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肺切除术的术中指征判断及处理技巧——附53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程鹏[1](2018)在《胸腔镜肺段切除及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胸腔镜肺叶切除治疗早期肺癌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肺癌不论在我国还是世界上均为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随着大气环境污染加重及吸烟人群日益低龄化,近几年其发病率还呈现不断增高的趋势,因肺癌患者早期无明显典型临床症状,致使大部分肺癌患者确诊时已失去了最佳治疗时机,病死率高,已严重影响我国人民健康水平。虽然随着临床化疗药物不断更新换代及分子靶向药物肺癌治疗的日益成熟,为肺癌治疗提供了多种选择,但不可否认的是手术仍然是治疗肺癌的首选方案,传统开胸手术创伤大,出血多,对患者术后心肺功能影响严重已是临床胸外科医生共识,而研究表明胸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势,术中对纵隔、肺门淋巴结的清扫亦能保证规范性、全面性和完整性,与传统开胸手术相比在肺癌手术治疗效果上有着相同疗效。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体检的日益重视,影像技术不断发展,尤其是高分辨率CT广泛应用于临床,越来越多的早期肺癌病例得以发现,相较于传统的肺叶切除术式,对于肺癌合并长期烟龄及慢性基础疾病的人群会增加术后心肺并发症风险。而早期肺癌肺段切除能否取得与肺叶切除一致的临床疗效尚存在争议。本次研究主要比较分析在早期肺癌患者中应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胸腔镜肺叶切除及胸腔镜肺段切除三种不同术式的围手术期指标和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科120例早期肺癌手术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分为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肺叶切除术(A组)38例;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B组)42例;全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C组)40例,三组患者均于术前经胸部CT(Chest computed tomography,CCT)明确肺部占位性病变,临床诊断为肺癌且术前临床分期为Ⅰ期,术后肺大体组织标本病理确诊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患者。经过详细术前检查除外手术禁忌症并积极术前气道准备后手术治疗。入手术室后即刻开放静脉通路,监测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心率(heart rate,HR)、无创动脉血压(non-invasive blood pressure,NIBP)及脉搏血氧饱和度(saturation of pulse oxygen,Sp O2)。所有患者均双腔气管插管或单腔插管配合封堵器,静吸复合全麻满意后,常规摆放手术体位固定(左右侧卧位,肋部垫高)、消毒、铺巾,开始手术。A组患者手术侧腋中线第7肋间切开一长约2.0cm切口,置入戳卡,做为腔镜观察孔,腔镜探查胸膜腔,确定肿瘤组织的大小、位置及胸腔粘连情况,在同侧腋前线第4肋间切开一约5-7cm小切口,将病灶肺叶的肺静脉、肺动脉和支气管依次分离,并切断结扎,将病灶肺叶彻底切除,而后进行系统淋巴结清扫。B组患者在手术侧腋中线第7肋间切开一长约2.0cm做为腔镜观察孔,置入腔镜探察后,分别在第4肋间和胸大肌后缘、背阔肌肌前缘做切口,直径在5cm,作为腔镜主操作孔,在第7肋间做一个1.5cm切口作为腔镜副操作孔,使用Endo-GIA切割缝合器将肺动静脉、支气管、不全肺裂予以离断。将病灶肺叶彻底切除,而后进行系统淋巴结清扫。C组患者进胸过程及操作孔位置与B组相同,明确病灶所在肺段后,解剖分离肺段动静脉及段间支气管,段间动静脉及支气管使用Endo-GIA切割缝合器将其离断,明确肺段边界后,将含有病灶的肺段完整切除,淋巴结采样并送检术中冰冻。三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记录比较三组患者围术期各项指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胸腔引流量(术后前3天);记录比较三组患者术后2个月肺功能各项指标: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最大通气量(MVV)、用力肺活量(FVC);记录比较三组患者术后并发症:肺不张、肺部感染、心律失常、支气管胸膜瘘的发生情况;记录比较三组患者15个月的中位随访期有无肿瘤复发和转移情况;对研究所得数据应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s表示,采用F检验,计数资料以病例数比例表示,用x2检验,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三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具有良好的可比性。B、C组在围手术期指标较A组均降低(P<0.05),C组术后胸腔引流量低于B组(P<0.05);A组术后肺功能指标低于B组和C组(P<0.05),而C组肺功能指标又高于B组(P<0.05);B、C组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组(P<0.05),P<0.05有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中位随访15个月(12-18月)均未发现复发和转移情况;结论:对于TNM分期为Ⅰ期的早期肺癌手术治疗中,胸腔镜肺段切除较肺叶切除能减少术后胸腔渗出,更好的保护肺功能,且生存预后无明显差异,临床疗效值得肯定。
张学钰[2](2017)在《单操作孔电视胸腔镜技术在肺感染性疾病手术治疗中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电视胸腔镜技术在肺感染性疾病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与可行性已被证实和广泛推广。本研究拟探讨单操作孔电视胸腔镜技术在肺感染性疾病手术治中的可行性、安全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符合电视胸腔镜技术入组条件的肺感染性疾病患者并进行随机分组,其中实验组应用单操作孔胸腔镜技术治疗,对照组应用多操作孔电视胸腔镜技术治疗,实验组与对照组各入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4h胸液量、术后第一天PCT值(降钙素原浓度)、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留置胸腔引流管时间、术后第3天疼痛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观察指标的差异。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顺利,无围手术期死亡患者。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术后24h胸液量、术后第一天PCT值、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留置胸腔引流管时间、术后第3天疼痛评分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单操作孔电视胸腔镜技术在手术治疗肺感染性疾病时可以达到与多操作孔电视胸腔镜技术具有相同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具有可行性,为该类疾病的外科手术方式提供了新的选择。
江泽[3](2017)在《肺动静脉瘘病例报告一例并相关文献复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肺动静脉瘘(Pulmonary arteriovenous fistula,PAVF)是一种罕见疾病,其缺乏典型症状,易被误诊为其他疾病而延误治疗,对预后造成不良影响。本论文通过对肺动静脉瘘的文献复习及一例病例报告,提高对肺动静脉瘘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方法和治疗现状及治疗进展的认识。资料和方法:报告一例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胸外科收治的先天性肺动静脉瘘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CNKI)发表的例报道进行病例分析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肺动静脉瘘在临床上为一种罕见疾病,病因是肺血管的异常发育,肺血管扩大纡曲或形成海绵状血管瘤,肺部一支或多支动脉不经毛细血管而直接与静脉相通,形成瘘道或瘤样病变。由于分流或血管破裂而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根据发病原因可以分为原发性非动静脉瘘及后天性肺动静脉瘘,前者由肺动静脉血管先天性发育不良导致,一般由HHT导致,常伴随其他先天性畸形;后者可由外伤、肿瘤、炎症、变性导致。该疾病可发生于全肺各处,但以右肺下叶发病率为最高。肺动静脉瘘临床症状主要取决于瘘的分流多少,缺乏特异性的临床症状,轻者可无症状,由查体发现;常见临床表现主要为劳力性呼吸困难、发绀。此病常因呕血、咯血、晕厥、脑栓塞等症状而发现,易被误诊为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肺癌、肺转移瘤等其他肺部疾病。如病史较长、病情较重,紫绀、杵状指趾等症状明显,可被误诊为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诊断该病的影像学检查常选用X线、CT、CTA、DSA、MRI等。X线可作为一种简单的筛选方式。CT,特别是多层螺旋CT,与胸片相比能明显提高微小病灶的检出率。DSA可以清晰、完整地显示存在分流的肺动静脉血管结构、部位、形态、累及的范围程度以及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的数量、瘘口的直径及分流量的大小等,是诊断肺动静脉瘘的金标准。需要注意的是,肺动静脉瘘易被误诊为肺癌而行穿刺活检而导致大出血,因此在临床诊断鉴别中应额外注意。肺动静脉瘘随着病史延长易进展,长期"左向右分流"可导致心肺的器质性改变、缺氧等全身表现,进而恶化预后,因此一旦发现需要积极干预处理。当前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及介入治疗。手术切除畸形血管是根治性治疗,可根据病变大小分别行肺叶、肺段、局部或全肺切除,但是全肺切除要慎重。严重肺动静脉瘘是双侧肺移植的适应证。介入栓塞治疗为近代出现的一种非手术治疗的新途径,是指通过对血管进行栓塞等介入手段技术,创伤小、恢复快,临床报道介入治疗效果较令人满意。可适用与多种不能接受手术的患者,如伴有先天性心脏病而无法手术的患者。但介入治疗对施术者的经验、技巧、设备要求较高。由于血管栓塞术诸多的优点,目前已越来越多用于临床。结论:肺动静脉瘘在临床上较少见,常以缺氧、肺部感染、咯血、中枢神经系统等非特异性症状为临床表现。对有上述症状者,可先行胸部X线检查初筛,再进一步行CTA、DSA等特异性较高的检查明确诊断,避免误诊。手术和介入为治疗非动静脉瘘的两种方法,可根据患者及术者基本情况灵活选择。
张宁[4](2014)在《单操作孔完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肺癌的临床病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胸腔镜技术在胸外科疾病诊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肺癌治疗领域中的价值正在稳步提升。本病例分析旨在研究单操作孔完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肺癌的围手术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胸外科住院并接受单操作孔完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以下称单操作孔组)治疗的肺癌患者95例,用同一时期在齐鲁医院胸外科住院并接受传统“三孔法”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治疗的肺癌患者32例(以下称“三孔法”组)和接受经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肺叶切除手术治疗的肺癌患者27例(以下称小切口组)作为对照,比较单操作孔组与“三孔法”组和小切口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前3天的总引流量、术后拔管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术后辅助镇痛药物应用情况。结果三组患者无1例围手术期死亡。单操作孔组和“三孔法”组比较,在患者术中切除淋巴结个数、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方面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前3天的总引流量、术后胸腔引流管的留置天数、术后住院天数上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操作孔组和胸腔镜辅助小切口组比较,在患者术中切除淋巴结个数、手术时间上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前3天的引流量、术后胸腔引流管留置天数、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术后住院天数上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操作孔组患者术后胸背部疼痛均较轻,除常规静脉镇痛泵外,极少需要额外追加镇痛。在辅助应用镇痛药物次数上与“三孔法”组和小切口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操作孔完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在肺癌的治疗中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手术方式,其在安全性、损伤程度、康复速度等方面较“三孔法”和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法更有优势。
吴凯[5](2014)在《电视胸腔镜与开胸手术治疗早期周围型肺癌的临床对比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与开胸(TH)相比,观察电视胸腔镜(VATS)在早期周围型肺癌手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为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6月至2013年11月在我院胸外科接受肺癌根治术的62例早期周围型肺癌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VATS组30例,TH组32例。所有患者术前经支气管镜活检、CT引导下肺穿刺或者术中冰冻病理确诊为肺癌。术前分期:Ⅰa期25例,Ⅰb期30例,Ⅱa期7例。术前均经系统检查,排除远处转移,均可耐受全麻及单肺通气。VATS组采用三孔操作:主操作孔位于腋前线第3或第4肋间,观察孔位于腋中线偏前第7肋间,副操作孔位于腋后线第九肋间。TH组采用后外侧切口,中上肺第5肋间进胸,下肺第6肋间进胸。术后常规预防感染、祛痰及支持对症治疗。收集两组病人术前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清扫淋巴结数目、术后并发症、术后疼痛评分、术后胸管留置时间、住院费用。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结果数据进行分析,非连续性数据采用卡方检验,连续性数据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在年龄、性别分布、术前主要合并症、肿瘤位置、病理类型、肿瘤分期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TS组2例中转开胸,余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围术期死亡。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肺部感染、肺不张、心律失常,均经积极治疗后痊愈。术后病理分期:VATS组,Ⅰa期17例,Ⅰb期9例,Ⅱa期4例,其中腺癌20例,鳞状细胞癌8例,大细胞癌2例;TH组,Ⅰa期16例,Ⅰb期11例,Ⅱa期5例,其中腺癌19例,鳞状细胞癌10例,大细胞癌3例。VATS组与TH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评分、术后胸管留置时间、术后并发症及住院费用均差异性明显(P<0.05),手术时间分别为138.9±39.7min,110.3±25.6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76.2±45.9ml,183.2±46.5ml;术后疼痛评分分别为3.1±0.8,7.1±0.6;术后胸管留置时间分别为3.6±1.2d,6.2±1.3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6%,34%;住院费用分别为4.61±0.99万元,2.86±0.88万元。在清扫淋巴结个数两者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清扫淋巴结数目分别为12.3±6.8枚,12.6±5.8枚。结论VATS手术治疗早期周围型肺癌是安全、可行的。与TH手术相比具有减少术中出血量、减少术后引流时间、疼痛轻等优点,但VATS手术费用较高、手术技术难度较大、学习曲线长。相信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和器械费用的逐步降低,VATS手术将进一步推广,有望成为早期周围型肺癌的首选治疗方法。
王凯斌[6](2013)在《全胸腔镜与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临床应用对比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行肺癌根治术的临床价值。方法2008年1月至2012年8月收治213例I-IIIa期非小细胞肺癌,82例在完全胸腔镜下下行肺癌根治术(CVATS组),63例在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下行肺癌根治术(VAMT组),比较分析两组围手术期相关临床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比较,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需要镇痛的时间、住院时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VAMT组与CVATS组比较手术时间、住院费用显着小于CVATS组(P<0.05)。VAMT组术后胸腔置管时间与CVATS组比较略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AMT肺叶切除可彻底清扫淋巴结,达到开胸手术的效果;具有CVATS手术一样创伤较小、恢复较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可以作为无手术禁忌的非小细胞型肺癌的一种手术方式;因其有费用低易于为广大患者所承受,且其技术要求较CVATS易于开展和掌握,并能达到开胸手术相同的效果,适宜于在基层医院开展,也可作为过渡到CVATS的一种手术方式,值得在基层医院进行推广。
白涛[7](2011)在《支气管扩张症术后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总结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近8年支气管扩张症外科治疗经验,分析可能影响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2002年4月至2010年10月102例行外科手术治疗的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性别、年龄、病程、吸烟史、结核病史、FEV1%、支扩类型、手术方式及胸膜粘连等9个因素,分析其与支气管胸膜瘘、脓胸、胸膜腔进行性出血、肺不张、肺炎等术后并发症的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处理资料;结果:102例支气管扩张症患者行105次手术,其中3例患者因胸腔进行性出血接受二次手术。平均年龄36.8岁,病史8个月至40年。并发症发生率为16.7%,无手术死亡病例。Logistic回归分析示: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低于60%(P=0.007)及胸膜粘连(P=0.011)为术后并发症的独立预测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FEV1%较低及胸膜腔粘连为支气管扩张症术后并发症危险因素。术前加强呼吸道管理,及时控制肺部炎症,利于改善肺功能,减少胸膜腔粘连,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何弢[8](2010)在《胸部肿瘤侵及心脏大血管的外科治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胸部肿瘤侵及心脏(包括心包)及大血管的外科治疗手术经验,对手术病例的选择、整个围手术期的准备及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术中麻醉、手术入路、切除方式的决断等外科经验进行分析研究。方法:回顾分析2001-2008年54例侵犯心脏(包括心包)及大血管的胸部肿瘤临床资料。Ⅰ.切口:胸骨正中劈开切口20例,其中伴颈领小切口1例,右后外侧切口15例,左后外侧切口14例,右腋中线4-5肋间切口1例,左前外侧切口2例,右前外侧切口1例,右胸上腹正中两切口1例;Ⅱ.麻醉:气管插管静吸复合全身麻醉54例,并连续硬膜外麻醉40例,体外循环(CPB)1例;Ⅲ.术式:全组病例行肿瘤并部分心包切除36例,并心房大血管切除成形或重建置换19例、并肺动脉袖式切除成形12例、并单侧膈神经切除9例、并部分肺切除8例、并单侧全肺切除5例、切除主动脉外膜5例、隆突成形重建2例、切除单侧迷走神经2例、体外循环下切除1例、52例均完全切除肿瘤,2例残端阳性,其中1例因肿瘤对双侧膈神经均侵犯,只能切除一侧,另一侧少许肿瘤残留。结果:全组病例手术顺利,平均手术时间192分钟、平均手术出血量302ml、上腔静脉平均阻断时间25-35分钟、引流管平均放置时间3.89天、每天平均引流量230.95ml(除外1例术后第1日活动性出血再手术,其后出现严重低蛋白血症平均每日约800ml者)。标本大小(最大径)为3cm-15cm;术后保留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6例,平均使用1.5天(除外1例因重症肌无力危象呼吸机辅助11天者);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6天;术后并发症:胸腔积液10例(18.52%)、心律失常10例(18.52%)、肺部感染5例(9.26%)、胸内活动性出血2例(3.70%)、并肺不张1例(1.85%)、深静脉血栓1例(1.85%)、重度低蛋白血症1例(1.85%)、死亡1例(肺栓塞)(1.85%);切口Ⅱ/甲愈合。随访6-96个月,纵隔肿瘤组1年生存率85.19%(23/27),3年生存率62.50%(10/16),5年生存率57.14%(4/7),其中1例6年,2例8年,均为恶性胸腺瘤。肺癌组:1年生存率72.00%(18/25),3年生存率50.00%(10/20),5年生存率33.33%(3/9),局部复发1例。食管癌组1例:生存3年5个月。结论:对于侵犯心脏和大血管的胸部肿瘤经合理的手术选择、理想的术中处理及术后治疗,不但能根治切除肿瘤,也能为进一步放化疗提供机会,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时间、生存质量。
苏涛锋[9](2006)在《氩氦刀联合中医药治疗肺癌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采用前瞻性和回顾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97例经过氩氦刀联合中药治疗的肺癌患者进行疗效的观察,总结其规律,为氩氦刀联合中药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指导,为肺癌尤其是中晚期的治疗探索一种更成熟的治疗方案,以丰富中晚期肺癌的临床治疗手段,提高中晚期肺癌的临床疗效。通过总结氩氦刀联合中药治疗肺癌的优势所在,为中晚期肺癌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方法。 方法:采用前瞻性和回顾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选取2003年9月至2005年12月在东方医院肿瘤科住院行肺癌(包括肺转移癌)氩氦刀手术病人97例,分析氩氦刀联合中药对肺癌患者行为状况、生活质量、临床症状、生存期等疗效的影响。 结果: 1、影像学评价: 1)术中CT影像监测结果 97例病人,冷冻消融瘤灶共计135个,冷冻后病灶毁损区CT值均见明显降低,冰球彻底覆盖瘤灶达其边缘外1cm者46个,占34.07%;冰球覆盖瘤灶范围85%~95%者60个,占44.44%;冰球覆盖瘤灶范围60~85%者20个,占14.81%;冰球覆盖瘤灶范围60%以下者9例占6.67%。总有效率达93.33%。 2)氩氦刀消融病灶的术后追访CT评价 术后3月为83.67%;术后6月的有效率为84.71%;术后12月的有效率为59.70%;术后18月的有效率为58.97%;术后24月的有效率为47.06%。 2、行为状况(卡氏评分)变化 术后3个月共追访到病例71例,(提高+稳定)62例,占87.32%;术后6个月共追访到病例51例,(提高+稳定)41例,占80.39%;术后12个月共追访到病例27例,(提高+稳定)21例,占77.78%;术后18个月共追访到病例11例,(提高+稳定)5例,占45.46%;术后24个月共追访到病例4例,(提高+稳定)2例,占50.00%。 3、生活质量(QOL)评价 氩氦刀术后1~6月良好率较术前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较明显的改善,而术后12月以后随着存活时间的延长,其良好率较术前有所下降,患者的生活质量较术前亦有所下降。 4、术后症状变化 术后7天,各种症状较术前均有所增加。术后14天、1月,各种症状较术前均有所减轻。术后3月,除咯痰外均有所减轻。术后6月,除咳血外,其余
吴小勤,刘焕青,李咏松,高霞,张广云,蒋道明[10](2004)在《全肺切除术的术中指征判断及处理技巧——附53例报告》文中研究说明总结我院从1999年1月-2004年4月,结合术中指征判断及处理技巧,我们连续行全肺切除术53例,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53例,男37例,女16例,年龄31~70岁,平均年龄42岁。肺癌29例,其中肿瘤直径3-5cm19例,>5cm10例。肺癌依照1997年TNM分期均为ⅢA期。结核性毁损肺12例,慢性肺脓疡4例,单侧全肺支气管扩张6例,肺挫裂伤2例。1.2手术方法行左全肺切除39例,右全肺切除14例。其中单纯全肺切除术33例,5例行胸膜全肺切除,施行心包内
二、全肺切除术的术中指征判断及处理技巧——附53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肺切除术的术中指征判断及处理技巧——附53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胸腔镜肺段切除及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胸腔镜肺叶切除治疗早期肺癌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试验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2)单操作孔电视胸腔镜技术在肺感染性疾病手术治疗中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实验主要仪器及设备 |
2.3 手术方法 |
2.3.1 术前评估和准备 |
2.3.2 麻醉与体位 |
2.3.3 两组患者手术切口的选择 |
2.3.4 两组患者的手术操作过程 |
2.4 评价指标 |
2.4.1 实验室指标 |
2.4.2 临床指标 |
2.5 统计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临床资料 |
3.2 两组患者的术后第一天血清PCT水平对比 |
3.3 两组患者的临床观察指标对比 |
3.4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概率对比 |
第4章 讨论 |
4.1 对本研究各项观察指标的分析 |
4.2 单操作孔胸腔镜技术与多操作孔胸腔镜技术的共同优势 |
4.3 单操作孔胸腔镜技术相较于多操作胸腔孔镜技术的优缺点 |
4.4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3)肺动静脉瘘病例报告一例并相关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病例报告 |
文献复习 |
临床资料统计与分析 |
讨论 |
结论 |
综述 |
1. 背景 |
2. 病因 |
2.1 Hereditary Hemorrhagic Telangiectasia |
2.2 其他 |
3. 病理分型 |
4. 病理生理 |
4.1 右向左的分流 |
4.2 肺脏的血流动力学 |
4.3 肺功能的改变 |
4.4 体位、运动与肺部生理学改变 |
4.5 栓子形成 |
5. 临床症状与体征 |
6. 诊断 |
6.1 影像学检查 |
6.2 "右向左"分流的检查 |
7. 治疗 |
治疗的目的及适应征 |
治疗方式 |
8. 预后 |
附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4)单操作孔完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肺癌的临床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电视胸腔镜与开胸手术治疗早期周围型肺癌的临床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6)全胸腔镜与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临床应用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7)支气管扩张症术后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
2. 内容与方法 |
3. 纳入标准 |
4.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8)胸部肿瘤侵及心脏大血管的外科治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摘要 |
(一) 中文摘要 |
(二) 英文摘要 |
二、文献综述 |
(一) 综述 |
(二) 参考文献 |
三、正文 |
(一) 前言 |
(二) 材料和方法 |
(三) 结果 |
(四) 讨论 |
(五) 结论 |
(六) 参考文献 |
四、附录 |
五、致谢 |
(9)氩氦刀联合中医药治疗肺癌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晚期肺癌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
一、肺癌的流行病学 |
二、中晚期肺癌的西医治疗 |
1、中晚期肺癌的手术治疗 |
1.1 肺癌外科术式研究 |
1.2 不同病理类型肺癌的手术治疗 |
1.3 残肺癌的手术治疗 |
1.4 周围型小肺癌的手术治疗 |
1.5 肺癌侵犯上腔静脉的手术治疗 |
1.6 多原发性肺癌的手术治疗 |
2、中晚期肺癌的放射治疗 |
2.1 单纯放疗 |
2.2 综合治疗 |
3、中晚期肺癌的化学治疗 |
4、中晚期肺癌的生物治疗 |
5、中晚期肺癌的分子靶向治疗 |
6、中晚期肺癌的微创治疗 |
7、中晚期肺癌的基因疗法 |
三、中晚期肺癌的中医治疗 |
1、肺癌的中医辨证治疗 |
1.1 肺癌的病因病机 |
1.2 肺癌的辨证分型 |
1.3 有效单方、验方 |
2、肺癌并发症的中医治疗 |
2.1 癌性咳嗽 |
2.2 癌性发热 |
2.3 癌性咳血 |
2.4 胸腔积液 |
2.5 癌性疼痛 |
2.6 肺癌合并感染 |
四、中晚期肺癌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
1、手术与中医药相结合 |
2、放疗与中医药相结合 |
3、化疗与中医药相结合 |
4、免疫治疗与中医药相结合 |
中晚期肺癌的微创治疗进展 |
一、氩氦刀治疗中晚期肺癌的研究 |
1、氩氦刀的基础性研究 |
1.1 疗效学研究 |
1.2 病理学研究 |
1.3 影像学研究 |
1.4 治疗机理研究 |
2、氩氦刀的临床研究 |
2.1 氩氦刀治疗的适应症及禁忌症 |
2.2 氩氦刀冷冻治疗的优势 |
2.3 氩氦刀治疗的局限性 |
2.4 氩氦刀术后副反应及处理 |
2.5 氩氦刀治疗的评价标准 |
3、氩氦刀的临床应用 |
3.1 氩氦刀的单独使用治疗肺癌 |
3.2 氩氦刀联合放化疗治疗肺癌 |
3.3 氩氦刀联合中医药治疗肺癌 |
二、其它微创治疗中晚期肺癌 |
(一) 热疗 |
1、激光治疗 |
2、微波治疗 |
2.1 内镜微波治疗 |
2.2 经皮穿刺微波治疗 |
2.3 微波透热治疗 |
3、射频消融治疗术(Radiofrequency Ablation) |
3.1 RFA单独应用治疗中晚期肺癌 |
3.2 RFA与放化疗结合治疗中晚期肺癌 |
4、高强度超声聚焦刀治疗 |
(二) 光动力治疗 |
1、光动力治疗的一般研究 |
2、光动力治疗的实验研究 |
3、光动力治疗的临床应用 |
(三) 支架治疗术 |
(四) 介入治疗 |
1、肺癌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
1.1 支气管动脉介入治疗(BAI) |
1.2 肺动脉灌注化疗(PAI) |
1.3 支气管动脉栓塞(BAE) |
1.4 支气管动脉加肺动脉双重灌注化疗(BAI+PAI) |
1.5 血管内介入与其他疗法结合 |
2、肿块内直接介入治疗 |
2.1 肿块内微泵植入 |
2.2 术中药物微粒植入 |
2.3 瘤体内同位素微粒植入 |
2.4 支气管腔内介入治疗 |
2.5 无水乙醇注射治疗(PEI) |
3、肺癌的腔内介入治疗 |
(五) 电化学治疗 |
临床研究 |
一、前言 |
二、病例选择标准 |
1、肺癌诊断标准 |
1.1 西医诊断标准 |
1.2 肺癌TNM分期(UICC,2002)标准 |
2、病例纳入标准 |
3、病例排除标准 |
三、研究方法与内容 |
1、研究方法 |
2、研究内容 |
3、计分标准与统计方法 |
4、疗效评价标准 |
4.1 术中CT影像监测评价标准 |
4.2 氩氦刀消融病灶的术后追访CT评价标准 |
4.3 行为状况评价标准 |
4.4 生活质量(QOL)评价标准 |
4.5 症状变化评价标准 |
4.6 WHO实体瘤疗效评定 |
4.7 生存期 |
5、临床资料与治疗方法 |
5.1 临床资料 |
5.2 治疗方法 |
6、研究结果 |
6.1 疗效评价 |
6.2 中药应用情况 |
6.3 术中及术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处理 |
7、讨论 |
7.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7.2 本研究的特点 |
7.3 研究结果分析 |
7.4 肺癌的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
7.5 氩氦靶向冷冻技术治疗肺癌的特点 |
7.6 中药在联合治疗中的作用初探 |
7.7 氩氦刀联合中药治疗肺癌的特点 |
8、问题和展望 |
结语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图 |
四、全肺切除术的术中指征判断及处理技巧——附53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胸腔镜肺段切除及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胸腔镜肺叶切除治疗早期肺癌的临床观察[D]. 程鹏. 安徽医科大学, 2018(01)
- [2]单操作孔电视胸腔镜技术在肺感染性疾病手术治疗中的临床研究[D]. 张学钰. 南昌大学, 2017(04)
- [3]肺动静脉瘘病例报告一例并相关文献复习[D]. 江泽. 山东大学, 2017(01)
- [4]单操作孔完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肺癌的临床病例分析[D]. 张宁. 山东大学, 2014(11)
- [5]电视胸腔镜与开胸手术治疗早期周围型肺癌的临床对比研究[D]. 吴凯. 安徽医科大学, 2014(11)
- [6]全胸腔镜与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临床应用对比研究[D]. 王凯斌. 重庆医科大学, 2013(03)
- [7]支气管扩张症术后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D]. 白涛. 新疆医科大学, 2011(01)
- [8]胸部肿瘤侵及心脏大血管的外科治疗研究[D]. 何弢. 大连医科大学, 2010(12)
- [9]氩氦刀联合中医药治疗肺癌疗效观察[D]. 苏涛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6(12)
- [10]全肺切除术的术中指征判断及处理技巧——附53例报告[J]. 吴小勤,刘焕青,李咏松,高霞,张广云,蒋道明. 医师进修杂志, 2004(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