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S改性胶粘剂的合成及性能

SBS改性胶粘剂的合成及性能

一、SBS改性胶粘剂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武晓妹[1](2021)在《SIS热塑性弹性体的极性化方法及其性能研究》文中指出SIS热塑性弹性体因流动性好、粘结强度高等特点,常用作热熔压敏胶基质,但SIS属于非极性聚合物,与极性物质的相容性、粘附性不好,因此SIS热熔压敏胶的适用范围受到限制,为了拓宽其应用,需要对SIS热塑性弹性体极性化改性。常用的极性化方法有:聚合过程引入极性单体和后功能化极性改性,前者可选择的极性单体范围窄,实施难度大。环氧化作为一种高效的后功能化方法,极性基团环氧基的引入可以显着提升聚合物极性,还可通过开环、接枝反应引入强极性基团(羟基、磺酸基等)或侧链。以往研究主要关注特定基团或链段引入对聚合物性能的影响,关于两嵌段SI含量及极性化程度对聚合物性能的影响的研究欠缺系统性。基于上述考虑,本文采用间氯过氧苯甲酸(m-CPBA)原位环氧法,以环己烷及四氢呋喃为混合溶剂,将三种不同SI含量的SIS进行了环氧化,成功制备了一系列不同环氧化程度的环氧化SIS(ESIS),对其进行结构表征,经测算,环氧化效率均达到90%以上。在此基础上,通过ZrCl4催化开环的方法,将上述的ESIS分别进行亲核开环反应,制备羟基化SIS(HOSIS),并借助核磁共振波谱仪表征其结构,经计算,开环效率在80%左右,羟基化程度约为55%。最后,利用DSC、接触角测量仪、平板硫化机、材料拉伸试验机等实验仪器系统探究SI含量、极性化程度对极性化SIS热塑性弹性体热性能、表面能、力学性能、T剥离强度等性能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环氧基团的引入,聚合物刚性增强,分子链段运动受阻,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上升,同时水接触角显着下降,极性增强,开环后极性进一步增强,Tg明显提高,聚合物由弹性体材料转变为脆性材料。极性化程度相近时其接触角及表面能无明显变化。(2)环氧化程度增大,弹性模量上升,但两嵌段含量为53 mol%,弹性模量无明显变化;羟基化程度提高,弹性模量上升,材料易发生脆性断裂。ESIS-815-20的剥离强度最大,达到0.875N/mm,极性基团环氧基的引入既提高了聚合物的内聚强度又增强了与基板PET薄膜的粘附力,同时SI中存在的自由末端亦会提高弹性体与基板的粘附作用。(3)系列极性化产物中,ESIS-815-20(SI=53mol%,EO=20%)的综合性能优良。适当的两嵌段SI含量及环氧极性化程度,对聚合物的综合性能有利,在SIS热熔压敏胶应用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张正伟[2](2021)在《高黏改性沥青及多孔沥青混合料的稳定性与耐久性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基于“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发展理念,道路基础设施更加注重与环境生态和排水系统之间的和谐发展。特别是城市道路,不再局限于简单的满足行人和车辆的基本通行,而是逐渐与使用环境和生态建设相辅相成,这无疑对道路材料性能与功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多孔沥青(PA)混合料作为一类特殊设计的混合料,具有高度连通的内部空隙,以及由粗集料相互接触和嵌挤形成的骨架-空隙结构,从而在安全、舒适和环保等方面获得诸多益处,是我国推行“海绵城市”建设和“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理想辅助方案,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然而,与欧美、日本等国家相比,PA混合料在我国的实际应用还处于初期阶段。究其原因,一方面,缺乏经济、适用并与我国气候和交通相匹配的高黏改性沥青;另一方面,PA混合料的温度稳定性和耐久性不足,制约着其在我国的进一步应用与发展。鉴于上述情况,本文拟在以下方面开展研究:基于对6类热塑性弹性体、增黏剂及增塑剂的作用机理与性质的分析,系统开展了高黏改性沥青的材料设计与制备,确定了4类适用的弹性体种类;引入多目标正交极差分析,揭示了不同材料组分及含量对高黏改性沥青6项主要技术指标的作用规律与机理;研制出3类性能良好的高黏改性沥青,并探究了其流变性、改性与老化机理。考虑老化、浸水和低温条件对沥青-集料黏附性的作用,利用原子力显微镜,探索了微观尺度单一及复杂条件下3类高黏改性沥青的形貌特征与纳观力学性质;改良附着力拉伸试验方法,研究了宏观尺度单一及复杂条件下3类高黏改性沥青与集料的黏附破坏规律;结合微观黏附机理与宏观破坏特征,优化了高黏改性沥青的组成设计。基于粒子干涉理论和堆积理论,对比研究了典型连续级配、间断级配和采用多级填充骨架密实及主骨架空隙填充方法进行分段设计的间断合成级配的贯入强度、空隙分布及集料接触特征;利用离散元虚拟试验模拟了针、片状集料对矿料级配体积特征的作用规律;据此开展室内试验,研究了不同细长比的针片状集料及含量对间断合成级配的贯入强度、空隙分布及集料接触特征的作用,探讨了PA混合料的级配设计与针片状限值。分析了沥青混合料各类稳定性与耐久性试验方法对空隙率和试件尺寸的敏感程度与可靠性,研究了PA混合料的高温动态蠕变破坏和低温约束应力冻断特征;探究了不同混合料老化与冻融循环耦合作用下PA混合料抵抗劈裂破坏与集料剥落的作用与机理;研究了混合料老化对间接拉伸强度和疲劳寿命的作用规律。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多种典型改性沥青、工程纤维和填料对PA混合料的温度稳定性和耐久性的作用规律与机理,分析了PA路面的常见病害与沥青性质及混合料性能之间的关系,探讨了不同技术方案对PA混合料常见病害的适用性。

赵宇[3](2021)在《一种季冻区高适配性沥青桥面铺装受力分析及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交通越来越便利,我国桥梁的数量也从七、八十年代的上万座到二十一世纪的百万座,高铁桥梁总长更是超过一万公里。在这种环境下,对于桥梁的安全性和行车的舒适性的要求逐渐增加,人们追求的观念从量上升到了质。而沥青铺装层作为直接接触外界环境和车辆荷载的桥梁结构,它的性能直接关系到桥梁的安全性能和行车的舒适性。桥梁铺装层分为沥青面层和防水粘结层,既有承受车辆荷载的作用,又有防止外界水等因素造成损害的作用。在东北季冻地区,夏天高温炎热,冬季低温寒冷,对桥面铺装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在重交通下,各种病害现象频频出现。为了保证桥梁的安全性和行车的舒适性,本文考虑东北季冻区环境下桥面铺装的病害现象,将其归纳分类并分析其产生机理,之后给出规范中沥青铺装层材料的性能指标。采用硅藻土橡胶颗粒改性沥青混合料作为沥青上面层的材料并通过室内试验测试其相关的路用性能,通过小梁弯曲试验得到其在低温环境下,最大弯拉应变为2926με,通过车辙试验得到其在高温环境下动稳定度为3198次/mm,通过冻融劈裂试验得到其冻融劈裂比为89.4%,性能都符合规范中的技术指标。之后通过单轴蠕变试验测得其粘弹性性能参数。然后运用剪切试验和拉拔试验测量几种性能优异的防水粘结层的粘结性能和剪切性能,并且使用层次分析法综合考虑粘结性能、剪切性能、温度性能、厚度、成本造价、施工难易度这几个影响因素,最后优选出适合季冻区环境下使用的防水粘结层为SBS改性沥青防水粘结层。然后将选出的材料应用在吉林省交通运输厅科技项目“季冻区普通公路高适应性耐久型桥面铺装材料推广”中,并运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整桥模型研究桥面沥青铺装层的力学性能,得到位移的模拟值和测量值误差小于5%,满足精度要求。最后进行参数分析,发现超载现象对防水粘结层影响更大,刹车现象对沥青面层影响更大,对于加载位置,跨中处比支点处铺装层的位移和应力更大。

王毅[4](2020)在《CRP-SBS(SBR)复合改性沥青在厂拌热再生中的试验研究》文中认为当前,我国公路网建设已趋完善,大量已服役道路亟需维修、养护。路面再生技术作为道路养护关键技术之一,在实现材料循环使用、保护环境、降低成本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本文采用生活废旧塑料(CRP)改性剂分别与SBS、SBR进行复合改性,以改善再生沥青混合料性能,进一步验证生活废旧塑料在沥青混合料再生过程中的适用性,为路面再生技术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所述:(1)在CRP-SBS、CRP-SBR复合改性沥青的改性工艺研究中,通过正交试验分析各因素对复合改性沥青性能的影响,进一步完善了CRP-SBS和CRP-SBR复合改性沥青的制备工艺。(2)在荧光显微镜的观察下,SBR改性剂在基质沥青中分布较均匀且饱和,SBS改性剂在基质沥青中均匀的呈点状分布,CRP-SBS复合改性沥青和CRP-SBR复合改性沥青都形成了稳定的立体网络结构。CRP改性剂与SBR改性剂、SBS改性剂复合后起到了性能优势互补的作用,并且CRP改性剂降低了SBR改性剂、SBS改性剂的掺量,使得CRP-SBS、CRP-SBR复合改性沥青的性能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3)通过对RAP材料各个性能进行变异系数分析,得出RAP材料的各个基本性质都满足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技术规范要求,并通过性能设计法得到再生剂的最佳掺量为5%。通过规划求积法选定40%为旧料掺量比例,根据马歇尔试验法确定出四种改性沥青以六种形式(SBS改性沥青+再生剂、SBR改性沥青+再生剂、CRP-SBS复合改性沥青、CRP-SBR复合改性沥青、CRP-SBS复合改性沥青+再生剂、CRP-SBR复合改性沥青+再生剂)再生的混合料的最佳油石比。(4)对六种形式的再生混合料进行了高温性能、水稳定性、低温性能的对比研究。研究得出CRP-SBS、CRP-SBR复合改性沥青+再生剂的再生料要比SBS改性沥青+再生剂再生料、SBR改性沥青+再生剂再生料的综合路用性能更好,若不加再生剂则CRP-SBS、CRP-SBR复合改性沥青再生料低温性能不满足技术标准。因此在厂拌热再生的工程实践中建议采用CRP-SBR复合改性沥青+再生剂和CRPSBS复合改性沥青+再生剂为宜。(5)对生活废旧塑料(CRP)复合改性沥青再生料从经济与社会效益的角度分析。1Km底面层试验段所需的CRP-SBS复合改性沥青+再生剂的再生料比SBS改性沥青+再生剂再生料降低了3万多的费用,CRP-SBR复合改性沥青+再生剂的再生料比SBR改性沥青+再生剂再生料降低了2万多的费用,表明CRP-SBS、CRP-SBR复合改性沥青再生料具有非常显着的经济效益。同时,生活废旧塑料(CRP)改性剂减少了生活垃圾对环境的威胁,废旧路面材料的再生减少了对环境的破坏,具有非常显着的社会效益。

李耀华[5](2020)在《含聚环氧乙烷链段极性支化结构SIS的制备》文中指出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SIS)是一种应用广泛的热塑性弹性体(TPE)材料,但因其分子极性小,与一些极性材料的粘附性低,需要进行极性化改性以期拓宽SIS在胶粘剂、表面涂层等领域的应用。在聚合过程中直接引入极性嵌段可简便地合成出极性化SIS,制备PI-g-PS支化聚合物,使SIS具有更低的熔体黏度和优异的加工性能。本文首先以对氯甲基苯乙烯(VBC)为封端剂,采用活性阴离子法合成了聚苯乙烯大分子单体(PS-VB),威廉姆森(williamson)醚化法合成了聚环氧乙烷大分子单体(PEO-VB),对精制后的大单体进行紫外光谱(UV)、核磁共振氢谱(1H-NMR)、红外光谱(FT-IR)、凝胶渗透色谱(GPC)和质谱(MS)表征,并分析了两亲性PEO-VB的乳化性能;然后,将PS-VB与异戊二烯(Ip)进行阴离子共聚合,再以聚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PEGDE)为官能化改性剂,一锅法制备出末端含星型PEO链段的极性化梳形PI-g-PS-s-PEO,使用FT-IR、GPC、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转矩流变仪等进行结构与性能分析,并考察了封端反应条件对聚合物中PEO含量(w(PEO)%)的影响;最后,以PEO-VB与歧化松香钠皂(DRS)作为复合乳化剂,用于PS-VB和Ip的乳液共聚合,制备出极性化PI-g-PS-g-PEO及其乳液,考察了引发体系、乳化剂体系对单体转化率和乳液性能的影响,采用FT-IR、1H-NMR、DSC对PI-g-PS-g-PEO的结构与热性能进行表征。实验结果如下:(1)PS-VB的封端率在95%左右,分子量可设计且分布较窄;两亲性PEO-VB的封端率在92%左右,并具有一定的乳化能力,其浊点在60℃以上,CMC值在2.4mg/mL以下,适用于O/W体系,可作为反应性乳化剂使用。(2)成功制备出以PI为主链,PS为规整侧链,末端含星型PEO的极性化梳形PI-g-PS-s-PEO;PS-VB的分子量对w(PEO)%没有影响,PEGDE的分子量越小,延长封端反应时间,增加改性剂用量均有利于提高w(PEO)%;PI-g-PS-s-PEO具有一定的极性,分子链中PEO链段无结晶;相同条件下,PI-g-PS-s-PEO的熔体黏度明显低于线型SIS,并且支链数目越多,熔体黏度越低。(3)以CHP/TEPA=1:1.25为引发剂,DRS/PEO8-VB=1:1为乳化剂,可得单体转化率在60%以上,综合性能较优的极性化PI-g-PS-g-PEO共聚物乳液;PEO8-VB可减少DRS的用量,又能改善聚合物及其乳液的极性;聚合物中PEO链段存在结晶,表明PEO是单独一相,PI-g-PS-g-PEO呈微相分离结构。

王坤[6](2020)在《SBS鞋底材料的制备和性能优化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从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SBS)牌号的选择、树脂与SBS共混并用、填充和补强体系、填料表面改性以及SBS/热塑性聚氨酯(TPU)共混改性增加底料与聚氨酯(PU)革的粘合性能等方面,对提高和改善SBS鞋底材料的力学性能进行较全面的研究,重点考察了SBS牌号、树脂种类、无机填料、无机填料表面改性剂及增容剂种类和用量对SBS注塑鞋底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并给出理论解释。首先,从SBS的不同牌号入手,使星形SBS1475分别和线形SBS1401、SBS1301共混,改变线形牌号和星形牌号SBS的比例,研究不同共混比例SBS的力学性能、耐磨性能、熔体流动速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线形SBS/星形SBS共混体系的拉伸强度、撕裂强度、硬度随着线形SBS用量的增加而显着增加,而断裂伸长率、耐磨性随线形SBS用量的增加而将低,比较不同S/B比例的线形SBS与星形SBS的共混体系的力学性能,发现S含量高的线形SBS的力学性能要高于S含量小的线形SBS,但S含量小的线形SBS有利于使共混体系保持较低的硬度,并且耐磨性和回弹都要优于S含量高的线形SBS,线形SBS的含量增加,线形SBS/星形SBS共混体系的熔体流动速率降低,根据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在实际生产中可以根据SBS底料性能的需求,选择不同牌号的SBS进行共混,尤其对透明SBS底料的配方设计具有指导意义。为改善SBS鞋底材料的力学性能,本文研究了高密度聚乙烯(HDPE)、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和热塑性聚氨酯(TPU)、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五种常见的树脂,分别与SBS并用,研究树脂对SBS/树脂共混体系的力学性能、耐磨性、流变特性的影响规律,并使用DSC分析样品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的变化趋势,来分析树脂与SBS共混的相容性,结果表明PS、PP、HDPE与SBS相容性较好,PP、HDPE与SBS共混能显着提高SBS底料的力学强度和耐磨性。本文还研究了补强型填料白炭黑(SiO2)、填充型填料碳酸钙(CaCO3)填充SBS对SBS鞋底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SiO2对SBS具有显着的补强作用,且不同目数的SiO2对SBS的补强作用差别不大,当SiO2用量为20份时填充体系的力学性能最好。选择合适粒径的CaCO3填充SBS对填充体系的力学性能影响不大,当填充量为30~50份时,SBS底料力学性能仍能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因此对控制SBS底料的成本有指导意义。为提高无机填料的分散均匀性,进一步提高无机填料填充SBS体系的力学性能,分别用三种硅烷偶联剂KH550、KH560、KH570对SiO2进行表面改性,用铝酸盐偶联剂对CaCO3进行表面改性,研究发现KH570用量为1.0分时就能显着提高SBS/Si O2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铝酸酯能显着提高CaCO3填充SBS的力学性能。最后,考虑到实际应用中,鞋底材料常与PU革鞋面材料共同使用,为使生产效率提高,保证产品有较高的质量,缩短生产的工序,将TPU与SBS共混,制备TPU/SBS复合材料,来改善SBS底料与PU革的粘合性能。针对相容剂种类的选择和用量的确定进行了研究,最终确定聚丙烯接枝马来酸酐(PP-g-MAH)为最佳增容剂,当其掺量为1.0份时共混体系的力学性能最佳。

闫梦文[7](2020)在《改性SBS复合材料和PLA基TPV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认为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BS)是目前苯乙烯系嵌段共聚物中产量最大、成本最低、应用最广的品种之一。由于具有拉伸强度优良、表面摩擦系数大、电性能优良、耐低温性能好、易于加工等特性,SBS目前被广泛应用于鞋类、冲击改性剂、粘合剂和增韧工程塑料等领域。然而,SBS在低应变下较低的应力(例如100%和300%定伸应力)和杨氏模量,还有较差的耐溶剂性和较低的功能化程度,极大地限制了其更为广泛的应用。近年来,SBS力学性能的调控以及功能化的研究成为许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其中,盐键相互作用——一种非共价键相互作用构建超分子聚合物网络——被认为是一种能够有效提高材料机械性能的方式。本文首先通过简单高效的巯基-烯点击化学反应,利用3-巯基丙酸(MPA)对SBS进行羧基化接枝改性,然后将改性产物SBS-g-COOH与氧化锌(Zn O)共混进行原位中和反应,形成Zn2+盐键,制备得到具有不同Zn O含量,即不同Zn2+盐键交联程度的SBS-g-COOH/Zn O复合材料。通过各项研究结果表明,我们成功构建了由Zn2+盐键作为交联点的离子交联网络,且随着Zn O含量的增加,交联网络愈发完善和强韧,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也得到了显着提高。例如,当配方中Zn O用量为1 wt%时,样品的拉伸强度和杨氏模量分别提高至11.24 MPa和6.53 MPa;当用量为5 wt%时,样品M15-Z5的拉伸强度可达17.17 MPa,断裂伸长率为121%,100%应变下的定伸应力达到14.24 MPa,是未添加Zn O样品的4.49倍、纯SBS的6.44倍,同时杨氏模量也达到14.19 MPa。由于强韧的超分子离子交联网络的构建,SBS-g-COOH/Zn O复合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得到了大幅提高,其中M15-Z5的Tg达到了11.6℃。循环拉伸试验表明复合材料在实现高模量和高定伸应力的同时,仍保持了优异的回弹性能,这使得材料在一定编程温度范围内能够表现出较好的形状记忆行为。当选用70℃作为变形温度时,M15-Z5的形状固定率为85.9%,形状回复率可达97.0%。在其机理探究中发现,随着温度的升高,Zn2+和COO-基团之间发生了解离和重组,产生了更多的离子簇,诱导出更多的离子交联点,这进一步改善和提高了形状回复的速率和程度,从而使材料表现出更加优异的形状记忆行为。本文的另一部分研究内容在课题组之前关于PLA/NR/Si O2 TPVs的研究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扩展和延伸。聚乳酸(PLA)是一种由乳酸聚合而成的脂肪族聚酯,同样是目前市场上生产和应用最广泛的生物基高分子材料之一。然而,尽管PLA具有良好的拉伸强度和弹性模量,但其固有的较低的断裂伸长率、抗冲击强度等缺点和局限极大地制约了其应用。在之前的工作中,我们课题组通过动态硫化法制备了一种具有双连续相结构的刚韧均衡的PLA/NR/Si O2 TPVs。然而,在该体系中最大冲击强度(184.8 k J/m2)只有在添加大量Si O2(占橡胶组分的50 phr)的情况下才可实现,这无疑导致了加工过程繁琐、资源浪费以及Si O2的严重团聚等问题。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简单策略,利用硅烷偶联剂双-[γ-(三乙氧基硅)丙基]四硫化物(TESPT,又称Si69)对Si O2进行原位表面改性,极大改善了Si O2在基体中的分布与分散。研究结果表明,在低含量的TESPT作用下,Si O2@TESPT倾向于分布在PLA和NR两相的界面交界处,这有效改善了两相之间的界面相容性,提高了界面粘着力;而当TESPT的含量进一步增大时,大量的Si O2@TESPT趋于分布在PLA相中。固定Si O2含量为15 phr(占NR的质量份数),在5 phr TESPT作用下,样品的冲击强度最大可提升至150.7 k J/m2;同时,样品的拉伸强度随TESPT的含量变化并不明显,基本可维持在35.2~37.6 MPa。本体系在不牺牲材料刚性的同时也实现了其超高的韧性,更重要的是,填料的较低添加量无论对样品加工过程的便利,还是成本的节省,都具有重要意义。

张春[8](2019)在《功能单体改性丙烯酸酯可逆胶粘剂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文中指出传统结构胶粘剂面临着清洗困难、不可重复使用的问题,很难满足胶粘剂施工过程中的短暂性定位或允许失误性定位,同时给环境和资源带来巨大的挑战。因此发展绿色、可循环使用的胶粘剂对于新材料发展、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等方面均具有积极作用。目前,可逆胶粘剂在生物器官搭接(尤其牙齿或骨连接)、电子元器件粘接、室内装饰及汽车装配领域具有潜在应用价值。本文选取丙烯酸酯类高分子为基体,通过不同的反应方式将多酚结构、硼氧六环结构以及硼酸酯结构引入到丙烯酸树脂结构中制备出具有氢键自修复和共价键自修复的热可逆胶粘剂。其中多酚结构为没食子酸(GA)和咖啡酸(CA),苯硼酸为4-甲酰基-苯硼酸(FBA)。通过酯化方式在丙烯酸酯侧链上引入含多酚结构的没食子酸,制备出基于氢键交联可逆的丙烯酸酯胶粘剂GA-IBH*。GA的引入使聚合物玻璃化转变温度、热失效温度和内聚强度均升高,但初始降解温度由246o C降至200o C。GAIBH*胶粘剂的抗蠕变性和形变恢复率提升,对不锈钢持粘性由18.0 min增加至30.0 min。GA的引入使聚合物胶粘剂对45#钢粘接强度提升至5.2 MPa,对聚丙烯(PP)和聚四氟乙烯(PTFE)粘接强度也明显增加。GA-IBH*胶粘剂对45#钢的循环粘接强度最高可达6.1 MPa,其可逆粘接机理归因于酚羟基氢键的自修复。通过缩醛化反应将三甲酰基硼氧六环(TFBA)引入到丙烯酸酯支链中,制备出具有共价键自修复的丙烯酸酯可逆胶粘剂(TFBA-IBH)。TFBA的引入使聚合物数均分子量呈现TFBA的单分子支链增长,但重均分子量和粘均分子量呈数量级增加。和IBH相比,TFBA-IBH玻璃化转变温度变化不大,但化学稳定性和热降解稳定性均上升,初始降解温度提升49.1o C;TFBA-IBH兼具更高的内聚强度和初粘性,但抗蠕变性降低,表现为对不锈钢持粘性从18.9 min降低至1.3 min。TFBA-IBH对45#钢粘接强度约为IBH的4.6倍(可达5.86 MPa),对PP和PTFE的粘接强度分别可达0.85 MPa和0.3 MPa。此外,TFBA-IBH45#钢热可逆粘接10次,可逆粘接强度最高可达9.44 MPa,该胶粘剂的可粘接机理则归因于硼氧六环的自修复。通过自由基共聚改性可一步实现对丙烯酸酯胶粘剂的改性。但由于酚羟基具有较强的阻聚作用,很难使聚合单体达到较高的转化率。本文选用苯硼酸作为保护基团,制备出功能乙烯基单体(FBCA)。由于苯硼酸和儿茶酚脱水缩合的反应为动态可逆,得到的乙烯基单体为FBCA和CA的混合物,但二者均参与共聚反应制备出FBCA-IBH共聚物胶粘剂,其中FBCA含量0.46wt%,CA含量0.11wt%。和IBH相比,酚羟基的阻聚效应使FBCA-IBH的数均分子量略有降低,但自由基存在条件下酚羟基发生氧化交联,使FBCA-IBH的重均分子量、粘均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都发生了阶跃式增加。FBCA-IBH具有更高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热降解温度、内聚强度、形变恢复率和持粘性,其中热初始降解温度由214o C提升至263o C,持粘性由18.9 min可增加至212.0 min。FBCAIBH对45#钢粘接强度高达9.37 MPa,粘接性能远超于市售502胶粘剂,对PP和PTFE粘接强度分别可达1.15 MPa和0.47 MPa。FBCA-IBH表现出优异的可逆粘接性能,对45#钢循环粘接18次,可逆粘接强度最高可达14.36 MPa。其可逆粘接机理则归因于Fe3+/热作用下硼酸酯结构和氢键结构的自修复可逆行为。为了降低聚合过程酚羟基的影响,同时验证酚羟基在粘接过程中的作用,将共聚单体中甲基丙烯酸-β-羟丙酯(HPMA)更换为同摩尔量的丙烯酰胺(AM),制备出FBCA-IBA胶粘剂。通过一系列结构表征说明,N-B配位促进了硼酸酯的形成及稳定,使FBCA-IBA中不再有游离酚羟基。FBCA-IBA聚合物分子量和IBA(无FBCA的丙烯酸酯-丙烯酰胺共聚物)相比均明显降低,说明聚合过程无交联结构。和IBA相比,FBCA-IBA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略有上升,但其热化学稳定性和热降解温度均下降;FBCA-IBA胶粘剂的内聚强度、初粘性和抗蠕变性能均降低。粘接测试结果表明,FBCA的引入使IBA胶粘剂对45#钢粘接强度由5.08 MPa降低至2.92 MPa,对PP粘接强度也降低;但由于F-B界面增强的作用,对PTFE粘接强度稍有上升。FBCA-IBA粘接性能仅表现出常规的热熔胶粘接,无明显的粘接增强作用。综合对比,FBCA-IBH兼顾了酚羟基、硼酸酯及轻度的交联结构,使其具有最佳的耐热性及对多种基材优异的粘接性能,且循环可逆粘接强度最佳可达14.36 MPa,远超过了市售502的胶粘剂性能,甚至和环氧的粘接强度相媲美。

邢珍珍[9](2014)在《枫香树脂在胶粘剂中增粘性能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枫香树(Chinese sweetgum)的树干由于机械力或虫害受伤后分泌出一种带芳香气味的含油树脂,这种活立枫香树的创伤性分泌物称之为枫香脂。对枫香脂进行水蒸气蒸馏,分离出蒎烯类液体精油后,得到的固体树脂称为枫香树脂。枫香树脂是一种具有潜在市场前景的植物药资源和精细化工原料。作为一种新型天然树脂,与松香树脂有着相似的粘性特点,可有望作为一种新型增粘树脂应用于胶粘剂中。本论文进行了枫香树脂在SIS热熔胶、三元接枝SBS改性胶和丙烯酸酯乳液胶等胶粘剂中增粘性能的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减压工艺制备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类热熔压敏胶(SIS-HMPSA),研究了弹性体SIS-1105、环烷油4010和枫香树脂等的用量,枫香树脂的软化点,以及枫香树脂与萜烯树脂的复配应用对热熔胶外观以及粘接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wSIS-1105: w环烷油4010:w增粘树脂(m92℃枫香树脂: m94℃萜烯树脂=2:1): w抗氧化剂1010=38%:32%:30%:0.5%时,热熔胶外观透明,无残胶现象;此时初粘力为14#,180°剥离强度>15(N·25mm-1),持粘力≥72h。wSIS-1105:w环烷油4010: w枫香树脂: w抗氧化剂1010=38%:32%:30%:0.5%,m92℃: m54℃=3:1时,热熔胶粘接性能最佳:初粘力15#,180°剥离强度>15(N·25mm-1),持粘力≥72h。2)采取自由基溶液聚合方式制备三元接枝SBS改性胶粘剂,研究了枫香树脂用量对胶粘剂的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w枫香树脂=15%时,三元接枝SBS改性胶黏剂力学性能最佳:初粘力12#,180°剥离强度为22(N·25mm-1)。3)采用乳液聚合法,成功制备了枫香树脂-丙烯酸酯乳液,研究了枫香树脂和乳化剂用量、乳化剂种类、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对乳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温度为87℃,反应时间5h,复配乳化剂mSDS:mOP-10=2:1时,乳液的综合性能最好。4)研究了枫香树脂用量和品质对丙烯酸酯乳液压敏胶粘接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枫香树脂软化点为90℃,质量分数10.0%时,压敏胶初粘力为16#,180°剥离强度10.12(N·25mm-1)。5)研究了不同种类的增粘树脂及其复配使用,对丙烯酸酯乳液压敏胶粘接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枫香树脂与萜烯树脂复配作为增粘树脂制得的压敏胶性能更优;且m枫香树脂: m萜烯树脂=3:1时,综合性能最优:初粘力15#,剥离强度>10(N·25mm-1),无残胶现象。

吴国梁[10](2010)在《热塑性弹性体SBS的改性及其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SBS是聚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三嵌段热塑性弹性体的简称,该弹性体既具有聚苯乙烯(PS)的溶解性和热塑性,又具有聚丁二烯(PB)的柔韧性和回弹性,兼具热塑性塑料和硫化橡胶的双重特性,因此被称为“第三代合成橡胶”。其应用方面的研究涵盖了粘合剂、密封胶、涂料、沥青改性、鞋、聚合物改性剂和粘度指数改性剂等多个领域。本文将SBS改性,并针对改性SBS的特点探索了其在相关领域的应用。此外,SBS与当今研究热门的无机纳米材料相结合,开发了一系列的多功能SBS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并对复合材料的各种性能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由4-氨基二苯甲酮(4-ABP)与马来酸酐(MAH)反应制备了既含有光引发剂基团又同时含有双键的多功能单体(4-MBP),并将该多功能单体通过自由基接枝的方法成功接枝到了SBS分子链上,制备了SBS-g-MBP多功能共聚物,通过1H NMR、FTIR、XPS、SEM和AFM等表征方法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通过DMTA和TGA对其热性能进行了研究。此外,将SBS-g-MBP多功能共聚物进行了光固化性能研究,通过红外光谱中C=C特征峰强度的变化来定性判定交联反应发生与否,另外通过凝胶含量的测定来定量的计算交联程度,研究发现凝胶含量最大可达48.9%。此外,通过DSC和TGA研究了交联SBS-g-MBP的热性能。最后,将制备的SBS-g-MBP多功能共聚物进行了紫外光固化压敏胶的研究,性能测试表明,以SBS-g-MBP为基底的压敏胶具有较好的180°剥离强度、持粘性和初粘性,并且4 wt%接枝率的SBS-g-MBP最适合用来制备紫外光固化压敏胶,且最佳固化时间为2 min。(2)通过直接分散共混的方法制备了多功能SBS/SiO2杂化CdTe量子点纳米复合材料。并对制备的纳米复合材料进行了全面表征,UV-vis和PL分析表明该纳米材料具有很好的发光和荧光性能。TEM研究表明,CdTe量子点在聚合物基底中得到了较好的分散并且其晶格基本完好无损。DMTA研究表明纳米复合材料的储能模量E′和损耗模量E″增加,PB和PS链段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降低。另外,力学性能测试表明CdTe量子点的加入对SBS既有增强又有增韧的效果。此外通过对该材料在紫外光(365 nm)和日光下的研究发现,该纳米复合材料具有很好的发光性能,并且颜色可调,其有望拓宽SBS在光学材料方面的应用。(3)由4-溴甲基二苯甲酮(4-BBP)与N,N-二甲氨基甲基丙烯酸乙酯(DMAEMA)反应制备了既含有光引发剂基团又同时含有双键和季铵盐基团的多功能单体(4-BBPDMAEMA),并将该多功能单体成功接枝到了SBS分子链上,制备了SBS-g-BBPDMAEMA多功能共聚物,并通过1H NMR和FTI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另外,将合成的多功能聚合物插层蒙脱土(MMT)制备了插层结构的SBS-g-BBPDMAEMA/MMT复合材料,结果表明SBS-g-BBPDMAEMA中的季铵盐基团已与蒙脱土中的Na+离子发生离子交换,并进入了蒙脱土片层。最后,通过层间引发聚合的方法制备了光固化SBS-g-BBPDMAEMA/MMT纳米复合材料。并用XRD和TEM对MMT在聚合物中的分散情况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蒙脱土在光固化纳米复合材料中分散较均匀,且以插层结构为主同时伴有少量的剥离结构。TGA研究表明SBS-g-BBPDMAEMA/MMT光固化纳米材料的热稳定性较好;机械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添加5 wt%的蒙脱土时其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最好。(4)由双氧水和无水甲酸制备了极性化的HO-SBS。由强酸氧化的方法制备了羧基化的多壁碳纳米管(MWCNTs),并将其与过量的氯化亚砜反应制备了含有酰氯官能团的MWCNTs,将制备的HO-SBS与含酰氯官能团的MWCNTs通过共价键的方式制备了HO-SBS/MWCNTs纳米复合材料,通过凝胶含量和溶胀比的测试表明制备的HO-SBS/MWCNTs纳米复合材料属于交联结构,且最大凝胶含量为94.6%;另外,我们用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对所得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聚合物和碳纳米管之间有化学键的作用;TEM和SEM研究表明MWCNTs较好的分散于聚合物基体中,并且可以直观的观察到聚合物和MWCNTs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热性能研究表明随着MWCNTs用量的增加,纳米复合材料的PB段玻璃化转变温度随之升高,耐热性也随之提高。机械性能测试表明交联后的纳米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与原料HO-SBS相比有所下降,但是可以通过MWCNTs的用量来方便的调节纳米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5)通过HO-SBS与TDI的反应制备了交联结构的HO-SBS。凝胶含量和溶胀比的测试表明制备的交联HO-SBS材料属于高度交联结构,且当TDI用量为2 wt%时凝胶含量就达到了93.5%。红外光谱和固体核磁结果表明HO-SBS和TDI之间有化学键的作用;SEM研究表明交联HO-SBS材料的断裂行为从韧性断裂逐渐向脆性断裂过渡。热性能研究表明交联前后材料的耐热性基本没有发生改变,但是玻璃化转变温度却发生了明显改变,PB段的玻璃化转变逐步增加,而PS段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逐步降低。机械性能研究表明交联后材料的机械性能与原料HO-SBS相比有所下降,但是可以通过交联剂TDI的用量来方便的调节材料的机械性能。

二、SBS改性胶粘剂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BS改性胶粘剂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SIS热塑性弹性体的极性化方法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热塑性弹性体
    1.2 SIS热塑性弹性体的极性化方法
        1.2.1 SIS热塑性弹性体的聚合极性化方法
        1.2.2 SIS热塑性弹性体的后改性极性化方法
    1.3 极性化SIS弹性体的应用研究
    1.4 论文的选题背景、意义及研究内容
2 实验部分
    2.1 原料和试剂
    2.2 实验步骤
        2.2.1 环氧化SIS(ESIS)合成
        2.2.2 羟基化SIS(HOSIS)合成
    2.3 测试与表征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SIS结构研究
    3.2 环氧化SIS(ESIS)合成研究
    3.3 羟基化SIS(HOSIS)合成研究
    3.4 极性化弹性体(ESIS/HOSIS)性能研究
        3.4.1 极性化SIS弹性体热性能研究
        3.4.2 极性化SIS弹性体表面性能研究
        3.4.3 极性化SIS弹性体力学性能研究
        3.4.4 极性化SIS弹性体T-剥离强度研究
        3.4.5 极性化SIS弹性体综合性能
    3.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高黏改性沥青及多孔沥青混合料的稳定性与耐久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沥青路面的特点
        1.1.2 多孔沥青路面的特点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多孔沥青混合料的应用
        1.2.2 多孔沥青路面中沥青结合料的应用现状
        1.2.3 多孔沥青混合料的级配组成
        1.2.4 多孔沥青混合料稳定性和耐久性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高黏改性沥青的材料设计、性质及影响因素
    2.1 高黏改性沥青的材料设计
        2.1.1 基质沥青的选择
        2.1.2 热塑性弹性体与性质
        2.1.3 增黏剂的选择与机理
        2.1.4 增塑剂的选择与机理
    2.2 高黏改性沥青的性能要求
    2.3 高黏改性沥青的制备
        2.3.1 方案设计
        2.3.2 制备工艺
    2.4 高黏改性沥青的基本性质
        2.4.1 弹性体的确定
        2.4.2 多指标正交试验结果
    2.5 多目标正交极差因素分析
    2.6 不同高黏改性沥青的改性机理
    2.7 流变性能及老化机理
        2.7.1 高温流变性及老化作用的影响
        2.7.2 不同高黏改性沥青的老化机理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复杂条件下高黏改性沥青-集料的纳观与宏观黏附性
    3.1 微观与宏观黏附试验设计
        3.1.1 基于AFM的微观形貌及力学性能测试
        3.1.2 基于Posi Test AT-A的宏观黏附性能测试
    3.2 基于AFM的形貌特征与纳观力学性能
        3.2.1 不同条件下的形貌特征与粗糙度
        3.2.2 纳观黏附力计算
        3.2.3 杨氏模量的计算
        3.2.4 黏附力与黏附功的转化
    3.3 基于Posi Test AT-A试验的宏观黏附性能
        3.3.1 方法改进后黏附破坏的判断
        3.3.2 老化条件下的黏附破坏
        3.3.3 老化-浸水条件下的黏附破坏
        3.3.4 老化-浸水-低温条件下的黏附破坏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级配与针片状对PA混合料贯入强度和空隙特征的影响
    4.1 级配理论及骨架嵌挤混合料设计方法
        4.1.1 级配设计的基础理论
        4.1.2 骨架嵌挤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法
    4.2 多孔沥青混合料的级配设计
        4.2.1 粗集料级配设计
        4.2.2 细集料级配设计
        4.2.3 合成级配曲线
        4.2.4 最佳沥青用量的确定
    4.3 级配类型对贯入强度和空隙特征的影响
        4.3.1 级配类型的选择及性质
        4.3.2 不同级配类型的贯入强度试验
        4.3.3 不同级配类型的空隙分布特征
    4.4 针片状含量对贯入强度和空隙特征的影响
        4.4.1 离散元模拟针片状含量对体积特征的影响
        4.4.2 级配选择及混合料性质
        4.4.3 针片状含量对贯入强度的影响
        4.4.4 针片状含量对空隙特征与接触状态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孔沥青混合料的温度稳定性与耐久性
    5.1 温度稳定性与耐久性评价方法的选择
        5.1.1 温度稳定性评价方法
        5.1.2 耐久性评价方法
    5.2 多孔沥青混合料的温度稳定性
        5.2.1 高温稳定性
        5.2.2 低温抗裂性
    5.3 多孔沥青混合料的耐久性
        5.3.1 多孔沥青混合料的老化处理
        5.3.2 老化-冻融循环对劈裂强度的影响
        5.3.3 老化-冻融循环对磨耗损失的影响
        5.3.4 老化作用对耐疲劳性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多孔沥青混合料的性能提升技术及适用性
    6.1 改性沥青对稳定性与耐久性的作用
        6.1.1 改性沥青的选择
        6.1.2 改性沥青对温度稳定性的作用
        6.1.3 改性沥青对耐久性的作用
    6.2 工程纤维对稳定性与耐久性的作用
        6.2.1 工程纤维的选择
        6.2.2 工程纤维对温度稳定性的作用
        6.2.3 工程纤维对耐久性的作用
    6.3 工程填料对稳定性与耐久性的作用
        6.3.1 工程填料的选择
        6.3.2 工程填料对温度稳定性的作用
        6.3.3 工程填料对耐久性的作用
    6.4 不同技术的适用性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一种季冻区高适配性沥青桥面铺装受力分析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铺装层中沥青混合料的研究现状
        1.2.2 防水粘结层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内容
第2章 沥青桥面作用及病害机理
    2.1 沥青桥面的病害
        2.1.1 裂缝及其成因
        2.1.2 变形及其成因
        2.1.3 坑槽及其成因
        2.1.4 脱层及其成因
    2.2 沥青铺装层的作用
        2.2.1 沥青面层的作用
        2.2.2 防水粘结层分类及作用
    2.3 沥青桥面性能指标
        2.3.1 沥青面层的性能指标
        2.3.2 防水粘结层的性能指标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沥青桥面铺装层各层性能分析
    3.1 硅藻土橡胶颗粒面层作用及基本性能
        3.1.1 硅藻土橡胶颗粒改性沥青混合料作用
        3.1.2 材料选择及配合比设计
        3.1.3 沥青面层基本性能
    3.2 沥青混合料面层粘弹性性能
        3.2.1 粘弹性材料基本原理及模型
        3.2.2 沥青混合料粘弹性性能
    3.3 防水粘结层性能分析及选择
        3.3.1 防水粘结层重要性及基本性能
        3.3.2 粘结性能
        3.3.3 抗剪切性能
        3.3.4 温度性能
        3.3.5 综合分析及选择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实体工程沥青铺装层受力分析
    4.1 实体工程测量数据
        4.1.1 桥面施工及埋设传感器
        4.1.2 数据采集及整理
    4.2 有限元建模分析
        4.2.1 有限元计算原理
        4.2.2 有限元软件相关介绍
        4.2.3 有限元模型建立
    4.3 沥青铺装层参数分析
        4.3.1 沥青面层厚度对铺装层受力的影响
        4.3.2 桥梁刚度对铺装层受力的影响
    4.4 沥青铺装层工况分析
        4.4.1 车载对沥青铺装层受力的影响
        4.4.2 车辆刹车对沥青铺装层受力的影响
        4.4.3 荷载加载位置对沥青铺装层受力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论文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4)CRP-SBS(SBR)复合改性沥青在厂拌热再生中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概况
        1.2.1 国内研究概况
        1.2.2 国外研究概况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复合改性沥青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2.1 原材料
        2.1.1 沥青
        2.1.2 改性剂
    2.2 单掺CRP/SBS/SBR改性沥青性能研究
        2.2.1 单掺CRP/SBS/SBR改性沥青的制备工艺
        2.2.2 单掺CRP/SBS/SBR改性沥青性能对比分析
    2.3 复合改性沥青性能研究
        2.3.1 改性剂掺加顺序和剪切温度的确定
        2.3.2 改性剂最佳掺配比例的确定
        2.3.3 复合改性沥青最佳制备工艺的确定
        2.3.4 各类改性沥青性能对比分析
    2.4 改性沥青荧光显微镜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废旧沥青混合料(RAP)的性能分析
    3.1 RAP性能指标
    3.2 RAP含水率变异系数分析
    3.3 RAP沥青含量
        3.3.1 RAP中旧沥青的分离
        3.3.2 RAP沥青含量的变异性分析
    3.4 旧沥青老化程度分析
        3.4.1 RAP中旧沥青的回收
        3.4.2 RAP沥青老化程度的变异性分析
    3.5 RAP级配的变异性分析
    3.6 RAP集料性质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改性沥青热再生混合料路用性能对比研究
    4.1 老化沥青再生原理及再生方式选择
        4.1.1 老化沥青再生原理
        4.1.2 再生方式选择
    4.2 新集料性质
    4.3 再生沥青混合料级配设计
    4.4 不同改性沥青热再生混合料最佳油石比
        4.4.1 马歇尔试验设计
        4.4.2 马歇尔试验结果分析
    4.5 不同改性沥青热再生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
        4.5.1 不同改性沥青热再生混合料的高温性能
        4.5.2 不同改性沥青热再生混合料的水稳定性
        4.5.3 不同改性沥青热再生混合料的低温性能
    4.6 经济与社会效益分析
        4.6.1 经济效益分析
        4.6.2 社会效益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学术成果

(5)含聚环氧乙烷链段极性支化结构SIS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SIS热塑性弹性体
        1.1.1 SIS的性能与应用
        1.1.2 SIS的极性化改性
    1.2 接枝聚合物
        1.2.1 接枝聚合物的性质
        1.2.2 接枝聚合物的合成
    1.3 活性阴离子聚合
        1.3.1 基于LAP法合成端基官能化聚合物
        1.3.2 大分子单体在阴离子聚合中的应用
    1.4 乳液聚合
        1.4.1 反应性乳化剂
        1.4.2 反应性乳化剂在乳液聚合中的应用
    1.5 课题提出及研究内容
2 大分子单体的合成及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药品及精制
        2.2.2 实验方法
        2.2.3 测试与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PS-VB的分子设计及结构表征
        2.3.2 PEO-VB的结构表征及乳化性能测试
    2.4 本章小结
3 活性阴离子法制备PI-g-PS-s-PEO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药品及精制
        3.2.2 PI-g-PS-s-PEO的合成
        3.2.3 测试与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PI-g-PS-s-PEO的合成条件分析
        3.3.2 PI-g-PS-s-PEO的结构表征
        3.3.3 聚合条件对w(PEO)%的影响
        3.3.4 PI-g-PS-s-PEO的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乳液聚合制备PI-g-PS-g-PEO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药品及精制
        4.2.2 实验方法
        4.2.3 测试与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乳液合成条件分析
        4.3.2 引发体系在乳液聚合中的应用
        4.3.3 乳化剂体系在乳液聚合中的应用
        4.3.4 乳液聚合物结构与热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6)SBS鞋底材料的制备和性能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SBS的概况
        1.1.2 SBS的结构与性能
        1.1.3 SBS的共混改性
        1.1.4 线形与星形SBS三嵌段共聚物之间的性能比较
        1.1.5 SBS的应用
    1.2 无机填料
        1.2.1 碳酸钙
        1.2.2 白炭黑
    1.3 偶联剂
        1.3.1 钛酸酯类
        1.3.2 硅烷类
        1.3.3 铝酸酯类
    1.4 鞋底材料
        1.4.1 SBS用作鞋底底料
        1.4.2 SBS之外的鞋底底料
        1.4.3 聚氨酯鞋底
        1.4.4 橡胶鞋底
        1.4.5 发泡鞋底
    1.5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及研究的主要内容
        1.5.1 本文主要目的和意义
        1.5.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SBS结构及不同结构SBS共混比例的应用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原料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3 试样制备
        2.2.4 性能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线形SBS/星形SBS比例对SBS拉伸性能的影响
        2.3.2 线形SBS/星形SBS比例对SBS撕裂强度的影响
        2.3.3 线形SBS/星形SBS比例对SBS耐磨性、硬度、回弹性能的影响
        2.3.4 线形SBS/星形SBS比例对SBS熔体流动速率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树脂与SBS共混改性的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原料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2.3 试样制备
        3.2.4 性能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树脂种类和用量对SBS/树脂共混材料拉伸性能的影响
        3.3.2 树脂种类和用量对SBS/树脂共混材料撕裂强度的影响
        3.3.3 树脂种类和用量对SBS/树脂共混材料耐磨性、硬度、回弹性能的影响
        3.3.4 SBS/树脂共混材料DSC分析
        3.3.5 SBS/树脂共混材料流变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无机填料填充SBS复合材料的应用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原料
        4.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4.2.3 试样制备
        4.2.4 性能测试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无机填料目数和用量对SBS/无机填料复合材料拉伸性能的影响
        4.3.2 无机填料目数和用量对SBS/无机填料复合材料撕裂性能的影响
        4.3.3 无机填料目数和用量对SBS/无机填料复合材料耐磨性、硬度、回弹性能的影响
        4.3.4 无机填料在SBS/无机填料复合材料中分散分析
        4.3.5 SBS/无机填料复合材料的流变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偶联剂在SBS/无机填料复合材料中的应用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主要原料
        5.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5.2.3 试样制备
        5.2.4 性能测试与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偶联剂对SBS/无机填料复合材料拉伸性能的影响
        5.3.2 偶联剂对SBS/无机填料复合材料撕裂强度的影响
        5.3.3 偶联剂对SBS/无机填料复合材料耐磨性、硬度、回弹性能的影响
        5.3.4 无机填料在SBS/无机填料复合材料中分散分析
        5.3.5 偶联剂处理SBS/无机填料复合材料的流变性能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相容剂在TPU/SBS复合材料中的应用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主要原料
        6.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6.2.3 试样制备
        6.2.4 性能测试与表征
    6.3 结果与讨论
        6.3.1 相容剂种类和用量对TPU/SBS共混材料拉伸性能的影响
        6.3.2 相容剂种类和用量对TPU/SBS共混材料撕裂强度的影响
        6.3.3 相容剂对TPU/SBS共混体系耐磨性、硬度、回弹性能的影响
        6.3.4 相容剂PP-g-MAH增容TPU/SBS共混体系的SEM图像
        6.3.5 PP-g-MAH增容TPU/SBS共混体系流变性能
        6.3.6 增容TPU/SBS共混体系与PU革的剥离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改性SBS复合材料和PLA基TPV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SBS概述
        1.1.1 SBS的结构
        1.1.2 SBS的基本性能
    1.2 SBS的改性研究
    1.3 离聚物概述
        1.3.1 离聚物的结构特点
        1.3.2 离聚物的性能特点
        1.3.3 离聚物的形状记忆效应
    1.4 聚乳酸增韧改性的研究进展
        1.4.1 聚乳酸概述
        1.4.2 聚乳酸的增韧改性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1.5.1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5.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第二章 基于巯基-烯反应制备SBS-g-COOH/Zn O复合材料及其性能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主要原料和试剂
        2.2.2 主要实验设备
        2.2.3 实验样品的制备
        2.2.4 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SBS-g-COOH化学结构分析
        2.3.2 SBS-g-COOH热稳定性分析
        2.3.3 SBS-g-COOH力学性能表征
        2.3.4 SBS-g-COOH/Zn O复合材料Zn2+盐键的化学结构分析
        2.3.5 SBS-g-COOH/Zn O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表征
        2.3.6 SBS-g-COOH/Zn O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SBS-g-COOH/Zn O复合材料形状记忆效应的研究及其机理分析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主要原料和试剂
        3.2.2 主要实验设备
        3.2.3 实验样品的制备
        3.2.4 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SBS-g-COOH/Zn O复合材料拉伸循环分析
        3.3.2 SBS-g-COOH/Zn O复合材料热力学性能分析
        3.3.3 SBS-g-COOH/Zn O复合材料的形状记忆效应
        3.3.4 SBS-g-COOH/Zn O复合材料的形状记忆机理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LA/NR/SiO_2@TESPT TPV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实验原料
        4.2.2 主要实验设备
        4.2.3 PLA/NR/SiO_2@TESPT TPV的制备
        4.2.4 测试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红外光谱分析
        4.3.2 SiO_2@TESPT选择性分布分析
        4.3.3 力学性能分析
        4.3.4 微观形貌分析
        4.3.5 橡胶相分析
        4.3.6 界面相容性分析
        4.3.7 结晶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功能单体改性丙烯酸酯可逆胶粘剂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可逆胶粘剂的研究进展
        1.2.1 非共价键结合可逆胶粘剂
        1.2.2 共价键结合可逆胶粘剂
        1.2.3 其他作用方式的可逆胶粘剂
    1.3 多酚结构在胶粘剂改性中的应用研究
    1.4 可逆胶粘剂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 丙烯酸酯共聚物胶粘剂的合成及改性
        2.2.1 IBH*和GA-IBH*共聚物的合成
        2.2.2 TFBA-IBH共聚物的合成
        2.2.3 FBCA-IBH共聚物的合成
        2.2.4 FBCA-IBA共聚物的合成
    2.3 聚合物反应测试及结构表征
    2.4 聚合物性能测试
        2.4.1 聚合物热性能测试
        2.4.2 聚合物流变性能测试
        2.4.3 聚合物胶粘剂粘接性能测试
第3章 没食子酸酯化改性羟基丙烯酸酯可逆胶粘剂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GA-IBH*聚合物胶粘剂的制备
    3.3 GA-IBH*共聚物结构分析
    3.4 GA-IBH*共聚物中没食子酸的定量分析及化学行为研究
    3.5 GA-IBH*共聚物的热性能分析
    3.6 GA-IBH*共聚物的流变行为分析
    3.7 GA-IBH*聚合物蠕变性能和持粘性分析
    3.8 GA-IBH*聚合物胶粘剂粘接性能分析
        3.8.1 基材表面性能分析及GA-IBH*基材浸润性分析
        3.8.2 GA-IBH*胶粘剂对不同基材的粘接性能分析
        3.8.3 GA-IBH*胶粘剂热循环可逆粘接性能分析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硼氧六环缩醛化改性羟基丙烯酸酯可逆胶粘剂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4.1 TFBA和 TFBA-IBH聚合物的合成和结构分析
    4.2 TFBA-IBH中 TFBA的定量分析
    4.3 TFBA-IBH聚合物热性能分析
    4.4 TFBA-IBH聚合物流变性能分析
    4.5 TFBA-IBH聚合物蠕变性能分析及持粘性分析
    4.6 TFBA-IBH胶粘剂粘接性能分析
        4.6.1 TFBA-IBH胶粘剂对不同基材浸润性及涂层剥离强度测试
        4.6.2 TFBA-IBH聚合物胶粘剂对不同基材粘接强度分析
        4.6.3 TFBA-IBH聚合物胶粘剂热循环可逆粘接性能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苯硼酸酯自由基共聚改性羟基丙烯酸可逆胶粘剂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5.1 苯硼酸酯(FBCA)的结构分析
    5.2 FBCA-IBH聚合物的合成及结构分析
    5.3 FBCA-IBH紫外光谱定量分析及不同环境中化学行为分析
    5.4 FBCA-IBH聚合物热性能分析
    5.5 FBCA-IBH聚合物流变性能分析
    5.6 FBCA-IBH聚合物蠕变性能分析及持粘性分析
    5.7 FBCA-IBH胶粘剂粘接性能分析
        5.7.1 FBCA-IBH对不同基材浸润性及涂层剥离强度分析
        5.7.2 FBCA-IBH胶粘剂对不同基材粘接强度分析
        5.7.3 FBCA-IBH胶粘剂热循环可逆粘接性能分析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苯硼酸酯自由基共聚丙烯酸酯-丙烯酰胺胶粘剂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6.1 紫外光谱法研究丙烯酰胺对咖啡酸和苯硼酸相互作用
    6.2 FBCA-IBA共聚物的结构及FBCA定量分析
    6.3 FBCA-IBA聚合物热性能分析
    6.4 FBCA-IBA聚合物流变性能分析
    6.5 FBCA-IBA聚合物蠕变性能及持粘性分析
    6.6 FBCA-IBA聚合物粘接性能分析
        6.6.1 FBCA-IBA对不同基材浸润性和涂层剥离强度分析
        6.6.2 FBCA-IBA胶粘剂粘接强度及循环粘接性能分析
    6.7 丙烯酸循环可逆胶粘剂性能比较
    6.8 本章小结
结论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缩写词简表
攻读博士期间相关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枫香树脂在胶粘剂中增粘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枫香树脂概述
        1.1.1 枫香树脂的来源
        1.1.2 枫香树脂的成分研究进展
        1.1.3 枫香树脂的应用现状
    1.2 SIS 型热熔压敏胶概况
        1.2.1 热熔压敏胶简介
        1.2.2 SIS 型热熔压敏胶的组成
        1.2.3 SIS 热熔压敏胶的研究进展
    1.3 SBS 类接枝改性胶粘剂的概况
        1.3.1 SBS 接枝改性胶粘剂的制备方法
        1.3.2 SBS 接枝改性胶粘剂的发展趋势
    1.4 丙烯酸酯乳液压敏胶概况
        1.4.1 乳液聚合概述
        1.4.2 乳液聚合的特点
        1.4.3 丙烯酸酯乳液压敏胶的研究进展
        1.4.4 增粘树脂改性丙烯酸酯乳液胶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6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6.1 研究内容
        1.6.2 创新点
第2章 SIS 型热熔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枫香树脂的制备
        2.2.4 热熔胶的制备
        2.2.5 测试样品的制备
        2.2.6 热熔胶性能的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枫香树脂的用量对 SIS 型热熔胶性能的影响
        2.3.2 枫香树脂的软化点对 SIS 型热熔胶性能的影响
        2.3.3 枫香树脂与萜烯树脂的复配对 SIS 型热熔胶性能的影响
        2.3.4 环烷油 4010 的用量对 SIS 型热熔胶粘接性能的影响
        2.3.5 环烷油 4010 的用量对 SIS 型热熔胶软化点的影响
        2.3.6 弹性体 SIS-1105 的用量对 SIS 型热熔胶粘接性能的影响
        2.3.7 弹性体 SIS-1105 的用量对 SIS 型热熔胶软化点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枫香树脂在 SBS 接枝改性胶粘剂中的增粘作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三元接枝改性 SBS 胶粘剂的制备
        3.2.4 胶带的制备
        3.2.5 产品性能的测定和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枫香树脂的用量对单体接枝率的影响
        3.3.2 枫香树脂的用量对胶液粘度的影响
        3.3.3 枫香树脂的用量对 SBS 改性胶粘剂力学性能的影响
        3.3.4 红外光谱分析
        3.3.5 SBS 接枝改性胶粘剂的热稳定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枫香树脂-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枫香树脂-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
        4.2.4 PSA 胶带的制备
        4.2.5 乳液性能的测试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枫香树脂的用量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4.3.2 枫香树脂的软化点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4.3.3 枫香树脂与萜烯树脂的复配对压敏胶粘接性能的影响
        4.3.4 增粘树脂的种类对丙烯酸酯乳液压敏胶性能的影响
        4.3.5 反应温度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4.3.6 反应时间对乳液基本性能的影响
        4.3.7 乳化剂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4.3.8 红外谱图 FT-IR 分析
        4.3.9 DSC 分析
        4.3.10 TGA 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建议与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10)热塑性弹性体SBS的改性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2 SBS 的合成
    1.3 SBS 的结构与性能
        1.3.1 SBS 的结构
        1.3.2 SBS 的物理性能
    1.4 市售SBS 的品牌牌号和技术指标
    1.5 SBS 的改性
        1.5.1 SBS 的加氢改性
        1.5.2 SBS 的磺化和氯磺化改性
        1.5.3 SBS 的环氧化和羟基化改性
        1.5.4 SBS 的接枝改性
        1.5.5 SBS 的原位聚合改性
        1.5.6 SBS 的共混改性
    1.6 SBS 的应用
        1.6.1 粘合剂、密封胶和涂料
        1.6.2 沥青改性
        1.6.3 鞋类
        1.6.4 聚合物改性剂
        1.6.5 黏度指数改性剂和其他应用
    1.7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与内容
第2章 光引发剂接枝SBS 的制备表征及在压敏胶中的应用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
        2.2.2 仪器
        2.2.3 实验方法
        2.2.4 分析测试方法
        2.2.5 压敏胶粘带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SBS-g-MBP 的结构表征及性能研究
        2.3.2 SBS-g-MBP 光固化研究
        2.3.3 紫外光改性压敏胶性能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SBS/SiO_2 杂化CdTe 量子点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
        3.2.2 仪器
        3.2.3 实验方法
        3.2.4 分析测试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FTIR 分析
        3.3.2 UV-vis 分析
        3.3.3 PL 分析
        3.3.4 TEM 分析
        3.3.5 DMTA 分析
        3.3.6 机械性能分析
        3.3.7 SBS 和SBS/SiO_2 杂化CdTe 量子点纳米复合材料的光学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功能化SBS/MMT 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
        4.2.2 仪器
        4.2.3 实验方法
        4.2.4 分析测试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4-BBPDMAEMA 的FTIR 和1H NRM 分析
        4.3.2 SBS-g-BBPDMAEMA 的 FTIR 和1H NRM 分析
        4.3.3 SBS-g-BBPDMAEMA/MMT 纳米复合材料的XRD 分析
        4.3.4 SBS-g-BBPDMAEMA/MMT 纳米复合材料的TEM 分析
        4.3.5 SBS-g-BBPDMAEMA/MMT 纳米复合材料的DMTA 分析
        4.3.6 SBS-g-BBPDMAEMA/MMT 纳米复合材料的TGA 分析
        4.3.7 机械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HO-SBS/MWCNT 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试剂
        5.2.2 仪器
        5.2.3 实验方法
        5.2.4 分析测试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HO-SBS 的FTIR 和1H NRM 分析
        5.3.2 HO-SBS/MWCNTs 纳米复合材料的交联分析
        5.3.3 MWCNTs-COOH 和 HO-SBSRaman 分析
        5.3.4 HO-SBS/MWCNTs 纳米复合材料的形貌分析
        5.3.5 HO-SBS/MWCNTs 纳米复合材料的DSC 分析
        5.3.6 HO-SBS/MWCNTs 纳米复合材料的TGA 分析
        5.3.7 HO-SBS/MWCNTs 纳米复合材料的的机械性能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交联HO-SBS 的制备、表征及其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试剂
        6.2.2 仪器
        6.2.3 实验方法
        6.2.4 分析测试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交联HO-SBS 的FTIR 分析
        6.3.2 交联HO-SBS 的固体13C NRM 分析
        6.3.3 交联HO-SBS 的交联密度及凝胶含量的分析
        6.3.4 交联HO-SBS 的形貌分析
        6.3.5 交联HO-SBS 的机械性能分析
        6.3.6 交联HO-SBS 的TGA 分析
        6.3.7 交联HO-SBS 的DMTA 分析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 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参与的研究课题
致谢

四、SBS改性胶粘剂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SIS热塑性弹性体的极性化方法及其性能研究[D]. 武晓妹.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高黏改性沥青及多孔沥青混合料的稳定性与耐久性研究[D]. 张正伟. 长安大学, 2021(02)
  • [3]一种季冻区高适配性沥青桥面铺装受力分析及性能研究[D]. 赵宇. 吉林大学, 2021(01)
  • [4]CRP-SBS(SBR)复合改性沥青在厂拌热再生中的试验研究[D]. 王毅.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5]含聚环氧乙烷链段极性支化结构SIS的制备[D]. 李耀华.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6]SBS鞋底材料的制备和性能优化研究[D]. 王坤.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7]改性SBS复合材料和PLA基TPV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闫梦文.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8]功能单体改性丙烯酸酯可逆胶粘剂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D]. 张春.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9]枫香树脂在胶粘剂中增粘性能的研究[D]. 邢珍珍. 南京林业大学, 2014(04)
  • [10]热塑性弹性体SBS的改性及其应用研究[D]. 吴国梁. 湖南大学, 2010(05)

标签:;  ;  ;  ;  

SBS改性胶粘剂的合成及性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