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年鉴》'99卷出版

《中国新闻年鉴》'99卷出版

一、《中国新闻年鉴》’99卷出版发行(论文文献综述)

关泠[1](2020)在《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军事百科全书编纂是以“编纂”为核心的创造性精神劳动,是社会科学文化活动中的专业实践活动。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是中国军事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也是军事辞书编纂的重要领域。编纂实践始于20世纪80年代,它是中国军事科学发展史和辞书编纂史上的一项开创性工作。以《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第一版及《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一版、第二版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大型军事百科全书、辞典,系统介绍古今中外军事领域知识,全面总结军事理论与军事实践,建立起富有中国特色的军事百科知识体系,是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成果,体现了中国当代军事科学发展水平,在传播军事知识,推动军事科学发展,服务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相对于编纂实践,对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理论的探索虽然产生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但还不够丰富,特别是近10年鲜有系统的研究。本文以近代以来世界军事百科全书编纂谱系为框架,将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置于该框架中研究与考量。以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历史为主线,通过回顾不同历史时期编纂机构、编纂人员、编纂成果的发展,总结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经验。通过考察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的理论依据和基础,军事知识秩序的建立过程,编纂系统工程的运行方式,研究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理论与方法。通过探讨编纂的政治性与客观性的科学考量,以及文献资料研究在编纂中的作用,研究军事百科全书编纂规律。以中国当代3部大型军事百科全书为个案,从其编纂内容、编纂实践、编纂现代化着手,研究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特色与创新。本文运用军事学、辞书学、史学、编辑出版学及传播学理论和专业知识,对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作了系统研究。从“学科论”出发,考察军事百科全书的知识分类及其与军事学科的建立与发展的关系。从文化缔构的角度考察军事百科全书编纂体系在建立新的军事知识秩序,实现军事知识的规范化、标准化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以辞书框架理论考察军事百科全书编纂主体与编纂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本文首次对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历史进行了系统研究。查阅了1980年至2016年军事百科全书编纂原始文件、资料、档案、会议记录等,访谈了部分直接参与编纂的专家学者和重要事件亲历者,厘清了编纂中的重要事件、节点及发展脉络。通过考察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体制和机制的形成与发展,并与国内外其他百科全书编纂进行比较,提炼并总结了编纂特点、作用和贡献。通过对军事百科全书编纂与军事学科的建立及发展进行系统探索,认为编纂活动为军事学相关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并推动和深化了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首次集中对编纂中若干重要历史问题的处理和解决进行探究,通过文献梳理、档案整理、访谈记录等,重点研究了解放军军战史、重要人物若干问题的编纂原则、标准,以及表述、评价标准(准则)的形成,如长征“密电事件”、抗日战争中人民军队战绩等表述的形成及我军36位军事家的确定过程等,集中反映了编纂工作与科学研究的相互促进及其统一。本文拓展了军事百科全书研究的领域,丰富了相关研究成果,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思路与借鉴。

邓绍根[2](2020)在《新中国新闻传播史的研究历程及其未来展望》文中研究说明新中国新闻传播史的研究是中国新闻传播史整体研究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可分为曲折前行、恢复开拓、反思创新、繁荣发展等四个阶段;研究成绩不小,但仍然存在着诸多不足;展望未来,新中国新闻传播史研究的创新发展,应立足于新中国新闻事业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紧跟新时代,加强思想理论指导,增强宏观历史思维和责任感,推进史料文献的系统整理工作,全面系统、客观深入地研究新中国新闻传播史。

杨京圆[3](2020)在《中国新闻出版业经济影响研究 ——基于201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闻出版业是文化产业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经济快速增长和政府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我国新闻出版业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各方面的影响和贡献日渐凸显。新闻出版业已经成为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撑点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对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有着不容忽视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因此,对新闻出版业的经济影响展开系统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利用投入产出技术从关联效应、收入效应和就业效应等方面研究新闻出版业的经济影响,在理论层面上可以丰富新闻出版业的经济分析、拓宽投入产出技术的应用领域,在实践层面上可以全面厘清新闻出版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并据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促进新闻出版业发展、提升其国民经济贡献度。本文严格按照《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的部门划分标准,以最新发布的2017年全国投入产出表为母表编制中国新闻出版业22×22部门投入产出表,并以该表数据为基础数据展开研究。本文将新闻出版业分为新闻信息和出版部门、出版物发行部门和印刷复制部门,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从关联效应、收入效应、就业效应及其他宏观效应等方面研究新闻出版业的经济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在关联效应方面,新闻出版业各部门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间存在着不同紧密程度的经济技术联系。新闻信息和出版部门的后向关联效应较为显着而前向关联效应不显着;出版物发行部门的前向和后向关联效应显着性则恰好与之相反;印刷复制部门前向和后向关联效应均显着。第二,在收入效应和就业效应方面,新闻出版业各部门对国民收入和就业都有一定程度的贡献。从三个部门对比来看,印刷复制部门的收入效应和就业效应均大于另外两个部门;从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诱导效应三个阶段来看,新闻出版业各部门的间接经济效应最强,其次是直接经济效应,诱导经济效应相对较弱。第三,在产业投资效应、消费效应和出口效应方面,新闻出版业各部门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的产业投资、消费和出口水平。从产业投资效应来看,出版物发行部门的产业投资效应大于另外两个部门,且新闻出版业各部门通过与其他部门间的经济技术联系可以显着扩大其产业投资效应;从消费效应来看,新闻信息和出版部门的消费效应较大,显示出对国民消费的强大拉动作用,另外两个部门的消费效应相对较弱;从出口效应来看,新闻出版业的三个部门均具有较强的出口效应,说明新闻出版业对出口的推动作用较大。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本文以新闻出版业的经济影响作为研究对象,将新闻出版业置于国民经济系统的整体中研究其产业关联效应、收入效应、就业效应和其他宏观效应,弥补了新闻出版业经济影响研究欠缺的情况;第二,本文严格按照《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和最新发布的2017年全国投入产出表编制了中国新闻出版业投入产出表,并利用投入产出模型测算新闻出版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既是对投入产出技术的创新性应用,又为新闻出版业经济影响的定量研究开辟了路径。

陈若萱[4](2018)在《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研究(1951-2017) ——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文中认为台湾地区的无线电视事业创立于20世纪50年代,在“戒严”时期形成了台视、中视和华视三足鼎立的无线电视格局。“解严”之后,随着政策的改变,第四家无线电视公司民视成立,公共电视独立建台并开播。2000年民进党上台之后,对台湾无线电视的格局进行了较大调整,“党政军”退出三台、媒体改革等成为无线电视媒介在“绿色执政”之后的关键词。本文以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为研究主体和中心,借鉴制度变迁理论,采用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主要分为两个维度:一是“史”的维度,以丰富、翔实的第一手和第二手资料,采用案例比较研究和比较历史分析结合的方法,将历史研究与制度研究相结合,把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作为台湾历史现实的产物,并以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作为研究对象,关注其宏观历史脉络,分析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发展的历史过程。二是“论”的维度,力求与史结合,对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作批判性考察,关注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历史发展中的变量之间的关系,包括外生性变量、内生性变量和行动者等因素,研究这三个变量对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综合影响;关注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分析其变迁轨迹及变迁类型。在研究方法上,笔者借助深度访谈法、观察法和文献法等方法,访谈多名台湾电视媒体业界人士、学界人士和政界人士,并对台视、中视、华视、民视和公视五家无线电视台及部分有线电视台进行观察,使研究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台湾无线电视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制度变迁。本研究具有较强的研究意义。首先,本研究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本研究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以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为研究对象,运用制度变迁的理论框架对其进行分析,这是新制度经济学与新闻传播学相结合的创新尝试,丰富和发展了制度变迁理论。其次,本研究具有现实意义,以史为鉴,对未来两岸电视媒介发展乃至政策制定有所帮助。本研究力求能为促进“一国两制”的中国新闻事业提供参考,在促进未来两岸电视媒体的进一步合作的基础上,增进两岸电视媒体的理解与互信,促进华文电视媒体共同发展。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介绍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意义、研究思路,梳理理论及综述文献,讨论本研究的创新点及难点等。第二章为“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1951-1987),介绍了“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建立概况,本章梳理了在国民党严格的威权统治之下,以商业运营制度建立无线电视,台视、中视和华视三家无线电视台先后成立的过程,分析了“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研究了外生性因素、内生性因素和行动者因素在该阶段对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作用。第三章为“解严”之后至2000年“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1987-2000)。本章梳理了“戒严”令解除之后,媒体产业开始快速发展时,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发展的情况;分析“解严”之后至2000年“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研究了外生性因素、内生性因素和行动者因素在该阶段对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作用。第四章为“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2000-2017)。本章梳理了民进党成为执政党之后,民众对所谓民主的需求愈加强烈,台湾无线电视媒介随之发生的变化;分析了“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研究了外生性因素、内生性因素和行动者因素在该阶段对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作用。第五章为结语: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变迁分析与媒介批判,笔者对每一阶段的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进行总结,得出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形成、制度变迁类型、各因素的影响模式和变迁全程的路径依赖作用等四条结论,并对政治力量在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中的负面作用进行批判反思。经过研究,笔者发现,台湾无线电视的诞生源于政治制度的推动;台湾无线电视媒介的制度变迁模式表现为强制性变迁和诱致性变迁并行。在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过程中,外生性因素、内生性因素和行动者发挥交互作用,政治、经济与技术因素是外生性因素中起到主导作用的因素;行动者之间成本和收益的不均衡成为制度变迁的重要动力;非正式约束对正式规则和实施机制产生强大作用,政治、经济等因素常以非正式约束的形式对实施机制发挥作用。本文在选题、研究内容和视角及研究方法上具有创新性,首先,本文填补了台湾电视相关研究的空白,采用最新的数据和资料,记录了台湾无线电视转型的重要时期;其次,本文采用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使研究具有较强逻辑性,运用制度制度变迁理论,对史料进行创新性的逻辑思考,是台湾电视史研究的一次创新;最后,本文通过深度访谈、观察法等质化研究方法,获得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克服了大陆的台湾研究往往缺乏第一手资料的缺陷。

梁德学[5](2017)在《《泰东日报》中国报人研究(1908-1945)》文中指出在近现代东北新闻事业发展史上,由于日人报纸的“垄断”特性,供职于此类报纸的中国报人群体也因之成为近现代东北报人的主体。他们的历史活动和历史影响基本形塑了近现代东北新闻史的大体形态。中国东北地区最南端一隅,是被俄日先后占据的关东州租借地。由于日本侵占该地区长达四十年(1905-1945),此间日人报刊一家独大且数量可观,租借地内的公共舆论完全为日人报纸独占,这里也成为国内为数极少的从未真正出现过近代国人报刊的商业繁盛地区。在该地区,一支重要的中国报人力量来自一份名为《泰东日报》的日人报纸。《泰东日报》创刊于1908年,终刊于1945年,历37年,是日人在华经营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纸之一。由于《泰东日报》在关东州及整个东北地区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和较大读者群,该报中国报人群体的报章言论和新闻叙事也以一种强大的力量“涵化”着整个东北国人精神,在传播和建构殖民文化中曾起过“积极”作用。但严格来说,他们面对日本侵略,国人的精神抵抗也一直保持着、继续着。他们利用有限度的自由和独立空间,以《泰东日报》为阵地,传播着中国传统文化,坚守爱国立场,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日人报纸殖民话语的一种“解构”。本文以《泰东日报》中国报人群体为研究对象,致力于发掘新史料,并将星散于各类既有文献中的史料进行汇集整理,对存在错讹的史料加以甄别,从细微处发现线索,从最基础的人物发掘、名姓考辨、生平梳理入手,力求能够严谨、准确地摹画出《泰东日报》中国报人群体的基本“样貌”。以此为前提,深入探究《泰东日报》中国报人在传播传统文化、建构或解构殖民文化中的作用,以及殖民处境中他们的精神世界和国家认同。本文开篇为绪论,介绍了本次研究缘起、界定了相关概念、梳理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同时对历史分期和所用史料做了说明。第一章和第二章分别考证了近代关东州报业概况与《泰东日报》概况(包括报人群体概况),藉此为后续章节提供背景支持。第三章至第七章为本文核心章节,进入有关《泰东日报》中国报人群体的具体研究:第三章研究金子雪斋主持时期《泰东日报》中国报人的独立精神与爱国立场,涉及中国报人如何形塑《泰东日报》“华人风骨”、私谊网络与公共网络、对爱国运动的声援、此时期中国报人的国家认同等;第四章主要关注转折时期《泰东日报》中国报人生存环境恶化与国共两党报人的活动情况;第五章重点分析“九一八”事变后《泰东日报》中国报人群体结构的转型、话语风格的“突变”、新闻业务能力的呈现等;第六章主要考察战时新闻体制下《泰东日报》中国报人群体的公共言论表达、文人心态及表现、战争时期的家国认同等;第七章为全文末章,考察日本战败初期及《泰东日报》停刊后中国报人的抉择与命运。由于相关史料匮乏,本文仅能依据史料实际保存情况结构第三至第七章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尽量保证前后章节间的逻辑衔接与结构合理性。此一点,是本次研究的缺陷之一,也是一种无奈。研究发现,《泰东日报》中国报人的报章文字中蕴含着极为隐晦、复杂的民族情感——他们承受着殖民压抑,却始终无法割断民族性。他们是一个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特殊群体,他们真实的精神世界远比后人想象的情形远为复杂。首先应肯定的是《泰东日报》中国报人具有相当高的新闻业务水准和职业认知;其次应肯定的是《泰东日报》中国报人为关东州华人同胞声张权益所作的努力;三是几代《泰东日报》中国报人完整地记录下了关东州租借地社会、政治、文化及经济状况,让我们得以看到,在殖民体系内部,被殖民者的选择空间相当大,其活动也多种多样,其精神世界异常复杂。概而言之,生存于日本在中国大陆殖民程度最深的地区,又谋食于日本人所经营的报纸,《泰东日报》中国报人群体无法摆脱某种“原罪”。然而,当尽量避开政治与道德评判所带来的干扰,从其写作或编辑的浩繁文字中去捕捉这个“没有历史”的群体被掩盖的生命痕迹时,我们发现,他们竟如此鲜活地存在于那个阴暗的历史时空。在关东州租借地,与日人共事并不完全是人们从道德或民族主义方面考虑的问题,它有着十分复杂的解释维度。

蹇云[6](2017)在《中国新闻史研究中革命史范式的流变》文中研究说明建国以来我国的新闻史研究发展十分迅速,硕果累累,取得了重要的成绩。但也存在很多问题,比较明显的问题是新闻史论着的书写呈现出千篇一律的现象。而在这个现象的背后,是革命史范式的统一的方法论、世界观等的影响,诸多学者也对革命史范式的弊端进行了探讨。但新闻史研究中的革命史范式从20世纪50年代产生,发展至今其内涵是否有所变化,地位是否有所改变等问题仍值得思考。本次研究以库恩的“范式”理论为理论支撑,以建国至2015年大陆出版的代表性新闻史论着为研究对象,对新闻史研究中革命史范式的产生变化进行了分析。本次研究在思路上采取横向分析与纵向比较结合的方式,横向上选取同一阶段不同类别的新闻史论着,探讨革命史范式的影响范围的变化;纵向上选取不同阶段的论着对同一新闻媒介的内容作为比较,总结革命史范式在不同阶段的特性,本次研究选取的是不同阶段代表性论着对《申报》以及《向导》周报的内容介绍进行分析,选取这两份报刊一是因为二者在新闻事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二是由于二者立场的不一致性更容易分析出革命史范式呈现出的内涵的变化。文章首先对建国至2015年大陆地区出版的新闻史论着的相关情况进行了整理,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前人的研究发现及论着目录的变化将新闻史论着中革命史范式的发展初步划分为三个阶段:革命史范式的确立阶段(1949年-1977年);革命史范式的发展成熟阶段(1978年-1997年);革命史范式的变革阶段(1998年-2015年)。本文第二章对建国前革命史、政治史观念的产生进行了探讨,总结了革命史范式产生的历史因素。第三、四、五章分别对应革命史范式发展的三个阶段,每章对各个阶段代表性新闻史论着中的内容进行考察,主要从研究角度、研究方法、研究范围以及研究目的四个方面总结革命史范式在该阶段的特点,并对革命史范式产生及变化的原因进行分析。第六章回顾了本文的主要观点,对我国新闻史研究中革命史范式的阶段特性和内涵进行了总结,分析了革命史范式发展的变与不变,并对革命史范式的影响进行了评价,探索了未来努力的方向。

孙敏[7](2015)在《媒介生态学视角下新疆图书出版业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3年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全面启动,其中,图书出版业体制改革先行试点并迅速在全国范围正式展开。十余年来,随着体制改革逐步深入,图书出版业快速发展,行业生态已经发生较大改变:集团化建设初具规模,出版社企业化运行机制基本形成,“政事分开”“政企分开”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进展,媒介技术发展推动传统图书出版转型升级,以数字出版为主体的图书出版新业态迅速发展,图书出版业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与我国图书出版业发展状况相比,新疆图书出版业目前体制单一,机制不活,传播效益不高,生态活力不足,生存瓶颈凸显。面对行业快速发展态势和新疆社会发展要求,新疆图书出版业迫切需要正视危机,解决问题,与社会环境相适应,满足新疆各民族文字受众群体多样化需求,提高自我生存发展能力。本文以媒介生态学理论关照新疆图书出版业生存发展状况。将政治、经济、文化和技术等社会条件作为外环境,解读外环境各要素以资源供给的方式对新疆图书出版种群生存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将图书出版社的组织机制、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经营战略作为内环境,探讨内环境各要素对新疆图书出版有机体和种群建构生态系统食物链所产生的影响。通过对内、外两个环境的考察,厘清新疆图书出版业生态系统的资源要素,按照媒介生态系统生存发展规律,寻找危机产生的根源,提出外环境资源供给优化策略、内环境生态位建构发展策略,以推动新疆图书出版业生态系统平衡发展,为新疆图书出版业转型发展探索一条新的思路。本文分六个部分,导论部分提出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文献综述以及研究方法,正文部分共分五章,通过概述新疆图书出版业生态系统外环境、内环境资源状况,分析存在的危机,提出发展对策。第一章回顾发展历程,总结种群生存特征。对应于我国图书出版业生态发展变化,与新疆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进程相适应,本文将新疆图书出版业发展界定为1010-1077年组织建构阶段、1078-2000年内部机制改革阶段、200-年至今转型发展阶段共三个阶段。总结新疆图书出版种群的生存特征表现为:传播符号多元化、小众化,种群分布“大杂居小聚集”,生存方式表现为少数民族文字图书出版种群内向化、汉文图书出版种群外向化。第二章厘清外环境资源状况。影响新疆图书出版业生存的关键资源存在于新疆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四个环境中,本论文通过探寻外环境在资金、受众、内容等关键资源供给方面与新疆图书出版业生态系统所形成的密切关系,揭示新疆政治生态严峻、经济文化生态发展不均衡、技术生态落后的状况,以及这些外环境生态与新疆图书出版种群获取食物链资源之间的互动、共存关系。第三章厘清内环境资源条件。从新疆图书出版社体制机制、人力资源、经营特点、战略发展方向等方面,提出新疆图书出版业内生态环境特点主要表现为:体制一元化,对政策资源依存度高,出版社内部资源配置从大众图书市场流向教材教辅和公益性采购项目两大主导性业务。第四章具体考察生态危机。由于关键资源中的政策因子激增,文化和科技等生态因子难以发挥效能,导致生态系统资源供给失衡,这种状况制约新疆图书出版业的市场化进程;一元体制下食物链资源单一导致食物链闭环错位,民文图书出版受众生态位建构不足,汉文图书出版受众生态位被置换,公益性出版受众心理生态位建构失效,这些因素降低了新疆图书出版业自我生存能力和图书市场竞争能力。第五章提出内外环境优化策略。运用媒介生态学理论进行分析,提出外环境优化策略:建立动态平衡、“政事分开”的政策资源供给机制,对公益性出版项目的实施实行监督考核;图书出版社分类实施转企改制,重构公益性和经营性出版种群结构;加大市场配置资源力度,培育民文出版产业集群。提出内环境优化策略:实施内容生态位差异化,建立新疆品牌;推动传统出版数字化转型升级,以互联网思维搭建平台,精准化满足各民族受众需求,建构受众生态位,形成核心竞争力。在媒介技术推动下,图书出版业生态充满活力,内容生产创新和经营模式创新层出不穷,市场边界逐步扩大,媒介竞争愈演愈烈。通过进入图书市场建构受众生态位,探索一条符合图书出版业发展规律、适应新疆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状况的发展道路,才能使新疆图书出版业生态系统在转型过程中,始终与社会环境之间保持动态、平衡、和谐的物质、能量转换关系,成为特色鲜明、具有竞争优势的区域图书出版种群。

秦洁雯[8](2014)在《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研究》文中指出1999年,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曾培炎在《关于199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199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推进文化、教育、非义务教育和基本医疗保健的产业化”,这是文化产业第一次被正式纳入国家发展计划的政策,也是作为文化产业子系统的出版业产业化的开端。出版产业经过10多年发展取得了很多成绩,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如内容同质化、图书价格虚高、恶意价格战、库存高、传统出版企业与数字出版企业协作性不强等。直到2011年4月20日,《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将基本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健康繁荣的现代出版物市场体系作为“十二五”时期新闻出版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随着行政部门对建设出版物市场体系的重视,众多学者也逐渐对出版物市场体系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和剖析,为建设出版物市场体系献计献策。出版物市场体系是出版产业的载体,建立出版物市场体系有利于推进我国出版产业的繁荣发展。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展开研究(仅限于我国大陆地区)。本文以产业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复杂科学管理等相关理论为指导,系统分析了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的发展现状,指出了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的建设目标,并构建了基于出版要素市场推动的出版物市场体系运作模式,同时提出了建设出版物市场体系的思路,初步形成了建设出版物市场体系的理论体系。总的来说,本文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研究的。第一章,首先,对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的背景与意义进行了分析,明确了本论文选题的必要性。其次,在对已有出版物市场体系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明确了本论文要研究的内容,理清了研究思路。第二章,对出版物市场体系的基础理论进行探讨。本章以市场体系概念及其发展历程为基础,结合出版业发展现状,对出版物市场体系的概念内涵、出版物市场体系的类型、出版物市场体系的特征及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的意义进行尝试性的探究,为本文的研究开展打下了理论基础。出版物市场体系是由出版物市场交易中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出版商品市场和出版要素市场共同构成的有机系统。按照交换对象属性可分为出版商品市场和出版要素市场两类,而按照市场的基本功能可分为教育出版市场、专业出版市场和大众出版市场三类。出版物市场体系除了具有一般出版物市场体系的统一性、开放性、竞争性、有序性外,还具有不同于其他商品经济领域的特征,如出版物生产目的的非赢利性、出版物产品使用价值的精神性、出版物市场交换价格的背离性、出版物市场消费的非消耗性。第三章,对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具体来说,本章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出版商品市场的基本情况。以产业组织理论为指导,从出版商品市场发展规模、出版商品市场发展结构、出版商品市场运行效率三个方面展开分析;二是出版要素市场的基本情况。依据出版要素市场的类型,分别论述了出版生产资料市场、出版资本市场、出版技术市场、出版人才市场这四类出版要素市场的基本情况;三是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出版商品市场运行效率低下、出版要素市场建设进度滞后、出版物市场体系中非市场行为普遍、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不规范。第四章,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目标与运作模式的构建。首先,构建了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的评价体系。即以图书出版市场为例,设计指标体系,运用SPSS18.0软件对相关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得出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需是有效竞争、融合发展和个性化需求生产的市场体系;其次,在评价体系的基础上,依据国内出版物市场体系发展现状及国外出版物市场发展经验,构建了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目标以及适合我国的,基于出版要素市场推动的出版物市场体系运作模式;最后,提出实现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目标的原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原则:一是要协调出版物市场体系的文化性与经济性;二是要明确政府和市场机制在出版物市场体系资源配置中的角色;三是要适应出版行业发展趋势。第五章,加强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的思路。本章以复杂科学管理理论为指导,采用逆向思维方式,针对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目标及其运作模式,结合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的思路。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建设:一是大力加强现代出版要素市场建设。从积极培育现代出版要素市场主体;科学降低出版要素市场交易成本;创造出版要素市场发挥作用的条件三个方面进行建设。二是优化出版物市场体系的资源配置。包括开发出版企业的资源配置能力;创新出版物市场体系资源开发方式;加大出版物市场体系资源开发力度。三是改善出版物市场体系的发展环境。调控出版物市场体系的宏观环境;规范出版物市场体系的行业环境;优化出版物市场体系的企业环境。第六章,结论与展望。本章是对本论文的总结,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了三个结论:一是出版物市场体系的形成是一个不断打破垄断的过程;二是出版物市场体系的完善实质上是一个出版产业组织结构优化的过程;三是出版物市场体系的成熟依赖于整个国民经济市场体系的动态完善。同时,还对论文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反思,今后将不断深化研究。

曹爱民[9](2014)在《民国时期新闻人黄天鹏研究》文中提出论文围绕“新闻人”这一中心,梳理了黄天鹏的人生历程,系统探讨了黄天鹏的新闻实践活动、新闻学术活动和新闻思想观念,并希冀对民国新闻史研究有所补益,对中国当代新闻学术研究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考。论文按照总-分-总的逻辑顺序展开,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即论文第一章,结合时代背景,以时间为经,以人物活动地点的变换为纬,对黄天鹏新闻人生历程进行总体概括。展示了他在普宁、汕头、厦门、北京、上海、重庆等地的活动,着重揭示黄天鹏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人生追求和理想以及他人生之路选择的历史背景和内在原因。第二部分包括论文第二、三和四章,主要是在横向上展开,分别从新闻实践、新闻学术和新闻思想观念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在黄天鹏的新闻实践活动方面,重点阐释他在《时事新报》的业务改革以及负责《重庆各报联合版》出版和发行工作的情况,对黄天鹏离开《申报》赴日留学的原因进行考证和分析,概括黄天鹏主编期间《青光》副刊的内容特点,然后总结了他新闻实践活动的主要特征。黄天鹏不断革新新闻业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发挥新闻事业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黄天鹏的新闻学术活动是他在中国新闻史上最为突出的贡献,也是本论文的核心部分。他通过创建北京新闻学会,主编新闻学术刊物,写作和编撰大量新闻学着作,建立新闻学研究室,开展新闻学术史分期研究等活动,旨在追求实现“建设中国式的新闻学”的目标,推进蔡元培、徐宝璜、邵飘萍等开启的新闻学科建设事业,将新闻学科提升到一个更高水平。黄天鹏的新闻思想观念是他一切新闻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一章是在思想观念层面上对前两章内容进行归纳和提升,主要从新闻内涵、新闻事业性质、新闻事业管理、新闻记者素质要求及新闻媒介素养教育等方面,对黄天鹏新闻思想观念的内涵、发展、演变过程及特征进行梳理和分析,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黄天鹏试图改变当时中国新闻事业状况的努力和探索。第三部分即论文的第五章,是对全文内容的总结和升华。本章认为黄天鹏新闻实践、新闻学术研究以及新闻思想观念的总体特征就是新闻专业主义,并从政治视角、专业视角、价值视角对黄天鹏在中国新闻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予以评价,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为当前新闻学科和新闻理论建设提出一些富有启迪和借鉴意义的思考。

黄端[10](2011)在《中国大众期刊发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当下中国出版物发行理论图书强而报刊弱的缺失入手,指出报刊发行四大功能对报刊传媒产业的重要性,以及报刊发行理论研究是产业实践的迫切要求,进而主张以更有代表性的中国大众期刊发行(相比报纸及学术期刊发行具有地域全国化、行为市场化、受众大众化明显特征)研究,作为开启中国报刊发行理论研究体系大门的钥匙。这是本文展开的立论逻辑和现实意义。论文主体研究框架依次包括:发行供需状况、政策规制、市场演化、流通制度、渠道、中间商、促销七部分。前五部分属于产业环节基础理论研究,后两部分为市场营销应用型研究,内容包括历史梳理、现实逻辑与未来展望等论述。中国大众期刊发行供需受政治、经济、教育和技术以及非可控因素影响;20世纪80年代后大量业外资本涌入对供给影响巨大;至于需求,1949年以来先后经历了国家政治、民众精神、社会商业、产业资本的四个显性阶段特征需求影响,也由此造成产业局限、发展、繁荣与演变;其未来将呈现出供给多元化与区域化、品种的细分化与差异化、载体的贵重与免费两极分化、技术变革影响日趋重要趋势。中国大众期刊发行的政策规制在现实中主要体现为产品提供商的主办主管制度,以及分销主体的登记许可制度,未来政策规制走向会造成业界日渐“国进民退”。在上述供需状况、政策规制条件下,中国大众期刊发行市场演化先后经历邮局一统天下、自办发行从无到有、产业链日渐形成、政府主导加入WTO前的市场廓清、群雄逐鹿分销市场五个阶段,未来发展将主要受制于供需不匹配以及分销让利两大根本矛盾。中国大众期刊发行流通制度包括代理制度和发行量稽核制度,本文以美国、日本为参照,对中国相关制度进行研究及评析,指出固有全能型政府思维滞缓了中国发行量稽核制度的发展,其出路在于为发行业进行政策松绑并力促广告业繁荣。对中国大众期刊发行渠道,本文按类型介绍不同渠道性能及优缺点,同时分析其改进、调整和创新的方式、时机和障碍等问题,也总结出未来发展七大趋势。中间商和促销是大众期刊发行实现价值交换及提升的重要产业要素,本文研究了适合中国大众期刊发行的中间商销售管理、发展规划、甄选流程,以及促销的时机、目标、原则、方式、实施和评估等理论与实务。

二、《中国新闻年鉴》’99卷出版发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新闻年鉴》’99卷出版发行(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及意义
    1.2 关键概念界定
    1.3 文献综述
        1.3.1 百科全书研究的主要专着和论文
        1.3.2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的研究
    1.4 主要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5 研究理论及其说明
第二章 编纂概述
    2.1 军事百科全书的性质、特点
    2.2 军事百科全书的功用
    2.3 编纂指导思想及目的
        2.3.1 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2.3.2 为中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服务
    2.4 出版、修订与版别
第三章 编纂发展历程
    3.1 编纂历史背景
        3.1.1 新时期社会文化需求和军队建设总目标催生
        3.1.2 中国国防现代化和军事斗争准备迫切需要
        3.1.3 新军事革命强力推动
    3.2 编纂历程及阶段
        3.2.1 编纂的开创与奠基(1980~1986)
        3.2.2 编纂的专业化与全面建设(1986~2002)
        3.2.3 编纂的纵深化、系统化、多元化发展(2002~2016)
    3.3 编纂领导机构与组织机构
        3.3.1 兼具行政性和学术性的领导机构
        3.3.2 从临时性机构到正式定编的组织机构
    3.4 权威型的撰写和编审人员
    3.5 专业型的专门编纂人员
第四章 编纂理论与方法:博采、萃取与确定
    4.1 博采:基于军事科学研究成果
        4.1.1 “学科论”与军事百科全书总体设计
        4.1.2 以军事科学研究为基础
    4.2 萃取:军事知识秩序的建立
        4.2.1 积淀与初建
        4.2.2 完善与架构
        4.2.3 传承与创新
    4.3 确定:系统工程的运行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政治性与客观性:科学考量标准
    5.1 坚持政治原则
        5.1.1 “事关国家和军队的科学文化基本建设”
        5.1.2 反映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研究成果
        5.1.3 政治性问题的处理解决
        5.1.4 作为“武器”的军事百科全书
    5.2 秉持客观性
        5.2.1 人物条目评价原则的提出
        5.2.2 尊重历史,实事求是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文献资料研究与条目撰写审定
    6.1 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文献资料
        6.1.1 编纂的广度、深度取决于文献资料的占有度
        6.1.2 基础建设与长远保存
    6.2 藏用并重
        6.2.1 文献资料建设
        6.2.2 文献资料核对
    6.3 条目专题资料与条目撰写、审定
        6.3.1 “因条而宜”建立条目专题资料系统
        6.3.2 收集、鉴别、取舍——以“段德昌”条目专题资料为例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编纂特色与创新
    7.1 编纂内容
        7.1.1 知识内容:从填补空白到全面反映
        7.1.2 知识体系:在创新中发展
        7.1.3 文体语言:百科体裁与军事特色
    7.2 编纂实践
        7.2.1 “国家编纂体制”
        7.2.2 “小核心、大外围”的编纂机制
        7.2.3 与其他百科全书编纂模式之比较
    7.3 编纂现代化设想
        7.3.1 编纂技术平台现代化
        7.3.2 构建军事知识服务体系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编纂与军事学科的建立、发展
    8.1 推动军事辩证法学科建设
        8.1.1 条目范畴的确定
        8.1.2 学科的建立
        8.1.3 在发展中调整
    8.2 拓展军队政治工作学科范畴
        8.2.1 学科之争
        8.2.2 学科体系的完善
    8.3 夯实军事法学科研究基础
        8.3.1 学科的增设
        8.3.2 填补军事法研究空白
    8.4 构建军事装备学科理论体系
        8.4.1 反映军事装备知识增长
        8.4.2 创新发展军事装备理论
    本章小结
第九章 若干重要历史问题的研究与解决
    9.1 解放军军战史若干重要问题
        9.1.1 长征“密电事件”的争论
        9.1.2 西路军相关条目的表述
        9.1.3 抗日战争中人民军队战绩问题
        9.1.4 对百团大战的认识和评价
    9.2 军事人物相关问题
        9.2.1 清除“左”的影响——以被错杀人物条目为例
        9.2.2 稳妥处理历史遗留问题——以“项英”“粟裕”条目为例
        9.2.3 人物评价“功是功,过是过”——以“林彪”条目为例
        9.2.4 人物图片阐释知识语言
        9.2.5 解放军“军事家”的论证和确定
        9.2.6 中华民国时期军事人物评价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2)新中国新闻传播史的研究历程及其未来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历史回顾:新中国新闻传播史研究的发展历程
    (一)新中国新闻传播史研究的曲折前行(1949-1978)
    (二)新中国新闻传播史研究的恢复开拓(1978-1999)
    (三)新中国新闻传播史研究的反思创新(2000-2009)
    (四)新中国新闻传播史研究繁荣发展(2010年以来)
        第一,新中国新闻传播专题史研究面向更加多元。
        第二,新闻人物研究中广泛运用口述史方法。
        第三,反映新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新年鉴纷纷出版。
        第四,地方新闻传播史研究着述颇丰。
二、现状评述:新中国新闻传播史研究的不足之处
    (一)新中国新闻传播史的研究存在滞后性
    (二)新中国新闻传播史整体性研究成果数量少,规模小
    (三)新中国新闻传播史的整体性研究成果受“革命史”范式影响较大
    (四)新中国新闻传播史的文献资料缺乏系统性整理
    (五)新中国新闻传播史的研究未能跟上新时代步伐
三、未来展望:新中国新闻传播史研究的创新发展
    (一)紧跟新时代,加强思想理论指导
    (二)增强宏观历史思维,突破“革命史”范式束缚
    (三)推进新中国新闻传播史料的系统性整理工作
    (四)史实描述梳理与经验规律归纳总结并重
    (五)增强历史责任感,全面系统、客观深入地研究新中国新闻传播史

(3)中国新闻出版业经济影响研究 ——基于201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思路
        (一)基本思路
        (二)思路框架图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投入产出法
    四、研究框架
    五、创新和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
    一、关于新闻出版业的研究
        (一)新闻出版业发展状况研究
        (二)新闻出版业经济影响研究
        (三)新闻出版业政策制度研究
    二、关于投入产出技术应用的研究
        (一)基于投入产出技术的产业关联研究
        (二)基于投入产出技术的产业贡献研究
    三、总体述评
第三章 新闻出版业投入产出表的构建
    一、新闻出版业部门构成
    二、新闻出版业部门与投入产出表部门的分解关系
        (一)新闻信息和出版部门
        (二)出版物发行部门
        (三)印刷复制部门
    三、新闻出版业投入产出表的部门对应及平衡关系
        (一)投入产出表部门对应关系
        (二)投入产出表的平衡关系
    四、小结
第四章 新闻出版业的关联效应分析
    一、新闻出版业的产业价值链分析
        (一)新闻出版业的直接经济联系
        (二)新闻出版业的完全经济联系
    二、新闻出版业的后向关联效应和前向关联效应
        (一)新闻出版业的后向关联效应
        (二)新闻出版业的前向关联效应
        (三)新闻出版业关联效应的综合分析
    三、小结
第五章 新闻出版业的收入效应和就业效应
    一、新闻出版业对GDP的贡献
        (一)新闻出版业对GDP的直接贡献
        (二)新闻出版业对GDP的间接贡献
        (三)新闻出版业对GDP的诱导贡献
        (四)新闻出版业对GDP的综合贡献
    二、新闻出版业对税收的贡献
    三、新闻出版业对就业的贡献
        (一)新闻出版业对社会就业量的贡献
        (二)新闻出版业对社会劳动报酬的贡献
    四、小结
第六章 新闻出版业的其他宏观效应分析
    一、新闻出版业的产业投资效应
        (一)营业盈余系数和完全营业盈余系数
        (二)新闻出版业产业投资效应的对比分析
    二、新闻出版业的消费效应和出口效应
        (一)最终消费系数和出口系数
        (二)新闻出版业消费效应和出口效应的对比分析
    三、小结
第七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政策建议
        (一)优化产业价值链,充分发挥产业关联效应
        (二)拓宽产业融资渠道,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三)加强政府引导和政策扶持,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四)注重产品提升和人才培养,增强产业发展内生动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新闻出版业部门对照表
附录 B 中国新闻出版业投入产出表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4)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研究(1951-2017) ——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与研究假设
        1.1.3 基本概念界定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1.2.1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论
        1.2.2 搜集资料的方法
        1.2.3 研究意义
        1.2.4 研究框架
    1.3 理论梳理与文献综述
        1.3.1 理论梳理
        1.3.2 文献综述——台湾电视研究
        1.3.3 文献述评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2. “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1951-1987)
    2.1“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发展与衍变
        2.1.1 试水电视业:教育电视台的成立
        2.1.2 第一家商业电视台:台视
        2.1.3 中视:率先播出彩色节目
        2.1.4 华视:突出教育节目特色
        2.1.5 公共电视节目的草创
    2.2 “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分析
        2.2.1“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正式规则
        2.2.2 “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非正式约束
        2.2.3 “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实施机制
    2.3 “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2.3.1 外生性因素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2.3.2 内生性因素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2.3.3 行动者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3 “解严”之后至“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1987-2000)
    3.1 “解严”之后至“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发展与衍变
        3.1.1 台视、中视和华视:进入激烈竞争时期
        3.1.2 民视的成立:反对党“发声”,打破无线三台“三足鼎立”格局
        3.1.3 公视:漫长的筹建之路
    3.2 “解严”后至“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分析
        3.2.1 “解严”后至“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正式规则
        3.2.2 “解严”后至“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非正式约束
        3.2.3 “解严”后至“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实施机制
    3.3 “解严”后至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3.3.1 外生性因素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3.3.2 内生性因素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3.3.3 行动者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4 “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2000-2017)
    4.1 “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发展与衍变
        4.1.1 商业无线电视台的重组
        4.1.2 公广集团版图的扩充
    4.2 “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分析
        4.2.1 “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正式规则
        4.2.2 “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非正式约束
        4.2.3 “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实施机制
    4.3 “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4.3.1 外生性因素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4.3.2 内生性因素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4.3.3 行动者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5. 结语: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变迁分析与批判
    5.1 “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
    5.2 “解严”之后至2000年“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
    5.3 2000年“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
    5.4 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的反思与批判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访谈提纲
附录二 访谈人物列表
附录三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及其他作品发表情况
后记

(5)《泰东日报》中国报人研究(1908-194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凡例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基本概念
        一、报人
        二、日人报纸
    第三节 学术史回顾
        一、《泰东日报》报史与报人研究
        二、近现代东北国人“国家认同”研究
    第四节 分期与史料
        一、历史分期
        二、所用史料
第一章 关东州:日人在华办报的区域样本
    第一节 日文报纸出现及相互竞争
    第二节 英文报纸创办与经济类报纸兴起
    第三节 日人对关东州中文报业的垄断
    第四节 日本战败与日人报业退场
第二章 《泰东日报》及其报人群体概述
    第一节 《泰东日报》概述
    第二节 《泰东日报》报人群体概述
        一、日本报人群体
        二、中国报人群体
第三章 1908-1925:金子雪斋时代中国报人的独立精神与爱国立场
    第一节 初代社长金子雪斋对中国报人独立言论空间的奠定
        一、金子雪斋其人
        二、经营《泰东日报》的风格与特征
        三、予以中国报人独立言论空间的思想根源
    第二节 创刊初期《泰东日报》中国人员考述
    第三节 傅立鱼入社与《泰东日报》“华人风骨”的形成
        一、关于主持笔政时间的考证与辩误
        二、报章言论与中日“亲善”观
        三、主持笔政期间的政治与社会活动
        四、在报纸“华人风骨”形成中的作用
    第四节 私谊网络与公共交往:中国报人的聚合及组织化
        一、私谊网络
        二、公共交往
    第五节 中国即“吾国”:中国报人与《泰东日报》国家认同
        一、“中国认同”之表征
        二、“中国认同”之成因
    第六节 对爱国运动的同情与声援:以五卅报道为例
        一、呈现沪案的论调、样态与策略
        二、无法回避的“正凶”——日本
        三、对东北爱国群众运动的声援
第四章 1925-1931:转折期中国报人生存环境恶化与国共两党报人活动
    第一节 金子雪斋离世后中国报人生存境况
    第二节 关东州本土第一代职业报人退场:以毕乾一为中心
        一、毕乾一报人生涯概述
        二、入社初期的“游戏文字”
        三、报章言论与文学作品中的“省籍”意识
    第三节 中共满洲省委建立前后地下党报人的活动与影响
        一、中共满洲省委大连特支建立前非采编人员的党团活动
        二、创建中共满洲省委大连特支的核心力量
        三、编辑局长陈涛及其所网罗的中共报人
        四、对中国共产党的报道与呈现
        五、“普罗文学”的有益尝试
    第四节 国民党报人在《泰东日报》的活动
第五章 1931-1937:中国报人对日立场“转变”与新闻业务领域拓展
    第一节 中国报人群体结构的历史转型
    第二节 殖民话语转向:以伪满洲国“建国”报道为例
        一、“他者叙事”与“殖民话语”
        二、他者叙事的权力逻辑
        三、呈现“他者”的方式选择
        四、难以调和的叙述冲突
        五、失真的“他者”形象
    第三节 到“宗主国”去:中国报人的日本之行及游记
        一、中国报人访日活动概述
        二、吕仪文、李永蕃及毕殿元的访日之行
        三、访日行记中的多重隐喻
    第四节 以社会新闻为特色的本埠新闻采编活动
        一、中国报人本埠社会新闻采编活动概述
        二、“大连摩登”:中国报人记录下的殖民都会图景
        三、从社会新闻采编管窥中国报人职业素养
    第五节 在副刊繁盛期:毕殿元与他主编的五种副刊
        一、从《儿童》入社
        二、彰显“健康美”的《体育双周》
        三、《文艺》及其衍生的《文艺周刊》与《群星》
第六章 1937-1945:战时体制下中国报人的灰暗时代
    第一节 战时体制下中国报人的生存境遇
    第二节 置身于殖民统治下的公共言论表达
        一、为“宗主国”殖民侵略制造“正义”舆论
        二、战争动员与实用主义“节义观”生产
        三、日本国内战争狂热的体验与传播
        四、质疑殖民当局施政并为华人利益发声
    第三节 殖民霸权与战争阴影下的文人心态
        一、对殖民“宗主国”的畏羡与顺应
        二、“东亚共荣”的欲念与幻想
        三、“政治自我”与“政治他者”矛盾背后的自我贬抑
        四、傀儡、边缘人与旁观者
    第四节 日治末期中国报人的国家认同
    第五节 报人身份的文学表达:以赵恂九小说创作为中心
        一、作为报人的赵恂九
        二、报人工作之余的小说创作活动
        三、文学书写中的报人印痕与被殖民者精神印记
第七章 日本战败后中国报人的抉择与命运
    第一节 重归祖国:“8·15”至停刊期间中国报人活动情况
        一、按苏军指示接管《泰东日报》
        二、参与维持大连地方秩序
        三、在国共两党之间抉择
    第二节 《泰东日报》停刊后中国报人的彷徨与隐迹
        一、参与创办大连市政府与市委机关报
        二、1946 年后部分报人的“逃离”与隐迹
结论
附录:《泰东日报》中国社员统计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6)中国新闻史研究中革命史范式的流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来源与研究目的
    一、选题来源
    二、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范式及范式理论
    二、中国新闻史中的范式研究综述
    三、革命史范式及其相关研究
第三节 研究对象与材料收集
    一、研究对象的筛选
    二、新闻史论着的收集与整理
第四节 研究的框架与方法 第一章 革命史范式发展和重要论着的历史分期
第一节 新闻史论着出版的整体情况及具体研究对象
第二节 革命史范式发展的历史分期
    一、历史分期
    二、分期依据 第二章 革命史、政治史观念的萌芽
第一节 史学研究中革命史研究模式的产生
第二节 史学研究中政治史研究模式的产生
第三节 新闻学研究中革命观念与政治观念的萌芽:党报思想
    一、《新民主主义论》:新民主主义文化与革命运动
    二、《解放日报》改版与党报思想的确立 第三章 革命史范式的产生及确立阶段(1949-1977)
第一节 革命史范式的摸索阶段(1949-1955)
    一、新闻史论着概况
    二、代表性论着分析
第二节 革命史范式的形成阶段(1956-1977)
    一、新闻史论着概况
    二、代表性论着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一、革命史范式的阶段特性及内涵特点
    二、革命史范式产生及确立的原因分析 第四章 革命史范式的发展成熟期(1978-1997)
第一节 革命史范式的蓬勃发展阶段(1978-1987)
    一、新闻史论着概况
    二、代表性论着分析
第二节 革命史范式的成熟阶段(1988-1997)
    一、新闻史论着概况
    二、代表性论着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一、革命史范式的阶段特性
    二、革命史范式的内涵特点
    三、革命史范式的内涵变化
    四、革命史范式变化的原因分析 第五章 革命史范式的变革期(1998-2015)
第一节 革命史范式的革新阶段(1998-2006)
第二节 革命史范式与候补范式多元共存期(2007-2015)
    一、革命史范式
    二、媒介社会学范式
    三、“新新闻史”:社会学范式
    四、本体论范式
    五、媒介生态学范式
第三节 本章小结
    一、革命史范式的阶段特性
    二、革命史范式的内涵特点及变化
    三、革命史范式变化原因分析 第六章 革命史范式的总结与反思
第一节 革命史范式的历史特性和演进特点
    一、我国新闻史研究中的革命史范式产生发展的历史特性
    二、新闻史研究中革命史范式的历史演变及阶段特点
第二节 革命史范式的学术影响
    一、革命史范式的史学贡献
    二、革命史范式的局限性
第三节 对革命史范式的总结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中国新闻史论着目录索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媒介生态学视角下新疆图书出版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1.2.1 媒介生态学研究概述
        1.2.2 图书出版业发展研究综述
        1.2.3 媒介生态学视角下图书出版业发展研究概述
        1.2.4 少数民族文字出版和新疆图书出版业研究概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核心概念的界定
        1.4.1 媒介生态系统及媒介环境
        1.4.2 媒介生态因子和媒介的环境适应性
        1.4.3 媒介生态位
        1.4.4 媒介生态系统食物链
2 新疆图书出版业概况
    2.1 新疆图书出版业发展历程
        2.1.1 组织建构阶段:1950年——1977年
        2.1.2 机制改革阶段:1978年——2005年
        2.1.3 转型发展阶段:2006年至今
    2.2 新疆图书出版种群特征
        2.2.1 传播符号多元化、小众化
        2.2.2 个体分布“大杂居小聚集”
        2.2.3 种群生长的内向化与外向化
3 新疆图书出版业生态系统外环境分析
    3.1 新疆图书出版业的政治生态环境
        3.1.1 新疆的政治环境与图书出版业生态
        3.1.2 政治生态影响新疆图书出版业价值定位
    3.2 新疆图书出版业的经济生态环境
        3.2.1 新疆区域经济生态对图书受众资源的限定
        3.2.2 区域经济发展失衡制约图书市场要素的形成
    3.3 新疆图书出版业的文化生态环境
        3.3.1 多元文化并存的新疆文化传播生态
        3.3.2 文化生态平衡语境下的图书内容资源积累
    3.4 新疆图书出版业的技术生态环境
        3.4.1 我国图书出版业的技术生态
        3.4.2 新疆多民族文字出版技术生态
4 新疆图书出版业生态系统内环境分析
    4.1 新疆图书出版业经营特点
        4.1.1 政府主导项目的公益性出版管理机制
        4.1.2 各文种图书市场的事业部制管理机制
        4.1.3 教材教辅图书出版的自办发行机制
    4.2 新疆图书出版业内容生产特点
        4.2.1 公益性项目对内容生产发挥示范效应
        4.2.2 区内业态变化推动品牌生产两极分化
5 新疆图书出版业生态危机考察
    5.1 生态因子获取失衡
        5.1.1 偏重政策资源延缓市场化进程
        5.1.2 忽视受众分析缺乏精准定位
        5.1.3 公益性图书的受众到达率低
        5.1.4 图书出版创新能力不足
    5.2 一元体制下图书出版系统食物链闭环错位
        5.2.1 事业体制下食物链资源单一化
        5.2.2 脱离大众市场导致食物链闭环错位
        5.2.3 食物链形态影响图书出版生态系统稳定发展
    5.3 图书出版种群生态位建构失效
        5.3.1 民文图书出版种群受众生态位宽度狭窄
        5.3.2 文图书出版种群生态位被置换
        5.3.3 新兴出版种群生态位建构滞后
6 新疆图书出版业发展策略
    6.1 新疆图书出版业生态系统外环境改善策略
        6.1.1 建立绿色平衡的政策资源供给机制
        6.1.2 完善公益性出版传播机制
        6.1.3 推动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
    6.2 新疆图书出版业生态系统内环境优化策略
        6.2.1 民文图书受众心理生态位建构策略
        6.2.2 民文图书出版集群策略
        6.2.3 汉文图书内容生态位差异化策略
        6.2.4 汉文图书出版的品牌竞争策略
    6.3 媒介融合环境下食物链资源扩展策略
        6.3.1 数字出版新业态的食物链资源结构
        6.3.2 新疆图书出版业数字化资源聚合策略
        6.3.3 新业态培育民文图书出版成为广适性种群
结语:新疆图书出版业可持续发展路径展望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8)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的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研究综述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综述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3.3 研究的创新点 2 出版物市场体系基础理论
2.1 出版物市场体系的内涵
    2.1.1 市场体系的概念及其演变
    2.1.2 出版物市场体系的概念
2.2 出版物市场体系的分类
    2.2.1 对出版物市场体系构成的认知前提
    2.2.2 出版物市场体系的类型
2.3 出版物市场体系的特征
    2.3.1 出版物市场体系的一般特征
    2.3.2 出版物市场体系的独有特征
2.4 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的意义
    2.4.1 合理配置出版资源
    2.4.2 科学调节出版生产流通
    2.4.3 提高出版产业竞争力 3 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现状分析
3.1 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
    3.1.1 出版商品市场基本情况
    3.1.2 出版要素市场基本情况
3.2 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出版商品市场运营效率低下
    3.2.2 出版要素市场建设进展缓慢
    3.2.3 出版物市场体系中非市场行为普遍
    3.2.4 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不规范 4 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目标及其运作模式
4.1 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评价体系
    4.1.1 指标体系设计
    4.1.2 数据来源及处理
    4.1.3 评价指标因子分析
4.2 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目标及其运作模式构建
    4.2.1 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的建设目标
    4.2.2 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的运作模式构建
4.3 实现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目标的原则
    4.3.1 实现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目标必须协调好文化性与经济性的关系
    4.3.2 实现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目标必须明确政府和市场机制在出版资源配置中的角色
    4.3.3 实现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目标必须符合出版行业发展的趋势要求 5 加强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的思路
5.1 大力加强现代出版要素市场建设
    5.1.1 积极培育现代出版要素市场主体
    5.1.2 科学降低出版要素市场交易成本
    5.1.3 创造出版要素市场发挥作用的条件
5.2 优化出版物市场体系的资源配置
    5.2.1 挖掘出版企业的资源配置能力
    5.2.2 创新出版物市场体系资源开发方式
    5.2.3 加大出版物市场体系资源开发力度
5.3 改善出版物市场体系的发展环境
    5.3.1 调控出版物市场体系的宏观环境
    5.3.2 规范出版物市场体系的行业环境
    5.3.3 优化出版物市场体系的企业环境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博期间科研成果

(9)民国时期新闻人黄天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一、选题理由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的现状述评
        一、文献综述
        二、文献评析
    第三节 研究的方法思路与创新
        一、研究方法
        二、逻辑结构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黄天鹏的时代和人生历程
    第一节 家世与影响:家学的熏陶
        一、黄天鹏的家世渊源
        二、黄天鹏的出生年份考
        三、黄天鹏的家世对他的影响
    第二节 辗转与探寻:从普宁到京城(1905-1928)
        一、普宁求学
        二、涉足报界
        三、步入新闻学术界
    第三节 彷徨与革新:离上海又返上海(1928-1937)
        一、上海办刊编报
        二、离沪赴日留学
        三、重回上海新闻界
    第四节 拼搏与转折:从重庆回南京(1937-1949)
        一、参与重建“新闻长城”
        二、开展新闻专业教育
        三、从事文化出版业管理和研究
        四、当选国大代表
    第五节 坚持与梦想:从大陆到台湾(1949——1982)
        一、继续新闻教育和新闻学研究
        二、担任“新闻记者出生的民意代表”
        三、考察指导东南亚侨报
第二章 黄天鹏新闻实践活动研究
    第一节 初入报界,立志革新
        一、学生时代的报刊活动
        二、进入《申报》,尝试改革
        三、离开《申报》,事出有因
    第二节 《时事新报》十年
        一、组办新闻讲习班
        二、改革报纸版面
        三、采写系列调查报道
        四、主编《青光》副刊
        五、离开《时事新报》
    第三节 主持出版《重庆各报联合版》
        一、不惧生命危险坚持“联合版”正常出版
        二、积极协调关系提高“联合版”工作效率
        三、努力增加发行扩大“联合版”社会影响
    第四节 黄天鹏新闻实践活动的主要特征
        一、以“革新新闻业”为出发点
        二、因“兴趣”而投身新闻界
        三、勇于承担“记者”的历史使命
第三章 黄天鹏新闻学术活动研究
    第一节 倡建北京新闻学会
        一、北京新闻学会创建的学术背景
        二、北京新闻学会的创建和发展
        三、北京新闻学会与北大新闻学研究会之比较
    第二节 创编新闻学术刊物
        一、主编北京新闻学会会刊《新闻学刊》
        二、改组《新闻学刊》扩大为《报学月刊》
        三、黄天鹏所办新闻学刊物的主要内容特点
        四、黄天鹏所办新闻学刊物的历史贡献
    第三节 整理出版新闻文献资料
        一、进行新闻学书籍和作品的编目工作
        二、编辑出版早期中国新闻学研究文集
        三、主持与计划编辑新闻学研究大型丛书
        四、编辑出版个人新闻作品文集
    第四节 构建新闻学科体系框架
        一、侧重新闻规律探讨的新闻理论研究
        二、重在总结实际经验的新闻实务研究
        三、梳理新闻业发展理路的新闻史研究
    第五节 创建全国性新闻学术研究中心
        一、黄天鹏组建新闻学研究室缘起
        二、复旦大学新闻学研究室的筹建及其运作
    第六节 开启中国新闻学史分期研究先河
        一、计划编撰《中国新闻学史》
        二、“五阶段说”与“四阶段说”之比较
        三、三种不同时域下新闻学史分期之比较
    第七节 黄天鹏新闻学术活动的特征探析
        一、明确的学科目标:“建设中国式的新闻学”
        二、坚定的路径选择:专业化建设与普及推广并重
        三、科学的史料意识:注重史料收集与整理
第四章 黄天鹏新闻思想观念探微
    第一节 黄天鹏的主要新闻思想观念
        一、建设“中国式的新闻学”
        二、建设“新时代的新Journalism”
        三、建设“崭新而完美的新闻学”
    第二节 黄天鹏新闻思想观念的主要内涵
        一、“新闻”中的“事实”具有“四种属性”
        二、报纸是“公共利益代言人”
        三、社会应该“尊重、扶植和善待新闻界”
        四、新闻记者应“专业技能与职业修养兼备”
        五、应该对大众“普及新闻教育”
    第三节 黄天鹏新闻思想观念的特征探析
        一、“西方新闻学”是黄天鹏新闻思想观念的主要来源
        二、以“新闻专业主义”为中心的新闻本体意识明显
        三、注重“新闻记者伦理”的作用和培养
第五章 黄天鹏在中国新闻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一节 政治视角:对国家和社会有强烈责任感的新闻人
        一、大胆针砭社会时弊
        二、积极主张奋力抗日
        三、努力倡导民主政治
    第二节 专业视角:中国新闻学科体系建构的积极探索者
        一、最先提出“建设中国本位新闻学”的目标和路径
        二、促进了新闻学研究的学术化和专业化
        三、填补了新闻教学和研究的诸多空白
    第三节 价值视角:充满新闻理想的悲情人物
        一、新闻专业主义追求遭遇尴尬而“罢笔”
        二、新闻学术理想停留在“设想层面”留下“遗憾”
        三、放弃挚爱新闻业转上仕途使学术理想成“黄粱梦”
    第四节 民国新闻人黄天鹏对当前新闻学研究的启示
        一、应该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理论体系
        二、应该“理性看待”新闻专业主义
        三、通过“新闻普及化”促进新闻专业化
        四、应以“己严人宽”态度对待新闻批评
结语:新闻人与“黄粱梦”
附录
    A、黄天鹏生平大事记(1905—1982)
    B、黄天鹏新闻学着述全览与简评
    C、黄天鹏参与创办或主编的报刊简表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学术活动及科研情况
致谢

(10)中国大众期刊发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绪论
    0.1 出版物发行研究的空白
        0.1.1 三流人才论:叨陪末座的业界现状
        0.1.2 隐匿的暗线:不受待见的学界地位
        0.1.3 模糊的法门:贫弱缺失的既有研究
    0.2 报刊发行的重要性
        0.2.1 经济功能:现金收入与成本冲抵
        0.2.2 品牌功能:广告收入的决定因素
        0.2.3 传播功能:自由、责任或政治的实现
        0.2.4 标尺功能:检测报刊质量的重要尺度
    0.3 报刊产业实践的迫切需求
    0.4 大众期刊发行研究的代表性
        0.4.1 报纸与期刊的差别
        0.4.2 大众期刊发行的代表性
    0.5 中国大众期刊发行研究综述
        0.5.1 国外:从属研究语焉不详
        0.5.2 国内:蜻蜓点水浅尝即止
    0.6 研究方法、内容与创新
        0.6.1 研究方法
        0.6.2 研究内容
        0.6.3 研究特点与创新
1 中国大众期刊发行的供需
    1.1 中国大众期刊发行供需的影响因素
        1.1.1 政治因素
        1.1.2 经济因素
        1.1.3 教育和技术因素
        1.1.4 其他因素
    1.2 中国大众期刊发行供给主体的变化
        1.2.1 境外资本进入期刊出版的案例和方式
        1.2.2 境内资本进入期刊出版的案例和方式
        1.2.3 中国大众期刊合作出版的特点
    1.3 中国大众期刊发行供需的四大阶段特征
        1.3.1 1949-1978年:产业高度受制的孱弱发展
        1.3.2 井喷1980年代:精神生活需求激发的繁荣
        1.3.3 盘整1990年代:社会商业需求激起的演变
        1.3.4 发展21世纪:产业资本需求激荡的轨迹
    1.4 中国大众期刊发行供需的未来发展趋势
        1.4.1 大众期刊供给的多元化与区域化趋势
        1.4.2 大众期刊品种的细分化与差异化趋势
        1.4.3 大众期刊载体的贵重与免费两极分化趋势
        1.4.4 技术变革对大众期刊供需影响日趋重要
2 中国大众期刊发行的政策规制
    2.1 中国大众期刊发行规制的经济学梳理
    2.2 中国大众期刊产品提供商的市场准入规制
    2.3 中国大众期刊发行分销商的市场准入规制
        2.3.1 指令性规制:一家独大的历史形成
        2.3.2 摸石头过河:由下而上的自发突破
        2.3.3 应对新形势:全面放开的必然要求
    2.4 中国大众期刊发行政策规制趋势和特点
        2.4.1 转制与退出机制的发展建立只在于进一步壮大国有出版主体
        2.4.2 与国有资本关系的远近将决定分销主体的竞争力强弱
3 中国大众期刊发行的市场化之路
    3.1 广州2008:纷争再起的时代背景
    3.2 洛阳1985:小步跑向市场的开始
    3.3 1986-1995:市场化释放出的能量
    3.4 1996-2003:加入WTO前后的市场廓清
    3.5 2003-2008:WTO语境下的群雄并起
    3.6 展望2020:中国大众期刊发行的根本矛盾与出路
4 中国大众期刊发行的流通制度
    4.1 欧美大众期刊发行代理制度参照
        4.1.1 美国大众期刊发行代理制度
        4.1.2 日本大众期刊发行代理制度
    4.2 欧美大众期刊的发行量稽查制度参照
        4.2.1 美国大众期刊发行量稽查制度
        4.2.2 日本大众期刊发行量稽查制度
        4.2.3 国际发行量稽查组织联盟
    4.3 中国大众期刊发行代理制度
        4.3.1 中国大众期刊发行通行代理制度解析
        4.3.2 中国大众期刊发行代理制度博弈发展趋势
    4.4 中国大众期刊发行量稽查制度
        4.4.1 学界探讨和国家主推的尝试
        4.4.2 国新数据受挫的根本原因
        4.4.3 中国大众期刊发行量稽查制度的出路
5 中国大众期刊发行的分销渠道
    5.1 大众期刊发行分销渠道的主要市场功能
    5.2 大众期刊发行分销渠道的外部影响因素
    5.3 大众期刊分销渠道的市场运作与选择
        5.3.1 大众期刊发行分销渠道的市场运作
        5.3.2 大众期刊发行分销渠道的纵向剖析
        5.3.3 大众期刊发行分销渠道的现实选择
    5.4 大众期刊分销渠道的改进和革新
        5.4.1 大众期刊分销渠道的改进和障碍
        5.4.2 大众期刊分销渠道的创新趋势
6 中国大众期刊发行的中间商
    6.1 中国大众期刊发行的中间商类型
        6.1.1 中国大众期刊发行的批发商
        6.1.2 中国大众期刊发行的零售商
    6.2 中国大众期刊发行中间商的销售管理
        6.2.1 了解区域市场
        6.2.2 期刊铺货策略
        6.2.3 拜访批发代理商
    6.3 中国大众期刊发行代理商的发展规划
        6.3.1 大众期刊发行代理商的资讯与经营策略
        6.3.2 大众期刊发行代理商的管理策略
        6.3.3 大众期刊发行代理商的绩效评估
    6.4 中国大众期刊发行代理商的甄选
7 中国大众期刊发行促销
    7.1 大众期刊发行促销的根本价值
        7.1.1 大众期刊发行促销的必要性
        7.1.2 大众期刊发行促销的重要性
    7.2 大众期刊发行促销的时机和目标
        7.2.1 大众期刊发行促销的合适时机
        7.2.2 大众期刊发行促销的具体目标
    7.3 大众期刊发行促销的原则和方式
        7.3.1 大众期刊发行促销的基本原则
        7.3.2 大众期刊发行促销的基本方式
    7.4 大众期刊发行促销的实施与评估
        7.4.1 大众期刊发行促销的实施
        7.4.2 大众期刊发行促销的评估
8 研究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论文中的图表索引
已发表与本研究相关论文
后记

四、《中国新闻年鉴》’99卷出版发行(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研究[D]. 关泠. 河北大学, 2020(02)
  • [2]新中国新闻传播史的研究历程及其未来展望[J]. 邓绍根.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4)
  • [3]中国新闻出版业经济影响研究 ——基于201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D]. 杨京圆. 河南大学, 2020(04)
  • [4]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研究(1951-2017) ——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D]. 陈若萱. 厦门大学, 2018(06)
  • [5]《泰东日报》中国报人研究(1908-1945)[D]. 梁德学. 吉林大学, 2017(07)
  • [6]中国新闻史研究中革命史范式的流变[D]. 蹇云. 深圳大学, 2017(07)
  • [7]媒介生态学视角下新疆图书出版业发展研究[D]. 孙敏. 武汉大学, 2015(03)
  • [8]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研究[D]. 秦洁雯. 武汉大学, 2014(06)
  • [9]民国时期新闻人黄天鹏研究[D]. 曹爱民. 南京师范大学, 2014(11)
  • [10]中国大众期刊发行研究[D]. 黄端. 武汉大学, 2011(05)

标签:;  ;  ;  ;  ;  

《中国新闻年鉴》'99卷出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