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月份组织生活内容参考(论文文献综述)
赖纪卿[1](2021)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赣西南中共农村支部组织形态研究(1927-1934)》文中研究说明
刘旭林[2](2020)在《协同理论视角下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研究 ——以湖南省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简称“西部计划”)是党和政府从协调区域发展、建设人才强国的高度提出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延伸。西部计划自2003年实施以来,一批又一批毕业生响应号召来到中西部地区的基层地区奉献着他们的青春和热血,有力地弘扬了志愿精神,缓解了大学生就业压力,促进了优秀人才往中西部地区的流动。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并及时改进,才能更好地实现西部计划实施的初衷。湖南地处我国中部地区,是我国最早实施西部计划项目的服务省和招募省之一。本文以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结合笔者参加西部计划的体悟,查找西部计划在湖南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并运用协同理论构建西部计划管理的系统模型,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以图进一步提升西部计划的工作效能。西部计划是一项实践育人工程、就业促进工程、人才流动工程、助力扶贫工程。将协同理论应用到西部计划中可以丰富该理论研究的范畴、为决策者提供系统管理的启示,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协同理论强调各参与主体、子系统、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西部计划的实施作为一个系统,同样体现出系统的复杂性、开放性、整体性、非线性和非平衡性的特点,因此运用协同理论研究西部计划具有较强的契合性。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结果显示,西部计划取得了较大成效,但仍然存在招募系统有短板、培训体系有缺失、派遣过程有错位、管理机制欠周全、再就业保障缺力度等问题。将西部计划视为一个复杂开放的系统,可从三方面完善西部计划管理的对策:一是促进西部计划外部运行环境的协同,即建立政策、组织、生活的保障环境和营造社会、学校、家庭的支持环境,确保与外部环境之间需要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二是优化西部计划内部运行子系统的协同功能,实现招募、培训、派遣、运行、再就业五大子系统之间的协同运作关系,使各子系统往高级、有序、稳定方向发生相变;三是发挥志愿者再就业慢变量在西部计划系统的临界平衡处的协同推动作用,优化这一慢变量的对策主要是搭建就业信息的共享平台、提升就业竞争的育人平台和建立人才成长的跟踪平台。强化各参与主体和各子系统彼此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促进他们在运动方向上保持一致,产生协同效应,以此实现西部计划实施系统效用的最大化。
文澍[3](2020)在《向死而生:终末期肾病患者的疾痛叙事和意义赋予》文中认为终末期肾脏疾病(ESRD)是世界范围内影响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属慢性疾病范畴,具有不可逆、终身性、病程长、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等特点,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漫长的疾病治疗和适应过程其实也是患者不断和疾病较量的过程,其中充满了患者独特又现实的疾痛体验和疾痛经验。本论文围绕患者的疾痛体验和经验,探究他们到底经历着怎样的疾痛,这些疾痛又给他们的日常生活世界带来了何种改变,他们对这些改变的看法和理解是什么样的,以及他们赋予这些疾痛和疾痛体验何种意义。具体来说,本研究以凯博文教授的“疾痛意义”为理论支撑,尝试运用定性研究方法,通过田野调研和访谈,深入终末期肾病患者的日常生活世界,倾听其疾痛叙事,探究其疾痛经验。第一部分从患者摇晃如摆渡般的身体状态入手,以身体状态的逐渐失控、重新控制和再度失控为时间线逻辑,来解读其疾痛意义系统的变化;第二部分通过描述其疾痛体验、疾病归因和疾痛隐喻,探究其复杂如缠丝般的治愈观念,建立其独特的个人苦难经历;第三部分着重分析了终末期肾病患者碎片化的日常生活世界,疾痛破坏了他们原来的生活世界,并对其自我认同造成困惑,为了适应新的生活节奏,他们不得不对自己的生活方式进行管理;第四部分从生死及健康认识、寻找人生价值和感恩前行中探寻他们赋予疾痛的最终意义,就是活在当下,展望未来,实现真正的向死而生。本研究得出了十四位患者的疾痛意义内涵,研究发现,患者适应疾痛的过程就是他们给疾痛赋予意义的过程。尽管疾病和疾痛给他们的身心和日常生活带来了巨大的麻烦和改变,但在严重的病残和死亡威胁面前,他们对生命和人生却有了更多、更深入的思考。
赵娜娜[4](2019)在《“大跃进”时期河南省武陟县农村公共食堂研究》文中提出农村公共食堂是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伴生物和重要构成内容,是一种曾经轰轰烈烈地改变中国农民传统生活方式的“新生事物”。它从1958年夏的迅速兴起到1961年初的悄然解散,走过了近四载的曲折历程。本文以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典型区域之一——河南省新乡专区武陟县作为特定的考察区域,梳理出河南省武陟县“大跃进”时期农村公共食堂的建立、巩固、发展和消亡的过程,考察19581961年间武陟县公共食堂兴起的背景、政策调整、强行恢复、艰难维持以及最终解散的过程,力求对三年困难时期武陟县公共食堂做出客观的历史评价。河南省是开展公共食堂最早的省份,武陟县又是河南省兴办公共食堂最早的县之一。本文根据武陟县档案馆保存的大量原始资料,包括当时保存下来的会议记录、调查报告、工作汇报、运动总结等资料,概述了该县县委主导的农村公共食堂兴衰的大致过程。通过这些档案中的大量细节,可以揭示县委、公社干部和大、小队干部、普通社员对公共食堂各自不同的立场以及彼此的互动,探讨各阶层的态度对农村公共食堂兴起、调整、解散所起的作用。这些档案资料,证明了中央、省委、地委宏观政策在地方贯彻的权威性和延续性,以及公共食堂在基层实践具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农村公共食堂是一件新生事物,要改变全县群众几千年来以家庭为单位的生活饮食习惯,取消私有小灶,集中到大食堂集体就餐,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它触及社员生活的方方面面。1958年7月,中共武陟县委在新乡地委的要求下开始筹备公共食堂,县委要求各乡镇上报创办大食堂(农忙食堂)的经验。接着,中共武陟县委树立詹店公社、城关公社两个典型,推广经验。8月23日,随着人民公社的成立,公共食堂在全县普及。11月初,县委采取一些措施对全县公共食堂进行了巩固提高。随着公共食堂的成立,全县也普及了供给制和集体福利事业。1959年初,武陟县农村公共食堂的弊病不断暴露出来。武陟县委对公共食堂进行了初步整顿,如实行“计划用粮、以人定量”;“允许社员在家吃饭”、自愿参加食堂;缩小食堂规模等。因为家庭副业是公共食堂的逻辑延伸,在初步整顿食堂的同时,县委还要求开展多种经营和副食品生产等措施来增加社员口粮。这些措施,使食堂初期的混乱局面有所改善。但是,公共食堂的整顿工作,因为庐山会议上的反右倾斗争而被迫停止下来。庐山会议后,武陟县再次出现大办公共食堂的高潮。公共食堂的强行恢复,“五风”盛行,加上反瞒产运动,给农村造成了很大破坏。1960年初,武陟县委对公共食堂进行再整顿。但这些措施不足以改善公共食堂的困难局面,全县普遍出现了浮肿病、人口外流、中毒事件、非正常死亡等严重的困难。县委不得不推行粮食增量法、代食品运动等措施维持公共食堂的运行。1961年初,中共武陟县委根据上级精神,在农村进行了深入调查,发现了公共食堂中存在的诸多弊端,摸清了基层民众对公共食堂的真实态度,明白了停办食堂的好处,找到了食堂停伙的善后办法,在此基础上解散了全县的公共食堂。武陟县农村公共食堂是在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有领导、有步骤地分批分期散伙的,并且在食堂解散前和解散过程中甚至解散后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有许多工作需要去做,并非“一哄而散”。武陟县大办农村公共食堂浪费了大量粮食,挫伤了社员劳动积极性,剥夺了社员的自留地和家庭副业,恶化了干群关系,而且把社员置于非常恶劣的饮食环境中。公共食堂是“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左”的产物,它给武陟县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认真总结这一经验教训,对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郝运杭[5](2019)在《河南白龟山水库移民迁置问题研究》文中认为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水旱灾害严重的国家。但近代以来,外部侵略不断,国内动荡不已,国力衰退,水利失修,水旱灾害严重威胁着国计民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力以及减少水旱灾害的发生,国家开展了大规模的治水运动,治理淮河成为这一运动的起步。为了治理淮河流域的洪涝灾害,1950年10月,政务院组成治淮委员会规划和领导治淮工作。依照治淮规划,政务院决定在淮河上游进行重点蓄洪工程,即在淮河干支流修建水库,一方面调节洪水,减少水灾的发生;另一方面,通过拦蓄水流,变水为宝,充分利用水资源。淮河流域的洪水多来源于淮河上游,而淮河发源地及其最大的支流沙颍河均位于河南省境内,故河南省成为开展治淮工作的重点省份,治理沙颍河则成为治淮工作的重要一环,白龟山水库即是河南省为治理沙颍河而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库。白龟山水库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西南郊的沙河干流上,1958年12月-1962年10月,水库初建工程竣工,这一时期恰值“大跃进”及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开展。“大跃进”及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客观上对水库的修建起到了推动与保障作用。但同时,受“大跃进”运动的影响,水库的设计与修建过分追求“大而快”,由此导致工程设计及施工质量出现问题,水库不得不于1963年11月开始进行续建,直至1966年12月,水库竣工验收。在水库初建时期,受当时普遍存在的“重水库,轻移民”思想的影响,水库移民工作未得到足够重视,由此产生了诸多问题。而随着水库续建工程的开始,移民数量进一步增多,这给移民的迁置工作带来更多困难。为解决移民迁置问题,党和政府做出了巨大努力,但限于当时国家薄弱的经济实力,相关工作取得的成效颇为有限。“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以后,党政机关受到冲击,水库移民的后续安置工作也陷入停滞。改革开放后,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得到更大的重视。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国家开始有意识的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提供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同时,随着思想的解放,为水库建设做出重大牺牲的移民群体开始表达自己的不满。逐步凸显出来的水库移民遗留问题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领导部门纷纷组织力量研究解决这一问题。在此背景下,各项政策措施开始向移民倾斜,白龟山水库移民的生产生活迎来巨大转机。库区开发和个体经济的发展为移民带来了新的收入来源,移民的整体生活水平得到显着提升。白龟山水库的建设是必要的。但在“大跃进”时期,水利建设的摊子铺得太大,以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不足以支撑如此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广大群众尤其是移民为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水库建成后,发挥出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水库周边的工农业生产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同时也是平顶山市重要的生活用水来源,它为平顶山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经济发展也促进了水库库区的开发,这在客观上推动了移民问题的解决。
董一熙[6](2019)在《荆州专区基层电影队研究(1950-1965)》文中提出20世纪以来电影被政府用来当作宣传教化、改造国民的重要媒介。1949年政权鼎革后,新政权将电影行业纳入政府管理的事业,对电影行业和从业人员进行全面改造,接收和建立一批电影制作机构,逐步建立覆盖全国的电影发行和放映网络。电影成为宣传国家政策、配合各项政治运动、改造民众思想的工具之一。关于1949年以后的中国当代电影史,学界已有大量研究成果,电影与政治、电影与意识形态、电影文学创作和制作、电影发行体制等都有讨论。但作为电影发行最末端的基层电影队,还没有得到学界关注。本文以19501960年代为考察时段,通过对湖北省荆州专区电影队放映实践、经营管理等问题的考察,深入讨论政府宣传教育的成本问题。本文发现,政府利用电影这一现代技术将大部分宣教成本转移给基层社会,从而完成“低成本宣教”,这是电影队最不同于剧团等其他宣教工具的地方;在放映实践中,基层电影队存在“放映边界”。当国家补贴不足、基层组织财政紧张时,电影队只能局限在城镇而无法深入农村;另外,电影队还存在“效益边界”。高度计划式管理的优势是能够让电影在较短时间内深入农村,但这种管理方式“成本高、质量差、效率低”,导致工作效益长期得不到提升。
蔡瑞璇[7](2019)在《武汉城市“五反”运动研究(1963-1965)》文中指出1963年3月1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增产节约和反对贪污盗窃、反对投机倒把、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分散主义、反对官僚主义运动的指示》,开始了城市“五反”运动,该运动是在国内外形势日益严峻以及毛泽东对国内阶级斗争形势作出了错误估计后而发动的一场政治运动,在中共中央和中共湖北省委的指示下,1963年始,中共武汉市委为推进武汉市进行城市“五反”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主要是两大方面,首先是武汉按照中央精神开展“五反”运动,对相关贪污盗窃,投机倒把,铺张浪费的案件进行查处,另一方面是增产节约,通过学习先进经验,学习模范工人等方式方法大力推进增产节约运动的开展。增产节约运动与城市“五反”运动互为补充,可以说在特定的政治、经济背景下,增产节约与“五反”构成了社会主义运动的一体两面,在运动后期,为了巩固运动成果,达到稳固社会主义政权的目的,武汉市重点进行组织建设,从思想、政治全方位出发,选派一批政治素质过硬、思想坚定的党员干部充实到各级领导岗位。城市“五反”运动的积极性虽不可忽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干部的思想觉悟,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加强了党的作风建设,提升了干部形象,但其毕竟是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的,消极影响要大过积极方面,进一步助长了阶级斗争的理论和实践,打击了原资方人士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及导致了一些悲剧的发生。
张力菁[8](2018)在《某央企智慧党建信息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信息化的步伐的加紧,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面对一个新时代的到来,须紧跟时代步伐,调整战略计划,才能不被时代淘汰。中储粮集团也深刻的意识到这一点,目前基层党建工作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在适应当前时代的发展,没有信息化的管理模式,使用的管理系统操作不便,设计不够人性化,无法满足目前党员特别是老一辈党员的操作需求,不能感受到信息化管理模式所带来的便利和资源的节省。最终决定设计一款智慧党信息平台来满足当前所需。智慧党建信息平台,经对用户的研究分析,最终确定使用的开发模式是:运用Java为主要开发语言,采用基于B/S的三层结构体系,并结合工作流程(WorkFlow)、JavaScript、XML、Spring、Hibernate 等技术,使用 SSH 的技术架构,系统数据库使用SQLSERVER2014版本,并运用面向对象的设计理念完成系统的设计开发。智慧党建信息平台主要实现了六大功能模块:党组织及党员管理、党费管理、内容管理、组织生活管理、积分管理和党务资料库管理等模块的功能。党组织及党员管理主要实现了党组织维护、领导班子管理、组织转出管理、组织转入管理、用户账户管理、党员发展配额、党员发展等功能;党费管理主要实现了党员党费缴纳操作、下拨申请操作等功能;内容管理主要实现了新闻管理、公告管理等功能;组织生活管理主要实现了党委(扩大)会议、支部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支部小组会、党课等功能;积分管理主要实现了个人积分查询等功能;党务资料库管理主要实现了入党生申请书、转正申请书、思想汇报、党员资料库查看等功能。智慧党建信息平台开发运行后,可以对中储粮集团的基层党建管理工作提供一个及佳的管理平台,降低公司在基础党建管理方面的人力、物力的投入,使公司的工作和管理模式得以改善,用户通过对智慧党建信息平台的使用,也加强了其自身信息化的能力,不被时代所淘汰。让使用者都能切身体会到信息化管理模式带来的便利性。
陈莉晖[9](2018)在《目标管理在A研究所党建工作责任制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标管理是一种通过制定目标、实施目标、考核目标以及评价目标来落实战略目标的科学的管理方法,也是一种将工作由被动变主动的系统管理方式。党建责任制是落实党建要求和任务的重要抓手,也是贯彻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各项要求落地的有力载体。A研究所在实施党建责任制以来,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但也显露出一些问题:党建责任制的目标体系设置还不是很科学,目标实施的管理还相对粗放,目标的考核还存在一定的主观性、片面性,考核结果的使用方面途径少、力度小,考核结果作用发挥不理想。面对新时代党建工作的新要求,本文以构建A研究所从严治党落地的党建工作责任制为研究对象,运用实证分析法、文献研究法等,通过5W1H和鱼骨图对当前影响党建责任制作用发挥的问题因素进行分析,将目标管理等相关理论与方法导入党建责任制的改进实施中,力图构建责任体系健全、责任内容具体、责任指标细化、责任重点突出、责任管理有效、责任考核科学的党建责任制体系。通过目标管理,将党建责任制的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做好党建工作任务的指标分解;将党建责任制的动态管理与静态管理相结合,做好党建任务落实的过程管控;党建责任制的内容与形式相结合,做好党建工作实效的综合考评。这对于全面落实从严治党的责任和要求,实现党建工作从务虚走向务实、党建管理从粗放走向精细、党建任务从概括走向具体、党建考核方式从单一走向多元、党建评价走向更加客观科学的转变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杨俊雷[10](2018)在《县级市城乡规划管理的去制度化与再制度化路径 ——以湖北GS市为例》文中提出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乡规划管理组织的联结作用和制度建设愈发重要。城乡规划管理既是学科理论体系的重要构成,也是响应国家政策的实践路径,更是学科融合与发展的前沿。对于城乡规划管理的研究丰富且有侧重,是学科研究的主流。但大部分研究是一种注重外部关联的“黑箱式”研究,在“多层分立与二元化”的导向下进行了分散式的积累,过于强调物质空间、重制度建议而轻程序优化,更缺乏组织体制和组织设计的研究。另外,既往研究仅关心县级市城乡规划管理的体制优化和技术提升问题,并不重视其特殊性所带来的变化和影响。这种缺乏“内部视角”研究的现状,需要引入组织理论来改善。组织理论框架内对于环境、组织设计、制度化进程的论点可以为城乡规划管理提供变革方向与条件指引、理论构建的新路径。假设组织、行为人是城乡规划管理运行的“适配器”,那么特定环境下,组织、行为人、制度、制度效果间的适配关系就是需要关注的核心问题。我国城乡规划管理组织系统的环境由政治控制、行政体制、城乡规划管理的制度过程与实践过程等三方面限定。在这样的环境下,城乡规划管理的组织框架围绕城乡土地、空间、物权产权等资源的使用、控制和协调这一核心价值链,在特定的组织域内展开。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作为组织域内的核心组织,通过政府授权统领组织域内组织群、组织集、组织及它们内部的行为人。在开展实践的过程中,城乡规划管理的组织体制由行业管理、组织管理及其它们对环境适应的价值管理等三个部分构成。作为实践的管理,城乡规划组织管理包括组织、行为人及他们的活动管理,并通过行政组织体制实现。组织管理的制度化是一种深层的政治过程,包括动机、目标、计划预设、行为影响、绩效考评等五个环节,反映了组织的利益以及为了利益而动员的各种行为人。GS市的城乡规划管理存在于简单、动荡的环境之中,组织框架内也存在诸多异样和特殊性,比如:组织域内的组织分异、核心组织与组织集的疏远、核心价值链拓展、核心组织与其他组织之间存在不对等的关系等。在组织体制方面,虽然有一定的规范化,但也存在一些去制度化的隐患。核心组织在组织管理环节及其组织结构方面的去制度化隐患更为明显。种种去制度化的隐患影响着GS城乡规划组织管理的实践过程,产生了制度的骤变、缺场、势弱、异化、累弱、强势、泛化、形式化等一系列去制度化的现象,降低了组织绩效。造成这一后果的原因既包括组织及其行为人的影响,也包括对去制度化隐患的触动,实质是组织和行为人、制度、制度效果之间出现了不适配关系。因此,就需要从促进组织系统积极应对环境、核心组织的组织机构优化、组织管理的制度优化等三方面举措对GS市的城乡规划组织管理进行优化。
二、元月份组织生活内容参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元月份组织生活内容参考(论文提纲范文)
(2)协同理论视角下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研究 ——以湖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2.3 简要评述 |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可能的创新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可能的创新点 |
第2章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 |
2.1 相关概念 |
2.1.1 志愿者 |
2.1.2 志愿服务 |
2.1.3 西部计划 |
2.2 基本理论 |
2.2.1 协同理论 |
2.2.2 系统论 |
2.2.3 协同管理 |
第3章 协同理论与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契合 |
3.1 西部计划系统要素的构成 |
3.1.1 招募要素 |
3.1.2 培训要素 |
3.1.3 派遣要素 |
3.1.4 运行要素 |
3.1.5 再就业要素 |
3.2 协同理论与西部计划契合性分析 |
3.2.1 参与主体、子系统、环境间的作用构建的系统具有复杂性 |
3.2.2 子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体现出系统的开放性 |
3.2.3 子系统间的协同运行体现出系统功能的整体性 |
3.2.4 各子系统和各主体间的相互作用形成的系统具有非线性 |
3.2.5 系统在发展演化中存在着非平衡性 |
第4章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在湖南省实施现状与问题分析 |
4.1 西部计划在湖南省实施现状 |
4.1.1 组织结构 |
4.1.2 项目实施步骤 |
4.1.3 保障机制 |
4.1.4 取得的成效 |
4.2 西部计划在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
4.2.1 招募系统有短板 |
4.2.2 培训体系有缺失 |
4.2.3 派遣过程有错位 |
4.2.4 管理机制欠周全 |
4.2.5 再就业保障缺力度 |
第5章 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管理对策 |
5.1 促进西部计划外部运行环境的协同 |
5.1.1 建立政策、组织、生活的保障环境 |
5.1.2 营造社会、学校、家庭的支持环境 |
5.2 优化西部计划内部运行子系统的协同功能 |
5.2.1 招募子系统的协同 |
5.2.2 培训子系统的协同 |
5.2.3 派遣子系统的协同 |
5.2.4 运行子系统的协同 |
5.2.4.1 建立监督反馈机制 |
5.2.4.2 健全多元激励机制 |
5.2.4.3 创新考核评价机制 |
5.2.5 再就业子系统的协同 |
5.3 发挥志愿者再就业慢变量在系统中的协同推动作用 |
5.3.1 志愿者再就业慢变量的识别 |
5.3.2 志愿者再就业慢变量的优化对策 |
5.3.2.1 搭建就业信息的共享平台 |
5.3.2.2 提升就业竞争的育人平台 |
5.3.2.3 建立人才成长的跟踪平台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湖南省西部计划实施现状问卷调查 |
附录B 湖南省西部计划志愿者访谈提纲 |
附录C 湖南省西部计划志愿者访谈名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3)向死而生:终末期肾病患者的疾痛叙事和意义赋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文献综述 |
三、概念界定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意义 |
六、研究内容 |
第一章 终末期肾病患者摆渡般的身体状态 |
第一节 症状的出现和加剧:逐渐失控的身体状态 |
一、主观感受的表层征兆 |
二、客观检查的医学体征 |
第二节 身体状态的控制:两种替代治疗方式 |
一、血液净化治疗:血液透析 |
二、手术治疗:肾脏移植 |
第三节 不可避免的并发症:再度失控的身体状态 |
一、长年血透引发的并发症 |
二、肾脏移植引发的并发症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终末期肾病患者缠丝般的治愈观念 |
第一节 疾痛体验:产生对未知和死亡的惧感 |
一、疾病认知的茫然心理 |
二、必死性意识的侵入 |
第二节 疾病归因:可控的个体和不可控的宿命 |
一、内源性归因:形色各异的个体因素 |
二、外源性归因:神秘的外部力量作用 |
第三节 疾痛隐喻:疾病隐喻和道德隐喻 |
一、作为隐喻的疾病 |
二、疾病的道德隐喻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终末期肾病患者碎片化的日常生活世界 |
第一节 人生进程的破坏 |
一、终身伴随的时间禁制 |
二、不断压缩的活动空间 |
三、持续加剧的孤独感 |
第二节 自我认同的困惑 |
一、身体影响自我认同 |
二、“病人”和“正常人”的身份转换 |
第三节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管理 |
一、生活方式的自我管理 |
二、一个观察实例:Y先生的自我管理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终末期肾病患者的疾痛意义赋予 |
第一节 正视死亡,向死而生 |
第二节 健康重要,身体第一位 |
第三节 重振旗鼓,寻找人生价值 |
第四节 常念感动,负恩前行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致谢 |
(4)“大跃进”时期河南省武陟县农村公共食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公共食堂概念的界定 |
四、研究资料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武陟县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历史状况 |
第一节 武陟县的地理环境和经济状况 |
第二节 公共食堂兴办前的社会状况 |
一、公共食堂兴办前的经济状况 |
二、公共食堂兴办前的政治形势 |
第二章 兴起的背景 |
第一节 公共食堂兴起的原因 |
一、“大跃进”运动 |
二、人民公社化运动 |
第二节 公共食堂兴起的条件 |
一、“合伙吃饭” |
二、部分农民的积极拥护 |
三、粮食大丰产 |
第三章 一哄而起 |
第一节 公共食堂的建立与普及 |
一、公共食堂的筹备 |
二、推广经验 |
三、人民公社的成立和公共食堂的普及 |
四、公共食堂的大致面貌 |
五、食堂化的实质 |
第二节 供给制与其他各项福利事业 |
一、供给制 |
二、各项福利事业的建立 |
第三节 公共食堂的巩固提高 |
一、出现问题 |
二、公共食堂的巩固提高 |
第四章 初次整顿 |
第一节 食堂出现了问题 |
第二节 有限的政策调整 |
一、整顿人民公社 |
二、整顿公共食堂 |
第三节 生产救灾 |
一、开展多种经营和副食品生产 |
二、救助灾荒队 |
三、安排穷队发展生产 |
第四节 东石寺样板食堂 |
一、基本概况 |
二、初步整顿 |
第五章 强行恢复 |
第一节 庐山会议后公共食堂的再恢复 |
一、庐山会议的召开与公共食堂的转向 |
二、反右倾,办食堂 |
三、继续“大跃进” |
四、“五风”的再度泛滥 |
五、反瞒产私分 |
第二节 、再次整顿 |
一、学习林县 |
二、整顿措施 |
第三节 公共食堂的被迫坚持 |
一、保粮运动 |
二、安排社员生活 |
第四节 生存危机 |
一、口粮标准一再压低 |
二、中毒事件 |
三、人口外逃、浮肿病和非正常死亡 |
第五节 “渡荒”难度 |
一、艰难的维持 |
二、保人保畜 |
第六章 决策解散 |
第一节 中共中央政策的转向 |
一、宣传贯彻“十二条” |
二、宣传贯彻“六十条(草案)” |
第二节 调查研究 |
一、群众疾病调查 |
二、供给制不得人心 |
三、公共食堂存在的问题 |
四、解散食堂的经验 |
五、调查研究与公共食堂的解散 |
第三节 决策解散 |
第七章 公共食堂的教训与启示 |
第一节 从口粮标准看武陟县公共食堂与“大饥荒”的关系 |
一、供给不足 |
二、分配不均 |
第二节 公共食堂的弊端 |
一、浪费了大量粮食 |
二、挫伤了社员劳动积极性 |
三、自留地和家庭副业的剥夺 |
四、恶化了干群关系 |
五、公共食堂饮食环境恶劣 |
第三节 公共食堂失败的原因 |
第四节 公共食堂失败的教训与启示 |
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
二、正确认识共产主义 |
三、应重视调查研究 |
四、必须健全党内民主 |
五、必须尊重个人自由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河南白龟山水库移民迁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点及难点 |
第一章 白龟山水库的兴建 |
一、水库兴建的背景 |
(一)水利建设的兴起 |
(二)水利“大跃进” |
(三)人民公社化运动 |
二、白龟山水库的建设 |
(一)水库的自然环境 |
(二)水库周边的社会经济状况 |
(三)水库建设的过程 |
第二章 移民迁移与移民补偿 |
一、移民迁移 |
(一)迁安机构设立 |
(二)移民范围 |
(三)迁移方向 |
(四)迁置过程 |
二、移民补偿 |
(一)老移民的迁安补偿规定 |
(二)新移民的迁安补偿规定 |
(三)新老移民迁安补偿不同的原因 |
第三章 移民安置的问题与举措 |
一、移民安置中出现的问题 |
(一)安置房紧缺 |
(二)生产条件恶劣 |
(三)邻里纠纷增多 |
(四)问题产生的原因 |
二、解决问题的举措 |
(一)加快安置房建设 |
(二)组织移民二次外迁 |
(三)落实退赔政策 |
(四)加强财务管理 |
(五)强化思想教育 |
第四章 移民安置的完善与水库现状 |
一、移民遗留问题 |
(一)生产生活条件恶劣 |
(二)移民大量回流 |
二、改革开放的推动作用 |
(一)改革开放的有利形势 |
(二)国家开发性移民政策 |
(三)解决移民遗留问题的具体措施 |
三、白龟山水库现状 |
(一)水库效益 |
(二)库区开发 |
(三)移民生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荆州专区基层电影队研究(1950-196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选题由来与研究现状 |
(2)论文设计 |
一、电影队的基本情况 |
(1)电影队的建立与变迁 |
(2)人员、设备与场地 |
二、电影队的业务实践 |
(1)放映质量 |
(2)宣教任务 |
三、电影队的经营情况 |
(1)成本和利润 |
(2)试行售票制 |
四、电影队的内部管理 |
(1)制度与问题 |
(2)管理权的调整 |
(3)企业化经营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7)武汉城市“五反”运动研究(1963-196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回顾 |
(一) “四清”运动研究 |
(二) 城市“五反”运动研究 |
三、行文思路 |
四、研究方法 |
(一) 实证分析和文献解读法 |
(二) 综合研究和个案分析法 |
五、创新点重点及难点 |
第一章 武汉城市“五反”运动的发动 |
第一节 从苏共修正主义到中共“反修防修” |
第二节 中央指示的发出 |
第三节 “五反”前武汉干部作风问题及运动部署 |
(一) 电话汇报 |
(二) 书面汇报 |
(三) 规定一月一次电话汇报和书面汇报 |
第二章 “清理阶级,深挖敌情”:工作展开与专案处理(1963.3~1964.9) |
第一节 从领导“洗澡”到群众“放包袱”:全方位调查展开 |
第二节 开办运动培训班 |
第三节 专人专案:形成有力的专案队伍 |
一、关于典型案件处理的规定 |
二、选派训练专案队伍 |
三、从“面对面”到“背靠背”:严谨细致的立案程序 |
四、退赔退赃:运动结束后一次交付 |
第四节 吴允海、赵映中案件分析 |
一、吴允海贪腐案处理 |
二、赵映中贪污案的二次处理 |
第三章 “刹住歪风,案件复查”:夺权与整顿(1964.9~1966.5) |
第一节 “小四清”变“大四清”:大兵团作战 |
一、派出工作队 |
二、临训工作队 |
三、工作队员的思想动态 |
第二节 干部鉴定与典型案件处理规定 |
一、干部鉴定 |
二、遗留典型案件的处理 |
第四章 办“五好”企业,做“五好”工人 |
第一节 增产节约,发扬襄樊绵织厂企业精神 |
第二节 树立标兵,向辅导员王天成同志看齐 |
第五章 后期组织建设阶段(1965.11~1966.5) |
第一节 运动后期部署 |
第二节 整顿民兵组织 |
一、突出政治,用毛泽东思想武装民兵是民兵建设的根本 |
二、加强民兵组织建设,建立坚强的民兵领导班子 |
三、开展民兵练武活动必须突出政治,抓活思想 |
第三节 整队与干部队伍建设 |
一、整队 |
二、干部队伍建设 |
结话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某央企智慧党建信息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系统背景 |
1.2 系统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2章 系统需求分析 |
2.1 业务需求描述 |
2.1.1 业务描述 |
2.1.2 主要业务流程 |
2.2 功能需求分析 |
2.2.1 系统角色分析 |
2.2.2 业务功能 |
2.3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第3章 系统设计 |
3.1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3.2 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
3.3 系统技术架构设计 |
3.4 网络架构设计 |
第4章 详细设计 |
4.1 系统功能详细设计 |
4.1.1 党组织及党员管理设计 |
4.1.2 党费管理详细设计 |
4.1.3 内容管理详细设计 |
4.1.4 组织生活管理详细设计 |
4.1.5 积分管理详细设计 |
4.1.6 党务资料库管理详细设计 |
4.2 数据库设计 |
4.2.1 数据库ER图 |
4.2.2 数据库表设计 |
第5章 实现与测试 |
5.1 系统实现 |
5.1.1 党组织及党员管理实现 |
5.1.2 党费管理实现 |
5.1.3 内容管理实现 |
5.1.4 组织生活管理实现 |
5.1.5 积分管理实现 |
5.1.6 党务资料库管理实现 |
5.2 系统测试 |
5.2.1 测试方法 |
5.2.2 测试用例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9)目标管理在A研究所党建工作责任制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难点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和体系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理论综述与实证研究概述 |
2.1 相关理论概述 |
2.1.1 目标管理的概念和发展 |
2.1.2 目标管理的主要特点 |
2.1.3 目标管理的原则 |
2.1.4 目标管理的做法 |
2.1.5 PDCA管理循环 |
2.1.6 360度绩效反馈评估 |
2.1.7 5W1H分析法 |
2.1.8 鱼骨图分析法 |
2.2 目标管理在部分中央企业党建责任制的实践 |
2.2.1 中化集团的党建目标责任制概况 |
2.2.2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党建目标责任制概况 |
2.2.3 国家电网公司的党建目标责任制概况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A研究所党建责任制现状 |
3.1 A研究所的情况介绍 |
3.1.1 A研究所的基本情况 |
3.1.2 上级党组织对A研究所管控特点 |
3.2 A研究所党建责任制现状 |
3.2.1 党建责任制内容 |
3.2.2 党建责任制的责任体系 |
3.2.3 党建责任制落实环节 |
3.2.4 党建责任制考核流程 |
3.2.5 党建责任制实施的问卷调查 |
3.3 A研究所党建责任制存在的问题 |
3.3.1 目标的设定环节存在的问题 |
3.3.2 目标的实施环节存在的问题 |
3.3.3 目标的考核环节存在的问题 |
3.3.4 考核结果应用的环节存在的问题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A研究所党建责任制问题的原因分析 |
4.1 5 W1H分析 |
4.2 鱼骨图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目标管理在A研究所党建责任制的应用实践 |
5.1 目标制定阶段的改善 |
5.1.1 用SMART量化党建工作目标 |
5.1.2 构建科学合理的党建目标体系 |
5.2 目标实施阶段的改善 |
5.2.1 注重对目标实施过程的追踪 |
5.2.2 注重解决目标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
5.2.3 注重对目标实施过程中的指导 |
5.3 目标考核阶段的改善 |
5.3.1 构建多维度的考核指标体系 |
5.3.2 以360度考核法科学量化考评 |
5.3.3 动态考核与定期考核结合 |
5.4 应用考核结果阶段的改善 |
5.4.1 用考核结果倒逼持续改善 |
5.4.2 用考核结果正向激励 |
5.5 改善效果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附录E |
(10)县级市城乡规划管理的去制度化与再制度化路径 ——以湖北GS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研究背景 |
1.1 城镇化进程中国家治理与变革的需求 |
1.2 城乡规划管理需要解决问题的新视角 |
1.3 城乡规划管理是学科融合与发展的前沿 |
1.4 城乡规划管理既往研究的缺陷 |
1.5 县级市城乡规划管理研究的必要性 |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组织的理论 |
2.2 组织理论 |
2.3 组织理论对城乡规划管理的意义 |
3 研究设计 |
3.1 概念界定 |
3.2 研究设计 |
3.3 研究框架 |
4 城乡规划管理的组织系统 |
4.1 城乡规划管理系统的环境 |
4.2 城乡规划管理的组织环境限定 |
4.3 城乡规划管理的组织框架 |
4.4 城乡规划管理的组织体制与组织管理的制度化逻辑 |
5 GS市城乡规划管理的组织系统与制度建设的去制度化隐患 |
5.1 GS市城乡规划管理的特殊组织环境 |
5.2 GS市城乡规划管理的组织框架及去制度化隐患 |
5.3 GS市城乡规划组织管理体制的三个去制度化隐患 |
5.4 核心组织的组织管理的制度化与去制度化隐患 |
5.5 核心组织结构中的去制度化隐患 |
5.6 结论 |
6 GS市城乡规划组织管理实践的去制度化现象与机制 |
6.1 计划预设环节的去制度化现象与机制 |
6.2 行为影响环节的去制度化现象与机制 |
6.3 绩效考评环节的去制度化现象与机制 |
6.4 结论 |
7 GS市城乡规划管理的再制度化建议 |
7.1 组织系统对环境的积极应对 |
7.2 核心组织的组织结构优化 |
7.3 组织管理环节的制度优化 |
8 结论、创新点与不足 |
8.1 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1:表目录 |
附件2:图目录 |
附件3:案例 |
附件4:GS市城乡规划管理状况的公众意见调查 |
附件5:GS市的行政格局演变 |
附表 |
附表1:组织理论的分异 |
附表2:组织理论发展的五个时期及内容 |
附表3:霍尔的组织理论派别划分 |
附表4:斯科特的组织理论分层模型 |
附表5:组织结构理论与组织理论的对应关系 |
四、元月份组织生活内容参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赣西南中共农村支部组织形态研究(1927-1934)[D]. 赖纪卿.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2]协同理论视角下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研究 ——以湖南省为例[D]. 刘旭林. 湘潭大学, 2020(02)
- [3]向死而生:终末期肾病患者的疾痛叙事和意义赋予[D]. 文澍.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大跃进”时期河南省武陟县农村公共食堂研究[D]. 赵娜娜.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2)
- [5]河南白龟山水库移民迁置问题研究[D]. 郝运杭. 河南大学, 2019(01)
- [6]荆州专区基层电影队研究(1950-1965)[D]. 董一熙.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 [7]武汉城市“五反”运动研究(1963-1965)[D]. 蔡瑞璇.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8]某央企智慧党建信息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张力菁. 山东大学, 2018(01)
- [9]目标管理在A研究所党建工作责任制中的应用研究[D]. 陈莉晖. 河北工业大学, 2018(02)
- [10]县级市城乡规划管理的去制度化与再制度化路径 ——以湖北GS市为例[D]. 杨俊雷.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