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0年12月6日全国菜篮子价格(论文文献综述)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1](2021)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事记》文中研究指明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我们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小康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状态。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改革开放之初党中央提出小康社会的
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2](2019)在《青海解放70年大事纪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编者按历史是一面镜子。纪念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做好现在、开辟未来。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和青海解放70周年,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编纂了《青海解放70年大事纪略》。《纪略》突出体现党的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各民族团结奋斗三大历史主要脉络,重?
肖小勇[3](2015)在《蔬菜价格形成及传递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民以食为天,蔬菜占半边。蔬菜在人们的饮食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近30年来,我国蔬菜产业得到长足的发展。蔬菜总面积由1978年的3371千公顷增长到2013年的20899千公顷,增长了 5倍。蔬菜产业在“保供、增收、创汇”等方面创造了巨大的效益。中国蔬菜产业在创造巨大效益、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牵涉面最广、关注度最高的是蔬菜的价格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蔬菜价格暴涨暴跌现象频发;二是蔬菜生产者难以分享价格上涨收益;三是蔬菜产销价差扩大。蔬菜价格问题关系着民生和三农,也是政府政策关注的重点,因而,研究蔬菜价格形成和传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一、本文总结了中国蔬菜价格特征,厘清了中国蔬菜价格面临的问题及原因我国蔬菜价格的季节性波动特征明显,蔬菜价格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且蔬菜生产价、批发价和零售价波动较为同步。我国蔬菜价格存在暴涨暴跌、蔬菜生产者获利较少以及蔬菜产销价差拉大等三个问题。异常气候、近郊菜地减少和信息不对称是蔬菜价格暴涨暴跌的主要原因。蔬菜生产成本上升、蔬菜生产者缺少定价权和蔬菜产能过剩三个因素导致蔬菜生产者难以分享价格上涨收益。蔬菜产销分离、传统模式下中间流通环节过多等原因导致蔬菜流通成本上升,使得蔬菜产销价差拉大。二、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1.提出了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在该理论分析框架中,本文界定了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的概念、厘清了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的内涵、阐述了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的组成部分及其运行机理。本文将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界定为:蔬菜价格形成机制是指蔬菜交易过程中确定蔬菜价格的各种关系的总和。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的内涵为:短期内,蔬菜价格取决于蔬菜供求关系,长期内,蔬菜价格取决于行业平均成本,而且,短期均衡价格围绕行业长期平均成本波动。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包括动力系统、传导系统、工作系统和调控系统四部分,其运行机理为:在蔬菜供求关系的作用下,蔬菜市场充分竞争而形成蔬菜价格,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共同调节,以保障蔬菜价格的合理性。2.构建了蔬菜价格形成的一般均衡系统。该系统中有蔬菜产量、中间投入量、蔬菜生产者价格、中间投入品价格、蔬菜消费量、蔬菜消费者价格6个内生变量,并纳入蔬菜生产中的劳动力价格和资本价格、中间投入品的劳动力价格和资本价格、消费市场上替代品价格、居民消费支出等外生变量。该系统刻画了蔬菜生产者价格和蔬菜消费者价格的形成机制,并刻画出外生冲击对蔬菜生产者价格和蔬菜消费者价格的作用机制。3.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和总结了蔬菜流通的三种模式,并分析了三种流通模式的价格形成机制。寿光本地菜外销的流通模式归纳为三种:一是大型批发市场流通模式;二是地头市场流通模式;三是“农超对接”模式。三种流通模式及其蔬菜价格形成机制具有共性和个性。金乡大蒜价格形成有5月中旬新蒜上市、7月初新蒜入库、8月底封库三个时间节点,三个时间节点将大蒜价格形成分为三个阶段。三、本文对我国蔬菜价格的传递机制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1.厘清了蔬菜价格传递机制的概念及模式。蔬菜价格传递是指某类蔬菜价格变化引起其他类蔬菜价格变化,其变动关系及变动过程称为蔬菜价格传递机制。按研究对象分类,将我国蔬菜价格传递机制分为蔬菜品种间价格传递机制、蔬菜产业链各环节间价格传递机制和蔬菜价格空间传递机制三类。2.从品种视角分析了我国蔬菜价格传递机制,发现蔬菜各品种间存在价格传递关系。①蔬菜市场是一个内生系统。格兰杰因果检验验证大白菜、黄瓜、菜椒和西红柿四类蔬菜所构成的蔬菜市场是一个内生系统。②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法表明系统内各蔬菜存在替代关系。除西红柿外,来自蔬菜价格的冲击对其他三类蔬菜价格的冲击绝大多数为正向影响,而且,其他三类蔬菜价格受到冲击后依靠自身消化外生冲击的贡献度均较大。来自菜椒价格的冲击对蔬菜市场内其他各类蔬菜价格的影响最大。西红柿对大白菜、菜椒和黄瓜等其他蔬菜的替代作用相对较弱。③VAR-BEKK-GARCH(1,1)模型表明各品种蔬菜价格间存在溢出效应。具体地,菜椒和黄瓜价格对大白菜和西红柿价格存在单向均值溢出效应,而大白菜和西红柿价格之间存在双向均值溢出效应;蔬菜价格间存在显着的双向波动溢出效应。3.从产业链视角分析了我国蔬菜价格传递机制,发现蔬菜产业链各环节间价格传递存在非对称性。①无论蔬菜生产者价格还是零售价格,对正向冲击的调整速度大于负向冲击。②无论正向冲击还是负向冲击,蔬菜零售价格的调整幅度大于生产者价格。价格传递非对称性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市场力量、调整成本和菜单成本、政府干预、信息不对称等。4.从空间视角分析了我国蔬菜价格传递机制,发现我国蔬菜价格存在空间传递效应。①蔬菜价格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大白菜、茄子、西红柿和尖椒四种蔬菜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集中连片区域。总体来说,东部地区的蔬菜价格低于中西部地区。除西红柿价格外,大白菜、茄子、尖椒价格均有明显的“西高东低”特征。②我国蔬菜价格存在空间相关性。大白菜、黄瓜、西红柿和尖椒价格的Moran值分别为0.31、0.40、-0.11和0.27,这说明我国各地的蔬菜价格不是独立的,大白菜、黄瓜、尖椒价格存在空间正相关,而我国各地西红柿价格存在空间负相关。③我国蔬菜价格存在空间异质性。空间异质性突出表现在蔬菜价格存在高-高集聚、高-低集聚、低-高集聚和低-低集聚四种集聚类型。④空间杜宾模型表明我国蔬菜价格在各省之间存在显着的空间效应,而且,增加本地区蔬菜产量能够降低邻近地区蔬菜价格。⑤通过对“南菜北运”背景下国内蔬菜市场整合度的研究发现:“南菜北运”背景下北京与广西蔬菜市场整合度越来越高;南北蔬菜市场间的整合度低于北方蔬菜市场和南方蔬菜市场内部,而且北方蔬菜市场整合度高于南方。论文可能的创新点有:①提出了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在该理论分析框架中,界定了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的概念、厘清了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的内涵、阐述了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的组成部分及其运行机理。②构建了我国蔬菜价格形成的一般均衡模型。该模型刻画了蔬菜生产者价格和蔬菜消费者价格的内在形成机理,并刻画出外生冲击对蔬菜生产者价格和蔬菜消费者价格的作用机制。③从品种、产业链和空间三种视角研究我国蔬菜价格传递机制,研究视角较为新颖。以往研究侧重于从产业链视角研究价格传递机制,对从品种和空间视角研究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缺少关注。
李干琼[4](2012)在《SV因子分析框架下的农产品市场短期预测》文中研究指明农产品市场价格事关民众生计和社会稳定。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到要加强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工作,避免农产品市场价格大起大落。农产品市场短期价格受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使得短期波动加剧,市场短期风险凸显,价格预测难度加大。在我国当前市场主体尚不成熟、市场体系尚不健全、法制环境尚不完善等现状下,农业生产经营者由于难以对市场供求和价格变化做出准确预期,时常要面临和承担价格波动所带来的市场风险;农业行政管理部门也常常因缺少有效的市场价格短期走势的预判信息,难以采取有预见性的事前调控措施;消费者由于缺少权威信息的及时引导,在市场价格频繁波动中极易产生恐慌心理,从而加速价格波动的恶性循环。因此,开展农产品市场短期预测研究,对促进农业生产稳定、农民增收和农产品市场有效供给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选择粮食、畜产品、蔬菜、水果等主要农产品为研究对象,以现代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统计学、价格学等有关理论为指导,采用了非参数核密度估计法、H-P滤波法、基于ARCH类模型的风险价值法(VaR)、事件分析法(Event Study)、分位数回归技术、多层前馈神经网络技术、灰色模型法、向量自回归法(VAR)、非平稳时间序列法(SARIMA模型)、季节调整法(CencusX12法)、Holt-Winters法、组合预测法等12种研究方法,深入剖析影响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强波动类因子(简称S因子)和易波动类因子(简称V因子),研究SV因子交织下的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规律,重点突破农产品市场短期预测技术,建立了基于不同信息、不同技术、不同目标的农产品市场价格短期预测模型,初步设计与实现了农产品市场价格智能预测系统。本研究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性研究:(1)针对农产品市场价格影响因素复杂多样,提出了SV因子的框架分析法思想,开展了SV因子分析法的理论基础研究。本研究将农产品市场价格影响因子划分为强波动因子和易波动类因子,为异常市场波动早期预警提供了新视角;探讨了预测方法的五个发展阶段、农产品市场预测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和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理论等内容。(2)开展了SV因子交织下的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研究。一是立足国内视角的常规经济因素和非经济性因素,以蔬菜为例的实证研究得出结论:Granger检验表明生产成本(化肥)、流动性过剩、热钱和气候等因素是蔬菜市场价格波动的原因。化肥价格的影响存在一定滞后期,长期协整向量为[1,-1.18]。流动性过剩(货币发行量)对蔬菜价格短期波动影响较为明显,货币发行量增长1%,蔬菜价格将上涨1.29%;其次为气候(气温)对蔬菜价格短期波动的影响,气温下降或上升1%,蔬菜价格将上涨或下跌0.08%;热钱对蔬菜短期价格波动影响很小。二是立足国际视角的农产品市场价格传导关系,以玉米和大豆为例的实证结果表明:Granger检验表明国际市场价格变动是国内市场价格变动的原因,反之则不成立,且国内玉米价格受国际市场的影响要小于国际大豆价格对国内大豆价格的影响;长期波动关系看,国内玉米价格与国际玉米价格的协整向量为[1,-0.61],国内大豆价格与国际大豆价格的协整向量为[1,-0.86];短期波动关系看,上一期国际玉米价格上涨1%,本期国内玉米价格将上涨0.07%,而国际大豆市场价格对国内大豆市场价格的影响是同步的,国际大豆当期价格上涨1%,国内大豆价格将上涨0.44%。(3)采用非参数核密度技术估计了11种蔬菜和12种水果市场收益率的概率密度分布,建立了基于ARCH类模型的农产品市场短期风险动态评估模型。采用核密度技术的估计结果表明:传统意义上的正态分布、Beta分布、Burr分布、Gamma分布等经验分布不是最优的;蔬菜和水果市场收益率的概率密度分布是不对称的,涨价风险要高于降价风险,且大多数蔬菜品种和水果品种的价格大起大落成为常态。以大豆和蔬菜为例,利用GARCH模型分别计算了大豆期货市场收益率的日度VaR和菠菜批发市场收益率的日度VaR、周度VaR、月度VaR,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基于GARCH模型计算的风险价值可以较好地反映市场收益率的分布和波动性两个因素,不仅刻画了市场收益率变化的动态过程,适应风险价值的需要,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提高了VaR的精度。(4)开展了基于S因子的农产品市场短期建模研究。针对突发性事件主导下的价格预测,在比较分析经典的事件分析法、基于虚拟变量的事件分析法和基于知识的事件分析法等三类方法的基础上,创新性的提出了突发事件的IPAD预测法框架,将事件分解为影响强度(Intensity)、持续时间(Persistence)、衰减模式(Attenuation model)和冲击方向(Direction)等4个要素。针对市场价格的非线性变化和不确定性,建立了多层前馈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对猪肉、鸡肉和鸡蛋的预测准确性在95%以上,对蔬菜和水果的预测准确性在90%以上。针对数据样本量小的问题,建立了灰色预测GM(1,1)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对猪肉、鸡肉和鸡蛋的预测准确性基本都在95%以上。(5)开展了基于V因子的农产品市场短期建模研究。在结构化模型研究方面,分别建立了均值回归预测模型和分位数回归预测模型,并对猪肉、鸡肉和鸡蛋等3种农产品进行了实证分析,预测结果表明:基于均值回归模型的猪肉价格预测精度在90%左右,鸡肉和鸡蛋价格的预测精度在98%以上;基于分位数回归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都在99%以上。在时序分析模型研究方面,建立了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SARIMA模型、Holt-Winters季节指数平滑模型和Census X12季节分解法等4类模型,并对猪肉、鸡肉、鸡蛋、蔬菜和水果等5类农产品进行了实证分析,预测结果表明:4类时间序列模型预测精度都在90%以上,其中鸡蛋和鸡肉的模型预测精度在95%以上。(6)开展了基于过程的模型集成预测和基于预测结果的组合预测研究。由于不同模型对数据信息的提取程度不尽相同,随着时间推移单项预测的稳健性会有所降低,在未来不确定性增多的情况下组合预测往往更具有优势。以蔬菜和水果为例的组合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情况下通过组合预测可以提高预测精度,但也存在组合预测效果不如某单一预测方法的样本现象;对预测误差较大的单项预测方法进行组合,预测精度提高的幅度会更大一些,如果进行组合的各种单项预测方法本身的精度都很高,则组合预测精度提高的幅度就很有限。
李建中[5](2010)在《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研究(1949-2010)》文中研究说明解放以后,在1949至1953年进行了全国范围的以平均分配土地为内容的土地改革运动以后,国家开始在农村进行以农业生产合作化、农村信用合作化、农村手工业合作化、农村供销合作化为手段和内容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希图以此在农村进行和平的社会主义革命,在农村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上述四种农村合作化运动中,农业生产合作化和农村供销合作化是重中之重。就农业生产合作化而言,从1953年至1958年短短的5年间,我国农村便实现了由个体农民所有制向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以至人民公社的过渡。当时,国家认为人民公社是最高类型的农业生产合作社,是共产主义的雏形,它的建立和巩固将会极大地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但是,1953年至1983年我国农业合作化的实践表明,农业合作化的初衷未能实现,农业合作化特别是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制度并没有使我国的农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相反,却使我国的农业生产长期徘徊不前,并一度出现了粮食匮乏的困难局面。其间有许多经验教训值得我们记取,唯有此,才能使当代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少走弯路。就供销合作社而言,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自1949年至1991年,各级供销合作社始终是我国县城以下农村商品流通的主渠道,它在饮食业、服务业、纯商业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是从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起,各级供销合作社特别是县、乡两级供销合作社才日渐衰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各级供销合作社虽然垄断了全国农村的商品流通,虽然表面上看似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但是它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具有明显的“官办”性,在很大程度上只代表国家的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而不能很好地体现农民群众的局部利益,有时甚至侵犯了农民群众的经济利益,挫伤了生产队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不能很好地发挥流通对工农业生产的积极促进作用。如何避免并吸取计划经济体制下,供销合作事业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以便把三农工作搞得更好,加速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就成了一个急待解决的重大理论课题和实践需求。在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形势下,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巩固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随着“三多一少”的流通体制和多元化的市场格局的形成,各级供销合作社日益衰落。但是,世界上其它国家农业发展的历史表明,各类合作社在加速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过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当代西欧、北美、南美、非洲、北欧、亚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农村各类合作社十分发达,在农业经济发展、农村建设、农民生活的改善以及农业生产、农村商品流通、农村服务等领域发挥着难以估量的效用。我国要想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要想顺利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性转变,要想避免农民群众单家独户闯市场或被迫卷入市场大潮,以致自身利益屡受强势群体侵犯的被动局面的出现,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平稳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必须加速各类农村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以使农民在与其他阶层进行利益博弈的过程中,有真正的农民所有、农民治理、农民得利的合作经济组织、民间社团,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探讨改革开放形势下供销合作社式微的原因和教训,提出复兴供销合作事业的新理论、新对策等,就显得尤为迫切。本论文在内容上可以说是史料翔实,结构合理,条理清晰。由于本文研究的是1949至2010年南阳县的供销合作社,时间跨度很长。因此本文采取了按时间顺序组织全文,以纵向的“条”为主要线索,对南阳县的供销合作事业进行论述的手法。文章共分十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最后一部分是结语,其他八个部分是正文,正文共分八章:第一章简单地回顾了1949年以前我国的合作事业发展史,第二章研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建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第三章论述了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第四章探讨了大跃进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第五章论证了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第六章分析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第七章叙述了徘徊中的二年南阳县的供销合作社,第八章研究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文章从第二章到第八章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南阳县供销社的业务、人事、计划、统计、财务等进行了叙述、分析和研究,同时也对供销合作社领导和管理下的农村副业、农村集市贸易、农村小商小贩等进行了研究,探索了前述新中国成立以来七个不同时期内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的特点、规律以及它在南阳县的农业、商业、工业、农村副业、农民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再现了60余年来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的曲折发展历程,总结了南阳县以至全国供销合作事业的经验教训,提出了解决当代南阳县以及全国供销合作社的困难局面的对策和理论。当然,本文在内容上并非只写“条”,不写“块”,在进行纵向研究的同时,本文采取条块结合的手法,在结语部分以“块”为主,分专题从业务、体制、管理、农村副业、农村集市、农村私商、供销社与国家的关系、供销社与工农业生产的关系、供销社与农民的关系等八个方面进行了横向概括,揭示了60余年来南阳县以至全国供销合作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共性和普遍规律。本论文在研究成果和立论观点方面颇具创造性,通过八章正文的详细叙述和论证,文章在结语部分提出了以下创新性观点,总结了60余年来,甚至100年来中国合作事业的经验教训,对我国未来的合作事业的健康发展来说,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一)改变了传统的对国民党领导下的国民政府推行的合作事业全盘否定的观点。文章指出,国民政府推行的合作事业有一些较好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如注重合作事业的宣传教育,不仅进行官方的宣传教育,而且允许民间社团、私营报刊、民间精英等进行关于合作事业的宣传、教育、创建等活动;注意培养和重用政权体制以外的合作社理论家和合作活动家;制定并实施各级各类合作法律、法规,而且把合作立法的基点放在国际社会公认的有关合作社的基本原则上,如团结、互助、互利、合作、联合、自愿、平等、自由、民主、博爱、不以盈利为目的等诸多方面;在政府与合作社的关系上,政府始终坚持对各类合作社虽然“引动”,但不“代动”的政策,即政府只是对合作社进行指导、监督、帮助,而不直接插手合作社的人事、业务、财务等,这使得国民政府时期的各类合作社具有较大的“民办”性质。(二)本文秉笔直书,认为1953至1983年我国推行并维护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人民公社制度并非十全十美,而是失误大于成功,教训大于经验。笔者指出,在农业合作化的基础上建立并长期维持的农业大集体经济和人民公社制度,并没有加速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和农业生产力的提高,而是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和农民群众的思想觉悟水平,不利于农业和农村副业的发展,使我国农业长期处于慢性徘徊和缓慢发展之中,农民收入得不到提高,农民生活长期维持在温饱线上下,有一部分生产队长期以来只给社员分配口粮,而没有一点现金分配。(三)本文以不掩恶,不虚美的学风,首次指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供销合作社始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民群众自己的合作商业组织,它在实质上是“官办”企业和政府的附属物,在本质上与国营商业完全一样,都是全民所有制,在人、物、财方面都由国家实行“包配”。正是由于供销合作社的官办性质,导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商业工作屡屡出现“政府行为化”,使供销合作社这只用来“勾连”城市和农村的“抓手”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屡屡违反价值规律和等价交换原则,在城乡经济交流中总是以“多购、少留”、“少供、价高”的形式偏向城市、干部职工、工业,而忽略和损伤农村、农业、农民。这种做法不利于维护农民群众的利益,有损商业工作的“专业性”,不能很好地发挥流通对生产的积极反作用,并且使商业部门的经营管理陷于混乱,增大了商业企业的亏损、贪污、盗窃,加重了国家财政对商业企业的“补贴”负担。(四)本文创造性地提出,计划经济体制下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系统的强盛不是它的正常状态,改革开放以后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系统的衰落却是它的正常状态:计划经济体制下,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系统的强盛只是一种“虚态”,它之所以强盛,是因为国家依靠行政力量维持着它在饮食业、纯商业、服务业等方面的垄断地位,国家对农民的家庭副业、自由市场、“私商”等进行了严格控制,并且绝对不允许农民弃农经商、干部职工弃工经商。在这样的背景下,尽管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十分强大,但是全国的商业却陷入了长期的呆滞状态,整个国民经济也发展缓慢。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放弃了依靠行政力量维持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的垄断地位的做法,并且允许农民经商、干部职工经商、无业者经商、开放自由市场、放弃对“私商”的管制,最终在商业领域形成了“三多一少”的流通体制和多元化的市场格局。在这样的背景下,供销合作社衰落了,但是这种衰落正是它由“虚态”向“实态”转化的表现。因为它的衰落意味着以个体商业和私营商业为主的其它经济成分的商业主体的兴旺发达,意味着城乡人民群众可以随时得到称心如意的商品和优良的服务,意味着国家摆脱了因弥补供销合作社的亏损而长期背负的财政包袱,意味着我国的商业繁盛了,意味着整个国民经济出现了繁荣局面。表明我们终于摸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弄明白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理论课题。
蔡桂林[6](2008)在《国家大道——中国高速公路发展史》文中研究说明第一章回归故乡中国是高速路的故乡。她曾以高度发达的交通网络,傲然卓立,独步世界!从秦驰道的壮美,到汉丝绸之路的辽远,从唐宋御道的辉煌,到明清官道的璀璨,高速路优美的线条里镌刻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民族精神是这长路边的悠悠风声,渺远而永恒。改革开放10年后的中国,1988年10月31日,实现了现代高速公路"零"的突破。踏长车而来,高速路回到了她的故乡。
郑定铨[7](2008)在《1999~2008年改革开放大事记》文中指出
郑定铨[8](2008)在《1989~1998年改革开放大事记》文中指出
程言清[9](2005)在《市场化进程中城市副食品供给问题 ——基于供给制度变迁的研究》文中提出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是一个不以时间变换和空间转移而改变的永恒性问题。城市与农村的经济分工,决定了农村为城市提供食品的必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市的食品需求对整个社会食品供给的意义不断增强。经济体制以来,我国城市居民的食品消费结构显着改善,蔬菜、肉类、家禽、蛋类、奶类、水产品和水果等副食品在城市居民食品消费中的比例不断增加,副食品在城市食品供给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城市副食品供给的目标需要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和配套政策措施加以实现。制度是为约束在谋求财富或个人效用最大化中的行为而制定的一组规章、依循程序和伦理道德行为准则。本文运用研究制度与绩效之间关系的一个范式:“状态-结构-绩效”范式,对不同的城市副食品供给制度产生的绩效进行分析。我国城市副食品供给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分别利用了计划供给制度、“双轨制”供给制度、“菜篮子”工程供给制度、食品安全制度。这些制度对资源使用权和交换权、副食品交易类型,政府管制方法、市场竞争等产生不同影响,形成不同的副食品供给绩效。城市副食品计划供给制度制约了副食品供给量增加,城市居民副食品消费不足。为了保证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使农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政府否定了市场调节作用,制定了向城市居民倾斜的食品分配政策,在农业生产和流通领域实行了人民公社制度和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人民公社制度剥夺了农民独立的生产决策权,农产品统购制度否定了农民的自由交易权、剩余索取权,缺乏经济利益刺激的农民失去了生产积极性,农业集体劳动非常高的监督成本最终导致农业生产力发展缓慢,农业生产不能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变动,人均副食品占有量增加缓慢。户籍制度虽然把农民关在城市大门之外,但副食品供给量的不足使政府一直对市民副食品执行计划供应,市民没有消费选择权。城市副食品供给“双轨制”制度促进了城市居民副食品消费水平提高,但政府财政负担迅速加重。“双轨制”制度作为计划经济制度向市场经济制度转变的一种过渡性制度形式,其实施降低了制度变迁的社会成本,适应了人们意识形态的变化。“双轨制”制度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市场化进程中城市副食品供给问题一一基于供给制度变迁的研究之前,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推行,政府多次提高副食品收购价格;按照“双轨制”制度规则,农民完成政府的统购派购任务后可以把剩余的副食品拿到集贸市场上自由出售。获得部分自主经营权的农民,在增加经济收益的冲动下爆发出发展副食品生价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副食品供给量大幅度提高。城市居民继续享有计划供给制度下低价购买副食品的权利,同时又增加了在农贸市场上购买副食品的自由选择权,既得利益得以维护,支持制度变迁。“双轨制”制度下,从稳定社会秩序愿望出发,政府对副食品供给的原则是“提高收购价、稳定销售价”,由此拉大了购销倒挂差价,政府财政负担日趋加重。 城市副食品“菜篮子”工程供给制度增加了城市副食品供给,违反了市场经济原则,经济绩效不理想。“菜篮子”工程是在副食品购销价格全部放开后,市场自发调节产生价格波动,出于政府形象考虑,顺应城市居民呼声,政府直接干预副食品生产,试图通过增加副食品供给量平抑副食品价格的政策措施。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副食品生产应该服从比较优势原理,资源配置体现农业生产的区位优势、产品优势,城市副食品供求平枷应是在大生产、大流通、大市场的格局下实现。市长负责制下的“菜篮子”工程,通过财政补贴,建立副食品生产基地、扶持国营副食品商店、限制副食品价格,增加了副食品供给,压制住了市场价格。但“菜篮子”工程是以财政支持为基础的、基于个别城中形成的副食品供求平衡只能是弱平衡,增加了交易成本,浪费了资源。 副食品安全制度促进了副食品质量提高,但没有彻底扭转副食品不安全局面。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是在食品供给数量基本满足后食品供给出现的新问题,反映了消费者对一食品消费的营养、安全、健康的新要求。副食品安全也成为了目前城市副食品供给的核J亡问题,政府现在出台的副食品管理政策基本是围绕质量安全问题。政府动用了农业、卜生、质检、工商、环保、经贸、水利、计划、财政等许多部门,颁布了《无公害农产l钵管理办法》,开展了放心食品工程,启动了市场准入制度,加强了食品检测力度,这些措施在很大程度上阻止了不安全食品进入市场,提高了食品的整体质量。但对于副食品尤其是未加工的、天然副食品还缺乏有效的制度解决不安全问题。因为引起劣质副食品流入市场的信息不对称、责任难追溯、信用不发达等问题没有得到治理,市场竞争不公平,优质副食品的市场空间被挤占。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市场化进程中城市副食品供给问题一一基于供给制度变迁的研究 伴随经济发展,城市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生活由小康向富裕迈进,饮食结构得到改善优化,城市居民对不同副食品消费?
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10](2003)在《2002年宏观经济大事辑要》文中认为 1月1日 我国信守入世承诺下调关税 从2002年1月1日起,我国海关关税总水平由15.3%下降到12%左右。在7000多个税目中,有5300多个税目的关税不同程度降低,降幅面达75%。降低关税后,工业品的平均税率为11.6%;农产品为15.8%;水产品为14.3%。我国还将按照承诺继续分步降低关税税率,
二、2000年12月6日全国菜篮子价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0年12月6日全国菜篮子价格(论文提纲范文)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事记(论文提纲范文)
一九七八年 |
一九七九年 |
一九八〇年 |
一九八一年 |
一九八二年 |
一九八三年 |
一九八四年 |
一九八五年 |
一九八六年 |
一九八七年 |
一九八八年 |
一九九〇年 |
一九九一年 |
一九九二年 |
一九九三年 |
一九九四年 |
一九九五年 |
(2)青海解放70年大事纪略(论文提纲范文)
编者按 |
1949年 |
1950年 |
1951年 |
1952年 |
1953年 |
1954年 |
1955年 |
1956年 |
1957年 |
1958年 |
1959年 |
1960年 |
1961年 |
1962年 |
1963年 |
1964年 |
1965年 |
1966年 |
1967年 |
1968年 |
1969年 |
1970年 |
1971年 |
1972年 |
1973年 |
1974年 |
1975年 |
1976年 |
1977年 |
1978年 |
1979年 |
1980年 |
1981年 |
1982年 |
1983年 |
1984年 |
1985年 |
1986年 |
1987年 |
1988年 |
1989年 |
1990年 |
1991年 |
1992年 |
1993年 |
1994年 |
1995年 |
1996年 |
1997年 |
1998年 |
1999年 |
2000年 |
2001年 |
2002年 |
2003年 |
2004年 |
2005年 |
2006年 |
2007年 |
2008年 |
2009年 |
2010年 |
2011年 |
2012年 |
2013年 |
2014年 |
2015年 |
2016年 |
2017年 |
2018年 |
2019年 |
(3)蔬菜价格形成及传递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1.1.1 中国蔬菜产业:创造巨大效益的产业 |
1.1.2 中国蔬菜价格:问题与挑战 |
1.1.3 研究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对象、思路、目的及主要内容 |
1.2.1 研究对象界定及使用范围 |
1.2.2 研究思路 |
1.2.3 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1.4.1 可能的创新 |
1.4.2 不足与展望 |
2 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
2.1 相关理论 |
2.1.1 价格形成理论 |
2.1.2 价格传递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价格形成的文献回顾 |
2.2.2 价格传递的文献回顾 |
2.2.3 简评 |
2.3 蔬菜价格形成及传递的理论分析框架 |
3 中国蔬菜价格特征及问题 |
3.1 中国蔬菜价格总体特征 |
3.1.1 中国蔬菜价格在波动中上升 |
3.1.2 中国蔬菜价格波动剧烈 |
3.1.3 中国蔬菜价格波动频繁 |
3.1.4 中国蔬菜价格季节性波动特征 |
3.1.5 中国蔬菜价格周期性波动特征 |
3.2 中国蔬菜价格具体特征 |
3.2.1 分环节蔬菜价格特征 |
3.2.2 分品种蔬菜价格特征 |
3.2.3 分地区蔬菜价格特征 |
3.3 中国蔬菜价格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3.3.1 中国蔬菜价格存在的问题 |
3.3.2 中国蔬菜价格存在问题的原因 |
3.4 本章小结 |
4 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 |
4.1 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理论框架 |
4.1.1 蔬菜价格形成机制概念界定 |
4.1.2 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的构成及其运行机理 |
4.1.3 现阶段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内涵及影响因素 |
4.1.4 现阶段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的问题 |
4.2 完全竞争市场下蔬菜价格形成的理论模型 |
4.2.1 蔬菜生产者市场均衡 |
4.2.2 蔬菜消费市场均衡 |
4.2.3 蔬菜中间商市场均衡 |
4.2.4 蔬菜生产者市场、中间商市场和消费者市场的均衡 |
4.3 非完全竞争市场下蔬菜价格形成的理论模型 |
4.4 中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参数拟合 |
4.4.1 理论模型的参数拟合 |
4.4.2 外生冲击对蔬菜价格、产量和消费量的影响 |
4.4.3 外生冲击对蔬菜生产者价格与消费者价格传递的影响 |
4.4.4 关于蔬菜价格放大效应的验证 |
4.5 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案例研究:以山东寿光和金乡为例 |
4.5.1 山东寿光蔬菜价格形成:基于蔬菜产业链跟踪调查 |
4.5.2 山东金乡大蒜价格形成机制案例 |
4.6 本章小结 |
5 我国蔬菜价格传递机制 |
5.1 蔬菜价格传递机制内涵及模式 |
5.2 品种视角下蔬菜价格传递 |
5.2.1 品种间蔬菜价格传递的内涵及特征 |
5.2.2 品种间蔬菜价格传递效应研究方法:BEKK模型 |
5.2.3 品种间蔬菜价格传递效应的实证研究 |
5.3 产业链视角下蔬菜价格传递 |
5.3.1 蔬菜产业链各环节价格传递的内涵及特征 |
5.3.2 蔬菜产业链各环节价格传递的研究方法 |
5.3.3 蔬菜产业链各环节价格传递的实证研究 |
5.4 空间视角下蔬菜价格传递 |
5.4.1 蔬菜价格空间传递的运行机理及价格空间分布特征 |
5.4.2 蔬菜价格空间传递的研究方法:空间计量模型 |
5.4.3 蔬菜价格空间传递的实证研究 |
5.4.4 “南菜北运”背景下我国蔬菜市场空间整合 |
5.5 本章小结 |
6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1.1 关于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研究结论 |
6.1.2 关于蔬菜价格传递机制研究结论 |
6.2 对策建议 |
6.2.1 完善蔬菜价格形成机制 |
6.2.2 整合蔬菜价格传递机制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寿光产业链跟踪调研问卷 |
附录2 2003-2015年有关蔬菜调控政策一览表 |
附录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科研情况 |
致谢 |
(4)SV因子分析框架下的农产品市场短期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农产品市场价格,是现阶段政府部门关注的热点与焦点 |
1.1.2 加强农产品市场预测研究,是强化科技支撑能力的重要体现 |
1.1.3 迫切需要加强农产品市场预测研究,促进生产稳定和农民增收 |
1.1.4 迫切需要加强农产品市场预测研究,提高农业风险规避能力 |
1.1.5 迫切需要加强农产品市场预测研究,提高食物安全保障水平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关于农产品市场价格影响因子的研究 |
1.2.2 关于农产品价格波动规律的研究 |
1.2.3 关于农产品市场风险评估的研究 |
1.2.4 关于农产品市场价格预测的研究 |
1.3 目的意义与研究方法 |
1.3.1 目的意义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方案 |
1.4.1 基本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1.5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
1.5.1 研究特色 |
1.5.2 创新点 |
1.6 相关说明 |
第二章 SV 因子方法论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预测的相关概念 |
2.1.1 预测的定义 |
2.1.2 预测和预期 |
2.1.3 预测和预警 |
2.2 预测的分类 |
2.2.1 点预测和区间预测 |
2.2.2 水平预测和方向预测 |
2.2.3 回归预测和分类预测 |
2.2.4 短期预测和长期预测 |
2.2.5 事后预测和事先预测 |
2.2.6 固定预测和递归预测 |
2.2.7 微观预测和宏观预测 |
2.2.8 定量预测和定性预测 |
2.3 预测方法的发展阶段划分 |
2.3.1 定性预测阶段 |
2.3.2 结构计量模型阶段 |
2.3.3 时间序列分析阶段 |
2.3.4 智能预测阶段 |
2.3.5 组合预测阶段 |
2.4 农产品价格的分类与特征 |
2.4.1 我国农产品价格形式的演变 |
2.4.2 农产品价格的分类 |
2.4.3 农产品价格的特征 |
2.5 市场价格波动理论 |
2.5.1 供求关系理论 |
2.5.2 蛛网理论 |
2.5.3 波浪理论 |
2.5.4 弹簧振子理论 |
2.6 农产品市场预测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
2.7 常用农产品市场短期预测技术 |
2.7.1 定性预测法 |
2.7.2 因果关系模型预测技术 |
2.7.3 时间序列分析技术 |
2.7.4 智能预测技术 |
2.7.5 组合预测技术 |
2.7.6 预测技术评论 |
2.8 预测评价 |
2.8.1 绝对预测误差法 |
2.8.2 相对误差法 |
2.8.3 净预测误差 |
2.8.4 总绝对预测误差 |
2.8.5 平均绝对误差 |
2.8.6 平均相对误差法 |
2.8.7 预测误差的方差 |
2.8.8 泰尔不等系数 |
2.8.9 修正的泰尔不等系数 |
第三章 影响农产品市场价格的 SV 因子分析 |
3.1 基础性因素 |
3.1.1 市场供求 |
3.1.2 生产成本 |
3.2 周期性因素 |
3.2.1 季节性因素 |
3.2.2 节假日因素 |
3.2.3 生产周期 |
3.2.4 经济波动周期 |
3.3 政策性因素 |
3.3.1 最低收购价政策 |
3.3.2 市场流通政策 |
3.3.3 国际贸易政策 |
3.4 国际市场环境因素 |
3.4.1 国际市场价格 |
3.4.2 国际经济发展状况 |
3.4.3 汇率 |
3.5 非经济强波动性因素 |
3.5.1 极端气候因素 |
3.5.2 突发性事件 |
3.5.3 社会信息传播 |
3.5.4 游资炒作因素 |
3.6 市场价格波动原因的实证分析 |
3.6.1 立足国内视角的常规经济因素和非经济性因素分析 |
3.6.2 立足国际视角的农产品市场价格传导分析 |
第四章 SV 因子交织下的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分析 |
4.1 2000 年以来我国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情况 |
4.1.1 粮食价格基本稳定 |
4.1.2 蔬菜和水果价格波动较为剧烈 |
4.1.3 畜产品中猪肉和鸡蛋价格波动频繁,牛羊肉价格较为稳定 |
4.2 我国农产品市场价格的波动周期分析 |
4.2.1 研究方法——HP 滤波法 |
4.2.2 实证分析 |
4.3 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的概率密度分布 |
4.3.1 文献回顾 |
4.3.2 研究方法框架 |
4.3.3 数据说明 |
4.3.4. 蔬菜实证分析 |
4.3.5 水果实证分析 |
4.4 农产品市场价格短期波动的风险度量 |
4.4.1 VaR 的基本原理 |
4.4.2 基于 GARCH 模型的 VaR 计算方法 |
4.4.3 数据描述 |
4.4.4 农产品市场收益率 VaR 的实证分析 |
4.4.5 研究结论 |
第五章 基于S因子的农产品市场短期预测模型研究 |
5.1 突变性数据的建模:事件分析法 |
5.1.1 事件类型及其描述 |
5.1.2 事件分析法的研究现状 |
5.1.3 基于IPAD法的短期预测模型 |
5.2 非线性和不确定性的建模:人工神经网络法 |
5.2.1 模型的基本原理 |
5.2.2 模型的构建方法 |
5.2.3 实证分析 |
5.3 小样本数据的建模:灰色预测模型法 |
5.3.1 模型的基本原理 |
5.3.2 模型的构建流程 |
5.3.3 实证分析 |
第六章 基于V因子的农产品市场短期预测模型研究 |
6.1 均值回归的建模与预测 |
6.1.1 模型的基本原理 |
6.1.2 均值回归模型预测的基本流程 |
6.1.3 模型的实证分析 |
6.2 分位数回归的建模与预测 |
6.2.1 模型的基本原理 |
6.2.2 模型的实证分析 |
6.3 时间序列法的建模与预测 |
6.3.1 模型的基本原理 |
6.3.2 数据描述 |
6.3.3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 |
6.3.4 SARIMA 模型 |
6.3.5 Holt-Winters 季节指数平滑法 |
6.3.6 Census X12 的季节分解法 |
6.3.7 四种时间序列模型预测结果的比较 |
第七章 基于SV因子的农产品市场组合预测模型研究 |
7.1 组合预测的研究现状 |
7.1.1 组合预测效果的检验 |
7.1.2 组合预测权重的确定 |
7.1.3 我国有关组合预测的研究 |
7.1.4 组合预测的问题与新动向 |
7.2 组合预测的常用模型与算法 |
7.2.1 模型集成法 |
7.2.2 预测结果组合法 |
7.3 组合预测法的实证分析 |
7.3.1 SARIMA-ANN 模型集成法的应用 |
7.3.2 预测结果的组合预测应用 |
7.3.3 组合预测的研究结论 |
第八章 农产品市场价格智能预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8.1 设计目标 |
8.2 设计原则 |
8.3 系统架构 |
8.3.1 总体架构 |
8.3.2 后台系统架构 |
8.3.3 前端系统架构 |
8.4 模块功能和操作 |
8.4.1 系统登录 |
8.4.2 数据管理模块 |
8.4.3 价格预测模块 |
8.4.4 用户管理模块 |
8.4.5 前端界面中数据源的实现 |
第九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9.1 基本结论 |
9.2 讨论 |
9.3 加强我国农产品市场短期展望研究的政策建议 |
9.3.1 源头上,加强数据获取能力与共享建设 |
9.3.2 技术上,加强分析研判的科技支撑 |
9.3.3 保障上,健全完善信息分析的体制机制 |
9.3.4 应用上,加强研究成果的品牌建设 |
9.3.5 策略上,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研究(1949-2010)(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 选题缘由 |
二 学术史回顾 |
三 史料与方法 |
四 论文思路与框架 |
第一章 中国合作事业的历史回溯 |
第一节 国民政府时期的合作事业 |
一 国民政府时期合作事业的发展概况 |
二 国民政府时期合作事业的特点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早期合作运动 |
一 毛泽东的合作社理论 |
二 刘少奇的合作社理论 |
三 1921至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合作运动 |
第二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建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1949-1953) |
第一节 先天不足的产儿:自上而下建立供销合作社 |
一 自上而下的组导工作 |
二 先天不足与后天变异 |
第二节 探索之中的业务经营 |
一 业务经营概况 |
二 业务经营中的两个特点 |
三 业务经营中的问题 |
第三节 业务经营的中轴线:计划统计制度的奠基 |
一 全国总社对计统制度的宏观勾勒 |
二 南阳县供销合作社先天计统工作的加强 |
第四节 经营效益的晴雨表:财务制度的创立 |
一 全国总社有关财务工作的原则性规定 |
二 南阳县供销社系统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 |
第五节 生产救灾与增产节约 |
一 生产救灾运动 |
二 增产节约运动 |
第六节 官办抑或民办 |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19541957) |
第一节 业务经营范围的相对固定 |
一 供销社的三大任务 |
二 供应业务分析 |
三 收购与推销业务分析 |
第二节 领导农村市场 |
一 占据农村市场领导地位 |
二 领导农村私商的社会主义改造 |
三 合理安排农村市场 |
四 开放与管理农村自由市场 |
第三节 由支持生产救灾到支持农村发展多种经营 |
一 支持灾区生产自救 |
二 支持农村发展多种经营 |
第四节 年复一年的增产节约运动 |
一 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目的和原因 |
二 增产节约运动的内容 |
第四章 大跃进时期的南阳县农村商业(19581960) |
第一节 商业"革新"运动 |
一 商业体制的革新 |
二 商业技术革新 |
第二节 跳出商业圈子大办工业 |
一 商办工业兴起的原因 |
二 建厂情况概论 |
第三节 得不偿失的支持人民公社发展多种经营运动 |
一 支持人民公社大办工厂 |
二 贻笑大方的副食品大生产运动 |
第四节 业务分析:支持工农业大跃进掀起购销狂潮 |
一 掀起生产资料供应狂潮 |
二 向工农业劳动大军提供各种各样的生活资料和服务 |
三 农副产品收购:向农副土特废品"进军" |
第五节 评大跃进时期的商业 |
一 政治挂帅的消极作用 |
二 大购大销的严重后果 |
第五章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19611965) |
第一节 业务经营 |
一 商业调整概论 |
二 供销社主营的大类商品的购销原则 |
三 忙于救灾的1961年 |
四 开始恢复的1962年 |
五 恢复任务的完成 |
第二节 农村私商问题 |
一 农村私商问题的由来 |
二 由改造到领导 |
三 由领导到挤压 |
第三节 开放集市贸易 |
一 我国农村商业体制回溯 |
二 国家有关农村集市贸易的政策规定 |
三 南阳县开放农村集市贸易的个案分析 |
第四节 饮下大跃进酿造的苦酒 |
一 反对商品"走后门"运动 |
二 商品"三清"运动 |
三 改善经营管理运动 |
第五节 大队代购代销点的建立 |
一 建立的背景 |
二 性质和任务 |
三 业务经营及财务管理 |
四 代购代销员 |
五 领导管理 |
第六节 支持农村发展多种经营 |
一 中央政府有关发展农村多种经营的方针政策 |
二 供销社系统支持农村多种经营的措施 |
三 南阳县农村多种经营发展概况 |
四 不该消逝的副业"单干" |
第六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19661976) |
第一节 商业系统的文化大革命 |
一 "批" |
二 "树" |
三 "改" |
第二节 业务经营分析 |
一 服务农业生产 |
二 服务农民生活 |
第三节 支持农村发展多种经营 |
一 大力支持社队集体副业的发展 |
二 社员家庭副业的尴尬处境 |
第四节 农村私商问题 |
一 对私指导思想 |
二 对私政策 |
三 对私商的冲击 |
四 南阳县处理私商问题的个案分析 |
第五节 集市贸易问题 |
第七章 徘徊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1976-1978) |
第一节 "双学一推"运动 |
一 搞好"学、揭、批" |
二 做好企业整顿 |
三 大树先进典型 |
第二节 集市贸易问题 |
一 狠批"四人帮"炮制的哈尔套经验 |
二 徘徊中的集市贸易政策 |
第三节 业务经营分析 |
一 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工作 |
二 农民生活资料的供应工作 |
三 农副土特产品的收购工作 |
第四节 支持农村发展多种经营 |
一 以购促产 |
二 抓好商品基地建设 |
三 支持社队企业的发展 |
四 南阳县农村多种经营发展概况 |
第八章 改革开放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1979-2010) |
第一节 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的改革 |
一 改革的背景 |
二 改革的内容 |
三 评供销合作社的改革 |
第二节 业务经营分析 |
一 业务经营概览 |
二 棉花经营 |
三 农资供应 |
第三节 官办转民办的尝试 |
一 股金风波 |
二 领办农村专业合作社 |
三 强化为农服务功能 |
结语 |
一 百年回眸 |
二 展望未来 |
征引文献 |
后记 |
(8)1989~1998年改革开放大事记(论文提纲范文)
1989年 |
1990年 |
1991年 |
1992年 |
1993年 |
1995年 |
1996年 |
1997年 |
1998年 |
(9)市场化进程中城市副食品供给问题 ——基于供给制度变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城市食品供给具有重要意义 |
1.1.2 城市副食品供给的重要性日益增强 |
1.1.3 制度是影响城市副食品供给的关键因素 |
1.1.4 城市副食品供给制度现状 |
1.1.5 对城市副食品供给制度进行研究的起因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 结构安排和论文内容 |
1.5 本文创新之处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2 制度与城市副食品供给 |
2.1 制度研究的范式 |
2.1.1 新古典经济模型 |
2.1.2 SSP范式 |
2.2 制度、经济体制、政策 |
2.2.1 制度 |
2.2.2 经济体制 |
2.2.3 政策 |
2.2.4 小结 |
2.3 城市副食品供给 |
2.3.1 城市副食品有效供给 |
2.3.2 城市副食品供给的影响因素 3 城市副食品计划供给制度分析 |
3.1 城市副食品计划供给制度的内容 |
3.1.1 城市副食品计划供给制度的时代背景 |
3.1.2 城市副食品计划供给制度的实现方式 |
3.1.3 城市副食品计划供给制度的特点 |
3.1.4 城市副食品计划供给制度的基本内容 |
3.2 城市副食品计划供给制度的绩效分析 |
3.2.1 户籍制度对城市副食品供给的影响 |
3.2.2 农产品统购制度对城市副食品供给的影响 |
3.2.3 农产品统销制度对城市副食品供给的影响 |
3.2.4 人民公社制度对城市副食品供给的影响 4 政府管制下城市副食品供给制度分析 |
4.1 对副食品供给进行管制的必要性 |
4.1.1 副食品生产、购销是“民生”工程 |
4.1.2 副食品需求弹性小 |
4.1.3 副食品生产受自然影响大 |
4.1.4 发达国家副食品管制制度 |
4.2 城市副食品“双轨制”供给制度绩效分析 |
4.2.1 城市副食品“双轨制”供给制度的内容 |
4.2.2 城市副食品“双轨制”供给制度的绩效 |
4.3 城市副食品“菜篮子”工程供给制度绩效分析 |
4.3.1 菜篮子”工程供给制度的内容 |
4.3.2 “菜篮子”工程供给制度绩效 5 副食品安全供给制度分析 |
5.1 食品安全的概念辨析 |
5.1.1 食品安全 |
5.1.2 粮食安全 |
5.1.3 食品质量 |
5.2 副食品安全和副食品质量的衡量 |
5.2.1 影响副食品安全的因素 |
5.2.2 副食品质量的衡量 |
5.2.3 副食品安全的衡量 |
5.3 副食品安全供给制度的绩效分析 |
5.3.1 副食品安全供给制度现状 |
5.3.2 副食品安全制度供给绩效 6 城市副食品需求对城市副食品供给的影响分析 |
6.1 城市副食品需求 |
6.1.1 食品需求由主食向副食转化 |
6.1.2 城市副食品消费结构变化 |
6.1.3 城市副食品需求趋势变化 |
6.1.4 城市副食品需求质量变化 |
6.2 城市副食品需求地区差异 |
6.2.1 西部城市居民副食品需求 |
6.2.2 杭州市城市居民副食品需求 |
6.3 城市副食品需求对供给的挑战 |
6.3.1 市场约束增强 |
6.3.2 供给结构矛盾突出 |
6.3.3 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发展缓慢 |
6.3.4 初级产品过剩,深加工副食品不足 7 副食品流通与城市副食品供给 |
7.1 副食品流通现状及存在问题 |
7.1.1 副食品流通主要模式 |
7.1.2 副食品流通的主要特点 |
7.1.3 副食品流通存在问题 |
7.2 副食品流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7.3 副食品物流 |
7.3.1 副食品物流的任务 |
7.3.2 副食品物流特点 |
7.3.3 副食品物流发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7.4 城市副食品经营超市化趋势对副食品供给制度影响 |
7.4.1 副食品标准化和分等分级制度 |
7.4.2 副食品物流系统治理制度 |
7.4.3 副食品批发市场制度 |
7.4.4 副食品品牌经营 8 基本结论和制度建议 |
8.1 基本结论 |
8.2 讨论与建议 |
8.2.1 城市副食品供给由政府主导转向市场主导 |
8.2.2 由注重数量供给转向数量和质量供给并重 |
8.2.3 由分散农民为主的流通转向物流企业为主的流通 |
8.2.4 由强调单个城市平衡转向强调全国平衡 |
8.2.5 由依靠国内市场转向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 参考文献 附录 杭州市城市居民消费调查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
四、2000年12月6日全国菜篮子价格(论文参考文献)
-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事记[N].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人民日报, 2021
- [2]青海解放70年大事纪略[N]. 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青海日报, 2019
- [3]蔬菜价格形成及传递机制研究[D]. 肖小勇. 华中农业大学, 2015(04)
- [4]SV因子分析框架下的农产品市场短期预测[D]. 李干琼.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10)
- [5]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研究(1949-2010)[D]. 李建中. 南京大学, 2010(08)
- [6]国家大道——中国高速公路发展史[J]. 蔡桂林. 中国作家, 2008(23)
- [7]1999~2008年改革开放大事记[J]. 郑定铨. 经济研究参考, 2008(61)
- [8]1989~1998年改革开放大事记[J]. 郑定铨. 经济研究参考, 2008(61)
- [9]市场化进程中城市副食品供给问题 ——基于供给制度变迁的研究[D]. 程言清. 浙江大学, 2005(02)
- [10]2002年宏观经济大事辑要[J]. 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 经济研究参考, 20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