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胱天冬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半胱天冬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一、Caspase抑制剂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孙林春,刘建璟,张利[1](2022)在《Caspase依赖的氧化应激对脓毒症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的作用及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不同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及氧化应激水平对脓毒症肾小管上皮细胞增殖、凋亡、周期等生物学效应的影响,探索氧化应激水平和线粒体-Caspase途径能否作为脓毒症肾小管上皮损伤的治疗靶点。方法:用终浓度为10μg/mL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处理人肾小管上皮HK-2细胞12 h建立脓毒症细胞模型,将细胞模型随机分为H2O2组(H2O2,300μmol/L)、Caspase抑制剂组(Ac-DEVD-CHO,15μmol/L)、Caspase抑制剂+H2O2组(H2O2,300μmol/L+Ac-DEVDCHO,15μmol/L)和阴性对照组(不处理);另以正常培养的HK-2细胞为空白对照组。Western blot检测Cleaved-Caspase 3和Cleaved-多聚ADP核糖多聚酶(poly ADP-ribose polymerase,PARP)蛋白表达,MTT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ROS水平、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结果:阴性对照组细胞ROS水平、凋亡率、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Caspase 3和Cleaved-PARP水平以及G1期细胞比例均较空白对照组升高(P均<0.05),增殖率较空白对照组降低(P <0.05)。H2O2组细胞ROS水平、凋亡率、Cleaved-Caspase 3和Cleaved-PARP水平以及G1期细胞比例均较阴性对照组升高(P均<0.05),而增殖率较阴性对照组降低(P <0.05)。Caspase抑制剂+H2O2组细胞ROS水平、凋亡率、Cleaved-Caspase 3和Cleaved-PARP水平以及G1期细胞比例均较H2O2组降低(P均<0.05),但均高于阴性对照组(P均<0.05));增殖率较H2O2组升高(P <0.05),但仍低于阴性对照组(P <0.05)。结论:脓毒症细胞模型中存在异常升高的氧化应激反应。ROS能通过线粒体-Caspase凋亡途径抑制脓毒症肾小管上皮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和引起细胞周期G1期阻滞。抑制Caspase对ROS引起的脓毒症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

国超,曾繁爽,杨旭,吴洋磊,杨祯[2](2021)在《Caspase在水产动物中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综述了caspase种类、分类和caspase家族在机体发育、炎症和调节细胞凋亡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总结了不同种类的caspase在鱼类、贝类、甲壳类和棘皮类中的免疫应答、作用机制以及炎症中的阶段性研究进展,并归纳了caspase抑制剂在水产动物中的应用。

赵雅蔚[3](2021)在《GLI1调控肿瘤干细胞特性在化疗后卵巢癌复发和转移中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卵巢癌是致死率最高的妇科恶性肿瘤,严重危害女性健康。目前临床针对卵巢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为手术切除配合以紫杉醇/卡铂为主的一线化疗方案。化疗作为肿瘤的一种重要治疗手段,在治疗初期可使大部分患者达到有效的临床缓解,但卵巢癌的5年生存率仍低于40%,其主要原因是治疗后的高转移和高复发率。因此,探索卵巢癌化疗后复发、转移的机制,阻断卵巢癌复发、转移的信号通路是降低患者死亡率的关键。化疗作为卵巢癌的临床一线治疗手段,在诱导卵巢癌细胞凋亡的同时也具有其双面性,研究显示,紫杉醇、卡铂等经典的化疗药物尽管可以显着抑制原位肿瘤生长,但同时也可导致肿瘤肺转移增加并引起肿瘤的二次增殖。而这种化疗诱导的残余肿瘤细胞增殖与迁移能力增加的现象,可能是导致卵巢癌化疗后高转移、高复发的诱因。同时研究发现,放、化疗作为一种应激因素,可以诱导肿瘤细胞获得干细胞样特性,转化为肿瘤干细胞(CSC)样细胞。CSC作为肿瘤组织中少量、特殊的细胞群体,具有很强的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使其具有强致瘤性、多重耐药性和高转移性的特点,在肿瘤的复发和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而这种化疗诱导的CSC特性增加是否参与了卵巢癌化疗后的复发与转移过程,目前尚不清楚。在胚胎或成体干细胞中,Nanog、SOX-2、BMI1、Oct-4等干细胞相关基因已被证实可直接诱导细胞的干性,而这些基因进一步受Hedgehog(Hh)、Wnt、Notch等信号通路的调控。在机体正常条件下,这些信号通路处于严格调控之下,但当肿瘤发生时,相关信号通路及基因则会发生突变或异常激活,从而介导CSC的功能发挥与CSC特性的维持。而在卵巢癌中,何种干细胞相关基因诱导了化疗后卵巢癌CSC特性的获得,以及调控该基因的上游关键转录因子,仍有待进一步探究。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在第一部分中,对(1)化疗对卵巢癌细胞再增殖、迁移能力以及CSC特性的作用;(2)介导化疗后卵巢癌CSC特性增加的干细胞相关基因进行了探讨:首先,利用多种卵巢癌细胞系SKOV-3、A2780或KURAMOCHI及两种卵巢癌临床化疗药物卡铂及VP-16,通过Transwell小室建立化疗后逐渐死亡的卵巢癌细胞(Feeder细胞)与少量未经处理的卵巢癌细胞(Receptor细胞)的共培养细胞模型,模拟化疗后大量肿瘤细胞的死亡过程对少量残余肿瘤细胞的作用。在该体外模型中,通过检测Receptor细胞的迁移、划痕愈合和克隆形成能力证实了化疗对卵巢癌细胞迁移与再增殖的促进作用。同时检测EMT的相关标记物VIM、TWIST、Snail的RNA表达,证实VIM和Snail基因可能在化疗诱导卵巢癌细胞迁移中发挥重要作用。进一步通过对Receptor细胞的干细胞成球能力及CSC表面标记物CD44、CD133表达检测,证实化疗可诱导卵巢癌CSC特性显着增加;最后检测卵巢癌干细胞相关基因Nanog、SOX-2、BMI1、Oct-4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干细胞相关基因SOX-2和BMI1可能在化疗诱导卵巢癌CSC特性增加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进一步在本研究的第二部分中,我们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挖掘化疗后调控卵巢癌干细胞相关基因的关键转录因子——GLI1: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结合文献检索,从卵巢癌化疗前后的临床基因芯片数据集中,筛选调控干细胞相关基因的关键转录因子,得到6个候选转录因子,进一步在本研究构建的共培养体系中对其进行m RNA表达水平验证,结果显示GLI1为化疗后差异倍数最大的转录因子。对GLI1进行生存分析,发现GLI1高表达患者5年总生存率显着降低。同时在临床患者组织病理切片证实化疗患者较未化疗患者GLI1表达显着上调,结合临床基因芯片的GO与KEGG富集分析,最终确定干细胞调控相关转录因子GLI1为调控化疗后卵巢癌CSC特性增加的关键调控转录因子。在此基础上,利用GLI1 siRNA或小分子抑制剂,研究GLI1在化疗后卵巢癌细胞的再增殖、迁移和CSC特性增加中的作用:结果显示抑制GLI1可显着抑制化疗后共培养体系Receptor细胞的迁移与再增殖,以及EMT相关基因VIM和Snail的上调。进一步通过对Receptor细胞的干细胞成球能力及CSC表面标记物CD44、CD133表达进行检测,证实抑制GLI1可显着抑制化疗诱导的卵巢癌细胞干细胞特性增加;最后检测化疗诱导上调的干细胞调控相关基因SOX-2、BMI1表达,证实敲除GLI1可显着抑制BMI1的上调,但不影响SOX-2的上调,由此提示GLI1通过其下游干细胞相关基因BMI1调控化疗后卵巢癌细胞CSC特性增加以及再增殖与迁移。研究显示,肿瘤源性可溶性因子可诱导骨髓间质细胞干性增加,因此在本研究构建的Transwell上下两层细胞的非接触共培养体系中,化疗药物处理后逐渐死亡的Feeder细胞对残余肿瘤细胞(Receptor细胞)CSC特性的促进作用可能源于肿瘤微环境中可溶性的因子的改变。多种化疗药物可诱导肿瘤微环境多种相关因子改变,我们前期和其他研究发现,化疗在大量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可通过激活Caspase-3/iPLA2/AA/COX-2花生四烯酸(AA)代谢通路导致肿瘤微环境前列腺素E2(PGE2)水平增加;而PGE2对肿瘤的增殖、迁移均有促进作用。基于此,本研究探讨了化疗后的PGE2分泌增加对GLI1/BMI1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以及其对肿瘤的CSC特性、迁移和再增殖的作用:结果显示,化疗后Feeder细胞AA代谢通路激活,伴随肿瘤微环境PGE2分泌水平显着升高。进一步利用外源性PGE2,证实外源性PGE2可显着促进卵巢癌细胞再增殖、迁移以及CSC特性增加,此外,其对GLI1/BMI1信号通路具有上调作用。基于以上结果,在本研究的第三部分中,本文进一步提出黄连素靶向AA代谢通路进而重塑化疗后肿瘤微环境,抑制CSC特性逆转化疗后复发转移的卵巢癌临床潜在治疗策略:首先在共培养体系中加入黄连素,证实低剂量黄连素对卵巢癌细胞本身无显着杀伤作用,而其与化疗药物联用则显着抑制化疗后共培养体系Receptor细胞的迁移与再增殖,以及EMT相关基因VIM和Snail的上调。进一步通过对Receptor细胞的干细胞成球能力及表面标记物表达检测,证实黄连素对化疗后肿瘤微环境诱导改变的卵巢癌CSC特性增加具有抑制作用,并可抑制化疗后卵巢癌干细胞相关基因BMI1表达的上调。进一步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发现黄连素可通过抑制Caspase 3/iPLA2/AA/COX-2/PGE2信号通路抑制化疗后肿瘤微环境PGE2水平的增加,重塑化疗后肿瘤微环境。最后通过对Receptor细胞的GLI1及BMI1蛋白表达检测,明确黄连素对化疗后肿瘤微环境改变诱导GLI1/BMI1信号通路异常激活具有显着抑制作用。综上所述,本文得出如下结论:(1)化疗后Caspase 3/iPLA2/AA/COX-2/PGE2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介导肿瘤微环境PGE2水平增加,进而通过GLI1/BMI1信号通路诱导卵巢癌细胞的CSC特性增加以及卵巢癌细胞的再增殖与迁移。(2)黄连素可通过抑制化疗后异常激活的AA代谢通路关键酶iPLA2与COX-2抑制肿瘤微环境PGE2产生,重塑化疗后肿瘤微环境,进而干预化疗后肿瘤微环境诱导的CSC特性增加以及再增殖与迁移。由此,本文提出:“通过(1)重塑化疗后肿瘤微环境可溶性因子改变以及(2)靶向化疗后残余肿瘤细胞GLI1异常激活,从而抑制化疗诱导的CSC特性增加”的肿瘤化疗后复发转移潜在干预策略,可能为开发卵巢癌的化疗后复发与转移的临床防治新策略,从而提高卵巢癌化疗效率、延长化疗有效时间窗、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提供理论及实验基础。

田歌[4](2021)在《恩格列净对乙醇暴露下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酒精性心肌病(alcoholic cardiomyopathy,ACM)是指大量长期饮酒所致心肌损伤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学的改变,临床表现为以心室扩张、心肌收缩力下降为主要特点的心肌疾病。研究表明,酒精性心肌病是心源性猝死的重要诱因之一,也是发生心力衰竭的病因之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酒精性心肌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病死率逐年增加。因此探索有效的药物防治乙醇暴露下的心肌损伤并研究其可能的机制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酒精性心肌病的发病机制较多且复杂,目前已经发现的机制有:凋亡、线粒体功能障碍、氧化应激、自噬、乙醇对心肌细胞的直接毒性作用、神经激素的过度激活、钙离子稳态失去平衡等。其中凋亡被认为是乙醇暴露下损伤心肌细胞的主要原因。大量研究显示减轻心肌细胞凋亡可以减轻心肌损伤。因此用实验研究来探索有效的药物来减轻心肌细胞凋亡成为可行且重要的突破点。恩格列净(empagliflozin,EMPA)是一种新型靶点的口服降糖药物。它主要是通过抑制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的转运,从而减少肾小球滤液中的葡萄糖重吸收入血,进而降低血糖。它除了具有减轻心衰、改善血脂等心血管保护作用之外,还具有抗凋亡、抗氧化应激等药理学作用。最近有文献报道恩格列净可以通过减轻内质网应激来减少细胞凋亡从而减轻糖尿病心肌损伤。但目前对于乙醇暴露下的心肌损伤恩格列净是否存在的保护作用及可能的机制尚无相关报道。本研究通过对原代心肌细胞和H9c2细胞进行试验,明确恩格列净是否对乙醇暴露下的心肌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为探究其发挥作用的可能机制我们用H9c2细胞的分组模型进行mRNA-seq测序,同时应用MOE软件对恩格列净可能发挥作用的靶基因进行预测。经过分析发现:恩格列净可能与SIRT1相结合,SIRT1可能是药物的分子靶点之一。同时通过差异基因的富集分析显示,恩格列净可能通过PI3K-Akt这个经典的抗凋亡通路发挥心肌的保护作用。结合文献报道,SIRT1可以与PTEN相结合,它可以通过调节PTEN-Akt通路参与凋亡过程,因此我们猜测恩格列净可能通过SIRT1-PTEN-Akt通路发挥抗凋亡作用进而保护心肌细胞减轻损伤。研究方法:1.以原代心肌细胞及H9c2细胞为研究对象,依据试验需求将其分为正常对照组、乙醇组、恩格列净预处理组(恩格列净+乙醇组)和EX-527(SIRT1的抑制剂)预处理组(恩格列净+乙醇+EX-527组)。采用CCK-8检测各组心肌细胞的存活率,找到恩格列净及乙醇的最适干预浓度。2.检测乳酸脱氢酶(LDH)的水平来评估心肌细胞损伤程度。3.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心肌细胞的凋亡程度。4.采用平台测序技术,对H9c2细胞的对照组、乙醇组和恩格列净预处理组进行mRNA-seq测序。5.应用MOE软件进行恩格列净与SIRT1的分子对接。6.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H9c2细胞的SIRT1的mRNA表达水平。7.检测各组心肌细胞的JC-1水平来评估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8.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肌细胞SIRT1、PTEN、t-Akt、p-Akt、Cytochrome C、Bax、Bcl-2、cleaved caspase-3和cleaved caspase-9蛋白的表达。9.实验数据用x±s表示,通过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乙醇对心肌细胞存活率的影响呈浓度依赖性,经分析结果显示原代心肌细胞和H9c2细胞,乙醇干预的最适浓度均为200mmol/L。不同浓度恩格列净(0,1,5,10,20,40 and 80μmol/L)处理原代心肌细胞和H9c2细胞24小时显示80μmol/L细胞存活率有所下降,提示恩格列净的安全浓度在40μmol/L之内。恩格列净预处理组细胞存活率较乙醇组升高,并呈浓度依赖的方式,说明恩格列净对于乙醇暴露下的心肌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恩格列净的保护作用从0.5μmol/L开始有统计学意义,2.5μmol/L与5μmol/L时比较生存率未见明显提高,故后续实验以2.5μmol/L来研究恩格列净的保护作用。进行回复实验时,给予EX-527预处理后,细胞存活率降低,逆转了恩格列净的保护性作用。2.用LDH检测心肌细胞的损伤程度。结果显示:乙醇组与对照组相比,乙醇组心肌损伤程度明显。恩格列净预处理组与乙醇组相比,LDH明显降低,说明恩格列净预处理可以减轻乙醇暴露下的心肌损伤。进行回复实验时,给予EX-527预处理后,LDH水平升高,心肌细胞损伤程度增加,逆转了恩格列净的保护性作用。3.用Annexin V-FITC/PI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显示:乙醇组凋亡率明显增加,而恩格列净预处理组与乙醇组相比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在给予EX-527预处理组处理心肌细胞后发现,恩格列净对于乙醇的保护作用明显减弱,心肌细胞凋亡率增加。4.分别对H9c2细胞的对照组、恩格列净预处理组、乙醇组三组进行mRNA-seq的测序,汇总差异表达的基因,结果显示SIRT1在三组间差异明显,对差异基因进行富集分析,结果发现凋亡通路、PI3K-Akt通路组间差异明显。5.MOE分子对接结果:发现恩格列净可能与SIRT1相互作用。恩格列净与SIRT1三维结构之间相互作用,对接得分为-6.745。恩格列净与SIRT1的gln294形成了arene-H相互作用。6.行Q-PCR结果提示:SIRT1在对照组、乙醇组和恩格列净预处理组的三组间存在差异。7.JC-1检测结果显示:乙醇组红色荧光与绿色荧光比值降低,线粒体膜电位降低,给予恩格列净预处理后红色荧光与绿色荧光比值较前增加,线粒体膜电位较前升高,在给予EX-527处理后,恩格列净的保护性作用被明显减弱,线粒体膜电位明显降低。8.Western blot分析:结果显示cleaved caspase-3的水平在乙醇组表达升高,在恩格列净预处理组表达降低,说明恩格列净具有保护性作用,且原代心肌细胞和H9c2细胞验证的结果相一致。比较组间的p-Akt、SIRT1及PTEN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乙醇组较对照组p-Akt及SIRT1水平明显降低,PTEN的表达升高。恩格列净预处理组明显增加了心肌细胞p-Akt、SIRT1蛋白表达,减少PTEN的表达。在给予EX-527预处理心肌细胞进行回复实验时发现,EX-527预处理组较恩格列净预处理组,p-Akt、SIRT1蛋白表达较前降低,PTEN的表达较前升高,t-Akt在各组间始终没有变化。在比较组间Bax、Bcl-2的表达水平时发现,乙醇组Bcl-2蛋白减少,而Bax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加,乙醇组Bcl-2/Bax比值较对照组降低。恩格列净预处理组Bcl-2的表达水平升高,Bax的表达水平较乙醇组对比有所降低,Bcl-2/Bax比值恩格列净预处理后有所升高。提示恩格列净具有抗凋亡的保护作用。在给予EX-527预处理进行回复实验时发现,Bax表达升高,而Bcl-2表达降低,恩格列净的保护性作用被逆转了。在验证线粒体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 caspase-9和Cytochrome C的水平时发现,乙醇组较对照组相比cleaved caspase-9的水平升高,给予恩格列净预处理后蛋白水平降低,给予EX-527回复实验时,cleaved caspase-9的水平较前升高。在细胞质中Cytochrome C在乙醇组水平升高,给予恩格列净预处理后较前减低,在线粒体蛋白中Cytochrome C在乙醇组表达减少,恩格列净预处理后蛋白水平较前升高,提示恩格列净减轻了细胞色素C从线粒体向细胞质的渗出。给予EX-527进行回复实验发现恩格列净的保护性作用消失了。在最后进行表型回复时,验证了cleaved caspase-3的水平在各组间的变化,发现在给予EX-527预处理组后cleaved caspase-3的水平升高,提示EX-527逆转了恩格列净的抗凋亡作用。结论:恩格列净通过SIRT1-PTEN-Akt途径减轻心肌细胞的线粒体凋亡,从而减轻乙醇暴露下的心肌损伤。SIRT1-PTEN-Akt信号通路可能是恩格列净对心肌细胞保护途径的一种新的解释。

王惠[5](2021)在《基于TXNIP/NLRP3途径研究益气活血药对心梗后内质网应激诱发细胞焦亡的影响》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受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和社会压力等因素影响,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及其导致的心衰仍严重影响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其中涉及的中青年患者也在不断增多。研究发现,当心肌受损后可导致内质网、线粒体功能障碍,触发包括细胞焦亡在内的多种细胞死亡途径,导致心脏功能受损。临床使用益气活血中药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和心脏功能。而益气活血药主要包括黄芪50g,生晒参10g,当归15g,川芎15g,三七6g,是以中医气血理论(气虚血瘀、气滞血瘀)为理论基础而创立,为导师临床治疗心肌缺血缺氧、心肌损伤以及心肌梗死后各种遗留症状的经验效方,其作用主要是有益心气,促进血液运行和疏通脉络,本课题组在前期研究中已经证明益气活血药能够改善心肌梗死患者疼痛、胸闷、气短等的症状,明显改善心脏射血功能和心脏形态,可以改善大鼠心肌梗死后炎症反应对心肌的损伤,减轻血清中炎症细胞因子分泌水平。研究目的和意义:探究心肌梗死后内质网应激与细胞焦亡的相互作用和调控机制,详细研究心肌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揭示益气活血药防治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的作用机制和靶点,对于心梗的临床治疗和新药的研发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研究方法:本课题内容分为动物实验和细胞实验两部分。动物实验:购买雄性SD大鼠(200±20g),适应性喂养三天后,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构建急性心梗动物模型。术后根据心电图情况,选取符合要求(5个及5个以上病理Q波)的成模大鼠并随机分为4组:模型组(Model,M),益气活血组(YQHX,Y),培哚普利组(Perindopril,P)和只穿线不结扎的假手术组(Sham,S),于术后第二天给予相应药物和蒸馏水灌胃。前期研究结果表明益气活血药改善心肌缺血、减轻心肌梗死的作用以益气药和活血药2:1时作用最为显着,且服用28天疗效更佳显着。28天时间点还是心梗后心衰的时间窗,模拟临床急性心梗导致心衰的病理情况。因此本实验观察灌胃28天后,各组大鼠的心脏超声情况,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心肌细胞状态,评价各组大鼠心脏功能;透射电镜观察心肌组织超微结构,免疫荧光染色观察TXNIP、GSDMD分布及表达情况;免疫蛋白印记法观察各组大鼠梗死边缘区心肌组织中GRP78、(p)IRE1a、(p)PERK、TXNIP、NLRP3、GSDMD、IL-1β、Caspase-1、cleaved Caspase-1/11蛋白表达情况,揭示心肌梗死后梗死边缘区组织内质网应激和细胞焦亡变化情况及益气活血药的调节作用。细胞实验:采用H9c2心肌细胞系复制缺糖缺氧模型,根据课题组前期研究结果,并考虑益气活血药冻干粉的存放时间,选用冻干粉200μg/ml、300μg/ml和400μg/ml浓度进行观察。将心肌细胞分为:对照组(C);缺糖缺氧模型组(M);200μg/ml益气活血药组(Y2);30μg/ml益气活血药组(Y3);400μg/ml益气活血药组(Y4)。根据课题组的前期研究成果,选用造模12h时的时间点观察益气活血药对中轻度心肌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采用CCK-8试剂盒观察各组心肌细胞的活力,测定各组细胞中LDH和ROS水平,筛选出益气活血药调节氧化应激水平的最佳浓度为300μg/ml。为进一步观察内质网应激和细胞焦亡间的关系,使用内质网应激抑制剂4-PBA,并将心肌细胞以40×104密度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C),缺糖缺氧模型组(M),益气活血药组(Y),4-PBA抑制剂组(4-PBA),益气活血药组+4-PBA抑制剂组(Y+4-PBA)。通过Hoechst 33342/PI双染检测各组心肌细胞细胞焦亡率,免疫蛋白印记法观察各组心肌组织中GRP78、(p)IRE1a、(p)PERK、TXNIP、NLRP3、GSDMD、IL-1β、Caspase-1、cleaved Caspase-1/11蛋白表达情况。实验结果:1.超声结果评价各组大鼠左室心功能情况。各组大鼠相应干预28天后,与假手术组相比,M组大鼠的左室射血分数(EF)和左室短轴率(FS)显着降低(p<0.01),LVAWd、LVIDd、LVIDs 也都显着升高(p<0.01),LVPWs 也有升高(p<0.05),而、LVAWs降低(p<0.01)。益气活血药干预后可显着改善各组大鼠心功能,促进各组超声相应指标向正常范围恢复。2.各组大鼠梗死边缘区组织HE染色的心肌细胞情况。可见S组心肌细胞排列整齐,结构完整,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央,无炎性细胞浸润;M组心肌细胞形态受损,细胞肿胀,细胞核散乱,形态位置都发生变化,心肌纤维断裂,结构破坏,胞浆着色不均,排列紊乱,细胞间隙显着增大,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Y组和P组边缘区组织可见心肌细胞肿胀,但整体结构完整,炎性细胞较M组减少,可见少量心肌纤维断裂,心肌细胞间隙略有增宽。3.透射电镜观察各组超微结构的变化。S组大鼠心肌Z线、M线清晰,粗细肌丝清晰排列整齐,线粒体结构完整,双层膜清晰可见,线粒体内基质颗粒和线粒体嵴排列清楚,内质网结构正常。心梗28天后,M组心肌细胞内超微结构紊乱,线粒体肿胀破裂,线粒体嵴模糊甚至消失,细肌丝断裂,粗肌丝堆积,肌原纤维断裂,内质网肿胀,多处可见空泡样结构。而药物干预组粗细肌丝融合分界不清,内质网、线粒体肿胀,线粒体嵴模糊,结构尚完整。5.免疫组化染色TXNIP、GSDMD的情况。TXNIP在假手术组少有表达,模型组显着增加,阳性细胞率大幅度提高。益气活血药和培哚普利组可减少TXNIP的阳性率表达。GSDMD在模型组广泛表达,强阳性染色细胞率较假手术组显着增多,用药组干预后GSDMD的蛋白阳性率可明显降低6.各组大鼠梗死边缘区组织内质网应激和细胞焦亡相关蛋白表达情况。蛋白免疫印迹法结果显示:与 S 组相比,M 组 GRP78、(p)IRE1a、(p)PERK、TXNIP、NLRP3、GSDMD、IL-1β、Caspase-1、cleaved Caspase-1/11 蛋白表达水平都显着增高(p<0.01),而益气活血药和培哚普利可不同程度的降低各组蛋白表达,发挥相应调节作用(p<0.05)。7.益气活血药对缺糖缺氧H9c2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与C组相比,缺糖缺氧12h后心肌细胞活力显着降低(p<0.01),而Y2、Y3、Y4可不同程度的提高心肌细胞活力,保护其免受或少受缺糖缺氧的损伤,其中Y3的效果最佳。又继续探索了不同浓度益气活血药对各组细胞LDH和ROS的影响,结果显示益气活血药可降低缺糖缺氧心肌细胞LDH、ROS水平,其中Y3显示出更好的效果,故在本课题接下来的实验中,选用300μg/ml的益气活血药浓度进行机制探究。我们继续观察了 C、M、Y(300μg/ml)、4-PBA和Y(300μg/ml)+4-PBA五组心肌细胞的细胞存活率和LDH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与C组相比,M组细胞存活率显着降低(p<0.01),平均降至40%左右。在药物和抑制剂的干预下细胞存活率都明显增加(p<0.05)。虽然Y、4-PBA和Y+4-PBA三个组的细胞存活率程增加趋势,但三者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模型组细胞上清中LDH量显着增高(p<0.01),平均可达400U/L左右。Y、4-PBA和Y+4-PBA干预后都可明显减少LDH的释放(p<0.01),Y组与Y+4-PBA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Y+4-PBA组LDH的减少程度更佳显着。8.心肌细胞细胞焦亡率的情况。采用Hoechst 33342/PI双染后可见C组细胞淡蓝染,细胞密度高,细胞大小正常,基本没有红染细胞。M组细胞核蓝染高亮,细胞密度降低,细胞体积增大,大量红染细胞。而使用抑制剂和中药干预后,都可以降低焦亡细胞比率,细胞密度也较M组增加。9.益气活血药对缺糖缺氧心肌细胞内质网应激和细胞焦亡相关蛋白的影响。与S组相比,M 组 GRP78、(p)IRE1a、(p)PERK、TXNIP、NLRP3、GSDMD、IL-1β、Caspase-1、cleaved Caspase-1/11蛋白表达水平都显着增高(p<0.01),益气活血药和抑制剂干预都可降低相关指标的表达,而抑制剂作用更佳显着。当益气活血药与抑制剂联用时,可进一步降低其表达水平(p<001)。研究结论:1.益气活血药可通过改善缺血心肌细胞超微结构损伤而提高心梗后心功能,改善心梗后的收缩功能,减小梗死面积。2.益气活血药通过调节内质网应激和细胞焦亡相关蛋白,减少心肌细胞死亡,挽救缺血心肌。3.内质网应激抑制剂4-PBA可显着抑制心肌细胞焦亡相关指标表达,表明细胞焦亡可以由内质网应激途径触发并加重细胞焦亡的损伤作用,该作用可能与TXNIP/NLRP3途径有关。而益气活血药可通过抑制内质网应激TXNIP/NLRP3途径,缓解内质网应激抑制细胞焦亡,减轻心肌细胞损伤,且从研究结果显示,益气活血药的作用机制与IRE1 α诱导的相关途径密切相关,这将是进一步研究该课题的重点方向。4.益气活血药减轻内质网损伤,改善了“气虚”的状态,提高了受损心脏功能运行的动力,为从现代科学角度阐释中医“气血”理论提供了研究基础。

张瀚文[6](2021)在《中药复方益糖康通过TLR4/MyD88/NF-κB通路防治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病变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实验通过动物实验,观察中药复方益糖康对DR大鼠体重、血糖的影响,对视网膜组织结构和功能的病理改变的影响、对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和NLRP3/ASC/pro-Caspase-1炎症小体通路关键蛋白表达的影响;通过细胞实验,观察中药复方益糖康含药血清对高糖诱导的HMEC-1细胞形态、活力和细胞中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NLRP3/ASC/pro-Caspase-1炎症小体通路关键蛋白表达的影响,分析中药复方益糖康改善DR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旨在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为临床诊疗DR努力探寻新的治疗靶点。材料与方法:论文一:中药复方益糖康对DR大鼠视网膜及血-视网膜屏障系统的影响SPF级雄性SD大鼠80只,适应性喂养后以体重为依据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20只、高脂组60只。正常对照组大鼠予普食,高脂组大鼠予高脂饲料饲养。8周后,禁食12小时,采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构建DM大鼠模型。成模后(随机血糖浓度≥16.7mmol/L)根据大鼠血糖水平将存活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16只,益糖康组17只,西药组17只。利用大鼠与人等效剂量换算公式制备实验药物,造模成功后第2天开始灌胃。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予等体积0.9%生理盐水灌胃,益糖康组予9.45ml/kg/d益糖康煎剂灌胃、西药组予135mg/kg/d羟苯磺酸钙溶液灌胃,每日1次,连续12周。期间每3周测量体重和血糖,直到干预结束,处死取材。通过EB渗透实验、视网膜毛细血管超微结构、视网膜全层组织HE染色三个方面观察各组大鼠视网膜及血-视网膜屏障系统的病理改变,从而探讨中药复方益糖康对糖尿病DR大鼠视网膜及血-视网膜屏障的防治作用。论文二:中药复方益糖康对DR大鼠视网膜TLR4/Myd88/NF-κB通路及其下游因子的影响实验动物、药品及动物的饲养、分组、给药方法同论文一。运用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组织中TLR4、Myd88、NF-κB、NLRP3、pro-Caspase-1、Caspase-1蛋白的表达水平,运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炎性因子IL-1β、IL-18的表达水平,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视网膜组织中NF-κB、pro-Caspase-1蛋白的表达,运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大鼠视网膜组织切片NLRP3、Caspase-1的表达,从而探讨中药复方益糖康治疗DR的可能机制。论文三:中药复方益糖康对高糖诱导的视网膜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SPF级雄性SD大鼠2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益糖康组10只。按照换算后实验动物给药量4倍浓度给予益糖康组大鼠进行灌胃;正常对照组按照20ml/kg的剂量进行生理盐水灌胃,并于末次给药后1h麻醉取血制备含药血清。HMEC-1细胞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益糖康组、NF-κB抑制剂组、pro-Caspase-1抑制剂组共5组,予对应含药血清及抑制剂进行干预。应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变化、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中TLR4、Myd88、NF-κB、NLRP3、pro-Caspase-1、Caspase-1蛋白的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上清液中IL-1β、IL-18的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细胞NF-κB、pro-Caspase-1的表达,从而明确中药复方益糖康是否通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NLRP3/ASC/pro-Caspase-1炎症小体通路发挥保护高糖诱导的HMEC-1细胞的作用。结果:论文一:中药复方益糖康对DR大鼠视网膜及血-视网膜屏障系统的影响1.中药复方益糖康对DM大鼠体重、血糖均有维持稳态的功能,大鼠三多一少症状减轻。2.DM造模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脂组大鼠体重均显着增加(P<0.01)。造模后,应用药物干预的12周里,正常对照组大鼠体重整体依然呈逐渐增加趋势,而模型对照组、益糖康组、西药组大鼠体重整体均呈下降趋势。药物干预第3周,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较,益糖康组大鼠体重明显增加,其下降趋势出现明显迟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第6、9、12周,模型对照组大鼠体重较益糖康组下降更为明显,而益糖康组大鼠体重下降趋势逐渐平稳,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3.DM造模后,未进行药物干预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益糖康组、西药组大鼠空腹血糖值显着升高(P<0.01);药物干预第3周,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益糖康组空腹血糖显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第6、9、12周,益糖康组大鼠血糖下降趋势逐渐平稳。4.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益糖康组、西药组标准化EB渗透量平均值均增多,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益糖康组、西药组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标准化EB渗透量平均值均出现明显减少的现象,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0.01),但益糖康组与西药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5.通过大鼠视网膜组织HE染色结果发现,DR大鼠视网膜组织己经发生可见的病理变化,模型对照组大鼠视网膜组织内的神经节细胞减少、排列紊乱;内、外核层细胞排列紊乱;神经纤维层、节细胞层毛细血管扩张、管腔增粗,视网膜变薄,可见部分红细胞渗漏到血管外的组织中。与模型对照组相比,益糖康组视网膜各层结构病理改变较轻,细胞核排列较为规则,视网膜水肿较轻。6.透射电镜结果显示模型对照组大鼠视网膜内皮细胞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出现了细胞肿胀、胞体呈指状突起、紧密连接减少、基底膜增厚、毛细血管壁断裂等明显的病理改变,而益糖康组与模型对照组相比病理改变明显减轻。论文二:中药复方益糖康对DR大鼠视网膜TLR4/Myd88/NF-κB通路及其下游因子的影响1.Western-blot检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大鼠视网膜组织的TLR4、MyD88、NF-κB、NLRP3、pro-Caspase-1、Caspase-1的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增多(P<0.01);与模型对照组对比,益糖康组与西药组TLR4、MyD88、NF-κB、NLRP3、pro-Caspase-1、Caspase-1蛋白水平显着降低(P<0.01,P<0.01),且益糖康组和西药组组组间无差异(P>0.05)。2.免疫组化法结果:分别标记DR大鼠视网膜组织切片上的NF-κB、pro-Caspase-1蛋白,观察阳性染色表达程度及分析反应显色强度的平均光密度值,结果提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大鼠视网膜切片上NF-κB、pro-Caspase-1蛋白均可见广泛的棕黄色表达,染色深,阳性染色表达增多,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0.01);与模型对照组大鼠比较,益糖康组和西药组染色相对较浅,阳性染色表达较少,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0.01)。3.免疫荧光检测结果:(1)各组视网膜切片上的NLRP3蛋白经过荧光染色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大鼠视网膜切片可见广泛、明显的绿色荧光样表达,说明NLRP3表达明显增多,经过阳性细胞计数统计分析,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益糖康组和西药组大鼠视网膜切片绿色荧光表达明显减少,NLRP3表达明显减少,经过阳性细胞计数统计分析,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2)各组视网膜切片上的Caspase-1蛋白经过荧光染色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大鼠视网膜切片可见广泛、明显的绿色荧光样表达,经过阳性细胞计数统计分析,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益糖康组和西药组大鼠视网膜切片绿色荧光表达明显减少,经过阳性细胞计数统计分析,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论文三:中药复方益糖康对高糖诱导的视网膜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1.应用CCK-8方法检测HMEC-1细胞活性,结果提示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益糖康组细胞活性均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益糖康组细胞活性明显增高(P<0.01)。2.Western-blot法检测HMEC-1细胞中TLR4、MyD88、NF-κB蛋白的表达:结果提示与空白组相比较,模型组HMEC-1细胞中TLR4、MyD88、NF-κB蛋白表达均显着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较,益糖康组显着降低了TLR4、MyD88、NF-κB蛋白表达(P<0.01)。NF-κB抑制剂组与模型组比较,TLR4、MyD88蛋白表达均未见明显差异(P(29)0.05),NF-κB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1);与益糖康组比较,TLR4、MyD88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多(P<0.01),NF-κB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ro-Caspase-1抑制剂组与空白组、模型组、益糖康组比较,TLR4、MyD88、NF-κB蛋白表达均显着升高(P<0.01)。3.Western-blot法检测HMEC-1细胞中NLRP3、pro-Caspase-1、Caspase-1蛋白的表达:结果提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HMEC-1细胞中NLRP3、pro-Caspase-1、Caspase-1蛋白表达均显着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较,益糖康组显着降低了NLRP3、pro-Caspase-1、Caspase-1蛋白表达(P<0.01)。NF-κB抑制剂组与模型组、益糖康组比较,NLRP3、pro-Caspase-1、Caspase-1表达均显着降低(P<0.01),与益糖康组相比较,NF-κB抑制剂组对下游因子的抑制作用较益糖康组更为显着。pro-Caspase-1抑制剂组与模型组比较,NLRP3蛋白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29)0.05),而pro-Caspase-1、Caspase-1蛋白的表达均显着降低(P<0.01);与益糖康组比较,pro-Caspase-1抑制剂组NLRP3蛋白表达量显着增多(P<0.01),pro-Caspase-1、Caspase-1蛋白的表达均显着降低(P<0.01),pro-Caspase-1抑制剂对下游因子的抑制作用较益糖康组更为显着。4.免疫荧光检测结果:(1)NF-κB: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中NF-κB表达水平显着增多,呈广泛的红色荧光分布,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益糖康组、NF-κB抑制剂组的NF-κB表达水平均下降,红色荧光分布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益糖康组相比,NF-κB抑制剂组NF-κB表达水平下降更为显着,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ro-Caspase-1抑制剂组对于其上游因子NF-κB抑制能力较低,与模型组相比未见统计学差异(P(29)0.05)。(2)pro-Caspase-1: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中pro-Caspase-1表达水平显着增多,呈广泛的红色荧光分布,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益糖康组、NF-κB抑制剂组、pro-Caspase-1抑制剂组的pro-Caspase-1表达水平均下降,红色荧光分布减少,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益糖康组相比,NF-κB抑制剂组、pro-Caspase-1抑制剂组的pro-Caspase-1表达水平下降更为显着,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中药复方益糖康可以改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鼠视网膜屏障功能,降低血-视网膜屏障的损伤程度,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鼠视网膜组织的病理改变。2中药复方益糖康可能通过抑制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NLRP3/ASC/pro-Caspas e-1炎症小体通路的过度活化发挥抗炎、抗焦亡的作用。3中药复方益糖康可能通过调控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NLRP3/ASC/pro-Casp ase-1炎症小体通路保护高糖诱导的HMEC-1细胞。4 NF-κB、pro-Caspase-1作为可能的靶点,对保护高糖诱导的HMEC-1细胞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陶攀峰[7](2021)在《RIPK1切割位点变异导致新型自身炎症性疾病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身炎症性疾病是指在没有高滴度自身抗体或抗原特异性T细胞参与的情况下,机体发生非诱发炎症的一类遗传疾病,例如家族性地中海热,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周期性发热、皮疹、CRP升高、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关节炎、炎症性肠病、血管炎、结节性多动脉炎、基底节钙化或肺间质病等多种形式的系统性炎症。发现新致病基因并深入研究致病机制对患者的精准治疗和研究基因的生理功能都有重要意义。RIPK1在死亡受体或模式识别受体介导的细胞凋亡、程序性坏死和炎症信号通路的激活与转换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肿瘤坏死因子TNF与受体TNFR1结合后,招募接头蛋白TRADD和RIPK1等形成复合体I,介导NF-κB通路的级联激活,起始促炎基因和促细胞存活基因的转录。在此过程中,RIPK1起着重要的支架作用,激酶活性受到泛素化和磷酸化修饰的限制。去泛素化或去磷酸化可以激活RIPK1,促进与FADD和caspase-8等蛋白组成复合物IIa,启动RIPK1依赖的细胞凋亡。若caspase-8酶活被抑制,激活的RIPK1会招募RIPK3和MLKL形成复合体IIb导致程序性坏死、细胞内容物泄露和炎症的发生。在小鼠模型中,Fadd敲除导致过度的细胞坏死和小鼠胚胎期死亡,通过敲除Ripk1可以挽救。Casp8敲除同样导致小鼠胚胎期死亡,通过敲除Ripk3或者Mlkl可以挽救。这提示FADD-caspase-8的激活可以抑制RIPK1/RIPK3/MLKL依赖的程序性坏死来保证小鼠胚胎发育,但具体的分子机制及在人类疾病中的生理意义尚不清楚。RIPK1第324位天冬氨酸是潜在的被caspase-8切割的位点,我们从未诊断的自身炎症性疾病病例中发现两个患病家系,分别携带新发的RIPK1杂合变异p.Asp324Val和p.Asp324His,患者主要表现出周期性发热和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患者血清中炎症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水平升高,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炎症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升高。在机制的研究中,RIPK1切割位点变异促进了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EFs)中TNF诱导的RIPK1激活及其介导的细胞凋亡、程序性坏死和促炎细胞因子IL-6的产生。同样的,切割位点变异也促进了患者PBMCs中TNF诱导的细胞凋亡、程序性坏死和IL-6转录水平的升高,且都依赖于RIPK1的激酶活性。与PBMCs相反,患者的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s)中RIPK1、TNFR1等蛋白的表达水平和胞内活性氧水平降低,表现出对TNF诱导的细胞坏死和对erastin和RSL3诱导的铁死亡的抵抗。基于RIPK1切割位点变异能引起细胞因子IL-6的显着变化,我们建议患者用IL-6受体抑制剂进行治疗,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综上所述,我们发现caspase-8在RIPK1 D324位点的切割负调控了RIPK1的激活及其介导的细胞程序性死亡,而切割位点的变异导致患者PBMCs中RIPK1的过度激活及其介导的细胞凋亡、程序性坏死和炎症信号通路激活水平的升高,最终导致了患者表现出反复发热和淋巴结肿大等症状。而患者fibroblasts发展出了多种补偿机制,使其可以抵抗不同的死亡刺激,这也可能使患者没有皮肤受累或病变。

王鹏飞[8](2021)在《Ac-FLTD-CMK对小鼠创伤性脑损伤后的神经保护作用及血糖/血钾比值对创伤性脑损伤患者预后价值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Ac-FLTD-CMK对小鼠创伤性脑损伤后细胞焦亡的抑制及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目的:据报道,细胞焦亡参与了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的发生或发展。Ac-FLTD-CMK是一种新合成的细胞焦亡抑制剂。然而,Ac-FLTD-CMK是否能抑制TBI后的细胞焦亡以及是否起到神经保护作用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探讨Ac-FLTD-CMK对TBI小鼠的作用。方法: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TBI+安慰剂组和TBI+AcFLTD-CMK组。使用重力下落装置制作TBI模型。伤后30分钟由侧脑室注射Ac-FLTD-CMK。使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小鼠脑挫伤灶周围皮质中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1、caspase-11、gasdermin-D(GSDMD)和caspase-3的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 nt assay,ELISA)检测脑挫伤灶周围皮质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和白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的表达。同时进行行为学实验、脑含水量测定、伊文氏蓝渗出测定、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释放量测定、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修饰的d UTP-生物素缺口末端标记染色。结果:Ac-FLTD-CMK可显着下调caspase-1 p20、caspase-11 p20、GSDMD-N末端、IL-1β和IL-18的表达,减少LDH释放量、神经元死亡,减轻脑水肿和血脑屏障损害,并改善神经功能。结论:Ac-FLTD-CMK可以抑制小鼠TBI后的细胞焦亡,并减轻TBI造成的脑损伤。第二部分血糖/血钾比值对中重度创伤性脑损伤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研究目的:许多血液生物标志物有助于预测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 ain injury,TBI)患者的预后,但广泛应用于临床的较少。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血糖/血钾比值对中重度TBI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纳入河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9.7-2020.9收治的102例中重度TBI患者。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患者的临床资料、检验数据、血caspase-1及IL-1β进行分析,以确定能够影响TBI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各独立危险因素对TBI预后的预测效能。结果:单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入院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24h内血糖、24h内血钾以及血糖/血钾比值是影响中重度TBI患者预后的因素。多因素lo gistic分析显示入院GCS以及血糖/血钾比值是影响中重度TBI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血糖/血钾比值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 der curve,AUC)为0.75,GCS评分的AUC为0.791,两者预测价值相似。结论:血糖/血钾比值对预测中重度TBI患者的预后有一定价值,有助于临床医生早期设计更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张圆圆[9](2021)在《山核桃萜类醌的生物合成途径及其成分胡桃醌抑制Ishikawa癌细胞增殖的分子机理》文中指出山核桃,胡桃科,是一种广泛栽培的木本油料树种。山核桃仁因富含油脂、蛋白质、纤维、酚酸和萜类等生物活性成分而受到人们亲睐。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膳食干预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措施。本论文首先调查了山核桃授粉后萜类醌的合成,联合转录组学与代谢组学方法明确了山核桃发育期萜类合成与代谢的机制;接着考察了山核桃青皮中胡桃醌对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增殖抑制效果,利用mRNA-miRNA组学从整体水平明确了胡桃醌对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的增殖抑制的机制;最后,明确了胡桃醌抑制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增殖和迁袭的机制。本学位论文的研究结果为山核桃萜类化合物胡桃醌开发成特殊医学用途的功能性食品提供了理论的支持。(1)山核桃授粉后发育期萜类物质代谢机制。山核桃授粉后90-105天(P1-P2)是次级代谢物形成的关键时期。从P1至P2阶段,山核桃中的萜类化合物大量累积,而山核桃授粉后120-165天(P2-P6)萜类化合物含量急剧下降,此外,MENB和C4H基因在山核桃胚胎中高表达,最高的转录组表达量分别为671和1469,其中MENB的高表达水平可能是山核桃胚胎中萜类醌(萘醌)含量高的重要原因。通过网络共表达分析,6种萜烯醌代谢物与86个差异表达基因之间存在显着的正负相关性(r>0.8或<0.8,p<0.05),且次级代谢产物的表达水平在早期是最高的,这与调控其差异表达基因水平基本一致。(2)山核桃青皮提取物胡桃醌抑制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的增殖作用。利用超声波辅助提取山核桃青皮提取物的工艺条件为:85%乙醇浸泡8 h、料液比为1:8、超声提取30 min,40℃减压浓缩,在此条件下得到的山核桃青皮粗提取物经大孔树脂与硅胶柱联合纯化后,化合物含量为3.31 mg/kg,纯度为98%,经二次质谱和离子碎片数据数据库比对后该组分鉴定为胡桃醌。胡桃醌处理Ishikawa细胞24 h的半增殖抑制率(IC50)为20.81μmol/L。用不同浓度的胡桃醌(0、10、15、20μM)处理24 h后,Ishikawa细胞的形态变化呈剂量依赖性。(3)转录组学和miRNA组学联合分析胡桃醌抑制Ishikawa细胞增殖。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经胡桃醌(20μM)处理24 h后,942个mRNA的表达量差异显着。差异表达的mRNA中,789个上调、153个下调,其富集分析在与细胞周期和凋亡相关的通路上。通过Cytoscape的Cytohubba插件分析String数据库构建的差异表达mRNA间蛋白质-蛋白质互作关系(PPI),发现筛选出的16个特征(Hub)基因主要参与细胞周期G1/S期和铁死亡相关HIF-1信号通路。胡桃醌处理Ishikawa细胞后50个miRNA的表达量显着变化,其中24个上调、26个下调。通过构建miRNA共表达网络,鉴定出4个关键的miRNA(hsa-let-7i-5p,hsa-let-7g-5p,hsa-mir-148b-3p和hsa-mir-148a-3p),其靶基因富集分析在与凋亡相关通路中。miRNA-mRNA调控网络分析表明,胡桃醌诱导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增殖抑制与铁死亡和细胞凋亡、周期机制密切相关,且为进一步探究成为功能性食品成分提供线索。(4)胡桃醌诱导Ishikawa细胞凋亡及其机理。胡桃醌通过Cdc25A/CDK2/Cyclin A信号途径将Ishikawa细胞阻滞在S期,显着促进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的晚期凋亡的发生。胡桃醌诱导Ishikawa细胞凋亡,线粒体途径和死亡受体途径都参与其中。在线粒体途径中,抑凋亡蛋白Bcl-2和Bcl-x L的表达显着下调,而促凋亡蛋白Bad和Bak表达上调。Caspase 3抑制剂与胡桃醌的联合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这种抑制作用,表明线粒体途径中的Caspase3在胡桃醌诱导的Ishikawa细胞凋亡中起关键作用,进一步证实了线粒体途径参与胡桃醌诱导的细胞凋亡。同时在死亡受体途径中,TNF-α、TNF-R1、TRADD、FAS、FADD、Caspase 8、Caspase 10和DR3/5的mRNA和蛋白表达显着上调。当用Caspase-8抑制剂(Z-IETD-FMK)处理时,Caspase 8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而胡桃醌的添加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这种抑制作用,进一步说明了死亡受体通路参与了胡桃醌诱导的Ishikawa细胞凋亡。(5)胡桃醌诱导的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铁死亡及其机理。胡桃醌处理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24 h后,出现了Fe2+的积累、脂质过氧化、GSH消耗、HMOX1上调等现象,说明铁死亡可能参与了胡桃醌诱导的细胞死亡。在胡桃醌处理的Ishikawa细胞中,Beclin 1呈剂量依赖性下调。此外,胡桃醌和铁死亡抑制剂Fer-1联合处理24 h后,Ishikawa细胞中Beclin 1的表达增加,表明胡桃醌诱导细胞发生铁自噬。在胡桃醌处理的Ishikawa细胞中,E-cadherin、MMP 9和MMP 2蛋白发生显着变化。结果表明胡桃醌可能通过抑制上皮-间充质转化(EMT)来抑制Ishikawa细胞的迁移。同时,通过用Fer-1抑制剂和胡桃醌处理,进一步说明了胡桃醌诱导的Ishikawa细胞死亡与铁死亡有关。此外,胡桃醌诱导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发生内质网应激。

解鸿青[10](2021)在《蝉花活性成分抗肿瘤作用机制及以蚕蛹为替代寄主人工培育技术的研究》文中认为蝉花(Cordyceps cicadae),又名金蝉花,是我国一种传统名贵中药材,是蝉拟青霉(Paecilomyces cicadas)感染寄生蝉科昆虫而形成的虫菌复合体。蝉花的重要生物活性物质包括核苷类成分、多糖、虫草酸、多球壳菌素等,具有抗肿瘤、免疫调节、保护神经、改善肾功能、降血糖、抗菌等广泛的药理作用。抗肿瘤功能是蝉花的重要的药理作用之一,但其相关的作用机制缺乏系统研究。同时由于天然蝉花资源渐趋枯竭,远不能满足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基于以上问题,本论文对蝉花活性成分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以及用家蚕蛹作为替代寄主人工培育技术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蒸馏水和乙醇两种常见溶剂提取蝉花有效成分,分别得到蝉花水提物(WEC)和蝉花醇提物(Ethanolic extract of Cordyceps cicadae,EEC),再采用MTT(3-(4,5-Dimethylthiazol-2-yl)-2,5-diphenyltetrazoliumbromide,噻唑蓝)法分别检测WEC和EEC对癌细胞活力的影响,发现WEC和EEC对胃癌细胞SGC-7901的细胞活力均有明显的体外抑制作用,其中EEC的体外抑制作用更强。在对EEC敏感的肿瘤细胞株筛选中,发现EEC对SGC-7901细胞、H1299细胞、HeLa细胞、HepG2细胞和A549细胞均具有细胞毒性,其中对胃癌细胞SGC-7901的毒性最强。2、通过细胞凋亡测定、细胞周期测定、线粒体膜电位变化测定、胞内Ca2+水平测定和Western blotting等实验,发现EEC处理可引起SGC-7901细胞凋亡、S期阻滞、MMP(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线粒体膜电位)去极化和Ca2+水平过载,这些都可能是EEC抑制SGC-7901细胞生长的有效途径。此外,EEC能分别调控细胞凋亡、细胞周期以及内质网应激的相关蛋白在SGC-7901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揭示EEC主要是通过激活caspases家族介导的细胞凋亡途径,来诱导SGC-7901细胞凋亡以及调节细胞周期、内质网应激相关调控因子表达,从而发挥其体外抗肿瘤作用。3、采用苯酚-硫酸法、BCA蛋白含量测定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EEC中活性成分,发现EEC中总糖含量为211.6 μg/mg,蛋白含量为336.5 μg/mg,核苷类物质有腺嘌呤、尿苷、腺苷、N6-(2-羟乙基)-腺苷(N6-(2-Hydroxyethyl)-adenosine,HEA),其含量分别为 1.841±0.007μg/mg、6.015±0.018 μg/mg、1.774±0.030μg/mg、5.388±0.019μg/mg。MTT法检测发现,腺嘌呤、尿苷、腺苷和HEA对SGC-7901细胞生长均有抑制作用,其中HEA的抑制作用最强。4、通过CCK-8实验、细胞凋亡测定、细胞周期测定、ROS(Reactiveoxygen species,活性氧)水平测定、MMP变化测定、Ca2+水平测定、细胞自噬水平测定和Western blotting等实验,发现HEA对胃癌细胞SGC-7901和AGS均具有体外抑制作用和促凋亡作用,HEA能诱导SGC-7901细胞的ROS产生和MMP去极化,触发caspase依赖性细胞凋亡,通过Ca2+调节诱导内质网应激,诱导细胞自噬并产生S期细胞周期阻滞。5、采用基因表达谱技术探究HEA体外抗肿瘤作用机制,发现HEA诱导SGC-7901细胞产生差异基因,这些差异基因参与细胞凋亡、细胞周期阻滞、内质网应激、细胞自噬等。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表明,HEA上调或下调基因主要参与癌症发生发展相关的多种信号通路。6、建立SGC-7901细胞实体瘤裸鼠模型,灌胃法给药,探究HEA的体内抗肿瘤功能,发现HEA可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模型裸鼠肿瘤大小和重量的增长,诱导肿瘤组织坏死与细胞凋亡,从而实现体内抗肿瘤作用。7、用组织分离法从天然蝉花体中分离纯化出蝉拟青霉,采用体喷法将分生孢子接种于蚕蛹体,模拟天然蝉花生长的生态环境条件,人工培育出“金蚕花”,并探明了其适宜的人工培育条件。本研究结果为扩大蝉花的药用和保健作用范围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蝉花代用品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二、Caspase抑制剂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aspase抑制剂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Caspase依赖的氧化应激对脓毒症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的作用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脓毒症细胞模型分组
        1.2.2 Western blot检测
        1.2.3 ROS检测
        1.2.4 细胞增殖检测
        1.2.5 细胞凋亡检测
        1.2.6 细胞周期检测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H2O2引起脓毒症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异常表达
    2.2 Caspase抑制剂降低氧化应激诱导的脓毒症肾小管上皮细胞ROS水平
    2.3 Caspase抑制剂削弱氧化应激对脓毒症肾小管上皮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2.4 Caspase抑制剂抑制氧化应激诱导的脓毒症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
    2.5 Caspase抑制剂削弱氧化应激对脓毒症肾小管上皮细胞周期的阻滞
3 讨论

(2)Caspase在水产动物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Caspase在鱼类中的研究进展
2 Caspase在贝类和甲壳类中的研究进展
3 Caspase在棘皮类中的研究进展
4 Caspase抑制剂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5 展望

(3)GLI1调控肿瘤干细胞特性在化疗后卵巢癌复发和转移中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1章 绪论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卵巢癌诊疗研究进展
        2.1.1 卵巢癌概述
        2.1.2 卵巢癌临床治疗现状
    2.2 化疗对肿瘤微环境的作用研究进展
        2.2.1 肿瘤微环境概述
        2.2.2 肿瘤炎性微环境与肿瘤的进展
        2.2.3 化疗诱导的肿瘤炎性微环境改变与肿瘤进展
        2.2.4 以肿瘤微环境为靶点的化疗联合治疗策略
    2.3 化疗对CSC特性的作用研究进展
        2.3.1 CSC特性概述
        2.3.2 CSC特性与肿瘤的进展
        2.3.3 化疗与CSC的可塑性
        2.3.4 肿瘤微环境相关因子对CSC特性的作用
    2.4 黄连素的抗炎作用在重塑化疗后肿瘤微环境中的应用前景
第3章 化疗对卵巢癌CSC特性及其迁移与再增殖的作用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药品与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1.3 溶液配制
        3.1.4 实验方法
    3.2 实验结果
        3.2.1 化疗对卵巢癌细胞迁移及再增殖能力的作用
        3.2.2 化疗对卵巢癌细胞干细胞特性的作用
    3.3 讨论
    3.4 小结
第4章 化疗后调控卵巢癌CSC特性关键转录因子GLI1的挖掘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药品与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1.3 溶液配制
        4.1.4 实验方法
    4.2 实验结果
        4.2.1 化疗后调控卵巢癌干细胞特性相关转录因子GLI1的筛选
        4.2.2 明确GLI1在卵巢癌细胞化疗后迁移、再增殖能力及CSC特性增加中的作用及机制
        4.2.3 化疗后肿瘤微环境PGE2对GLI1/BMI1信号通路介导的卵巢癌细胞CSC特性、迁移与再增殖能力的作用
    4.3 讨论
    4.4 小结
第5 章 黄连素抑制CSC特性逆转卵巢癌化疗后复发与转移作用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药品与试剂
        5.1.2 实验仪器
        5.1.3 溶液配制
        5.1.4 实验方法
    5.2 实验结果
        5.2.1 黄连素对化疗后肿瘤微环境诱导卵巢癌细胞迁移、再增殖能力增加的干预作用
        5.2.2 黄连素对化疗后肿瘤微环境诱导卵巢癌细胞干细胞特性增加的干预作用
        5.2.3 黄连素通过抑制AA代谢通路对化疗后肿瘤微环境PGE2的调控作用
        5.2.4 黄连素对化疗后肿瘤微环境诱导卵巢癌GLI1/BMI1信号通路上调的干预作用
    5.3 讨论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恩格列净对乙醇暴露下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恩格列净对乙醇暴露下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实验材料和仪器
        2.1.1 实验对象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实验仪器
        2.1.4 实验药品和试剂的配制
        2.2 实验操作
        2.2.1 H9c2细胞的培养
        2.2.2 原代大鼠心肌细胞的分离和培养
        2.2.3 细胞免疫荧光鉴定提取的原代心肌细胞
        2.2.4 CCK-8测定细胞活性实验
        2.2.5 实验分组
        2.2.6 各组细胞LDH水平检测
        2.2.7 各组细胞凋亡程度检测
        2.2.8 各组心肌细胞Western blot法检测相关蛋白表达
        2.2.9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原代心肌细胞的鉴定及恩格列净对原代心肌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3.2 恩格列净减轻乙醇暴露下的原代细胞损伤
        3.3 恩格列净减轻乙醇暴露下的原代心肌细胞凋亡
        3.4 恩格列净对H9c2心肌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3.5 恩格列净减轻乙醇暴露下的H9c2心肌细胞损伤
        3.6 恩格列净减轻乙醇暴露下的H9c2心肌细胞凋亡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恩格列净对乙醇暴露下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的机制研究
    1 前言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细胞
        2.1.2 主要试剂(盒)
        2.1.3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样品总RNA提取、质检和测序
        2.2.2 测序后分析流程
        2.2.3 实验分组
        2.2.4 各组H9c2细胞mRNA表达情况
        2.2.5 各组H9c2细胞相关蛋白的检测
        2.2.6 细胞线粒体分离
        2.2.7 各组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检测
        2.2.8 各组H9c2细胞流式细胞凋亡率的检测
        2.2.9 CCK-8检测各组H9c2细胞的存活率
        2.2.10 LDH检测各组H9c2细胞的心肌损伤程度
        2.2.11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RNA质检结果
        3.2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3.3 分子对接
        3.4 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分析
        3.4.1 乙醇干预后差异基因功能分析
        3.4.2 恩格列净预处理组与乙醇组比较差异基因功能分析
        3.4.3 推测恩格列净可能作用的通路
        3.5 对差异基因SIRT1进行验证
        3.5.1 SIRT1在各组间mRNA水平的变化
        3.5.2 SIRT1在各组细胞间蛋白水平的变化
        3.6 恩格列净通过SIRT1-PTEN-Akt途径减轻乙醇诱导的心肌损伤
        3.6.1 恩格列净对SIRT1、PTEN、Akt表达的影响
        3.6.2 恩格列净对Bax和Bcl-2表达的影响
        3.6.3 恩格列净对线粒体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
        3.6.4 恩格列净对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3.6.5 EX-527预处理对心肌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3.6.6 EX-527预处理对心肌细胞损伤程度的影响
        3.6.7 EX-527预处理对心肌细胞凋亡蛋白Cleaved caspase3的影响
        3.6.8 EX-527预处理对心肌细胞凋亡率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心血管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基于TXNIP/NLRP3途径研究益气活血药对心梗后内质网应激诱发细胞焦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益气活血类中药保护缺血性心肌病的作用机制及在内质网应激方面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心肌细胞死亡形式及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益气活血药对心梗大鼠心脏功能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益气活血药对心肌梗死大鼠内质网应激和细胞焦亡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 益气活血药对缺血缺氧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活力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四 益气活血药对缺糖缺氧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内质网应激和细胞焦亡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中药复方益糖康通过TLR4/MyD88/NF-κB通路防治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病变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中药复方益糖康对DR大鼠视网膜及血-视网膜屏障系统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二 中药复方益糖康对DR大鼠视网膜TLR4/Myd88/NF-κB通路及其下游因子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三 中药复方益糖康对高糖诱导的视网膜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一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基于“阴平阳秘”理论探讨炎症、焦亡与糖尿病的关系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7)RIPK1切割位点变异导致新型自身炎症性疾病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绪论
    1.1 自身炎症性疾病
        1.1.1 自身炎症性疾病概述
        1.1.2 炎性小体激活和白介素依赖的自身炎症性疾病
        1.1.3 NF-κB信号通路激活依赖的自身炎症性疾病
        1.1.4 I型干扰素信号通路激活依赖的自身炎症性疾病
        1.1.5 补体途径依赖的自身炎症性疾病
        1.1.6 其他自身炎症性疾病
    1.2 程序性细胞死亡
        1.2.1 细胞凋亡
        1.2.2 程序性坏死
        1.2.3 细胞焦亡
        1.2.4 其他形式的程序性细胞死亡
        1.2.5 程序性细胞死亡与自身炎症性疾病
    1.3 RIPK1及其参与的信号通路
        1.3.1 RIP激酶家族概述
        1.3.2 TNFR1 诱导的炎症和细胞死亡信号通路
        1.3.3 TLR3和TLR4 信号通路
        1.3.4 RLRs信号通路
        1.3.5 RIPK1的促细胞存活功能
        1.3.6 RIPK1激活依赖的炎症反应
        1.3.7 靶向RIPK1的人类疾病研究
    1.4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临床样本和资料
        2.1.2 细胞系、质粒和菌株
        2.1.3 实验试剂、耗材及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临床样本的收集和处理
        2.2.2 质粒构建与制备
        2.2.3 细胞的培养、冻存和复苏
        2.2.4 细胞转染
        2.2.5 基因敲除细胞系构建
        2.2.6 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
        2.2.7 多重液相蛋白定量
        2.2.8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2.2.9 细胞总RNA提取和反转录
        2.2.10 实时荧光定量PCR
        2.2.11 蛋白免疫印迹
        2.2.12 细胞存活和死亡检测
        2.2.13 流式细胞术
        2.2.14 细胞内活性氧测定
        2.2.15 RIPK1体外切割实验
        2.2.16 转录组测序及数据分析
        2.2.17 基因变异位点分析与预测
        2.2.18 数据采集和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自身炎症性疾病患者携带新发的RIPK1切割位点变异
        3.1.1 患者临床特征和遗传分析
        3.1.2 RIPK1第324 位天冬氨酸的保守性和变异致病性分析
        3.1.3 RIPK1第324 位天冬氨酸变异不影响其蛋白稳定性和蛋白互作
        3.1.4 RIPK1第324 位天冬氨酸变异导致其不能被caspase-8 蛋白酶切割
    3.2 携带RIPK1切割位点变异的患者细胞中炎症信号过度激活
        3.2.1 患者体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升高
        3.2.2 患者PBMCs中细胞因子水平升高
        3.2.3 患者PBMCs中 MAPK和 IL-6/JAK/STAT3 信号通路激活水平升高
        3.2.4 患者PBMCs中炎症信号通路激活水平升高
    3.3 RIPK1切割位点变异促进小鼠MEFs中程序性坏死和细胞凋亡
        3.3.1 RIPK1切割位点变异促进TNF诱导的细胞死亡
        3.3.2 RIPK1切割位点变异促进复合体II的形成
        3.3.3 RIPK1切割位点变异促进细胞死亡依赖其激酶活性
        3.3.4 RIPK1切割位点变异促进TNF诱导的细胞凋亡
        3.3.5 RIPK1切割位点变异促进其他死亡受体诱导的细胞死亡
    3.4 RIPK1切割位点变异促进患者PBMCs中程序性坏死和细胞凋亡
        3.4.1 患者PBMCs中细胞死亡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升高
        3.4.2 RIPK1切割位点变异促进PBMCs中TNF诱导的细胞死亡
        3.4.3 患者体内细胞坏死激活水平升高
        3.4.4 患者PBMCs中细胞坏死依赖的IL6转录水平升高
    3.5 携带RIPK1切割位点变异的患者fibroblasts抵抗细胞死亡诱导
        3.5.1 患者fibroblasts抵抗TNF诱导的细胞坏死
        3.5.2 患者fibroblasts抵抗细胞坏死的补偿机制
        3.5.3 患者fibroblasts抵抗氧化应激诱导的铁死亡
    3.6 RIPK1切割位点变异促进RIPK1激活依赖的炎症反应
        3.6.1 TNF诱导患者PBMCs中RIPK1激活依赖的炎症反应
        3.6.2 TNF诱导小鼠MEFs中RIPK1激活依赖的炎症反应
        3.6.3 携带RIPK1切割位点变异的患者响应IL-6 受体抑制剂治疗
    3.7 RIPK1切割位点变异不促进NF-κB信号通路激活
        3.7.1 切割位点变异减弱了HEK293T细胞中RIPK1促进的NF-κB激活
        3.7.2 RIPK1切割位点变异不影响MEFs中TRAIL诱导的NF-κB激活
        3.7.3 RIPK1切割位点变异不影响fibroblasts中TNF诱导的NF-κB激活
4 结论
5 讨论和展望
    5.1 RIPK1变异导致免疫缺陷或者自身炎症性疾病
    5.2 RIPK1变异导致细胞程序性死亡的调节异常
    5.3 RIPK1变异导致炎症信号通路的调节异常
    5.4 针对RIPK1变异患者的临床治疗
6 参考文献
7 附录
    7.1 实验抗体和试剂列表
    7.2 实验耗材和设备列表
    7.3 主要溶液及配制方法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答辩决议书

(8)Ac-FLTD-CMK对小鼠创伤性脑损伤后的神经保护作用及血糖/血钾比值对创伤性脑损伤患者预后价值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Ac-FLTD-CMK对小鼠创伤性脑损伤后细胞焦亡的抑制及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血糖/血钾比值对中重度创伤性脑损伤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一 创伤性颅脑损伤后细胞焦亡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创伤性颅脑损伤体液标记物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山核桃萜类醌的生物合成途径及其成分胡桃醌抑制Ishikawa癌细胞增殖的分子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山核桃
        1.1.1 山核桃概述
        1.1.2 山核桃主要成分及功能
        1.1.3 山核桃青皮中主要活性成分的抗癌机制
    1.2 多组学探究植物生长机制
        1.2.1 转录组学与植物生长
        1.2.2 代谢组学与植物生长
    1.3 子宫内膜癌
        1.3.1 子宫内膜癌的现状
        1.3.2 子宫内膜癌的发展机制
        1.3.3 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措施
        1.3.4 子宫内膜癌细胞系研究的选择
    1.4 多组学探究癌症机制
        1.4.1 miRNA组学探究癌症机制
        1.4.2 mRNA组学探究癌症机制
    1.5 课题研究背景、意义及主要内容
        1.5.1 课题研究背景、意义
        1.5.2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1.5.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不同发育期山核桃的转录组与代谢组分析
    2.1 实验材料
        2.1.1 样本采集
        2.1.2 实验试剂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不同发育期山核桃仁总RNA的提取
        2.2.2 RNA纯度及浓度检测
        2.2.3 山核桃仁文库的制备和测序建立
        2.2.4 生物信息学分析
        2.2.5 基因功能注释和分类
        2.2.6 基因总体表达水平分析
        2.2.7 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2.2.8 代谢组学实验流程分析
        2.2.9 代谢物提取
        2.2.10 液相参数
        2.2.11 质谱参数
        2.2.12 代谢组学信息分析流程
        2.2.13 代谢组学信息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山核桃仁转录组测序质控分析
        2.3.2 不同发育期山核桃仁基因组装结果分析
        2.3.3 基因功能注释和分类
        2.3.4 基因总体表达水平分析
        2.3.5 不同发育期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2.3.6 代谢物检测
        2.3.7 代谢物检测质控
        2.3.8 代谢物鉴定
        2.3.9 不同发育期山核桃仁代谢物定量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转录组学与代谢组联合分析山核桃萜类化合物合成规律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试剂
        3.1.3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萜类化合物的提取
        3.2.2 RNA提取和Illumine测序
        3.2.3 山核桃基因组装,基因注释以及功能分析
        3.2.4 脂质代谢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和GO分析
        3.2.5 RNA提取
        3.2.6 反转录
        3.2.7 定量PCR实验
        3.2.8 代谢物提取与分析
        3.2.9 关键萜类代谢组学的靶向测定
        3.2.10 代谢物和转录物的综合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萜类化合物含量的动态变化
        3.3.2 萜类化合物代谢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和GO分析
        3.3.3 萜类化合物生成
        3.3.4 山核桃发育过程中的关键萜类代谢产物
        3.3.5 代谢组与转录组共表达网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山核桃青皮胡桃醌的制备及其Ishikawa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4.1 实验材料
        4.1.1 细胞株
        4.1.2 实验试剂
        4.1.3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山核桃青皮提取
        4.2.2 纯化样品检测鉴定
        4.2.3 细胞培养
        4.2.4 MTT细胞实验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胡桃醌的提取
        4.3.2 胡桃醌纯化及检测
        4.3.3 胡桃醌对Ishikawa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4.3.4 胡桃醌对Ishikawa细胞形态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转录组学与miRNA联合分析胡桃醌对Ishikawa细胞抑制作用的机制
    5.1 实验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5.1.2 细胞处理
        5.1.3 制备文库和测序
        5.1.4 测序信息分析
        5.1.5 mRNA和 miRNA的提取
        5.1.6 mRNA和 miRNA的反转录
        5.1.7 mRNA和 miRNA的荧光定量PCR检测
        5.1.8 功能和途径富集分析
        5.1.9 PPI网络建立及模块分析
        5.1.10 差异表达miRNA靶基因预测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总RNA质检分析
        5.2.2 差异表达miRNA和mRNA分析
        5.2.3 qRT-PCR检测差异表达miRNAs和差异表达基因的表达
        5.2.4 差异表达基因的GO与 KEGG富集分析
        5.2.5 PPI网络构建及模块分析
        5.2.6 差异表达miRNA的靶基因预测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胡桃醌诱导Ishikawa细胞凋亡及其机制
    6.1 实验材料
        6.1.1 实验试剂
        6.1.2 实验仪器
    6.2 实验方法
        6.2.1 细胞培养
        6.2.2 胡桃醌处理Ishikawa细胞
        6.2.3 细胞周期检测
        6.2.4 细胞凋亡荧光 Hoechst 33342/PI 双染
        6.2.5 Annexin V-Alexa Fluor 488/PI 凋亡检测
        6.2.6 活性氧检测
        6.2.7 mRNA提取和定量PCR
        6.2.8 蛋白提取和 Western blot
    6.3 结果与分析
        6.3.1 胡桃醌对Ishikawa细胞周期的影响
        6.3.2 胡桃醌对细胞凋亡形态学的影响
        6.3.3 胡桃醌对Ishikawa细胞凋亡的影响
        6.3.4 胡桃醌对线粒体途径影响
        6.3.5 胡桃醌对死亡受体通路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6.3.6 胡桃醌对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6.3.7 胡桃醌诱导ROS介导的Ishikawa细胞凋亡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胡桃醌作为诱导剂诱导Ishikawa细胞铁自噬
    7.1 实验材料
        7.1.1 实验试剂
        7.1.2 实验仪器
    7.2 实验方法
        7.2.1 细胞培养
        7.2.2 细胞死亡检测
        7.2.3 铁含量测定
        7.2.4 丙二醛(MDA)测定
        7.2.5 谷胱甘肽的测定
        7.2.6 透射电镜观察
        7.2.7 免疫荧光检测
        7.2.8 细胞集落形成实验
        7.2.9 细胞迁袭
        7.2.10 转录组学分析
        7.2.11 RNA提取和定量PCR实验
        7.2.12 Western Blot实验
    7.3 结果与分析
        7.3.1 胡桃醌诱导Ishikawa细胞死亡
        7.3.2 胡桃醌诱导Ishikawa细胞铁死亡
        7.3.3 透射电镜显示胡桃醌诱导的铁自噬
        7.3.4 胡桃醌诱导Ishikawa细胞铁自噬机制
        7.3.5 胡桃醌抑制Ishikawa细胞的迁移和侵袭
        7.3.6 胡桃醌诱导Ishikawa细胞内质网应激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10)蝉花活性成分抗肿瘤作用机制及以蚕蛹为替代寄主人工培育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缩略语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蝉花的概述
        1.1.1 蝉花的形成
        1.1.2 蝉花的生态分布
    1.2 蝉花的化学成分
        1.2.1 核苷类物质
        1.2.2 麦角甾醇及其过氧化物
        1.2.3 多糖
        1.2.4 多球壳菌素
        1.2.5 虫草酸
    1.3 蝉花的药理作用与保健功能
        1.3.1 蝉花的实用方法
        1.3.2 蝉花的安全性
        1.3.3 蝉花的抗肿瘤活性
        1.3.4 蝉花的免疫调节活性
        1.3.5 蝉花的神经保护功能
        1.3.6 蝉花的肾脏保护功能
        1.3.7 蝉花的降血糖能力
        1.3.8 蝉花的抗菌功能
    1.4 虫草的人工培育
        1.4.1 虫草菌的液体发酵
        1.4.2 虫草菌的固体发酵
        1.4.3 用替代寄主昆虫人工培育虫草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第2章 蝉花不同溶剂提取物对体外肿瘤细胞活力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和仪器
        2.2.1 实验材料和试剂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蝉花粉的制备
        2.3.2 蝉花水提物的制备
        2.3.3 蝉花醇提物的制备
        2.3.4 细胞培养
        2.3.5 MTT实验
        2.3.6 细胞形态学观察
        2.3.7 数据处理和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蝉花水提物和醇提物的抗肿瘤活性比较
        2.4.2 蝉花醇提物体外对多种肿瘤细胞活力的影响
        2.4.3 蝉花醇提物不同作用时间对SGC-7901细胞活力的影响
        2.4.4 蝉花醇提物对SGC-7901细胞形态的影响
    2.5 讨论
    2.6 小结
第3章 蝉花醇提物的体外抗肿瘤作用机理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和仪器
        3.2.1 实验材料和试剂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蝉花醇提物的制备
        3.3.2 细胞凋亡实验
        3.3.3 细胞周期实验
        3.3.4 线粒体膜电位变化测定
        3.3.5 细胞内Ca~(2+)浓度测定
        3.3.6 蛋白表达量检测
        3.3.7 统计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蝉花醇提物EEC对SGC-7901细胞凋亡的影响
        3.4.2 蝉花醇提物EEC对SGC-7901细胞周期的影响
        3.4.3 蝉花醇提物EEC对SGC-7901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3.4.4 蝉花醇提物EEC对SGC-7901细胞Ca~(2+)浓度的影响
        3.4.5 蝉花醇提物EEC对SGC-7901细胞凋亡、细胞周期和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3.5 讨论
    3.6 小结
第4章 蝉花醇提物的化学成分分析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和仪器
        4.2.1 实验材料和试剂
        4.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多糖含量测定
        4.3.2 蛋白质含量测定
        4.3.3 核苷类物质鉴定及其含量测定
        4.3.4 EEC中几种核苷类物质的抗肿瘤活性
        4.3.5 统计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蝉花醇提物中的多糖含量
        4.4.2 蝉花醇提物中的蛋白质含量
        4.4.3 蝉花醇提物中的核苷类物质鉴定及其含量分析
        4.4.4 蝉花醇提物中核苷类物质抗肿瘤效果的比较
    4.5 讨论
    4.6 小结
第5章 N6-(2-羟乙基)-腺苷的体外抗肿瘤作用及其机理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和仪器
        5.2.1 实验材料和试剂
        5.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CCK-8实验
        5.3.2 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
        5.3.3 细胞凋亡实验
        5.3.4 激光共聚焦观察细胞凋亡
        5.3.5 细胞周期实验
        5.3.6 细胞活性氧水平检测
        5.3.7 线粒体膜电位变化测定
        5.3.8 细胞内Ca~(2+)浓度测定
        5.3.9 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观察细胞自噬
        5.3.10 蛋白表达水平的检测
        5.3.11 统计分析
    5.4 结果与分析
        5.4.1 N6-(2-羟乙基)-腺苷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和AGS以及人正常细胞HEK293活力的影响
        5.4.2 N6-(2-羟乙基)-腺苷处理时间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活力的影响
        5.4.3 N6-(2-羟乙基)-腺苷处理时间对人胃癌细胞AGS活力的影响
        5.4.4 N6-(2-羟乙基)-腺苷对SGC-7901细胞形态的影响
        5.4.5 N6-(2-羟乙基)-腺苷对人胃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5.4.6 N6-(2-羟乙基)-腺苷诱导SGC-7901细胞凋亡的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5.4.7 Caspase抑制剂与N6-(2-羟乙基)-腺苷联合给药对SGC-7901细胞凋亡的影响
        5.4.8 N6-(2-羟乙基)-腺苷对SGC-7901细胞活性氧(ROS)水平的影响
        5.4.9 N6-(2-羟乙基)-腺苷对SGC-7901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5.4.10 N6-(2-羟乙基)-腺苷对SGC-7901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
        5.4.11 N6-(2-羟乙基)-腺苷对SGC-7901细胞Ca~(2+)浓度的影响
        5.4.12 内质网应激抑制剂4-PBA对N6-(2-羟乙基)-腺苷诱导细胞凋亡的影响
        5.4.13 N6-(2-羟乙基)-腺苷对SGC-7901细胞自噬的影响
        5.4.14 自噬抑制剂3-MA对N6-(2-羟乙基)-腺苷诱导细胞凋亡的影响
        5.4.15 N6-(2-羟乙基)-腺苷对SGC-7901细胞凋亡、细胞周期、内质网应激以及自噬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5.5 讨论
    5.6 小结
第6章 基于基因表达谱的N6-(2-羟乙基)-腺苷体外抗肿瘤机制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和仪器
        6.2.1 实验仪器
        6.2.2 实验材料和试剂
    6.3 实验方法
        6.3.1 细胞培养
        6.3.2 表达谱样品RNA提取
        6.3.3 样品文库构建及测序
        6.3.4 测序数据分析
        6.3.5 差异基因正确性验证
    6.4 结果与分析
        6.4.1 基因测序数据过滤
        6.4.2 差异基因检测
        6.4.3 差异基因GO功能分析
        6.4.4 差异基因Pathway功能分析
        6.4.5 差异表达基因的qRT-PCR验证
    6.5 讨论
    6.6 小结
第7章 N6-(2-羟乙基)-腺苷的体内抗肿瘤作用及其机理研究
    7.1 引言
    7.2 实验材料和仪器
        7.2.1 实验动物
        7.2.2 实验材料和仪器
    7.3 实验方法
        7.3.1 裸鼠移植瘤模型的建立
        7.3.2 试验分区与处理
        7.3.3 一般情况观察
        7.3.4 肿瘤重量测定以及抑瘤率计算
        7.3.5 肿瘤组织标本制备
        7.3.6 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
        7.3.7 TUNEL染色
        7.3.8 统计分析
    7.4 结果与分析
        7.4.1 N6-(2-羟乙基)-腺苷对SGC-7901细胞移植瘤模型裸鼠肿瘤体积的影响
        7.4.2 N6-(2-羟乙基)-腺苷对SGC-7901细胞移植瘤模型裸鼠肿瘤重量的影响
        7.4.3 N6-(2-羟乙基)-腺苷对SGC-7901细胞移植瘤模型裸鼠肿瘤抑制率的影响
        7.4.4 N6-(2-羟乙基)-腺苷对SGC-7901细胞移植瘤模型裸鼠体重的影响
        7.4.5 N6-(2-羟乙基)-腺苷灌胃SGC-7901细胞移植瘤模型裸鼠肿瘤组织的H&E染色情况
        7.4.6 N6-(2-羟乙基)-腺苷灌胃SGC-7901细胞移植瘤模型裸鼠肿瘤组织的TUNEL染色情况
    7.5 讨论
    7.6 小结
第8章 以家蚕蛹为替代寄主人工培育“金蚕花”的研究
    8.1 引言
    8.2 实验材料和仪器
        8.2.1 实验材料和试剂
        8.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8.3 实验方法
        8.3.1 培养基制作
        8.3.2 菌种分离
        8.3.3 菌种纯化
        8.3.4 菌种鉴定
        8.3.5 接种感染蚕蛹
        8.3.6 人工培育
        8.3.7 数据处理和分析
    8.4 结果与分析
        8.4.1 蝉花菌株的分离与纯化
        8.4.2 蝉花菌株的鉴定
        8.4.3 以家蚕蛹为替代宿主人工培育“金蚕花”
        8.4.4 接菌时期对“金蚕花”培育的影响
        8.4.5 温度对“金蚕花”培育的影响
        8.4.6 湿度对“金蚕花”培育的影响
    8.5 讨论
    8.6 小结
第9章 总结与展望
    9.1 全文总结
    9.2 特色与创新
    9.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Caspase抑制剂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Caspase依赖的氧化应激对脓毒症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的作用及机制[J]. 孙林春,刘建璟,张利.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01)
  • [2]Caspase在水产动物中的研究进展[J]. 国超,曾繁爽,杨旭,吴洋磊,杨祯. 河北渔业, 2021(11)
  • [3]GLI1调控肿瘤干细胞特性在化疗后卵巢癌复发和转移中作用及机制研究[D]. 赵雅蔚. 吉林大学, 2021(01)
  • [4]恩格列净对乙醇暴露下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 田歌.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5]基于TXNIP/NLRP3途径研究益气活血药对心梗后内质网应激诱发细胞焦亡的影响[D]. 王惠.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6]中药复方益糖康通过TLR4/MyD88/NF-κB通路防治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病变的机制研究[D]. 张瀚文.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7]RIPK1切割位点变异导致新型自身炎症性疾病的分子机制研究[D]. 陶攀峰. 浙江大学, 2021(01)
  • [8]Ac-FLTD-CMK对小鼠创伤性脑损伤后的神经保护作用及血糖/血钾比值对创伤性脑损伤患者预后价值的研究[D]. 王鹏飞.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9]山核桃萜类醌的生物合成途径及其成分胡桃醌抑制Ishikawa癌细胞增殖的分子机理[D]. 张圆圆.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10]蝉花活性成分抗肿瘤作用机制及以蚕蛹为替代寄主人工培育技术的研究[D]. 解鸿青. 浙江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半胱天冬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