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走出仲裁的单一化——我国建立临时仲裁制度之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周旭[1](2020)在《论临时仲裁制度的地位正当化》文中指出由于长期存在的"重判决、轻裁决"认知取向,国家对仲裁制度的夯实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而其中对于临时仲裁制度正当地位的承认成为了我国司法界关注的焦点。事实上,临时仲裁制度的作用得到了各国施法活动的实践支持。故立法实践应适当缩减仲裁协议的先行条件、软化仲裁员的资格认定标准、适量扩大仲裁庭的实施权限,以实现临时仲裁正当化的理想目标。
贾泽英[2](2020)在《论我国临时仲裁制度的构建》文中认为目前,仲裁是解决国际商事纠纷的主要方式,基于其灵活高效、保密、域外执行便利等优势,越来越受到当事人的欢迎,使用范围大大增加。仲裁被分为机构仲裁和临时仲裁两种不同的方式,两种仲裁方式各有其比较优势,在国际仲裁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临时仲裁更为自主灵活、更高效且费用更低,种种独特的优势使得其在一些情况下成为解决商业纠纷的首要选择,助力当事人更好的维护自己的权益。我国是世界主要新兴市场国家,在仲裁领域也越来越活跃。但我国只有机构仲裁,没有临时仲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建设逐步完善,法治建设成果俯拾皆是,我国单一的仲裁形式与我国社会经济形势变化的需要产生了一定的差距,我国《仲裁法》不承认临时仲裁制度的规定背后的理由已逐渐无法成立。临时仲裁的构建契合我国当事人利益保护和仲裁事业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推进,及时构建临时仲裁制度并推动相关法律的修订的时机已经到来。临时仲裁制度的构建可以为中外商事主体提供优质高效的仲裁服务,提高我国商事仲裁的话语权,护航“一带一路”建设,为沿线国家企业和当事人提供多元化纠纷解决平台。本文从介绍临时仲裁在我国的现状着手,具体分析了临时仲裁制度在我国缺失的原因和消极影响,并指出临时仲裁在实际构建中存在的问题,在本文的最后,提出了我国构建临时仲裁制度的具体对策,力求对临时仲裁制度的研究有所帮助。
周振[3](2014)在《论临时仲裁在我国消费仲裁制度中的引入》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采用案例分析、比较法研究和利益平衡的研究方法,将消费仲裁制度和临时仲裁制度作为研究对象,对我国消费仲裁制度的现状和特点以及引入临时仲裁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同时,通过分析英美等西方国家的成功立法,借鉴其消费仲裁制度相关法律现状,并提出构建临时消费仲裁制度的设想。本文共分导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其中正文共有四章:第一章是对我国现有消费仲裁制度的系统分析。本章首先明确了消费争议的含义以及其不同于一般商事争议的特点。然后,从我国消费仲裁制度的法律依据、实践特点等多个方面分析得出了我国现有的消费仲裁制度所存在的缺陷。第二章主要介绍了欧美一些比较典型和成熟的消费仲裁制度及其运行情况。本章从消费仲裁协议的约定方式、消费争议仲裁机构的设置、仲裁员的选任制度、消费仲裁程序的设置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总结域外立法和实践经验为临时仲裁制度引入消费仲裁制度提供借鉴。第三章是对临时仲裁制度引入的可行性分析。本章首先结合临时仲裁的特点以及我国临时仲裁制度的现状指出临时仲裁在我国的立法缺失阻碍了我国仲裁系统的发展。再者,通过分析临时仲裁的优点指出引入临时仲裁有利于弥补我国现有消费仲裁制度的缺陷更好地发挥消费仲裁的优势,从而得出引入临时仲裁的合理领域和理想平台的结论。第四章提出了在我国构建临时消费仲裁制度的设想。本章在前文提出我国现有消费仲裁制度的不足和引入临时仲裁制度的可行性和优点的基础上,分别从建立和完善临时消费仲裁员的选任和法律责任制度;仲裁机构、消费者协会和法院对临时消费仲裁的监督和支持;在线临时消费仲裁的设想等几个方面就如何将临时仲裁引入消费仲裁制度提出了完善的对策和建议。
于秀[4](2013)在《我国设立海事临时仲裁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际商事海事贸易的发展和争议的增多,人们对商事海事仲裁的诉求愈发强烈。在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承认并适用临时仲裁制度的时候,我国却从立法上排斥临时仲裁制度。这不仅不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利益,而且阻碍了我国仲裁业的发展。本文以海事仲裁为视角,以临时仲裁这一制度为对象,对海事临时仲裁制度的优点和我国建立海事临时仲裁制度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着重探讨,认为我国的立法和实践需要我们建立海事临时仲裁制度,虽然目前尚存在着一定的阻碍因素,但本文对将来在中国构建海事临时仲裁制度提出了具体的设想,以期我国能够早日引入海事临时仲裁制度,促进我国海事仲裁业的发展。本文正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海事临时仲裁制度的概述。该部分主要对海事临时仲裁的含义和特点、起源和发展、地位和作用进行介绍,并将临时仲裁与机构仲裁相比较,着重说明临时仲裁制度有机构仲裁不可比拟的优势,其与机构仲裁同为仲裁制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第二部分阐述了海事临时仲裁制度在我国的立法现状以及我国实践中对该制度的需求,认为我国应当建立海事临时仲裁制度。第三部分对在我国建立海事临时仲裁制度的阻碍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目前的情势尚无法建立海事临时仲裁制度。第四部分是本文对于海事临时仲裁制度在中国的构建提出了一些设想,以期早日在中国建立海事临时仲裁制度,促进中国经济贸易尤其是航运业的发展。
苏南[5](2011)在《论国际商务仲裁的台湾特色》文中提出2010年起两岸正就ECFA(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后续的子协议有过热烈探讨,包括商务争端解决机制的建构,续行协商。另外,国际贸易全球化时代来临,跨国企业兴起,国际商务急遽增加,纠纷倍增。虽国际商务争议可循国际民事诉讼途径解决,唯程序冗长、旷日费时且伤及和谐,不若国际商务仲裁有经济、迅速、简单、保密及弹性特色,除法律外更引进专家判断,使争议解决更臻公平合理。本文首先介绍国际商务仲裁(InternationalCommercial Arbitration)基本原则,包括当事人自治、仲裁庭独立公正性及法院的保障与监督。其次介绍国际商务仲裁程序法与实体法,前者包括当事人选法、仲裁地法与非当地化理论;后者包括当事人选法及限制、冲突规则及仲裁庭裁量,并对贸易习惯、国际私法、内国法选用与衡平仲裁也有所论述。希盼本文抛砖引玉,为未来两岸建立商务仲裁制度提出建言。
齐骥[6](2009)在《临时仲裁制度研究 ——以海事仲裁为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海事仲裁为视角,以临时仲裁这一争议解决方式为研究对象,探讨在今天的国际环境下,通过了解其他国家的仲裁制度以及对我国的启示,将临时仲裁制度引入我国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建立临时仲裁制度的构想,目的在于呼吁海运界和学术界的人士对临时仲裁给予足够的重视,明确其法律地位,使之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更好的保护当事人的权益,完善我国海事仲裁的法律制度。当今的大部分国家尤其是航运大国,比如英国、美国等都普遍承认临时仲裁制度,而且在英国的伦敦海事仲裁员协会,大部分案件都是通过临时仲裁的方式解决的。然而很遗憾的是,在我国海事仲裁领域内,临时仲裁却没有被承认,由此会产生一系列的消极影响。本文正文共包括五章内容。第1章对临时仲裁制度进行简要概述,明确临时仲裁的含义,说明临时仲裁的特点及其理论基础——即以当事人意思自治为基础,这一基础便决定了临时仲裁对于保护当事人的权利的重要性。通过比较研究临时仲裁与机构仲裁,我们可以发现临时仲裁的灵活自主高效经济的优点。第2章是对临时仲裁制度在海事仲裁领域内的发展现状的阐述。大多数国际公约及各国立法中均承认临时仲裁,并成为海事仲裁领域内的主流,然而我国并不承认临时仲裁,海事仲裁委员会的受案量也很少。通过深入了解其他国家及地区临时仲裁的成功经验,我们可以发现临时仲裁不可取代的地位,我国应该引入临时仲裁制度,适应海事争议的特殊性及现今国际形势的发展。第3章是将临时仲裁制度引入我国海事仲裁领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承认临时仲裁会带来很多益处,尤其在保护当事人的权益和在承认和执行仲裁裁决时不对等的方面会起积极作用。现如今,我国已经具备了引入临时仲裁制度的经济、政治以及法制环境。第4章是建立临时仲裁制度将面临的阻碍以及解决办法。首先的难题就是我国《仲裁法》不承认临时仲裁,所以笔者建议修改《仲裁法》,确立临时仲裁的地位,并且笔者大胆的建议将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作为临时仲裁的依托,给与临时仲裁一定的管理和服务,使之正规化,更加站得住脚。第5章建立临时仲裁制度的构想。笔者提出了临时仲裁的原则,临时仲裁条款,仲裁员制度等等,希冀能为我国海事仲裁业的蓬勃发展有所帮助,对促进航运事业的发展起到一起的推动作用。
耿燕飞[7](2008)在《临时仲裁在我国的设立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仲裁制度起源于临时仲裁,并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临时仲裁是仲裁制度的唯一方式,即使在机构仲裁风靡全球、日益发达的今天,临时仲裁仍以其程序灵活、费用低廉、快速高效的优势,备受当事人的青睐。并且临时仲裁在国际社会上也得到了普遍的承认和尊重,然而我国1995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对仲裁协议的生效要件作了严格规定,以至于间接地否定了临时仲裁在我国的合法性。多元化的社会需要多元化的争议解决方式,临时仲裁的欠缺已给我国仲裁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阻碍。本文正是基于此,选择临时仲裁制度作为研究对象,对临时仲裁制度的若干理论问题和具体实践进行分析探讨,提出在我国建立临时仲裁制度的现实意义和若干构想,以期在我国能够早日设立临时仲裁制度。本文围绕临时仲裁制度,从其概念和历史发展入手,首先分析临时仲裁制度的优越性,再通过对临时仲裁制度的现状进行考察和分析,研究并探讨了临时仲裁制度在我国设立的现实意义,并对我国临时仲裁制度的设立提出了相应的立法构思。除绪论和研究结论外,全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概括性的论述,主要界定临时仲裁的概念。第二部分:考察临时仲裁制度的现状,包括在国际社会上的现状和在我国的现状。首先分析临时仲裁制度在国际社会中的立法规定和实践运作状况。旨在阐明临时仲裁在国际社会得到了普遍尊重和立法支持,其运行机制亦日渐完善。然后考察了临时仲裁制度在我国的现状。第三部分:具体分析临时仲裁制度的立法规定,以及造成我国临时仲裁制度缺失的弊端和成因。第四部分:分析我国确立临时仲裁制度的重大现实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具体提出在我国建立临时仲裁制度的若干构想。具体包括仲裁协议、仲裁员、仲裁庭、仲裁裁决的承认与执行等几方面,希望能对我国仲裁业的发展有所裨益。
屈凌[8](2007)在《论我国临时仲裁制度的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仲裁制度本身是市场经济、尤其是民商事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纠纷解决机制。审视仲裁制度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临时仲裁是仲裁的初始形态,在国际上得到普遍的尊重,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它与机构仲裁同为仲裁制度的纠纷解决方式,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但目前我国《仲裁法》却只规定了机构仲裁而没有规定临时仲裁,从促进和完善仲裁制度、与国际接轨的角度看,这种局面显然不利于我国仲裁事业的长足发展。本文围绕临时仲裁制度,首先从其概念和特点入手,通过对临时仲裁制度与相关制度的比较,研究了临时仲裁制度在国际上发展趋势,说明了临时仲裁制度的存在优势,其次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学界对待临时仲裁的不同态度,提出在我国确立的临时仲裁的必要性,最后对中国临时仲裁制度的构建提出了若干设想,包括临时仲裁的法律地位,临时仲裁仲裁员制度,以及临时仲裁裁决的承认与执行等几方面。除去引言和结语,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阐述了临时仲裁的一般概念和特点;第二部分分析了临时仲裁制度与相关制度的区别和联系;第三部分介绍了临时仲裁的发展过程;第四部分论述了我国没有临时仲裁制度的历史根源和建立此制度的必要性;第五部分提出了一些对于构建临时仲裁制度的看法。本文拟通过对临时仲裁利弊的分析,临时仲裁在各国发展的状态,以及我国对待临时仲裁的态度等问题的探讨,说明我国建立临时仲裁的必要性以及具体确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临时仲裁应注意的问题。总而言之,临时仲裁制度在我国的建立势在必行,这不仅是我国经济制度发展的要求,也是对我国仲裁制度不断完善的必经之路。
韩春英[9](2007)在《论临时仲裁》文中研究表明仲裁,作为一种替代性争议解决方式,在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仲裁有临时仲裁和机构仲裁两种形式,其中,临时仲裁是仲裁的初始形态,机构仲裁则是在临时仲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机构仲裁相比,临时仲裁有自己独特的优点,而且符合现代社会经济生活的要求,因此,在国际上为多数国家和地区所采用。然而,我国仲裁法却没有规定临时仲裁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自1995年9月1日起施行至今已有10余个年头。不可否认,该法对我国仲裁制度的发展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但同时应当看到,该法自身存在的诸多缺陷,已对我国的仲裁实践造成许多不便。其缺陷之一便是该法对仲裁协议的生效要件规定过于严格,以致间接地否认了临时仲裁的地位。临时仲裁制度的缺失,对我国造成了一系列负面影响。本文呼吁我国借修改《仲裁法》的契机,引入临时仲裁制度,以完善我国的仲裁体制。本文除引言和结语外,分为如下四个部分对有关问题进行了论述:第一部分论述了临时仲裁的基本理论问题。临时仲裁以当事人的意思自治为其理论基础,并以效率和公平为其价值取向,符合了现代社会经济生活的要求。从仲裁制度的发展看,临时仲裁是仲裁制度的最初形式。经过漫长的演变过程,临时仲裁已发展成为一种规范化、法制化的制度,得到当今世界多数国家和地区的认可和采用。而且,由于临时仲裁具有更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更灵活、更简捷高效、更经济、更具保密性等优点,它将在海事仲裁、体育仲裁、电子商务仲裁、小额仲裁等领域发挥机构仲裁无法比拟的重要作用。临时仲裁也有其先天的缺点:要求当事人的通力合作、难以保证仲裁员的素质及对司法有较强依赖性。第二部分论述了临时仲裁在我国的现状。我国《仲裁法》规定仲裁协议必须明确约定仲裁机构,否则无效,这实际上否认了临时仲裁在我国的法律地位。然而,实践中,我国根据《纽约公约》以及相关的双边司法协助协议的规定,不但要承认临时仲裁条款的效力,还必须执行外国的临时仲裁裁决,否则就违背了相应的国际义务。此外,国内也有专家进行了临时仲裁的成功实践。我国不承认临时仲裁的态度,不但阻碍了我国仲裁事业的发展,使我国在国际及区际仲裁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还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各种经济贸易纠纷,从而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三部分论述了我国建立临时仲裁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我国作为《纽约公约》的缔约国,应该履行国际公约义务;意思自治理论和经济交往方式的多元化要求我们尊重私权和纠纷解决多元化;现有仲裁制度的弊端需要我们发展和完善我国仲裁制度;参与国际竞争、发展市场经济需要完善的制度保障,和谐社会的建立更需要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其服务。我国建立临时仲裁制度也是可行的,因为临时仲裁符合我国的人文思想,而且我国具备临时仲裁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基础、经济条件和法制环境。第四部分对如何构建我国的临时仲裁制度提出了一些具体设想。首先要确立临时仲裁的法律地位,重新规范仲裁协议,放宽仲裁协议的生效要件。其次,应当对仲裁员的资格认定和任命机构以及仲裁庭做相应规定,以保证临时仲裁的顺利进行。再次,需要确认临时仲裁裁决的真实性并予以执行。最后,我国必须建立仲裁协会,以仲裁员为其会员,发挥其服务、宣传和调研、协调、监督的职能,推动我国仲裁事业的发展。
张平[10](2005)在《时代呼唤中国的临时仲裁从幕后走上台前 ——入世后我国确立临时仲裁制度的必要性和现实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仲裁制度本身是市场经济、尤其是民商事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纠纷解决机制。审视仲裁制度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临时仲裁是仲裁的初始形态, 机构仲裁是在临时仲裁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临时仲裁在我国民间实践中已有的成功先例,中国在加入WTO 的形势下,从事民商事活动的国内外当事人,特别是海事纠纷当事人对临时仲裁的强烈需求,使临时仲裁在中国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临时仲裁是相对机构仲裁而言的仲裁制度。临时仲裁相对于机构仲裁更能充分地尊重和体现当事人的意思自治, 具有极大的灵活性;程序简捷,效率更高;仲裁成本小,费用低廉,具有经济性。临时仲裁在国际上得到普遍的尊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目前在大部分国家,除了仲裁机构可以受理仲裁申请之外,由当事人直接选定的临时仲裁庭也可以受理仲裁案件。但是在我国,只有仲裁委员会可以受理仲裁案件。 国外立法中一般是既有机构仲裁又有临时仲裁,相关的国际公约如 1958 年的《纽约公约》,1961 年的《关于国际商事仲裁的欧洲条约》,1975 年的《美洲国家国际商事仲裁公约》,联合国 1976 年的《国际贸易法委员会仲裁规则》及 1985 年的《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亦是如此。我国《仲裁法》没有临时仲裁制度,由此带来了一些弊端。而临时仲裁作为一种制度亦有其缺点。临时仲裁因其先天性的制度缺失,使其适用的范围受到限制。因而,合理地调整临时仲裁所适用的范围,进行必要的仲裁体制改革,才能使临时仲裁制度更好地定位,平稳地运行。在我国加入 WTO 以后,已具备了建立临时仲裁制度的现实条件和成功先例的实践经验,时代呼唤我国的临时仲裁制度从幕后走上台前。本文呼吁我国的法律确立临时仲裁制度,使临时仲裁制度在我国商事仲裁领域发挥应有的作用,促进我国仲裁事业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走出仲裁的单一化——我国建立临时仲裁制度之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走出仲裁的单一化——我国建立临时仲裁制度之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论临时仲裁制度的地位正当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简析临时仲裁制度的基本概念 |
二、简析临时仲裁制度的国外实践 |
(一)早期发展史 |
(二)近代的发展与扩大 |
(三)现代临时仲裁模式的强大生命力 |
三、我国临时仲裁制度的缺失 |
(一)缺失现状简述 |
(二)临时仲裁正当化的重要地位———我国仲裁体系乃至法治建设的里程碑 |
四、临时仲裁制度改革的立法建议 |
(一)适当缩减仲裁协议的先行条件 |
(二)仲裁员的资格确定标准理当软化 |
(三)适量扩大仲裁庭的实施权限 |
五、结语 |
(2)论我国临时仲裁制度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我国临时仲裁制度的现状 |
第一节 临时仲裁在我国的立法现状 |
第二节 临时仲裁在我国的实践现状 |
一、司法实践为我国临时仲裁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
二、自贸区临时仲裁构建的的先行先试 |
三、临时仲裁第一案和首例跨自贸区临时仲裁案 |
第二章 我国构建临时仲裁制度的困境 |
第一节 我国临时仲裁的缺失 |
一、我国临时仲裁缺失的原因 |
二、我国临时仲裁缺失的消极影响 |
第二节 我国构建临时仲裁制度亟需解决的相关问题 |
一、临时仲裁协议的效力问题 |
二、临时仲裁适用的仲裁规则问题 |
三、临时仲裁的仲裁员选任问题 |
四、临时仲裁管辖权异议的决定主体问题 |
五、临时仲裁裁决的效力问题 |
六、临时仲裁裁决撤销的管辖权法院问题 |
第三章 我国构建临时仲裁制度的可行性及具体对策 |
第一节 临时仲裁制度在我国构建的可行性分析 |
一、我国具备构建临时仲裁制度的理论基础 |
二、我国具备构建临时仲裁制度的现实基础 |
第二节 我国构建临时仲裁制度的具体对策 |
一、仲裁员制度的完善 |
二、合理衔接法院与临时仲裁之间的关系 |
三、发挥仲裁机构和中国仲裁协会的辅助作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论临时仲裁在我国消费仲裁制度中的引入(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第一章 我国的消费仲裁制度 |
第一节 消费争议及其仲裁 |
一、 消费争议的含义 |
二、 消费争议的特点 |
三、 仲裁解决消费争议的优势 |
第二节 我国现有消费仲裁制度存在的缺陷 |
一、 消费仲裁机构的设置不合理 |
二、 消费仲裁协议难以达成 |
三、 缺乏灵活高效的简易程序 |
第二章 域外消费仲裁制度的借鉴 |
第一节 美国消费仲裁制度 |
第二节 欧盟的消费仲裁制度 |
第三章 临时仲裁制度的引入 |
第一节 我国临时仲裁制度的现状 |
一、 临时仲裁的发展历史 |
二、 临时仲裁制度在我国的立法缺失 |
第二节 消费仲裁作为引入临时仲裁的合理领域 |
一、 临时仲裁在仲裁实践中广泛存在 |
二、 更有利于发挥消费仲裁的经济性和时效性 |
三、 临时仲裁充分体现和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 |
四、 临时仲裁的引入符合当今的国际潮流 |
五、 引入临时仲裁将会面临的问题 |
第四章 临时消费仲裁制度的构建 |
第一节 临时消费仲裁员的选任制度 |
一、 修订临时消费仲裁员资格条件和任职行为规范 |
二、 健全临时消费仲裁员法律责任制度 |
第二节 临时消费仲裁制度的监督和支持 |
一、 临时仲裁与机构仲裁相辅相成 |
二、 消费者协会和消保委的作用 |
三、 法院的合理监督和支持 |
第三节 在线临时消费仲裁的设想 |
一、 在线临时消费仲裁的可行性 |
二、 在线临时消费仲裁的优势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后记 |
(4)我国设立海事临时仲裁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海事临时仲裁制度概述 |
1.1 海事临时仲裁的含义和特点 |
1.2 海事临时仲裁的起源和发展 |
1.3 海事临时仲裁与机构仲裁的比较 |
1.3.1 海事临时仲裁与海事机构仲裁的区分 |
1.3.2 海事临时仲裁的优点 |
1.3.3 海事临时仲裁的缺点 |
1.4 海事仲裁中临时仲裁制度的地位和作用 |
第2章 海事临时仲裁在我国的立法现状及实践需求 |
2.1 我国有关海事临时仲裁的立法现状 |
2.1.1 《仲裁法》 |
2.1.2 《纽约公约》 |
2.2 我国对海事临时仲裁的实践需求 |
2.2.1 促进我国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完善的需要 |
2.2.2 保护当事人私权自治的需要 |
2.2.3 维护我国当事人利益的需要 |
2.2.4 仲裁制度自身完善和发展的需要 |
第3章 我国建立海事临时仲裁制度的阻碍因素分析 |
3.1 仲裁立法的阻碍 |
3.2 临时仲裁理念的缺乏 |
3.3 仲裁人才的缺乏 |
3.4 临时仲裁所需经济环境的缺乏 |
第4章 构建我国海事临时仲裁制度的具体设想 |
4.1 完善我国的仲裁立法 |
4.2 在海事仲裁委员会中设立临时仲裁服务机构 |
4.3 完善仲裁员选任和责任制度 |
4.4 完善仲裁监督与保障制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生履历 |
(5)论国际商务仲裁的台湾特色(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
沿革与特点 |
1.沿革 |
2.仲裁制度的特点 |
(1)优点 |
(2)缺点 |
二、国际商务仲裁基本原则 |
(一)当事人自治原则(Parties'Autonomy)与独立公正原则 |
(二)法院对仲裁的保障与监督 |
1. 法院对仲裁的支持 |
2. 法院对仲裁判断实施监督 |
三、国际商务仲裁的法律适用 |
(一)程序法适用 |
1. 当事人选择的仲裁程序法 |
2. 仲裁地程序法适用 |
3. 非当地化理论与仲裁程序的法律适用 |
(二)实体法适用 |
1. 当事人通过协议选择适用的实体法 |
2. 依冲突规则 |
3. 仲裁庭直接确定应适用的实体法 |
(1)直接适用国内的实体法 |
(2)适用一般法律原则 |
(3)适用国际商事惯例46 |
4. 衡平仲裁48 |
四、国际商务仲裁机构与两岸的参加 |
五、结论 |
(6)临时仲裁制度研究 ——以海事仲裁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临时仲裁制度的概述 |
1.1 临时仲裁的基本内容 |
1.1.1 临时仲裁概念的界定 |
1.1.2 临时仲裁的起源和发展 |
1.1.3 临时仲裁的理论基础 |
1.1.4 临时仲裁与机构仲裁比较 |
1.1.5 临时仲裁的优点 |
第2章 临时仲裁在海事仲裁领域内的发展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 |
2.1 国际上海事临时仲裁制度的现状 |
2.1.1 各国(地区)立法中关于临时仲裁的规定 |
2.1.2 国际公约中关于临时仲裁的规定 |
2.2 我国海事临时仲裁制度的现状 |
2.2.1 我国不承认临时仲裁以及原因 |
2.2.2 海事仲裁委员会的受案量很低以及原因 |
2.2.3 国际上临时仲裁制度对我国的启示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
第3章 我国海事仲裁中引入临时仲裁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3.1 承认临时仲裁制度的必要性 |
3.1.1 仲裁制度自身发展和完善的需要 |
3.1.2 履行《纽约公约》义务的需要 |
3.1.3 保护当事人私权利的需要 |
3.1.4 促进海事仲裁业发展的需要 |
3.1.5 发展我国经济的需要 |
3.2 承认临时仲裁的可行性 |
3.2.1 理论上的可行性 |
3.2.2 现实的可行性 |
第4章 我国海事仲裁引入临时仲裁制度面临的障碍及解决方法 |
4.1 现行《仲裁法》规定本身的限制 |
4.1.1 关于现行《仲裁法》之第16条 |
4.1.2 关于现行《仲裁法》之第18条 |
4.2 没有特定的机构作为依托 |
4.2.1 在CMAC内设立临时仲裁服务机构的可行性 |
4.2.2 在CMAC内部设立的临时仲裁管理服务机构的功能 |
4.3 临时仲裁的仲裁规则的缺失 |
4.4 无法确定如何选定仲裁员及仲裁庭组成 |
4.5 当事人的传统观念的影响 |
第5章 建立临时仲裁制度的具体设计 |
5.1 临时仲裁的原则 |
5.1.1 充分的程序自治原则 |
5.1.2 对等原则 |
5.2 建立临时仲裁的仲裁员制度 |
5.2.1 仲裁员的资格 |
5.2.2 仲裁员名册 |
5.2.3 仲裁员的回避与更替 |
5.2.4 仲裁员的责任 |
5.3 临时仲裁条款的设计 |
5.4 临时仲裁仲裁裁决的承认和执行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临时仲裁在我国的设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及目的 |
1.3 研究方法 |
2 临时仲裁制度的历史发展及现状 |
2.1 临时仲裁的概念界定 |
2.2 临时仲裁制度的历史发展 |
2.3 国际社会临时仲裁制度发展现状 |
2.4 临时仲裁制度的优越性 |
3 我国临时仲裁制度缺失的原因与弊端分析 |
3.1 我国临时仲裁制度的缺失 |
3.2 我国缺失临时仲裁的弊端分析 |
3.2.1 令我国享有和承担的国际条约权利和义务不对等 |
3.2.2 给争议当事人增加不必要的负担 |
3.2.3 造成我国内部不同地区之间在仲裁裁决的承认与执行上的不统一 |
3.2.4 造成实践操作中“言行不一”的尴尬状态 |
3.3 我国临时仲裁制度缺失的原因分析 |
3.3.1 缺失原因的中外立法差异视角分析 |
3.3.2 缺失原因的历史根源视角分析 |
4 我国设立临时仲裁制度的现实意义及立法构思 |
4.1 设立临时仲裁制度的现实意义 |
4.2 我国设立临时仲裁制度的立法构思 |
5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8)论我国临时仲裁制度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临时仲裁概念和特点 |
一 临时仲裁的概念 |
二 临时仲裁的特点 |
(一) 临时仲裁具有临时性 |
(二) 临时仲裁具有灵活性 |
(三) 临时仲裁具有便捷性 |
(四) 临时仲裁具有保密性 |
第二章 临时仲裁与相关概念的比较 |
一 临时仲裁与机构仲裁的比较分析 |
(一) 机构仲裁的优点 |
(二) 机构仲裁的缺点 |
(三) 临时仲裁的优点 |
(四) 临时仲裁的缺点 |
二 临时仲裁与调解制度的比较 |
(一) 调解的概念 |
(二) 临时仲裁与调解的相同之处 |
(三) 临时仲裁与调解的区别 |
第三章 临时仲裁的发展过程 |
一 临时仲裁的初始形态 |
二 仲裁的制度化时期 |
三 临时仲裁与机构仲裁并行发展时期 |
(一) 管理型仲裁机构 |
(二) 宣传协助性仲裁机构 |
四 临时仲裁在国际社会的发展现状 |
(一) 临时仲裁制度得到大多数国家的肯定 |
(二) 临时仲裁得到常设仲裁机构的支持 |
(三) 临时仲裁的裁决能够在国际社会获得执行 |
第四章 我国建立临时仲裁制度的必要性 |
一 临时仲裁制度在我国的现状 |
(一) 我国《仲裁法》对待临时仲裁的态度 |
(二) 我国法院对待临时仲裁的态度 |
(三) 我国学术界对待临时仲裁的态度 |
二 我国只有机构仲裁而没有临时仲裁的历史根源 |
(一) 我国涉外仲裁的情况 |
(二) 我国的国内仲裁情况 |
(三) 我国《仲裁法》的产生 |
三 我国承认和发展临时仲裁的必要性 |
(一) 从我国对临时仲裁态度的不同看建立临时仲裁制度的必要 |
(二) 从我国机构仲裁的弊端看建立临时仲裁制度的必要性 |
(三) 从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看建立临时仲裁制度的必要性 |
(四) 从其他领域的发展看建立临时仲裁制度的必要性 |
第五章 关于我国建立临时仲裁制度的思考 |
一 临时仲裁制度的理论分析 |
(一) 临时仲裁是私权行为,应得到法律的承认和保障 |
(二) 临时仲裁是民间行为,应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推行 |
(三) 临时仲裁是准司法行为,应得到国家的支持和保护 |
(四) 临时仲裁制度是法律制度,应得到社会经济生活秩序的容纳和规范 |
二 关于我国临时仲裁制度构建的几点构想 |
(一) 确立临时仲裁的法律地位 |
(二) 确立临时仲裁员制度 |
(三) 仲裁协议的内容 |
(四) 临时仲裁裁决的承认与执行 |
(五) 发展临时仲裁制度还应注意的问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论临时仲裁(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临时仲裁制度的基本问题 |
(一) 临时仲裁的界定 |
(二) 临时仲裁存在的理论基础及价值取向 |
(三) 临时仲裁的发展 |
(四) 临时仲裁的评价 |
二、临时仲裁制度在我国的现状 |
(一) 临时仲裁在我国的现状 |
(二) 临时仲裁切立的原因分析 |
(三) 临时仲裁缺位的消极影响 |
三、我国确立临时仲裁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一) 我国确立临时仲裁制度的必要性 |
(二) 我国建立临时仲裁制度的可行性 |
四、我国临时仲裁制度入法的具体构想 |
(一) 确立临时仲裁的法律地位 |
(二) 重新规范仲裁协议 |
(三) 临时仲裁中的仲裁员 |
(四) 临时仲裁中的仲裁庭 |
(五) 临时仲裁裁决的承认和执行 |
(六) 中国仲裁协会的建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10)时代呼唤中国的临时仲裁从幕后走上台前 ——入世后我国确立临时仲裁制度的必要性和现实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临时仲裁的优势 |
(一) 临时仲裁的概念 |
(二) 临时仲裁的形式 |
(三) 临时仲裁的优势 |
二、不承认临时仲裁的弊端 |
(一) 我国的仲裁制度立法现状与国外立法的比较 |
(二) 不承认临时仲裁的弊端 |
三、临时仲裁制度的缺陷及确立临时仲裁制度的先决条件 |
(一) 临时仲载制度的缺陷 |
(二) 临时仲裁制度的先决条件 |
四、在我国确立临时仲裁制度的必要性及现实条件 |
(一) 确立临时仲裁制度的必要性 |
(二) 现实条件 |
五、临时仲裁的成功实践经验及我国确立临时仲裁制度需要注意的问题 |
(一) 临时仲裁在国内外的成功实践经验总结 |
(二) 我国确立临时仲裁制度需要注意的问题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四、走出仲裁的单一化——我国建立临时仲裁制度之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论临时仲裁制度的地位正当化[J]. 周旭. 理论观察, 2020(08)
- [2]论我国临时仲裁制度的构建[D]. 贾泽英. 兰州大学, 2020(01)
- [3]论临时仲裁在我国消费仲裁制度中的引入[D]. 周振. 华东政法大学, 2014(03)
- [4]我国设立海事临时仲裁制度研究[D]. 于秀. 大连海事大学, 2013(09)
- [5]论国际商务仲裁的台湾特色[J]. 苏南. 仲裁研究, 2011(04)
- [6]临时仲裁制度研究 ——以海事仲裁为视角[D]. 齐骥. 大连海事大学, 2009(10)
- [7]临时仲裁在我国的设立问题研究[D]. 耿燕飞. 西北大学, 2008(08)
- [8]论我国临时仲裁制度的构建[D]. 屈凌. 西北大学, 2007(05)
- [9]论临时仲裁[D]. 韩春英. 西南政法大学, 2007(06)
- [10]时代呼唤中国的临时仲裁从幕后走上台前 ——入世后我国确立临时仲裁制度的必要性和现实性分析[D]. 张平. 北京大学, 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