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共厨房空气品质的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赵思佳[1](2021)在《结合现代厨房设备的中小学食堂厨房空间设计研究》文中认为食堂主要由就餐区和后厨区组成,厨房是生产食品的空间,也是烹饪人员的作业空间,是食堂的核心区域;厨房包含了从食材的输入到熟制品输出的整个过程。现代厨房是在传统厨房的基础上,经历了工艺流程的演变,空间组织的调整,厨房设备的更新,食材采购模式改变等一系列变化后,形成的符合食堂发展的空间。厨房的流线组织主要体现在人流和物流两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物流流线即食品的工艺流程。厨房设备是工艺流程的物质基础,它们的布置直接体现了工艺流程和部分人流流线的走向。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逐步发展,厨房设备在质量、种类和功能上都有了新的提升,这对厨房的功能布局、空间形式等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现代厨房设计的要点之一就是要结合设备进行设计,才能让厨房在功能布局上更加合理,在设备布置上更加符合现代设备的发展,最后使厨房的环境质量得到提高,也更便于烹饪人员高效作业。厨房设备与厨房空间设计的结合不仅仅是一种产品模式,更重要的在于这是一种对空间优化理念的倡导。中小学食堂的设计是特殊的,首先,要考虑到如何落实校园食品安全建设;其次要根据年龄段的差异和食堂来选择不同的供餐模式;再次还要根据不同健康状况的学生的营养需求来提供不同的餐品种类;最后,还要根据以上这些制约因素和食堂工作人员的诉求来决定厨房的功能布局与空间形式,设备的数量与类型。文章将根据厨房的工艺流程与现代厨房设备的合理设置来探讨厨房的功能布局、流线组织、设备布置等问题。通过对厨房功能的解析总结出厨房各单元空间设计要点与现代厨房设备的类型,最后根据厨房各单元功能区的需求合理地布置厨房设备;不仅需要考虑到厨房设计的共性,还应考虑到中小学厨房设计的特性,得出更加合理的功能布局与设备布置参考模式,以此来完善中小学厨房空间的设计,提供一些新思路与理论依据。最后本文将依托于设计实践项目——四会衡懿实验学校食堂设计来探讨中小学厨房空间设计。从项目概况,学校总体规划两部分来介绍项目整体情况,从学校食堂方案思考与设计过程,厨房的功能布局、流线组织与设备布置等方面来分析该厨房的设计。以设计实践来论述中小学厨房空间设计,为其更贴合满足现代中小学食堂的需求提供一些实践依据。
王琦[2](2021)在《合肥市集中式青年长租公寓使用后评价及其优化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住房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商品房价格一路高涨以及城市人口的增多,青年群体住房问题日趋严峻。租赁市场开始受到国家及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长租公寓因其品质和服务优于传统租赁住房而深受欢迎,但由于起步较晚,因此也存在一些设计上的问题,影响了青年群体的居住体验。本文以合肥市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四家集中式青年长租公寓为研究对象,通过其满意度评价结果,探索影响青年租客居住体验的重要因素,以期为公寓的后期改善以及相关从业人员在公寓设计上提供理论依据,为城市青年群体提供更高品质的居住空间。首先,本文对长租公寓及使用后评价以及两者结合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对二者的定义做了明确的界定。阐明了长租公寓的发展历程、分类等内容。并基于需求层次理论,探讨了当代青年群体的租住需求。对模糊层次分析法的运用进行了详细介绍。其次,本文通过文献研究、行业规范以及问卷调查的方式,筛选出集中式青年长租公寓的使用后评价指标,并构建评价体系。再利用重要度问卷的结果,计算出各项指标权重。再次,本文对合肥市现有的16家集中式青年长租公寓进行基础调研,选取了朗诗寓大学城店、万科泊寓时代之光店、龙湖冠寓临泉路店以及红璞公寓北一环店进行深入研究。内容包括公寓概况、客群信息及租客满意度,再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租客满意度进行计算。基于计算结果,总结出每家公寓的优点与不足。最后,将公寓的满意度进行综合分析,设计出指标优化的具体操作方法。从物理环境和空间两个方面提出设计阶段优化策略,对项目的获取和运营阶段给予于优化建议。
刘梦飞[3](2020)在《社区型青年公寓室内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年群体涌入一线或新一线城市。但是近年来房价不断上涨,青年群体想要购买住房越来越难,租房已经成为他们的不二选择。相较于其他的租房形式,社区型青年公寓备受青年群体的关注。社区型青年公寓家电齐全、装修时尚、价格合理,自带社交属性,不仅满足了青年群体的物质需求,还满足了社交的精神需求。由于目前国内该类型青年公寓出现较晚,还没形成规范化的设计流程和方法,相关研究相对较少,因此,对社区型青年公寓的研究就显得很有必要。本文第一章首先交代了研究的产生背景,中国住房问题的加剧催生了青年群体新的住房需求,并对国内外理论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第二章主要对所要研究的对象——青年群体和社区型青年公寓进行了定义和阐述,对该类型青年公寓的产生、类型、开发模式进行深入调查后提出社区型青年公寓的内涵、特征及其发展现状。第三章对青年群体的行为特征、生活方式、现状及需求进行了研究,发现该群体的具有明显的社交属性和个性化要求。第四章调查研究了国外内已有社区型青年公寓案例,并分析梳理了相关支持理论,提出其对社区型青年公寓设计的借鉴意义和存在的问题。第五章,基于青年群体的社交需求和居住需求,笔者提出了集约化理念下的空间模复合的设计方法,利用时间差实现功能模糊,化零为整、化静为动实现模块整合,试图在有限的空间做到最大化的空间利用。提出利用场所优势创造适宜的社交环境,从空间形状、光环境、创造室内景观环境、重视设计的人性化、CMF原则、智能化等几个方面进行室内空间设计。最后一章,笔者基于现有的技术水平,探讨了社区型青年公寓的发展趋势,即持续性、归属性和大数据设计。最后,希望本论文能引起设计者和公寓行业对青年群体交往空间的重视,注重交往氛围的营造,提升青年公寓的居住环境品质,给予青年群体最大的人文关怀。
周裕恒[4](2020)在《集中式长租公寓个性化设计策略》文中指出我国2017年明确了“租售并举”政策和大力鼓励租赁市场发展的基调,到2020年已有大量的企业进驻长租公寓行业,国内长租公寓市场经历了爆发式的增长,促使业界逐步开始研究长租公寓及其设计。随着城市经济高速发展,高居不下的房价使大部分刚踏入社会不久的青年群体望而却步,社会现状使租房成为不少青年群体立足城市的首选。其中集中式长租公寓颇受青年群体的青睐。年轻人追求个性生活、社群文化和环境品质,因此面向这一群体的集中式长租公寓要求注重个性化的设计和精细化的运营,强调社区有较完善的配套服务功能和良好的社区文化。而目前我国集中式长租公寓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市场上的长租公寓项目良莠不齐或定位模糊,相关的规范引导和设计理论指导也相对比较滞后。本文通过文献研究、现场调研,归纳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集中式长租公寓的设计策略。文章第一章诸论,分析选题的社会背景来源,阐明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综述中外相关文献提出理论滞后于实践的现实问题,明确研究对象的概念,最后提出相应的研究方式和大纲;第二章,通过文献和网络资料整理分析国内外长租公寓发展历程和相关典型案例,同时基于资料搜集进行田野调查,根据一手资料,总结现状问题,提出集中式长租公寓的特点和设计问题;第三章,探讨集中式长租公寓的相关要素并进行分析,研究个性化设计的问题和切入点;第四章,根据前文的基础研究,从居住单元、共享社区、建筑外部形象、精细化和模块化、地域性和多业态组合多个方面探讨并提出集中式长租公寓的个性化设计策略,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第五章,理论结合实际,以研究生阶段跟进的实际工程项目为例,通过设计实践诠释前文提出的集中式长租公寓个性化设计策略。本文在以下方面进行了创新:结合长租公寓不同方面的研究,从居住单元、共享社区、外部形象、精细化和模块化、地域性和多业态组合等多个方面切入集中式长租公寓的个性化设计,形成一套较完善的设计策略。
宋凯华[5](2020)在《基于凹角贴附通风的商业厨房热环境控制》文中研究指明一般而言,商用厨房是一个集温度高、湿度大、污染严重于一体的复杂热环境。商业厨房内烹饪设备繁杂多样,空间占用率高,一般的空调送风方式容易受到厨房内设备的阻碍作用,从而降低送风效果,亦或是占用室内有效的空间。所以有必要探求一种新型高效的空调通风方式,以有效改善商业厨房内恶劣的热环境,提高人员的舒适性,并进一步降低空调系统的运行能耗。本文在课题组多年积累的贴附通风理论基础上,充分利用厨房内的四周凹角,提出凹角贴附通风方式,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该通风方式的可行性,气流组织特性以及影响因素等进行了研究分析。(1)以位于西安市一商用厨房为背景,建立适合的物理模型,并利用已有的实验数据进行模型验证,选择标准k-?模型进行数值计算。在相同送风条件下,对比分析了凹角贴附通风、混合通风和热压通风三种通风方式下的速度场、温度场、CO2浓度场、工作区平均风速和温度以及通风效果评价指标等。研究发现,凹角贴附通风是一种优于混合通风和热压通风的高效通风方式。其可以有效的促进室内气流流动,工作区温度在25~28℃之间,并在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温度和浓度分层,有利于余热和污染物的排除;在研究范围之内,凹角贴附通风的吹风感适中,在9%左右,通风效率高于1,大部分测点的PMV值在(-0.5,0.5)之间,PPD值在10%以内,较好地保证了人员舒适性。(2)研究了凹角贴附通风方式在不同送风口布置形式(对侧、同侧和四侧凹角)以及不同送风速度和温度组合下的室内气流组织特性,并从多角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送风口位置和送风温度对室内气流组织的影响较小,送风口数量和送风速度的影响较大。对侧凹角和同侧凹角送风时,较高的送风速度和送风温度可以带给室内人员较好的舒适性;对于四侧凹角送风,室内通风排污效率显着,但较难满足人员的舒适感。从节能角度考虑,应优先选择对侧和同侧凹角送风。(3)基于凹角贴附通风方式的实际应用,研究了送风口尺寸、形状、排烟罩高度和排风量等因素对室内气流组织的影响。研究表明,送风口尺寸和排烟罩排风量对室内气流组织的影响较大。表现为风口半径越大,室内速度场越均匀,送风可及性和舒适性越好;随着排风量的增大,工作区平均速度和温度均有所提高,通风效果评价指标变化较小。送风口形状和排烟罩高度对室内气流组织的影响较小。因此在设计时,应结合节能与舒适性要求综合考虑,选择恰当的送风口尺寸和排烟罩排风量。
王鹏[6](2020)在《基于旧厂房改造的租赁公寓设计方法研究》文中认为第一章详细阐述了本文的选题依据、社会背景及其应用价值。当前,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已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集约使用土地来推动城市更新已成为我国城市化新的发展趋向。随着我国大城市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低效、落后的旧工厂已逐渐被淘汰或废弃,大量的旧厂房亟待寻找新的利用方式。为此,有关政府职能部门也制定了“三旧改造”、“工改租”等具体措施,大力提倡拓展旧厂房改造利用的发展路径。同时,由于珠三角地区经济活力和吸引力所致,大量人口聚集形成了租赁公寓的巨大市场需求,也迫切需要新的房源来缓解其供应不足现象。近年来,珠三角地区出现了一些利用旧厂房改造为租赁公寓的案例,由于缺乏相关规范及监管,这一类公寓产品的质量参差不齐、改造不够完善而影响居住品质的问题。基于上述背景,如何利用快速、高效的改造方法,将某些旧厂房改造成为适宜青年人居住的租赁公寓,是一个具有广泛应用性前景的新课题,本文以旧厂房改造的租赁公寓为其研究对象,深入地探讨其一般设计策略及设计方法,试图为旧厂房改造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并期望能一定程度上补充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第二章通过资料查阅国内外大量文献及案例调研,对青年租赁公寓租客心理、生理需求进行系统梳理,并且归纳总结居住单元及公共空间的设计需求,进而探讨了旧厂房改造成青年租赁公寓的可行性。第三章分析了旧工业厂房改造为租赁公寓的发展历程及发展模式,梳理出旧厂房改造为租赁公寓的发展模式和路径。通过对国内外部分案例的详细解读和实地调研,归纳了利用旧厂房改造为租赁公寓案例的设计优缺点,并对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提出了改进这一类租赁公寓设计方法的必要性和有效途径。第四章讨论了旧厂房改造为租赁公寓的政策适应性、外在选择因素及本体选择性因素等问题,详细列举了旧厂房改造为租赁公寓必须具备的相关检测内容,提出了旧厂房改造为租赁公寓的限制性条件。第五章讨论了利用旧厂房改造为租赁公寓的技术层面问题,从项目设计目标框架、空间结构的构成、结构体系的处理、围护结构的设计、社区氛围的营造和公共空间设计等六个方面进行展开,从而探讨了利用旧厂房改造为租赁公寓的一般设计方法及技术要点。笔者期望以上的相关研究能够为珠三角及其它国内城市的旧厂房改造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并对相关决策者和设计者及未来行业规范的标准化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
穆云丰[7](2020)在《基于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青年长租公寓交往空间评价研究 ——以深圳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土地资源的紧张与租赁人口的增加导致城市住房矛盾加剧,长租公寓的出现缓解了租房户型单一、租房信息不透明的难题,同时迎合了青年群体的消费观念与生活方式,因此长租公寓有望成为未来住房租赁市场发展的中流砥柱。论文通过对青年长租公寓的相关概念、发展现状及其交往空间的研究整理,结合相关理论与青年群体的心理及行为活动需求,构建青年长租公寓交往空间评价体系。论文内容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提出研究问题,介绍长租公寓研究背景,梳理长租公寓建设历程与研究现状,阐述选题的目的与意义,明确研究内容与方法,确定论文研究框架。第二、三章分析问题。第二章主要论述了青年长租公寓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得出目前我国的长租公寓市场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受到上至国家宏观调控,下至公共空间营造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第三章进一步明确了青年长租公寓中交往空间的重要性与研究价值,并对长租公寓中交往空间的分类、规模影响因素、现存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同时引入空间评价法,为构建交往空间评价体系提供理论基础。第四、五章解决问题,是论文的核心章节。第四章以案例调研和文献分析为基础,通过评价体系指标筛选、评价体系预调研、专家意见咨询,并结合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青年长租公寓交往空间的评价体系。第五章为实例论证,用以检测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与准确性,并提出针对性改进措施。选取深圳市YOU+青年长租公寓进行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通过数据整理结合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得出各项指标评价结果,并提出优化策略。第六章为总结论文的研究结论与研究局限,提出研究设想。论文主要的研究成果是利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青年长租公寓交往空间进行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为青年长租公寓公共交往空间的设计与使用提供参考与借鉴。
韩建勇[8](2019)在《租赁公寓餐厨空间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城市流动人口基数日益庞大,解决这一特殊群体的居住问题成为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居住问题已不仅仅是一个建筑设计问题,更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政策引导、人口激增以及行业发展等多因素共振,推动了租赁公寓的快速发展,成为当下解决社会居住问题的产物。与此同时,在当前体验经济的时代,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被广泛接受,人们越来越重视用户需求和用户体验。在繁华城市的各处,居住着成千上万的来自五湖四海的租赁群体,数量庞大,居住空间狭小。受居住空间、行为偏好以及经济条件等多方面的影响,有着独特多元的生活方式。租赁群体的饮食行为作为居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同样有着多样化的特征和需求。然而目前公寓餐厨空间的设计存在客群定位单一、产品同质化严重、空间形式混乱等问题。在公寓集约化设计的原则下,满足用户餐厨功能的多样化需求,为用户创造舒适的餐厨环境,追求用户心理上的情感愉悦是未来公寓餐厨空间发展的必然趋势,其研究意义重大。本文对于租赁公寓餐厨空间设计的研究主要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明确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对租赁公寓进行了概念界定,并对相关易混淆概念进行了概念的辨析,通过阅读各类相关文献,梳理和总结了当前公寓和厨房的发展概况和国内外研究现状,明确研究的范围、研究方法;其次,以行为学为切入点,深度挖掘饮食行为与餐厨空间之间的辩证关系;再次,针对对现有公寓餐厨空间研究内容的整理和分析,制定合理的调研方案,从当前公寓餐厨空间现状和租赁群体生活形态两个方面展开调研,对所获取的调研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分析现状问题,为结论提供实践依据,挖掘公寓租赁群体对于餐厨空间的诉求;最终,基于前文的研究,将租赁公寓的餐厨空间从功能配置、空间尺度和环境氛围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空间设计方法。以期将公寓租赁群体生活形态的多样化特征作为最根本的设计依据,不断优化餐厨空间设计,规避通用设计,为租赁群体创造一个满足需求、环境舒适的公寓餐厨环境。
沈常玉[9](2019)在《商业厨房排油烟系统调研及排风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商业厨房在烹饪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蒸汽以及油烟污染物。烹饪油烟成份复杂,含有大量细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气态污染物(烟气VOCs),不仅污染室内空气、危害人体健康,还是大气污染的重要前体物,目前有关餐饮油烟污染治理的问题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对商业厨房排油烟系统排风量确定方法进行了综述,并对我国中餐馆排油烟系统运行现状进行了调研,为开发适用于中式烹饪商业厨房的排油烟系统设计方法提供依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本文综述了各国商业厨房排风量计算方法,将各方法划分三类:热平衡法、质平衡/控制风速法与估算法。对于油烟发生量较少但散热量较大的厨房,在灶具信息较全面时可优先考虑热平衡法计算排风量(如西式餐厅);对于油烟发生量和散热量均较大的厨房(如中餐厅),可先依据质平衡法确定排风量,再采用热平衡法校核。当采用上述两种方法计算排风量所需参数不全时,可依据估算法进行排风量计算。(2)本文对天津市41家中餐厨房排油烟系统进行调研,包括灶具,排烟罩、净化设备、排风机、排放形式、补风形式及排放口油脂堆积情况等。结果显示:厨房主要灶具为炒灶,厨房面积大于20m2时,灶具总数为4个左右;56.25%的厨房其排烟罩为三面靠墙布置;净化器多为末端静电或复合静电式(98.04%);厨房的补风形式分别为邻室补风(100%)、室外空气渗透(68.3%)、机械补新风(29.3%)与空调送风(17.1%);根据排放口油脂堆积情况得出,厨房灶头数超过4个时,需将清洗周期控制在2个月内。(3)在中餐馆,有机械补风的厨房其厨师总体热舒适和全年湿感受偏舒适的比例分别为35.00%与45.00%,均优于无机械补风的厨房(20.59%与26.47%)。有机械补风的厨房其厨师室内环境满意度较高。(4)本文以炒灶为例,基于CFD-Fluent技术对商业厨房炒灶排风系统进行模拟,以CO2和C6H6为代表因子对不同排风量下烹饪气态污染物的排出情况与工作区的环境进行了分析,得出可保证气态污染物排出的排风量范围为1500m3/h~1750 m3/h,为商业厨房通风系统排风量的设计提供依据。
赵越佳[10](2019)在《基于模块化理论的工业建筑居住化改造设计研究 ——以北京市青年公寓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青年群体不断的涌入以北京市为例的一线城市发展却难以找到满意的居住空间这一实际问题出发。结合北京市已停用的工业建筑情况、近几年工业建筑的改造方向以及政府关于解决青年群体居住问题的政策走向,顺应现如今对建筑工业化、标准化生产的要求。提出利用模块化的设计方法,将已经停用的工业建筑改造为青年公寓的想法。不仅可以避免工业建筑拆迁,降低新建住房数量,充分发挥其改造为青年公寓的优势,还能解决青年群体数量多与房源租赁市场小的矛盾,与此同时利用模块化理论设计出满足青年群体特征和需求的居住空间。一举三得,为青年群体在一线城市安居乐业架起桥梁。首先通过文献查阅和实地调研的研究方法对工业建筑和居住建筑的尺度特点进行归纳和总结,得出工业建筑的空间尺度规律和居住空间的极限尺度要求。利用工业建筑模数规整的特点,设计出由工业建筑大空间转换为居住建筑小空间的公式,形成开间、进深、层高三个方向上完整的居住空间尺度数列。再将此数列转换为建筑模数语言,建立三维空间上的模数网格体系。通过尺度转换公式和模数协调,为工业建筑改造下的青年公寓模块化设计建立可行性。其次工业建筑居住化改造的技术策略将会影响到改造后的居住感受。结合工业建筑居住化改造中工业建筑和居住空间的关系,提出利用SI住宅体系作为改造后的结构体系。将居住空间与结构剥离,进一步加强居住空间的灵活性。此外还针对因功能转换带来的室内外环境设计要点转移的问题,从采光、通风、保温以及隔声四方面出发,提出相应的改造措施,利用模拟软件进行改造后模拟,切实提升改造后的居住空间舒适性,同时降低建筑能耗。最后参考工业产品模块分级的方法,将青年公寓自上而下划分为产品级、部件级、组件级、元件级四类模块。结合上述三维空间上的模数网格和人体工程学的尺度对各个功能空间内的模块进行设计。以对青年群体居住需求的调研结果为出发点,在居住空间设计原则和组织方法下,提出适合独居、二人居住和能够满足两代人居住的三种典型套型设计。本文顺应目前政府提倡的利用停用工业建筑改造为租赁型集体公寓的要求,以青年公寓模块化设计为出发点,分析工业建筑与居住建筑空间尺度协调的可行性,并利用SI住宅体系为青年公寓模块化设计提供结构基础,形成一套完整的基于模块化理论的工业建筑居住化改造研究方法,希望能够为相关课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公共厨房空气品质的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公共厨房空气品质的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结合现代厨房设备的中小学食堂厨房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选题背景 |
1.1.2 我国食堂历史背景 |
1.1.3 我国食堂设计规范与政策 |
1.2 国内外食堂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框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框架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1 研究目的——结合设备完善厨房空间设计 |
1.4.2 研究意义——为厨房空间设计提供新思路 |
1.5 本章小结 |
2 现代厨房调研与问题分析 |
2.1 公共食堂与厨房设备 |
2.1.1 公共食堂的类型 |
2.1.2 公共厨房的性质 |
2.1.3 厨房设备的演变 |
2.2 调研对象选定与对比 |
2.2.1 调研对象选定 |
2.2.2 调研对象类比 |
2.3 厨房设计现状 |
2.3.1 食堂选取位置 |
2.3.2 厨房外围环境 |
2.3.3 餐厨连接模式 |
2.3.4 厨房功能布局 |
2.3.5 厨房流线组织 |
2.3.6 厨房设备布置 |
2.4 厨房设计现状问题 |
2.4.1 面积配比 |
2.4.2 功能缺失 |
2.4.3 设备布置 |
2.5 本章小结 |
3 结合设备的现代厨房设计探究 |
3.1 工艺流程——厨房流线的隐形导向 |
3.1.1 现代厨房工艺流程 |
3.1.2 现代厨房流线演变 |
3.2 厨房设备——工艺流程的物质基础 |
3.2.1 现代设备类型 |
3.2.2 现代设备带来的影响 |
3.2.3 现代设备选择影响因素 |
3.3 现代厨房空间设计要点 |
3.3.1 主要单元设计要点 |
3.3.2 辅助单元设计要点 |
3.4 现代厨房设备布置分析 |
3.4.1 厨房单元空间设备布置 |
3.4.2 厨房组合空间设备布置 |
3.5 本章小结 |
4 结合设备的中小学厨房设计 |
4.1 中小学厨房设计与设备分析 |
4.1.1 中小学餐厨典型布局分析 |
4.1.2 中小学典型规模与形制分析 |
4.1.3 学校形制对厨房设计的影响 |
4.1.4 学校规模对设备选择的影响 |
4.2 不同形制与规模的中小学厨房设计 |
4.2.1 900 人完全小学厨房设计 |
4.2.2 900 人高级中学明档厨房设计 |
4.2.3 3300 人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厨房设计 |
4.3 结合学生营养需求的中小学厨房设计 |
4.3.1 现代中小学生营养需求分析 |
4.3.2 非寄宿制营养午餐厨房设计 |
4.3.3 提供差异性供餐的厨房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设计实践——四会衡懿实验学校食堂设计 |
5.1 四会衡懿实验学校设计总体概况 |
5.1.1 项目背景 |
5.1.2 校园总体规划 |
5.2 四会衡懿实验学校食堂方案设计 |
5.2.1 食堂设计前期思考 |
5.2.2 第一版——结合校园廊空间的设计 |
5.2.3 第二版——与剧场的集约化设计 |
5.2.4 第三版——结合厨房工艺的设计 |
5.3 四会衡懿实验学校厨房设计 |
5.3.1 厨房功能布局 |
5.3.2 厨房流线分析 |
5.3.3 厨房设备布置 |
5.3.4 同功能空间中的设备布置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1.1 现代厨房功能布局 |
6.1.2 结合设备的厨房设计 |
6.2 存在的不足 |
6.2.1 厨房设备调研不足 |
6.2.2 需结合多专业分析设计 |
6.3 前景展望 |
6.3.1 商用厨房设备 |
6.3.2 厨房工艺 |
6.3.3 厨房设计 |
6.3.4 厨房劳动者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附录 |
附录 Ⅰ 图录 |
附录 Ⅱ 表录 |
附录 Ⅲ 厨房设备图例 |
附录 Ⅳ 第四章中厨房设备表示例 |
附录 Ⅴ 四会衡懿实验学校“食堂-剧场综合体”初设图纸与设备表 |
致谢 |
(2)合肥市集中式青年长租公寓使用后评价及其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城市青年群体住房问题严峻 |
1.1.2 相关政策推动租赁住房市场发展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长租公寓相关研究现状 |
1.3.2 使用后评价方法相关研究现状 |
1.3.3 长租公寓使用后评价相关研究 |
1.3.4 研究现状小结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青年群体 |
2.2 长租公寓 |
2.2.1 概念 |
2.2.2 发展历程 |
2.2.3 分类 |
2.3 集中式青年长租公寓 |
2.3.1 概念 |
2.3.2 开发模式 |
2.3.3 国内主流品牌 |
2.4 需求层次理论及青年群体需求 |
2.4.1 需求层次理论 |
2.4.2 青年群体租住需求 |
2.5 模糊层次分析法 |
2.5.1 模糊层次分析法介绍 |
2.5.2 模糊层次分析法步骤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集中式青年长租公寓使用后评价框架设计 |
3.1 POE评价模型的构建 |
3.1.1 基础评价模型 |
3.1.2 四分图模型 |
3.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2.1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
3.2.2 评级指标选取的依据 |
3.2.3 评价指标体系 |
3.3 计算指标权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合肥市集中式青年长租公寓空间与使用调查 |
4.1 合肥市集中式青年长租公寓基础调研 |
4.1.1 公寓品牌与门店信息 |
4.1.2 分布状况 |
4.1.3 开发模式 |
4.1.4 平面布局 |
4.1.5 案例选取 |
4.1.6 问卷设计与发放 |
4.2 朗诗寓 |
4.2.1 公寓概况 |
4.2.2 客群分析 |
4.2.3 模糊综合评价 |
4.2.4 满意度分析 |
4.2.5 朗诗寓小结 |
4.3 万科泊寓 |
4.3.1 公寓概况 |
4.3.2 客群分析 |
4.3.3 模糊综合评价 |
4.3.4 满意度分析 |
4.3.5 万科泊寓小结 |
4.4 龙湖冠寓 |
4.4.1 公寓概况 |
4.4.2 客群分析 |
4.4.3 模糊综合评价 |
4.4.4 满意度分析 |
4.4.5 龙湖冠寓小结 |
4.5 红璞公寓 |
4.5.1 公寓概况 |
4.5.2 客群分析 |
4.5.3 模糊综合评价 |
4.5.4 满意度分析 |
4.5.5 红璞公寓小结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集中式青年长租公寓满意度综合分析及优化策略 |
5.1 满意度综合分析 |
5.1.1 技术层面 |
5.1.2 功能层面 |
5.1.3 行为层面 |
5.1.4 配套与服务管理层面 |
5.1.5 问题总结 |
5.2 指标优化的操作方法 |
5.2.1 集中式长租公寓的产业流程 |
5.2.2 基于产业流程的指标分类 |
5.3 设计阶段优化策略 |
5.3.1 物理环境优化策略 |
5.3.2 室内居住空间优化策略 |
5.3.3 室内公共活动空间优化策略 |
5.3.4 外部空间优化策略 |
5.4 项目获取阶段优化建议 |
5.5 项目运营阶段优化建议 |
5.5.1 规范公寓收费管理制度 |
5.5.2 提高人员服务水准,完善投诉处理机制 |
5.5.3 注重个性化的社区运营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主要研究成果 |
6.2 研究不足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集中式青年长租公寓使用后评价指标意见征询表 |
附录二 评价指标重要度排序调查表 |
附录三 合肥市集中式青年长租公寓使用后评价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3)社区型青年公寓室内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产生背景 |
1.1.1 中国住房问题加剧 |
1.1.2 青年人的新住房需求催生新的居住形式 |
1.3 国内外理论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理论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理论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创新点 |
1.5 研究方法及理论框架结构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理论框架结构 |
第二章 研究概念的界定及相关理论 |
2.1 青年群体的界定 |
2.2 社区型青年公寓的届义 |
2.3 社区型青年公寓类型和特征 |
2.3.1 青年公寓类型 |
2.3.2 社交性强 |
2.3.3 易于管理 |
2.3.4 运作市场化 |
2.4 社区型青年公寓的优势 |
2.4.1 社会效益 |
2.4.2 经济效益 |
2.5 课题相关理论研究和法律法规 |
2.5.1 Cohousing模式 |
2.5.2 新陈代谢理论 |
2.5.3 重叠共居理论 |
2.5.4 相关法律法规研究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青年群体行为特征、生活方式、现状及需求 |
3.1 青年群体的行为特征 |
3.1.1 独立性强 |
3.1.2 善于创新 |
3.1.3 好奇心重 |
3.1.4 渴望认同 |
3.2 青年群体生活方式 |
3.2.1 爱好广泛 |
3.2.2 生活节奏快 |
3.2.3 消费观升级 |
3.3 青年群体住房现状 |
3.4 青年群体住房层级需求分析 |
3.4.1 生理需求 |
3.4.2 安全感需求 |
3.4.3 社交需求 |
3.4.4 尊重需求 |
3.4.5 自我实现需求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国内外案例研究及启示 |
4.1 国内社区型青年公寓案例研究 |
4.1.1 U+国际青年公寓 |
4.2 国外社区型案例研究 |
4.2.1 美国Ollie公寓 |
4.2.2 LT Josai共享住宅 |
4.3 启示 |
4.4 存在的问题 |
4.4.1 空气质量问题 |
4.4.2 噪音问题 |
4.4.3 消防问题 |
4.4.4 室内设计程式化造成人性化缺失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青年群体需求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 |
5.1 集约理念下的空间模块化设计 |
5.1.1 集约理念的概述 |
5.1.2 模块化体系的构建 |
5.1.3 空间模块尺度研究 |
5.2 私密空间模块的设计原则 |
5.2.1 功能模糊化 |
5.2.2 模块整合化 |
5.2.3 产品标准化 |
5.2.4 功能叠加化 |
5.3 公共空间模块设计原则 |
5.3.1 空间功能多样化 |
5.3.2 空间功能复合化 |
5.3.3 空间功能可变化 |
5.3.4 空间使用舒适化 |
5.4 青年公寓空间设计方法 |
5.4.1 空间形态 |
5.4.2 光环境 |
5.4.3 CMF设计原则 |
5.4.4 创造室内景观环境 |
5.4.5 体现设计人性化 |
5.4.6 智能化设计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设计趋势 |
6.1 持续性设计 |
6.2 归属性设计 |
6.3 大数据设计 |
6.4 本章小结 |
结语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参考文献 |
附件 |
(4)集中式长租公寓个性化设计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诸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内长租公寓的兴起 |
1.1.2 当代青年群体的个性化租赁需求 |
1.1.3 国内政策 |
1.2 相关概念 |
1.2.1 长租公寓定义 |
1.2.2 研究范围界定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文献综述 |
1.4.1 国外文献研究 |
1.4.2 国内文献研究 |
1.5 研究方案 |
1.5.1 研究内容 |
1.5.2 创新点 |
1.5.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国内外集中式长租公寓的发展与现状调研 |
2.1 国外长租公寓发展 |
2.1.1 美国长租公寓发展 |
2.1.2 日本长租公寓发展 |
2.1.3 德国长租公寓发展 |
2.2 国外典型案例分析 |
2.3 国内长租公寓发展 |
2.2.1 市场现状及发展 |
2.2.2 国内集中式长租公寓品牌 |
2.4 国内典型案例分析 |
2.5 国内集中式长租公寓现状及问题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集中式长租公寓的调研分析 |
3.1 开发模式 |
3.1.1 住宅用地自持开发 |
3.1.2 集体用地开发 |
3.1.3 纯租赁住宅用地开发 |
3.1.4 存量改造 |
3.1.5 项目形式 |
3.2 企业类型和运营要素分析 |
3.2.1 企业类型 |
3.2.2 运营要素 |
3.3 租赁群体和品牌定位 |
3.3.1 租赁人群特征 |
3.3.2 生活需求和居住模式 |
3.3.3 品牌定位 |
3.4 个性化设计相关问题 |
3.4.1 概念 |
3.4.2 切入点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集中式长租公寓个性化设计策略 |
4.1 居住单元个性化设计 |
4.1.1 居住单元功能空间 |
4.1.2 户型和套型的分类 |
4.1.3 套型空间的适应性和可变性 |
4.1.4 套型设计模板 |
4.1.5 居所风格 |
4.1.6 居住单元个性化设计策略 |
4.2 共享社区个性化设计 |
4.2.1 公共空间基本分类和层级划分 |
4.2.2 共享空间功能和配比 |
4.2.3 共享空间各功能区的设计要点 |
4.2.4 共享空间的适应性和可变性 |
4.2.5 共享空间的功能组织与布局 |
4.2.6 交通空间和屋顶花园 |
4.2.7 共享社区个性化设计策略 |
4.3 外部形象个性化设计 |
4.3.1 建筑体量与造型 |
4.3.2 建筑色彩 |
4.3.3 建筑材料 |
4.3.4 外部形象个性化设计策略 |
4.4 精细化和模块化设计 |
1.共享空间模块设计与组合 |
2.套型模块的多样性 |
3.立面模块的多样性 |
4.套型模块组合的灵活性 |
5.“互联网+”概念 |
6.精细化和模块化设计策略 |
4.5 地域性设计 |
1.湿热地区气候特点 |
2.自然通风设计 |
3.垂直绿化设计 |
4.外遮阳设计 |
5.地域性设计策略 |
4.6 多业态组合 |
1.联合办公 |
2.零售商铺 |
3.文创空间 |
4.餐饮空间 |
5.多业态组合设计策略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工程实践——顺德大良嘉德尚境公寓项目 |
5.1 项目概况 |
5.1.1 项目背景 |
5.1.2 项目内容 |
5.2 嘉德尚境公寓的个性化设计 |
5.3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基于凹角贴附通风的商业厨房热环境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1.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商业厨房室内环境质量现状 |
1.3 国内外厨房通风及污染物控制研究现状 |
1.3.1 通风方式在商业厨房中的应用现状 |
1.3.2 空调方式在商业厨房中的应用现状 |
1.3.3 局部排烟罩性能的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
2.商业厨房污染控制及送风气流组织方式 |
2.1 商业厨房通风空调设计 |
2.1.1 商业厨房室内环境设计标准 |
2.1.2 商业厨房通风系统 |
2.1.3 商业厨房送排风口布置 |
2.2 送风气流组织理论分析 |
2.2.1 混合通风原理 |
2.2.2 热压自然通风原理 |
2.2.3 贴附射流理论 |
2.2.4 凹角贴附通风方式的提出 |
2.3 流动控制方程 |
2.4 本章小结 |
3.商业厨房凹角贴附通风方式的可行性研究 |
3.1 模型建立及工况设置 |
3.1.1 模型的建立与简化 |
3.1.2 工况设置 |
3.2 计算模型离散与求解 |
3.2.1 模型离散 |
3.2.2 模型求解 |
3.3 模拟结果验证 |
3.3.1 网格独立性分析 |
3.3.2 湍流模型验证 |
3.4 边界条件设置 |
3.5 商业厨房通风效果评价指标 |
3.6 模拟结果分析 |
3.6.1 速度场分析 |
3.6.2 温度场分析 |
3.6.3 浓度场分析 |
3.6.4 通风效果评价 |
3.7 本章小结 |
4.商业厨房凹角贴附通风气流组织特性研究 |
4.1 模型及工况设置 |
4.2 对侧凹角贴附通风模拟结果分析 |
4.2.1 速度场分析 |
4.2.2 温度场分析 |
4.3 同侧凹角贴附通风模拟结果分析 |
4.3.1 速度场分析 |
4.3.2 温度场分析 |
4.4 四侧凹角贴附通风模拟结果分析 |
4.4.1 速度场分析 |
4.4.2 温度场分析 |
4.5 典型工况对比分析 |
4.5.1 送风速度的影响 |
4.5.2 送风温度的影响 |
4.6 通风效果评价 |
4.6.1 头脚温差 |
4.6.2 吹风感 |
4.6.3 PMV-PPD指标 |
4.7 本章小结 |
5.凹角贴附通风方式中的影响因素 |
5.1 送风口尺寸的影响 |
5.1.1 模型及工况设置 |
5.1.2 结果分析 |
5.2 送风口形状的影响 |
5.2.1 模型及工况设置 |
5.2.2 结果分析 |
5.3 排烟罩排风量的影响 |
5.3.1 模型及工况设置 |
5.3.2 结果分析 |
5.4 排烟罩高度的影响 |
5.4.1 模型及工况设置 |
5.4.2 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基于旧厂房改造的租赁公寓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社会背景 |
1.1.2 需求背景 |
1.1.3 时代背景 |
1.1.4 技术背景 |
1.2 研究内容 |
1.2.1 研究对象及相关界定 |
1.2.2 研究目的 |
1.2.3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
1.3.2 国内研究现状及进展 |
1.4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框架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旧厂房改造的租赁公寓可行性研究 |
2.1 法律保护及价值分析 |
2.1.1 国内外相关的法律保护 |
2.1.2 经济价值与历史价值 |
2.2 旧厂房改造的原则 |
2.2.1 尊重的原则 |
2.2.2 匹配原则 |
2.2.3 共生原则 |
2.3 租赁公寓租客群体特征研究 |
2.3.1 青年租客的生活态度 |
2.3.2 青年租客待人处事 |
2.3.3 青年租客群体的自我认知 |
2.4 租赁公寓居住空间使用需求 |
2.4.1 卧室 |
2.4.2 起居 |
2.4.3 厨房和卫生间空间 |
2.5 租赁公寓公共空间使用需求 |
2.5.1 休闲交流 |
2.5.2 文化学习 |
2.5.3 娱乐健身 |
2.5.4 多功能活动空间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旧厂房改造的租赁公寓实例研究 |
3.1 发展历程概述 |
3.2 租赁公寓开发模式分析 |
3.2.1 集中式模式 |
3.2.2 分散式模式 |
3.2.3 集中式和分散式发展的优劣 |
3.3 国内外旧厂房改造为租赁公寓的典型案例调研 |
3.3.1 调研计划制定 |
3.3.2 国外典型案例调研 |
3.3.3 国内典型案例分析 |
3.3.4 社区活力调研 |
3.4 田野调研 |
3.4.1 广州地区租赁公寓调研分析 |
3.4.2 问卷调查 |
3.5 田野调研总结 |
3.5.1 套型定位与指向 |
3.5.2 平面设计合理性 |
3.5.3 公共空间配比及配置 |
3.5.4 社区活力不足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旧厂房改造为租赁公寓的适应性分析 |
4.1 政策适应性 |
4.1.1 三旧改造 |
4.1.2 工改租 |
4.2 空间环境因素分析 |
4.2.1 用地性质及区位 |
4.2.2 人文及自然环境 |
4.3 本体选择因素分析 |
4.3.1 规模及结构因素 |
4.3.2 结构空间适应性评价 |
4.3.3 空间因素 |
4.3.4 建筑质量因素 |
4.4 旧厂房改造为租赁公寓的积极因素 |
4.4.1 改造对象的选择性 |
4.4.2 旧厂房再利用的途径 |
4.5 旧厂房改造为租赁公寓的制约因素 |
4.5.1 建筑质量 |
4.5.2 政策指引 |
4.5.3 政策实施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旧厂房改造为租赁公寓的设计策略研究 |
5.1 设计目标及框架 |
5.1.1 设计目标 |
5.1.2 设计框架 |
5.2 内部空间设计要点 |
5.2.1 居住模块设计 |
5.2.2 公共空间设计 |
5.2.3 社区氛围营造 |
5.3 内部结构设计 |
5.3.1 结构安全性鉴定及加固原则 |
5.3.2 结构保留与加固 |
5.3.3 新旧结构重组 |
5.3.4 结构拆除与重建 |
5.4 外围护结构设计 |
5.4.1 外立面设计倾向 |
5.4.2 屋顶设计与改造 |
5.4.3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 |
5.5 绿色技术手段 |
5.5.1 自然采光 |
5.5.2 自然通风 |
5.5.3 垂直绿化 |
5.5.4 废旧材料回用 |
5.6 外部空间设计 |
5.6.1 外部空间的内容及影响因素 |
5.6.2 外部空间配置的一般性要求及构成 |
5.6.3 外部空间优化设计要点 |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1.主要结论 |
2.不足与局限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青年群体租房居住习惯及需求调研问卷 |
附录B 研究生期间论文发表 |
致谢 |
(7)基于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青年长租公寓交往空间评价研究 ——以深圳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家政策推动 |
1.1.2 租赁住房市场发展 |
1.1.3 青年群体住房需求 |
1.1.4 人际交往缺失 |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对象的界定 |
1.2.2 研究内容 |
1.2.3 研究方法 |
1.3 研究目和研究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4.1 国外公寓发展历程 |
1.4.2 国外公寓理论研究 |
1.4.3 国内公寓发展历程 |
1.4.4 国内公寓理论研究现状 |
1.5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青年长租公寓及相关理论概述 |
2.1 青年长租公寓概述 |
2.1.1 公寓 |
2.1.2 长租公寓 |
2.1.3 青年长租公寓 |
2.2 青年长租公寓相关理论 |
2.2.1 环境心理学理论 |
2.2.2 场所理论 |
2.2.3 交往与空间理论 |
2.3 青年长租公寓租住群体特征分析 |
2.3.1 用户结构 |
2.3.2 心理需求 |
2.3.3 行为导向 |
2.3.4 租住影响因素 |
2.4 青年长租公寓发展现状 |
2.4.1 深圳市青年长租公寓 |
2.4.2 国内一线城市青年长租公寓 |
2.4.3 深圳周边地区青年长租公寓 |
2.4.4 欧美发达国家青年长租公寓 |
2.5 青年长租公寓等级评定影响因素 |
2.5.1 宏观层面—国家调控与城市布局 |
2.5.2 中观层面—区位选址与产品定位 |
2.5.3 微观层面—户型设计与公共空间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青年长租公寓交往空间相关理论概述 |
3.1 青年长租公寓交往空间概述 |
3.1.1 青年长租公寓交往空间的定义范围 |
3.1.2 青年长租公寓交往空间的相关理论 |
3.1.3 青年长租公寓交往空间与租金收益 |
3.1.4 青年长租公寓交往空间的案例调研 |
3.2 青年长租公寓交往空间分类 |
3.2.1 活动性交往空间 |
3.2.2 交通性交往空间 |
3.2.3 服务性交往空间 |
3.3 青年长租公寓交往空间规模影响因素 |
3.3.1 长租公寓规模 |
3.3.2 长租公寓产品定位 |
3.3.3 公摊系数指标 |
3.4 青年长租公寓交往空间现存问题 |
3.4.1 交往空间不足 |
3.4.2 功能配套不完善 |
3.4.3 缺少安全性保障 |
3.4.4 缺少人性化设计 |
3.5 空间评价方法研究 |
3.5.1 评价方法分类 |
3.5.2 层次分析法 |
3.5.3 模糊综合分析法 |
3.5.4 灰色系统理论评价法 |
3.5.5 数据包络分析评价法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青年长租公寓交往空间综合评价体系构建 |
4.1 综合评价法概述 |
4.1.1 综合评价法的优势 |
4.1.2 综合评价法的分类 |
4.1.3 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优势 |
4.1.4 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步骤 |
4.2 选取评价指标建立评价体系 |
4.2.1 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
4.2.2 评价体系指标筛选 |
4.2.3 评价体系预调研 |
4.2.4 评价体系专家意见咨询 |
4.3 基于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
4.3.1 和积法求评价指标权重 |
4.3.2 最大特征根的计算和一致性检验 |
4.3.3 权重数值结果分析 |
4.4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综合评价 |
4.4.1 确定因素集 |
4.4.2 确定评语集 |
4.4.3 定性指标隶属度确定 |
4.4.4 定量指标隶属度确定 |
4.4.5 建立模糊矩阵并分析评价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青年长租公寓交往空间评价体系实例论证-以深圳市为例 |
5.1 YOU+青年长租公寓调研 |
5.1.1 YOU+青年长租公寓概述 |
5.1.2 YOU+青年长租公寓深圳坂田店地理位置 |
5.1.3 YOU+青年长租公寓公共交往空间 |
5.2 YOU+青年长租公寓公共交往空间特点 |
5.2.1 公共交往空间布局 |
5.2.2 活动性交往空间 |
5.2.3 交通性交往空间 |
5.2.4 服务性交往空间 |
5.3 AHP-模糊综合评价结果与分析 |
5.3.1 问卷调查 |
5.3.2 问卷调查数据整理 |
5.3.3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5.3.4 综合评价结果总结 |
5.4 YOU+青年长租公寓优化策略 |
5.4.1 优化交往空间基础服务设施 |
5.4.2 提高交往空间物理环境舒适性 |
5.4.3 横向交通交往空间设计 |
5.4.4 竖向交通交往空间设计 |
5.4.5 丰富交往空间分隔方式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设想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局限与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表1 青年长租公寓交往空间评价指标筛选调查问卷 |
附表2 青年长租公寓交往空间评价指标筛选专家咨询表 |
附表3 青年长租公寓交往空间评价指标权重专家咨询表 |
附表4 青年长租公寓交往空间评价指标专家咨询评分结果 |
附表5 青年长租公寓交往空间评价指标权重判断矩阵评价结果 |
附表6 青年长租公寓交往空间定性评价指标调查问卷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8)租赁公寓餐厨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一线城市租赁需求巨大 |
1.1.2 国家出台相关租赁政策鼓励和引导租赁 |
1.1.3 租赁住房餐厨空间形式混乱 |
1.1.4 公寓租赁群体饮食行为的现状 |
1.1.5 公寓餐厨空间研究的必要性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概念解析与研究对象 |
1.3.1 概念解析 |
1.3.2 研究对象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公寓的研究现状 |
1.4.2 厨房的研究现状 |
1.4.3 文献综述 |
1.5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第2章 饮食行为与餐厨空间基础性研究 |
2.1 理论基础 |
2.1.1 行为建筑学理论 |
2.1.2 需求层次理论 |
2.1.3 情感化设计理论 |
2.2 饮食行为 |
2.2.1 行为的概念 |
2.2.2 居住行为 |
2.2.3 饮食行为 |
2.3 餐厨空间及其要素 |
2.3.1 餐厨空间 |
2.3.2 餐厨空间要素 |
2.4 饮食行为与餐厨空间的关系 |
2.4.1 饮食行为主导餐厨空间 |
2.4.2 餐厨空间反作用饮食行为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租赁公寓餐厨空间的调研与分析 |
3.1 公寓族群餐厨生活形态调研 |
3.1.1 调研的理论基础 |
3.1.2 调研的方案设计 |
3.1.3 公寓族群生活形态总结 |
3.2 租赁公寓餐厨空间现状调研 |
3.2.1 调研的过程 |
3.2.2 餐厨空间现状总结 |
3.3 公寓饮食行为特征总结 |
3.3.1 现代饮食观念解析 |
3.3.2 公寓饮食行为特点 |
3.3.3 公寓饮食行为模式 |
3.4 公寓族群餐厨空间诉求 |
3.4.1 按需所有的功能配置 |
3.4.2 精简集约的空间尺度 |
3.4.3 舒适惬意的空间氛围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租赁公寓餐厨空间设计方法 |
4.1 租赁公寓餐厨空间设计的基本原则 |
4.1.1 适应可变原则 |
4.1.2 集约紧凑原则 |
4.1.3 环境舒适原则 |
4.2 按需所有的餐厨空间功能配置 |
4.2.1 餐厨空间功能解析 |
4.2.2 模块化设计方法应用 |
4.2.3 餐厨空间功能配置 |
4.3 集约紧凑的餐厨空间尺度设计 |
4.3.1 人体基本尺度解析 |
4.3.2 功能模块模数体系及尺寸设计 |
4.3.3 餐厨空间尺度及面积 |
4.4 舒适惬意的餐厨空间环境氛围营造 |
4.4.1 空间材质 |
4.4.2 空间色彩 |
4.4.3 采光照明 |
4.4.4 可供性景观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9)商业厨房排油烟系统调研及排风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国内外商业厨房排油烟系统设计标准综述 |
1.2.1 国外标准综述 |
1.2.2 国内标准综述 |
1.3 商业厨房排油烟系统研究及运行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商业厨房排油烟系统排风量计算方法研究 |
2.1 商业厨房排风量计算方法 |
2.1.1 国内外排风量计算方法分类 |
2.1.2 各排风量计算方法概述 |
2.1.3 各排风量计算方法特点 |
2.2 商业厨房排风量影响因素分析 |
2.2.1 影响因素介绍 |
2.2.2 排风量影响因素分析 |
2.3 案例计算 |
2.4 小结 |
第3章 商业厨房排油烟系统实地调研 |
3.1 调研对象及信息 |
3.1.1 调研对象概述 |
3.1.2 调研信息概述 |
3.2 厨房灶具类型数量及布置现状 |
3.3 排油烟系统现状 |
3.3.1 排烟罩 |
3.3.2 油烟净化设备 |
3.3.3 排风机类型 |
3.3.4 排放形式 |
3.4 补风系统现状 |
3.4.1 补风形式 |
3.4.2 补风系统现状分析 |
3.5 计算排风量与调研的设备铭牌风量对比 |
3.6 排放口油脂堆积现状 |
3.6.1 油脂堆积现状 |
3.6.2 油脂堆积程度影响因素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厨师室内环境问卷分析 |
4.1 问卷基本信息 |
4.2 问卷结果统计与分析 |
4.2.1 不同补风形式下厨师室内环境满意度 |
4.2.2 不同排风量下厨师室内环境满意度 |
4.3 小结 |
第5章 商业厨房单灶通风系统模拟 |
5.1 模型建立 |
5.1.1 厨房单灶物理模型 |
5.1.2 湍流模型 |
5.1.3 网格划分与边界条件 |
5.2 结果分析 |
5.2.1 速度分布 |
5.2.2 温度分布 |
5.2.3 CO_2浓度分布 |
5.2.4 C_6H_6浓度分布 |
5.2.5 厨师工作区风速、温度、CO_2及C_6H_6浓度 |
5.3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后续工作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10)基于模块化理论的工业建筑居住化改造设计研究 ——以北京市青年公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发展青年公寓(租赁型)的必要性 |
1.1.2 工业建筑居住化改造发展趋势 |
1.1.3 模块化建设发展趋势 |
1.1.4 工业建筑改造为青年公寓的优势 |
1.2 研究目的和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概念及研究背景综述 |
1.3.1 工业建筑改造国内外研究背景 |
1.3.2 居住建筑模块化设计国内外发展历程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青年公寓模块化设计和工业建筑居住化改造基础 |
2.1 青年公寓建筑中模块化的应用 |
2.1.1 模块化理论认知 |
2.1.2 建筑模数协调 |
2.1.3 模数协调与模块化应用 |
2.1.4 青年公寓模块化设计的特点及优势 |
2.2 城市青年群体特征及居住需求 |
2.2.1 青年群体特性及行为特征 |
2.2.2 青年群体租住心理及租住现状 |
2.2.3 青年群体居住需求问卷调查 |
2.2.4 青年群体的居住行为和居住需求 |
2.3 青年公寓相关调研及分析 |
2.3.1 青年公寓与传统住宅的区别 |
2.3.2 青年公寓的发展演变 |
2.3.3 青年公寓居住空间调研分析 |
2.3.4 青年公寓公共空间调研分析 |
2.4 工业建筑居住化改造调研分析 |
2.4.1 可利用的工业建筑界定 |
2.4.2 北京市既有工业建筑改造情况 |
2.4.3 工业建筑居住化改造现况及实例 |
2.4.4 与居住化改造适宜的结构体系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工业建筑居住化改造下的青年公寓模数设计 |
3.1 工业建筑居住化改造中的空间问题 |
3.1.1 工业建筑空间尺度特点 |
3.1.2 居住建筑空间尺度特点 |
3.1.3 工业建筑与居住建筑尺度协调措施 |
3.1.4 公共空间与居住空间尺度协调措施 |
3.2 青年公寓居住空间模数设计 |
3.2.1 建筑设计的尺寸要求 |
3.2.2 适用于居住空间的模数系统建立 |
3.2.3 居住空间模数网格设计 |
3.2.4 网格中断区设计 |
3.3 居住空间模数下的公共空间设计 |
3.3.1 公共空间功能分类及特点 |
3.3.2 公共空间设计原则 |
3.3.3 公共空间与居住空间的模数协调可行性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工业建筑居住化改造中的技术应用 |
4.1 居住化改造与SI住宅理论应用 |
4.1.1 工业建筑改造与SI住宅理论 |
4.1.2 工业建筑影响下支撑体的变化 |
4.1.3 支撑体影响下可分体的排布方式选择 |
4.1.4 主支撑体加固改造 |
4.1.5 主、次支撑体的结合方式 |
4.2 居住化改造中室内外环境设计要点 |
4.2.1 加强居住空间采光质量 |
4.2.2 改善居住空间通风环境 |
4.2.3 提高居住空间保温性能 |
4.2.4 满足居住空间隔声要求 |
4.3 围护结构改造措施 |
4.3.1 自然采光改造措施 |
4.3.2 自然通风改造措施 |
4.3.3 保温隔热改造措施 |
4.3.4 隔声降噪改造措施 |
4.4 居住化改造前后相关规范梳理 |
4.4.1 满足节能类规范要求 |
4.4.2 遵守防火类规范要求 |
4.4.3 参考居住类、公建类规范要求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青年公寓居住空间模块化设计 |
5.1 青年公寓模块化系统构建 |
5.1.1 工业产品模块分级启示 |
5.1.2 青年公寓模块化分解 |
5.1.3 以蘑菇公寓为例的模块化应用解析——以蘑菇公寓为例 |
5.2 组件级功能房间模块化设计 |
5.2.1 起居模块 |
5.2.2 卧室模块 |
5.2.3 厨房模块 |
5.2.4 卫生间模块 |
5.2.5 储物空间设计 |
5.3 部件级套型模块空间设计策略 |
5.3.1 部件级模块空间设计原则 |
5.3.2 部件级模块空间组织方式 |
5.4 不同居住模式下的套型模块设计方案及分析 |
5.4.1 适合独居的套型模块设计方案及分析 |
5.4.2 适合二人合住的套型模块设计方案及分析 |
5.4.3 满足两代人居住的套型模块设计 |
5.5 模块化应用前后对比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公共厨房空气品质的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 [1]结合现代厨房设备的中小学食堂厨房空间设计研究[D]. 赵思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合肥市集中式青年长租公寓使用后评价及其优化策略研究[D]. 王琦.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3]社区型青年公寓室内设计研究[D]. 刘梦飞. 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4]集中式长租公寓个性化设计策略[D]. 周裕恒.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基于凹角贴附通风的商业厨房热环境控制[D]. 宋凯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6]基于旧厂房改造的租赁公寓设计方法研究[D]. 王鹏. 广州大学, 2020(02)
- [7]基于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青年长租公寓交往空间评价研究 ——以深圳市为例[D]. 穆云丰. 深圳大学, 2020(01)
- [8]租赁公寓餐厨空间设计研究[D]. 韩建勇.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9]商业厨房排油烟系统调研及排风量研究[D]. 沈常玉. 天津大学, 2019(01)
- [10]基于模块化理论的工业建筑居住化改造设计研究 ——以北京市青年公寓为例[D]. 赵越佳.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