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感冒了,如何使用中药、西药?(论文文献综述)
石霞,张海艳,苗青,廖星[1](2022)在《口服中成药治疗流行性感冒临床研究证据的概况性综述》文中研究说明采用概况性综述方法及其规范流程,对于口服中成药治疗流行性感冒(流感)的临床研究证据进行系统性梳理分析,以了解研究概况及存在的问题。从行业内公认的相关药物目录和诊疗方案中筛选流感用口服中成药,通过药品说明书获取药品基本信息,并检索中英文数据库,纳入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及可视化处理。共纳入药品36种,文献87篇。药品主要功效为清热解毒,代表性药物主要有金银花、连翘、板蓝根等;12种药品除流感外还可用于腮腺炎、急性支气管炎等疾病的治疗;仅6种药品对禁忌证及不良反应进行了完整标注。口服中成药治疗流感相关研究文献发表量近年来呈持续增长状态,研究地域分布于我国25个省市;临床研究中以连花清瘟制剂占比最多,研究类型包括随机对照试验、非随机对照试验、回顾性研究等;13项研究获得了国家相关课题资助;样本量>200例的研究仅9项;最常见干预措施为中成药VS西药;研究疗程跨度3~14 d。共提取7种结局指标,按出现频次依次排列为(1)复合有效率(2)退热效果(3)症状改善情况(4)安全性指标(5)病毒学检查(6)血清炎性因子(7)中医证候积分。流感用口服中成药临床研究与药品目录存在信息不对称;药品说明书普遍不规范;现有临床研究数量偏少、质量普遍较低,未突出中医优势等问题。未来需对中成药说明书加以优化,加大临床研究投入,进一步规范临床研究设计,突出中成药疗效特色,为开展口服中成药治疗流感的临床综合评价提供证据支持。
王琚丽,张冰,吕锦涛,马冰冰[2](2022)在《基于真实世界的基层医院心血管系统疾病中西药联合应用情况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基层医院真实医疗数据,了解心血管系统疾病治疗的中西药联合应用情况,旨在为基层医院中西药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9—2020年北京市延庆区12家基层社区医院信息系统中90 064张门诊处方,遴选出33 234张心血管系统疾病处方以及9 649张中西药联合应用处方中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的相关信息。对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的一般信息、疾病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采用频数分析法探讨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的中西药联合应用情况,基于Apriori关联规则算法分析基层医院中西药联合应用的规律。结果:2019—2020年,北京市延庆区12家基层社区医院门诊心血管系统疾病处方占门诊总处方数的36.90%。33 234张门诊心血管系统处方中,中西药联合应用处方占29.03%;>45岁患者处方占96.56%(9 317张);女性患者处方(4 956张,占51.36%)多于男性患者(4 693张,占48.64%);高血压、冠心病和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处方数合计占71.59%(6 908张),其中高血压处方最多,共3 874张,占40.15%。中西药联合应用处方中,中药、西药品种数分别为312、223种,联合使用率较高的中西药品种包括中药外用膏剂、感冒清热颗粒、复方丹参制剂(片、滴丸)、藿香正气制剂(水、软胶囊)和牛黄清心丸等中药,阿司匹林、氨氯地平、硝苯地平和阿托伐他汀等西药;中西药联合应用类别主要涉及抗高血压药、抗血小板药和调节血脂药与理血剂、补益剂和解表剂等联合应用;关联分析结果显示,中西药联合应用置信度较高的药品中,西药相对固定,为阿司匹林、硝苯地平和氨氯地平,而中药的种类较多,包括血塞通制剂(片、软胶囊、胶囊和注射液)、脉血康胶囊、脑心通胶囊、通心络胶囊、麝香保心丸和银杏叶制剂(滴丸、片、胶囊和提取物);西药与西药联合应用方面,他汀类药物与阿司匹林的置信度较高;中药与中药联合应用方面,金匮肾气丸与五苓胶囊、血塞通制剂(片、软胶囊、胶囊和注射液)与复方丹参制剂(片、滴丸)、痹祺胶囊与大活络制剂(丸、胶囊)等的置信度较高。结论:真实世界中,基层医院呈现出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多、中西药联合应用处方多和中西药联合应用品种多的"三多"现象,中西药多药联合应用较普遍,基层医师应注意获益与风险。
骆婷婷,俞丽婷,张红霞[3](2021)在《中药处方点评实施要点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和分析中药处方点评实施要点。方法随机选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中药处方4124张并纳入对照组,随机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0月中药处方4307张并纳入观察组,医院自2020年1月起加强中药处方点评工作,组建处方点评小组并负责对全院处方进行点评,内容包括用药合理性、药物名称、使用方法、书写是否规范等并由组长对处方点评工作加强监督,及时发现工作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疏漏,确保中药处方点评工作顺利开展。结果两组对比,观察组用药禁忌、诊断与用药不符等中药处方不合理应用发生率均明显更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对比,观察组由于不合理用药现象而引发的医患纠纷发生率明显更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中药处方点评能够使中药不合理应用发生率得到有效降低,对于保证安全用药、合理用药、临床用药效果以及减少医患纠纷、和谐医患关系有重要价值,同时还有助于提升医院形象,推动医院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牟梓君[4](2021)在《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构建及其隐性知识显性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基于西安中医脑病医院电子医疗记录、教材和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等,研究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的构建及其相关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方法,为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相关隐性知识的发掘、可视化、管理以及学习传播开辟新的途径,为小儿脑瘫中医诊疗方案的优化,以及辅助诊疗系统的构建奠定基础。研究方法1.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构建研究:以脑瘫患者住院电子病历、医院信息系统抽取的医嘱数据、效果评估量表以及中西医已经发布的脑瘫临床诊疗指南、教材为主要知识来源构建知识框架以及知识图谱。首先,对符合纳入标准的小儿脑瘫电子病历的非结构化信息,通过实体标注、概念和关系抽取、术语规范化整理以及机器学习等方法,进行人机结合的结构化处理以及数据的预处理;其次,结合已整理形成的小儿脑瘫的相关概念、概念间的关系等,参考已有的《中医药学语言系统语义网络框架(TCMLS-SN)》(ISO 19465-2017)和《中医临床术语系统分类结构》(ISO/TS 17938-2014),定义并形成小儿脑瘫疾病的“本体框架”,应用斯坦福大学的知识库构建的“七步法”构建小儿脑瘫疾病诊疗知识库,形成知识图谱的模式层;然后,将结构化并规范标注的小儿脑瘫电子病历的实体数据与模式层的本体框架对应匹配,形成知识图谱的数据层。本体框架的手工构建使用Protege这一本体构建软件,数据的存储使用Neo4j图数据库,最终形成知识图谱语义查询、应用的可视化展示,以及后续知识更新、维护的方法和平台。2.以小儿脑瘫住院治疗方案分析及常用方案疗效比较为例,采用临床评价方法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尽管在小儿脑瘫诊疗中有明确的诊疗方案,但针对每个患儿,具体诊疗方法往往是个体化的,为了使个体化诊疗中所包含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本研究根据中医针灸“证-治-效”紧密相关的特点,对2013~2019年间住院的1304例7周岁以下脑瘫患儿的诊断情况和接受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得出学龄前脑瘫儿童的人群基本特征、患病情况(包括脑瘫本病和共患疾病)、住院治疗时间和治疗方案概况(包括治疗方法种类、使用率及方法联合使用情况)。对选出的3种最常用的相似治疗方案进行组间疗效比较研究,纳入病例是住院前后有2次格塞尔发育量表(Gesell Developmental Schedules)评估的脑瘫患者,以格塞尔发育量表评估结果为观察指标,具体包含:动作能、应物能、言语能、应人能4个维度的发育商。根据各组患者基线情况(包括年龄、性别、脑瘫分型、住院时间、治疗前各维度发育商)分析,将患者依据年龄分为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3层,进行年龄层内3组治疗方案间的疗效比较分析。使个性化治疗所包含的诊疗方案隐性知识显性化,完善并充实小儿脑瘫的知识库。3.以脑瘫针刺治疗处方规律及适应症人群发现为例,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对住院接受针刺治疗且第一诊断为脑性瘫痪的7周岁以下患者的首张针刺治疗处方进行数据挖掘分析,找出临床针刺治疗小儿脑瘫的取穴规律和针刺处方对应的适应症人群特征。纳入首次病程记录中含有针刺治疗处方、出院时有治疗效果评价的小儿脑瘫病例。首先对脑瘫总样本的针刺治疗核心处方进行复杂网络分析,得到针刺治疗脑瘫的核心用穴或基本用穴;其次,基于针刺处方中穴位的相似度对脑瘫患儿进行社团检测,筛选出具有特色的脑瘫亚人群,相似度采用Jaccard相似系数,社团检测采用Fast Unfolding(BGLL)高效社团检测算法;再依据各亚群内穴位特征和症状特征的分布情况(富集情况)找出各亚群的特征性穴位和特征性症状;结合各亚群复杂网络分析得到的核心穴位形成相应人群的针刺处方。总结各脑瘫亚人群的特征症状和针刺处方规律,将转为显性化的小儿脑瘫针刺处方规律等隐性知识补充到知识库。研究结果1.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构建(1)构建小儿脑瘫的本体框架。结合诊疗指南、教材、医院电子医疗记录和既往中医疾病本体,构建脑瘫的本体框架,包括脑瘫患者类、诊断类、病因类、症状类、治疗类5个本体类(class)和12种类间关系,以此作为知识图谱的模式层。(2)脑瘫实例导入图数据库。根据研究目的将3852个治疗有效诊次的脑瘫患者诊疗数据通过Python分类别导入Neo4j图数据库,其中包含了疾病名称(脑瘫疾病分型、其他合并疾病诊断)、证型、症状、穴位、方名、中药、治疗方法等类型,以及引起、治疗、具有等关系。围绕中医治疗小儿脑瘫的诊疗方案内容在6类标签、5种关系下构建形成2970个节点和38160条关系,作为知识图谱的数据层。(3)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语义检索和可视化展示。最终初步实现了针刺、中药结合治疗小儿脑瘫的诊疗方案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展示和语义检索功能。2.小儿脑瘫治疗方案及其疗效相关知识的图谱完善治疗方法及其效果相关的知识是一种隐性知识,需要在对诊疗方案进行疗效评价研究的基础上才能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本研究分析了西安中医脑病医院1304例住院患儿的诊疗方案,并对接受三组常用治疗方案的部分脑瘫患儿进行了神经康复治疗效果评估,基于所得结果对小儿脑瘫知识图谱进行增补完善,同时也对此类隐性知识显性化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对1304例第一诊断为脑性瘫痪的7周岁以下患儿的患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男童年龄(3.25±1.64)与女童年龄(3.36±1.67)相当,治疗时间在70天左右;在1304个人的3006个住院次中男童住院次数(1782人次)比女童(1224人次)多。其中71.03%的脑瘫分型是最常见的痉挛型,其次是不随意运动型,有232人次(12.61%),肌张力低下型(8.37%)和混合型(6.74%)位于其后。脑瘫儿童的中医证候主要有肝强脾弱证、肝肾亏虚证、脾肾两虚证、痰瘀阻络证等,肝强脾弱证是人群中最多见的证型。最常见合并疾病中感染、炎症占据重要位置,而且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的情况与全院统计结果类似。此外,低年龄人群在发育畸形和消化系统等方面的疾患更为突出。根据患者医嘱将其治疗方法分为10大类,分别是针灸、推拿、康复、理疗、拔罐、刮痧、西药、中药、中成药、手术,经统计,60%以上的患者治疗时使用了是康复、针灸、西药、中成药、推拿、理疗,针灸和康复的使用率分别超过了 92%和97%,而中药、拔罐、手术、刮痧等疗法的使用率相对较低。在针灸疗法中,使用率最高的仍然是普通针刺治疗方法,在针灸各疗法中占92%;其次为穴位注射(74.36%)和穴位埋线(55.85%)。对患者住院期间常用的疗法数及组合进行分析,在3006人次的脑瘫住院治疗中,75.9%的患者接受了 5-7种治疗方式,其中最普遍的是接受6种疗法者(31.7%)。对所有患者所接受的治疗方案情况进行频数统计,发现共有81种治疗组合形式,其中最常用的治疗方案是“康复、理疗、西药、针灸、推拿、中成药”,“康复、理疗、西药、针灸、推拿、中药、中成药”和“康复、西药、针灸、推拿、中成药”这3种组合形式。以Gesell发育量表各维度智龄为观察指标,对接受基础组治疗方案(康复、西药、针灸、推拿、中成药)的脑瘫患儿治疗前后的智龄变化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智龄高于治疗前,说明治疗有效。对3种常用小儿脑瘫住院治疗方案的效果比较:以格塞尔发育量表各个维度的发育商为观察指标,得出幼儿期患儿和学龄前期的痉挛型脑瘫患儿在接受三类治疗方案治疗3个月后组间疗效均相同,各维度发育商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多措施联合治疗小儿脑瘫的过程中,疗法的数量并不是越多越好,部分疗法对于患儿脑瘫症状的疗效有待商榷。从小儿脑瘫住院诊疗方案分析结果中抽取新实体和关系加入到知识图谱中,将治疗方案相关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此处增补8个实体(治疗相关3个,评估量表相关5个)、3种关系,形成28个三元组。3.小儿脑瘫针刺处方及其适应人群发现与知识图谱完善对针刺治疗有效的943名7周岁以下患者的针刺用穴情况进行分析,得到该院接受针刺治疗的患者的一般情况:男童年龄(2.92± 1.69岁)与女童(2.88±1.62岁)相当,住院时间均为80天左右,从明确脑瘫分型的患者来看,仍然以痉挛型脑瘫为主(42.1%),其次是肌张力低下型(7.32%)和不随意运动型(6.15%);按诊断频次统计,证候诊断排序依次是肝强脾弱证、脾肾两虚证、肝肾亏虚证、脾肾亏虚证。对接受针刺治疗的脑瘫患儿的穴位处方进行频次统计分析,943个脑瘫针刺处方中含90个(组)穴,运用了十四经穴、经外奇穴、焦顺发头针和靳瑞教授创立的靳三针4类穴位。依频次从高到低排序,使用率前三位的是足运感区、三阴交、运动区,使用率超过80%;脑瘫针刺用穴中阳经穴位较多,四肢穴位为主;功效以改善运动和平衡障碍为主。采用复杂网络算法分析943名脑瘫患者的针刺治疗核心穴位,得出运动区、足运感区、三阴交是针刺穴位处方中最重要的穴位,次核心穴还有血海、阳陵泉、丰隆、太冲、平衡区、合谷、后溪、申脉等。利用社团划分、复杂网络分析等算法挖掘得到3个脑瘫亚人群,针刺处方与人群的症状特征的对应关系分别是①足运感区、血海、丰隆、平衡区、肝俞、脾俞、悬钟、委中、手三里、外关、承扶、阳陵泉、行间、运动区治疗脑发育成熟度较低,运动功能发育差,肌张力高,步态异常且平衡性差,自我移动能力受限,肢体关节活动不利,精细动作发育障碍,伴有智力低下、消化功能障碍的脑瘫患儿。②运动区、足运感区、三阴交、血海、阳陵泉、丰隆、太冲、平衡区、合谷、申脉、后溪治疗脑发育成熟度相对较高,已具备站立或行走能力,手功能或精细运动发育欠佳,肌张力高、姿势异常的患者。③运动区、足运感区、三阴交、腰阳关、足三里、肾俞、手三里、脾俞、大椎、四神聪、智三针、言语区(三个区)、百会、上廉泉治疗四肢痿软无力的肌力低下型运动障碍,兼有智力、语言发育障碍的患儿。利用知识图谱查询与P0/P2/P4人群特征症状相似的患者的针刺选穴,查询结果显示P0、P2类特征症状的治疗穴位均能涵盖数据挖掘结果中的针刺核心穴和特征穴,P4类特征症状的治疗穴查询也包含了 P4所有的核心穴,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挖掘分析所得规律的可靠性,继而可将结论中的关系和属性增补到知识图谱中,实现小儿脑瘫针刺处方规律相关知识的显性化转换。研究结论1.知识图谱技术是小儿脑瘫等复杂疑难疾病进行疾病相关知识归类整理、展示、查询和搜索的有力工具,可以通过建立包含疾病、证候、症状、治疗、疗效等本体的小儿脑瘫知识图谱实现脑瘫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可视化,为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的传播、学习找到新途径,并为临床疾病诊疗方案的制定和方案优化研究提供工具和方法。2.通过临床疗效评价、数据挖掘等多种技术组合,分析脑瘫患者病历诊疗数据获取脑瘫中医治疗相关隐性知识,抽取其中概念、关系补全完善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内容,实现了小儿脑瘫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完善了知识图谱构建方法,是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有效手段。3.通过临床治疗方法分析和疗效评价,得出临床实践中小儿脑瘫诊疗方案的制定缺乏规范性,联合疗法使用的目的不明确,疗法有待进一步优化。本研究从临床有效诊疗数据中挖掘分析出三条脑瘫针刺取穴经验,与知识图谱检索结果具有一致性,可以为临床针刺治疗小儿脑瘫的处方选穴提供参考。
肖彬[5](2021)在《中兽医技术在宠物犬疾病防治中的应用现状调查及典型病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宠物行业的快速发展,宠物疾病的临床诊疗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中兽医作为我国传统的兽医学,有自己独特的优势,而中兽药和针灸术作为中兽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宠物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基于中兽药和针灸等中兽医技术在防治宠物犬疾病、维持宠物犬健康层面,调查了23个省、5个自治区和4个直辖市内宠物医生对中兽医技术开展现状和宠物主人对中兽医技术需求情况,为中兽医技术在宠物犬疾病防治中的应用提供指导依据。本研究采用调查问卷和实地考察的形式开展调研。对于宠物医生的调查,围绕宠物医生对中兽医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中兽医技术防治宠物犬疾病的应用频率和对中兽医技术治疗宠物犬疾病的疗效认可度,并对宠物医生针灸治疗犬腰椎间盘突出导致的后肢瘫痪治疗选穴规律进行统计分析。对于宠物犬主人,主要调研其对中兽医技术防治疾病的接受度和满意度以及具体接受过中兽医技术防治疾病的类型进行调查。此次调查参与宠物医生和宠物犬主人各264例,收集有效调查问卷525份,问卷合格率99.4%。调查结果显示:1.在中兽药认可程度上,61.69%的宠物医生和53.41%的宠物主人认为中兽药效果良好。在针灸认可程度上,62.45%的宠物医生和54.17%的宠物主人认为针灸效果良好。2.宠物医生和宠物主人对中兽药和针灸认可度较高,认为中兽药药效温和占比分别为78.16%和73.11%,其次为副作用小(77.01%和73.48%)。对针灸协同其它疗法进行综合治疗疗效突出,分别为70.5%和53.41%。3.宠物医生和宠物主人推崇使用中兽药治疗宠物犬疑难杂症占比分别为67.43%和65.91%;推崇使用针灸治疗宠物犬运动障碍、瘫痪性疾病占比分别为85.06%和67.8%。4.在治疗宠物犬疾病中宠物医生和宠物主人选择使用中成药占比分别为75.48%和60.61%;宠物医生运用防治宠物犬疾病中白针术使用最多为63.98%,艾灸最高为70.88%;宠物主人选择运用白针术最高为48.11%,艾灸最高为68.18%。5.95.79%的宠物医生对中兽医在宠物诊疗领域的发展充满信心,89.02%的宠物主人认为中兽医很有发展前途。6.宠物医生在治疗犬瘟热、犬犬传染性肝炎、细小病毒病时使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占比分别为65.15%、51.52%和58.33%;宠物医生在治疗宠物犬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生殖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老年性疾病时,运用中兽医疗法治疗犬腹泻、犬感冒、犬贫血、犬不孕症、犬肾炎、犬瘫痪、犬疥螨和犬老年性便秘,占比最高分别为65.15%、50.76%、48.48%、40.15%、42.05%、63.26%、46.59%和57.58%。7.对53例宠物犬IVDD导致瘫痪病例分析后发现该病京巴犬发病率较高占总病例的39.62%;5-7岁病患犬较易发病占总病例的45.28%;雄性发病率较高占总病例的79%;67.92%的患犬针灸治疗1-2月就可恢复健康。8.对宠物医生运用针灸治疗53例宠物犬IVDD导致瘫痪病例选穴规律进行调研后统计分析,发现排除阿是穴后,共涉及48个腧穴,使用总频次达726次。从使用频次分析,频次最高的是百会穴和后三里穴(53次);从腧穴所在部位分析,后肢腧穴共25个,使用频次343次,躯干部腧穴共21个,使用频次379次;从腧穴归经分析,足太阳膀胱经的使用频次最高,腧穴10个,共使用189次。从特定穴归属分析,五腧穴使用频次最高,共9个,使用176次。9.为验证选穴规律经验的有效性,选取一只椎间盘突出导致瘫痪的宠物犬进行针灸治疗。采用电针+白针:百会、命门、腰阳关、肾俞、尾根、后三里、二眼、环跳、阳陵泉、后六缝。水针:百会穴注射维生素B1和维生素B12,每穴0.3 ml。配合按摩治疗,点压穴位手法点压华佗夹脊、委中穴、环跳穴、涌泉穴、阳陵穴及压痛点,治疗32天后,患犬基本恢复正常,可以正常走路、跑动。调查结果表明,中兽医技术防治宠物犬疾病疗效确切。中兽医技术在宠物犬疾病防治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临床实践意义。
严明,谢雁鸣,孙梦华,魏瑞丽,李向杰[6](2021)在《基于Louvain聚类方法的连花清瘟胶囊治疗上呼吸道感染临床用药方案的复杂网络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究基于真实世界的连花清瘟胶囊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诊疗特征的挖掘及优效方案探索。方法:根据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构建的来自全国16家大型三级甲等医院信息系统的医疗电子数据仓库中的454例使用连花清瘟胶囊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信息,采用描述分析,Apriori算法建立模型以及基于Louvain聚类方法的复杂网络分析研究临床用药方案。结果:中西药联合用药主要为清热解毒中药注射液联合西药化痰药物,或者联合西药解热镇痛类、西药抗菌药物类,其他联合用药还包括联合中药清热化痰类、维生素类、针对基础疾病治疗药物为降压药、调脂药物、降糖药物、改善冠脉循环药物、抗血小板聚集类等。结论:基于Louvain聚类方法的复杂网络分析得出的结论,可以挖掘出连花清瘟胶囊治疗上呼吸道感染联合用药方案的规律。在化痰止咳方面,中药应用非常广泛,作用突出;抗菌药物的联用充分显示了遵循抗菌药物应用指南的精神;药物安全性是临床上药物联合应用中比较受关注的方面之一。这些规律的发现为探索优效治疗方案提供了方向。
苗艳敏[7](2021)在《岭南医家痿证论治学术源流及临证经验整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岭南地处祖国南海之滨,土卑地湿,湿热蕴蒸,易致痿证多发。独特的地理环境亦富产对治疗本病有较好疗效的的岭南草药。历代岭南医家对痿证的论治不乏真知灼见,有研究价值。本研究尝试整理历代岭南医家痿证论治经验,挖掘治痿岭南草药,以期为痿证的现代治疗和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采用文献研究、理论评述与数据挖掘法相结合。文献研究:包括资料查找、鉴别和整理。将搜集到的一手资料拍照保存,整理成word文档,按照历史阶段汇编整理。本研究方法着重阅读的是相关古籍原着。现代痿证论治则以知网和图书馆搜集医案医论为主。理论述评:采用传统阐释、病证分析、追根溯源、横纵向对比、归类总结等方式,对岭南医家认识痿证历程和痿证论治学术源流进行梳理,探索其学术内涵及临床价值。数据挖掘:对临床诊治痿证患者的一手资料,整理筛选,导入古今医案云平台(V2.2.2)进行多维分析,挖掘用药特点,分析痿证治疗的临证经验。结果:共查阅古籍约121本,与痿证相关的岭南医籍共42本。明以前主要有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唐·李珣《海药本草》、元·释继洪《岭南卫生方》《澹寮集验方》、明·盛端明《程斋医抄秘本》等。清代医着最多,占29本,主要有叶茶山《采艾编翼》、刘渊《医学纂要》、何梦瑶《医碥》、郭元峰《脉如》、黄岩《医学精要》、邓友凤《虚痨立卓》、潘名熊《叶案括要》、陈耀辰《南医辨论》、陈珍阁《医纲总枢》等,民国时期主要有黄恩荣《洄溪医案唐人法》、萧步丹《岭南采药录》、卢觉愚《觉庐医案新解附医话录存》等。论文第一部分为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医家痿证论治文献古籍梳理,主要从痿证病名病位认识、病因病机、治疗及治痿南药等方面进行梳理,结果如下:1.病名和病位: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医家对痿证的认识逐渐具体和深化。晋唐时期痿证有其候无其名,宋代首见痿证之名,清代见痿证分类命名。对痿证相近疾病鉴别始于明代,首鉴痿和厥;清代鉴别种类渐增,清后期曾超然率先将痿证与脚气病进行区分。病位方面,综合元·释继洪《岭南卫生方·募原偶记》中关于筋膜等同于募原的解析、《内经》关于筋、筋膜和募原的相关理论、清·陈珍阁《医纲总枢》关于卫筋位置、形状和功能的描述,以及痿证的临床表现,推知“筋膜”联络大小粗细不同的“筋”成一张网,密布五官四肢、脏腑内外,受血气滋养,具有主肢体关节运动和屏障血气的功能,为痿证病位所在。气虚血弱,筋和筋膜虚痿则发病。根据其所伤位置不同,痿证呈现出复杂多样性。2.病因病机: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医家对痿证病因病机认识日益复杂。晋唐宋元时期以内虚不足为主;明代受李东垣、朱丹溪等着名医家影响,病因主要为脾胃不足及湿热浸淫;清代随引进医家增多,病因更加丰富,有内虚、气机不畅或经络失调等。痿证整体以内虚为主,有内伤虚损、肝肾亏虚、脾胃虚弱等,肺热叶焦和湿热浸淫也较为多见。3.痿证治疗: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医家对痿证的治疗方法日渐丰富。晋唐宋元时期主要为补虚损和补肝肾;明代重视脾胃,祛湿热,调气机;清代新增清肺热、分经论治、调情志等治法,尤以补法丰富。痿证治疗整体以补虚为主,其次为清肺热、除湿热和调脾胃等治法。元代释继洪在补虚方面提出很多精辟的观点,并在岭南后世医家中印证。如补虚应合脏腑之宜,脾肾双补谨防燥肾和濡脾。清代则出现分脏补益的趋向,如刘渊分补肝、脾、肾三脏之虚;邓友凤将损分为上中下分别补之等。释继洪指出精髓虚损,黄芪当归鹿茸地黄,未必滋补,多损胃气。岭南医家补肝肾精血,虽多用血肉有情之品,但常加苁蓉、巴戟或附子等温热之药,茯苓、牛膝等祛湿通脉之品;或加舶茴香温中理气,重视温通,通补兼施,以顾护胃气。释继洪还指出,补药不宜久服。针对痿证病程长的特点,邓铁涛及其学术传承人刘小斌治疗痿证时,在保持核心治法不变的前提下,常开具2~3个处方,对核心处方之外的补益之药适时调换,轮换使用,以减少药之偏性。外伤致失血过多可用十全养荣汤。内伤气虚血弱可用大补卫筋汤,其中马钱子为治痿痹的传统有毒中药,现代研究显示其通过多通路多靶点治疗痿证。现代临床常配伍甘草减毒增效。岭南医家治痿亦重视调畅气机,如用补中益气汤调中焦升降失常;肺热叶焦,清肃失调,可用熟地、知母、黄柏滋阴清肺热;或用麦门冬、沙参、石斛等养肺胃之阴,桑叶、杏仁、生石膏等清泄肺热,清润并举,或参“大气论”用薏苡仁、百合、淮山、桑白皮等甘寒退热之剂等;情志失调,气机不畅,除用桂枝温通外,亦可参“心病须心性医”,效仿慧能尊者,观见自身心性等。岭南气候常以湿热为患,多用东垣清燥汤、羌活汤清热燥湿,调畅气机;若湿热伴阳虚,清热燥湿之时,亦加川乌、肉桂等温经通络;湿热较重亦可用小胃丹攻之。但肝肾素虚,亦可见风寒侵袭致痿,治宜用麻黄、独活之类,或豨莶草、桑叶等先祛风寒之邪,再行补益。4.对引进医家学术思想的传承特点主要表现为选病用药结合岭南地域特征,如明盛端明抄录孙思邈论治脚气;清·何梦瑶学宗王肯堂,用药又兼顾岭南气候特征,慎用祛风、除湿或温补之药;清·刘渊崇景岳之法,开自己之药等。另一特点是对理论的创造性运用,如清·邓友凤将喻嘉言的大气论用于痿证治疗;民国卢觉愚借助中西药理知识,创造性运用越婢加术汤治愈伴热象之痿证。5.岭南三部草药着作中,仅“十大功劳”明确标注可治痿证。根据痿证临床特征,“强腰脚”、“壮筋骨”等类药亦可用于痿证治疗。经整理此类药物共有31味,其中卖木子早在《开宝本草》中已有记载;清·潘名熊率先将千年健用于足痿的治疗;邓铁涛治疗痿证常加五爪龙、牛大力等南药。十大功劳、辣椒头、走马箭等可制成痿证食疗方。第二部分采用医案医论分析和数据挖掘分析相结合,探索现代岭南痿证论治学术经验。医案医论主要用于分析现代岭南名老中医痿证治疗经验。经查询,陈金声、陈典周、邓铁涛、沈炎南、杨文辉、李任先等10位医家有痿证论治经验记载。其痿证论治特点可归纳为:病名与西医接轨。痿以虚为多,治以补为主;若因虚致实,可用姜黄行气活血消滞;或丹皮、土鳖虫等活血化瘀;若因虚引动内风,可用僵蚕、全蝎、蜈蚣等熄风除颤。注重南药的应用,如用五爪龙协黄芪益气升阳,补而不燥。现代岭南痿证论治传承出现融合多个医家思想的特点,如邓铁涛融合补中益气汤和补阳还五汤的之痿证论治思想,以补中益气汤为底方,重用黄氏,加南药五爪龙以治痿证等。基于数据挖掘分析刘小斌治疗痿证用药特点,结果显示,常用药物为升举阳气(黄芪、升麻、柴胡)、益气健脾(甘草、五指毛桃、白术、茯苓)、补肾填精(山萸肉、熟地黄、杜仲)和理气行滞(陈皮)等之品。性味归经方面,温性和平性药物使用最多,微寒和微温次之;甘味药物使用占半数以上,其次为辛味和苦味药物;药物多入脾经。以上用药特点反映痿证治疗以益气健脾补肾为主,兼以清热,始终顾护脾胃,补而不峻的思想。对“西医疾病-中药”社团分析结果显示,四个社团重叠区域较多,反映不同神经肌肉病异病同治的思想。采用复杂网络分析可得出痿证治疗核心处方,按平均剂量大小排序为:黄芪(50.54)、五指毛桃(50.18)、党参(25.84)、山萸肉(13.47)、白术(13.43)、柴胡(8.68)、升麻(8.68)、当归(8.65)、甘草(5.06)、陈皮(5)。此核心处方为邓铁涛强肌健力饮方加一味山萸肉组成。由于痿证久病及肾,故在强肌健力饮中加补肝肾之山萸肉,是对强肌健力饮的完善和发展。整个用药规律,和刘小斌临床实践用药极其一致。结论:本研究通过对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痿证论治的文献古籍梳理,以及采用医案医论和现代信息技术对现代岭南痿证论治经验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岭南医家对痿证论治存在精辟的认识和真知灼见,比如释继洪关于补益的思想以及陈珍阁关于卫筋病的阐述等,值得继续深入研究。晋唐至今岭南医家对痿证治疗多表现为补内虚、调气机和通经脉等方面。多脏同补须兼顾各脏之宜,用药配伍须给予更多的重视,以防出现燥肾濡脾之类而影响疗效。情志疾病最伤气机,治疗时给予患者心理更多关注,调畅情志,可提高治疗效果。第二,清代及以前岭南着名医家多为客籍,或多以引进医家思想为主治疗痿证,较少有南药使用的记载。而千年健、五指毛桃、牛大力以及豨莶草等南药在现代痿证治疗中发挥了较佳的作用,故现代岭南医家可以尝试将更多南药运用于痿证治疗或研究中。第三,关于痿证病位,文中经过推测可知“筋膜”联络“筋”成一张网,密布缠绕周身、五官四肢、脏腑内外,具有主肢体关节运动和屏障血气的功能,为痿证病位所在。根据其所伤位置不同,痿证呈现出复杂多样性。气虚血弱,筋和筋膜虚痿是发病的内在原因,故使气机升降正常、血气充盈,并使脉络畅通为痿证治疗的一个主要法则。历代岭南医家治疗痿证亦可多见此治法的体现。
赫昊[8](2021)在《基于RIG-I信号通路探讨宣白承气汤加味对H1N1感染A549细胞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构建H1N1体外感染A549细胞流感模型,探讨宣白承气汤加味对H1N1感染A549细胞不同时间点病毒载量影响及RIG-I、MAVS、IFN-β的表达情况,阐明宣白承气汤加味对H1N1感染A549细胞的抗流感病毒机制。材料与方法:首先进行H1N1体外鸡胚增毒并检测H1N1半数组织感染量(TCID50),然后测定供试药品宣白承气汤加味和磷酸奥司他韦颗粒的最佳用药浓度(TC50),用药物干预细胞模型后计算病毒抑制率,并通过Probit回归分析得出药物半数有效浓度(IC50),继而算出药物疗效评价指数TI。最后将A549接种在4孔培养小室中,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除正常组外其余三组用H1N1感染A549细胞,病毒吸附1h后,中药组更换宣白承气汤加味最佳浓度药液,西药组更换磷酸奥司他韦最佳浓度药液,正常组与模型组更换维持液,在药物干预H1N1体外感染A549细胞后第8h、24h、48h、72h四个时间点取出对应组培养小室用免疫荧光技术测定细胞病毒载量以及RIG-I、MAVS蛋白的荧光表达,用荧光显微镜拍摄图片并进行荧光强度数据分析,探讨其变化差异,用ELISA法测定不同时间点细胞上清液中IFN-β的表达水平。结果:1.H1N1最佳血凝滴度及半数组织感染量:鸡胚扩增后病毒测定最佳血凝滴度(1:1024),H1N1病毒TCID50为10-3。2.药物治疗指数:宣白承气汤加味TI=6.82,磷酸奥司他韦颗粒TI=9.10。3.H1N1的病毒载量:24h模型组表达强度最高,中药组少于模型组存在差异性(P<0.05),西药组与模型组相比具有显着差异(P<0.01),中药组少于模型组存在差异(P<0.05)。48h、72h时,中药组与西药组与模型组相比都存在差异(P<0.01)。中药组48h有效率相比24h显着提高。4.RIG-I蛋白表达荧光强度:8h时模型组蛋白强度显着升高(P<0.001),药物组均小于模型组;24h时西药组RIG-I表达明显降低(P<0.0001);48h、72h时药物组与模型组之间均存在差异(P<0.05);模型组在三个时间点上,24h蛋白表达强度最高。5.MAVS蛋白表达荧光强度:在8h时MAVS正常组少量表达,模型组与药物组表达均高于正常组,药物组与模型组相比存在差异性(P<0.01);24h时模型组继续高度表达,药物组表达强度低于模型组(P<0.01);48h、72h时药物组MAVS表达强度低于模型组,存在显着差异(P<0.01);模型组在24h时MAVS荧光强度达到高峰。6.细胞上清液IFN-β含量: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IFN-β的表达含量均有增多(P<0.05),药物组在24h、48h、72h时IFN-β的表达大于模型组。结论:1.宣白承气汤加味可降低A549细胞感染后不同时间点的H1N1病毒载量,可能具有抑制流感病毒复制的作用。2.宣白承气汤加味可能通过抑制RIG-I蛋白的过度激活,下调MAVS的表达,释放IFN-β发挥抗流感病毒的作用。
游泓[9](2021)在《复方银翘感冒合剂治疗流行性感冒的相关meta分析及临床疗效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本研究旨在系统评价清热解表法治疗流行性感冒的疗效和安全性,以期为复方银翘感冒合剂在流行性感冒的临床治疗中的应用给予循证学支持。2.通过临床病例回顾性研究,进一步明确复方银翘感冒合剂治疗流行性感冒的临床疗效,探讨风热犯卫型流行性感冒的辨证论治,加强复方银翘感冒合剂治疗流行性感冒临床应用的认识并拓宽临床治疗路径。方法:1.通过检索中文数据库Wan Fang Data、CNKI、VIP和CBM及英文数据库Pub Med,搜集有关清热解表法治疗流行性感冒的随机对照试验。分别由两名研究者对检索出的文献进行筛选并搜集相关病人资料及数据,对最终纳入的文献采用Rev Man5.4软件进行Meta分析。2.对湖北省中医院在2018年10月1日至2020年10月1日到院治疗流行性感冒的病例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方法,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病例总共58例,根据病例采用治疗方法的不同将病例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30例,对照组28例,对照组采用磷酸奥司他韦颗粒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复方银翘感冒合剂治疗。采用SPSS20.0软件对两组病例在中医证候积分、退热时间、hs-CRP、PCT等炎症因子指标及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评估及统计分析,以总结评估复方银翘感冒合剂治疗流行性感冒的临床疗效。结果:Meta分析中共纳入19个RCT,包括2332例患者,结果显示:清热解表类中药组退热有效率优于抗病毒西药组[RR=1.19,95%CI(1.15,1.24),Z=8.96,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清热解表类中药在咳嗽缓解时间[MD=-1.01,95%CI(-1.23,-0.80),Z=9.34,P<0.001],头痛缓解时间[MD=-0.70,95%CI(-0.75,-0.64),Z=24.83,P<0.001],肌肉酸痛缓解时间[MD=-0.80,95%CI(-0.86,-0.75),Z=28.68,P<0.001],核酸转阴有效率[OR=3.66,95%CI(1.67,8.03),Z=3.24,P<0.01]等方面优于抗病毒西药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临床研究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2.86%,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经治疗后的退热时间、咳嗽评分、鼻塞流涕评分、中医证候量化总评分之和及hs-CRP、PCT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经治疗后的头痛评分、咽痛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复方银翘感冒合剂汤联用磷酸奥司他韦颗粒治疗流行性感冒(风热犯卫证)的疗效优于单用磷酸奥司他韦颗粒治疗,与单用磷酸奥司他韦相比,复方银翘感冒合剂能够缩短退热时间,降低hs-CRP、PCT的水平,同时能够改善发热、咳嗽及鼻塞流涕等症状。
牟彦沁[10](2021)在《天津地区孕妇妊娠期用药状况及其妊娠结局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天津地区孕妇一般情况、孕前及孕期生活方式、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患病情况、妊娠期用药情况以及妊娠结局进行调查,并对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明确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影响因素,探究妊娠期用药(包括中药及西药)与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性,为妊娠期合理用药提供循证依据。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按行政区划将天津市16个区划分为中心城区、郊区2个区域,采用抽签法从2个区域中各抽取4-5个市辖区,对所抽中市辖区1-2家医院产科2020年7月-2020年11月分娩的产妇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统一的《妊娠期用药状况调查表》对符合标准的产妇进行问卷调查,将问卷信息录入Microsoft Excel,通过SPSS 22.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一般情况:本研究共调查1912例产妇,有效问卷1798份,问卷合格率94.04%(1798/1912)。其中中心城区916份,郊区882份。1798例产妇年龄分布为19~45岁,平均年龄为(30.4±4.1)岁。自然受孕1756例(97.7%),辅助生殖受孕42例(2.3%);双胎妊娠10例(0.6%);GDM(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妊娠期糖尿病)304例(16.9%)、妊娠期高血压疾病88例(4.9%);合并贫血193例(10.7%)、合并甲状腺疾病95例(5.3%)、合并妇科疾病94例(5.2%)、合并乙肝16例(0.9%)、合并心脏疾病6例(0.3%)、合并STD(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性传播疾病)6例(0.3%)、合并精神/神经系统疾病4例(0.2%)。2.妊娠期用药情况:天津地区产妇妊娠期用药率为31.2%,其中西药用药率为24.5%,中药用药率为9.6%,同时应用中药、西药产妇为5.3%。孕激素是妊娠期使用率最高的西药,用药率为13.7%;中药以中成药形式使用为主,中药主要被用于保胎和治疗上呼吸道感染。3.妊娠结局:1798例产妇中,顺产743例(41.3%),剖宫产1055例(58.7%)。发生不良妊娠结局产妇219例,发生率为12.2%。其中巨大儿117例(6.5%),早产59例(3.3%),出生低体重43例(2.4%),新生儿窒息12例(0.7%),死胎2例(0.1%),新生儿死亡1例(0.06%),新生儿畸形15例(0.8%)。4.妊娠期用药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妊娠期用药与未用药产妇发生不良妊娠结局(13.19%VS11.72%),包括巨大儿(6.95%VS6.31%)、早产(3.74%VS3.07%)、出生低体重(2.67%VS2.26%)、新生儿窒息(0.53%VS0.73%)、死胎(0.36%VS0)、新生儿死亡(0VS0.08%)、新生儿畸形(0.53%VS0.97%)的风险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妊娠期应用中药与未用中药产妇发生不良妊娠结局(8.67%VS12.48%),包括巨大儿(5.78%VS6.55%)、早产(1.16%VS3.49%)、出生低体重(0.58%VS2.57%)、新生儿窒息(0VS0.73%)、死胎(0.58%VS0.06%)、新生儿死亡(0VS0.06%)、新生儿畸形(0.58%VS0.86%)的风险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妊娠期应用西药与未用西药产妇发生不良妊娠结局(13.84%VS11.57%),包括巨大儿(7.23%VS6.24%)、早产(3.93%VS3.04%)、出生低体重(3.10%VS2.13%)、新生儿窒息(0.62%VS0.68%)、死胎(0.41%VS0)、新生儿死亡(0VS0.08%)、新生儿畸形(0.41%VS0.99%)的风险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5.不良妊娠结局相关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超重(BMI24-27.9kg/m2)及肥胖(BMI≥28kg/m2)(X2=18.428,P=0.000)、ART(X2=7.892,P=0.005)、双胎妊娠(X2=0.109,P=0.039)、心脏疾病(X2=4.893,P=0.027)、妊娠期高血压疾病(X2=21.215,P=0.000)、GMD(X2=9.442,P=0.002)是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的危险因素;超重及肥胖(X2=28.542,P=0.000)、GDM(X2=8.189,P=0.004)是巨大儿发生的危险因素;超重及肥胖(X2=9.633,P=0.008)、不良妊娠史(X2=4.587,P=0.032)、剖宫产史(X2=8.025,P=0.005)、双胎妊娠(X2=31.877,P=0.000)、心脏疾病(X2=8.947,P=0.003)、妊娠期高血压疾病(X2=19.044,P=0.000)是早产发生的危险因素;ART(X2=26.063,P=0.000)、双胎妊娠(X2=97.639,P=0.000)、妊娠期高血压疾病(X2=31.908,P=0.000)是出生低体重发生的危险因素。一般情况、孕产情况、生活方式、妊娠合并症与新生儿畸形、新生儿窒息无明显相关性。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的协变量,结果显示,超重、肥胖产妇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比BMI正常(BMI<24kg/m2)产妇高0.561倍、0.776倍,双胎妊娠、合并心脏疾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GDM产妇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比单胎妊娠、未合并心脏疾病、未患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未患GDM产妇高9.199倍、5.602倍、1.522倍、0.515倍;超重、肥胖产妇发生巨大儿的风险比BMI正常产妇高0.827倍、2.232倍,GDM产妇比未患GDM发生巨大儿的风险高0.572倍;与无剖宫产史、单胎妊娠、未合并心脏疾病、未患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妇相比,有剖宫产史、双胎妊娠、合并心脏疾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妇发生早产的风险高1.172倍、24.251倍、11.095倍、3.563倍;单胎妊娠、为患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妇相比,双胎妊娠、妊娠期高血压产妇发生出生低体重的风险高27.435倍、5.588倍。结论1.天津地区产妇妊娠期用药率为31.2%,其中西药用药率为24.5%,中药用药率为9.6%,同时应用中药、西药产妇为5.3%。孕激素是妊娠期使用率最高的西药,用药率为13.7%。中药以使用中成药为主,主要被用于保胎和治疗上呼吸道感染。2.妊娠期用药(包括以补肾、解表为主的中药及以孕激素为主的西药)与不良妊娠结局(包括巨大儿、早产、出生低体重、新生儿窒息、死胎、新生儿死亡、新生儿畸形)无明显相关性。但因本研究样本量较小,可能对研究结果造成一定影响,故还需对妊娠期用药进行长期监测,以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3.肥胖、双胎妊娠、心脏疾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GDM是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肥胖、GDM与巨大儿的发生密切相关,剖宫产史、双胎妊娠、心脏疾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与早产密切相关;双胎妊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与出生低体重密切相关。因此,妊娠期应注重体重的管理,控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GDM等妊娠并发症,减少双胎妊娠,以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
二、感冒了,如何使用中药、西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感冒了,如何使用中药、西药?(论文提纲范文)
(1)口服中成药治疗流行性感冒临床研究证据的概况性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资料与方法 |
1.1 药品检索 |
1.2 文献检索 |
1.2.1 检索策略 |
1.2.2 纳入标准 |
1.2.3 排除标准 |
1.2.4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
1.2.5 数据分析与展示 |
2 结果 |
2.1 纳入药品信息 |
2.1.1 药品遴选来源 |
2.1.2 功效主治 |
2.1.3 药物组成 |
2.2 纳入文献信息 |
2.2.1 发表时间趋势 |
2.2.2 发表地区分布 |
2.2.3 药品文献占比 |
2.2.4 研究类型 |
2.2.5 纳入研究课题资助情况 |
2.2.6 样本量 |
2.2.7 干预措施 |
2.2.8 疗程 |
2.2.9 结局指标 |
3 讨论 |
4 不足与展望 |
(2)基于真实世界的基层医院心血管系统疾病中西药联合应用情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数据规范化处理 |
1.3 数据分析方法 |
2 结果 |
2.1 心血管系统疾病中西药联合应用处方的一般信息 |
2.2 心血管系统疾病中西药联合应用处方中患者的诊断情况 |
2.3 心血管系统疾病中西药联合应用处方中常用的联合用药 |
2.4 基层医院门诊心血管系统疾病中西药联合应用的关联分析 |
2.4.1 中西药联合应用的关联分析: |
2.4.2 中西药联合应用的网络图分析: |
3 讨论 |
3.1 基于关联规则分析真实世界中基层医院心血管系统疾病中西药联合应用规律 |
3.2 基层医院心血管系统疾病中西药联合应用方案 |
3.3 本研究的局限性 |
(3)中药处方点评实施要点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基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测指标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两组中药处方不合理应用情况比较 |
2.2 两组医患纠纷发生率比较 |
3 讨论 |
(4)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构建及其隐性知识显性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综述一 中西医学对脑性瘫痪的认识及诊疗研究现状 |
1 现代医学对脑性瘫痪的认识 |
1.1 脑性瘫痪的现代医学概念和临床分型 |
1.2 流行病学研究 |
1.3 脑瘫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 |
1.4 脑瘫相关脑损伤及其神经影像学特点 |
1.5 脑瘫的常见并发症 |
1.6 脑瘫的康复治疗 |
2 中医学对脑瘫的认识和治疗 |
2.1 古代中医对脑性瘫痪病名和病因病机的研究 |
2.2 以针灸为主的小儿脑瘫中医药治疗 |
综述二 知识图谱与中医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
1 知识图谱构建——知识体系形成及可视化 |
2 知识图谱在中医针灸领域的应用 |
3 隐性知识及其显性化 |
3.1 隐性知识的内涵与特征 |
3.2 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间的转化 |
3.3 中医隐性知识 |
4 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的研究 |
前言 |
第一章 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构建研究 |
1 知识图谱的概念及其构建方法 |
2 资料来源 |
2.1 研究对象和纳入排除标准 |
2.2 研究数据来源及类别 |
2.3 采集内容 |
2.4 伦理学审查 |
3 数据预处理 |
3.1 数据标注-实体识别 |
3.2 数据预处理及规范化 |
4 基于本体的脑瘫中西医结合诊疗知识库构建 |
4.1 知识来源 |
4.2 本体知识库构建方法 |
4.3 脑性瘫痪疾病诊疗本体构建 |
4.4 诊疗规则构建 |
5 脑瘫诊疗图数据库的构建存储和可视化展示 |
5.1 数据批量导入 |
5.2 知识库的查询检索 |
5.3 知识库内容补全、更新 |
6 讨论 |
6.1 真实世界研究数据存在的问题 |
6.2 诊疗知识库构建中的关键问题 |
6.3 利用本体构建知识库的原因 |
6.4 知识的层次和知识库的质量 |
第二章 小儿脑瘫治疗方案及其疗效相关知识的图谱完善 |
1 六年间小儿脑瘫住院患者的诊疗情况分析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结果 |
2 三种脑瘫康复治疗方案的疗效对比分析 |
2.1 研究对象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察指标 |
2.4 统计分析 |
2.5 结果 |
3 讨论 |
3.1 基于分析结果的小儿脑瘫治疗相关知识图谱完善 |
3.2 有效治疗方案联合单项疗法未增效的原因分析 |
3.3 综合疗法的适用人群特征 |
3.4 疗效观察指标的选择 |
3.5 共患疾病及治疗思路 |
3.6 脑瘫治疗模式中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
第三章 小儿脑瘫针刺处方及其适应人群发现与知识图谱完善 |
1 7周岁以下脑瘫患儿针刺治疗处方规律的数据挖掘分析 |
1.1 研究对象 |
1.2 数据挖掘方法——社团划分与复杂网络分析 |
1.3 数据规范化 |
1.4 统计软件与数据挖掘工具 |
2 结果 |
2.1 7周岁以下脑瘫患儿针刺核心处方挖掘 |
2.2 脑瘫针刺选穴规律和适应症人群发现 |
2.3 与既往文献中脑瘫选穴规律的比较 |
2.4 与知识图谱的查询结果对比 |
3 讨论 |
3.1 联合数据挖掘方法在脑瘫诊疗规律发现中的适用性 |
3.2 脑瘫综合治疗方案中关键治法的优化策略研究 |
3.3 小儿脑瘫辨治相关隐性知识显性化研究中的思考 |
结论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件 |
(5)中兽医技术在宠物犬疾病防治中的应用现状调查及典型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中兽医学 |
1.2 中兽药在宠物临床的应用 |
1.3 中兽医针灸在宠物临床的应用 |
1.4 宠物行业现状 |
1.5 宠物疾病防治现状 |
1.6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调查对象 |
2.2 调查方法 |
2.3 调查内容 |
2.4 统计学分析方法 |
2.5 问卷调查范本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宠物医生与宠物主人对中兽药和针灸相关问题的调研结果 |
3.1.1 宠物医生和宠物主人对中兽药和针灸的认可程度情况 |
3.1.2 宠物医生与宠物主人对中药的优缺点认识情况 |
3.1.3 宠物医生与宠物主人对针灸的优缺点对比分析 |
3.1.4 宠物医生和宠物主人选择中兽药和针灸防治疾病的原因对比分析 |
3.1.5 中兽药形式防治宠物犬疾病情况 |
3.1.6 宠物医生和宠物主人使用针灸形式对比 |
3.2 宠物医生临床中使用中兽医诊疗技术防治宠物犬疾病调研结果 |
3.2.1 宠物医生防治宠物犬常见传染病中西疗法对比 |
3.2.2 宠物医生使用中兽医疗法防治宠物犬常见消化系统疾病情况 |
3.2.3 宠物医生使用中兽医疗法防治宠物犬常见呼吸系统疾病情况 |
3.2.4 宠物医生使用中兽医疗法防治宠物犬常见循环系统疾病情况 |
3.2.5 宠物医生使用中兽医疗法防治宠物犬常见泌尿系统疾病情况 |
3.2.6 宠物医生使用中兽医疗法防治宠物犬常见生殖系统疾病情况 |
3.2.7 宠物医生使用中兽医疗法防治宠物犬常见神经系统疾病情况 |
3.2.8 宠物医生使用中兽医疗法防治宠物犬常见寄生虫疾病情况 |
3.2.9 宠物医生使用中兽医疗法防治宠物犬常见老年性疾病情况 |
3.3 宠物犬IVDD导致的后肢瘫痪病例针灸治疗及选穴规律分析 |
3.3.1 IVDD导致后肢瘫痪患犬病例分析 |
3.3.2 针灸治疗犬腰椎间盘突出导致的后肢瘫痪治疗选穴规律 |
3.4 针灸治疗宠物犬IVDD导致后肢瘫痪治疗选穴验证 |
3.4.1 病例简述 |
3.4.2 临床检查与诊断 |
3.4.3 治疗方法 |
3.4.4 治疗结果 |
3.5 宠物医生和宠物主人对中兽医在宠物犬临床未来发展建议 |
4 讨论 |
4.1 宠物医生和宠物主人对中药和针灸的认可程度 |
4.2 宠物医生与宠物主人对中药的优缺点认识 |
4.3 宠物医生与宠物主人对针灸的优缺点对比 |
4.4 宠物医生和宠物主人选择中兽药和针灸防治疾病的原因对比 |
4.5 宠物医生和宠物主人使用中兽药形式 |
4.6 宠物医生和宠物主人使用针灸形式对比 |
4.7 宠物医生临床中使用中兽医诊疗技术防治宠物犬疾病调研结果 |
4.8 宠物犬IVDD导致的后肢瘫痪病例针灸治疗及选穴规律分析 |
4.9 针灸治疗宠物犬IVDD导致后肢瘫痪治疗选穴验证 |
4.10 宠物医生和宠物主人对中兽医在宠物犬临床未来发展建议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致谢 |
(6)基于Louvain聚类方法的连花清瘟胶囊治疗上呼吸道感染临床用药方案的复杂网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数据来源 |
1.2 纳入、排除标准 |
1.3 数据标准化处理 |
1.4 统计学分析 |
1.4.1 一般信息分析 |
1.4.2 复杂网络分析 |
2 结果 |
2.1 患者一般信息 |
2.2 患者诊断信息 |
2.3 联合用药情况分析 |
2.3.1 联合用药频次 |
2.3.2 联合用药关联分析 |
2.4 复杂用药网络分析 |
2.4.1 研究人群全体核心联用药物 |
2.4.2 有效患者核心联用药物 |
3 讨论 |
3.1 连花清瘟胶囊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一般特征性分析 |
3.2 连花清瘟胶囊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组方药理分析 |
3.3 连花清瘟胶囊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复杂网络分析 |
3.4 本研究的局限性 |
(7)岭南医家痿证论治学术源流及临证经验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痿证的古代认识 |
1.2 痿证的现代认识 |
1.2.1 现代医学对痿证的认识 |
1.2.2 现代中医学对痿证的认识 |
第二章 岭南医家痿证论治文献古籍梳理 |
2.1 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痿证病名病位沿革 |
2.1.1 晋唐时期:具痿证外候,无痿证之名 |
2.1.2 宋元时期:首见痿证之名 |
2.1.3 明代:新增肉痿、骨痿和痿邪等病名 |
2.1.4 清代至民国:痿证见分类命名 |
2.1.5 晋唐至民国岭南痿证病名病位小结 |
2.2 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医家对痿证病因病机的认识 |
2.2.1. 内伤虚损致痿 |
2.2.2 肝肾亏虚致痿 |
2.2.3 脾胃虚弱致痿 |
2.2.4 肺热叶焦致痿 |
2.2.5 湿热浸淫致痿 |
2.2.6 内生热邪致痿 |
2.2.7 经络失调致痿 |
2.2.8 气血失调致痿 |
2.2.9 气机不畅致痿 |
2.2.10 饮食不节致痿 |
2.2.11 情志失调致痿 |
2.2.12 晋唐至民国岭南痿证病因病机认识小结 |
2.3 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痿证治疗特点 |
2.3.1 补虚益损 |
2.3.2 补益肝肾 |
2.3.3 通补兼施 |
2.3.4 治从阳明 |
2.3.5 清肺热 |
2.3.6 除湿热 |
2.3.7 清内热 |
2.3.8 治从气血 |
2.3.9 分经论治 |
2.3.10 益气消痞 |
2.3.11 调畅情志 |
2.3.12 晋唐至民国岭南痿证治疗小结 |
2.4 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医家痿证论治的争鸣 |
2.4.1 痿证可治愈性 |
2.4.2 补中益气汤与补肾 |
2.4.3 补阳还五汤与痿证 |
2.4.4 痿证是否兼痛 |
2.4.5 痿证是否可作风治 |
2.5 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医家对引进学术思想的传承 |
2.5.1 盛端明: 选病结合岭南气候 |
2.5.2 刘渊:崇景岳之法,开自己之药 |
2.5.3 何梦瑶: 治痿兼顾岭南气候 |
2.5.4 黄岩: 宗景岳之法,筛景岳之药 |
2.5.5 邓友凤: 使理论更贴实践 |
2.5.6 潘名熊: 承叶氏思想,依岭南变通 |
2.5.7 黄恩荣:参王肯堂,分经论治痿证 |
2.5.8 卢觉愚: 中西汇通活用越婢加术汤 |
2.5.9 其他医家: 多直接引用 |
2.5.10 晋唐至民国时期对引进医家学术思想传承特点小结 |
2.6. 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痿证其他简便治法 |
2.6.1 练功法 |
2.6.2 针灸疗法 |
2.6.3 简便廉验方 |
2.6.4 治痿成药 |
2.7 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治痿草药整理 |
2.7.1 何克谏《生草药性备要》 |
2.7.2 萧步丹《岭南采药录》 |
2.7.3 胡真《山草药指南》 |
2.7.4 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治痿草药小结 |
2.8 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医家痿证论治讨论与小结 |
2.8.1 痿证病位在筋和筋膜的探讨过程 |
2.8.2 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医家痿证论治小结 |
第三章 现代岭南痿证论治学术经验 |
3.1 现代岭南医家论治痿证特点 |
3.1.1 陈金声 |
3.1.2 陈典周 |
3.1.3 李藻云 |
3.1.4 邓铁涛 |
3.1.5 沈炎南 |
3.1.6 关国华 |
3.1.7 杨文辉 |
3.1.8 李任先 |
3.1.9 何世东 |
3.1.10 卓权 |
3.1.11 现代岭南医家论治痿证小结 |
3.2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刘小斌治疗痿证用药特点 |
3.2.1 研究对象 |
3.2.2 研究方法 |
3.2.3 结果 |
3.2.4 讨论 |
3.2.5 案例举隅 |
3.2.6 刘小斌对岭南医家痿证论治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
3.3 现代岭南痿证论治特点及传承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
致谢 |
附件 |
(8)基于RIG-I信号通路探讨宣白承气汤加味对H1N1感染A549细胞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论文一 宣白承气汤加味对H1N1感染A549细胞病毒载量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二 宣白承气汤加味对H1N1感染A549细胞的RIG-I通路的调节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重症流感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9)复方银翘感冒合剂治疗流行性感冒的相关meta分析及临床疗效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清热解表法治疗流行性感冒的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检索策略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研究筛选 |
1.5 资料提取 |
1.6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1.7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2.3 纳入研究质量评价结果 |
2.4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结果 |
2.5 meta分析结果 |
3 小结 |
第二部分 复方银翘感冒合剂治疗流行性感冒(风热犯卫证)的临床疗效回顾性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诊断标准 |
2.3 病例纳入标准 |
2.4 病例排除标准 |
2.5 治疗及分组方法 |
2.6 病例研究方法 |
2.7 观察指标 |
2.8 临床疗效评价 |
2.9 数据统计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病例纳入及分组结果 |
3.2 观察组和对照组性别及年龄情况比较 |
3.3 治疗前中医证候量化评分比较 |
3.4 治疗前两组hs-CRP及PCT比较 |
3.5 两组总体疗效比较 |
3.6 两组退热时间比较 |
3.7 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量化评分比较 |
3.8 治疗后两组hs-CRP及 PCT比较 |
3.9 安全性比较 |
4 小结 |
讨论 |
1 流行性感冒概述 |
1.1 流行病学特点 |
1.2 流行性感冒的临床表现 |
2 流感病毒的特点 |
2.1 病原学 |
2.2 作用机制 |
2.3 病理改变 |
2.4 稳定性 |
3 中医对流行性感冒病因病机的研究 |
3.1 外感六淫非时之气及时行疫邪是外因 |
3.2 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因 |
3.3 流行性感冒的病机 |
4 中医对流行性感冒的辨证 |
5 流行性感冒的西医治疗 |
5.1 抗病毒药物 |
5.2 疫苗研究 |
5.3 对症治疗 |
5.4 重症病例的治疗 |
6 复方银翘感冒合剂药物组成及药理研究 |
7 临床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文献综述 中医药治疗流行性感冒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天津地区孕妇妊娠期用药状况及其妊娠结局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目标人群 |
1.2 入选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计算 |
2.2 抽样方法 |
3 调查研究内容 |
3.1 设计调查表 |
3.2 调查方法 |
3.3 质量控制 |
4 不良妊娠结局的定义 |
5 统计方法 |
结果 |
1 抽样结果 |
2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2.1 人口学特征 |
2.2 孕产情况 |
3 调查对象生活方式 |
4 调查对象妊娠情况 |
4.1 受孕方式 |
4.2 单/双胎 |
4.3 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 |
5 妊娠期用药情况 |
5.1 妊娠期用药情况概述 |
5.2 妊娠期西药用药情况 |
5.3 中药使用情况 |
6 妊娠结局 |
6.1 分娩方式 |
6.2 分娩孕周 |
6.3 胎儿/新生儿情况 |
7 不良妊娠结局及相关影响因素 |
7.1 不良妊娠结局 |
7.2 不良妊娠结局产妇妊娠期用药情况 |
7.3 妊娠期用药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单因素分析 |
7.4 不良妊娠结局相关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
7.5 不良妊娠结局相关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中药在妊娠期的应用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感冒了,如何使用中药、西药?(论文参考文献)
- [1]口服中成药治疗流行性感冒临床研究证据的概况性综述[J]. 石霞,张海艳,苗青,廖星.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2
- [2]基于真实世界的基层医院心血管系统疾病中西药联合应用情况研究[J]. 王琚丽,张冰,吕锦涛,马冰冰.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22(01)
- [3]中药处方点评实施要点探讨[J]. 骆婷婷,俞丽婷,张红霞.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1(10)
- [4]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构建及其隐性知识显性化研究[D]. 牟梓君.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
- [5]中兽医技术在宠物犬疾病防治中的应用现状调查及典型病例分析[D]. 肖彬.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6]基于Louvain聚类方法的连花清瘟胶囊治疗上呼吸道感染临床用药方案的复杂网络分析[J]. 严明,谢雁鸣,孙梦华,魏瑞丽,李向杰.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1(15)
- [7]岭南医家痿证论治学术源流及临证经验整理研究[D]. 苗艳敏.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8]基于RIG-I信号通路探讨宣白承气汤加味对H1N1感染A549细胞机制研究[D]. 赫昊.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9]复方银翘感冒合剂治疗流行性感冒的相关meta分析及临床疗效回顾性研究[D]. 游泓.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10)
- [10]天津地区孕妇妊娠期用药状况及其妊娠结局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D]. 牟彦沁.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