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复杂电子系统基于CAN总线的BIT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冯宇彤[1](2021)在《基于FIFO和优先级序列CAN总线系统研究》文中提出CAN总线是现代汽车电子技术中最重要的串行通信总线,因CAN总线的可靠性、实时性、互操作性、灵活性、经济性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汽车电子部件的通信与控制系统中,CAN总线通信是基于优先级仲裁与调度的通信系统,因此,研究基于CAN总线的调度对提高CAN总线的利用率与系统通信性能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主要研究基于FIFO和优先级序列的CAN总线系统,提出一种模型优化的思路,具体研究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研究基于FIFO和优先级序列的CAN总线网络系统的可调度性分析算法,针对两种模型,分析消息的传输特征,分析计算最坏情况响应时间,探讨系统可调度的最小总线速率和最大总线利用率,通过总线利用率研究系统的性能。(2)研究最优优先级分配算法,给不同序列的消息分配合适的优先级,研究FIFO序列导致的优先级倒置的影响,保证系统可调度的情况下,提高总线利用率。(3)实验研究表明,两种模型的可调度性分析与实验结果一致,节点排队序列对两种模型的系统性能影响不同,最优优先级分配算法可以保证CAN总线网络在可调度的情况下,提高总线利用率,影响系统性能的因素有缓冲区数量、FIFO序列节点数量、节点消息优先级、节点消息数量和节点数量五个因素。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分析研究可调度性算法和最优优先级分配算法为提高总线利用率提供了理论依据,实验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有效性。该课题的研究对CAN总线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肖觊威[2](2021)在《基于Fuzzing的CAN总线协议逆向技术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车联网的快速发展,车辆面临的安全形势越发严峻,车辆安全也越来越被重视。因为对车辆的攻击最终都是以入侵CAN总线来实现,所以加强CAN总线的安全防护是加强车辆安全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了解CAN总线协议细节,能让安全人员更好地对CAN总线进行安全防护,但是车厂目前并不愿意公开协议,这让安全人员的研究和防护工作难以进行。由于短期内也无法改变这个现状,于是安全界产生了对CAN总线协议逆向的需求。CAN总线协议逆向的发展也是循序渐进的。最开始只是在物理层面上简单地将CAN总线数据与ECU相关联,后来发展到对CAN协议语法的逆向,再到追求语义的逆向。本文提出的是一套完整的CAN总线协议的语义逆向方案。本文CAN总线协议语义逆向方案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识别语法:提取与分类CAN数据中的信号;二是逆向语义:针对不同的信号,设计对应的方案逆向其功能含义。之所以设计成这两个阶段,是因为精准的语法识别能给语义逆向带来极大的帮助。下面分别介绍本文两个阶段的工作与贡献。在识别语法阶段,本文在READ算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进。READ算法是目前学术界优秀的CAN总线协议语法逆向方案,READ算法将CAN信号分为物理量、计数器和校验值三类。本文进一步研究CAN信号的特征,对信号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划分。首先将信号分为单值信号,多值信号与全值信号三个大类。然后再对多值信号进一步细分为控制指令和离散物理量信号;对全值信号进一步细分为连续物理量信号,计数器信号和校验值信号。在逆向语义阶段,本文针对不同的信号,分别设计对应的逆向方案。单值信号,多值信号(控制指令、离散物理量信号)与全值信号(计数器信号、校验值信号、连续物理量信号)的方案各自独立。其中多值信号中的控制指令的逆向是基于本文提出的策略Fuzzing和比特相与算法实现的;多值信号中的离散物理量信号的逆向是基于本文提出的数值规律比对算法实现的;全值信号中的连续物理量信号的逆向是借鉴数据拟合的思想实现的。
魏忠彬[3](2021)在《基于VT System的车载高压电源逆变器建模及其自动化诊断测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不同于传统的燃油汽车,电动汽车将动力电池作为其动力源取代了原先的燃料,电机则取代了发动机,电控系统中的电机控制器便具有汽车变速箱的功能,它们综合决定了电动汽车的爬坡、加速、最高行驶速度等动力性能指标。汽车电机控制器在整个开发周期以及量产后都需要对其性能进行测试,而原先的测试技术无法满足其复杂的测试要求,因此,汽车相关组织逐渐制定了一种V模型开发的架构。硬件在环测试(Hardware-in-the-Loop,简称HIL)作为V型开发流程中关键的一环,其具有降低系统开发成本以及能够提高开发效率。本文针对当前汽车电机控制器供应商对主流的硬件在环测试系统VT System在虚拟仿真建模需求的基础上进行功能性开发研究。分别选用电压型三相桥式逆变电路作为车载高压电源逆变器的电路研究基础,结合空间矢量脉冲宽度调制(Space Vector Pulse Width Modulation,简称SVPWM)控制策略对电机控制器进行研究。此外,硬件在环测试系统还包含电机和电机转子位置传感器的虚拟仿真模型组成。通过在VT System的VT 6051A板卡中搭建并运行电机中的永磁同步电机仿真模型实现同步/离线仿真测试,以及通过对电机转子位置传感器中的旋转变压器建模仿真最终将其转化为VHDL代码编译到VT System具有FPGA芯片的VT 2816板卡中。实现电机控制器在开发周期中对电机控制器、电机以及电机转子位置传感器故障诊断的测试对象的搭建。本文通过ISO 11898、ISO 15765以及ISO 14229对汽车网络构建了汽车网络开发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简称OSI)。其从下到上分别由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以及应用层组成,其中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规定了CAN总线通讯协议,实现了汽车中各控制单元(Electronic Control Unit,简称ECU)间的信号传输,而传输层、会话层和应用层定义了汽车故障诊断服务。汽车故障诊断是电机控制器开发中对其功能检测的重要手段,汽车相关机构通过定义统一诊断服务(Unified Diagnostic Services,简称UDS)定义了面向整车ECU的诊断标准。本文分别对逆变器、永磁同步电机以及旋转变压器的故障制造与恢复,从而对电机控制器开发以及针对本文搭建的永磁同步电机和旋转变压器模型的功能进行检验。由于在电机控制器开发测试中,所需要测试的项目数量多且具有许多的相同测试项。因此,本文在基于手动测试的基础上,对其自动化测试进行研究,成功实现了CANoe.Diva和v TESTstudio在VT System硬件在环测试系统中的自动化测试开发。在实际测试项目中表明本文所研究的内容能满足开发需求。
陈涤昕[4](2021)在《基于操作系统的微小卫星综合电子系统容错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卫星任务趋于多样化、复杂化,星载综合电子系统开始向多任务调度、高速计算、大数据高速传输与大容量存储等方向发展。传统的航天级处理器已经难以满足当前需求,采用工业级元器件搭载操作系统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工业级元器件不具备抗辐射能力,在复杂的太空环境中易受高能辐射粒子影响发生故障,因此采用容错技术提升基于工业级元器件星载综合电子系统的可靠性成为当前研究的热门方向之一。本文结合国外内微小卫星综合电子系统容错技术发展趋势,针对ZHX卫星项目需求从系统容错架构设计、基于操作系统的星载可靠性加载设计以及系统级冗余备份管理方案三方面开展了星载综合电子系统容错技术研究。本文主要贡献如下:一、针对ZHX项目支持操作系统、在轨智能计算、在轨可更换升级等功能需求,设计了综合电子系统双机异构备份冗余架构,通过高低速数据总线分离提升数据传输有效性,并针对重要数据进行点对点通信备份,提升了整系统的数据传输容错能力。二、针对基于操作系统的星载可靠性加载需求,提出了三种基于三模冗余可靠性的加载方式,从加载效率、资源消耗、可移植性以及可靠性等方面对加载过程进行分析与研究,并完成了基于操作系统的星载可靠性加载模块设计与FPGA代码实现。三、针对双机异构备份冗余架构下多处理器竞争式机制,提出了父级仲裁式与同级自主式两种冗余管理方式,解决了温备份下管理权冲突问题,实现平稳可靠交接,并进一步设计实现了主从机切换流程与主从系统间系统信息同步机制,提升了双机异构备份冗余架构设计下的系统可靠性。综上所述,本文所设计的综合电子系统架构采用搭载操作系统的ARM处理器与智能计算单元的硬件架构,并采用可靠性加载设计与冗余管理方案加固,因此具有高性能、高可靠性等优点,满足ZHX卫星综合电子系统设计需求。所提出的系统架构、星载可靠性加载方式及系统级冗余备份管理方案的设计思路具有通用性,功能模块具备可移植性,可以在其他卫星系统中得到应用。
李隆[5](2021)在《基于以太网的智能汽车实时控制总线通信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围绕FPGA芯片集成了时钟模块、以太网接口以及CAN接口模块等,建立了以太网控制器集成电路并且可以实现上层软件通信协议的硬件平台。基于此平台针对汽车智能控制体系的通信需求,完善了相关的车载通信协议。针对音视频传输系统,建立了UDP/IP协议栈,满足各应用模块的大数据、高实时传输需求;针对通信质量要求高的实时信息传输系统,以CANOPEN的协议为标准,重点分析了对象字典的工作原理,同时对映射部分进行了重新定义,规划编制了新的控制信息编码,在车载总线和车载Ethernet的通信传输上,基于以太网经典数据链路层通信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改进,重新制定了请求应答以及定时主动报送新的通信模式。并采用合适的时间和动作同步机制,从而提高了车载网络中各从站节点与主站节点间的工作效率,实现了准确高效的通信目的。
杨耀杰[6](2021)在《基于CAN总线的Transceiver芯片设计》文中认为CAN总线于1986年提出后,已经在工业和汽车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汽车的电子信息化的飞速发展,经典CAN总线最高1 Mbps的传输速率逐渐成为其发展的限制因素。为适应高速通讯的要求,2011年,提出了传输速率最高能达到10 Mbps的CAN FD标准。迄今国内基于CAN FD总线技术的汽车芯片几乎空白,完全被国外厂商垄断,为更好的实现国产化,本文以CAN FD总线技术为基础,重点进行了CAN Transceiver芯片的关键技术研究。主要如下:(1)以CAN总线的国际标准ISO11898为基础,参考国外对应产品,提出了一款最高支持5 Mbps传输速率的CAN FD Transceiver芯片的整体架构,并对收发器的动静态参数进行了深入分析。(2)基于0.18μm的70 V高压BCD工艺,对CAN FD收发器中的基准模块、发送器模块、接收器模块、显性超时/过温/欠压保护模块等关键电路进行了设计与仿真;同时开展了低功耗模式和MCU兼容性的设计,包括引入唤醒检测模式等。由于是基于车用集成电路,在功能安全方面,进行了安全逻辑设计。(3)整体设计完成后,开展了收发器的整体仿真。典型循环延迟低于100 ns;具有常规模式和低功耗模式两种工作状态,常规模式下显性状态功耗为48 mA,隐性状态功耗为2.6 mA,在低功耗模式下典型功耗仅12μA;兼容5 V和3.3 V两种电源规格的MCU。最后开展了所设计芯片的版图设计。本文工作为CAN FD收发器的国产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为后续该领域工作的开展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徐帅[7](2021)在《车辆CAN数据帧信号提取与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汽车电子化和智能化程度不断增加,车辆内电子组件间的通信也越来越复杂。CAN总线是车辆内各电子组件间重要的通信方式,车辆厂商一般对CAN数据帧内信号的解析格式严格保密,而获取CAN数据帧内信号的解析格式在车辆后装市场、渗透测试、入侵检测以及逆向工程等领域具有重要作用。现有研究工作基于CAN数据帧报文设计了信号提取方法,但没有考虑CAN数据帧字节间编码格式,导致小端字节序的跨字节信号被错误分割为多个信号,而且对提取的信号缺乏进一步分析,难以完成信号物理含义的标注。为此,本文设计了一套无监督的车辆CAN数据帧信号提取与分析系统,无需标注车辆状态,能够自动完成CAN数据帧字节间编码格式的估计,信号的比特位分割,信号的类别划分以及相似信号的聚类。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数据采集终端的设计与开发。明确车辆内数据采集需求,设计并开发了基于无线传输并支持CAN数据帧、模拟信号和电平信号多路采集的数据采集终端,利用数据采集终端采集实际车辆CAN数据并结合开源数据完成数据集的构建。2.无监督的CAN数据帧信号提取算法设计与实现。根据CAN数据帧内信号编码规范和编码特征,结合贪婪搜索,设计了无监督的CAN数据帧信号提取算法。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正确识别CAN数据帧字节间编码格式,并有效提升信号比特位分割的准确度。3.CAN数据帧信号类别划分与聚类算法设计与实现。提取信号后,根据各类别信号的编码特征设计了信号类别划分算法,并基于余弦相似度,对连续物理信号进行层次聚类,形象并且直观地展示了信号间相关关系,有助于信号物理含义的标注。4.集成平台开发与测试。设计并开发了 CAN数据帧采集与信号提取的集成软件平台,支持离线进行信号的提取,在线完成数据采集、信号解析与波形绘制。并对数据采集终端和集成软件平台进行整体测试,验证了数据采集终端和集成软件平台的功能和性能符合设计要求。
李泽亚[8](2020)在《可变速率CAN总线控制器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CAN总线是目前使用范围最为广泛的开放式现场总线之一,但CAN总线的带宽与速率已经不能满足目前的工业需求,可变速率CAN(Can With Flexible Data Rate,CAN FD)总线具有高速率、高带宽、高可靠性、强兼容性的特点,开始逐渐取代CAN总线。要实现CAN FD总线通信,需要独立的控制器,目前国外对CAN FD控制器产品的研发领先国内,且已有多家公司推出了独立的CAN FD控制器产品,国内市场尚无成熟的CAN FD控制器产品。本课题在掌握CAN FD总线通信关键技术的基础上,自主完成CAN FD控制器设计与实现,对打破国外公司的垄断,摆脱相关技术及核心芯片对国外的依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围绕CAN FD总线控制器自主研制开展相关技术研究和设计实现工作,首先,深入国际标准ISO11898-1:2015和国外典型控制器产品MCP2517FD功能特性及内部结构研究,提出一种CAN FD总线自动发送延迟补偿方法,实现了发送延迟补偿控制对应用透明、减少了发送延迟引起的位错误和丢帧故障。其次,采用结构化设计方法,提出一种CAN FD总线控制器微体系结构,集成位流控制、位定时、位填充、总线仲裁、验收滤波、数据校验和错误处理等CAN FD总线通信全协议控制功能,并基于Verilog HDL硬件描述语言全自主完成控制器逻辑正向设计。最后,结合CAN FD总线简化应用场景,搭建仿真测试平台对控制器设计进行验证,仿真结果表明,CAN FD总线控制器协议实现符合标准、功能正确符合设计预期。论文工作及取得的成果,为后续CAN FD总线控制器IP软核工程化及专用集成电路芯片研制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和设计基础,有助于促进自主可控的控制器产品发展,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和应用空间。
巢宽宏[9](2020)在《基于神经网络的CAN总线负载率优化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汽车智能化、网联化的发展,车内控制器的数量日益增多,随之而来的是车内各节点间需传输的数据量剧增,导致车载网络面临着空前未有的压力。车载网络作为整车通信的载体,负责车内各控制器之间信号的传递。倘若车载网络不能保证数据实时的、准确的传输,将可能导致控制器无法正常工作,严重影响到行车安全。因此,为了适应当前汽车的发展趋势,优化车载网络环境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本文以CAN(Controller Area Network)总线为研究对象,该总线通信协议规定,报文只能在总线空闲阶段发出且在同一时刻采取仲裁机制决定报文的发送优先级。车内数据量的增加势必会引起总线的负载升高,总线空闲时段变短,从而导致低优先级的报文延迟发送甚至无法发送。这样就会使得节点功能失常或总线关闭,车载网络陷入瘫痪的状态。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围绕CAN总线负载的优化展开研究。首先,根据CAN总线通信的原理,分析影响负载率大小的因素,并结合定义推导出CAN总线负载率的计算方法。然后,针对影响因素进一步研究可知,将总线的波特率提高,能有效降低CAN总线的负载率。此外,报文的周期和长度之间存在复杂的耦合关系。报文的周期由报文中周期最小的通讯信号决定,而报文的长度受报文中通讯信号长度的影响。为此,引入现代优化算法来解决通讯信号优化分配的问题。通过使用模拟退火算法、遗传算法和Hopfield神经网络三种优化算法分别对信号优化分配问题进行Matlab建模仿真,对比不同信号集规模下各算法优化结果可知采用Hopfield神经网络算法处理该问题更具工程价值。因此,结合CAN通信机制提出了基于Hopfield神经网络的CAN总线负载率优化方案。该方案根据信号的长度和周期将各通讯信号优化分配至各报文中,达到降低CAN总线负载率的目的。最后,使用该负载率优化方案对微型电动车的通讯信号进行优化处理,得到优化后各节点的信号分配方式及理论负载率。为了验证该优化方案的有效性,将微型电动车优化后的信号分配方式与报文设计规则相结合创建通信矩阵,并设计自动转换工具将其转换成DBC文件。在CANoe软件中建立微型电动车CAN总线仿真模型,通过对比优化前后的仿真情况表明当波特率为100kbps时,优化后的微型电动车CAN总线负载率比优化前降低了18.53%。因此,从实验的角度验证了该优化方案对于降低CAN总线负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徐昌[10](2020)在《雷达调平液压系统的机内测试技术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军用雷达通常使用在军事防备、制导和侦察等各种作战任务中,是重要的军事装备。雷达调平系统是保证雷达天线处于精确水平状态的关键分系统,对雷达的精确性和机动性等作战指标有重要影响。为了改善雷达调平系统的性能,需要研制一种能够自动检测雷达调平系统工作状态的机内测试系统(BIT),便于部队基层操作人员进行日常维保。本文针对调平液压系统进行机内测试技术研究和设计,在不增加系统结构复杂性的基础上,提升了调平系统的可测试性和可维修性,解决了急需的装备维保问题。本文首先在深入分析雷达调平液压系统总体结构和工作特性的基础上,根据设计要求进行了机内测试系统的整体设计,着重进行了雷达调平液压系统机内测试系统硬件部分设计。完成的重点部分有声音传感器模块、CAN总线通信模块和AD扩展模块。其次分析了电磁阀的内部结构,根据电磁阀吸合和断电时的运动特点,分析了电磁阀产生声音的原因。进行了电磁阀故障检测的算法研究,制定了声音数据的处理方法。在实际工作环境下开展电磁阀吸合和断电的声音采集实验,并且运用MATLAB进行辅助分析,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设定了四分位距和相应均方差的阈值,保证了在linux系统下能够实时地检测电磁阀的工作状态。然后介绍了CAN总线的通信原理和通信机制,分析了CAN总线在通信时需要遵守哪些规则。按照车载雷达调平液压系统机内测试系统通信需求完成了CAN总线通信的应用层协议设计,主要包括ID的划分、数据的存储空间分配和雷达调平液压系统的命令设置,并对CAN总线通信接口进行了调试。最后设计了AD驱动程序和BIT测试功能软件模块,对BIT测试功能软件模块进行了划分,设计了相应的测试流程并判断测试结果。设计了机内测试系统的BIT人机模块,主要包括QtE的开发环境搭建、界面设计的整体布局和最后在arm开发板上进行调试,验证了本文完成的BIT系统能够实时监控雷达调平液压系统的运转。
二、复杂电子系统基于CAN总线的BIT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复杂电子系统基于CAN总线的BIT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FIFO和优先级序列CAN总线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1.2.1 国外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网络概述 |
2.1 网络的概述 |
2.1.1 总线网络简介 |
2.1.2 总线网络的特点 |
2.2 CAN总线网络的概述 |
2.3 CAN总线网络协议结构 |
2.4 CAN通信网络结构 |
2.5 CAN网络节点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CAN总线网络模型 |
3.1 CAN模型参数 |
3.2 CAN总线网络调度模型 |
3.2.1 理想通信模型 |
3.2.2 仅有一个缓冲区的通信模型 |
3.3 CAN总线的结构 |
3.3.1 CAN总线初始化 |
3.3.2 同步触发机制 |
3.3.3 优先级仲裁的实现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CAN网络可调度性分析 |
4.1 理想模型的可调度性分析 |
4.1.1 理想模型的优先级序列分析 |
4.1.2 理想模型的FIFO序列分析 |
4.2 仅有一个缓冲区的模型的可调度性分析 |
4.2.1 仅有一个缓冲区的模型的优先级序列分析 |
4.2.2 仅有一个缓冲区的模型的FIFO序列分析 |
4.3 对称可调度性分析算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CAN总线优先级分配 |
5.1 相邻优先级可调度性分析 |
5.2 最优优先级分配 |
5.2.1 传输截止时间单调优先级排序 |
5.2.2 相邻优先级分配 |
5.3 优先级倒置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CAN总线网络性能实验研究 |
6.1 实验平台的选择 |
6.2 两种模型对比实验 |
6.2.1 可调度性实验 |
6.2.2 系统性能实验 |
6.3 理想模型下FIFO序列影响因素实验 |
6.3.1 节点消息优先级影响 |
6.3.2 消息数量影响 |
6.3.3 节点数量影响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基于Fuzzing的CAN总线协议逆向技术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技术 |
2.1 车载网络技术研究 |
2.1.1 车载网络架构 |
2.1.2 ECU |
2.1.3 CAN协议 |
2.1.4 UDS协议 |
2.2 车载CAN总线协议逆向技术研究 |
2.2.1 车载CAN总线协议逆向技术概述 |
2.2.2 READ算法概述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方案设计 |
3.1 车载CAN总线协议逆向框架 |
3.2 信号提取与分类 |
3.2.1 基于READ算法的信号提取与分类 |
3.3 多值信号逆向 |
3.3.1 基于策略Fuzzing和比特相与的控制指令逆向 |
3.3.2 基于数值规律比对的离散物理量信号逆向 |
3.4 全值信号逆向 |
3.4.1 基于数据相似性比较的连续物理量信号逆向 |
3.4.2 基于经典运算排列组合的校验值算法逆向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设计 |
4.1.1 系统框架设计 |
4.1.2 系统流程设计 |
4.1.3 数据库存储设计 |
4.1.4 数据结构设计 |
4.2 主要模块实现 |
4.2.1 通用功能模块 |
4.2.2 预处理模块 |
4.2.3 单值信号记录模块 |
4.2.4 多值信号逆向模块 |
4.2.5 全值信号逆向模块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验验证 |
5.1 实验环境 |
5.1.1 软硬件环境介绍 |
5.1.2 软硬件环境搭建 |
5.2 实验步骤与系统验证 |
5.2.1 信号提取与分类验证 |
5.2.2 多值信号逆向验证 |
5.2.3 全值信号逆向验证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基于VT System的车载高压电源逆变器建模及其自动化诊断测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研究现状 |
1.2.1 总线测试技术 |
1.2.2 汽车故障诊断 |
1.2.3 硬件在环测试 |
1.3 论文研究的内容 |
第2章 汽车故障诊断基础 |
2.1 CAN总线 |
2.2 汽车网络OSI七层模型 |
2.2.1 ISO11898协议 |
2.2.2 ISO15765协议 |
2.2.3 ISO14229协议 |
2.3 故障诊断 |
2.3.1 统一诊断服务(UDS) |
2.3.2 诊断故障代码(DTC)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硬件在环测试系统搭建 |
3.1 测试需求分析 |
3.2 测试系统总体框架方案 |
3.3 硬件在环测试系统的硬件配置 |
3.4 硬件在环测试的软件配置 |
3.4.1 CANoe软件配置 |
3.4.2 CANdela Studio软件配置 |
3.4.3 CANoe.Diva软件配置 |
3.4.4 vTESTstudio软件配置 |
3.4.5 MATLAB/Simulink软件配置 |
3.4.6 Altera Quartus软件配置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测试系统建模 |
4.1 逆变器建模 |
4.1.1 三相电压型逆变电路 |
4.1.2 逆变器控制算法 |
4.2 永磁同步电机建模 |
4.2.1 Clark变换 |
4.2.2 Park变换 |
4.2.3 同步旋转坐标系下的数学建模 |
4.2.4 电磁转矩计算 |
4.3 旋转变压器建模 |
4.3.1 旋转变压器数学模型 |
4.3.2 旋转变压器解码器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自动化诊断测试系统 |
5.1 硬件在环测试系统建模仿真 |
5.1.1 永磁同步电机仿真模型 |
5.1.2 旋转变压器仿真模型 |
5.2 故障诊断系统 |
5.2.1 逆变器故障 |
5.2.2 永磁同步电机故障 |
5.2.3 旋转变压器故障 |
5.3 自动化诊断测试 |
5.3.1 CANoe.Diva自动化测试 |
5.3.2 vTESTstudio自动化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4)基于操作系统的微小卫星综合电子系统容错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微小卫星综合电子系统研究现状 |
1.2 综合电子系统容错技术研究现状 |
1.2.1 太空辐射环境及危害 |
1.2.2 卫星容错技术 |
1.2.3 综合电子系统数据存储容错技术 |
1.2.4 综合电子系统系统容错技术 |
1.3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2 综合电子系统总体方案 |
2.1 功能及性能指标 |
2.1.1 综合电子系统主要功能 |
2.1.2 综合电子系统主要性能指标 |
2.2 综合电子系统架构 |
2.2.1 硬件总体设计方案 |
2.2.2 总线设计 |
2.2.3 接口转换与扩展 |
2.3 本章小结 |
3.操作系统星载可靠性加载设计 |
3.1 可靠性模型分析 |
3.2 存储数据三模冗余纠错机制 |
3.3 基于RT-linux操作系统的启动方式 |
3.4 基于eMMC存储器的可靠性加载设计 |
3.4.1 eMMC存储器介绍 |
3.4.2 基于eMMC的三模冗余设计 |
3.4.3 基于INOUT接口的双向数据流向判决逻辑 |
3.5 基于QSPI接口的可靠性加载设计 |
3.5.1 QSPI接口介绍 |
3.5.2 虚拟SPI Flash设计 |
3.5.3 基于QSPI接口的三模冗余设计 |
3.6 基于SD接口的可靠性加载设计 |
3.6.1 SD接口介绍 |
3.6.2 虚拟SD卡设计 |
3.6.3 基于SD接口的三模冗余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4.双系统冗余备份管理方案研究 |
4.1 综合电子系统主从状态管理 |
4.2 故障信息检测 |
4.3 系统冗余备份管理权切换设计 |
4.3.1 父级仲裁切换 |
4.3.2 同级自主切换 |
4.3.3 主从切换设计分析 |
4.4 主从系统信息同步 |
4.5 本章小结 |
5.综合电子系统容错技术测试与分析 |
5.1 综合电子系统容错技术原理样机 |
5.2 操作系统星载可靠性加载设计测试与分析 |
5.2.1 原理样机测试方案及内容 |
5.2.2 基于eMMC存储器的可靠性加载设计测试与分析 |
5.2.3 基于QSPI接口的可靠性加载设计测试与分析 |
5.2.4 基于SD接口的可靠性加载设计 |
5.2.5 可靠性加载设计小结 |
5.3 双系统冗余主从架构测试 |
5.3.2 父级仲裁切换测试 |
5.3.3 同级自主切换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5)基于以太网的智能汽车实时控制总线通信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车载以太网总线系统设计 |
2.1 汽车以太网通信系统需求分析 |
2.2 系统方案以及研发路线 |
2.3 硬件平台初步设计 |
2.4 总线拓扑结构设计 |
2.5 软件初步设计 |
第三章 硬件详细设计 |
3.1 硬件总体架构 |
3.2 各功能模块设计 |
3.3 硬件实物图 |
第四章 软件详细设计 |
4.1 音视频信号传输协议 |
4.2 实时控制信号传输协议 |
4.3 以太网与CAN总线协议桥接 |
第五章 数据传输应用测试 |
5.1 实时控制信号传输 |
5.2 实时视频信号传输 |
5.3 以太网总线与CAN总线桥接测试 |
第六章 结论及工作展望 |
6.1 结论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基于CAN总线的Transceiver芯片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
1.3 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CAN总线系统及收发器 |
2.1 CAN总线系统 |
2.2 CAN和CAN FD |
2.3 CAN总线收发器 |
2.3.1 收发器静态参数 |
2.3.2 收发器动态参数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CAN收发器模块设计与仿真 |
3.1 带隙基准模块设计 |
3.1.1 带隙基准基本原理 |
3.1.2 基本的带隙基准结构 |
3.1.3 带隙基准电路设计 |
3.1.4 偏置电流源模块设计 |
3.1.5 带隙基准模块的仿真和分析 |
3.2 发送器模块设计 |
3.2.1 输出级电路设计 |
3.2.2 驱动级电路设计 |
3.2.3 摆率控制电路设计 |
3.2.4 发送器电路仿真和分析 |
3.3 接收器模块设计 |
3.3.1 接收器输入级设计 |
3.3.2 迟滞比较器原理 |
3.3.3 接收器模块仿真 |
3.4 显性超时保护模块设计 |
3.4.1 显性超时保护模块设计 |
3.4.2 显性超时保护模块仿真 |
3.5 保护电路的分析和设计 |
3.5.1 过温保护电路 |
3.5.2 欠压保护电路 |
3.6 低功耗模式设计 |
3.6.1 低功耗迟滞比较器设计 |
3.6.2 唤醒检测模块设计 |
3.7 MCU兼容性设计 |
3.8 安全逻辑设计 |
3.9 收发器整体仿真 |
3.10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芯片版图设计 |
4.1 芯片ESD保护设计 |
4.2 芯片版图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7)车辆CAN数据帧信号提取与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相关研究及研究现状 |
1.2.1 协议逆向研究 |
1.2.2 车辆CAN总线逆向研究 |
1.3 本文工作与章节安排 |
2 车辆内通信网络介绍 |
2.1 车辆内通信网络架构 |
2.2 CAN总线 |
2.3 SAE J1939 |
2.4 CAN通信矩阵 |
2.5 OBD Ⅱ |
2.6 本章小结 |
3 车辆CAN数据帧采集 |
3.1 车辆数据采集需求分析 |
3.1.1 数据采集终端功能需求 |
3.1.2 数据采集终端功能设计 |
3.2 数据采集终端设计 |
3.2.1 硬件电路设计 |
3.2.2 硬件PCB及外壳设计 |
3.2.3 软件设计 |
3.3 车辆CAN数据集构建 |
3.4.1 自测数据 |
3.4.2 开源数据 |
3.4 本章小结 |
4 CAN数据帧信号提取算法设计与实现 |
4.1 CAN数据帧编码规范与编码特征 |
4.1.1 数据帧编码规范 |
4.1.2 数据帧编码特征 |
4.2 数据预处理 |
4.3 基于编码规范和翻转频率的信号提取算法 |
4.3.1 比特位翻转频率的确定 |
4.3.2 字节间编码格式的估计 |
4.3.3 比特位的分割 |
4.4 算法有效性验证 |
4.4.1 有效性验证方法 |
4.4.2 字节间编码格式估计方法有效性验证 |
4.4.3 信号提取算法有效性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5 CAN数据帧信号类别划分与聚类算法设计与实现 |
5.1 信号类别划分 |
5.1.1 信号类别 |
5.1.2 信号类别划分算法 |
5.2 连续物理信号聚类 |
5.2.1 信号相似性度量 |
5.2.2 层次聚类 |
5.2.3 连续物理信号聚类算法 |
5.3 算法有效性验证 |
5.3.1 信号类别划分有效性验证 |
5.3.2 连续物理信号聚类有效性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6 CAN数据帧采集与信号提取集成平台开发与测试 |
6.1 平台整体架构 |
6.2 数据采集软件模块 |
6.2.1 数据采集终端Wi-Fi配置 |
6.2.2 数据采集配置 |
6.2.3 采集数据传输 |
6.3 CAN数据帧信号提取模块 |
6.4 信号解析与可视化模块 |
6.5 终端与集成平台测试 |
6.6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工作总结 |
7.2 未来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8)可变速率CAN总线控制器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通信协议及产品特性研究 |
2.1 总线概述 |
2.2 通信协议研究 |
2.2.1 信息交互 |
2.2.2 位流编码 |
2.2.3 位时序 |
2.2.4 错误处理 |
2.3 产品特性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CANFD控制器设计 |
3.1 总体方案 |
3.2 发送模块设计 |
3.2.1 位流发送控制 |
3.2.2 CRC发送控制 |
3.2.3 填充位发送控制 |
3.2.4 总线仲裁控制 |
3.3 接收模块设计 |
3.3.1 位流接收控制 |
3.3.2 CRC接收控制 |
3.3.3 填充位接收控制 |
3.3.4 验收滤波控制 |
3.4 位定时模块设计 |
3.4.1 位时间配置 |
3.4.2 位时间逻辑控制 |
3.4.3 位同步控制 |
3.4.5 发送延迟补偿控制 |
3.5 错误处理模块设计 |
3.6 其他接口模块设计 |
3.6.1 外部接口设计 |
3.6.2 寄存器组设计 |
3.6.3 数据缓存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总线控制器仿真验证 |
4.1 验证方案 |
4.2 验证平台 |
4.3 验证情况 |
4.3.1 发送功能 |
4.3.2 接收功能 |
4.3.3 位定时功能 |
4.3.4 错误处理功能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工作总结 |
5.2 未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9)基于神经网络的CAN总线负载率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CAN总线基础及负载率计算方法 |
2.1 引言 |
2.2 CAN总线结构 |
2.2.1 CAN总线拓扑结构 |
2.2.2 CAN总线报文结构 |
2.3 位填充机制 |
2.4 报文长度计算 |
2.5 报文周期的确定 |
2.6 负载率计算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CAN总线负载率优化算法 |
3.1 引言 |
3.2 CAN总线负载率优化分析 |
3.3 SA算法 |
3.3.1 SA算法原理 |
3.3.2 基于SA算法CAN总线负载率优化分析 |
3.3.3 基于SA算法CAN总线负载率优化结果 |
3.4 GA算法 |
3.4.1 GA算法原理 |
3.4.2 基于GA算法CAN总线负载率优化分析 |
3.4.3 基于GA算法CAN总线负载率优化结果 |
3.5 HNN算法 |
3.5.1 HNN算法原理 |
3.5.2 基于HNN算法CAN总线负载率优化分析 |
3.5.3 基于HNN算法CAN总线负载率优化结果 |
3.5.4 基于HNN算法CAN总线负载率优化参数分析 |
3.6 各优化算法对比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微型电动车CAN总线负载率优化 |
4.1 引言 |
4.2 微型电动车网络拓扑 |
4.3 微型电动车信号列表 |
4.4 微型电动车通信矩阵优化 |
4.4.1 微型电动车VCU通信矩阵优化 |
4.4.2 微型电动车MCU通信矩阵优化 |
4.4.3 微型电动车BMS通信矩阵优化 |
4.4.4 微型电动车ICU通信矩阵优化 |
4.5 优化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微型电动车CAN总线负载率验证 |
5.1 引言 |
5.2 仿真软件介绍 |
5.3 仿真软件改进 |
5.4 仿真模型搭建 |
5.4.1 建立通信矩阵及DBC文件 |
5.4.2 建立CANoe工程 |
5.4.3 建立CAPL文件 |
5.4.4 运行仿真模型 |
5.5 仿真结果分析 |
5.5.1 信号分配方式对负载率的影响 |
5.5.2 网段波特率对负载率的影响 |
5.6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雷达调平液压系统的机内测试技术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雷达调平系统的研究现状 |
1.2.2 军事装备机内测试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雷达调平液压系统的机内测试系统硬件平台设计 |
2.1 雷达调平液压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
2.1.1 雷达调平液压系统的组成 |
2.1.2 雷达调平液压系统的工作原理简介 |
2.2 雷达调平液压系统的机内测试系统总体设计 |
2.2.1 雷达调平控制系统简介 |
2.2.2 雷达调平液压系统的机内测试系统设计要求 |
2.2.3 雷达液压调平系统的机内测试系统总体结构 |
2.3 机内测试系统硬件平台设计 |
2.3.1 开发硬件平台简介 |
2.3.2 基于TDA1308 芯片的声音传感器系统模块设计 |
2.3.3 CAN通信模块设计 |
2.3.4 AD扩展模块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声音传感器的电磁阀故障检测方法研究 |
3.1 电磁阀内部结构和阀芯动作声音的分析 |
3.2 电磁阀故障检测的算法研究 |
3.2.1 电磁阀吸合和断电时声音数据的处理方法 |
3.2.2 声音传感器的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 |
3.3 电磁阀动作的声音采集实验 |
3.3.1 电磁阀吸合的声音采集实验 |
3.3.2 电磁阀断电的声音采集实验 |
3.4 四分位距和相应均方差的阈值设定研究 |
3.5 电磁阀故障检测的实现 |
3.6 linux系统下电磁阀故障检测实验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BIT测试系统的CAN总线通信设计 |
4.1 CAN总线通信原理简介 |
4.1.1 CAN总线的特点和结构组成 |
4.1.2 CAN总线通信机制 |
4.2 CAN总线驱动程序设计 |
4.2.1 MCP2515 收发机制 |
4.2.2 SPI接口 |
4.2.3 CAN控制器程序设计 |
4.3 CAN总线通信的应用层协议设计 |
4.3.1 CAN总线通信的ID划分 |
4.3.2 数据的存储空间分配 |
4.3.3 雷达调平液压系统的命令设置 |
4.4 CAN总线通信的接口调试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雷达调平液压系统的机内测试系统软件设计 |
5.1 交叉开发环境搭建和linux系统移植 |
5.2 扩展AD驱动程序实现 |
5.3 BIT测试功能模块与软件设计 |
5.3.1 换向阀测试模块 |
5.3.2 动力单元测试模块 |
5.3.3 高压回路测试模块 |
5.3.4 低压回路测试模块 |
5.3.5 横伸测试模块 |
5.3.6 支撑腿测试模块 |
5.3.7 调速回路测试模块 |
5.3.8 天线翻转测试模块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BIT人机模块的软件设计 |
6.1 Qt E应用程序开发环境搭建 |
6.2 雷达液压调平系统机内测试单元的界面设计 |
6.3 arm开发板上qt程序调试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四、复杂电子系统基于CAN总线的BIT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FIFO和优先级序列CAN总线系统研究[D]. 冯宇彤.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2]基于Fuzzing的CAN总线协议逆向技术设计与实现[D]. 肖觊威.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3]基于VT System的车载高压电源逆变器建模及其自动化诊断测试研究[D]. 魏忠彬. 福建工程学院, 2021(01)
- [4]基于操作系统的微小卫星综合电子系统容错技术研究[D]. 陈涤昕. 浙江大学, 2021(01)
- [5]基于以太网的智能汽车实时控制总线通信系统研究[D]. 李隆. 兰州大学, 2021(09)
- [6]基于CAN总线的Transceiver芯片设计[D]. 杨耀杰.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7]车辆CAN数据帧信号提取与分析研究[D]. 徐帅. 浙江大学, 2021(01)
- [8]可变速率CAN总线控制器设计与实现[D]. 李泽亚. 西安微电子技术研究所, 2020(06)
- [9]基于神经网络的CAN总线负载率优化的研究[D]. 巢宽宏. 湖南大学, 2020(12)
- [10]雷达调平液压系统的机内测试技术研究与实现[D]. 徐昌. 东南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