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川川投长城特殊钢股份有限公司简介(论文文献综述)
李冬雪[1](2014)在《企业整体上市对公司治理影响研究》文中认为中国证券市场的出现是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引入的制度安排,股票市场承载了国有企业改革和国企上市融资的使命。为了达到上市融资的标准,过去我国企业上市主要采用部分资产和业务分拆上市的模式,由此产生了公司缺乏运营能力、难以回避同业竞争和关联交易等现象。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政策和市场都鼓励企业整体上市。然而,整体上市在被寄予厚望的同时该模式本身的不完善性和其关联交易的实质使得企业集团整体上市很容易成为控股股东的又一场圈钱运动。关联交易是否因企业集团的整体上市而得到了有效的遏制?已实施整体上市方案的企业集团的公司股权结构是否如人们所期待的有所完善?整体上市真的能如传说中那样具有“神力”,可以快速提升企业财务绩效?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攀钢集团整体上市案例进行分析,试图寻找上述问题的答案。本文首先对整体上市的文献进行回顾梳理,试图从已有的研究中发掘企业为什么选择整体上市,整体上市是否能够优化公司治理结构绩效,整体上市是否能够减少关联交易,整体上市通过何种方式影响公司治理及整体上市。本文对整体上市的概念和意义、整体上市与公司治理、整体上市与关联交易、整体上市与财务绩效的研究进行归纳总结,找出本文的研究方向。其次,本文对整体上市影响公司治理的各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股权集中度、内部治理结构、机构投资者、关联交易和财务绩效。本文认为,不同模式的整体上市对股权集中度的影响不同,定向增发整体上市提高股权集中度,公开增发整体上市降低股权集中度,现金支付整体上市对股权集中度没有影响;整体上市对内部治理结构的影响通过独立董事数量及背景、董事会成员构成等因素来体现;机构投资者体现企业公司治理的绩效,公司透明度高、治理结构好,机构投资者的数量和持股量上升,因此机构投资者可以反映出整体上市后公司治理绩效是否改善;整体上市包括主业整体上市和法人整体上市,两种整体上市方式均可以降低企业关联交易,但降低程度不同;整体上市对财务绩效的影响由于影响因素复杂以及Myers&Majluf的优序融资理论,从而整体上市降低企业财务绩效。最后,本文针对攀钢集团的整体上市案例进行了分析。通过比较整体上市前后公司治理指标、关联交易指标及财务绩效指标的变化情况,来进一步研究企业整体上市是否能够为公司治理绩效带来正效应,是否可以大规模减少关联交易。攀钢集团整体上市方案较为复杂,涉及增发新股收购资产,涉及一对多的换股吸收合并,还引入了第三方作为现金选择权的支付方。复杂的整体上市方案与股权结构,使其作为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通过对攀钢集团整体上市案例的分析,本文得出以下三点结论:第一,整体上市不能改善上公司治理综合绩效,甚至对综合绩效具有负效应。第二,整体上市能够大规模减少关联交易规模,使关联交易内部化。第三,整体上市并不能够改善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反而使业绩变差。总之,整体上市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或缓解公司治理存在的系列弊端,但是也存在一些诸如降低财务绩效、加剧“一股独大”的弊端。
贺凯歌[2](2009)在《我国国有企业经理层市场化选拔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经理人员是企业的最重要要素之一,其经营能力、努力程度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营运效率。而国有企业经理层的选拔任命长期由政府部门和党的组织部门来决定,这不仅不利于政企分开,也对国有企业经理人员的经营能力的甄别、激励约束机制的完善和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都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本文以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运用理论联系实际、比较综合和实证分析等方法,考察了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企业经理人员选拔机制的演变过程,分析了现行政策的合理性和不足之处,并针对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市场化选拔国有企业经理层的政策建议,目的在于促进国有企业的发展壮大,巩固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本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和方法,并对相关概念做出界定。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企业经理层的选拔机制,在资料分析和抽样调查的基础上,认为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经理层的选拔已经有市场化选拔的试点,但国有企业经理层的选拔主要还是以行政选拔为主,而且内部选拔的比例比较高。第三部分分析了现在国有企业经理层选拔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带来的不良后果,并剖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文章认为改革的路径依赖、对国有企业产权认识不足、国有企业改革不彻底和规范的选拔机制没有建立是现存问题的根源,指出市场化选拔国有企业经理层已成为促进国有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然要求。第四部分主要阐述了建立国有企业经理层市场化选拔机制的意义和实现条件。文章认为实现国有企业经理层市场化选拔的条件已经成熟,国有企业经理层市场化选拔应该成为主流的选拔机制。第五部分在借鉴西方企业经理层选拔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国有企业经理层市场化选拔政策建议,认为国有企业经理层市场化选拔需要一系列的制度改革,包括规范的董事会的建立、国有企业经理层身份的改变、规范的选拔程序、必要的相关措施等。国有企业经理层的市场化选拔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完善。文章对国有企业经理层选拔机制的研究只是众多关于国有企业理论研究中的沧海一粟,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王军[3](2009)在《四川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动因、模式与绩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并购重组是一个广义的概括性的通俗提法,其主要内涵包括收购、资产重组、合并等。在中国证券市场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始终是市场关注的热点问题,是实现我国产业结构快速调整、产业组织优化,完善资源配置,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推动上市公司做优做强,夯实证券市场发展的微观基础,促进公司价值增长的主要渠道。因此,研究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试图运用西方成熟的产业组织理论、并购理论和定量分析方法,对四川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动因、模式、绩效以及对四川省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优化效应进行一个较为全面的研究,剖析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从政府与监管部门角度以及从上市公司角度提出解决问题、促进规范发展的政策和建议。本文首先对并购重组概念和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进行了阐述和界定。并购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的概念,广义的并购概念是指公司利用资本市场对存量资产进行调节和重新组合的包括公司重组、公司控制、企业所有权结构变更等活动。狭义的并购概念是指一家企业对另一家企业的一定比例或全部股权购买或者吸收合并的交易行为,以达到对被并购企业控制的目的。广义的并购概念实质上包括了狭义的资产重组,因此,并购和重组这两个概念在文献及实际应用中经常被统称为“并购重组”。本文研究的对象是以四川上市公司为目标企业,对上市公司进行了以控制权变更为目的的并购活动以及在控制权发生转移以后对上市公司所采取的一系列以资产置换、资产剥离、资产注入或内部重整的资产重组行为。针对本文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内容的理论基础产业组织理论和并购重组理论以及大量中外学者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回顾和述评。要研究四川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就要对四川上市公司的总体特征和上市背景有一个全面的的了解。首先,从四川上市公司发行上市经历的几个阶段来看,不同阶段的上市公司的质量、存在的问题以及并购重组发生频度是不一样的,这清晰地反映了中国证券市场新股发行制度对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活动缩产生的影响。其次,通过对四川上市公司的年报业绩数据以及定期报告、临时公告等信息披露中的经营内容分析发现,四川上市公司在发行上市以后出现了业绩下滑、治理结构不完善、壳化现象等普遍现象,这是导致四川板块的上市公司发生并购重组机率较高的主要原因。本文按照四川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参与者的角度认为四川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动因包括:(1)政府推动并购重组的动因;(2)优势企业进行横向规模扩张、提升行业竞争能力和市场占有率的动因;(3)优势企业实行多元化战略和混合并购的动因;(4)上市公司大股东出于战略收缩、产业转型和退出资本市场的动因;(5)发挥“壳”公司的价值、借壳上市获取资本市场融资渠道的动因和(6)收购资源要素、低价资产,享受并购重组后资产增值的动因。四川上市公司并购行为采取的主要模式包括:股权协议转让方式收购、司法裁决过户或股权拍卖过户、要约收购、吸收合并。在发生的四川省上市公司控制权变更的71起并购活动中,有49起并购事件是通过股权协议转让方式完成的,占了全部并购的69%。而在取得四川上市公司控制权后,收购企业往往对上市公司进行重大资产重组以求改善公司的基本面,提高主营业务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并能够恢复在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所采用的主要资产重组模式包括:资产置换、资产剥离、资产注入、综合型以及优化重整类等五大类。本文采用财务数据分析法,以2000年至2005年期间发生了控制权变更的四川上市公司为样本公司,从盈利能力、经营能力两个个角度来评价样本公司并购重组前后经营业绩的变化。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四川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活动取得了一定的绩效,但并不显着,且不具有持续性。无论采用资产置换、资产剥离、资产注入、还是综合类或者优化重整类等重组模式,上市公司普遍在重组当年有较好的业绩表现。其中,资产置换、综合类和优化重整三种重组模式下的第一年重组绩效要显着好于单纯的资产注入类的重组模式。但在重组次年及第三年,几种重组模式下的上市公司业绩下滑比较明显,说明并购重组均未能持续提高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这样的事实也说明了重组的作用对上市公司长期的业绩增长作用是有限的,它只具有即时效应,在帮助公司摆脱财务困境和恢复主营业务盈利能力之后,更需要靠后续的战略规划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对四川省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的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资产质量和经营业绩,实现产业转型和产业升级,有利于四川省重点优势企业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扩张、达到规模经济效应,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产业组织优化,有利于推进四川省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和产业结构调整。在政府和证券监管部门层面存在的四川上市公司并购重组问题包括:缺乏对并购重组的产业引导和鼓励、扶持性政策;在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过程中政府行政干预现象突出;证券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监管力度有待加强;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后的绩效未能达到预期效果,优胜劣汰机制未发挥;对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规范和建设尚待加强。在上市公司层面存在的并购重组问题包括:相比具有实际意义的战略型重组或产业优化型重组,为保壳而进行的财务型重组现象仍然十分普遍;并购重组质量差、缺乏事前、事中和事后的规划、尽职调查、策划和整合;信息披露违规、内幕交易、违规交易现象突出;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董事会、股东大会对并购重组的审核和把关不严,导致并购重组存在重大隐患和风险。针对四川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过程中存在的上述的问题,提出了政府和证券监管部门视角的政策建议:(1)积极引导和推进收购企业和上市公司按照四川省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组织优化方向进行并购重组;(2)减少政府干预式和包办式重组,加强对壳资源和优质资产的市场流动;(3)完善并购重组立法,调整和完善现有的并购重组管理与审批模式市场化、透明化;(4)加强对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监管,努力提高并购重组质量。并购重组方和上市公司视角的政策建议是:(1)提高上市公司决策水平,以科学、务实、勤勉尽责的态度做好并购重组;(2)加强并购重组实施后管理和经营的协同效应和整合力度,不断提高并购重组的质量和绩效;(3)继续促进上市公司按照规范运行、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防范并购重组风险及其衍生风险。本文的创新点包括:1、国内理论界对我国上市公司并购重组问题的研究很多,研究的角度主要集中在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整体范围的并购重组动因和并购重组效应等方面,或者运用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做实证分析:如上市公司对并购重组公告的反应、上市公司股价对公司财务状况的反应等等;本文试图以某一个区域(四川省)内的上市公司集群范围内的并购重组行为作为研究背景,综合运用产业组织理论和并购重组理论来研究四川省内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动因、模式和对区域产业组织优化的效应,同时通过实证研究、定量分析对四川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带来的绩效进行分析,对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进行分析,最终提出完善四川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和优化产业组织的政策建议。2、在研究内容上,构建了以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动因、模式和并购重组绩效为核心,以四川上市公司所处经营现状为背景的分析框架。从产业组织和并购重组相关理论基础、并购重组概念及研究内容界定、并购重组动因、并购重组模式以及重组后的经营绩效,到政府与监管部门视角和上市公司视角的政策建议,都进行了严谨的理论推导或实证分析。研究结论表明:四川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内在动因(基于上市公司及其控股股东角度)主要表现在:控股股东迫于压力战略收缩、产业转型和退出资本市场的意愿;地方政府保壳意愿、维护当地经济利益和社会稳定;维护资本市场稳定、保护中小股东和投资者的利益的需求;改变公司基本面,重获上市资格和再融资能力的需要。而四川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外在动因(基于政府、监管部门及收购方角度)主要表现在:重组方进行行业规模扩张、提升行业竞争能力和市场占有率的需要;收购低价资产的利益驱动;企业多元化战略和快速发展增长需求的驱动;企业纵向一体化战略的驱动;资本市场融资需要。3、按照并购方的资产注入分为了资产剥离、资产置换、资产注入以及内部重整四种方式对并购重组模式进行了梳理和分类,并按照四种重组模式结合会计法对样本上市公司进行了分类的并购重组绩效的实证研究,以求证各种重组模式给上市公司带来的长期绩效。研究结果表明:资产置换、综合类和优化重整三种重组模式下的第一年重组绩效要显着好于单纯的资产注入类的重组模式。但在重组次年及第三年,几种重组模式下的上市公司业绩下滑比较明显,说明并购重组均未能持续提高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本文的不足是:1、由于四川上市公司数量相对沪深两市1604家上市公司数量来说,仅占不到5%,加上本文研究的具有并购重组行为的上市公司局限在控制权发生变更并在之后发生重大资产重组的四川省的上市公司,受重组并购交易金额须具有重大性影响的原则,以及考虑财务指标异常波动、已退市或暂停上市的公司等因素影响,又剔除了一定数量的样本,因此,本文在并购重组绩效方面实证研究的样本数量有限,这是本文对四川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绩效研究的局限性所在。本文对四川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进行了大类的划分,得出的是一般性的结论,可能不适用于个案。随着并购重组后时间的推移,四川上市公司可分析的样本数量将增加,将在重组的细分模式的框架下,对这一问题进一步详细的研究。2、由于时间、精力以及理论修养仍较为有限,对理论学术界的文献精华汲取还不够丰富,因此对并购重组给四川省上市公司以及四川省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优化的效应的理论阐述以及实证研究方面还显得比较单薄,有待今后进一步的研究和完善。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委员会[4](2008)在《关于表彰中央企业2008年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的决定》文中认为 各中央企业: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战,共克时艰,抗震救灾斗争取得了重大阶段性胜利。中央企业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认真执行国资委、国资委党委的各项要求,全力投入抗震救灾工作,抢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抢修电力、通信、交通等重要基础设施,迅速筹集和紧急调运救灾物资,
王翠春[5](2008)在《上市公司财务质量评价的实证研究 ——兼评农业上市公司财务质量》文中认为我国的资本市场从设立至今已经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十几年间,上市公司的数量从最初的十几家发展壮大到今天的一千多家。巨大的市场在为众多企业提供了广阔的筹资空间的同时也给上市公司提供了一个展示自身魅力的舞台,这个魅力就来自于上市公司财务质量。资本市场上公司股票价格的潮起潮落、变幻莫测,实际上是市场和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资产管理和运用质量、债务风险和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盈利质量、资本扩张性和公司发展潜力的描述和评价的一种直观反映。上市公司股票价格的变动当然会受到国际和国内经济和政治形势、国家宏观政策法规、行业走向、单个企业的重大利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公司的财务质量。理性的资本市场股票价格的波动与公司财务质量必然是呈正相关关系。目前,随着资本市场的扩容增速,大量的企业涌入资本市场,虽然上市公司多数都是行业中的优秀代表,但是市场经济的经营法则,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导致上市公司上市后财务质量状况良莠不齐,有些甚至差别较大。公司的财务质量集中反映上市公司的发展状况,因此,对上市公司的财务质量状况进行客观的分析与评价,对于更好地把握上市公司的发展趋势,寻找改善和提升上市公司财务质量的策略,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的数量占全国人口数量的75%左右,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三农”问题多年来一直是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之一。推动农业企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做大做强农业企业,把更多的农业龙头企业经股份制改造推向市场,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然而,由于行业的自身特点和弱质性特征以及经营环境等因素导致农业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和资产质量较低等一系列问题,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上市公司的持续发展。因此,通过客观分析和评价农业这一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的上市公司的财务质量状况,发现影响农业上市公司财务质量的主要因素,提出更有建设性扶持农业上市公司快速发展的政策建议,也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一件事情。本课题的研究以上市公司财务质量评价的基本理论为基础,按照财务质量评价的基本框架,通过利用主要财务指标一般对比分析和因子分析法对上市公司的财务质量进行客观地评价。从因子得分出发,采用对比分析、回归分析、均值分析和案例结合分析,对上市公司的财务质量及其影响的主要因素进行逐一探究。同时,2007年正逢新会计准则执行元年,在分析评价中,将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于上市公司特别是农业行业上市公司财务质量产生的影响进行案例分析。在对上市公司整体和农业上市公司进行财务质量的因子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研究我国资本市场的股票价格及其变动与上市公司的财务质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最后,基于上述的分析和评价结果得出基本的研究结论并提出有利于改善和提高上市公司财务质量的对策建议。全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六个部分:第一章,导论。在对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进行简要介绍的基础上,简要描述了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明确了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方法,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对本文研究的思路、内容结构以及创新予以概括性描述。第二章,上市公司财务质量评价的基本理论问题。本章研究的内容,既是专门的理论问题,又是后面几章展开的基础。本章首先是对财务质量的概念及其内在特征作出界定,分别分析了财务质量的各类相关利益者的需求,在归纳分析了财务质量的构成要素的基础上,理清了表达公司财务质量的财务指标体系,分析讨论了组织财务质量评价的适宜的方法。第三章,上市公司整体财务质量的综合评价。主要对上市公司财务质量状况的主要指标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以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财务数据为依据,在对上市公司主要财务指标进行一般对比分析基础上,对选择的样本公司2006年财务质量状况进行因子分析及对影响综合质量的主因子进行分析;基于2007年新会计准则执行的背景下,对上市公司财务质量发生的变化进行因子分析,将两种会计政策环境下的样本公司的财务质量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分析总结上市公司财务质量变化的情况并进行原因剖析。第四章,农业类上市公司财务质量综合评价。在对农业上市公司进行界定的基础上,介绍了农业上市公司的产生发展历程,以便于后续内容的理解。本章同样先使用主要财务指标进行一般对比分析,然后用因子分析法对农业类上市公司在过去的三年间(2004-2006)财务质量分析评价,对行业的重点上市公司进行案例分析,以便更准确地得出分析评价的结论。此外,本章还对新会计准则---生物资产准则实施对上市公司财务质量的影响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第五章,上市公司财务质量与股价的相关性分析。基于样本公司的财务质量综合得分和诸因子得分,进行Spearman检验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与上市公司财务质量及其诸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及变化趋势,阐释我国资本市场的股票价格与公司财务质量之间的相关程度,并进行原因分析。第六章,主要结论与建议。依据上述分析研究与结果,本章得出的主要结论是:1、总体上看,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质量近年来一直处于不断提升的通道之中;2、上市公司的财务质量存在多样化的群体差异性;3、无论是从总体上看还是从个体上看,上市公司财务质量仍然有待于进一步提高;4、导致我国上市公司形成目前这样的财务质量,原因是多方面的;5、农业类上市公司情况总体上并不理想,但发展势头值得预期;6、总体看来,上市公司的财务质量与其股票价格呈正相关关系的。笔者提出若干对策建议:1、充分认识提高财务质量的重要性;2、抓住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完善,解决提高公司财务质量的原动力;3、做大做强主营业务,依托主业的发展壮大提高公司的财务质量;4、努力抓好创新,依靠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5、继续加大对农业企业特别是农业上市公司的扶持力度,真正发挥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龙头带动作用;6、加强投资者教育,提高投资者素质,建设成熟稳定的证券市场。
王剑志,王怀柳,胡大斌,白林,杜德瑞[6](2008)在《攀长钢万吨钛材生产基地规划》文中提出本文介绍了攀钢集团四川长城特殊钢股份有限公司万吨钛材生产线的建设方案,说明了该项目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装机水平,具有资源、技术和成本等优势,产品多样化,质量高,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并指出该项目的建设将提高我国钛工业的整体水平,有利于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逐步改变世界钛材生产的格局,提高中国钛材生产的国际地位。
发展改革委员会,技术部,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7](2007)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 国家税务总局公告》文中研究说明2007年第58号根据《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经审定,现将第十四批享受优惠政策的企业(集团)技术中心名单、撤消和调整的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名单公告如下:
史云鹏[8](2007)在《多重心综合分析法在我国钢铁产业中的应用》文中指出钢铁产业对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钢铁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我国从一个基础设施薄弱的国家变成了名符其实的产钢大国。但是,在快速发展的背后,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种种问题,钢铁产业的空间布局也显示出了种种不合理之处。但是,现阶段我国钢铁产业的空间布局也是历史的产物,在其发展的初期,是符合钢铁产业发展的要求的,只是由于环境条件的变化,才变成了钢铁产业发展的阻碍。因此,要对我国钢铁产业进行合理地布局调整,有必要对我国钢铁产业布局的历史发展情况进行了解,分析其规律,研究其特点,以期对未来我国钢铁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依据。与此同时,在采用重心法对空间格局变迁进行研究时,大量的学者对于方法的使用都存在着不足之处,且没有一个统一、规范的模式。基于以上两点原因,本文提出了多重心综合分析法作为对重心法的完善,并以此对我国钢铁产业空间格局的变迁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的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简要介绍了论文的背景及现实意义,说明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二章采用历史分析法对我国钢铁产业空间格局的变迁进行研究,分析了定性方法的不足,引入区位商法和重心法,并进一步采用重心法作为论文的研究方法;第三章分析了几位学者在重心法应用过程中的几点失误;第四章提出了多重心综合分析法,并结合我国钢铁产业对该方法的使用步骤做了具体介绍;第五章采用多重心综合分析法对我国钢铁产业空间格局的变迁进行了实证研究。
杜礼章,王龙,熊金忠[9](2003)在《蓄热式加热炉在长钢的应用实践》文中认为为增产降耗,川投长城特殊钢股份有限公司第一轧钢分厂将原加热炉改造为蓄热式炉,介绍了蓄热炉的概况以及空燃比、烟温、炉压的实际控制措施,使加热能力提高了25%,燃耗降低了5%~25%。
杨崇智,刘华康,沈贝钢,龙雪峰[10](2003)在《长钢的主业发展战略刍议》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概述了长钢在成功实施“债转股”后的机遇和面临的挑战 ,提出以品牌立足、创造利润和以主导产品的规模效应去挤占节场、带走成本 |确保生存的思路 ,并进而形成了“一二三四”的主业发展战略
二、四川川投长城特殊钢股份有限公司简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川川投长城特殊钢股份有限公司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1)企业整体上市对公司治理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 |
1.4 研究内容 |
2 文献综述 |
2.1 文献回顾 |
2.1.1 整体上市的概念及意义 |
2.1.2 整体上市与公司治理 |
2.1.3 整体上市与关联交易 |
2.1.4 整体上市与财务绩效 |
2.2 文献述评 |
3 整体上市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分析 |
3.1 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分析 |
3.1.1 整体上市对股权集中度的影响分析 |
3.1.2 整体上市对内部治理结构的影响分析 |
3.1.3 整体上市对机构投资者的影响分析 |
3.2 对关联交易的影响分析 |
3.3 对财务绩效的影响分析 |
4 攀钢集团整体上市案例概况 |
4.1 整体上市背景 |
4.1.1 攀钢集团及上市子公司 |
4.1.2 整体上市涉及的非上市公司基本情况 |
4.1.3 攀钢钢钒分离债基本情况 |
4.1.4 整体上市各方基本关系 |
4.1.5 整体上市背景 |
4.2 整体上市过程 |
4.2.1 整体上市方案 |
4.2.2 整体上市操作过程 |
4.3 总结 |
5 攀钢集团整体上市案例分析 |
5.1 整体上市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分析 |
5.1.1 公司治理变量的选择 |
5.1.2 数据分析 |
5.2 整体上市对关联交易的影响分析 |
5.2.1 关联交易相关指标衡量 |
5.2.2 财务报表数据衡量 |
5.3 整体上市前后的财务绩效 |
5.3.1 偿债能力的变化 |
5.3.2 营运能力的变化 |
5.3.3 盈利能力的变化 |
5.3.4 成长能力的变化 |
5.4 案例总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我国国有企业经理层市场化选拔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现实意义 |
(三) 概念界定 |
1、国有企业 |
2、经理层 |
3、选拔机制 |
(四) 研究方法 |
一、我国国有企业经理层选择机制的变革过程及现状 |
(一) 改革开放以前的国有企业经营者选择机制 |
(二)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经理层的选拔机制 |
1、“放权让利”阶段国有企业经营者的选拔机制 |
2、承包制改革过程中的国有企业经理人选拔机制 |
3、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过程中的厂长经理选拔机制 |
4、现代企业制度改革过程中的国有企业经理人选拔机制 |
5、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经理层选拔机制 |
二、现阶段国有企业经理层选拔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 现阶段我国国有企业经理层选择中存在的问题 |
1、选拔主体错位,国资委和组织部代替董事会 |
2、政府行政任命比例大,选拔主体权利和责任弱化 |
3、内部晋升比例高,选拔面窄 |
4、选拔程序不够科学 |
5、选拔标准不适当 |
(二) 目前选拔机制的不足之处 |
1、经理人和企业目标不一致 |
2、经理人知识结构不合理 |
3、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 |
4、易产生“内部人控制” |
5、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 |
(三) 形成目前选拔机制的原因分析 |
1、选拔方式的历史路径依赖 |
2、对公司产权结构理解不深入 |
3、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不完善,国有企业改革不彻底 |
4、规范的选拔制度没有建立 |
三、市场化选拔国有企业经理层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
(一) 市场化选聘国有企业经理层的必要性 |
1、市场化选拔国有企业经理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
2、市场化选拔国有企业经理层是国有企业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 |
3、市场化选拔国有企业经理层是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必要条件 |
4、市场化选拔国有企业经理层是实现政企分开的必要途径 |
5、市场化选拔国有企业经理层是完善经理人激励约束机制的基础 |
(二) 我国已具有国有企业经理人市场化选拔的可能性 |
1、宏观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
2、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国资委的组建和“三层管理”体制的形成 |
3、微观企业层面: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的逐步建立 |
4、成功经验:国有企业经理层市场化选拔的几次试点成功 |
5、我国职业经理人市场的初步形成并有了一定的发展 |
四、完善我国国有企业经理层市场化选拔的制度建设 |
(一) 西方企业选拔经理层的经验借鉴 |
1、西方国有企业经理层选拔的借鉴 |
2、西方私营企业的经理层选拔机制借鉴 |
(二) 完善我国国有企业经理层市场化选拔的政策措施 |
1、坚持正确的选拔原则和理念 |
2、明确国有企业经理层的选拔主体 |
3、扩大国有企业经理层选拔的范围 |
4、科学制定选拔标准 |
5、规范选拔程序 |
6、建立合理的考核机制 |
7、国有企业经理人市场化选拔的相关配套政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中国国有上市企业经理人任职情况抽样调查表 |
致谢 |
(3)四川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动因、模式与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的动机和意义 |
1.2 研究对象的界定 |
1.2.1 对并购、重组的理解 |
1.2.2 研究对象的界定 |
1.3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
1.4 研究的思路和论文框架 |
1.5 研究的方法 |
2. 相关理论基础及文献述评 |
2.1 产业组织基本理论 |
2.1.1 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哈佛学派SCP 范式 |
2.1.2 芝加哥学派产业组织理论及可竞争市场理论 |
2.1.3 新制度经济学派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产权理论 |
2.2 并购重组基本理论 |
2.2.1 效率理论 |
2.2.2 管理主义理论与自大假说 |
2.2.3 自由现金流量假说 |
2.2.4 市场势力理论 |
2.2.5 信息信号理论 |
2.2.6 再分配理论与税收效益理论 |
2.2.7 内部资本市场理论 |
2.3 国内外对并购重组研究的文献综述 |
2.3.1 国外的相关研究 |
2.3.2 国内的相关研究 |
3. 四川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背景研究 |
3.1 四川上市公司的发行上市历史回顾 |
3.1.1 股份制试点阶段(1986 至1992 年) |
3.1.2 上市“额度管理”阶段(1993 至1995 年) |
3.1.3 “指标管理”阶段(1996 至2000 年) |
3.1.4 “核准制”或“通道制”阶段(2001 年至2003 年) |
3.1.5 “保荐制”阶段(2004 年2 月至今) |
3.2 四川省上市公司发行上市后存在的问题 |
3.2.1 上市后短期内业绩下滑现象比较普遍 |
3.2.2 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经营风险突出 |
3.2.3 壳化现象普遍、并购重组机率高 |
3.3 四川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行为的动因研究 |
3.3.1 政府推动并购重组的动因 |
3.3.2 优势企业进行横向规模扩张、提升行业竞争能力和市场占有率的动因 |
3.3.3 优势企业实行多元化战略和混合并购的动因 |
3.3.4 上市公司大股东出于战略收缩、产业转型和退出资本市场的动因 |
3.3.5 发挥“壳”公司的价值、借壳上市获取资本市场融资渠道的动因 |
3.3.6 收购资源要素、低价资产,享受并购重组后资产增值的动因 |
4. 四川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模式研究 |
4.1 四川上市公司控制权变更的主要并购模式 |
4.1.1 并购模式之一——股权协议收购 |
4.1.2 并购模式之二——政府划拨转让方式 |
4.1.3 并购模式之三——通过股权拍卖、司法裁决方式实现股权过户 |
4.1.4 并购模式之四——换股、吸收合并方式 |
4.1.5 并购模式之五——要约收购 |
4.2 四川上市公司的主要资产重组模式 |
4.2.1 重组模式之一——资产剥离 |
4.2.2 重组模式之二——资产注入 |
4.2.3 重组模式之三——资产置换 |
4.2.4 重组模式之四——优化重整 |
4.2.5 重组模式之五——综合型(资产剥离+资产注入+资产置换) |
5. 四川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绩效与产业效应研究 |
5.1 本文采用的并购重组绩效研究方法 |
5.1.1 数据来源及样本选取原则 |
5.1.2 研究方法及绩效评价指标的设置 |
5.2 四川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绩效的定量分析、结论描述和解释 |
5.2.1 各种重组模式下的上市公司业绩变化情况分析 |
5.2.2 数据分析结论与解释 |
5.3 四川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效应 |
5.3.1 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资产质量和经营业绩,实现产业转型和产业升级 |
5.3.2 有利于四川省重点优势企业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扩张、达到规模经济效应,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产业组织优化 |
5.3.3 有利于推进四川省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和产业结构调整 |
6. 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
6.1 在证券监管和政府层面存在的四川上市公司并购重组问题 |
6.1.1 缺乏对并购重组的产业引导和鼓励、扶持性政策 |
6.1.2 在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过程中政府行政干预现象突出 |
6.1.3 证券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监管力度有待加强 |
6.1.4 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后的绩效未能达到预期效果,优胜劣汰机制未发挥 |
6.1.5 对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规范和建设尚待加强 |
6.2 在上市公司层面上存在的并购重组问题 |
6.2.1 为保壳而进行的财务型重组现象仍然十分普遍 |
6.2.2 并购重组质量差、缺乏事前、事中和事后的规划、尽职调查、策划和整合 |
6.2.3 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董事会、股东大会对并购重组的审核和把关不严,导致并购重组存在重大隐患和风险 |
6.2.4 信息披露违规、内幕交易、违规交易现象突出 |
7. 四川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政策建议 |
7.1 政府和证券监管部门视角的政策建议 |
7.1.1 积极引导和推进收购企业和上市公司按照四川省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组织优化方向进行并购重组 |
7.1.2 减少政府干预式和包办式重组,加强对壳资源和优质资产的市场流动 |
7.1.3 完善并购重组立法,调整和完善现有的并购重组管理与审批模式市场化、透明化 |
7.1.4 加强对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监管,努力提高并购重组质量 |
7.2 收购企业和目标企业视角的政策建议 |
7.2.1 提高上市公司决策水平,以科学、务实、勤勉尽责的态度做好并购重组 |
7.2.2 加强并购重组实施后管理和经营的协同效应和整合力度,不断提高并购重组的质量和绩效 |
7.2.3 继续促进上市公司按照规范运行、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防范并购重组风险及其衍生风险 |
8.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5)上市公司财务质量评价的实证研究 ——兼评农业上市公司财务质量(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境内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的理论基础 |
1.4 研究目的与方法 |
1.5 研究思路与内容框架 |
1.6 研究中的创新和不足 |
2 财务质量评价的基本理论问题 |
2.1 财务质量及其内在要求 |
2.2 财务质量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
2.3 财务质量的构成要素分析 |
2.4 财务质量的表达工具分析 |
2.5 财务质量的评价方法选择 |
3. 上市公司整体财务质量的综合评价 |
3.1 基于2006 年度的一般分析 |
3.2 基于2006 年度的因子分析 |
3.3 基于2007 年度的一般分析 |
3.4 基于2007 年度的因子分析 |
3.5 新会计准则变化对相关财务指标及其评价的影响 |
3.6 2006 年与2007 年的差异评价:基于主因子的对比分析 |
4. 农业类上市公司财务质量综合评价 |
4.1 发展历程及其财务质量现状的一般分析 |
4.2 基于2004-2006 年度的实证分析 |
4.3 基于2007 年度的实证分析 |
4.4 2004-2006 年度与2007 年度的差异评价:基于主因子的对比分析 |
4.5 准则变化对相关财务指标及其评价的影响 |
5. 财务质量与股价的相关性分析:以财务质量得分为基础 |
5.1 研究综述 |
5.2 基本思路与方法 |
5.3 具体分析检验过程 |
6. 主要结论与对策及政策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对策及政策建议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读博士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 |
附表 |
(8)多重心综合分析法在我国钢铁产业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我国钢铁工业现状 |
1.1.2 采用多重心综合分析法对我国钢铁产业进行研究的意义 |
1.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框架 |
第二章 历史比较法与定量方法的选择 |
2.1 对我国钢铁产业空间格局变迁的历史比较法分析 |
2.1.1 日本钢铁产业空间格局的变迁情况 |
2.1.2 我国钢铁产业空间格局的变迁情况 |
2.1.3 对我国和日本钢铁产业空间格局变迁情况的总结 |
2.2 传统定性分析方法的不足与定量方法的选择 |
2.2.1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 |
2.2.2 本文定量研究方法的选择:区位商法和重心法 |
2.2.3 区位商法和重心法的优缺点与本文方法的选定 |
第三章 重心法研究的成就与不足 |
3.1 中国经济重心与产业重心的动态轨迹及其对比研究 |
3.1.1 重心移动的分析方法 |
3.1.2 我国产业重心与经济重心动态变化轨迹分析 |
3.1.3 该文的优缺点及对本文的启示 |
3.2 我国经济重心与环境污染重心的演变及其对比分析 |
3.2.1 该文的研究情况 |
3.2.2 该文的优缺点及对本文的启示 |
第四章 多重心综合分析法 |
4.1 多重心综合分析法简介 |
4.1.1 多重心综合分析法的含义 |
4.1.2 多重心综合分析法的使用步骤 |
4.1.3 多重心综合分析法的理论依据 |
4.2 多重心综合分析法在钢铁产业中的运用 |
4.2.1 明确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 |
4.2.2 对钢铁产业进行初步分析 |
4.2.3 我国钢铁产业指标的初选 |
4.2.4 指标的整理 |
4.2.5 考察点和重心坐标的选取 |
4.2.6 对单一移动轨迹的分析 |
4.2.7 数据的分组 |
4.2.8 将各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并对结果进行检验 |
第五章 我国钢铁产业空间格局变迁的实证研究 |
5.1 指标的选取与整理 |
5.2 对单个重心移动轨迹的分析 |
5.2.1 对我国钢铁产业产量重心移动轨迹的分析 |
5.2.2 对我国钢铁产业技术重心移动轨迹的分析 |
5.2.3 对我国钢铁产业能耗重心移动轨迹的分析 |
5.2.4 对我国钢铁产业利润重心移动轨迹的分析 |
5.2.5 对我国钢铁产业就业重心移动轨迹的分析 |
5.3 指标的分组与多重心综合法分析 |
5.3.1 指标组合的考虑 |
5.3.2 我国钢铁产业产量重心与技术重心的对比分析 |
5.3.3 我国钢铁产业产量重心与能耗重心的对比分析 |
5.3.4 我国钢铁产业技术重心与能耗重心的对比分析 |
5.3.5 我国钢铁产业产量重心与利润重心的对比分析 |
5.3.6 我国钢铁产业产量重心与就业重心的对比分析 |
5.4 总结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9)蓄热式加热炉在长钢的应用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改造内容 |
2.1 空燃比控制 |
2.2 蓄热燃烧及烟温控制 |
2.3 炉压控制 |
3 应用效果 |
(10)长钢的主业发展战略刍议(论文提纲范文)
1 长钢迎来丁近年难得的发展机遇 |
1.1 长钢的历史与现状 |
1.2 长钢在国防军工配套生产中的重要地位。 |
1.3 主要产品优势分析 |
1.4 “债转股”成功带来的发展机遇 |
1.5 下游产业发展和西部大开发带来的机遇 |
2 面临的巨大挑战 |
3 长钢主业发展战略刍议 |
4 结论 |
四、四川川投长城特殊钢股份有限公司简介(论文参考文献)
- [1]企业整体上市对公司治理影响研究[D]. 李冬雪. 北京交通大学, 2014(03)
- [2]我国国有企业经理层市场化选拔机制研究[D]. 贺凯歌. 首都师范大学, 2009(10)
- [3]四川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动因、模式与绩效研究[D]. 王军. 西南财经大学, 2009(01)
- [4]关于表彰中央企业2008年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的决定[J].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委员会.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告, 2008(06)
- [5]上市公司财务质量评价的实证研究 ——兼评农业上市公司财务质量[D]. 王翠春. 山东农业大学, 2008(02)
- [6]攀长钢万吨钛材生产基地规划[J]. 王剑志,王怀柳,胡大斌,白林,杜德瑞. 钛工业进展, 2008(01)
-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 国家税务总局公告[J]. 发展改革委员会,技术部,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 最新税收法规公告, 2007(11)
- [8]多重心综合分析法在我国钢铁产业中的应用[D]. 史云鹏. 天津大学, 2007(04)
- [9]蓄热式加热炉在长钢的应用实践[J]. 杜礼章,王龙,熊金忠. 轧钢, 2003(05)
- [10]长钢的主业发展战略刍议[J]. 杨崇智,刘华康,沈贝钢,龙雪峰. 特钢技术, 2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