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粘连药物对人结肠癌细胞裸鼠肝转移模型中sICAM-1表达的影响

抗粘连药物对人结肠癌细胞裸鼠肝转移模型中sICAM-1表达的影响

一、抗黏附药物对人结肠癌细胞裸鼠肝转移模型sICAM-1表达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江雪,刘梦璠,刘华,席志超,徐宏喜[1](2021)在《西红花的资源分布及抗肿瘤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西红花为鸢尾科番红花属植物番红花的干燥柱头,是中医临床常用的活血化瘀药,主产于伊朗、印度、希腊和摩洛哥等国家。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西红花不仅具有抗惊厥、抗抑郁、抗炎和抗氧化等药理活性,近年来其抗肿瘤活性也逐渐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西红花中具有抗肿瘤作用的活性成分主要为西红花苷、西红花酸、西红花醛和西红花苦素,对乳腺癌、肺癌、肝癌、白血病、皮肤癌等多种恶性肿瘤均具有抑制作用,其作用机理包括:诱导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阻滞,增加化疗药敏感度及抑制肿瘤转移等。本文将从西红花的资源分布、抗肿瘤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方面进行总结和归纳,以期为西红花未来在抗肿瘤方面的开发及应用提供参考。

吴幸冬[2](2020)在《黄芪、莪术配伍对肿瘤细胞迁移能力及黏附作用影响探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选用中医益气活血法中的经典补气药黄芪与经典活血药莪术配伍,选用小鼠结肠癌细胞CT26、小鼠肺癌细胞Lewis与小鼠肝癌细胞Hepa1-6进行体外实验,然后分别检测在药物处理后3种细胞中黏附因子E钙黏素(E-cadherin)、抗癌基因KAI1、PTEN、免疫球蛋白分子CD147、低氧诱导因子-1 α(HIF-1 α)、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蛋白表达和mRNA表达,从而探讨黄芪与莪术配伍对肿瘤细胞的迁移和黏附能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1.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黄芪、莪术配伍对肿瘤细胞活力的影响,以选择合适的给药浓度进行后续实验;2.通过划痕实验,观察黄芪、莪术药对处理后肿瘤细胞的愈合情况以判断该药对对肿瘤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3.通过细胞黏附实验,检测黄芪、莪术药对处理后肿瘤细胞与细胞间黏附能力及与细胞外基质黏附能力的影响;4.采用Western blot与Real-Time PCR法检测肿瘤细胞中黏附相关因子E-cadherin、KAI1、PTEN、CD147、HIF-1 α、MMP-9 的蛋白表达和 mRNA 表达水平。结果:1.各浓度组的黄芪、莪术药对对肿瘤细胞活力均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为尽量减少药物对细胞活力的影响,最终选择0.0125,0.025,0.05 g/ml浓度组进行后续实验;2.划痕实验结果显示,CT26、Hepa1-6细胞经药物处理后迁移率显着降低,且呈浓度依赖性;Lewis细胞只有0.05 g/ml组迁移率降低显着。3.细胞黏附实验结果显示,CT26、Hepa1-6细胞经药物处理后与细胞间黏附率显着升高,且呈浓度依赖性;Lewis细胞只有0.025 g/ml组与细胞间黏附率升高显着;CT26、Hepa1-6、Lewis细胞经药物处理后与细胞外基质黏附率显着下降,且呈浓度依赖性4.药物处理后能上调CT26、Lewis细胞E-cadherin、PTEN、KAI1的蛋白和mRNA表达,下调 CD147、HIF-1 α、MMP-9 的蛋白和 mRNA 表达;上调 Hepa1-6 细胞 E-cadherin、PTEN、KAI1的蛋白和mRNA表达,下调CD147的蛋白和mRNA表达,下调HIF-1 α、MMP-9的mRNA表达。结论:黄芪、莪术配伍能够降低CT26、Hepa1-6细胞的迁移能力,对于Lewis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可以增强CT26、Hepa1-6细胞与细胞间黏附能力并降低CT26、Lewis、Hepal-6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黏附能力,对于Lewis细胞与细胞间黏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探究;其影响细胞迁移和黏附能力的潜在机制可能与黏附相关因子E-cadherin、KAI1、PTEN 上调和 CD147、HIF-I α、MMP-9 的下降有关。

殷亮[3](2017)在《NCAPH在人结直肠癌中的功能作用及其相关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收集昆明地区87例人结直肠癌病例资料及组织标本,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组织及正常组织中非SMC凝集蛋白1复合物亚基H(NCAPH)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表达水平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分化程度、肿瘤分期、肿瘤位置及生存预后的关系,初步探索NCAPH在人结直肠癌中的功能作用。随后在细胞水平上,运用基因干扰的方法研究NCAPH基因对人结肠癌细胞系HCT-116的增殖、迁移及凋亡的影响;并在细胞水平探索NCAPH基因对人结肠癌细胞系HCT-116中上皮间充质转化途径的影响,以探讨NCAPH基因在结肠癌生长、增殖及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最后,在动物水平上,建立裸鼠荷人结肠癌皮下移植瘤模型,探索NCAPH基因对人结肠癌Balb/c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的影响。[方法]1.收集昆明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科2011年1月-12月诊治的结直肠癌手术患者的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标本蜡块,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87例结直肠癌组织和正常组织中NCAPH的表达水平。运用SPSS20.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构成比描述;计量资料正态分布用X±S,偏态分布资料采用M±Q描述:计量资料正态分布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ANOVA),无序分类资料的差异比较采用X2检验;二分类等级资料比较采用Mann-Whitney秩和检验(U检验),多分类等级资料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H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患者生存多因素分析用Cox回归。分析NCAPH的表达量与结直肠癌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分化程度、肿瘤分期、肿瘤位置及生存预后的关系。2.首先用invitrogen公司的在线设计软件设计3条NCAPH-siRNA,细胞转染后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技术验证每条NCAPH-siRNA的干扰效率,并选出效果最好的一条进行后续试验。随后实验分为3组:对照组(正常细胞)、阴性对照组(转染试剂处理)、NCAPH干扰组(NCAPH-siRNA处理)。采用CCK-8方法检测各处理结肠癌细胞的增殖情况;用Transwell小室和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结肠癌细胞的迁移情况;并用流式、q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结肠癌细胞凋亡的情况。3.为了探索NCAPH促进结肠癌细胞增殖的机制,我们选择上皮间充质转化(EMT)途径相关蛋白进行进一步研究。采用qPCR和Western Blot技术分析上皮标志基因E-cadherin和β-catenin,以及间充质标记基因Fibronectin和Vimentin的表达情况;并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E-cadherin和Fibronectin蛋白在细胞中的表达水平,以研究NCAPH对结肠癌细胞中上皮间充质转化的影响。4.将不同处理的HCT-116细胞,分别在裸鼠腋下皮下注射约108个细胞,培养21天,建立人结肠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分别在1、5、10、14和21天观察并测量每组裸鼠瘤块体积的大小,并在21天时取出肿瘤称重并拍照,用HE染色检测肿瘤组织的病理特征,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肿瘤组织中NCAPH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NCAPH蛋白在本组人结直肠癌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具有特异性(P=0.006)。NCAPH表达(+++)的患者年龄较大(P<0.05)且在低分化腺癌中出现比率较高(P=0.027);在右半结肠尤其是升结肠组织中有高表达趋势,但因右半结肠病例数较少,未体现出统计学差异,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验证其特异性(P=0.067);NACPH低表达(-,+)患者的生存期要高于高表达的患者(++,+++)(P=0.001);Cox回归显示,本组患者的肿瘤位置(左半结肠、右半结肠)(P=0.009),肿瘤分期(P=0.013)及NCAPH表达强度(P=0.005)是其生存的主要影响因素。2.干扰验证结果显示,NCAPH siRNA-2可以显着地抑制NCAPH在HCT-116细胞中的表达,后续实验选用NCAPH siRNA-2来进行实验。CCK-8实验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NCAPH-siRNA明显降低了 HCT-116细胞的细胞活力(P<0.001),阴性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没有显着差异(P>0.05)。细胞迁移划痕实验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NCAPH-siRNA明显抑制了 HCT-116细胞的迁移(P<0.001),阴性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没有显着差异(P>0.05)。细胞凋亡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NCAPH-siRNA明显诱导了HCT-116细胞发生了凋亡(P<0.001);阴性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没有显着差异(P>0.05):NCAPH-siRNA明显促进了促凋亡蛋白Bax的表达(P<0.001),而抑制了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P=0.0119,P<0.05)。3.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NCAPH干扰后,上皮标记基因E-cadherin和β-catenin的表达量被明显增加,而间充质标记基因Fibronectin和Vimentin的表达量被明显减弱。E-cadherin和Fibronectin蛋白在各组中免疫荧光的结果与前面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结的结果一致。正常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之间,没有明显变化。4.在裸鼠成瘤试验中,正常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的肿瘤生长迅速,21天时肿瘤直径达15mm左右,重量在180mg左右,而NCAPH干扰组的肿瘤生长明显减慢,重量明显减轻。HE结果显示,NCAPH干扰组的肿瘤组织中细胞增殖被显着抑制。免疫组化的结果显示,在正常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中,NCAPH蛋白染色强度比NCAPH干扰组中的强,这说明抑制NCAPH表达可以减慢结肠癌细胞的生长。[结论]1.在本组患者中,相较正常组织,NCAPH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具有特异性;而且相较左半结肠其在右半结肠组织尤其是升结肠中有高表达趋势,但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验证其特异性·,通过生存分析,NACPH表达与患者预后呈负相关,这可能与NCAPH在高龄患者及低分化腺癌患者中高表达(+++)的比率较高有关;Cox回归显示,肿瘤位置,肿瘤分期及NCAPH表达强度是本组患者生存的主要影响因素;2.运用RNA干扰技术,获得NCAPH高效率干扰片段。并通过研究发现NCAPH基因干扰后,结肠癌细胞系HCT-116的增殖和迁移能力被显着抑制,并诱导了结肠癌细胞发生凋亡。这说明NCAPH能够促进结肠癌细胞系HCT-116的增殖和迁移能力,并抑制结肠细胞凋亡;3.对上皮间充质转化相关蛋白的研究结果发现,NCAPH基因干扰后,显着增加了上皮标记基因(E-cadherin和β-catenin)的表达,明显减少了间充质细胞标记基因(Fibronectin和Vimentin)的表达,这说明EMT过程被明显抑制。这表明了,NCAPH可能通过促进结肠癌发生上皮间充质转化来发挥促进结肠癌生长增殖的作用。但需进行进一步的信号通路检测试验来进行验证,同时进行动物水平功能验证。4.裸鼠成瘤实验结果表明,NCAPH表达抑制的结肠癌细胞裸鼠成瘤速度和瘤体大小明显被减弱,大大地抑制结肠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了肿瘤生长。这结果都说明了 NCAPH基因可以促进结肠癌细胞的生长和增殖,NCAPH基因与结肠癌的发生和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

吴训[4](2016)在《COX-2和SPARC在口腔鳞癌中表达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口腔颌面-头颈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Head and Neck,HNSCC)占成人恶性肿瘤的8%[1],口腔颌面-头颈部肿瘤占全身恶性肿瘤的6.6%,而这其中鳞状细胞癌又占到55.8%,口腔和下咽部为高发部位(20.9%),并呈逐年递增的趋势[2]。2015年中国约有新发浸润性癌病例数429.2万,有281.4万癌症死亡病例,其中,唇、口腔、咽癌年新发病例4.81万,年死亡病例2.21万[3]。几乎22%的全球新发癌症病例出现在中国,27%的癌症死亡病例在中国[3]。OSCC大多临近重要的组织器官,使手术的范围受到严重的制约,而且由于头颈颌面组织血管、淋巴管丰富以及舌的频繁机械运动,常发生早期颈淋巴结转移,预后较差,死亡率高达50%[1],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尽管肿瘤综合治疗的不断发展,口腔鳞癌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近20年,五年生存率没有明显改善。由于口腔颌面-头颈鳞状细胞癌患者总体生存率很低,其发病相关的分子机制尚未明确,关于它的诊断与治疗始终是恶性肿瘤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尽管众多与肿瘤发生发展相关的生物标志在多项前瞻性研究和Meta分析中得到反复确证,但仍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持临床应用,因此,与OSCC/HNSCC发生发展相关的分子标志的研究仍需不断的探索。初步研究显示,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s,COX-2)与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分泌蛋白(Secreted Protein Acidic and Rich in Cysteine,SPARC)在OSCC/HNSCC组织中上调明显,提示其与OSCC/HNSCC发生和发展可能有相关性,可能是OSCC/HNSCC复发、转移和治疗指导方面有价值的关键节点基因[4-6]。目的:检测SPARC和COX-2基因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癌旁、淋巴结以及正常组织中的表达,研究它们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可能作用机制以及相互关系;对SPARC和COX-2的甲基化情况进行初步的探讨,验证甲基化修饰水平是否能够调控SPARC和COX-2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蛋白质免疫印迹、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SPARC和COX-2基因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癌旁、淋巴结以及正常组织中的表达。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检测上述样本中这两个基因的甲基化状态。统计学方法分析上述实验结果。结果:1.免疫组化显示COX-2在癌组织高表达,在正常组织中几乎无表达;其表达含量随肿瘤分化程度降低而逐渐增高,与肿瘤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存在明显正相关性。COX-2m RNA的表达量在癌、癌旁、转移淋巴结组织标本中均高于正常粘膜组织,其中在癌组织的表达量最高(P<0.01);除Ⅳ区与Ⅴ区淋巴结组织中COX-2m RNA的表达量相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以外,其余各组间COX-2m RNA的表达均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2.免疫组化显示SPARC在正常粘膜和癌旁组织呈现高表达,在癌组织中呈低表达或不表达。其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与正常粘膜组的SPARC m RNA表达量相比,除癌旁组织和Ⅴ区淋巴结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以外,其余各组表达均低于正常粘膜组织(P<0.05)。3.Western blot发现COX-2和SPARC在正常组织、癌旁组织、口腔鳞癌和淋巴结组织中有不同程度的表达,且蛋白表达水平与二者m RNA表达趋势一致。4.COX-2m RNA和SPARCm RNA的相对表达量在口腔癌组织、癌旁组织、颈部Ⅰ、Ⅱ、Ⅲ、Ⅳ、Ⅴ区淋巴结中表现为显着的负相关性P=0.000。5.在头颈鳞癌多个细胞系中COX-2的表达强烈,SPARC表达沉默或低下,二者表达趋势与所测癌组织中表达结果一致。6.在OSCC组织样本中,在癌组织,淋巴结组织中SPARC基因启动子均出现了高甲基化,而COX-2基因启动子则出现非甲基化状态。在正常组织中,COX-2基因启动子则出现高甲基化,SPARC基因启动子则表现出了非甲基化状态。在癌旁组织中,COX-2和SPARC均表现为非甲基化。7.在头颈肿瘤Scc-9、Scc-25、Tca8113、HN13多个细胞系均发现SPARC基因启动子区出现甲基化修饰,而COX-2基因启动子区无甲基化条带。在正常上皮细胞系h OMK则发现COX-2甲基化和SPARC非甲基化。8.在舌癌细胞株中COX-2基因启动子23个Cp G岛仅有36个位点出现甲基化,甲基化率不足10%;SPARC的17个Cp G岛全部出现甲基化修饰。去甲基化处理后,SPARCm RNA的表达出现明显上调(P=0.000);COX-2m RNA的表达无明显变化,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64)。9.COX-2和SPARC蛋白表达状态与启动子区甲基化均存在着负相关关系,P=0.000。结论:1、COX-2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高表达,与临床TNM分期的密切相关,可能是口腔鳞状细胞癌的促进因子。2、SPARC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低表达,其表达缺失与临床TNM分期关系密切,可能是口腔鳞状细胞癌的抑制因子,可以作为口腔鳞状细胞癌诊断的分子生物学标志物。3、癌组织中SPARC启动子区甲基化和COX-2启动子区去甲基化是引起二者蛋白表达及m RNA表达异常的重要原因。4、COX-2和SPARC的表达沿纵形淋巴链呈梯度变化,且它们的表达存在着负相关关系,二者在OSCC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着某种拮抗作用。

王继闯[5](2015)在《美她司酮的合成、药动学及其干预肿瘤转移过程的药理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在循环肿瘤细胞、肿瘤转移途径与理论、安全口服避孕药的长期使用及其显着降低肿瘤发生率的重大专项研究等领域,都出现了许多新的发现和认知,从而孕育着在预防肿瘤转移方面产生跨学科重大突破的可能性。我们假设口服避孕药米非司酮的主要代谢产物—美她司酮为预防肿瘤转移的候选药物。本文重点考察美她司酮的合成、药动学以及干预肿瘤细胞转移作用,并从分子和细胞药理学的角度阐明美她司酮干预的分子靶点,以探索一条可安全有效、长期地预防肿瘤转移的创新途径。方法:以米非司酮为起始化合物,优化合成方法并制备美她司酮;通过熔点、紫外、红外、核磁和质谱对其结构进行确证;建立UPLC-MS/MS法测定美她司酮含量并研究其体内药动学;小鼠长期灌胃给药研究药物的长毒作用;利用MTT比色法和集落形成干预法考察美她司酮对多种肿瘤细胞的抗增殖作用;应用普通倒置显微镜、DAPI染色、PI单染标记、AnnexinV-PE/7-AAD双染标记、DiOC6(3)染色,显微观察/流式细胞仪检测分析细胞凋亡情况;采用划痕、Transwell、MTT等方法体外研究美她司酮的抗迁移、抗侵袭、抗粘附作用;借助流式细胞仪、蛋白免疫印迹、RT-PCR等方法探讨其抗转移的作用机制;在CT26、B16F10的两种小鼠转移模型中验证美她司酮对肿瘤细胞转移的抑制作用。结果:优化制备方法并成功合成出美她司酮,收率高达80%以上;其结构经熔点分析和四大波谱分析得以确证;纯度>98%。MTT比色法证实美她司酮对多种肿瘤细胞均具有抗增殖作用(IC5o=57.4±4.3~98.5±4.2μM),且比米非司酮的细胞毒作用低(IC5o=33.7±3.8~68.5±1.8 μM)。经美她司酮(0-80 μM)作用后的HT-29/B16F10细胞,出现凋亡细胞形态学的改变;流式细胞仪分析,美她司酮促使线粒体膜电位下降、细胞凋亡/坏死并阻滞细胞周期于G0/G1期;细胞集落形成受到极显着性抑制(P<0.01)。药代动力学研究发现美她司酮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有性别差异。美她司酮(0-40μM)干预HT-29细胞与HUVECs的粘附,主要抑制 ICAM-1、E-slectin、Sialyl-Lewisx 及 Integrinβ1 的表达;并在 BALB/c 小鼠转移模型中,50 mg/kg剂量可有效的抑制结肠癌CT26细胞的肺转移。美她司酮(0-40 μM)干预B16F10细胞与FN的粘附,主要抑制Integrin α4的表达;抑制细胞的迁移、侵袭,主要是与MMP-2的表达有关,在C57BL/6小鼠转移模型中,2.5-50 mg/kg剂量可有效抑制黑色素瘤B16F10细胞的肺转移。小鼠长期给药(≤50 mg/kg)无显着毒副作用。结论:从药物化学、药动学、毒理学、药理学的角度综合性对比研究美她司酮和米非司酮,证明美她司酮具有较低毒性,可长期服用;美她司酮干预细胞表面相关粘附分子的表达,在体内、外均具有抗肿瘤细胞转移作用;该药有望成为一种预防肿瘤转移的药物,这开辟了一条新的预防肿瘤转移的研发领域。

任为民,张培彤[6](2011)在《血瘀证及活血药对肿瘤转移影响的相关分子机制研究概况》文中研究表明转移是恶性肿瘤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血瘀证与肿瘤转移有着一定的相关性,目前关于血瘀证和活血药对肿瘤转移的影响尚没有统一的结论。血瘀证与组织缺氧和缺氧诱导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细胞黏附分子表达的异常也有一定的联系,从上述分子水平明确血瘀证与肿瘤转移的关系、活血化瘀药物对肿瘤转移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对丰富中医活血化瘀理论,寻找控制肿瘤转移的有效方法,指导肿瘤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孙刚[7](2009)在《腹腔镜胃癌手术对腹膜和腹腔冲洗液粘附分子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背景与目的:腹膜转移是胃癌术后复发和转移的常见方式。腹腔镜早期胃癌手术经过10余年的发展,技术上已逐渐成熟,取得了与开腹手术相当的近远期疗效。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提高和超声刀等先进器械的不断问世,腹腔镜进展期胃癌手术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其可行性及近期疗效已经得到证实,但远期效果尚待观察。目前对于腹腔镜进展期胃癌手术存在的主要疑虑是其术后可能促进胃癌的腹腔种植转移。已有的研究证实,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整合素β1和CD44在胃癌腹腔种植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腹腔镜独特的技术方法是CO2气腹。从分子水平上,关于CO2气腹引起胃肠道恶性肿瘤腹腔种植转移的实验研究国内外均有一定程度的开展,其中不少已涉及到对粘附分子方面的探索。不过,由于各研究所用的实验模型、研究方法等方面的不同,导致结论之间差异较大。并且,动物实验难以模拟人体手术的真实过程。为此,本研究拟通过观察腹腔镜胃癌手术中腹膜组织和腹腔冲洗液中粘附分子表达的变化,探讨腹腔镜胃癌手术对胃癌腹腔转移的可能影响,为腹腔镜胃癌手术的安全性及广泛开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选取我科50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参照日本第13版胃癌处理规约,其中的28例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腹腔镜组),同期的22例行开腹胃癌根治术(开腹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和TNM分期等方面均无显着差异。根据手术进程分三个时相(手术开始、手术2h及4h)取右上腹腹膜,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腹膜组织中ICAM-1和整合素β1的表达情况。术前及术后分两次采集腹腔冲洗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腹腔冲洗液中可溶性ICAM-1、CD44v6(sICAM-1、sCD44v6)的浓度水平。结果:1.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手术2 h和4 h腹膜中ICAM-1的阳性表达较手术开始时均有所增强,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论腹腔镜组还是开腹组,腹膜中ICAM-1阳性表达的变化在相间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手术2 h时,腹腔镜组与开腹组腹膜中整合素β1阳性表达相对手术开始时增高,不过差异不明显(P>0.05)。而手术4 h时与手术开始相比,两组腹膜中整合素β1的阳性表达均明显增强(P<0.05)。但是,两组腹膜中整合素β1阳性表达的变化在相间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前腹腔镜组腹腔冲洗液sICAM-1、sCD44v6浓度分别为218±34 ng/ml、62.8±19.4ng/ml;开腹组腹腔冲洗液sICAM-1、sCD44v6浓度分别为225±37ng/ml、71.3±16.5ng/ml,两组间两种粘附分子浓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术前腹腔镜组和开腹组中低分化胃癌腹腔冲洗液中sICAM-1的浓度较高中分化者高,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而sCD44v6的浓度与分化程度不相关(P>0.05);两组腹腔冲洗液中sICAM-1、sCD44v6浓度均与TNM分期相关(P<0.05)。5.术后腹腔镜组腹腔冲洗液sICAM-1、sCD44v6浓度分别为255±47 ng/ml、87.7±15.6ng/ml,开腹组腹腔冲洗液sICAM-1、sCD44v6浓度分别为268±53ng/ml、91.2±17.1ng/ml,均较术前明显增加,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两组间sICAM-1、sCD44V6浓度的变化程度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随着手术时间的延长,胃癌患者腹膜组织中ICAM-1和整合素β1的阳性表达均不同程度的增强。但是,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没有促进腹膜组织ICAM-1和整合素β1的表达。2.术前胃癌患者腹腔冲洗液中sICAM-1、sCD44v6浓度均与TNM分期密切相关。术后两者的浓度较术前均显着升高。但是,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同开腹相比,并不增强腹腔冲洗液中两种粘附分子的表达。3.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并未增加胃癌腹膜种植转移的危险性,值得进一步开展及深入研究。

李强[8](2009)在《E-selectin和ICAM-1在肝癌细胞与内皮细胞黏附作用中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 PLC,以下简称肝癌)是世界范围内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每年约有100万以上的人新患此病,它也是我国最常见且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之一。手术切除是当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首选方法,然而肝癌根治术后的高复发转移率却是阻碍肝癌远期疗效的重要因素[1]。肝癌复发转移多发生在术后1-2年,有资料表明,肝癌术后1年复发率达20%-64%;3年复发率可高达57%-81%;汤钊猷[2]等报道肝癌切除术后5年复发率为61.5% ,小肝癌的术后复发率为43.5%。因此,深入研究原发性肝癌复发与转移的机制,并寻求有效抑制复发与转移的治疗措施已成为当今肝癌研究中的重点和难点。肿瘤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的粘附是肿瘤复发与转移的决定性步骤之一,其间细胞粘附分子(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CAM)的表达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肿瘤细胞与内皮细胞之间的粘附是通过粘附分子所介导,内皮细胞选择素(E-selectin)是粘附分子选择素家族中的一员,可在激活的血管内皮细胞上表达,目前研究发现其配体路易斯寡糖-X (sialyl-Lewis X ,sleX)和路易斯寡糖-A((sialyl-Lewis A , sleA )强表达于结肠癌、乳腺癌、胃癌等多种肿瘤细胞表面[3,4],并已证实E-selectin通过与其配体特异性的结合在多种肿瘤的转移中起关键作用[5,6],甚至可以作为判断肿瘤预后的一个特异性指标;同时阻断E- selectin的活性及表达的药物可以阻断肿瘤的转移,也有研究证实肝癌细胞表面大量表达E- selectin配体sleX和sleA [7]。细胞间粘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是免疫蛋白超家族粘附分子之一,是目前研究较多的粘附分子,它广泛表达于单核细胞、淋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人体癌细胞表面[8],参与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中细胞间信号的传导,包括肿瘤细胞的转移和生长[9]。ICAM-1的天然配体为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 (leucocyte function-associated antigen-1,LFA-1)。肿瘤细胞ICAM-1的表达升高,一方面能促进血管生成,有利于肿瘤细胞的生长,另一方面可以使淋巴细胞及自然杀伤细胞识别癌细胞的能力降低,参与肿瘤逃避免疫监视。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sICAM-1)亦可通过促进肿瘤血管的生成和逃避机体的免疫监视作用,而在肿瘤生长中起重要作用。研究发现,大肠癌细胞表面ICAM-1的过度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白血病细胞表面ICAM-1的表达与其向血管外渗出和疾病进展有关,抗ICAM-1 mAb可抑制这种渗出。胃癌细胞表面高表达ICAM-1分子,其产生的sICAM-1可促进癌细胞的血源性转移[10]。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sICAM-1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肝癌发展、转移情况及治疗效果,有可能成为预测肝癌复发、转移及疗效的指标。孙婧景等的研究[11,12,13]表明ICAM-1的高表达与肝癌高转移特性有关,抗粘附治疗可能是防治肿瘤复发转移的一个新方向。依据以上特点,我们设想:肝癌细胞可能通过分泌促进E-selectin和ICAM-1等粘附分子表达的物质激活血管内皮细胞,而激活的血管内皮细胞通过E-selectin和ICAM-1等粘附分子与其配体sleX或sleA和LFA-1等发生特异性结合,使肝癌细胞和内皮细胞粘附,最终导致肝癌复发和转移。因此通过阻断E-selectin和ICAM-1等粘附分子的表达可能抑制肝癌细胞和内皮细胞的粘附,从而有望达到阻断肝癌复发与转移的目的。目的研究E-selectin和ICAM-1在肝静脉内皮细胞ED25和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上的表达,探讨E-selectin和ICAM-1在肝癌细胞和内皮细胞黏附中的作用,并筛选有临床应用前景的、预防肝癌复发转移的抗黏附药物。方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E-selectin和ICAM-1在肝静脉内皮细胞ED25和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上的表达,应用体外粘附实验检测肝癌细胞HepG2与活化的ED25和ECV304的粘附,最后粘附阻断实验测试不同药物对肝癌细胞与肝静脉内皮细胞粘附阻断的作用。结果E-selectin和ICAM-1高表达于活化后的ED25和ECV304,且能介导HepG2与ED25和ECV304的粘附。地塞米松、丹参酮ⅡA在黏附阻断实验设定的浓度下对ED25和HepG2均无细胞毒作用,地塞米松、丹参酮ⅡA具有较强的抗黏附能力,且抗黏附能力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强。结论E-selectin和ICAM-1可高强度表达于活化的肝静脉内皮细胞和脐静脉内皮细胞表面;E-selectin和ICAM-1可促进肝癌细胞和内皮细胞的粘附;地塞米松、丹参酮ⅡA可以抑制肝癌细胞与肝静脉内皮细胞的粘附,有望成为预防肝癌复发与转移的药物。

苗青旺,田伟,王新瑞[9](2009)在《抗黏附药物对结肠癌术后肝转移的干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刘伟[10](2007)在《STAT3在胃癌腹膜种植转移中的作用及机理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胃癌的转移复发是其发生和演进过程中最危险阶段。随着人们对胃癌转移规律的深入了解,并由此开展胃癌扩大性淋巴结清扫术、联合脏器切除术以来,术后淋巴结转移性复发和局部复发率有了较大程度的降低。但胃癌术后因腹膜遭癌细胞种植而复发的严重性却日渐突出,并成为治疗中最大障碍之一。文献报道在胃癌术后复发的类型中,腹膜种植约占50%,为导致多数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其发生机制尚不明确,且缺乏行之有效的防治手段。JAK-STAT(Janus kinase-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是近来颇受关注的一条信号传导通路。研究发现STAT3的异常活化与乳腺癌、前列腺癌以及肺癌等多种恶性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肿瘤细胞可能通过活化的STAT3信号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进程,该信号传导途径与胃癌的相关性是最近为人们所认识的,但该信号途径是否也影响到胃癌腹膜种植这一关键性病理过程,又是通过何种方式调控哪些下游信号诱导胃癌细胞出现侵袭转移表型,其具体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为此,本课题首先观察胃癌患者腹水或腹腔冲洗液中细胞STAT3表达及其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及手术方式的关系,随后将STAT3诱饵寡核苷酸(decoy oligonucleotide)经脂质体介导转染胃腺癌细胞株MKN45,特异性抑制胞核内活化的p-STAT3蛋白,观察其阻抑效应;并最终建立胃癌裸鼠腹膜种植模型,观察胃癌细胞腹膜种植能力及腹膜种植转移过程相关调控因子的变化情况,由此力图揭示STAT3信号在胃癌腹膜种植过程的作用方式及机理,为胃癌腹膜种植转移防治提供新思路和实验依据。方法:(1)收集66例胃癌患者腹水或者腹腔冲洗液及12例胃良性疾病患者的腹腔冲洗液标本,应用腹腔冲洗细胞学检查其中的游离癌细胞,应用巢式RT-PCR方法检测腹腔冲洗液中CEA mRNA和STAT3 mRNA表达,系统分析并比较CEA mRNA、STAT3 mRNA表达与浆膜受侵、淋巴结转移、胃癌临床病理分期(TNM)、病理分化类型等病理因素以及采取的手术方式的相关性;(2)将特异性的STAT3 Decoy ODN转染胃腺癌MKN45细胞并予以鉴定,采用凝胶阻滞电泳(EMSA)和Western blot方法观察转染前后MKN45细胞中STAT3的DNA结合活性和磷酸化STAT3蛋白表达情况,明确STAT3受抑程度;(3)建立人胃癌细胞裸鼠腹膜移植模型,观察STAT3 Decoy ODN转染对胃癌细胞裸鼠腹膜种植转移能力的影响;同时观察转染后胃癌细胞在生长活力、粘附特性和体侵袭能力方面的改变情况;并应用流式细胞法、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细胞间E-cadherin、ICAM-1、CD44v6、MMP-2和MMP-9等蛋白表达的差异。结果:(1) PLC检测阳性率为31.8 %,巢式RT-PCR检测CEA mRNA和STAT3 mRNA阳性率分别为48.48%和43.94%。CEA mRNA及STAT3 mRNA的阳性检出率与PLC相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 = 0.000)。胃癌患者腹腔冲洗液CEA mRNA和STAT3 mRNA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P < 0.05)、浸润深度(P < 0.01)、淋巴结转移(P < 0.01)和TNM分期有关(P < 0.05),而与肿瘤的大小无关(P > 0.01);腹腔冲洗液中胃癌细胞STAT3 mRNA的表达与CEA mRNA表达呈现明显的正相关(r=0.999,P < 0.001)。比较开腹组与腔镜手术组标本CEA mRNA和STAT3 mRNA表达无显着性差异(P < 0.05)。(2) STAT3 Decoy ODN转染MKN45细胞后,细胞生长受到明显地抑制,抑制作用呈现时间依赖性;转染后细胞周期分布中,G0/G1期比例增高,而S期和G2/M期比例降低,细胞的增殖指数亦明显降低(P < 0.05)。胃癌细胞转染STAT3 Decoy ODN后,胞核内活化形态的p-STAT3蛋白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 > 0.05)。而STAT3的DNA结合能力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的差别。(3)建立各转染组胃癌细胞的裸鼠腹膜转移模型,STAT3 Decoy ODN转染组与对照组裸鼠比较,腹水产生时间、腹水量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的腹膜种植瘤最大直径、最大重量和种植瘤数目相比,亦均有显着性差异(P < 0.05),Decoy ODN转染组肿瘤抑制率为42%;两组裸鼠的荷瘤生存时间、存活率、生命延长率相比有显着差异(P < 0.01或P < 0.05);种植瘤细胞周期分布情况:STAT3 Decoy ODN组与对照组细胞比较,G0/G1期比例增高,而S期和G2/M期比例降低,细胞的增殖指数降低。转染Decoy ODN后的胃癌MKN45细胞体外移行和侵袭能力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 < 0.05或P < 0.01)。转染Decoy ODN后的胃癌细胞中E-cadherin表达均显着高于对照组细胞中的相应值(P < 0.05),ICAM-1、CD44v6、MMP-2和MMP-9表达均显着低于对照组细胞中的相应值(P < 0.05或P < 0.01)。结论:①STAT3与胃癌腹膜种植行为关系密切,其表达水平可作为判断胃癌侵袭转移、术后复发情况及患者预后的参考指标之一;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式并不促进胃癌发生腹膜种植;②STAT3在胃癌细胞中的表达强度与其种植转移能力成正相关;③STAT3在细胞内作用受抑可导致胃癌细胞体内、外种植转移能力的降低;④根据本实验结果并参考文献分析,STAT3对胃癌细胞腹膜种植能力的影响主要是源于其诱导E-cadherin-catenin复合体异常表达以及促进ICAM-1、CD44v6、MMP-2和MMP-9蛋白合成等内在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二、抗黏附药物对人结肠癌细胞裸鼠肝转移模型sICAM-1表达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抗黏附药物对人结肠癌细胞裸鼠肝转移模型sICAM-1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西红花的资源分布及抗肿瘤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西红花传统及现代功效概述
2 西红花资源分布现状
3 西红花中抗肿瘤活性成分概述
    3.1 西红花苷(Crocin)
    3.2 西红花酸(Crocetin)
    3.3 西红花苦素(Picrocrocin)
    3.4 西红花醛(Safranal)
4 西红花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
    4.1 乳腺癌
        4.1.1 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4.1.2 诱导细胞凋亡
        4.1.3 诱导肿瘤细胞周期阻滞
        4.1.4 抑制肿瘤血管新生
        4.1.5 调节抗氧化酶活性
        4.1.6 抑制肿瘤细胞转移
        4.1.7 增强放化疗作用,降低肿瘤细胞耐药性
    4.2 肺癌
        4.2.1 增强化疗药物的敏感度
        4.2.2 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4.2.3 增强谷胱甘肽代谢酶活性
        4.2.4 抑制肿瘤细胞糖蛋白和多胺的合成
    4.3 肝癌
        4.3.1 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阻滞
        4.3.2 降低端粒酶活性
    4.4 白血病
        4.4.1 增强免疫细胞功能
        4.4.2 调控Bcr-Abl基因表达
        4.4.3 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4.4.4 抑制组蛋白去乙酰酶表达
    4.5 皮肤癌和黑色素瘤
        4.5.1 调节抗氧化酶的活性
        4.5.2 JAK/STAT信号通路介导的细胞凋亡
        4.5.3 抑制肿瘤细胞的转移
    4.6 其他肿瘤
        4.6.1 增效减毒作用
        4.6.2 抑制肿瘤转移
        4.6.3 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4.6.4 调控促炎细胞因子
        4.6.5 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5 结论与展望

(2)黄芪、莪术配伍对肿瘤细胞迁移能力及黏附作用影响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第一章 黏附相关因子在肿瘤细胞黏附及转移过程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1. 肿瘤黏附作用在肿瘤转移过程中起到的的关键作用值得引起重视
        2. 黏附相关因子E-cadherin、KAI1、PTEN、CD147、HIF-1α、MMP-9在肿瘤细胞黏附和转移过程中的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第二章 黄芪与莪术影响肿瘤细胞黏附能力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1. 中医益气活血法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
        2. 黄芪、莪术配伍治疗肿瘤的理论依据
        2.1 黄芪、莪术配伍的理论研究
        2.2 黄芪对肿瘤细胞黏附能力的影响
        2.3 莪术对肿瘤细胞黏附能力的影响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章 黄芪、莪术配伍对肿瘤细胞CT26、Lewis、Hepa1-6的迁移及黏附能力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细胞株
        1.2 药物与试剂
        1.3 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细胞培养
        2.2 CCK-8法检测CT26、Lewis、Hepa1-6细胞活力
        2.3 划痕实验检测CT26、Lewis、Hepa1-6细胞迁移能力
        2.4 细胞-细胞间黏附实验观察细胞同源性黏附率
        2.5 细胞-细胞外基质黏附实验观察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黏附率
        3 实验结果
        3.1 黄芪、莪术配伍对CT26、Lewis、Hepa1-6细胞活力的影响
        3.2 黄芪、莪术配伍对CT26、Lewis、Hepa1-6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3.3 黄芪、莪术配伍对CT26、Lewis、Hepa1-6细胞—细胞间黏附能力的影响
        3.4 黄芪、莪术配伍对CT26、Lewis、Hepa1-6细胞—细胞外基质黏附能力能力的影响
        4 讨论
    第二章 黄芪、莪术配伍对肿瘤细胞CT26、Lewis、Hepa1-6中E-cadherin、KAI1、PTEN、CD147、HIF-1 α、MMP-9的蛋白表达和mRNA表达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试剂
        1.2 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细胞E-cadherin、KAI1、PTEN、CD147、HIF-1α、MMP-9蛋白表达
        2.2 Real-Time PCR法检测细胞E-cadherin、KAI1、PTEN、CD147、HIF-1 α、MMP-9 mRNA表达
        3 实验结果
        3.1 各组细胞E-cadherin、KAI1、PTEN、CD147、HIF-1α、MMP-9蛋白表达比较
        3.2 各组细胞E-cadherin、KAI1、PTEN、CD147、HIF-1α、MMP-9 mRNA表达比较
        4 讨论
全文总结
    1 本论文共有两部分: 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
    2 实验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主要缩略语中英文对照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发表文章
    参与课题
致谢

(3)NCAPH在人结直肠癌中的功能作用及其相关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NCAPH在人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生存的关系
    前言
    一、实验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NCAPH对人结肠癌细胞系HCT-116增殖、迁移及凋亡的影响
    前言
    一、实验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NCAPH促进人结肠癌细胞系HCT-116增殖机制
    前言
    一、实验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NCAPH对人结肠癌荷瘤裸鼠的影响研究
    前言
    一、实验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一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COX-2和SPARC在口腔鳞癌中表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标本收集与标本库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COX-2 与SPARC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材料
        1.2 主要实验试剂
        1.3 主要实验仪器
        1.4 实验耗材
        1.5 实验用主要试剂的配置
        1.6 实验用器械的处理
        1.7 实验方法
        1.8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2.2 实时荧光定量 PCR 检测结果
        2.3 Western Blot 检测结果
    3. 讨论
第三部分 口腔鳞状细胞癌中COX-2、SPARC的DNA甲基化修饰研究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5)美她司酮的合成、药动学及其干预肿瘤转移过程的药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Abbreviations)
第一章 引言
    1.1 肿瘤转移的研究进展
        1.1.1 肿瘤转移的研究现状
        1.1.1.1 肿瘤手术后的生存者面临肿瘤转移的恐惧
        1.1.1.2 化疗药物不能预防肿瘤转移
        1.1.2 肿瘤转移相关生物学过程的研究进展
        1.1.2.1 细胞粘附与肿瘤转移
        1.1.2.2 细胞EMC降解与肿瘤转移
        1.1.2.3 细胞运动迁移与肿瘤转移
        1.1.2.4 血管生成与肿瘤转移
        1.1.2.5 上皮间质转化与肿瘤转移
        1.1.2.6 细胞凋亡与肿瘤转移
    1.2 避孕药用于预防肿瘤转移的研究进展
        1.2.1 避孕药预防肿瘤转移的药理基础
        1.2.2 长期口服避孕药降低癌症死亡率的研究
    1.3 米非司酮及其代谢产物美她司酮的研究进展
        1.3.1 米非司酮简介
        1.3.2 米非司酮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性质
        1.3.3 美她司酮的简介
        1.3.4 米非司酮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1.3.4.1 米非司酮抗乳腺癌的研究
        1.3.4.2 米非司酮抗脑膜瘤的研究
        1.3.4.3 米非司酮抗胶质瘤的研究
        1.3.4.4 米非司酮抗前列腺癌的研究
        1.3.4.5 米非司酮抗卵巢癌的研究
        1.3.4.6 米非司酮抗子宫内膜癌的研究
        1.3.4.7 米非司酮抗胃癌的研究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1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2 本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美她司酮的合成、表征及理化性质研究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药品与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2 美她司酮合成方法的选择
    2.3 合成工艺研究
        2.3.1 反应条件的优化
        2.3.1.1 无机碱的选取
        2.3.1.2 反应温度优化
        2.3.1.3 反应时间优化
        2.3.2 合成工艺研究总结
        2.3.3 小试工艺验证试验
        2.3.4 中试放大试验
    2.4 美她司酮的结构表征
        2.4.1 表征实验方法
        2.4.1.1 样品的熔点测定
        2.4.1.2 样品的紫外光谱测定
        2.4.1.3 样品的红外光谱测定
        2.4.1.4 样品的核磁共振波谱测定
        2.4.1.5 样品的质谱测定
        2.4.2 样品表征结果
        2.4.2.1 样品的熔点
        2.4.2.2 紫外光谱分析
        2.4.2.3 红外光谱鉴定
        2.4.2.4 核磁共振鉴定
        2.4.2.5 质谱鉴定
    2.5 纯度鉴定
    2.6 溶解性
    2.7 小结
第三章 美她司酮与米非司酮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性别差异研究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1.1 主要药品与试剂
        3.1.2 主要仪器
        3.1.3 色谱及质谱条件
        3.1.4 标准溶液及内标溶液的制备
        3.1.5 实验动物
    3.2 实验方法
        3.2.1 大鼠血浆中美她司酮定量分析方法的建立
        3.2.1.1 血浆样品预处理
        3.2.1.2 分析方法的验证
        3.2.2 美她司酮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性别差异研究
        3.2.2.1 给药方案与血浆样品采集
        3.2.2.2 药动学数据处理
        3.2.3 大鼠血浆中米非司酮和美她司酮定量分析方法的建立
        3.2.3.1 血浆样品预处理
        3.2.3.2 分析方法的验证
        3.2.4 米非司酮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性别差异研究
        3.2.4.1 给药方案与血浆样品采集
        3.2.4.2 药动学数据处理
    3.3 实验结果
        3.3.1 大鼠血浆中美她司酮定量分析方法的建立
        3.3.1.1 方法的选择性
        3.3.1.2 标准曲线制备
        3.3.1.3 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3.3.1.4 提取回收率
        3.3.1.5 基质效应
        3.3.1.6 样品稳定性
        3.3.2 美她司酮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性别差异研究
        3.3.3 大鼠血浆中米非司酮和美她司酮定量分析方法的建立
        3.3.3.1 方法的选择性
        3.3.3.2 标准曲线制备
        3.3.3.3 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3.3.3.4 提取回收率
        3.3.3.5 基质效应
        3.3.3.6 样品稳定性
        3.3.4 米非司酮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性别差异研究
    3.4 讨论
        3.4.1 质谱和色谱条件的优化
        3.4.2 样品前处理方法
        3.4.3 大鼠血浆中米非司酮和美她司酮定量分析方法的建立
        3.4.4 美她司酮和米非司酮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的性别差异
    3.5 小结
第四章 美她司酮长期给药的毒性研究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1.1 主要实验材料
        4.1.2 主要仪器
        4.1.3 实验动物
        4.1.4 常用溶液的配制
    4.2 实验方法
        4.2.1 实验分组
        4.2.2 长期毒性实验
        4.2.3 血常规分析
        4.2.4 组织切片
    4.3 实验结果
        4.3.1 美她司酮对小鼠体重和器官重量的影响
        4.3.2 美她司酮对小鼠血常规的影响
        4.3.3 美她司酮对小鼠组织切片的影响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美她司酮的体外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研究
    5.1 实验材料与仪器
        5.1.1 主要药品与试剂
        5.1.2 主要仪器
        5.1.3 常用溶液的配制
    5.2 实验方法
        5.2.1 受试细胞
        5.2.2 细胞培养
        5.2.3 MTT法检测目标药物对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5.2.4 美她司酮对肿瘤细胞集落形成的作用
        5.2.5 统计学处理
    5.3 实验结果
        5.3.1 美她司酮对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5.3.1.1 美她司酮对HT-29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5.3.1.2 美她司酮对B16F10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5.3.1.3 美她司酮对其它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5.3.2 美她司酮对肿瘤细胞集落形成的影响
        5.3.2.1 美她司酮对HT-29细胞集落形成的影响
        5.3.2.2 美她司酮对B16F10细胞集落形成的影响
    5.4 讨论
        5.4.1 美她司酮对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
        5.4.2 美她司酮对肿瘤细胞集落形成的影响
    5.5 小结
第六章 美她司酮抑制结肠癌细胞HT-29和黑色素瘤细胞B16F10增殖的作用机制初探
    6.1 实验材料与仪器
        6.1.1 主要药品与试剂
        6.1.2 主要仪器
        6.1.3 实验试剂配制
    6.2 实验方法
        6.2.1 普通倒置显微镜形态学观察
        6.2.2 DAPI细胞形态学观察
        6.2.3 PI单染检测细胞周期相分布
        6.2.4 Annexin V-PE/7-AAD检测
        6.2.5 线粒体膜电位检测
        6.2.6 Caspase-3活性检测
        6.2.7 统计学处理
    6.3 实验结果
        6.3.1 普通倒置显微镜下细胞形态学观察
        6.3.2 DAPI染色细胞形态观察
        6.3.2.1 HT-29细胞的DAPI染色观察
        6.3.2.2 B16F10细胞的DAPI染色观察
        6.3.3 美她司酮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6.3.3.1 美她司酮对人结肠癌HT-29细胞周期的影响
        6.3.3.2 美她司酮对鼠黑色素瘤B16F10细胞周期的影响
        6.3.4 Annexin V-PE/7-AAD检测
        6.3.4.1 HT-29胞的Annexin V-PE/7-AAD检测
        6.3.4.2 B16F10细胞的Annexin V-PE/7-AAD检测
        6.3.5 线粒体膜电位检测
        6.3.5.1 HT-29细胞的线粒体膜电位检测
        6.3.5.2 B16F10细胞的线粒体膜电位检测
        6.3.6 Caspase-3酶活性检测
    6.4 讨论
        6.4.1 普通光镜及荧光显微镜观察
        6.4.2 流式细胞术
        6.4.3 线粒体信号通路
    6.5 小结
第七章 美她司酮干预结肠癌细胞粘附、侵袭、转移作用及其机理初探
    7.1 实验材料与仪器
        7.1.1 主要药品与试剂
        7.1.2 主要仪器
        7.1.3 实验试剂配制
    7.2 实验方法
        7.2.1 细胞划痕实验
        7.2.2 Transwell侵袭实验
        7.2.3 内皮细胞的制备、培养与鉴定
        7.2.4 粘附实验
        7.2.4.1 美她司酮干预HT-29细胞与基质成分FN的粘附
        7.2.4.2 美她司酮干预结肠癌HT-29细胞与HUVECs的粘附
        7.2.5 抗体阻断结肠癌HT-29细胞与HUVECs的粘附
        7.2.6 流式细胞仪法检测粘附分子蛋白表达
        7.2.7 BCA蛋白定量
        7.2.8 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粘附分子表达
        7.2.9 Trizol法提取RNA
        7.2.10 紫外分光光度仪测定RNA的浓度和纯度
        7.2.11 RT-PCR检测粘附蛋白相关基因表达
        7.2.12 体内结肠癌转移模型
        7.2.13 统计学分析
    7.3 实验结果
        7.3.1 美她司酮对结肠癌细胞迁移、侵袭的影响
        7.3.2 美她司酮对结肠癌细胞与基质粘附的影响
        7.3.3 美她司酮对结肠癌细胞与HUVECs粘附的影响
        7.3.3.1 HUVECs细胞的鉴定
        7.3.3.2 HT-29细胞与HUVECs粘附过程的优化
        7.3.3.3 美她司酮的加药方式干预结肠癌细胞与HUVECs的粘附差异
        7.3.3.4 美她司酮对结肠癌细胞与HUVECs静、动态粘附的影响
        7.3.4 美她司酮对HT-29细胞与HUVECs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
        7.3.4.1 美她司酮对结肠癌细胞HT-29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
        7.3.4.2 美她司酮对HUVECs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
        7.3.5 美她司酮对CT26细胞在BALB/c小鼠体内转移的影响
    7.4 讨论
        7.4.1 美她司酮干预结肠癌细胞与血管内膜的粘附
        7.4.1.1 美她司酮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
        7.4.1.2 美她司酮对结肠癌细胞HT-29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
        7.4.2 美她司酮干预结肠癌细胞HT-29的迁移和侵袭
        7.4.3 美她司酮对CT26细胞在BALB/c小鼠体内转移的影响
    7.5 小结
第八章 美她司酮干预黑色素瘤细胞粘附、侵袭、转移作用及其机理初探
    8.1 实验材料与仪器
        8.1.1 主要药品与试剂
        8.1.2 主要仪器
        8.1.3 常用试剂配制
    8.2 实验方法
        8.2.1 细胞划痕实验
        8.2.2 肿瘤细胞Transwell侵袭实验
        8.2.3 粘附实验
        8.2.4 明胶酶谱实验
        8.2.5 流式细胞仪检测B16F10细胞表面粘附分子表达
        8.2.6 抗体阻断黑色素瘤细胞与FN的粘附
        8.2.7 Western Blotting检测
        8.2.8 RT-PCR检测
        8.2.9 B16F10细胞黑色素含量的测定
        8.2.10 小鼠肺转移模型的建立与美她司酮的体内抗转移
        8.2.11 统计方法
    8.3 实验结果
        8.3.1 美她司酮对黑色素瘤细胞迁移、侵袭的影响
        8.3.1.1 美她司酮对黑色素瘤细胞迁移的影响
        8.3.1.2 美她司酮对黑色素瘤细胞侵袭的影响
        8.3.2 美她司酮对黑色素瘤细胞粘附的影响
        8.3.3 美她司酮对B16F10细胞的黑色素含量的影响
        8.3.4 美她司酮抑制B16F10细胞侵袭转移相关分子机制的研究
        8.3.5 美她司酮抑制B16F10细胞粘附相关分子机制的研究
        8.3.6 美她司酮对B16F10细胞在C57BL/6小鼠体内转移的影响
    8.4 讨论
        8.4.1 美她司酮抑制黑色素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
        8.4.2 美她司酮干预黑色素瘤细胞的粘附
        8.4.3 美她司酮抑制B16F10细胞的黑色素含量
        8.4.4 美她司酮干预B16F10细胞在C57BL/6小鼠中的转移
    8.5 小结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7)腹腔镜胃癌手术对腹膜和腹腔冲洗液粘附分子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一览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正文 腹腔镜胃癌手术对腹膜和腹腔冲洗液粘附分子影响的研究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腹腔镜胃癌手术对腹膜组织中ICAM-1 和整合素β1 表达的影响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腹腔镜胃癌手术对腹腔冲洗液中可溶性ICAM-1、CD44v6表达的影响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致谢
文献综述一 CO_2 气腹引起恶性肿瘤腹腔转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胃癌微创治疗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E-selectin和ICAM-1在肝癌细胞与内皮细胞黏附作用中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一 主要设备
    二 材料及试剂
    三 研究内容
    四 实验方法
结果
讨论
    一 E-SELECTIN 和ICAM-1 在肝静脉内皮细胞ED25 和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 上的表达
    二 激活后的内皮细胞与肝癌细胞之间的粘附
    三 不同浓度药物处理内皮细胞后对肝癌细胞黏附行为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10)STAT3在胃癌腹膜种植转移中的作用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论文正文 STAT3 在胃癌腹膜种植转移中的作用及机理研究
    前言
    第一部分 STAT3 在胃癌患者腹腔冲洗液或腹水中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照片
    第二部分 STAT3 诱饵寡核苷酸转染胃癌细胞株及特异性鉴定
        引言
        实验一 STAT3 诱饵寡核苷酸对胃癌细胞的转染与鉴定
        材料与方法
        结果
        实验二 STAT3 诱饵寡核苷酸对胃癌细胞内STAT3 作用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照片
    第三部分 STAT3 诱饵寡核苷酸对胃癌细胞腹膜种植的影响及机制
        实验一 STAT3 诱饵寡核苷酸对胃癌细胞腹膜种植能力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实验二 STAT3 诱饵寡核苷酸对胃癌细胞腹膜种植影响的机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照片
    全文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STAT 蛋白与消化道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文章发表情况

四、抗黏附药物对人结肠癌细胞裸鼠肝转移模型sICAM-1表达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西红花的资源分布及抗肿瘤研究进展[J]. 江雪,刘梦璠,刘华,席志超,徐宏喜.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21(09)
  • [2]黄芪、莪术配伍对肿瘤细胞迁移能力及黏附作用影响探究[D]. 吴幸冬.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3]NCAPH在人结直肠癌中的功能作用及其相关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D]. 殷亮. 昆明医科大学, 2017(12)
  • [4]COX-2和SPARC在口腔鳞癌中表达的研究[D]. 吴训. 广西医科大学, 2016(11)
  • [5]美她司酮的合成、药动学及其干预肿瘤转移过程的药理学研究[D]. 王继闯. 福州大学, 2015(05)
  • [6]血瘀证及活血药对肿瘤转移影响的相关分子机制研究概况[J]. 任为民,张培彤. 中国肿瘤, 2011(07)
  • [7]腹腔镜胃癌手术对腹膜和腹腔冲洗液粘附分子影响的研究[D]. 孙刚. 第三军医大学, 2009(06)
  • [8]E-selectin和ICAM-1在肝癌细胞与内皮细胞黏附作用中的实验研究[D]. 李强. 广州医学院, 2009(07)
  • [9]抗黏附药物对结肠癌术后肝转移的干预作用[J]. 苗青旺,田伟,王新瑞. 山西医药杂志, 2009(04)
  • [10]STAT3在胃癌腹膜种植转移中的作用及机理研究[D]. 刘伟. 第三军医大学, 2007(03)

标签:;  ;  ;  ;  ;  

抗粘连药物对人结肠癌细胞裸鼠肝转移模型中sICAM-1表达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