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铸钢节点的焊接与质量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贺鹏斐[1](2020)在《树状分叉节点的3D打印和力学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树状结构中,节点是关乎整个建筑物安全的关键所在。铸钢节点由于整体铸造成形,不仅美观流畅,可实现各种复杂的建筑造型,而且可将节点与构件的焊接部位转移至节点区外,减少了残余应力,因此在工程实践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然而目前对铸钢分叉节点的研究进展缓慢,尤其是在制造工艺方面多年没有显着的进展,老式的传统铸造工艺已经延续了数十年之久,导致铸钢节点的精度较低、制造工期长、成本高、节能和环保效益低下,已明显难以满足工程实践的生产需求,因此发展一种新式的先进制造技术十分必要。3D打印技术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已在航空、生物医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近些年来3D打印技术在建筑生产领域的应用也引起了众多关注。本文探索应用3D打印技术代替传统的铸造工艺来生产众多复杂新式节点,采用3D打印技术中相对较为成熟的SLM工艺,利用正交分析方法对影响成型件致密度的主要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研究,然后在最优工艺参数下打印制造了典型的树状三分叉节点缩尺模型,并进行了时效和固溶处理,最后进行了节点空间加载试验和有限元模拟,分析3D打印分叉节点的破坏过程和破坏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在SLM工艺下利用316L不锈钢粉末制造节点的优选工艺参数为:扫描功率150 W,扫描速度700 mm/s和扫描间距0.09 mm。使用这些工艺参数,成功的打印了树状三分叉节点缩尺模型,热处理后可获得良好的表面质量、几何精度。空间加载试验和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3D打印节点具有良好的受力性能,失效机理与破坏模型与传统铸造的节点相似。应用3D打印技术制造具有复杂几何形状的节点与传统的铸造工艺相比不需要事先制造模具,具有更高的制造效率、更加自由的结构外型,节材和环保效益突出。
王龙轩[2](2020)在《铸钢分叉节点的拓扑优化设计与3D打印制造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现代建筑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大跨度空间结构体系也日趋复杂,部分节点处杆件相贯较多,焊接连接不便且残余应力大。铸钢分叉节点由于其整体浇注成型的技术特点,可对节点分管数量,分叉角度和尺寸进行精确控制,实现节点光滑且美观的外形,同时将施工中的焊接部位转移至节点区外,消除了结构在多杆件汇交区域焊接时产生的残余应力,从而降低了施工难度,提升施工速度与施工质量。然而,现阶段铸钢分叉节点的优化设计和生产制造技术水平仍然较低。节点设计优化不足,在杆件汇交处存在应力集中现象,且节点自重大,用钢量多,生产运输成本高;节点生产制造技术落后,仍采用制造芯模-砂箱-熔钢浇注-热处理打磨等步骤的传统工艺,工序繁琐,制造精度低、工期长、成本高、节能和环保效益低下,已难以满足现代工程实践的需求。针对铸钢分叉节点设计及制造过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文以铸钢双分叉、三分叉、四分叉节点为对象,采用拓扑优化的方法对铸钢分叉节点的最优拓扑形态进行了研究,并利用3D打印制造技术探寻了铸钢分叉节点智能制造方式。首先,利用Solid Works三维建模软件建立原始的铸钢分叉节点模型,并应用Hyper Works有限元软件中的Opti Struct求解器对铸钢分叉节点进行了拓扑优化,讨论了惩罚因子、棋盘格控制等优化参数对优化结果的影响,得到了优化后模型的单元密度云图与单元等值面图,后经多次对比调试得到铸钢分叉节点的最优拓扑模型。将拓扑优化节点与原始铸钢分叉节点进行力学性能的分析比较,证明了拓扑优化方法可以在保持节点良好力学性能的同时显着降低铸钢节点的自重,提高其设计优化水平。将已得到的最优拓扑优化节点与工程中常用的焊接空心球节点和树状节点进行对比,得出了拓扑优化节点受力性能最为优良,利用拓扑优化的方法寻找铸钢节点的最佳形态是有效可行的结论。然后,基于拓扑优化节点的模型特征人工设计了新型节点,对其进行力学性能分析,并与拓扑优化节点作比较,探索了未来节点的新设计思路。而后选取两种实际工程中应用的节点作为算例,应用拓扑优化方法对其进行了找形设计,并将优化后的节点与原节点进行了力学性能比较,得出优化后的节点较原始节点质量减轻,力学性能提升,再次印证了利用拓扑优化原理找寻结构的最优模型的合理性与可行性。最后,讨论了在建筑领域3D打印的技术及设备概况,应用FDM技术、SLM技术以及快速铸造工艺等3D打印制造方式制造出了拓扑优化节点的缩尺模型。与传统制造工艺相比,3D打印制造逐层打印的技术特性不受模型外观的任何限制,十分适合制造拥有复杂外形的拓扑优化节点。将3D打印技术应用于节点制造,不仅可以显着提高生产速度、改善制造精度,还可以毫无困难地解决拓扑优化形成的复杂形体采用传统工艺难以制造的关键问题。
杨渊[3](2017)在《铸钢件力学性能试验研究及铸钢塔结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铸钢材料以其良好的力学性能和适用性,主要以铸钢节点的形式在建筑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伴随着这种发展,我国已经有铸钢结构建成。由于铸钢结构在国内的工程应用不多,相关研究很少,在分析、设计和施工方面遇到一些亟待解决的课题,包括铸钢结构的基本单元-铸钢件的力学性能,铸钢材料的不均匀性对铸钢件和铸钢结构的影响,铸钢结构在施工过程中的力学性能,铸钢结构的设计方法等,这些课题解决与否直接影响到铸钢结构的推广和应用。本文主要围绕上述问题,以国内已有的两座铸钢塔结构为背景,采用数值模拟分析与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系统的分析研究,取得了一些具有科学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分析归纳建筑工程中可以使用的铸钢牌号的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能,按照现有的铸钢材料性能分项系数,得出了这些牌号铸钢的设计指标,满足现有工程应用;针对铸钢塔结构的基本单元-一种包含构件和节点在内的空间曲线铸钢件,通过足尺模型的验证性试验和破坏性试验与有限元数值模拟,系统研究了空间曲线铸钢件的力学性能,揭示了其受力特性、承载能力和破坏模式,全面验证了空间曲线铸钢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通过概率理论和有限元数值模拟,建立了考虑铸钢材料不均匀性的随机有限元模型,结合理想有限元模型结果和试验结果,分析了铸钢材料不均匀性对铸钢件力学性能的影响,揭示了材料不均匀性对铸钢件应变分布和极限承载力的影响规律;通过概率理论和有限元数值模拟,建立了铸钢塔结构考虑铸钢材料不均匀性的随机有限元模型,分析了铸钢材料不均匀性对铸钢塔结构力学性能的影响,揭示了材料不均匀性对铸钢塔结构应力应变分布和动力性能的影响规律;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和实时监测,建立理想施工模型和考虑实际施工偏差的施工模型,研究了铸钢塔结构施工过程中的力学性能,揭示了施工方案和施工偏差对结构静力性能的影响规律以及铸钢塔在施工阶段的实际力学特性;结合铸钢构件设计和铸钢节点设计,得到了铸钢结构的分析和设计方法,并对铸钢件的加固进行了研究,形成一套铸钢结构的设计方法。为《铸钢结构技术规程》JGJ的编制工作提供了参考,也为未来铸钢结构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技术依据。
黄进华[4](2012)在《铸钢节点承载能力数值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作为新型节点,铸钢节点具有比较强的适应能力,因此,它被应用于空间结构(尤其是大跨度空间结构)中。在现代大跨度结构中,铸钢节点具有一些优点,比如造型美观、可塑性强、受力安全合理等。在实际工程中,设计人员因其优点逐渐使用它。首先,本文通过铸钢节点应用技术规程,了解目前铸钢节点材料、类型、特点、生产工艺、有限元分析原则和设计规定等。其次,本文通过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铸钢支座节点进行研究,分析其在轴向静力作用下的应力分布情况、变形分布情况以及最大变形处的荷载位移曲线。在考虑关键几何参数影响下,对铸钢支座节点进行非线性弹塑性分析,采用Mise屈服准则,得出其极限承载力。在有限元求解过程中,采用10节点四面体solid92单元,考虑网格划分精度、边界条件、材料特性、加载方式等因素,来提高极限承载力的计算精度。分析表明,在设计合理、充分利用铸钢材料强度的情况下,可以使多管相交的铸钢支座节点只因支管达到屈服强度而发生轴向屈服破坏,避免了各支管轴向静力作用下的过度变形破坏和冲切破坏,提高了结构的安全度。最后,本文对36个不同尺寸铸钢支座节点承载力进行非线性有限元分析,观察节点静力作用下的应力分布情况、变形分布情况以及最大变形处的荷载位移曲线,得到铸钢支座节点极限承载力的影响因素,回归了铸钢支座节点极限承载力的建议公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有用的建议和理论依据。
罗翠[5](2010)在《空间网壳结构铸铝和铸钢螺栓连接节点受力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网壳结构具有刚度大、自重轻、造型丰富美观、综合技术经济指标好的特点,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是一种方兴未艾的空间结构。要使多根杆件组装而成的网壳结构能够整体工作,关键在于节点的连接构造。上海市辰山植物园温室展览馆工程采用单层铝合金网壳的结构形式,新加坡植物园展览温室工程采用拱壳杂交的钢结构形式。某公司在这两项工程设计中分别提出了新型铸铝节点和铸钢节点。由于这两类节点形式是自行研制的,需要进行有限元模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试验手段确定其受力性能和极限承载力,从而验证有限元分析的合理性。本论文在对此两类节点进行有限元计算、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完成,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新型铸铝节点进行了足尺试验和有限元分析,考察了三种典型荷载作用下铸铝节点的受力性能和破坏机理,并将试验结果与有限元分析结果进行比较,验证对铸铝节点有限元分析的可靠性。(2)对经过试验验证的铸铝节点模型进行弹性分析,得到铸铝节点最不利截面的应力集中系数,提出工程中铸铝节点的设计方法和承载力计算公式,并通过三种典型加载的试验结果对该公式给予验证。(3)对该铸钢节点进行了足尺静力加载试验和非线性有限元分析。试验研究了铸钢节点的承载性能和破坏机理,并验证了有限元分析的正确性。通过试验结果与有限元结果的比较,得出采用线性强化塑性本构模型比通常采用的理想弹塑性本构模型的计算结果能更好地吻合试验结果。(4)利用经过试验验证的铸钢节点模型对铸钢节点进行多种类型的荷载作用下的弹性有限元分析,基于有限元分析结果和试验数据,提出了在荷载组合作用下铸钢节点的承载力简化计算公式。希望以上研究成果,能够为铸铝节点和铸钢节点在空间网壳结构中的推广应用和工程设计提供一些理论指导和参考价值。
龚超[6](2010)在《重型铸钢万向铰支座性能分析与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万向铰支座是具有万向承载和万向转动能力的一种支座型式,由于其能够多向受力并能发生微小转动,而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目前已有的万向铰支座通常抗拉和抗剪承载能力较低,尚不能满足工程需求。另一方面,目前关于铸钢节点的设计规程《铸钢节点应用技术规程》(CECS 235:2008)刚刚颁布,重型万向铰支座的设计和应用经验较少。基于此,本文首次实现了一种6000kN级重型铸钢万向铰支座,完成了6000kN级重型铸钢万向铰支座的设计、足尺试验和工程应用,并通过理论分析和设计实践,对新颁布的《铸钢节点应用技术规程》(CECS 235:2008)中的部分条文进行了讨论分析,提出了补充建议。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工作:(1)利用实体建模软件SolidWorks、前处理软件HyperMesh和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建立了能够考虑材料非线性、几何非线性和接触非线性影响的万向铰支座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并利用已有的试验结果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正确性。探讨了四面体网格划分、六面体网格划分和混合网格划分的实现方式,比较了三种网格划分方式的优缺点。(2)设计并研究了一种目前国内承载能力最大的新型6000kN级重型铸钢万向铰支座,并将其成功应用于实际工程中。分析了支座在三种典型荷载工况下的力学性能以及加载角度和初始变形对支座受力性能的影响,并按照规程对支座进行了校核。分析校核表明所设计支座能够满足规程要求,且支座受力明确、传力直接、性能可靠。(3)研究制作了自相平衡重型多向受力加载装置,实现了6000kN级重型铸钢万向铰支座的足尺静力性能试验。试验研究表明所设计支座受力明确、传力直接、性能可靠,所设计的加载系统适合复杂节点重型受力试验。进行了有限元分析结果和试验结果的对比验证,验证表明本文的有限元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铸钢万向铰支座的力学性能。(4)对支座进行了受拉、受剪和受压力学性能参数分析和经济性比较,找出了主要影响因素、影响规律和影响大小。分析了上支座球饼厚度、下支座顶板厚度、材料屈服强度等参数对支座受压、受剪和受拉时力学性能、经济性以及等强设计的影响。分析表明:在所研究的参数范围内,下支座顶板厚度、下支座加劲肋厚度和材料屈服强度对支座的受压力学性能影响较大;上支座球饼厚度和材料屈服强度对支座的受剪力学性能和受拉力学性能影响较大。(5)对影响支座纯弹性设计的接触问题和应力集中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影响接触应力大小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减小应力集中的构造措施,并对规程中部分条文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补充建议。研究表明:减小两接触体半径之差对减小接触应力最为有效;对应力集中区域进行局部加强、改变传力模式和改变局部刚度分布均能有效地降低应力集中,三种方法中局部加强法最为有效。在依据规程计算节点极限承载力时,不能仅依据规程条文说明取荷载-变形曲线中刚度首次减小为初始刚度10%时的荷载为极限承载力,而要同时校核节点在极限承载力作用下的最大应力点的折算应力不应超过材料的抗拉强度。弹塑性双折线模型的强化模量在规程给定范围内取值时对支座的极限承载力影响较大,建议结合实测的铸钢材性数据确定。对由若干部件串联而成的铸钢节点,在极限承载力计算时建议分别计算各组成部件的极限承载力,并取其中的最小值作为节点的极限承载力。
刘志磊[7](2009)在《重庆空港体育馆弦支穹顶铸钢节点使用性能分析》文中提出铸钢节点是近几年来随着大跨空间结构体系发展起来的新型节点形式。铸钢节点受力直接明确,承载力大,并能减少节点板、节点球的次应力对结构内力的影响,已广泛应用于国外大跨度钢结构中。国内近年来在一些大跨度结构中受力复杂的部位也采用了铸钢节点,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在国内还没有一套成熟完备的铸钢节点设计方法,为了推动铸钢节点在国内的应用和发展,对铸钢节点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以重庆空港体育馆弦支穹顶钢结构中使用的铸钢节点为研究对象,对其中两个典型节点进行有限元数值分析。首先对体育馆弦支穹顶钢结构进行整体分析,通过ANSYS模拟得到结构在施加预应力的过程中铸钢节点的受力状态,即节点所受外荷载。将施工过程中的节点受力状态与结构正常使用时的节点受力状态进行比较,取最不利的情况作为节点所受外荷载。利用通用有限元程序ANSYS对所分析的典型铸钢节点进行研究,对节点在外荷载作用下的使用性能进行分析。最后对节点的承载能力开展进一步讨论,对节点的性能作出评价。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对铸钢节点的使用性能进行研究发现,根据工程实际的要求应当考虑节点壁厚和倒角半径两个主要影响因素,对不同壁厚和不同倒角半径的节点进行比较分析后,给出了节点壁厚和倒角半径的推荐使用值。对节点承载能力的进一步研究可以加深对铸钢节点受力性能的理解与把握。下一步将对节点性能进行试验验证。
吴治国,刘坚,王永梅[8](2008)在《铸钢节点的研究及在大跨度空间结构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铸钢节点以其众多的优异性能,已在国内外各类结构工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在总结铸钢节点的特点、质量控制和焊接技术、设计原则以及有限元及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对铸钢节点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以供研究人员参考,并为今后大型现代化场馆选用铸钢节点提供借鉴。
居虎[9](2008)在《巨型铸钢节点超高空安装技术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钢结构特别是复杂的大型空间钢结构和超高层钢结构在工业与民用建筑中的广泛应用,结构许多节点位置的力学性能和连接方式都日趋复杂,一般节点形式已经难以在构造及制作工艺上满足复杂的受力体系要求。因此,目前在钢结构复杂节点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具有良好适用性的铸钢节点形式开始越来越受工程界人士的青睐。国内目前针对铸钢节点的理论分析、力学性能研究以及足尺试验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而对铸钢节点特别是复杂巨型铸钢节点的安装技术尚未有系统的总结,因此论文主要从施工角度出发对复杂巨型铸钢节点的安装全过程进行研究与分析。论文以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巨型铸钢节点为例介绍了巨型铸钢节点超高空安装的全过程。通过对巨型铸钢节点超高空安装技术进行研究,在安装工艺以及分析方法等以下四个方面取得了创新和突破:①巨型铸钢节点的二次制作。将日本制作好的纯巨型铸钢件由国内制作厂进行二次加工,在巨型铸钢节点的每个分枝上都焊接一定长度的短牛腿,短牛腿的材质和与巨型铸钢件连接的主体钢结构构件材性相同。这样就避免了巨型铸钢节点在超高空进行异种钢材焊接,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巨型铸钢节点在超高空的焊接质量。②巨型铸钢节点的GPS测量。在对巨型铸钢节点安装进行常规测量控制的同时,运用GPS测量技术对巨型铸钢节点上的特征点进行静态和动态测量,复核巨型铸钢节点常规测量控制的结果。③巨型铸钢节点安装的危险源分析。为保证巨型铸钢节点超高空安装的安全性,对巨型铸钢节点的超高空安装进行危险源分析,其中特别以高空坠落为例,利用事故树分析法分析了导致巨型铸钢节点超高空安装过程中发生高空坠落事故的所有可能因素,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防止高空坠落的相应措施。④远程验收监控系统的应用。巨型铸钢节点超高空安装需在高空滞留很长时间,而且安装作业都在临边完成,整个过程中的施工和验收对相关人员的人身安全具有极大威胁,为保证巨型铸钢节点超高空安装顺利完成,在国内首次运用远程验收监控系统对巨型铸钢节点超高空安装全过程进行监控和验收。论文不仅可以为以后铸钢节点的安装提供借鉴,为铸钢节点施工规程的编制提供参考,而且还可以推动巨型铸钢节点在我国钢结构工程中的应用和发展,促进新工艺以及新设备的使用。
马洪涛[10](2006)在《南通体育会展中心铸钢节点的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铸钢节点以其良好的受力性能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应用于大跨度空间结构,然而到目前为止尚没有成熟的设计方法。在无成熟设计理论的情况下,要推广这一新型节点,除了进行详细的有限元分析以外,还需要借助于试验的手段,对节点的破坏形态、应力分布等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同时,检验有限元计算模型的可靠性。因此,对于大型铸钢节点在实际荷载作用下的应力状态有必要进行试验研究。本文结合南通体育会展中心工程中的铸钢节点,对其进行空间受力状态下的试验研究,并进行理论分析,得出铸钢节点的应力分布规律。本文的主要工作有:(1)通过对南通体育会展中心工程中大型铸钢节点的试验研究,分析试验加载方案,得出节点的实测应力值。并论证试验方法的正确性,证明试验结果的可靠性。(2)运用大型通用有限元程序ANSYS对铸钢节点模型进行了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并与试验实测值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分析,采用线性强化塑性本构模型得出的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要比按理想弹塑性本构模型所得结果吻合得更好。从而验证了有限元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可靠性。(3)对铸钢节点模型进行有限元分析,得出了铸钢节点应力分布的一般规律。并对铸钢节点的承载力影响因素进行多参数分析,为实际工程设计提供建议。(4)最后,本文对铸钢节点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以供今后的研究人员参考。本文的研究为即将编制的铸钢节点规范提供了一定的参考资料。
二、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铸钢节点的焊接与质量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铸钢节点的焊接与质量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树状分叉节点的3D打印和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树状铸钢分叉节点的简介和研究现状 |
1.2.1 树状铸钢分叉节点的简介 |
1.2.2 树状铸钢分叉节点的研究现状 |
1.3 3D打印理论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二章 三分叉形节点的3D打印制造研究 |
2.1 三分叉节点的金属3D打印制造 |
2.1.1 金属3D打印的原理 |
2.1.2 SLM技术的工艺参数优化 |
2.1.3 316L不锈钢最优工艺参数下的材性试验研究 |
2.1.4 SLM成型缺陷分析 |
2.1.5 树状分叉节点的建模 |
2.1.6 树状三分叉节点的SLM成型 |
2.2 三分叉节点的非金属3D打印 |
2.3 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树状三分叉节点的受力性能研究 |
3.1 试验研究 |
3.1.1 试验方案与测点布置 |
3.1.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2 数值模拟分析 |
3.2.1 有限元模型 |
3.2.2 破坏过程与塑性区的发展 |
3.2.3 试件破坏机理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2)铸钢分叉节点的拓扑优化设计与3D打印制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铸钢分叉节点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
1.2.1 铸钢材料方面 |
1.2.2 有限元分析技术 |
1.2.3 受力性能与承载力计算公式 |
1.2.4 铸钢节点试验 |
1.2.5 生产制造技术 |
1.2.6 现阶段研究的不足之处 |
1.3 拓扑优化 |
1.3.1 拓扑优化的概念 |
1.3.2 拓扑优化的分类 |
1.3.3 离散体结构拓扑优化的研究现状 |
1.3.4 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的研究现状 |
1.3.5 拓扑优化在建筑结构领域中的应用 |
1.4 3D打印制造技术 |
1.4.1 3D打印制造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
1.4.2 3D打印制造技术在建筑领域中的应用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6 本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二章 铸钢分叉节点的拓扑优化理论及建模 |
2.1 拓扑优化理论 |
2.1.1 变密度法中的SIMP插值模型 |
2.1.2 Opti Struct解算器 |
2.1.3 Opti Struct求解理论 |
2.2 拓扑优化数学模型 |
2.3 节点原始模型的建立 |
2.3.1 模型参数 |
2.3.2 前处理 |
2.4 原始节点模型有限元静力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铸钢分叉节点的拓扑优化设计 |
3.1 拓扑优化参数设置 |
3.1.1 惩罚因子 |
3.1.2 棋盘格控制 |
3.2 拓扑优化设计 |
3.2.1 拓扑优化分析 |
3.2.2 单元密度静态分析 |
3.2.3 单元密度等值面分析 |
3.2.4 优化结果筛选 |
3.3 节点在其它工况作用下拓扑优化的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拓扑优化节点的力学性能分析 |
4.1 拓扑优化节点的静力分析 |
4.1.1 双分叉拓扑优化节点 |
4.1.2 三分叉拓扑优化节点 |
4.1.3 四分叉拓扑优化节点 |
4.2 拓扑优化节点与工程中常用节点力学性能比较 |
4.2.1 拓扑优化节点与焊接空心球节点的比较 |
4.2.2 拓扑优化节点与树状节点的比较 |
4.2.3 数据总结 |
4.3 基于拓扑优化节点的新型节点 |
4.4 拓扑优化设计在工程实践应用中的算例分析 |
4.4.1 半球状铸钢连接节点 |
4.4.2 树枝状铸钢连接节点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铸钢分叉节点的3D打印制造 |
5.1 3D打印的技术分类及设备 |
5.1.1 高分子材料3D打印技术 |
5.1.2 金属3D打印技术 |
5.2 3D打印制造流程 |
5.3 3D打印参数 |
5.3.1 分层厚度 |
5.3.2 边缘厚度 |
5.3.3 填充密度 |
5.3.4 打印温度 |
5.3.5 打印速度 |
5.3.6 支撑方式 |
5.3.7 后处理工艺 |
5.4 新型快速铸造方式的探索 |
5.5 打印结果与讨论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成果情况 |
(3)铸钢件力学性能试验研究及铸钢塔结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建筑结构中铸钢件的发展 |
1.1.1 国外建筑结构中铸钢件的应用情况 |
1.1.2 国内建筑结构中铸钢件的应用情况 |
1.1.3 建筑结构用铸钢件的特点 |
1.1.4 铸钢件的连接方式 |
1.2 铸钢件研究现状 |
1.3 铸钢结构 |
1.3.1 迎宾塔 |
1.3.2 四海同心塔 |
1.3.3 上海文化广场剧场漏斗结构 |
1.3.4 相关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铸钢材料特性研究 |
2.1 引言 |
2.2 铸钢材料的分类 |
2.3 国内外铸钢标准现状 |
2.4 铸钢材料化学成分、力学性能和设计指标 |
2.4.1 焊接结构用铸钢 |
2.4.2 非焊接结构用铸钢 |
2.4.3 结构用铸钢管 |
2.4.4 设计指标 |
2.5 铸钢材料性能及铸钢件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
2.5.1 建筑工程用铸钢材料性能 |
2.5.2 建筑结构用铸钢件的理论研究及设计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铸钢塔结构的铸钢件力学性能数值模拟研究 |
3.1 引言 |
3.2 弹塑性有限元分析的基本理论 |
3.2.1 Mises屈服准则 |
3.2.2 加载准则 |
3.2.3 与Mises屈服条件相关联的流动法则 |
3.2.4 材料弹塑性有限元法 |
3.3 空间曲线铸钢件的理想模型数值模拟 |
3.3.1 有限元模型建模 |
3.3.2 设计荷载和边界条件 |
3.3.3 数值模拟结果 |
3.3.4 在其它荷载工况下的数值模拟结果 |
3.4 空间曲线铸钢件的随机模型数值模拟 |
3.4.1 材料不均匀性 |
3.4.2 模型的建立 |
3.4.3 随机模型数值模拟结果 |
3.4.4 材料不均匀性对铸钢件极限承载力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铸钢塔结构的铸钢件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
4.1 引言 |
4.2 空间曲线铸钢件验证性试验研究 |
4.2.1 材性试验 |
4.2.2 加载装置 |
4.2.3 荷载制度 |
4.2.4 测试方案 |
4.2.5 量测仪器 |
4.2.6 试验准备 |
4.2.7 试验结果分析 |
4.3 铸钢塔结构铸钢件的破坏性试验研究 |
4.3.1 荷载制度 |
4.3.2 试验结果分析 |
4.4 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 |
4.4.1 理想模型结果与验证性试验结果对比 |
4.4.2 理想模型结果与破坏性试验结果对比 |
4.4.3 试验结果与随机模型数值模拟结果对比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材料不均匀性对铸钢塔结构力学性能影响数值模拟研究 |
5.1 引言 |
5.2 材料不均匀性对铸钢结构静力性能的影响 |
5.2.1 模型的建立 |
5.2.2 重力荷载下的结果 |
5.2.3 重力荷载和风荷载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
5.2.4 重力荷载和地震荷载作用下的结果 |
5.3 材料不均匀性对铸钢结构动力性能的影响 |
5.3.1 不考虑材料不均匀性的模态分析 |
5.3.2 考虑材料不均匀性的模态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铸钢塔结构的施工过程分析与现场监测 |
6.1 引言 |
6.2 迎宾塔施工过程 |
6.2.1 施工段划分 |
6.2.2 铸钢件样式 |
6.2.3 地面拼装 |
6.2.4 吊装就位 |
6.3 垂直度观测 |
6.4 铸钢塔结构施工全过程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
6.4.1 分析模型 |
6.4.2 理想施工全过程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
6.4.3 考虑施工偏差的施工全过程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
6.5 铸钢塔结构施工过程监测 |
6.5.1 监测内容 |
6.5.2 监测仪器 |
6.5.3 测点布置 |
6.5.4 监测数据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铸钢结构的设计方法 |
7.1 引言 |
7.2 铸钢构件的设计 |
7.2.1 轴心受拉、压构件 |
7.2.2 双向受弯实腹式构件 |
7.2.3 拉弯、压弯实腹式构件 |
7.2.4 非规则截面构件 |
7.3 铸钢节点的设计 |
7.3.1 建筑用铸钢节点形式 |
7.3.2 计算公式 |
7.4 铸钢结构的设计及技术研究 |
7.4.1 铸钢结构的设计流程 |
7.4.2 建筑造型和结构造型 |
7.4.3 结构造型和铸钢件造型 |
7.4.4 力学性能分析 |
7.4.5 构造设计和校核 |
7.5 铸钢件的加固 |
7.5.1 铸钢构件的加固 |
7.5.2 铸钢节点加固 |
7.6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本文结论 |
8.2 研究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4)铸钢节点承载能力数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铸钢节点研究背景 |
1.2 铸钢节点实际应用 |
1.3 铸钢节点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存在问题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铸钢节点应用技术规程 |
2.1 材料及设计指标 |
2.1.1 铸钢节点材料选用和性质 |
2.1.2 设计指标 |
2.2 铸钢节点特点、类型和生产工艺 |
2.2.1 铸钢节点特点 |
2.2.2 铸钢节点类型 |
2.2.3 铸钢节点生产工艺 |
2.3 节点有限元分析原则 |
2.4 设计规定 |
2.4.1 一般规定 |
2.4.2 节点承载力 |
2.5 节点试验 |
2.6 加工要求 |
2.6.1 一般规定 |
2.6.2 铸造 |
2.6.3 缺陷修补 |
3 铸钢支座节点静力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有限元分析基本理论 |
3.2.1 材料弹塑性有限元法 |
3.2.2 材料本构关系 |
3.2.3 基本假定 |
3.2.4 Mises 屈服准则 |
3.2.5 加载准则 |
3.2.6 求解过程 |
3.2.7 极限承载力判别准则 |
3.3 铸钢支座节点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3.1 概述 |
3.3.2 单元的选取 |
3.3.3 边界条件 |
3.3.4 加载方式 |
3.4 铸钢支座节点多参数静力性能分析 |
3.4.1 引言 |
3.4.2 铸钢支座节点几何参数 |
3.4.3 铸钢支座节点应力图 |
3.4.4 铸钢支座节点变形图 |
3.4.5 铸钢支座节点最大变形处 X 方向的荷载位移曲线 |
3.5 本章小结 |
4 铸钢支座节点极限承载力参数影响和设计值建议公式 |
4.1 引言 |
4.2 铸钢支座节点极限承载力影响因素 |
4.2.1 中部倒角半径 r 的影响 |
4.2.2 壁厚 t 的影响 |
4.2.3 管径 d 的影响 |
4.3 铸钢支座节点极限承载力设计值建议公式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空间网壳结构铸铝和铸钢螺栓连接节点受力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我国空间网壳结构的发展概况 |
1.2 铝合金结构在工程中的应用 |
1.3 铝合金结构的连接和节点 |
1.3.1 铝合金结构的连接 |
1.3.2 铝合金结构的节点 |
1.4 铸钢节点在工程中的应用 |
1.5 铸钢节点的研究现状 |
1.5.1 国外研究现状 |
1.5.2 国内研究现状 |
1.6 课题来源与研究内容 |
1.6.1 课题来源 |
1.6.2 研究内容 |
1.7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铸铝节点承载性能的试验研究和有限元分析 |
2.1 试验概况 |
2.1.1 铸造铝合金材料 |
2.1.2 节点试件及材料 |
2.1.3 试验装置及加载设计 |
2.1.4 试验方法及测试内容 |
2.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2.2.1 节点试件的破坏形态 |
2.2.2 试验结果 |
2.3 有限元分析计算 |
2.3.1 有限元模型 |
2.3.2 材料特性 |
2.4 试验结果与有限元分析比较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铸铝节点承载力简化计算方法 |
3.1 铸铝节点的受力简图与弹性理论分析 |
3.1.1 受力简图 |
3.1.2 弹性理论分析 |
3.2 弹性有限元分析 |
3.3 铸铝节点承载力简化计算公式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十字型铸钢节点承载性能的试验研究和有限元分析 |
4.1 工程简介 |
4.2 试验概况 |
4.2.1 试件设计及试验加载 |
4.2.2 测试内容 |
4.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4.4 有限元分析计算 |
4.5 试验结果与有限元分析比较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十字型铸钢节点承载力简化计算方法 |
5.1 铸钢节点的受力简图与弹性理论分析 |
5.1.1 受力简图 |
5.1.2 弹性理论分析 |
5.2 弹性有限元分析 |
5.3 铸钢节点承载力简化计算公式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6)重型铸钢万向铰支座性能分析与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铸钢节点的类型 |
1.1.2 铸钢节点的特点 |
1.1.3 铸钢节点的应用 |
1.1.4 常用的支座类型 |
1.2 相关研究现状 |
1.3 铸钢万向铰支座研究存在的不足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铸钢万向铰支座有限元建模 |
2.1 引言 |
2.2 分析软件 |
2.3 材料模型 |
2.4 实体模型的建立 |
2.5 单元选取和网格划分 |
2.5.1 考虑的因素 |
2.5.2 四面体网格划分 |
2.5.3 六面体网格划分 |
2.5.4 混合网格划分 |
2.5.5 网格密度的影响 |
2.6 接触问题模拟 |
2.6.1 接触问题的基本方程 |
2.6.2 接触问题的数值算法 |
2.6.3 摩擦系数的选取 |
2.7 建模方法验证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重型铸钢万向铰支座设计 |
3.1 引言 |
3.2 设计目标 |
3.2.1 荷载工况与设计荷载 |
3.2.2 材料选用 |
3.2.3 原型支座选择 |
3.3 原型支座有限元分析 |
3.3.1 工况1 |
3.3.2 工况2 |
3.3.3 工况3 |
3.4 支座改进 |
3.5 改进后支座有限元分析 |
3.5.1 工况1 |
3.5.2 工况2 |
3.5.3 工况3 |
3.6 改进前后对比 |
3.7 加载角度的影响 |
3.8 初始变形的影响 |
3.8.1 工况1 |
3.8.2 工况2 |
3.8.3 工况3 |
3.9 本章小结 |
第4章 重型铸钢万向铰支座试验研究 |
4.1 引言 |
4.2 试验荷载 |
4.3 试验加载装置设计 |
4.3.1 加载配套装置设计 |
4.3.2 加载环加固设计 |
4.3.3 试验加载系统 |
4.4 试验加载制度及加载控制 |
4.4.1 工况1 |
4.4.2 工况2 |
4.4.3 工况3 |
4.5 试验测量装置 |
4.6 材性与试件制作 |
4.7 试验现象 |
4.8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8.1 工况1 |
4.8.2 工况2 |
4.8.3 工况3 |
4.9 本章小结 |
第5章 重型铸钢万向铰支座参数分析 |
5.1 引言 |
5.2 分析参数 |
5.3 有限元模型 |
5.4 性价比指标 |
5.5 位移计算点 |
5.6 上支座球饼厚度 |
5.7 下支座顶板厚度 |
5.8 下支座加劲肋厚度 |
5.9 螺栓孔径 |
5.10 球碗加劲肋数量 |
5.11 球碗加劲肋厚度 |
5.12 材料屈服强度 |
5.13 本章小结 |
第6章 铸钢节点设计中若干问题讨论 |
6.1 引言 |
6.2 接触问题 |
6.2.1 赫兹接触理论 |
6.2.2 减少接触应力的措施分析 |
6.3 应力集中问题 |
6.3.1 基本概念 |
6.3.2 评价指标 |
6.3.3 减少应力集中的方法 |
6.4 对规程部分条文的讨论 |
6.4.1 规程规定的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 |
6.4.2 荷载步对极限承载力计算的影响 |
6.4.3 强化模量对极限承载力计算的影响 |
6.4.4 极限承载力计算时应注意的问题 |
6.4.5 串联节点的极限承载力计算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重庆空港体育馆弦支穹顶铸钢节点使用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铸钢节点研究背景 |
1.2 铸钢节点在国内外工程中的应用 |
1.3 铸钢节点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课题来源与研究内容 |
1.4.1 课题来源 |
1.4.2 本文研究的内容 |
2 铸钢节点概述 |
2.1 铸钢节点的特点及类型 |
2.1.1 铸钢节点的特点 |
2.1.2 铸钢节点的类型 |
2.2 铸钢牌号的表示方法 |
2.3 铸钢件的选材 |
2.4 铸钢节点的生产工艺 |
2.4.1 铸钢节点的铸造工艺 |
2.4.2 铸钢节点的热处理 |
2.4.3 铸钢节点的后处理 |
2.5 铸钢节点的质量控制与焊接 |
2.5.1 铸钢节点的质量控制 |
2.5.2 铸钢节点的检查与验收 |
2.5.3 铸钢节点的焊接 |
2.6 铸钢节点的缺陷处理规定 |
2.7 铸钢节点的设计 |
2.8 本章小结 |
3 铸钢节点受力状态分析 |
3.1 引言 |
3.2 使用过程中铸钢节点受力状态分析 |
3.3 施工过程中铸钢节点受力状态分析 |
3.3.1 施工过程仿真分析原理 |
3.3.2 几何非线性分析的基本方法 |
3.3.3 ANSYS 实现施工过程仿真分析的方法 |
3.3.4 ANSYS 简介及单元类型的选取 |
3.3.5 ANSYS 单元生死功能 |
3.3.6 Ⅰ号铸钢节点受力状态分析 |
3.3.7 Ⅱ号铸钢节点受力状态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铸钢节点使用性能有限元分析 |
4.1 有限元法 |
4.1.1 有限元法概述 |
4.1.2 有限元法的分析过程 |
4.2 铸钢节点有限元建模与计算 |
4.2.1 建立模型和划分网格 |
4.2.2 添加荷载和约束 |
4.2.3 求解和后处理过程 |
4.2.4 Ⅰ号铸钢节点使用性能分析 |
4.2.5 Ⅱ号铸钢节点使用性能分析 |
4.2.6 带缺陷工作的铸钢节点使用性能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铸钢节点极限承载力有限元分析 |
5.1 引言 |
5.2 弹塑性有限元分析的基本理论 |
5.2.1 概述 |
5.2.2 Mises 屈服准则 |
5.2.3 强化准则 |
5.2.4 塑性流动增量理论 |
5.2.5 材料弹塑性有限元法 |
5.2.6 非线性方程组求解 |
5.2.7 收敛准则 |
5.3 铸钢节点极限承载力的确定及其有限元模型 |
5.3.1 极限承载力判别准则 |
5.3.2 有限元模型 |
5.4 铸钢节点塑性发展过程 |
5.5 铸钢节点极限承载力及影响因素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巨型铸钢节点超高空安装技术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前言 |
1.2 铸钢节点在钢结构工程中的应用 |
1.2.1 铸钢节点在国外钢结构工程中的应用 |
1.2.2 铸钢节点在国内钢结构工程中的应用 |
1.3 国内铸钢节点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铸钢节点的特性及分类 |
2.1 铸钢的分类及牌号表示方法 |
2.1.1 铸钢的分类 |
2.1.2 铸钢牌号的表示方法 |
2.2 铸钢节点的定义 |
2.3 铸钢节点的材质 |
2.4 铸钢节点的特点 |
2.5 铸钢节点的分类 |
3 铸钢节点的制作 |
3.1 铸钢节点常见的制作方法 |
3.2 铸钢节点的一般生产工艺 |
3.3 铸钢节点的铸造缺陷类别及产生原因 |
3.4 铸钢节点的热处理 |
3.4.1 热处理的方式 |
3.4.2 热处理对铸钢件性能的影响 |
3.5 铸钢节点的质量检测 |
3.5.1 铸钢金相组织的检验 |
3.5.2 铸钢化学成分分析 |
3.5.3 铸钢节点力学性能测试 |
3.5.4 铸钢节点无损检测 |
4 巨型铸钢节点超高空安装技术的研究 |
4.1 超高空巨型铸钢节点的吊装 |
4.1.1 巨型铸钢节点吊装机械的选择 |
4.1.2 巨型铸钢节点吊装方式的选择 |
4.1.3 巨型铸钢节点吊点的设置 |
4.1.4 巨型铸钢节点的安装 |
4.2 超高空巨型铸钢节点的测量 |
4.2.1 常规测量控制 |
4.2.2 GPS 测量控制 |
4.3 巨型铸钢节点异种钢材的焊接 |
4.3.1 异种钢材的可焊性研究 |
4.3.2 异种钢材焊接的方法 |
4.3.3 异种钢材的焊接 |
4.4 巨型铸钢节点的防腐与防火 |
4.4.1 巨型铸钢节点的防腐 |
4.4.2 巨型铸钢节点的防火 |
5 巨型铸钢节点在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的应用 |
5.1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工程概括 |
5.2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巨型铸钢节点 |
5.3 巨型铸钢节点安装难点 |
5.4 巨型铸钢件的二次制作 |
5.4.1 巨型铸钢节点二次制作的流程 |
5.4.2 含牛腿的巨型铸钢节点示意图 |
5.4.3 巨型铸钢节点牛腿的制作 |
5.4.4 牛腿与铸钢件的对接组装 |
5.5 巨型铸钢节点的安装 |
5.5.1 巨型铸钢节点吊装方式的选择 |
5.5.2 巨型铸钢节点吊装钢扁担的设计 |
5.5.3 巨型铸钢节点的安装 |
5.6 巨型铸钢节点的测量 |
5.6.1 巨型铸钢节点的常规测量 |
5.6.2 巨型铸钢节点安装GPS 测量技术的应用 |
5.7 巨型铸钢节点的焊接 |
5.7.1 焊接材料和焊接设备 |
5.7.2 焊接施工工艺 |
6 巨型铸钢节点超高空安装危险源分析 |
6.1 危险源的定义 |
6.2 危险源的分级 |
6.3 危险源的类型 |
6.3.1 第一类危险源 |
6.3.2 第二类危险源 |
6.4 危险源分析方法 |
6.4.1 事故树的概念 |
6.4.2 事故树的构成 |
6.4.3 事故树分析程序 |
6.5 巨型铸钢节点超高空安装危险源分析 |
6.5.1 事故树的最小割集求解及发生高空坠落事故的主要原因分析 |
6.5.2 事故树的最小径集求解及高空坠落防范措施 |
7 远程验收监控系统在巨型铸钢节点超高空安装过程中的应用 |
7.1 远程验收监控系统的概念 |
7.2 远程验收监控系统的组成 |
7.3 远程验收监控系统的优势和特点 |
7.4 远程验收监控系统的总体功能设计 |
7.4.1 系统的目标 |
7.4.2 系统的整体流程 |
7.4.3 系统结构设计的特性 |
7.4.4 系统的主要功能 |
7.5 系统的网络拓扑架构 |
7.6 各子系统的功能设计 |
7.6.1 远程监控和视频采集子系统 |
7.6.2 图档管理子系统 |
7.6.3 验收报表子系统 |
7.6.4 知识中心子系统 |
7.6.5 归档管理子系统 |
7.7 远程验收监控系统在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巨型铸钢节点安装过程中的应用 |
7.7.1 现场验收监控操作流程 |
7.7.2 远程验收监控系统在巨型铸钢节点超高空安装过程中的应用 |
7.8 本章小结 |
8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南通体育会展中心铸钢节点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我国铸钢节点的发展概况 |
1.1.1 铸钢节点的特点 |
1.1.2 铸钢节点的类型 |
1.1.3 铸钢节点的材料 |
1.1.4 铸钢节点的生产工艺 |
1.1.5 铸钢节点的焊接 |
1.2 铸钢节点在工程中的应用 |
1.3 铸钢节点的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1 本课题的工程背景 |
1.4.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铸钢节点的有限元分析理论 |
2.1 概述 |
2.2 实用的简化模型 |
2.2.1 理想弹塑性材料模型 |
2.2.2 理想刚塑性材料模型 |
2.2.3 线性强化弹塑性材料模型 |
2.2.4 刚性线性强化材料模型 |
2.3 加载准则 |
2.4 VON MISES屈服准则 |
2.5 本构方程 |
2.5.1 理想弹塑性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 |
2.5.2 强化塑性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 |
2.6 现行规范中采用的破坏准则 |
第三章 南通体育会展中心铸钢节点的试验研究 |
3.1 铸钢节点的试验设计与实施 |
3.1.1 试验目的 |
3.1.2 铸钢节点的试件设计 |
3.1.3 铸钢节点的材性试验 |
3.1.4 试验加载设备 |
3.1.5 试验加载方式 |
3.1.6 试验加载制度 |
3.1.7 位移、应变测试方案 |
3.2 试验可靠性的论证 |
3.2.1 试验加载装置的合理选择 |
3.2.2 试验实测值对称性的论证 |
3.2.3 试验实测值重复性的论证 |
3.2.4 试验实测值应力-应变关系结构特性的体现 |
3.2.5 试验实测值可靠性的全局性考核 |
3.2.6 试验结果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铸钢节点模型的有限元分析及与试验结果的比较分析 |
4.1 概况 |
4.2 铸钢节点的设计与有限元分析 |
4.2.1 铸钢节点模型的设计 |
4.2.2 计算模型 |
4.2.3 荷载及边界条件 |
4.2.4 铸钢节点的受力分析 |
4.2.5 铸钢节点的承载力影响因素 |
4.3 铸钢节点的试验结果与有限元计算结果的对比 |
4.3.1 理想模型与试验模型的比较 |
4.3.2 实测模型与试验模型的比较 |
4.4 铸钢节点设计的若干建议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铸钢节点的焊接与质量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 [1]树状分叉节点的3D打印和力学性能研究[D]. 贺鹏斐. 河南大学, 2020(02)
- [2]铸钢分叉节点的拓扑优化设计与3D打印制造研究[D]. 王龙轩. 河南大学, 2020(02)
- [3]铸钢件力学性能试验研究及铸钢塔结构分析[D]. 杨渊. 天津大学, 2017(04)
- [4]铸钢节点承载能力数值分析[D]. 黄进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2(02)
- [5]空间网壳结构铸铝和铸钢螺栓连接节点受力性能研究[D]. 罗翠. 清华大学, 2010(03)
- [6]重型铸钢万向铰支座性能分析与设计研究[D]. 龚超.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0(05)
- [7]重庆空港体育馆弦支穹顶铸钢节点使用性能分析[D]. 刘志磊. 重庆大学, 2009(12)
- [8]铸钢节点的研究及在大跨度空间结构中的应用[J]. 吴治国,刘坚,王永梅. 钢结构, 2008(08)
- [9]巨型铸钢节点超高空安装技术研究及应用[D]. 居虎. 重庆大学, 2008(06)
- [10]南通体育会展中心铸钢节点的试验研究[D]. 马洪涛. 东南大学, 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