些,避免整体结构在顶推过程中发生较大的动力响应。
杨昕[6](2019)在《重大建筑平移工程方案综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内城市化的迅速推进,为适应城市发展,城市规划不断进行调整,导致出现大量建筑物拆迁的情况,不仅使建筑物未达到其设计的使用年限而形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还产生了许多建筑垃圾,造成了资源浪费并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同作用下,建筑平移技术在国内不断发展并得到了一定的推广应用,建筑平移的工程规模、项目投资不断增加,对于区域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同时,国内的工程可行性研究虽然已经有较为全面的理论基础,并建立了可行性研究相关管理制度,但是还存在工程可行性评价分析不全面、决策不够客观及未充分考虑公众接受度等问题。目前,对于建筑平移工程的可行性相关研究还存在着空白,因此,工程规模较大、投资数额较多、影响较广的重大建筑平移工程方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组织模式研究具有代表性意义。根据重大建筑平移工程的特点,通过资料收集及专家访谈,汇总工程方案综合评价的潜在因素,并使用专家问卷调查法和专家权威度计算筛选评价因素并得出各因素的权重,划定各因素评分准则,构建评价模型,形成重大建筑平移工程方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某市重大建筑平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前期策划相关资料进行实证分析,归纳总结出国内可行性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工程方案综合评价组织模式。该模式主要参照综合评标法,应用重大建筑平移工程方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工程多个潜在方案进行专家评分,根据各专家的权威度比重采用线性加权法计算各方案的最终得分,选定得分最高者为决策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现有可行性研究评审体系中存在的主观性和片面性问题。本研究为未来重大建筑平移工程的方案综合评价论证提供有效的参考,也为国内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管理的改革和发展提出建议性的构想。
李祥莱[7](2019)在《圆柱粘钢套铜托换节点有限元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于大部分出现倾斜的建筑物,只要其整体性和主结构未受严重的影响,对该建筑物进行顶升纠倾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而托换节点的设计和施工是确保顶升纠倾工程安全的关键。以往框架柱的各种托换形式,大多数都应用于方形柱,而且一般采用钢筋混凝土托换节点。昆明某顶升纠偏工程中需要对圆形框架柱进行托换顶升,并采用了一种新式的钢结构托换节点——粘钢套筒托换节点。本文采用ABAQUS软件对该托换节点进行建模,并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与对比研究得出粘钢套筒托换节点的受力性能。具体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给出了粘钢套筒托换节点的结构形式和工作机理,该节点构件包括:钢套筒、结构胶、环箍、植筋以及悬臂工字钢梁。该托换节点受力明确,造价低,其中钢结构的施工工艺简单,工期相对钢筋混凝土施工较短,适用于多层建筑中圆形框架柱的托换。(2)通过ABAQUS分析模拟了托换节点在实际顶升工况和支撑工况下各部件的受力状态,并且得出该托换节点的最大承载力和最终顶升损失量,影响托换节点承载力的关键是工字钢腹板的承载力。(3)对粘钢套筒托换节点进行参数化分析,研究影响托换节点受力状态、刚度、承载力的因素,如植筋的排数、环箍的径向尺寸、环箍的厚度、加劲肋的数量及方式,并在这些分析基础上参考与托换节点构造类似的规范并给出构件的计算公式和构造要求。粘钢套筒托换节点的形式借鉴了钢管混凝土外加强环式节点的构造,利用结构胶以及植筋使托换结构与框架柱牢靠连接,通过环箍来加强托换节点的刚度与整体性,在托换工况下表现出良好的托换性能,为将来类似的工程提供参考。
商冬凡[8](2017)在《塔式结构移位体系受力性能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城市建设与文物建筑保护的矛盾日益显现,建筑物整体移位技术可较好解决这一矛盾。我国文物建筑中塔式结构建筑占有相当比例,目前国内外关于塔式结构移位的相关研究较少,有待进一步深入。本文针对典型塔式结构移位体系的受力性能开展了系统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典型塔式结构平移受力性能进行有限元分析,提出塔式结构平移抗倾覆安全系数取为5.0;提出塔式结构移位增强体系,该体系可有效提高典型塔式结构平移的整体稳定性,使抗倾覆安全系数提高2.2倍,塔体结构受力更合理;与增强体系现场监测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有限元分析的正确性;分析了影响典型塔式结构平移过程中受力性能的主要因素及其影响规律;对典型塔式结构进行简化,推导了可用于快速计算塔体关键部位应力、塔顶侧移等的理论计算公式,将理论计算结果与有限元计算结果、监测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了其适用性。(2)针对文物建筑塔式结构平移时变形和开裂要求严格的特点,提出采用预应力混凝土梁板式托换结构(简称“托换结构”);对托换结构进行静止、平移两种工况下的受力变形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可将静止工况的应力和变形放大1.2倍,进行平移工况下托换结构应力和变形的快速计算;确定托换梁抗裂安全储备系数取为1.6,通过与有限元计算结果、监测结果进行比较,表明抗裂安全储备系数取值合理。(3)针对处于软土场地塔式结构的平移,采用复合地基对平移线路进行加固处理;对平移荷载作用下的轨道梁变形进行有限元分析,提出了轨道梁差异变形、停留时间、裂缝宽度的控制限值;推导轨道梁变形理论计算公式,通过与有限元计算结果、监测结果进行比较,对计算公式中采用的E.Winkler弹性地基梁法的基床系数k0进行修正,当结构平移速度在0.51.5m/h范围时:采用估算法时α=0.61.0,采用静载法时α=1.72.1,该系数可用于轨道梁变形的快速计算。(4)针对文物建筑塔式结构抗震性能较差的特点,增设隔震支座以改善其抗震性能,研究隔震后塔式结构的动力特性和响应特点;结果表明增设橡胶隔震支座后,该典型塔式结构自振周期提高4.63倍,远离场地卓越周期,避免了共振;结构顶点加速度、层间位移、层间剪力均显着减小,罕遇地震作用下隔震效果更为显着;对于设有托换底盘的塔式结构,改变单、斜向地震动作用,结构动力响应无明显差异。
李维权[9](2016)在《高层建筑整体平移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截止2009年,我国既有的建筑物面积已达430亿m2,对既有建筑物加固改造围护的任务十分艰巨,20世纪90年代末,建筑物平移改造技术在我国应运而生。通过建筑物移位改造,可使历史建筑和有继续使用价值的建筑得到保护,避免被拆除的命运。本文对于某市的移高层银行办公大楼整体移位的平移和顶升过程结合实际工程进行了模拟分析,系统地阐述了建筑物整体平移技术的设计方案和施工要点,重点归纳了托换结构的分类及其工程应用,并对于城乡建设改造过程中建筑物的整体平移方案的确定及实施提供一定的理论分析基础。该工程相对于其他国内移位工程的特点在于:该工程为在建建筑且质量较大;其主体结构为框架-剪力墙结构,基础形式为箱型基础,而在移位过程中,在原柱子位置设抱柱梁托换,把柱底荷载传到下轨道梁上;电梯处剪力墙下设置深梁托换,将剪力墙均匀线荷载传到下轨道梁上;采用液压千斤项推力牵引机构,顶升千斤顶作为滑动支点。类似工程在国内较为罕见。在整个移位工程中整个基础的竖向位移是施工过程中的监测的关键,本文中结合分析结果、结构移位自身的特点,列出了建筑物移位过程中和建筑物就位后可以作为结构受力状态的监测参数,为同类移位工程中的监测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分析建筑物就位后基础的受力,为就位后可能出现沉降而需要再后期工作中监测的位置提供参考。比较移位前后结构的自振频率和周期,分析得到该工程移位后结构的模态参数变化很小,可见移位工程对建筑物的影响很小。综合计算分析结果,该工程的移位方案较合理。最后,在总结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建筑物整体平移技术在设计、施工和进一步研究等方面提出了建议。本文可以为实际移位施工过程提供理论参考。
欧阳牧虎[10](2015)在《巨型混凝土箱涵底板摩擦式旋转移位工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位于莱州市玉泰街黄河灌渠主干渠中的箱涵桥,座落在300mm厚的人工夯填砂砾石地基上。C25垫层与地基之间铺设有一层300g/m2土工布,箱涵底板南北向中心处设有40mm-30mm-20mm宽的V形横向通长伸缩缝,将箱涵底板分成对等两大单元而不是整体底板。箱涵底板施工完毕后,发现箱涵底板中心北端往西偏离5°,南端往东偏离5°,如果旋转移动至渠道中心重叠的话,箱涵两端最远点分别往东往西各水平弧形移位2310 mm。本文针对分体箱涵底板摩擦式旋转移位工程,研究了采用油缸直接顶推钢筋混凝土箱涵底板剪切与砂砾地基层间结合面的摩擦理论,分析计算箱涵底板与地基土之间的工程摩擦系数和抗剪强度,设计经济适用的临时钢筋混凝土反力墙结构,巧妙利用V形伸缩缝的横向断开条件研制协同装置,以达到约束分体箱涵底板同步旋转位移目的;同时,利用监测仪器监测和采集箱涵底板旋转过程中底板位移变化、反力墙位移变化、反力墙背面土体墙受压变形以及整个过程中协同装置自身产生的变形以及两块底板之间产生的相对位移信息,详细分析了箱涵底板和反力墙的应力与应变关系。经工程研究表明,平面摩擦式位移技术与现有移位技术比较,能够节省大量的托盘、轨道、中间滚轴、减摩垫等施工辅助结构的设置和消耗性投入,大幅降低工程造价,缩短工期,施工工艺简单便捷。平面摩擦式移位技术的工程研究和应用成功,丰富和发展了我国既有建筑物移位技术。对贯彻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和谐城市具有现实的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平面摩擦式移位技术主要用于:(1)既有建筑物原定位功能丧失,通过移位(含水平移位、旋转移位等)改正“失态”以维持继续正常使用或为适应新规划将“占位”的既有建筑物移位至指定区域以避免不必要的拆除;(2)该技术可以扩展到不是板式基础结构但经过改造形成整体性较好的近似板式基础的体量不是太大、移动距离不太远的需要“挪位”的建构筑物。(3)不适宜应用在巨重荷载、高层建筑或移位距离过长的建构筑物中。
二、国内最高层建筑物整体平移工程顺利进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内最高层建筑物整体平移工程顺利进行(论文提纲范文)
(1)砌体房屋平移加固托换结构受力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建筑物整体平移技术 |
1.1.1 建筑物整体平移的原理 |
1.1.2 建筑物整体平移的主要施工步骤 |
1.2 建筑物平移托换技术 |
1.2.1 平移托换结构的概念 |
1.2.2 平移托换结构常用形式 |
1.2.3 建筑物托换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 高性能复合砂浆钢筋网加固技术 |
1.4 本文的研究背景和内容 |
1.4.1 本文的研究背景 |
1.4.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有限元软件与模型验证 |
2.1 引言 |
2.2 材料的本构关系 |
2.2.1 混凝土材料本构关系 |
2.2.2 砌体材料本构关系 |
2.2.3 钢筋本构关系 |
2.3 结合面接触模拟 |
2.4 砖墙托换结构数值模拟和试验验证 |
2.4.1 试验设计介绍 |
2.4.2 有限元建模 |
2.4.3 有限元结果与试验对比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砖墙托换结构受力性能分析 |
3.1 引言 |
3.2 砖墙托换结构有限元模型 |
3.2.1 模型几何信息 |
3.2.2 模型建立 |
3.2.3 高性能水泥复合砂浆本构关系 |
3.2.4 材料参数设置 |
3.2.5 边界条件及加载方式 |
3.3 砖墙托换结构竖向荷载下性能分析 |
3.3.1 砖墙托换结构荷载-位移曲线分析 |
3.3.2 墙体应力分析 |
3.3.3 托换梁位移分析 |
3.3.4 结合面相对位移分析 |
3.3.5 砖墙托换结构裂缝及破坏分析 |
3.4 砖墙托换结构水平抗剪性能分析 |
3.4.1 加固方式对砖墙托换结构水平抗剪性能的影响 |
3.4.2 加固层砂浆强度对砖墙托换结构水平抗剪性能的影响 |
3.4.3 竖向压应力对砖墙托换结构水平抗剪性能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砖柱托换节点受力性能分析 |
4.1 引言 |
4.2 砖柱托换节点有限元模型 |
4.2.1 模型几何信息 |
4.2.2 模型建立 |
4.2.3 本构关系及参数设置 |
4.2.4 边界条件及加载方式 |
4.3 砖柱托换节点竖向荷载下性能分析 |
4.4 砖柱托换节点水平抗震性能分析 |
4.4.1 加固方式对砖柱托换节点抗震性能的影响 |
4.4.2 加固层砂浆强度对砖柱托换节点抗震性能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工程实例与分析 |
5.1 引言 |
5.2 湘江宾馆加固托换工程介绍 |
5.2.1 工程概况 |
5.2.2 工程特点 |
5.2.3 加固托换方案确定 |
5.3 加固托换施工工艺 |
5.3.1 墙体HPFL加固施工流程 |
5.3.2 砖墙托换施工流程 |
5.3.3 砖柱托换施工流程 |
5.3.4 施工控制点 |
5.4 有限元模拟 |
5.4.1 模型建立 |
5.4.2 边界条件及加载方式 |
5.4.3 有限元结果 |
5.5 工程监测 |
5.5.1 测点布置 |
5.5.2 监测结果及分析 |
5.5.3 监测结果与有限元对比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2)砌体结构建筑整体平移施工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
1.2.1 国内外建筑物整体平移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
1.2.2 国内外风险管理研究发展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建筑物整体平移技术概述 |
2.1.1 建筑物整体平移的概念 |
2.1.2 建筑物整体平移技术特点 |
2.2 砌体结构破坏特征 |
2.2.1 因承载力不足而破坏 |
2.2.2 因变形而破坏 |
2.2.3 因震动而破坏 |
2.3 风险管理基本理论 |
2.3.1 风险概述 |
2.3.2 风险管理概念及流程 |
2.4 砌体结构建筑整体平移施工风险管理理论 |
2.4.1 砌体结构建筑整体平移施工风险定义 |
2.4.2 砌体结构建筑整体平移施工风险管理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砌体结构建筑整体平移施工风险识别 |
3.1 砌体结构建筑整体平移施工风险识别含义 |
3.2 砌体结构建筑整体平移施工风险识别原则 |
3.3 常用的风险识别方法 |
3.4 砌体结构建筑整体平移施工风险识别方法及过程 |
3.5 砌体结构建筑整体平移施工风险因素识别 |
3.5.1 风险因素初步识别 |
3.5.2 确定最终风险因素 |
3.5.3 风险因素说明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砌体结构建筑整体平移施工风险分析与评价 |
4.1 砌体结构建筑整体平移施工风险分析与评价含义 |
4.2 风险分析与评价方法的概述与选择 |
4.2.1 常用风险分析与评价方法介绍 |
4.2.2 风险分析与评价方法选择 |
4.3 基于FAHP-模糊综合评判法风险分析与评价模型 |
4.3.1 工作思路 |
4.3.2 构建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
4.3.3 建立因素集 |
4.3.4 建立评语集 |
4.3.5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因素权重 |
4.3.6 建立评判矩阵 |
4.3.7 多级模糊综合评判 |
4.3.8 风险等级评定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砌体结构建筑整体平移施工风险控制 |
5.1 风险处理 |
5.1.1 风险处理原则 |
5.1.2 风险处理措施 |
5.2 风险监测与预警 |
5.2.1 风险监测与预警流程 |
5.2.2 风险监测项目 |
5.2.3 监测预警标准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实例验证 |
6.1 工程概况 |
6.2 S宾馆整体平移施工风险分析与评价 |
6.2.1 建立S宾馆整体平移施工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
6.2.2 建立因素集和评语集 |
6.2.3 确定因素权重及评判矩阵 |
6.2.4 S宾馆整体平移施工风险模糊综合评判 |
6.2.5 S宾馆整体平移施工风险等级评定 |
6.3 相关建议及措施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B 砌体结构建筑整体平移施工风险因素调查问卷 |
附录C 砌体结构建筑整体平移施工风险因素两两比较重要度调查问卷 |
附录D 砌体结构建筑整体平移施工风险评价调查问卷 |
(3)既有框架结构建筑物整体平移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建筑物整体平移技术的背景、发展和意义 |
1.1.1 建筑物平移的背景 |
1.1.2 建筑物整体平移技术的发展 |
1.1.3 建筑物整体平移的意义 |
1.2 建筑物整体平移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国外建筑物平移发展现状 |
1.2.2 国内建筑物平移发展现状 |
1.3 托换结构的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及创新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主要创新点 |
2.建筑物整体平移分析 |
2.1 建筑物平移的基础理论 |
2.1.1 平移的系统概念 |
2.1.2 平移的基本原则 |
2.1.3 平移技术规范与规程 |
2.2 收集原结构建筑物资料 |
2.2.1 工程概况 |
2.2.2 水文地质条件 |
2.2.3 原结构施工图 |
2.3 平移方案的选取 |
2.3.1 平移线路的选择 |
2.3.2 顶推方式的选取 |
2.3.3 建筑物移动方式的选择 |
2.3.4 动力施加及方式的选取 |
2.4 平移施工流程 |
2.4.1 室内土方开挖 |
2.4.2 下轨道施工制作 |
2.4.3 结构加固与支撑 |
2.4.4 构件柱的切割 |
2.4.5 平移到位后与新基础连接 |
2.5 原建筑物构件病害检测 |
2.5.1 结构布置 |
2.5.2 检测目标 |
2.5.3 构件检测 |
2.6 小结 |
3.建筑物整体平移结构分析与加固 |
3.1 概述 |
3.2 建筑物结构整体建模及内力分析 |
3.2.1 结构模型设计概况 |
3.2.2 建筑设计各项信息 |
3.2.3 结构建模及内力分析 |
3.3 结构加固 |
3.3.1 加固方案的选择 |
3.3.2 加固方案的设计 |
3.3.3 加固结果测评 |
3.4 小结 |
4.托换结构有限元力学性能分析 |
4.1 概述 |
4.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2.1 托换结构的几何尺寸 |
4.2.2 建模基本思路 |
4.2.3 SOLID65单元 |
4.2.4 本构关系 |
4.2.5 荷载及约束条件 |
4.3 有限元分析结果 |
4.3.1 托换结构(梁)刚度分析 |
4.3.2 托换结构(梁)强度分析 |
4.4 小结 |
5.基于新增地下室的整体分析 |
5.1 概述 |
5.2 地下室建模及内力分析 |
5.2.1 建筑物结构设计信息 |
5.2.2 结构建模及内力的分析 |
5.2.3 临时支撑的设置 |
5.3 地下室与室外下轨道连接处的处理 |
5.3.1 回填土的处理方式 |
5.3.2 下轨道的处理 |
5.4 小结 |
6.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项目 |
致谢 |
(4)建筑物远距离整体平移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建筑物整体平移技术概述 |
1.2 建筑物整体平移的意义 |
1.2.1 建筑物整体平移技术在城区改造中的意义 |
1.2.2 建筑物整体平移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意义 |
1.2.3 建筑物整体平移技术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意义 |
1.3 建筑物整体平移技术发展应用概况 |
1.3.1 国外发展应用概况 |
1.3.2 国内发展应用概况 |
1.4 建筑物整体平移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目的 |
第二章 整体平移理论与关键技术 |
2.1 理论基础 |
2.2 设计重点 |
2.3 关键技术 |
2.3.1 托换技术 |
2.3.2 截断分离 |
2.3.3 同步平移 |
2.3.4 就位连接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建筑物远距离平移设计 |
3.1 引言 |
3.2 工程概况 |
3.3 建筑物平移保护价值 |
3.4 “滚动式”平移与“轮动式”平移方案比选 |
3.4.1 方案内容 |
3.4.2 技术经济分析 |
3.5 液压模块平板车选型与建筑物装卸方法 |
3.5.1 液压模块平板车选型 |
3.5.2 建筑物装卸平板车方法 |
3.6 侵华日军劳工监狱砌体结构整体平移设计 |
3.6.1 侵华日军劳工监狱砌体结构整体性加固设计 |
3.6.2 托换托盘设计 |
3.6.3 地基基础处理与顶升方案 |
3.7 侵华日军劳工监狱砌体结构托换托盘稳定性分析 |
3.7.1 模型概况 |
3.7.2 模型分析 |
3.8 侵华日军劳工监狱砌体结构远距离整体平移风险评估 |
3.8.1 风险评估指标的确定 |
3.8.2 风险评估标准 |
3.8.3 平移过程的可靠度分析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建筑物远距离平移施工技术与管理 |
4.1 本平移工程的特点与总施工流程 |
4.1.1 工程特点 |
4.1.2 总施工流程 |
4.2 建筑物整体加固施工 |
4.2.1 墙体裂缝修补施工 |
4.2.2 结构整体性加固施工 |
4.3 托换托盘施工 |
4.4 整体顶升与车载平移 |
4.4.1 顶升施工工艺流程 |
4.4.2 顶升准备 |
4.4.3 千斤顶安装 |
4.4.4 整体顶升施工 |
4.4.5 车载平移 |
4.5 就位连接 |
4.6 平移施工中质量与工期管理措施 |
4.6.1 质量与工期的主要影响因素 |
4.6.2 管理措施 |
4.6.3 质量与工期管理网络 |
4.7 本章小结 |
结论和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钢框架房屋整体平移技术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建筑移位技术概述 |
1.3 国外建筑移位技术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1.4 国内建筑移位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1.4.1 国内移位技术应用概况 |
1.4.2 国内移位技术研究进展 |
1.4.3 国内建筑物整体移位存在的问题 |
1.5 框架结构托换体系研究的重要性及其现状 |
1.6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钢框架整体移位技术 |
2.1 整体移位技术 |
2.2 钢框架结构托换 |
2.2.1 结构托换技术的特点 |
2.2.2 钢框架柱托换 |
2.3 滚轴设计 |
2.3.1 滚轴材料 |
2.3.2 滚轴尺寸及布置 |
2.4 移动动力设计 |
2.4.1 动力施加方式 |
2.4.2 移动顶推力计算 |
2.5 钢框架的加固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钢框架房屋移位方案设计 |
3.1 工程概况 |
3.2 工程特点 |
3.3 平移线路设计 |
3.4 托换体系的设计 |
3.4.1 柱的托换方法 |
3.4.2 托换构造 |
3.4.3 托换设计 |
3.4.4 托换体系的形成 |
3.5 托换梁的计算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钢框架移位静力分析 |
4.1 建立移位静力分析力学模型 |
4.1.1 分析软件介绍 |
4.2 钢框架结构材料的本构关系 |
4.2.1 材料的弹性本构关系 |
4.2.2 结构钢非线性本构关系 |
4.3 钢框架结构材料的破坏准则 |
4.3.1 第四强度理论 |
4.3.2 结构或构件的变形容许值 |
4.4 材料特性定义 |
4.5 整体模型建立 |
4.5.1 基本假设 |
4.5.2 ANSYS建立实体模型 |
4.6 理想平移施工工况模拟 |
4.6.1 横向理想平移施工工况 |
4.6.2 纵向理想平移施工工况 |
4.7 差异型平移施工工况模拟 |
4.7.1 工况一 |
4.7.2 工况二 |
4.7.3 工况三 |
4.7.4 工况四 |
4.8 平移轨道平整度工况模拟 |
4.8.1 工况一 |
4.8.2 工况二 |
4.8.3 工况三 |
4.8.4 工况四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钢框架平移动力分析 |
5.1 引言 |
5.2 移位过程中建筑物的受力状态和计算简图 |
5.3 动力分析模型建立 |
5.3.1 单元类型及材料的选用 |
5.3.2 边界条件 |
5.3.3 荷载-时间关系 |
5.3.4 分析模型的建立 |
5.4 钢框架平移工程的动力分析 |
5.4.1 整体结构模态分析 |
5.4.2 整体结构瞬态动力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6)重大建筑平移工程方案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
1.2.1 国内外建筑平移技术研究应用情况 |
1.2.2 国内外工程可行性研究发展状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案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技术路线 |
1.4 论文创新 |
第2章 基础理论及研究对象界定 |
2.1 工程可行性研究基础理论 |
2.1.1 工程可行性研究基本原则 |
2.1.2 工程可行性研究的主要内容 |
2.1.3 工程可行性研究的基本方法 |
2.2 重大建筑平移工程定义 |
2.3 工程方案综合评价与可行性研究的差异 |
第3章 重大建筑平移工程方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1 重大建筑平移工程方案综合评价因素识别 |
3.1.1 因素识别的基本原则 |
3.1.2 因素识别的基本过程 |
3.1.3 初步识别因素 |
3.1.4 第一阶段专家访谈 |
3.1.5 第二阶段专家访谈 |
3.2 问卷调查 |
3.2.1 问卷调查设计 |
3.2.2 问卷调查情况及专家基本情况 |
3.3 重大建筑平移工程方案综合评价因素筛选及指标权重计算 |
3.3.1 专家权威度系数 |
3.3.2 因素筛选 |
3.3.3 指标权重计算 |
3.3.4 古建筑与一般建筑指标体系对比 |
第4章 重大建筑平移工程方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评分准则及评价模型 |
4.1 评分准则 |
4.1.1 评分分数划分方法 |
4.1.2 古建筑具体评分准则 |
4.1.3 一般建筑具体评分准则 |
4.2 评价模型 |
4.2.1 模型构建 |
4.2.2 古建筑模型 |
4.2.3 一般建筑模型 |
第5章 实证分析 |
5.1 案例实证 |
5.1.1 案例背景 |
5.1.2 案例可行性研究相关信息 |
5.1.3 专家评分 |
5.1.4 专家评分结果 |
5.2 案例方案综合评价分析 |
5.3 重大建筑平移工程方案综合评价组织模式改进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重大建筑平移工程方案综合评价表(第一阶段专家访谈调整) |
附录B 重大建筑平移工程方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专家调查表(古建筑) |
附录C 重大建筑平移工程方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专家调查表(一般建筑) |
附录D 因素筛选过程(古建筑) |
附录E 因素筛选过程(一般建筑) |
附录F 重大建筑平移工程方案综合评价指标(古建筑) |
附录G 重大建筑平移工程方案综合评价指标(一般建筑) |
(7)圆柱粘钢套铜托换节点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托换技术的概念及分类 |
1.3 我国柱托换技术工程实践及研究现状 |
1.3.1 国内柱托换技术工程实践 |
1.3.2 国内柱托换技术研究现状 |
1.4 框架柱的托换形式 |
1.4.1 单梁式托换 |
1.4.2 打孔穿筋法托换 |
1.4.3 化学植筋法托换 |
1.4.4 型钢对拉螺栓托换 |
1.4.5 钢筋混凝土包柱式托换 |
1.4.6 混凝土柱组装式钢托换 |
1.4.7 斜撑法托换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粘钢套筒托换节点介绍 |
2.1 工程背景 |
2.2 粘钢套筒托换节点构造 |
2.3 粘钢套筒托换体系的工作机理 |
2.4 顶升纠偏方案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粘钢套筒托换节点有限元分析 |
3.1 ABAQUS软件介绍 |
3.2 有限元建模理论基础 |
3.2.1 ABAQUS建模方式 |
3.2.2 本构关系 |
3.2.3 接触面的相互作用 |
3.2.4 单元与网格划分技术 |
3.2.5 ABAQUS的非线性分析 |
3.3 建立有限元模型 |
3.3.1 粘钢套筒托换节点介绍 |
3.3.2 材料参数 |
3.3.3 相互作用 |
3.3.4 荷载与边界条件 |
3.3.5 单元及网格划分 |
3.3.6 分析步与提交作业 |
3.4 有限元模拟结果 |
3.4.1 弯矩作用下钢套筒受力分析 |
3.4.2 实际顶升工况下托换节点受力分析 |
3.4.3 临时支承工况下托换节点受力分析 |
3.4.4 粘钢套筒托换节点承载力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构造措施对托换节点的影响 |
4.1 植筋的影响 |
4.1.1 施加集中力荷载 |
4.1.2 位移加载 |
4.2 环箍尺寸的影响 |
4.2.1 不同径向尺寸 |
4.2.2 不同厚度 |
4.2.3 环箍的尺寸要求 |
4.3 加劲肋的影响 |
4.3.1 不同加劲肋数量与不同形式 |
4.3.2 加劲肋构造要求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塔式结构移位体系受力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建筑物整体移位应用现状 |
1.2.1 建筑物整体移位方法 |
1.2.2 建筑物整体移位国外应用现状 |
1.2.3 建筑物整体移位国内应用现状 |
1.3 建筑物整体移位理论研究现状 |
1.4 存在的问题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二章 塔式结构平移受力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塔体结构平移受力性能分析 |
2.2.1 塔式结构有限元模型建立 |
2.2.2 塔式结构平移荷载取值 |
2.2.3 塔式结构平移抗倾覆分析 |
2.2.4 塔式结构平移受力与变形分析 |
2.3 增设“CRCP”塔体结构平移受力性能分析 |
2.3.1 “CRCP”设计 |
2.3.2 增设“CRCP”塔式结构有限元模型建立 |
2.3.3 增设”CRCP”塔式结构平移抗倾覆分析 |
2.3.4 增设”CRCP”塔式结构平移受力与变形分析 |
2.4 增设“CRCP-SSTS”塔式结构受力性能分析 |
2.4.1 “SSTS”设计 |
2.4.2 增设“CRCP-SSTS”塔式结构有限元模型建立 |
2.4.3 增设“CRCP-SSTS”塔式结构平移抗倾覆分析 |
2.4.4 增设“CRCP-SSTS”塔式结构平移受力与变形分析 |
2.5 增设“CRCP-SSTS”塔式结构平移现场监测 |
2.5.1 监测内容 |
2.5.2 监测结果分析 |
2.5.3 与有限元计算结果对比 |
2.6 塔式结构平移稳定性参数影响分析 |
2.6.1 结构高度的影响 |
2.6.2 水平加速度的影响 |
2.6.3 轨道高差的影响 |
2.7 典型塔式结构受力变形理论计算 |
2.7.1 典型塔式结构简化模型建立 |
2.7.2 应力理论计算公式推导 |
2.7.3 结构顶部侧移理论计算推导 |
2.7.4 “SSTS”杆件应力理论计算公式推导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预应力混凝土梁板式托换结构受力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托换结构设计 |
3.3 托换结构受力性能有限元分析 |
3.3.1 有限元模型建立 |
3.3.2 托换结构变形分析 |
3.3.3 托换结构应力分析 |
3.3.4 托换结构抗裂性能分析 |
3.4 托换结构应变监测 |
3.4.1 监测传感器布设 |
3.4.2 监测结果分析 |
3.4.3 与有限元计算结果对比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软弱场地塔式结构平移轨道梁变形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地基加固方案及轨道梁设计 |
4.2.1 地基加固方案设计 |
4.2.2 轨道梁设计 |
4.3 地基与轨道梁受力变形有限元分析及控制参数确定 |
4.3.1 基本理论 |
4.3.2 有限元模型建立 |
4.3.3 轨道梁变形有限元分析及其控制值确定 |
4.3.4 轨道梁裂缝有限元分析及其控制值确定 |
4.3.5 地基反力有限元分析 |
4.4 轨道梁变形裂缝与地基反力监测 |
4.4.1 监测设计 |
4.4.2 监测结果分析 |
4.4.3 与有限元计算结果对比 |
4.5 地基及轨道梁受力变形性能的参数影响分析 |
4.5.1 褥垫层弹性模量的影响 |
4.5.2 桩体弹性模量的影响 |
4.5.3 桩长的影响 |
4.5.4 桩间距的影响 |
4.6 轨道梁变形理论计算 |
4.6.1 轨道梁变形理论计算公式 |
4.6.2 轨道梁变形理论计算公式修正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塔式结构平移就位后抗震性能研究 |
5.1 引言 |
5.2 塔式结构隔震分析理论 |
5.2.1 结构动力分析模型 |
5.2.2 隔震支座恢复力模型 |
5.3 无隔震与隔震塔式结构动力特性对比分析 |
5.3.1 有限元计算模型建立 |
5.3.2 结构模态对比分析 |
5.4 结构隔震性能分析 |
5.4.1 地震动选取 |
5.4.2 结构隔震效果分析 |
5.5 不同因素对隔震塔式结构地震响应影响分析 |
5.5.1 斜向地震输入对结构地震响应影响分析 |
5.5.2 水平等效刚度对结构地震响应影响分析 |
5.5.3 等效阻尼比对结构地震响应影响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9)高层建筑整体平移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建筑物整体平移技术的背景、原理和意义 |
1.1.1 建筑物整体平移技术产生的背景 |
1.1.2 建筑物整体平移技术的原理 |
1.1.3 建筑物整体平移技术的意义 |
1.2 建筑物整体移位技术的发展 |
1.2.1 建筑物整体移位技术在国外的发展 |
1.2.2 建筑物整体移位技术在国内的发展 |
1.2.3 我国建筑物整体平移技术研究现状 |
1.2.4 我国建筑物整体平移技术有待解决的问题 |
1.2.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第2章 整体平移技术及其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
2.1 整体平移技术的理论基础 |
2.2 整体平移技术的方案设计 |
2.2.1 准备工作 |
2.2.2 方案设计 |
2.3 整体平移技术的施工要点 |
2.3.1 上部结构和基础分离施工 |
2.3.2 平移施工注意点 |
2.3.3 建筑物的就位与基础连接 |
2.4 建筑物整体平移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分析 |
2.4.1 整体平移工程与异地平移工程的比较 |
2.4.2 整体平移费用的影响因素 |
第3章 高层建筑物整体平移的设计方案研究 |
3.1 工程概况 |
3.1.1 工程概述 |
3.1.2 建筑物整体平移的设计内容和步骤 |
3.1.3 平移前结构鉴定的要求和方法 |
3.1.4 平移移动路线选择 |
3.1.5 既有建筑、结构及基础概况 |
3.1.6 地址条件 |
3.1.7 平移工程设计概况 |
3.2 原结构荷载计算与分析 |
3.2.1 荷载统计 |
3.2.2 柱轴力计算 |
3.3 结构加固与托换结构设计 |
3.3.1 托换体系的组成和作用 |
3.3.2 托架结构布置与平面布置图 |
3.3.3 托梁配筋计算 |
3.4 轨道设计 |
3.4.1 轨道基础形式选择 |
3.4.2 轨道梁尺寸选择 |
3.5 移动系统设计 |
3.6 新基础设计及地基处理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层建筑平移的施工技术研究 |
4.1 本工程的要求及工程特点、难点 |
4.1.1 平移施工要求 |
4.1.2 本工程特点及难点 |
4.2 施工总体流程 |
4.3 主要分项工程施工方案 |
4.3.1 土方开挖施工 |
4.3.2 水泥土搅拌桩施工 |
4.3.3 微型桩施工 |
4.4 平移施工 |
4.4.1 本工程平移系统简介 |
4.4.2 平移流程图 |
4.4.3 试平移 |
4.4.4 正试平移 |
4.4.5 平移同步控制 |
4.4.6 就位连接 |
4.5 平移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10)巨型混凝土箱涵底板摩擦式旋转移位工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课题来源 |
1.2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1 研究背景 |
1.2.2 研究目的 |
1.2.3 研究成果应用 |
1.2.4 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
1.3 国内外研究与应用现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与应用现状 |
1.3.2 国内研究与应用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1 学术构想与基本思路 |
1.4.2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4.4 可行性分析 |
1.5 研究目标与创新点 |
1.5.1 研究目标 |
1.5.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分体箱涵底板摩擦移位工程概况 |
2.1 工程介绍 |
2.2 工程地区水文地质条件 |
2.2.1 工程地区自然气候 |
2.2.2 工程地区地质构造 |
2.2.3 工程地区水文地质 |
2.2.4 工程地区场地土评价 |
2.2.5 土层承载力 |
2.2.6 地震 |
2.2.7 结论 |
2.3 工程施工特点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分体箱涵底板移位的理论分析与计算 |
3.1 建立分体箱涵底板移位模型 |
3.1.0 钢筋混凝土模型 |
3.1.1 Mohr-Coulomb弹塑性模型 |
3.1.2 Mohr-Coulomb塑性模型 |
3.1.3 Drucker-Prager模型 |
3.1.4 分体箱涵底板-垫层-地基三维模型 |
3.2 力学分析 |
3.2.1 主要参数 |
3.2.2 箱涵底板与砂砾垫层的抗剪强度 |
3.2.3 推力计算 |
3.2.4 推力分力计算 |
3.2.5 推力对底板伸缩缝的影响 |
3.3 顶推仪器的研制 |
3.3.1 液压控制装置及原理 |
3.3.2 液压系统 |
3.4 反力墙设计 |
3.4.1 反力墙面积 |
3.4.2 反力墙配筋设计 |
3.4.3 反力墙有限元分析 |
3.5 协同装置设计 |
3.5.1 设计参数 |
3.5.2 协同装置三维模型 |
3.5.3 装置承载力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分体箱涵底板移位理论的工程应用 |
4.1 施工方法与技术 |
4.1.1 施工方法 |
4.1.2 技术难题 |
4.2 施工监测 |
4.2.1 监测原理 |
4.2.2 监测点布置 |
4.2.3 监测数据记录及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国内最高层建筑物整体平移工程顺利进行(论文参考文献)
- [1]砌体房屋平移加固托换结构受力性能分析[D]. 周楚瑶. 湖南大学, 2020
- [2]砌体结构建筑整体平移施工风险管理研究[D]. 王孜. 湖南大学, 2020(07)
- [3]既有框架结构建筑物整体平移关键技术研究[D]. 陈敬宇. 中原工学院, 2020(01)
- [4]建筑物远距离整体平移关键技术研究[D]. 张永波.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5]钢框架房屋整体平移技术方案研究[D]. 曹世根.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9(03)
- [6]重大建筑平移工程方案综合评价研究[D]. 杨昕. 华侨大学, 2019(01)
- [7]圆柱粘钢套铜托换节点有限元分析[D]. 李祥莱. 云南大学, 2019(03)
- [8]塔式结构移位体系受力性能研究[D]. 商冬凡. 天津大学, 2017(01)
- [9]高层建筑整体平移技术的研究[D]. 李维权. 湖北工业大学, 2016(03)
- [10]巨型混凝土箱涵底板摩擦式旋转移位工程研究[D]. 欧阳牧虎. 青岛理工大学, 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