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钢铁企业物流技术的理论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王华[1](2016)在《B钢铁企业的精益管理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精益管理是在精益生产的过程中产生的,它是通过对精益思维的完善,使生产管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的一种方法。企业通过运用精益管理,能利用较少的设备、较短的时间,将更多的价值创造出来。我国钢铁行业由于过去的盲目扩张,导致今天钢铁行业过剩的产能无法在短期内实现优化。钢铁企业在产能面临很大压力的同时,在生产管理过程中也存在诸多的问题,如产品同质化、不合理的区域分布、较低的集中度等。加之近年来铁矿价格的不断飙升以及钢铁市场的供过于求,给钢铁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致使我国大部分重点钢铁企业经济损失严重、经营风险增大。“去产能、控产量、降成本、防风险、增效益”已经成为钢铁企业新时期国家赋予的重要的战略任务。在此同时,钢铁企业的“去产能”、“控产量”又与其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增加相矛盾,“降成本”“增效益”工作无疑是钢铁企业必须去深度挖掘企业潜力的方向。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充分运用精益管理的思想和工具,结合成本管理形成新型管理模式,对于促进钢铁企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B钢铁企业为研究对象,基于实际的企业调查分析和数据采集,对B钢铁企业生产管理的实际状况及其成本管理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索。重点对B钢铁企业重要作业环节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展开了剖析,并针对性提出了相应的优化设计方案。为B钢铁企业精益管理的设计与运行提供了实际的操作方法、思路,实现样板引领,为钢铁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提供了重要路径。研究可以得出,从本质上讲,精益管理为钢铁呈现的生产管理模式是高柔性的,精益生产管理有利于企业提高生产的产品产量和质量、降低单位成本、提高作业效率、缩短生产周期、避免资源浪费等情况。现阶段B钢铁企业及时采用精益管理思想,打造钢铁生产的精益管理模式,是一个正确的决策,并形成了新的钢铁企业精益管理模式,持续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B钢铁企业的成功经验值得推广学习。
付江月[2](2016)在《城市物流网络空间结构集聚与扩散的模型和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实践与研究发现,城市物流活动与设施表现出显着的空间集聚特征与扩散趋势,以及从集聚到扩散到再集聚的基本演变规律。物流活动、设施等在城市地理空间上的分布组合关系形成了城市物流网络空间结构,它的科学合理布局具有支撑城市经济发展、促进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影响城市空间结构发展演化等多方面的作用。深入探析城市物流网络空间结构集聚与扩散演化机理,将动力机制、影响因素等抽象后建立演化模型,通过定量分析方法模拟与探讨不同城市、不同情形下城市物流网络空间结构的发展阶段与演变趋势,对城市物流网络设计与优化、物流设施科学合理布局等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进行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集聚扩散机理研究界定了城市物流网络空间结构及其集聚扩散演化的内涵,分析了其复杂性特征。归纳了城市物流网络空间结构集聚扩散演化的基本规律与过程,认为城市物流网络空间结构的演化遵循从最初的分散分布经集聚演化形成空间集中分布,然后经集聚演化、扩散演化的循环往复,最终发展成为多中心、多轴、多层次复杂网络的动态演进过程;集聚与扩散是演化中对立统一的两种表现形式。把握物流活动作为一种经济活动总是追求经济效益的本质,以及城市物流网络空间结构的复杂性特征,从经济性与复杂性两个视角揭示了城市物流网络空间结构集聚与扩散演化的驱动机制、演化阶段(过程),以及主要影响因素,结合复杂网络特征参数以及样方分析、空间分析的相关指标描述了城市物流网络空间结构的统计特征与集聚扩散演化特征。(2)集聚演化研究从两种角度研究了城市物流网络空间结构集聚演化。一是将宏观因素的作用抽象为由节点度、节点强度与发展潜力的组合形成的、节点吸引新节点或物流量集聚的吸引力,同时考虑地理空间范围、节点局域世界、节点等级体系等实际中存在的限制因素,构建了加权局域世界演化模型,设计了演化算法,探讨了宏观因素作用变化对网络集聚演化的影响。二是将经济性机制的作用及地理因素的影响抽象为网络中物流量选择节点或通道的择优概率,以网络成本最小为目标,构建了加权BA模型,设计了演化算法,通过对成都市20世纪90年代-2003年间的物流空间变化过程的仿真模拟和对比分析,证明模型具有一定的解释能力,还通过仿真实验揭示了集聚型城市物流网络空间结构的特征与演化机理。(3)扩散演化研究城市物流网络空间结构扩散演化是复杂网络上的扩散问题。在对扩散模型及其在物流领域应用进行分析与述评的基础上,认为阈值模型最适合用于研究城市物流网络空间结构的扩散演化,建立了以成本最小为演化目标,考虑物流节点作为中转点和起讫点两种不同情形下的扩散,以及经济效益目标与空间效用的综合作用驱动演化的扩散模型,设计了演化算法,通过对成都市2003-2009年间物流空间演变的仿真实验与对比分析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并分析了城市物流网络空间结构扩散演化的基本宏观特征以及网络效用变化等。(4)集聚与扩散演化研究对城市物流网络空间结构从分散到集聚,然后经扩散到再集聚的总演化过程进行了研究,将经济性演化机理抽象,构建了以网络总成本最小为演化目标,在BA模型的基础上,考虑网络的规模增长、结构与规模动态变化等特点,构建了拓展的加权BA模型,设计了演化算法,模拟了成都市近十年来的物流网络空间结构集聚与扩散演化的过程,探讨了城市物流网络空间结构集聚与扩散演化的基本特点,以及演化过程中集聚经济与集聚不经济的作用机理与影响力。
王静[3](2014)在《中小型钢铁企业物流外包决策研究 ——以HX钢铁企业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钢铁行业在经济低迷中艰难运行,产能过盛,而下游需求不旺盛,供需的这种矛盾,使得钢铁行业形势一度下滑至行业的最低水平。这样的趋势有可能延续,要想平稳地度过这一关,中小型钢铁企业只能深入分析自身,挖掘转型道路,力求发展方式朝着质量型、效益型的方向转变。在我国2011年发布的“十二五”规划中,其中关于钢铁行业的内容有:我国钢铁产能在不断扩张,钢材市场的供求矛盾日益显现,原材料的价格变化较大,使得我国各钢铁企业成本支出上升,企业的利润空间变小。2013年12月,身为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的蔡进表示,钢铁物流体制的市场化,已解决由市场配置钢铁资源和市场定价方面的问题;但商品作为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流通方式是促进实现价值和使用价值融合的有效途径,有效的流通,才可以增强中小型钢铁企业的活力。在钢铁行业中,研究中小型钢铁企业与物流业进行产业联合,将有助于二者的共同发展。然而现有的研究文献资料中,多是对国有大型钢铁企业物流的研究与探讨,针对中小型钢铁企业物流的研究相对较少,特别是缺少对物流模式的研究;为了转变发展方式,中小型钢铁企业需要探索着物流道路,自营或是外包;在物流外包的研究,也多是在决定采用外包模式的前提,而缺少事先进行企业自营与外包的比较,这就可能使得企业决策具有片面性;当中小型钢铁企业决定外包后,往往面临着外包服务商的选择问题,在选择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考虑中小型钢铁企业自身的实力和规模问题,只有这样才可以有助于中小型钢铁企业的物流外包模式下有效运营。本文正是对于中小型钢铁企业的物流业务部分进行的研究。不同于大型钢铁集团的自营物流,中小型钢铁企业物流业务部分在自营与外包间徘徊,各有利弊,难做取舍。所以本文,现就中小型钢铁企业自身进行三重检验,以帮助其判断自身是适合自营还是外包。然后当企业进过检验,发现外包时自身现阶段的道路后,就需要考虑如何选择物流外包服务商。对于物流外包服务商的选择,第一步是要设立选择的指标体系,也就是说,我们要看物流外包服务商的哪些企业素质;第二步是对有限的待选择物流外包商进行比较,这就是用来解决,选择哪一个物流外包服务商的问题。经过这样的思考与决策过程,相信可以为企业选择出现阶段较满意的物流外包服务商。本文就是在思路下,主要进行了两方面的探讨:第一,中小钢铁企业对于物流自营与外包之间选择的探讨,为企业建立了三个检验,企业可以进行自身衡量;第二,在上一项的选择为外包下,进一步探讨中小型钢铁企业物流外包服务商的指标体系,在基于AHP-TOPSIS方法下,建立了钢铁物流外包服务商选择决策模型,对于多评价指标,多选择备选方案的情况,进行对比备选方案,排序以求得最接近理想型的方案。最后,将建立的模型应用到具体案例中,得出并分析结论。最后,本文将已建立的模型,代入到HX钢铁企业中,先对其进行检验程序,得出在HX钢铁企业现阶段的资金实力与企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采用外包模式是良策;然后做选择物流外包服务商的步骤,根据HX钢铁企业的专家团的给出的指标权重,代入AHP-TOPSIS选择模型中,得出企业的最佳物流外包服务商。为HX钢铁企业的物流外包选择决策提供思路与参考。
苏衍垒[4](2013)在《基于多Agent的钢铁企业物流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年,我国钢铁工业升级转型步伐加快,企业对降低物流成本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如何降低物流成本成为摆在钢铁企业管理者面前的一道难题。多Agent系统具有较好的交互性和协作性,能够解决单个Agent不能解决的复杂问题,对钢铁企业这种复杂的分布式系统求解具有较好的适应性。Agent成员间的良好的通信性能,能够解决钢铁企业各系统间的“信息孤岛”问题,其相互协作性能使物流管理效益达到总体最优。本文采用多Agent技术手段对钢铁企业物流管理进行了优化,主要研究如下:(1)对钢铁企业物流管理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详细分析了各管理系统的应用情况,指明了钢铁企业管理系统未来的发展方向是集成化;并在集成化的趋势下,分析了物流管理系统可能的功能组成。对钢铁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了详细分析,对本文研究的物流管理范围进行了说明。(2)对钢铁企业物流管理进行了优化建模。首先对钢铁企业的多Agent组织结构进行了构建,并对Agent成员之间的通信进行了设计,提出了信息路由的方法来实现成员Agent之间的通信,并对通信的内容进行了标准化设计,降低了信息的复杂度。其次对钢铁企业物流管理系统进行了结构设计,分析其Agent的功能组成,并从业务运作的服务关系对采购、运输、库存模型进行了研究,将其划分为控制层、执行层、用户层三个层次。(3)对管控中心结构和推理机制进行了研究。首先对物流管控中心的功能组成模块进行了分析;其次对库存分类推理模型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用改进的模糊聚类分析法对原辅料进行分类,并用C#语言对改进的模糊聚类分析方法进行了测试分析。(4)以NJ钢铁为例,对物流管理系统进行了实现。重点对NJ钢铁的多Agent实现条件进行了分析,对Agent成员进行了详细划分。最后用Visual Studio2008平台对系统功能进行了实现。
贾淑玲[5](2011)在《基于生产物流分析的钢铁企业运输系统规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企业由降低物质资源消耗取得的“第一利润源”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取得的“第二利润源”的利润空间逐步减小。因此,大部分企业开始关注“第三利润源”,即物资流通活动,而运输成本是企业物流成本的主要部分,所以运输的合理优化是钢铁企业挖潜增效、拓宽利润空间的有效渠道。本文从钢铁企业生产物流出发进行运输系统规划与设计,对企业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本文首先在梳理生产物流和企业运输系统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分析钢铁企业生产物流和运输作业流程,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并阐述了从生产物流的角度出发对钢铁企业运输系统的规划设计的重要性。其次在对厂内运量预测的基础上选择运输方式,并且对铁路系统、道路系统能力进行查定和分析,铁路运输能力分析主要从站场、区间、装卸、机车四个部分的能力分析入手,道路运输能力主要分析了厂区主干道路的基本通过能力,并且确定了高峰车流量预测的计算方法。然后从规划经济、设备技术、系统实效、运输效益和其他运输系统指标五个方面构建钢铁企业运输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使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项指标权重值,通过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实现对企业运输系统的综合评分,形成评估模型。最后,以FG钢铁有限公司运输系统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对其铁路系统能力和道路基本通过能力计算分析,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系统规划方案进行评价分析,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朱秋平[6](2010)在《钢铁企业数字化物流动态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大型钢铁行业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物资的流动量非常大,从采购环节的铁矿石、焦炭、废钢,生产环节的烧结矿、生铁、钢坯,到销售环节的钢材以及废弃物的处理,这么庞大而复杂的物流过程使钢铁企业不得不拿出相当一部分人力物力来处理这些事务。企业的采购、生产、销售各个环节都有独立的物流部门,而这些职能性质相近的物流部门又由于不同环节之间的相对独立而隔离开来,从而造成企业内部物流的不顺畅和效率低下。在企业内部物流不便于外包的前提下,大型钢铁企业内部物流实行专业化管理在钢铁行业将会发生更大的作用,钢铁行业需要专业化的物流,钢铁物流亟待专业化。本文通过钢铁企业数字化物流管理平台的搭建,帮助企业释放比例较大的物资库存,优化运输线路,减少内部倒运,提高车辆重驶率,降低经营成本、提高资金利用率和周转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对企业内部供应链物流一体化,实施具体的规划设计、组织、控制和管理,从根本上改变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传统物流运作模式,促进企业物流管理由粗放转变为集约,缩短整体供应链中的物流沉淀,加速物流周转,减少不必要的存货风险,提高物流管理组织化程度。建立和完善物流成本责任与绩效指标考核体系。文章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对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应用的现状进行了总结分析,然后分析了钢铁企业数字化物流平台的移动应用架构的技术基础,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接着文章按软件工程的步骤对数字化物流管理平台进行了需求分析、设计及实现,主要包括了建立物流动态管理系统后的优势分析、系统架构的设计、系统功能模块的设计、数据交换接口的设计、各个子系统实现,各个关键技术的实现等,最后对全文做了总结与展望。
王新云[7](2009)在《基于Petri网的钢铁企业生产物流优化》文中研究表明自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以来,国际钢铁价格持续低迷,钢铁企业前景不容乐观。钢铁企业要走出金融危机,必须提高钢铁生产效率,降低钢铁生产成本。钢铁制造是一个涉及大量物料和资金的生产过程,加强生产物流管理,可以大幅降低钢铁制造成本,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是目前国内钢铁企业的生产物流成本一直居高不下,据统计钢铁生产物流成本占产品总成本的20%左右,而发达国家只占8~10%。因此如何加强钢铁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是急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研究钢铁企业生产物流的管理和优化问题。在企业生产物流,建模与仿真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钢铁企业生产物流的特点、存在的问题、管理现状及管理优化途径。以汉阳钢厂为例进行研究,运用精益物流管理方法研究钢铁企业生产物流的优化,绘制了无缝钢管生产流程图及生产物流系统的层次模型,进一步建立了生产物流系统的Petri网模型;并采用Witness仿真平台检验提出的相关模型。分析试验结果发现机器利用不均衡的不合理现象,主要原因是上下工序间产能不匹配,同时现有产能也不能够满足汉阳钢厂的发展规划。为此文中制定了升级现有设备和新增部分设备的优化方案,并用Witness仿真运行优化方案。比较两次仿真结果证明优化后的方案在各机器利用率及产能匹配上均优于原生产物流系统。根据汉阳钢厂生产物流仿真运行数据显示,该方案优化了生产物流系统,由此证明应用建模仿真技术对钢铁企业生产物流系统进行优化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以精益思想为指导,基于Petri网的钢铁企业生产物流优化,消除了产能不匹配引起的等待,缩短了生产时间,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巫钢[8](2008)在《物流需求资源转化路径与模式研究》文中提出需求是一切市场行为的出发点和根本归宿,不关注客户需求而进行的生产对企业来说是非常盲目和危险的。物流企业供应链创新,并实现研发快捷化和运作协同化,正是帮助企业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考虑。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发展,物流企业关心的重点已不再是如何从事生产运作,而是搭建更为完善的需求流动网管理体系,由此,需求流动网管理也日益成为物流企业持续成长和增强竞争力的核心动力。在微利的经济环境下,增加营收、降低成本、增强客户关系,必须对市场和客户需求进行充分的分析、了解和计划,再搭配有效率的需求流动网体系,从而规划出最佳的供应通道,以最快速度和最低成本将产品送达到顾客手中,这是维持优势、减少风险,增加利润的关键。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实现从单纯的供应导向向需求链管理和需求流动网管理转变.本文重点研究物流需求资源的转化路径和关键模式,并从以下几个部分进行分析:第一部分:引言.在物流企业的不断变革过程中,资源整合的模式不断地演化和变异。以物流需求资源为基础,分析了物流需求资源整合的意义以及相关研究成果;给出了本文的研究框架及创新之处。第二部分:理论基础。从物流领域的相关理论研究出发,揭示了物流需求资源的本质特点;重点研究了物流需求资源的联结基础和动态演变的网络形态;结合企业资源理论,提出了物流需求资源的概念及界定标准,共同奠定物流需求资源的转化研究的命题。第三部分:物流需求资源分布结构。对物流需求资源整合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明确了物流需求资源联结的关键要素;并对第一方物流至第五方物流等物流需求资源结构进行分析。第四部分:物流需求资源转化的螺旋模型。分析了物流需求资源的一般转化过程,影响物流需求资源转化的关键中介变量,并提出物流需求资源转化的螺旋模型;分析了不同阶段物流需求资源的转化程度、转化意识对需求资源开发绩效以及协同化战略的影响,并进行实证研究以便对转化的效果进行检验。第五部分:物流需求资源的转化模式分析。分析了物流需求资源转化的互动机理;运用共生理论分析了物流企业基于需求资源转化所形成的共生网络体系及其稳定性。第六部分:物流需求资源转化的实证分析。结合天津港区域物流需求协同网络的互动分析,论证产业集聚的物流需求资源整合模式的适用性;结合泰达滨海物流的需求资源整合以及物流期货的经营方式创新,对物流需求资源价值创新模式进行检验;结合上海亿通公司的物流网络,分析了物流需求信息共享网络建设和运行绩效。第七部分:结论与后续研究方向。对于物流组织隐性需求资源价值性和隐含性进行分析,对物流需求资源转化模式的适用性进行评价。分析了物流需求流动网络的研究对管理理论发展的促进和贡献,廓清了组织隐性需求理论进一步研究的重要命题。
杜轶峰,孙朝太[9](2008)在《钢铁企业物流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对目前国内钢铁企业的物流管理现状进行总结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和矛盾,突出物流管理在钢铁企业的地位与重要性,借鉴国外先进企业管理模式,强调遵循哈佛物流管理模式三原则,优化和改进物流管理模式,提出具体建议。
高阔[10](2007)在《钢铁企业物流系统与价值流系统的模型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物流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各大钢铁企业的重视,已被作为决定一个企业的兴衰和发展的战略问题来考虑。物流问题的研究目的是以企业物流为着眼点在宏观市场环境下,通过优化企业的物流系统,实现整体最优化,使企业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对钢铁企业而言,即为全流程(炼铁—炼钢—连铸—轧制)综合最优化。目前很多研究探讨了钢铁企业物流系统和价值流系统,其研究内容和领域几乎覆盖了钢铁生产全流程的各个环节。但是这些研究大多是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的很少,特别是关于钢铁企业价值流系统方面的定量分析几乎没有。本文就是针对钢铁企业物流系统和价值流系统的特点,建立起相应的物流模型和价值流模型,模型化的分析了钢铁企业的物流和价值流系统。本文回顾了物流与物流管理的相关理论文献,分析了我国钢铁企业物流与物流管理的发展现状,并且运用计量方法分析了我国钢铁企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在充分了解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和做了大量的实际调查之后,建立起钢铁企业物流模型和价值流模型。在建立钢铁企业价值流模型中,引入市场价格因子,提出了“基准利润”,并且分析了各股物流以及价格对“基准利润”的动态影响,这是本文的创新之处。最后,笔者进行了实证分析,建立了萍钢公司物流与价值流模型,进行系统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二、现代钢铁企业物流技术的理论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现代钢铁企业物流技术的理论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B钢铁企业的精益管理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创新点 |
2 理论基础 |
2.1 精益管理 |
2.2 成本管理 |
2.3 基于活动的成本管理 |
3 B钢铁企业的成本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
3.1 我国钢铁企业的整体情况 |
3.2 B钢铁企业简介 |
3.3 B钢铁企业成本管理现状 |
3.4 B钢铁企业成本管理问题分析 |
3.4.1 B钢铁企业废钢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3.4.2 B钢铁企业炼钢成本管理中的存在的问题 |
4 B钢铁企业精益管理方案设计 |
4.1 精益采购方案设计 |
4.1.1 精益采购的思路 |
4.1.2 采购流程优化 |
4.1.3 精益采购管理的操作规范 |
4.2 生产成本的精益管理方案设计 |
4.2.1 实施生产成本精益管理的可行性 |
4.2.2 生产成本精益管理的作业设计 |
5 B钢铁企业实施精益管理的保障措施 |
5.1 重塑企业文化,树立精益思想 |
5.1.1 重塑企业文化 |
5.1.2 树立精益思想 |
5.2 调整战略布局,创新经营模式 |
5.2.1 调整战略布局 |
5.2.2 创新经营模式 |
5.3 完善物流管理系统,发挥信息作用 |
5.3.1 建立完善的物流管理系统 |
5.3.2 充分发挥信息化的作用 |
5.4 降低管理成本,发展循环经济 |
5.4.1 降低管理成本 |
5.4.2 发展循环经济 |
6 B钢铁企业铁精益管理的实施效果 |
6.1 废钢铁采购精益管理的实施效果评价 |
6.2 炼钢成本精益管理的实施效果评价 |
6.3 精益管理效果展示 |
6.3.1 精益车间 |
6.3.2 精益项目 |
7 结论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成果 |
参考文献 |
(2)城市物流网络空间结构集聚与扩散的模型和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产业转移与物流园区建设 |
1.1.2 城市物流业发展与物流设施分布变化 |
1.1.3 城市物流系统(网络)与物流空间结构的复杂性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内容 |
1.3.4 技术路线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
2.1 城市物流网络空间结构内涵 |
2.2 城市物流空间结构集聚扩散演化 |
2.3 物流企业/通道/网络/系统/产业集聚与扩散 |
2.4 复杂网络理论及其在物流领域的应用 |
2.5 研究现状总结 |
第3章 集聚扩散演化机理 |
3.1 城市物流网络空间结构内涵 |
3.1.1 城市物流网络运行原理 |
3.1.2 城市物流网络空间结构及其集聚扩散演化内涵 |
3.1.3 复杂网络特征分析 |
3.2 集聚扩散演化规律 |
3.3 经济性演化机理 |
3.3.1 动力机制 |
3.3.2 演化机理 |
3.3.3 影响因素 |
3.4 复杂性演化机理 |
3.4.1 复杂性演化机制 |
3.4.2 集聚扩散演化特征描述 |
3.4.3 复杂性演化过程 |
3.5 小结 |
第4章 集聚演化模型与算法 |
4.1 加权局域世界演化模型 |
4.1.1 模型假设 |
4.1.2 模型构建 |
4.1.3 算法设计 |
4.1.4 仿真分析 |
4.2 集聚演化模型 |
4.2.1 模型选择与假设 |
4.2.2 模型构建 |
4.2.3 算法设计 |
4.2.4 仿真分析 |
4.3 小结 |
第5章 扩散演化模型与算法 |
5.1 扩散演化机理 |
5.2 模型选择 |
5.3 扩散演化模型构建 |
5.3.1 模型假设 |
5.3.2 模型构建 |
5.3.3 算法设计 |
5.4 仿真分析 |
5.4.1 演化过程模拟 |
5.4.2 基本扩散特征 |
5.4.3 网络总效用变化 |
5.4.4 分布非均衡系数δ与均衡极化指数BPI |
5.5 小结 |
第6章 集聚扩散演化模型与算法 |
6.1 集聚扩散演化机理 |
6.2 模型选择 |
6.3 模型构建 |
6.3.1 模型假设 |
6.3.2 模型构建 |
6.4 算法设计 |
6.5 仿真分析 |
6.5.1 演化过程模拟 |
6.5.2 分布非均衡系数与均衡-极化指数 |
6.5.3 点度与点强度分布 |
6.5.4 边权分布 |
6.6 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工作总结 |
7.2 论文研究展望 |
7.3 论文主要创新之处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表1 国内城市物流节点、设施、企业空间分布演化特征/规律 |
表2 国内城市物流节点、设施、企业空间演化机制研究现状 |
表3 国内城市物流节点、设施、企业空间演化研究主要理论与方法 |
表4 国内城市物流网络空间结构演化特征、规律研究现状 |
表5 国内城市物流网络空间结构演化研究现状梳理 |
表6 物流产业集聚机制研究现状 |
表7 物流产业集聚演化规律 |
表8 近十年成都市物流节点与设施空间分布变化情况 |
图1 成都市物流用地及通道分布(2003) |
图2 成都市物流用地及通道分布(2004) |
图3 成都市物流用地及通道分布(2009) |
图4 成都市物流用地及通道分布(2013)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3)中小型钢铁企业物流外包决策研究 ——以HX钢铁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第2章 相关文献综述 |
2.1 中小钢铁企业的物流模式研究 |
2.2 物流外包与自营研究 |
2.3 物流外包服务商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2.4 外包服务商选择研究 |
2.5 现有文献评述 |
第3章 中小型钢铁企业物流自营与外包决策模型 |
3.1 决策指标体系的构建 |
3.1.1 中小型钢铁企业物流的特点 |
3.1.2 中小型钢铁企业物流自营与外包选择决策影响因素分析 |
3.1.3 中小型钢铁企业物流自营与外包决策体系的建立 |
3.2 中小型钢铁企业物流自营与外包选择决策方法 |
3.2.1 决策过程分析 |
3.2.2 决策方法分析 |
第4章 中小型钢铁企业物流外包服务商选择决策模型 |
4.1 中小型钢铁企业物流外包服务商评价指标体系 |
4.1.1 中小型钢铁企业物流外包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
4.1.2 中小型钢铁物流外包服务商评价指标的选择 |
4.1.3 中小型钢铁企业物流外包服务商评价指标体系 |
4.2 中小型钢铁企业物流外包服务商选择决策模型 |
4.2.1 AHP 方法确定权重 |
4.2.2 TOPSIS 优选理论 |
4.2.3 基于 AHP-TOPSIS 物流外包供应商选择决策模型 |
第5章 实证分析 |
5.1 项目背景介绍 |
5.1.1 企业背景介绍 |
5.1.2 项目物流技术描述 |
5.1.3 备选物流供应商的介绍 |
5.2 钢铁物流自营与外包选择决策模型 |
5.2.1 可行性检验 |
5.2.2 可接受性检验 |
5.3 钢铁物流外包服务商选择决策模型 |
5.3.1 AHP 方法确定权重 |
5.3.2 TOPSIS 优选理论 |
5.3.3 实证结果分析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附录 A |
附录 A-1 关于 HX 钢铁企业的问卷调查表 |
附录 A-2 关于 HX 钢铁企业的问卷调查表 |
附录 A-3 关于 HX 钢铁企业的问卷调查表 |
附录 B HX 钢铁企业提供的专家组(10 人)名单 |
附录 C Yaahp 层次分析软件运行数据截图 |
(4)基于多Agent的钢铁企业物流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2 Agent技术基础 |
2.1 Agent的定义和结构 |
2.2 多Agent的出现 |
2.3 多Agent系统中Agent的组织 |
2.4 多Agent系统的通信模式 |
2.5 多Agent系统的开发 |
2.6 本章小结 |
3 钢铁企业物流管理相关问题研究 |
3.1 钢铁企业管理系统的应用情况 |
3.2 钢铁企业物流管理的定位 |
3.3 钢铁企业业务流程分析 |
3.4 钢铁企业物流管理系统功能分析 |
3.5 多Agent在钢铁企业物流管理中的适用性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多Agent的钢铁企业物流管理建模 |
4.1 钢铁企业多Agent建模的目的和过程 |
4.2 钢铁企业多Agent组织结构构建 |
4.3 Agent间的通信 |
4.4 通信信息表达内容的标准化 |
4.5 基于多Agent的物流管理系统结构设计 |
4.6 采购、运输、库存管理模型 |
4.7 本章小结 |
5 物流管控中心结构及推理机制研究 |
5.1 管控中心结构 |
5.2 推理问题的提出 |
5.3 库存分类推理模型 |
5.3.1 改进的模糊聚类分析法 |
5.3.2 与C#语言的融合 |
5.3.3 测试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NJ钢铁多Agent物流管理系统实现 |
6.1 企业基本情况 |
6.1.1 企业介绍 |
6.1.2 企业信息化建设 |
6.1.3 企业的业务流程 |
6.2 多Agent的实现条件分析 |
6.2.1 物理基础 |
6.2.2 Agent成员划分 |
6.2.3 软件条件 |
6.3 多Agent的物流管理系统实现 |
6.3.1 在Visual Studio 2008平台下构建 |
6.3.2 系统运行界面 |
6.4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工作总结 |
7.2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基于生产物流分析的钢铁企业运输系统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1.2.1 钢铁企业物流与运输现状 |
1.2.2 国内外钢铁企业运输系统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方法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框架 |
1.5 本章小结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 |
2.1.1 生产物流 |
2.1.2 物流运输 |
2.1.3 企业运输系统 |
2.2 运输规划的内涵 |
2.2.1 运输规划的涵义 |
2.2.2 运输规划的方法 |
2.2.3 企业运输系统规划 |
2.3 系统分析与评价 |
2.3.1 系统分析 |
2.3.2 系统评价 |
2.4 本章小结 |
3 钢铁企业生产物流分析与运输系统构成 |
3.1 钢铁企业生产物流的要素分析 |
3.1.1 基础设施 |
3.1.2 功能要素 |
3.2 钢铁企业生产物流流程分析 |
3.3 钢铁企业运输作业分析 |
3.3.1 运输作业的流程 |
3.3.2 运输作业的特点 |
3.4 钢铁企业运输系统的构成分析 |
3.4.1 铁路运输 |
3.4.2 道路运输 |
3.4.3 其他 |
3.5 生产物流与运输系统规划的关系 |
3.6 本章小结 |
4 钢铁企业运输系统规划与设计研究 |
4.1 运输系统规划设计综述 |
4.1.1 规划设计的原则 |
4.1.2 规划与设计流程 |
4.2 运量分析及预测 |
4.2.1 运量分析 |
4.2.2 运输方式的选择 |
4.2.3 运量预测方法 |
4.3 运输系统规划分析与设计 |
4.3.1 铁路系统能力分析 |
4.3.2 道路系统能力分析 |
4.3.3 运输系统改造工程设计标准 |
4.4 钢铁企业运输系统规划方案定位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钢铁企业运输系统规划方案综合评价 |
5.1 系统规划评价思想及步骤 |
5.2 运输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5.2.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
5.2.2 运输系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5.3 确定运输系统评价指标的权重 |
5.3.1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 |
5.3.2 构造判断矩阵 |
5.3.3 确定各指标权重 |
5.4 建立钢铁企业运输系统的模糊综合评判 |
5.4.1 构建模糊评判数学模型 |
5.4.2 计算指标隶属度 |
5.4.3 综合评判结果的量化 |
5.5 本章小结 |
6 钢铁企业运输系统规划与设计实证研究 |
6.1 FG运输系统规划背景及规划思路 |
6.1.1 项目背景 |
6.1.2 规划思路路线 |
6.2 FG运输系统现状分析 |
6.2.1 铁路运输系统 |
6.2.2 道路运输系统 |
6.3 铁路系统规划与设计 |
6.3.1 铁路系统运输运量预测 |
6.3.2 铁路系统能力查定及分析 |
6.3.3 铁路站场规划方案设计 |
6.4 道路系统规划与设计 |
6.4.1 道路主干路流量预测 |
6.4.2 路段基本通过能力计算 |
6.4.3 道路系统规划方案 |
6.5 运输系统规划设计综合评价 |
6.6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钢铁企业数字化物流动态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国内外研究与应用现状 |
1.1.1 国内外应用现状分析 |
1.1.2 文献检索 |
1.2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钢铁企业数字化物流动态管理系统技术基础 |
2.1 托盘技术 |
2.2 GPS卫星定位技术 |
2.3 GPRS无线通信技术 |
2.4 GIS技术 |
2.5 物流系统货物数据采集技术 |
2.5.1 一维条码技术 |
2.5.2 二维条码技术 |
2.5.3 射频识别技术 |
第三章 钢铁企业数字化物流动态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
3.1 物流调度平台的需求背景 |
3.2 现状分析 |
3.2.1 车辆运输现状 |
3.2.2 托盘管理现状 |
3.2.3 仓储管理现状 |
3.2.4 码头装卸船现状 |
3.3 钢铁企业物流运输管理业务业务流程分析 |
3.4 钢铁企业物流作业模式对比分析 |
3.5 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 |
3.5.1 系统管理人员 |
3.5.2 车辆驾驶员 |
3.5.3 仓库工作人员 |
3.5.4 码头工作人员 |
3.5.5 调度管理员 |
3.5.6 统计分析人员 |
3.5.7 安全管理员 |
3.6 系统数据流程分析 |
3.6.1 系统数据流程分解 |
3.6.2 调度监控中心 |
3.6.3 车载终端数据流程分析 |
3.6.4 仓库手持终端数据流程 |
3.6.5 码头手持终端数据流程 |
第四章 钢铁企业数字化物流动态管理系统设计 |
4.1 系统设计原则 |
4.2 系统架构设计 |
4.2.1 总体架构 |
4.2.2 网络架构 |
4.3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4.3.1 功能模块结构 |
4.3.2 数据后台 |
4.3.3 调度监控模块 |
4.3.4 车载作业终端模块 |
4.3.5 仓库终端作业模块 |
4.3.6 码头终端作业模块 |
4.3.7 报表统计分析模块 |
4.3.8 计划管理模块 |
4.3.9 公共管理模块 |
4.4 数据交换接口设计 |
4.4.1 数据交换方式 |
4.4.2 交换接口定义 |
4.5 数据库设计 |
4.5.1 数据库环境说明 |
4.5.2 主要数据表ER图 |
4.5.3 主要数据表结构 |
第五章 钢铁企业数字化物流动态管理系统实现 |
5.1 软件开发环境 |
5.2 关键技术实现 |
5.2.1 车辆GIS位置修正 |
5.2.2 车辆行驶重载率统计 |
5.2.3 数据传输可靠性保证 |
5.2.4 中心多路链接管理 |
5.3 监控调度模块实现 |
5.3.1 GIS基本功能实现 |
5.3.2 地图查找 |
5.3.3 车辆跟踪监控 |
5.4 仓库管理子系统 |
5.5 码头管理子系统 |
5.6 平台硬件配置 |
5.7 平台应用示例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基于Petri网的钢铁企业生产物流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钢铁企业生产物流管理 |
1.2.2 建模方法 |
1.2.3 仿真平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二章 企业生产物流建模与仿真基本理论 |
2.1 企业生产物流基本理论 |
2.2 PETRI 网基本理论 |
2.2.1 Petri 网的基本术语 |
2.2.2 Petri 网的分析方法 |
2.2.3 Petri 网模型的特点 |
2.3 WITNESS 仿真平台 |
第三章 钢铁企业生产物流管理现状 |
3.1 钢铁企业生产物流特点 |
3.2 钢铁企业生产物流存在的问题 |
3.2.1 产能不匹配 |
3.2.2 物流活动中浪费现象多 |
3.2.3 信息化程度低 |
3.2.4 缺乏专业的物流人才 |
3.3 钢铁企业生产物流管理现状 |
3.3.1 管理的目标 |
3.3.2 管理的特点 |
3.4 钢铁企业生产物流管理优化途径 |
3.4.1 合理组织生产物流 |
3.4.2 优化生产物流活动 |
3.4.3 生产物流精益管理 |
3.4.4 运用建模仿真技术 |
第四章 钢铁企业生产物流建模与仿真 |
4.1 企业概况 |
4.1.1 企业简介 |
4.1.2 发展规划 |
4.1.3 企业生产物流现状 |
4.2 PETRI 网模型建立 |
4.2.1 问题描述 |
4.2.2 目标描述 |
4.2.3 建立模型 |
4.3 WITNESS 仿真分析 |
4.3.1 仿真试验设计 |
4.3.2 仿真试验结果 |
4.3.3 仿真优化方案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与发表的科研论文 |
致谢 |
(8)物流需求资源转化路径与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意义及背景 |
1.1.1 先进制造模式与物流需求影响力 |
1.1.2 核心竞争力与物流需求资源整合 |
1.1.3 物流企业发展的新趋势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物流概念的相关评述 |
1.2.2 国内外物流需求的研究评述 |
1.2.3 国内外物流需求资源整合研究评述 |
1.2.4 进一步研究的机会 |
1.3 逻辑结构与章节安排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物流理论研究述评 |
2.1.1 物流冰山理论 |
2.1.2 第三利润源理论 |
2.1.3 黑大陆理论 |
2.1.4 成本中心理论 |
2.1.5 物流森林说 |
2.2 价值链理论研究述评 |
2.2.1 供应链理论 |
2.2.2 需求链理论 |
2.2.3 价值链理论 |
2.2.4 需求流动网理论 |
2.3 企业资源理论研究述评 |
2.3.1 交易费用理论 |
2.3.2 效益背反理论 |
2.3.3 劳动价值理论 |
2.3.4 社会分工理论 |
2.3.5 核心能力理论 |
第3章 物流需求资源分布结构分析 |
3.1 物流需求资源的特性 |
3.1.1 物流需求资源的内涵及类型 |
3.1.2 物流需求资源的成熟度 |
3.1.3 需求流动领导型物流体系的构建 |
3.2 需求资源为基础的物流组织网络化过程 |
3.2.1 物流组织网络化的驱动因素 |
3.2.2 物流组织网络化过程 |
3.2.3 物流组织网络节点类型与复杂性 |
3.3 物流需求资源网络分层与结构功能 |
3.3.1 第一方物流需求流动网络结构与功能 |
3.3.2 第二方物流需求流动网络结构与功能 |
3.3.3 第三方物流需求流动网络结构与功能 |
3.3.4 第四方物流需求流动网络结构与功能 |
3.3.5 第五方物流需求流动网络结构与功能 |
3.4 物流需求流动网的联结机制 |
3.4.1 物流需求流动网联结动力 |
3.4.2 物流需求流动网的信息分享 |
3.4.3 物流需求流动网的联结成本 |
3.4.4 物流需求流动网的协同演化 |
第4章 物流需求资源转化过程:螺旋模型及检验 |
4.1 理论探讨与过程研究 |
4.1.1 隐性物流需求形成的理论探讨 |
4.1.2 隐性物流需求资源转化过程 |
4.2 物流需求资源转化的核心:螺旋模型 |
4.2.1 Nonaka和Takeuchi螺旋模型的借鉴 |
4.2.2 物流企业群的隐性需求资源整合机制 |
4.2.3 物流企业群体隐性需求资源的扩散机制 |
4.3 物流需求转化螺旋分层模型及检验 |
4.3.1 物流企业决策、思维方式与隐性需求转化 |
4.3.2 物流需求资源转化螺旋的分层检验 |
4.3.3 物流隐性需求转化的协同化策略 |
第5章 物流需求资源的转化模式分析 |
5.1 物流需求资源转化机理 |
5.1.1 物流需求资源转化的内涵目标 |
5.1.2 物流需求资源转化的影响因素 |
5.1.3 物流需求资源转化的冲突机制 |
5.1.4 物流需求资源转化的利益分配 |
5.1.5 物流需求资源转化的惩罚机制 |
5.2 物流需求资源转化的共生关系 |
5.2.1 物流需求资源转化的共生关系类型 |
5.2.2 物流需求资源转化与共生关系的演化 |
5.3 物流需求资源转化的主要模式 |
5.3.1 物流需求资源的产业集聚模式 |
5.3.2 物流需求资源的价值创造模式 |
5.3.3 物流需求资源的信息共享模式 |
第6章 物流需求资源转化的实证研究 |
6.1 天津港物流需求资源产业集聚模式 |
6.1.1 天津港公司概况 |
6.1.2 天津港周围的物流竞争态势 |
6.1.3 天津港国际物流发展潜力预测 |
6.1.4 天津港物流网络节点的建设情况 |
6.1.5 天津港物流产业集群发展的启示 |
6.2 泰达滨海物流需求资源价值创新模式 |
6.2.1 天津泰达滨海物流公司简介 |
6.2.2 泰达物流铁合金交易创新平台的构建环境 |
6.2.3 泰达物流期货与电子交易的价值功能创新 |
6.2.4 泰达物流期货与电子交易平台价值创新的启示 |
6.3 上海亿通物流需求信息共享模式 |
6.3.1 上海亿通国际股份有限公司概况 |
6.3.2 上海亿通的物流需求信息网络结构 |
6.3.3 企业物流信息需求群系统的耦合机理 |
6.3.4 上海亿通物流信息需求群系统耦合分析的启示 |
第7章 结论与后续研究方向 |
7.1 全文总结 |
7.1.1 物流需求资源的网络化存在方式 |
7.1.2 物流需求资源深度开发的复杂性 |
7.2 物流需求资源研究的学术价值 |
7.2.1 物流需求资源分析的学术意义 |
7.2.2 需求资源研究视角的创新与延伸 |
7.3 研究局限与后续研究方向 |
7.3.1 文章研究的不足之处 |
7.3.2 后续研究的努力方向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钢铁企业物流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钢铁企业物流的重要性与特征 |
1.1 钢铁企业物流成本占总物流成本很大比重 |
1.2 物流供应链长, 降低物流成本潜力巨大 |
1.2.1 原材料采购物流 |
1.2.2 钢铁生产物流 |
1.2.3 产成品销售物流 |
2 国内钢铁企业物流现状及存在问题 |
2.1 钢铁企业物流管理逐渐得到重视 |
2.2 物流管理水平不高, 不能适应钢铁行业发展 |
2.3 生产物流管理方面存在诸多共性问题 |
3 国外钢铁先进物流模式 |
4 钢铁企业物流模式优化建议 |
4.1 开发和完善信息网, 实现物流信息化管理 |
4.2 管理向上下游扩展, 打造可控的物流供应链 |
4.3 优化和改进物流运输方式 |
4.4 坚持按精益化原则组织生产 |
4.5 设立物流管理部门、加快物流人才培养 |
5 结语 |
(10)钢铁企业物流系统与价值流系统的模型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论文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及内容 |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物流与物流管理理论概述 |
2.1 物流与物流管理的发展 |
2.2 企业物流管理理论的发展 |
2.3 现代物流管理理论 |
2.3.1 物流成本中心学说 |
2.3.2 利润中心学说 |
2.3.3 服务中心学说 |
2.3.4 效益悖反学说 |
2.3.5 战略中心学说 |
2.3.6 供应链理论学说 |
2.3.7 绿色物流学说 |
第三章 我国钢铁企业物流及物流管理现状 |
3.1 我国钢铁企业物流发展现状 |
3.2 我国钢铁企业面临的环境和挑战 |
3.2.1 我国钢铁企业面临的环境 |
3.2.2 我国钢铁企业面临的挑战 |
3.3 我国钢铁企业物流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
3.4 我国钢铁企业与经济增长 |
3.4.1 向量自回归模型 |
3.4.2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
3.4.3 方差分解分析 |
第四章 钢铁企业数学模型的建立 |
4.1 钢铁企业生产物流流程模型 |
4.2 钢铁企业数学模型的建立 |
4.2.1 钢铁企业基准生产物流图 |
4.2.2 工序内部单元物流平衡 |
4.2.3 工序网络接点间的物流平衡 |
4.2.4 物流对能耗的影响 |
4.3 钢铁企业价值流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五章 萍钢公司数学模型的建立 |
5.1 萍钢数学模型的建立背景 |
5.1.1 萍钢基本情况 |
5.1.2 萍钢生产物流概况 |
5.2 萍钢物流模型的建立 |
5.2.1 烧结工序物流状况 |
5.2.2 炼铁工序物流状况 |
5.2.3 炼钢工序物流状况 |
5.2.4 轧钢工序物流状况 |
5.2.5 萍钢生产流程物流图 |
5.2.6 萍钢实际生产物流对能耗的影响 |
5.3 萍钢价值流模型的建立 |
5.4 萍钢物流与价值流管理优化方案 |
第六章 结论 |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6.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四、现代钢铁企业物流技术的理论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B钢铁企业的精益管理对策研究[D]. 王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02)
- [2]城市物流网络空间结构集聚与扩散的模型和算法研究[D]. 付江月. 西南交通大学, 2016(08)
- [3]中小型钢铁企业物流外包决策研究 ——以HX钢铁企业为例[D]. 王静. 成都理工大学, 2014(04)
- [4]基于多Agent的钢铁企业物流管理研究[D]. 苏衍垒. 北京交通大学, 2013(S2)
- [5]基于生产物流分析的钢铁企业运输系统规划研究[D]. 贾淑玲. 北京交通大学, 2011(09)
- [6]钢铁企业数字化物流动态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 朱秋平. 复旦大学, 2010(04)
- [7]基于Petri网的钢铁企业生产物流优化[D]. 王新云. 武汉科技大学, 2009(S2)
- [8]物流需求资源转化路径与模式研究[D]. 巫钢. 天津财经大学, 2008(09)
- [9]钢铁企业物流模式研究[J]. 杜轶峰,孙朝太. 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 2008(01)
- [10]钢铁企业物流系统与价值流系统的模型化研究[D]. 高阔. 南昌大学, 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