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复剖宫产67例临床分析

重复剖宫产67例临床分析

一、再次剖宫产术67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马金梅[1](2021)在《延安市某三甲医院近五年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3474例病例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回顾性收集2016年-2020年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剖宫产术后再妊娠患者的病例资料,对其再次妊娠间隔时间及妊娠结局进行分析。希望为剖宫产术后有继续妊娠意愿的妇女提供有关妊娠间隔的指导,获得更好的母儿结局。方法:通过我院病案浏览器,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三个产科病区住院进行分娩的剖宫产术后再妊娠的单胎妊娠孕妇病例,通过病历已书写病史来回访患者的不同妊娠间隔时间及妊娠结局。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将符合条件的3474例研究对象按再次妊娠间隔时间(N)分为五组:N≤1年、1<N≤2年、2<N≤5年、5<N≤10年组、N>10年。通过浏览器详细记录孕妇的年龄(<35岁、≥35岁)、孕周、孕次、体重指数、分娩方式等一般资料,记录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不包括慢性高血压并发子痫前期及妊娠合并慢性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情况;胎盘异常情况(前置胎盘、胎盘早剥、胎盘粘连、胎盘植入);孕产妇不良妊娠结局(胎膜早破、产后出血、不完全性子宫破裂、完全性子宫破裂);新生儿不良结局(早产儿、巨大儿、低出生体重儿、胎儿窘迫、胎死宫内)。将数据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总结数据的特征及随年份的变化。主要观察指标是构成比。结果:1.不同妊娠间隔时间的孕妇人数对比:本研究最终纳入有完整病历的3474例孕妇。其中N≤1年组18人,约占0.52%;1<N≤2年组211人,约占6.07%;2<N≤5年组1540人,约占44.33%;5<N≤10年组1394人,约占40.13%;N>10年组为311人,约占8.95%,见图1。2.五组产妇一般资料分析:五组产妇在年龄上,1<N≤2年组平均年龄最小,为(27.98±3.50)岁,N>10年组平均年龄最大,为(35.58±3.43)岁。可见随着妊娠间隔时间的延长,生育年龄在逐渐增长。其中<35岁有2731人,约占78.61%;≥35岁有743人,约占21.39%。且在1<N≤2年组<35岁的人数所占的比例最大(约94.79%),N>10年组>35岁的人数所占的比例最大(约64.63%)。五组产妇在2<N≤5年组平均孕次最少,为(2.68±0.85)次,在N>10年组平均孕次最多,为(3.26±1.08)次。N<5年孕妇的孕次基本保持稳定。五组产妇在N>10年组平均孕周最小,为(37.81±2.68)周;妊娠间隔时间小于10年中,其中1<N≤2年组平均孕周最小,为(38.12±1.19)周。N<10年孕周基本保持稳定。五组产妇在1<N≤2年组平均BMI最低,为(27.04±3.20)kg/m2,在N>10年组平均BMI最高,为(28.14±3.40)kg/m2。N<5年孕妇BMI基本保持稳定。随着妊娠间隔时间的延长,产妇年龄在增长,孕次较多,孕周偏小,体重指数偏高。见表1。3.五组产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及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的比较:N>10年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共发生32例,发病率最高,为10.29%,包括7例妊娠期高血压,12例子痫前期,13例重度子痫前期;5<N≤10年组共发生103例,发病率为7.39%,包括31例妊娠期高血压,37例子痫前期,35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2<N≤5年组发病率为5.78%,包括29例妊娠期高血压,43例子痫前期,17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1<N≤2年组发病率为2.37%,包括2例妊娠期高血压,3例子痫前期。从图二中可以得知,随着妊娠间隔时间的延长,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率在逐渐升高。五组产妇在1<N≤2年组患GDM的发病率最高,为7.58%,除<1年组因病例数极少,其余组GDM的发病率基本趋于一致。见图2及表2。4.五组产妇胎盘异常发病率比较:前置胎盘共发生62例(包括凶险性前置胎盘24例,完全性前置胎盘19例,边缘性前置胎盘6例,部分性前置胎盘13例,其中凶险性前置胎盘伴胎盘植入5例,子宫切除1例),其中小于1年组胎盘异常0例。1<N≤2年组前置胎盘有11例,发病率最高,为5.21%,包括凶险性前置胎盘3例;5<N≤10年组共发生28例,发病率为2.01%,包括凶险性前置胎盘11例;2<N≤5年组发病率为1.36%,包括凶险性前置胎盘10例,其中凶险性前置胎盘伴胎盘植入行子宫切除1例;N>10年组发病率为0.64%;五组产妇胎盘早剥38例,1<N≤2年组胎盘早剥有9例,发病率最高,为4.27%;5<N≤10年组发病率为0.44%。五组产妇胎盘粘连在2<N≤5年组和5<N≤10年组的发病率较低,分别为0.45%和0.50%;在1<N≤2年组和>10年组的发病率分别为0.95%和0.96%。五组产妇胎盘植入的发病率在1<N≤2年组最高,为1.42%,其余组的发病率均较低。且五组产妇中胎盘异常情况在1<N≤2年组发生率最高,为11.85%(25/211);在2<N≤5年组较低,为3.18%(49/1540)。见表3。5.五组产妇不良妊娠结局发病率的比较:N≤1年组孕妇共纳入18例,因例数较少,未发现有不良妊娠结局发生。完全性子宫破裂4例。1<N≤2年组孕妇胎膜早破、产后出血、不完全性子宫破裂、完全性子宫破裂的发病率分别为:8.53%、1.90%、9.95%、0.00%;2<N≤5年组孕妇上述发病率分别为:6.63%、1.82%、10.84%、0.06%;5<N≤10年组孕妇上述发病率分别为:9.90%、1.58%、9.40%、0.22%;N>10年组孕妇上述发病率分别为:12.54%、2.89%、12.86%、0.00%;其中N>10年组孕妇胎膜早破、产后出血、不完全性子宫破裂发病率均最高,分别为12.54%、2.89%、12.86%。2<N≤5年组孕妇胎膜早破发病率最低,为6.36%,小于2年且大于5年胎膜早破的发病率在逐渐呈上升趋势;产后出血和不完全性子宫破裂的发病率在妊娠间隔时间大于1年且小于10年间无明显变化。完全性子宫破裂的发病率在各组均最低,且在妊娠间隔时间小于2年内未发生,考虑可能与剖宫产术后2年内再次妊娠者在孕早期已终止妊娠有关。见表4。6.五组孕妇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的比较:N≤1年组孕妇共纳入18例,发生1例巨大胎儿,因例数较少,未发现有其他不良结局发生。1<N≤2年组孕妇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巨大胎儿、胎儿窘迫、胎死宫内的发病率分别为:11.3%、0.47%、2.37%、2.84%、0.00%,早产儿的发病率最高,其次为胎儿窘迫;2<N≤5年组孕妇上述发病率分别为:2.66%、1.23%、4.74%、1.23%、0.26%,巨大胎儿的发病率最高,其次为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与胎儿窘迫的发病率均较低且一致;5<N≤10年组孕妇上述发病率分别为:4.73%、1.36%、3.80%、2.15%、0.22%,早产儿的发病率最高,其次为巨大胎儿;N>10年组孕妇上述发病率分别为:8.03%、0.00%、4.50%、0.64%、0.64%,早产儿的发病率最高,其次为巨大胎儿。其中早产儿在2<N≤5年组的发病率最低,小于2年且大于5年的发病率在逐渐升高,与胎膜早破的发病率趋势一致;巨大胎儿的发病率趋势在妊娠间隔时间大于5年后与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率趋势基本保持一致;低出生体重儿、胎儿窘迫的发病率随着年份变化无明显特征。不明原因的胎死宫内发病率在逐年升高。见表5。7.五组孕妇分娩方式的比较:本研究共纳入3474例患者,其中选择再次剖宫产的有3364例,占96.83%;选择阴道分娩的有110例,占3.17%。见表6。结论:1.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的孕妇,其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与妊娠间隔时间的长短有关。本研究显示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间隔时间2~5年内母婴并发症较少。因此,建议剖宫产术后有继续妊娠意愿的妇女在妊娠间隔2~5年内再次妊娠能获得更好的母儿结局。

罗荣光[2](2020)在《暂时性肾下腹主动脉内球囊阻断技术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与目的:凶险性前置胎盘可引发剖宫产术中危及孕产妇生命的灾难性大出血。为了减少剖宫产术中大出血,减低子宫切除率,临床上采取了一系列防治措施如静脉滴注缩宫素、注射麦角新碱、纱布及Bakri球囊填塞子宫腔、子宫局部加压缝合、B-Lynch缝合及子宫动脉或其分支结扎术等方法,但仍然无法避免因剖宫产术中大出血导致的不良妊娠结局,常常需要通过子宫切除术来拯救凶险性前置胎盘孕产妇的生命。近二十年来,随着介入放射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血管内介入放射学技术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些技术主要包括预防性/暂时性肾下腹主动脉内球囊阻断、双侧髂内/总动脉内球囊阻断,子宫动脉栓塞术等。其中,暂时性肾下腹主动脉球内囊阻断技术常被认为是减少凶险性前置胎盘孕产妇剖宫产术中出血的最有价值的拯救措施,在降低凶险性前置胎盘孕产妇剖宫产子宫切除率方面较其他方法或措施更有优势。但是仍缺少高级别的随机对照性研究的循证医学证据,同时该技术本身也存在一些并发症,其中血栓形成是其严重并发症之一。迄今为止,对于该技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还没有获得完全一致的共识。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孕产妇剖宫产术中应用暂时性肾下腹主动脉内球囊阻断技术是否有益,有无减少或避免并发症发生的方法和措施,什么时机充盈球囊阻断腹主动脉最佳等问题也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在于:(1)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法进一步探索暂时性肾下腹主动脉内球囊阻断技术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孕产妇剖宫产术中应用的临床价值。(2)回顾性分析持续低流量灌注稀肝素盐水预防暂时性肾下腹主动脉内球囊阻断相关血栓形成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该技术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的应用进一步提供实践依据。(3)比较不同时机充盈球囊行暂时性肾下腹主动脉内球囊阻断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应用对母婴结局的影响。资料与方法:(一)暂时性肾下腹主动脉内球囊阻断技术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的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研究:检索和收集2012年01月至2019年12月间所有因凶险性前置胎盘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剖宫产术孕产妇的电子病历资料,按照剖宫产术中是否应用了暂时性肾下腹主动脉内球囊阻断技术将其分为两组;实验组为在剖宫产术中应用了暂时性肾下腹主动脉内球囊阻断技术,而对照组在剖宫产术中没有应用暂时性肾下腹主动脉内球囊阻断技术。收集孕产妇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孕龄、孕产次、剖宫产次等;可能影响妊娠结局的协变量或混杂因素指标包括盆腔子宫周围粘连与否、子宫肌层缺失与否、子宫表面有无怒张血管、胎盘主体所在的位置、前置胎盘的类型、有无胎盘植入及胎盘植入的类型等。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5.0中PSM模块运用Logistic回归估计倾向性评分值,采取1∶1最临近匹配法进行研究对象匹配,设卡钳值为0.01。比较两组孕产妇妊娠结局相关指标包括术中出血量、输血量、输血率、子宫切除率、手术时间、术后住院天数等及新生儿1分钟Apgar评分、新生儿体重等的差异是否有无统计学意义,检验水准设为a=0.05。(二)持续低流量稀肝素盐水灌注预防暂时性肾下腹主动脉内球囊阻断相关血栓形成的研究:收集因凶险性前置胎盘于2016年03月至2019年12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剖宫产术中采用暂时性肾下腹主动脉内球囊阻断术以减少术中出血的孕产妇的病历资料。根据是否采用了持续低流量灌注稀肝素盐水预暂时性肾下腹主动脉内球囊阻断相关血栓形成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栓发生率,术中出血量等指标的差异,同时探讨有效治疗血栓的方法。检验水准设为a=0.05。(三)不同时机行暂时性肾下腹主动脉内球囊阻断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的应用:回顾性分析2016年03月至2019年12月因凶险性前置胎盘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住院,并在剖宫产术中采用了暂时性肾下腹主动脉内球囊阻断技术的孕产妇的病历资料。按不同时机充盈球囊行暂时性肾下腹主动脉内球囊阻断分组;A组:分离盆腔粘连完毕后于切开子宫前充盈球囊行暂时性肾下腹主动脉内球囊阻断;B组:切开子宫并取出胎儿的过程中,但未夹闭或剪断脐之前充盈球囊行肾时性肾下腹主动脉内球囊阻断;C组:胎儿完全娩出且脐带已夹闭或剪断后充盈球囊行暂时性肾下腹主动脉内球囊阻断。比较三组孕产妇剖宫产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子宫切除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血栓发生率的差异。检验水准设为a=0.05。结果:(一)暂时性肾下腹主动脉内球囊阻断技术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的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研究:经过检索我院电子病历系统及阅读孕产妇电子病历资料,最终符合入选标准的凶险性前置胎盘孕产妇例数为实验组40例,对照组367例。采用倾向性评分法匹配后最终成功匹配纳入统计学分析的凶险性前置胎盘孕产妇分别为实验组40例,对照组32例;匹配后两组孕产妇基线资料、混杂因素(协变量)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凶险性前置胎盘孕产妇剖宫产术中出血量(Z=-3.12,P=0.002)、输血量(Z=-2.00,P=0.045)、输血率(X2=4.06,P=0.04)等结局指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上述指标均显着低于对照组。两组孕产妇剖宫产术中子宫切除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但实验组子宫切除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实验组10%(4/40)、对照组25%(8/32)。两组孕产妇剖宫产手术时间、术后孕产妇住院天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1分钟Apgar评分、新生儿出生时体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持续低流量稀肝素盐水灌注预防暂时性肾下腹主动脉内球囊阻断相关血栓形成的研究:本研究中有40名凶险性前置胎盘孕产妇符合入选标准。其中对照组20例,未采用持续低流量灌注稀肝素盐水预防血栓成,剖宫产术后发生血栓形成6例(6/20,30%),但均无明显阳性症状及血栓相关后遗症;实验组20例,采用持续低流量灌注稀肝素盐水预防血栓成,术后均未发现有血栓形成。两组间血栓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4.90,P=0.02);两组间剖宫产术中出血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669,P=0.50)。治疗血栓的方法有全身抗凝、插管溶栓及插管抗凝,6例患者中有1例失访,另5例血栓经治疗后完全溶解。本研究中所有孕妇均未出现其他与暂时性肾下腹主动脉内球囊阻断术有关的不良后果或并发症。(三)不同时机行暂时性肾下腹主动脉内球囊阻断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的应用:共39例孕产妇符合纳入本研究标准,其中A组17例,B组8例,C组14例。三组孕产妇基线资料包括年龄、孕天、孕次、产次、剖宫产次等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孕产妇剖宫产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新生儿1 min-Apgar评分、子宫切除率、血栓发生率等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暂性性肾下腹主动脉内球囊阻断技术能够有效减低凶险性前置胎盘孕产妇剖宫产术中的出血量,减少剖宫产术中输血量,降低剖宫产术中输血率;在减少剖宫产术子宫切除率方面也起到积极作用。并且不明显延长凶险性前置胎盘孕产妇剖宫产术后的住院天数、不对新生儿产生明显的危害。(2)凶险性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持续低流量灌注稀肝素盐水可有效减少或避免暂时性肾下腹主动脉内球囊阻断相关的血栓形成,并且无增大剖宫产术中出血量的风险。(3)凶险性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不同时机充盈球囊行暂时性肾下腹主动脉内球囊阻断并未对孕产妇及新生儿产生明显的不同结局。

何楠楠[3](2020)在《两种剖宫产术式在再次剖宫产中应用比较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综合评估腹膜外剖宫产(extraperitoneal cesarean section,ECS)、腹膜内剖宫产(intraperitioneal cesarean section,TCS)两种术式应用于再次剖宫产的优劣,为再次剖宫产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Medline、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检索时间为2008年1月至2019年12月。检索词为:腹膜外剖宫产、腹膜内剖宫产、二次剖宫产、再次剖宫产术式。结合研究目的,筛选出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最后根据制定的纳入、排除标准,进一步筛选出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数据提取及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本研究一共纳入20篇符合标准的文献,均为中文文献,3篇前瞻性研究,17篇回顾性分析研究。总样本量2453例,其中行ECS组共1202例,TCS组共125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再次剖宫产术式选择上,与TCS相比,ECS的优势在于:(1)手术时间短[MD=-9.25,95%CI(-15.10-3.40),P=0.002];(2)术中出血量少[MD=-56.31,95%CI(-75.19-37.43),P<0.00001];(3)术后开始进食时间早[MD=-4.39,95%CI(-5.38-3.40),P<0.00001];(4)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快[MD=-14.73,95%CI(-21.34-8.12),P<0.0001];(5)术后病率低(术后24小时至7天内2次不连续体温≥38℃)[OR=0.29,95%CI(0.160.53),P<0.0001],术后体温峰值低[MD=-0.11,95%CI(-0.17-0.05),P=0.0002];(6)手术并发症少:肠损伤率低[OR=0.15,95%CI(0.030.85),P=0.03]、膀胱损伤率低[OR=0.19,95%CI(0.040.88),P=0.03];(7)住院时间短[MD=-2.29,95%CI(-2.69-1.89),P<0.00001],以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种手术方式在术后出现肉眼血尿[OR=1.03,95%CI(0.492.17),P=0.94]、新生儿窒息[OR=1.37,95%CI(0.762.47),P=0.29]、切皮至胎儿娩出时间[MD=-3.34,95%CI(-6.67-0.00),P=0.05]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腹膜内剖宫产相比,再次剖宫产时选择腹膜外术式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促进产妇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及更早进食、降低术后病率及术后体温峰值、减少手术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在新生儿窒息率、切皮至胎儿娩出时间、术后发生肉眼血尿方面两种术式无明显差异。对于既往剖宫产或其他腹部手术史造成的重度腹腔粘连患者,再次剖宫产时采取腹膜外术式或许为一种更佳的选择。

朱倩婧[4](2020)在《瘢痕子宫妊娠晚期子宫下段肌层厚度与剖宫产时机的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探究瘢痕子宫患者妊娠晚期子宫下段肌层厚度对剖宫产时机选择的临床意义,并分析剖宫产的合理时机,为产科临床工作提供指导。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8月在吉林大学第二医院产科住院并分娩的具有1次剖宫产手术史且再次剖宫产患者的临床资料(1266例)。根据研究内容及临床特点分组,首先根据孕周分组共分为4组分别为<37周(90例)、37-37+6周(274例)、38-38+6周(500例)、≥39周(402例),分别用1组、2组、3组、4组表示。每组内根据最后一次超声检查(我院手术前3天内)子宫下段肌层厚度再分组,分为≥2mm、1.5-1.9mm、1-1.4mm、<1mm共4组,分别用A组、B组、C组、D组表示。对孕妇是否发生子宫破裂和不完全子宫破裂、术前宫缩情况、术中出血量、产后出血、术前术后血红蛋白变化、子宫收缩乏力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对比各组在新生儿体重、新生儿转诊率、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率等新生儿结局的差异。比较不同分组情况下母儿妊娠结局,并进行组内和组间的统计学分析。组内比较相同孕周不同子宫下段肌层厚度的母儿妊娠结局,组间比较相同子宫下段肌层厚度不同孕周的母儿妊娠结局,从而明确瘢痕子宫妊娠晚期子宫下段肌层厚度与剖宫产时机的关系。研究结果:1、对1266例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发生完全子宫破裂为0例,不完全子宫破裂36例,占总人数的2.84%。2、不同孕周各子宫下段肌层厚度母儿结局比较(1)一般情况比较:不同孕周各子宫下段肌层厚度患者比较年龄、孕次、两次妊娠间隔时间、术前宫缩情况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产妇结局比较:不同孕周各子宫下段肌层厚度患者比较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血红蛋白变化、产后出血率、子宫收缩乏力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37周各组中,各子宫下段肌层厚度患者比较不完全子宫破裂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校正后两两比较显示子宫下段肌层厚度<1mm组不完全子宫破裂率明显高于≥1mm各组(P<0.0083)。(3)新生儿结局比较:在≥37周各组中,四组新生儿比较新生儿体重、新生儿低体重率、新生儿转诊率、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37周组中,四组新生儿比较低体重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校正后两两比较显示<1mm组新生儿低体重率明显高于≥2mm组(P<0.0083)。3、不同子宫下段肌层厚度各孕周母儿结局比较(1)一般情况比较:不同子宫下段肌层厚度各孕周患者比较年龄、孕次、两次妊娠隔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1-1.9mm两组中各孕周患者比较术前宫缩情况有统计学差异(P<0.05),校正后两两比较显示<37周组术前宫缩发生率明显高于≥37周各组(P<0.0083)。(2)产妇结局比较:不同子宫下段肌层厚度各孕周患者比较不完全子宫破裂率、术前术后血红蛋白变化、产后出血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子宫下段肌层厚度≥1mm各组中,各孕周患者比较术中出血量及子宫收缩乏力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两两比较显示<37周组术中出血量高于≥38周各组(P<0.05)。经校正后两两比较显示<37周组子宫收缩乏力率明显高于≥37周各组(P<0.0083)。在子宫下段肌层厚度<1mm组中,<37周组术中出血量高于≥38周各组(P<0.05)。(3)新生儿结局比较:在子宫下段肌层厚度≥2mm组中,<37周组新生儿转诊率和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率明显高于≥38周各组(P<0.0083)。在子宫下段肌层厚度1-1.9mm两组中,<37周组新生儿转诊率和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率明显高于≥37周各组(P<0.0083)。在子宫下段肌层厚度<1mm组中,<37周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率明显高于≥37周各组,38-38+6组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率明显高于≥39周组(P<0.0083)。4.对各相关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子宫下段肌层厚度、两次妊娠间隔时间和术前宫缩情况是不完全子宫破裂的独立影响因素。以两次妊娠间隔2-5年、子宫下段肌层厚度≥1mm和术前无宫缩作为参照组,分析各影响因素与参照组的关系。结果显示:两次妊娠间隔6-10年者和>10年者发生不完全子宫破裂的风险分别是两次妊娠间隔2-5年者的1.5倍和2.3倍;子宫下段肌层厚度<1mm者发生不完全子宫破裂的风险是子宫下段肌层厚度≥1mm者的3.45倍;术前有宫缩者发生不完全子宫破裂的风险是术前无宫缩者的2.88倍。结论:1、有剖宫产手术史患者不经阴道试产行选择性再次剖宫产(ERCS)终止妊娠时发生完全性子宫破裂的可能性极小,临床上不应根据子宫下段肌层厚度提前终止妊娠,应综合母儿情况,选择合适的剖宫产时机。2、子宫下段肌层厚度<1mm时,孕周≥37周后发生不完全子宫破裂的风险增加,应积极监测母儿情况,为了获得更好的妊娠结局,在不发生先兆子宫破裂的前提下,建议在37周后行ERCS终止妊娠。3、子宫下段肌层厚度≥1mm时,发生不完全子宫破裂的风险较小,为了降低新生儿转诊率和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率,建议在38周后甚至39周后行ERCS终止妊娠。4、37周前行ERCS终止妊娠时,术中出血量、子宫收缩乏力率、新生儿转诊率及呼吸系统系统疾病发生率均大于38周及以后者。5、子宫下段肌层厚度、两次妊娠间隔时间和术前宫缩情况是不完全子宫破裂的独立影响因素。子宫下段肌层厚度<1mm、两次妊娠间隔>5年、术前有宫缩使不完全子宫破裂的风险增加。

王峰[5](2020)在《64例产科急症切除子宫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回顾性分析产科急症子宫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得出急症产科子宫切除的相关高危因素、临床特点及预后等,进而对临床作出指导。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产科行急症子宫切除患者的临床数据,包括年龄、孕周、孕产史、妊娠合并症并发症、有无多胎妊娠、生产方式、出血量、手术指征、手术方式、手术时机、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等,对其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并得出结论。结果:(1)2013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产科共分娩13428人,其中经阴道分娩7101人,剖宫产6327人,剖宫产率47.12%。行急症子宫切除术的患者共64例,急症切除子宫发生率0.48%,其中剖宫产术中或术后切除子宫者61人,占同期剖宫产的0.96%,经阴道分娩后切除子宫者3人,占同期顺产的0.04%。剖宫产急症切除子宫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经阴道分娩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急症子宫切除的64例中:因胎盘因素切除子宫者共50例,占比78%,其中胎盘植入46例,占比72%,前置胎盘2例,占比3%,胎盘早剥2例,占比3%;因子宫收缩乏力切除子宫者8例,占比13%,因羊水栓塞致DIC切除子宫者2例,占比3%,因急性脂肪肝致DIC切除子宫者3例,占比5%,因妊娠合并全血细胞减少切除子宫者1例,占比2%。(3)这六年间在我院生产的经产妇7462人,初产妇有5966人,行急症子宫切除的64例患者中有55例经产妇,9例初产妇。经产妇的急症子宫切除率为0.74%,初产妇为0.15%,经产妇的子宫切除率明显大于初产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13428名产妇中有5823名既往有剖宫产史,7605名产妇否认既往剖宫产史。行急症子宫切除的64例患者中有既往剖宫产史者48例,无剖宫产史者16例,既往有剖宫产史的急诊子宫切除率高达0.82%,既往无剖宫产史的急诊子宫切除率为0.21%,有剖宫产史的急诊子宫切除率大于无剖宫产史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64例急症子宫切除中,次全子宫切除8例,占比13%,全子宫切除56例,占比87%。全子宫切除组的平均年龄及出血量为30.89±5.50岁,3496.49±1309.71ml,次全子宫组的平均年龄及出血量为28.43±4.79岁,2785.71±755.93ml。全子宫切除组的年龄及出血量与次全子宫切除组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64例研究对象中,术中立即切除子宫者51例,其中因胎盘因素切除子宫者45例,占比88%,非胎盘因素者6例,占比12%;剖宫产术后切除子宫者10例,其中胎盘因素者4例,占比40%,非胎盘因素者6例,占比60%;经阴道分娩后切除子宫者3例,其中胎盘因素者1例,占比33%,非胎盘因素者2例,占比67%。在剖宫产术时因胎盘因素切除子宫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剖宫产术后及阴道分娩后,在剖宫产术后以及经阴道分娩后因非胎盘因素切除子宫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剖宫产术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院2013年1月-2018年12月产科急症子宫切除的发生率为0.48%,急症产科子宫切除的发生率不仅与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相关,还与医院等级以及剖宫产率等其他因素密切相关。(2)有剖宫产史及经产妇是产科急症子宫切除的高危因素,双胎妊娠是因子宫收缩乏力切除子宫的高危因素。(3)胎盘植入已经成为急症子宫切除的主要手术指征,子宫收缩乏力是仅次于胎盘植入的第二大急症子宫切除的手术指征。(4)子宫切除手术方式的选择与患者的年龄及术中出血量的多少均无关系,具体方式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术中的情况而定。(5)剖宫产时切除子宫的往往是因为胎盘植入,剖宫产后或者阴道分娩后切除子宫的往往是因为非胎盘因素导致的。总之无论是胎盘植入还是子宫收缩乏力,应严格把握子宫切除的时机,做到当机立断。

陈怡玲[6](2019)在《731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经阴道分娩病例分析及预测模型的建立》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通过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889例1次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进行阴道试产的病例,探讨影响阴道试产成功率的因素,分析阴道试产成功病例母儿结局情况,评估瘢痕子宫阴道分娩安全性及可行性。回顾性验证Grobman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及建立新预测模型。2、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21例诊断子宫破裂的病例,探讨子宫破裂的高危因素方法1、研究对象:(1)选取2012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瘢痕子宫进行阴道试产的孕妇,共889例纳入研究,其中阴道试产成功病例731例,阴道引产失败病例158例。(2)2012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瘢痕子宫再次妊娠行剖宫产术终止妊娠的病例,按病案号顺序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共抽取300例为对照组。(3)2012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非瘢痕子宫顺娩病例,按病案号顺序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共抽取300例为对照组。(4)2012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断子宫破裂的病例共121例,排除1例诊断“先兆子宫破裂”、1例宫角妊娠子宫破裂、1例宫腔镜探查见陈旧子宫破裂病例、一例VBAC后19天腹痛考虑不全子宫破裂可能病例,共117例病例纳入本研究2、方法:(1)自制统一资料收集表格,通过医院病历系统收集纳入研究孕妇及新生儿临床资料,包括孕妇年龄(岁)、产前BMI(kg/m2)、孕期增加体重(Kg)、前次剖宫产因素、是否有阴道分娩史、是否有大于12周引产史、分娩孕周、子宫下段瘢痕厚度,入院宫口扩张程度,新生儿体重、新生儿并发症等。(2)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建立孕妇及新生儿病例资料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学分析。(3)Grobman预测模型线性图可用公式表示,阴道试产成功率P(success)=Exp(w)/(1+Exp(w)),其中w=3.766-0.039(age)-0.060(首次产检BMI)-0.671(非裔美国人)-0.680(西班牙裔)+0.888(剖宫产前阴道分娩史)+1.003(剖宫产术后阴道分娩史)-0.632(剖宫产指征复现),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on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评估模型诊断效能。(4)首先使用单因素Logistics回归模型筛选潜在的预测因子。将单因素分析中P值<0.05的变量进一步纳入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模型,模型中P值达到0.05显着性水平的变量最终用于Nomogram的构建。通过绘制ROC曲线,计算AUC评估模型诊断效能,绘制校准曲线(Calibration curve)评估Nomogram的校准度,使用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来评估Nomogram的临床实用性。所有统计概率均为双侧概率检验。结果1、产科首要的剖宫产因素为瘢痕子宫(41.3%),瘢痕子宫孕妇首次剖宫产因素为胎位不正(22.1%)。2、瘢痕子宫阴道分娩病例的产褥感染发生率、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均低于瘢痕子宫再次择期剖宫产病例(P>0.05),而与非瘢痕子宫阴道分娩病例在住院天数、住院费用、产褥感染发生率、产后出血发生率、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上差异不显着(P<0.05);(3)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验证Grobman模型预测效能,曲线下面积62%(95%CI:0.599,0.700),特异度57.7%,灵敏度0.658。年龄、孕前BMI、孕期增加体重、宫颈评分、宫高在阴道试产成功病例与阴道试产失败病例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建立新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曲线下面积为94%(95%CI:0.91-0.97),新预测模型的灵敏度为0.904,特异度为0.864;(4)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为子宫破裂的最主要因素,此外,子宫肌瘤挖除、子宫纵膈切除、宫颈环扎等,药物诱导分娩,子宫畸形,VBAC等均为与子宫破裂有关的风险因素;(5)61.87%子宫破裂病人无明显主诉症状,主要表现为再次剖宫产术中发现的不全子宫破裂(96.63%),在完全性子宫破裂病例中最常见的症状为持续性腹痛(26.67%),其次常见的为腹部阵痛、胎心监护异常及胎动异常。结论:(1)瘢痕子宫现为产科最主要的剖宫产因素,严格把握孕妇首次剖宫产指征,可有效降低产科剖宫产;(2)瘢痕子宫阴道分娩并不增加产后出血、产褥感染、新生儿窒息等母儿风险,较再次择期剖宫产住院天数更短、费用更少、产褥感染发生率更低;(3)种族、地域、医疗水平、医疗服务提供者等差异,Grobman预测模型并非完全适用,新预测模型虽有较高预测效能及临床适用性,但预测因子简单,临床病例更具复杂性,需更在预测效能及实际运用价值间平衡,纳入更多因素评估;(4)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为子宫破裂的最主要因素,此外,子宫肌瘤挖除、子宫纵膈切除、宫颈环扎等,药物诱导分娩,子宫畸形,VBAC等均为与子宫破裂有关的风险因素;(5)子宫破裂病例临床症状可以为阵发性或持续性腹痛、胎心监护异常、胎动异常等,临床上应注意结合患者病史、子宫手术史,提高警惕,提高子宫破裂首诊诊断率

吴倩[7](2017)在《改良新式剖宫产术对孕妇再次剖宫产术的临床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改良新式剖宫产术对孕妇再次剖宫产术的临床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1月-2016年8月收治的150例需行再次剖宫产术生产的产妇作为研讨对象,根据首次剖宫产术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产妇首次行新式剖宫产术,研究组产妇首次行改良新式剖宫产术。对比两组产妇再次剖宫产时各项临床指标差异,并将两组产妇腹腔粘连情况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产妇进腹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产妇肛门排气时间、术后感染率以及瘢痕宽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产妇腹腔粘连情况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新式剖宫产术可提高孕妇再次剖宫产的手术效果,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王燕,周萍[8](2010)在《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67例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前次剖宫产术后再次剖宫产的并发症及影响。方法回顾再次剖宫产术67例,对其年龄、孕周、两次剖宫产术间隔时间以及前次剖官产的术式进行分析。结果再次剖宫产中,较严重的粘连8例,子宫切除1例。术中出血超过500 ml者9例,占13.4%。腹壁横切口粘连发生率与腹壁纵切口下段剖宫产相比粘连发生率明显增高。结论在决定剖宫产术式时应综合考虑孕妇的产科情况选择腹壁切口及子宫切口;前次手术的质量决定再次手术的并发症。

苟元钦[9](2020)在《非介入条件下凶险性前置胎盘187例剖宫产术及28例极简式子宫动脉结扎术应用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非介入条件下凶险性前置胎盘的手术及术后结局,讨论无血管球囊预置的凶险性前置胎盘剖宫产术时联合多种术式以及极简式子宫动脉结扎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实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1日至2019年5月31日间于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妇产科收治的无腹主动脉或髂内动脉球囊预置的187例凶险性前置胎盘剖宫产术时情况(手术方式、失血量、输血率、副损伤、子宫切除、死亡率等);并分析同一医疗组2017年12月之后行凶险性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采用了极简式子宫动脉结扎术28例为观察组,选取相同医疗组2017年12月前未行子宫动脉结扎术患者31例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率输血量、术前术后血红蛋白差值、子宫切除率、术后出血量、新生儿情况、术后住院时间、保留子宫患者月经复潮时间及术后生活质量评分,术后以子宫增强磁共振(MRI)和子宫动脉CT血管成像(CTA)对子宫动脉结扎术后的子宫行功能及血管评估。结果:1)5年来在我院在未采用介入下腹主动脉或髂内动脉球囊预置的情况下,对187例凶险性前置胎盘在剖宫产时采用多种术式(宫体部局部缝扎、改良B-Lynch缝合、宫颈提拉缝合、CHO四边缝合、宫腔球囊压迫术和极简式子宫动脉结扎术等)治疗,患者无一例死亡,其中子宫切除15例(8.02%),术中膀胱损伤12例,无输尿管损伤,术后入住 ICU 30 例(16.04%),术中出血量中位数 P50=1300ml(600ml~5000ml),总体输血率75.94%(142例)。与国内报道的放射或超声介入下腹主动脉或髂内动脉球囊预置的凶险性前置胎盘手术治疗效果相近似,无介入副损伤发生。2)比较子宫动脉结扎术与未行结扎子宫动脉术的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输血率、子宫切除率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动脉结扎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1228.57±638.20毫升)明显低于未行子宫动脉结扎组(1593.55±685.05毫升)、两组术前术后血红蛋白差值(10.50±8.45 克/升 vs16.23±11.83 克/升)、输血量(583.57±585.35 毫升vs790.32±809.26毫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保留子宫患者术后月经复潮时间及生活质量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子宫动脉结扎部分患者行增强MRI提示两侧ROI值无差异,随访子宫动脉CTA提示2例患者子宫动脉有再通,4例患者子宫动脉未再通伴有侧支循环形成。两组新生儿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患者死亡,观察组中有1例患者行子宫切除,对照组中有4名患者行子宫切除,均无非计划再次手术和输尿管等周围器官损伤。结论:1)凶险性前置胎盘术中出血多,手术较困难,在非介入条件下对凶险性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采用多种缝合止血术式和多学科团队协作是可行的,我们的手术与国内部分予以血管球囊阻断的凶险性前置胎盘手术的治疗效果相似,而且没有血管球囊阻断术的相关并发症。2)在无血管球囊阻断术的凶险性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需配合行子宫动脉结扎、局部创面缝合、B-Lynch缝合、宫颈提拉式缝合、宫腔球囊压迫术等多种术式方能完成手术;3)极简式子宫动脉结扎术避开子宫动脉下旁的输尿管,对子宫动脉上下支同时结扎,此术式具有减少出血、操作简单快速、不显着增加手术时间等特点,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剖宫产中是安全有效的;4)术后以增强磁共振(MRI)观察子宫体部肌层的ROI值和子宫动脉血管成像(CTA)可用于子宫动脉结扎术后的子宫功能和血管评估,但检查例数少,需进一步研究。

杨阳[10](2020)在《孕晚期瘢痕子宫破裂的高危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子宫破裂是指妊娠晚期或分娩期子宫体部或子宫下段发生破裂,为威胁母子生命安全的产科严重并发症。近年来,我国二胎政策全面开放,随着孕妇年龄增加,导致曾有过子宫手术史的孕妇明显增多。瘢痕子宫妊娠成为子宫破裂的主要原因。本研究对2016年10月1日至2019年10月1日于沈阳市妇婴医院孕晚期发生子宫破裂且合并瘢痕子宫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瘢痕子宫妊娠晚期发生子宫破裂的危险因素,旨在为临床及早判断并处理这一产科急症以避免母婴不良结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6年10月1日至2019年10月1日沈阳市妇婴医院总分娩量为44648例,瘢痕子宫妊娠分娩患者共5173例,按照一定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共4768例纳入本研究,选取其中发生完全及不完全子宫破裂患者276例为研究组;同期未发生子宫破裂患者共4492例,使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280例作为对照组。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对研究组和对照组共556例患者的一般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年龄、孕周、是否常规孕检、居住地、前次子宫手术医院级别、新生儿体重、既往子宫手术次数、是否有早期流产史、此次妊娠距前次手术时间间隔、妊娠晚期血红蛋白浓度、妊娠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体重增加程度的差异。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26.0对于研究组及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c2检验,以P<0.05认为统计学有显着差异。将单因素分析中有意义的变量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其相对危险度(OR值)及95%置信区间(95%CI),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筛选出孕晚期瘢痕子宫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回顾276例子宫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既往手术情况,本次妊娠入院临床表现及诊治情况等,具体分析孕晚期瘢痕子宫破裂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孕晚期瘢痕子宫破裂与孕妇年龄、是否常规孕检、子宫手术次数、妊娠距前次子宫手术时间间隔及妊娠晚期血红蛋白浓度相关(P<0.05),而与孕周、居住地、前次子宫手术医院级别、新生儿体重、早期流产史、妊娠前BMI及妊娠期体重增加程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未常规孕检、多次子宫手术史、高龄以及妊娠距前次子宫手术时间间隔<2年是孕晚期瘢痕子宫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未进行常规孕检的风险最高(OR4.967,95%CI:1.38-17.874),其次分别为妊娠距前次子宫手术时间间隔<2年(OR2.657,95%:1.463-4.824),多次子宫手术史(OR2.495,95%CI:1.214-5.127),高龄(OR1.832,95%CI:1.263-2.659)。本研究组276例患者中,有3例发生了完全性子宫破裂。2例为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Laparoscopic Myomectomy,LM)2年后妊娠发生子宫破裂,其中1例于妊娠33+5周因阴道流血伴持续下腹痛及休克入院,经急诊剖宫产(Cesarean Section,CS)胎儿存活,术中见子宫后壁偏左侧一破裂口长约10cm,行破裂口修补术;另1例妊娠32+4周以胎动减少为首发表现,随后出现上腹部疼痛未及时就诊,待腹痛加重遍及全腹入院急诊手术,术中见子宫前壁下段起经宫底至子宫后壁一长约12cm完全性破口,胎胞位于腹腔,胎儿已死亡,取出死胎后行子宫破裂修补术。两例患者术中均输血抢救,预后良好。另1例为剖宫产术后7年于妊娠38周因不规律腹痛入院,查体宫体及子宫下段压痛行急诊剖宫产,术中见子宫下段偏左侧有一长约1cm破口并见羊膜囊,剖宫产分娩一活婴,无母儿并发症。不完全性子宫破裂患者绝大多数无特异症状,因剖宫产术中见子宫下段肌层菲薄、仅余一层浆膜而诊断,无母儿并发症。结论:1、未常规孕检、多次子宫手术史、高龄以及妊娠距前次子宫手术时间间隔<2年是孕晚期瘢痕子宫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存在以上风险的瘢痕子宫患者,孕晚期应加强监护,警惕子宫破裂。2、多次子宫手术史孕妇妊娠晚期发生子宫破裂风险增加,因此对有生育要求的育龄妇女在妊娠前实施子宫手术应十分慎重。3、瘢痕子宫破裂临床表现多不典型,特别是对于子宫肌瘤切除术后妊娠的孕产妇,应重视相关的非特异症状,提高警惕,避免因子宫破裂发现不及时造成的母婴损害。

二、再次剖宫产术67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再次剖宫产术67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延安市某三甲医院近五年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3474例病例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内容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结果
    2.1 不同妊娠间隔时间的孕妇人数对比
    2.2 五组产妇一般资料的分析
    2.3 五组产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与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的比较
    2.4 五组产妇胎盘异常情况发病率的比较
    2.5 五组产妇不良妊娠结局发病率的比较
    2.6 五组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病率的比较
    2.7 五组产妇分娩方式的比较
第三章 讨论
    3.1 五组产妇人数及一般资料的分析
    3.2 五组产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与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的比较
    3.3 五组产妇胎盘异常情况发病率的比较
    3.4 五组产妇不良妊娠结局发病率的比较
    3.5 五组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病率的比较
    3.6 分娩方式的比较
    3.7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间隔时间对妊娠结局影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暂时性肾下腹主动脉内球囊阻断技术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暂时性肾下腹主动脉内球囊阻断技术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的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研究
    1.1 引言
    1.2 资料与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结论
第2章 持续低流量稀肝素盐水灌注预防暂时性肾下腹主动脉内球囊阻断相关血栓形成的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结论
第3章 不同时机行暂时性肾下腹主动脉内球囊阻断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的应用
    3.1 引言
    3.2 资料与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附表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介入技术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剖宫产术的应用
    参考文献

(3)两种剖宫产术式在再次剖宫产中应用比较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检索方法
    2.2 纳入与排除标准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3 文献筛选和信息提取
    2.4 文献质量评价及偏倚风险评估
    2.5 统计学处理
第3章 结果
    3.1 检索结果
    3.2 纳入文献特点及偏倚风险评估
        3.2.1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点
        3.2.2 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评估
    3.3 Meta分析结果
        3.3.1 手术时间
        3.3.2 术中出血量
        3.3.3 术后病率及术后体温峰值
        3.3.4 术后开始进食时间
        3.3.5 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
        3.3.6 手术并发症
        3.3.7 切皮至胎儿娩出时间
        3.3.8 新生儿窒息率
        3.3.9 住院时间
    3.4 发表偏倚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4)瘢痕子宫妊娠晚期子宫下段肌层厚度与剖宫产时机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瘢痕子宫概念及再次妊娠围产期风险和并发症
        1.2.2 剖宫产术后孕妇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选择
        1.2.2.1 剖宫产术后孕妇再次妊娠的分娩方式
        1.2.2.2 超声评估子宫下段肌层厚度的准确性及意义
        1.2.3 再次剖宫产终止妊娠的时机
        1.2.4 小结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及分组
    2.2 纳入及排除标准
    2.3 研究方法
        2.3.1 数据的一般特点
        2.3.2 瘢痕子宫剖宫产方法
    2.4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子宫破裂结果分析
        3.2.1 一般情况比较
        3.2.2 产妇结局比较
        3.2.3 新生儿结局比较
    3.3 37-37~(+6)周组不同子宫下段肌层厚度母儿结局比较
        3.3.1 一般情况比较
        3.3.2 产妇结局比较
        3.3.3 新生儿结局比较
    3.4 38-38~(+6)周组不同子宫下段肌层厚度母儿结局比较
        3.4.1 一般情况比较
        3.4.2 产妇结局比较
        3.4.3 新生儿结局比较
    3.5 ≥39 周组不同子宫下段肌层厚度母儿结局比较
        3.5.1 一般情况比较
        3.5.2 产妇结局比较
        3.5.3 新生儿结局比较
    3.6 子宫下段肌层厚度≥2mm组不同孕周母儿结局比较
        3.6.1 一般情况比较
        3.6.2 产妇结局比较
        3.6.3 新生儿结局比较
    3.7 子宫下段肌层厚度1.5-1.9mm组不同孕周母儿结局比较
        3.7.1 一般情况比较
        3.7.2 产妇结局比较
        3.7.3 新生儿结局比较
    3.8 子宫下段肌层厚度1-1.4mm组不同孕周母儿结局比较
        3.8.1 一般情况比较
        3.8.2 产妇结局比较
        3.8.3 新生儿结局比较
        3.9.1 一般情况比较
        3.9.2 产妇结局比较
        3.9.3 新生儿结局比较
    3.10 不完全子宫破裂影响因素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流行学分析
    4.2 产妇结局分析
        4.2.1 产后出血
        4.2.2 术中出血量
        4.2.3 子宫收缩乏力
    4.3 新生儿结局分析
    4.4 不完全子宫破裂的危险因素
        4.4.1 子宫下段肌层厚度
        4.4.2 IPI
        4.4.3 其他因素
    4.5 ERCS时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64例产科急症切除子宫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附录B 综述
    参考文献

(6)731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经阴道分娩病例分析及预测模型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731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分娩病例临床资料的回顾
    1.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2.结果
        2.1 一般资料分析
        2.2 VBAC病例前次剖宫产指征分析
        2.3 VBAC组与ERCD组临床资料比较
        2.4 VBAC组与非瘢痕子宫阴道分娩组临床资料比较
    讨论
    结论
第二章 :Grobman预测模型的验证及新预测模型的建立
    背景
    1.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1.2.1 Grobman预测模型的验证
        1.2.2 新预测模型的建立及评估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分析
        2.2 Grobman预测模型的验证
        2.3 新预测模型的建立
        2.4 新预测模型的评估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章 :子宫破裂病例的高危因素分析
    1.材料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致谢

(7)改良新式剖宫产术对孕妇再次剖宫产术的临床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评价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临床指标比较
    2.2 两组产妇腹腔粘连情况比较
3 讨论

(9)非介入条件下凶险性前置胎盘187例剖宫产术及28例极简式子宫动脉结扎术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凶险性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手术止血方式的临床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10)孕晚期瘢痕子宫破裂的高危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材料
    2.内容和方法
结果
    1.单因素分析结果
    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完全性子宫破裂的病例特点及母婴结局
    4.不完全性子宫破裂病例特点
讨论
    1.产前检查与瘢痕子宫破裂
    2.多次子宫手术史与瘢痕子宫破裂
    3.妊娠距前次子宫手术时间间隔与瘢痕子宫破裂
    4.高龄与瘢痕子宫破裂
    5.妊娠晚期贫血与瘢痕子宫破裂
    6.瘢痕子宫破裂的病例特点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子宫破裂的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再次剖宫产术67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延安市某三甲医院近五年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3474例病例特征分析[D]. 马金梅. 延安大学, 2021(11)
  • [2]暂时性肾下腹主动脉内球囊阻断技术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的应用[D]. 罗荣光. 南昌大学, 2020(08)
  • [3]两种剖宫产术式在再次剖宫产中应用比较的Meta分析[D]. 何楠楠. 南昌大学, 2020(08)
  • [4]瘢痕子宫妊娠晚期子宫下段肌层厚度与剖宫产时机的探讨[D]. 朱倩婧. 吉林大学, 2020(08)
  • [5]64例产科急症切除子宫的临床分析[D]. 王峰. 蚌埠医学院, 2020(01)
  • [6]731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经阴道分娩病例分析及预测模型的建立[D]. 陈怡玲.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7]改良新式剖宫产术对孕妇再次剖宫产术的临床影响[J]. 吴倩.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7(11)
  • [8]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67例临床分析[J]. 王燕,周萍. 中国基层医药, 2010(04)
  • [9]非介入条件下凶险性前置胎盘187例剖宫产术及28例极简式子宫动脉结扎术应用分析[D]. 苟元钦. 川北医学院, 2020(04)
  • [10]孕晚期瘢痕子宫破裂的高危因素分析[D]. 杨阳.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标签:;  ;  ;  ;  ;  

重复剖宫产67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