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一次设备数据平台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文献综述)
杨俊威[1](2018)在《调度-变电站三维场景操作培训功能的研发》文中研究说明调度-变电站操作票系统对于提高运行人员的素质,避免运行人员出现不必要的、甚至错误的操作具有重要的作用。针对现有的调度-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存在的问题,本文的主要的工作和成果如下:(1)设计了在三维场景下,调度-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的总体结构和功能,并设计了符合现场工况的操作培训的流程和培训模式。(2)研究开发了适用于所有间隔类型、主接线形式的树型间隔搜索方式,实现了在任意状态下,间隔设备及间隔设备的状态的自动生成,极大程度地解决了人工录入间隔数据引发的通用性与可维护性差的问题。(3)基于XML语言,研究开发了主程序与TS2000三维场景的接口,设计了全厂站遥信、设备遥信、设备控制命令等八项操作指令,协调三维场景、WIZCON、故障仿真等模块实现各种操作培训任务。(4)研究了操作培训中违反五防规则的误操作仿真,实现了以操作时,继电保护、自动装置动作情况的模拟以及动作的报文生成;研究开发了适用于操作培训的智能评价功能,及时对学员的操作进行跟踪、反馈和评价,提高培训效率。(5)基于某实际电网的数据,对调度变电站的三维场景操作培训功能进行了验证,运行结果合理,符合设计要求。
黄建阳[2](2016)在《电网正常运行和智能操作仿真培训系统的研究和开发》文中研究指明电网正常运行和操作仿真培训系统是提高运行人员和电气专业学生理论与实践素质的强有力工具。针对华北电力大学自主研究开发的集控站-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存在的问题,本文的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设计了符合实际工作流程的点图方式编写操作票的培训模式,设计了电网正常运行和操作仿真培训的整体结构和功能。(2)研究开发了基于EMS数据、满足调度-变电站仿真培训要求的自动数据建模功能和正常运行工况模拟功能。(3)研究开发了适用于各类接线形式的自动生成操作任务通用判定规则和分层次的操作规则通用校验方法,极大减轻智能操作培训软件的系统维护工作量。(4)研究开发了基于上述通用规则的智能操作评价功能,自动生成评价报告,辅助教师对学生操作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5)利用某实际电网数据,对电网正常运行和操作仿真培训系统的功能进行验证,运行结果合理,符合设计要求。
陈安鹏[3](2012)在《地下变电站辅机三维仿真培训系统的研制》文中提出由于面临缓解用地压力和美化城市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多的城市选择建设地下变电站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与常规的户外和室内变电站相比,地下变电站电气主设备的运行需要辅机设备为支撑,辅机系统的安全运行是变电站健康运行的基础,而辅机系统具有设备众多、流程复杂、设备状态量和模拟量众多的特点。本文以500kV静安世博变电站为原型设计开发出一套地下变电站辅机三维仿真培训系统。论文首先介绍了全地下变电站的辅机系统,对辅机系统的四个子系统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联。提出培训系统的开发需求并确立了最终的开发流程,在此基础上设计地下变电站辅机系统的三维仿真培训系统的物理建模。把物理模型分为场景模型的建立和设备模型的建立,并对物理建模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对该过程中的一些常见问题进行了剖析。重点讨论了模型的优化技术;并对辅机设备的行为模型进行了阐述,将行为模型分为数据接口、数据模型、动作模型以及数学模型四个模块。论文最后构建系统的框架以及界面设计,完成整个仿真培训系统的功能开发。本文的研究成果主要有:(1)将设备的行为模型划分为数据接口、数据模型、数学模型以及动作模型四个模块,各模块之间相互独立,任何一个模块的修改不会影响其它模块,使系统更具扩展性;(2)设计地下变电站辅机系统的三维仿真培训系统的物理模型,采用分层载入/卸载的方法,使系统所消耗的资源减少,提高仿真培训的效率;(3)优化并完成系统的界面设计,实现系统运行提示以及小地图指示功能。本文研制地下变电站辅机三维仿真系统能在保证仿真培训系统完备性的基础上快速有效的实现平台之间的数据交互,使系统更具逼真性,提高了培训效果。
沈立荣[4](2012)在《500kV变电站智能化仿真及反事故演习系统的组建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变电站仿真培训在运行人员培训以及联合反事故演习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其最大的优点是仿真的事故现象、处理过程和处理结果均与生产现场一致。国内外对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逐渐从理论研究走向实际应用,在电力系统培训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研究仿真系统的培训对象、培训内容、技术难度、开发时间对系统仿真范围及仿真程度界定的影响,确立了500kV变电站智能化仿真及反事故演习系统为考虑简单电网型的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并确定了具体的仿真对象和仿真程度。以500kV富阳变为例,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构建500kV变电站智能化仿真及反事故演习系统。系统采用设备动态模型、逻辑判断与定值比较结合法、动态点方式以及仿真变电站人机交互界面系统等先进技术,实现了对全站一次设备、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变电站监控系统以及防误闭锁系统的仿真。对仿真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进行探索研究,利用商用数据库与实时数据库相结合的数据库系统,保证了数据访问的实时性、标志性和开放性;建立了具有对称结构的分布式仿真运行支撑系统,可根据需要配置单一变电站或与电网调度接口,实现变电站独立培训与联合反事故演习的双重功能;人机界面系统实现了画面的编辑、窗口管理以及交互式操作管理。对系统的功能应用进行研究,满足了运行人员培训以及联合反事故演习的需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建立500kV变电站智能化仿真及反事故演习系统评价体系。本文对变电站智能化仿真及反事故演习系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仿真范围界定的探讨,为变电站仿真系统的仿真规划与设计提供了明确的依据;融合了设备动态模型、逻辑判断与定值比较结合法、动态点方式以及仿真变电站人机交互界面系统构建500kV变电站智能化仿真及反事故演习系统,有效提高了系统的仿真效果;对数据库、管理系统、人机界面系统的研究,极大提高了仿真系统的开放性、便捷性和可操作性;系统的变电站设备巡视培训、倒闸操作培训有效提高了变电运行人员的工作技能水平,事故处理及反事故演习的培训则有效锻炼了培训人员的事故处理能力;系统评价体系则为该类系统的组建、评估和改进提供了依据。
赵世明[5](2009)在《220千伏变电仿真系统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分析变电站人员培训需求出发,结合仿真技术发展趋势,阐述了安徽省电力公司培训中心220千伏变电仿真系统建设思路,并对仿真对象,仿真系统的应用方法,以及具体的建设和应用过程作了详细探讨。突出该仿真系统实现了基于原理的全三维场景220kV变电站仿真的设计优势,不仅从电网生产实际出发,详细仿真了电网输变电运行的主要环节,而且完整考虑了它们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为培训电网生产运行人员、管理人员和进行反事故演习提供了新的应用平台
邓建军[6](2009)在《苏州500KV变电仿真培训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在综合分析国内变电仿真培训系统的现状及特点的基础上,以苏州目前运行的部分500KV变电站为对象,根据变电站运行人员对500KV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的应用需求,完成了苏州500KV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的总体方案的设计,该方案通过了苏州电力公司的审核,并且分阶段实施,目前已有部分完成并投入使用。本设计方案以数据库为中心结构,通过采用图模库一体化仿真支撑平台、模块化设计工具、三维虚拟现场、引入实时数据的变电站全工况仿真和远程培训等先进的技术和设计思想,提高了仿真系统的易维护性、扩充性、逼真度和仿真培训的灵活性。该系统集电网仿真技术、集控站和变电站仿真技术、Web技术、计算机图形学像技术、数据库技术、通讯技术、多媒体三维动画技术于一体,是开放性的分布式系统。不仅可以用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站运行人员培训,还可以用于集控站监控人员和电网调度员培训,进一步还可以进行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站运行人员、集控站监控人员和电网调度员联合培训,实现整个变电运行生产过程的全仿真培训;基于3D技术的变电站虚拟设备形象、生动、逼真,可在三维实体模型的一次场区完成设备的操作与巡视;在仿真机的基础上,陆续开发基于Web的内容丰富的多媒体远程教育培训系统软件,以适应多媒体远程教学培训方式,可以实现网上远程教学和考核功能,实现“分散培训、集中考核”的培训思想。
谢成[7](2009)在《基于虚拟实境技术的变电站三维仿真培训平台的研制》文中研究表明变电站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变电站的安全运行对维持电力系统的稳定,保证电网的可靠供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实现这一目标,电力部门做了很多努力,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强对人员培训的投入,设立专门的培训机构,研制各类培训系统用于培训并提高工作人员的各项技能。从实际效果来看,仿真培训系统在人员培训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二维仿真培训系统的用户界面与实际变电站有较大差距,其对现场的表现方式比较单调,不够形象和直观。通过多媒体视频教学的培训方式同真实场景又缺少互动,培训效果不理想。针对以上情况,可视化的、可交互的仿真培训系统便应运而生了。论文提出了基于虚拟实景技术的三维分布式变电站仿真平台的开发方法,取得成果包括:1)以即将投运的500kV世博地下变电站为原型,分析了变电站特点,提出培训系统解决方案,把仿真培训系统开发分为二维仿真培训平台和三维仿真平台。着重研究了三维仿真平台的开发。在明确三维仿真平台要实现的功能的基础上,确立了三维仿真平台的设计目标,分析实现设计目标的技术要点,包括软件框架,软件功能模块等;2)采用分布式仿真作为三维仿真平台的开发方向,研究了分布式虚拟环境仿真技术要点,借鉴分布式仿真的高层体系结构(HLA)作为三维仿真平台开发的体系结构,它具备标准化,通用性、重用性好,具备开放的体系结构,易于扩展等优点;3)研究了实现三维虚拟环境可视化的关键技术,包括可扩展模型库的建立和虚拟场景的组织。把三维仿真平台的模型抽象为:三维模型类,动作特性类,电气特性类,数据接口类元素构成的模型。总结了仿真变电站的所有电力设备,实现基于HLA结构体系的模型库的建立和扩展。按照树型层次结构,采用有向无环图的结构,依照实际地下变电站的空间约束和布局特点组织虚拟场景,生动重现了变电站工作环境。采用3D Studio Max作为三维模型类模型建模软件,Virtools作为虚拟实境开发软件;实现三维仿真平台运行模式和扩展模式功能相分离。4)研究了三维仿真平台和二维仿真平台的实时交互控制,通过建立三维仿真平台和二维仿真平台数据库共享机制,实现在局域网内以数据库为桥梁的实时交互。在分析仿真培训系统功能的基础上,对支撑仿真培训系统运行的各类数据作了归类整理,把仿真平台的数据分为如下几类:基本信息数据,设备异常信息数据,设备操作信息数据和系统信息数据。提出通过建立数据库应用程序,以数据库数据为桥梁通过ODBC实现异构平台间数据共享和交互的方案。5)就三维仿真平台功能模块的实现效果、可扩展性以及可交互性等几方面做了功能测试;就三维平台运行的不同阶段对系统资源的占用率做了运行效率以及稳定性等方面做了性能测试;通过测试提出了优化模型、细化运行模式下功能模块功能、优化数据传输和事件触发机制等优化方案。6)论文最后对上述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乔时姣[8](2009)在《变电站仿真二次数据库建模工具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针对现有的仿真培训系统数据库工具生成数据不准确,后期人工修改工作量大的问题,完善该软件生成二次数据的功能。根据实际设备的配置方式,确定了二次设备数据的层次模型,并设计相应的数据库;将同类设备抽象为模板数据,优化了数据结构;根据保护配置原则,设计保护配置数据及其关联数据的生成流程,研究了基于EMS数据生成符合实际的保护配置数据的方法。研究不同接线方式下划分故障地点的规则和各类设备保护范围的配置原则,针对不同种类设备设计不同生成规则,广度优先和深度优先混合搜索,细化了搜索方式,保证了生成数据的正确性;考虑到了各种接线方式的特点以及电网的保护配置原则,保证数据库工具的通用性。在现有的仿真培训系统数据库工具中实现上述两部分功能,并用一个实际电网数据进行测试,生成的数据完全正确。
董林茂[9](2008)在《通用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的构建平台》文中研究说明变电站运行人员的个人技能是影响电力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良好的培训则能够显着的提高操作人员的技术能力。仿真培训是目前国内外电力系统的主流培训手段。经过对各类型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的调查研究,我们分析、总结了这些仿真系统的优缺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同时,我们结合了软件工程思想,按照需求分析、可行性分析、体系结构设计、模块设计、详细设计、测试与维护等步骤,开发出了这套通用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的构建平台。通用性较差、真实感不足,是当前的仿真培训系统普遍存在的两方面问题,也正是我们的平台的最大需求。为了实现通用性,我们设计了以数据库为中心的模块化结构。除了提供设备信息、操作关系、事故现象等编辑模块之外,我们还设计了主接线图的初始化模块。通过该模块,我们可以清晰的表示变电站的电压电流变化,设置变电站的状态,从而提供不同的培训内容;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对操作规则制定模块和事故判断机制进行了全新设计,显着提高了规则系统的可扩展性和易用性。另一方面,我们引进虚拟现实技术,使用3DS MAX软件构建变电站电气设备模型,利用OpenGL技术创建出逼真的、可交互的三维虚拟培训场景,加强了真实感。
贺蓓[10](2008)在《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支持平台的研究与完善》文中指出变电仿真培训系统是电力系统运行岗位培训的强有力手段,变电站仿真数据平台是提高该系统工程开发进度的重要工具。本文在深入研究现有变电站仿真数据平台的数据结构和数据流程的基础上,针对其中的不足进行改进,具有工程实用价值。本文从以下两方面完善该数据平台的功能。研究一种生成电流互感器数据的新方法,避免原有方法产生的电流互感器方向不确定带来的麻烦。参考EMS数据模型标准,设计电流互感器参数的数据结构和数据转换方案,在原有仿真数据平台的程序中开发相应功能,测试结果正确。研究一种生成保护配置属性数据的方法,采用保护装置模板,建立一次设备和保护类型间的关系,设计并开发了相应的数据库、程序流程和人机界面,能根据仿真系统的实际保护类型,生成保护仿真数据,减小了人工修正数据的工作量。
二、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一次设备数据平台的研究与开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一次设备数据平台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调度-变电站三维场景操作培训功能的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调度-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的发展 |
1.2.2 调度-变电仿真培训系统的分类 |
1.2.3 调度-变电仿真培训系统中各项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 原有调度-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系统整体结构与功能设计 |
2.1 系统整体结构与功能设计 |
2.1.1 系统的结构 |
2.1.2 各功能模块的介绍 |
2.2 调度-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的数据建模 |
2.2.1 EMS平台原始数据建模 |
2.2.2 三维场景数据 |
2.3 调度-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的软件操作与培训流程 |
2.3.1 软件操作 |
2.3.2 培训流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培训系统间隔搜索与间隔数据的研究 |
3.1 间隔搜索功能的研究与实现 |
3.1.1 设备间隔 |
3.1.2 典型断路器间隔 |
3.2 断路器间隔搜索功能的实现 |
3.2.1 拓扑数据的模型 |
3.2.2 基于树型搜索的断路器间隔知识表示 |
3.2.3 基于树型间隔搜索的实现 |
3.2.4 测试结果 |
3.3 基于间隔搜索的自动生成操作任务方法的实现 |
3.3.1 操作任务描述的五要素任务模板 |
3.3.2 操作任务的自动生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变电站三维场景的开发与试调 |
4.1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变电站介绍 |
4.1.1 虚拟现实技术的介绍 |
4.1.2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变电站三维场景的特点 |
4.2 变电站三维场景的总体框架 |
4.2.1 系统总体框架 |
4.2.2 接口协议原理 |
4.3 变电站三维场景功能的研发与试调 |
4.3.1 数据接口的设计 |
4.3.2 厂站全遥信、仪表值同步 |
4.3.3 设备遥信变位 |
4.3.4 验电点带电状态 |
4.3.5 恢复初态 |
4.3.6 厂站注册/注销 |
4.3.7 设备控制命令 |
4.3.8 三维操作记录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误操作的仿真与智能评价功能 |
5.1 基于误操作触发的仿真 |
5.1.1 倒闸操作培训与误操作 |
5.1.2 误操作的划分 |
5.1.3 误操作的仿真 |
5.2 智能操作与评价系统 |
5.2.1 多模式操作 |
5.2.2 智能评价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系统功能测试 |
6.1 测试系统介绍 |
6.2 测试实例 |
6.2.1 三维巡视部分的测试 |
6.2.2 误操作仿真的测试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 |
7.1 研究成果 |
7.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2)电网正常运行和智能操作仿真培训系统的研究和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调度和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的研究现状 |
1.2.2 电网-变电站正常运行工况仿真功能综述 |
1.2.3 电气操作培训功能综述 |
1.3 原有的集控站-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系统功能和整体结构设计 |
2.1 需求分析 |
2.2 系统功能和要求 |
2.3 系统结构和功能设计 |
2.3.1 系统整体结构设计 |
2.3.2 各子模块的功能分析 |
2.3.3 电网运行和操作界面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自动数据建模和正常运行工况仿真功能的研发 |
3.1 自动数据建模功能分析 |
3.2 自动数据建模的设计与实现 |
3.2.1 数据模型的建模需求分析 |
3.2.2 电流互感器数据结构设计 |
3.3 正常运行工况仿真功能和结构和流程设计 |
3.4 潮流计算模块的实现 |
3.5 量测值计算模块的实现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智能操作培训功能的研究和开发 |
4.1 智能操作培训的功能和流程设计 |
4.2 智能操作培训的数据模型 |
4.2.1 数据模型的存储和来源 |
4.2.2 操作设备拓扑数据的模型 |
4.2.3 操作术语的知识表示 |
4.3 自动生成操作任务的通用规则研究和实现 |
4.3.1 自动生成操作任务的功能描述 |
4.3.2 电气设备状态的通用判定规则研究 |
4.3.3 自动生成操作任务的通用规则研究 |
4.3.4 自动生成操作任务功能的设计 |
4.4 操作规则分层及通用校验方法研究和实现 |
4.4.1 操作规则的知识表示综述 |
4.4.2 按危害程度划分电气操作规则层次 |
4.4.3 操作规则的通用校验方法 |
4.4.4 操作校验流程的实现 |
4.4.5 二次设备特殊规则的知识表示方法 |
4.5 智能操作评价的设计和实现 |
4.5.1 智能操作评价的功能 |
4.5.2 操作类型的定义 |
4.5.3 智能操作评价指标 |
4.5.4 智能操作评价分值设置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功能实现和测试 |
5.1 正常运行工况模拟功能的测试 |
5.2 智能操作评价功能的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6.1 研究成果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地下变电站辅机三维仿真培训系统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变电站虚拟现实仿真培训系统的研究现状 |
1.2.1 虚拟现实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2 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研究现状 |
1.3 论文章节安排 |
第2章 全地下变电站辅机仿真培训系统功能分析 |
2.1 500KV 静安变地下变电站辅机系统简介 |
2.2 补给水系统 |
2.2.1 循环水系统 |
2.2.2 暖通系统 |
2.2.3 排水系统 |
2.3 开发需求及功能分析 |
2.4 开发流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全地下变电站辅机仿真培训系统的物理建模 |
3.1 场景建模 |
3.2 辅机设备建模 |
3.2.1 辅机设备模型建立 |
3.2.2 辅机设备模型优化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全地下变电站辅机仿真培训系统行为建模 |
4.1 辅机设备的数据接口 |
4.2 辅机设备的数据模型 |
4.2.1 系统涉及的数据 |
4.2.2 数据库类型选择 |
4.2.3 数据库结构设计 |
4.3 辅机设备的动作模型 |
4.3.1 单一形式表现的动作模型 |
4.3.2 含数据交互的动作模型 |
4.4 辅机设备的数学模型 |
4.4.1 设备数学模型 |
4.4.2 系统控制数学模型 |
4.5 模型库的建立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仿真培训系统的系统实现 |
5.1 系统巡视漫游机制的实现 |
5.2 系统界面设计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小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论文 |
(4)500kV变电站智能化仿真及反事故演习系统的组建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 本人所做的工作 |
第2章 富阳变电站智能化仿真系统简介 |
2.1 富阳500KV变电站智能化仿真的必要性 |
2.1.1 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概述 |
2.1.2 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的发展 |
2.2 富阳500KV变电站智能化仿真的实施方案 |
2.2.1 主要实施步骤 |
2.2.2 解决的关键技术 |
2.2.3 项目研究内容 |
2.3 富阳500KV变电站智能化仿真采用的技术 |
2.4 富阳500KV变电站智能化仿真系统的详细功能 |
2.5 仿真对象及仿真程度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三维仿真场景生成系统的设计 |
3.1 三维仿真场景的概念 |
3.2 三维变电站仿真场景生成系统主要设计功能 |
3.2.1 二维变电站场景图的生成 |
3.2.2 变电站二维场景图向三维场景图的转换 |
3.2.3 三维变电站仿真场景的生成 |
3.2.4 三维变电站仿真场景的渲染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富阳变电站智能仿真系统一次数据平台的设计 |
4.1 一次设备数据的分析与获取 |
4.1.1 一次设备数据的分析 |
4.1.2 一次设备数据的获取 |
4.2 图形控件的链表存储 |
4.2.1 图形控件及热点的定义 |
4.2.2 设备的链表存储结构 |
4.2.3 设备的连接 |
4.3 防误操作闭锁内容和闭锁条件分析 |
4.3.1 元件防误闭锁逻辑原则 |
4.3.2 元件防误闭锁逻辑实例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富阳变电站智能化仿真系统二次设备数据平台的研究 |
5.1 实际二次设备的配置方式 |
5.2 二次设备仿真数据的层次结构 |
5.3 保护配置数据的生成 |
5.3.1 保护配置数据生成的原则 |
5.3.2 保护配置数据的生成流程图 |
5.4 保护关联数据的生成 |
5.4.1 保护关联数据的配置原则 |
5.4.2 保护关联数据的生成流程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220千伏变电仿真系统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1.2 变电站仿真系统及培训应用的现状 |
1.3 项目所要解决的问题 |
1.4 论文结构与各章重点内容 |
第二章 变电站仿真系统的仿真学理论 |
2.1 变电站培训仿真系统的发展历史 |
2.2 变电站仿真系统的典型类型 |
2.3 新仿真系统的设计思路 |
第三章 仿真系统应用情况及改进方向 |
3.1 安徽省电力培训中心变电站仿真系统现状 |
3.2 新仿真系统的建设目标 |
3.3 培训评价的标准化 |
第四章 新建220kV变电站仿真系统 |
4.1 仿真系统方案 |
4.2 仿真系统应用条件 |
4.3 仿真系统应用功能 |
4.4 仿真系统培训对象与内容 |
第五章 仿真系统建设方案与实施 |
5.1 电网仿真和变电站仿真的一体化设计 |
5.2 交互式、分布式仿真软件支撑系统 |
5.3 图形、数据库和仿真模型的一体化技术 |
5.4 三维场景建模系统技术 |
5.5 动态人机界面技术 |
5.6 先进的电网仿真技术 |
5.7 变电站二次设备采用虚拟仪器技术 |
5.8 变电站一、二次设备采用虚拟现实技术仿真 |
5.9 采用面向物理设备的组件技术 |
5.10 完善的仿真培训系统 |
5.11 数据库系统 |
5.12 建设方案实施过程 |
第六章 仿真系统培训应用与特点 |
6.1 一、二次设备正常和特殊巡视训练 |
6.2 培训基本的运行技能 |
6.3 变电运行岗位技能鉴定与考试 |
6.4 事故分析及处理 |
6.5 联合反事故演习 |
6.6 变电站三维仿真培训系统的特点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6)苏州500KV变电仿真培训系统的开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及趋势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系统简介 |
2.1 系统硬件配置 |
2.2 系统软件构成 |
2.3 系统的特点和功能 |
第三章 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模型设计与实现 |
3.1 系统设计 |
3.2 系统实现 |
第四章 变电站仿真场景的研究 |
4.1 OpenGL环境的构建及交互 |
4.2 模型设计及构建 |
4.3 碰撞检测 |
4.4 优化技术 |
4.5 仿真培训场景 |
第五章 新增故障仿真功能的研究 |
5.1 故障仿真功能的新要求 |
5.2 联合故障仿真 |
5.3 微机保护故障仿真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基于虚拟实境技术的变电站三维仿真培训平台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虚拟实境技术概述 |
1.3 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概述 |
1.3.1 仿真培训系统理论基础 |
1.3.2 培训系统的分类 |
1.3.3 培训系统的硬件配置 |
1.3.4 培训系统的软件配置 |
1.3.5 培训系统的功能 |
1.3.6 培训系统的仿真范围和仿真程度 |
1.4 国内外研究应用现状 |
1.5 仿真培训系统发展趋势 |
1.6 论文的主要工作 |
1.7 论文的章节安排 |
第二章 三维仿真平台的结构与功能 |
2.1 本文仿真培训系统特点 |
2.1.1 系统的功能模块 |
2.1.2 硬件配置 |
2.1.3 仿真范围 |
2.1.4 系统结构 |
2.2 三维仿真平台功能分析 |
2.2.1 设备的操作培训 |
2.2.2 设备巡视培训 |
2.2.3 故障处理培训 |
2.3 三维仿真平台涉及的关键技术 |
2.4 三维仿真平台功能模块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三维仿真平台开发框架 |
3.1 分布式仿真发展历程 |
3.1.1 分布交互仿真(DIS )标准 |
3.1.2 聚合级仿真协议(ALSP) |
3.1.3 高层体系结构(HLA) |
3.2 基于HLA的三维仿真平台体系结构 |
3.2.1 三维仿真平台设计目标 |
3.2.2 三维仿真平台框架结构 |
3.3 三维仿真平台开发关键流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三维虚拟环境的可视化 |
4.1 三维环境开发工具 |
4.1.1 3D Studio Max |
4.1.2 Virtools |
4.2 模型建立 |
4.2.1 模型设计依据 |
4.2.2 建模的对象 |
4.2.3 模型库建立 |
4.2.4 模型优化 |
4.3 场景建立 |
4.3.1 虚拟场景组织 |
4.3.2 地下变电站的布局特点 |
4.3.3 虚拟环境生成 |
4.4 仿真平台的模式 |
4.4.1 运行模式 |
4.4.2 扩展模式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三维平台和二维平台的交互 |
5.1 数据库应用程序的总体架构 |
5.2 数据库设计 |
5.2.1 系统涉及的数据 |
5.2.2 数据库类型选择 |
5.2.3 数据库结构设计 |
5.2.4 数据库表间对应关系 |
5.3 基于数据库的平台间交互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三维仿真平台的测试 |
6.1 功能测试 |
6.1.1 模型可复用性测试 |
6.1.2 模型可扩展性测试 |
6.1.3 平台可扩展性测试 |
6.1.4 平台运行模式测试 |
6.2 性能测试 |
6.2.1 系统初始化时 |
6.2.2 系统运行时 |
6.2.3 系统扩展时 |
6.3 测试结论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全文总结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主要论文 |
(8)变电站仿真二次数据库建模工具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
1.2 变电站培训仿真系统介绍 |
1.2.1 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的特点 |
1.2.2 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的基本体系结构 |
1.3 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数据库工具的研究概况 |
1.3.1 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的数据分类 |
1.3.2 变电站仿真培训数据库工具的研究 |
1.3.3 现有数据库工具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的工作 |
第二章 变电站仿真二次数据与相关搜索技术 |
2.1 变电站仿真二次数据信息介绍 |
2.2 变电站仿真二次数据格式 |
2.3 网络搜索技术 |
2.3.1 对拓扑搜索的需求 |
2.3.2 网络搜索介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生成符合实际的保护配置数据的研究 |
3.1 实际二次设备的配置方式 |
3.2 二次设备仿真数据的层次结构 |
3.3 符合实际的保护配置数据 |
3.3.1 装置模板参数 |
3.3.2 屏柜-保护装置数据 |
3.4 保护配置数据的生成 |
3.4.1 保护配置数据的生成原则 |
3.4.2 保护配置数据的生成流程 |
3.5 保护关联数据的生成 |
3.5.1 保护关联数据的配置原则 |
3.5.2 保护关联数据的生成流程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自动配置保护范围的研究 |
4 1 保护范围的含义 |
4.1.1 配置保护巡检范围问题的提出 |
4.1.2 保护巡检范围表的知识表示 |
4.2 自动生成保护巡检范围存在的问题和研究思路 |
4.3 保护巡检范围的自动生成 |
4.3.1 保护巡检范围生成规则 |
4.3.2 自动生成保护巡检范围的流程 |
4.4 保护装置代码的自动生成 |
4.4.1 保护装置代码的生成原则 |
4.4.2 自动生成保护装置代码的流程 |
4.5 自动生成保护巡检范围表的数据流图 |
4.6 结论 |
第五章 二次数据自动生成系统的实现和测试 |
5.1 实现仿真系统二次数据生成功能 |
5.2 系统测试 |
5.2.1 测试电力系统介绍 |
5.2.2 测试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研究成果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9)通用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的构建平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的系统仿真学理论 |
1.3 国内外电力系统仿真培训的发展综述 |
1.4 本文所做的工作 |
1.5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设计思想和开发工具 |
2.1 软件工程思想 |
2.1.1 软件工程的原则 |
2.1.2 软件工程的主要环节 |
2.2 虚拟现实技术 |
2.2.1 虚拟现实介绍 |
2.2.2 开发方案 |
2.2.3 OpenGL |
2.2.4 3DS MAX |
2.3 其它设计方法和开发工具 |
2.3.1 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 |
2.3.2 STL |
2.3.3 MFC |
第三章 系统设计 |
3.1 体系结构设计 |
3.2 模块设计 |
3.3 主要功能模块 |
3.3.1 数据库 |
3.3.2 主接线图绘制模块 |
3.3.3 室外一次设备编辑模块 |
3.3.4 室内二次设备编辑模块 |
3.3.5 事故现象编辑模块 |
3.3.6 设备操作关系定义模块 |
3.3.7 操作规则制定模块 |
3.3.8 主接线图初始化模块 |
3.3.9 仿真培训模块 |
第四章 主接线图的初始化 |
4.1 问题的提出 |
4.2 可行性研究和需求分析 |
4.3 详细设计 |
4.3.1 数据结构和算法 |
4.3.2 主接线图数据的调整 |
4.4 用户界面设计 |
第五章 操作规则制定和事故判断 |
5.1 问题的提出 |
5.2 可行性研究和需求分析 |
5.3 详细设计 |
5.3.1 设计方案 |
5.3.2 默认规则及推理机 |
5.3.3 用户自定义规则及推理机 |
5.4 用户界面设计 |
第六章 虚拟变电站仿真场景的构建 |
6.1 程序框架 |
6.1.1 Windows窗口的创建 |
6.1.2 设置OpenGL环境 |
6.2 模型设计及构建 |
6.2.1 用OpenGL函数绘制模型 |
6.2.2 用3DS Max建发 |
6.2.3 导入3DS模型 |
6.3 交互 |
6.3.1 Windows事件响应 |
6.3.2 OpenGL的交互 |
6.4 碰撞检测 |
6.5 优化——折衷 |
6.6 仿真培训场景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支持平台的研究与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的综述 |
1.2.1 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的特点 |
1.2.2 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的功能 |
1.3 本校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的介绍 |
1.3.1 软件开发工具 |
1.3.2 功能模块 |
1.4 仿真软件支持平台 |
1.4.1 变电站仿真培训领域支持平台的发展现状 |
1.4.2 本校变电站仿真系统的支持平台简介 |
1.5 本文所做的工作 |
第二章 现有仿真数据平台简介 |
2.1 仿真数据平台的数据流图 |
2.2 仿真数据平台中一次数据的转换过程 |
2.2.1 仿真数据平台的原始输入数据 |
2.2.2 数据平台内部使用的电网拓扑知识表示 |
2.2.3 一次数据的主要转换过程 |
2.2.4 一次数据转换的界面操作 |
2.3 仿真数据平台中二次数据的转换过程 |
2.3.1 二次数据流程 |
2.3.2 二次数据转换的界面操作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仿真数据平台配置电流互感器的研究 |
3.1 问题的提出 |
3.1.1 电流互感器在保护仿真中的作用 |
3.1.2 改进的思路 |
3.1.3 电流互感器的数据结构设计 |
3.2 关于电流互感器安装位置的讨论 |
3.3 配置断路器侧电流互感器的流程 |
3.4 配置变压器侧电流互感器的流程 |
3.5 配置电流互感器的流程图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保护类型配置的研究与改进 |
4.1 引言 |
4.2 现有仿真支持平台配置保护的方法 |
4.2.1 保护配置的原则 |
4.2.2 保护配置的步骤 |
4.3 现有保护配置方法存在的不足及改进 |
4.3.1 现有配置方法存在的不足 |
4.3.2 新的配置思路 |
4.4 按保护装置配置线路保护 |
4.4.1 被保护线路的模板信息 |
4.4.2 线路保护装置模板的设计 |
4.4.3 线路保护按装置配置的推理流程 |
4.5 配置线路保护的界面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5.1 研究成果 |
5.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四、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一次设备数据平台的研究与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 [1]调度-变电站三维场景操作培训功能的研发[D]. 杨俊威.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8(04)
- [2]电网正常运行和智能操作仿真培训系统的研究和开发[D]. 黄建阳.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6(02)
- [3]地下变电站辅机三维仿真培训系统的研制[D]. 陈安鹏. 上海交通大学, 2012(07)
- [4]500kV变电站智能化仿真及反事故演习系统的组建及应用[D]. 沈立荣. 华北电力大学, 2012(02)
- [5]220千伏变电仿真系统的应用[D]. 赵世明.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09(10)
- [6]苏州500KV变电仿真培训系统的开发与应用[D]. 邓建军. 华东师范大学, 2009(12)
- [7]基于虚拟实境技术的变电站三维仿真培训平台的研制[D]. 谢成. 上海交通大学, 2009(04)
- [8]变电站仿真二次数据库建模工具的研究[D]. 乔时姣.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09(10)
- [9]通用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的构建平台[D]. 董林茂. 厦门大学, 2008(08)
- [10]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支持平台的研究与完善[D]. 贺蓓.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08(02)
标签:变电站论文; 一次设备论文;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论文; 系统仿真论文; 虚拟仿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