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500新型采煤机

AM500新型采煤机

一、AM500型新型采煤机(论文文献综述)

葛世荣[1](2021)在《采煤机技术发展历程(十)——制造商变迁》文中研究说明煤炭开采业的发展加速了欧洲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而这次工业革命也催生了一批采煤机制造商,为欧洲煤炭产量快速增长提供了关键设备。20世纪50年代之前,全球绝大部分采煤机制造商分布在欧洲国家和美国,亚洲仅有日本小松公司涉足采矿设备,而在我国只有1933年设立的鸡宁机械制作所(鸡西煤矿机械厂前身)。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在东北、华北和西北建立了一批采煤机及相关装备制造厂,使我国采煤机制造能力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进入20世纪90年代,由于国外煤矿煤炭开采量下降以及煤矿井型增大,采煤机需求量逐渐萎缩,迫使采煤机制造商走上了并购重组之路,目前的全球五大采煤机制造集团是美国卡特彼勒、日本小松、德国艾柯夫、瑞典山特维克、波兰法姆尔。近10年来,我国采煤机制造企业加快了重组步伐,目前采煤机制造能力聚集到七大煤机集团,它们是中煤装备公司、天地科技公司、太重煤机公司、西安重装集团、郑煤机集团、山能重装集团、晋能装备集团。纵观采煤机150多年的发展历程,高截割性、高可靠性、高智能性一直是采煤机技术创新的核心出发点,采煤机产能与其机能、智能紧密相关,机器人化将是未来采煤机的重要创新方向。

王欣[2](2020)在《采煤机振动截割滚筒设计及力学特性分析》文中指出采煤机是综合机械化采煤的重要设备,滚筒承担着落煤、装煤等任务。为了适应难开采煤层的恶劣工作环境、提高生产效率,本文以MG800/2040WD型采煤机截割滚筒为研究对象,设计一种新型采煤机振动截割滚筒,对其结构进行疲劳寿命分析以及基于刚柔耦合的动力学特性分析。主要完成工作如下:(1)分析采煤机结构和工作原理,基于应力波煤岩破碎机理,提出振动截割采煤机滚筒实现原理,在此基础上建立振动截割采煤机滚筒煤岩破碎力学模型。(2)以MG800/2040WD型采煤机截割滚筒为原型,利用MATLAB软件对该机型振动截割滚筒偏心振动机构进行优化设计,并采用Solid Works软件建立了振动截割滚筒关键零部件三维几何模型和虚拟样机模型,并进行装配干涉检验。(3)建立振动截割行星轮系力学模型,分析额定工况下振动截割行星轮系中行星架和行星齿轮与太阳轮的等效应力和应变,在恒定振幅载荷作用下,对振动截割行星减速器以及行星架分别进行疲劳寿命分析。(4)运用COMSOL软件对振动截割滚筒行星架分别进行刚性和刚柔耦合模态分析,分别得到其前六阶振动频率和振型,并对比分析振动截割滚筒刚性模型和刚柔耦合模型各阶模态振型特征,得到振动截割行星减速器发生共振的最小频率,表明本设计的合理性。本研究为提高采煤机截割效率,提升截割滚筒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奠定了基础,可为连续采煤机振动截割滚筒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王恩明[3](2019)在《采煤机驱动轮及滑靴与销排相互作用动力学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井下工作环境恶劣,刮板输送机在安装或长时间高负荷工作导致销排、中部槽存在不同方向的错位间隙,采煤机在通过含间隙的刮板输送机时会形成较大的冲击载荷,驱动轮、导向滑靴、平滑靴会产生应力应变。为此,本文通过实验获取滑靴载荷,再利用动力学仿真分析对采煤机驱动轮、导向滑靴、平滑靴与刮板机输送机间的接触碰撞特性进行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通过国家能源煤矿采掘机械装备研发(实验)中心模拟真实矿井下实际环境,试验平台包含了模拟的煤壁、液压支架、采煤机及刮板输送机,利用装配的传感器对装备测试的数据进行收集并加以处理,实验获取采煤机对煤岩截割时驱动轮、导向滑靴、平滑靴销轴载荷,为动力学仿真分析提供数据支持。(2)建立了采煤机行走机构与刮板输送机间接触动力学模型,利用ANSYS仿真研究了相邻销排在不同安装位置条件下,采煤机的驱动轮与刮板输送机的销排间三维接触碰撞特性,仿真结果显示驱动轮在通过销排间隙时轮齿的齿根处接触应力最大。与正常工况下相比,当销排存在位移量时、错位量时、错位夹角时驱动轮所受接触应力都明显增大。并得到驱动轮在不同工况下的最大接触应力值。(3)建立了采煤机的导向滑靴与刮板输送机销排间接触动力学模型,仿真研究了相邻销排在不同安装位置条件下,导向滑靴与销排间的三维接触碰撞特性。结果表明:当相邻销排存在安装间隙越大时,导向滑靴所受最大接触应力越大。当销排存在安装高度差越大时,导向滑靴所受最大的应力随之增大。当销排存在安装夹角增大时,导向滑靴所受最大接触应力不断增大。发现不同工况下销排误差间隙越大导向滑靴受力越大的变化规律。(4)建立了采煤机的平滑靴与刮板输送机中部槽间的接触动力学模型,仿真研究了相邻中部槽不同安装位置条件下,平滑靴与中部槽间的接触碰撞特性,结果表明:当中部槽存在安装间隙不断增大时,平滑靴所受最大接触应力不断增大。当中部槽存在安装高度差不断增大时,平滑靴所受最大应力值也不断变大。当中部槽存在安装夹角误差不断增大时,平滑靴最大接触应力也随之变大。发现不同工况下中部槽误差间隙越大平滑靴所受应力越大的变化规律。该论文有图98幅,表6个,参考文献67篇。

阚文浩[4](2019)在《中厚煤层大功率采煤机摇臂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采煤机作为现代化矿井安全高效生产的主要机械设备,在煤炭开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摇臂是采煤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近年来煤矿向高产高效方向发展,大装机功率密度的中厚层采煤机越来越多,摇臂承载的功率也越来越大,其所处的工况也越来越恶劣,因此中厚煤层大功率采煤机摇臂的设计与研究对于高产高效的煤炭开采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中厚煤层大功率采煤机摇臂为主要研究内容,开展了如下几方面研究:阐述了传统采煤机的要求与特点,并根据MG650/1620-WD型采煤机使用过程中出现的诸如截割和牵引功率严重不足、设备故障率高等问题,确定了本中厚煤层大功率采煤机的设计要求与目标参数,并依此对采煤机的各部件及整体结构进行了基本设计。阐述了传统摇臂的功能与特点,并根据中厚煤层大功率采煤机对摇臂的性能要求,开展了摇臂齿轮传动系统及相关传动组件的设计,确定了传动系统结构形式并分配了传动比,同时采用ADAMS分析软件对传动系统性能进行仿真研究,确定了各级减速系统的输出转速。研究了摇臂壳体制造工艺,以研制高强度摇臂壳体为目标,通过微调材料的合金元素成分并采用适当热处理工艺,有效提高了摇臂壳体材料的综合力学性能;制定了合理的铸造工艺,采用ProCAST软件对浇注过程开展模拟仿真,并通过实验验证了该壳体制造工艺的有效性。以摇臂壳体的强度为研究目标,建立了摇臂壳体三维模型,并对其进行了简化的受力分析,并利用有限元静力学仿真方法,研究摇臂壳体在最大受力工况下的应力和变形情况,同时利用谐响应分析方法对摇臂开展功率流仿真分析。该论文有图58幅,表18个,参考文献84篇。

赵津[5](2016)在《采煤机潜在故障预测和可靠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采煤机承担着从煤壁割煤,装煤的任务,是综采工作面的关键核心设备。在矿井高产高效大型化集约化的发展趋势下,对采煤机的稳定、安全、低故障运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采煤机工作环境煤尘多、阻力大、震动强烈,对采煤机的可靠性分析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关于采煤机可靠性研究多集中在采零件、部件、子系统方面的分析,对于采煤机运行过程的可靠性分析较少。本论文在对神华神东煤炭集团公司提供的采煤机多年的故障资料展开数据挖掘、分析的基础上,得到了采煤机各部常见的故障类型,故障停机时间,并追踪到各型采煤机从投入使用到报废的所有故障数据。针对采煤机截割部常见的故障,采用FTA求得导致截割系统常见故障的底事件,应用FMEA对这些引发截割系统的潜在故障的因素加以分析。在恒定运行条件下,以采煤机从投入使用到第一次大修为时间段,将采煤机的运行过程划分为四个状态,研究采煤机在不同阶段的性能劣化规律,辨识采煤机运行的可靠性临界状态,分析、评估和预计采煤机整机可靠性。在考虑维修作用的情况下,以半马尔可夫模型对采煤机运行过程进行建模,统计一个大修周期内各型采煤机可靠性状态的转移,计算采煤机不同状态下的过煤量,研究不同可靠性状态之间的转移概率,推断相同可靠性状态下过煤量分布函数。在可变运行状态下,以采煤机中部进刀割煤为例,将运行过程定义为六个状态。分析不同运行状态对采煤机结构可靠性及子系统、组件性能的影响。对采煤机运行过程可靠性的研究,将为企业制定设备检修、维护计划提供参考,为采煤机制定合理的项修和大修提供依据。

马涛[6](2015)在《液牵引采煤机工程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煤炭是我国主要能源之一,为增强煤矿开采能力,能够研制高效安全的煤矿开采设备一直是煤矿机械制造商追求的目标。根据牵引动力不同,采煤机可分为机械牵引、电牵引以及液压牵引采煤机三种大类,与机械牵引和电牵引的采煤机相比,液牵引的采煤机具有液压元件布置方式灵活,调速范围广,能够实现过载保护和性价比较高等特点,在中小规模煤矿中广为应用,是煤矿机械制造商较为关注的煤矿机械。在中国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储备,但是不同矿区煤矿条件(包括硬度以及煤层厚度等)存在差异,且大多数矿区地势较为复杂,基于上述条件,太重煤机有限公司生产的MG150/375-W型液牵引采煤机采用多电机横向布置结构,这种结构的特点在于避免了因锥齿轮换向而引起的机械传动效率低下的缺点。截割电机最大功率可以达到200kW,能够实现一机多型(即200采煤机、375采煤机以及575采煤机),从而可以适应我国不同硬度以及厚度煤层的煤矿开采工作。而通过对摇臂外形的改造,实现了左右摇臂可互换性的特点,大大增强了采煤机的经济性以及降低了对摇臂维修、零件更换的难度。对于液压牵引系统中调高部分的改进,也使得采煤机在工作过程中更趋向于自动化生产模式,有效提高了采煤机生产效率,降低了人力劳动。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有:对整机参数(包括生产率、截深、滚筒直径、机面高度、采高、调高范围、卧底量、牵引速度、牵引力、截割速度以及装机功率)进行计算分析。进行MG150/375-W型液牵引采煤机主要组成部分(左右摇臂、左右牵引传动箱,液压传动箱,电气控制箱,调高油缸,左右截割滚筒以及各种辅助元件)的设计和生产,设计过程中应保证各个零部件在安全完成工作的同时具有一定的经济性与互换性。对摇臂的外形结构进行改进与生产,生产任务包括铸造工艺以及热处理工艺的确定。并对摇臂在工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评估、排除。对牵引传动部分进行设计,并对牵引传动部分在工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故障排除。对液压牵引部分进行元件选型以及布置方式设计,并对过往容易产生安全隐患的部分进行改进、调试工作,制定日常维护准则,并对在出厂试验已经出现的问题以及工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故障排除。最终设计出一套完整的、调速范围广并且有一定过载保护功能的液压传动部分对截割滚筒以及其余各种辅助元件进行确定,并制定运输、检修计划。综上所述,该液牵引采煤机有一定的通用性可以借鉴。

贾天舒[7](2013)在《采煤机四行走轮无链牵引机构的研究》文中认为由于当前技术条件下,行走轮使用寿命较短,为避免频繁更换行走轮所带来的不便与损失,应尽量设法延长行走轮的使用寿命。本文在此对采煤机原有的行走轮、行走机构、牵引传动装置进行了改进,重新设计为包含有四行走轮的采煤机牵引系统——采煤机四行走轮牵引系统。并完成了该装置的可行性、可靠性和实用性的校验。设计了牵引机构的结构。按照传统的设计方式,设计出符合要求的牵引机构的详细结构,使四行走轮装置更加完整,并具有可行性及现实意义,以此为动态仿真及受力分析提供几何模型。建立了采煤机四行走轮动态仿真模型,研究了采煤机行走轮间不同安装距离、不同滑靴长度及不同销排宽度时可实现的行走偏转角度,得出了行走轮间安装距离越短,滑靴总长度越短,销板间距越宽,可通过的偏角越大的结论。并通过参数化建模,对方案中的采煤机行走轮尺寸、行走轮的安装位置及所受载荷情况,进行了调整、优化,以快捷的方式,得到更准确的数据。建立了采煤机四行走轮几何模型,研究了采煤机原有行走机构与新型行走机构的行走轮所承受载荷,再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了具体的有限元力学模型,分析弯曲段满载运行时的应力应变,得出了四行走轮机构摆线轮的应力、应变约为普通行走轮机构的二分之一的结论。以此比较了普通采煤机与四行走轮采煤机之间行走轮的可靠性。

张九琴[8](2013)在《PLC和组态技术在采煤机电液调高系统中的应用》文中指出随着煤矿开采高产高效发展战略的逐步实施,采煤机截割滚筒自动调高系统及其控制技术一直是制约工作面自动化水平的技术瓶颈。目前国内外采煤机尚不能实现全面自动化控制阶段,其调高部分大多数采用的是人工调高方式,人工调高不能及时调整滚筒高度,容易造成滚筒的损坏,而且采煤效率较低,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同时在安全问题上可能引起瓦斯爆炸等事故。因此,实现采煤机的自动调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作者导师申请的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采煤机自动调高电液系统理论及应用基础研究”为背景,该项目针对目前采煤机滚筒调高系统不能实现全自动控制现状,应用电液比例技术优化设计传统采煤机滚筒调高液压系统,从而实现对采煤机滚筒位置的精确控制。论文针对该调高系统利用三菱PLC和世纪星组态软件设计了一套针对性和适用性较强的监控系统。论文对采煤机自动调高电液监控系统原理进行了分析,根据监控系统所需要实现的功能,设计了上位机动态监控画面;对下位机PLC控制系统进行了硬件选型以及梯形图的编写;建立了PLC与上位机之间的通讯连接以及PLC与测试系统之间的数据传输方式,并对测试系统中各类传感器进行选型设计。论文所设计的监控系统通过学院的液压综合试验台进行软硬件联合模拟实验,结果表明,采用PLC和世纪星组态软件联合设计的采煤机自动调高电液监控系统,满足项目的设计要求,整个监控系统人机交互界面直观,对过程控制和系统参数设置简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其自动化监控水平。该监控系统对煤矿企业的安全、高效生产可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提高了煤矿生产的自动化水平,同时该监控系统设计方案对于相关领域监控系统的开发也将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谢国民[9](2012)在《基于时频联合小波法的采煤机关键部件故障诊断研究》文中提出煤炭资源在我国能源体系结构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采煤机作为煤矿生产过程的关键设备,是集机械、电子、电气、传动、液压等为一体的复杂机械。采煤机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对于保证煤炭生产的安全、促进企业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由于采煤机常处于潮湿、粉尘颗粒多、电磁干扰严重等复杂井下运行环境,时常出现机械磨损、齿轮断裂、轴承破损等采煤机关键部件故障。一旦出现此类故障,将导致整个煤矿生产过程停滞,乃至瘫痪。针对采煤机关键部件故障,本文在深入研究与分析采煤机运行环境、工作特点、影响因素等导致采煤机机械故障的基础上,将时域-频域方法与正交小波法相结合,利用现有的采煤机监控系统和检测装置的基础,提出了基于时频联合小波法的采煤机关键部件故障诊断方法,取得了如下的研究成果:首次将时频联合分析引入到采煤机关键部件特征分析中;针对采煤机关键部件故障信号进行特征提取并建立模型;提出了基于正交小波的采煤机关键部件故障诊断的新方法。根据某煤炭企业生产实际,设计开发了基于时频联合小波法的采煤机关键部件故障诊断专家系统。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采煤机故障类型进行了采煤机故障特性分析。详细研究了采煤机关键部件故障信号的时域、频域、时域-频域分析方法。(2)在分析采煤机关键部件故障信号的基础上,研究了基于主元分析法、谱熵和小波分析法的采煤机关键部件故障信号特征提取方法,研究了每种方法下采煤机关键部件故障特征的影响因素、提取过程、实验分析。(3)在分析正交小波分析方法的基础上,针对采煤机关键部件故障信号,提出了基于正交小波分析的采煤机关键部件故障诊断方法。研究了该方法的理论基础、实现流程以及采煤机常见的电动机轴承外环、内环、滚动体等部件的故障类型及诊断方法。(4)设计开发了基于时频联合小波法的采煤机关键部件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研究了该系统的系统结构、系统功能、工作流程、以及相应的软硬件平台。现场实际应用结果表明本文所设计的基于时频联合小波法的采煤机关键部件故障诊断专家系统能够实现采煤机机械故障的准确判断,对于提高采煤机机械运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促进企业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包秀春,李剑峰[10](2011)在《高产高效综合机械化放顶煤技术简析》文中提出综采放顶煤是在综合机械化采煤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采煤方式。该技术通过液压支架与顶板的挤压,利用矿山的自然压力,使通常需要2~3次分层方能采完的煤层一次就全部采出,具有高产、高效、低耗的优点。

二、AM500型新型采煤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M500型新型采煤机(论文提纲范文)

(1)采煤机技术发展历程(十)——制造商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外采煤机制造商发展
    1.1 欧洲采煤机制造商
        1.1.1 德国威斯特伐利亚公司变迁
        1.1.2 瑞典山特维克公司变迁
        1.1.3 德国艾柯夫公司变迁
        1.1.4 苏联戈尔洛夫工厂变迁
        1.1.5 波兰格里尼克钻井机械厂变迁
        1.1.6 英国安德森公司变迁
        1.1.7 德国哈尔巴赫·布朗公司变迁
        1.1.8 波兰皮奥特罗维卡机械制造公司变迁
        1.1.9 奥地利奥钢联公司变迁
        1.1.10 波兰乔沃兹尼科-米科洛煤机修理厂变迁
    1.2 美国采煤机制造商
        1.2.1 比塞洛斯公司变迁
        1.2.2 鲍林·哈尼斯弗格公司变迁
        1.2.3 美国久益公司变迁
        1.2.4 卡特彼勒公司变迁
    1.3 日本采煤机制造商
        1.3.1 日本小松公司变迁
        1.3.2 日本三井三池制作所变迁
2 我国采煤机制造商发展
    2.1 早期的采煤机制造商
        2.1.1 鸡西煤矿机械厂变迁
        2.1.2 张家口煤矿机械厂变迁
        2.1.3 太原矿山机器厂变迁
        2.1.4 太原重型机器厂变迁
        2.1.5 西安煤矿机械厂变迁
        2.1.6 北方重型汽车公司变迁
        2.1.7 郑州煤矿机械厂变迁
        2.1.8 中煤科工集团上海公司变迁
        2.1.9 石家庄煤矿机械厂变迁
        2.1.10 辽源煤矿机械厂变迁
        2.1.11 无锡煤矿机械厂变迁
    2.2 改革开放之后的采煤机制造商
3 国外采煤机制造商并购
4 我国采煤机制造商重组
5 结束语
6 后记
    (1)简单采煤机时期(1870-1928年)。
    (2)综合采煤机时期(1929-1948年)。
    (3)高效采煤机时期(1948-1975年)。
    (4)自动采煤机时期(1976-2005年)。
    (5)智能采煤机时期(2005年至今)。

(2)采煤机振动截割滚筒设计及力学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采煤机国内外发展现状
        1.2.2 振动截割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采煤机关键零部件刚柔耦合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振动截割采煤机破岩机理
    2.1 采煤机结构及工作原理
    2.2 采煤机滚筒截割煤岩力学模型
        2.2.1 煤岩破碎机理分析
        2.2.2 滚筒破碎煤岩力学模型
    2.3 振动截割滚筒采煤机破煤原理
        2.3.1 煤岩应力波理论
        2.3.2 振动截割采煤机破碎煤岩原理
    2.4 本章小结
3 采煤机振动截割滚筒振动器设计
    3.1 采煤机振动截割滚筒总体设计
        3.1.1 MG800/2040WD型采煤机截割滚筒
        3.1.2 基于系统工程原理的振动截割滚筒总体设计
    3.2 采煤机振动截割滚筒关键零部件设计
        3.2.1 振动截割滚筒偏心锤结构设计
        3.2.2 振动截割滚筒偏心锤结构优化
        3.2.3 振动截割滚筒行星轮系设计
    3.3 采煤机振动截割结构三维建模
        3.3.1 振动截割机构关键零件几何建模
        3.3.2 振动截割机构虚拟装配及干涉检验
    3.4 本章小结
4 采煤机振动截割滚筒行星减速机构强度及疲劳分析
    4.1 振动截割行星减速机构受力分析
    4.2 振动截割行星减速机构行星架强度分析
        4.2.1 有限元模型建立
        4.2.2 有限元结果分析
    4.3 振动截割行星减速机构齿轮接触分析
        4.3.1 齿轮接触分析有限元建模
        4.3.2 接触结果分析
    4.4 振动截割行星减速机构疲劳分析
        4.4.1 疲劳分析流程
        4.4.2 恒定振幅载荷疲劳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采煤机振动截割滚筒刚柔耦合动力学分析
    5.1 振动截割滚筒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
        5.1.1 考虑约束的多体系统刚柔耦合动力学
        5.1.2 振动截割滚筒刚柔耦合模型建立
    5.2 刚柔耦合动力学仿真及结果分析
        5.2.1 振动截割滚筒多刚体动力学仿真结果分析
        5.2.2 振动截割滚筒多刚柔耦合仿真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采煤机驱动轮及滑靴与销排相互作用动力学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与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2 采煤机行走部载荷获取
    2.1 实验目的及意义
    2.2 实验方案
    2.3 实验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驱动轮及滑靴与销排接触模型构建
    3.1 驱动轮与销排接触模型
    3.2 导向滑靴与销排接触模型
    3.3 平滑靴与销排接触模型
    3.4 本章小结
4 驱动轮与销排(含间隙)接触碰撞动力学仿真分析
    4.1 驱动轮与销排(含间隙)啮合动力学模型建立
    4.2 驱动轮与销排动力学仿真分析
    4.3 销排间的不同错位间隙量对驱动轮接触应力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导向滑靴与销排(含间隙)碰撞动力学仿真分析
    5.1 导向滑靴与销排(含间隙)接触碰撞动力学模型建立
    5.2 导向滑靴与销排(含间隙)碰撞动力学仿真分析
    5.3 销排间的不同错位间隙量对导向滑靴接触应力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平滑靴与中部槽接触碰撞特性分析
    6.1 平滑靴与中部槽(含间隙)接触碰撞动力学模型建立
    6.2 平滑靴与中部槽(含间隙)接触碰撞动力学仿真分析
    6.3 刮板输送机中部槽不同错位间隙量对平滑靴接触应力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本文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中厚煤层大功率采煤机摇臂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2 中厚煤层大功率采煤机总体设计
    2.1 采煤机概述
    2.2 中厚煤层大功率采煤机设计目标及技术参数
    2.3 中厚煤层大功率采煤机各部件设计
    2.4 中厚煤层大功率采煤机总体结构设计
    2.5 本章小结
3 中厚煤层大功率采煤机摇臂传动系统设计
    3.1 摇臂的功能与特点
    3.2 摇臂传动系统设计
    3.3 传动组件设计
    3.4 摇臂运动仿真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中厚煤层大功率采煤机摇臂壳体制造工艺研究
    4.1 研究目标
    4.2 摇臂壳体材料研制
    4.3 热处理工艺制定
    4.4 铸造工艺研究
    4.5 铸造工艺实际测试
    4.6 本章小结
5 中厚煤层大功率采煤机摇臂壳体有限元分析
    5.1 有限元设计优势
    5.2 摇臂壳体受力分析
    5.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5.4 摇臂壳体静力学分析
    5.5 摇臂壳体功率流分析
    5.6 本章小节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采煤机潜在故障预测和可靠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采煤机可靠性技术研究
        1.2.1 采煤机可靠性技术研究历程
        1.2.2 采煤机可靠性领域研究综述
        1.2.3 当前采煤机可靠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采煤机故障统计及结构分析
    2.1 煤矿机电设备故障现状分析
    2.2 采煤机潜在故障的定义及分类
    2.3 滚筒采煤机结构分析
        2.3.1 采煤机截割系统结构分析
        2.3.2 采煤机牵引系统结构分析
        2.3.3 采煤机液压控制系统
        2.3.4 采煤机电气控制系统结构分析
        2.3.5 采煤机辅助装置
    2.4 采煤机各部件故障停机时间统计
        2.4.1 采煤机各部件故障停机时间统计表
        2.4.2 采煤机故障数据分析
    2.5 采煤机各部件常见故障汇总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FTA和FMEA采煤机截割部潜在故障预测
    3.1 采煤机截割部常见故障FTA分析
    3.2 截割部故障底事件分析
        3.2.1 求解采煤机常见故障的最小割集
        3.2.2 各类故障底事件汇总及分析
    3.3 采煤机截割部FMEA工作开展
        3.3.1 采煤机制造企业实施FMEA目的
        3.3.2 采煤机制造企业FMEA分类及FMEA基础规则和流程
        3.3.3 采煤机FMEA工作表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包含退化组件的采煤机多状态可靠性建模与分析
    4.1 包含退化组件的多状态机械系统可靠性理论
        4.1.1 退化组件理论
        4.1.2 多状态机械系统可靠性理论
    4.2 采煤机运行状态的划分
        4.2.1 采煤机运行状态划分的依据
        4.2.2 采煤机运行状态划分的过程及结果
    4.3 采煤机可靠性建模及分析
        4.3.1 采煤机可靠性框图
        4.3.2 可靠性分布函数类型的选择
        4.3.3 采煤机各子系统不同状态下可靠性建模
        4.3.4 采煤机多状态下的可靠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采煤机运行过程的可靠性建模
    5.1 采煤机可靠性研究内容
    5.2 可靠性数据的选择
        5.2.1 开展可靠性分析普遍采用的数据类型
        5.2.2 采用故障停机时间进行可靠性分析的合理性
    5.3 运行过程建模所用可靠性模型的选择
    5.4 机械系统运行过程的半马尔可夫模型
        5.4.1 半马尔可夫模型描述机械运行过程的合理性
        5.4.2 机械系统运行过程的半马尔可夫模型
        5.4.3 机械系统运行过程的统计推断
    5.5 各型采煤机一个大修周期内状态转移统计
        5.5.1 各型采煤机一个大修周期内故障统计
        5.5.2 采煤机运行状态划分依据
        5.5.3 各型采煤机状态转移及各状态停留时间统计
    5.6 采煤机运行过程建模及可靠性分析
        5.6.1 各型采煤机不同状态下过煤量统计
        5.6.2 用以推断采煤机运行过程未知参数的数据收集
        5.6.3 采煤机运行过程参数的估计
        5.6.4 识别采煤机各运行状态下过煤量的分布函数
        5.6.5 采煤机运行过程的预计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可变运行条件下的采煤机多状态可靠性分析
    6.1 可变运行条件下多状态机械系统的可靠性理论
    6.2 采煤机运行状态划分
    6.3 不同运行条件下的可靠性分析
        6.3.1 不同运行状态下的可靠性结构图
        6.3.2 采煤机运行状态z1下的可靠性分析
        6.3.3 采煤机运行状态z2下的可靠性分析
        6.3.4 采煤机运行状态z3下的可靠性分析
        6.3.5 采煤机运行状态z4下的可靠性分析
        6.3.6 采煤机运行状态z5下的可靠性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参加的科研项目

(6)液牵引采煤机工程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1.2.1 煤层的分类及其特点
        1.2.2 薄煤层开采技术及装备现状
    1.3 国内外机械化采煤的现状
        1.3.1 国内采煤机应用情况现状
        1.3.2 国外采煤机特点
        1.3.3 国内外采煤机的比较
        1.3.4 国内外采煤机的差距
        1.3.5 液牵引采煤机的优点
2 整机概述
    2.1 机器型号
    2.2 机器用途
    2.3 采煤机的组成
    2.4 采煤机的特点
    2.5 采煤机的参数计算
    2.6 小结
3 摇臂
    3.1 摇臂的特点
    3.2 规格与性能参数
    3.3 机器的外形图
    3.4. 工作原理与结构特征
    3.5. 摇臂的生产工艺
        3.5.1 摇臂的生产
        3.5.2 摇臂的热处理
    3.6 摇臂的安装
        3.6.1 安装环境
        3.6.2 与牵引传动箱的连接
        3.6.3 与调高油缸的连接
    3.7 操作规程
        3.7.1 摇臂电机开机前需完成的工作
        3.7.2 操作方法
    3.8 轴承目录
    3.9 常见故障的分析及处理
    3.10 摇臂分析与改进方案
        3.10.1 摇臂可互换设想
        3.10.2 对称摇臂的改进设计
    3.11 小结
4 牵引传动部
    4.1 牵引传动概述
    4.2 传动系统
    4.3 双行星减速机
    4.4 制动器
        4.4.1 制动器的工作原理
        4.4.2 常见制动器故障原因
    4.5 各项规格与性能
    4.6 小结
5 液压传动部
    5.1. 概述
    5.2 液压传动系统及元件
        5.2.1 牵引液压系统
        5.2.2 调高液压系统
        5.2.3 液压元件
    5.3 液压传动部的机械传动系统及主要结构
        5.3.1 机械传动系统
        5.3.2 主要结构
    5.4 液压传动部的装配与调试
        5.4.1 液压传动部的安装注意事项
        5.4.2 安装顺序
        5.4.3 卡套接头的装配
    5.5. 调高油缸
        5.5.1 作用
        5.5.2 结构
        5.5.3 主要特点
    5.6 液压传动部的维护
        5.6.1 日常维护
        5.6.2 采煤机液压牵引部分常见故障
        5.6.3 排除故障的步骤与原则
        5.6.4 处理采煤机故障是应注意的事项
    5.7 液压牵引常见问题
    5.8 小结
6 辅助部件与滚筒
    6.1. 冷却系统
        6.1.1 冷却系统的作用
    6.2 辅助液压系统
        6.2.1 辅助液压系统作用
        6.2.2 辅助液压系统的结构
    6.3 辅助元件及其工具
        6.3.1 作用
        6.3.2 组成部分
        6.3.3 护板及其拆卸装置
    6.4 截割滚筒
        6.4.1 滚筒的发展与研究历史
        6.4.2 滚筒的作用
        6.4.3 滚筒失效原因以及解决方法
    6.5 小结
7 电气部分
    7.1 概述
    7.2 电气系统部件
        7.2.1 电控箱
        7.2.2 电气系统工作原理
        7.2.3 控制系统保护
    7.3 电气系统故障分析
    7.4 小结
8 运输与检修
    8.1 运输
        8.1.1 处理、存放以及固定
        8.1.2 运输单元
    8.2 地面检查以及试运行
        8.2.1 地面检查
        8.2.2 试运行
    8.3 解体与下井
    8.4 采煤机的开机、运行和停机
        8.4.1 采煤机的开机
        8.4.2 采煤机的运行
        8.4.3 停机
        8.4.4 对采煤机操作者的要求
    8.5 注油
    8.6 检修与维护
        8.6.1 日检
        8.6.2 周检
        8.6.3 季检
        8.6.4 大修
    8.7 小结
9 论文总结与展望
    9.1 论文总结
    9.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本人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附录B:本人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校外实习情况
    一、实践目的及意义
    二、实践的主要内容
    三、实践计划执行情况
    四、实践主要成果

(7)采煤机四行走轮无链牵引机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采煤机的简介及国内外发展历程
    1.2 采煤机行走部的研究及选题意义
        1.2.1 采煤机行走部的结构类型
        1.2.2 行走轮存在问题的研究及选题意义
    1.3 论文的研究目的与内容
    1.4 论文的研究步骤及技术方法
    1.5 本章小结
2 采煤机牵引行走部设计及行走轮建模
    2.1 牵引行走部的简介
        2.1.1 牵引部的类型
        2.1.2 牵引部的结构分析
    2.2 四行走轮采煤机牵引机构的设计
    2.3 牵引机构行走轮的建模
        2.3.1 Pro/E 软件的简介
        2.3.2 摆线齿轮的相关参数、齿廓分段及摆线方程
        2.3.3 摆线齿轮的尺寸选取及参数化设计过程
    2.4 本章小结
3 四行走轮机构转弯行走的动态仿真
    3.1 ADAMS 动力学软件的简介
        3.1.1 虚拟样机技术与 ADAMS 软件
        3.1.2 ADAMS 软件进行虚拟样机设计的过程
    3.2 基于 ADAMS 软件齿轮销排机构的动力学分析
        3.2.1 在ADAMS/View 中建立模型
        3.2.2 施加约束力及作用副
        3.2.3 设置接触力
        3.2.4 水平转弯可行性的判定条件
    3.3 四行走轮机构在 ADAMS 中的参数化建模
        3.3.1 用户自定义设计的主要步骤
        3.3.2 销排及采煤机对话框的建立
    3.4 动力学仿真及仿真结果分析
        3.4.1 试验参数离散过程
        3.4.2 仿真结果及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四行走轮机构摆线轮的有限元分析
    4.1 有限元分析思想及相关软件简介
    4.2 采煤机整体受力情况
    4.3 摆线行走轮的受力分析
    4.4 基于 ABAQUS 软件的行走轮应力分析
        4.4.1 弯曲应力分析
        4.4.2 接触应力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PLC和组态技术在采煤机电液调高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1 绪论
    1.1 采煤机发展概况
        1.1.1 国外采煤机的发展历程
        1.1.2 国内采煤机的发展历程
    1.2 采煤机滚筒调高技术及其发展历程
        1.2.1 采煤机自动调高技术原理
        1.2.2 采煤机滚筒调高技术发展历程
    1.3 课题研究概况
        1.3.1 课题来源
        1.3.2 课题研究背景
        1.3.3 国内外采煤机监控系统研究状况
        1.3.4 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1.4 本章小结
2 采煤机滚筒调高系统及实验平台简介
    2.1 采煤机滚筒调高系统介绍
    2.2 采煤机电液调高系统简介
    2.3 实验平台简介
        2.3.1 电气装置部分
        2.3.2 实验系统中的液压元件
        2.3.3 传感器选型
    2.4 本章小结
3 调高监控系统总体设计思想
    3.1 调高监控系统设计方案
        3.1.1 监控系统组成
        3.1.2 监控系统设计总体功能
    3.2 PLC控制系统设计
        3.2.1 PLC的发展过程
        3.2.2 PLC控制系统设计原则及步骤
        3.2.3 监控系统的I/O点及地址分配
    3.3 PLC选型
        3.3.1 PLC主机单元
        3.3.2 模拟量输入扩展模块
        3.3.3 模拟量输出扩展模块
    3.4 本章小结
4 监控系统软件开发设计
    4.1 组态软件介绍
    4.2 世纪星组态软件的开发
        4.2.1 监控系统功能要求
        4.2.2 监控系统的功能模块
    4.3 世纪星软件系统设计
        4.3.1 组态软件设计步骤
        4.3.2 监控系统图形界面设计
        4.3.3 系统变量的建立
        4.3.4 系统数据库的建立
        4.3.5 画面动画连接设计
        4.3.6 趋势图界面设计
        4.3.7 组态与PLC通讯连接
        4.3.8 组态报表与打印功能
        4.3.9 世纪星web发布
    4.4 PLC梯形图设计
        4.4.1 PLC采集系统程序设计
        4.4.2 开环控制系统程序设计
        4.4.3 三菱PLC的PID程序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监控系统软硬件联合模拟实验
    5.1 实验系统原理
    5.2 实验元器件标定
    5.3 监控系统实验步骤
    5.4 监控系统模拟实验及相关数据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9)基于时频联合小波法的采煤机关键部件故障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采煤机关键部件故障诊断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采煤机关键部件故障信号特征分析方法研究
    2.1 采煤机故障信号种类
    2.2 采煤机关键部件故障特征分析
        2.2.1 故障特征的时域分析
        2.2.2 故障特征的频域分析
        2.2.3 采煤机关键部件故障特征时-频联合分析
    2.3 采煤机关键部件故障特征时域与频域实验分析
        2.3.1 采煤机关键部件故障特征实验过程
        2.3.2 采煤机齿轮故障特征分析
        2.3.3 采煤机滚动轴承故障特征分析
        2.3.4 采煤机滚动轴承时频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采煤机关键部件故障特征提取方法研究
    3.1 故障特征提取方法
        3.1.1 故障特征提取的影响因素
        3.1.2 故障特征提取过程
        3.1.3 故障特征提取的评价准则
    3.2 利用主元分析法进行采煤机关键部件故障特征提取
        3.2.1 主元分析法原理
        3.2.2 建立主元分析法的故障特征提取模型
        3.2.3 采用主元分析法的采煤机关键部件故障特征提取实验
    3.3 利用谱熵法进行采煤机关键部件故障特征提取
        3.3.1 谱熵法原理
        3.3.2 建立谱熵法的故障特征提取模型
        3.3.3 基于谱熵的故障特征提取实验
    3.4 利用小波分析进行采煤机关键部件故障特征提取
        3.4.1 小波分析原理
        3.4.2 建立小波包分析的故障特征提取模型
        3.4.3 基于小波包分析的故障特征提取实验
    3.5 特征提取效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正交小波分析的采煤机关键部件故障诊断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正交小波分析在采煤机关键部件故障诊断中的研究
        4.2.1 Morlet 小波的选取
        4.2.2 滚动轴承故障特征频率分析
    4.3 基于正交小波分析法的采煤机关键部件故障诊断实验研究
        4.3.1 实验方案
        4.3.2 采煤机关键部件中滚动轴承外环故障诊断实验
        4.3.3 采煤机关键部件中滚动轴承内环故障诊断实验
        4.3.4 采煤机关键部件中轴承滚动体故障诊断实验
    4.4 现场实验及故障诊断效果分析
        4.4.1 井上故障诊断实验
        4.4.2 井下故障诊断实验
    4.5 小结
5 采煤机关键部件故障诊断专家系统
    5.1 概述
    5.2 采煤机关键部件故障诊断专家系统设计与开发
        5.2.1 系统体系结构
        5.2.2 系统功能
        5.2.3 专家系统诊断功能流程图
        5.2.4 专家系统的软硬件平台
        5.2.5 界面设计
    5.3 应用研究
        5.3.1 背景简介
        5.3.2 系统开发
        5.3.3 应用效果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附件

(10)高产高效综合机械化放顶煤技术简析(论文提纲范文)

兖州矿区综合机械化采煤设备发展趋势
兖州矿区综合机械化放顶煤开采技术的发展
兴隆庄矿总结综合机械化放顶煤开采工艺参数
25°倾角松软煤层综合机械化放顶煤工作面回采工艺
5.5m厚煤层网下综合机械化放顶煤开采工艺
综合机械化放顶煤孤岛工作面回采技术
济二矿3上煤开采技术研究
综合机械化放顶煤开采工作面扇形回采技术
超长采煤工作面布置
超长综合机械化放顶煤开采工作面井下快速倒面
依靠技术创新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

四、AM500型新型采煤机(论文参考文献)

  • [1]采煤机技术发展历程(十)——制造商变迁[J]. 葛世荣. 中国煤炭, 2021(03)
  • [2]采煤机振动截割滚筒设计及力学特性分析[D]. 王欣.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3]采煤机驱动轮及滑靴与销排相互作用动力学仿真研究[D]. 王恩明.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9(07)
  • [4]中厚煤层大功率采煤机摇臂设计与研究[D]. 阚文浩.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1)
  • [5]采煤机潜在故障预测和可靠性分析[D]. 赵津. 太原理工大学, 2016(08)
  • [6]液牵引采煤机工程实现[D]. 马涛. 昆明理工大学, 2015(01)
  • [7]采煤机四行走轮无链牵引机构的研究[D]. 贾天舒. 西安科技大学, 2013(04)
  • [8]PLC和组态技术在采煤机电液调高系统中的应用[D]. 张九琴. 安徽理工大学, 2013(05)
  • [9]基于时频联合小波法的采煤机关键部件故障诊断研究[D]. 谢国民.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2(05)
  • [10]高产高效综合机械化放顶煤技术简析[J]. 包秀春,李剑峰. 矿业装备, 2011(06)

标签:;  ;  ;  ;  ;  

AM500新型采煤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