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腹腔镜脾脏切除手术的麻醉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刘元华[1](2020)在《OSPD与TIPS在治疗门静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中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与目的门静脉高压症(Portalhypertension,PHT)是一组由门静脉系统血流受阻和(或)血流量增加形成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侧枝循环的建立、脾大和脾功能亢进、门脉高压性胃病和腹水等。门静脉高压症导致的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Esophageal gastric variceal bleeding,EGVB)是肝硬化病人最常见、最凶险并发症,也是肝硬化病人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临床上对于EGVB的外科治疗以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Open splenectomy with periesophagogastric devascularization,OSPD)多见,它的临床效果确切。近些年来,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TIPS)的快速发展,TIPS逐渐成为EGVB的一线治疗,但它的远期临床疗效需要进一步研究。对于治疗EGVB,OSPD与TIPS的疗效方面有一定的差异。故本研究将对OSPD及TIPS两种方式治疗EGVB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从而更加合理地为临床医生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肝胆外科与介入科在2014.1.1-2016.12.31因EGVB施行OSPD与TIPS治疗的1 71例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OSPD组(n=83)和TIPS组(n=88)。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前一般临床资料,两组患者术后1周、术后1-3个月的血常规及肝肾功能等结果,同组及组间患者手术前后门静脉压力、两组患者术后临床资料。应用SPSS22.0进行数据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数据以中位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描述,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OSPD组83例,其中男性为63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48.8±10.7岁;TIPS组88例,其中男性为74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48.7±10.3岁。OSPD组中病因分类,酒精性肝硬化6例、血吸虫性肝硬化1例、丙肝肝硬化1例、乙肝肝硬化66例、隐源性肝硬化9例;TIPS分类,酒精性肝硬化9例、肝吸虫肝硬化1例、丙肝肝硬化2例、乙肝肝硬化67例、隐源性肝硬化4例、肝豆状核变性1例、布加综合征4例。在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中,OSPD组A级肝功能52例,B级肝功能26例,C级肝功能5例;TIPS组中A级肝功能35例,B级肝功能41例,C级肝功能12例。2、OSPD组中手术开始时门静脉压力测定为(35.4±4.0)cmH2O(1cmH2O=0.098kPa),断流术后为(29.8±6.6)cmH2O;TIPS 术前为(38.9±7.4)cmH2O,术后为(25.2±5.6)cmH2O,两组患者在手术前后门静脉压力差异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3、OSPD组与TIPS组相比,具有以下优势:(1)术后1周、术后1-3月的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均高于TIPS组(P<0.05);(2)术后1周、术后1-3月的凝血酶原时间均短于TIPS组(P<0.05);(3)术后1周、术后1-3月的白蛋白均高于TIPS组(P<0.05);(4)术后1周、术后1-3月的总胆红素均低于TIPS组(P<0.05);(5)术后1周的谷丙转氨酶低于TIPS组(P<0.05)。4、OSPD组中位住院总费用为62707.0(30686~117836)元,TIPS组为86945.5(60523~189845)元,两者费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SPD组术后住院时间为9(6~33)天,TIPS组为5(2~15)天,两者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OSPD组中有64例发生术后并发症,TIPS组中有15例发生术后并发症,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7.11%、17.05%,两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OSPD组与TIPS组在随访过程中均有8例死亡,两者死亡率分别为9.64%、9.09%,两组患者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OSPD组在术后第1-5年再出血率分别为4.69%、7.14%、9.61%、15.1 5%、28.57%;TIPS 组分别为 11.11%、17.33%、26.32%、51.35%、86.36%。两组患者在术后第1-2年再出血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3-5年再出血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OSPD组术后血常规(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及肝功能(凝血酶原时间、白蛋白、总胆红素)得到明显改善;TIPS组术后血常规及肝功能改善不明显。2、与TIPS组相比,OSPD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相对更长,但是住院费用相对更低。3、与TIPS组相比,OSPD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但是TIPS组更容易发生肝性脑病。4、与TIPS组相比,OSPD组远期再出血率(第3-5年)明显更低。
李维坤[2](2020)在《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与开腹胰体尾切除术的短期临床疗效比较》文中提出目的:随着腹腔镜技术发展,腹腔镜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因胰腺解剖位置复杂、胰腺组织特殊和胰腺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等特点,使得腹腔镜技术一直未被广泛应用于胰腺外科领域。本文拟对比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LDP)与开腹胰体尾切除术(ODP)的临床病理资料,探讨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安全性、可行性及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8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行胰体尾切除术的161例胰体尾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LDP组(43例)和ODP组(118例)。对比LDP组和ODP组两组患者的术前临床资料、术中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术后恢复指标、术前和术后炎症指标,分析腹腔镜组患者的短期临床疗效和腹腔镜手术的安全性、可行性。结果:LDP组和ODP组患者的术前临床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DP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为(194.19±241.83)ml,明显少于ODP组[(315.17±295.94)ml,P<0.05];LDP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为(3.00±0.72)d,明显短于OPD组[(4.05±0.97)d,P<0.001];LDP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为(3.14±1.01)d,明显短于OPD组[(3.55±1.05)d,P<0.05];LDP组患者的术后进食时间为(3.88±1.61)d,明显短于 OPD 组[(5.11±1.56)d,P<0.001];LDP 组患者拔除引流管时间为(8.44±1.93)d,明显短于 ODP 组[(9.82±3.70)d,P<0.05];LDP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为(9.65±3.57)d,明显短于ODP组[(11.99±6.57)d,P<0.05];LDP组患者手术时间为(168.65±55.45)min,虽短于ODP组[(171.23±65.61)min],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DP组患者非胰瘘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16.3%,与ODP组患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0%,P>0.05);LDP组患者胰瘘的发生率为16.3%,与ODP组患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9.5%,P>0.05);LDP组总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2.6%,与ODP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5%,P>0.05)。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的相关炎症指标变化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与ODP手术比较,LDP手术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术后住院时间短等优势,并且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和延长手术时间。LDP是安全、可行的手术方式,其短期临床效果优于ODP。
钱刚[3](2020)在《磷脂酰丝氨酸在围术期神经认知障碍中作用的研究》文中认为前言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在围手术期可能出现以注意力不能集中,语言理解力下降,认知能力减退和重返术前生活状态困难为主要特点的临床表现,这一类的临床表现在1998年被命名为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201 8年被更新为围术期神经认知障碍(perioperative neurocognitive disorders,PND)。虽然本研究研究的内容是术后短时间内发生的神经认知功能障碍,符合传统意义上的POCD的概念,也有学者建议对此类研究内容应使用术后神经认知障碍的名称。但根据专家的共识,为了规范和便于叙述,除第一章因实验开展较早,尚无PND的概念,因此继续沿用POCD的名称外,其他部分均使用PND这一名称。PND的发生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可能的机制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的炎症,氧化应激反应导致的中枢损伤,中枢胆碱能系统功能的降低,β淀粉样蛋白(amyloid β-protein,Aβ)积聚和tau蛋白的过度磷酸化。有研究认为:手术引起的围手术期代谢产物的改变,可能是导致PND的潜在因素。本研究拟通过代谢组学的方法鉴别全麻下接受胃肠道恶性肿瘤腔镜手术的早期POCD老年患者血清中差异表达的代谢产物以期找到POCD的潜在标志物并对POCD的发生机制进行探索。根据发现的潜在标志物,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手段,通过行脾脏切除术的老年大鼠模型,观察干预手段是否可以改善老年大鼠PND并探索其作用机制,为临床上预防和改善PND提供参考。第一章老年患者早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血清代谢组学研究目的:采用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and Q-TOF Mass Spectrometry,UPLC-Q-TOF-MS)的代谢组学方法,分析鉴别全麻下接受胃肠道恶性肿瘤腔镜手术的早期POCD患者血清中差异表达的代谢产物。识别早期POCD的血清学标志并探讨POCD的发病机制。材料与方法:选择择期行接受胃肠道恶性肿瘤腹腔镜手术的患者40例,年龄65岁以上,手术前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不低于23分。患者均接受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围手术期管理均遵循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的要求。术前1天和术后第7天分别进行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将患者根据MoCA评分分为两组。POCD组:MoCA评分≤24;非POCD组:MoCA评分>24。最后,有20名接受胃肠道恶性肿瘤腹腔镜手术的患者被判定为POCD,POCD的发生率为50%。术后于神经心理测试当天(术后第7天)采集静脉血2mL。血清代谢物谱分析使用Agilent 1290 Infinity液相色谱仪和Agilent 6538精确质量数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仪,采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PLS-DA)模型的 VIP(Variable Importance in the Projection)值(阈值>1.0),并结合t检验的p值(p<0.05)在单因素分析水平上来寻找差异性表达代谢物。在识别潜在标志物时,使用了以下数据库:HMDB(http://www.hmdb.ca/),METLIN(http://metlin.scripps.edu/index.php)。通路分析和网络使用 IPA software(IPA,Ingenuity(?)Systems,http://www.ingenuity.com)。潜在标志物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由 MetaboAnalyst 3.0(http://www.metaboanalyst.ca/)提供的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的曲线下面积来评定。结果:POCD组的血清中有40种代谢产物被发现与非POCD组相比有显着改变,这些不同的代谢产物主要是脂肪酸、脂类、肉碱衍生物。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表明磷脂酰丝氨酸(phosphatidylserine,PS)(17:2/0:0),其曲线下面积为0.966,是POCD诊断和预后的潜在敏感和特异性生物标志物。以POCD与非POCD之间的差异代谢产物为基础构建网络,最重要的通路包括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信号、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信号、线粒体功能障碍和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transcription factor-kappa B,NF-κB)信号。结论:建立了一种基于UPLC-Q-TOF-MS的血清代谢组学方法对POCD组血清的整体代谢变化进行研究的途径,POCD组代谢途径的扰动被呈现。40种不同的代谢产物被确定,分析显示脂肪酸代谢、脂质代谢和肉碱代谢在POCD中显着改变。发现磷脂酰丝氨酸(17:2/0:0),有0.966的ROC曲线下面积,是诊断POCD的潜在生物标志物。IPA分析表明:NO信号、PI3K-AKT信号、mTOR信号,线粒体功能障碍和NF-κB信号与POCD的发病机制有关。第二章磷脂酰丝氨酸干预对脾脏切除术后老年大鼠围术期神经认知障碍和海马组织氧化应激的影响目的:探讨磷脂酰丝氨酸干预是否通过抑制脾脏切除术后老年大鼠海马组织氧化应激而改善围术期神经认知障碍。材料与方法:清洁级雄性老年Sprague-Dawley(SD)大鼠80只,体重:380~420g,月龄:18个月及以上。大鼠按随机原则分为以下4组:对照组(C组,n=20,常规饲养30天);麻醉组:(A组,n=20,常规饲养30天后大鼠腹腔注射异丙酚10mg/100g麻醉后复苏);手术组:(S组,n=20,常规饲养30天后大鼠腹腔注射异丙酚1Omg/100g麻醉后行脾脏切除);PS干预组:(PS组,n=20,常规饲养并灌胃给药99%磷脂酰丝氨酸50mg/kg*天30天后大鼠腹腔注射异丙酚10mg/100g麻醉后行脾脏切除)。各组在术前进行每天4次,连续5天的Morris水迷宫训练,第6天按相关分组进行麻醉或手术处理。术后第3天各组随机选择10只大鼠并在术后第7天将各组剩余的10只大鼠分别进行定位航行实验和空间探索实验,在实验后麻醉下处死取海马组织,对大鼠海马的含水量、ATP含量(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NO含量、Na+K+ATP酶和Ca2+Mg2+ATP酶活性进行检测;术后第7天进行海马组织的电镜下观察。结果:Morris水迷宫测试显示术后第3天S组大鼠潜伏期时长较C组、A组上升;PS组大鼠潜伏期时长较S组降低,较C组、A组上升。术后第7天S组大鼠潜伏期时长较C组、A组上升;PS组大鼠潜伏期时长较S组降低。术后第3,7天S组大鼠平台穿越次数较C组、A组降低;PS组大鼠平台穿越次数较S组上升。术后第3天S组大鼠海马含水量较C组、A组上升;PS组大鼠海马含水量较S组降低。术后第7天S组大鼠海马含水量较C组、A组上升。术后第3,7天S组大鼠海马ATP含量较C组、A组降低;PS组大鼠海马ATP含量较S组上升,较C组、A组降低。术后第3天S组大鼠海马SOD活性较C组、A组降低;PS组大鼠海马SOD活性较S组上升,较C组、A组降低。术后第7天S组大鼠海马SOD活性较C组、A组降低。术后第3,7天S组大鼠海马MDA含量较C组、A组上升;PS组大鼠海马MDA含量较S组降低,较C组、A组上升。术后第3,7天S组大鼠海马NO含量较C组、A组上升;PS组大鼠海马NO含量较S组降低,较A组、C组上升。术后第3,7天S组大鼠海马Na+K+ATPase活性和Ca2+Mg2+ATPase活性较C组、A组降低;PS组大鼠海马Na+K+ATPase活性和Ca2+Mg2+ATPase活性较S组上升,较C组、A组降低。术后第7天电镜下S组大鼠海马出现胞浆内内质网扩张,部分线粒体肿胀有空泡,突触泡扩张;神经元细胞核染色质聚集;PS组大鼠海马胞浆内线粒体肿胀减轻,内质网扩张,神经元细胞核核染色质分布较为均匀。结论:老年大鼠接受脾脏切除术后第3,7天的认知功能下降并伴有海马组织氧化应激反应,术前给予磷脂酰丝氨酸干预可以部分改善认知功能并降低海马组织氧化应激反应的程度。第三章磷脂酰丝氨酸干预对脾脏切除术后老年大鼠海马小胶质细胞活化,血脑屏障通透性和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影响目的:探讨磷脂酰丝氨酸干预是否通过抑制脾脏切除术后老年大鼠M1型小胶质细胞活化降低血脑屏障通透性减少海马神经细胞的凋亡。材料与方法:清洁级雄性老年SD大鼠80只,体重:380~420g,月龄:18个月及以上。大鼠按随机原则分为以下4组:对照组(C组,n=20,常规饲养30天);麻醉组:(A组,n=20,常规饲养30天后大鼠腹腔注射异丙酚10mg/100g麻醉后复苏);手术组:(S组,n=20,常规饲养30天后大鼠腹腔注射异丙酚10mg/100g麻醉后行脾脏切除);PS干预组:(PS组,n=20,常规饲养并灌胃给药99%磷脂酰丝氨酸50mg/kg*天30天后大鼠腹腔注射异丙酚10mg/100g麻醉后行脾脏切除)。术后第3天各组随机选择10只大鼠并在术后第7天将各组剩余的10只大鼠分别腹腔内注射异丙酚10mg/100g进行麻醉后处死取海马,检测小胶质细胞活化相关的炎症因子,血脑屏障对伊文思蓝(Evans blue,EB)的通透性以及紧密连接复合体中的闭锁小带蛋白1(zona occludens-1,ZO-1)、闭合蛋白(occludin)、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的蛋白表达并利用流式细胞荧光分选技术(fluorescence activated cell sorting,FACS)检测海马神经细胞的凋亡。结果:术后第3天S组大鼠海马中的IL-6水平较C组、A组上升;PS组的IL-6水平较S组下降,较C组、A组上升。术后第7天S组大鼠海马中的IL-6水平较C组、A组上升;PS组的IL-6水平较S组下降。术后第3,7天S组大鼠海马中的IL-1B水平较C组、A组上升;PS组的IL-1B水平较S组下降。术后第3天S组大鼠海马中的IL-4水平较C组、A组下降;PS组的IL-4水平较S组上升。术后第3,7天S组大鼠海马中的IL-10水平较C组、A组下降;PS组的IL-10水平较S组上升。术后第3天S组大鼠海马中的EB渗出量较C组、A组上升;PS组的EB渗出量较S组下降,较C组、A组上升。术后第7天S组大鼠海马中的EB渗出量较C组、A组上升;PS组的EB渗出量较S组下降。术后第3天S组大鼠海马中的ZO-1、occludin表达水平较C组、A组下降;PS组的ZO-1、occludin表达水平较S组上升,较C组、A组下降。术后第7天S组大鼠海马中的ZO-1、occludin表达水平较C组、A组下降;PS组的ZO-1、occludin表达水平较S组上升。术后第3,7天S组大鼠海马凋亡神经细胞比例较C组、A组上升;PS组大鼠海马凋亡神经细胞比例较S组降低,较C组、A组上升。结论:老年大鼠接受脾脏切除术后第3,7天海马中M1型小胶质细胞活化相关的炎症因子上升,M2型小胶质细胞活化相关的炎症因子降低;血脑屏障通透性上升,ZO-1、occludin表达下降并伴有海马凋亡神经细胞比例上升。术前给予磷脂酰丝氨酸干预可以升高术后第3,7天海马中M2型小胶质细胞活化相关的炎症因子,降低M1型小胶质细胞活化相关的炎症因子,部分抑制血脑屏障通透性升高,升高ZO-1、occludin表达并降低海马凋亡神经细胞比例。
彭伟[4](2020)在《腹腔镜技术在胰体尾切除术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现代医学发展至今,外科手术已逐渐向微创方向发展,腹腔镜技术也在外科手术中逐渐展开。而腹腔镜胰腺手术较其他腹腔镜手术开展相对较晚,原因主要在于胰腺位置深,血供丰富,显露困难等。我院在长期腹腔镜手术技术积累的基础上,逐步开展腹腔镜胰腺手术,现已基本成为较为成熟的手术方式。本次研究是对15例腹腔镜下胰体尾切除术(Laparoscopic distal ancreatectomy,LDP)患者和同期开腹胰体尾切除术(Open distal pancreatectomy,ODP)患者26例开展探究,对其相关信息进行比较研究,从而得出腹腔镜技术在胰体尾切除术中具有的优势。目的:探究腹腔镜技术在胰体尾切除术中具有的优势。方法:对2015年1月到2018年1月在我院肝胆外科开展的15例腹腔镜下胰体尾切除术患者与26例开腹胰体尾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以此获得患者术中及术后并发症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及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患者的基本信息(性别、年龄、体重、是否具有基础疾病、是否具有腹部手术史)并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腹腔镜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禁食时间都要比开腹组少,手术中出血量也相对较少,术后炎症反应较开腹组轻,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手术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胰瘘发生率、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相较于开腹组并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能在保证病变切除的条件下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较在住院时间,术后进食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患者炎症反应程度及炎症反应恢复速度均具有明显优势。
刘荣,胡三元[5](2019)在《腹腔镜肝胆胰手术操作指南》文中指出世界首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成功开展标志着肝胆胰微创外科时代的到来。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更小、全身反应更轻、术中出血更少、住院时间更短、发病率更低及美容效果更好等优势。越来越多的以腹腔镜手术为代表的微创技术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手术操作。肝胆胰外科是腹部外科中最复杂、创伤最大的外科区域,腹腔镜肝胆胰手术操作难度较大。但经过20多年的临床实践证实,对于有着
刘荣[6](2019)在《机器人肝胆胰手术操作指南》文中研究指明微创化是肝胆胰外科发展的趋势,机器人手术系统以其先进的技术优势,为肝胆胰手术的微创化操作带来了诸多改变。目前,我国机器人肝胆胰手术尚处于起步阶段。为推动机器人肝胆胰手术的规范发展,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疗管理服务指导中心组织国内部分肝胆胰外科专家制定《机器人肝胆胰手术操作指南》,专家们于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间多次修订,并分别在2016年1月和5
李文芳[7](2019)在《腹腔镜脾脏切除手术的麻醉处理》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并讨论腹腔镜脾脏切除手术的麻醉处理。方法选取自2016年8月至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50例行腹腔镜脾脏切除手术治疗的患者为观察对象,观察分析其术中行麻醉处理的效果。结果 (1)所有患者麻醉前后临床指标对比:比较前后观察数据可得知,患者在术中60min麻醉处理后,其HR、MAP及Sp O2指标水平相比术前有增高,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患者术后麻醉情况:所有患者在手术治疗中,其麻醉时间为(170.5±20.1)min,拔管时间(23.7±8.5)min,睁眼时间(34.2±9.0)min。结论在对患者行腹腔镜下脾脏切除术治疗中需做好麻醉处理,并注意患者呼吸与循环系统稳定,缩短其术后恢复时间,促进手术顺利进行。
吴天春[8](2019)在《flexible型915MHz微波天线在腹腔镜肝脏切除中的应用与临床研究》文中提出背景肝脏切除(Liver Resection,LR)目前仍然是肝脏占位性病变首选的治疗方式。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腹腔镜微创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腹腔镜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美容效果好、恢复快等优点,从而被广大外科医生所接受和学习。但是,腹腔镜肝脏外科(Laparoscopic Hepatectomy,LH)有其独特性。由于肝脏解剖的特殊性,出血仍然是限制LH推广的主要问题。特别是对于存在肝硬化的肝脏,在腹腔镜下进行肝脏实质离断无法快速止血,甚至具有大出血致命的风险。因此,LH中如何有效减少肝脏实质离断过程中出血成为目前我们研究的主要任务。有学者使用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HabibTM 4X)辅助的肝实质离断取得了不错的临床效果。另外,我们团队前期研究发现,使用915MHz微波天线辅助的LH可以明显减少术中出血。但是,这些设备是“直线型”的,LH下腹壁和肝脏表面的“两点一线”效应限制了这些设备的路径,使其只能沿着单一的方向进行预凝固,甚至必须要毁损更多的肝脏实质才可完成操作。因此,研发灵活高效的设备辅助肝实质离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并可以有效的推动肝脏外科的发展。研究目的探索研发一种自由、灵活、可任意角度旋转的flexible型微波天线用于辅助LH。首先,通过在等效肝脏体模中多点测温模拟flexible型915MHz微波天线(flexible 915MHz microwave antenna,F915MMA)60℃温度场分布范围,从而为外科医生选择适宜参数提供理论依据,初步判断其用于LH的可行性。其次,通过离体猪肝凝固实验验证等效肝脏体模中模拟F915MMA60℃温度场分布的准确性,探讨不同发射功率、作用时间组合对离体猪肝凝固形态及范围的影响,从而寻找最佳组合。然后,在活体猪肝中进行F915MMA辅助的LH,初步验证F915MMA在活体动物中的安全性以及可行性。最后,对比分析2016年9月到2018年12月之间12例F915MMA辅助的LH和36例常规腹腔镜器械辅助的LH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比较肝实质离断过程中的出血量、肝门阻断时间,术后肝功能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进一步了解F915MMA在LH中的安全性及可行性。同时,收集同期3例F915MMA辅助的腹腔镜下脾脏部分切除(Laparoscopic Partial Splenectomy,LPS)患者的临床资料,初步探索F915MMA在LPS中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1、查阅文献资料并与厂家合作,经过不断努力、反复尝试,设计出一种可耐高温的、灵活的并且可用于腹腔镜下的915MHz微波天线。2、在等效肝脏体模中热电偶精准布点测温,采用有限元法模拟F915MMA在不同发射功率(30W、40W、50W、60W、70W、80W)和作用时间(50S、100S、150S、200S)组合下60℃温度场分布范围。3、根据F915MMA在等效肝脏体模中的测温结果,进一步通过离体猪肝凝固实验验证F915MMA不同发射功率(40W、50W、60W)和作用时间(50S、100S、150S、200S)组合下的凝固范围,寻找最佳肝脏预凝固的功率与时间组合。4、10头小型猪随机分为2组,flexible组和对照组,每组5头。两组均在腹腔镜下完成肝左外侧叶切除术。flexible组首先使用F915MMA完成肝脏组织的预凝固,其余操作均与对照组相同,使用常规腹腔镜器械完成手术。分析对比两组的手术时间、肝门阻断时间、肝实质离断时间、术中出血量等。5、收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自2016年9月到2018年12月之间开展的12例F915MMA辅助LH作为实验组,即flexible组。flexible组使用F915MMA辅助完成肝脏离断平面的预凝固。同时,选取同期内36例使用常规腹腔镜器械辅助的LH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术中出血量、肝门阻断时间、术后肝功能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6、收集2016年9月到2018年12月3例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肝胆胰外科行F915MMA辅助LPS患者的临床资料,了解其手术时间、出血量、有无中转开腹、输血、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1、我们团队研发的F915MMA具有自由弯转、灵活旋转的特点,且F915MMA外形紧凑、灵巧,可以在腹腔狭小的空间内到达任意病灶位置,并完成精准穿刺和预凝固功能。配套多角度可弯转抓钳不但可以沿着长轴完成3600旋转,同时可以垂直于短轴俯仰45°-60°实现灵活操作。2、F915MMA在等效肝脏体模中进行测温时,在作用初期,先是温度进入快速上升期,此时的温升曲线斜率最大,之后较快进入平台期。在等效肝脏体模中精准布点,可以有效的模拟出F915MMA的60℃三维温度场分布范围。根据三维温度场分布范围,可以估计出F915MMA60℃温度场热毁损区范围的长轴和短轴。3、不同参数组合下的离体猪肝剖面均为“椭圆形”,分为三个区。在相同的发射功率以及作用时间条件下,F915MMA在离体猪肝中预凝固的范围和等效肝脏体模中F915MMA60℃二维温度场分布基本相同,对比之下未见明显差别。50W/100S的参数组合下所形成的预凝固区域和范围(长轴4.6±0.35cm,短轴1.5±0.22cm)可以满足设想的临床需求。4、本实验建立了一个安全稳定的F915MMA辅助LH小型猪动物模型。小型猪肝实验中F915MMA可以自由旋转,轻松辅助完成LH,具有良好的应用体验。flexible组平均手术时间为53.3±12.5 min,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7.5±17.8min,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flexible组中平均第一肝门阻断时间为12.9±6.3 min,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1.5±7.6 min,经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flexible组平均肝实质离断时间为17.3±7.8 min,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7.9±6.4 min,经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flexible组平均术中出血量为54.0±27.0m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0.0±83.7ml,经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符合纳入标准的LH48例,分为flexible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前资料,包括年龄、性别、BMI、肝硬化分级、肝功能等,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flexible组平均术中出血量(154.17±68.95ml)明显低于对照组(284.86±294.68ml),经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flexible组平均第一肝门阻断次数(1.50±0.52次)明显低于对照组(2.35±1.14次),经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flexible组平均第一肝门阻断时间(22.50±7.83min)明显低于对照组(35.95±17.2min),经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flexible组并发症发生率(33.3%)明显低于对照组(80.5%),经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6、F915MMA辅助的LPS中,无中转开腹、无输血、无术后并发症,手术时间在100-150min左右,中位手术时间120min,术中出血量40-60ml,中位出血量50ml。结论1、F915MMA可以自由弯转、灵活旋转,是一种创新的设备。和配套可弯转抓钳联合应用在LH中具有极大潜力和应用前景。2、温度在微波近场受到裂隙的作用最明显,在微波远场受到体模热传导作用较强。在等效肝脏体模中精准布点,可以有效模拟出F915MMA的60℃三维温度场分布范围。根据三维温度场分布范围,可以估计出F915MMA60℃温度场热毁损区范围的长轴和短轴。3、F915MMA离体猪肝凝固实验验证了在等效肝脏体模进行60℃温度场分布研究的可行性和准确性。50W/100S的参数组合下所形成的预凝固区域和范围可以满足设想的临床需求。4、本实验建立了一个安全稳定的F915MMA辅助LH小型猪动物模型。小型猪肝实验中F915MMA可以自由旋转,轻松辅助完成LH,具有良好的应用体验。小型猪肝实验中Flexible组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对照组,手术时间、第一肝门阻断时间、肝实质离断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说明F915MMA在小型猪LH中是安全的、可行的。5、和常规LH相比,F915MMA辅助的LH肝门阻断次数更少、阻断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少。F915MMA辅助的LH是安全的和可行的,有望在LPS中广泛推广使用。
杨冬冬[9](2019)在《腹腔镜脾脏切除术与开腹脾脏切除术的临床对比研究》文中指出背景脾脏是人体最大的实质性免疫器官,最大的淋巴器官,脾脏相关的手术在外科手术中占有一定比重。与脾脏相关的疾病主要包括某些造血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充血性脾大、脾占位性疾病、脾损伤及脾动脉瘤、脾梗死等。脾切除术近年来无论是作为单独治疗亦或是辅助治疗方法均较过去更为常见,是治疗脾肿大、脾功能亢进、脾占位性病变、脾损伤、脾畸形等疾病的有效手段。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显着提高,腹腔镜脾切除术因其切口小美观、术后恢复快等特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医生与患者的青睐。然而,部分学者与临床工作者认为腹腔镜技术较难在大范围内得到推广,其一,腹腔镜脾切除术对手术器械及手术医生的临床技能均有较高要求,所以腹腔镜脾切对于占医疗系统绝大多数的基层医院较难开展;第二,对于某些相对较复杂的手术如肝硬化脾亢所致的巨脾或因既往手术史导致腹腔黏连严重等情况时不如开腹脾切除灵活,易出现中转开腹等情况[1][2];第三,在面对部分外伤所致的脾破裂大出血时,腹腔镜由于腹腔内出血较多,手术视野暴露困难、出血后难以控制等,难以在最短时间内切除脾脏达到止血目的[3]。第四,相较于传统开腹脾切除术,腹腔镜脾切除需使用到的切割吻合器等器材费用较高,且多数地区暂未列入医保范围,故而对于一些经济状况一般的家庭仍是较大的负担。目的本研究通过对同期因脾功能亢进、脾肿瘤、脾损伤等原因行腹腔镜脾脏切除术或开腹脾切除术的病例进行对比分析,比较腹腔镜脾脏切除术与开腹脾脏切除术的优点及不足,为临床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收集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虹口院区及松江院区肝胆胰外科及胃肠外科2014年6月至2019年2月脾脏切除患者,入选标准为年龄25至60岁,无特殊合并症(如骨折、其他脏器损伤、心脏病等)。分别分为开腹手术组及腹腔镜手术组,收集患者基本信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前及术后肝功能、血常规、凝血功能、手术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各项费用,分析不同手术方式对患者术中情况、术后并发症以及经济支出方面的差异。结果(1)肝硬化脾功能亢单纯脾切组共计29例,其中开腹组12例,腹腔镜组17例。开腹组与腹腔镜组比较:术前、术后第一天、术后第三天、术后第五天肝功能(ALT)变化无统计学差异;术前、术后第一天、术后第三天凝血功能(PT)变化无统计学差异;术前、术后第一天、术后第三天、术后第五天血小板变化无统计学差异。(2)肝硬化脾功能亢脾切断流组共计40例,其中开腹组30例,腹腔镜组10例。开腹组与腹腔镜组比较:术前肝功能(ALT)变化无统计学差异,术后第一天、术后第三天、术后第五天腹腔镜组肝功能(ALT)改善优于开腹组;术前、术后第一天、术后第三天凝血功能(PT)变化无统计学差异;术前、术后第一天、术后第三天、术后第五天血小板变化无统计学差异。(3)脾破裂组共计51例,其中开腹组39例,腹腔镜组12例。开腹组与腹腔镜组比较:术前、术后第一天、术后第三天、术后第五天肝功能(ALT)变化无统计学差异;术前、术后第一天、术后第三天凝血功能(PT)变化无统计学差异;术前、术后第一天、术后第三天、术后第五天血小板变化无统计学差异。(4)脾肿瘤组共计30例,其中开腹组10例,腹腔镜组20例。开腹组与腹腔镜组比较:术前、术后第一天、术后第三天、术后第五天肝功能(ALT)变化无统计学差异;术前、术后第一天、术后第三天凝血功能(PT)变化无统计学差异;术前、术后第一天、术后第三天、术后第五天血小板变化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与开腹脾切除术相比,腹腔镜脾切除术具有手术创口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的优势,而其手术时间相对较长,住院费用相对较高。在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术后凝血功能变化及术后血小板变化方面无明显差异。对于肝硬化脾亢行脾切断流术患者,腹腔镜组术后肝功能改善优于开腹组。对于传统的开腹脾切断流术而言,Child-Pugh评分C级的患者术前需积极改善肝功能至B级及以上才可手术,而腹腔镜脾切断流术对于Child-Pugh评分C级的患者术后肝功能改善具有明显的优势。
刘荣,胡三元[10](2019)在《腹腔镜肝胆胰手术操作指南》文中研究说明世界首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成功开展标志着肝胆胰微创外科时代的到来。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更小、全身反应更轻、术中出血更少、住院时间更短、发病率更低及美容效果更好等优势。越来越多的以腹腔镜手术为代表的微创技术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手术操作。肝胆胰外科是腹部外科中最复杂、创伤最大的外
二、腹腔镜脾脏切除手术的麻醉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腹腔镜脾脏切除手术的麻醉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OSPD与TIPS在治疗门静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中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方法 |
2.3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两组患者的术前资料比较 |
3.2 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门静脉压力比较 |
3.3 两组患者术后资料比较 |
第四章 讨论 |
4.1 两种术式对门静脉压力的影响 |
4.2 两种术式对血常规的影响 |
4.3 两种术式对肝肾功能的影响 |
4.4 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 |
4.5 两组患者术后相关并发症 |
4.6 两组患者术后死亡率 |
4.7 两组患者术后再出血率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全文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2)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与开腹胰体尾切除术的短期临床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设计 |
2. 临床病例资料收集 |
3. 手术方法 |
4.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
参考文献 |
基金资助 |
已发表论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磷脂酰丝氨酸在围术期神经认知障碍中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老年患者早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血清代谢组学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1.4 结论 |
1.5 附图 |
1.6 UPLC/MS 分析 |
1.7 代谢物的数据处理与鉴定 |
结果 |
2.1 基于UPLC-Q-TOF-MS的原始色谱图 |
2.2 数据建模 |
2.3 确定潜在的生物标记物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磷脂酰丝氨酸干预对脾脏切除术后老年大鼠围术期神经认知障碍和海马组织氧化应激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1.1 试剂与药品 |
1.2 仪器 |
1.3 实验动物 |
1.4 实验动物给药方法 |
1.5 实验动物分组 |
1.6 实验动物脾切除手术模型建立 |
1.7 实验动物检测内容 |
1.8 数据分析 |
结果 |
2.1 Morris水迷宫测试 |
2.2 海马含水量测定 |
2.3 海马ATP含量检测 |
2.4 海马SOD活性检测 |
2.5 海马MDA含量检测 |
2.6 海马NO含量检测 |
2.7 海马 Na~+K~+ATPase 和 Ca~(2+)Mg~(2+)ATPase 活性检测 |
2.8 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磷脂酰丝氨酸干预对脾脏切除术后老年大鼠海马小胶质细胞活化,血脑屏障通透性和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1.1 试剂与药品 |
1.2 实验仪器 |
1.3 实验动物 |
1.4 实验动物给药方法 |
1.5 实验动物分组 |
1.6 实验动物脾切除手术模型建立 |
1.7 实验动物检测内容 |
1.8 数据分析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英语论文Ⅰ |
英语论文Ⅱ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腹腔镜技术在胰体尾切除术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Ⅰ 材料与方法 |
Ⅱ 结果 |
Ⅲ 讨论 |
Ⅳ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中英文术语和缩略对照表 |
附录B 实验路线图 |
附录C 个人简历 |
附录D 综述 |
参考文献 |
(5)腹腔镜肝胆胰手术操作指南(论文提纲范文)
1 总论 |
1.1 术前准备及麻醉 |
1.1.1 患者一般状况评估 |
1.1.2 局部病灶的评估 |
1.1.3 麻醉方式 |
1.2 手术设备与器械 |
1.2.1 设备 |
1.2.2 器械 |
2 腹腔镜肝切除术操作指南 |
2.1 手术适应证与禁忌证 |
2.2 手术体位和气腹压力及操作孔的选取 |
2.3 常见术式 |
2.3.1 腹腔镜肝部分切除术 |
2.3.2 腹腔镜肝左外叶切除术 |
2.3.3 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 |
2.3.4 腹腔镜右半肝切除术 |
2.3.5 腹腔镜肝右后叶切除术 |
2.3.6 腹腔镜肝尾状叶切除术 |
3 腹腔镜胆道手术 |
3.1 腹腔镜胆囊切除 |
3.1.1 适应证和禁忌证 |
3.1.2 手术体位、操作孔布局 |
3.1.3 手术步骤 |
3.2 腹腔镜胆管探查取石 |
3.2.1 适应证和禁忌证 |
3.2.2 手术体位和操作孔布局 |
3.2.3 手术步骤 |
3.3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切除 |
3.3.1 适应证和禁忌证 |
3.3.2 手术体位和操作孔布局及麻醉 |
3.3.3 手术步骤 |
3.4 胆囊癌 |
3.4.1 适应证和禁忌证 |
3.4.2 手术体位可操作孔布局及麻醉 |
3.4.3 手术步骤 |
3.5 肝门部胆管癌 |
3.5.1 适应证和禁忌证 |
3.5.2 手术体位和操作孔布局及麻醉 |
3.5.3 手术步骤 |
3.6 复杂肝内外胆管结石 |
3.6.1 适应证和禁忌证 |
3.6.2 手术体位和操作孔布局及麻醉 |
3.6.3 手术步骤 |
4 腹腔镜胰腺手术 |
4.1 腹腔镜胰腺肿瘤剜除术 |
4.1.1 适应证和禁忌证 |
4.1.2 手术体位与操作孔布局 |
4.1.3 手术步骤 |
4.2 腹腔镜胰体尾联合脾脏切除术 |
4.2.1 适应证和禁忌证 |
4.2.2 手术体位及操作孔布局 |
4.2.3 手术步骤 |
4.3 腹腔镜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 |
4.3.1 适应证和禁忌证 |
4.3.2 手术体位及操作孔布局 |
4.3.3 手术步骤 |
4.4 腹腔镜胰腺中段切除术 |
4.4.1 适应证和禁忌证 |
4.4.2 手术体位及操作孔布局 |
4.4.3 手术步骤 |
4.5 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
4.5.1 适应证和禁忌证 |
4.5.2 手术体位与操作孔布局 |
4.5.3 手术步骤 |
4.6 经腹腔入路腹腔镜坏死性胰腺炎清创引流术 |
4.6.1 适应证和禁忌证 |
4.6.2 手术体位与操作孔布局 |
4.6.3 手术步骤 |
4.7 经腹膜后入路腹腔镜坏死性胰腺炎清创引流术 |
4.7.1 适应证和禁忌证 |
4.7.2 手术体位与操作孔布局 |
4.7.3 手术步骤 |
5 腹腔镜脾脏手术 |
5.1 适应证与禁忌证 |
5.2 手术体位和操作孔及气腹压力的选取 |
5.3 常见术式 |
5.3.1 腹腔镜脾切除术 |
5.3.2 腹腔镜脾部分切除术 |
5.3.3 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 |
5.4 腹腔镜脾囊肿开窗引流术 |
(6)机器人肝胆胰手术操作指南(论文提纲范文)
1 机器人肝切除术 |
1.1 适应证与禁忌证 |
1.2 术前准备及麻醉 |
1.3 手术器械 |
1.4 手术过程 |
1.4.1 机器人肝局部切除术 |
1.4.2 机器人肝左外叶切除术 |
1.4.3 机器人左半肝切除术 |
1.4.4机器人右半肝切除术 |
1.4.5 机器人肝右后叶切除术 |
1.4.6 机器人肝尾状叶切除术 |
1.4.7 其他机器人肝脏术式 |
2 机器人胆道手术 |
2.1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 |
2.1.1 适应证和禁忌证 |
2.1.2 术前准备 |
2.1.3 手术器械 |
2.1.4 手术体位、操作孔布局与麻醉 |
2.1.5 手术步骤 |
2.2 复杂肝内外胆管结石 |
2.2.1 适应证和禁忌证 |
2.2.2 术前准备 |
2.2.3 手术器械 |
2.2.4 手术体位、操作孔布局与麻醉 |
2.2.5 手术步骤 |
2.3 胆囊癌 |
2.3.1 适应证和禁忌证 |
2.3.2 术前准备 |
2.3.3 手术器械 |
2.3.4 手术体位、操作孔布局与麻醉 |
2.3.5 手术步骤 |
2.4 肝门部胆管癌 |
2.4.1 适应证和禁忌证 |
2.4.2 术前准备 |
2.4.3 手术器械 |
2.4.4 手术体位、操作孔布局与麻醉 |
2.4.5 手术步骤 |
3 机器人胰腺手术 |
3.1 机器人胰腺肿瘤剜除术 |
3.1.1 适应证和禁忌证 |
3.1.2 术前准备 |
3.1.3 手术器械 |
3.1.4 手术体位与操作孔布局 |
3.1.5 手术步骤 |
3.2 机器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
3.2.1 适应证和禁忌证 |
3.2.2 术前准备 |
3.2.3 手术器械 |
3.2.4 手术体位与操作孔布局 |
3.2.5 手术步骤 |
3.3 机器人胰腺中段切除术 |
3.3.1 适应证与禁忌证 |
3.3.2 术前准备 |
3.3.3 手术器械 |
3.3.4 手术体位与操作孔布局 |
3.3.5 手术步骤 |
3.4 机器人保留脾脏及脾血管的胰体尾切除术 |
3.4.1 适应证与禁忌证 |
3.4.2 术前准备 |
3.4.3 手术器械 |
3.4.4 手术体位与操作孔布局 |
3.4.5 手术步骤 |
3.5 机器人联合脾切除的胰体尾切除术 |
3.5.1 适应证与禁忌证 |
3.5.2 术前准备 |
3.5.3 手术器械 |
3.5.4 手术体位与操作孔布局 |
3.5.5 手术步骤 |
4 机器人脾脏部分切除术 |
4.1 适应证与禁忌证 |
4.2 术前准备 |
4.3 手术器械 |
4.4 手术过程 |
4.4.1 手术体位、操作孔布局 |
4.4.2 手术步骤 |
5 机器人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 |
5.1 适应证与禁忌证 |
5.2 手术器械 |
5.3 手术过程 |
5.3.1 手术体位、操作孔布局及麻醉 |
5.3.2 手术步骤 |
6 机器人腹膜后肿瘤切除术 |
6.1 适应证和禁忌证 |
6.2 术前准备 |
6.3 手术器械 |
6.4 手术体位、操作孔布局与麻醉 |
6.5 手术步骤 |
(7)腹腔镜脾脏切除手术的麻醉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判定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所有患者麻醉前后临床指标对比 |
2.2 患者术后麻醉情况 |
3 讨论 |
(8)flexible型915MHz微波天线在腹腔镜肝脏切除中的应用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绪论 |
第一部分 F9151MMA微波天线和配套多角度可弯转抓钳的设计研发 |
1.1 引言 |
1.2 材料与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1.5 结论 |
第二部分 F915MMA在等效肝脏体模中的温度场分布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结论 |
第三部分 F915MMA在离体猪肝中的凝固实验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结论 |
第四部分 F915MMA在小型猪LH中的应用研究及腹腔镜肝叶切除动物模型的建立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3 结果 |
4.4 讨论 |
4.5 结论 |
第五部分 F915MMA辅助LH的安全性与可行性临床研究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3 结果 |
5.4 讨论 |
5.5 结论 |
第六部分 F915MMA辅助的腹腔镜下脾脏部分切除临床研究 |
6.1 引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3 结果 |
6.4 讨论 |
6.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9)腹腔镜脾脏切除术与开腹脾脏切除术的临床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研究对象与方法 |
2.统计项目及术后处理 |
3.结果 |
3.1 肝硬化脾功能亢组 |
3.2 脾破裂组 |
3.3 脾肿瘤组 |
4.讨论 |
4.1 脾脏疾病手术方式的选择 |
4.2 腹腔镜脾切除术手术方式 |
4.3 腹腔镜脾切除术经验总结 |
5.结论 |
6.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腹腔镜肝胆胰手术操作指南(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总论 |
一、术前准备及麻醉 |
(一) 患者一般状况评估 |
(二) 局部病灶的评估 |
(三) 麻醉方式 |
二、手术设备与器械 |
第二部分腹腔镜肝切除术操作指南 |
一、手术适应证与禁忌证 |
二、手术体位和气腹压力及操作孔的选取 |
三、常见术式 |
(一) 腹腔镜肝部分切除术 |
(二) 腹腔镜肝左外叶切除术 |
(三) 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 |
(四) 腹腔镜右半肝切除术 |
(五) 腹腔镜肝右后叶切除术 |
(六) 腹腔镜肝尾状叶切除术 |
第三部分腹腔镜胆道手术 |
一、腹腔镜胆囊切除 |
(一) 适应证和禁忌证 |
(二) 手术体位、操作孔布局 |
(三) 手术步骤 |
二、腹腔镜胆管探查取石 |
(一) 适应证和禁忌证 |
(二) 手术体位和操作孔布局 |
(三) 手术步骤 |
三、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切除 |
(一) 适应证和禁忌证 |
(二) 手术体位和操作孔布局及麻醉 |
(三) 手术步骤 |
四、胆囊癌 |
(一) 适应证和禁忌证 |
(二) 手术体位可操作孔布局及麻醉 |
(三) 手术步骤 |
五、肝门部胆管癌 |
(一) 适应证和禁忌证 |
(二) 手术体位和操作孔布局及麻醉 |
(三) 手术步骤 |
六、复杂肝内外胆管结石 |
(一) 适应证和禁忌证 |
(二) 手术体位和操作孔布局及麻醉 |
(三) 手术步骤 |
第四部分腹腔镜胰腺手术 |
一、腹腔镜胰腺肿瘤剜除术 |
(一) 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 |
(二) 手术体位与操作孔布局 |
(三) 手术步骤 |
二、腹腔镜胰体尾联合脾脏切除术 |
(一) 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 |
(二) 手术体位及操作孔布局 |
(三) 手术步骤 |
三、腹腔镜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 |
(一) 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 |
(二) 手术体位及操作孔布局 |
(三) 手术步骤 |
四、腹腔镜胰腺中段切除术 |
(一) 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 |
(二) 手术体位及操作孔布局 |
(三) 手术步骤 |
五、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
(一) 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 |
(二) 手术体位与操作孔布局 |
(三) 手术步骤 |
六、经腹腔入路腹腔镜坏死性胰腺炎清创引流术 |
(一) 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 |
(二) 手术体位与操作孔布局 |
(三) 手术步骤 |
七、经腹膜后入路腹腔镜坏死性胰腺炎清创引流术 |
(一) 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 |
(二) 手术体位与操作孔布局 |
(三) 手术步骤 |
第五部分腹腔镜脾脏手术 |
一、手术适应证与禁忌证 |
二、手术体位和操作孔及气腹压力的选取 |
三、常见术式 |
(一) 腹腔镜脾切除术 |
(二) 腹腔镜脾部分切除术 |
(三) 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 |
(四) 腹腔镜脾囊肿开窗引流术 |
四、腹腔镜脾脏切除手术的麻醉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OSPD与TIPS在治疗门静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中的对比研究[D]. 刘元华.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2]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与开腹胰体尾切除术的短期临床疗效比较[D]. 李维坤.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
- [3]磷脂酰丝氨酸在围术期神经认知障碍中作用的研究[D]. 钱刚. 山东大学, 2020(11)
- [4]腹腔镜技术在胰体尾切除术中的应用研究[D]. 彭伟. 蚌埠医学院, 2020(01)
- [5]腹腔镜肝胆胰手术操作指南[J]. 刘荣,胡三元.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9(07)
- [6]机器人肝胆胰手术操作指南[J]. 刘荣.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9(07)
- [7]腹腔镜脾脏切除手术的麻醉处理[J]. 李文芳.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47)
- [8]flexible型915MHz微波天线在腹腔镜肝脏切除中的应用与临床研究[D]. 吴天春. 浙江大学, 2019(03)
- [9]腹腔镜脾脏切除术与开腹脾脏切除术的临床对比研究[D]. 杨冬冬. 南京医科大学, 2019(08)
- [10]腹腔镜肝胆胰手术操作指南[J]. 刘荣,胡三元. 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9(01)
标签:腹腔镜论文;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论文; 海马论文; 健康论文; 养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