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综合疗法加镁剂治疗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论文文献综述)
刘恒源[1](2021)在《透皮外用温散酊治疗痰浊阻肺型慢阻肺急性加重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温散酊透皮外用治疗对痰浊阻肺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生活、运动水平的影响,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在2020年10月至2021年3月期间,纳入就诊于广安门医院呼吸科门诊部,诊断为COPD,经临床判断病程处于急性加重期,急性加重程度为轻度,肺功能分级为中重度,中医证型为痰浊阻肺型的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予患者现有吸入制剂基础上加用硫酸沙丁胺醇气雾剂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用我科自拟方温散酊联合经皮给药治疗仪,在背部肺俞、膈俞穴处透皮治疗,每日1次,每次45分钟,共干预7天。干预前后记录两组受试者疗效性、安全性观察内容,并运用SPSS 20.0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基线可比性:纳入的60例受试者经过随机分组后,两组受试者在基线时一般资料和临床观察内容,包括中医证候积分、CAT评分、mMRC评分、肺功能 FEV1/pred%、FEV1/VC、6MWD、静息和活动后 SpO2、6MWD 后即测 Borg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总体疗效:经干预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53.33%,对照组为40.00%,两组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中医证候总积分及单项积分:两组在经干预后中医证候总积分均较基线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对比中,治疗组证候总积分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中咳嗽、咳痰单个证候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其中咳痰改善差异显着(P<0.01)。4.CAT评分和mMRC评分:,干预后,两组组内比较CAT评分及mMRC评分均比干预前显着降低(P<0.01)。组间比较中,治疗组干预后CAT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mMRC评分干预后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81>0.05)。5.肺功能:干预后,两组受试者肺功能FEV1/pred%、FEV1/FVC组内前后对比以及组间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6.6MWD,SpO2以及Borg评分:干预后两组6MWD均较干预前增加,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组间比较中,治疗组6MWD增加的距离较对照组更多,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479>0.05)。干预后的组内比较,两组静息SpO2均较干预前改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治疗组P<0.001,对照组P=0.039<0.05)。进行组间比较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改善程度方面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134>0.05)。干预后两组Borg评分均较前降低,其中治疗组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65>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0.05)。7.安全性:在本研究干预期间,安全性指标无异常变化,未见不良反应。结论:1.透皮外用温散酊具有温阳化痰,通络祛瘀之效,能够改善痰浊阻肺型中重度COPD患者轻度急性加重期的呼吸系统症状,其中对咳嗽、咳痰改善作用明显,具有降低未来住院、急性加重风险,预防未来中重度急性加重事件,调节急性加重期间气道炎症等方面的潜在作用。2.痰浊阻肺型中重度COPD轻度急性加重期的患者,在经过透皮外用温散酊治疗后,在CAT评分与mMRC评分方面均较前明显降低,在活动耐力等方面的测试中,表现较治疗前提高,说明此法对有利于提高患者整体生活质量以及活动水平。3.透皮外用温散酊有助于改善痰浊阻肺型中重度COPD患者轻度急性加重期的整体病情,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可作为一种新型的中医外治疗法对现有的治疗方案进行补充和完善。
吴晓娜[2](2021)在《补元汤合蠲哮汤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是与许多因素相关的一种呼吸系统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患病人数每年呈上升趋势,影响人类健康与生存幸福指数。它给保健系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这给受影响的病人及其家属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目前对COPD的治疗仍然未研究出更加高效的方案,中医对COPD治疗可能存在更有效的治疗效果,因此在本次课题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服用中药补元汤合蠲哮汤的临床疗效观察,评估中药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效果以及探讨补元汤合蠲哮汤的作用机理并对患有COPD稳定期患者肠道中的菌群服药后变化进行对比,初步探索肠道菌群结构变化的影响。方法:研究设计和受试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样本共60例,通过门诊或住院部收集方式,并将符合纳入及确诊标准的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实验组为单纯中药组服用补元汤合蠲哮汤治疗,对照组为西药组吸入噻托溴铵粉雾剂治疗。通过对两组患者的用药前后制定中医症状总积分表、m MRC评分、CAT评分、临床总疗效评定,记录两组患者用药前后的评分经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收集患者新鲜粪便,利用下一代测序技术对粪便样本进行宏基因组分析。结果:补元汤合蠲哮汤对COPD稳定期患者具有明显的改善临床慢阻肺CAT评分、呼吸困难的作用,且对中医症状(咳嗽、咳痰、喘息、气短、腹胀、便秘)失衡有较好的调控效应。经过本课题研究服用补元汤合蠲哮汤与单纯西药(噻托溴铵粉雾剂治疗)治疗COPD稳定期患者相比较;服用中药组的患者不论是中医症状评分还是CAT评分、m MRC评分均得到明显改善(P﹤0.01)。从30例对照组样本中得出:显效较少共1例,有效共22例,无效共有7例,经西医治疗后总有效率达77.6%。从30例实验组样本中得出,其中显效共6例,有效数最多共23例,而无效最少共1例,最后结果显示经补元汤合蠲哮汤治疗后总有效率达96.6%。由本次课题研究得结果来看服用补元汤合蠲哮汤相比于单纯吸入噻托溴铵粉雾剂疗效明显,能迅速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延缓COPD的进展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进一步分析COPD稳定期患者服用补元汤合蠲哮汤前后粪便中的差异菌群,两组样本相比,在门水平上的整体比较发现,两组菌门构成基本相同。经过对比发现肠道内的较用前丰度上升的菌门是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但比较用药前厚壁菌门及变形菌门的丰度在肠道菌群中是呈下降趋势。属水平上益生菌中的代表双歧杆菌丰度有所增加;Agathobacter、罗氏菌属(Roseburia)、Parasutterella丰度较用药前也增加,有些有害菌的丰度也存在减少的趋势如肠球菌属(Enterococcus)、大肠埃希菌科-志贺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种水平上的菌如Bacteroides_vulgatus、Bacteroides_thetaiotaomicron等丰度增加;而屎肠球菌(Escherichia_coli)、Bacteroides-massiliensis等丰度减少。结论:1.补元汤合蠲哮汤对COPD稳定期患者的临床治疗较单纯西医治疗好,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对COPD稳定期患者肠道菌群的结构上有调整,通过本次课题的补元汤合蠲哮汤的运用发现能促进肠道有害物质的代谢、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功能。
樊雨倩[3](2021)在《咳喘停穴位贴敷对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临床症状及小气道功能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咳喘停穴位贴敷联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吸入粉雾剂对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临床症状及小气道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符合诊断标准的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西药即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吸入粉雾剂单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咳喘停穴位贴敷,贴敷6次后停用(疗程共6周),随访3个月。观察治疗前、治疗结束时两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flow in one second,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比值FEV1/FVC、呼气峰值流量(Peak expiratory flow,PEF)占预计值百分比PEF%、用力呼气流量(Forced expiratory flow,FEF)包括 25%、50%、75%及从 25%-75%流速时流量 FEF25%、FEF50%、FEF75%,FEF25%-75%、哮喘症状评分、哮喘控制测试(Asthma control test,ACT)评分变化;记录治疗前3个月、治疗期间、治疗后3个月哮喘急性发作次数;对比治疗结束时、结束后第3个月随访时控制率的变化。结果(1)与治疗前对比:①两组哮喘症状评分显着降低(p<0.01);②两组ACT评分升高显着(p<0.01);③两组 FEF25%、FEF50%、FEF75%、FEF25%-75%上升,观察组 FEF25%、FEF50%、FEF75%、FEF25%-75%升高显着(p<0.01),对照组 FEF75%上升明显(p<0.05),FEF25%、FEF50%、FEF25%-75%无意义(p>0.05);(④两组 FEV1%、FEV1/FVC、PEF%升高,观察组FEV1%、FEV1/FVC、PEF%有显着性差异(p<0.01),对照组FEV1/FVC存在差异(p<0.05);FEV1%、PEF%无意义(p>0.05);⑤两组治疗结束时、第3个月随访时控制率提高(p<0.05)。(2)组间对比:①观察组哮喘症状评分降低(p<0.05);②观察组ACT评分升高(p<0.05);③观察组 FEF50%、FEF25%-75%升高(p<0.05),FEF25%、FEF75%差异不显(p>0.05);④观察组FEV1/FVC升高(p<0.05),FEV1%、PEF%无明显差异(p>0.05);⑤治疗期间观察组哮喘急性发作次数减少,但差异不显(p>0.05),治疗结束后3个月明显减少(p<0.05);⑥治疗结束时观察组控制率升高但无明显差异(p>0.05),第3个月随访时观察组控制率升高且有意义(p<0.05)。结论1.咳喘停穴位贴敷联合西药治疗能改善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的气道功能,特别是小气道功能,有效缓解哮喘症状,减少急性发作次数,提高临床控制水平。2.咳喘停穴位贴敷联合西药治疗对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有一定远期疗效,在随访过程中患者控制率相对稳定。3.咳喘停穴位贴敷联合西药治疗对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稳定的控制水平可能是通过改善小气道功能实现的。
许婷[4](2020)在《明清吴门医派咳病用药分析及加味叶氏养胃汤治疗阴虚型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部分明清吴门医派着作中咳嗽病诊治医案辨证常用药物频次整理、因子分析、网络图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归纳与分析吴门医派诊治咳嗽特色。在此基础上,应用加味叶氏养胃汤治疗肺阴亏虚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患者,通过观察其临床疗效,探讨吴门医派治疗咳嗽方法与特色及对慢性支气管炎辨证论治的借鉴指导作用。方法:1.筛选吴中医家具有代表性的、含有有关咳病诊治相关内容的医着,确定待梳理研究的医着种类、书名和数量,利用SPSS25.0统计软件,对筛选出的咳嗽证治医案进行用药频次分析、因子分析、网络图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等统计处理,以挖掘吴门医派诊治咳病的配伍规律以及特色。2.将2019年9月至2019年12月至苏州市中医医院呼吸科门诊、住院部就诊的肺阴亏虚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患者60例,采用随机抽签法分为两组,治疗组予以中药加味叶氏养胃汤口服,对照组予以罗红霉素胶囊口服,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咳嗽症状评分、LCQ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及治疗有效率。结果:1.文献整理:462例咳嗽医案中共有风寒袭肺证、风热犯肺证、燥邪伤肺证、风盛挛急证、痰湿蕴肺证、痰热郁肺证、胃气上逆证、肝火犯肺证、肺阴亏虚证、暑热犯肺证、肺气亏虚证11个证型,共使用药物369味,使用频率10%以上的前20味药物从高到底依次为生甘草、茯苓、人参、杏仁、白术、当归、熟地黄、生姜、黄芪、陈皮、大枣、山药、牡丹皮、五味子、山茱萸、白芍、炙甘草、桔梗、麦冬、制半夏。对出现频次较高的药物进行因子分析、关联规则等分析处理,可得出10个药物组合,总以“用药和缓、祛邪与调理兼顾、气血阴阳同调、补泻共用、诸脏同治”为组方特点。2.临床研究:(1)咳嗽评分: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日间评分、夜间评分、总评分均改善显着(P<0.05);三个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对照组治疗后日间评分及总评分改善显着(P<0.05),夜间改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LCQ评分:治疗组治疗后生理评分、心理评分、社会评分、总评分均趋于上升,与治疗前相比改善十分显着(P<0.05);四个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对照组治疗后生理评分、总评分的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评分、社会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证候积分: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的主症、次症、总积分的改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对比,其主症、次症、总积分未见明显差异(P>0.05)。(4)有效率: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0.0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明清吴门医派诊治咳嗽证型,外感以风热犯肺多见,内伤咳嗽以痰湿蕴肺、痰热郁肺、肺阴亏虚多见,另有暑热伤肺证型诊治。2.明清吴门医派治咳组方具有用药和缓、祛邪与调理兼顾、气血阴阳同调、补泻共用、诸脏同治等特点。3.加味叶氏养胃汤治疗肺阴亏虚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患者,能有效缓解咳嗽症状、并显着改善咳嗽生命质量。
张仟[5](2019)在《隔姜灸联合中药雾化治疗稳定期肺气虚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比较隔姜灸联合中药雾化(补肺汤合二陈汤)与西药治疗稳定期肺气虚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的临床疗效及对肺功能、炎症细胞数量、急性发作频次等方面的影响,探讨中医联合治疗稳定期肺气虚型COPD的疗效。方法:将90例符合稳定期肺气虚型COPD诊断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中药雾化联合隔姜灸)45例和对照组(西医治疗)45例。观察组取肺俞(双)、大椎、膏肓(双),采用隔姜灸,每穴灸2壮,同时用补肺汤合二陈汤汤剂10ml,雾化吸入20分钟,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治疗2个疗程;对照组口服盐酸氨溴索口服液10ml,复方甲氧那明胶囊2粒,沙丁胺醇气雾剂1次,每日3次,连续治疗40天。两组观察期均为1年,每3个月做1次CAT评分。两组治疗前及1年后分别做肺功能检查。观察两组间的临床疗效、肺功能、外周血细胞数量、CAT评分、中医症候评分、1年内COPD急性发作次数等差异。结果:(1)观察组45例中,显效21例、有效1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6.67%;对照组45例中,显效22例、有效1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8.89%。两组总有效率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中药雾化联合隔姜灸治疗与西医治疗疗效相当。(2)在肺功能方面,两组分别与自身治疗前比较,FEV1和FEV1/FVC均有所下降(P<0.05),说明两组治疗在改善肺功能方面均有效。(3)两组治疗前后,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数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说明两组治疗能有效降低炎症细胞数量。(4)观察组与自身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和1年间随访CAT评分有显着性差异(P均<0.01);对照组与自身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和6个月内随访CAT评分有显着性差异(P均<0.01),1年后随访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1年后随访比较,CAT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观察组与对照组均能显着改善COPD患者生活质量,1年后随访,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5)在中医症候方面,观察组咳、喘息气短、自汗、神疲乏力自身前后对照,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1);对照组咳、喘息气短治疗前后及1年间随访有统计学差异(P<0.01,P<0.05)。观察组改善临床症状效果优于对照组。(6)观察组患者1年内急性发作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隔姜灸联合中药雾化治疗稳定期肺气虚型COPD的临床疗效与西药治疗相当,但在控制症状复发以及预防急性发作方面明显优于西药治疗。提示该法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治疗稳定期肺气虚型COPD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王鹤[6](2019)在《穴位贴敷联合针刺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针对现代文献中穴位贴敷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选穴用药处方进行归纳、整理、总结,同时结合专家意见确定优选方案,最后以此方案验证针刺联合穴位贴敷和单纯针刺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普适性、有效性和安全性,从而为临床提供一种高效的中医外治疗法,为穴位贴敷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现代文献为检索对象,对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进行检索,建立穴位贴敷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选穴、用药数据库,统计选穴和用药出现频次,穴位的归经、特定穴属性、所属部位,药物性、味、归经,并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软件(V2.5),分析穴位处方中穴位之间的配伍关系,药物处方中药物之间的处方规律。同时结合专家意见,分析后制定穴位贴敷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选穴、用药优选方案。最后基于以上规律拟定出穴位贴敷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优选处方,应用此优选处方进行临床试验观察,将来自吉林省中医院973针灸门诊、针灸科门诊和肺病疗区的72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针刺治疗组和穴位贴敷配合针刺治疗组,每组36例,观察临床疗效,通过安全性评分评估安全性,治疗结束1个月后随访一次。结果: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现代文献共48篇,现代文献中穴位贴敷治疗慢性支气管炎选穴处方共48条,涉及穴位29个,出现频次在前3位的腧穴为肺俞45次、定喘20次、大椎19次;穴位主要集中于足太阳膀胱经,达141次;腧穴多属背俞穴,频次为97次;腧穴主要集中于背腰部,频次为165次;较高频率的腧穴组合有“肺俞,定喘”、“肺俞,大椎”、“肺俞,肾俞”、“肺俞,膏肓”等。用药处方共48条,涉及中药58种,出现频次最多的前4味依次为芥子44次、细辛40次、甘遂34次、延胡索14次;药性频次主要集中于温性170次;药味频次主要集中于辛味184次;与肺、心、肾关系密切,出现频次依次为178、101、97次;配伍关联较高的药物组合为:“芥子,细辛”、“芥子,甘遂”、“细辛,甘遂”、“芥子,细辛,甘遂”、“延胡索,芥子”。两组疗效有效率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对贴敷安全性进行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贴敷治疗慢性支气管炎选穴主要是肺俞、定喘、大椎;用药主要是芥子、细辛、甘遂、延胡索。穴位贴敷疗法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咳嗽、咯痰、喘息等临床症状,且安全性高。现针对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仍缺乏特效的药物及方法,而穴位贴敷在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
樊佳思[7](2018)在《清肺化痰汤治疗老年慢支炎急发(痰热郁肺证)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清肺化痰汤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痰热郁肺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按照纳入标准、排除标准调查84例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西医治疗:头孢克洛缓释片0.375g,口服,每日两次;盐酸氨溴索片30mg,口服,每日3次。治疗组: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服清肺化痰汤。10天后分别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积分、临床症状体征、疗效性指标及安全性指标变化并进行比较,用SPSS22.0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结果。结果:计划调查70例,实际调查了84例,过程中剔除、脱落共4例,剩余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1.治疗一疗程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疾病总有效率分别为92.5%、77.5%,两组比较结果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与对照组症候总有效率分别为95.0%、80.0%,治疗组积分的下降程度显着优于对照组(P<0.01)。3.两组症状及体征比较,治疗组在改善主要症状体征:咳嗽、痰量、痰色质、喘息、啰音,次要症状:胸闷、发热、咽痛、口渴、尿黄、便干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4.治疗前后疗效性指标对比,两组患者的胸部X线改善均不明显;对照组、治疗组方案能均显着降低白细胞数量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P<0.05),治疗组降低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疗效优于对照组。5.两组主症、体征病情降低一个等级所用时间比较,治疗组所用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6.舌脉象比较:治疗组能显着改善舌质、舌苔(P<0.05),对脉象改善不明显(P>0.05)。对照组对舌质、舌苔、脉象的改善均不明显(P>0.05)。7.治疗组患者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尿常规、粪便常规在治疗前后无显着异常。结论:清肺化痰汤可以改善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痰热郁肺证患者的中医症状、啰音,降低白细胞数量、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水平,缩短改善症状的时间,且无明显毒副作用。
马希涛,王思勤,张晓菊,杨志刚,安云霞,李晓苏,李晓亮,张群成,刘庆亮,朱敏,任红岩,雷小莉[8](2016)在《哮喘管理和预防的全球策略》文中指出GINA2015年修订版(免费下载、仅供学习交流、禁止用于商业)前言哮喘是一种严重的全球性疾病,世界各国各年龄人群均受到这种慢性气道疾病的影响。大多数国家的哮喘发病率正在增加,特别是儿童人群。在一些国家,哮喘病人的住院率和死亡率虽然有所下降,哮喘依然是医疗保健系统的重担并且降低社会生产率,尤其是儿童哮喘,带给家庭的打击是毁坏性的。
王应强,李鸿浩,李幼平,李萃萃,杨宗霞,沈建通,李筱,杨晓妍,王莉,李向莲[9](2012)在《我国示范乡镇卫生院基本药物循证评价与遴选之四: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加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基于疾病负担,循证评价与遴选我国乡镇卫生院合理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加重的基本药物。方法按本系列研究之二制定的方法、标准和流程,参考国内外循证或权威指南的推荐意见,结合国内相关临床研究证据,循证评价并推荐相关药物。主要用RevMan 5.1、GRADEpro 3.6等软件处理数据、评价证据质量。结果①纳入指南5个(国外4个,国内1个),3个为循证制定,2个为结合专家意见制定;②被指南推荐≥2次,且被我国基本药物目录(2009版)或处方集收录的药物:异丙托溴铵4次,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糖皮质激素各3次,头孢呋辛、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沙丁胺醇、右美沙芬各2次;③国内研究证据:1个RCT(n=77,低质量)显示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的有效率达92.3%~94.7%;3个RCT(n=275,低质量)显示头孢呋辛钠有效率为67.6%~9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主要为皮疹和腹泻;2个RCT(n=120,低质量)显示环丙沙星的有效率为78.3%~86.6%,细菌清除率为72.7%~86.5%,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7%~16.2%,主要为胃肠反应和皮疹等;7个RCT(n=523,低质量)显示左氧氟沙星的有效率为72.5%~94.5%,细菌清除率为82.1%~95.8%,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5%;2个RCT(n=239,低质量)显示沙丁胺醇的有效率为85.4%~96.7%;1个RCT(n=95,低质量)显示异丙托溴铵的有效率为98%;5个RCT(n=466,低质量)显示糖皮质激素布地奈德与支气管舒张剂联用的有效率93.4%~97.8%;结论①强推荐头孢呋辛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加重;②强推荐糖皮质激素(布地奈德气雾剂)和抗胆碱能支气管舒张药(异丙托溴铵);弱推荐短效β2激动支气管舒张药(沙丁胺醇)和止咳药(右美沙芬);③不推荐常规使用黏液溶解药和茶碱类药物;④建议尽量报道大样本对照研究,完善结局指标,以便生产高质量本土化证据。
陈文桂[10](2011)在《慢性支气管炎中医证型与理化指标的相关分析》文中认为背景近年来,许多学者曾对慢性支气管炎中医分型进行探讨,认为慢支中医证型有其客观的物质基础,但却未对其中医证型与理化因素的相关性进行探讨,为了弥补中医客观辨证的不足,除症状、体征等临床指征作为分型指标外,建立分型的客观实验室标准有其必要性,这样既能体现本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本质的变化,又有相对的独立性,稳定性,从而使其分型更具现代科学的依据,才能更准确,更易推广。目的运用逻辑回归分析法探讨我院2004年1月~2009年12月480例慢性支气管炎病人中医证型与理化指标的相关性,探讨统一、规范、量化、客观的辨证标准,为慢性支气管炎的分型和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抽取我院2004年1月~2009年12月间符合慢性支气管炎诊断的住院病例480例(每年均抽取80例),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式,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职业、发病季节、发病诱因、辨证分型、血常规、血气、痰培养等信息,继而对证型与理化指标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如Logistic回归分析,T检验,卡方检验等)进行探讨分析。结果本调查发现,在我院收治的住院病人中,农村发病率明显高于城市,吸烟是本病重要的影响因素。痰细菌培养阳性者占检查者的22.5%,其中以革兰氏阴性杆菌居多。证型分布上以痰热壅肺型居多,占47.1%,肺肾阴虚型,占32.9%;痰湿犯肺型与肺气虚弱型所占比例都较少,分别占7.9%、12.1%。在WBC、NEU%、LYM%指标上,痰热壅肺型与痰湿犯肺型、肺气虚弱型及肺肾阴虚型均存在明显差异性(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在PH值指标上:痰湿犯肺型与痰热壅肺型、肺气虚弱型及肺肾阴虚型均存在差异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痰热壅肺型常出现WBC、NEU%的升高,其中以WBC升高最为明显,多伴有LYM%的下降;痰湿犯肺型常出现PH值下降,多伴有PO2下降;肺气虚弱型常出现WBC降低或处于正常低值,伴或不伴有血小板总数减低:肺肾阴虚型常出现WBC正常及P0:下降,并同时伴有PCO:升高。
二、综合疗法加镁剂治疗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综合疗法加镁剂治疗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论文提纲范文)
(1)透皮外用温散酊治疗痰浊阻肺型慢阻肺急性加重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COPD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 定义 |
2. 危险因素 |
3. 病理生理机制 |
4. COPD稳定期的治疗 |
5. 急性加重期治疗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中医内外治法治疗COPD的进展 |
1. COPD中医病名 |
2. COPD病因病机 |
3. COPD辨证分型 |
4. 内治法治疗 |
5. 外治法治疗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前言 |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
病例来源 |
2. 病例筛选标准 |
3. 研究方法 |
第二节 结果 |
1. 受试患者 |
2. 总体疗效比较 |
3. 证候总积分比较 |
4. 单项证候积分比较 |
5. CAT评分比较 |
6. mMRC评分比较 |
7. 肺功能比较 |
8. 6 MWD比较 |
9. SpO_2以及Borg评分比较 |
10. 安全性评价 |
第三节 讨论 |
1. 透皮外用温散酊对临床疗效的分析 |
2. 温散酊组方配伍特点 |
3. 取穴原理 |
4. 透皮外用温散酊原理 |
第四节 结论 |
第五节 局限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2)补元汤合蠲哮汤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综述 |
综述一 慢阻肺中医治疗进展 |
1.中医对COPD病因病机的认识 |
2.中医对COPD辨证的认识 |
3.中医内治法对COPD的治疗 |
4.中医外治法治疗COPD |
4.1 针灸疗法 |
4.2 中药灌肠疗法 |
4.3 穴位贴敷疗法 |
4.4 健身气功疗法 |
综述二 慢阻肺与肠道菌群之间相关性 |
1.西医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 |
2.正常人肠道菌群 |
3.肺与肠道菌群的联系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2.研究方法 |
3.统计方法 |
4.实验结果 |
4.1 一般资料比较 |
4.2 高通量测序 |
5 讨论 |
5.1 COPD全球现状及危害 |
5.2 COPD中医病因病机 |
5.3 肺与大肠的认识 |
5.4 肠道菌群导致COPD发生的机制 |
5.5 肠道中的优势菌群 |
5.6 肠道菌群对COPD疾病的影响 |
5.7 补元汤合蠲哮汤对COPD稳定期治疗立法思想 |
5.8 补元汤合蠲哮汤组方运用 |
5.9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答辩委员会名单 |
(3)咳喘停穴位贴敷对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临床症状及小气道功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概述部分 |
1 现代医学对哮喘的认识 |
1.1 哮喘控制水平现状 |
1.2 小气道功能障碍对哮喘慢性持续期的影响 |
1.3 哮喘小气道生理病理学研究 |
1.4 小气道功能评估方法 |
1.5 哮喘慢性持续期西医治疗进展及局限性 |
2 传统医学对哮喘的认识 |
2.1 病名起源 |
2.2 病因病机 |
2.3 哮喘慢性持续期中医药治疗进展 |
2.4 穴位贴敷治疗哮喘的研究进展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部分 |
1 临床资料 |
1.1 样本量计算 |
1.2 受试对象来源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终止标准 |
1.7 脱落、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察指标 |
2.4 统计学处理 |
3 研究结果 |
3.1 两组一般资料基线比较 |
3.2 两组哮喘症评分比较 |
3.3 两组ACT评分比较 |
3.4 两组小气道功能(FEF25%、FEF50%、FEF75%、FEF25%-75%)比较 |
3.5 两组大气道功能(FEV1%、FEV1/FVC、PEF%)比较 |
3.6 两组哮喘急性发作次数比较 |
3.7 两组患者哮喘控制率比较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咳喘停穴位贴敷改善哮喘慢性持续期小气道功能思路探索 |
2 咳喘停穴位贴敷药物组方、方义及腧穴分析 |
3 研究结果分析 |
3.1 咳喘停穴位贴敷对哮喘慢性持续期临床症状的影响 |
3.2 咳喘停穴位贴敷对哮喘慢性持续期小气道功能的影响 |
3.3 咳喘停穴位贴敷对哮喘慢性持续期大气道功能的影响 |
3.4 咳喘停穴位贴敷可能通过改善哮喘慢性持续期小气道功能提高并维持临床控制水平 |
4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明清吴门医派咳病用药分析及加味叶氏养胃汤治疗阴虚型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
1. 现代医学对慢性咳嗽的研究 |
1.1 概述 |
1.2 病因 |
1.3 发病机制 |
1.4 诊断与治疗 |
1.5 常用镇咳与祛痰药物 |
2. 现代医学对慢性支气管炎的研究 |
2.1 概述 |
2.2 病因和发病机制 |
2.3 临床分型与分期 |
2.4 治疗 |
2.5 局限性与不良反应 |
3. 中医学对咳嗽的研究 |
3.1 病名沿革 |
3.2 病因病机 |
3.3 辨证分型 |
3.4 临床治疗 |
3.5 实验研究 |
4. 吴门医派及其治咳概述 |
4.1 吴门医派简介 |
4.2 吴门医派治疗咳嗽概述 |
4.3 叶氏养胃汤 |
第二部分 文献整理 |
1. 研究资料 |
1.1 资料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中药名称规范化 |
2.2 数据录入与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相关医着 |
3.2 常见证型频次统计 |
3.3 常用药物频次统计 |
3.4 常用药物组合分析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搜集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提前中止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与治疗方法 |
2.2 疗效判定 |
2.3 技术路线图 |
3. 统计方法 |
4. 结果 |
4.1 一般情况 |
4.2 咳嗽评分 |
4.3 LCQ问卷评分 |
4.4 中医证候积分 |
4.5 中医综合疗效 |
4.6 安全性分析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吴门医派咳病用药分析 |
1.1 常见证型分析 |
1.2 药物频次分析 |
1.3 常用药物组合分析 |
2. 加味叶氏养胃汤治疗阴虚型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研究 |
2.1 肺阴亏虚型慢性咳嗽病因病机研究 |
2.2 加味叶氏养胃汤组方分析 |
2.3 加味叶氏养胃汤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研究 |
2.4 益胃阴与润肺止咳的关系探讨 |
第五部分 结语 |
1. 结论 |
2.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隔姜灸联合中药雾化治疗稳定期肺气虚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略语 |
引言 |
参考文献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辨证分型 |
1.2.3 纳入标准 |
1.2.4 排除标准 |
1.2.5 中止、剔除标准 |
1.3 研究方法 |
1.3.1 样本量计算 |
1.3.2 随机方法 |
1.4 治疗方法 |
1.4.1 观察组 |
A.隔姜灸治疗 |
B.中药雾化治疗 |
1.4.2 对照组 |
1.4.3 注意事项 |
1.5 一般数据 |
1.6 观察指标 |
1.7 主要的药品与材料 |
1.8 主要治疗仪器与检测仪器 |
1.9 检测方法 |
1.10 疗效评定标准 |
1.10.1 西医临床疗效评定 |
1.10.2 中医症候疗效评定 |
1.11 统计方法 |
2 治疗结果 |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见表2)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与一年后肺功能比较(见表3) |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症细胞比较(见表4-表6) |
2.3.1 中性粒细胞(见表4) |
2.3.2 淋巴细胞(见表5) |
2.3.3 .单核细胞(见表6) |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1年间随访CAT评分比较(见表7) |
2.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1年间随访中医症状积分比较(见表8-表11) |
2.5.1 咳嗽(见表8) |
2.5.2 喘息气短(见表9) |
2.5.3 神疲乏力(见表10) |
2.5.4 自汗(见表11) |
2.6 两组患者治疗后一年内急性发作次数比较(见表12) |
3.讨论 |
3.1 现代医学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认识 |
3.1.1 气道重塑炎症相关细胞 |
3.1.2 非炎症机制与COPD气道重塑的关系 |
3.2 中医学对COPD的认识 |
3.3 中医药治疗稳定期COPD的机理研究 |
3.3.1 针灸治疗稳定期COPD的作用机制 |
3.3.2 针灸治疗稳定期COPD的取穴原则 |
3.3.3 中药治疗稳定期COPD的机理研究 |
3.4 灸药结合治疗稳定期肺气虚型COPD的研究思路 |
3.5 本研究结果分析 |
4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综述一 中医药物及适宜技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发表的论文(上海针灸杂志2019年4月第38卷第4期) |
(6)穴位贴敷联合针刺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穴位贴敷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作用机理 |
2 穴位贴敷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现代临床应用 |
3 小结 |
第一章 选穴用药规律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数据分析 |
第二章 临床观察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案 |
3 研究结果统计分析 |
讨论 |
1 慢性支气管炎病因探析 |
2 穴位贴敷疗法探析 |
3 选穴释义 |
4 用药释义 |
5 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
6 存在不足与前景展望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7)清肺化痰汤治疗老年慢支炎急发(痰热郁肺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英汉对照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病例选择 |
2.研究方案 |
研究结果 |
1.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 |
2.治疗前中医症状、体征、疗效观察指标比较 |
3.研究结果 |
4.治疗组治疗前后安全性指标对比 |
讨论 |
1.现代医学对慢性支气管炎的认识 |
2.传统中医论咳、喘、痰饮 |
3.现代中医对慢性支气管炎病因病机及痰、热的认识 |
4.立题依据 |
5.方药组成及方药机理解析 |
6.本方的现代药理研究 |
7.治疗结果分析 |
8.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10)慢性支气管炎中医证型与理化指标的相关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1章 文献研究 |
1.1 祖国医学对慢性支气管炎的认识 |
1.1.1 病名 |
1.1.2 病因病机 |
1.1.3 治法 |
1.1.4 证型与理化指标的相关研究 |
1.1.5 问题及展望 |
1.2 现代医学对慢性支气管炎的认识 |
1.2.1 流行病学研究 |
1.2.2 危险因素 |
1.2.3 发病机制 |
1.2.4 诊断标准 |
1.2.5 治疗研究 |
第2章 临床研究 |
2.1 研究对象 |
2.1.1 病例来源 |
2.1.2 西医诊断、分期及分级标准 |
2.1.4 纳入标准 |
2.1.5 排除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统计方法 |
2.5 研究结果 |
2.5.1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一般情况 |
2.5.2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性别与年龄的中医证型差异性分析 |
2.5.3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吸烟情况 |
2.5.4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证型分布 |
2.5.5 慢性支气管炎中医证型间理化指标的比较 |
2.5.6 慢性支气管炎中医证型与理化指标的非参数研究 |
2.5.7 慢性支气管炎中医证型理化指标的逻辑回归分析 |
2.6 讨论 |
2.6.1 立题依据 |
2.6.2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综合疗法加镁剂治疗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论文参考文献)
- [1]透皮外用温散酊治疗痰浊阻肺型慢阻肺急性加重的临床观察[D]. 刘恒源.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补元汤合蠲哮汤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D]. 吴晓娜.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咳喘停穴位贴敷对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临床症状及小气道功能影响的研究[D]. 樊雨倩.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明清吴门医派咳病用药分析及加味叶氏养胃汤治疗阴虚型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研究[D]. 许婷.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7)
- [5]隔姜灸联合中药雾化治疗稳定期肺气虚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 张仟.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6]穴位贴敷联合针刺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研究[D]. 王鹤.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9(02)
- [7]清肺化痰汤治疗老年慢支炎急发(痰热郁肺证)的临床研究[D]. 樊佳思. 云南中医学院, 2018(10)
- [8]哮喘管理和预防的全球策略[A]. 马希涛,王思勤,张晓菊,杨志刚,安云霞,李晓苏,李晓亮,张群成,刘庆亮,朱敏,任红岩,雷小莉. 第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变态反应学术会议暨首届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变态反应学术会议暨第十届深圳呼吸论坛论文汇编, 2016
- [9]我国示范乡镇卫生院基本药物循证评价与遴选之四: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加重[J]. 王应强,李鸿浩,李幼平,李萃萃,杨宗霞,沈建通,李筱,杨晓妍,王莉,李向莲.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2(08)
- [10]慢性支气管炎中医证型与理化指标的相关分析[D]. 陈文桂.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